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弗里达卡罗作品的女性主义特质

弗里达卡罗作品的女性主义特质

弗里达卡罗作品的女性主义特质
弗里达卡罗作品的女性主义特质

弗里达·卡罗作品的女性主义特质

邝淑芳(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策划学号:201361021024)

【摘要】本文以20世纪最受欢迎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1907-1954)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其生平经历的病痛、精神折磨和社会环境作为切入点,运用图像学和社会学分析弗里达艺术作品中的女性主义特质,以及其对20世纪中后期女性主义艺术运动发展的影响和铺垫。

【关键词】弗里达·卡罗,自画像,艺术特质,女性主义

导言

女性主义艺术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起步,1971年琳达·诺克林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使女性主义艺术备受关注,并跻身于艺术史范畴。谈及女性主义绘画,就不得不提到弗里达·卡罗,她拥有极强的自我意识、有自己的政治立场。继弗里达之后,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旗帜越举越高,更多女性开始关注自我,大量出版关于女性主义的书籍和创作相关的艺术作品,她们更是直接参考并运用了弗里达的符号,视她为现代女权主义的楷模。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弗里达的作品,从中探寻其女性主义特质,为初步进入西方女性主义话题的研究做铺垫。

(一)女性自身体验

在20世纪的拉美艺术中,妇女充当了比欧洲与北美妇女更重要的角色。各国的主要画家中都有活跃的杰出女画家。妇女在艺术中的主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拉美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这似乎是让人费解的问题。在拉美国家,传统的城建认为:男子的活动领域主要是政治和军事,而必须在公共限制自己的个人情感因素,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人类的弱点。因此,所有门类的艺术活动基本上属于女性的活动范围,她们可以表达个人情感。这一传统使妇女成为艺术领域的主要角色。男子从事艺术活动不是最佳的职业选择,即使当了艺术家,他们页回避个人情感的表现,而更倾向于表现政治或社会、历史题材。

这一点在弗里达和她丈夫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1886-1957)那里表现得特别经典,里维拉绘画得题材大多都是革命战争、宗教题材,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才允许个人因素出现在他的画中。而弗里达的绘画完全是只专心的,她画自己流血、哭泣、破碎,将痛苦植到艺术里,以加大的真诚和坦率,用幽默和幻想来调和。她的画总是那么特别,那么个性化,在视觉上有着一种艺术的紧张和力度,

正是这种女性在艺术中的特殊角色使弗里达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化成为了可能性。[1]

这些事故及惨痛的后果使弗里达成为了一名艺术家。它迫使她去努力发现全部的真相,其方法就是创作自画像。不是通过行动或面部表情,而是通过描绘食物对她身体的控制来够了她的心灵状态,从而将她的内心世界敞露出来。在她的绘画中,弗里达总是像意外事故的受害者,缺乏生气、无法动弹;但当她开始画那些消极的形象时,却有一种令人惊讶的意志力在驱使着她。[2]由于车祸的影响,渴望孩子的弗里达像被诅咒一样永远无法生育。她的作品《亨利·福特医院》里讲述了自己在底特律的流产经历,画中的女人脆弱而没有保护,孤单的承受着痛苦,充满忧伤和绝望。里维拉在评价这幅画的时候说:“她的作品突出了女性的忍耐力、忠诚、现实、坚忍和痛苦。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妇女像弗里达这样在画布上表现出极度痛苦的诗意。”[3]在《亨利·福特医院》中,弗里达赤裸着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鲜红的血在往床单上流淌。一大颗泪珠淌过她的面颊,她的肚

皮因怀孕而肿胀着。

其身体之逼真的描绘

是弗里达典型的首发:

显然这是一个女人所

看到和理解的裸女,

而不是一个被男人所

理想化的裸女。她的

手放在肚皮上,拿着

六根血管分别连着她

心中的意象,其中一

个就是一个男性的胎

儿,连着的蜗牛表示

流产的过程是缓慢的,

《亨利·福特医院》1932年

床下方的连着的骨盆

是流产的主要原因,连着的紫罗兰象征着女性的生殖器官,弗里达被放置在蓝天下的荒芜的原野上,显得孤独无助,在地平线上清晰可见的炼焦炉、输送机烟筒和水塔这意味着里维拉远离卡洛,远处的建筑物代表了外面的世界正高效地运作。[4]

(二)女性自我意识

卡洛的自画像在众多艺术家的自画像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从她的自画像中可以感受到更强烈的冲击:全身钉满了尖锐的钉子、剪得满地的头发,与死神同卧一床等等,每个画面均表现出她超常的孤独、痛苦和无助。卡洛的绘画与自我形象是分不开的,这也是卡洛绘画个性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卡洛为什么要画那么多的自画像?首先自画像是艺术家的自传式的记录,但这种一记录绝不是表面的,其中

包含着艺术家强烈的自我意识。自画像无论如何必然与画家的自我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们正是欲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去了解自我、表现自我,并对自我的内在做深入的探索。因此自画像也就成了艺术家心灵的一面镜子。他的自我向他呈现出来,并被形诸笔端。他的独特的个性被他表现于有形之中,展示在观众面前。内心世界是深不可测的,而这个隐秘的自我一次次激起了艺术家探索的欲望。当然这种探索是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这恰恰可以作为艺术品中主客观因素交织作用的一个很好的解说。其实哪是主观哪是客观是无法分清,也无法分开的。另一方面在这种探索中不同的艺术家所得出的结果可能是迥异的。通过自画像这种艺术形式,艺术家们同时也在传达着他们对艺术和现实的不同的理解。

