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毕加索资料汇编

毕加索资料汇编

毕加索资料汇编
毕加索资料汇编

毕加索的每一幅画,每一笔看似简单的线条,看似纯粹的色块,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的积淀,和长期积累下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亮点一:舞台小品式课堂

印象最深的是来自金华的王赟老师上的《侃侃毕加索》一课,那风格不亚于一个优秀的小品演员,不光是学生忍俊不禁的笑,我们听课的老师都议论纷纷,对她赞赏有加。看惯了主课老师的严谨,有这样一位风格独特的老师来上美术课,谁会不喜欢呢?当然王老师不仅说话爽快幽默,对课的把握也张弛有度。毕加索的一生都是个传奇,他的艺术作品也不是所有人能欣赏接受的,要让学生去欣赏,并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有难度的。王老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其中向学生扔“炸弹”,让学生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效果非常好,使学生对《格尼卡尔》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毕加索想表达的意思更明确了。

以一群丑女颠覆唯美的绘画传统,以极端几何图形取代流畅线条,毕加索以他的《亚威农姑娘》摧毁传统、背叛自己,却孕育出了震惊世界的立体画派。

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除了绘画之外,帕布罗还迷恋斗牛。这是安达鲁西亚人对死亡特有的浪漫激情。一幕幕血腥的场面,深深的印刻在毕加索的脑海当中,当时他只有八岁。但是已经开始创作斗牛的死亡场面。(毕加索儿子,克劳德·毕加索)“他伴随着斗牛的热情长大。父亲常带他去看斗牛,人对着牛跳舞,美妙的舞蹈表现出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爱,最后以死亡而告终。伟大的爱以死为终结。”

在毕加索的一生当中,认识他的人都被他的眼神所吸引,他那南部西班牙人的气质令人难忘。(传记作家,约翰·理查森)“这真是很奇妙,用安达鲁西亚人的话来说,是Mirada Fuete,有穿透力。一个早年的朋友曾说,‘我觉得毕加索与众不同,当他盯着一张纸看时,锐利的目光能使那张纸燃烧起来,把画纸上的一切烧尽。’”

虽然帕布罗·毕加索,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法国,但他跟西班牙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艺术,他的灵魂,仍然深深的植根于故乡十九世纪的文化中。(

毕加索的《公牛头》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自行车坐垫和龙头,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将二者进行组合,诞生了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毕加索是一位有着丰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喜欢保留并收集身边可利用的东西,他认为总有一天它们会派上用场。喜欢在垃圾堆里寻宝的他懂得如何赋予物品新的生命,将这些毫不起眼的物品变成艺术品。

艺术家在进入而立之年后,开始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却永远忠于自由。

也许,综观古今中外的画家,没有一个能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父亲的赏识让“白痴”成为绘画大师

小时候,毕加索就有着很高的绘画天赋,但却经常搞不懂诸如“二加一等于几”的问题。为此,他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毕加索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他们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就连老师也认为这孩子智力低下,根本没法教,老师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左邻右舍也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白痴。

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毕加索的父亲却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绘画是极有天赋的。毕加索父亲对孩子有真正的理解和赏识,他对儿子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依然是个绘画天才。”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也渐渐忘记了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

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并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编者的话:白痴与天才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呢?有人说遥不可及,有人说一步之远,总之,没有定论。但是,从上面的三个故事里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你的孩子长相不够可爱、性格较内向、嘴巴不甜,或者有其他诸如此类的小毛病,做父母的都不应该忽视他们,反而要以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孩子的超人之处,并加以鼓励、引导和发挥,最终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绘画天才毕加索

被称为“永远变化的天才”,二十世纪所孕育的世界巨匠帕布罗?毕加索是西班牙的一位艺术天才,同时也是个“数学成绩差的天才”。据说,在美术学校入学考试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算术题,可毕加索根本就不会做。那位老师把一张吸墨纸交给毕加索,纸上写着答案。他就是这样才考入美术学校的。这是流传的关于毕加索入学考试的趣闻。

虽然毕加索对数学束手无策,但他的绘画才能却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

毕加索的父亲是一位画家。毕加索出生时,他父亲正在西班牙濒临地中海的古老港城马拉加担任美术教师。据说,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的毕加索远在会说话之前就开始画画儿了。

毕加索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赞叹不已,称毕加索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于他来讲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而且他似乎永远都学不会枯燥无味的算术。他无奈地对父亲说:“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脑子里根本就没去想。不是我不努力,我拼命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就是办不到。”而且他为此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毕加索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就连老师也认为这孩子的智力低下,根本没法教,并经常在毕加索的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述毕加索的“痴呆”症状。毕加索的母亲听了又羞又恼,觉得没脸见人。左邻右舍也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私下议论说:“瞧他那呆头呆脑的样儿,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

虽然时时要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但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绘画是极有天赋的,他对孩子有真正的理解和赏识。他对儿子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在绘画方面却像个大师一样!”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毫不费力地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也渐渐忘记了自己在功课方面的“无能”。但是,嘲讽却并没有就此停息,反而愈加猛烈。小毕加索脆弱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变得不爱说话了,更不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这个时候,父亲每天坚持送儿子去上学,一到教室,父亲便把画笔和用作模特的死鸽子放在课桌上。父亲成了儿子强有力的心理依靠,似乎离开了父亲,毕加索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以致每天到学校后,必须得到父亲会来接他回家的承诺后,毕加索才会松开父亲那温暖的大手。

