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论述文的得分技巧

浅谈论述文的得分技巧

浅谈论述文的得分技巧
浅谈论述文的得分技巧

浅谈论述文的得分技巧

论述文阅读是高考的考点之一,该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9分,但这9分并不好得。尽管不同的版本讲述的方法很多,然而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依然失分很高,原因是什么呢?关键是这类文章一般都很枯燥,好多学生就不喜欢看,有的看着看着就困了,有时用时很长,但正确率却很低。针对这种情况,我把我自己总结经验和方法告诉学生,让他们用此方法尝试着去做,学生们反馈这种方法可行性较强,下面我将它推而广之。

一、涉及概念定义的,直接将选项代入原文去寻找,目的很明确。通过寻找关键词,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很快能找到每一选项所对应的区域。例如:

下列关于“社会结构”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逐渐升级,消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科教文卫等消费支出比例不断攀升。

B、在较低阶层的消费结构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

C、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社会流动欲望被激活,社会流动呈现出常态化,趋向异质多元。

D、我国的家庭结构顺应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与现代社会结构发展相契合,已在政策制定时考虑到了。

分析:A、 B、C项分别对应文段1、2、3自然段,信息逐一比对没有问题,而D项对应第4自然段,文段中是“理应成为今后政策

制定时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而D项是“已在政策制定时考虑到了”,很显然,D项混淆了“已然”和“未然”。故答案选D项。

二、涉及区域性论述,要求找相关对应部分,然后进行信息比对。例如: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的一项是()

A、“所有数据的汇拢”使随机抽样中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变得不重要。

B、如果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会可能导致“灾难性大数据”出现。

C、“大数据”理论需要海量数据都是以事实做基础,但人们无法保证数据都是真实的。

D、“大数据”一旦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不但对个人生活,甚至对各国政府都会带来伤害。

分析:“危险大数据”的内容从第5自然段开始,一直到第7自然段。A项对应第4自然段,是从大数据能够使抽样“更精确,更有预见性”来表述的,而不是“危险大数据”的概念。故答案选A项。如果不确定,继续在看B、C、D项,它们分别对应5、6、7自然段,信息比对无误,毫无疑问,错误项为A项。

三、有的涉及全篇,在将选项代入原文时,就要有意识地勾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快速阅读全文,在做题时就会有的放矢。例如:

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

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分析:“和”文化思想贯穿全文,A、 B、D项分别对应2、2、5自然段,每一信息都涉及“和”文化思想。C项所述内容体现了中华饮食坚持“本土性”原则的特点,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故答案选C .

此外,还有一些习题在设置上并不是就表面问题问文本内容,而是用与文本相关知识看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本,例如: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没有蕴涵本文所说的国学中的“自由”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艺”,强调学生应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成为文武兼备、人格和谐的人。

B、庄子在梦中幻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感到舒适自得,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

C、荀子提出“礼法并举”,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认为在尊重礼仪法律的基础上,百姓能自然为善,生活自在。

D、辛弃疾离开官场后,为排遣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压

抑,写下了大量田园词,抒发了个人的闲情逸致。

分析:B、C、D项分别对应道家的庄子、儒家的荀子、以及中国古代的士人辛弃疾,所谈都是精神层面上的自由。而A项的“六艺”却说的是行为上的内容。结合文本,所谈的自由均为精神层面上的自由,故答案为A.

当然,一些结合文本要求推断的习题,尽管原文没有标准的答案,但都有对应的区域,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对相关的一些标志性词语要特别关注,比如“首先”“其次”“第三”“由此可见”等,看从文本中是否能推断出该结论。

总之,在信息比对过程中一定要细心。尤其遇到比较长的句子,可以提主干,看枝叶,将原句与题干一一比对。出题人无非是在题干中设置一些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约数与定数、肯定与否定的互换,因果倒置、强加因果,或说法绝对化等的问题,这些都是错误的。只要把握了这一原则,做题时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部编语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部编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1.标题作用: (1)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 (3)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4)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6)托物言志: (7)借景抒情: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B、点明所要描写的对象 C、C、照应文章标题 D、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F、(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C、(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全国卷)

