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艺术的再现代性 ——参照林风眠和徐悲鸿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的再现代性 ——参照林风眠和徐悲鸿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的再现代性 ——参照林风眠和徐悲鸿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的再现代性 ——参照林风眠和徐悲鸿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的再现代性

——参照徐悲鸿与林风眠

论文提要

现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宿求日益明显。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树立怎样的中国当代艺术形象是一个应该考虑的话题。

近几年,“传统的复兴”成为一个中国艺术界的热门话题,相关展览与研讨会此起彼伏。本文就怎样对待传统与传统的再现代性的可能发出提问。以20世纪的两位著名画家徐悲鸿与林风眠展开讨论,分析他们对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创造的艺术之路,以获得一些经验与创作方法论上的指导。

关键词

造型、中西融合、写实、意象

正文

现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宿求日益明显。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他特别指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曾经有人预测中国将在2027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将超过当今世界的霸主——美国。如果中国成为世界的超级经济大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是否能够给世界贡献新的普适性文化价值观和新的文明?在艺术上,中国将为世界贡献什么?

众所周知,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并且策略性地打造美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于194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和1960年代的波普艺术就是成功的典范。设想一下,中国未来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我们的文化传承几千年,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代的国家,唯一一个幸存并且影响至今的国家。很多艺术家敏感的利用中国特有的文化创造当代艺术,但其中也不乏“山寨”作品,卖弄“中国符号”、“中国元素”、“中国题材”。

近几年,“传统的复兴”成为一个中国艺术界的热门话题,相关展览与研讨会此起彼伏。

本文就怎样对待传统与传统的再现代性的可能发出提问。以20世纪的两位著名画家徐悲鸿与林风眠展开讨论,分析他们对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创造的艺术之路,以获得一些经验与创作方法论上的指导。

一、徐悲鸿的艺术主张

“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徐悲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桥镇,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

造型艺术是艺术形态之一。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在德语中造型原义谓“模写”或“制作似像”。在新中国建国后由苏联传入,并与“美术”互用。传统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基本是指在二维平面中塑造具有三维空间感的形象,用文艺复兴时期建立的明暗、色彩,解剖和透视原理,以视觉错觉营造出虚幻的真实。造型观念是西方艺术最为核心的观念。中国画与西洋绘画的造型观念截然不同,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并不以再现被描绘事物的形色为目的,它甚至贬低和排斥这种再现的真实,笔墨情趣和意境的传达才是传统中国画的精髓。中国画一直走在再现与表现之间。它尤其注重主观的意象表达,它的艺术创造性是在笔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表达的自由,中国画中具体的个体形象则被归纳为一种程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画家对于审美客体的感觉与体验;这必然导致创造力的部分丧失,导致因袭和摹仿。比如清代四王的虽然技法功力较深,画风崇尚摹古,不少作品趁于程式化。徐悲鸿斥责“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他的着眼点就在于反对因循守旧的摹古风,他从这种颓败中看到了中国画在感觉方式上存在着缺陷。古老单一的中国绘画技法不足以承载几千年的中国艺术精神,不足以表现缤纷的世间万物之美。这成为他决心以西方的绘画语言来丰富、完善中国陈旧艺术语言的主要动机。因此,他所想要的中国艺术复兴,“乃完全回到自然,师法造化”,他革新中国画的切入点也在于此。

徐悲鸿对中西方的审美和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形成了自己的中国艺术改良理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徐悲鸿旅法前后对中西融合问题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提倡对民族艺术加以取舍、改良。他主张“师法造化”, 以写生作为绘画的必要条件,将素描作为基础进行训练。认为“美术应

以写实主义为主,虽然不一定为最后目的,但必须用写实主义为出发点。”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观点;倾向西方古典主义造型的油画教学,旗帜鲜明的反对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等现代流派;革新中国画的教学,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的观点;徐悲鸿创造性地引进了外来文化的先进因素赋予民族传统新的活力,适应了中国历史潮流的发展,也符合了我们自身艺术发展的规律。

二、林风眠的艺术主张

“西方艺术上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短长互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正在目前,惟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

林风眠1900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1920年赴法留学,1925年回国。旅法期间,林风眠同时进行着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创作, 通过广泛的学习和独立思考,在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作了选择,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方向。