作为“坏学生”,在学校被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也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的马拉加省一位美术教师的家里。由于受家庭的熏陶,毕加索4岁开始作画,7岁就崭露头角。后来,他进入美术学校学习。15岁时,

毕加索的画《第一次圣餐仪式》在巴塞罗那市展览会上展出,他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知。

1900年,毕加索第一次去巴黎旅行,光怪陆离的法国社会开阔了他的眼界。他在巴黎作画,结交艺术界人士。不满19岁的毕加索,在巴黎成功地举行了他的第一次画展。1904年,23岁的毕加索迁居巴黎,此后他一直居住在那里,直到逝世。在法国,毕加索度过了他一生中四分之三的时间。因此法国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看看毕加索是怎么画他的牛牛的

毕加索是20世纪的艺术大师,1973年去世,他的名字已成为现代艺术的同义语。

一次,毕加索画一头公牛,他画的第一幅公牛十分写实,结构严谨而逼真。但他并不满足,又相继画了十次。从第一幅到第十一幅,形体逐渐概括,线条逐步简练,到最后一幅只

剩下寥寥几根线条,当观众看到最后一稿时,无法想像画家化去了多少心血,看上去似乎着笔不多,但那些简单的线条,却精炼地表现了公牛的形与神。

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开山鼻祖,他常常用另一种眼睛观察事物,他画同一个题材,可以画一百次而每次从不重复。别人认为终点的地方,他却作为起点。

一、复习导入

图片出示毕加索作品《牛头》,提问:教材第七课牛头的创作者是?学生很快说出是毕加索。

课件出示毕加索简介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

师介绍毕加索的作品包括油画、素描、版画、雕塑等。今天老师带来了他创作的一把吉他,想请你们看一看,哪位同学最先看出他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

(教师展示作品)PPT:《吉他》

学生很快说出是用卡纸和旧报纸等做出来的。

师提问:这幅作品是怎样做出来的?他是有意这么拼的还是随便拼的?

由问题引导到今天的新课——拼贴添画。根据学生回答简述制作方法:选材——拼贴——添画。

毕加索一生勤奋刻苦,不断探索和创新,他给自己定下的原则是“画,再画”。他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到朋友家作客,有时竟画得满墙都是。他习惯于夜间通宵工作,为画好一幅画,几次,十几次易稿,同一主题的画有时连画几十幅。毕加索为他的画奋斗了一生,直到逝世的当天,还作画到凌晨3点钟。

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吸收了东方艺术和西班牙民间艺术的一些表现形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追求比现实还要真实的“理念中的真实”。

在毕加索的画中,人们还可以强烈感受到他的爱憎。他反对战争,希望和平安宁。1937年4月,为抗议希特勒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他画了著名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

为抗议美国入侵朝鲜,1952年他又创作了壁画《战争》、《和平》。至于他的《和平鸽》,更是世人所熟悉的名作。

**艺术魔术师???? 毕加索**

毕加索,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蓝色时期”

“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

“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

“古典主义时期”

“超现实主义时期”

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

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2)毕加索的作品《镜前少女》这张画既画了少女正面的脸,又画了她侧面的脸。毕加索尝试把同一个事物各个角度的形象巧妙地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去,这就是有名的“立体派”画法。

1900年毕加索到巴黎之后,他的绘画特点才逐渐形成,并在他来到巴黎后画的第一幅名为《格勒第风车磨坊》的画中展现出来。这幅画表现的是在深夜中的舞会上,沉醉于灯红酒绿中的人们从不问黎明何时来临,太阳还会不会升起。画中的男人和女人都是一副绅士淑女的模样,但犹如鬼魅般冷酷无情。虽然此画很快就驰名巴黎画坛,但它对前辈画家的摹仿也是明显的。

在巴黎的5年间,毕加索创作出《生活》、《弹吉他的老盲人》等一批充满悲哀气氛的佳作,但仍然没有画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人们通常把毕加索这5年的艺术创作称为“蓝色时代”。直到他的第一个情人、美丽的费尔南德·奥利维叶闯入他的生活之后,毕加索才画出了《坐着的裸女》这一代表他风格转变的标志性作品,从而步入了后来人们所谓的“粉红色时期”。这一年,毕加索24岁。

“总有一天,她要长成这个样子。”

1906年,毕加索与“野兽派”泰斗马蒂斯的结识,为他进入大师行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在马蒂斯家中看到来自非洲的黑人雕塑之后,好似醍醐灌顶,顿开茅塞。同年,他一改自己的明丽色彩,用灰褐色调为当时在巴黎艺术家圈子里的著名人物格特鲁德·斯坦因画了一幅肖像。

斯坦因是美国作家,1903年移居巴黎,她和当时法国的一些杰出画家如马蒂斯、布拉克等人十分交好。“二战”后,一些颇具才华的美国作家如庞德、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来到巴黎后,也大都集结在她的周围。斯坦因卓越的艺术见解给了这些艺术家们许多启迪,有些人的代表作就是在她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由此可见,毕加索要给这样一位女作家画肖像需要多大的勇气。

