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劳动与社会保障提纲(最终版)

劳动与社会保障提纲(最终版)

劳动与社会保障提纲(最终版)
劳动与社会保障提纲(最终版)

一、填空选择判断

1. 劳动者是指那些在规定年龄内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某一劳动岗位,通过参加实际社会劳动过程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p1)

2.中国对劳动年龄人口的规定是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p2)

3. 劳动者的圣体素质是劳动者诸多素质中的最基本方面,它包括健康水平和体力状况两部分。(P2)

4. 劳动力是人的身体即获得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P3)

5. 劳动力的特征:(p3)

1.劳动力是人的特有能力,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双重特征。

2.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3.劳动力有潜在劳动力和现实劳动力的区别。

4.劳动力具有极强的继承性和可塑性。

6. 最早公开使用社会保障一词的是1935年美国公布的《社会保障法》。(P9)

7. 社会保障是由国家和社会依法建立的,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并增进其福利水平的社会安全稳定机制。(P10) 8. 社会保障的特征:(1)社会性;(2)福利性;(3)互济性;(4)强制性(P10)

9. 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性的福利事业,主要体现的是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和责任,它在本质上是不能用市场法则来调控的。(P11)

10.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内容。(P16)

11.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P17)

12.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P17)

13. 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P18)

14. 福利国家论的产生直接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P19)

15. 各国在安排社会保险项目时,通常主要包括五大险种,即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和生育社会保险。(P25)

16. 劳动力市场是一种生产要素市场。从交易内容上看,劳动力市场属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一部分,它交易的对象是达到法定年龄劳动者的劳动能力。(P33)17. 就业是劳动就业的简称,是指劳动者从事合法的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P41)

18. 日本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实行终身契约雇佣制的国家。(P42)

19. 在某种程度上,充分就业代表着社会就业水平的最高标准。(P45)

20. 劳动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劳动者与劳动力的使用者(雇主)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P60)

21. 在劳动关系中雇主明显地占据着支配性地位。(P60)22.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主要有五点:(1)主体

不同;(2)关系不同;(3)劳动主体的待遇不同;(4)

适用的法律不同;(5)合同的法定形式不同。(P61)

23. 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而劳务关系则适用《合

同法》。(P61)

24 劳动关系最基本的内容是经济关系。(P62)

25. 对员工的概念界定,员工的范围包括:蓝领工人、

医务工作者、办公人员、教师、社会工作者、中产阶

级的从业者和底层管理者。员工不包括自由职业者、

自雇佣者。(p67)

26. 工会是由劳动者(雇员)组成的旨在维护和改善其

就业条件、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等

权益的组织,主要是通过集体谈判方式来代表劳动者

(雇员)在就业组织和整个社会中的权益。

27. 工会的职能具体表现为:代表职能、经济职能、

政治职能和服务职能。(p69)

28. 1920年成立的上海机器工会才是我国第一个产业

性的工会组织。(P69)

29. 雇主也称雇佣者,是指在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

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并向雇员支付工资报酬的

法人或自然人。(p70)

30.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

个月。(P91)

31. 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

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P97)

32. 履行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确认必须同时具备以下

条件:(P98)

(1)发生违约事实,即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劳动合

同规定的义务行为,如故意拖延或不支付工资、社会

保险费等。

(2)违约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过错和

过失过错。

(3)具有损害事实,即由于一方的违约行为给对方

当事人造成的权益损失。

(4)违约事实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33. 集体合同,又称团体协议或集体协约,是个人劳动

合同的对称。是指工会代表员工与雇主或雇主团体之

间签订的,关于劳动条件、劳动标准及劳动关系问题

的书面协议。(p99)

34. 集体合同具有特定的主体,即一方为工会,另一方

为雇主(用人单位)。(P99)

35.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在国外称劳资纠纷或劳

资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实现劳动权

利、履行劳动义务所发生的纠纷。(P101)

36. 集体劳动争议是指参与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人数在

3人以上,并且有共同理由的劳动争议。(P102)

37.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劳动争议仲裁是解决劳

动争议的一种主要方式。(P104)

38. 在我国,由于没有建立社会法院,劳动争议当事人

向人民法院的诉讼请求,有民事法庭依据民事诉讼进

行审理,实行二审终审制。(p104)

39. 根据《劳动法》第84条规定,因订立集体合同发

生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当地

劳动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P105)

40.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

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

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

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

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事业和制度的总称。

(P110)

4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P110)

42.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形式确立社会保险制度

的国家(P113)

43. 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进入繁荣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之后,以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为标志的。(P114)

44.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纲领(P115)

45. 社会保险是以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

并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及其亲属因劳动者年

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

起经济损失、收入中断或减少时,给这些劳动者以一

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达到基本生活水

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

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P115)

46. 社会保险的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的半数以上,属于

社会保障中的最大项目和核心内容。(P116)

47. 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最早出现的社会保障

模式,因此也被称为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P116)

48. 储蓄型社会保障是一种主要靠个人缴费的社会保

险制度,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为代表。(P118)

49. 强制性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社会

保障的基本特征。(P132)

50. 社会保障基金的功能:(P133)

(1)保障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2)调节收入差距,维护公平分配

(3)规避社会风险,调节和稳定社会经济

(4)激活资金市场

51. 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总原则是:“以支定收、收支

平衡”。(P134)

52.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主要的责任主体是政

府,政府财政拨款便成为社会保障基金的一个固定的、

主要的来源。(P135)

53. 社会保障基金给付的原则:(1)效率原则;(2)公

开、公平原则;(3)法制化原则。(P139)

54. 实物供应,在社会救助给付中常采用这种形式。

55. 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

(2)长期收益原则;(3)流动性原则;(4)多样性原

则。(P140)

56. 安全性是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首要原则。

(P140)

57.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指由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的

管理机构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运行条件等进

行的规划和监督。(P144)

58. 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要以确保基金安全为最高目

标。(P144)

59. 政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责任承担者,所以应当由政府机构对社会保障事务实行统一集中管理。(P151)

60.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中心内容是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P153)

61. 社会保障管理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P154)

62.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使社会保障的管理运营始终通畅、规范,必须遵循一些重要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项(P155):

(1)社会化管理原则;(2)统一管理原则;(3)法制化管理原则;(4)科学化管理原则。

63. 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我国社会保障最高决策机构。(P160)

64. 从管理方式来看,我国社会保障管理是一种政府直接管理的方式。(P161)

65. 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障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P168)

