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用学思考题最后版

语用学思考题最后版

语用学思考题最后版
语用学思考题最后版

第一章

1、什么是语用学?P14它探索的主要现象有哪些?P16主要有哪些理论?(莫里斯研究符号理论/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2、字面意义和语境意义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P17

3、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是什么关系?P9

4、语用学有哪三类研究方法?P15

5、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5-16

第二章

1、什么是语境?P22

2、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把语境分为哪两类?P18

3、“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思提出了什么语境理论?P18-19

4、索振羽主张语境要研究哪些内容?P23

5、研究语境有何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P37-38

第三章

1、英语“deixis“有哪些汉译?应该翻译成什么比较确切?P39

2、什么是指示语和指示信息?P39

3、指示语包括哪些主要类别?各类指示语在话语中传达什么样的指示信息?P42-53

①人称指示语P43 ②时间指示语P45 ③地点指示语P47

④话语指示语P48 ⑤社交指示语P51

4、举例说明是地点指示语的手势用法。P47

5、为什么说“我们”这一第一人称指示语也具有社交指示语的双重交际功能?举例以说明。

“我们”:人称指示语、社交指示语

语用移情的社交指示功能,缩短主持人和听众之间在现时语境中的社交距离,改善社交关系,有利于推进言语交际,

例:①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语用功能:批评、劝诫,移情,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该话语的可接受性与劝说力

②我们认为,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之间存在很多交叉现象。

语用功能:仅指作者本人,不包括读者在内的其他人,与读者商榷的语气,表明谦虚,有助于提高其所指内容的可接受性、认同性。

6、举例说明“来”和“去”的内在指示意义。P48-49

7、照应和指别有何区别?P53

8、举例说明第三人称代词既有照应功能,又有指别功能。

如:①我和杨老师是好朋友,我们志趣相投.②你和汤姆是同屋,你们应该互相帮助。例①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和例②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们”都有照应功能。既起照应功能,又起指别功能。③她乖得很,是我们么儿。例③是一个给她邻居介绍自己的宠物狗的年轻女人说的话,这里的“她”起的是纯粹的指别功能。

第四章

1、什么叫会话含义?P54为什么要研究会话含义?

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交际中,很多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传递的语用信息并非等于该话语的字面意义或语义组合。听话人根据相关语境因素进行推理,获取字面意义以外的交际信息(隐含的语用信息,言外之意)。这种字面以外的信息就是一种隐含的语用信息,简称“含意”。它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言语交际中,类似的字面意义或语义意义以外的隐含信息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会话中的含义,即会话含义,也就是语用含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运用语言的理论,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①因为会话含义不是揭示了人们说了些什么,而是告诉人们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例如1:“A. Why are you late? B. Thousands of workers are on strike for their required payments.”例2,“A、Can you tell me the time?B、Well, the postman has just come.”如果从语义学上解释,它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很有限,只是解决了人们说了些什么而无法解释这些话意味着什么,而我们从语用含意角度解释恰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例1中的答话人说的话似乎答非所问,但是通过语用含义去理解,这句话显然是想说在来上班的路上罢工工人队伍耽误了准时上班时间。例2说明答话人不知道现在具体时间,但是他提供“邮递员刚来过”的具体信息,乐意让听话人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了(条件双方都应具有共同的生活背景)。

②会话含义不是解释同一词语有多少种意义,而是说明一个词语同时具有几个可能的非常规含义,也就是“说话人意义”。同样一句话,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说出来,能够产生不同的语意。例:“Light, please!”如果在报告人使用幻灯机做说明,这句话是常用的句子,它表明报告人要求“请关灯!我要使用幻灯机了。”如果报告人做完报告,这时讲这句话,他的意思应该是“请开灯,幻灯机用完了。”由此可见,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之中,可以理解成不同的含义。因此,研究会话含义,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语用意识,这对减少误解和工作失误很有好处。

③会话含义的推导有助于组成广义的同义结构句群,丰富词语的释义,丰富我们的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这些内容是语义学和句法学所无法替代和拥有的,语用学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里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例A、I want you to close the door.

B、Please close the door.

C、Can you close the door?

