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建学习力_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_沈书生

构建学习力_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_沈书生

构建学习力_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_沈书生
构建学习力_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_沈书生

构建学习力: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

沈书生,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英国学者克莱斯顿教授等人提出构建学习力(BLP )理念,主张通过发展学习者的学习心智,帮助学习者学

会有效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力,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学习者。在构建学习力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结构具有决定作用。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能力的价值实现体现在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学习者学习力的实践中。因此,构建学习力可以成为教育技术实践的新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学习力;构建;教育技术;实践;能力结构[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2006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研究”(课题批准号:CCA060061)

教育技术以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作为研究与实践的基本对象,以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为基本目标。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过程中,引导教师学员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任务,对于提升培训效能尤其重要。人们已经意识到,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会学习比获得知识更加重要,广大一线教师也不例外。与一般学习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学习者除了需要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以外,还需要能够帮助其他学习者获得知识。

对于教师和学生两类不同主体而言,教育技术的作用形式与要求存在着差异,但其作用本质是一致的,即都是指向了人的发展问题。人的发展需求是终身化的,而终身化的发展需求又离不开终身化的学习,因此,对于学习者而言,能够在其成长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将显得尤其重要。这将帮助学习者学会终身有效学习,亦即本文所说的构建学习力。

一、“构建学习力”的理念源起

对于学习的研究,几乎一直没有终止过,但人们的研究兴趣却在发生着不断的转移,从关注教学的技术到关注学习的技术,从关注学习的外在行为变化到关注学习的大脑运作机理,从关注学生的知识保有量到关注知识的获取与加工过程,从关注知识的传递到

关注知识的提取,从关注学习的结果到关注学习的方法,从关注具体的学习活动到关注终身的学习,学习的研究呈现出面向未来与发展的趋势。

196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佛睿斯特(J.W.

Forrester )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勾画了未来企业的组

织形态,此后,关于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1990年,佛睿斯特的学生圣吉(P.M.Senge )所构建的学习型组织模型,更是将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推进到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并被人们视为未来竞争中的致胜法宝。

适应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学习者不仅需要拥有特定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愿与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不断丰富自己的能力结构,以形成系统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学习者应该具有面向未来的学习力。学习型组织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组织学习力的竞争,亦即是人的学习力竞争。“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1]人或组织的学习力优势就在于能够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

自上世纪末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力的研究,并将研究的兴趣聚焦于学习的有效性与持久性等方面。1985年,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郊区的拉弗顿

[文章编号]1003-1553(2009)06-0013-04

理论探讨

(Laverton)中学与高校研究者合作创建的促进有效学习的项目(PEEL:The Project for Enhancing Effective Learning),开始了对有效学习的深层次研究。该项目试图寻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成为见识广、目的强、更智慧、有主见的学习者。目前,该项目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发展。

关注学习者并服务于学习者的学习,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1993年,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提出,在21世纪,人应该成为发展的中心。

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的教授克莱斯顿(G.Claxton)致力于认知科学的研究,关注人们的学习机制与人的大脑工作机制的研究,他也参与了PEEL 项目的相关研究工作。他认为,学习是属于参加学习的人的,人们可以在获得帮助后成为更有效的学习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更强的学习力。2002年,他参与领导了有效终身学习编目(ELLI:Eff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Inventory)项目的研究,并以英国威尔士第三大城市纽波特作为主要的实践基地,与他的研究团队一道试图对影响学习的诸多要素进行系统思考。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构建学习力(BLP: Building Learning Power)”的基本想法。同年,他出版了专著《构建学习力:让年轻人成为更好的学习者》,系统阐述了构建学习力的基本思想。该理念形成以后,已经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响应。

二、“构建学习力”的基本内涵

学习力是一个综合的复杂概念,它涉及到人的性格、生活经验、社会关系、价值观、态度与信仰等方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新知预见与接受机会。克莱斯顿认为,构建学习力就是要使年青一代变成更好的学习者,发展他们的可迁移的学习力,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它关注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与行为变化等方面,引导学习者既要乐于学习,又要善于学习,能够成为具有预见性和创造力的终身学习者。构建学习力就是要发展学习者的学习心智,使学习者达成四个方面的变化,他将其简称为“4R”:[2]

·顺应力(Resilient/Resilience):面对无序和混乱的外部世界,能够保持耐性,具有专注精神,能够抗拒来自内在的或外在的干扰。

·策应力(Resourceful/Resourcefulness):熟知信息表征的不同方式,能够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或策略解决学习问题。

·反省力(Reflective/Reflection):理解学习的作用,对学习进行完整规划,做到松弛有度,并能够理解学习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互惠力(Reciprocal/Relationships):能够以最有成效的、愉悦的、负责任的方式建立学习关系,既能够分享别人的成果,也能够与别人共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

位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Glasgow)大学教授迈克杰屈克(B.J.McGettrick)认为,有效终身学习的条件是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在对学习的研究进行综合的基础上,参照DNA的结构模型,他于2002年提出了学习的双螺旋结构的概念,即学习是两个学习链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一个链反映了学习者的意愿问题,包括学习的态度、价值观、情感、意向和动机等方面;另一个链反映了学习试图达成的结果,包括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理解等方面,两个学习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会增进学习者的学习能力。[3]

布里斯托尔大学创新中心主任柯妮卡(R.D. Crick)博士认为,在双螺旋结构中,促进学习意愿与学习结果相互作用的能量就是学习力。学习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具有不可见性,但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学习力是人的有意识的行为,它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与人的思想、情感、需求和行为有关,并通过人的行动表现出来。学习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有效性。经过对近6000多名研究者的跟踪研究分析,她归纳了影响学习力的七个基本方面:[4]

