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函数及映射基础知识加经典练习题及讲解

函数及映射基础知识加经典练习题及讲解

函数及映射基础知识加经典练习题及讲解
函数及映射基础知识加经典练习题及讲解

第2讲 函数与映射的概念

★知识梳理

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定义:

设B A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的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 到B 的一个函数,通常记为A x x f y ∈=),(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在函数A x x f y ∈=),(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围A 叫做)(x f y =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A x x f ∈)(称为函数)(x f y =的值域。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2.映射的概念

设B A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那么这样的单值对应叫做从A 到B 的映射,通常记为B A f →:

★重、难点突破

重点:掌握映射的概念、函数的概念,会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难点:求函数的值域和求抽象函数的定义域

重难点:1.关于抽象函数的定义域

问题1:已知函数)(x f y =的定义域为][b a ,,求)2(+=x f y 的定义域

[误解]因为函数)(x f y =的定义域为][b a ,,所以b x a ≤≤

,从而222+≤+≤+b x a 故)2(+=x f y 的定义域是]2,2[++b a

[正解]因为)(x f y =的定义域为][b a ,,所以在函数)2(+=x f y 中,b x a ≤+≤

2, 从而22-≤≤-b x a ,故)2(+=x f y 的定义域是]2,2[--b a

即本题的实质是求b x a ≤+≤

2中x 的围 问题2:已知)2(+=x f y 的定义域是][b a ,,求函数)(x f y =的定义域

[误解]因为函数)2(+=x f y 的定义域是][b a ,,所以得到b x a ≤+≤2,从而

22-≤≤-b x a ,所以函数)(x f y =的定义域是]2,2[--b a

[正解]因为函数)2(+=x f y 的定义域是][b a ,,则b x a ≤≤

,从而222+≤+≤+b x a 所以函数)(x f y =的定义域是]2,2[++b a

即本题的实质是由b x a ≤≤求2+x 的围

即)(x f 与)2(+x f 中x 含义不同

1. 求值域的几种常用方法

(1)配方法:对于(可化为)“二次函数型”的函数常用配方法,如求函数4cos 2sin 2+--=x x y ,可变为2)1(cos 4cos 2sin 22+-=+--=x x x y 解决

(2)基本函数法:一些由基本函数复合而成的函数可以利用基本函数的值域来求,如函数)32(log 221++-=x x y 就是利用函数u y 2

1log =和322++-=x x u 的值域来求。

(3)判别式法:通过对二次方程的实根的判别求值域。如求函数2

2122+-+=

x x x y 的值域 由22122+-+=x x x y 得012)1(22=-++-y x y yx ,若0=y ,则得21-=x ,所以0=y 是函数值域中的一个值;若0≠y ,则由0)12(4)]1(2[2

≥--+-=?y y y 得021332133≠+≤≤-y y 且,故所求值域是]2

133,2133[+- (4)分离常数法:常用来求“分式型”函数的值域。如求函数1

cos 3cos 2+-=

x x y 的值域,因为 1cos 521cos 3cos 2+-=+-=x x x y ,而]2,0(1cos ∈+x ,所以]2

5,(1cos 5--∞∈+-x ,故 ]2

1,(--∞∈y (5)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值域:如求函数432+=x x y 的值域 当0=x 时,0=y ;当0≠x 时,x x y 4

3

+=,若0>x ,则4424=?≥+x

x x x 若0

3,43[- (6)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求值域:如求函数])2,1[(2224-∈+-=x x x y 的值域

因)14(22823-=-=x x x x y ,故函数])2,1[(2224-∈+-=x x x y 在)2

1

,1(--上递减、

在)0,21(-上递增、在)21,0(上递减、在)2,21(上递增,从而可得所求值域为]30,8

15[ (7)图象法:如果函数的图象比较容易作出,则可根据图象直观地得出函数的值域(求某些分段函数的值域常用此法)。

★热点考点题型探析

考点一:判断两函数是否为同一个函数

[例1] 试判断以下各组函数是否表示同一函数?

(1)2)(x x f =,33)(x x g =;

(2)x x

x f =)(,???<-≥=;01,01)(x x x g

(3)1212)(++=n n x x f ,1212)()(--=n n x x g (n ∈N *);

(4)x

x f =)(1+x ,x x x g +=2)(; (5)12)(2--=x x x f ,12)(2--=t t t g

[解题思路]要判断两个函数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就要考查函数的三要素。

[解析] (1)由于x x x f ==2)(,x x x g ==33)(,故它们的值域及对应法则都不相同,所以它们不是同一函数.

(2)由于函数x x

x f =)(的定义域为),0()0,(+∞-∞Y ,而???<-≥=;01,01)(x x x g 的定义

域为R ,所以它们不是同一函数.

(3)由于当n ∈N *时,2n ±1为奇数,∴x x x f n n ==++1212)(,x x x g n n ==--1212)()(,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及对应法则都相同,所以它们是同一函数.

(4)由于函数x x f =)(1+x 的定义域为{}0≥x x ,而x x x g +=2)(的定义域为{}10-≤≥x x x 或,它们的定义域不同,所以它们不是同一函数.

(5)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都相同,所以它们是同一函数.

[答案](1)、(2)、(4)不是;(3)、(5)是同一函数

【名师指引】构成函数的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确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为同一函数。第(5)小题易错判断成它们是不同的函数。原因是对函数的概念理解不透,在函数的定义域及对应法则f 不变的条件下,自变量变换字母对于函数本身并无影响,比如1)(2+=x x f ,1)(2+=t t f ,1)1()1(2++=+u u f 都可视为同一函数.