这里A和B是“命令或要求”。C是一种“请求”,比A和B较有礼貌。

2、试解释格赖斯“会话含义”学说的合作原则。P56-57

3、格赖斯总结出哪四种可能不遵守这些准则的情况?各举一例说明。P57-58

4、会话含义可分那些类别?P58-59(一般性和特殊性会话含义定义)

5、举例说明“会话含义”的特征。P69-72

6、莱文森提出了哪三条会话含义原则?P74-78(量、信息、方式原则)古典格赖斯理论和新格赖斯理论的区别?P79

①古典格赖斯理论是……即一般性会话含义。②格赖斯理论为研究语用学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但他的有些准则互相重叠,又互相冲突,而这种冲突可能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因此,新格赖斯理论的研究者都力求在格赖斯准则的基础上,提出少数的更准确又不互相重叠的准则。③新格赖斯继承了古典格赖斯理论的精华,总结提出更有说明力的新原则,并建立了语用推理机制,推动了语用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7、什么是礼貌原则?P89-91

与言语交际联系密切或影响言语交际的因素很多。无论是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还是言语行为理论,都无法解说语言使用的诸多方面,它们本身存在缺陷。一方面,格赖斯的各条准则无法囊括言语交际中所有的话语策略,会话含义理论不能说明交际中人们为什么要违背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准则,另一方面,言语行为理论要进一步修正、补充和发展。在此背景之下,英国著名学者利奇在他的《语用学的原则》(1983)中提出了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相补充的礼貌原则。P90-91

不足:P91利奇提出礼貌原则的主要依据是英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它不适宜对不同语言、文化条件下的礼貌现象进行统一解说。

8、在言语交际中如何才显得礼貌得体?P89

第五章思考与分析

一、什么叫预设?P127试举一例并加以说明。P128

二、预设从内容分有哪两种?P127(存在性、事态性预设定义及例子)预设按照推断的依据分有哪两种?

P133(语义、语用预设定义及例子)试各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一、语义预设:P134-135(4)预设会受到语句焦点的影响,语句焦点不同,预设就会发生变化。如:John seduced Mary.( 约翰勾引了玛丽。)→有人勾引了一个叫玛丽的人。预设是谈话双方都知道有人勾引了一个叫玛莉的人,但有一方不知道是谁。于是说话人便以John作为焦点,告诉听话人干这勾当的是约翰。

二、语用预设:P140-141

定义:P140 + 特征P141

①合适性定义;例如:母亲对女儿说:玛丽,打扫房间!

②共知性定义;共知预设:久旱无雨。如:甲:天下雨啦!乙:庄稼可有救啦!

三、什么是蕴涵?P128试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四、如何区别预设和蕴涵?P129-130试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五、语用预设有哪两个特征?P141(合适性、共知性定义)

六、什么叫预设触发语?P130试举例说明。

七、预设在会话中有何用途?P144

八、试指出下面这些话语的预设:

1、英国女皇又要来访问。

预设:①英国有个女皇。②英国女皇曾经来访问过。

2、张玲的电脑修好了。

预设:①有个人叫张玲。②张玲有台电脑。③张玲的电脑之前坏了。

3、他今天没有再迟到了。

预设:他曾经迟到过。

4、甲:九寨沟的风景太美了,我给你介绍介绍吧!

乙:桌上的鱼香肉丝真好吃。

预设:①有个地方叫九寨沟。②甲去过九寨沟。

5、甲:天下雨啦!乙:这一下没那么热了。

预设:酷热的夏天

九、判断题:

1、“我出门的时候没带钥匙”和“我出门了”中,哪个语句是“我出门的时候把钥匙忘在家里了”的预设?哪个语句是“我出门的时候把钥匙忘在家里了”的蕴涵?预设:“我出门了”;蕴涵:“我出门的时候没带钥匙”

2、“有种叫麻婆豆腐的菜”、“桌上有麻婆豆腐”、“桌上的麻婆豆腐吃完了”、“说话人吃(或‘尝’)了桌上的麻婆豆腐”和“桌上的麻婆豆腐不好吃”中,哪些语句是“桌上的麻婆豆腐真好吃”的预设?哪些语句是“桌上的麻婆豆腐真好吃”的蕴涵?

第六章

1、什么是施为句和施为动词?P147-148请列举英语和汉语中常见的施为动词。

2、奥斯汀把施事行为分为哪五大类?P158塞尔又把施事行为分为哪五大类?P171

3、奥斯汀和塞尔对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的抽象切分有何不同?