可以想象,当进行自画像创作时,他们面对的是镜中自己的形象,避开一切外界的干扰,倾听着自我内心深出发出的声音,与之进行着默默的对话。这种情景是颇有意味的。镜中的我已是一个“镜我”或“客我”,与画家的内在的“我”已经拉开了距离。他在观察、探索这个“我”。我们可以从中读出艺术家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艺术真实的痛苦。令人不安的是,其中一些因素最终导致了一些艺术家的创作是以痛苦甚至自虐为结局的。艺术创作说到底是一种自我所能达到的境界,这种境界有多深在于艺术家个人对自我的领悟,在这种自我领悟和自我意识生长的过程中,也许正包含着艺术家们孤独的内心体验和灵魂的痛苦。自画像作为与自我、与世界的一种对话方式,传达出艺术家借以逃离无助的深渊,摆脱精神的危机,以求精神的慰藉的渴望。正如作家

的自传体小说一样,艺术

家有时只能通过剖析自

我灵魂这种手段,把心灵

深处刻骨铭心的情感释

放出来,同样,深邃的内心

又激发了艺术家探索和

创作的欲望。因此,自画

像成为一种自我分析、再

现的手段。

卡洛的非自画像也同样

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如

具有黑色幽默的《稍稍掐

了几下》画中即充满暴力,又具有幽默。暗示与卡洛

对待死亡的轻松态度,这种玩味的嘲笑死亡源于墨西哥民俗。甚至连静物画也是活的,她把没有生命的静物也注入了鲜活的生命特征。绘画作品中的内容来之于卡洛本身,绘画的色彩也同样如此。往往我们在绘画作品中可以见到,嘴唇是鲜红的,脸颊是粉红的,连指甲也涂上了红色。她以完美的技巧选择了服装的色彩,肉色的长裙,褐色的披肩,酒红色的罩衫,所有的颜色被置于橄榄绿的背景上。

这些高度《稍稍掐了几下》 1935年

原生色彩的组合就是卡洛的色彩,来源于她实际的着衣颜色。鲜艳的民族服饰使她引人注目,卡洛的色彩是自我的,她不遵守学院和流派中的色彩规律。卡洛这种不加修饰的原始彩绘,使她的画具有浓郁的墨西哥民俗文化的色彩,这也是卡洛个性化绘画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卡洛的绘画是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5]

(三)女性身体描述

弗里达画了很多自画像,这些作品是她对自己的剖析,也是她个人生命历程的日志,其中有一些是具有女性特质的主题,美丽、脆弱、敏感、被伤害。表现出对女性身份的思考和受压抑的精神世界。而在某些自画像中,她把自己塑造成不同的角色,有时是特旺纳神,有时是大地之母,或者是流产的母亲、被伤害的小鹿。这些角色分解了弗里达,却显露了弗里达的特质、悲痛和伤口,对于卡罗来说,这种内在的伤痛只能通过面孔表现出来。

女艺术家的每一幅表现自己身体的自画像都可以视为女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家身份和女性身份的思考,都包含着女艺术家处理这种困境、试图进入主流的努力。总的说来,女艺术家是在艺术惯例和社会规范弹性允许的范围内,试图打破男性身体和女性身体所代表的文化/自然、社会/动物、思想/身体、精神/物质的二元对立,赋予女性身体以新的含义。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表现在女艺术家对自己身体的处理上。男性艺术家常常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女性人体的敏感部位,最能引起男性性兴趣的部位。他们常常刻意地扭曲女性的身体,以突出女性的胸部、臀部或者背部等部位。与此同时,女性的头部、面部以及双手—最能显示女性意识和思想的部位—则常常是作品中最不强调的部位。[6]

弗里达的《破碎的脊柱》也使

用了强调眼神、遮掩或弱化性感部

位、强调头部和面部细节等手段强

调了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主体性。这

幅画画于1944年她动手术后不久,

当时页和1927年一样被困于床上,

穿上了矫形胸衣。在此弗里达断然

决然的冷漠创造了一种令人窒息的

紧张,一种感情的麻痹和瘫痪。画

中许多钉子钉入身体,使痛苦具有

《破碎的脊柱》1944年

一种活生生的效果。一道像地震裂

口一样的裂缝将她的躯干分开,开

裂的两边由钢质矫形胸衣固定在一

起,这胸衣是病人受到囚禁的一个

象征。打开的躯体意指外科手术,

而弗里达的感情如果没有那钢质胸

衣的画肯定是分裂出去了。在她的

躯干内部原本是她那破碎的脊柱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一根有裂缝的铁柱子,生

活就这样被飞来横祸所代替。锥形的柱子残忍地刺入弗里达身体上红色的裂口,从股部直刺到头部,在次一个卷曲的柱头支撑着她的下颏。对某些观众来说,这个柱子类似于男人的阳具。胸衣上带扣的白色带子强调了弗里达裸露的乳房优美的童贞,这样的优美使身体上从头到尾的开裂变得更加恐怖。她的臀部被一块如基督包尸布的布所包裹着,弗里达把她的伤痛像一个基督殉道者那样展示出来:一位墨西哥的圣赛巴斯蒂安。她运用肉体的痛苦、裸露和性来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其精神上所受的折磨。[7]

(四)女性社会身份

弗里达更多关注的是墨西哥的复兴和这个世界上不同国度的人们的生活处境,对第三世界现状的深刻焦虑和关怀。《美墨边境上的自画像》左右两边的景色迥然不同形成极大的对比和反差,一边是墨西哥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而另一边是美国极具破坏力的现代工业力量.唯一将美国和墨西哥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是在美国土地上的发电机正在从墨西哥植物的根部吸取能源,代表着弗里达对两种不同文化相互关联的实际体验。处于两个世界之间的弗里达显然有一种矛盾和被割裂的感觉,这种割裂即弗里达所体验的西方现代文明和古老的墨西哥文化传统之间的冲击和碰撞,以及她所处的文化困境。[8]

