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壤学文档

土壤学文档

土壤学文档
土壤学文档

一、土壤的概念

定义为: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并产生收获的疏松表层。

二、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指土壤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供应和协调植物所需的水、气、肥( 养分)、热的能力。

三、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a 营养库的作用根部营养——植物的主要营养方式;土壤施肥——主要施肥方式(培肥土,土养苗)

b 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c 雨水涵养作用

d 生物的支撑作用

e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第一章地学基础矿物

?矿物:指地壳及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

合物。

?岩石:矿物的集合体。

?原生矿物: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在风化过程中末改变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如橄榄石、角闪

石、长石、石英、云母等。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经风化、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一类矿物。如碳酸盐矿物、石

膏、粘土矿物和铁铝的氧化物等。

?变质矿物:是早期形成的矿物经过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性物质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矿物。如蛇纹

石、红柱石等。

?粘土矿物

?1:1粘土矿物单位晶层构造(高岭石组)

?2:1型单位晶层构造(蒙脱石)

?2:1型非胀缩性矿物(伊利石)

?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母岩破坏而成的疏松沉积物(Sediment)经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

(压紧、固结)形成的岩石。?变质岩:原始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

?坡积物:山坡上部的风化碎屑物质,经雨水或融雪水的冲刷,搬运到山坡的中下部堆积而成。

?洪积物: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山地,由于骤融的雪水,或间歇性暴雨,形成流速湍急的洪水,将山区的

风化碎屑夹杂泥沙,搬运到山谷出口处,由于地势宽

坦而水流减缓,使所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扇面

地形,称为洪积扇。

?河流冲积物:风化碎屑物质经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

?第二章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g/cm3)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状态土壤体(含粒间孔隙)的干重。(g/cm3)

?土壤孔度(soil porosity)

?土壤全部孔隙容积(pore volume)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土壤三相组成及孔度计算

?总孔度(total porosi ty)=(1-容重/比重) ×100%

?固相(solid phase)=(容重/比重) ×100%

?液相(liquid phase)=(水分重量百分率×容重) ×100%

?气相(gas phase)=(总孔度-液相) ×100%

?

?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团粒结构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协调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

?1、小水库(reservoir)

?团粒结构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

?(precipitation)和灌溉水(irrigation water);而团粒内部保水性强,天旱(drought)时还可防止水分

蒸发(evaporation)。

?天旱时表层蒸发失水后,土体收缩切断与下

?层毛管连通性,水分不会由大孔隙流向小孔隙而

?蒸发损失。

?2、小肥料库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

团粒结构表面(大孔隙,和空气接触)为好气作用,

有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毛管

孔隙,储水通气不良)则有利于腐殖化,保存养分。

?3、空气走廊

?由于团粒之间的孔隙较大,有利于空气流通(ventilation)。

?土壤良好结构体的培育

? 1、大量施用有机肥(团聚剂)

? 2、实行合理耕作

? 3、实行合理轮作

? 4、施用石膏或石灰

? 5、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soil condi tioner)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

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矿质化过程

(Mineralization)

?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H2O;CO2等)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腐殖化作用(humification)

?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又重新合成腐殖质的过程。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植物有机残体的特性(内在性质)

? (1)物理状态:多汁、幼嫩残体,粉碎残体易于分解(秸秆还田注意粉碎)。

? (2)化学性质(有机组分)

?糖类、淀粉、蛋白质等易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脂蜡质、单宁等难分解;半纤维素、果胶介于中间。

?富含蛋白质的残体利于矿化;富含木质素的残体利于生成腐殖物质。

?使用富含木质素的有机肥,生成腐殖质较多,改土效果好(猪粪与牛粪的改土区别)。

?(3)植物残体的碳氮比(C/N)?土壤微生物的C/N比值平均为8:1,即吸收1份N需要8份C,但微生物代谢的C只有1/3进入微

生物细胞,其余的以CO2释放.因此,微生物同化

1份N到体内,须要约24份的C。

?当有机残体的C/N>25:1时,其N源不足,须从土壤中吸收无机N来补充(氮的生物固定),造

成与植物对N源的暂时性竞争,有机质分解慢。

?当有机质C/N降至25:1以下,分解加快,同时释放出无机N。

?植物残体C/N变化大,禾本科秸杆C/N多大于30:1。施用水稻、玉米、麦类等高C/N秸杆,分解

初期应避免氮的“生物固定”。方法是:

? 1)堆腐一段时期再施用;

? 2)配施适量氮化肥(一般秸杆300-

400kg/mu,配施N 3-4kg/亩)。

?氮因素值:100克有机质分解时固定无机氮的克数。

? 2.土壤环境条件(微生物活动条件)

? (1)土壤温度(temperature)

? 25-35℃条件下,M活动最为旺盛,利于OM 矿质化分解,提供作物所需养分。

?(2)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soil humidity and aeration status)

?要求水分充足而通气良好。

?水少气多:好气, M活动旺盛,OM矿质化分解,释放养分

?水多气少:嫌气, M活动受抑制, OM腐殖化合成腐殖质

?最适水气状况为:即田间持水量的60~80%,按土水势-300~-1000hPa(百帕)或mbar(毫巴)。

?干湿交替(wetting and drying cycle)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

?(3)土壤pH

?细菌最适pH 6.5~7.5,放线菌稍高,真菌较低。

pH 低于5.5,高于8.5,一般微生物都不太适宜。?(4)质地:质地愈粘重,愈难分解,腐殖化系数愈高。

?(5)其它条件:土壤盐浓度低于0.2%,无重金属污染等。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一)提供植物养分

?有机质养分完全,是植物吸收C、N、P、S和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且肥效稳而持久。

?土壤每年释放的CO2达1.35×1011吨,相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量;

?植物所需养分中 N 95%以上,P 20-50% ,S 38-94%是由有机质分解供给的——促进有机物质矿质化。

?其他营养:K、Na、Ca、Mg、S、Fe、Si等营养元素。

?(二)促进养分有效化(effectuation)

?OM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和腐殖酸,增加土壤中矿质养分的溶解度;