P152奥斯汀言语行为三分说A.叙事行为 B.施事行为 C.成事行为

P162赛尔修正奥斯汀对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的抽象切分

(1)发话行为(2)命题行为(3)施事行为(4)成事行为

4、塞尔提出言语交际应遵守哪些构成规则?P167

5、举例说明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之间的主要区别。P170/P174

6、什么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请各举一例并加以说明。P176/P179

7、试推导出下列话语间接的“施事语力”——话语隐含的以言行事用意。

(1)甲:身上带有多的钱吗?

甲:字面语力:询问;施事语力:请求

乙:嘿,那里面还没去,进去看看吧。

乙:字面语力:请求;施事语力:拒绝

(2)甲:替我买张到北京的硬卧票。

甲:字面语力:陈述;施事语力:请求。

乙:每人只能买两张,不好意思。

乙:字面语力:陈述;施事语力:乙不能帮甲买票(拒绝)

(3)你在这里住两周行吗?

字面语力:询问能力实际表示请求或者提醒

(4)你能把味精瓶递过来吗?

字面语力:询问能力;施事语力:表示请求、命令。

(5)那是头驴。

字面语力:陈述;施事语力:表示某人很倔,固执。

(6)我想找个人抬一抬桌子。

字面语力:陈述;施事语力:表示请求。

(7)这里太危险。

字面语力:陈述;施事语力:表示警告、提醒。

(8)这儿的工资太低了。

字面语力:陈述;施事语力:表示抱怨、请求、警告。

语用学重点

1、什么是语用学 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 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 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 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 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 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 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1)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这是“说什么”的问题。 (2)量的原则。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这是“说多少”的问题。(3)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这是说“为什么说”的问题。(4)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这是“如何说”的问题。 (二)礼貌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简称PP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其他小类原则 P18 主要还有荷恩级差原则;列文森三原则;斯波柏、威尔逊的关联原则。还有顺序的原则,同现的原则,角色关系的原则,选择的原则等。 6、语用预设(前提)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 第一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社会语言学the definition of sociolinguistics and its characteristic 外语系06接本6班尹珊珊24号 [abstract]sociolinguistics is a term 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linguistics applied towar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 and the way we use it in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it ranges from the study of the wide variety of dialects across a given region down to the analysis between the way men and women speak to one another. sociolinguistics often shows us the humorous realities of human speech and how a dialect of a given language can often describe the age, sex, and social class of the speaker; it code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 language. [key words] sociolinguisticssociolinguistics variationsocial function [content]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ny and all aspects of society, including cultural norms, expectations, and context, on the way language is used. it also studies how lects differ between groups separated by certain social variables, e.g., ethnicity, religion, status, gender, level of education, etc., and how creation and adherence to these rules is used to categorize individual socio-economic classes. as the usage of a language varies from place to place, and language usage varies among social classes. it is socialists that sociolinguistics studies.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英语语用学论文.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of Pragmatics: An Analysis of the Verbal Humour in the Sitcom Home with Kids Since the language was born, the research of it has never interrupted. Humor is the spice of our lives, leave it the life will be boring. Pragmatics is a main branch of Linguistic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theory, linguists and hobbyists from many angles analysis on verbal humor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Whil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agmatic principle, makes a systemic study about language use and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later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The 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can often generat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or achieve certain communicative effect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humour and pragmatic theory research, I will analysis from the point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of those verbal humour dialogue in the sitcom "Home with Kids", which reflects the daily life of a rebuilt family and attracts many Chinese audiences by its creating writing, good acting as well as its wonderful transcripts. 1. Four Maxims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1975, the language philosopher H. P. Grice published a seminal article entitled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which created quite a stir in the linguis tic world and generated a large number of linguistic publications that are built on Grice's postulates. According to Grice, in conversational exchange, people usually try to reach a common goal by mutual efforts or at least make the conversation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their expectation. To achieve this, people need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Grice' theory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explains how it is possible for the speaker to convey more than what is literally said and foe the hearer to understand. The four maxims of CP are Quantity Maxim, Quality Maxim, Manner Maxim and Relation Maxim. The maxim of quantity has two sub-maxims that require the cooperative