[新题导练]

1.(2009·) 下列函数中与函数x y =相同的是( )

A .y = (x )2 ; B. y

y =2x

; D. y =x x 2

[解析] B ;因为y

t =,所以应选择B

2.(09年南开中学)与函数)12lg(1

.0-=x y 的图象相同的函数是 ( ) A.)21(12>-=x x y ;B.121-=x y ;C.)21(121>-=x x y ; D.|1

21|-=x y [解析] C ;根据对数恒等式得121101

.0121lg )12lg(-===--x y x x ,且函数)12lg(1.0-=x y 的定义域为),21(+∞,故应选择C

考点二: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题型1:求有解析式的函数的定义域

[例2].(08年)函数=)(x f )4323ln(122+--++-x x x x x

的定义域为( ) A.),2[)4,(+∞--∞Y ;B.)1,0()0,4(Y -;C. ]1,0()0,4[,Y -;D. )1,0()0,4[,Y -

[解题思路]函数的定义域应是使得函数表达式的各个部分都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围。

[解析]欲使函数)(x f 有意义,必须并且只需

???

????≠>+--++-≥+--≥+-0043230430232222x x x x x x x x x )1,0()0,4[Y -∈?x ,故应选择D 【名师指引】如没有标明定义域,则认为定义域为使得函数解析式有意义的x 的取值围,实际操作时要注意:①分母不能为0;② 对数的真数必须为正;③偶次根式中被开方数应为非负数;④零指数幂中,底数不等于0;⑤负分数指数幂中,底数应大于0;⑥若解析式由几个部分组成,则定义域为各个部分相应集合的交集;⑦如果涉及实际问题,还应使得实际问题有意义,而且注意:研究函数的有关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原则,实际问题的定义域不要漏写。 题型2:求抽象函数的定义域

[例3](2006·)设()x x x f -+=22lg ,则??

? ??+??? ??x f x f 22的定义域为( ) A . ()()4,00,4Y -;B . ()()4,11,4Y --;C . ()()2,11,2Y --;D . ()()4,22,4Y -- [解题思路]要求复合函数??

? ??+??? ??x f x f 22的定义域,应先求)(x f 的定义域。

[解析]由202x x +>-得,()f x 的定义域为22x -<<,故22,222 2.x x ?-<

解得()()4,11,4x ∈--U 。故??

? ??+??? ??x f x f 22的定义域为()()4,11,4Y --.选B. 【名师指引】求复合函数定义域,即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为[,]a b ,则函数[()]f g x 的定义域是满足不等式()a g x b ≤≤的x 的取值围;一般地,若函数[()]f g x 的定义域是[,]a b ,指的是[,]x a b ∈,要求()f x 的定义域就是[,]x a b ∈时()g x 的值域。

题型3;求函数的值域

[例4]已知函数)(6242R a a ax x y ∈++-=,若0≥y 恒成立,求32)(+-=a a a f 的值域

[解题思路]应先由已知条件确定a 取值围,然后再将)(a f 中的绝对值化去之后求值域

[解析]依题意,0≥y 恒成立,则0)62(4162≤+-=?a a ,解得2

31≤

≤-a , 所以417)2

3()3(2)(2++-=+-=a a a a f ,从而4)1()(max =-=f a f ,419)23()(min -==f a f ,所以)(a f 的值域是]4,419[- 【名师指引】求函数的值域也是高考热点,往往都要依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值。

[新题导练]

3.(2008

文、理)函数2()f x =

的定义域为 . [解析] [3,)+∞;由???≠->-≥--11,010

12x x x 解得3≥x

4.定义在R 上的函数()y f x =的值域为[,]a b ,则函数(1)y f x =-的值域为( )

A .[1,1]a b --;

B .[,]a b ;

C .[1,1]a b ++;

D .无法确定

[解析] B ;函数(1)y f x =-的图象可以视为函数()y f x =的图象向右平移一个单位而得到,所以,它们的值域是一样的

5.(2008改) 若函数()y f x =的定义域是]3,1[,则函数(2)()1f x g x x =

-的定义域是

[解析] ]2

3,1()1,21

[Y ;因为()f x 的定义域为]3,1[,所以对()g x ,321≤≤x 但1x ≠故

]2

3,1()1,21[Y ∈x 考点三:映射的概念

[例5] (06)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需加密传输,发送方由明文→密文(加密),接收方由密文→明文(解密),已知加密规则为:明文,,,a b c d 对应密文2,2,23,4.a b b c c d d +++例如,明文1,2,3,4对应密文5,7,18,16.当接收方收到密文14,9,23,28时,则解密得到的明文为( )

A .7,6,1,4;

B .6,4,1,7;

C .4,6,1,7;

D .1,6,4,7

[解题思路] 密文与明文之间是有对应规则的,只要按照对应规则进行对应即可。

[解析] 当接收方收到密文14,9,23,28时,

有214292323428a b b c c d d +=??+=??+=??=?,解得641

7

a b c d =??=??=??=?,解密得到的明文为C .

【名师指引】理解映射的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1)集合A 、B 及对应法则f 是确定的,是一个整体系统;

(2)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对应,它与从集合B 到集合A 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

(3)集合A 中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这是映射区别于一般对

应的本质特征;

(4)集合A 中不同元素,在集合B 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5)不要求集合B 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 中都有原象.

