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洋环境调查概述

海洋环境调查概述

海洋环境调查概述
海洋环境调查概述

《海洋环境调查》概述

绪论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海洋调查的简单发展历史和全球海洋调查研究计划

2、了解海洋调查的重大科学意义,掌握海洋调查的分类及内容

二、教学重点:

1、海洋调查系统的完整构成

2、海洋观测的基本形式及内容

三、教学难点:

1、阐述什么是大面观测、断面观测和连续观测

2、解释什么是点式、面式和线式传感器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讲述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图片来进行阐述

2、设置悬念法:在讲授过程中不断提及以后将要详细讲解的相关内容,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3、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并激发学生对学习热情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内容提纲:

一、海洋调查简史:

1、单船调查时期

2、多船联合调查时期

3、无人浮标站

4、海洋遥感

5、海底观测

二、全球海洋调查研究计划:

1、大尺度气候研究计划

2、现有和计划的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3、IGBP中有关海洋调查的核心研究计划

三、海洋调查的分类及内容:

1、海洋调查系统的完整构成:包括被测对象、传感器、平台、施测方法和数据信息处理

2、海洋观测基本方式:包括海滨观测与海上观测。海洋台站可分成临时观测站、单要素观测站和综合观测站三种形式。常用的海上观测方式有:大面观测和断面观测、连续观测、同步观测以及辅助观测。水下观测也是重要的海洋观测方式,是实现对海洋进行立体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海洋调查的重大意义

组织教学:海洋调查系统的完整构成和海洋观测的基本形式及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注意突出这重点。讲解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海洋调查活动,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设置悬念的内容如ARGO浮标、海底观测等,点到为止。组织学生讨论海洋调查以及海洋强国的重大意义。

七、课程小结:

1、本课应尽量生动介绍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以引起学生注意。

2、各种调查手段较枯燥,需尽量联系实际。

八、作业: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3S技术、IGBP、连续观测

–2、海洋调查系统的完整构成有哪些部分?

–3、设计海洋调查项目,并讨论如何设置大面观测和断面观测的站位

–4、谈谈海洋调查在海洋强国国策中的战略意义

课题2:

第一章深度测量(1学时)

第二章水温观测——温度观测基本要求及各式测温计简介(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水深测量的意义、目的、要求以及资料订正方法,熟悉深度测量和绞车操作方法

2、了解温度观测的基本要求和温度计分类,掌握玻璃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和误差来源以及表面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深度测量的基本方法,绞车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玻璃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和误差来源

3、表面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

1、阐述玻璃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2、解释玻璃温度计误差的来源,辨别哪些是常定误差,哪些是非常定误差。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讲述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图片进行阐述。

2、设置悬念法:在讲授过程中不断提及以后将要详细讲解的相关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3、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并激发学生对学习热情。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内容一:(提纲)

第一章深度测量

一、水深测量的意义和目的

1、水深测量的意义

2、水深定义

二、水深测量的要求

三、深度测量的方法及资料订正

1、钢丝绳测深:测深设备、测深方法及注意事项

2、回声测深仪测深:

3、资料订正

组织教学: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文字配合多张彩图来讲解。讲解过程注意语言要生动,结合科学考察的实践,重点突出对测深设备使用注意事项的说明。对于资料订正部分只要求学生一般了解。

内容二:(提纲)

第二章水温观测

一、温度观测的基本要求:

1、精度要求

2、水温观测的时次与标准层次

二、各式测温计简述

1、液体和机械式温度计

2、电子温度计:热电式、电阻式、电子式和晶体振荡式温度计

3、远距离海表温度辐射探测

三、玻璃液体温度计

1、玻璃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2、玻璃液体温度计的误差

(1)常定误差

(2)非常定误差

四、表面温度计

1、仪器的结构

2、观测与使用方法

组织教学:玻璃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本章的重点,但并不难理解,注意激发学生参与讨论。颠倒温度计内容提到为止,下节内容重点讲解。玻璃液体温度计的误差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注意突出这部分内容。通过对一些常见误差的归纳总结,阐明常定误差与非常定误差本质上的区别,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看待误差的存在。

七、课程小结:

在讲述仪器误差产生不能抽象,要注意联系仪器的结构进行引导理解

八、作业:

复习思考题(第一章深度测量):

–1、名词解释:现场水深和海图水深

–2、钢丝绳测深的测深设备包括哪些?

–3、钢丝绳测深有哪些注意事项?

–4、回声测深仪测深原理

复习思考题(第二章水温观测):

–1、液体和机械式温度计的特点

–2、玻璃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3、什么是常定误差,什么是非常定误差?

–4、常定误差与非常定误差的本质区别?

–5、表面温度计的结构特点及使用方法

课题3:

第二章水温观测(续)(1学时)

第三章盐度观测(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颠倒采水器及颠倒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以及观测与使用方法

2、了解遥感测温的局限性,掌握温盐深系统构造、优点及投放规则

3、了解盐度观测的基本要求和测量方法,掌握盐度的定义和演变

二、教学重点:

1、颠倒采水器及颠倒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以及使用注意事项

2、温盐深系统投放规则

3、盐度的定义和演变以及测量方法

三、教学难点:

1、阐述颠倒温度计的结构和测温原理

2、阐述盐度定义的变化和改进。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少量文字结合大量现场考察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内容一:(提纲)

第二章水温观测(续)

一、颠倒采水器及颠倒温度计

1、颠倒采水器及颠倒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2、观测与使用方法

3、使用或保存颠倒温度计注意事项

二、温盐深系统(CTD)

1、CTD构造

2、CTD优点

3、CTD投放规则

三、遥感测温

组织教学:颠倒温度计的结构和测温原理是教学难点,要注意配合图片来讲解。颠倒温度计和颠倒采水器的使用方法只要求学生一般了解,但对使用或保存的注意事项要作详细交待。温盐深系统是教学重点,注意突出这部分内容。结合科学考察的现场作业图片,说明温盐深系统投放规则。

内容二:(提纲)

第三章盐度观测

一、盐度的定义和演变

1、克纽森盐度公式

2、1969年电导盐度定义

3、1978年实用盐标

二、盐度的测量

1、观测的基本要求

2、盐度的测量方法

三、常用海水盐度计

四、海水测定结果整理

组织教学:盐度定义的变化和改进是教学难点,要阐明几种定义之间的本质区别。盐度

测量方法要与盐度定义结合,注重测量原理的讲解。

七、课程小结:

1、颠倒温度计的结构要点要特别详细说明,以帮助理解其工作原理

2、注意介绍目前调查中常用的温度计类型

3、在介绍测盐度仪器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考虑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简便地获得海水盐度。

八、作业:

复习思考题(第二章水温观测续):

–1、颠倒采水器及颠倒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

–2、颠倒温度计使用或保存有哪些注意事项?

