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秦汉时期是中国公文的稳定发展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公文的稳定发展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公文的稳定发展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公文的稳定发展时期(

第13 题:秦汉时期是中国公文的稳定发展时期。()(本题5分)

第1 题:(多选题)通用实用类文章主要包括公务文书、()等。(本题5分)

A.事务文书

B.会务文书

C.公关文书

D.调查报告

第2 题:(多选题)行政公文的性质主要包括策令性、()等。(本题5分)

A.专任性

B.规范性

C.庄重性

D.灵活性

第3 题:(多选题)行政公文的作者主要是指法定作者、()。(本题5分)

A.非法定作者

B.大众作者

C.群体作者

D.代言作者

第4 题:知识信息类文章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本题5分) A.社会交往与交流

B.个人交往与交流

C.彼此交往与交流

D.工作交往与交流

第5 题:(多选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经历过()时期。(本题5分)

A.为政治而写作

B.为自我而写作

C.为市场而写作

D.为自由而写作

第6 题:公文是文章的类型之一,公文写作是____的一个分支。()(本题5分) A.写作思想

B.写作观念

C.写作方法

D.写作知识体系

第7 题:公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公文包括党务文书和行政文书。()(本题5分) 错

第8 题:(多选题)一个文明的国家,一个注重理性的国家,一个()的国家,从来都

把公文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本题5分)

A.崇尚和实施法治

B.尊重和倡导现代化规范管理

C.讲究仁爱之心

D.追求平等互助

第9 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从拥有的()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本题5分) A.所有

B.一些

C.一般

D.特殊

第10 题: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其智慧与信仰的()。(本题5分)

A.结合

B.组织

C.沟通

D.凝聚

第11 题:公文写作者的素质是公文写作者()的潜在背景。(本题5分)

A.思想

B.条件

C.能力

D.语言

第12 题:公文发文方式的规范性主要指公文发文一般要经过九大程序。()(本题5分)

A 对

B 错

第13 题: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公文常常不是用“公文”这个概念。()(本题5分) 错

第14 题:公文写作者的文化素质,是指公文写作者要懂得中国传统文化与()(本题5分)

A.风俗

B.风水

C.迷信

D.民俗

第15 题:(多选题)行政公文的策令性主要是指公文的权威性、()。(本题5分) A.严肃性

B.郑重性

C.强制性

D.约束力

第16 题:对于作者来说,如果沟通是交流的基础,那么交流本身就是写作的()所在了。(本题5分)

A.目的

B.主题

C.构思

D.提纲

第17 题:辛亥革命以后时期,是中国公文的巨大变革期。()(本题5分)

第18 题:文章对主题的高要求是丰富、深刻和富有()。(本题5分)

A.思想

B.激情

C.创见

D.见解

第19 题:科学技术如果要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必须以科学的()为前提。(本题5分)

A.管理

B.手段

C.知识

D.技巧

第20 题:当今时代,写作已经不仅指(),还有着更为丰富和更为深刻的内涵。(本题5分)

A.写文章

B.写作文

C.写作品

D.写著作

第1 题:公文的规范性是公文的程式特性,其他实用文体一般不具备这一特性。()(本题5分)

A 对

B 错

第2 题:公文写作者的素质至少包括()方面的内容。(本题5分)

A.五个

B.三个

C.四个

D.六个

第3 题:掌握公文的文章特征,应该首先掌握文章的____。()(本题5分)

B.主要类型

C.写作技巧

D.结构技巧

第4 题:文章选材的最高标准是()。(本题5分)

A.全面

B.典型

C.真实

D.新鲜

第5 题:公文的历史沿革,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本题5分)

第6 题:(多选题)写作是对于各种()的传播。(本题5分)

A.新的高尚的情感

B.新的思想、

C.新的观点

D.新的进步的价值观念

第7 题:作者的感情、思想、观点、知识、信息,有赖于()的畅通而实现。(本题5分)

A.交流

B.交换

C.交际

D.交谈

第8 题:文学艺术类文章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本题5分)

A.小品文

B.随笔

C.戏剧

D.杂文

第9 题:公文写作在起草阶段,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本题5分)

A.领导意图

B.形势需要

C.工作需要

D.法律法规

第10 题:写作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这是从()的关系方面说的。(本题5分)

