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13.3 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3.13.3 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3.13.3 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3.13.3 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两汉经济的发展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

1.“汉朝的法律规定:商人禁止穿丝绸和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及其子孙当官,向他们加倍征税。”这说明了西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发展工商业

D.重商主义

2.西汉时期发明的新的播种工具是( )

A.直辕犁

B.耧车

C.水排

D.提花机

3.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是在(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4.两汉时期,手工业技术的成就不包括( )

A.用水排鼓风冶铁

B.发明使用耧车进行播种

C.丝织业中使用提花机

D.用植物纤维造纸

5.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大规模治理黄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收归中央

D.颁布“推恩令”

二、论从史出

6.材料1 汉文帝说:“夫农,天下之本也。”

材料2 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根据材料回答:

(1)这两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基于这种认识,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3)举例说明汉代实行这种政策的具体做法。

三、识图题

7.(1)这幅图上的机械名称是什么?

(2)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3)它的用途是什么?

(4)它的使用,比欧洲早多少年?

(5)使用它,有什么好处?

四、百家争鸣

8.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城市的商业区叫市,在长安、洛阳,在东市和西市,东、西市设在城市的西北角,又用围墙围了起来。市场贸易时间也有一定的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到惩罚。对于这种规定,你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看法一:这些规定是对的。市比较集中,而且有围墙,这样便于管理,使市场安全有序。而且注重绿化,保护动物,说明他们已经有了环保意识,而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看法二:这些规定太死板,把市限定在一个特定区域,又有贸易时间的限制,买东西太不方便了,而且也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五、历史情景再现

在汉代,国家法律规定:商人不能拥有私人保镖;不能穿丝绸衣服、丝绸鞋子,出门不能骑马、坐牛车,他们及他们的子孙不能做官,而且他们要加倍交纳赋税。而事实上,仍有很多人弃农经商,更多的商人依然穿着丝绸衣服,他们腰缠万贯,还经常去西域经商。

思考空间

(1)你知道汉朝政府为什么做出种种限制商人的规定吗?

(2)你如何看待这种规定?

(3)汉代众多大商人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经济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参考答案

一、1.B 2.B 3.D 4.B 5.C

二、6.(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2)重农抑商。

(3)治理黄河,鼓励农具的创新,制定限制商业发展的措施。

三、7.(1)水排。

(2)东汉,杜诗。

(3)鼓风冶铁。

(4)早一千多年。

(5)节约人力,提高冶铁质量。

四、8.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五、(1)汉朝政府害怕商业的发展会动摇农业的根本地位。

(2)对当时农业发展会起一定促进作用。但从长期看来,会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3)反映了汉代商业的繁荣。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光武帝B汉文帝、汉质帝 C汉武帝、光武帝D汉武帝、汉明帝 2、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进行治理,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这位 水利专家是() A张衡B王景C杜诗D郦道元 3、早在哪一个时期,我国就已经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4、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B东汉的杜诗 C东汉的王景D西汉的杜诗 5、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器是在()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6、见右图,此发明的用途是() A冶铁B灌溉C播种D犁地 7、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大规模治理黄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颁布“推恩令” 二、填空题 1.自古以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哺育中华儿女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此,西汉和东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分别是、。另外,还有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同时,两汉时期的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具体表现有:的进步;的出现;和桑麻的普遍种植。 2.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而且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3.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发明了,比欧洲早年。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汉代还发明了制作方法。 4.汉武帝时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称东西二京。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市”。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A.反击匈奴B.治理黄河C.提倡节俭D.弘扬佛法 2.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 A.温室栽培蔬菜B.发明耧车 C.发明水排D.在耕犁上安装犁壁 3.(2007年,湖南模拟)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是() A.简车B.翻车C.耧车D.水排 4.新型生产工具的发明,促进了两汉经济的发展。水排的发明主要用于() A.农业B.冶铁业C.冶钢业D.丝织业 5.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钢材的国家,其时间大概是() A.春秋战国B.秦朝C.汉朝D.三国时期 6.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得最多的钱币是() A.圆形方孔钱B.刀形币C.五诛钱D.银元 7.下列促进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A.统一铸币,盐铁官营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兴办太学D.颁布“推恩令”,重视人才 8.在西汉的都城长安城内,有被叫做“市”的地方,这是专门的() A.文化区B.生活区C.商业区D.行政区 9.汉朝时,被人们称作东西二京的是() A.咸阳、临淄B.临淄、洛阳 C.洛阳、长安D.咸阳、长安 二、材料解析题

发展经济学试题A及答案

1.新古典主义: 2.发展经济学: 3.隐蔽失业: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 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 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 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2.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3.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 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 四、论述题(30分): 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