·变化和学习(Changing and Learning):学习本身也是可以学习的。有效的学习者应该能够发现外界的变化,并能够建立不断学习的意识以适应这种变化。缺少了这种能力,他们则会受制于外界的变化,并呈现出较低的自我效能。

·关键好奇心(Critical Curiosity):有效的学习者将建立善于提问的意愿,能够透过表面现象,形成自己的结论,他们很少会不加判断地接受新知识,更乐于面对挑战。缺少了这种能力,学习者则往往会变得被动,容易不加思索地接受外在信息。

·意义形成(Meaning Making):有效的学习者常常会将所学内容与自己已知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寻找它们之间的一致性理解所学内容。学习效能较低的学习者往往会孤立地理解新知识,更加关注外界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评价方式,却很少关注知识的效用。

·创造性(Creativity):有效的学习者常常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敢于冒险,具有童心,懂得横向思维,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直觉和想象力去理解新事物。缺少这种能力的学习者更愿意学习那些具有明确答案的知识。

·学习互惠(Learning Relationships):有效的学习者懂得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向别人学习,如何与别人共同学习,如何帮助别人学习,也能够自己独立学习,能够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支持自己的学习。与之相反,低效能的学习者有的会过分依赖别人,有的则完全依靠自己。

·策略意识(Strategic Awareness):有效的学习者能够主动并有意识地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过程,控制自己的情感,他们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资源,参与不同的任务,并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来调整学习策略。反之,学习者则可能会更加关注问题的结果,而不管结果的形成过程,遇事缺少规划性和预见性。

·顺应力(Resilience):顺应力将会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获得上述各种能力,同时,它将帮助学习者在遇到无序、未知和失败时能够保持不屈精神,并能够快速从中恢复并成长起来,能够适应外在变化,而不是遇到困难立即退却,心灰意冷,陷入难于自拔的境地。

“构建学习力”的过程可以理解成是为学习者的终身有效学习提供能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依赖现有的已知学习环境和资源,另一方面又要面向未来的未知学习环境和资源,以已知的环境和资源为能量,激活学习者的学习潜能,才能最终服务于学习者的终身成长需求。

三、面向“构建学习力”的教育技术实践

构建学习力,旨在培养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校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具有远见卓识的教师,教师的才能施展又离不开协调的学校环境,学校、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学习生态系统中,教师的个人能力结构、教育意识、价值观等将会影响到其行为方式,并由此影响学生的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力。

(一)教育技术实践的两大主要领域

教育技术实践,包括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形成与应用等方面,其能力形成是教师自身学习力的自作用过程,能力应用是教师学习力对学生学习力的他作用过程。自作用是知识的再生产与创造过程,也即是个人的自我专业成长过程,他作用是知识的转化与创造过程,亦即是学习者的学习力形成的过程。教师通过学习力的自作用与他作用过程的相互作用,在提高自身学习力的同时也在为学习者的学习力构建提供支持。简言之,教育技术实践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学习力的过程,且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力构建需求。

对于如何构建学习力,没有统一的范式,但是,它同样需要一些基础性保障,尤其是表现在对教师的能力结构要求方面。柯妮卡博士认为,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形成专业远见与价值观,能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学会互信,能够引导建立高质量的对话,能够使用恰当的学习语言,能够建模并可以仿效,能够形成专业化的判断。

要服务于学生学习力的构建要求,教师的知能结构亦需要发生相应变化。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在于帮助其形成稳定的专业知能;另一方面,对于学习者而言,还需要教师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能去有效满足其学习力的形成要求。而这两方面正是教育技术本身试图解决的,由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概括教师教育技术实践的主要领域:·就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而言,教师自身同样需要不断构建有效的终身学习力,并且要能够运用这种学习力来满足自己的有效终身学习。对于这一能力结构,可以看作是教师自身能量的补给过程。能量的补给是能量输出的基础,只有不断补给能量,教师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学习力,并适恰地将其转化到教育实践中去,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能。

·就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而言,教师既需要理解学习力的构建方式,又要能够在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构建学习力。对于这一能力结构,可以看作是教师的能量释放过程。能量的释放体现了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同时也在不断检测其能力的欠缺。通过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积累自我学习力构建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为教师确定帮助学习者构建学习力的方式奠定了基础。

在上述两大领域中,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其对岗位职责的履行,而对岗位职责的履行又会促进对其自身专业发展能力的要求。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会催生教师的整体能力的提升,并最终促进学习者的整体学习力的提升。这一点与教育技术实践的基本任务是一致的。

(二)教育技术实践中的“构建学习力”要求

教师的知能结构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知能结构,而学习者的知能结构则直接决定了其学习力的状态。教育技术实践的核心任务,就是要通过对广大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基本知能结构的塑造,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胜任培养具有学习力的学习者的责任,能够对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进行合理组织,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声雄.《第五项修炼》导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Claxton,G.Building Learning Power:Helping Young People Become Better Learners[M].Bristol:TLO ,2002.

[3]McGettrick,B.Emerging Conceptions of Scholarship,Service and Teaching[Z].Toronto:Canad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2002.[4]Deakin Crick,R..Learning Power in Practice:A Guide for Teachers[M].London :Paul Chapman ,2006.