在弗里达生活的年代中,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她的私人生活、政治活动、绘画作品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她的作品在7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引起激动。1973年在墨西哥城现代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卡罗回顾展,女权主义学者格洛雅·奥雷斯坦就此展在妇女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弗里达·卡罗的奇迹的绘画》,其中写道:“她直截了当地、发自内心地向全体妇女表白自己,而且是第一个把她自己生命存在的戏剧赋予美学形式的女艺术家”。[9]弗里达绘画中真诚的女性特质的表白和诉求,体现了一个女性的成长、遭遇,她对婚姻、家庭、生育、社会、政治等问题的态度和思

考。弗里达作品中所体现的觉

醒中的女性意识,不仅仅是对

女性心理、生理层面的关注,

更多的是引起公众对于女性

价值的关注和思考。

三、弗里达·卡罗的

“女性特质”对女性主义发

《美墨边境上的自画像》1932年

展的影响

女性主义在英文中是“Feminism”一词,起源于法国,曾用来表达一种有关妇女解放的新观点。从19世纪开始女权主义的思想便开始萌芽,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的变迁,20世纪60年代妇女运动开始复苏。以西蒙波娃的《第二性》为代表,更是成为西方妇女的女性主义的圣经。《第二性》里面的一些话语对传统教育中女性来说是巨大的。[10]

弗里达·卡罗这个带有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的画家可以说是女性主义思潮中绘画艺术领域的一个先驱者。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演变,西方女性艺术也不断发生着显著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艺术开始具有非常明显的女性主义特色,20世纪70年代女性艺术家开始有意图的拓展女性的自我空间。

弗里达充满女性知觉精神的作品使许多女性艺术家为之鼓舞。当弗里达画自己的时候,她并没有将自己视作男性凝视的被动对象;她花了一个主动的观察者;这位女性画家观察她自己的存在,包括她的性别的存在。女权主义画家米里亚姆·沙皮罗(Miriam Schapiro)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向弗里达致敬,她指出:“有史以来,男性的眼神就占据了绘画,只有男性的观看才会成为可以接受的真理,但弗里达改变了这一切,她用她的阳具来证明真理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她是位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她画极致的痛楚,女人的痛楚,这既是女性忍耐力的象征,又是女性与男性对抗的标志。”[11]

20世纪中期开始,艺术界的男权堡垒开始有些裂缝了,就在这狭小的缝隙中,女性艺术家开始努力的喘息,争取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站立起来,关注自己。女性主义的出现,也使得女性艺术家开始自我觉醒,所以整个20世纪的女性艺术,都可以看做是女性主义艺术的时代。直至今日,女性主义艺术和女性艺术一直并存,女性主义艺术应该是女性艺术的捍卫者和开拓者。[12]20世纪80年代开始,女性主义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都开始活跃起来,她们极力的维护女性权利,并在艺术界树立女性的地位和威信。为女性主义艺术进入艺术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说服力。80年代后的女性主义也被人们称为现代女性主义阶段。20世纪末期在西方又进入了后女性主义阶段。

弗里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晚期因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卡奇诺人(墨西哥裔美国人)运动以及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影响,迅速成为国际化的偶像,关于她的展览、书籍、电影大量涌现,她的面部形象被广泛地应用到体恤衫、珠宝、咖啡杯、鼠标垫上,在2001年,她的自画像出现在美国的邮戳上。在德克萨斯州,她被未婚母亲和失业工人当做守护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她就像一个原始的图腾,拥有治愈

创伤的能量。弗里达的自画像就像一件祈祷物,祈求神灵的介入以帮助自己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艺术家开始模仿弗里达,目的和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出于向弗里达致敬,采用弗里达的符号以为自己的创作增添独特的魅力,有的艺术家受到弗里达的影响,热衷于使用个人自传体的形式进行创作,用一种隐喻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

弗里达最虔诚的信徒多数是年轻的女性艺术家和新墨丙哥主义艺术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她成为现代女权主义的楷模。之所以受到钦佩,是因为她在

墨西哥壁画的全盛时期有勇气挑战高度写实的人物绘画,而且身处的伤痛与丈夫实力的阴影下,仍然持续追求。包括女权主义者、女性艺术家、同性恋者都把她视为追求社会放的精神偶像。

结语

弗里达·卡罗是女性艺术的先驱者,也是墨西哥现代艺术奠基者之一。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诠释她的世界,展现出女性对现实、残忍和磨难的承受力。独特的人生经历给她带了一生的痛苦,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艺术上的个性,她的绘画就是一部记录她的痛苦、破碎、血和泪的自传体。弗里达热爱自己国家的文化,是一个有政治立场的革命战士。她激励着我们。她的作品不是自叹自怨,她们充满着力量。”弗里达的每一幅作品都烙印着女性的特质,也潜藏着女性主义的根源。弗里达·卡罗的绘画艺术是女性主义绘画的一个基石,为20世纪60-70年代的女性主义绘画的出现做了有力铺垫。

女性主义是个相当广泛的论题,它不具有持续性和完整性,其理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及所包含的内容、方法、视角等都各不相同。由于学识有限,本文仅从弗里达·卡罗的艺术特质入手,进入女性主义话题的初步研究,分析比较粗略,但对“女性艺术”的探寻将不会停止。