66. 社会保障所指的退休年龄一般以日历年龄为标准。(P169)

67. 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我国的退休年龄为:男性60岁,女性55岁。(P169)

68. 养老社会保险的特点:(P170)

(1)由国家统一立法,强制实施

(2)养老保险基金多源性

(3)设置专门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69. 养老社会保险的种类:(1)基本养老保险;(2)补充养老保险;(3)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P171)

70. 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的核心和基础。(P171)

71. 补充养老保险是由企业为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而设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P171)

72.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从德国开始的。(P174)

73. 投保资助型的养老保险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这种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P176)

74. 现代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是以新加坡和智利为典型代表(P177)

75.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非盈利性质的社会保险(P190)

76. 医疗社会保险是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运用医疗资金,当个人因疾病接受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医疗保险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P197)

77. 医疗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险各个项目中保障对象最广泛的项目。(P197)

78. 医疗社会保险的发生频率高,费用难以控制。(P198)

79. 医疗社会保险具有短期性、经常性。(P198)80. 医疗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P198)

(1)强制性原则

(2)社会共同承担责任和分担风险原则

(3)保障需要原则

(4)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

81. 1883年,德国政府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标志着

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

(P203)

82. 失业率时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

标。(P221)

83. 失业的类型:(P222)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求职的劳动者与提供的岗位之间

存在的时间的滞差而形成的失业。

(2)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就业产

生的影响而形成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是指引进节省劳动力的新设备和新材

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导致社

会局部生产劳动力过剩而形成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

产形势和规模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

导致的失业。

(5)季节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是指某些行业的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

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

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84. 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失业

保险的一种保障制度。失业保险是指依据国家法规,

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渠道筹资建立失业保

险基金,在劳动者因非自愿原因暂时失去劳动机会,

无法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工资收入时给予失业金支付,

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P224)

85. 失业保险费由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

总额的2%缴纳,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

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P235)

86. 失业保险金的标准:医疗补助金的标准由省级人民

政府确定(P235)

87. 失业保险的给付期限:满1年不足5年的,最长不

超过12个月;满5年不足10年的,最长不超过18个

月;10年以上的,最长不超过24个月。重新就业后,

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

期限合并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P235)

88.工伤社会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或工伤赔偿,是指

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

所遭受的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

的死亡、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

及其家属有权根据法律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

社会保险制度。(P245)

89. 工伤保险的项目最多,最全面。(P245)

90. 工伤保险待遇比疾病、失业和养老保险的待遇都要

高。(P246)

91. 工伤社会保险遵循的原则:(1)无过失责任原则;

(2)损害赔偿原则;(3)个人不缴费原则;(4)严格

区别工伤和非工伤原则;(5)预防、补偿、康复相结

合原则。(P246)

92. 1884年,德国颁布了《工伤保险法》,这是世界上

第一部工伤保险法,是专门涉及工业事故和职业病以

及预防与补偿问题的法规。(P248)

93. 劳动能力鉴定就成为确定工伤待遇和安置伤残职

工的基础性工作。(P250)

94. 丧失劳动能力是指个人因为身体或精神受到损害

而导致本人工作能力严重减弱的状况。根据丧失劳动

能力的期限和严重程度,可将其划分为:永久性完全

丧失,永久性部分丧失,暂时完全丧失,暂时部分丧

失。(P250)

95. 职工有以下七种情形之一,应认定为工伤:(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

的;(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

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

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

意外伤害的;(4)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

害的;(5)患职业病的;(6)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

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7)法律、

行规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它情形。(P256)

96.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1)在工作时

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

无效死亡的;(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

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

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

单位后旧伤复发的。(P256)

97.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

为工伤:(1)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条例伤亡的;(2)

醉酒导致伤亡的;(3)自残或者自杀的。(P256)

98. 生育保险的覆盖面相对较窄,享受时间相对较集

中。(P260)

99. 由企业按照不超过其职工工资总额的1%向社会

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

(P264)

100. 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或不能维持

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社会按照法定的标

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

制度和行动。

101. 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和措施不同,具有

自身的特征:(P272)

(1)非直接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

(2)限制性的救助对象

(3)低层次的救助水平

(4)多样的救助手段

(5)法定的救助程序

102. 所谓绝对贫困是指获得的实际收入水平、拥有的

消费资料和得到的服务达不到维持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的最低量。(选择&判断P279)

103. 贫困救助:(1)贫困户救助;(2)孤老病残人员救助;(3)流浪乞讨人员救助。(P289)

104. 农村实行“五保户”制度。(P289)

105.反映贫富差距的一个国际通用指标是“基尼系数”。(P290)

106.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P291)

107. 福利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福利社会化。(P309)108. 社会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P317)

109. 社会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军人及其家属。(P318)

110. 抚恤的主要内容是发放抚恤金。(P319)

111. 我国对革命伤残军人实行终身抚恤。(P323)112.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我国对义务兵实行优待,优待方式一般为现金支付。(P326)

二、简答

1.劳动力的特征:(p3)

1.劳动力是人的特有能力,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双重特征。

2.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3.劳动力有潜在劳动力和现实劳动力的区别。

4.劳动力具有极强的继承性和可塑性。

2.劳动力资源的涵义及特征:(p5)

涵义: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的总和。

特征:

1. 劳动力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

2. 劳动力资源可重复利用。

3. 劳动力资源具有时效性。

4. 劳动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

5. 劳动力资源具有积累增值性。

3.社会保险的特征:(p22)

1.强制性与福利性

2.自助性与互济性

3.特定性与普遍性

4.社会保险的功能与原则:(p22)

1. 化解劳动风险,补偿劳动者。

2. 保证劳动力扩大再生产。

3. 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发展。

4. 调控经济合理运行。

5.劳动关系的特点:(p62)

1. 劳动关系具有平等与不平等兼备的特点

2. 劳动关系具有从属性的特点

3. 劳动关系具有经济利益关系的特点

4. 劳动关系具有社会关系的特点

6.订立劳动和同的原则:(p92)

1.平等自愿原则

2.合法的原则

3.协商一致原则7.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p102)

1.合法原则。

2.平等公正原则。

3.调解原则。

4.及时处理原则。

8.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p161)

1.机构改革仍未解决多头管理

2.社会保障管理缺乏有效的法制管理和监督机制

3.社会保障管理的职责不清

4.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不高

9.养老社会保险的原则:(p169)

1. 权利与义务对应原则

2.保障基本生活原则

3.