毕加索为了完成这幅肖像,前后请斯坦因做了80余次模特,但最终还是在没有模特的时候完成的。从画中可以看出毕加索深受非洲原始艺术的影响,强调几何造型,画像中的手是写实的,而脸却宛如非洲土著的面具。当时见到此画的人都十分惊讶,认为一点也不像斯坦因。对此,毕加索说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总有一天,她要长成这个样子!”30年后,斯坦因指着这幅肖像,对别人说:“瞧,他说得多么对,我现在终于长成这副样子了。”

后来证明,正是这幅《斯坦因画像》成了毕加索从“粉红色时期”跃入“立体主义”时期的重要转折点,许多艺术评论家把这幅画誉为毕加索的“蒙娜丽莎”。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诞生在《阿维奴的少女们》这幅名画的创作过程中。这幅油画纵横都超过两米,毕加索花了4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它。画面由5个裸体妓女构成,在她们的造型上毕加索下了很大的功夫,竭力在平面画布上呈现出立体感,让人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观看它。在画中,毕加索大胆地将人体分割表现,使瘦削尖锐的形体如同爆炸的岩石横切面,画面洋溢着原始的气息,超出空间限制,给观赏者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当“野兽派”的画家们看到这幅杰作时,无不轻蔑地否定了它。他们的代表人物之一德朗对画商康威拉说:“那个毕加索简直无可救药,等着瞧吧,过几天他会在那幅画的后面上吊的!”

显然,朗德所言为时过早。时间证明了《阿维奴的少女们》是毕加索一生中值得纪念的一幅大作,它不但是毕加索发现独特世界的第一步,还被誉为20世纪造型艺术的里程碑。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如果不是《格尔尼卡》这幅震古烁今的画,毕加索至多只能算是杰出的画家。正是因为这幅画,他才可以成为不朽的艺术家。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一个毫无设防的小镇格尔尼卡,共有1654人死于这次轰炸,全世界为之震惊。毕加索怒不可遏,愤怒地挥起画笔,用了半年时间画出了足以使他不朽的大型油画《格尔尼卡》。在这幅旷世之作中,我们看不到与战争有关的大炮和军队,而是看到濒死长嘶的马、疲于奔命的脚、仰天呼号的人、死去的婴儿和号啕大哭的母亲以及漠然呆立的公牛……毕加索把这幕战争悲剧投入蓝色基调中,浅青和浅灰在黑色的对照中表现了残暴、痛苦、绝望和恐怖,也表达了正义者的抗议和呐喊。这幅画充分展示了毕加索的表现技巧已足以驾驭大型时事题材,堪称

毕加索画笔下的一部“史诗”。在纳粹占领法国期间,一个德国军官来到毕加索的画室,指着这幅画的复制品说:“这是你的杰作了?”毕加索漠然地回答他:“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不敢啊,那儿坐着一位了不起的齐白石!”

毕加索为中国人民所熟知是源于他那幅风靡上世纪50年代的《和平鸽》。他本人也对中国充满感情,而且对中国绘画也很有造诣。1956年7月29日,我国著名画家张大千在毕加索的“加利福尼亚”别墅与他会晤时,毕加索拿出他的5大册中国画习作,请张大千指教。张大千不仅赞扬了他的画中颇见“墨分五色,层次互见”的中国绘画功力,还赠送他几套毛笔。后来毕加索使用这些毛笔绘出了大量的以飞禽走兽、神话故事和骑士传奇为题材的佳作。同年,我国国画家王雪涛先生与张大千和毕加索谋面时,主动邀请毕加索来华参观访问,这位艺术大师说了一句出人意料的话:“不敢啊,那儿坐着一位了不起的齐白石!”

“蓝色时期”。

由于贫穷总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

这个时期毕加索的生活条件很差,目击贫困、绝望与孤寂的人们,加上受到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和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的忧伤主义,他的作品背景、人物都是蓝色,连人物的头发、眉毛、眼睛都是蓝色的。那个时期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画中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多是表现穷苦的人们。代表的作品《卡萨赫马斯的葬礼》(《招魂》)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熨烫衣服的人》),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两姐妹》)。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他在这一时期,目击贫困、绝望与孤寂的人们,加上好友卡萨赫马斯因失恋而自杀的影响,其作品常以蓝色为主调,加强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

画面中,右侧的妇女停下沉重的脚步,默默无言,双眼直盯着对面的两个依偎着的年轻人。在这位妇女的视线里究竟隐藏了什么?这眼光也许在说,怀中的婴儿即使在绝望中也得继续那无法逃避的人生。画面左侧,男女两人依偎在一起。那位男的形象在写生阶段还像毕加索自己,但到作品完成时却变成了好友卡萨赫马斯的形象了。卡萨赫马斯是一位立志投生绘画艺术的青年,却在巴黎自杀身亡。因此,这幅画里,还包含了毕加索对青年好友的痛苦回忆。

毕加索简介以及部分作品(教学材料)

毕加索简介以及部分作品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巴勃罗·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毕加索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毕加索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毕加索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也正因此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毕加索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格尔尼卡》