–3、什么是CTD?其投放规则有哪些?

–4、遥感测温的局限性有哪些?

复习思考题(第三章盐度观测):

–1、名词解释:绝对盐度、实用盐标

–2、简述盐度定义的演变过程

–3、盐度测量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课题4:

第四章透明度、水色、海发光观测(1学时)

第五章海流观测(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熟悉透明度定义以及水色和海发光的成因,了解透明度、水色和海发光的观测方法

2、了解海流定义和海流观测的意义,熟悉海流观测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常见海流计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二、教学重点:

1、透明度定义以及水色和海发光的成因

2、海流观测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常见海流计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

1、阐述透明度的定义以及水色的成因

2、阐明海流观测方法的特点以及常见海流计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讲述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图片进行阐述

2、设置悬念法:在讲授过程中提及以后将要详细讲解的相关内容如直读海流计,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内容一:(提纲)

第四章透明度、水色、海发光观测

一、透明度的定义和观测方法

1、透明度的定义

2、透明度观测及注意事项

二、水色定义、成因及其观测方法

1、水色及其成因

2、水色观测及注意事项

三、海发光定义、影响因子及其观测方法

1、海发光及其影响因子

2、海发光观测及注意事项

组织教学:这部分内容重点在透明度、水色和海发光的定义,难点在透明度定义和水色成因。前者着重讲解透明度新定义,后者要注意区别水色与海色。讲解过程注意语言要生动,结合科学考察的实践。

内容二:(提纲)

第五章海流观测

一、海流的定义及海流观测的意义

1、海流观测相关定义

2、海流观测的意义

二、海流观测方法

1、浮标漂移测流法

2、定点观测海流

3、走航测流

4、海流连续观测准确度要求

5、海流观测注意事项

三、海流计简介

1、机械旋浆式海流计

2、电磁海流计

3、声学多普勒海流计

4、其他测流仪

组织教学:海流观测方法以及海流计工作原理既是本章重点,又是难点。要注意讲解几种观测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区别。对于中性浮子,要解释其工作原理,并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其应用前景。海流计工作原理的讲解要突出各自的特点。

七、课程小结:

1、透明度及水色概念简单,测量方法也较简单,要注意强调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2、海发光现象利用本研究室中培养的甲藻发光来向学生展示,效果会很好。

3、海流观测中仪器原理及结构等较枯燥,要尽量通过图片来说明。

八、作业:

复习思考题(第四章透明度、水色、海发光观测):

–1、名词解释:透明度和海发光

–2、水色成因以及水色与海色的区别

–3、钢丝绳测深有哪些注意事项?

–4、回声测深仪测深原理

复习思考题(第五章海流观测):

–1、名词解释:潮流和余流;中性浮子

–2、浮标漂移与锚定浮标测流方法有何不同?各自特点是什么?

–3、机械旋浆式、电磁和声学多普勒海流计的工作原理各是什么?

课题5:

第五章海流观测(续)(1学时)

第六章海浪观测(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海流观测时间选择及误差来源,熟悉直读式海流计和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近岸异重流与近底层海流定义

2、了解海浪观测相关定义以及目测海浪的观测方法,熟悉光学式测波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二、教学重点:

1、直读式海流计和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结构及工作原理

2、光学式测波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

1、分析影响海流观测的误差

2、阐述光学式测波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少量文字结合大量现场考察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内容一:(提纲)

第五章海流观测(续)

一、海流观测的持续时间长短选择

二、影响海流观测的误差分析

1、平台无运动时出现的误差

2、平台缓慢移动所产生的误差

3、平台的快速运动——波浪场的影响

4、铅鱼和吊链的影响

5、海洋生物的影响

三、直读式海流计

1、仪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2、仪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

五、近岸异重流与近底层海流

六、海流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组织教学:海流观测是水文观测最重要而又是困难的观测项目,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结合科学考察的实践,重点突出对直读式海流计和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说明。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影响海流观测的误差。对于资料订正部分只要求学生了解流速流向曲线图绘制。

内容二:(提纲)

第六章海浪观测

一、海浪观测相关定义

二、波浪的基本要素

三、测波方法简述

1、单点测量

2、多点测量

四、目测海浪

1、海面状况观测

2、波型观测

3、波向观测

4、周期和平均周期的观测

5、部分大波波高及周期的观测

6、波长和波速的计算

五、测波仪

1、光学式测波仪

2、加速度测波仪

3、水压式测波仪

4、声学式测波仪

组织教学:光学式测波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本章的重点及难点。要注意对浮标测波与浮标测流加以区别,避免学生混淆基本概念。

七、课程小结:

注意教学节奏及课堂气氛的调节,以免学生注意力下降。

八、作业:

复习思考题(第五章海流观测续):

–1、名词解释:近岸异重流与近底层海流

–2、影响海流观测的主要误差?

–3、直读式海流计和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结构及工作原理?

–4、直读式海流计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复习思考题(第六章海浪观测):

–1、波浪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目测海浪有哪些观测项目?

–3、光学式测波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课题6:

第七章潮位观测(1学时)

第八章海洋遥感、浮标观测及内波调查(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水准联测的定义和意义,熟悉潮位观测的基本概念、验潮测站的设置以及利用水尺和浮筒式水位计进行潮位观测的方法。

2、了解海洋遥感优势及主要观测对象,了解内波观测相关定义,熟悉浮标与潜标技术原理

二、教学重点:

1、潮位观测的基本概念,利用水尺和浮筒式水位计进行潮位观测

2、ARGO浮标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

1、阐明海平面与基准面一系列基本概念

2、ARGO浮标结构、工作方式和原理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少量文字结合大量现场考察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内容一:(提纲)

第七章潮位观测

一、潮位观测基本概念

1、潮位变化的一般规律

2、验潮站站址的选择

3、海平面与基准面

二、水准联测

三、验潮测站的设置

1、水尺设置及其维护

2、水准点的设置

3、验潮井的设置及其维护

4、井内外水尺的设置

四、利用水尺进行潮位观测

五、利用浮筒式水位计进行水位观测

六、其它验潮仪

组织教学:海流观测是水文观测最重要而又是困难的观测项目,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结合科学考察的实践,重点突出对直读式海流计和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说明。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影响海流观测的误差。对于资料订正部分只要求学生了解流速流向曲线图绘制。

内容二:(提纲)

