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在日本的兴衰与现状

中医在日本的兴衰与现状

中医在日本的兴衰与现状
中医在日本的兴衰与现状

?108?

新中医2008年2月

JOURNALOFNEWCHlNESEMEDlClNE

第40卷第2期

FEBRUARY2008VOI.40NO.2

【文章编号】0256—7415(2008)02—0108—02

中医在日本的兴衰与现状

陈二员,.刘敏。

1.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关键词】中医学;汉方医学;日本;历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R—093.103【文献标识码】B

1日本汉方医学的主要学术流派

明清之际,随着中医典籍的不断传入。以及日本在华学成回国的医生逐渐增多,日本医家对中医药的研究日益深入,医学经验的积累日渐深厚,日本的汉方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方医学大家为中心的学术流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田代三喜(公元1465一1537年)及其徒曲真赖道三为核心的后世派,还有以后藤良山、古益东洞等人为主的古方派和以考证医学典籍找寻各种治疗方法的考证派。后世派源于日本室町时代,僧人月湖于1452年到中国求法,后以医为业,编撰有《类证辨异全九集》、《济阴方》等书。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田代三喜入明拜月湖为师,随月湖研习中医达12年之久,深得中医治病之道,对李东垣的温补脾胃学说和朱丹溪的滋阴降火学说尤为推崇。学成回国后,在日本首倡李朱医学,著有《三归回翁医书》。他不仅使李朱学说广为流传,也对李朱学说有所发挥。当时日本社会盛行宋儒理学,其弟子曲直漱道三亦信奉李朱学说,且受朱丹溪的影响犹为深厚,遂大力推广普及,后建启迪院,广纳门徒,使李朱学说在日本各地盛极一时。1571年,曲直濑道三的代表作《启迪集》问世,该书引用中国医书达63种之多。其内容以引李东垣《脾胃论》、《兰室秘藏》,朱丹溪《格致余论》、《丹溪心法》为最多;但并不拘于金元医家,而是博采众长,首次提出以传统医学的理论,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表现,在此基础上察证辨治,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立了日本汉方医学独立发展的基础。曲直漱道三追随者甚众,其弟子大多成为当时名医。江户时代前期以及其后约100年间,道三学派即金元医学在日本占主导地位,从而形成日本汉方医学第一支学派,即所谓。后世方派”,真正开创了日本汉方医学的本土化阶段。日本进入江户时代(公元1603—1876年),“金元医学”在中土逐渐衰落,日本也受这种趋势的影响,主张回归《伤寒杂病论》,以坂净运为奠基人、名古屋玄医为开山鼻祖的“古方派”开始复权。坂净运于弘治5年(1492年)来华,对汉代张仲景的学说颇有研究。8年后归国,

【收稿日期]2007一11—25并将《伤寒杂病论》等书带回日本医药界广为传播,对近、现代日本汉方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后世派代表人物后藤良山是古方派的真正创始人,他一改当时医师剃光头、起法号、穿僧衣、受僧官的常规,穿便服、束发,树立了一种以施行仁术为主的新医家形象,使医学从佛教中独立了出来,这一切都成为了后来确定医师社会地位的原动力。古方派认为,古代医学是从纯粹观察和实际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临床最有价值的,故独崇<伤寒论》并加以发扬。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古方派诸医家又竞相发挥,各有主张。如后藤良山否认阴阳五行学说,独重气的生理病理,提出“一气滞留说”;吉益东洞认为“只有张仲景之随证投药,不拘病因,最可推崇”;提出“万病一毒论”,开创了日本医学界病因论的先河;并主张疾病是因为后天生成的病毒侵入人体而造成的,毒惟一种,毒就是万病所发生的原因。他在充分吸收《伤寒杂病论》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编撰《类聚方》、《药征》等著作,使古方派发展达到顶点;其子吉益南涯对“万病一毒论”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毒是指气、血、水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引起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从而创立了“气血水说”。这些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不断深人,进而后来压倒后世派而成了汉方医学之主流。至今不衰。18世纪中叶,主张折衷古今的势力也开始抬头,形成了以多纪(丹波)氏为代表的“折衷派”,从而与古方派、后世派成三足鼎立之势。折衷派既不偏重于后世派的宋、元医方,也不盲从于古方派的汉代和隋唐的古方;而是想方设法地将两派的长处有机地结合。折衷派吸收了后世派和古方派的优点,扬弃其不足并吸取一些西洋医学观点而立论,主张无论是哪一派,只要在临床有效就应选用。开发中药麻醉剂,在世界上最先成功地作了乳癌摘除术的华岗青洲、永富独啸庵,以及明治前期主宰汉方界,被称为幕末明治的汉方巨头浅田宗伯等都可以说是折衷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们又对历代的医学名著和重要资料进行校正和整理,使之对汉方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18世纪后半叶,考证学方法被导入到医学研究中,江户医学考证学的开创者是目黑道琢。他精通《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宋金元明诸医书,是“考证派”最关键的人物之一。考证派的代表人物还有山田正珍以及丹波元胤。他们主要从训话学和文献学的角度,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研究,侧重于古文献的考证、训诂、笺注,理论上完全尊古,对保存和传播中医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丹波元胤所著《医籍考》等,就流传甚广。丹波元坚于元胤去世后继承了由其家族创办的医学馆(即跻寿馆)。在医学馆期间,元坚不但写就了《伤寒论述义》、《金匮要略述义>、《素问绍识:}、《杂病广要》等书,更尽力地重版了宋版的《千金方》和<医心方’,同时积极搜集并重版其他善本医学书籍,这是他为江户医学所遗留下来的最大功绩。江户医学考证派由目黑道琢开始,至元简、元坚等人时进一步发展,而其中起重要作用的还有是森立之。这位先师从夜斋,后

 万方数据

新中医2008年2月第40卷第2期

JOURNALOFNEWCHINESEMEDICINEFEBRUARY2008V01.40NO.2?109?