《第一次圣餐》 《祭坛男孩》 《酒馆的“四只猫广告”》

《等待比赛开始的斗牛士和公牛》 《手里捧着鸽子的孩子》《小丑》

毕加索的意义

毕加索的意义 (副标题:世界上永远年轻的画家) 毕加索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绘画艺术家,网上的介绍挺多,到现在还是络绎不绝。他也是一生风流倜傥的非公子哥们;人们多数对于他的性爱趣闻津津乐道,一个人能够有这么多妞妞喜欢,说明他的男人魅力非同一般,(有钱人多了去)许多人做梦都想有毕加索那样的翘人艳绩,但一觉醒来却仍可怜兮兮地摇头叹气,遗憾自己没有他的天赋与机遇,只有嘴巴上放胆侃聊一通的毕加索话题,再继续昏昏耗耗地涂涂抹抹;至于他绘画表现的大无畏扬弃精神且没几人敢学,真正能够理解他那艺术思想的人也为数不多乎。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幅。在少年求学期间,毕加索就努力地研习传统的技巧和主题,16岁时就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我们看看这幅油画的写实功力,比我们现在的油画研究生画得还好;但他毫不留情地放弃了这种画法,因为他清楚写实绘画在当时就是一种没有创新意义的艺术形式。他死的时候是91岁,可人们却还要把他称做“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这是因为他在90岁高龄时,他每天开始画一幅新作品时,还要表现出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头次看到一样画出自己心中的视觉感受。他总是在探索新鲜与未知,寻找解决新语言的表现。他热心于扬弃已经熟练的老套且不安于现状而创新。正像他说的:“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绘画含义。”我在中央美院的图书室里看过他的素描集,在厚厚的素描画册里,有不少是模仿中国绘画的水墨类尝试,其中一只大红公鸡有点类

似齐白石的大写意。他曾经对张大千说过;绘画艺术在中国,你干嘛来西方学美术?(大意是)这样说能反映他善于借鉴许多优秀的其它民族绘画艺术,精于吸取各国文化艺术形式的独有魅力。 他不到20岁时就走上探索新艺术表现手法的道路了,不停地变换造型语言的视觉美感。早年,他那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似乎比较冷漠,但倾向于普通人性的关爱。画面除了色调的忧伤感觉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小我?情绪中出走。摒弃暂时生存艰辛的悲哀之象征,继而是对人生充满斗志与兴趣的信心。后期则把绘画语言的表现转于非洲面具艺术的借鉴,使自己的画风惊世骇俗而突兀于巴黎当时的画坛。1915-20年间,他一度回归写实,但不是照搬物象真实的模拟,曾努力研究古典主义的绘画美感表现,但他的古典风格是绘画美感的仿古典视觉情趣,非照搬古典技法的复制。在1930年他又热衷于超现实主义的绘画语言,可他的绘画造型处理决不是照片式的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以抗议德、意侵略者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以立体、现实、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半抽象画,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色块堆积、表现了格尔尼卡人痛苦、受难和法西斯的残暴,曾引起世界画坛的轰动;好像已经挂在了联合国总部。晚年时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他对西方当时的工艺设计都影响较甚;晚年亦有儿童嬉戏般的素描速写,随心所欲地天真率性把一个老人的返童美感发泄得淋漓尽致。 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家有着很大的影响。他是个不断变化艺术表现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画家、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家都被他影响过,致使他们都积极地探寻自己的绘画风格;他的思维意识可就死活

毕加索和他的绘画语言

毕加索和他的绘画语言 巴勃罗毕加索是20世纪初在西方画界非常有影响和号召力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立体视觉语言开创性画家。其一生对绘画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绘画视觉语言表达多样性的探索。他通过对抽象油画视觉立体语言的不断分析、整合,一变再变,最终形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绘画视觉艺术语言:Cubism。比如说,毕加索视觉绘画立体艺术语言能够形成的原因,这种新异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为什么能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该语言的出现是必然,还是偶然。如果说毕加索没有生活在那个时期,该项视觉艺术表达方式是否就会不出现或者消亡。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自西方20世纪初由法国画家马蒂斯等人所倡导的观念野兽主义在1928年出现松散消亡后,以致欧洲画界主流发展方向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迷茫。然而事隔数月,一种新的绘画艺术风格代替了野兽派这一主流位置,那就是立体主义绘画视觉表现风格。它不同于野兽主义并被世人接受认可的主要原因,便是其业已形成了一种艺术创作信念、一套科学而又系统的艺术创作理论和受人尊敬卓越的该项艺术运动领军人物:巴勃罗毕加索。其1907年所创作的《亚威农少女》被公认为是绘画视觉立体语言的开山之作,在美术史上该画也一直被认为是传统美术和现代美术的分水岭。因此,从实质上看,毕加索的艺术充满了Cubism主流绘画视觉语言的传奇色彩,是Cubism绘画语言的中流砥柱。 一、画家对自身所创Cubism艺术语言的阐释 Cubism 绘画艺术运动发生于 1907 至1914年,它打破了传统的体积概念并受塞尚、修拉思想,特别是非洲雕刻的影响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造型语言,即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表现各个物体内在的、眼睛看不到的物体的结构,在画面上表现自然物体重叠形成了无数的面等。Cubism这一概念的诞生、理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1908年,毕加索和其他推崇立体视觉绘画的画家们在巴黎正式推出Cubism绘画。从作为画家方位角度讲他们知道自己所画的是一种继野兽派之后新的艺术风格,但具体叫什么他们也无从得知;其名称只不过是当时的美术评论家对其风格的一种评论之称。因此1908年末,毕加索公开表示对于立体主义这一新兴词,他并不是有意创立;对于他来说,其只是创立了这种Cubism艺术视觉绘画风格和体架;关于对待Cubism理论问题,毕加索认为Cubism绘画不应具有理论的指导性,而应是凭个人感性、个人理念思想去探索,去完成。毕加索说:我要按照我的想象来作画,而不是根据我们所看到的。他对