A.主观与客观

B.思想与感情

D.理论与实践

第11 题:公文是权力的象征,甚至公文本身就是权力。()(本题5分)

A 对

B 错

第12 题:公文写作者的政策素质,是指公文写作者一定要懂得国家()政策。(本题5分)

A.历史

B.变革

C.现行

D.修改后

第13 题:文章选材的标准首先是()。(本题5分)

A.正确

B.支持主题

C.客观

D.公正

第14 题:(多选题)公文写作知识是一门()的知识体系。(本题5分)

A.独特

B.完整

C.系统

D.完美

第15 题:文章的主题是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思想或()。(本题5分) A.情绪

B.情感

C.情操

D.情景

第16 题:清楚了每一种文章的类别,并不等于就清楚了每一种文章在整个文章体系中的位置。()(本题5分)

第17 题:(多选题)写作不仅是(),还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本题5分)

A.一种观念

B.写文章

C.一种技巧

D.一种方法

第18 题:公文写作者的法律素质,是指公文写作者一定要()国家法律法规。(本题

5分)

A.懂得

B、背诵

C.精通

D.完善

第19 题:公文各个作用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本题5分)

A.孤立存在的

B.不孤立存在的

C.没有联系的

D.没有必然联系的

第20 题:公文的各方面作用是从各侧面反映了公文的()(本题5分)

A.思想

B.要求

C.功能

D.格式

第2 题:像其他文章的写作一样,公文写作的构成,也包括四大内容,即作者、读者、选题和()。(本题5分)

A.写作方法

B.写作顺序

C.写作次序

D.写作语言

第 3 题:国务院于2000年8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文公文包括14类14种。()(本题5分)

第4 题:社会实用类文章主要是指公文。()(本题5分)

第5 题:(多选题)公务文书主要包括通知、()等。(本题5分)

A.述职报告

B.通报

C.请示

D.批复

第7 题:从时间角度说,了解公文发展的____,是为了今天学习公文写作的需要。()(本题5分)

A.历史过程

B.方方面面

C.重要理论

D.主要概况

第8 题:公文的专任性主要是指公文作者的专任性和公文读者的专任性。()(本题5分)

A 对

B 错

第10 题:从读者身份的角度划分,公文读者可分为法定读者和普通读者。()(本题5分)

第11 题:公文的策令性体现了公文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本题5分)

A 对

B 错

第14 题:宣传与教育作用()公文所具有的作用。(本题5分)

A.是

B.不是

C.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D.不一定是

第15 题:公文的性质既反映了公文的本质属性,又反映了公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本题5分)

A 对

B 错

第16 题:(多选题)行文公文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所发布的文件。(本题5分) A.人民群众

B.社会团体

C.企业单位

D.事业单位

第17 题:公文的领导与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中。(本题5分)

A.上行文

B.下行文

C.平行文

D.所有行文

第18 题:在今天,法治应该成为公文写作者自觉的()意识。(本题5分)

A.客观

B.科学

C.完全

D.主体

第19 题:文章的行文必须在构思()的基础上进行。(本题5分)

A.开始

B.形成

C.精彩

D.成熟

第2 题:写作的主体是()。(本题5分)

A.作者

B.材料

C.立意

D.构思

第4 题:文学艺术类文章主要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本题5分)

A.交流思想感情

B.述说感觉

C.表达心理

D.描述人物

第6 题:主题是指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本题5分)

A.观点

B.思想

C.情感

D.观点、思想或情感

第7 题:(多选题)公文对于当今时代国家()的规范化管理,起着其他文体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题5分)

A.行政机关

B.企、事业单位

C.人民大众

D.社区服务

第9 题:公文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题5分)

第10 题:从历史的比较中认识当今的____,能加深对于今天公文的理解。()(本题5分)

A.公文运行

B.公文作用

C.公文特质

D.公文语言

第11 题:文章的材料包括理论材料和()两种。(本题5分)

A.思想材料料

B.情感材料

C.数据材料

D.事实材料

第15 题:党务文书有13类13种,行政文书有14类14种。()(本题5分)

第16 题:写作所担负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对于各种新的、高尚的情感,思想,观点和各种新的、进步的价值观念的()。(本题5分)