其实质就是帮助学习者构建学习力。

现阶段,我国开展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既包括了对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持续性发展要求,也包括了对教师培养具有高素质学习者的实践性要求。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教育技术能力的价值实现,正是体现在其运用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力的实践中。因此,在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适当融入学习力的元素。

第一,建立对应的学习力考核量化标准。前文介绍了克莱斯顿的四要素标准和柯妮卡的七要素标准,这些标准从不同的方面关注了学习力的基本表现要素,尽管这些表现要素可能还不足以完整体现学习力的内涵,但却对我们的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提出了极好的启示。教育技术实践关乎到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本身又是与学习者的成长相一致的。分析学习力的基本表现元素,理解其对学习者的成长所可能形成的意义,并依此组织学习活动设计,将有助于学习从短期有效性走向长效性,即终身有效性,这种终身有效性正是构建学习力的终极目标。

第二,教育技术实践要与师生的日常学习场景相关联。教育技术实践,应当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相符合,同时也要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符合。能够从实践中寻找应用需求,并设计与其相一致的教学实践场景,帮助学习者在实践场景中感知教育技术的影响和价值,理解学习的意义,培养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累积式的能力递增,将有助于完善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力。

第三,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设计应该建立在实用学的基础之上。所谓实用学,就是强调培训项目的内容设计要和基础教育的实际相一致,以基础教育中各科的教学为基础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体现新技术对学科教学的有效支持。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规定了各学科的基本知能要求,教育技术实践强调对这些知能的综合,并关注各科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引导学习者对新知能的接纳。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设计如果能够从教师的熟悉的工作场景出发,做到既紧密联系基础教育的实际,又关注了各学科知能的综合,将有助于教师建立对培训项目设计内容的认同感,在接纳的基础

上提升自己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三)教育技术实践中的学习力量化

教育技术实践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决定了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就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其始终也是指向学习的。但是,学习本身是一个抽象概念,衡量学习是否发生,可以尝试借助于学习力进行量化。对学习力的量化,可以从对教师本身的能力结构、教育技术实践体验、教育技术实践效能的变化等方面来进行。

首先,是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的量化。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关注媒体形式到关注媒体应用,从关注教学形式到关注教学过程,从关注教学技术到关注学习技术,教育技术的内涵一直朝向有利于学习者成长的方向发展。重新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目标进行量化,一方面,要使能力结构与教育技术的发展需求相一致;另一方面,也要使能力结构与支持学习者构建学习力的需求相一致。

其次,是对教育技术实践体验的量化。目前我国出现了大量的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培训项目,不少项目也都关注了如何在培训中帮助教师获得体验的问题。在体验的过程中,在帮助教师系统理解教育技术的同时,还应当引导其学会分析技术对教育的支持作用,实现对诸多细节的量化。构建学习力的教育技术体验项目设计,既要考虑新世纪人的基本能力需求,也要考虑技术对人的能力形成的支持作用,还要关注技术的发展趋势,帮助教师体验技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带来的效能的变化。

第三,是对教育技术实践效能的量化。教育技术实践效能,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等方面,教师更会教,学生更会学,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学习力的发展,且教师的学习力将为学生的学习力提供支持。对效能进行量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但却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效能的量化,需要关注现在并面向未来。

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够紧紧围绕构建学习力的视角,无论是对于教育技术领域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构建学习力的现实要求,都将大有禆益。

小班化教育理论学习

小班化教育理论学习(一) 时间:2011年3月 地点:会议室 人员:全体教师 主讲:杨珍 1、国内外关于小班化教育的研究情况。 小班化教育是当今发达国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项重要对策。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加大,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推行小班化教育上,上海起步之早和迈步之速在国内至今无人能及:1996年刚刚组织专家进行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1997年就已经在黄浦等8个区县的12所小学启动试点;1998年试点学校增加到150所,1999年达到280多所,一些区在一年级基本普及了小班化教育。目前,上海有300多所学校实施了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中高年级。预计今后3-5年,上海将有80%的小学实行小班化。北京市从1997年开始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到目前为止,有16个区县的145所学校、819个教学班20300名学生参加,平均班额不足25人。 2、“小班化教育”的概念。 “小班”是相对于大班而言,班级学生数的缩小,是一种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理念追求的教育活动的空间形式。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一般而言,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缩小班级规模。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25-30人左右 ②改变教室空间格局。在各地开展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臵,一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臵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③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3)小班化教育的优势。 ①有利于全体学生受到更充分的教育。小班化教育使教学的空间大为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随之增大。教师利用扩大了的空间与充满人性味的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与空间,并通过加强指导与交往,强化对学生的学力乃至人格的影响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充分占有和享用人的发展资源。 ②有利于使每个个体受到更多的关注。传统的大班授课模式很难对每一个体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地监控、指导与反馈,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小班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大班教学的局限,使每个学生都在教师的关注视野之内,使过去存在的教育“死角”被减至最低限度内。科学的教育实践表明,教师最适合的视野范围为25名学生。在小班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增加与每一个学生的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方案