入兰轩门下并成为兰门五哲之一的医家,生性好学,适逢时局稳定,再加上天赐长寿使他得以写就令医界叹为观止的名著。明治十八年,森立之的离世宣告了考证派的终结o

2明治时代中医的衰落

穆宗同治七年(1868年),面对西方科学文明的大规模东渐和亚洲诸国落后的现实,日本政府打破德川幕府推行了200余年的闭关自守政策,实行富国强兵新政,开展“明治维新”运动,中医被贬为简陋破旧的小木船,而西医则被誉为巍峨坚固的大轮船。汉方医学与当时急需发展战伤外科、预防医学、1集体治疗医学和防疫医学等“群体防治医学”的需要相矛盾,使汉方医学在与西医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天皇进而决定通过医疗制度改革全面引进德国医学,规定只有通过西医考试取得医师资格的人才可以使用中医方药,虽未立即废除汉方,却采用了默杀的方法,使一千多年来为维护日本人民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汉方医学一夜之间跌入冰窟。汉方学馆被封闭,领导权由西医执掌,大力提倡西医,采用西医药分业制度。通过西欧医学教育,大量培养西医师。明治八年以后,汉方医学甚至处在法律上难以生存的状态,明治九年的医生开业考试的所有七个科目都是西医。如此,汉方医学在日本已难延续。至此,汉方医学进入了历史上最艰难的阶段。

3中医在日本的复兴.

20世纪初,兼通汉方的西医生。和田启十郎”编撰出版了《医界之铁椎》一书。受这部著作的感染,因传染病而痛失爱女的的西医生汤本求真开始刻苦钻研汉方,有感于西医的风靡和汉方的没落,于1928年自费出版了日本汉方名著《皇汉医学》,使汉方在明治维新后初露曙光。虽然日本至今没有纯粹的汉方医,但是对汉方药的再认识却已成为潮流。1950年日本东洋医学会成立。特别是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一位随行记者突发疾病,经北京一位中医针灸治疗后很快缓解,这一事件使中医针灸声誉鹊起。受其影响,中医在日本也开始复兴,第一家中医学研究所在日本成立。到了1976年,日本政府开始将汉方方剂纳入国民医疗保险,这使得汉方药迅速普及。大学的医学部也开始重视传统医学,把汉方医学加人教学大纲的大学正不断增加,教学时数也在增多。如弘前大学长期以来都在医学概论中讲授2个单元的汉方医学,2001年更增至5个单元;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从1993年起就开设汉方医学基础讲座,同时在研究生院开汉方医学的选修课。日本“医学教育大纲研究开发事业委员会”完成的。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加入了“和汉药概说”等汉方医学内容,要求医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学习汉方医学的基本知识。在此期间,大冢敬节、矢数道明等汉方名家不仅在日本各地作了大量的汉方讲座,还有诸多著述流传于世,如《汉方诊疗的实际》、《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汉方治疗百话》等,为汉方医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现代汉方之诊疗作出了卓越贡献。

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了不少西医生滥用中药的局面。在西医缺乏有效疗法的情况下,近几大学有地滋等人给急性重症黄疸型肝炎患者大量使用小柴胡冲剂,结果造成27例患者因间质性肺炎而死亡的惨剧。立时,这一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颇像是一场对中医复兴运动的反扑。有识者明白,这就是“废医存药”的恶果。

近年来,日本汉方医学深得人心。多种汉方药都被列入社会保险药品之中,从法律地位上给予认同。日本政府也加大投入,建立汉方研究机构,汉方医学的学术活动日趋活跃。据统计,目前日本有20多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机构,全国有汉方研究学术组织及团体近百个,汉方药厂200家左右,4万多家药房经营汉方药。

如今,也有一批精通汉方医学理论和治疗的西医专家和权威,对汉方医学给予很高评价,加深了社会各阶层对汉方医学的认同和信赖。汉方药的确切疗效、经济效益以及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使得汉方医学在日本的地位逐渐升高。

当然,目前日本的主流医学还是西医学,汉方医学仍然是一种辅助或补充。既往认为,日本汉方医学界对中医学的理论整体重视不够,重在。辨病”而疏于“辨证”,因而影响了疗效。然而,近年来,笔者发现这些观点还是有失偏颇的。如日本春光苑汉方研修会的粟岛行春先生,不仅对《素问》、《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能充分运用指导临床,并结合当前现实进行深入的探讨与阐释,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在国内亦属罕见。近期香港中文大学已邀请其就中医经典作专题讲学。不仅如此,他还与日本东洋医学药学古典研究会的角田睦子先生一起,在东京、大阪等地巡回讲学,每周1次。从不间断,所到之处,听者甚众。