[新题导练]

7.集合A ={3,4},B ={5,6,7},那么可建立从A 到B 的映射个数是__________,从B 到A 的映射个数是__________.

[解析] 9 , 8;从A 到B 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A 中的元素3可有3种对应方法(可对应5或6或7),第二步A 中的元素4也有这3种对应方法.由乘法原理,不同的映射种数N 1=3×3=9.反之从B 到A ,道理相同,有N 2=2×2×2=8种不同映射.

8.若f :y =3x +1是从集合A ={1,2,3,k }到集合B ={4,7,a 4,a 2+3a }的一个映射,求自然数a 、k 的值及集合A 、B.

[解析] a =2,k =5,A ={1,2,3,5},B ={4,7,10,16};

∵f (1)=3×1+1=4,f (2)=3×2+1=7,f (3)=3×3+1=10,f (k )=3k +1,由映射的定义知(1)

?????+=+=,133,1024k a a a 或(2)?????+==+.

13,10342k a a a ∵a ∈N ,∴方程组(1)无解.

解方程组(2),得a =2或a =-5(舍),3k +1=16,3k =15,k =5.

∴A ={1,2,3,5},B ={4,7,10,16}.

备选例题:(03年)已知集合M 是满足下列性质的函数)(x f 的全体:存在非零常数T ,

对任意R x ∈,有)()(x Tf T x f =+成立。

(1)函数x x f =)(是否属于集合M ?说明理由;

(2)设函数)1,0()(≠>=a a a x f x

的图象与x y =的图象有公共点,证明:M a x f x ∈=)(

[解析](1)对于非零常数T ,f (x +T)=x +T, T f (x )=T x . 因为对任意x ∈R ,x +T= T x 不能恒成立,所以f (x )=.M x ?

(2)因为函数f (x )=a x (a >0且a ≠1)的图象与函数y=x 的图象有公共点,

所以方程组:???==x

y a y x

有解,消去y 得a x =x ,

显然x =0不是方程a x =x 的解,所以存在非零常数T ,使a T =T.

于是对于f (x )=a x 有)()(x Tf a T a a a T x f x x T T x =?=?==++ 故f (x )=a x ∈M.

三角函数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三角函数基础练习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各式中,不正确...的是 ( ) (A)cos(―α―π)=―cos α (B)sin(α―2π)=―sin α (C)tan(5π―2α)=―tan2α (D)sin(k π+α)=(―1)k sin α (k ∈Z) 3. y=sin )2 33 2(π+x x ∈R 是 ( ) (A)奇函数 (B)偶函数 (C)在[(2k ―1)π, 2k π] k ∈Z 为增函数 (D)减函数 4.函数y=3sin(2x ―3 π)的图象,可看作是把函数y=3sin2x 的图象作以下哪 个 平移得到 ( ) (A)向左平移3 π (B)向右平移3 π (C)向左平移6 π (D)向右平移6 π 5.在△ABC 中,cosAcosB >sinAsinB ,则△ABC 为 (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无法判定 6.α为第三象限角, 1 sec tan 2tan 1cos 1 2 2 -+ +ααα α化简的结果为 ( ) (A)3 (B)-3 (C)1 (D)-1 7.已知cos2θ= 3 2 ,则sin 4θ+cos 4θ的值为 ( ) (A)18 13 (B)18 11 (C)9 7 (D)-1 8. 已知sin θcos θ=8 1且4 π<θ<2 π,则cos θ-sin θ的值为 ( ) (A)- 2 3 (B)43 (C) 2 3 (D)±4 3

9. △ABC 中,∠C=90°,则函数y=sin 2A+2sinB 的值的情况 ( ) (A)有最大值,无最小值 (B)无最大值,有最小值 (C)有最大值且有最小值 (D)无最大值且无最小值 10、关于函数f(x)=4sin(2x+3 π), (x ∈R )有下列命题 (1)y=f(x)是以2π为最小正周期的周期函数 (2) y=f(x)可改写为y=4cos(2x -6 π) (3)y= f(x)的图象关于(-6 π,0)对称 (4) y= f(x)的图象关于直线x=-6 π 对称其中真命题的个数序号为 ( ) (A) (1)(4) (B) (2)(3)(4) (C) (2)(3) (D) (3) 11.设a=sin14°+cos14°,b=sin16°+cos16°,c=2 6,则a 、b 、c 大小 关系( ) (A)a <b <c (B)b <a <c (C)c <b <a (D)a <c <b 12. 若 sinx < 2 1 ,则x 的取值范围为 ( ) (A)(2k π,2k π+6 π)∪(2k π+6 5π,2k π+π) (B) (2k π+6 π,2k π+6 5π) (C) (2k π+6 5π,2k π+6 π) (D) (2k π-67π,2k π+6 π ) 以上k ∈Z 二、 填空题: 13.一个扇形的面积是1cm 2,它的周长为4cm, 则其中心角弧度数为______。 14.已知sin α+cos β=3 1,sin β-cos α=2 1,则sin(α-β)=__________。