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方案 南天学校符建忠 一、指导思想: 结合各个学科教研实际情况,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提升全体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新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提高有效教学为落脚点,结合本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努力做好教学教研工作,求本、务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 二、总体目标和思路 我校教师专业成长总目标是: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专业人员的引领下完善自我,努力争做胜任型、特色型、专家型教师。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达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目的。通过开展扎扎实实的研究、探讨、合作、交流、互助活动,搭建一个平等、和谐、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三、组织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与管理,强化责任,明确任务,使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教导主任担任副组长,教研组长担任组员。主要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四、具体发展要求 (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要求 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新生力量,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有计划地指导培养这部分青年教师,使他们在三年内成长为胜任型教师是学校的职责。 1、上岗未满三年青年教师,必须拜师。 (1)跟班备课、听课学习,掌握常规教学基本功; (2)每学期上1节汇报课,并学会撰写课后反思、教学案例或教育叙事等,通过持续的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2、以学年为单位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专业发展计划。 3、积极阅读教育专著,每学期业务学习笔记不少于4000字。 4、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反思,做到一课一个小反思,并撰写出相应的论文、案例,并积极参加各类各级评选;每年上交论文和案例至少各二篇,并纳入教师常规工作检查。 (二)中年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30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的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其专业发展需要继续提升,目标是成为个性鲜明的特色型教师。培养发展的方式方法是:自定发展计划,开展基于实际问题的教学研究,个体创造特色,合作体现优势。 1、以学年为单位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专业发展计划。 2、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写出有质量的读书心得。 3、提交研究课题。研究的指向应该是指向解决学科教育实际的问题。

小班化教学论文《浅谈小班化教学》

浅谈小班化教学 坡头小学李丰回关于小班化,教育界现在为止也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从教学组织的形式看,是指一个教学班学生数量的较少。在教育实践中,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有多大?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也越多。——(上海复苑教育《小班化教学优势》) 一、小班化教学的本质 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全班;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其根本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同样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教学应注重启发式,举一反三,摒弃填鸭式、满堂灌;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强调了教学要注重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注重知识的传播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小班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教育思想已成为几千年来我国教育的经典而引领着学校教育前进的步伐,折射出小班化教育的永恒的美丽。 二、新时期小班化教学的特点: 与班级授课制相比较,小班化教学活动会发生如下变化: 1、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会得到重组与优化。

2、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密度、强度、效度等以及师生间互动关系会得到增强和增加。 3、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变化,并促进或推动教育理念 的进步。 三、小班化教学几点具体的措施: 1、课堂空间的重组。 实行小班化教学的班级学生数一般在30人以内,教室更显得宽敞明亮,这使学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展示自己的空间,那我们就应重视小班化的环境优化设计和布置。首先,小班化的座位安排要有小班化的特色,可以与大班的座位安排有所区别,根据实际教学活动的需要可摆成围坐型、品字型、梅花型等形式,应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培养能力。其次,小班化的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要有小班化的特色,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与主题。小班化的教室空间相对变大了,应该把多余的空间精心设计,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可以在教室放置小书架、学生手工制作成品展示柜、体育用品柜……在教室四周建成一个个读书角、科学角、艺术角等等。还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人生奋斗目标、心灵感悟纸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窗户上,让教室的每面墙、每扇窗都说话,都有生命力。小班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要更方便学生的学习生活,突出实用功能,要赋予环境的育人功能,而不能仅仅是美化环境、做做样子。 2、优化小班化的教学方式 小班化教学中,由于人数少,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每一个 学生,那我们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优化小班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教学要以生为本,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小班化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应有更多的改变,要成为自主学习的探

教师专业成长方案

花园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方案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科研兴校、名师立校,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为给每一位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促进学校课程的改进和实施,制定我校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通过教师专业成长培养,使每位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并且能够把进入更高的境界作为自己修身的自觉追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理论素养、丰富的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有职业理想和追求,而且有终身学习的迫切愿望和实际行动。 二、具体内容 培养师德,铸牢“为师之本,育人之基” 富脑强功,提高教师基本素质 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 阅读经典,丰厚教师文化素养 三、组织领导 组长:张恒宝 副组长:吕荣珍毕淑娟 组员:陶云林邢宝东李利民孟秀玲李平 具体方案如下: 花园学校师德培养实施方案 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传授先进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队伍师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进而影响未来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竟争力。基于这些认识,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是“灵魂塑造者”。为此,特制定花园学校师德培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江泽民同志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为指针,以《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以学习法规,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树立良好师德,爱岗爱生的敬业精神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增强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感,积极探索新世纪师德建设工作规律,总结师德建设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工作内容和形式 有道是:无德有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德才兼备是正品。学校好比是一座工厂,要有效益,要赢得社会的认可,必须出正品,前提是德,重点是德才兼备。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结合教师实际,灵活掌握和运用,不断拓展师德建设途径,在反复中巩固,在曲折中前进,铸牢“为师之本,育人之基”基石。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一是充分利用集体学习时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心政治,了解政治,把政治敏锐性作为合格教师的首要标准。二是及时了解、捕捉教育信息和动态,让老师立于教育教学的前沿,浑身带有时代气息和教师风采。三是更新观念,摆正大局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树立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学生、家长心中树立起崇高的师表形象。 2、明职责,重育人,打造名师队伍。 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强化师德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一是正确的舆论引导。倡导奉献精神,把教职工议论的话题由经商、下海、待遇引导到敬业、爱生、教学上,淡化“发财”意识,增强“育才”意识。二是站在育人高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又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教师要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以身作则”。三是牢固树立以德为首,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理念。道德教育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能一阵风,要持之以恒,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是在家庭遵守家庭美德,上赡养父母公婆,下抚育晚辈儿女,积极参与社区、社会公益活动。 3、开展一系列灵魂塑造活动。