日本目前所用的汉方药大多为精制颗粒冲剂,相对于水煎剂更为便捷,因此,在保证方药有效性的基础上,改进中药方剂的制剂工艺的研究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可以预言,由于近年来日本各界对中医药的信赖,汉方药l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以及较强的综合科研能力,只要假以时日,中医中药必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编辑:郭桃美)

提供空心胶囊

产品型号(胃溶)0#装量O.3一O.59l#装量

O.1—0.392#装量O.19以下。

价格135元/万粒(含邮资)。

需要的单位及个人请汇款至浙江新昌一诺胶丸有

限公司潘炎锋收邮编:312560电话:(0575)

8606033886061888款到3天内发货,如有质量

问题及数量不足.厂方负责。l万粒以上办理邮购业

务。请写清收货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万方数据

中医在日本的兴衰与现状

作者:陈二员, 刘敏

作者单位:陈二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刘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刊名:

新中医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40(2)

引用次数:1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郑红斌.陈咸中医学对日本汉方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2)

就中医学与日本汉方医学形成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作了探讨.对汉方医学自无到有,由盛而衰,由衰而复兴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总结.旨在探索中医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并为中医全球化发展战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学位论文周琦民国时期中医救亡斗争与日本明治时期汉方医学救亡斗争的比较研究2007

中医学与日本汉方医学在历史上均经历过一场被政府取缔的浩劫。汉方医学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强势的“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及“治产兴业”的西化革新政策下被日本政府勒令取缔。汉方医学界曾在此间组织起长达二十余年的救亡斗争,却仍旧令人扼腕的以失败告终。日本也成为西化过程中消灭传统医学最为彻底的国家。中医自民国元年新政府排挤中医教育以降三十余年中也曾遭政府取缔中医案的厄运。在“新学”、“新医”等西方新事物充盈整个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中医界有志之士奋起抗争,力保民国时期的中医学未像日本汉方医学那样终遭政府取缔而被革除于国家的医疗体系之外的命运。

仅就两国传统医学救亡斗争的史实及结果来看,汉方医学的湮灭属于强权政治下执行“灭汉兴洋”的恶果。然而,深刻探讨西学东渐时日本学习、吸收异域文化的特点,并联系汉方医学于明治时期学术的衰亡,可以看出,汉方医学并非是顷刻间倒在革新的强权下的。西方哲学、自然科学在江户时期至明治初期逐步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实用文明之后,在明治政府的利用下登上了明治维新的历史舞台。这充分显示了日本学习、移植异域文化的特点,而千余年前所学来的汉唐文明作为一种已经落后的异域文明自然遭到了“物竞天择”似的淘汰。汉方医学于明治时期救亡斗争的脆弱与无助便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下显现出来的。对比民国时期的中医学术,根源于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之下的中医学,在民国时期取缔中医呼声甚嚣尘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发出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能量。在中西医之间的论争,中医内部学术论争的历程中,中医界人士不断寻求改进、革新旧有的中医学并顽强地与反中医势力作殊死抗争。在这种力求完善、发展中医的过程中,民国时期的中医学家们捍卫了中医学于国家医疗体系中的合法地位,使之未遭遇日本汉方医学那样衰亡的厄运。本文将通过对两国传统医学在两个时期救亡斗争的史实比较,东西方医学学术争论比较,西学东渐轨迹的比较,探讨汉方医学最终没落的缘由所在,并以此为鉴,昭示中医学的未来。

另外,本文还将从另一个文化层面——书法——去探求、剖析日本学习汉民族文化的趋向及特征。在这个章节中,笔者将以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日本根植异域文化时间上的短浅以及在缺失唐朝以前文字文明基础上开始的文化移植对于日本吸收、学习汉文化的影响。同时,从对待相类的文物不同的态度,窥视日本学习汉民族文化的趋向及模式之一斑。以此二者相互参照,探究日本汉文化、汉方医学最终没落的缘由。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就两个时期两个不同历史事件及其背景作概要叙述,并作分析比较;二、对明治时期的汉方医学学术争论与民国时期中医学学术争论进行分析比较;三、两国传统医学的救亡斗争结果迥异的缘由分析;四、两国文化之书法的比较分析;五、结语。

3.期刊论文郑红斌.ZHENG Hongbin日本汉方医学的盛衰消长及其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启示-中医教育2005,24(2)

日本汉方医学的形成、隆盛、衰落及至复兴从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启示:①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得以发展;②应重视理论实践,密切联系临床;③摒弃门户之争,协调发展才能创新;④尊古而不泥古,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⑤坚持自身优势,中医才能得以生存.

4.期刊论文潘桂娟.Pan Guijuan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与兴衰-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2)

日本传统的汉方医学,源自中国古代中医学.不仅在学术理论方面,而且在治疗实践方面,日本汉方医学和古代中医学全都一脉相承.但就日本汉医来说,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具有独自的特色与丰富多彩的成就.中国的中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在近百年曾同样遭遇政治势力摧残与扼杀传统医学的事件.本文仅就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与兴衰作概要回顾,旨在深化中日两国传统医学的学术交流,使日本汉医被摧残的史实不致湮灭曲解,惨痛的教训得以永远汲取.

5.期刊论文刘景超.张秀传.LIU Jing-chao.ZHANG Xiu-chuan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与现状-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1)

日本汉方医学源于中国中医学,以主要使用经方和冲剂为特征.汉方医学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学会、培训班、自学等形式.