1.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2.发展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3.隐蔽失业: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发达国家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失业”。因为在这些国家里,人口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自给经济环境里的。由于大家庭制度的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许多在工资体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对发展的定义多种多样, 目前,托达罗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广为流行。托达罗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其中有三个基本方面或者核心观念: 首先,人类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这些需要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护。这些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可以称为“绝对不发达”。全部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无非是向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 其次,第二个公认的基本元素是自尊——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感觉,一种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他人实现其目的工具的感觉。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社会都在寻求某种基本形式的自尊。这种自尊的性质和形式可能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一旦社会流行的观念将物质福利当作美好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质上欠发达的人们要感到有尊严就变得困难了。发展因此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获得尊严的途径。

《发展经济学》思考题1--3题

《发展经济学》思考题 1、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对“起飞”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罗斯托把起飞定义为一种工业革命。即它是一种发生在较短时期内的在生产方法、经济和社会结构方面的重大性质上的而非程度上的变化,它是在一个社会历史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过渡阶段。罗斯托认为,确定一个经济是否处于起飞阶段需要有3个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条件:一是生产性投资率由国民收入的5%或不到5%增加到10%以上;二是有一种或多种重要制造业部门成为主导部门;三是出现一个有助于国内筹集资金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以保证成长的持续性。(出自课本) 2、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应注意哪些问题? 适用技术选择应满足三重目标要求:一是环境目标。即该项技术能够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各种材料,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社会目标。即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提供创造性的,能与传统文化相融的技术,并能促进社会和睦和使人们分享益处。三是经济目标。能够协助克服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因素,广泛提高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取得较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由于发展中国家各自国情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制定的发展目标也不相同。因此在技术选择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技术选择标准引进技术。同

时,还应该发展教育,推动科学技术研究,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技术人员,吸收、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并创造条件自主研发,逐渐更多的依靠本国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出自课本) 3、谈谈“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的优缺点。 答:进口替代的优点:一是实行工业化,避免国际剥削。二是排斥出口,鼓励内销。三是政府统制和保护。进口替代的缺点:一是进口替代工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二是进口替代不利于出口发展,造成国际收支恶化。三是进口替代不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四是进口替代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 出口导向的优点:一是它能使资源的配置比较合理,并能得到有效使用。二是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需要一席之地,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推动出口企业与出口相关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促使企业改变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把技术结构和产品质量提高到世界水平。三是随着出口贸易的发展,国内企业和外部世界接触的机会日益增多,从中能较快的旗手先进技术、科学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最新的产品设计等。四是对于政策中错误发现和纠正较快。出口替代的缺点:一是这种战略受到国际市场的极大限制。二是实行出口替代战略使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开放度大大提高,内部经济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三是出口替代战略选哟实行一些保护措施,这些措施也会扭曲市场价格体系,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四时出口替代战略对于发展中大国来说存在很多局限性。(以上出自课本,但进口替代优点不明晰,又上网搜索以下答案,请同学们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3-13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法指导】 收集材料,合作探究,列表法。 【知识链接】 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农业的成就: 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二、探究题1 材料一: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 — 《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5.什么是千年发展目标?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最新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6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发展经济学学习题库

发展经济学习题库 一、选择题 1.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起飞”所需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C ) A.农业和工业中采取了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 B.储蓄率不低于国民收入的10% C.人口增长率不高于3% D.经济中出现了新的重要的工业部门,而且能带动辅助部门发展 2.如果资本产出比是3,经济增长率为9%,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计算,储蓄率应为( D ) A.3% B.6% C.12% D.27% 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水平是( A ) A.内生变量 B.外生变量 C.常数 D.变量 4.人口过渡理论认为,人口增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处于第三阶段,其特点是( C ) A.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B.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C.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D.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5.根据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我们知道:在城乡收入差距一定的条件下,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则( C ) A.城市的失业率越低 B.农村的失业率越高 C.城市的失业率越高 D.城市和农村的失业率同步下降 6.已知某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是15%,名义利率是8%,则实际利率为( B ) A.-8% B.-7% C.7% D.23% 7.绿色革命就是( B ) A.对动物和森林实现彻底的保护,避免对野生动物乱捕乱杀,对森林乱砍乱伐 B.推广和应用粮食优良品种 C.农业生产广泛运用基因工程技术 D.广泛播种和生产绿色食品 8.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属于( B ) A.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B.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C.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D.不平衡增长理论 9.熊彼特认为,正是由于企业家群体的创新,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活动不包括( D ) A.引进一种新产品 B.开辟一个新市场 C.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D.扩大生产规模 10.环境污染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是( D ) A.人们的健康状况会受到损害 B.社会生产效率下降 C.优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可能消失 D.以上三项 11.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D )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12.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来说,两类知识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两类知识是( B ) A.科技知识和经济学理论知识 B.技术知识和属性知识 C.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D.工程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13.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它就是( C ) A.土地的收益递减 B.劳动的收益递减 C.科学技术进步 D.人口增长放缓 14.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是(A ) A.李斯特的“幼稚工业论” B.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假说 C.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D.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发展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马工程 高教出版社