语用学课程论文: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Introduction In this paper, I would like to focus on the usage of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en what is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clear up the theory, we should take the terms, such as face, politeness theory into consideration. Politeness theory, which is developed by Levinson and Brow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that people have a social self-image and meanwhile, people consciously project and try to protect it. This sense of self-image is referred to as “face.” And the theory holds that people use various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protect the face of others. Under politeness theory, there is a positive and a negative face. Posi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concerned, reflecting the desire to have one’s self-image accepted by others. While nega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independent, reflecting the desire not to be imposed on by others. According to a person is dealing with another’s positive or negative face,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will differ, that is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nd 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s to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t leads the requester to appeal to a common goal, and even friendship, by orienting to preserving the positive face of other people, briefly, it emphasizes the closeness between speaker and hearer in the communication. Using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make sense of what is said in communication, take my word for it,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for its potential benefits. On one hand, the usage of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s a good way to avoid being refused. To a great extent,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rients to preserving the positive face of the listener in the communication. Since the self-image of listener is concerned, he is likely 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the speaker, thus making the communication continuous. For example: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 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 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 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 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 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 “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 book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 “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 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英语论文语言学方向选题课件.

语言学方向论文选题 1.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2.诗意的美和喜剧性幽默 3.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4.英汉数字习语的对比研究 5.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 6.名词化的语篇功能 7.诺曼时期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8.浅谈英语虚拟语气及其语用功能 9.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 10.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 11.英汉宾语类型差异的认知原因 12.英汉动词非谓语用法比较研究 13.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 14.英汉合成词构词对比研究 15.英汉名词短语修饰模式比较 16.英汉拟声词异同探讨 17.英汉人称代词运用对比研究 18.英语复合词的语义分析及其类型 19.英语委婉语的使用原则与策略 20.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 21.汉英色彩词汇的对比研究及其象征意义 22.中英恭维语对比研究 23.委婉语的礼貌原则研究及策略 24.汉英“山丘”对比研究 25.英汉颜色词跨域对比分析—以RED和红为例 26.英语道歉方式的策略及研究 27.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28.英语委婉语的寒暄功能 29.英语请求言语的策略研究

30.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的策略研究 31.会话得体:会话者的立场语境运用研究 32.英语课堂学生提问的策略研究 33.英语课堂的焦虑现象及策略研究 34.广告口号语的语言特点 35.从礼貌原则看短信语言 36.从合作原则看课堂师生互动 37.浅析中英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 38.中英政治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研究 39.言语错误分析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40.英汉颜色词的引申义的文化差别 41.外语学习中应该重视中介语的作用 42.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43.副词EVER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特征 44.论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45.学习者的动机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46.浅谈词汇搭配错误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47.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48.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49.中英文性别歧视习语的对比研究 50.称谓语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51.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应用 52.浅析广告语言的特点 53.浅谈英语新词的产生、构成及翻译 54.浅谈网络英语中的缩略语。 55.论中英文化对隐喻的影响 56.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57.浅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根源 58.英诗中的常用修辞研究 59.英语词汇中的外来语单词

语言学复习重点

一、Antonymy(反义词):(书本P70) 1.Gradable antonyms(分程度反义词):a matter of degree. eg. Old—middle-aged—younghot-warm-col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12470620.html,plementary antonyms(互补关系):a matter of degree between two extremes. eg. Alive—dead; male—female 3.relational opposites(关系反义词):pairs of words that exhibit the reversal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tems. eg. father-son; teacher-pupil; doctor-patient;buy-sell;above-below 二、Paul Grice(保罗·格莱斯)提出的两个概念(书本P86) 1.conventional implicature(规约含意,约定俗成的):is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meaning of certain words in the language. eg. He is rich but he is not greedy. 2.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特殊规约隐涵):is inferred by the hearer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text of communication. eg. A:Where is the steak? B:The dog looks very happy. 三、Charles Hockett(霍凯特)提出的人类语言的识别特征之一(书本P8) Arbitrariness(随意性):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eg. Rumble, crash, cackle, bang 四、Free morpheme(可独立存在的):a morpheme which can be a word by itself. eg. boy(书本P33) 五、新构词(书本P99) 1.blending(拼缀,紧缩法):a blend is a word formed by combining parts of other words. eg. Smog --- smoke+fog; motel---- motor+hotel 2.acronyms(首字母缩写,词首字母缩略法):are words derived from the initials of several words eg.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六、Languageaptitude(语言能力倾向,语言学能):the natural ability for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书本P164) 七、Semantic Changes(语意变化):(书本P102) 1.semantic broadening(扩展,意思越来越广,语义扩大化) 2.semantic narrowing(意思变小) 3.semantic shift(转换) 八、indirect speech act(间接言语行动):which aimed to explain indirect language in the light of the speech act theory.(书本P84-85) 1.The primary speech act is the speaker’s goal of communication while the secondary