精益生产推进中的安全卫生教育

精益生产推进中的安全卫生教育 在大多数生产企业推行精益生产的时候,尤其是食品、化工、医药等企业现场,安全卫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安全卫生教育的目标 a)物的方面:主要检查由于看惯了的原因,容易对异常看漏看错。 b)人的方面:仍旧是劳动保护用具穿着的不合规定,对来协助工作者的教育容易忽视。 c)作业方面:非正常作业和转换安排时的准备不够,很多时候会感觉突然。 2教育的种类和内容 知识教育 ·对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的结构、功能、性能、要有个概念。 ·使其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 ·教授安全卫生有关的法规、规定和标准。 ※不仅使其理解,还要教授活用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教育 ·找出原因解决问题。以过去或现场存在的问题为例,使其了解,从发现 问题,查明原因,确认事实直到采取对策过程的手续方法。 ·指出目标,处理问题也象上面一样使其理解手续方法。 ※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即培养直观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技术教育 ·使其学会掌握作业方法和机械设备操作方法以及掌握程序与重点。 ※培养适应能力以实际操作为主来进行。 态度教育 ·对安全作业从思想上重视并实行。 ·遵守工作场所纪律和安全纪律。 ·提高工作积极性。

3教育方法 关于安全卫生的教育方法,如不按照以下的八原则进行指导,效果是不会好的。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 教育训练,只有对方记住并提高了,才算达到目的,根据对方的劳动能力考虑教育内容和准备教材。 动机是重要的 为使下级更好地理解重要性并接受要求目的,就要了解下级的要求,把目的和要求结合起来。 从易到难 根据对方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程度确定教授的内容,逐步提高以达到要求的目标。根据目标和内容确定的个别指导还是集体指导为好。 一次一事 人们一次不能记住和学会很多事情,一次只教一件事情就容易理解和接受。 反复进行 反复地讲给他们听,做给他们看,让他们看看,就能记住。知识教育要广泛地从各种角度去教;技能教育要达到直观,领会和掌握关键;态度教育可以举几个例子使每个人在思想上能够接受,以改变过去的认识和态度。 强化印象 不是抽象的、观念性的教法,而是以事实和事物具体地教,以刺激学习人的要求,让他记在心下。 利用“五官” 根据教育内容,很好利用眼、耳、鼻、口、皮肤等任何一项的感觉进行教授。 理解功能 对东西的结构通俗易懂地教授,为了加深理解,特别要下工夫。

学校“小班化”教学工作计划

学校“小班化”教学工作计划 The work plan is a prerequisite for improving work efficiency. A complete work plan can make the work progress in an orderly manner, orderly, and more efficiently and quickly. ( 工作计划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JH-0910

学校“小班化”教学工作计划 在教室环境上,“小班教育”则更注重实用而富有个性化,在形式上做到了因人而宜,因课而宜,因内容而宜,灵活多变,不入俗套。在教学评价上,“小班”教学评价则在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上有更广阔的领域,更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小班”教学评价又贯穿了将合作能力置于知识教学过程中这样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效果上,“小班教育”能使学生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共同生活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小班教育”绝不仅仅是班级人数减少一点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体现,“小班教育”反映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关心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思想。 实施办法: 小班化的“小”主要体现在人数的少上,不仅人数少,从师资、

教学设备、环境的设置上都应该体现一个“精”字。它拥有了比较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它应该具有更加精致的“软”环境,如何创设这样的“软”环境,我想就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环境设置要有特色,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首先,教室的环境设计要以适应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让教室变的不在是教室,让教室成为孩子们的学习场所、游戏场所、生活的场所,优化教室的空间,让学生的课桌根据实际需要随意摆放,自由选择同桌和前后位,既可以是小组式的集中摆放,又可以是分散式的摆放,在空间的上使学生感觉到不受约束,有利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其次,把讲台设置在教室的任何一个角落,而不局限于孩子中间和孩子之外。让教室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讲台,因此教师应该没有讲桌,拓宽教师的活动范围。提倡把教师的办公桌搬到教室里来,放在不妨碍学生学习活动的地方,这样能增加学生和老师接触的时间,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教育和指导。再其次,从教室周围的安排上,要把墙壁变成展示学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成长计划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成长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吃透课改精神,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植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探究、反思和理论提升,力求自己由专业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二、发展目标 1、师德方面 (1)“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因此我要使自己具备更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当好人梯,对教育事业忠诚不二,矢志不渝,无怨无悔。(2)自己在工作中曾得到过很多教师的帮助,他们良好的师德辐射带动了我,因此当身边的老师有困难或需要帮助时,我定会竭尽所能。 2、教育、教学、教研方面 (1)教学工作是教师的中心工作。本人要认真担负本职工作,认真书写教案、备课,并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课堂上,耐心细致地讲解,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书本知识,并能够在操作上学会正确操作,我会认真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易学易懂的情境下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以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到的教学模式去进行教学。 (2)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3)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4)深化课改,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改教学理念,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注重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实践,解决教改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有思想的新形势下的教师。 (5)认真研究相关教育理论书籍,与实践相结合,以促进自身的发展。适逢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及实施“课改”的严峻挑战,作为年轻教师,我积极响应上级教育部门及本学校的号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有关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资料,使自己首先具有一种先进的教育意识及理念,为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不断积累理论知识。同时将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结合,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3、专业基本功方面 (1)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尝试性的改革,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发展。 (2)“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多方面才能,以适应和满足自己工作的必须。为此,我坚持每天利用一定时间,练习基本功。书法、简笔画、人文地理等都要有所涉及,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技能。

提升学生学习力,推动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

提高学生学习力,推动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一、界定学习力等相关概念 对学习力的界定需要从理解学习的内涵入手。学习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现代汉语词典对学习的解释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一个人的学习包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说到底学习过程实质是不断接受并与外界交换信息的过程。 “学习力”亦称“学力”,原是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概念,最早出自于1965年美国人佛睿斯特写的一篇文章,后来教育界将此理论引入。该理论认为,学习力包括个人学习力和组织学习力。而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是个人学习力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日本教育界认为:学力,是指青少年期显性增长的发展概念,是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学的能力及表现等。我国学者钟启泉认为:“学力”,它是旨在培育学习动机与主动应付社会变化的能力。他的“学力”内涵来自课程目标,认为任何课程(学科)的目标