6.会议论文全世玉从《素问》东渡看中医学在日本的发展变迁2005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其古代医学以汉方医学为主。任何文化的传人,都会经历接纳、学习、提出疑问、解答疑惑、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医学进入日本也不例外。受地理条件所限,日本医家最初无法亲聆中国名医的教诲,而只能通过医学书籍去学习,从中寻找答案,这时的中国医学在日本尚处于开始被学习、被接受的阶段。但是,当日本的汉医学达到了向中国古典医书提出疑问的水平时,即大约在17世纪的江户时代,日本医家进入了研究中医学古典书籍的阶段。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例,日本至今仍保留着中国传人的大量不同版本的《素问》著作,并将其抄录、复刻,同时经不断研习,日本医家也尝试撰著与《素问》有关的医籍,将中国的《素问》本土化。本文探讨了从《素问》东渡看中医学在日本的发展变迁,《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书中利用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根据“天人相应”的生命观来说明人体内外环境协调统一的规则,因此成为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必读之书。《黄帝内经》不仅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也成为日本汉方医学的源头著作之一。《素问》一书传入日本,在日本被传抄、翻刻、整理和研究,影响极大。该书与《伤寒论》、《金匾要略》等医学经典一起,奠定了日本传统医学的基础,由此派生出独具特色的汉方医学,成为中国医学在国外繁衍生长的一脉分支。

7.期刊论文付中学.李俊德.Fu Zhongxue.Li Junde日本汉方医学考据学派渊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3) 日本汉方医学考据学派是受中国考据学影响而产生的,萌芽于江户中期,至江户后期达到高潮.汉方医学考据学家运用考据学方法对医籍进行训校,改变了以往单纯运用医理对医籍进行训校的局面,对汉方医学和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8.期刊论文张国霞.肖照岑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的崛起与发展-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22(1)

日本的汉方医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汉方医学史上,主要有3大流派,即后世派、古方派和折衷派.其古方派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古方派诸医家又竞相发挥,各有主张,如后藤艮山的"一气滞留说",吉益东洞的"万病一毒说",吉益南涯的"气血水说"等,对<伤寒论>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而与后世派成鼎足之势.

9.学位论文平出由子中日传统医学比较研究——日本汉方医学“轻理论,重方术”源流探析2004

日本汉方医学源于中国,是以传统中医学为基础在日本发展而成的医学.但现代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学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是日本汉方医学"轻理论,重方术".该文采用文献学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回顾中日医学交流史、日本社会发展史、文化主导者的变迁史等,对日本汉方医学"轻理论

,重方术"之思路形成的历史背景、源流等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明清以前,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经络学说等理论在汉方医学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当时的中医学无明显的差异,只是由于后世社会环境的改变、文化主导者的变迁以及梅毒等传染病的流行,以致过分地重视"实证亲试",强调"万病一毒",力主"方证相对"等,使之逐步走向"轻理论,重方术"之路,放弃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吉益东洞.文中分析了日本汉方"轻理论,重方术"的流弊以及对日本汉方医学现状的影响,并以"小柴胡汤副作用"为例,指出日本汉方医学的优势、局限以及对策.

10.期刊论文靳士英.Jin Shi-ying日本中医学热的启示-现代医院2006,6(1)

日本输入中国医学最早可能在秦始皇时期,徐福渡海求仙,携百工技艺中必有医药人员,但史少记载.其后414年,朝鲜医家德来渡日传授中国医学

;562年吴人智聪携药臼、明堂图、四海类聚方等渡日,正式由中国医家传授中医.自隋唐时期始,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学医,中国也有许多医药学家包括僧人渡日,交流极为频繁.日本经过学习、模仿的漫长阶段,至江户时期,逐渐形成了带有日本特色的汉方医学,并出现后世方派、古方派、考证派、兰汉折衷派等学派.明治时代汉方医学被废止,它只能在西医中有祖传、师承或研究家中流传应用.二战结束后,日本汉方医又有复兴的趋势.

引证文献(1条)

1.苏颖.张学兵国际中医教育发展状况研究概述[期刊论文]-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0c12519643.html,/Periodical_xzy20080206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4日