参考文献:

[1]《浅析弗里达·卡罗绘画个性化成因》刘坤,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第10页

[2]《Frida Kahlo弗里达:一位女神的画像》河西著,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第169页

[3]《Holiday T.day 拉丁美洲1920-1987年的魔幻艺术》,第60页

[4]《弗里达》[美]海登·赫雷拉著,夏雨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次,第183页

[5]《浅析弗里达·卡罗绘画个性化成因》刘坤,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第11页

[6]《20世纪上半期西方女艺术家自画像》王燕飞,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第四章第二节[7]《弗里达》[美]海登·赫雷拉著,夏雨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次,第103页

[8]《解读弗里达·卡罗作品的女性主义特质》李萌,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6年[9]《解读弗里达·卡罗作品的女性主义特质》李萌,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6年[10]《渴望的美丽图象——分析女性艺术家自画像中的女性身份》任杏媛,西南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大众文艺》2009年12期

[11]《Frida Kahlo弗里达:一位女神的画像》河西著,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第84页

[12]《不可忽视的艺术力量——探索女性主义艺术的创作历程》刘漪明,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第36页

_飘_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5卷第2期2005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o l 5N o 2 Jun.2005 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2-0076-05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荆兴梅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 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性;女性主义;真女性;新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的蓬勃发展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 !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1] 出版于1936年的 飘生逢其时地适应了这一潮流。以时间为脉络,这部作品仿佛是远古时代神话故事的一个现代翻版,它娓娓道来的是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际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相应演变。它没有用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大师所青睐的意识流技巧,没有用斯泰因的立体主义小说创作模式,而是循规蹈矩地描摹扣人心弦的场景,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铺呈深邃悠远的感情。一句话,它没有跳出自荷马史诗 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勇敢地与残酷命运激战的西方现实主义窠臼,在叙事策略上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新颖感。然而在内容上它却对西方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立场。如果说 简#爱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觉醒用婚外恋的故事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那么 飘就是女权主义旗帜肆意的飘摇。 1927年初,米契尔开始执笔创作 飘,同一时间在另外一个国度里,英国现代派大师伍尔夫不仅把她的意识流小说经营得炉火纯青,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把女性主义理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曾当过四年优秀记者的米契尔如果说不关注国内外文化政治发展的态势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在小说中极力张扬女权意识也就毫不奇怪。斯佳丽的原形是作者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她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同样作为战时新娘从富裕的种植园嫁到了亚特兰大。!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2](P13)作者的母亲也是亚特兰大社会的女性精英,她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带领女儿参加各种女权运动集会,并且还经常作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米契尔,塑造出斯佳丽那样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真是水到渠成般自然。 飘出版之时正值美国政治经济大萧条,罗 收稿日期:2004-12-16 作者简介:荆兴梅(1969-),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师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从“娇痴不怕人猜”到“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论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人称“赵宋词女,李朱名家”,著有《断肠集》诗词200余首,词格清空婉约,诗词多忧愁幽怨之语。朱淑真纯女性的书写,以女性独特视角观察体验人生,写出篇篇打动人心的血泪诗篇。其中塑造了丰满立体有层次感的众多动人女性形象,可以看做词人自己真实的一生写照:美丽纯真的少女,甜蜜幸福的新婚少妇,日久生怨的愁妇,与愁肠欲断的弃妇,几乎把古代诗词中吟咏的所有女性都涵盖了。而纯女性自然真实的书写妇女内心的悲苦,又远胜于“男子做闺音”,在古代诗词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关键词:朱淑真不幸婚姻《断肠集》女性形象纯女性书写 Abstract: Zhu Shuzhen is as famous as Li Qingzhao, called "Song Zhao authoress, Zhu Li Masters". With a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more than 200 poems, words graceful and sorrow language of hidden bitterness . Zhu writing for women only,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femal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move people by writing poems with tears and blood . A full three-dimensional shape which has many layers and moving image of women as the word can be a real life portrayal of herself: a beautiful innocent girl, sweet and happy young woman, married long period of time complaining of the unhappy woman, abandoned wives , almost all female images in ancient poetry are covered. Pure natural real women writing women's inner misery, but also far better than "the man to do the inner sound".Make a brilliant strok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poetry. Keywords: Zhu shuzhen; unfortunate marriage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female images ; for women only writing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作品为宋代魏仲恭辑录《断肠集》。关于她的生平、身世历来说法不一,较通行说法是南宋初期人,祖籍安徽,后移居浙江杭州。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近代词人况周颐说:“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陈廷焯也对淑真才华做出高度评价:“朱淑真词,风致之佳,词情之妙,真不亚于易安。宋妇人能文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①淑真擅于运用纯女性的视角观察生活,抒发女性独特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塑造了真实可感的女性形象:我们细心体会,可以看到词人,从美丽纯真的少女,到短暂甜蜜相思的新妇,日久生怨的愁妇,大胆反抗终至疏离愁肠欲断的弃妇,一生多舛的经历,词人一点点磨灭生命的光彩与青春,引起我们对“断肠词人”的关注与同情。 ①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725页