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原则

10.医疗社会保险的特点:(p197)

1. 医疗社会保险具有普遍性

2. 医疗社会保险涉及面广,具有复杂性

3. 医疗社会保险具有短期性、经常性

4. 医疗社会保险采用医疗给付的补偿形式,待遇均

5. 医疗社会保险的发生频率高,费用难以控制。

11.社会优抚与安置的特征:(p318)

1.保障对象的特殊性

2.保障手段的综合性

3.保障

标准的优待性 4.褒扬性

三、论述

1.劳动者与劳动力的关系:(p8)

一、劳动者与劳动力的区别:1、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

劳动力并不必然是商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

力通过市场以商品交换的形式配置到需要他的部门和

单位中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表现出了商品

所具有的某些属性。2、劳动者不是商品,从理论上讲,

在劳动力进行商品交换过程中,供需双方交易的直接

对象是劳动力,即用人单位或雇主需要的是劳动者的

劳动能力而不是劳动者本人。从社会道德上讲,人不

能成为商品,如果人成为商品而被自由买卖的话,那

么这种交易就和野蛮的奴隶贸易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二、劳动者与劳动力的联系1、劳动者与劳动力不可分

割,劳动力蕴藏在活的人体之中通过人的劳动行为表

现出来。因此劳动力与劳动者是内在统一的,劳动者

是劳动力的物质载体,劳动力是劳动者的核心属性。2、

劳动者与劳动力的发展相互促进,劳动能力是劳动者

其他素质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劳动能力的强弱,

极大地影响了劳动者其他素质能力发展的水平。劳动

者其他素质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其劳动能力。因

此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较强的劳动能力,也

要求其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以便不断提高

对日益复杂的劳动工作的适应性。

2.社会保障的原则:(p13)

1、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建立社会保

障制度必须贯彻社会保障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的原则.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民经济再分配的形式,必

然以可资分配的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产品数量为基

础。

2、保障生活与激励生产相结合原则。建立完善的社会

保障机制必须有效地处理保障生活与激励生产之间的

矛盾关系。

3、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

障机制必须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保持社会公

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也是社会保障政策

实践的基本着眼点。

4、权利与义务相对平衡原则,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

体是国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只享受权利而

不承担任何义务。把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简单理解为对等关系是不恰当的,准确的理解是权利

与义务是适当兼顾、相对平衡的关系。

3.社会保险的原则:(p24)

1、政府责任主体原则。政府是建立实施社会保险制度

的法定责任主体。第一,政府需对社会保险基金承担

一定的财政责任,第二,政府通过立法强制全社会的

劳动者及其所在单位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额度缴费。

第三,政府对社会保险负有干预管理的职责。

2、社会互济原则。现代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与生活方式

的社会化,使得在传统社会中仅影响劳动者个人及其

家庭的局部风险逐步演化成为涉及面光、影响巨大从

而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风险。因此,完全依靠劳动者个

人的自我救助不能和这种破坏性极强的社会风险抗

衡。所以,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分散或共担风险的社会

互助机制就应运而生。

3、权利义务一致原则。权利和义务相一致,是社会保

险制度赖以存在、发展的前提条件。

4、基本生活保障原则。由政府为责任主体实施的社会

保险属于法定的基本保障,其主要职能是保障劳动者

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医疗需求。

5、保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一国的社会

保险水平必然要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

4.导致城镇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p55)

1、经济改革深化导致“体制性失业”。长期以来,

中国实行“通包统配”的就业体制。随着经济体

制改革的深化,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企业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工量,以保证经济效益最大

化,所以当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取得并行使劳

动用工时,企业必然要减掉大量的“冗员”,导

致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涌现。

2、市场竞争加剧,传统产业衰退导致了大量失业人

员。在深化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由于激烈的市

场竞争,许多相对弱势的传统产业与行业逐渐衰

退,大部分企业经营情况恶化,出现了停产、半

停产,甚至破产,导致其职工下岗失业。另外,

随着我国的技术进步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经

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弹性下降,降低了对劳

动力的吸收能力。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激化了就业矛盾。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我国存在数量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1978年

底农村开始实行家庭承包制,同时,政府开始对价格

进行改革,诱导农民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在农业的

剩余劳动力被释放出来后,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的劳

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小城镇甚至大中城市流动。这

些资源源源不断涌入城镇的劳动力加剧了原有的失业

形式。

5.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联系和区别:(p61)

联系:当劳务关系的平等主体是两个,而且乙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自然人时,它的情形与劳动关

系很相近,从现象上看都是一方提供劳动力,另

一方支付劳动报酬。还有一种派遣劳务人员或借

用人员的情形,致使两个单位之间的劳务关系与

派出或借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紧密

地交叉在一起。

区别:从整体上看,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主要有五点:1、主体不同。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确定

的,即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者。而劳

务关系的主体是不确定的,可能是两个平等主

体,也可能是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可能是法人

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自然人之间的关系,还可

能是法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关系。

2、关系不同。劳动关系两个主体之间不仅存在财产关

系即经济关系,还存在着认识关系,即隶属关系。

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虽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但是西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而劳务关系两

个主体之间只存在财产关系,或者说是经济关

系。彼此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一种相

对于劳动关系当事人,主体地位更加平等的关

系。

3、劳动主体的待遇不同。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除获得

工资报酬外,还有保险、福利待遇等;而劳务关

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获得劳动报酬。

4、适用的法律不同。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而劳

务关系则适用《合同法》。

5、合同的法定形式不同。劳动关系用劳动合同来确立,其法定形式是书面的,而劳务关系须用劳务合同来确立,其法定形式除书面的以外,还可以是口头和其他形式。

6.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p86)

第一,合同性质不同。劳务合同是受雇人为雇佣人提供服务的合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

间确定劳动关系的劳动用工合同。

第二,合同目的不同。劳务合同以提供劳务为目的,是以雇佣人对受雇佣人的劳动行为的支配为合

同目的。而劳动合同则是以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

的内部成员为目的。

第三,受国家干预程度不同。劳务合同更多体现的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是当事人平等协商一致的结

果,国家干预程度较小;而劳动合同除了体现当

事人意思自治外,更多的内容体现了国家干预,

劳动法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的特殊保护。

第四,主题及其关系不同。劳动合同中一方为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其适用范围只限于单位用工