日本教育

宫廷教育的兴起原因 日本古代有一定组织形式的教育,是从儒学传入日本后,在宫廷中设立私学开始的。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日本在应神天皇统治时,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汉学家阿直歧来到日本。阿直歧通晓汉文经典,被聘任皇太子之师。阿直歧又向应神天皇推荐博士王仁。王仁于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到日本,带来《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成为朝廷重用的汉学教师。由于儒学传到日本,在宫廷中兴办起学问所后,皇太子以及皇族和宫廷贵族子弟都到宫廷的学问所就学,宫廷教育就此发端。552年佛教和佛教经典通过朝鲜传入日本,从此中国的儒学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融汇起来,成为促进日本文化发展的洪流。这股洪流的推波者是圣德太子。他在593~622 年摄政期间,大兴文化教育事业,创立众多佛教寺院以传播佛教,同时宣扬孔子哲学,为直接吸收中国文化,曾向中国隋朝派遣使臣、留学生和学问僧,移植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夺取被旧贵族把持的政权,拥立孝德天皇,仿中国建制,定年号为大化。646 年颁布“大化改新”诏书,确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推动了日本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从此开始,日本设官治学,一方面继续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另一方面仿照中国唐朝的教育制度,建立日本的贵族教育制度。668年,中大兄皇子正式即位,成为天智天皇。在教育方面,开始设立大学,到大学学习的贵族子弟被称为博士学生。大宝元年(701),忍壁亲王及藤原不比等制定《大宝律令》,使大化革新以来采取的各种措施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大宝律令》中的“学令”部分,对大学及国学作了种种规定,这是日本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按照《大宝律令》所规定的学制,在京都设大学(或称大学寮),在地方设国学。 奈良和平安时期的教育 自大化革新后,日本逐步形成了封建的社会制度。奈良时代(710~794),日本和中国交往更加频繁。日本受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文化艺术事业空前繁荣,佛教昌盛,学术进步。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内容以汉字和汉文书籍为主,偏重于模仿中国的文化教育,同时开始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出现了使用汉字音符的万叶假名。在这个时期里,官立的大学和国学、学者的私塾、家学和家传的个别教学等三种教学形式并存和发展起来。平安时代(794~1192)初期,对大学也比较重视,并做了某些改革。但到了中期,大学衰落,私学有了发展。随着佛教的兴盛,寺院的学问所逐步成为初具学校形式的教育场所。 镰仓至战国时期的教育 平安时代后期,寺院僧侣和武士阶层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兴的军事贵族逐渐掌握了政权。1192年,源赖朝称“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幕府政权,天皇完全成了傀儡。但在镰仓幕府末期,由于皇室、京都贵族、寺院僧侣上层、幕府内部各种势力和各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斗争,酿成了南北朝的对峙和地方势力割据百余年的政治局面,史称“战国时代”。在这种形势下,汉学衰落,大学和国学没有得到恢复,代之而起的是武士教育和寺院教育活动。武士教育主要是灌输武士道精神,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在家庭与寺院。武士教育重武轻文,在文化教育水平上比前代有所降低。 武士的产生是在平安时代,九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血液透析治疗现状及展望

血液透析治疗现状及展望 1.1血液透析治疗现状 慢性肾衰竭的发生率估计约100—360 人/100万人,不同地区的发生率有所不同,中国、欧洲和美国分别为100人/100万人、170人/100万人和360人/100万人。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其发病率和患病率还将逐年增加。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但透析的远期生存率仍不乐观。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依然居高不下。据统计,在美国每年血液透析的患者仍有高于20%的死亡率,在欧洲约为14%一26%。有证据表明,中分子尿毒症毒素的潴留与透析患者的死亡有关。 2008年,欧洲采用随机对照高通量及低通量透析的MPO研究初步结果亦提示:高通量透析更优越。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 flux/permeable hemodialysis,HFHD)是指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器在容量控制的普通血液透析机上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DOPPS研究显示:使用高效对流(血液滤过及血液透析滤过)技术,相比于普通透析技术死亡率更低。上述研究表明:采用高效对流技术,增强中分子清除能力有助于提高透析质量及改善患者预后。如今,采用高通量透析的病人越来越多。 目前我国血液透析发展极不平衡。一、透析机严重需大于供,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机器太少,存在病人做不了透析,延误了治疗;二、很多血液透析从业人员缺乏统一培训,操作不规范,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同时增加了治疗风险(如交叉感染)。血液透析方案方案制定不合理,无法做到个体化治疗。无法严格按照指南要求进行血液透析抗凝治疗及透析并发症的处理,患者透析充分性指标达标率低。三、透析费用较高,存在病人既做不上透析的矛盾。长期进行透析的患者平均每周需做2-3次透析,每次费用在400元左右,加上药费、交通费用等因素,一年的费用高达5万元左右,远远超过了居民年人均收入水平。而且存在许多血液透析病人不能享受医保或合作医疗报销比例过低。目前透析病人的费用负担已影响到许多透析病人生命安全及其家庭幸福,很多需要透析的病人放弃治疗,最终病情急速恶化而死亡。

我国血液透析产业现状分析报告

一、行业基本概述 1、慢性肾脏病概述 肾脏的基本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和水分,患有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会 导致代谢废物和水分潴留等系列症状和体征,危机患者的生命。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肾脏替 代治疗方式当前主要有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和肾移植(renal transplantation,RT)。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1]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 (肾脏损害病史大于3个月),包括肾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GFR下降(<60ml/min·1.73m2)超过3个月,即为CKD。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KDOQI 专家组综合考虑肾脏病严重程度、肾功能水平、与肾功能水平相关的并发症、合并症、肾功能丧失的危险因素等,提出对CKD的分期,达到终末期 肾病患者的需要采取肾脏替代治疗方式。 表1 美国KDOQI 专家组对CKD 分期方法的建议 资料来源:《肾脏病学》(第三版),和达资本分析 针对不同的CKD分期,需要提供针对性预防措施和治疗方式。具体如下: 表2 预防措施与CKD 分期治疗方式

资料来源:《肾脏病学》(第三版),和达资本分析 2、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我国CKD呈现知晓率20%左右,患病率10%-11%左右,CKD患者接近1.2亿,CKD治疗率 低5%,ESRD患者200万左右,透析人数34万左右,透析率低于20%,致病原因主要是原 发性肾小球病接近50%,其次是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硬化等。我国CKD构成谱区别于发 达国家,但逐渐向发达国家靠近,糖尿病肾病比例逐渐上升,特别是老年人CKD患者群体。 CKD多呈隐匿性渐进过程,患者就诊时一般已达病程后期,因此CKD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防治、早期监控尤其重要。各国通过普查发现的CKD患者即“不知晓患者”占慢性肾脏病患者总数的比例都比较高,调查显示美国比例达59%、我国香港高达71%、北大第一院 普查结果为91%。我国患病率在10%-11%左右,欧美、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患病率约为6%-16%。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在13个省市47204名18岁以 上的成人中进行的中国慢性肾脏病(CKD)调查结果表明,CKD患病率为10.8%,其中,以 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诊断的患病率为1.7%,而以尿白蛋白与肌酐 比值>30mg/g诊断的患病率为9.4%。推算CKD患者近1.2亿。