第八章海洋遥感、浮标观测及内波调查

一、遥感使人类获得大面积同步资料

1、航空海洋遥感与卫星遥感

2、海洋遥感的主要对象

二、浮标与潜标技术

1、锚定浮标

2、漂流浮标

3、潜标

4、ARGO浮标

组织教学:光学式测波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本章的重点及难点。要注意对浮标测波与浮标测流加以区别,避免学生混淆基本概念。

七、课程小结:

1、先以介绍不同海岸情况,再引出潮位观测方式的不同较有利学生记忆。

2、由于学生上海洋学课程的时间已久,很多人忘了关于潮汐的有关名词,要做必要的回顾,或者,要求学生课前复习相关内容。

八、作业:

1、什么是ARGO浮标

2、验潮站的设置原则

3、验潮井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4、水尺类型及适用条件

5、什么是浮标、潜标

课题7:

第八章海洋遥感、浮标观测及内波调查(续)(1学时)

第九章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声光调查(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深海调查的重大意义以及常见的深海调查手段。

2、掌握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3、了解海洋遥感优势及主要观测对象,了解内波观测相关定义,熟悉浮标与潜标技术原理

二、教学重点:

1、深海调查的重大科学意义

2、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

1、阐明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少量文字结合大量现场考察图片和观测录像进行阐述。

2、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内容一:(提纲)

第八章海洋遥感、浮标观测及内波调查

三、内波调查

组织教学:简要介绍内波调查的意义及调查方法,不作过多讲解。

内容二:(提纲)

第九章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声光调查(1学时)

一、海洋气象观测

1、观测的目的

2、观测的项目

二、海洋化学调查

1、调查目的和方法

2、水样的采集

三、海洋生物调查

1、目的和任务

2、调查的项目和方式

组织教学:深海调查是目前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要,结合科学考察的实践,通过大量现场调查的图片和视频材料讲解。重点突出对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调查项目和方法的讲解,结合国家颁布的海洋调查规范和海洋监测规范。

七、课程小结:

1、海洋气象、化学、生物调查的目的任务需要联系在一起讨论,使学生了解一项研究不应该是简单孤立的活动,应该尽量获得较多的参数以便更深入分析。

2、调查项目注意不要过多讲解,方式可偏重些,以免与水化学等课程重复。

课题8:

第九章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声光调查(1学时)

第十章海洋工程环境调查(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海洋气象地质和声光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2、了解海洋工程环境调查的内容和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理解粒度、悬移质与推移质的定义。

3、了解海洋调查船观测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教学重点:

1、粒度、悬移质与推移质的定义

三、教学难点:

1、阐明跃层的定义和确定方法

2、阐明悬移质与推移质的定义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阐述。

2、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内容一:(提纲)

第九章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声光调查

五、海洋声学、光学要素调查

四、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

内容二:(提纲)

第十章海洋工程环境调查

一、海洋工程环境调查

1、海洋工程环境

2、海洋工程水文

3、海洋工程地质

4、粒度、悬移质与推移质

5、海洋环境质量评价

组织教学:本章内容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可以结合前面学习的海洋环境调查项目讲解。重点突出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如粒度、悬移质、推移质以及跃层等。悬移质与推移质比较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

七、课程小结:

1、悬移质与推移质等概念较为抽象,要从对海洋底质的改变方面去解释。

八、作业

1、悬移质与推移质的概念

2、海洋声学、光学要素调查的主要内容

3、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的主要内容

4、海洋工程环境调查

课题9:

第十一章海洋要素图第十二章调查船观测工作的组织及实施(1学时)

下篇第一章海洋环境监测概述(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海洋要素图的分类和作用,掌握跃层的定义和确定方法

2、了解海洋监测的目的、意义及任务,并掌握监测的分类。

二、教学重点:

1、海洋要素图的分类和作用以及跃层的定义和确定方法

2、海洋监测的分类

三、教学难点:

1、海洋监测的分类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讲述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在讲授过程中多举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内容一(提纲):

第十一章海洋要素图第十二章调查船观测工作的组织及实施(1学时)

二、海洋要素图

1、海洋要素图

2、跃层的定义和确定方法

三、调查船观测工作的组织实施

下篇第一章海洋环境监测概述

一、海洋环境监测的目的、意义与任务

二、海洋环境监测的分类

1、按手段和方式分

2、按实施周期长短和目的性质分

组织教学:海洋环境监测主要是指海洋环境污染监测,讲解时要让同学们了解与海洋环境调查部分内容的联系与区别。要组织同学们参与讨论,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七、课程小结:

1、海洋要素图仅靠讲解学生难以掌握和记忆,因此,在课上要举例绘图,并布置课后完成垂直分布图及水平分布图的绘制。

2、跃层确定要讲解详细。

八、作业

1、海洋要素图的绘制

2、什么是跃层

3、组织一次海上调查的全过程是什么

4、海洋环境监测的任务是什么

5、海洋监测的类型有哪些

课题10:

下篇第一章海洋环境监测概述(1学时)

第二章常规监测项目及方法(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战略。

2、了解化学监测的项目及海水水质分析方法,掌握海水水质标准的分类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海水水质标准的分类

2、化学监测方法的选择依据。

三、教学难点:

1、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对海水水质标准进行分类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内容一(提纲):

下篇第一章海洋环境监测概述

三、国内外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

1、国外海洋环境监测简介

2、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发展战略

内容二(提纲):

第二章常规监测项目及方法

一、化学监测方法

1、海水水质标准

2、海水水质分类

3、海水水质分析方法

组织教学:对于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战略,要组织同学们参与讨论,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事例说明国外的海洋环境监测发展的先进性及发展趋势。简要介绍水质的化学监测情况,提示学生复习水化学课程相关内容,本课程在此部分主要是对以前课程的应用。重点在于认识到选择方法的原则等。

七、课程小结:

1、应该着重介绍我国在海洋监测方面的现状,尤其是海洋监测对于国家建设发展的指导意义,使学生真正重视海洋监测的工作。

八、作业

1、海水水质分类及不同水质水体的用途

2、水质化学分析方法

课题11:

第二章常规监测项目及方法(续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生物监测的概念及意义

2、熟悉主要的生物监测手段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1、熟悉主要的生物监测手段

2、监测方案的设计以及环境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三、教学难点:

1、生物群落法的原理及运用

2、生物毒性实验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结合海洋环境监测的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监测方案的设计以及环境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内容一:(提纲)

第二章常规监测项目及方法(续)