简爱女性主义解读

Introduction Jane Eyre is such a great novel that it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It is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is a famous talented realistic woman novelist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tory.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adapted for movie, dazzling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ll through the world.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female doctrine of Jane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realism. Jane is neither a very beautiful woman, nor rich, but her genuine, selfless love for Rochester, and her good personality strike us deeply. It was written successfully to portray its heroine --Jane Eyre , a independent woman, who takes an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attitude toward love, life , society and religions, and who dares to fight for the liberty and equality. Jane's sufferings are the deep reflections of the lives of lower-class people in Britain . The author shaped her heroine as a lower-class, awaken, and new feminine , who resists oppression and social prejudice strongly, fight fo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firmly ,and pursue happy life consistently. It is rather rare in the novels of that period. The period when Ja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Jane Eyre) lived roughly corresponds with the time of queen Victoria’s ruling.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the British Empire for over 60 years was a well known queen in English history. She mounted the throne in 1837 when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a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1940s,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its peak. The realists were one of the main groups at that time, and the author of Jane Eyre belonged to this group. A brief information about Charlotte Bront? 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was born in the family of a poor country clergyman at Haworth, Yorkshire, in northern England. In this period of tense class struggle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 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early fiftie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She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主义特征(全文)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主义特征(全文) 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问过,其实,它确实是个问题。 当前互联网上女性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表面上看,女性在网上更喜欢社交、购物等等,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而且都是在说女性本身在怎么样。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说的是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内的整个互联网。这里的“女性”是一个隐喻,不是指身体意义上的女性,而是“自我”意义上的女性。说的是互联网对自我有什么改变。 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西苏,曾把“男/女”作为最基本的二元对立,用来代表一系列涉及自我的二元对立,如“理性/感性”、“文化/自然”、“可理解的/可感觉的”“中心化的/去中心的”、“一元的/多元的”、“左脑/右脑”等等。 现在一说互联网,想到的多是客体上的变化,如船坚炮利,认为主体没有变化,还是老一套。探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意义就在于探索主体的变化。 正如每个人身上都有“左脑/右脑”一样,每个人的自我中,都有一个“男/女”原型。互联网正在改变这个原型的结构。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互联网上女性行为所代表的意义,就会豁然在男性身上也同样看到,从而有一种对互联网看山、看水都不一样了的新视角。 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内在关联 如果说互联网与女性的关联,是一种表面现象上的关联,那么,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关联,则是一种内在关联,是在人的本性上的根本关联。 最近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是在三年前的一个下午,当时我开车刚从二环拐向蓟门桥方向,正与吴伯凡聊互联网。当时我提到,互联网越来越具有感性化特征(强调体验)、反基础主义的特征(强调分布式计算)等等,吴伯凡说,这都是女性主义特征。把我吓了一跳,开车差点走神。吴伯凡向我推荐了拉康等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的书。打那以后,我对女性主义就多了一分留意。 依“女性”是按生理性别划分,还是按思想特质划分的不同,女性主义可以分为两大分支。按身体的生理性别来划分的,如女权主义,所有男性自然被排除在外。这是早期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为波伏娃(《第二性》)、西苏和依利加雷。若按思想特质划分,男性也可能被包括在内(例如说一个感性的男人具有女性主义的思想特质)。这是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为拉康、克里斯蒂娃和巴特勒(“酷儿理论”)。 拉康是一个奇怪的例子,他个人站在女权主义的反面,却被他人公推为女性主义。有人认为这代表着女性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否定女权主义的女性主义。从此,女性主义更主要是与自我认同有关,而不再与男女性别相关。克里斯蒂娃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她主张用一种多元流动的“女性特质”概念来取代本质主义的“女人”概念。

朱淑真颜色如花命如叶

朱淑真颜色如花命如叶 这是一个神秘的女人,她的生卒年不详,她的身世不详,就连她的诗词也大部分遗失。史料对她的记载十分凌乱,我无法知道她的生平,她是那样的朦胧,让我无法看清她的本来面目。我只知道她是一个女词人,她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称为:“赵宋词女,李朱名家。” 这个神秘女人就是朱淑真。我无法看清她的眉眼,只能通过她的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了解她坎坷的一生。于是,我心中的朱淑真,从我的想象中缓缓走了出来…… 我不敢相信,那个从宋词里走来的,竟然是一个小姑娘。这是一个天资聪慧、才貌惊人的女孩,她就像一朵花,含苞待放。我看她的时候,她的脸上飞出两片红晕,那模样,羞羞答答。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此时大约十三四岁,流目顾盼之际,显出一派大家闺秀的风范。这一时期,她的父亲在浙江做官,家境优裕。颖慧的朱淑真,饱读诗书,精晓音律,尤其在诗词方面,已崭露头角。在钱塘一带,小有名气,被人称为“才女”。 这是朱淑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她读书作诗,偶尔练练书法、作作画、赏赏花、荡荡秋千,生活,就这样重复着,