毕加索及其作品赏析

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一点都没错,他凭借自己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 毕加索在我眼中是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毕加索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世界。艺术是毕加索的全部,自由则是毕加索的灵魂。毕加索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不仅给了我们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学到了人生的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到抽象,来来去去,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 ,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 1、《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2、《格尔尼卡》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

如何理解毕加索的绘画意识的双重性

如何理解毕加索的绘画意识的双重性? 江思和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摘要:20世纪著名的艺术大师毕加索在其创作生涯中,创造了立体主义绘画流派并将其发扬光大。可是,他的所有作品并不都是立体主义,而有相当一部分是现实主义风格。他为什么要在自己的绘画中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如何理解他的绘画意识的双重性?本文通过分析立体主义作品的实质,说明这不是一种成功的艺术样式,可是它的出现又是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解释毕加索为何要用两种艺术样式进行创作。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审美;统治阶级 How to understand the duality of Picasso's painting consciousness? S. J. Tsinghua University EEA52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famous art master Picasso in his writing career, created the cubist painting genre and carry forward it. However, not all of his works are cubism, and there is plenty of realism. Why would he use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styles in his own painting? How to understand the duality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his paintings? This article will through analyzing the essence of the cubist works that it is not a successful art style, but it is favored by rulers to explain why Picasso use two kinds of creation styles. Key words: Picasso; Cubism; Realism; Art; Aesthetic; The ruling class 1.前言: 毕加索作为20世纪艺术界的风云人物,他被无数人推崇,许多人称他为: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杰出的艺术大师。他创造了立体主义,发展了抽象主义,并将这些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将现代艺术带领到了新的方向:绝对自由的,与现实无关的,纯审美的方向。 他的许多著名画作,例如《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格尔尼卡》等,都将现实世界中的某些人或物品进行了扭曲,分解与重新组合,以此表达一定的思想与情感。可是,在大多数普通人看来,这样的作品几乎毫无美感可言,他们甚至不能理解画面上的内容,更不要说理解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了。人们只能以这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这是艺术大师的画作,岂是普通人能够看得懂的?可是,艺术大师的画作普通人就一定看不懂吗,大多数人都看不懂

毕加索的精彩人生

毕加索中文名: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Array外文名:Pablo Picasso 国籍:西班牙 出生日期:1881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1973年4月8日, 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 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 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 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是天蝎座。天蝎座男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冷静的判断力, 能够客观地观察事物,对不诚实者态度冷淡。虽然平时表现得有些胆小,但是一旦有事情发生,就会表现出不顾生命与敌人头争的凛然正气,毫不犹豫地向前迈进。另外,天蝎座男生容易成为小集团的领袖。 毕加索的人生分成多个时期:1900年至1903 年“蓝色时期”1904年至1906年“玫瑰红时期”1906年至1910年“黑人时期”1910年至1914 “立体主义时期”,1914年“综合立体主义”1917年至20年代“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然而蓝色时期是毕加索人生中的一首变调生命的挽歌。蓝色代表忧郁、沉闷和悲伤。蓝色时期的起因: 毕加索十四岁时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新思想。然而正当他想要尝试的时候,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生活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1901~1905)的忧郁动力。但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真正的爆发点是他的一位同乡好友——卡萨盖马斯一段悲剧性的故事。这位与毕加索在1900年秋天一同造访巴黎的好友,因为单恋一位名叫热尔梅那的模特几,在无法摆脱疯狂疑恋的折磨下,最后举枪结束了自己的性命。面对生命的无力与脆弱,年轻的毕加索于1901年以大半幅阴沉沉的蓝色调完成了《招魂——卡萨盖马斯的告别式》,为好友铺陈一片死后极乐世界的景象。以死亡之必然性,以及深刻而残酷的渗透人世的悲哀,为蓝色时期打开序幕。 不知是因其童年的贫困潦倒,亦或遭遇挚友自杀的摧击,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心态,毕加索初入青年门槛的作品中,充满忧郁与苦难感。蓝色,几乎主宰了这个时期他的一切作品,线条是沉重的,强烈的不真实情感充斥其中。一个二十郎当的风华青年,视线总是不自觉向现实生活靠拢,窘迫的下层人物、消瘦孤独的人物形象成为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主调…. 1900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毕加索钟情于蓝。他曾说:“蓝色,是颜色中的颜色。”在一片接连一片的浅蓝、深蓝、