方面,劳动者在成为用人单位的内部成员后,遵

守其内部的规章制度,必须承担一定的工种或职

务工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从

属关系,而劳务合同不具备上述特征。第五,法律调整不同,劳动合同由劳动法调整;劳务

合同应属于民法调整。

第六,合同争议的处理程序不同。劳动合同发生争议

时,必须经仲裁前置程序,司法机关才能介入,争议

应适用劳动法的规定处理,劳动合同解除应遵循一定

的法定程序。而劳务合同发生争议时,法院可直接受

理,争议适用民法的规定处理;合同解除没有什么特

别程序,双方均可随时解除雇佣关系。

7.劳动争议处理的途径:(p103)

我国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有四种:当事人协商解决;

用人单位劳动争议协调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仲

裁委员会仲裁;人民法院审判。1、劳动争议调

解,即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的

制度,劳动争议协调委员会,设立在用人单位内

部,由员工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是依法调解本

单位内部劳动争议,预防劳动争议发生的群众性

组织。经调解委员会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履

行,但不具有法律效力。劳动争议调解一般经过

申请和受力、调查与调解、协议执行等程序。2、

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用人单

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争议,在查明事实、分清

责任的基础上,依法做出裁决的活动。只有经过

仲裁,才可以向法院起诉。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

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

表组成,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必须是单数。劳

动争议仲裁遵循:1)一次裁决原则不服从裁决,

只能向法院起诉)。2)合议原则(实行少数服从

多数)3)强制性原则,即只要劳动争议一方提

出仲裁申请就能引起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开始。

4)回避原则5)区分举证原则,即在履行劳动合

同而发生的争议中,谁主张举证。劳动争议仲裁

通过下列程序进行:第一是申请与受理,第二是

组成仲裁庭,审阅答卷、收集证据、查明事实。

第三是开庭调解和裁决,最后是送达调解协议书

或裁决书。3、劳动争议诉讼,是指劳动争议当

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在规定期

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后,对劳动

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劳动争议诉讼是用人

单位和劳动者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手段,具有最

终的法律效力。在我国,由于没有设立社会法院,

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的诉讼请求,由民事

法庭依据民事诉讼进行审理,实行二审终身制。

诉讼程序包括:第一,起诉与受理,第二,案件

审理提前的准备,第三,开庭调解和裁决,第四,

执行,即送达法庭调解书或判决书。调解书自送

达之日生效;判决书送达后,双方当事人可以在

接到一审判决书之日起15天内向上级人民法院

上诉。

8.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p161)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

方面

1.机构改革仍未解决多头管理,虽然国务院成立了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各地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

但新建立的管理体制实际上还局限于管理社会

保险。政府将福利责任分散化,一方面将社会成

员划分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职

工、农民等群体,实行分割管理;另一方面将提

供社会福利道德责任交给各个部门。多头经办、

政出多门,分工不清、互相擎肘,分级统筹、调

控能力弱,造成贯彻决定实施难、外部工作协调

难和内部分工理顺难。

2.社会保障管理缺乏有效的法制管理和监督机制,

现代政府管理方式需要从政府管理转变到法治

管理。法制管理的缺乏也包含法律监督不足,没

有法律监督的机制,依法管理很难落到实处。

3.社会保障管理的职责不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职责不清、协调

不力。二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清。

4.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

资金筹集没有实现社会化。二是社会化管理和服

务水平低。

9.我国的失业状况及成因:(p223)

2004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失业登记人数

为827万。从我国目前的情况分析,造成失业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我国是

世界人口大国,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劳动年

龄人口的高峰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

上升。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

展水平相对较低,其他经济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劳

动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我国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重

大调整,与之相适应,劳动力结构必然要进行相应调

整,不可避免的会造成部分人员失业,这种结构性失

业的状况增加了失业的状况增加了失业压力。三是伴

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些领域特别是

第一、第二产业的传统部门,不仅不能扩大就业容量,

反而会减少用人,分流部分劳动力,致使失业人员数

量增加。四是由于许多失业人员技能单一,职业技术

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加上择业观念

陈旧,不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开辟就业门路,加大了实

现再就业的难度。五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

善、覆盖面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劳动

力流向合理配置也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失业是一种

社会经济现象。劳动力资源是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

分,就业岗位的竞争是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必

要前提。竞争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劳动力因各种

原因暂时不能实现就业。因此失业成为一种正常的和

经常产生的、公开存在的经济现象。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郭捷主编第三版考试资料整理

一、选择 1.劳动就业原则有哪些? 就业主体必须符合法定的就业年龄; 就业主体必须具有劳动能力; 就业必须是出自就业主体的自愿; 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就业必须使就业主体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社会必须有劳动需求。 2.我国最低工资制的适用范围 最低工资标准适用的主体范围: 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劳动合同期内的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工资。乡镇企业是否适用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下列范围内的企业和劳动者不适用最低工资制的规定:①公务员和公益团体的工作人员;②租赁经营企业或承包经营企业的租赁人或承包人;③学徒、利用假期勤工俭学的学生等。 时间范围:下列几种情形不适用最低工资标准:①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有迟到、早退、旷工等违纪行为。②企业下岗待工人员。③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处于治疗期间的职工。④处于非带薪休假期间的人员,如事假等。 劳动种类范围:劳动者只有在法定或依法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才有权享受最低工资保障。 3.劳动合同缔结方式:要约、承诺 4.集体合同通常有哪些方签订:用人单位、职工 5.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号码;3)劳动合同期限;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6)劳动报酬;7)社会保险;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6.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不成的应如何处理? 根据《集体合同规定》,在集体协商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当事人不能协商解决的,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可以书面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协调处理申请。 7.劳动者死之后遗嘱可享受哪些待遇? 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保险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伤亡补助:P352 8.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有哪些方组成? 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 9.社会保障的特征 普遍性、强制性、社会性、互助性、福利性 10.集体合同变更或解除的条件 变更: (1)双方协商代表协商一致,可以变更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 (2)用人单位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 (3)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或部分无法履行的。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推荐书目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推荐阅读书目 一、一年级【专业知识引入】 1.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2001 2.刘旭:《国际劳工标准概述》,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加)拉?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法律出版社2002 4.(英)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2 5.(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2001 6. (英)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事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7.世界银行:《防止老龄危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8.丁建宁:《从济贫到社会保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9.阎青青:《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10.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二、二年级【专业知识基础】 11.张彦等:《劳动与就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1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人民出版社2008 13.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14.[美]约翰Boo威廉姆森、弗雷德C?帕姆佩尔:《养老保险比较分析》,法律出版社2001 15.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董保华:《劳动法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17.郑成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18.魏新武:《社会保障世纪回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19.李棕:《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20.邹根宝:《社会保障制度——欧盟国家的经验与改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形考网上作业答案1-4