回国后,他先后写了《东西艺术之前途》、《中国绘画新论》、《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等重要论文。他以东西艺术比较的视角观察中国画传统,认为在晚唐以前,中国绘画取法自然,纯系自由的描写,晚唐以后,限制渐多,除少数具有创造性的画家如米芾、梁楷等之外,大都开始拘泥于方法。林风眠的中国画并没有很强的传统根柢,尤其是笔墨根柢,但正因为如此,他无拘无束,没有框框和束缚,时而用烘染,时而用线勾,几乎看不出画法的来历。他笔下的鸟儿、人物、植物,都简洁单纯,运笔疾速,生动而有力,与元明清士大夫画很少相像之处。他的色彩,受到宋瓷透明颜色的影响,如《夏天》《金鱼》等作品,试图把这种瓷器上的“灵感,技术放在画里”;他的线条,如他的鹭鸶和仕女,“总是想法用毛笔画出像铅笔一样的线条”,“一条线下来,比较流利地,有点像西洋画稿子、速写”,以背离骨法用笔的书法技巧和意趣;他的作品中大量引入了西画的块面和色彩,完全违背了中国画的留白“空境”,用后印象派和野兽派对物象的“单纯化”手法取代了中国画写意在笔墨程式,舍弃了皴法、笔法、墨法,只用拆散了的体面造型来呈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林风眠用扩大了的中国画材料与工具表现他的西洋画观念和审美意趣,同时在画面背后透散

出东方文化的哲思。

徐悲鸿和林风眠都是我国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以中国传统精神为主体消化融合西方文化艺术的事业。在面对怎样对待和改良中国传统美术上,始终坚持中西融合的方式,引进西方的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理论,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美术的精华。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二人选择的都是一条中西结合改造中国美术的道路。他们的主张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着不同的内涵,在艺术语言的选择上更是大相径庭,既各具特色,又互为补充。在21世纪之初,从新世纪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角度重新认识两位大师的艺术思想,将对现代艺术创作有所启迪和裨益。

注释:

1.尚辉,现代名家翰墨鉴藏丛书(卷8),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11-01

2.林风眠《中国绘画新论》,《艺术丛论》,1936年。

3.隋岩,徐悲鸿与林风眠的美术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文艺评论》2007年01期

4.郑朝,《林风眠早年四题》,《林风眠研究文集》第148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

林风眠生平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农民家庭。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他于20岁赴法勤工俭学。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赴法留学期间,对中西艺术发展深有感触。他先入第戒国立美术学院,受教于院长、雕塑家杨西施,学习素描。不到半年,林风眠的素描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杨西施很为赞赏,便介绍林风眠到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拜在著名的画家哥罗孟门下学习。林风眠在1963年2月17日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回忆与怀念》一文中提到:“有一天杨西施特地到巴黎来看我,叫我拿作品给他看。准知他看了很不满意.批评我学得太肤浅了。他诚恳地然而也是严厉地对我说‘你是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幺宝贵的、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校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寓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你要做一个画家,就不能光学绘画,美术门类中的雕塑、陶瓷、木刻、工艺什么都应该学习。要像蜜蜂一样,从各种花朵中吸取精华,才能酿出甜蜜来。’” 林风眠留学期间的创作,意识内涵是多向的,其中不乏遥远的幻想。救世的呼唤、爱的温馨、力的颂美、沉郁或婉转的情思。总的特质,是热情洋溢,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隐含着某种内在的悲悯。这和他的年龄、他的欧洲的学习与生活是一致的。 林风眠赴法留学希望自己能多学些中国没有的东西,尤其对写实西洋绘画很感兴趣,但在法国导师杨西施的启蒙下,他开始研究中国的传统艺术。林风眠l963年回忆道“在巴黎,那高耸的东方博物馆和陶瓷博物馆,一定还是从前那样阴森寒冷的吧!在这个时候,是不是也有人带着笔和纸,啃着冷硬的面包,在对着东方的古董鉴赏和临摹呢?四十多年前,我不知在那里度过了多少晨昏,也是在那里开始学习我们祖国自己的艺术传统。说起东方博物馆和陶瓷博物馆,不由得又使我怀念我的法国老师——浮雕家扬西施来了。”从那时起,林风眠在他60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始终没有偏离用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与西方绘画相结合的道路,并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改良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 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全国艺坛为之欢呼。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也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林风眠艺术