?有机酸和富啡酸络合某些金属离子(如Fe),使其保留于土壤溶液中不致沉淀,而提高其有效度。同时减少金属离子对P的固定,提高P的有效性。

?通过络合,减轻强酸性土的铁、铝毒害。?(三)改善土壤肥力特性

?1、物理性质:

?①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 (胶结剂---胡敏酸—多糖)

?②降低土壤粘性、粘着性、胀缩性和可塑性,改善土壤耕性;

?③降低土壤砂性,提高保蓄性;

?④促进土壤升温。机理如下

? 1. 进入土壤的植物组织,每千克干物质大约有

16.7452~20.9320KJ的热。含有机4%土壤每英

亩耕层土壤有机物质潜能为6.28×109~

6.9888×109KJ;相当于20~50吨无烟煤热量。

(土壤参与了能量的传递)应用实例:保护地蔬菜育秧和越冬

? 2.腐殖质黑色有利于吸热增温

? 3.导热性较大

?2、化学性质?(1)影响土壤的表面性质

?(2)影响土壤的电荷性质–可变电荷

?(3)影响土壤保肥性

?(4)影响土壤的络合性质

?(5)影响土壤缓冲性(弱酸和弱酸盐)

?3、生物性质(腐殖酸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 ?(1)影响根系的生长

?(2)影响植物的抗旱性(增强了细胞渗透性和刺激根系下扎)

?(3)影响植物的物质合成与运输

?(4)药用作用。

?不良作用:有机物质分解的中间产物如各种有机酸的毒害问题应当注意

?$$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 1、坚持两个原则

?平衡原则

?经济原则

? 2.提高有机质含量的措施

?(1)合理耕作制度(退化或熟化)

?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促进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并维持较高的水平。

?(2)施用有机肥

?主要的有机肥源包括:

?绿肥、粪肥、厩肥、堆肥、沤肥、饼肥、蚕沙、鱼肥、河泥、塘泥、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3)种植绿肥田菁紫云英紫花苜蓿等

?休闲绿肥、套作绿肥

?养用结合:因地制宜、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养用结合

?(4)秸秆还田

?要注意秸秆的C/N比、破碎度、埋压深度以及土壤墒情、

? 播种期远近、化肥施用量等

?

根际:是指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通常把根际范围分成根际与根面二个区,受根系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是距活性根1-2毫米的土壤和根表面及共其粘附的土壤(也称根面)。

? 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 第四章 土壤水

? 1、吸湿水(紧束缚水) ? 2、膜状水(松束缚水) ? 3、毛管水 ? 4、重力水 ? 1、吸湿系数 ? 2、凋萎系数 ? 3、田间持水量 ? 4、毛管持水量

? 5、饱和持水量

? 土壤水含量的表示方法 1、重量百分数(水w %)

? 土壤样品水分重量(Mw)

? 水w %= ×100

? 土壤样品干土重(Ms)

?

计算土壤含水量时,以干土重为计算基础,这样才能反映土壤的水分状况。

? 2、容积百分数(水v%)

?

土壤所含水分的容积总量占土壤总容积的百分数

? 水v%=水w%×土壤容重

?

根据水分的容积百分数可算出土壤中空气含量并进而算出土壤固、液、气三相的比例。

? 3、土壤水贮量

? (1)水层厚度(水深)(水mm )

?

水 mm=水v% × 土层厚度

? 优点: 与气象资料和作物耗水量所用的水分表示方法一致,便于互相比较和互相换算 。

?

例: 容重为1.2g/cm 3的土壤,初始含水量为10%,田间持水量为

? 30%,降雨10mm ,若全部入渗,可使多深土层达田间持水量?

? 解: 先将土壤含水量水w%换算为水v% ? 初始含水量 水v%=10%×1.2=12% ? 田间持水量 水v%=30%×1.2=36% ? 因水mm= 水v% ×土层厚度 ?

土层厚度=水mm/水v%=10/(0.36-0.12) =41.7(mm )

? (2)水贮量(方/亩)

? 1亩地土壤水贮量(方/亩)的计算公式为: ? 方/亩=水mm×1/1000×10000/15=2/3水mm ?

作用:与灌溉水量的表示方法一致,便于计算库容和灌水量。

?

例:一容重为1g/cm 3的土壤,初始含水量为12%,田间持水量为30%,要使30cm 土层含水

量达田间持水量的80%,需灌水多少(方/亩)?

?

解:田间持水量的80%为:30%×80%=24%

?

30cm 土层含水达田间持水量80%时 ?

水mm=(0.24-0.12)×1×300=36(mm) 2/3×36=24(方/亩) ? 4、相对含水量(%)

?

指土壤自然含水量占某种水分常数(一般是以田间持水量为基数)的百分数。 ? 土壤含水量

?

土壤相对含水量= ×100% ?

田间持水量 ?

?

通常相对含水量为60%至80%,是适宜一般农作物以及微生物活动的水分条件 。 ?

第六章

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永久电荷:来源于粘土矿物

晶层中核心离子的同晶替代。不受介质pH值的影响,也不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可变电荷:在介质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与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互换位置。

?阳离子吸附: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转移到土壤胶体表面,为土壤胶体所吸附。

?阳离子解吸: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转移到土壤溶液中。

?交换性阳离子:被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能被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所交换的阳离子。

?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指在一定pH值条件下,每千克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因CEC随pH而变化,一般控制在pH7条件下测定。

?土壤盐基饱和度(BS):盐基离子占吸附阳离子总量(CEC)的百分数。

?离子饱和度:土壤吸咐某种交换性阳离子数量占土壤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称该种离子饱和度。

?第七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土壤活性酸: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在被其它阳离子交换进入溶液后,才显示酸性。

?交换酸:土壤胶体吸附的氢离子或铝离子通过交换进入溶液后所反映的酸度。用1mol/L的

KCl(pH5.5~6.0)处理土壤,K+交换出氢离子或铝

离子,通过滴定得到的酸度。

?水解酸:具有羟基化表面的土壤胶体,通过解离氢离子后所产生的酸度。水解酸的测定是用1mol/L的

CH3COONa(pH 8.3)处理土壤。

?土壤酸化过程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盐基离子被活性H+交换进入土壤溶液后被淋失,胶体上的交换性H+不断增加,并出现交换性铝,形成酸性土壤。