形考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国际上通常将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合称为()。 A. 《国际劳工宪章》 B. 《国际劳工标准》 C. 《国际劳工条约》 D. 《国际劳工章程》 满分:2 分 2. 我国法律规定,职工代表大会至少()。 A. 每半年召开一次 B. 每半年召开二次 C. 每一年召开一次 D. 经常召开 满分:2 分 3. 下列关于劳动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劳动法调整的是狭义上的劳动关系 B. 劳动法调整国家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 C.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既包括劳动关系,也包括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D. 承揽关系属于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应受到劳动法的调整 满分:2 分 4. 《集体合同规定》第38条规定:“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期限为(),期满或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即行终止。 A. 6个月 B. 1至3年 C. 4年 D. 5年 满分:2 分

5. 我国法律禁止的健康歧视,除了残疾歧视,还包括()。 A. 传染病歧视 B. 传染病病原携带歧视 C. 行为障碍歧视 D. 视听障碍歧视 满分:2 分 6.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A. 1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6个月 满分:2 分 7. 以下各项中关于工会性质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阶级性 B. 群众性 C. 组织性 D. 自愿性 满分:2 分 8.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下列各项支出不属于劳动者工资围的有()。 A. 计时工资 B. 计件工资 C. 加班工资 D. 职工福利费用 满分:2 分 9.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 A. 宪法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名词解释(超全)

A、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指通过立法规定的,在我国境内的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制度。 B、不定时工作时间:又称为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每日无固定工作时间,是适用于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劳动者的一种工作时间安排。 补充保险: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 标准工作时间: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正常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分为标准工作时间和标准工作周。 C、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抚恤:是指现役军人被认定为因战致残、因公致残或者因病致残的,根据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由国家生活保障。 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D、贷学金制度:是指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通过向学生提供低息或者无息贷款的方式,为学生解决读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困难的一种教育福利制度。 F、复员: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干部和士官退出现役,不保留公职人员身份,回原籍或入伍地重新就业。 法律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关系:是指依据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动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社会成员或者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的社会保险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包括养老保险关系、医疗保险关系、失业保险关系、工伤保险关系和生育保险关系。 非全日制用工: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G、广义的休息时间: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不从事工作而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之外的所有休息时间的总和。 广义上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和社会举办和出资、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个人争议:又称个别争议,是指发生在单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 工会法:是调整工会与国家、用人单位以及职工和会员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工会的参与权:工会有代表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及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 工会的监督权:工会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的主要手段是行使监督权。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依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总额:也称工资总量,是指用人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体劳动者的工资。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执行职务(业务)而受到的意外伤害。 工伤保险:是指依法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亲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公平就业:就是反就业歧视,是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因劳动者的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户籍等因素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公共卫生:是以预防医学观念、理论和技能为基础,针对预防疾病、促进人群健康所采取的社会性实践的总称。 公共设施:是指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而的有关交通、通讯、能源的、水务、绿地、文化、体育等公共性服务的设施。 公共就业服务:是指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公益就业服务。

2017年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2017年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2017年来,我乡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服务大众、履行职责为质量方针,根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7年度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及考核办法》(宝人社〔2017〕56号)要求,并结合我乡2017年工作任务及工作重点,圆满 了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现将2017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由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整个民生工程中涉及的内容多,任务重,工作对象数量多,工作难度大。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程,乡上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协理人员、包村干部为成员的民生工程领导小组。针对本乡实际情况制定了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切实做到工作早谋划、早部署,计划合理,措施有效。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精心安排,严密组织,狠抓落实。要广泛接受社会的监督,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使群众满意,确保民生工程目标顺利实施。 (三)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氛围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专题宣传,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实效。广泛宣传民生工程政策措施,做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民生工程的实施,提高民生工程知晓度。 (四)加强督促检查,务求工作实效一是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让此平台充分发挥作用;二是领导小组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定期组织综合督查,注重提高督查效果。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确保工作按要求如期完成。 二、民生工程目标完成情况1、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帮助1名高校毕业生创业,完成全年目标100%。 2、技能培训。我乡2017年组织辖区内人员参加家政服务培训55人,合格发证人员55人,完成目标任务110%。 3、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入库。对全乡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并录入系统的 2398人进行跟踪调查,劳动力转移输出1361人,完成劳务收入2000万元,完 成目标任务100%。 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情况。2017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2053人,完成全年目标122.6%,参保缴费人数1088人,完成全年目标103.32%。 5、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领取资格验证。对全乡365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 养老金领取资格进行了验证。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一1.-5 CCDDC 6-10D DC D D 二1劳动法律关系:劳方和资方的法律关系,理论上一般简称为“劳动关系”或“劳资关系”,是指雇员和雇主基于劳动合同建立的一种法律关系。 2:又叫人才派遣,是一种新的用人或配置方式。有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和发展需要,通过劳务派遣公司得到所需要的工作人员。 3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实现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或争议。 4社会医疗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在劳动者患病需要医疗费用或医疗服务时,山国家或单位提供医疗费用资助或医疗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目的是使患病劳动者的正常生活不受太大的影响,它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5养老保险为国家或政府通过立法,以权利和义务相对应为原则,保障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或达到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后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经济制度安排,以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三 1.雇佣合同,指雇用人与受雇人约定,由受雇人为雇用人提供服务,雇用人向受雇人给付报酬的合同。劳动合同,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合同。(1) 二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①二者都是兼具财产性和人身性的合同,即二者都是一方给付劳务,另一方给付报酬的合同;②二者都是诺成合同;③二者都是双务、有偿合同;④二者都是继续性合同。(2)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①二者的历史发展不同。雇佣合同的历史久远;劳动合同是在雇佣合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之后才出现的。②二者的内容不同。雇佣合同的内容更多的是双方意思自治,协商的结果;而劳动合同里渗透了更多的国家干预的内容。③二者的主体及关系不同。雇佣合同,可能发生在自然人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单位之间,当事人之间具有平等性;而劳动合同,只能发生在自然人和单位之间,当事人在合同成立后即具有隶属性。④二者的形式不同。雇佣合同是不要式合同;而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属于要式合同。⑤二者发生争议的处理程序不同。雇佣合同发生争议后,当事人可直接到法院起诉;而劳动合同,当事人应该首先申请劳动仲裁,对劳动仲裁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⑥发生争议适用的诉讼时效不同。雇佣合同发生争议,适用2年的诉讼时效;而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必须在6个月内申请劳动仲裁。⑦适用的法律不同。应从雇佣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联系和区别作答 2.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的内容可以为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1、劳动合同内容的必备条款(1)双方当事人的身份条款。(2)劳动合同期限。(3)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4)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5)劳动报酬。(6)社会保险。(7)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8)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2、劳动合同内容的约定条款(1)试用期。《劳动合同法》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对劳动合同中试用期的约定作出了如下限制:①对试用期约定的时间与次数限制。根据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②对某些类型的劳动合同禁止约定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③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④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一、选择题: 1.下列争议适用《劳动法》的是( A ) A.某企业职工与该企业就年休假问题发生争议 B.某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与该公司就分红问题发生争议 C.张某雇佣下岗职工李某照顾自己患病的母亲,张某与李某就报酬发生的争议 D.某企业与职工因加班费问题而发生的争议 2.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用工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何时 起建立( B ) A.劳动合同订立之日 B.用工之日 C.劳动合同公证之日 D.双方当事人口头协议订立劳动合同之日 3.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是( C ) A.国家与用人单位负担 B.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负担 C.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负担 D.国家和劳动者负担 4.李某到某餐馆做服务员已满1年,双方尚未签订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双方未建立劳动关系 B.双方已基于口头形式的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 C.视为李某与餐馆已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D.双方补签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5.赵某在甲公司工作满15年,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甲公司应支付给赵某的经济补偿金为( C ) A.相当于赵某1个月的工资 B.相当于赵某6个月的工资 C.相当于赵某12个月的工资 D.相当于赵某15个月的工资 6.下列不属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的是( A ) A.城镇职工 B.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 C.少年儿童 D.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 7.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原用人单位以新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侵权为由 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被告应该为( C ) A.新的用人单位 B.劳动者 C.新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D.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8.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 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 B ) A.6个月 B.12个月 C.18个月