现代文阅读(全国卷) (一)文学类阅读 一、小说阅读 四部曲:人物、结构、情节、主旨。 题型: (一)人物形象分析 外貌+性格+品质+内容+身份+结局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烘托……的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 (3)暗示主人公的命运 (4)表现人物形象 (5)表现人物心情 (6)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小说结尾布置的妙处: (1)(有悬念的结尾)-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 (2)(悲伤的结尾)-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新颖的结尾) -使文章具有神秘色彩,丰富小说的艺术技巧,富有表现力。 (4)(从情节分析)- 出人意料,使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波澜。 -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当中。 (5)(从人物分析) -表现人物形象 (6)(从主旨分析)- 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了……主题”(四)题目的妙处(好处) (1)一语双关,意蕴丰富。 (2)修辞(比喻、借代、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新颖别致 (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以“诗”为题,增添文学色彩。 (5)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展开 (6)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表现……的人物形象”或“表现……的主题” (7)言简意丰,回味无穷。 (五)段落布置的作用

1.内容上:概括……段落大意 2.结构上: 开头——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作铺垫。 ③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中间——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结尾——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照应题目。 ②深化中心主旨,升华主题。表现了……的主题。 (六)表达技巧 (1)叙述方式: ①顺叙——文章脉络清晰 便于叙述(文章内容) 照应题目 ②倒叙——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强调结果 ③插叙——补充说明……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为下文做铺垫 ——使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丰富故事情节 (六)是否保留段落。 (1)喜剧的优点: ①“大团圆”式的结局,符合读者的阅读兴趣,带来愉悦的心理享受。 ②深化中心,升华主题。表达了…………的讴歌/赞美/敬仰之情 (2)悲剧的优点: ①“悲剧”的结局,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震撼人心。 ②深化中心,升华主题。揭露了……的残酷,控诉了……罪恶,表达了……愤慨/讽刺之情(七)语言的特点。 (一)文学类语言特点 (1)运用……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2)整散结合(长句与短句结合),语言工整,流畅。 (3)运用……等一系列动词,语言生动传神 (4)运用口语化的语言,清新质朴 (5)富有地域性(方言),真实有趣,有民族特色。 (6)语言优美,含蓄隽永。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记叙文的有关考点和技巧 一、在题目上设题: 1.问题目的含义:从表层义、深层义、蕴含的情感、主题等几个角度考虑。 2.问题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几个角度外,再从结构上考虑是否是线索。 二、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3. 概括情节的变化: 这类题大致有三种情况:(1)有提示性填空(2)只给几个空,不做其他提示(3)空也不给,不做任何的提示 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三、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3.评价人物形象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限制。 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加以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4.补写人物心理 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附: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附: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 1.六种方法 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2.七类陷阱 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

(本人精心整理)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1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 3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 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2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习题练习(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考点、热点回顾 1.问文章体裁? 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 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 说明文 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论述类文本阅读与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题技巧、训练 论述类文章阅读例说(一) [文本阅读要点] 考试目的:两三分钟准确把握文本要点思路。 备考目的:明确并进一步强化信息比较意识。 大致步骤: ①各语段之,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 ②重要语句,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 ③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例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 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 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 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 观的要求。 不论是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 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 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 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 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 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中考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备考宝典)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 (一)思路题: 1、给文章分层,概括每层内容。(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2、回答时要使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字眼,使 层次更清晰。 3、我们要学点思路方面的术语:如由……引出话题;介绍……现 状,剖析……原因,挖掘……根源,揭示……实质,列举……的现象,指出……弊端或危害,点明……方法(途径、措施),指出…… 意义。 4、另外,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思路,不会超过四个层次,当你的答案超过四层,就说明你的答案有问题。 (二)归纳概括题: 到文中去筛选信息,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拼接、整合,没有什么太好的捷径可走。 1、如果命题者让我们分析某个问题的弊端,我们应该到各段去找“造成”“导致”“这样就会”等字眼。 2、如果命题者让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方向,我们应该到各段去找“应该”“必须”“一定”“要求”等字眼。 (三)态度题: 常用到的态度词语:肯定、否定、欣赏、支持、反对、宽容、原谅、压制…… 答案必须清晰摆明作者对何事持何种态度。 注意:如果题干就是对一个问题的态度,分值是6分,我们答题时一定要意识到,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可能不是单一的,如果只 是简单的赞成,不可能得到6分,真正的答案应该是几种态度 的汇总,比如对这件事某一个方面是赞成的,对另一个方面是 反对的…… (四)理解词语、句子含义题: 类似于翻译。要说明的是,论述文本的理解词语、句子含义的题目,比散文中的复杂。散文中的这类句子主要是生动形象、手法用得多,其真正的含义并不太复杂。而论述文本中的这类句子,往往较为深刻,常常包含着好几层含义。所以,我们作答时,要一层层地去解读,“去翻译”。答案一般分为3点。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与套路