艺术创作中的精神追求,是艺术家深层的心理构架与实践皈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都应重视个性与时代性。传统绘画形式的高度完满化和规范化,要求对其自身的突破和超越。社会的转型,相应的文化变异也要求新的绘画形式语言的出现。在20世纪之初,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画坛面临着突破陈旧文人画形式和重振民族文化自尊的使命。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林风眠和一批留洋归来的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西融合的改良和革新之路。林风眠并没有走徐悲鸿倡导的以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的道路,而是紧紧把握住中国传统画重神韵的文化精髓,把西方艺术的现代主义形式和中国水墨画相结合,为传统中国画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形式语言系统。他的作品既有时代面貌,又创艺术新格,总是洋溢着宁静的诗意。 林风眠早年留学法国。在那里,他认识了著名雕塑家扬西斯。他对林风眠后来成为美术教育家而开辟中西合璧的艺术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扬西斯的鼎力推荐下,林风眠进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在学院派权威人士哥罗孟教授的工作室学习。但他不欣赏学院派画风,扬西斯来看望他说:“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宝贵的优秀传统啊!你为什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院的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富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林风眠开始走出象牙塔,到图书馆博物馆去学习,向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表现派学习。 林风眠始终把精力放在寻求新的绘画形式语言,来完善自己的绘画风格。他认为:艺术创造原由“情绪冲动”而生,情绪的表达则需要“相当的形式”,而形式的创造与构成,任需“赖乎经验”和“理性”。并指出“不能同内容一致的形式自然不会是合乎美的法则的形式”,艺术家应当把握住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内容,“以合乎这样的内容为形式。”也是由此才出发,他反对摹仿古人、外国人、也不赞成“弄没有内容的技巧”。他从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作出了努力改革,使他的作品中总是洋溢着宁静的诗意。色调优雅、构图单纯、造型隽美、想象丰富、内蕴含蓄、格调清新,富于装饰性和感染力。 一、线条的运用 林风眠绘画画面用线较少有传统文人画的影子,努力使表现手法和绘画样式更加单纯、简洁,以较少的用笔,表达更丰富的内涵。他摆脱了文人认可的以书法入画的笔墨形式,其笔墨其实是继承了唐代的笔墨,用线跨出了元以后的语言体系,主要借鉴魏晋六朝至唐代的“流动如声”的线,以自然为师的态度,通过线条的造型表现力传达生命的情感。他参照民间瓷画畅快的用线和汉代画像石刻拙朴的线条特质,以及民间硬笔单纯质朴的线条,又创造性地移植并改造了中国壁画和青花瓷绘中温润、迅疾、流畅的露锋线,而且畅而不浮,从而在反叛文人笔墨规范中发展了笔墨,在传统不能容忍的地方丰富了传统。林风眠推崇宋代梁楷的简笔画,谓之“自由的,冲破一切的创造”,“把复杂繁密的自然界物象,设法使之单纯化,与现代西方的速写“具有相同的性质”。同时他还吸收西方画家马蒂斯的用线对情感的表现观念,再结合自己的心理经验加以综合、创造,产生了他独特的线描风格。其基本特色是:疾速、富于力度和冲击性。 中国民间瓷器与20世纪上半叶享誉巴黎的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用线,是林风眠彩墨艺术