本科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资料

本科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资料 文字 第一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公民、劳动和社会保障 1、公民与劳动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劳动权和保障权(这属于社会法范畴,是公民的社会权利)。欧洲学者马歇尔归纳:民事权利产生于18世纪,政治权利产生于19世纪,社会权利产生于20世纪。 公民: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与自然人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该国国籍。自然人包括单国国籍的人,无国籍的人,还有双重国籍的人。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体力和脑力,主要包括自我劳动(如家务劳动、自雇人的劳动)、雇用劳动(如企业员工的劳动)和公益劳动(如国家公务员的劳动和义工)。 劳动者有广义和狭义,广义劳动者出现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狭义劳动者指宪法和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宪法意义的劳动者为公民中具有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包括具有就业愿望和不具有就业愿望的人。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我国年满16岁的公民开始享有未成年的劳动权力,年满18岁的公民即具有完全劳动权利。 劳动权是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包括就业权(获得职业培训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和社会福利的权利),结社权(建立、加入和退出劳动者组织的权利)和参与权(参与企业管理和分享企业利润的权利) 2、公民与社会保障 国际劳工组织在1952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的规定社会风险包括年老、患病、失业、职业伤害、生育和家庭困难六类。生存权是维持人的生存的基本权利。保障权是当公民基本生活遇到风险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助的权利。 二、公民的劳动权 就业权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职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等七项权利。结社权:工会和职工大会。工会是劳动者的组织,可以代表企业职工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工会具有代表功能、具有规范功能和教育培训功能。职工大会是代表或保护企业职工利益,并参与管理的组织。职工大会具有代表功能,不同于工会,它仅代表本企业职工的利益。参与权主要内容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分享企业利润。 公民劳动权的保障措施:促进就业法(就业的三个条件:具有合法的劳动关系、工作地安全卫生有保障和劳动者基本权益有保障)主要内容:实行劳动预备制、举办劳动服务企业、创办再就业服务中心和提供职业介绍服务。职业教育法: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职业教育的形式:学徒培训法(培训期为2-3年)技工学校培训法(2-3年)、高等职业学校培训法(2-3年)和职业教育与训练中心培训法(3-6月最长1年)。经济裁员法:分个别裁员和集体裁员。经济性裁员为集体裁员。其法律特征为:由于经营原因发生的雇主行为;非员工自愿;终止劳动关系。公正裁员的三个法律要素:正当理由,合法程序,和合理补偿。 三、公民保障权 1、公民保障权立法:称为社会保障法。在1883年德国分布和实施了第一部<医疗保险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亚洲最早的是日本。 2、公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养老保障:广义养老保障内容包括养老金、病残年金和遗属抚恤。历史沿革:家庭保障、国家保障和社会保障三个时期。 健康保障:包括改善生活环境、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治疗、患者康复和长期护理等六个环节,其中疾病治疗(包括全面治疗和基本治疗)是中心环节。健康保障依托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历史沿革:家庭保障、社会保障和现代健康保障时期。

教案 《德育》 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第一册 3.2 增强自律能力

第二节增强自律能力 教学要求及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成长中的诱惑及不良习惯对成长的影响,从而掌握增强自制能力的方法。 2、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抵制成长中的诱惑及不良习惯。 2、教学难点:如何提高自律意识增强自律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及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课本内容,根据课本内容及生活中的实际,每位同学准备一则与不良行为相关的小故事(情节要求完整); 2、成立班级调查组,调查组成员根据课本内容制定调查表并在学校展开“你最喜欢的课余生活”的调查; 3、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二、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课件“一个技校生的故事”(自画漫画)并提问:故事中的画面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这样做妥当吗?为什么?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实践体验,掌握知识 (1)抵制成长过程中的诱惑(12分钟) ①播放课件“丰富的课余生活”(在校园内拍摄)并提问:这些课余生活哪些对你最具吸引力,为什么? ②班级调查组作调查报告,报告调查的结果。 ③教师对比学生回答和调查结果小结并板书相关内容: 最具吸引力的课余生活是:网络游戏、看电影、观看演唱会等。 ④教师:这些活动是十分精彩诱人的,但如果抵制不住诱惑就有可能使我们荒废学业,影响身体及心理健康,甚至会诱发犯罪。要求学生阅读课本80-85页的内容,归纳出