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史上最全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为9个时期。时期的名称尚有争议,大致是“蓝色时期”(1901年~1904年)、“粉红色时期”(1904年~1906年)、“立体主义时期”(1917年~1924年)“晚期”(1912年~1972年)。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们》、《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体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跟毕加索学画画教学总结

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学习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是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基础之上进行造型实践的课程,目的是进一步学习画家的创新精神以及他们在艺术作品中丰富的表现方法,感悟艺术多元化,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愿望。 二.教学设计构思 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理念。欣赏、分析、评论到动手实践都是在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的。通过小组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了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立体主义创新的精神,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了解艺术多元化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画面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画家毕加索的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绘画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提高学生对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认识多元化的绘画形式,并能模仿大师的 表现手法创作一幅作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立体主义的造型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绘画风格的把握及运用。 五、教学环节设计 “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动手实践——评价总结——课后延伸”。

《跟毕加索学画画》教案 授课教师:蒋瑞芳 授课对象:初一(3)班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画家毕加索的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绘画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 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对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认识多元化的绘画形式,并能 模仿大师的表现手法创作一幅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立体主义的造型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绘画风格的把握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视频欣赏《格尔尼卡》 2、提问:视频中的人物来自于一幅画,猜猜它是谁的名作? 引出课题:板书“跟毕加索学画画” 二、新课讲授: 1、思考:《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画家画的 是什么? 2、历史背景:(结合现代战争图片)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 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 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 卡》。 提问:1.画中的颜色什么特殊意义? 2.毕加索为什么要这么画?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小组讨论:画中各形象都有什么表情和象征意? 抱孩子的母亲、牛头、马、灯、断臂倒地的战士、举灯 的女人、奔跑的人、求救的人。(派代表回答)

毕加索生平介绍整理

毕加索生平介绍 毕加索自画像:从这些自画像里,我们可以透过毕加索的眼睛看毕加索…… 1896年1901年1906年1907年1938年1972年 蓝色时期(1901年到1903年) 毕加索在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玫瑰红时期 1903年到1906年 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黑人时期 1907-1909,或者说是立体主义的发韧期 在1906年末,毕加索从事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作品的创作,这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结,并且标志着他未来的活动朝现代派方向发展的开端。这部作品就是《亚威农的姑娘》。这位西班牙画家的着眼点,不像野兽派那样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体上,他采用灵活多变且层层分解的、雄浑有力的、宽广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体的结构随心所欲地组合起来。这些平面甚至发展到超越单个的物象,囊括周围的全部空间。这时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体,但是,毕加索的画已经导致我们必须走上这一道路。到1909年,毕加索才确立了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言,这语言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

绘事物的形象了。 立体主义时期 (1910-1911是分析立 体主义时期;1912-1914是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古典主义时期 要求有丰富的意境、优美的构图,元素间对应的完整。其中有很多是从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获得创作的灵感。 牧笛 在海滨的女人 Picasso 的母亲 Picasso 夫人 情人 超现实主义时期及抽象主义时期 在超现实主义时期里,毕加索的人物外形柔和,当然是毕加索式的柔和,线条却又梗又硬,具有希腊式面孔的女人,在他的笔下变成了正面和侧面的缝合体。

毕加索作品赏析

自由的艺术家—毕加索 毕加索是近现代主义的先锋。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一点都没错,他凭借自己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在我眼中是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毕加索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世界。艺术是毕加索的全部,自由则是毕加索的灵魂。毕加索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不仅给了我们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学到了人生的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到抽象,来来去去,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的一生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我最喜欢的就是毕加索最著名的油画《格尔尼卡》,这是在1937年的大奥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内创作的,也是毕加索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超现实主义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一个人道主义者,毕加索本对政治毫不关心,然而对于这样的野蛮行径,他表现出了无比的愤慨,他用了一个半月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孩童仰天痛哭,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

《毕加索》教案

《毕加索》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取材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三册中的《毕加索》一课,使学生在欣赏毕加索作品后,发现大师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并能用这种新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 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听过毕加索的名字,但对大师及其作品了解甚少,因此对毕加索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对毕加索的作品,大都不会欣赏,本课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学习毕加索独特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幅人物头像画。 教学设计:在探究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欣赏毕加索作品以及回顾以前所学的人物头像画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行发现毕加索画人物的独特表现风格。再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解决本课难点并激发其作画欲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在拓展过程中,让学生欣赏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不仅是让学生进一步走近大师,更是让其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此提升本课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1.以画家毕加索为突破口,学习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欣赏、体验毕加索作品,拉近与大师的距离,激发学习大师作品的兴趣;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

多样的。 2.欣赏大师作品,能表达自己对毕加索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的感受和体会;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能初步理解立体主义风格,创作一幅具有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 3.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表现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一、教学准备: 1.战争视频片段、和平鸽图片资料、多媒体 2.学具准备:铅笔、画纸、彩色笔等。 二、教学重点: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张。讨论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和理解毕加索画人物独特的表现风格。 三、教学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毕加索作品欣赏 毕加索的代表作

毕加索作品欣赏毕加索的代表作 价值连城的毕加索名画都有哪些?在移居巴黎以后,毕加索的画风开始变得忧郁悲伤,笔下的人物换成了一些乞丐、醉鬼和妓女,这些主题的选择可能反映出毕加索当时窘迫的经济状况。接下来小编带你去看看毕加索作品欣赏。 毕加索作品欣赏 毕加索作品图1