二次函数典型例题解析与习题训练

又∵y=x 2-x+m=[x 2-x+(12)2]- 14+m=(x -12)2+414 m - ∴对称轴是直线x=12,顶点坐标为(12,41 4 m -). (2)∵顶点在x 轴上方, ∴顶点的纵坐标大于0,即41 4 m ->0 ∴m> 14 ∴m>1 4 时,顶点在x 轴上方. (3)令x=0,则y=m . 即抛物线y=x 2-x+m 与y 轴交点的坐标是A (0,m ). ∵AB ∥x 轴 ∴B 点的纵坐标为m . 当x 2-x+m=m 时,解得x 1=0,x 2=1. ∴A (0,m ),B (1,m ) 在Rt △BAO 中,AB=1,OA=│m │. ∵S △AOB =1 2 OA ·AB=4. ∴ 1 2 │m │·1=4,∴m=±8 故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 2-x+8或y=x 2-x -8. 【点评】正确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中常数a ,b ,c 的符号与函数性质及位置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之处. 例2 已知:m ,n 是方程x 2-6x+5=0的两个实数根,且m

为D,试求出点C,D的坐标和△BCD的面积; (3)P是线段OC上的一点,过点P作PH⊥x轴,与抛物线交于H点,若直线BC把△PCH 分成面积之比为2:3的两部分,请求出P点的坐标. 【分析】(1)解方程求出m,n的值.用待定系数法求出b,c的值. (2)过D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点M,可求出△DMC,梯形BDBO,△BOC的面积,用割补法可求出△BCD的面积. (3)PH与BC的交点设为E点,则点E有两种可能:①EH=3 2EP,②EH=2 3 EP. 【解答】(1)解方程x2-6x+5=0, 得x1=5,x2=1. 由m

《速度与加速度》教案

§速度与加速度 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和地位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研究的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体会在实验中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本节速度、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匀速物体的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可成为教学的起点,通过探究实验和科学的辨析,真正理解描述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物理量:速度、加速度。本节研究平均速度所应用的等效替代思想和定义加速度的所应用的比值法、研究瞬时速度所应用的极限法等都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几种方法,为以后应用类似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领悟形异质同的物理模型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从中理解和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途径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经历实验探究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过程,理解速度、加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体会物理问题研究中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学会用比值法、等效替代来研究物理问题,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3)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勇于克服困难,保持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利用极限法由平均速度推导瞬时速度;怎样由瞬时速度的变化导出加速度的概念。

案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速度的定义。 2、教师举例:物体有着各式各样的运动,不仅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一样,而且同一物体在不同段的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请同学们举出日常生活中这种类型物体运动的实例。(如蜗牛的爬行运动、飞机的起飞、物体沿斜面下滑,火车出站和进站的运动等。) 3、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如何比较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平均速度 教师设问:(1)在运动会的100米短跑上,运动员在整个过程中跑的快慢一样吗(2)你如何判断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 预测:学生对物体运动快慢认识可能有下面几种: 1、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2、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可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3、…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比较方法都是正确的。 教师进一步提问: 如果运动的时间不相等,通过的位移也不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有一小部分学生会回答: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统一标准。 目的:引导学生用比值法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人们在长期对运动的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能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逐步建立了平均速度的概念。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程度。 探究性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斜面、小车、纸带等仪器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以4人为一小组做实验,教师先介绍打点计时器的原理,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而后由学生动手做) 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实验:小车沿斜面滑下做变速直线运动的例子:让小车后固定一小纸带,小车运动时会拖着小纸带一起运动,小纸带穿过一个打点记时器,通过打点记时器把小

(完整)初中三角函数专项练习题

初中三角函数基础检测题 (一)精心选一选(共36分) 1、在直角三角形中,各边都扩大2倍,则锐角A 的正弦值与余弦值都( ) A 、缩小2倍 B 、扩大2倍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2、在Rt △ABC 中,∠C=90 ,BC=4,sinA=54 ,则 AC=( ) A 、3 B 、4 C 、5 D 、6 3、若∠A 是锐角,且 sinA=31 ,则( ) A 、00<∠A<300 B 、300<∠A<450 C 、450<∠A<600 D 、600<∠A<900 4、若cosA=31,则A A A A tan 2sin 4tan sin 3+-=( ) A 、74 B 、31 C 、21 D 、0 5、在△ABC 中,∠A :∠B :∠C=1:1:2,则a :b :c=( ) A 、1:1:2 B 、1:1:2 C 、1:1:3 D 、1:1:22 6、在Rt △ABC 中,∠C=900,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 、sinA=sin B B 、sinA=cosB C 、tanA=tanB D 、cosA=tanB 7.已知Rt △ABC 中,∠C=90°,AC=2,BC=3,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sinB=23 B .cosB=23 C .tanB=23 D .tanB=3 2 8.点(-sin60°,cos60°)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

A .(32,12) B .(-32,12) C .(-32,-12) D .(-12,-3 2) 9.每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国旗的神圣.?某同学站在离旗杆12米远的地方,当国旗升起到旗杆顶时,他测得视线的仰角为30°,?若这位同学的目高1.6米,则旗杆的高度约为( ) A .6.9米 B .8.5米 C .10.3米 D .12.0米 10.王英同学从A 地沿北偏西60o方向走100m 到B 地,再从B 地向正南方向走 200m 到C 地,此时王英同学离A 地 ( ) (A )350m (B )100 m (C )150m (D )3100m 11、如图1,在高楼前D 点测得楼顶的仰角为30?, 向高楼前进60米到C 点,又测得仰角为45?,则该高楼的高度大约为( ) A.82米 B.163米 C.52米 D.70米 12、一艘轮船由海平面上A 地出发向南偏西40o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B 地,再由B 地向北偏西10o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C 地,则A 、C 两地相距( ). (A )30海里 (B )40海里 (C )50海里 (D )60海里 (二)细心填一填(共33分) 1.在Rt △ABC 中,∠C=90°,AB=5,AC=3,则sinB=_____. 2.在△ABC 中,若BC=2,AB=7,AC=3,则cosA=________. 3.在△ABC 中,AB= ,AC=2,∠B=30°,则∠BAC 的度数是______. 图1 45? 30? B A D C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从89与2001及2010几版抗规的对比中寻找解释,列表如下: 可以看出,89版抗规中并没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这项定义,此定义完全是01版的新生事物。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与8度半()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 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 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 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的公式虽然简单,但一上来还是不容易看透本本质。其实,如果把F=αG中的α乘以一个g,同时G除以一个g,这不就是经典的牛顿第二定律吗,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抗震恒永久,牛二永流传。(牛二:牛顿第二定律——在加速度和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即或;也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即F=kma,其中k是比例系数;只有当F以牛顿、m以千克、a以m/s2为单位时,F=ma成立。) 最后总结一句话:地震影响系数来源于牛二。 知道了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下面顺藤摸瓜,就要总结一下α(地震影响系数)的定义公式。 α(T)= K ×β(T), 公式里有三个系数