三、主要生物监测手段

1、生物群落法

2、毒性实验

3、指示生物法

4、累积生物法

5、“三致”物质的监测方法

6、回避实验

组织教学:生物监测方法的原理及应用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讲解时要注意和环境监测的实例结合,便于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

七、课程小结

各种生物监测手段原理不同,对生物学基础知识要求较多,讲解时要尽量通俗易懂。要从总体上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生物监测方法其意义在哪里?如何取舍?对毒性实验应该对实验的设计、过程等有较详细介绍,并以教师研究为例进行讲解。

八、作业

1、各种生物监测方法的原理、过程

2、生物监测与化学监测的关系

课题12:

第三章海洋环境监测的运行(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进行海洋监测的基本原则

2、掌握监测方案的设计

二、教学重点:

1、监测方案的设计原则

2、监测方案的内容

3、站位布设、监测参数选择、监测频率确定等内容

三、教学难点:

1、站位布设、监测参数选择、监测频率确定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少量现场考察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多举海洋监测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第三章海洋环境监测的运行

第一节监测方案的设计

一、监测目标的确定

二、测站的布设

三、监测参数的选择

四、监测频率的确定

组织教学:站位布设、监测参数选择、监测频率确定等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讲解的时候注意结合实例给同学多做详细的解释。

七、课程小结

1、此节宜通过引导法让学生根据监测目标去设计测站、参数及监测频率等,然后再由教师给出答案,否则学生容易走神。

八、作业

1、测站的布设原则

2、监测频率如何确定

3、常规监测项目有哪些

课题13:

第三章海洋环境监测的运行(续)(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海水样品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

2、了解生物样品来源、采集、描述和处理过程

3、熟悉海洋沉积物样品采集、现场描述、分装、保存和制备

4、熟悉监测数据的处理

二、教学重点:

1、海水样品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

2、海洋沉积物样品采集、现场描述、分装、保存和制备

3、监测数据误差的来源、分类和消减

4、可疑数据和离群数据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海水样品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

2、海洋沉积物样品采集、现场描述、分装、保存和制备

3、可疑数据和离群数据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少量现场考察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多举海洋监测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提纲):

第三章海洋环境监测的运行(续)

第二节环境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一、监测船和有关设施、仪器的要求以及海上监测的一般规定

二、海洋大气、颗粒和雨水样品的采集、保存和处理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三、海水样品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

四、海洋沉积物样品采集、现场描述、分装、保存和制备

五、生物样品来源、采集、描述和处理过程

六、海水样品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

第三节监测数据的处理

1、误差的来源和分类

2、数据处理

组织教学:海水样品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以及海洋沉积物样品采集、现场描述、分装、保存和制备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讲解的时候注意语速,并结合实例给同学多做详细的解释。

七、课程小结

每一种环境样品的采集过程最好采用多幅图片或实景操作的录象进行讲解更好,对测试误差的来源应该着重强调,以使学生了解如何减少实验误差。

八、作业

1、各种环境样品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2、误差的来源及类型

课题14:

第三章海洋环境监测的运行(续)(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熟悉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方法。

2、了解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方法

2、污染源评价

三、教学难点:

1、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方法

2、污染源评价方法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演讲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大量现场考察图片进行阐述。

2、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一、概述 (1) 1982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建设项目必须作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海岸工程建设 海岸石油开发 河口、海湾、海域排污 (2)海洋环评任务 查清受纳污染物的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区内海洋生物种群的数量及分布,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海域环境功能要求。 预测项目建成后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包括海岸工程引起的海域地形地貌的变化、流场和余流场等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物质浓度场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等。 根据环境结果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操作安全、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 二、海洋环评工作等级的划分 划分为三级,划分依据为: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20000,5000,1000,500m3 /d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 受纳水域规模:小型半封闭海湾,其他海域(开敞海域和大型海湾) 三、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1.海域自然环境概况调查 地理位置 地质地貌及沉积物类型 气象特征: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 水文特征:潮位、潮流、波浪 海洋自然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2.沿岸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城市规模、性质、行政区划、人口 社会经济状况 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海域功能区划 环境保护目标 3.污染源调查

入海点源:入海河流、混合排放口、直排和市政下水排海口。 入海面源:乡镇农村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生长剂等。 养殖污染源:滩涂养殖、浅海养殖、网箱养鱼。 海上污染源:海上船舶、石油平台、海洋倾废。 4.海洋环境调查 (1)现状调查评价范围 现状评价范围:海洋0m等深线~1-2km等深线——向海;大于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顺岸。 影响评价范围:根据潮流场范围确定,如一般将整个海湾作为评价范围。 (2)调查断面和钻孔设置 断面方向与海岸垂直,在主要排污口设主断面,在主断面两侧设3~5个辅助断面,每个断面3~5个测站。 (3)调查时期 一、二级:枯、平、丰水期 三级:枯期 5.海洋生物调查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 微生物:总异养菌、大肠杆菌、弧菌、烃类异样化菌 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初级生产力 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一)2014-3-26 概述 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入海河流众多,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2013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对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入海污染源、海洋功能区、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开展了监测,布设监测站位8 700余个,获取监测数据250余万个。 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15%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1.8万平方公里海域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海洋生境退化、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1.1 海水 1.1.1 海水环境状况 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7 160、36 490和15 63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44 340平方公里,较上年减少了23 54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和东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减少了4 590、13 030和9 150平方公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增加了3 23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部分近岸海域。与上年相比,烟台近岸、汕头近岸、珠江口以西沿岸、湛江港、钦州湾的部分海域污染有所加重。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 导读: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1980年代美国就预言:“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堪称是地球上一座巨大的“蓝色资源宝库”。据科学家估算,全球海洋中约拥有50万种动物,其中仅鱼类就有2万余种,生物资源总量达26万亿吨,海洋储存着相当陆地上全部农产品1000倍的食物。目前世界近海陆架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天然气地质储量4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1/3。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海洋油气勘探向深水(>300米)陆坡区推进,不断有新的大油气田发现。新旧世纪之交,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已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4%。 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美国海洋经济产值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仅约300亿美元,80年代投资了1000亿美元开发海洋经济,到90年代初海洋经济产值已达3500亿美元,占世界海洋经济产值近三分之一;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并成为沿海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宜于建设中等以上的泊位和港址有160多处。生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油气、矿床、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 1、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及中国的发展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按照普遍的划分方式,海洋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养殖);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盐业、滨海砂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从整个国际发展态势看,海洋经济在从传统的第一产业