考试科目:发展经济学 一、释意 1.贸易条件 2.工业化模式 3.肤浅的金融战略 4.可持续发展 5.属性知识 6.教育的收益 7.幼稚工业论 8.绿色革命 9.发展经济学 10.吉尼系数 11.配第—克拉克法则 12.充分就业 13.深化的金融战略 14.信息问题 15.出口替代 16.配第一克拉克法则 17.可持续发展 18.诱导性技术变革 19.进口替代 20.自由贸易区 21.经济全球化 22.隐蔽失业 23.人力资本 24.创新 25.贸易条件 26.中间技术 27.可持续发展 28.资本形成

29.发展级 30.进口替代 31.诱致性技术变革 32.联系效应 33.收入的功能分配 34.国家创新体系 35.库兹涅茨倒U曲线 二、简答 1、罗斯托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起飞”阶段,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凯恩斯就业模式为什么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3、简述赫斯曼的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4、从经济上解说发展中国家“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原因。 5、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技术进步,必须要建立激励机制。与激励机制相配合所需要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哪些? 6、简述发展经济学中涉及论证工业化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本理论。 7、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发展经济学家们为什么特别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 1.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有哪些? 2.怎样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认识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 3.国家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人口增长过快在哪些方面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为什么工业化未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6.简述两缺口分析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7.两缺口分析的主要内容。 8.工业化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9.简述发展中国家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 10.教育成本的主要涵义是什么? 1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共20页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备课人:王建辉 知识回顾: 1.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 。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实行“ 、 ”,就是把 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 举办全国最高学府 。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重点与难点知识: 重点知识: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3.东西二京 难点知识: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 一.治理黄河与农业的进步 (请同学仔细阅读教材P72——P73页前三段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西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 2.东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主持修河的水利专家是谁?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汉代,已经使用什么机器生产丝织品? 2.根据《东汉冶铁水排模型》,回答框中的问题: 探究与交流一(动脑筋): 阅读左边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页最后三段文字,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1.汉武帝中央集权的经济是什么?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这项措施在当时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东汉冶铁水排模型

发展经济学2018

复习大纲 一、重要概念 发展经济学:通过对各种发展理论和战略、经济体制和对策的比较,研究发展中国家在不发达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科学。 二元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 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的增加外,还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首先表现为农业份额不断下降。 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莫里斯·D·莫里斯利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等三项指标,按照百分制打分,经过加权平均得到的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功能分配: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是微观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模分配:个人或家庭得到的分配,体现了分配结果的公平性,是社会伦理的客观要求-是研究收入分配的重要切入点。 贫困线:在特定的社会、特定时间的最低的、“可接受”的经济享受水平。 贫困差距比率:反映贫困差距与社会总水平间的比率,但在社会分配高度不平等的情况下,PGR可能会较小,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起飞: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和生产方式的剧烈转变,是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贫穷恶性循环的临界努力。 绿色革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使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这场种子改良运动被称为“绿色革命”。 库兹涅茨假说: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贫穷),收入分配较为平等,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上升;到经济增长后期阶段(富裕),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下降。 工业化: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部门持续扩张,特别是制造业增长迅速,使得农业部门净产值和劳动力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我们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我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课文紧扣此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首先,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第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第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在讲述这两个重点子目时,不要仅局限于讲述其具体表现,还应注意其内在联系,如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农业的进步: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具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耧车:播种工具 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学法指导 1.本课导入框的提示、子目中间的小字、引用的史料原文、插图、插问及活动与探究部分是对正文的形象说明和补充,要有选择地阅读和思考,以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认识。如利用导入框提示了解白渠的“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作用,以便对汉代水利兴修有一较全面的认识。又如阅读引自《后汉书》的描述水排功效的史料,有助于我们理解水排的发明给当时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再如观察《东汉市集画像砖》一图,有助于我们体会两汉商业的繁荣景象。 2.本课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位,对于汉武帝,通过前一课学习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体现,为学完整个两汉历史后全面评价这一人物奠定基础。对于王景、杜诗两位人物,记住其功劳即可。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可列表归纳掌握。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第八章关于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主要传统观点及缺陷;认识新增长理论对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摒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入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集约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途经;技术知识与属性知识、知识差距与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缩小知识差距过程中的作用。为了缩小知识差距、解决信息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当执行的政策;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及其意义。国家创新体系。 》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其对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影响和意义。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及影响和控制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在环境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经济手段与其他手段相比的优越性。