?土壤碱性的形成机理?土壤中碱性物质主要是Ca、Mg、Na、K的碳酸盐及重碳酸盐,以及土壤的交换性Na+。

?碱性形成的主要机理:碱性物质的水解反应。

?―南酸北碱‖(1)土壤的酸碱性主要决定于盐基饱和状况,土壤盐基淋溶过程与富盐基过程的相对强度受母质、生物、气候以及人为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尤以气候因素影响最甚。我国土壤―南酸北碱‖以北纬33o为界;

?(2)在北纬33o以北,气候较干燥、寒冷,水热条件不好,矿物风化程度浅,母质及土壤中的盐基大多没被淋失,相反,由于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土壤深层盐分随地下水的上升而聚积于地表土壤,致使土壤偏碱性;

?(3)而在北纬33o以南,总的水热条件好,矿物风化程度深,在降雨充足的情况下,母质及土壤中的盐基大多随水流失,土壤胶体和溶液中存在较多的H+、Al3+,而使土壤呈不同程度的酸性,越到我国的南

方,土壤酸度越高。

?1、酸性土的改良

?土壤酸度通常以施用石灰或石灰粉来调节。

?可分为生灰石(CaO)

?熟石灰[Ca(OH)2]

?石灰石粉[CaCO3]

?2、碱性土的改良——改良pH>8.5的碱性土

?施用石膏(CaSO4? 2H2O)、硅酸钙等。

?施用硫磺粉和FeS2粉(同时补铁)

?施用有机肥,产生CO2提高土壤空气CO2浓度

?第八章土壤养分土壤养分: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

?有效养分-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速效养分-在作物生长季节内,能够直接、迅速为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无效养分-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土壤氮素土壤氮的形态

?无机态氮

?包括NH4+-N、NO3--N、NO2--N。旱地土壤无机氮一般以NO3-- N较多,淹水土壤则以

NH4 +-N占优势。

?有机态氮

?水溶性氮、水解性氮、非水解性氮

?土壤氮的损失

?(一)、淋洗损失(NO3-的淋失)

? NH4+、NO3-易溶于水,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表面对NH4+为正吸附,而保持于土壤中;对NO3-为

负吸附(排斥作用),易被淋失。

?(二)、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

?在缺氧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N2O、N2的过程。

? NO3-→NO2-→NO→N2O→N2

?反硝化的临界Eh约为334mv,最适pH为

7.0~8.2,新鲜有机质丰富。pH小于5.2~5.8的

酸性土壤,或高于8.2~9.0的碱性土壤,反硝化作用显著下降。

?

?(三)、化学脱氮过程

?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通过纯化学反应生成气态氮而损失的过程。

? 1.双分解作用: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同时大量并存于土壤溶液中时,因生成亚硝酸铵(NH4NO2)而产生双分解作用脱氮。

?NH4NO2 = 2H2O+N2很少发生。反应条件: pH 为5.0~6.5,温度较高,较干旱。自催化能力强,分解速度越来越快。

?2、亚硝酸分解

? 3HNO2→ HNO3 + 2NO ↑ + H2O

?条件:酸性愈强,分解愈快。? 3、氨态氮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碱性土壤中

? NH4++OH- NH3↑+H2O

?土壤磷素

?土壤磷的形态

?无机态磷:水溶态磷、吸附态磷、矿物态磷

?有机态磷:植素类、核酸类、磷脂类

?P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

?从上到下,磷的含量逐渐降低。原因

?①磷的迁移率很低;

?②植物根系的富积;

?③有机胶体或无机胶体对磷酸根的吸附作用,上层较强;

?④耕作制度和施肥的影响。

?土壤磷的有效性与土壤pH间的关系土壤磷的固定主要是因为形成了磷酸铁(铝)化合物、磷酸钙(镁)化合物和闭蓄态磷。在酸性条件下,磷容易被固定为磷酸铁(铝)化合物,在石灰性条件下,磷容易被固定为磷酸钙(镁)化合物,而在中性附近,磷酸铁

(铝)和磷酸钙(镁)的固定作用都比较弱。因此,当土壤pH接近中性时,土壤磷的有效性最高。

?磷肥施用注意问题

?(1)集中施肥(减少与土壤接触面),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施用于作物近根区(磷的移动性小)。

?(2)水旱轮作的磷肥施用,旱(作)重,水(稻)轻。

?(3)酸性土壤施碱性磷肥(钙镁磷肥等),碱性土施酸性磷肥(过磷酸钙等)。

?(4)氮磷配合。豆科作物以磷增氮。

?闭蓄机制

?当磷在土壤中固定为粉红磷铁矿后,若土壤局部的pH升高,可粉红磷铁矿的表面形成一层无定形的氧化铁薄膜,把原有的磷包被起来,这种机制叫闭蓄机制。

?Fe(OH)3 PKs = 37~38

?粉红磷铁矿:PKs = 33~35

?胶膜有铁铝质的、钙质的。

?水稻土容易出现O-P。因为土壤淹水种植时,土壤pH值上升,可促进Fe-P水解产生Fe(OH)3,

Fe(OH)3胶膜包被磷酸盐后形成O-P,水稻田由淹水

状态转入干旱状态时, Fe(OH)3胶膜老化形成不可

逆凝胶,使O-P有效性更为降低。

?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五大成土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时间