高一三角函数习题

高一三角函数习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数学4必修)第一章 三角函数(上) [基础训练A 组] 一、选择题 1.设α角属于第二象限,且2 cos 2 cos α α -=,则 2 α 角属于(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2.给出下列各函数值:①)1000sin(0-;②)2200cos(0-;③)10tan(-;④9 17tan cos 107sin πππ .其中符号为负的有(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02120sin 等于( ) A .23± B .23 C .23- D .2 1 4.已知4 sin 5α= ,并且α是第二象限的角,那么tan α的值等于( ) A .43- B .34 - C .43 D .34 5.若α是第四象限的角,则πα-是( ) A .第一象限的角 B.第二象限的角 C.第三象限的角 D.第四象限的角 6.4tan 3cos 2sin 的值( ) A .小于0 B .大于0 C .等于0 D .不存在 二、填空题 1.设θ分别是第二、三、四象限角,则点)cos ,(sin θθP 分别在第___、___、___象限. 2.设MP 和OM 分别是角 18 17π 的正弦线和余弦线,则给出的以下不等式: ①0<

二次函数典型例题解析

二次函数典型例题解析 关于二次函数的概念 例1 如果函数1)3(232++-=+-mx x m y m m 是二次函数,那么m 的值为 。 例2 抛物线422-+=x x y 的开口方向是 ;对称轴是 ;顶点为 。 关于二次函数的性质及图象 例3 函数)0(2≠++=a c bx ax y 的图象如图所示, 则a 、b 、c ,?,c b a ++,c b a +-的符号 为 , 例4 (镇江2001中考题)老师给出一个函数y=f (x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指出这个函数的一个性质:甲:函数的图像不经过第三象限。乙:函数的图像经过第一象限。丙:当x <2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丁:当x <2时,y >0,已知这四位同学叙述都正确,请构造出满足上述所有性质的一个函数—————————————————。 例5 (荆州2001)已知二次函数y=x 2+bx +c 的图像过点A (c ,0),且关于直线x=2对称,则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可能是 (只要写出一个可能的解析式) 例6 已知a -b +c=0 9a +3b +c=0,则二次函数y=ax 2+bx +c 的图像的顶点可能在( ) (A ) 第一或第二象限 (B )第三或第四象限 (C )第一或第四象限 (D )第二或第三象限 例7 双曲线x k y = )0(≠k 的两分支多在第二、四象限内,则抛物线222k x kx y +-=的大致图 象是( ) 例8 在同一坐标系中,直线b ax y +=和抛物线c bx ax y ++=2 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9 已知:函数c bx ax y ++=2的图象如图:那么函数解析式为((A )322++-=x x y (B )322--=x x y (C )322+--=x x y (D )322---=x x y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结构设计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结构设计 1建筑设计 1.1工程概况 建筑设计在现有的自然环境与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经济艺术等问题,着重解决建筑内部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等,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 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与结构等相关的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劳动力、投资和时间来实现各种要求,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本方案采用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由梁、柱、节点及基础组成的结构形式,横梁和立柱通过节点连成一体,形成承重结构,将荷载传至基础。其特点是承重系统与非承重系统有明确的分工,支承建筑空间的骨架与梁,柱是承重系统,这种结构形式强度高,整体性好,刚度大,抗震性好,开窗自由。 设计标高:室内外高差:450mm。 地震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耐火等级:二级。 =0.60kN/m2。 基本风压:ω 雪压:0.20 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 不上人屋面活荷为0.5kN/m2,走廊活荷载为2.5kN/m2,卫生间楼面活荷载为2.0 kN/m2,教室楼面活荷为2.0 kN/m2,楼梯活荷载为3.50kN/m2。 1.2 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功能分区 1.2.1 总平面布局

该建筑物总长度为87.6m,总宽度为17.7m,总高度为18.45m,共五层,总建筑面积为7752m2,主体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图1.1 建筑平面图 1.2.2 平面功能分区 根据设计资料的规划要求,本办公楼建筑要求的主要功能有:门卫室,办公室,会议室,男女厕所等。 (1)使用部分的平面设计 使用房间面积的大小,主要由房间内部活动的特点,使用人数的多少以及设备的因素决定的,本建筑物为办公楼,主要使用房间为办公室,各主要房间的具体设置在下表一一列出,如下表: 表1-1 序号房间名称数量单个使用面积 1 办公室79 52.45 2 会议室 5 65.53 3 办公设备用房 5 65.53 4 门房 1 25.36 5 男女厕所10 20.04 (2)窗的大小和位置 房间中窗的大小和位置主要是根据室内采光通风要求来考虑。采光方面,窗