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的发展 从二战到现在,日本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的高等教育走过了1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战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完全模仿美国模式到根据自己国情,己形成了一整套相当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 以明治维新时期1872年《学制令》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的日本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距今有着130多年的历史。二战后,日本以美国模式为基础进行了体制改革,其规模才不断扩大,质量也逐步提高。伴随“亚洲的明珠”式的经济高速发展,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优先发展。 下面分点论述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 1 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沿革 目前日本通过一系列大学改革,不但建立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还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体系。 1.1 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完善 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高等教育法律制度、教育结构、招生考试制度、学术管理制度、教师制度和财务制度等,可以说是体系完善,层次分明。日本高等教育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学校教育法》、《大学设置基准》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法律;规范国立大学的相关法律;以《私立学校法》、《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为主要内容的指导私立大学的有关法律;育英奖学的法律制度等。高等教育机构包括: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大学和大学院;根据其设立形式,大致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3种。高等教育财务制度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国立高等教育财务、私立高等教育财务等。日本现行的大学招生考试是实行“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和各大学的个别考试,通过这两种考试来综合考察考生的学力、能力和适应性等,日本招生考试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考试机会的复数化、选拔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尺度的多元化。日本大学内部进一步强化学术权力的基础已经形成,其校内学术管理更洋溢着鲜明的特色。日本的教师教育管理在其教师教育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日本高等教育的教师制度主要包括教师的行政管理制度、教师的晋升制度和教师的任期制度等。 1.2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三次重大改革 在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演变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意义的变革,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5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化。战后的日本接受了美国占领军长达6年的控制,美国对日本大学改革政策形成的影响主要通过民间情报教育局(Civil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简称CIE)和美国教育使节团这两个组织机构及由它们提出的有关政策性建议与报告来实现。战后初期日本大学的改革几乎是全盘引进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导入美国大学“民主化”办学理念,保障国民拥有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现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平等。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又重新形成了多种高等教育机构并存的多元化局面。建立了多种学制的管理体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经过这次改革,日本的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后日本教育显著地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为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阶段日本教育政策的特点就是政府和经济界对教育进行了强制的干预,教育目标的单向性的经济取向,过分强调的教育的经济功能,而从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透析领域现状与展望

透析领域现状与展望 行业观点 血透市场大爆发,迎来黄金发展期:国家于2012年提出重大疾病医保,并于2013年开始试点,计划于2014年全面实施,其中首推的治疗领域就是尿毒症。经过测算,我国目前接受规范治疗的透析病人仅为30万,到2020年有望接近200万,这对应的是一个价值1000亿的医疗服务细分市场,应该得到投资者的重视。 血透服务是非常优质的商业模式:血透中心连锁的商业模式较传统综合性医院有3点优势:(1)需求极度刚性,经营稳定性很强(2)人均单产较高,管理压力较小(3)投资回报率可观。这几点都为血透服务连锁化发展的复制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全球有两大血透服务连锁机构费森尤斯和DaVta,两家市值分别达到200和150亿美元,是美国仅次于医院连锁集团HCA的第二大医疗服务板块。 通过“产品+服务”的一体化产业联动进入血透服务市场具有可行性。欧洲输液龙头费森尤斯的发展路径,其率先布局血透相关产品,后进入透析服务市场,并通过产业平台互动实现2块业务共同发展,并驾齐驱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正在被国内相关上市公司所效仿。 一、慢性肾衰竭逐步成为老年慢性病并发症 1、我国慢性肾病患者正快速增加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脏的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原发性疾病很多,主要包括慢性肾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图:慢性肾衰竭原发病占比统计 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的高发导致慢性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我国慢性肾病的发病率高达11%,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区别

中国教育发展史

中国教育发展史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

2020年全球血液透析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2020年全球血液透析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全球血液透析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血液透析又称人工肾,也有人叫肾透析或洗肾。它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在全世界依赖透析维持生命的上百万患者中多数是血透。血透对减轻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均有一定意义。本文分析了全球血液透析行业发展现状,并对行业市场前景进行了预判。 1、2019年全球约有350万血透患者 费森尤斯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全世界约有430万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接受治疗。在这些病人中,大约350万人接受透析治疗,大约81.5万人患有移植肾,约89%分别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弗雷森尤斯医疗中心报告说,家庭血液透析的增长强劲,目前在北美家庭治疗超过25000名患者。主要的增长动力是越来越多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常先于慢性肾衰竭发作的病症。

2、2019年全球血透行业市场规模约800亿美元 根据费森尤斯2019年年报中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血液透析市场规模约为800亿美元,与2018年同期相比增长4%。