?人为因素

?土壤发生中的基本成土作用

?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原生矿物的分解和粘土矿物的合成

?物质的迁移

?第十一章

四川盆地主要农耕土壤紫色土

?紫色土

?水稻土

?紫色土形成条件(紫色土不是地带性土壤)1、母质:为主导因素(侏罗系、白垩系)紫色砂、页岩互沉,

易于破碎,形成土壤。

?2、生物气候:川渝南亚热带—暖温带都有紫色土分布。

?3、地形:紫色土主要分布于丘陵区:单面山(雅安)、方山(内江)、猪背岭(重庆)。

?4、人为因素:加速成土过程,造成水土流失,养分不平衡。

?紫色土形成过程特点(较年轻的幼年土壤)1、成土速度快

物理风化强烈:岩石—母质—土壤,进程时间短。

一般土壤由岩石形成20cm土壤,需200~1000年,紫色土只需5~10年。

?2、发育进程慢,土壤年龄轻,土壤特点与母质相近(矿物组成、化学组成)

?(1)侵蚀严重风化成土→侵蚀→风化成土→侵蚀?(2)矿质颗粒抗化学风化、物理风化强烈?(3)母岩富含盐基物质 K、Ca含量可达1~10%。

?3、稳定的紫色与岩石中结晶态铁的氧化物有关,含量由少→多,颜色由黄→红→紫。

?紫色土的生产问题1、抗旱力弱,生产不稳定

? (1)气候: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 (2)水利设施差:能灌耕地,川中丘陵区24.5%,全国为45.4%,川渝为43.3%。

? (3)土层浅薄,紫色土地区<20cm的区域占旱耕地30%以上

? 2、水土流失严重

?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层薄;损失大量精华部分;

养分、胶体、土壤物理性质变坏、石质化。

?3、有机质低,缺N、少P(速效P)改良的重点:水

?蓄:(雨量充沛 900-1000mm),雨多时蓄,少时用。中小型、微型蓄水设施为主。

?保:增强土壤保水力,发挥土壤蓄水功能。

?增厚土层,覆盖地膜、秸秆。

?改:改革耕作制

?目字型→横坡种植

?格网化→垄作

?聚土免耕→沟端加档、立体种植

?水稻土形成过程特点

?1、淋溶作用

?盐基、SiO2与铁锰一样在淋溶过程中被淋失。

?2、水耕熟化

?通过灌溉、施肥等给土壤带来矿物质和有机物质,补充植物吸收和淋溶的损失。

?水稻土基本理化性质1、气体交换

?水层阻碍气体交换。浅水灌溉、排水晒田,以水调气促根

?2、氧化还原状况

?淹水、排水交替,氧化还原交替

?3、土壤pH的变化

?土壤淹水后pH向中性趋近,酸性土pH升高,碱性土pH降低。

?碱性土:淹水时高浓度CO2使碳酸盐变为重碳酸盐。

?酸性土:还原过程中消耗H+。

?4、耕性

?水耕条件下,土壤大块结构变为微团粒。

?5、有机质转化

?淹水期间,基质(有机质)的分解和消耗很缓慢,更多的有机质是通过微生物活动转化成腐殖质,

逐渐积累起来。

?淹水后,土壤有机质分解不彻底,容易产生有机还原物质和有机酸,这些物质又容易使无机物发生还

原,形成有机酸酸害和有毒的无机还原物质(Fe2+、H2S等)。

?6、养分的转化

?1)氮素:在渍水嫌气条件下,土壤中有机态氮的矿化过程停留在氨化阶段,呈铵态氮(NH4+)积累。

?当Eh降至低于350mv的还原条件下,即发生反硝化作用,土壤中的硝态氮(NO3-)转化生成N2O

和N2,造成脱氮损失。

? 2)磷素:淹水后土壤磷的有效性增高。

?3)钾素

?在渍水还原条件下,土壤溶液中的Fe2+、Mn2+、NH4+离子增多,促使交换性钾更多地转入溶液,一

则提高钾的有效度,二则增加钾的淋失。

?4)微量营养元素

?水稻土渍水后,Eh降低,致使铁、锰的有效性增大,锌、铜的有效性降低,而硼则不受渍水的影响。

?3)钾素

?在渍水还原条件下,土壤溶液中的Fe2+、Mn2+、NH4+离子增多,促使交换性钾更多地转入溶液,一

则提高钾的有效度,二则增加钾的淋失。

?4)微量营养元素?水稻土渍水后,Eh降低,致使铁、锰的有效性增大,锌、铜的有效性降低,而硼则不受渍水的影响。

?

833高级土壤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33 考试科目:高级土壤学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具备较为全面的土壤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土壤学理论分析能力,具备较强的土壤学理论应用能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报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内容包括土壤学基础知识和土壤学理论分析与综合应用两部分。 四、考试大纲 (一)土壤学基础知识 1.土壤质地与结构 2.土壤水 3.土壤热量 4.土壤胶体与特性 5.土壤酸碱性与酸碱缓冲性 6.土壤氧化还原性 7.土壤生物种类与功能 8.土壤氮素的形态与转化 9.土壤磷素形态与转化 10.土壤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与有效性

11.土壤母质的来源与类型 12.土壤形成因素 13.土壤形成中的物质循环与代表性成土过程 14.土壤发育与剖面 15.地带性分布概念与世界主要土壤分类系统 16.我国土壤分布状况 17.土壤质量概念与评价 18.土壤退化概念与主要类型 19.土壤调查基本原则与方法 20.土壤信息系统组成 (二)土壤学理论分析与综合应用 1.土壤肥力评价原则与实例分析 2.土壤水、气、热状况的调控手段与实例分析 3.土壤酸碱性的意义与调节途径 4.土壤生物与土传病害、连作障碍关系分析与防治措施 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全球碳循环 6土壤养分有效性与调控 7.土壤过程与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与实例分析 8.土壤过程与温室气体排放 9.农田、园艺、草原、城市土壤特征分析 10.土壤学与现实问题(如再生水灌溉、垃圾施肥、食品安全、碳贸易,等等)