浅析徐悲鸿的绘画艺术_马佶

大舞台大104 摘要:徐悲鸿是上世纪我国杰出的画家和教育家,其作品深受人们喜爱。时至今日,作品《奔马图》仍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徐悲鸿的绘画艺术和创作风格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对其绘画作品的研究文献众多。本文首先介绍了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接着着重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写实主义和形式语言进行了探讨,以更好地了解徐悲鸿的绘画艺术,促进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徐悲鸿;绘画艺术;写实主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艺术文化及艺术思想的传播和交流也愈发广泛。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得世界文化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扬和发展。然而,作为艺术而言,特别是绘画,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历史性,这也是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著名画家和艺术家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引领者,在绘画领域声望颇高,深受人们尊重,其作品涉及到素描、国画、油画、人物、山水、花卉、走兽、家禽等多方面,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此外,徐悲鸿在诗歌和书法领域也是造诣颇深,对后人影响很大,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因此,研究徐悲鸿的绘画艺术,探讨其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于绘画之内涵,了解其不同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精华,将对于未来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 徐悲鸿早在1920年6月就在北京大学绘学的《绘学杂志》中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用者融之”,并提出“借助他山,必先自有根基”。文中言语精妙、逻辑严谨地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了辩证讨论,最后以“致广大,尽精微”总结。对于当时的绘画界来说堪称惊世之论。徐悲鸿对中国绘画现实做了深刻的解剖,并能立足于传统,同时又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精髓,推陈出新,为中国绘画指明了改良方向,其思维逻辑和对艺术的洞察力,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徐悲鸿在欧洲学习长达八年之久,途经英国、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俄罗斯等国,接受了正统的艺术教育,主张西方古典写实绘画风格,力求改变中国绘画,其国画带有强烈的写实风格,为我国国画绘画史中独特的惊世创作。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为徐悲鸿艺术人生的关键时期,其创作观点和创作思想很多都是在这一时期中形成的,成就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绘画作品。徐悲鸿将写实的绘画方法融入到中国的水墨画之中,将欧洲的古典写实绘画与中国的水墨、线条快出相结合,使中国水墨画中线条的表现力以及墨色的升华度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徐悲鸿提倡自然精神,喜爱宋画,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花鸟画,在其作品中既继承了宋画的 自然精神,也融合了欧洲古典写实的绘画技巧。从背景处理上,徐悲鸿采用了中国传统方式,而从绘画技巧上则采用了西方古典式。二者相互融合,交相呼应,在绘画大师徐悲鸿的手下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二、徐悲鸿绘画艺术中的写实主义 (一)追求“真、善、美”的写实主义思想 追求“真、善,美”的艺术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徐悲鸿创作中写实主义思想的动力和源泉。“真、善,美”的艺术原则恰恰与其写实主义中的造型基本点相吻合——“惟妙惟肖”“妙之不肖者乃为至肖”。徐悲鸿在绘画教育中时常提到:“艺术有三大原则,即真善美是也。”认为“真者精诚之至也,此不必多提。现所欲言者,则艺术两大原则,惟‘美’与‘善’,此二者有包含‘造物’与‘人生’。造物与大自然之间,则‘美’也;体会人生则‘善’也。中国艺术偏重于‘美’,而少于‘善’。”徐悲鸿对于“善”更有其独特的观点,“内容者,往往属于‘善’之表现。而为美术者,其最重要之精神,恒属于形式,不尽属于内容。如浑然天成之诗,不必定依动人之题,反而如画虎不成,则必贻讥大雅。故美术恒有两种趋向,一偏于善(则必选择内容),一偏于美(全不计内容)”。 (二)徐悲鸿绘画艺术中写实主义的时代特征 艺术作品的思想源于艺术家的思想,而艺术家的思想受时代及社会影响深远。在徐悲鸿的绘画艺术中始终贯穿了写实主义,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如徐悲鸿所言,“艺术之进步在变化”,时代成就艺术,艺术象征时代。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因此,其作品中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痕迹。徐悲鸿的艺术创作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新文化思想启蒙的影响,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徐悲鸿和鲁迅先生被人们喻为这一时期艺术和文化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也是这一时期新思想融合的产物,表达了人们的社会现实和生活追求。中国文化历来就是表达、记录人们思想的载体和工具。同样,绘画也是作者借助于对人物形象造型、动物及景观的描绘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徐悲鸿看来,绘画的主旨在于“凡美之所以感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臆想,意深动深人,意浅动浅人”。徐悲鸿认为写实主义绘画的发展方向和纲领为:努力实现艺术作品更真实、更形象地表现社会现实,并能够为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及社会问题发挥其应有的舆论效应,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徐悲鸿曾表示,美术和文学一样,均为人学范畴,应更多地关注人生,在作品中真实、充分地体现现实。上世纪五十年代,徐悲鸿在谈到《绘画基本练习上的几个问题》时,曾提出技术与生活之间存在以下关系:理性与感性,如何认识事物本质,认识,感性与审美间的相互作用,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以及对客观的 浅析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马 佶 美术

林风眠作品欣赏

林风眠是广东梅县人,原名凤鸣,出生于1900年。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在第戎美术学院,后又来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20年代,年仅25岁的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专的校长。1928年又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出任校长。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 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五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 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青。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 着隐居般的生活。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林风眠终生致力于溶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原名林风鸣,后来改成风眠。生于1900年,卒于1991年8月18日。终年91岁。

林风眠先生 1900 年出生于广东梅县的一个石匠艺术家庭,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 京剧人物、 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 有房子的风景画。其作品有《春晴》 、 《江畔》 、

《仕女》 、 《山水》 、 《静物》等。并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 ,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9 岁画中堂《松鹤图》被县 里商人购去,首次卖画,名震乡里。 19 岁,即开始留学于艺术与浪漫的国度 -- 法国的学习生涯,开始了其浪漫之旅。 1925 年 26 岁的他与法籍蒂戎美术学院雕 塑系学生阿丽丝·瓦当结婚。同年冬天,在蔡元培先生推荐下,林风眠先生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兼教授,遂偕夫人阿丽丝返国。其后,人生多转,北京、上海、 杭州的城市到处都有其辗转的背影。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奔马(徐悲鸿)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奔马(徐悲鸿)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教案:奔马(徐悲鸿) 活动目标: 1、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并能创编故事。 3、激发幼儿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并初步尝试用不同墨色表现马的形态。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录像带《群马奔腾》 3、徐悲鸿图片《奔马》 4、毛笔、宣纸、墨、水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马,丰富知识。 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 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幼儿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幼儿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

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 、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不仅小朋友喜欢马,有一位叫徐悲鸿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创编故事:你能不能给这幅画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呢?(3)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画家林风眠简介