英语语言学论文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本 科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The Study of Speech Sound in Language 完成时间 2012.12 课程名称 现代语言学概论 专 业 辅修第二学位英语专业 年 级 2010英语第二学位辅修本科生 成 绩 评卷人 姓 名 学 号

The Study of Speech Sounds in Language I. Introduction Knowledge of a language includes that of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language: the morphemes,words,phrases,and sentences. It also includes knowing what sounds are in the language and how these sounds are put together to form meaningful units. Different terms can be found in describing the sound system of language. Traditional terminology puts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t a paralleled level. In this terminology, phonetics is the study of separate speech sounds, while phonology is concerned with the system of combination of sounds. According to the terminology in some books, however, the study of speech sounds in a general way is termed as phonology. It is concerned with all the aspects of the speech sounds and sound systems of a language. Its subdivisions are phonemics. Phonetics deals with speech sounds in isolation, and phonemics studies the systems of speech sounds. To avoid confusion, the traditional terminology is adopted in this book. II. Analysis on ---- 2.1. Analysis of speech sounds The study of phonic medium of language in isolation is the level of phonetics, attempting to describes all the sounds that occur in human language. It’s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perception of the speech sounds. Analysis of speech sounds can be approached from the following 4 levels Level 1: anatomy and physiology----refers to speech organs and their functions Level 2: articulatory phonetics----studies how to produce speech sounds. Level 3: auditory phonetics---studies how the sounds are perceived by the hearer. Level4: acoustic phonetics----studies the way speech sounds are transmitted in the air(using spectrographs, analyze sound waves). 2. 2. Process of speech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2.2.1. Articulatory phonetics studies the sounds from the speaker’s point of view,how a speaker manipulates his speech organs to produce speech sounds. This branch is the longest established and the most highly developed. 2.2.2. Auditory phonetics studies the way listeners perceive the speech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唐建萍执笔人:唐建萍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课程名称:语用学 课程编号:043103 英文名称:Pragmatic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18 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 学分:1 开设专业:英语 先修课程:语言学导论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语用学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主要通过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言语行为”和“语境”使学生掌握其相互作用和构成在话语交际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语用学中指示、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话语逻辑等若干论题的研究,使学生可以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知晓语言行为是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并可以运用社会规约结合语用知识去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让语言研究变成“语言—使用者—语境”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立体研究,对语言的认识从必然性跨越到自由性,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分析向整体扩展,凝结出跨文化交际行为适合性的精髓。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 区分语用学与语义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在研究意义上的差别; 2. 在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后,从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况解释语言使用的意义、规 则和条件,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视角了解语言的特征; 3. 了解近二、三十年来语用学的发展、目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及趋势,增强外语教学与

学习中的语用观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论 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初步了解语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语用学同其它交叉学科的关系与学习意义 第一节语用学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语用学的定义 第二章指示现象 使学生从语用角度了解指示词语的功能,脱离结构主义对指示词语的狭义理解,把话语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第一节指示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人称指示 第三节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 第四节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第三章语用预设 使学生了解预设、前提的定义及前提的反射问题。培养学生对话语命题进行逻辑切分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节前提的定义 第二节前提的种类 第三节前提的映射问题 第四节前提与蕴涵的关系 第四章会话含义(I):合作原则 要求学生掌握会话合作原则,并能应用到话语交际中,在话语轮回中动态的判断信息量,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及谈话方式,发现话语的隐含意义 第一节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 第二节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隐含意义的定义及分类