抵制成长中的诱惑的方法。⑤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1>拒绝网吧,防止迷恋电子游戏,<2>正确对待传媒文化,<3>理性面对偶像崇拜。 (2)抵制不良行为的侵袭(30分钟) ①学生思考: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不良行为? 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不良行为包括打架斗殴、偷窃、赌博、吸烟酗酒、早恋等。 ③请四位平时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讲讲他准备的与此相关的小故事。(有因为抽烟引起火灾的;有因为早恋导致打架斗殴的;有因为赌博被学校处分的;有因为偷窃被警察带走的……) ④小组讨论:这些不良行为对成长有何影响 ⑤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发言小结并板书不能自觉抵制诱惑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影响我们健康成长。 既然这样,同学们是不是就该远离网络,与异性同学老死不相往来,如果不是,那又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增强自律能力。 2、对比讨论,提高意识(25分钟) ①大脑风暴,出示《任务书》:假如你是他,你怎么办? 四组同学分别讨论四个问题:当学习任务繁重的时候,面对网络的诱惑,你如何克制自己?当你对异性同学发生好感的时候,你怎么办?你深深知道抽烟会影响健康,当有人给你递烟的时候,你怎么办?当好朋友被人欺负向你求救的时候,你怎么办? ①小组讨论并选择出最好的三种方法与同学分享(教师加入到讨论中去,让学生对比了解成年人的处理方法。) ②教师小结并板书增强自律能力的方法: <1>自我管理:运用自我意识对自己进行制约和激励; <2>自我教育:是一种自省、自励、自知、自强的行动;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问题的研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问题的研究摘要: 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中国当前社会面临的两个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他们是不可分割、紧密相关的一个整体,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但现实中两者却处于相互分割状态,这种状态直接影响了两大宏观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就业是最好的社会保障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这是割裂两大密切相关的政策体系的误区,应将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协同考虑。中国的未来发展既需要长期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亦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健康与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社会保障制度虽经过多年改革, 取得较大效果, 但与其他相关领域的改革衔接配套不够, 效果不尽如人意, 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诸多影响就业的弊端亟待解决。 关键词:灵活就业; 社会保障; 劳动力市场 与人民生计密切相关的问题莫过于获得生活所需的收入和得到一定的生活保障。因此,就业与社会保障便构成了人们生存、生活的两个基本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则是民生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一、现状分析 近几年,我国政府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工作,把就业纳入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中,不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金、加快医疗改革、扩大工伤保险范围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使人民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当前,我国正从重视经济增长的时代向重视民生的时代转变,当然,新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全新的。 (一)就业方面 1.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截止到现在,全国劳动力总量达到8. 3亿人,劳动力供给岗位有5, 000万,而劳动力需求岗位只能提供4, 000万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2009年10月到2010年3月,我国城乡失业登记率为4. 3%,失业人数达到915万,是历年新高。 2.劳动力结构矛盾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工人,而一些新兴的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又供不应求;同时,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条件相对滞后,进一步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显得十分迫切。 根据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93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4.05、2.02、1.86。与全国供大于求(求人倍率0.97)的状况形成反差。据广东省第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数据,珠三角地区缺工现象依然存在:一名求职者有1.16个岗位可选,最短缺的是电子元器件制造工、机械冷加工工和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因此,虽然目前是总体就业需求明显减少,但仍未改变一直以来存在

专业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非师范本科)学制:四年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与经济学 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习课程: 1.专业基础课:高等数学、社会学、法学概论、社会保障概论、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逻辑学、社会统计学、会计学、公共管理学、保险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研究方法、管理心理学、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实务 2.专业方向课(必修或限选):社会政策分析、公共关系实务、风险管理、公文写作、劳动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劳动关系实务(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实务、绩效与薪酬管理、专业论文写作、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实务、统计分析与实务、就业指导课 专业特色与优势: 长期与武汉大学保持密切交流与合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实操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政府、社区、非营利组织、企业建有实践基地,专注根据学生需要进行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对口就业方向: 1.政府、事业单位、参公单位举例: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与民政部门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城镇社区、农村社区社会保障、工会及其它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基层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工作;政府各部门人力资源工作者;综合执法局等部门的劳动纠纷执法工作者;事业单位行政工作者、人力资源管理者、教师等。 2.企业举例:各类企业行政工作者(秘书、助理、办公室行政、后勤等);各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劳动关系、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HR或HRBP);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者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考研要考那些科目

部分有社会保障硕士点的高校 社会保障硕士点(120404)一览表 2、中国人民大学 设在劳动人事学院,2000年设立。 考试科目:1、社会保障学2、劳动经济与社会学 参考书目: 1、《社会保障学》郑功成商务印书馆 2、《劳动经济学》赵履宽中国劳动出版社 3、《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近两年)报刊复印资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4、《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山东大学 设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03年获得。 考试科目:1、社会保障概论2、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参考书目: 1、《社会保障概论》,孙光德、董克用主编,2000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社会保障概论》,张克非,高等教育出版社 3、《社会调查原理和方法》袁方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华中科技大学 设在社会学系 考试科目:1、社会保障概论2、公共管理学或宏观经济学 参考书目: 初试: 1、《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社会保障概论》,孙光德、董克用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公共管理学》,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或《宏观经济学》,梁小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部分),高鸿业,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复试: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外语。形式为口试。 9、南开大学 设在法政学院,2003年新增。 考试科目:1、社会学理论或西方经济学流派2、社会保障学 参考书目: 1、《社会保障概论》孙光德、董克用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版 2、《社会学概论》杨心恒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3、《社会学概论教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4、《社会学》(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人民大学出版社 5、《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上、下册)魏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西方经济学》(上、下册)高鸿业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11、厦门大学 设在政治学与行政学系, 考试科目:1、政治学与行政学2、综合考试: 参考书目: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名词解释: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 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2、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一句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 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是由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等附随法律关系构成的法律关系体系。 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主体和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劳动法律关系而依据 有关劳动行政法规而形成的权力(或权利)义务关系。 4、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相 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法的三要素:概念、规则、原则 6、法律规则的结构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7、劳动法的地位:它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8、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将派遣劳动 者派遣至劳务派遣接受单位(工作单位)。 9、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 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积不超过24小时的特殊形式的劳动合同。 10、集体谈判: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 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11、集体合同:团体协议或团体合同。是个别或多数雇主或雇主团体与代表工人的团体 或者由工人依照国家法令选举并授权的代表缔结的关于规定工作条件及雇佣条件的书面契约。 12、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我国境内的一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 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劳动保护制度。 13、劳动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生之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之 间围绕权利、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 14、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及其他劳动法主体,违反劳动法规定所 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辨析说明: 15、劳动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区别: A、民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调整的原则不同 B、行政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法律关系的产生根据不同 C、经济法:调整对象不同;目的不同 16、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主体不同:自然人/ 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内容不同:提供劳动的过程/ 必须有劳动成果 地位不同:合同签订前是平等的,签订后具有一定的隶属性,是管理与被管 理的关系/ 地位始终是平等的 费用计算不同:按劳分配/ 遵循商品定价规则,即成本加合理的利润 适用法律不同:适用劳动法/ 不适用劳动法