《环境化学实验》指导书(环科+环工)16学时

实验一不同水域水碱度的分析 实验项目性质:设计性实验 所属课程名称:环境化学及实验 实验计划学时: 4学时 水的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总量。 水中碱度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地表水的碱度,基本上是碳酸盐、重碳酸盐及氢氧化物含量的函数,所以总碱度被当作这些成分浓度的总和。当水中含有硼酸盐、磷酸盐或硅酸盐等时,则总碱度的测定值也包含它们所起的作用。废水及其他复杂体系的水体中,还含有有机碱类、金属水解性盐类等,均为碱度组成成分。在这些情况下,碱度就成为一种水的综合性特征指标,代表能被强酸滴定的物质的总和。 碱度的测定值因使用的终点pH值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当试样中的化学成分已知时,才能解释为具体的物质。对于天然水和未污染的地表水,可直接用酸滴定至pH为8.3时消耗的量,为酚酞碱度。以酸滴定至pH为4.4-4.5时消耗的量,为甲基橙碱度。通过计算,可以求出相应的碳酸盐、重碳酸盐和氢氧根离子的含量;对于废水、污水,则由于组分复杂,这种计算无实际意义,往往需要根据水中物质的组分确定其与酸作用达到终点时的pH值。然后,用酸滴定以便获得分析者感兴趣的参数,并做出解释。 1.方法的选择 用标准酸滴定水中碱度是各种方法的基础。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即酸碱指示剂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电位滴定法根据电位滴定曲线在终点时的突跃,确定特定pH值下的碱度,他不受水样浊度、色度的影响,适用范围较广。用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控制性试验及例行分析。二法均可根据需要和条件选用。 2.样品保存 样品采集后应在4℃保存,分析前不应打开瓶塞,不能过滤、稀释或浓缩。样品应用于采集后的当天进行分析,特别是当样品中含有可水解盐类或含有可氧化态阳离子时,应及时分析。 实验目的: 1.了解不同水域水碱度的意义

土壤学实验报告(总共)

土壤学实验报告 学院:农业科学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年级:15级 班级:15级土管一班

学号:1512040006 姓名:蒲家庆 土壤学实验报告(实验一) 填写日期:201604 教师评分教师签名日期 实验课名称:土壤学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学生班级:15级土地资源管理一班学生姓名:蒲家庆学号:1512040006一、实验目的 通过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全磷含量的分析测定,了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实验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的一般流程,领会控制测定精度的措施。 二、实验原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此外,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三、仪器与药品 仪器: 土钻、小土铲、米尺、布袋(盐碱土需用油布袋)、标签、铅笔、土筛、广口瓶、天平、胶塞(或圆木棍)、木板(或胶板)等。 小土铲:任何情况下都可应用,但比较费工,多点混合采样,往往嫌它费工而不用它。 管形土钻:下部系一圆形开口钢管,上部系柄架,根据工作需要可用不同管径的管形土钻。将土钻钻入土中,在一定土层深度处,取出一均匀土柱。管形土钻取土速度快,又少混杂,特别适用于大面积多点混合样品的采取。但它不太是用于沙性大的土壤,或干硬的粘重土壤。 普通土钻:普通土钻使用起来也是比较方便的,但它一般只是用于湿润土壤,不适于很干的土壤,同样也不适用于砂土。另外普通土钻容易混杂,亦系其缺点。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教学文案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壤: 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 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1~2米深)

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 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7.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5%左右,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失;③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10.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碳、氧、氢、氮,其次是磷和硫。 11.土壤有机质的组成:①碳水化合物;②木质素;③含氮化合物;④树脂、蜡质、脂肪、单宁和成灰物质。 12.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经腐殖化过程再由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分解的

耕作学实验指导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05年8月修订

目录 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 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 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 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 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 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 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一、目的意义: 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 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 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观察土壤实验报告

观察土壤实验报告 篇一:三年级观察土壤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学科科学实验名称观察土壤 任课教师李素丽实验教师李素丽 篇二:土壤实验报告 土壤学实验报告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10级草业科学班级:一班 学号:XX5890 姓名:秦鲁瑶土壤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在初步掌握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以便掌握土壤调查 的理论和技术,了解调查区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土壤性状和林木生长关系,为今后学习 专业课打下基础。通过学习了土壤学这门课,我们对土壤有了大概的认识。这次实习的目的 是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结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具体的说,主要是为 了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了解各类土壤的剖面特征,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熟 悉挖土壤剖面的过程及土壤的采集,掌握土壤各项指标

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再之,就是 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 掌握。 二、实习计划: (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认识实习区的地质概况、鉴定常见的岩石。 (3)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 (一)概述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 资料。在人类的历史上,由于土壤质量衰退曾给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但 是,长期以来居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们,对土壤在维持地球上多种生命的生息繁衍,保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 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 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土壤学》考试大纲

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土壤学》考试大纲 本《土壤学》考试大纲适用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土壤学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环境过程、土壤退化与保护和管理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土壤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掌握土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 (一)土壤学概况 1、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2、土壤的基本概念 3、土壤的主要功能 4、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5、近代土壤学科的发展及主要观点 (二)土壤矿物质 1、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3、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2、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壤腐质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四)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组成,包括土壤微生物种群、土壤微生物指标及其表征;土壤动物;土壤中的植物根系 2、影响土壤生物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氧气和Eh等 3、土壤生物的分布及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五)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1、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线 3、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土壤通气性 4、土壤热量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土壤的热量平衡 5、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 6、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及土壤温度的调节

土壤侵蚀原理实习实验指导书

The Principle of Soil Erosion 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目录 目录 (1) 前言 (3) 一、室内实验部分 (4) 实验一不同粒径沙粒休止角测定 (4) 1实验目的 (4) 2实验原理 (4) 3实验样品制备 (5) 4实验用具 (6) 5实验步骤 (6) 6数据整理与分析 (8) 7实验报告编写 (8) 实验二人工模拟降雨侵蚀实验 (9) 1实验目的 (9) 2实验原理 (9) 3人工模拟降雨机的主要性能 (9) 4实验物品准备 (10) 5实验设计 (10) 6实验步骤 (10) 7数据整理与分析 (19) 8实验报告的编写 (20) 实验三不同粒径泥沙起动流速 (21) 1实验目的 (21) 2实验材料准备及沙粒粒径组的粒径值计算 (21) 3实验仪器及用品 (21) 4实验原理 (24) 5地面坡度设计和沙粒起动的判别标准 (24) 6实验步骤 (24)