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是什么文体: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文中要划线标注)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答题重点是什么;◆要答几个方面;◆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怎么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题型3:分析写作方法及作用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考生一定要理解清楚,避免“答非所问”。 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现手法指对比、先抑后扬、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夸张等。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感悟,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重要)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 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精心整理)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满分120分的卷面中占据较高比重,特别是记叙文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需要语感和技巧两方面的配合,贯穿其始终的是一条基本的解题思维或者说答题思路,在此,将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归纳分析。 一、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二、问记叙文段落作用 (一)各段作用: 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二)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三)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散文) 读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记叙文,则先弄清记叙的六要六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线索),阐明的哲理(感悟),语言特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作用;是小说,则弄懂小说三要素,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特性格的特征。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记叙的内容是什么,是写人还是写事,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记叙的六要素是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什么事件、人物的性格(或品格)、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态度,然后得出全文的主题(中心思想或主旨) 二,记叙的顺序(方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其中,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 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以上三种题型回答时格式为: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 5、一句话(或某个词)的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某个事物的某些特点;或让人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启迪,教育);或包含某种哲理等。 6,分析某个句子时抓住三点要领(考试时三种中只会考其中一个):①,从语言特点分析。(如,修辞、动词、形容词,叠韵词等)。②,从句子结构分析。(如,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总结,深化主题(主旨、中心)。③,从句子的内涵(意义)分析。(如人生启示,哲理,揭示社会现象,教育意义等)。 7、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有:从程度上说:起强调作用,比如(很、非常等);从副词上说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比如(大概、部分、可能)。 8、赏析句子的角度——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作者描写的角度(景物: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的渲染,观察角度的变换,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人物: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3)、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文章主旨)。 (4)、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5)、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动词、形容词、副词) (6)、从语言风格上(平实、华丽、含蓄、辛辣、幽默……) 四.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一般论述类类文章阅读方法与答题技巧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论述类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从多年论述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有时要理解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我们就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 3.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 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总的来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技巧有以下几点: 1、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高考冲刺之如何快速提高现代文阅读如何分析内容表达技巧归类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细读试题。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为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轻松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以下做法,来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熟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意思,理清思路,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态度或观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文章对能否顺利地、有质量地领悟文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少学生对这一过程并未加以重视。特别在考试时,为了赶时间,早点答好题,更是草率地读了文章就轻易动笔,结果是囫囵吞枣,答题也就跟着感觉走,从而影响了答题的质量。我在教学时,总是要求学生首先熟读并感知文章,把握文章的要点。事实上,在学生明白和体会到这样做的好处后,大多数学生也会自觉养成这一阅读习惯,对后面答题起到好的促进作用。 二、读完题目,仔细审题,弄清题意。 不少学生在完成练习时,往往是做一道题目,看一道题目,想不到要把所有的题目全部读完,然后再仔细审题弄清题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出题者在出题时往往会注意题目之间的一些梯度或是内在逻辑联系,特别在比较规范的考试,例如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读完所有的考题后,学生就会对问题有整体的感知,甚至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起到心装全文、融会贯通的作用。三、跳读文章,斟酌答案,规范答题。 在读完所有题目之后,就要开始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认真地跳读文章,然后要再三斟酌答案,有的时候答案可能是原文,有的时候需要自己概括,有时答案比较简单,有时比较琐碎,需要从几个方面去加以综合概括。这就要提醒学生一定要斟酌答案,规范答题,以防出现片面遗漏的现象,造成答题缺陷。 四、赏读文章,注意积累,活学妙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赏读与积累非常重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引导学生赏读文章,注意优美、精彩语句和好的写作手法的积累和运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和阅读写作能力,同时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