虽然单调,但也缤纷多彩。 此时的朱淑真,已出落得花容月貌,光彩照人。这样的年龄,正处在情窦初开的季节。朱淑真也一样,她常常咏花吟月,抒发情怀。她在早期的诗作《探梅》中咏道: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支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 严冬将过的冬天,阳光和煦,有着几许春意,这样的日子,泛起朱淑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撩拨着她心中的柔情,折一枝傲雪的寒梅,插向云鬓,浅笑含羞,悄悄问一声:“我漂亮不漂亮,像谁呢?”诗中被问的人到底是谁呢?问行人还是问初恋的情人,谁也说不清。据说,此时的朱淑真,已有了初恋的情人。如果说这首诗对爱情的描写有点朦胧,那么,再看看这首《清平乐,观湖》: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是一个夏天,踏着晨曦的初露,初恋的少女朱淑真与恋人携手前去观湖。这样的季节,正是十里荷花飘香,两人相约赏花而来,不料遇上“一霎黄梅细雨”。于是,两人来到一个可以避雨的地方,也不怕别人怎么议论,少女就投入男人的怀抱,那种初恋的幸福,通过“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就点了出来,爱情的体验跃然纸上。 正是这首诗,朱淑真遭到了道学家们的指责。由此可见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 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从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女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总要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提倡重视他人、重视差异以及多元论的思维模式等。 2、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拒斥所有那些认为权力仅停泊与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权力的心的后现代观点,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女性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利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它使女权主义认识到,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如何为统治他们自己服务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真理的过程管制他们自己的。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力”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 3、标准化或正常化以及惩戒凝视 福柯认为,权力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标准化或正常化(normalization) 及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言 从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随着“男性主义”的逐渐衰落,在西方艺术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女性主义。在美国和欧洲率先兴起后,女性主义艺术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现象,它以明确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势如破竹的势头迅速崛起。她们首先否定了战后的女性就要回到家中的观点,因为她们在二战中已经获得了工作的机会。继而是争取选举权,这是摆脱边缘状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的必要之举。 一、女性的身体政治性 (一)性别地位所决定的身体语言 无论是浏览中世纪的绘画和雕塑还是欣赏当代的波普艺术,不难发现在关于人体艺术的作品中,女人体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男人体。这是因为女性的身体蕴含更大的能量或表现力吗?上世纪20 年代初,德国的法尔亨博士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男女特征比较论》这样一种理论。他认为:“人类发展是男性优势与女性

优势之间的无数次交替。由一性优势发展到两性平权,再由两性平权转化为一性优势——由无数次轮回构成了人类历史。而这种性别优势也直接影响了人体艺术的发展。当一性占优势时,另一性往往成为人体艺术的表现中心。”如产生在古埃及女子专政时代的纸莎草纸画,画中的女子皆着衣而男子却赤裸身体。而到了父权时期情况则翻转过来。马奈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中女子皆是赤裸而男子却是穿戴整齐,罗丹的代表作《青铜时代》首次展出时,作品中毫无遮掩的男裸体遭到当时社会舆论的毁谤非议。希腊的神话中有很多血淋淋的抢夺少女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多少少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致力于绘画这种题材的作品,画面中多是体格强壮彪悍的男人掠夺柔弱面带恐惧的少女,从而画面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可见这些都是性别胜利的一种体现,无形中包含着鲜明的自我肯定意识。 (二)女性们反对“被观看” 当今时代男性无疑是中流砥柱,因此,男性艺术家关于人体艺术的性别选择再次指向了女性,其中不乏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是以情色、女性为创作语言,尽管我们不能盲目的以摄影师的性别来判断其作品的倾向,但作为社会中的强势性别,一些男性摄影家的确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 姜奇平 女性只是改变自己,世界并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女性对互联网的实质性影响在于,通过推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的形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 互联网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 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问过,其实,它确实是个问题。 当前互联网上女性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表面上看,女性在网上更喜欢社交、购物等等,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而且都是在说女性本身在怎么样。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说的是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内的整个互联网。这里的“女性”是一个隐喻,不是指身体意义上的女性,而是“自我”意义上的女性。说的是互联网对自我有什么改变。 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西苏,曾把“男/女”作为最基本的二元对立,用来代表一系列涉及自我的二元对立,如“理性/感性”、“文化/自然”、“可理解的/可感觉的”“中心化的/去中心的”、“一元的/多元的”、“左脑/右脑”等等。 现在一说互联网,想到的多是客体上的变化,如船坚炮利,认为主体没有变化,还是老一套。探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意义就在于探索主体的变化。 正如每个人身上都有“左脑/右脑”一样,每个人的自我中,都有一个“男/女”原型。互联网正在改变这个原型的结构。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互联网上女性行为所代表的意义,就会豁然在男性身上也同样看到,从而有一种对互联网看山、看水都不一样了的新视角。 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内在关联 如果说互联网与女性的关联,是一种表面现象上的关联,那么,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关联,则是一种内在关联,是在人的本性上的根本关联。

最近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是在三年前的一个下午,当时我开车刚从二环拐向蓟门桥方向,正与吴伯凡聊互联网。当时我提到,互联网越来越具有感性化特征(强调体验)、反基础主义的特征(强调分布式计算)等等,吴伯凡说,这都是女性主义特征。把我吓了一跳,开车差点走神。吴伯凡向我推荐了拉康等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的书。打那以后,我对女性主义就多了一分留意。 依“女性”是按生理性别划分,还是按思想特质划分的不同,女性主义可以分为两大分支。按身体的生理性别来划分的,如女权主义,所有男性自然被排除在外。这是早期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为波伏娃(《第二性》)、西苏和依利加雷。若按思想特质划分,男性也可能被包括在内(例如说一个感性的男人具有女性主义的思想特质)。这是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为拉康、克里斯蒂娃和巴特勒(“酷儿理论”)。 拉康是一个奇怪的例子,他个人站在女权主义的反面,却被他人公推为女性主义。有人认为这代表着女性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否定女权主义的女性主义。从此,女性主义更主要是与自我认同有关,而不再与男女性别相关。克里斯蒂娃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她主张用一种多元流动的“女性特质”概念来取代本质主义的“女人”概念。 拉康和克里斯蒂娃的意图,是要把问题聚焦于主体的自我认同,而不是性别本身。这件事就与互联网具有了极大关系。涉及蒸汽机时代的自我,与互联网时代的自我,有没有、或有什么根本区别。 在蒸汽机时代船坚炮利的技术表象背后,现代性的自我就是笛卡尔说的“我思”(我思故我在);而在互联网时代电脑网络的技术表象背后,后现代性的自我则变成了拉康说的“不思”(我思的反义词,比如理性的反面是感性,意识的反面是潜意识)。 这样一来,西苏原来说的那一堆“男/女”二元关系,就成了“我思(笛卡尔)/不思(拉康)”之间的二元关系,也就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二元关系,或用时下的话说“工业化/信息化”的二元关系。 工业化那些父权制的特征,集中表现在笛卡尔理性之中,派生出同质性、一元性、中心化、集中化等等思想特质。女权主义最初把与笛卡尔理性相反的那些感性特性,例如异质性、多元性、去中心化等,当作女性独有的。与其说是反抗男人,不如说是在反抗笛卡尔,也就是工业化本身。克里斯蒂娃作为拉康的学生,