毕加索作品图2 毕加索作品图3 毕加索作品图4 毕加索作品图5 毕加索轶事

毕加索的父亲是位美术教师,人到中年,在艺术上还无啥建树。为此,他寄希望于儿子。他想,凭自己所掌握的技巧,辅导一个孩子总该绰绰有余吧。这样,毕加索刚到入学年龄就开始了严格的基础训练,速写、素描、油画样样都画。一年后,他的艺术天赋就开始显露。八岁时,他不但画了许多简笔式的小鸟、动物,还画出了第一幅有主题的油画――《看斗牛》。 父亲为了使儿子能持之以恒地画下去,自己在家里也支起了画架,经常画这画那。毕加索十三岁那年的一天,他看到父亲的画架上有幅未完成的画,便操起义亲的画笔,将这幅画完成了!父亲回家发现后,一下惊呆了!没想到儿子的色彩感觉、造型能力提高得这么快,几乎超过了自己。父亲自惭形秽,出于自尊,只好自动缴械,将全部画具都交给了儿子,并发誓以后再也不作画了。 浪荡子 毕加索在巴塞罗那正规美术学校学习两年后。十六岁时,他在叔父的资助下,独自往首都马德里皇家美术学院深造。按理,毕加索进了首都的高等学府,应该专心上课,接受更严格的训练。谁料,毕加索对学院的课程不屑一顾,天天在城里四处穿梭。豪华的大街、肮脏的小巷、美术馆、咖啡厅、吉普赛人、乞丐,他到处看,到处画。家里人以为他进城后学上

了坏样,变成了浪荡子,为此,叔父取消了对他的资助,父亲对他也不抱多大希望,偶尔寄点钱给他,只够他买少量的纸张。毕加索一时陷入了困境。对此,他没有气馁,也不作任何解释,唯有玩命地画。 事实上,毕加索并不是贪图玩乐,而是对社会生活中的各个侧面作了许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由此而获得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在以后创作的许多传世之作,如《老犹太人》、《熨衣妇》等都是取材于这段生活。可以说,没有这段浪荡子生活,毕加索也只能成为一名平庸的画家。 感谢您的阅读!

(初中美术教案)《毕加索》教案

《毕加索》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取材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三册中的《毕加索》一课,使学生在欣赏毕加索作品后,发现大师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并能用这种新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 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听过毕加索的名字,但对大师及其作品了解甚少,因此对毕加索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对毕加索的作品,大都不会欣赏,本课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学习毕加索独特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幅人物头像画。 教学设计:在探究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欣赏毕加索作品以及回顾以前所学的人物头像画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行发现毕加索画人物的独特表现风格。再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解决本课难点并激发其作画欲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在拓展过程中,让学生欣赏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不仅是让学生进一步走近大师,更是让其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此提升本课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1.以画家毕加索为突破口,学习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欣赏、体验毕加索作品,拉近与大师的距离,激发学习大师作品的兴趣;认识到绘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欣赏大师作品,能表达自己对毕加索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的感受和体会; 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能初步理解立体主义风格,创作一幅具有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 3.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表现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一、教学准备: 1.(课件)战争视频片段、和平鸽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具准备:铅笔、画纸、彩色笔等。 二、教学重点: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欣赏毕加索的作品,理解毕加索的艺术主 张。讨论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和理解毕加索画人物独特的表现风格。 三、教学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 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毕加索的画的特点有哪些特征

毕加索的画的特点有哪些特征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毕加索的画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毕加索的画的特点 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来画风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的立体主义。总的来说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是他的最大特点。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

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毕加索的作品风格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 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

毕加索简介

毕加索简介: 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木甘。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也许你要奇怪,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呢?这是因为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这是一幅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即将来到中国) 毕加索艺术活动年表 1900年至1903年蓝色时期由1900年起毕加索一直往来于西班牙及巴黎之间。

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 在巴黎,他结交了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尔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尔的东主的女儿马德莱娜,他为马德莱娜绘了几幅肖像。其时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罗那大行其道的象征主义影响。 毕加索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尔与土鲁斯.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的忧伤主义,这时期的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蓝郁。 1904年至1906年粉红时期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其后又认识了德兰和布拉克,与费尔南德?奥利维耶在蒙马特同住。其时他的经济已好转,生活比前愉快,画作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时期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即为毕加索的非洲时期。 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阿威农的姑娘》中显露无遗,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然而,整个时期仍有受塞尚影响的痕迹。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体主义毕加索大部分的艺术家朋友都由蒙马特迁到蒙帕纳塞,他亦随他们迁居。其时的立体主义体验达到巅峰。雅克?比斯这样评论他:“作品由素描建构,色与调弱化到最起码的灰色与浅暗橘黄色;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造成迹