课程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 课程代码:05151

课程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代码:05151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社会保障》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在整个劳动经济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完善劳动关系、分配关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进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应用性、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哲学、伦理学等诸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立足于我国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宏观大环境,重点阐释以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为核心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突出社会保障的经济学分析以及管理方法论,并从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角度,融进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新发展和新动态。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社会保障》作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管理方法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自学考试者能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相关知识体系,认识社会保障在国家社会制度中的定位和作用,为社会保障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同时,本课程立足我国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大环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理解和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通过社会保障学的独特视角,分析和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并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从事相关社会保障工作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做好必要的理论准备和专业训练。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基础。《西方经济学》为学习本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公共管理学》为学习本课程提供了宏观管理的知识基础,《财政学》为学习本课程中社会保障基金的形成路线、社会保障与税收的关系等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社会保障的概念及其制度特征,理解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理解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了解社会保障制度主体及其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理解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及其适度性,了解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其特征,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位及其功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及其制度特征;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重点) 1.识记:(1)社会保障的概念;(2)风险与保险的联系。

服装设计定制工初级中级高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职业技能鉴定指导 服装设计定制工 (初级中级高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服装设计定制工: 初级中级高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职业技能鉴定指导 ISBN7-5045-4028-5 Ⅰ. 服?Ⅱ. 劳?Ⅲ. ①服装-设计-职业技能鉴定-自学参考资料②服装裁缝-职业技能鉴定-自学参考资料Ⅳ. TS94 1. 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4) 第055458 号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 ( 北京市惠新东街1 号邮政编码: 100029 ) 出版人: 张梦欣 * 新华书店经销 厂印刷装订厂装订 787 毫米×1092 毫米16 开本8. 25 印张201 千字 2004 年10 月第1 版2004 年10 月第1 次印刷 印数: 册 定价: 12. 00 元 读者服务部电话: 0 发行部电话: 0 出版社网址: / / www.c lass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 0

前言 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在服装设计定制从业人员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服装设计定制工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贯彻《标准》、服务培训为目标,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根据《标准》的要求, 组织编写了专用于职业资格培训、社会力量办学培训的服装设计定制工职业《职业资格培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 《教材》的出版引起了社会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 特别受到职业培训机构和参加培训人员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满足培训单位和参加培训人员的需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依据《标准》和《教材》内容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职业技能鉴定指导———服装设计定制工( 初级、中级、高级)》(以下简称《指导》) 作为该职业《教材》的配套用书, 推荐使用。《指导》遵循“考什么、编什么”的原则编写,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细化和完善, 力求达到联系培训与考核,为培训教学提供训练素材,为应试者提供检验标准的目的。依据《教材》的内容,《指导》按照初级、中级、高级3 部分设置了学习要点、知识试题、技能试题及参考答案等内容,并配有知识和技能考核模拟试卷, 以方便应试人员了解鉴定的形式和难度要求。 《职业技能鉴定指导———服装设计定制工(初级、中级、高级)》由孙兆全、 姜蕾编写, 孙兆全主编。 编写《指导》有相当的难度,是一项探索性工作。由于时间仓促, 缺乏经验, 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恳切欢迎各使用单位和个人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形考答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形考答案形考 □ A.调节作用 "B.补偿作用 C.奖励作用 D.激励作用 题目2 下列关于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正确的是(选择 一项或多项: )。 ’ A.劳动法与民法的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 B. 劳动法与民法律的主体不相同 口C.劳动法与民法的主体相同,但主体的权利义务不同 " D.劳动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 题目3 工会的性质,一般认为它具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门A.群众性 3 B.自愿性 C. 全民性 * D.阶级性 题目4 目前我国的工资形式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奖金 17

B. 计件工资 ° C.津贴 口D.计时工资 题目5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般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雇佣关系 门B.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C. 与就业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 ° D.劳动关系 题目6 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二I A.最低工资 口B.加班加点的工资 "C.休假期间的工资 “ D.履行国家或社会义务期间的工资 题目7 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用人单位的员工 门B.高级技术人员 門C.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 * D.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题目8 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B.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额的开办资金

* C.有明确的章程和管理制度 口D.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 题目9 下列对劳动法上劳动就业的理解,正确的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 门B.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C.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 D.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具有劳动行为能力 题目10 劳动法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原因在于()。 选择一项或多项: □ A.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 二I B.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方法 " C.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 D.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 题目11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下列服务()。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 B. 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C. 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D. 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题目12 按照劳动合同期限的不同,劳动合同可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C.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口 D.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871+《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期末网考复习资料

2017年秋期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试点 开放教育(本科)《劳动法》期末复习参考资料 2017年12月修订 一、单项选择题 1.1313、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向劳动 者加付赔偿金的标准是(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 2.地方总工会(C. 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3.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定期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4.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我国目前实行的是(A. 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 40小时)。 5.根据《劳动法》及《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劳动行政部门设置(劳动监察机构) 6.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C. 第四级)体力劳动强 度的劳动。 7.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不属于劳动者工资范围的是(D. 职工福利费用)。 8.关于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职工民主管理权的实现需要劳动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 的协商和合作)。 9.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根源在于(B. 国家对雇用关系的干预)。 10.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自19世纪初大工业生产后,由于国家对雇佣关系的干预而从传 统(民法)中独立出来的。 11.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劳动法规是1802年(A. 英国)议会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12.社会保险对象是(职工) 13.我国《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方针是(D. 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 的方针)。 14.我国《劳动法》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劳动时间的,用人单位应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 (150%的工资报酬)。 15.我国《劳动法》规定,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16.我国第一部《工会法》颁布于( A. 1950年)。 17.下列关于劳动法上劳动和劳动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承揽关系属于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 关系,应受到劳动法的调整)。 18.下列关于劳动合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劳动合同是实践性合同)。 19.下列关于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除劳动者书面明确同意外,职业安全卫生制度 不得被排除)。 20.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二、多项选择题 1. 狭义上的国际劳动立法,主要指(AD )。 A. 国际劳工组织章程 B. 国际劳工宪章 C. 国际劳工公约 D. 国际劳工建议书 2. 国际劳工组织的机构主要是(BCD)。 A. 国际劳工会员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