画家林风眠简介 林风眠,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这种哀怨和孤寂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情趣的悲剧美。这与画家本人颠簸曲折的一生有关。 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南昌路的一幢法国式的二层楼房里,专门从事绘画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过起略似重庆大佛般的生活。除了美协组织他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每天子时已过,邻居总能看到林风眠画室里的亮光。十几个春秋过去,艺坛几乎忘记了林风眠,然而这正是他的艺术黄金时代,“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林凤眠作品-高士青。50年代,他的艺术更受到贬抑,生活拮据,每月只得上交两幅画以换取一点儿生活费。10年动乱期间,面对一次次抄家,无奈之中的林风眠将其数十年的心血千余张精心之作浸入浴缸,从抽水马桶中冲出去。80年代,在其晚年又在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老人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了,人老了但艺术却不老,他的画色彩更热烈、笔墨更放纵、韵味更醇厚。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知识讲解

徐悲鸿《奔马图》的 鉴赏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系院:初等教育学院 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 姓名:邱楠

学号:20101121107 目录 作者简介 (3) 《奔马图》创作背景 (4) 《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 《奔马图》绘画特点 (6) 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

作者简介: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

油画艺术鉴赏论文(徐悲鸿赏析)

提起徐悲鸿的作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奔马图》和《群马》。徐悲鸿生于一个动荡的年代,他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个人,及其作品有着深远影响。徐悲鸿画马,不仅只为一般观赏,而大多是借以抒发郁结难言之悲愤和爱国忧世的心情。例如《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由此可见,徐悲鸿不仅是一名画家,更是一名爱国主义者。曾有外国学生趁醉酒时对中国人大肆侮辱,徐悲鸿愤而蹶起,厉声叱道:“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么,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徐悲鸿为了祖国的尊严,刻苦学习绘画,终于学有所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也不得不低下他的头,对徐悲鸿和中国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徐悲鸿说:“你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我认输了!”徐悲鸿却说:“我不是天才,因为我心中装着我的祖国,是她,给我力量和智慧。祖国在我心中是神圣的、伟大的、任何人都不能侮辱我的祖国。” 专业人士论徐悲鸿画马,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或四蹄生烟,笔墨酣畅,形神具足。用外行的眼光观察,徐悲鸿笔下的每一匹马都处于动态,或而飞奔,或而卯足精神,伺机而发,马鬃和马尾无一不随风卷起,体现了马内心的澎湃。内行人又称,徐悲鸿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们积极向上。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马的感情都是难以言表的,马是人才的象征,名族振奋的象征,古有千里马与伯乐之美谈,老马识途的智慧,现代的影视作品也多次体现并赞美

林风眠

林风眠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林风眠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自幼喜爱绘画。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林风眠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返国,20至25岁是在欧洲度过的。1920至1923年,他相继在迪戎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1923年赴德国游学。在德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作品,计有《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古舞》、《罗朗》、《金字塔》、《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等。 据林文铮的回忆、遗存图片和部分经林风眠校阅过的《林风眠先生年谱》(朱朴编)的记述,可知《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是以德国见闻和生活感受为主题的。前者描绘柏林一咖啡馆近景,画面人影浮晃,诸饮者在招呼、对谈、嬉笑。笔触奔放,光色交辉,使人想起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酒吧间》。一位研究者说《柏林咖啡室》是画家“目睹富豪之骄奢淫逸,感慨德人精神之消灭,灵魂之堕落,”故作之。另一位研究者说此画是“反映德国人在战后复苏中欢快情绪的”。从画作印刷品看,此画确描绘了欢乐情绪,画家的主观意欲如何,似难作十分肯定的回答。 《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暴风雨后,渔家妇女在海边等待归舟的情景:人们面向大海站立,外表的平静正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紧张。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对平凡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心,是这件作品的特色。此画曾挂在杭州艺专的校长室内。50多年后,林风眠的学生李霖灿还清楚记着它的“沉重而凝实的黯然色调”和画中女子“在海边翘首天际”的情态及整个作品的“笔触、气魄、神采”!。 《古舞》“描绘希腊少女之晨舞”;《克里阿巴之春思》“描绘埃及女王思慕罗马古将,抚琴悲歌于海滨”;《罗朗》“取材于雨果之咏史诗,描写法国中古血战图”;《金字塔》“描写黄昏白翼天女抚琴于斯芬狮”;《战栗于恶魔之前》、《唐又汉之决斗》,“取村干拜伦叙事诗之作”。这些作品,充满了对古代和神话世界的向往,歌咏的是神奇的爱情和英雄主义,激荡着青年画家的诗情和幻想。 其时,林风眠遇德籍奥地利姑娘罗达(Von·Roba)。她是出生在一个大家族的孤儿,毕业于柏林大学化学系。两人一见钟情,但受到许多阻力。这些作品所洋溢的热烈、憧憬、抒情乃至淡淡的忧郁,不免与画家的爱情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在咏古抒怀的描画中,