发展经济学第1—2章思考题答案要点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B.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C.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D.以上都不对 2.—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投人得越多,其产出的边际产品会()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不一定 3.传统的主要以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的发展概念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 D )。 A.可持续的发展 B.注重社会公平的发展 C.依赖政府计划的发展 D.经济增长 4.下列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 A.绝对的贫困是一种不能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状态 B.可持续发展理论表明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C.每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是一一对应的 D.以上说法均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1.二战后取得民族独立的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广大国家,被称为( acd )。 A.发展中国家 B、南方国家 C.第三世界国家 D、欠发达国家 E.传统国家 2.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主要指( ac )。 A.人均收人水平低 B.类似于富裕国家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贫因 C.贫富收入差距比发达国家中的差距更大 D.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低 E.通过追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而可以解决的贫困 3.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除公开的失业外,必须加上( bd )。 A.临时的失业 B.隐蔽的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 就业不足 E.结构性失业 4.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含义也在不断演变,主要有下列几种理解( ABBDE )。 A.经济发展主要是经济增长问题 B.经济发展不仅是增长的问题,也是缩小经济中的不平等状况、消灭绝对贫因的过程 C、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外,还必须伴随思想观念、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变化 D.经济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E.经济发展是一种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发展 三、名词解释 1、二元经济结构 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的经济结构。 2、人类发展指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建立了相应的人类发展指数。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人们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水平。 四、简答题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异同是什么? 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来衡量一国居民的经济福利增长。 经济发展是不发达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除了经济增长外,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的发展,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的伟大变革,是国民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先决条件。 虽然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一切经济增长都必然能带来经济发展。 五、论述题 1.怎样衡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在发展经济学中,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你认为这种衡量标准上的变化有何意义 参见p8——14 《发展经济学》第二章习题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 1.线性阶段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 D )。 A.罗伊?哈罗德 B—阿瑟‘刘易斯 c索洛 D.w.w.罗斯托 2.在经济起飞阶段,一个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是净投资必须达到国民收入的( C )。 A.15% B.5% C.10% D.20% 3.为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援助发展中国家提供依据的理论是( D )。 A.国际依附理论 B.新经济增长理论 c.结构转换理论 D.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4.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B )。 A.发展模式经验研究认为资本积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B.国际依附理论认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c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认为第一世界国家以及国际机构的掠夺活动是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原因之一 D.以上说法均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编写人:裴刘学校历史教研组周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2、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课前预习题 1、两汉时有哪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分别取得了什么效果? 2、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是农具的改进,试举例说明。 3、根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冶铁业发展的表现。 4、汉代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有那些? 四、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 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多媒体出示歌谣: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1、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发展经济学思考题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 书目——《发展经济学》,车维汉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2 ISBN:7-302-12225-3 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是如何兴起的?他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2、发展中国家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哪些? 3、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发展经济学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每阶段发展思路有什么变化、强调重点各是什么?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 1、举例说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如何评价各种经济发展指标? 3、经济发展的障碍有哪些?思考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第三章经济发展理论(一) 1、简要说明实际增长率、有保证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2、简述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3、比较新增长模型、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有何意义? 4、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对“起飞”提出了哪些要求? 5、简述卡尔多模型的内容及其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第四章经济发展理论(二) 1、说明几种二元经济模型的异同; 2、简述“临界最小努力”模型的内容; 3、说明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4、“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和“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有何意义; 5、解释“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的含义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6、简述“中心-外围”理论中“中心”与“外围”的关系; 第五章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 1、如何看待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储蓄的种类有哪些?特点? 3、简述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动力和渠道; 4、比较影响家庭储蓄的几种假说,并指出其缺陷; 5、简述最小资本-产出率准则和时间序列准则内容; 第六章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 1、试述人口转变理论的主要内容? 2、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3、什么是人力资本?其有哪些形成途径? 4、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失业有什么特点? 5、简述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 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 1、引导学生复习前课内容导入,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 出现了什么局面? 2、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 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农业的成就: 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合作探究: 1.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页动脑筋 2.P 72 页活动与探究 3.P 75 精讲点拨:1. 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和耧车的发明;二是牛耕技术的改进,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对于这 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 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与第7课内容相联 系。 2.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兴修水利、农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种植三个方面。 3.提花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 4、解释五铢钱。并同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比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