7实验数据整理 (28) 8实验报告的编写 (29) 二、野外实习部分 (30) 实习一山洪泥石流调查与分析 (30) 1实习地点 (30) 2实习内容方法 (30) 3实习报告编写 (30) 实习二黄土地区常见土壤侵蚀形式调查与分析 (30) 1实习地点 (30) 2实习内容方法 (31) 3实习报告编写 (31) 实习三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规划与设计 (31) 1实习地点 (31) 2实习内容及方法 (31) 3实习报告编写 (31)

实验二人工模拟降雨侵蚀实验 1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工作原理,掌握降雨导致的土壤侵蚀作用、降雨侵蚀的发生过程、影响降雨侵蚀量的主要因素等。 2 实验原理 降雨导致的土壤侵蚀量大小,主要取决于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等,同时还受到土壤种类(不同土壤的可蚀性不同)、地面坡度、地表覆盖物种类及其覆盖物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系统,采用特定土壤(限于教学时数只能选择一种土壤),通过改变有限的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地面坡度)探讨土壤侵蚀量(土壤流失量)的大小,进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以上因素与土壤侵蚀量的相关关系。 3 人工模拟降雨机的主要性能 产品厂家:日本大器株式会社; 有效降雨面积:1.5m×1.5m; 雨滴发生器至地面垂直高度:2.0m; 降雨强度:10 mm/h ~ 200 mm/h 连续可调; 雨滴直径:1.7 mm ~3.0mm; 降雨历时:0~24 h 自动控制; 工作方式:手动、半自动、全自动三种方式任选。 4 实验物品准备 可变坡度土壤侵蚀槽1个(0.5m×1.5m); 供试土壤适量(1.0 m3以上)装入土壤侵蚀槽; 1000 ml 量筒10个;

【实验报告】土壤容重的测定的实验报告

土壤容重的测定的实验报告 篇一: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 一、目的和要求 土壤容重又叫土壤的假比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每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通常用g/cm3表示。土壤容重除用来计算土壤部孔隙度外,还可用于估计土壤的松紧和结构状况。本实验要求学生学习土壤寄人篱下的测定方法,掌握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用容重数值计算土壤孔隙度的方法。 二、内容和原理 用一定容积的钢制环刀,切割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使土壤恰好充满环刀容积,然后称量并根据土壤自然含水率计算每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即土壤容重。 三、主要仪器设备 容积为100立方厘米的钢制环刀。 削土刀及小铁铲各一把。 感量为0.1及0.01的粗天平各一架。 烘箱、干燥器及小铝盒等。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在室内先称量环刀(连同底盘、垫底滤纸和顶盖)的重量,环刀容积一般为100立方厘米。

将已称量的环刀带至田间采样。采样前,将采样点土面铲平,去除环刀两端的盖子,再将环刀(刀口端向下)平稳压入土壤中,切忌左右舞动,在土柱冒出环刀上端后,用铁铲挖周围土壤,取出充满土壤的环刀,用锋利的削土刀削去环两端多余的土壤,使环刀内的土壤体积恰为环刀的容积。在环刀刀口垫上滤纸,并盖上底盖,环刀上端盖上顶盖。擦去环刀外的泥土,立即带回实验称重。 在紧靠环刀采样处,再采土10-15克,装入铝盒带回实验室内测定土壤含水量。 五、公式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土壤容重: 环刀内干土重(g)=100环刀内湿土重/100土含水率 土壤容重(g/cm3)=环刀内干土重/环刀容积 篇二:土壤学实验报告1 课程名称:指导老师:成绩:实验名称: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的测定实验类型:操作性实验[1] 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并掌握土壤容重、比重、孔隙度及三相比的测定与计算方法;2)结合实验,加深对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度等量的含义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3、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6、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一、目的意义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土壤是一个不均一体,受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高度、坡度、母质等)和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等)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不均匀。正确的采样方法是保证少量分析样品正确反映一定范围内土壤的真实情况的前提条件。 土壤样品的采集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和代表性的土壤,避免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根据采样目的及分析项目确定采样方法。土壤形成与土体发生研究,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土壤物理性质研究,需采原状土样品:农业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研究,则应选择代表性田块,在耕作层多点采取混合样品。 采集到的土样,应当场记好标签,带回室内后要逐袋进行登记,立即进行风干处理。处理样品的目的是:(1)使分析样品可较长期地保存,以防止微生物作用引起土壤生化性状发生变化;(2)挑去非去部分,使分析结果能代表土壤本身组成;(3)将样品适当磨细和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取的称样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减少称样的误差;(4)将样品磨细,增大土粒的表面积。使制备待试溶液时分解样品反应能够完全和匀致。 二、仪器设备 (1)土样采集使用工具 铁锹、小铁铲、小钢卷尺、剖面刀、样品袋(布袋、纸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 (2)土样制备使用工具 牛皮纸、硬木板、木棒、台称、镊子、玛瑙研钵、广口瓶(或纸袋)、标签、土壤筛(孔径2mm、1mm 和0.25mm)等。 三、实验步骤 (一)土壤形成发育与土壤分类研究(土壤剖面样的采取) 1.采样点确定 在野外首先确定区域地形部位,及具体剖面位置,除在调查范围的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外,并在样