【美术欣赏】徐悲鸿:油画欣赏

徐悲鸿·油画 徐悲鸿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寿康原名寿康原名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美术家中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教育家,,擅长画马长画马。。他是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中国现代美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的奠基者的奠基者。。 徐悲鸿出身贫寒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在我国美术史美术史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上起到了承前启后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他擅长素描、、油画油画、、中国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山水、、花鸟、走兽走兽、、人物人物、、历史历史、、神话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我后》、》、》、中国画中国画中国画《《九方皋九方皋》、《》、《》、《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他常画的奔马、、雄狮雄狮、、晨鸡等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的象征和标志。。

吴冠中简介

吴冠中简介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文学代表作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人物生平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 1919年8月29日(阴历闰七月初五)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就读吴氏小学。1930年,入宜兴县县立鹅山小学学习。 1931年,小学毕业,考入无锡师范学校。 1934年,完成三年师范初中,入读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 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36年,入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校长林风眠率领全校师生,与人民一起撤离杭州。 1938年,艺专附中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事常书鸿及关良。同时亦学习中国画。 1940年,转学中国画,成了潘天寿的学生,临摹了不少历代绘画精品。 1941年,仍迷恋油画色彩,转回油画系。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 1943年,于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赴法国留学。 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 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徐悲鸿国画赏析

徐悲鸿国画赏析 这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画赏析这门选修,在老师的认真讲解和详细的PPT展示下,我对国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众多画家中,我最感兴趣的要数徐悲鸿了。 徐悲鸿于1895年7月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他在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学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率先系统地将西方绘画艺术形式引入国内的画家中,徐悲鸿堪称杰出的活动家与倡导者。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和创作的高超技巧,在中国美术界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许多早年留欧、留日的画家,如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李超士、吴法鼎等,均在回国后沉浸在自己的画室之中,唯徐悲鸿以其积极的社会活动能力,影响了中国画坛半个多世纪。同时,作为优秀的艺术教育家与画家,他树立了一个勤勉刻苦的形象。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尤其是他的《奔马图》。 《奔马图》(图①)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

绘画艺术赏析

《九方皋》赏析 一.取材 这幅画取材于《列子·说符》中的故事。那里说的是: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岁高了!您的子孙中有可以派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答道:“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一般的人,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本领不在我之下,可以叫他来见您。 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外出找马,三个月后返回报告说:“已经得到它了,在沙丘。”穆公问:“什么马?”答道:“是一匹黄色母马。”派人前去取得它,却是一匹黑色公马。穆公不兴奋,召唤伯乐对他说:“糟糕,你所派遣的找马人!毛色、雌雄尚且不能知道,又能知道什么好马?”伯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九方皋相马的事,正是所以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啊!像九方皋的观察,是天地间的奥妙: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像他这种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是比千里马更宝贵啊!”马牵来了,果然是天下特出的好马啊。 二.赏析 画面截取九方皋面对马群观察过程的一个瞬间,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朴实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画家选取九方皋相马的情态为表现的主题。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察看面前的那些马。但从视角来看,他并不着眼于马的皮毛蹄腿。他仿佛正在体察这匹黑马的精神气质。而这正是九方皋之所以为相马名家的所在。而那匹黑色的公马,仿佛忽然见到了知音,它发出快乐的嘶鸣,扬起钢铁般的蹄子跃跃欲试。画中的其他人物都做为陪衬的配角,每人都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的侧面,烘托出九方皋的聪明和胸有成竹的神态。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中国画革新的伟大实践。在国外把握了西洋画解剖知识和造型手段的徐悲鸿,试图在中国画中融入这些因素。虽然他仍以线条为主,辅以较单纯的色彩塑造人物,但对人体和肌肉的表现已相当重视。这从牵马人的前胸、四肢都可以明显地看出。当他描绘那匹黑马时,已将黑色的渲染和结构的体面关系糅合在一起,丰富了中国画的语言,也呈现出鲜明的徐悲鸿风格。 西洋画重写实,中国画重写意。所谓写意,是指中国画的一种传统画法。着