3、2019年全球透析服务市场总值约660亿美元 根据费森尤斯2019年年报中的数据显示,2019年的全球透析服务市场(包含血透药品)总值约为660亿美元,预计2030年全球透析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50亿美元。 欧洲血液透析服务以公立机构为主,而美国和日本以私人运营机构为主。目前全球提供血液透析服务的企业主要有费森尤斯医疗、DaVita、百特等。

根据Fresenius年报数据,2019年全球透析产业中,血透服务市场(包含血透药品)占比82.5%,血透设备和器械市场占比17.5%,透析设备等产品的市场空间不如血透服务市场。

日本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借鉴

日本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借鉴 张玉洁 (同济大学女子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通过对日本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过程的介绍,就日本女性高等教育目前形成的三大类型分别对其形成、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索。学习日本女性高等教育的成功办学理念,为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日本;女性;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5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09(2009)01-0018-05 一、日本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历 日本是亚洲国家中最早将女子教育进行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的教育制度是从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进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工业系统、教育体制等都是那时模仿西方国家建立起来的[1]。日本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19世纪中叶,即明治前期,虽然教育制度还很落后,但平民子女,包括女童的读书识字率还是很高的,约有45%的男性和15%的女性知书识字,这个比例与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国家不相上下[2]。明治伊始,随着"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推出,明治政府把教育革新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在殖产兴业中,明治政府非常注意引进外国专家和先进设备。但日本人也认识到,这种一切以欧美制度、技术、经验为转移的欧化主义,不仅耗资巨大,也和日本的实情与需要有距离。明治政府为了实现科技自立,决心培养自国人才。同时,社会对各种人才包括女性人才的需求旺盛。明治政府于1871年建立了工学校,1872年在东京设立男女师范学校[3],1899年公布《高等女学校令》[4,5]。日本社会是一个受"男尊女卑"儒教观念影响极深的社会,在明治前期、初期,女子不允许参加大学的升学考试,不允许与男子同校学习,女性就学率很低。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些留学归来学者,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在全国创立为数不多的私立女子师范学校,最初的女校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子教育仅限于管理家庭所需的实用性知识范围。逐渐地,又开设了女子高等专门学校,开始有部分专业教育面向女性开放,从而使女性学习内容更为丰富,但仍然只占高等教育专业类型很少一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积累,女子高等学校不断成长、壮大。这样女性可选择的学校不论从数量上还是类型上都有了增加,从而奠定了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与战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立法与政策,为女性受到正规教育提供了保障。由"男尊女卑"过渡到"男女平等",实现妇女参政,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在教育方面于1946年进行男女平等入学学制改革,女性入学率提高,允许男女同校共学,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增加,促进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一步。因此,日本全面的女性高等教育可以说是从战后发展起来的。日本政府战后提出以"先育人后求富"经济发展战略,即教育国民、提高国民素质就等于提高生产力和产品质量。同时倡导"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们的母亲怎样把他们养大"。显然女性必须受到教育乃是国家的国策。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极深,学校相应贯彻执行以培养"贤妻良母"的女性高等教育思想,同时女性受传统社会文化和家庭角色的制约,集中在本质属于妻子或母亲

血液透析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

年血液透析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

————————————————————————————————作者:————————————————————————————————日期:

2016-2021年中国血液透析机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报告编号:1661329 中国产业调研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c12519643.html,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0c12519643.html, 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投资机会 市场规模 市场供需 产业竞争 行业发展 发展前景 行业宏观 重点企业 行业政策 行业研究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2016-2021年中国血液透析机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报告编号:1661329←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6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s://www.wendangku.net/doc/0c12519643.html,/R_YiYaoBaoJian/29/XueYeTouXiJiShiChangXingQingFenX iYuQuShiYuCe.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2016-2021年中国血液透析机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在多年血液透析机行业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血液透析机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资深研究团队对血液透析机市场各类资讯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托国家权威数据资源和长期市场监测的数据库,对血液透析机行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血液透析机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可以帮助投资者准确把握血液透析机行业的市场现状,为投资者进行投资作出血液透析机行业前景预判,挖掘血液透析机行业投资价值,同时提出血液透析机行业投资策略、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建议。 正文目录 第一章血液透析机产业概述 1.1 血液透析机定义及产品技术参数 1.2 血液透析机分类 1.3 血液透析机应用领域 1.4 血液透析机产业链结构 1.5 血液透析机产业概述 1.6 血液透析机产业政策 1.7 血液透析机产业动态