土壤学实验报告3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谢晓梅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同组学生姓名: 金璐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讨论、心得 八、参考文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 2、 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用稀释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2、实验原理: ①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以含碳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巨大,它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生态环境中有机污染及全球碳平衡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分析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包括部分分解很少的动植物残体、动植物残体的半分解产物及微生物代谢物和腐殖质类物质。并且不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差异很大,低的不足0.5%,高的可达20-30%。其中,>20%称有机质土壤,<20%称矿质土壤。一般的,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5%。 ②稀释热法是利用浓重铬酸钾迅速混合所产生的热来氧化有机质,剩余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但由于热量较低,对有机质的氧化程度较低,只有77%。 氧化过程: K 2Cr 2O 7 + C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CO 2 + H 2O 橙色 绿色 滴定过程: K 2Cr 2O 7 + FeSO 4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Fe 2(SO 4)3 + H 2O 橙色 浅绿色 绿色 浅黄色 实验使用邻啡啰啉试剂作为指示剂,显示氧化还原状态。邻啡啰啉试剂与不同价态的铁形成不同颜色的络合物。 [(C 2H 8N 2)3Fe]3+?[(C 2H 8N 2)3Fe]2+ 淡蓝色 红色 滴定开始时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滴定过程中渐现Cr 3+的绿色,快到终点时变为灰绿色,如果标准亚铁溶液过量半滴,即变成红色,说明终点已到。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实习总结 在这个学期之初,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土壤学野外实习。这三天,我们分别到花溪青岩古镇周围,花溪天鹅寨和南江大峡谷等地挖坑进行土壤剖面观察,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是。第一,在野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虽然第一天的时候吃了许多亏,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第三,这三天的野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贵州的大好河山,一览的风姿,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第三天的南江大峡谷,更是让我了解到卡斯特地形的发育特点以及阿罗多姿的景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苏老师的认真耐心教导。篇二:土壤学实习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组长: 实习组员: 实习时间: 指导教师:李拴怀土壤学实习报告土管 2013年5月21日刘庆花 实习报告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当地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 2.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为今后专业调查打下基础。 3.进行地形地貌母质的观察与描述,使学生了解土壤与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4.初步学会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 5. 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通过综合实习,增强珍惜、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实习内容及日程安排 准备阶段:通过对《土壤学》的学习了解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与土壤有关的地学基础知识,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以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性状和改良利用。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土类的分布规

土壤学实验报告(总共)

) 总共(土壤学实验报告 土壤学实验报告

2 1512040006 蒲家庆土壤学实验 学院:农业科学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年级:15级 班级:15级土管一班

学号:1512040006 姓名:蒲家庆 土壤学实验报告(实验一)填写日期:201604 教师评分教师签名 日期 实验课名称:土壤学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学生班级:15级土地资源管理一班学生姓名:蒲家庆学号:1512040006 一、实验目的 通过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全磷含量的分析测定,了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实验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的一般流 3 1512040006 蒲家庆土壤学实验 程,领会控制测定精度的措施。 二、实验原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

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此外,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三、仪器与药品 仪器:土钻、小土铲、米尺、布袋(盐碱土需用油布袋)、标签、铅笔、土筛、广口瓶、天平、胶塞(或圆木棍)、木板(或胶板)等。小土铲:任何情况下都可应用,但比较费工,多点混合采样,往往嫌它费工而不用它。管形土钻:下部系一圆形开口钢管,上部系柄架,根据工作需要可用不同管径的管形土钻。将土钻钻入土中,在一定土层深度处,取出一均匀土柱。管形土钻取土速度快,又少混杂,特别适用于大面积多点混合样品的采取。但它不太是用于沙性大的土壤,或干硬的粘重土壤。普通土钻:普通土钻使用起来也是比较方便的,但它一般只是用于湿润土壤,不适于很干的土壤,同样也不适用于砂土。另外普通土钻容易混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4年土壤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持续、适时、适量的提供,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及无有害物质存在的能力。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土壤矿物晶体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同晶置换的结果往往是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土壤缓冲容量:使土壤pH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ESP:即碱化度= Na+交换量/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百分数的范围。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2,NO等的过程 土壤质量: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界面内,土壤具有保持水和空气质量,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以及支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能力。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阳离子代换量:土壤交换和吸附阳离子的量,一般转化为1kg土壤能吸附和交换的一价阳离子厘摩尔数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一、填空题(20分) 1.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2.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氧体系,氢体系、__有机碳体系___、 __铁体系__、_锰体系___、__硫体系__等。 3.高岭石矿物是1∶1型矿_物,晶层间以__氢___键相连;蒙脱石是_2∶1____ 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2∶1_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_键相连。 4.一般土壤的有机含量___小___于5%,有机C折算成有机质的经验系数是 _1.724__。 5.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__生物稳定性__方面。 6.团粒结构大小为 0.25-10 mm,而 0.25 mm以下的简称为微团粒。 7.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不随土壤含水率改变的稳定蒸发阶段、随含水率下 降而蒸发减弱阶段和气体扩散三个阶段。 8.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质流和__扩散___,在一般情况下是 以_气体扩散__为主要交换方式。 9.蚯蚓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有:__改善土壤结构_、___消灭病菌__、_分解有机 质__。 10.常见的土壤质地种类有_砂土_、__砂壤_、__轻壤_、__中壤__、__重壤___、 _粘土__。 11.阳离子交换反应的特点有:__可逆反应__、_遵循等价原则__、_遵循质量作 用定律_、_反应迅速__。 12.土壤氮素的无效化的过程有:_氮素淋失_、_反硝化作用__、_氨挥发 _和__

最新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

绪论 1.土壤五大物质组成: 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 其中矿物质含量最多. 2.土壤肥力、高产与高肥的关系。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和不断地供给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高肥不一定高产,若要高产需要注意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3.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主要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4.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是在母质、生物、气 候、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5.土壤生产力:在一定的生产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一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 力。这种能力以植物生物量或收获产量来衡量。 第一章 1、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岩浆岩中酸性岩和基性岩的指示矿物:酸性岩——石英。 超基性岩——橄榄岩。 3、岩浆岩的概念及类型

概念: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结晶而成的岩石。 类型:侵入岩、喷出岩或火山岩。??? 4、岩石的类型:一类是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火成岩),第二类是由沉积作用等形成的沉积岩(水成岩),第三类是由沉积岩、岩浆岩等经过高温高压的影响发生了质变的变质岩。 5、岩石:是由各种地质作用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6、风化作用:是指露出表面的矿物质岩石在地表温度、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崩解和化学变化的现象。 7、玄武岩与花岗岩的风化特点,哪个容易风化? 玄武岩色泽易吸热,矿物成分复杂,且铁镁类矿物多。易于化学分化,大部分成为黏粒物质。分化产物多黏细,岩基含量丰富。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分化物及土壤层次深厚、黏重,保水保肥,易培育成高产稳产的农田。 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组成复杂,中粒、粗粒或似斑状结构,岩体中垂直节理发育。。。。P34 8、硅铝率大小与风化强度的关系。 硅铝率=二氧化硅/氧化铝,因此硅铝率越大,风化强度越弱。 9、母质:岩石矿物经过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疏松多孔物质,是土壤形成的原始材料。 10、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第二章