海洋环境调查概述

《海洋环境调查》概述 绪论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海洋调查的简单发展历史和全球海洋调查研究计划 2、了解海洋调查的重大科学意义,掌握海洋调查的分类及内容 二、教学重点: 1、海洋调查系统的完整构成 2、海洋观测的基本形式及内容 三、教学难点: 1、阐述什么是大面观测、断面观测和连续观测 2、解释什么是点式、面式和线式传感器 四、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讲述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文字结合图片来进行阐述 2、设置悬念法:在讲授过程中不断提及以后将要详细讲解的相关内容,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3、举例法:利用自身出海调查的经验,多举一些调查科考的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并激发学生对学习热情 五、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及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内容提纲: 一、海洋调查简史: 1、单船调查时期 2、多船联合调查时期 3、无人浮标站 4、海洋遥感 5、海底观测 二、全球海洋调查研究计划: 1、大尺度气候研究计划 2、现有和计划的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3、IGBP中有关海洋调查的核心研究计划 三、海洋调查的分类及内容:

1、海洋调查系统的完整构成:包括被测对象、传感器、平台、施测方法和数据信息处理 2、海洋观测基本方式:包括海滨观测与海上观测。海洋台站可分成临时观测站、单要素观测站和综合观测站三种形式。常用的海上观测方式有:大面观测和断面观测、连续观测、同步观测以及辅助观测。水下观测也是重要的海洋观测方式,是实现对海洋进行立体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海洋调查的重大意义 组织教学:海洋调查系统的完整构成和海洋观测的基本形式及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注意突出这重点。讲解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海洋调查活动,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设置悬念的内容如ARGO浮标、海底观测等,点到为止。组织学生讨论海洋调查以及海洋强国的重大意义。 七、课程小结: 1、本课应尽量生动介绍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以引起学生注意。 2、各种调查手段较枯燥,需尽量联系实际。 八、作业: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3S技术、IGBP、连续观测 –2、海洋调查系统的完整构成有哪些部分? –3、设计海洋调查项目,并讨论如何设置大面观测和断面观测的站位 –4、谈谈海洋调查在海洋强国国策中的战略意义 课题2: 第一章深度测量(1学时) 第二章水温观测——温度观测基本要求及各式测温计简介(1学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水深测量的意义、目的、要求以及资料订正方法,熟悉深度测量和绞车操作方法 2、了解温度观测的基本要求和温度计分类,掌握玻璃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和误差来源以及表面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深度测量的基本方法,绞车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玻璃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和误差来源 3、表面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 1、阐述玻璃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2、解释玻璃温度计误差的来源,辨别哪些是常定误差,哪些是非常定误差。 四、教学方法:

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上书房信息咨询

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海水质量总体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但是,入海河流水质状况仍不容乐观,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海洋环境风险依然突出。 据介绍,海水质量总体有所改善,生物多样性状况保持稳定。2017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维持在较好水平,夏季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6%,连续三年有所增加。与上年同期相比,夏季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减少3700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海洋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红树植物、造礁珊瑚的主要优势类群及自然分布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国家级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 同时,海洋功能区环境满足使用要求。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基本保持稳定,倾倒活动未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及其他海上活动产生明显影响;海洋油气区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环境质量状况较上年有所改善;重点监测的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沿海生产生活用海需求。此外,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有所升高。监测的重点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7%,连续三年有所升高。其中,全年各次监测均达标的入海排污口119个,占比较上年增加6.8%。还有,赤潮、绿潮灾害面积大幅减少。2017年,管辖海域共发现68次赤潮,发现次数与上年相同,累计面积为3679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51%,低于近5年平均水平;黄海浒苔绿潮最大分布面积29522平方公里,最大覆盖面积281平方公里,均比上年减少近一半,为近5年最小。 但是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2017年冬季、春季、夏季、秋季,近岸海域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8140、41140、33560和46800平方公里,占近岸海域的16%、14%、11%和15%;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区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4个大中型海湾中,20个海湾全年四季均出现劣四类海水水质。而且,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佳。实施监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海草、珊瑚礁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 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同时还分布着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000多个,属于海洋大国。中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因此制定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沿海滩涂和浅海资源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丰富,总面积为2.17万平方公里(合3255万亩)。由于我国沿海入海河流每年带入的泥沙量为17亿~26亿吨,平均约20亿吨。它们在沿岸沉积形成滩涂,每年淤涨的滩涂总面积约40万亩,使我国滩涂资源不断增加。滩涂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海岸,渤海占31.3%,黄海占26.8%,东海占25.6%,南海占16.3%。 浅海资源由于陆架宽广也很丰富。0~15米水深的浅海面积为123800平方公里,占近海总面积的2.6%。按海区分,渤海为31120平方公里;黄海为30330平方公里;东海为38980平方公里;南海为23330平方公里。 滩涂和浅海是我国发展种、养殖业的重要基地。 2.港址资源 我国港址资源丰富的原因基于我国大陆有基岩海岸5000多公里,占全国大陆岸线总长的1/4以上。这类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

港湾众多。它们的特征是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米等深线逼近岸边,可选为大中型港址。淤泥质海岸4000多公里,其河河口岸段常有一些受掩护的深水岸段和较稳定的深水河槽,可建大中型港口。砂砾质海岸呈零星分布,岸滩组成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发育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水深和掩护条件,可建中小型港口。 我国沿岸有160多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10多个大、中河口,深水岸段总长达400多公里。绝大多数地区常年不冻。除邻近河口外,大部岸段无泥沙淤积或很少,基本具备良好的港址环境条件。目前,可供选择建设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有164处。 3.海岛资源 海岛是联结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它兼备丰富的海、陆资源,在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省、和澳门所属岛屿暂未列入),我国共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5000多个,总面积为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0.8%,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400多个,共有人口约500万。我国海岛分布很不均匀。东海岛屿最多,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58%;南海次之,约占28%;黄海、渤海最少,约占14%。 我国海岛资源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陆土资源全国海岛共有农田面积1900多万亩,森林面积5600多万亩。其中,的海岛农田面积最大,约900万亩;的海岛森林面积最

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方案-国家海洋局

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有关要求,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赋予的海洋环境监督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海洋环境信息为沿海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本方案。 一、公开目的和基本原则 (一)公开目的 通过建立规范化的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公布海洋环境监测信息,保障公众的海洋环境知情权,促进社会力量共同保护和改善我国海洋生态环境。 (二)基本原则 各级海洋主管部门遵循合法、及时、准确和便民原则,分级负责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工作,确保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时效性和准确性。 二、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国家海洋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