A.传递

B.传播

C.传送

D.传扬

第18 题:写作的受体是()。(本题5分)

A.结构

B.语言

C.读者

D.方法

第6 题:写作是人类最重要的表达之一。这是从作者的()来说的。(本题5分) A.主体本身

B.客观实在

C.思想方法

D.思想感情

第8 题:写作不仅是一种技巧,一种方法,还是一门()。(本题5分)

A.学问

B.专业

C.科学

D.专长

第10 题:(多选题)写作的过程包括()等环节。(本题5分)

A.材料

B.构思

C.行文

D.修改

第11 题:像其他文章的写作一样,公文写作也包括四大环节,即材料、构思、行文和()。(本题5分)

A.修辞

B.修饰

C.修订

D.修改

第12 题:不管是从外部划分还是从内部划分,每一种文章都有自己所从属的类别。()(本题5分)

第15 题:文章包括三大基本类型,一类是文学艺术类文章,一类是知识信息类文章,一类是()。(本题5分)

A.公文

B.社会实用类文章

C.计划

D.总结

第18 题:写作,作者不但要考虑到其自身表达需要,还要考虑能否与()沟通。(本题5分)

A.观众

B.别人

C.他人

D.读者

第19 题:(多选题)专用实用类文章主要包括金融实用文体、()等。(本题5分) A.文教实用文体

B.司法实用文体

C.外交实用文体

D.工作总结

第11 题:《公文写作》属于一门独特、完整而()的知识体系。(本题5分)

A.完全

B.完善

C.全面

D.系统

第14 题:公文的专任性主要是指公文的作者是专任的。()(本题5分)

第18 题:(多选题)行政公文的主要作用包括领导与指导作用,()等。(本题5分) A.宣传与教育作用

B.联系与告知作用(联系与知照作用)

C.凭证与依据作用

D.历史与现实作用

第1 题:文章构思的主要内容包括主题、选材、定体和()。(本题5分)

A.开头

B.结尾

C.段落

D.结构

第2 题:写作是人的才华与水平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本题5分)

A.评判

B.评价

C.衡量

D.检验

第4 题:选材的最后一个标准是材料必须()。(本题5分)

A.典型

B.真实

C.全面

D.新鲜

第5 题:策令性是公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性质,但不是最重要的性质。()(本题5分)

A 对

B 错

第8 题: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公文常常不是用“公文”这个概念,而是用“应用文”。()(本题5分)

第9 题:宇宙学探讨的是()的关系。(本题5分)

A.人与大地

B.人与社会

C.人与时空

D.人与他人

第15 题:(多选题)写作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其知识包括写作的涵义,()等。(本

A.写作观念的变更

B.写作所涉及的学科

C.写作的构成

D.写作的过程

第16 题:文学作品的专任性是指重大题材的文学作品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写作。()(本题5分)

A 对

B 错

第17 题:从传统文化角度讲,中国是一个崇尚()的国家。(本题5分)

A.法制

B.法学

C.法典

D.权威

第18 题:写作的材料是指能够为文章提供新的观点、思想或情感的事实和()。(本题5分)

A.理论

B.理想

C.想法

D.思考

第19 题:依法治国,这是时代赋于每位公文员的()。(本题5分)

A.神圣职责

B.主观要求

C.光荣义务

D.思想方法

第20 题:公文写作者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公文()的高低。(本题5分)

A.构思

B.质量

C.内容

D.方法

第2 题:从宏观角度划分,文章包括两大基本类型,文艺类文章和非文艺类文章。()(本题5分)

第6 题: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样具有公文的权威性。()(本题5分)

B 错

第12 题: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权威性主要表现是,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本题5分)

A 对

B 错

第14 题:一个低素质的公文写作者如果写出一篇高质量公文,那是()。(本题5分) A.应该的

B.必须的

C.必然的

D.偶然的

第14 题:选题是写作的()(本题5分)

A.内容

B.方向

C.内容和方向

D.选择

第16 题:大体说来,中国文化是一种()文化。(本题5分)

A.知觉

B.感觉

C.理性

D.数据

公文写作___期中题库(大家一起作答吧)