自由灵魂的绘画者——毕加索

自由灵魂的绘画者——毕加索 很多年前,我在读三毛的《雨季不再来》中,看见了三毛对毕加索的挚爱。三毛曾这样形容毕加索的画:“这一生,由画册移情到画家身上,只有专情地对待过毕加索。他本人造型美,而且爱女人,这又令我欣赏。艺术家眼中的美女,是真美女。毕加索画下的女人,个个深刻,是他看穿了她们的骨肉,才有的那种表达。那时候,我觉得自己也美,只有艺术家才懂的一种美。”也因为三毛对毕加索的那种爱勾起了我心底对他的,不能言尽的情感。 记得好像也是在那时候,去新华书店买了厚厚的一本《毕加索作品集》,希望我也能如三毛一样,陷入对毕加索深深的爱中。只是我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我也没有看见三毛笔下的那些被毕加索看穿了骨肉的美女。是的,我没有看懂他,那个自由的灵魂绘画者。 随着认知与年龄的增长,再翻开那本画册时,已少了许多“多年前的茫然”,只是还不能真正地领会他画中的真意。 我毕竟不是艺术生,对于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深究,只是还怀想着曾经对他的最初的印象:“毕加索画下的女人,个个深刻,是他看穿了她们的骨肉,才有的那种表达。他画出了女人们最心底的那幅画”。直到上了大学,在学校开设的《艺术导论与鉴赏》课上,我才算稍稍领略了他的画的风采和他那颗不羁的灵魂。 在那短短的三节课上,老师讲了很多绘画艺术的知识,同样也欣赏了很多世界著名的画作。但老师用了整整一半的时间跟我们讲毕加索,和我们分享她心中的那位伟大的灵魂的绘画者,可以看出老师也是那么地深爱着他。 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在我看来是没有错的。毕加索以他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再没有艺术家像他那么真正洞穿艺术的真谛,即使是我很喜欢的塞尚、莫奈、杜尚都不能将艺术如此完美地诠释。 毕加索曾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我是相信他的,他的每一幅画中真的都装满了他对于这幅画的深深的热爱以及为此而付出的心血。 毕加索在我眼中还是一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他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这个世界。艺术是他生命的全部,自由则是他的灵魂。他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他不仅给了我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看到了画外的人生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但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他的灵魂——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能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体到抽象,来来去去。我相信,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艺术的一生要分为很多个时期,我想分别用他那个时期的一幅画来阐述他的那个时期。 《一》童年时期《科学与慈善》 这是毕加索最早期的作品,浓厚的写实画风,色彩柔和,奠定了他绘画的基础。 《科学与慈善》似乎想告诉世人惟有科学和宗教方能解救人类的苦难和绝望。身患重病、

毕加索生平

毕加索简介: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 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 型能力。 毕加索全名: 中文名: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外文名:Pablo Picasso 国籍:西班牙 出生日期:1881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1973年4月8日 职业:画家剧作家诗人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 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毕加

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代表作品有:《亚维农的少女》,《卡思维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格尔尼卡》。 毕加索简介: 1881—1900年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4年首度展出作品; 1895年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蓝色时期(人生的低潮) 1902年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玫瑰时期(粉红色时期,遇见自己的爱情) 1904年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毕加索资料

毕加索的每一幅画,每一笔看似简单的线条,看似纯粹的色块,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的积淀,和长期积累下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亮点一:舞台小品式课堂 印象最深的是来自金华的王赟老师上的《侃侃毕加索》一课,那风格不亚于一个优秀的小品演员,不光是学生忍俊不禁的笑,我们听课的老师都议论纷纷,对她赞赏有加。看惯了主课老师的严谨,有这样一位风格独特的老师来上美术课,谁会不喜欢呢?当然王老师不仅说话爽快幽默,对课的把握也张弛有度。毕加索的一生都是个传奇,他的艺术作品也不是所有人能欣赏接受的,要让学生去欣赏,并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有难度的。王老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其中向学生扔“炸弹”,让学生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效果非常好,使学生对《格尼卡尔》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毕加索想表达的意思更明确了。 以一群丑女颠覆唯美的绘画传统,以极端几何图形取代流畅线条,毕加索以他的《亚威农姑娘》摧毁传统、背叛自己,却孕育出了震惊世界的立体画派。 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除了绘画之外,帕布罗还迷恋斗牛。这是安达鲁西亚人对死亡特有的浪漫激情。一幕幕血腥的场面,深深的印刻在毕加索的脑海当中,当时他只有八岁。但是已经开始创作斗牛的死亡场面。(毕加索儿子,克劳德·毕加索)“他伴随着斗牛的热情长大。父亲常带他去看斗牛,人对着牛跳舞,美妙的舞蹈表现出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爱,最后以死亡而告终。伟大的爱以死为终结。” 在毕加索的一生当中,认识他的人都被他的眼神所吸引,他那南部西班牙人的气质令人难忘。(传记作家,约翰·理查森)“这真是很奇妙,用安达鲁西亚人的话来说,是Mirada Fuete,有穿透力。一个早年的朋友曾说,…我觉得毕加索与众不同,当他盯着一张纸看时,锐利的目光能使那张纸燃烧起来,把画纸上的一切烧尽。?” 虽然帕布罗·毕加索,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法国,但他跟西班牙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艺术,他的灵魂,仍然深深的植根于故乡十九世纪的文化中。( 毕加索的《公牛头》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自行车坐垫和龙头,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将二者进行组合,诞生了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