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现状及应对措施

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现状及应对措施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干预,提高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本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92例,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给予正确的心理辅导及教育。结果:稳定了患者的情绪,提高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能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结论:通过对这些血透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使其配合治疗,收到满意的效果。 标签: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已经逐步成为大多数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维持生命的最终选择,而患者一旦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由于对治疗知识的缺乏和心理准备的不足,往往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反应。这些严重影响了血液透析者的生活质量,使血透中不稳定因素增加,治疗风险加大,我们对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心理问题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在本院MHD患者92例为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43例,年龄18~80岁,透析时间一个月以上,高中以下学历56人,大专以上学历36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炎患者38人,糖尿病肾病患者33人,高血压肾病患者13人,多囊肾患者5人,免疫性疾病合并肾病3人。 1.2 调查内容 调查的内容包括患者的社会环境状况,影响患者长期的因素及并发症,心理状况及与透析有关的日常护理保健知识。 1.3 方法 我们按调查的内容拟定测试表,通过填写问卷和与患者或家属交谈的形式,共发出调查表92份,经审核有效率达100%。 2 结果 92例MHD患者家庭收入较低者比例较高,占58.70%,95.45%的患者存在不良情绪,所有患者对透析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率较低,平均低于50%。具体见表1、表2、表3。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与发展特点 摘要:二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分别在大学课程、研究生教育、大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立法、调整高等教育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对我国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战争结束时,日本的经济已经全部崩溃,生产水平严重下降,物资匮乏,粮食短缺,学校瘫痪。日本在战争中留下的一片废墟上,迅速地恢复经济,经过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的振兴,原因很多,其中对教育的一贯重视是最基本原因,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历程概述 战后日本大力恢复和发展教育。为了保证教育的正常进行,日本政府采取了许多特殊的保护措施。即使是在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日本仍然不放松对教育的投资,这一点正反映了日本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战后日本政府对教育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改进工作,其中规模较大的改革有三次。! (一)第一次教育改革———“新制大学”体制的形成 日本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1947年开始的。这次改革在学制和教学内容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年由美国政府派出的教育使节团与“日本教育刷新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一个纲领性教育文件———《教育基本法》。这一文件奠定了日本教育的一般原则,规定战后日本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且在它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日本教育法律体系,对日本教育的影响很大。《学校教育法》是另一部重要的教育法律。它对战后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作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它的要点在于按照每个模式建立起六三三四制的学校教育制度。 这两个法令制定之后,战后日本大学制度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它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成立“新制大学”,即将战前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一种类型的大学。在高等教育机构合并、调整过程中,为了地区上的合理分布,日本政府提出了“一府县一大学”的指导方针。经过5年左右的合并、调整507所旧制高等教育机构组成了226所新制大学,其中国立大学72所,公立大学34所,私立大学120所。国立大学与公立、私立大学在学校类型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主要是因为许多新制公立、私立大学是由战前的单科性专门学校升格而来的。 以上的226所新制大学均为四年制(医科大学为六年)本科大学,他们构成了战后日本高等教育体制的主要部分。但对于一些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不能合并改组的专门学校,由一种新机构代替———短期大学应运而生了。1995年是日本短期大学的元年,这一年成立并开始招生的短期大学共149所。这类大学一般以私立为主,偏重于文科教学,女学生的比例较大,在60年代超过了男学生的比例。 除了上面提到的成立新制本科大学与短期大学的体制改革之外,大学课程改革是战后大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将“一般教育”引入大学课程,并使其具有与专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文部省在1956年制定的《大学课程标准》中对大学课程作了如下规定:大学课程由一般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外国教育课程、保健体育课程和专门教育课程四大类组成,各类课程所占比例依次为29%(36学分)、6.5%(8学分)、3.2%(4学分)和61.3%(76学分)。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二·二分段”课程模式(大学四年分为前两年的一般教育和后两年的专门教育),在战后日本大学实施了近40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模式才受到新的挑战。 第一次教育改革奠定了以法治理教育的基础,成功地在量的方面大大地发展了教育。经过这次教育革命,形成了新的高等教育体制。 (二)第二次教育改革———高速经济增长时期的发展 1957年,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震动了美国,也震动了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进行了第二次的教育改革。 1971年6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对策》的咨询报告,提出了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对战后以来执意追求实惠的价值观进行反思。教育中反映的问题和近代工业文明的性质和水平有关,和日本社会、文化性质及其演变有关。可以认为这次改革,是从对高度发展的工业化社会的优点和弊端加以深刻分析的立场出发,确立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完美个性的人才,在时间系列上把教育扩展为终身教育的目标。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及启示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及启示 作者:宁坤石慧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12期 二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学改革,不但建立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还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改革:高等教育民主化战后的日本受到美国的影响很大。美国对日本大学改革政 策形成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组织机构——民间情报教育局(Civil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简称CIE)和美国教育使节团,以及由它们提出的有关政策性建议与报告来实现。战后初期,日本大学的改革几乎是全盘引进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导入美国大学“民主化”办学理念,保障国民拥有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现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平等。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又重新形成了多种高等教育机构并存的多元化局面。建立了多种学制的管理体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经过这次改革,日本的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后日本教育显著地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为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 阶段日本教育政策的特点就是政府和经济界对教育进行了强制的干预,教育目标的单向性的经济取向,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从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二次改革:高等教育个性化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进入腾飞的时期,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并将教育政策的重点转变为优先发展经济。如文部省于1962年发布了《日本发展与教育》白皮书,强调教育只有和经济联系在一起时才显示出它的价值。1963年经济审议会发表了《关于开发人的能力政策的咨询报告》,对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教育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据统计,至1963年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4%,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965年,日本适龄青年进入大学和短期大学的比率上升到17%,1975年则持续上升至38.4%。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大学生的失业现象已经十分严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受到了日本社会的责难。这一时期日本的教育大量地增加职业教育的数量,大量兴办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 校以及专业学校。这一方面给日本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这种以经济利益至上的教育思想,给学生、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随着日本经济发展速度的降温,政府势必要面对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第三次改革:高等教育国际化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教育以完善人格为目的”“完善人格,作为教育努力的最终目标”。1971年6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省提出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整体扩充改善的基本政策》的咨询报告,这个文件成了日本7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日本继明治初期和战后初期两次重大改革之后的所谓“第三次教育改革”的主要依据。1974年6月,文部省制定《大学院设置基准》,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教育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