大体有四个组成部分:(1)关心、动机、态度;(2)思考力、判断力;(3)技能;(4)知识、理解等这四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学力观。而席校长对学习力的把握致力于实践中,针对提升学生学习力规划设计了学习力课程体系,他将学习力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德育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体系、社团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其中德育课程体系主要建设人的基本品质的问题,学科课程体系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建设的主要阵地,社团社会实践课程是学习力建设提升的丰富拓展和完善。 我们认为,“学习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某学科时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的综合体现,通俗地说,学习力就是指为什么学、会不会学和能不能坚持学。学习动力主要是学习的动机目的、兴趣需要,它着重解决为何学习的问题;学习能力主要是学习的方式方法、策略手段,它解决能够学习的问题;学习毅力主要是指学习的意志力度、持久强度,它解决持续学习的问题。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要素,才能称之为“学习力”。 二、重视学生的本体地位 当今教育的成就,大多是体现在教法上的,我们有林林总总的教学法,可一旦在课堂上触地,为什么有些教法总会折戟沉沙呢?明明就是“美食”,一套一套的色香味俱全,可学生却兴奋不起来,甚至丧失了食欲,为什么呢?

小班化教学的利与弊

浅谈小班化教学的利与弊 —假期授课有感 摘要:如今,在中国虽然大班化教学仍占主导性地位,但小班化教学也逐步的兴起,各地区也逐渐出现以小班化教学为主的私立学校和培训机构。这个暑假,我和朋友在镇上招收了24个英语补习生,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摸索教学方法,也充分地感受到了小班化教学的利与弊,也为以后教师工作提供借鉴,积累经验。 关键词:小班化教育教学利与弊因材施教 经过一个多月的暑假授课,我不仅学习到了教师必备的教学教法,也了解到了小班化教学和大班化教学的本质区别。经过两周的教学,我们发现以平时上课形式的口头传授的大班化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根本没有提高。而我们的补习班也因为招收的补习生本来就很少,刚好符合小班化教学的条件,所以,我们最终决定以小班化教学的方法进行接下来的教学。虽然,同学的成绩和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提高,但我也发现了小班化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小班化教学的优点 1、因材施教 因为班级人比较少,老师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每位学生,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通过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个性爱好、特长等,老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然而,在大班化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过多,老师不可能了解每位学

生,所以,老师们一般都采用中等难度的教学方法,不能顾及到学习成绩优秀和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造成了师资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或不足。小班化教学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每一位学生的在不同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技能不同来进行教育教学则能收获到较好的效果,这样使得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2、培优补差 在小班化教学的方法中,老师课堂上以及课后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一对一指导的机会更多,教师关注更多,提问机会更多,师生之间可以更直接并及时的交流学习上的问题,甚至作业老师都能一对一讲解,老师能够做到照顾好每一位同学,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老师更清楚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决定教学的进度。在小班化教学中,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能与老师交流讨论更深入的知识,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稍差的同学在老师仔细耐心的讲解下能更好的打牢基础,为学习更难的知识做好铺垫。而大班教学中,优等生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不会再更深入了学习,因为老师要兼顾很多同学没精力再去和他们一起探讨,而差等生老师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老师也不会为极个别的同学而落下教学进度,他们学习信心不断下降,就越来越学不懂了,所以大班化教学的两极分化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小班化教学中,老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的潜能,使班里各有差异的学生依据他们自身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都有所收获。 3、良好的学风和师生情感

2020年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doc

2020年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教师如何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欢迎阅读。 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学校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总体规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校本培训质量;积极开展"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1、用自培与集体培训等形式,营造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与成长的氛围和环境,构建具有本校特色校本培训体系。 2、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加强学科拓展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开发校本课程, 编写校本教材。 3、进一步开展教学精细化研究, 通过专题研讨,提出更适合我校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的课改工作设想。 4、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带教工作,使他们在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工作方法、研究能力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5、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展示和技能评比活动,搭建舞台让教师来汇报交流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培训成果。 三、主要任务:

(一)师德修养建设 1、在充分发动全校教师开展"教师规范、教师形象"活动,评选"优秀教师"。 2、开展学习先进师德标兵与弘扬身边的典型事例相结合,使教师学有榜样,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二)理论学习 1、邀请领导或看专家光盘,定期指导各课题项目组开展如何选题、设计研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与行动研究等课题研究方面的培训活动。 2、每学期定期进行校本培训。 3、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教研组、备课组将学习列入教研计划,共同学习,交流体会。学校抽查记录。 (三)教育教学培训 1、通过各个层面的专题研讨,提出了以抓好教师培训,重在研究教学,完善校本课程为切入口,更适合我校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的工作设想。 2、学校领导每月一次深入各教研组指导研修活动。 3、各教研组、备课组根据学校现阶段校本研修的主题、目标、整体要求并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有主题、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修活动。 (四)教师专业展示 1、开展教师基本技能大练兵 2、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展示活动 (五)、组织措施