三、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海水水质状况、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水质状况、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等监测信息公开。本方案不适用于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信息公开工作。 四、公开内容 (一)信息公开主体 信息公开主体为国家海洋局,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国家海洋局各分局。 (二)信息公开内容及时间 1.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每年“世界海洋日”前,国家海洋局发布上年度《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国家海洋局各分局发布本辖区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海水水质状况 每年“世界海洋日”前,国家海洋局公开上年度国控监测站位海水水质监测信息;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公开所辖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监测信息。信息公开内容和参考格式见表1。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治理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 摘要: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符合第一类海水水 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海洋沉积物质量良好。海水、海 洋沉积物、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本底 范围内。但近岸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灾害多发等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经河流 排海的氮、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大,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依然较低。 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 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 近年来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2012年我国近海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6 910、30 030和24 70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7 88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 08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8 870、6 990、6 700和1 52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2、海洋沉积物质量状况 我国海洋沉积物监测要素主要包括石油类、重金属、砷、多氯联苯、硫化物和有机碳。在我国管辖的海域内共有581个监测点。2012年我国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沉积物中铜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为85%,其余监测要素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6%以上。近岸以外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仅个别站位的部分监测要素含量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全国重点海域沉积物综合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黄海北部近岸沉积物综合质量状况较差,其余重点海域综合质量良好。黄海北部近岸污染区域集中在大连湾,主要超标要素为石油类、铜、镉和锌,其中石油类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同时部分区域贝类体内残留的铅、镉、六六六以及粪大肠菌群等有害物质比例较高。 3、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

海洋环境监测重点

环境监测 第一章 1.环境监测:通过获得反应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评价环境质量,确定环境发展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对象:反映环境质量的各种要素、对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类活动因素、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各类污染源。 2环境监测的分类: (1)按监测目的:监视性检测(例行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2)按检测介质对象:水、大气、土壤、生物、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卫生 (3)按专业部门:气象、资源、卫生 ●监视性检测(例行监测):对污染源的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对环境质量的监测(环境介质、监测对象)●特定目的监测:应急(方向、速度、范围),仲裁(法律责任),考核(人员、方法、项目),咨询(政府、科研、生产)。 ●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环境本底值(背景值、变化,即区域承载力),健康影响(环境毒理学),监测科研(标准化质量标 准) 3.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含量的阈值、环境污染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环境污染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 4.优先污染物:制定一个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 监测和控制的对象,即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5.环境标准:是标准中一类,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 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例如: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6..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分类:核心支持系统(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体系基础(环境基 础标准) ●分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1.水体污染类型:化学型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型污染 2.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我国环保部将现行方法分为三类) A类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是评价其它监测方法的基准方法,也是环境纠纷法定的仲裁方法; B类为统一方法,被实验验证是成熟的方法; C类为试用方法,少数人研究和应用,或直接从国外引进,供监测科研人员试用。 3.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⑴布置原则 ①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水体尺度范围,考虑代表性、可控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断面类型 和采样点数量,并不断优化。 ②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支流与干流汇合处,入海河流河口处及受潮汐影响河段,国际河流出 入国境线出入口,湖泊、水库出入口,应设监测断面。 ③饮用水水源地和流经主要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以及与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的水域 或河段,应设置监测断面。 ④监测断面的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无浅滩的顺直河流。 ⑤监测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要求有明显岸边标志。 ⑵河流监测断面需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为特定的环境管理还可设管理断面。河流只设一个背景断面。 ⑶湖泊、水库监测垂线(或断面)的布设 湖泊、水库通常只设监测垂线,当水体复杂时,可参考河流的有关规定。 ①在湖(库)的不同水域,如进水区、深水区、湖心区、岸边区,按照水体类别和功能设置监测垂线。②湖(库)若无明显功能区 别,可用网格法均匀设置监测垂线,其垂线数根据湖(库)面积、湖内形成环流的水团及入湖(库)河流数等因素酌情确定。 ⑷海洋 用统计方法将监测海域分为污染区、过渡区和对照区 ⑸采样点位的确定 小结: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河流上——先选取采样断面;(类型、位置)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哪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哪些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由于海水中生活条件的特殊,海洋中生物种类的成分与陆地成分迥然不同。就植物而言,陆地植物以种子植物占绝对优势,而海洋植物中却以孢子植物占优势。海洋中的孢子植物主要是各种藻类。由于水生环境的均一性,海洋植物的生态类型比较单纯,群落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漂浮的。但有一些固着于水底,或是附生的。 海洋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也服从地带性规律。与陆地植物区系不同的是寒冷的海域区系成分较为丰富,热带海洋中种属反而比较贫乏,这一点与陆地植物区系恰好相反。 海洋生物群落也像湖泊群落一样分为若干带: 1.潮间带(intertidal) 或沿岸带(1ittoralzone) 即与陆地相接的地区。虽然该带内的生物几乎都是海洋生物,但那里实际上是海陆之间的群落交错区,其特点是有周期性的潮汐。生活在潮间带的生物除要防止海浪冲击外,还要经受温度和水淹与暴露的急剧变化,发展出许多有趣的形态和生理适应。潮间带的底栖生物又因底质为沙质、岩石和淤泥分化为不同类型。 2.浅海带或亚沿岸带(neritic 或sublittoralzone) 包括从几米深到200米左右的大陆架范围,世界主要经济渔场几乎都位于大陆架和大陆架附近,这里具有丰富多样的鱼类。 3.浅海带以下沿大陆坡之上为半深海带(bathylzone) ,而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区为深海带(abyssalzone) 深海带的环境条件稳定,无光,温度在0~4℃左右,海水的化学组成也比较稳定,底土是软的和粘泥的,压力很大(水深每增10m,压力即增加101.325kPa) 。食物条件苛刻,全靠上层的食物颗粒下沉,因为深海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由于无光,深海动物视觉器官多退化,或者具发光的器官,也有的眼极大,位于长柄末端,对微弱的光有感觉能力。适应高压的特征如薄而透孔的皮肤,没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2015-03-13) 2014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本网讯近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陆源排污压力巨大,海洋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根据《公报》,2014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5.2万平方公里、4.1万平方公里和5.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夏季重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重点监测的44个海湾中,20个海湾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出现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 《公报》显示,2014年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自然分布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海草、红树等群落结构保持基本稳定。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海洋生物资源、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但81%实施监测的近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部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