林风眠作品构图分析

穿越时空的合璧 ——林风眠作品《小薇》构图技法分析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知道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当代绘画大师,但似乎很少有人了解他们的老师林风眠。这位38岁以前在中国画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是默默无闻的,甚至可以说是被外界所遗忘。 但他对中国绘画界的贡献其实是非常大的,他真正说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在过去几百年里,大量的中国画直到现在也被一些人认为从笔墨到构图都十分相似,缺乏画家的独特个性和风格。但林风眠以自己富于表现力的毛笔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基础与西方的形式、色彩和构图意识结合了起来,这种开创使得中国的艺术家们能以现代的手法表达出完全中国化的感受,并从西方艺术理念的影响中解脱出来。 在晚年的《自述》中林风眠写道:“我一生所追求的不单单是童年的梦想,不单单是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在经历过丰富的人生历练后,希望能以我的真

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出我的感受。” 这幅于1963年创作的人物画《小薇》,造型简洁和线条概括,画面深沉有力,表露出画家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背景与前方的花台奔放洒脱,花束色彩浓艳葱郁,画面中的块面结构与花台几案相互穿插映照,既自然放松又严谨整饬。 女孩、椅子、花台、花束、家具共同构成这幅画的骨架。但所有的物象都围绕着戴红领巾的女孩,使她成为毫无疑问的构图中心。另外她近乎居中的位置和偏暖的色调也使人们在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视线就会落到她的身上。 画面的基调沉静中带着欢快、自然、纯真,整体属于亮调子,中间的部分颜色最偏暖。画面非常的鲜明强烈,虽然比较偏平面化,但是黑白灰层次分明。背景的黑逐渐过渡到中间的白,衣服褶皱的黑,线条的黑,花朵的白,上衣的白,家具的灰,非常的平衡稳定。 画面用色非常大胆,很多地方近乎就是纯色,女孩健康的红色的皮肤、颜色热烈的红领巾、白色的上衣、蓝色的裙子、褐色的家具、绿色的背景植物、白色中带着粉红色的花束、深绿色的花盆,色调夸张而调合,整体偏平面化,抛开了光线对画面的束缚。 视点位置方面属于中视平线构图,画中的女孩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平视的效果,使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边角的处理方面,林风眠也是非常独到。下方左右两边的家具的部分使画面更加协调稳定,上方的芭蕉从左到右的颜色由浅入深既有变化又强调了光线感,满而有透气感。 这幅画的构图十分有趣,尤其是画面的背景方面。画面以对称的构图形式,布置了一左一右的不同角度和颜色的桌子。女孩和花台上的花束都近乎处于中间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2012年05月09日 18:50 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 字号:T|T 0人参与00条评论0打印转发 (二)绘画艺术的浪漫主义特色 多数学者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认识往往集中在他的写实主义风格,却没注意到他重视写形之上的传神和艺术的抒情明志作用。徐悲鸿的具有高尚的气节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出鲜明的的艺术个性,他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气质品格无不有机地融入到他的绘画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用自己的敏锐的感受和完整而深刻的美学理念来驾驭自己的形象思维,并将自己的人格气质以及创作激情有机地熔铸到其中。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客观事物,更有作者的真性情。当然与中国文人画中的重视自我胸怀和情思表达相比,徐悲鸿的思想感情、文化道德以及个性气质中包含了更深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徐悲鸿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难、也最催人奋进的时代。社会上充满了落后与进步、愚昧与科学、野蛮与文明、独裁与民主、亡国灭族与民族振兴等矛盾之间的殊死斗争和卓绝抉择。在此新旧思想交替、开放与守旧并存的时代,徐悲鸿正是我们新文化运动在艺术革命领域里的领袖。据王震先生所辑《徐悲鸿文集》记载,徐悲鸿曾经说过:“为艺术之德,固不当衰于一是;但小博大雄奇为准绳,如能以轻微淡逸与之等量齐观,固无损其伟大也。若其跻乎庄严、静穆、高妙、雍和之境者,则尤艺之极诣也。”“我们的雕塑,应当继续汉人雄奇活泼之风格。我们的绘画,应当振起唐人博大之精神。我们的图案艺术,应绍述宋人之高雅趣味。”其绘画艺术中蕴涵着磅礴的思想、强烈情感和民族精神,这些与他在留学期间所吸收的西方理性主义相结合,最终形成他艺术上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上追求真善美,是其终极追求在于尽善尽美。[4]正如他所说:“穷造物之情者,恒得真之美;探人生之究竟者,则能及乎真之善……若其挥斥八极,隘九州,或真宰上诉天应泣者,必形式与内容并跻其极,庶乎至善尽美,乃真实不虚。”徐悲鸿写实和求真是达到“尽善尽美”的前提,包括对知识和科学的崇尚、师法自然的继承、坚持艺术与生活和大众的密切关系以及艺术对诚对情对爱的要求,并且这些特征是互为促进的,但是对真的强调最终还需要落脚于“尽善尽美”的旨归。而徐悲鸿在艺术中对技术、技巧和技法的充分肯定和对素描与写生的严格要求的要旨,正是在于他对尽善尽美的恪守。总之,真善美是相辅相成的、完整统一的,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 浪漫主义艺术气息可以说是贯穿于徐悲鸿的艺术生涯。比如1918年徐悲鸿给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所作画像《天女散花图》,其中蕴含了徐悲鸿对写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早期追求,但其中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徐悲鸿的浪漫主义气质。画像中都有大胆想象的部分,尤其是《天女散花图》中梅兰芳的脸部的细致描绘,是比较典型的西式写实画法,但在一片云海升腾弥漫的画面中,梅兰芳那呼之欲出的眉眼神态却给人一种鲜明的诗意想象,作品整个画面具有了超越一般现实主义作品之上的浪漫主义气息。又如徐悲鸿刊登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刊物《绘学》的一幅画作《搏狮图》,在这个画作中一名裸体的男子赤手空拳与一只张开大嘴的雄师搏斗。作者用写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男子神态中的坚定自若,而细看整幅画面,在人与狮关系上的艺术化处理中,明显是一种大胆的想象,是对人类斗争精神的理想化处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就呼之欲出了。如果说这些是徐悲鸿步入艺术的期流露出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本质,那么他这种那不甘平庸、富于幻想、敢于挑战自我、执著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气质在