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1)国内外关于小班化教育的研究情况。 小班化教育是当今发达国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项重要对策。美国、日本、荷兰、韩国等国政府都对控制与缩小班级规模做出相应的规定,出台相应的政策。在美国,克林顿政府将缩小班级规模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一大关键,提出到2005年实现小学低年级每班18个学生的班级规模。小班化教育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趋势。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加大,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推行小班化教育上,上海起步之早和迈步之速在国内至今无人能及:1996年刚刚组织专家进行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1997年就已经在黄浦等8个区县的12所小学启动试点;1998年试点学校增加到150所,1999年达到280多所,一些区在一年级基本普及了小班化教育。目前,上海有300多所学校实施了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中高年级。预计今后3-5年,上海将有80%的小学实行小班化。北京市从1997年开始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到目前为止,有16个区县的145所学校、819个教学班20300名学生参加,平均班额不足25人。随之,南京、长春、大连、泰州等城市紧跟其后,改革势头方兴未艾。浙江省杭州、宁波、台州、金华(新世纪学校)等地的部分学校(多为小学和初中)也开始关注这项改革并参与其中。 虽然,小班化教育在各地兴起的原因不尽相同:在一些地方,小班化出现的动因是为了增加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在另一些地方,小班化的出现可能源于生源的萎缩和教育布局的调整。但是,我们关注小班化,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学生数量的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教育观念和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小班化正是在“普九”后,基础教育领域在努力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保留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但是避免了传统的大班额必然带来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忽视的状况。小班化教育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单纯学生数的削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这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2)“小班化教育”的概念。 “小班”是相对于大班而言,班级学生数的缩小,是一种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理念追求的教育活动的空间形式。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一般而言,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缩小班级规模。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25-30人左右 ②改变教室空间格局。在各地开展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置,一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置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③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3)小班化教育的优势。 ①有利于全体学生受到更充分的教育。小班化教育使教学的空间大为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随之增大。教师利用扩大了的空间与充满人性味的教育环境,使

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规划稿(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8516-14 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规划稿(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规划稿(完 整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上不久的新教师而言,对于教师的一切我还是处于一个学习摸索状态,面对竞争激烈的教师队伍,我感到了身上的压力。作为新教师的我必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一个计划,在这段时间里,我也不能放松自己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既应具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素质,也应该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教育理论方面 要求自己经常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通过上网浏

览最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使自己始终能够拥有新鲜的血液。努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得,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改的理念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人才,如果只是为考试而考试的人,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将失去了意义,应更多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方面,必须要我们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本学科的知识,从而将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本学科中来。 特别在计算机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对信息的获得、处理能力,能让学生养成一种即计算机用来辅助教学,而不是避开使用计算机、使用计算机会影响学习,其实合理使用计算机反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取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小班化教学(最新)

(一)已做的工作 一、组织学习与讨论 1、强化学习。其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局文件精神;其二是搜集其它资源扩大对小班化教学的认识;其三是通过撰写论文或心得体会深化认识。 2、加强研究。以学科组为单位,从课前备课、课中的教学组织、课后的作业设计与辅导三个层面深入探讨,重点研讨了以下问题并力争达成共识: 一是研讨课前的教学准备。重点研究教学设计,包括目标分层定位、教学环节的优化、学生活动的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作业的分层设计等。 二是研讨课中的教学组织。重点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与评价机制、分层教学的实施、“五精六步”教学模式的运用。 三是研究课后的作业与辅导。重点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学生分层作业、如何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设置灵活性作业、如何对不同层面学生进行辅导。 二、形成方案与操作模式 1、制定了《法泗中学小班化教学实施方案》; 2、制定了《法泗中学培优补差工作实施方案》; 3、拟定了《“五精六步”教学模式》; 4、设计了系列表格:课堂发言情况记载表、小组合作学习记载与评价表、培优补差记载表、学情调查表、课堂教学考评表等。 三、实施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主要实行“兵带兵、兵管兵、兵教兵”。 2、强化小班化教学常规管理,以校长为组长,行政领导及教研组长为检查小组,定期依据考评细则及学校各块操作模式与要求进行督查。 3、加强教学研究。一是骨干教师示范课;二是同题课;三是人人上一节展示课;四是与二中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4、抓住教学准备、开展小组学习、分层教学等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专项督导。

5、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了解教师的困惑及实施情况,反馈存在的问题,交流改进的方式。 (二)困难与困惑 1、不是新问题的问题。小班化教学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与方式,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最大化提高教学效率,是针对大班教学不足,促进教学由面向点的转变。但对教师的工作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要求更细,精力要求越高,部分教师不是不想而是不愿的问题,缺少内趋力。 2、缺少专业指导。无论是教学的设计,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小班化教学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究活动中,囿于师资力量所限,研究的质量不高。 3、学生的参与度怎样提高?长期以来,教学基本上是老师“演”,学生“观”。差生限于能力、习惯、性格等因素影响,完全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每个环节是一个较为头疼的问题。这里面涉及到怎样优化分组、怎样有效建立课堂评价激励机制等诸多问题。 (三)想法与建议 1、建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使全体教师运动起来,参与进来,以外趋力促进内趋力的生成。 2、组织更大层面的交流与学习,特别是课堂教学该如何组织操作,多一些典型引路,给教师多一些吸引力。 农村小班化教学模式初探 一、小规模学校产生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12年到2017年5年的时间里,中国有700 万农村人口在城市定居,成为城市居民,农村人口逐年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学校,为了追求优质的教育,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人在近10年内兴起了择校热潮,农村大量的适龄儿童纷纷转入城镇学校或附近的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偏远山区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小班教学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小规模学校的现状和小班教学的困惑 目前,小规模学校主要在离乡镇所在地较远的偏远山区,其共同特点是学生人数少,大多不超过100人,生源大多是由没文化的爷爷奶奶照管的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弱智儿童和困难家庭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教师数量少且老龄化