不合理开发是造成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 2014年,主要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较差,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72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劣于第五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均超过50%。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60万吨,较2013年增加5%。但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仍然较低,44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全年达标排放次数仅占监测总次数的52%。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差,91%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无法满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根据《公报》,2014年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基本保持稳定。油气区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在游泳季节和旅游时段,23个重点海水浴场和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2014年全海域发现赤潮56次,累计面积7290平方公里,赤潮次数和累计面积均较2013年有所增加;黄海沿岸海域浒苔绿潮影响范围为近5年来最大。 2014年,国家海洋局继续对2011年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和2010年发生的大连新港油污染事件实施跟踪监测。监测数据表明,事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但其生态环境影响依然存在。 来源:中国海洋报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1 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内容及方法 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包括鱼卵及仔稚鱼)、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体组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等各项目调查方法均按《海洋监测规范》进行。 ①浮游植物调查:采用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和采水器采集表、底层水样500ml(水深>10m时,采表层和底层;水深≤10m时,只采表层样),现场 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及按个体计数法进行计数、统计和分析,浮游植物丰度,网样单位:个/m3,水样单位:个/L。 ②浮游动物调查:采用浅水Ⅰ型和Ⅱ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所获标本均经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分类、鉴定和计数。浮游动物生物量为湿重,单位:mg/m3,密度单位:个/m3。 ③底栖生物调查:用采泥器(0.025 m2)进行采集,每站采集4次,取4次平均值为该站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底栖动物样品在船上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后带回实验室称重(软体动物带壳称重)、分析,计数,鉴定到种,并换算成单位面积的生物量(mg/m2)和栖息密度(个/m2)。依据《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简明规程》,用网口宽度为1.5米的阿氏拖网(Agassis trawl)进行拖曳,拖速为1.00 nmi-1,拖网时间为10分钟,采集底栖生物定性样品。 ④游泳动物调查: 用底层拖网和变水层拖网,每站拖网时间为1小时,拖网速度1kn。采集后进行分类、计数、称重和群体组成分析。 2 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2.1优势度(Y)及计算 优势种的概念有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占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可以利用较高的资源,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空间出现频率(f i)较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数量(n i)庞大,密度n i/N较高。 设:f i为第i个种在各样方中出现频率;n i为群落中第i个种在空间中的个体数量;N为群落中所有种的个体数总和。 综合优势种概念的两个方面,得出优势种优势度(Y)的计算公式: Y=n i/N×f i 2.2种类丰富度(d)、均匀度指数(J′) 群落多样性的高低,除了受取样大小、数量的分布外,主要依赖于群落中种类数多少及个体分布是否均匀。丰富度(d)和均匀度指数(J′)计算公式如下: d=(S-1)/log2N 上2式中,为种类数,为第种的丰度,为总丰度,为实测Shannon-Weaver 多样性指数,。 2.3多样性指数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环境质量报告书(水质生物学评价部分)》的有关

中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改善对策

中国海洋资源现状报告 班级:软件三班 姓名:李晓芳 学号:20132230

中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改善对策 20132230 2013级软件三班李晓芳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近300平方公里的海域,3200公里长海岸线,其中大陆海岸线长1800多公里的海洋大国。中国海域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岛屿众多、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是中国海洋的富饶,这是近年来我国提出“海洋大国战略”、“走出深蓝的中国海军”等基本的立足点。保护好中国的海洋环境,就是在保护中国以后的资源供给,具有战略性意义。要想了解中国海洋战略,首先得了解中国的海洋环境现状,以及改善的对策,才能真的实现“海洋大国战略”。 关键词:中国海洋环境现状改善方法海洋大国 一.中国海洋环境现状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对于我国四海:渤海、黄海、南海、东海,的海水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四个海域中,渤海、东海的海水污染较严重。二十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三分之二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中,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程度相对严重,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近几年的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总体上保持良好,沉积物污染的潜在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沉积物污染较重。 海洋生物是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并且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具有累积作用,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质量,可食用生

物质量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质量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海洋生物结构失衡,珍稀濒危物种减少;主要经济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偏高;沿岸经济贝类卫生状况欠佳。 以上都是我国海洋环境的现状。 或许是受近代著名的法学家,格劳修斯的“海洋是无边无际,不可用竭”的思想,和近代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影响,人类对海洋探索越来越热,渴望从海洋中获取那“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却也因此,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海洋环境污染,尤其是国家近海领域的污染,给中国的海洋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 从我国对渤海黄海南海东海的海洋调查分析中,可明显的看出,我国海洋环境主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者不健康状态。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有以下表现: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由于海水的富营养化和营养失衡,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得异常。尤其是我国石油资源的污染,是海洋油污染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石油在海水表面形成油膜,阻止了还洋气体的对流,是海水中溶解的氧减少,引起大面积的缺氧;而且油膜能黏住大量的鱼卵和幼虫,是鱼卵、幼虫,还能引起鱼、贝的畸形,蓄积某些致癌物质,对使用这些鱼、贝的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二.中国海洋环境现状的改善方法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海洋生态问题严重,难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海洋强国、大国战略,我们需要加大对海洋环境的治理力度,改善海洋环境现状。 首先,从根本上说,我国公民的海洋保护意识不足,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 你知道吗?——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整个地球上的海洋是 连成一体的,巨大的生态系统。 你知道吗?——海洋中的生物与陆地上的生物大不相同,有 个体很小但数量极多的浮游植物,有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也有哺 乳动物中最大的蓝鲸。 你知道吗?——海洋在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蕴藏着 丰富的资源。所以,海洋未来将成为人类获取能量,营养,原料 的重要来源。 让我们一起走向海洋,走进海洋生态,让我们好好的爱着人 类未来的安生家园吧! 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暑假里,我读了不少的课外书,如百万英镑,地球的故事, 海洋生态揭秘等。其中海洋生态揭秘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 印象。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很多知识:如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百 分之七十一,整个地球上的海洋是连成一体的、巨大的生态系统;海洋中的生物与陆地上的生物不大一样,有个体极小但数量极多 的浮游植物,有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也有哺乳动物中最大的蓝鲸;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蕴藏着丰富的资

源,海洋未来将成为人类获取能量、营养、原料的重要来源。 海洋里有五颜六色的珊瑚,可爱的鱼类,硕大的鲸鱼,五彩 的贝壳,奇形怪状的海星等。人类在向海洋索取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破坏,反过来也受到了海洋的报复---台风、海啸、地震、赤潮等。 海洋主要分为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海洋中面积最大、深度最深、边缘岛屿海岛最多的大洋;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有点像s型;印度洋是第三大洋最大深度 达七千四百五十米,自然资产相当丰富;北冰洋位于地球最北面 以北极为中心。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的知识,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海洋生 态平衡,合理采集海洋资源。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改善方法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改善方法 一、我国海洋现状 首先,从非生物的角度来说。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个区域的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二十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三分之二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中,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程度相对严重,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近几年的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总体上保持良好,沉积物污染的潜在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沉积物污染较重。。 其次,从生物的角度来说。海洋生物是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并且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具有累积作用,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质量,可食用生物质量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质量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海洋生物结构失衡,珍稀濒危物种减少;主要经济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偏高;沿岸经济贝类卫生状况欠佳。 根据对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调查分析,从总体上看,主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沿岸和近海海域多数传统优质渔业资源日趋枯竭,导致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一些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生