第1 题:(多选题)行政公文的三个要素是指国务院规定的,()等三项内容。(本题5分)

A.用于说明情况的

B.用于解决问题的

C.用于处理公务的

D.具有固定格式

第1 题:写作的意义不仅是交流,写作还有更重要的使命,那是()。(本题5分) A.传达

B.传递

C.传播

D.传送

第6 题:公报是行政文书中的一种重要文书。()(本题5分)

第11 题:一个低素质的公文写作者如果写出一篇高质量公文,那是()。(本题5分) A.应该的

B.必须的

C.必然的

D.偶然的

第12 题:文艺类文章()领导与指导作用(本题5分)

A.具有

B.不具有

C.有时具有

D.有时不具有

第15 题: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样具有公文的权威性。()(本题5分)

A 对

B 错

第16 题:公文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本题5分)

第20 题:(多选题)行政公文的三个要素是指国务院规定的,()等三项内容。(本题5分)

A.用于说明情况的

B.用于解决问题的

C.用于处理公务的

D.具有固定格式

第12 题:文字是语言的表达()。(本题5分)

A.内容

B.目的

C.技术

D.符号

第1 题:对于作者来说,其不但要考虑自身的表达需要,还要照顾到()与读者沟通。(本题5分)

A.能够

B.可以

C.必须

D.能否

第2 题:(多选题)行政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文书。(本题5分)

A.具有法定效力

B.具有规范格式

C.具有深刻理念

D.具有生动语言

第11 题:公文的领导与指导作用,在所有公文的行文中都能体现出来。()(本题5分) 错

第13 题:文艺类文章()领导与指导作用(本题5分)

A.具有

B.不具有

C.有时具有

D.有时不具有

第15 题:写作的意义不仅是交流,写作还有更重要的使命,那是()。(本题5分) A.传达

B.传递

C.传播

D.传送

第16 题:一个低素质的公文写作者如果写出一篇高质量公文,那是()。(本题5分) A.应该的

B.必须的

C.必然的

D.偶然的

第18 题:公文作者的专任性在公文起草中表现为两种形式:职述式和代拟式。()(本题5分)

第1 题:(多选题)写作所涉及的学科包括写作的()学科等。(本题5分)

A.外围

B.相关

C.自然

D.社会

第3 题:公文的领导与指导作用,在所有公文的行文中都能体现出来。()(本题5分) 错

第4 题:公报是行政文书中的一种重要文书。()(本题5分)

第5 题:写作的意义不仅是交流,写作还有更重要的使命,那是()。(本题5分) A.传达

B.传递

C.传播

D.传送

第13 题:公文的主要作用包括()。(本题5分)

A.五个

B.三个

C.六个

D.四个

第6 题:文字是语言的表达()。(本题5分)

A.内容

B.目的

C.技术

D.符号

第12 题:文艺类文章主要是指用来满足人们娱乐需要的文章。()(本题5分)

第14 题:选题是写作的()(本题5分)

A.内容

B.方向

C.内容和方向

D.选择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导言 1、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李学勤等《中国古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1。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朱天俊、陈宏夭《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6、孟宪恒《史学文献检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先秦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 【基本史料】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战国]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 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史学著作】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至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 9、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 1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3、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 14、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15、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 16、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教案)

秦汉时期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 秦朝的统一:战国时期,_______经过_______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____六国。公元前_____年,秦王______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_______。 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采用“_____ ”称号,全国的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_____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①构成:在中央,设置____、____和____三个最高官职。____之下还有诸卿。②职能: ____为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的____; ____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全国____ ; ____ 负责军事。③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____ , ____ ,军政大权操纵在____手中。 ④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____ 、 ____和____进行朝议,最后由____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下重大事情的____ 。 (3)郡县制:①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____直接管辖。②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___,对下督责___,定期向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或___,主要任务是治理___,管理___、___、狱讼和___。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___。③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A.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B.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汉承秦制: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 、 ____并存。西汉武帝颁布“____”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汉朝选官制度:汉朝选官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 1、农业:汉朝以后, ____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官营手工业: ①冶金:如两汉的____ 和____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____工具 ②制瓷:____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____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____ 。 3、商业:①“市”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