三角函数基础练习题

《三角函数》专题复习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掌握终边相同角 的表示方法. 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意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掌 握三角函数的符号法则. 知识典例: 1.角α的终边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角α的集合可写成 . 2.已知角α的余弦线是单位长度的有向线段,那么角α的终边 ( ) A .在x 轴上 B .在y 轴上 C .在直线y=x 上 D .在直线y=-x 上 . 3.已知角α的终边过点p(-5,12),则cos α} ,tan α= . 4. tan(-3)cot5cos8 的符号为 . 5.若cos θtan θ>0,则θ是 ( ) A .第一象限角 B .第二象限角 C .第一、二象限角 D .第二、三象限角 【讲练平台】 例1 已知角的终边上一点P (- 3 ,m ),且sin θ= 2 4 m ,求cos θ与tan θ的值. 例2 已知集合E={θ|cos θ<sin θ,0≤θ≤2π},F={θ|tan θ<sin θ},求 集合E ∩F . 例3 设θ是第二象限角,且满足|sin θ2|= -sin θ2 ,θ2 是哪个象限的角? 【知能集成】 注意运用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表示有关象限角等;已知角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求 三角函数值往往运用定义法;注意运用三角函数线解决有关三角不等式. 【训练反馈】 1. 已知α是钝角,那么α2 是 ( ) A .第一象限角 B .第二象限角 C .第一与第二象限角 D .不小于直角的正角 2. 角α的终边过点P (-4k ,3k )(k <0},则cos α的值是 ( ) A . 3 5 B . 45 C .- 35 D .- 45 3.已知点P(sin α-cos α,tan α)在第一象限,则在[0,2π]内,α的取值范围是 ( ) A .( π2, 3π4)∪(π, 5π4) B .( π4, π2)∪(π, 5π4 ) C .( π2 , 3π4 )∪(5π4,3π2) D .( π4, π2 )∪(3π4 ,π) 4.若sinx= - 35,cosx =45 ,则角2x 的终边位置在 (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5.若4π<α<6π,且α与- 2π3 终边相同,则α= .

二次函数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二次函数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P 从A 出发,沿A B C A →→→作匀速运动,则线段AP 的长度y 与运动时间x 之间的函数关系大致是( )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以及从点C 运动到点A 时是一条线段,故可排除选项C 与D ;点P 从点B 运动到点C 时,y 是x 的二次函数,并且有最小值,故选项B 符合题意,选项A 不合题意. 【详解】 根据题意得,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以及从点C 运动到点A 时是一条线段,故选项C 与选项D 不合题意; 点P 从点B 运动到点C 时,y 是x 的二次函数,并且有最小值, ∴选项B 符合题意,选项A 不合题意. 故选B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通过分类讨论,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y 与x 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解决问题. 2.二次函数y =x 2+bx 的对称轴为直线x =2,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bx ﹣t =0(t 为实数)在﹣1<x <4的范围内有解,则t 的取值范围是( ) A .0<t <5 B .﹣4≤t <5 C .﹣4≤t <0 D .t ≥﹣4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求出b ,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bx ﹣t =0的解可以看成二次函

数y =x 2﹣4x 与直线y =t 的交点,﹣1<x <4时﹣4≤y <5,进而求解; 【详解】 解:∵对称轴为直线x =2, ∴b =﹣4, ∴y =x 2﹣4x , 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bx ﹣t =0的解可以看成二次函数y =x 2﹣4x 与直线y =t 的交点, ∵﹣1<x <4, ∴二次函数y 的取值为﹣4≤y <5, ∴﹣4≤t <5; 故选:B . 【点睛】 本题考查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转换为二次函数与直线交点问题,数形结合的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3.一列自然数0,1,2,3,…,100.依次将该列数中的每一个数平方后除以100,得到一列新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原数与对应新数的差不可能等于零 B .原数与对应新数的差,随着原数的增大而增大 C .当原数与对应新数的差等于21时,原数等于30 D .当原数取50时,原数与对应新数的差最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设出原数,表示出新数,利用解方程和函数性质即可求解. 【详解】 解:设原数为m ,则新数为2 1100 m , 设新数与原数的差为y 则22 11100100 y m m m m =-=-+, 易得,当m =0时,y =0,则A 错误 ∵1 0100 - < 当1m 50 122100b a ﹣﹣﹣===??? ??? 时,y 有最大值.则B 错误,D 正确. 当y =21时,2 1100 m m - +=21 解得1m =30,2m =70,则C 错误.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作者: ————————————————————————————————日期: ?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0.1g。。。”等。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从89与2001及2010几版抗规的对比中寻找解释,列表如下: 项目GBJ11-89 GB50011-2001及2010 地震影响表征采用设防烈度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表证 设计基本 地震加速度(g) 无 6度7度8度9度 0.05 0.1(0.15) 0.2 (0.3) 0.4 设计特征周期按设计近震或远震 和场地类别确定 按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表5. 1.4-1 可以看出,89版抗规中并没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这项定义,此定义完全是01版的新生事物。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0.15g)与8度半(0.3g)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 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 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的公式虽然简单,但一上来还是不容易看透本本质。其实,如果把F=αG中的α乘以一个g,同时G除以一个g,这不就是经典的牛顿第二定