土壤学知识重点

1.随着有机质含量增减,土壤比重也在发生变 化(对) 2.表层土壤比重一般小于底层土壤(对) 3.粘质土孔隙度大但通透性差,而砂质土孔隙小但通透性强(对) 4.土壤结构性的好坏反映在土壤孔隙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对) 5.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一旦被胶体吸附后,便失去活性就永远不能被植物吸收,变成无效态养分了(错) 6.在土壤阳离子代换过程中,电价数高的离子代换力强,故一价阳离子不能代换出被胶体吸附的二价或三价的阳离子(错) 7.土壤阳离子代换量愈高,所含矿质养分愈 多,则保肥供肥性能也愈强(错) 8.土壤酸度有三种表示方法,其中pHH2d pHKClv pHNaAC对) 9.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缓冲酸的能力强,盐 基饱和度小的缓冲碱的能力强(对) 10.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壤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对) 11.真菌适宜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而放线菌适宜在酸性环境(错) 12.根际的微生物数量比非根际多(对) 13、根瘤是一特殊的菌根(错) 1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受微生物控制的一系 列生化反应(对) 15、C/N高会抑制有机质的分解(错) 16、有机质的转化是先矿化后腐殖化,两个过程是矛盾对立的(错) 17、土壤微生物主要分解碳水化合物,不分解腐殖质(对) 18、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错) 19、相同母质上所形成的土壤,其性质相同(错) 20.淋溶作用由大到小的排到顺序为湿润区>半湿 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对) 21.自然界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其根源是由于成土 因素条件的差异造成的(对) 22.湿润气候区的化学风化强度大于干旱气候 区(对) 我国现行土壤分类制分为:土纲、亚纲、土类、亚 类、土属、土种、亚种 土壤发生学观点的创始人是:道库恰耶夫,提 出了成土因素学说土壤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 性,垂直地带性 矿质营养学说:土壤是植物养分的来源,植物靠吸 收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来滋养,植物长期吸收土壤中 的养分,会使土壤中的矿质养分越来越少,为了弥 补土库养分储量的减少,可以通过施用化肥或轮作 的方式如数归还土壤,以保持土壤肥力的永续不 变。 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 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 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 物。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特点:土壤是一个三相系统,在五大成土因素 作用下构成,可再生,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是一 个多分散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和空间位置, 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转化。土壤在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1. 土壤是植物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基础, 是农林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 土壤是陆地生 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 源4、土壤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土壤肥力:突然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断的 供给和协调植物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及 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四大肥力要素:水、肥、气、热 土粒:土壤中的固体成分,指岩石、矿物在分化的 过程中及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碎屑物质,常指矿物质 土粒 土粒的存在形式:单粒:土壤固相中单独存在的土 粒复粒:由多个单粒聚集形成的土粒 粒级:根据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划分土粒级别 (卡清斯基制) 粒级性质:石粒:主要成分是各种岩石碎屑,与原 来岩石中的矿物种类相同,速效养分少,通透性 强,保水能力极差,一般不作为土粒研究范畴。 沙粒(1—0、01mm:主演成分为原生矿物,分范 围少,比表面积小,无粘滞性,粘着性,可塑性, 吸水性弱,透水性强,无膨胀性粉粒:介于沙粒和 粘粒之间 粘粒(<0、01mm:主要成分为次生粘土矿物, 颗粒 小,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中,有较强的粘着性、 可塑性,常成土块土团,土粒间孔隙很小,通透性 大,养分含量多,保水保肥能力强,是土壤粒级中 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所占土壤重量的 百分比。又叫土壤的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的划分:以粘粒含量为主要保准,沙土 及壤土类<15% 粘壤土类15%—25% 粘土类> 25%当粉粒含量>45%加粉质,当沙含量55% —85% 加沙质,>85%^为壤沙土,>90%^为沙土。如何 改良土壤的不良性状:1、增施有机肥2、客土调剂 (掺沙掺粘)3、翻淤压沙,翻沙压淤 4、引弘放淤,引洪漫沙。 5、根据不同质地采取不 同的管理措施 土壤团粒结构:指在腐殖质作用下形成近似球状疏 松多孔的小土团。是土壤的良好结构体为什么说粒 状一一团粒状结构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 团粒结构体不仅总孔隙度大而且内部有多极大量的 大小孔隙,团里之间排列疏松,大孔隙较多,兼有 蓄水和通气的双重作用。 团粒稳定性:机械稳定性(抵抗机械压力)、水稳 定性(浸水后不易分散)、生物稳定性(抵抗微生 物分解) 土壤结构体改造:1、合理耕作,灌溉,增施有机 肥2、种植绿肥牧草3、改善土壤酸碱性4、应用 土壤改良剂 土壤孔隙度:指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数 土壤孔隙度与植物利用水分的关系:非活性孔隙< 0、002mn植物不能利用,毛管孔隙0、002 —0、 02mm植物能够利用,通气孔隙>0、02mm 水受重 力流动,植物利用低 土壤孔隙度影响因素:质地、结构、有机质土壤 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质 量。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固 体土粒的质量。 土壤水的形态分类:固态水、气态水、液态水液态 水:重力水、束缚水(吸湿水、膜状水) 毛管水、地下水 束缚水:只由土壤表面分子吸附的水。 吸湿水:由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被紧密吸附的水分 (最大值为最大吸湿量) 膜状水:当土粒吸足吸湿水后,还有剩余的吸引 力,可吸收一部分液态水成水膜吸附在土粒表面。 (最大值为最大分子持水量) 毛管水:当土壤含水量超过膜状水后,土壤水分不 再受吸附力的束缚,可以自由移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