物群落结构异常;河口产卵场严重退化,部分产卵场正在逐步消失,生境丧失或改变等。除了远海海域因离岸较远而环境良好以外,沿岸和近海海域已有相当部分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在一些重要河口、港湾水域,生态环境也严重恶化,生物多样性大为降低,赤潮频发;许多典型生态系统面积急剧缩小,自然景观不断破坏。港口淤积、航道萎缩、海岸侵蚀以及风暴潮和台风灾害等问题也因生态环境恶化而日趋严重。部分区域贝类体内残留的铅、镉、砷、六六六、滴滴涕及粪大肠菌群等有毒物质含量数年居高不下我国海域未来几年污染仍将以营养盐为主要污染物,受污染的海域面积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减小,在某些海域污染状况仍将持续处于严重状态,赤潮的发生次数和影响面积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有效控制,赤潮仍将是主要的海洋灾害。海洋生态所承受的负重仍然非常沉重,需要加大对海洋环境治理的力度,以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海洋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海洋问题要解决,必须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只要在根源上对症下药,海洋问题就可以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下面从文化、政治、经济、经济四个方面来谈根本原因及根治办法。 首先,从文化角度来说,大部分中国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很少的。用生活垃圾填海、农业用药的不合理处置等使许多鱼类、贝类产卵场、栖息地被破坏。由于中国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淡薄,使海洋遭到严重损害。资料表明,受陆源排污影响,约80%的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所以要根治海洋问题,首先是提高所有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 了2003年度全国海洋环境调查、监测和监视工作,在开展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趋势性监测的基础上,加强了近岸排污口、近岸海洋功能区、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和赤潮灾害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编制了《200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现予以发布。 200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对 加快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调整,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该规划纲要的实施,我国海洋经济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希望通过《200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使各级政府和广大公众全面了解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关心和爱护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概述 (1) 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 2 2.1 海水环境质量 .. (2) 2.2 沉积物环境质 量 (7) 2.3 海洋生物质 量 (8) 2.4 重点海域浮游和底栖生物种类变 化 (9) 2.5 主要河口污染物入海总 量 (9) 2.6 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 况 (10) 重点河口生态环境状况 (11) 4 海洋赤潮 (13) 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 155.1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 (15) 5.2 海水浴场环境状 况 (17) 5.3 海洋保护区环境状 况 (18) 5.4 海洋倾倒区环境状 况 (19)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资料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 姓名:张悦 学号:201305071106 院系: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班

一、我国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现状 据1998年全国环境状况公报,1998年近岸海域水体污染严重,局部海域环境质量仍呈恶化趋势。因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近海生物资源下降,近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严重。总之,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上未见好转,主要污染指标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与重金属。 渤海污染继续加重。海域内90%的监测站位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铅。其中辽东湾局部海域无机氮已超过三类标准。另外,渤海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和渔业资源衰退。据调查,10年来渤海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大下降,经济鱼类低龄化、个体小型化、生长周期缩短。 黄海污染总体较轻。海域内的45%监测站位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其中胶州湾和大连湾无机氮分别超三类和二类标准。 东海污染严重。海域78%的监测站位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铅和汞。 南海水质较好,局部污染严重。海域内28%的监测站位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珠江口海域污染突出。 1 、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 90 年代以来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 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但2004 年的数据显示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上溢油污染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环境科学王刚0918005 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接踵而来的海洋水体油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海洋污染科学研究组的调查和评估表明,石油是海洋环境中最普遍的污染物之一【1】, 其中,在海洋运输的油污染中,由油轮事故引起的污染最为严重【1,3】。据统计,每年因突发性溢油事故而流入江河、海洋的石油约为300—500×104 t【2】。目前我国海上的石油运输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海上船舶溢油事故呈上升趋势,面临的海上防油污形势日趋严峻。由此看见,解决溢油污染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1.溢油污染的危害 1.1 海上溢油危害产生的直接后果 石油进入海洋后造成的污染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一起大规模溢油污染事故能引起大面积海域严重缺氧, 使大量鱼虾、海鸟死亡浮油被海浪冲到海岸, 粘污海滩,造成海滩荒芜, 破坏海产养殖和盐田生产, 污染、毁坏滨海旅游区; 若清理不及时,还易发生爆炸和火灾,酿成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这些都是海上溢油危害产生的直接后果。 1.2 海上溢油危害的长期影响 海上溢油的油膜会大大降低海水与大气的氧气交换速度, 从而降低海洋生产力,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 石油中的芳香烃化合物极易进入水中并且停留很长时间, 在生物体内长期积累, 最终必将危害人体健康; 溢油沉降到海底后, 会危及底栖生物和甲壳类生物的正常发育; 而且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经微生物分解后, 密度变小, 会重新浮到海面。因此, 一次大的溢油事故造成的影响会延续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2 污染防治措施 要保护好海洋环境, 应加强海洋石油开发和海上运输的管理, 减少海上溢油事故的发生, 同时要加强对海上溢油情况的监测,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治理能力。 2.1 预防泄漏的措施 a 防止人为失误的措施。海上溢油事故统计表明, 60%~80%的事故是人为失误导致。防止人为失误的措施主要是加强训练, 增强配合协调性; 制定合理的工作程序和时间表, 以减少疲劳的影响;认真按操作规程操作; 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等。 b 海上( 或临海) 设施和管线的设计、检查和监控。大部分海上设施的大规模泄漏是由管线引起的, 且大部分是由外部损害、管线系统的老化引起的。因此海上设施和管线的设计、检查、监控是预防溢油事故的重要措施, 包括应用先进的检验、检测、维修、泄漏探测及控制技术, 提高监控能力,预防泄漏事故的发生。 c 提高油轮事故预防能力。根据事故统计分析, 40%的重大泄漏(1978- 1992 年)是由油轮触礁或碰撞引起, 提高油轮的防碰撞能力可以减少油的泄漏。例如: 设计双壳层油轮; 对船设计从预防泄漏的角度进行评估; 进行模型试验以评估油轮抵抗触礁和碰撞的能力等。;某些海域溢油污染的危害性可持续多年,对海洋生物进食规律及生殖规律等造成严重影响。此外,油污染还会破坏海滩休养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