面子理论在英语教师课堂用语中的应用

面子理论在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的应用 101 欧阳韵1018100196 摘要:本文以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基础,以英语教师课堂用语为切入点,主要探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用语如何在保留学生“面子”的前提下得到构建,从而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面子理论,教师课堂用语 1.引言 面子理论被提出以后,很多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对面子理论进行大量的研究,而且面子理论也在多个领域有所应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基于面子理论,本文对教师课堂言语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实例分在三个不同教学活动:导入、提问、反馈中如何运用礼貌策略,从而保护学生的面子 2.面子理论概述 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在1987提出“面子理论”,以解释社会交往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典型人的礼貌行为现象。Brown和Levinson认为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有面子,并将其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所谓的正面面子就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以及认同,而负面面子则指有自主的权利、行动的自由,或者自我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碍。他们还指出日常交际中存在许多威胁面子的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面子威胁行为(简称FTA),针对面子威胁行为,他们提出了补救的礼貌策略。礼貌策略包括如下五类:直接性策略,正面礼貌策略,负面礼貌策略,间接性礼貌策略,放弃实施威胁面子的行为 2.1威胁面子的行为 威胁面子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导致听话人负面面子受损的FTA:说话人向听话人发出命令或请求,给听话人压力,让他做或不做某事 2.1.2导致听话人正面面子受损的FTA:说话不同意的见解。或对其进行批评 3.面子理论与英语教师课堂话语 3.1 英语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威胁学生面子的教师言语行为 Brown 和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这就是说,他们的话语总会不同程度地使对方或自己一方的面子受损。在课堂中,尽管老师的面子也可能受到威胁,例如老师在提问一个学生的时候,学生拒绝回答,但是由于老师与学生的相对权势不一样,作为相对权势比较弱这一方,学生的面子更有可能受到威胁。 3.1.1 导致学生负面面子受损的教师课堂言语 (1)老师向学生发出命令或请求,给学生压力,让他做或不做某事例如“Hand in your homework at once.” (2) 老师威胁学生或向学生发出警告,要求学生按他的意图办事,否则学生将受到某种惩罚或者必须承担某种后果。例如“If you still spell this word wrongly, I will have you copy it ten times” (3)老师对学生表达强烈的负面情感,如讨厌、恼怒等,例如“You are so annoying.” 3.1.2 导致学生正面面子受损的教师言语行为 (1)老师对学生正面面子的某些方面做出负面的评价,如表示不赞同、批评、抱怨,例如“You answer is so terrible” (2) 老师不考虑学生的正面面子需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打断学生的讲话。 3.2在课堂中,老师可以运用的礼貌策略 在课堂中,对学生面子产生威胁的行为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老师需要减低其威胁力度,

语言学重点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2.音位变体:(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无区别形式和辨义作用,可以被看成一个音位。)这种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成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叫音位变体。 3.语法规则的递归性: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同样的结构规则可以层层嵌套,借用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结构规则有递归性。 4.词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作词的词汇意义,简称词义。 5.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概括成类,因而称为“语法范畴”。 6.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 7.双语现象: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 8.词义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6.互补关系:音素之间的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 7.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某个音由于受邻近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做语流音变。 8.语法意义: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指词在组合与聚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 9.语言融合: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0.组合关系: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按照一定规律相互结合的关系就是语言的组合关系。这是语言符号的一种配排连贯的横向关系。 11.内部曲折:也叫语音交替,指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这种手段就是内部曲折。 12.社会方言:各语言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 13.聚合关系: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他们自然地聚合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14.对立关系:音素之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 15.层次分析: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将语言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叫“结构的层次分析”。 16.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17.语法意义: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指词在组合与聚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 18.书面语: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语言符号系统。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新)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2 浅析交替传译过程中停顿现象 3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爱玛》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4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 5 Sexism in English and Its Causes 6 科技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与翻译 7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8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9 哈克贝利?费恩人物性格分析 10 分析《嘉莉妹妹》中赫斯渥的人物形象 11 《丧钟为谁而鸣》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2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13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 14 极限环境中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的主要人物人格结构 15 浅析希腊罗马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16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17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18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19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 20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21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 22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23 The Art and Achievement of Ying Ruocheng's Drama Translation 24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25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 26 “家有儿女”VS“成长的烦恼”——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 27 浅析语用含糊在外交语言中的应用 28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29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30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31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32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33 从认知的角度看委婉语 34 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 35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 36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 37 爱米丽与祥林嫂悲剧的比较研究 38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39 斯佳丽性格的自我超越和升华 40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 41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诺桑觉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