(完整)初三三角函数基础练习题

D B A C A C B D E D B A C B A α 1、Rt △ABC 中,一锐角的正切值为0.75,周长为24,则斜边长为( ) A. 15 B. 14 C. 12 D. 10 2、如图,在ABC △中,90ACB ∠=o ,CD AB ⊥于D ,若3AC =32AB =tan BCD ∠的值为( ) 2B. 2 2 C. 63 D. 33 3、如图,CD 是Rt △ABC 斜边上的高,∠BCD =90,AC=4,BC=3,则 tan ∠BCD 的值是( ) A. 35 B.34 C.43 D. 45 4、如图所示,CD 是一个平面镜,光线从A 点射出经CD 上的E 点反射后照射到B 点,设入射角为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AC ⊥CD ,BD ⊥CD ,垂足分别为C ,D .若AC =3,BD =6,CD =12,则tan α的值为( ) A . 34 B .43 C .5 4 D .53 5、在Rt △ABC 中,如果各边长都扩大原来的2倍,则锐角A 的正切值( ) A 、扩大2倍 B 、缩小2倍 C 、扩大4倍 D 、没有变化 二、填空题 1、要把5米长的梯子的上端放在距地面3米高的阳台 边沿上,猜想一下梯子摆放坡度最小为______. 2.在△ABC 中,AB=10,AC=8,BC=6,则tanA=_______. 3、在△ABC 中,AB=AC=3,BC=4,则tanC=___________. 4、在等腰△ABC 中,AB=AC=13,BC=10,则tanB=_________. 三.解答题 1.在Rt △ABC 中,∠C=90°. (1)AC=24,AB=25,求tanA 和tanB .(2)BC=3,tanA=0.6,求AC 和AB .(3)AC=4,tanA=0.8,求BC . 2、在梯形ABCD 中,AD//BC,AB=DC=13,AD=8,BC=18.求:tanB. 3.如图,在菱形ABCD 中,AE ⊥BC 于E ,EC=1,tanB= 12 5 ,求菱形的边长和四边形AECD 的周长. 4、已知:如图,斜坡AB 的倾斜角a,且tanα=3 4 ,现有一小球从坡底A 处以20cm/s 的速度 向坡顶B 处移动,则小球以多大的速度向上升高?

高一物理:加速度知识点

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 1 加速度: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 表达式:a=△v/△t=(vt-v0)/t(vt表示末速度,v0表示初速度) 3 单位:m/s2或m.s-2 4 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的方向相同 5 a=△v/△t所求的应是△t内的平均加速度,若△t很短,也可近似看成瞬时加速度 比较速度v、加速度a、速度变化量△v

匀变速直线运动 1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这种运动叫做 2 分为:○1匀加速直线运动和○2匀减速直线运动 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时: ○1v t>v0,a>0,加速度为正,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2v t<v0,a<0,加速度为负,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 (2)加速度不变,所以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一定相同△v = a△t (3)在这种运动中,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相等 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 1 图像是一条直线,说明物体速度均匀增加或减小,即物体加速度不变,所以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斜率的正负判断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或匀减速直线运动,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3 如果是一条曲线,则曲线上某时刻的切线斜率大小表示该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大小

[例1]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加速度为2m/s2,那么在任意1s内 [ ] A.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2倍 B.物体的未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m/s C.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1s内的末速度大2m/s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1s内的初速度大2m/s [分析]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为2m/s2,表示每秒内速度变化(增加)2m/s,即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m/s,并不表示末速度一定是初速度的2倍. 在任意1s内,物体的初速度就是前1s的末速度,而其末速度相对于前1s的初速度已经过2s,当a=2m/s2时,应为4m/s. [答]B. [例2]图1表示一个质点运动的v-t图,试求出该质点在3s末、5s末和8s末的速度.

三角函数基础测试题及答案

三角函数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12ⅹ5分=60分) 1.若点P 在角α的终边的反向延长线上,且1=OP ,则点P 的坐标为( ) A )sin ,cos (αα- B )sin ,(cos αα C )sin ,(cos αα- D );sin ,cos (αα-- 2.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 (-3,-4),则)2 cos(απ +的值为( ) A.54- B.53 C.54 D.5 3 - 3.已知α、β是第二象限的角,且βαcos cos >,则 ( ) A.βα<; B.βαsin sin >; C.βαtan tan >; D.以上都不对 4.函数)6 2sin(5π +=x y 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方程是( ) )(A ;12 π - =x )(B ;0=x )(C ;6π = x )(D ; 3π = x 5.已知函数sin()y A x B ω?=++的一部分图象如右图所示, 如果0,0,||2 A π ω?>>< ,则( ) A.4=A B.1ω= C.6 π ?= D.4=B 6.已知函数()2sin()f x x ω?=+对任意x 都有( )(),66 f x f x ππ+=-则()6f π 等于( ) A. 2或0 B. 2-或2 C. 0 D. 2-或0 7.设()f x 是定义域为R ,最小正周期为32π的函数,若cos ,(0) (),2 sin ,(0) x x f x x x ππ? -≤