劳伦斯的小说特质与女性主义

劳伦斯的小说特质与女性主义 【摘要】劳伦斯的的小说在学术界历来引起诸多争论。要理解他的小说特质和历史贡献,要在多维视野中把握。劳伦斯对文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从两性关系的视角去揭示工业文明的罪恶。其小说的三大特质就是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性心理探索。对于劳伦斯小说特质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分析作品《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虹》等。分析劳伦斯的小说,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如精神分析理论、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在这里,主要是通过探讨劳伦斯小说与女性主义的关系来从深层次理解其小说内涵。劳伦斯对女性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发展阶段,由支持到矛盾,后期开始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关键词】劳伦斯;小说特质;两性关系;女性主义 D.H.劳伦斯是英国文学中倍受指责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从对两性关系的考察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人的对立和冲突,深刻展现了现代人悲剧性的生存状况。他的出现,是20世纪英国文坛的“一场强烈地震”。 劳伦斯的小说有三个特质,即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性心理探索。在其作品中,处处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向往和对工业文明的厌恶与批判。资本主义发展下的工业文明扭曲了人性,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以在战争中下半身残废的克利弗男爵象征腐朽堕落的工业文明,正是对工业文明社会的一种批判。在其第一部作品《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通过对矿工家庭生活图景的描写,真实地揭示了他们在工业社会中的恶劣的劳动条件与贫困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矿工家庭生活的破坏和感情上的摧残,这也是对工业文明的批判。 作家塑造的诸如康妮、厄秀拉等一系列对性爱大胆追求、追求个性与自由、要求男女平等的女性形象,正是对陈旧的束缚女性性追求、认为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文化、思想观念的批判。《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的女主角康妮,因为自己的丈夫失去了性功能,使她完全生活在一个毫无人性的环境当中。她无法忍受这种非正常的生活,与矿工梅勒斯发生关系并相爱,且决心与他共同生活。且不说小说对性爱描写的尺度非常大,康妮这样一个大胆主动追求和谐幸福的性爱关系的女性形象,正是对多年以来把女性放在男性附属地位的文化传统的突破,批判了这样一种带有浓重的性别歧视态度的文化。 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康妮与“自然之子”梅勒斯的结合,在《虹》中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 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 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 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

目录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 (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 (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 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 三、战后新生活14 参考文献19 后记20 参考文献18 后记20 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基于这一现实,女性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宜昌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的各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2] 出版于1936年的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成名作《飘》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作者以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3](13),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种植园为背景,描写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小说中虽有对战争恢弘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而其中最吸引人心的莫过于斯嘉丽和瑞德之间马拉松式的爱情。女作家始终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南方种