《画家林风眠》教学设计

《画家林风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画家林风眠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初步学习彩墨画的表现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对比欣赏、递进式体验感知作品的独特韵味,尝试彩墨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技巧。 3、情感目标:感悟画家的人格魅力和坚持不懈的艺术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 难点:彩墨画技法的运用。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相关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设疑激趣。 (1)出示图片:有一个人,被称为中国现代画坛接触的艺术大师,当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以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启蒙者,开创了彩墨画的新纪元,至今仍极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画家。 (2)提问:猜一猜,他是谁教师揭题并板书:画家林风眠。 … 二、课堂发展 1、初步了解。(画家林风眠生平介绍) (1)了解林风眠生平。 (2)教师介绍林风眠的艺术人生。 2、作品初赏。 (1)教师一起欣赏教科书中《三月梨》、《琵琶侍女》、《秋之湖》、《秋鹤》等作品(教科书第10、11页),了解林风眠其人其画。

(2)教师提问。(说一说) 问题一:画家林风眠的作品表现了哪些内容(静物、仕女、芦苇、鲜花等)问题二:你能感受到作品中彩墨交融的独特效果吗 [ (3)学生欣赏、讨论。) 3、对比欣赏。(比一比) (1)教师提问:为什么林风眠的画那么有名作品与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有何不同 (2)比较欣赏:欣赏林风眠与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鸟、风景、侍女、芦苇等),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找出独特表现形式。 ①构图:以正方形为主。 ②造型:不是纯写生,有装饰意味。 ③用笔:随意、干脆、简练、迅疾。 ④用色: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色彩浓重,彩墨交融。E.落款:落款简单,基本只有姓名与印章。 · ⑤笔墨体验:仔细观察林风眠作品的用笔、用墨和用色,并尝试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临摹林风眠的作品局部,感受其用笔用墨。 4、教师总结。 什么是彩墨画在中国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在色彩上比水墨画更丰富、明快、鲜亮。林风眠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水墨画,他的作品被大家成为“风眠体”的彩墨画。 三、创作作品 临摹林风眠彩墨静物画一幅。要求:构图饱满、形体概括;用笔简练、设色明快。 四、课堂展示 学生将作品展示在围墙上,相互评价,老师指导鼓励。 五、课堂总结 林风眠作品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在于他一生勤奋笔耕和“融会中西”的创新

齐白石简介及作品集

齐白石花鸟鱼虫画精品集 齐白石原名纯芝,号渭青,兰亭,后 改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白石老人, 别署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借山吟 馆主者、寄萍、齐大、木居士、湘上老农、 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 家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 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 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 并据以作雕花新样。 1888年起,弃凿学画,先后从萧乡陔、 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人学画,曾从陈作埙读书,从王湘绮攻读诗文,任龙山诗社社长。 1902年起,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七年间“五出五归”,得见名山大川,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 1917年二进北京,结识陈师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

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 1926年应林风眠聘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1937年自加两岁。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表示“画不卖与官家”。 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应徐悲鸿聘,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1957年去世,享年九十七岁(实为九十五岁,因信术者言,跳过二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和诗歌。一生作画不辍,留下大量诗、书、画、印作品,传世画作有《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等。 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三卷本《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画册多种。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 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诞生100周年纪念展览会》。 1983年底至1984年1月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纪念齐白石诞辰120周年作品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