商品利润问题与二次函数典型例题解析

商品利润问题与二次函数典型例题解析 知识链接复习: 1、某水果批发商场经销一种高档水果,如果每千克盈利10元,每天可售出500千克.经市场调查发现,在进货价不变的情况下,若每千克涨价1元,日销售量将减少20千克.现该商场要保证每天盈利6 000元,同时又要顾客得到实惠,那么每千克应涨价多少元 解:设每千克应涨价x 元,读题完成下列填空 问题一:涨价后每千克盈利 元; 问题二:涨价后日销售量减少 千克; 问题三:涨价后每天的销售量是 千克; 问题四:涨价后每天盈利 元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解方程得: 因为商家涨价的目的是 ;所以 符合题意。 答: 。 2、二次函数y=ax 2 +bx+c 的顶点坐标是x= y= 3、函数y=x 2+2x-3(-2≤x ≤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 新知解析: 例1、某商品现在的售价为每件35元,每天可卖出50件。市场调查发现:如果调整价格,每降价1元,那么每天可多卖出两件。请你帮助分析,当每件商品降价多少元时,可使每天的销售额最大,最大销售额是多少 解:设当降价X 元时销售额为y 元,根据题意得: y=(35-x )(50+2x )=-2x 2+20x+1750 x=-a b 2=-) 2(×220=5 因为0<5<35且a=-2<0 所以y=(35-5)(50+10)=1800 答:当降价5元时 销售额最大为1800元。 此类习题注意要点: 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一般设增加或者减少量为x 元时相应的收益为y 元,列出函数关系式。 2、判断顶点横坐标是否在取值范围内。因为函数的最值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最值 3、根据题意求最值。写出正确答案。 例2、某民俗旅游村为接待游客住宿需要,开设了有100张床位的旅馆,当每张床位每天收费10元时,床位可全部租出,若每张床位每天收费提高2元,则相应的减少了10张床位租出,如果每张床位每天以2元为单位提高收费,为使租出的床位少且租金高,那么每张床位每天最合适的收费是多少元租金最高是多少钱 解:设当张价X 元时租金为y 元,根据题意得:y=(100-10 ×2 x )(10+x )=-5x 2+50x+1000 x=-a b 2=-)5_( ×250=5

最新高一物理加速度练习题带答案

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基础梳理】 一.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是_________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________。表达式为__________。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 3.物理意义:为描述物体运动速度____________而引入的物理量。 4.速度的变化率就是加速度的大小。 二.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1.加速度的方向:总是与__________的方向相同,其中△v=v-v0 2.在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物体做__________运动;若加速度 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物体做__________运动。(填“加速”或“减速”) 三.从v-t图像看加速度 1.v-t图像反映了物体的______随_____变化的规律,通过v-t图像我们还可以 知道物体的______。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___________,并且直线的____表示______,即a=__________=k(斜率)。 【从v-t图像看加速度】 1、从图线的倾斜程度能判断加速度的大小。越陡的线,表示的加速度越大。 2、纵坐标的变化量(Δv)和横坐标的变化量(Δt)的比值就是加速度的大小。 【思考讨论】 1.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吗? 2.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很大,他的加速度是否一定很大? 3.加速度为正值时,物体一定做加速运动吗? 【小试身手】 1.关于物体的下列运动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加速度逐渐减小,而速度逐渐增大 B.加速度方向不变,而速度的方向改变 C.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改变,而速度保持不变 D.加速度和速度都在变化,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小;加速度最小时速度最大2.以下对于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概念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加速度数值很大的运动物体,速度可以很小 B.加速度数值很大的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量必然很大 C.加速度数值很大的运动物体,速度可以减小得很快 D.加速度数值减小时,物体运动的速度值也必然随着减小3.根据给出的速度、加速度的正负,对具有下列运动性质物体的判断正确的是( ) A.v0<0、a>0,物体做加速运动 B.v0<0、a<0,物体做加速运动 C.v0>0、a<0,物体先做减速运动后加速运动 D.v0>0、a=0,物体做匀速运动 4.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加速度越大,速度越大 B.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 D.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也一定越大 B.物体的加速度越大,它的速度一定越大 C.加速度就是“增加出来的速度” D.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与速度无关 6.对以a=2m/s2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任意1s内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m/s B.第ns末的速度比第1s末的速度大2(n-1)m/s C.2s末速度是1s末速度的2倍 D.ns是的速度是(n/2)s时速度的2倍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变化的位移相等,则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B.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C.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D.加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8.如图中,哪些图像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次函数知识点总结与典型例题讲解

二次函数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讲解 一、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图像 1、二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0,,(2≠++=a c b a c bx ax y 是常数,,那么y 叫做x 的二次函数。 )0,,(2≠++=a c b a c bx ax y 是常数,叫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 2、二次函数的图像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关于a b x 2-=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抛物线。 抛物线的主要特征: ①有开口方向;②有对称轴;③有顶点。 3、二次函数图像的画法 五点法: (1)先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出顶点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顶点M ,并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2)求抛物线c bx ax y ++=2与坐标轴的交点: 当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时,描出这两个交点A,B 及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C ,再找到点C 的对称点D 。将这五个点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起来,并向上或向下延伸,就得到二次函数的图像。 当抛物线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或无交点时,描出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C 及对称点D 。由C 、M 、D 三点可粗略地画出二次函数的草图。如果需要画出比较精确的图像,可再描出一对对称点A 、B ,然后顺次连接五点,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 二、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 (1)一般式:)0,,(2≠++=a c b a c bx ax y 是常数, (2)顶点式:)0,,()(2≠+-=a k h a k h x a y 是常数, (3)当抛物线c bx ax y ++=2与x 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好方程02=++c bx ax 有实根1 x 和2x 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212x x x x a c bx ax --=++,二次函数c bx ax y ++=2可转化为两根式))((21x x x x a y --=。如果没有交点,则不能这样表示。 三、二次函数的性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