31你的女神你不懂

31你的女神你不懂 之前在微博上分享过巴泽尔,迪克西特,卡尼曼三位老师谈论婚纱,钻戒,化妆,衣着,文化的观点,乍一看,怎么会有这么无聊的话题,婚礼的背后,钻戒,婚纱的背后,穿衣打扮的背后还有这么多的道道弯弯,究竟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又让我想到了,当年米瑟斯,哈耶克抵制社会主义浪潮所做的辩论和各种文章的历史,观念的背后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注视呢? 媒体人罗振宇办的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档节目,罗老师在第三十一期的节目里和大家分享了如何追求女神的一些理论,一如既往的一档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深度读书节目如果赤裸裸的谈论两性话题势必是要负分滚粗的,罗老师一如既往的风趣幽默没节操的时候还能让人觉得“死胖子说的还挺有道理的”,甚至在节目的最后当话题深入到互联网时代的女性主义特征的时候,又让人出人意料,因为你知道这种貌似无聊的话题里潜伏着多么重要的理论。 接下来我们就着罗老师泡妞的话题,把他的《你的女神你不懂》这期节目整理一下,做成文字版的更加清晰的东西。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在《罗辑思维》微信公共账号里中有无数的痴男怨女或食色男女向罗胖子咨询两性话题,本来一个“高大上”的严肃公共平台变成午夜情感解答频道也是罗胖子没有想到的。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平常交流的根本不是什么知识啊,素质啊,人生策略等,很多人都在谈两性问题,男孩子常常喜欢问“我明天就要和女神表白了,我第一句话说什么啊?”女孩子就喜欢问“我跟男朋友闹矛盾怎么处理啊等等”,其实人和人的交流往往要到两性关系这种最底层的时候,交流才是最顺畅的。那接着我们举一个例子:什么是性感?答案是性感就是不需要任何背景知识,不需要任何前提,人能够直接感受到的那个魅力就叫做性感。所以谈到性感就要谈泡妞,这简直就是一环套一环,所以我们就要开始谈如何泡妞了。 钱钟书先生说过一句话:“年轻的十八九岁的男孩子,他心里装的女人大概比皇帝的三宫六院还多,他们对女人的想法比厕所还要肮脏,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又向往最纯洁最美好的爱情,这是青春时代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矛盾。”肮脏的性和美好的爱情在折磨着每一个青春躁动的雄性。什么东西折磨人,什么东西就有必要拿出来说说,拿出来和大家唠一唠。那既然泡不到妞折磨着大家,那就讲讲如何泡妞的话题。 美女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来一茬 成年的男子年轻的时候面对的女性和现在的女孩子根本就不是一种女孩子。社会在进步,人的观念在发生变化。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一个大叔面对一个特别纯洁的小萝莉,就挑逗人家。说“看过A片吗?”女孩说“没有”,“知道武藤兰吗?”“不知道。”“知道苍井空吗?”“不知道。”“知道小泽玛利亚吗?”“不知道。”“知道章子怡吗?”“啊?她也干这个?”你看即使外表纯洁,但内心到底是什么样谁也不清楚。 是个男人看见美女都会动心。罗老师在他的脱口秀里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话说有一次罗老师和与他年岁差不多大的朋友去麦当劳吃饭,突然叽叽喳喳进来一群女孩子,夏天,穿着热裤,美妙的大长腿露在外面,女孩子在那儿买饭,罗老师的朋友看着这一群美女哈喇子流的老长,然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美好的女子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比较研究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比较研究 李清照和朱淑真都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两位才情女子。她们的生活时代相近,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小家碧玉;而且都爱好文学,诗词文赋样样精通,在词的造诣上尤为突出。她们同属婉约词派,一个著有《漱玉集》,一个著有《断肠集》,感情真挚,笔触细腻,独具女性视角。历代学者、评论家也总爱把两人相提并论:“词学莫盛于宋,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而皆受奇谤”[1]、“淑真词以情胜,凄艳芊绵,除李易安外,无出其右者[2]”、“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真不亚于易安[3]”。? 对于李清照的研究,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繁荣”的局面,她的声名显赫引来不少论者论著。古代对李清照的研究大多来自于诗话、词话、笔记或序跋文字,对她的评价多是赞其才华,赏其词章。而对她性格却是褒贬不一。在近代,李清照已经作为杰出女作家、女词人进入了文学史专著的殿堂,并占有一席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进一步推进,到了90年代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将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综合考察,研究视角从“词人词作”拓展到“全人全作”?[4]。“即从新的历史高度进行多维审视,考辨生平事迹、剖析思想性格、探寻心路历程、评价文学地位;立足于李清照的多种创作文体,对作品的思想内涵、社会意义、整体风格、艺术特色等进行立体的多层次的剖析,研究以词为主,兼诗文赋,《词论》的研究力度也逐渐加重。” 而对稍后于李清照的杰出女作家朱淑真的研究,则较冷清。虽然她一生创作的诗词非常多,但由于“一火焚之”“百一不存”[5],给研究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此少有论述。不过近年来对朱淑真的研究也有所升温,大陆、港台的学者们纷纷发表了论著,并有香港学者黄嫣梨女士的专著《朱淑真研究》出版。纵观朱淑真研究,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对其身世、生卒的研究,一是对其诗词的研究。研究成果的突出特点是“对其生平事迹的考订力求突破史料不足的缺陷,更多从作品自身找内证;对其作品的研究能够突破男性文学的标准,在女性文学背景下予以审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6]?。 一、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相似之处

八大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 女性主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划分为九大类: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化全球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历史背景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乃指由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女性主义思潮。自由主义兴起于19世纪的西欧,以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层面上,自由主义挑战当时君权神授的理念与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指出政府的统治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在经济层面上,随著资本主义市场的勃兴,旧有的封建制度对旅行、金融、贸易交易的种种限制也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挑战,以自由之名,争取更多的经贸机会与累积个人财富的机会。十七、十八世纪的女性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与主张加以延伸,扩张到妇女身上以及私领域的性别关系。她们认为,如果政治领域里的君权神授是不可以忍受的,那么为什么家庭里,仍保留著男性家长的绝对权威呢? 基本观点 一、理性 自由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本质是理性,这是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之处,主张女人的本性和男人一样,是人性(human)与理性(rational),而非生殖性(sexual)。 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 人存在世界上的目的与意义,必须由个人决定,而非依赖他人的权威与意见,自主(autonomy)与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就是自由主义所崇奉的原则,也就是不受别人干涉,自己决定自己的生存目标。 三、平等 「平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去从事她所喜欢的事,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同样地,她也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去干涉他人的事。所以个人必须去遵守法律与平等的原则。平等有二个面向,第一个面向是接受束缚的平等,也就是说大家要接受相同的法律限制;第二个面向是机会的平等,每个人均有均等的机会追求自我发展并发挥自我的潜能。 女性主义沿袭自由主义的理念,将之推广到女性身上。首先,妇女是人具有理性。理性是妇女以及所有人类的共通本质,而妇女的性别是次要的。根据自由、自主与自我的决定原则,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须以自我实现、自我潜能发展为优先。女性的自我就是存在的目的,而非为了做妻子与母亲才存在,就好像男性是为了父亲与丈夫的角色而存在。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概念上强调个人主义以及自我优先,同时在经验层次上又肯定家庭对女性的重要,这是其务实特性以及理念本身的内在局限。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一、玛丽.沃尔斯东(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代表作:《为女权辩护》 沃尔斯东认为女人和男人一样具有理性。其主张女性要发展理性,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同时她不特别支持女性参与公共领域的生活,她认为只有少数特别优秀的女性才会从事政治,大多数的女性是在家庭领域里去追求理性与独立。要达成理性与独立,首先,女性要有一技之长,能取得经济独立;其次,法律必须承认男女平等,女性也拥有财产权,而非附属於丈夫。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