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

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 从学生转变为教师转眼已经一年,在实践教学中还得不断地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真正成为教师行业的一员时,我发现自己理论书籍看得较少,功底较薄。对新的教育理念转换较慢,在对全教研组教师在教学教法、教学过程的更新、转换等方面尚需主动组织学习。自己总感觉时间、精力不够,每天都过得很忙碌,没有时间进行学习、充电,不善于总结和整理。我要学着改变教师的角色与教育教学的行为,促进我的专业化成长。现在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会试图探索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计划如下: 一、坚持练基本功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就是指“三字一话”,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技能。这是传统的技能,要不遗余力的继承与加强。因为一个写不好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语文教师,显然是不称职的教师。 语文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要努力学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语文。 二、坚持读书学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们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了,但我们凭借的基础是什么呢?假使只是四年或五年的师资养成过程,以及一年一年在教学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再加上成长期间的时代限制而导致的精神贫血,也许我们很快就会面临”黔驴技穷”的窘境。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不仅自己要不断读书,继续坚持为学生读书,让自己的这种读书习惯影响学生,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 三、坚持加强新能力的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讲,语文课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三大能力,即课前的预设能力、课中的组织能力、课后的反思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离不开爱。爱是教育的源泉,一切教育都离不开爱,语文教学也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作为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爱,在教师爱心的感化下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爱,然后在对教师产生爱的同时让他们把这种爱转化成对语文学科的爱,这样他们才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离不开社会知识的参与。文学源自生活,社会生活为我们的文学创造了创作的条件。如果没有社会生活的

学习力

关于《学习力》的读书报告 一、书名:学习力(哈佛大学对学习能力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二、著者:柯比(W·K·Birby) 三、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四、页数:178页 五、内容大意: 这本书包括六章内容,向我们阐述了哈佛大学对学习的理解和深思。在《学习力》中,柯比(W.C.Kirby)从学习动力、态度、能力、效率和创造力等六个方面,描述了提升学习力的有效途径。本书强调的学习力和以传统的学习方法所获得知识有着的本质区别,前者是不断增值的过程,而后者则是一个迅速减值的过程。 第一章学什么,哈佛让你自己决定,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在学习中确立一个清晰的目标。 第二章哈佛所关注的:学习态度,哈佛定律:W=X+Y+Z(成功=勤奋学习+正确方法+少说废话) 第三章哈佛人=学会学习的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它是学习力中最讲科学含量、最讲技术操作的品质。 第四章做个高效能的学习者,一句老话很经典,时间往往不是一小时一小时浪费掉的,而是一分钟一分钟悄悄溜掉的。所以,用分来计算学习时间的人,比用时计算时间的人多59倍。 第五章哈佛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怀有怀疑精神,对事物保持质疑的态度,让真理更加的完美。 第六章创造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一个人是具有创造力,那么他就是被21世纪所接受的

“人才”。 六、读后心得: 观点一:好奇是求知的原动力 学习本身是多么快乐啊。迷惘是我们一生朋友,而学习正是我们对于未知的探索的必然途径。在探索过程中的满足感是多么让人陶醉啊。哈佛的同学相比,我们并不是在智力上不及他们,而是在精神上遗忘了我们最初最学习的热爱。就像我们还只是幼小的儿童那样,不含任何杂念,只是纯粹的热爱它,想学习它。哈佛“真理”的校训不正是他们对求知的信仰吗?没有过多目的,只是单纯的求知的快乐,所以才会有永攀高峰的动力,才会有不竭的兴趣。而“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有了兴趣,才会有那么多的创新。 所以大家只有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知识,找到自己的潜能,才能完善自己,成为有秀的人。不要在大好的年华里,只是盲目地跟风。只是在纠结大学毕业后该干什么,只是在拼命地为那些个无聊的数字而浪费过多的精力。 但凡有伟大成就者,都是能够醉心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例如居里夫人,她能够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工作室,在有毒的矿渣里提炼出镭,用了3年零9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若没有对科学的极大兴趣,没有对未知的好奇,怎么会有这样强大的力量。 我们在明确自己的兴趣之后,就应该努力地坚持下去,学得深入一点,毕竟学海无涯,而人生短暂,我们应该“什么都懂一点,而在某个专业上非常了解”。明确自己的方向,才能让我们走的更远。 观点二:学习力是社会竞争强有力的武器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里,谁掌握了高度有效的学习方法,谁就在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而《学习力》也为我们提出了对我们有极大帮助的几点,一个是要保持心情的愉悦,在自然的状态下我们的学习能力是最好的。要善用观察的方法,这是很有效的方法,却 也是经常被我们所忽视的。还有很重要的一低昂是要大量的阅读,把阅读做为自己的习惯,并弄清楚自己是什么学习型的,要跟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加以适当的选择。 另外学习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习来说,那些天才人物,指的就那些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忘我的人和充满热情的人,这句哈佛学习的格言深深打动着我。勤奋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必要宝剑,爱迪生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和1%的灵感,所有光线集中到一点凸透镜,是学习力最具有凝聚效力、整合效力的品质。在这里我想对那些莘莘学子说:平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全身心投入,不管学习任务有多困难,只要你具有专一的态度,我想什么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 我们想要学习了,而时间是有限的,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大限度地进行学习呢?我们可以根据事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程度把所有事分为4类,第一类:紧迫的事,第二类:重要但不紧迫的事,第三类:不重要但紧迫的事。第四类:不重要且不紧迫的事,如过你能跟的上时间的步伐,你就不会默默无闻了。阿西莫王提出“学会选择性学习’’素伦.克尔凯果提出“选择你自己”苏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