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基本特征

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建筑的本质与室内设计关于建筑的本质意义,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用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用之。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①此话语实证了“无”在器、建筑中的价值。现代建筑大师 F.L.wright也说,“建筑的本质(re-ality)不在于其四面墙与屋顶,而在于其内的空间。”(spacewithin)②所以,“建筑不唯以其实体的造型、结构、风格与装饰细部,向人们传布某种文化信息,建筑空间也同样具有十分深广的文化内涵……深入到不同建筑空间的文化背景层面上进行一些考察,就会发现,空间,较实体,负载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因而,也更具有质的方面的意 义。”③从这个意义上讲,室内设计也是对建筑本质的诠释。二、秦汉时期的社会背景室内设计不仅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成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因子。回眸建筑史,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室内的空间形态、组织形式、陈设方式、设计风格,不仅受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影响,也深受特定时代的风俗民情的浸染。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必然具有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中华民族走向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历史,是从秦汉时代开始的。在这一时期,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形成,以儒学主导的多元文化为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由弱转强并得到快速发展,商业(官方)、手工业、建筑技术都有较大的进步。在此背景下,作为社会文化缩影的室内设计,其物质风貌和精神内涵也较前代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基本特征 1.秦汉时期的建筑室内空间基本形态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室内空间的主要形态已基本出现,其内容大体包括:⑴宫殿、礼制等主要建筑。这类土木混合结构的高台建筑是“聚合许多单体建筑在一起的建筑形式。”④其室内空间形态的特点是由若干个“小的矩形单元”聚合而成“高敞”的大空间的。平面布局呈“前朝后寝”。 ⑵住宅。一般住宅为单体建筑,其平面形态为“一堂二内”。⑤宅第的建筑平面布局为前后多重院落。院落空间的形成是单体建筑的“堂”“门”分置的结果。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图像资料分析,当时厅堂的前檐对庭院是敞开的,且不设檐墙;遮阳避雨靠张设帘帷来实现,同时,帘帷也起到了界分室内室外的作用。从空间功能看,庭院与厅堂是内外互渗的。宅第的空间形态基本是“前堂后室”的平面布局。另外,楼、阁、阙等多层建筑也有新的发展,这种立体的空间关系丰富了该时期的空间形态,也使得室内的功能分区更为合理。⑶东汉时期,全木梁柱框架结构体系技术日臻成熟,单体建筑已有“墙倒屋不塌”的特性,以此结构体系而形成的室内空间形态,具有“高敞融 通”“自由分隔”的特征。 2.灵活多变,虚实相生:秦汉时期室内空间组织特征秦汉时期主要建筑,“高敞”的室内空间与低型的家具在尺度上比例严重失调,而且“室大则多阴”⑥。帷帐在室内的使用,便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将灵活的“帷帐”置于固定的“房屋”内的做法,把两种形式的建筑由外而内进行,“空间复合”的设计,不仅满足了室内空间不同使用功能的需要,即便是同一室内空间,在不同的时间段完成不同功能需求,也变成了可能。同时,它更弥补了固定建筑空间组织上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设计,最终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了道家“虚实相生”的思想。秦汉以前,帷

剑桥汉学产生的历史基础

剑桥汉学产生的历史基础 阙维民 剑桥汉学是英国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剑桥大学的汉学与剑桥所在地的汉学1[1]。尽管有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英国汉学是如何地受到“出奇的漠视(Singular Listlessness)”2[2],但近二十年来仍然不断有著述关注着剑桥汉学,它们分别是以欧洲汉学研究为背景的叙述 3[3]、以英国汉学为背景的简论4[4]、全面介绍剑桥汉学研究的文章5[5]以及中国学者利用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汉学资料所写的论文6[6]。此外,作为剑桥汉学研究重要学术成果之一 1[1] 剑桥大学是英国的主要汉学研究中心 (包括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和大英博物馆等汉学研究中心)之一,但座落于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是独立于剑桥大学之外的一个汉学研究机构,所以“剑桥大学汉学”与“剑桥汉学”非同义词。 2[2] 巴雷特《出奇的漠视》1989(T.H.Barrett, Singular Listlessness: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Books and British Scholars, London, Wellsweep Press, 1989)。 3[3] H·费兰克“中国研究:欧洲汉学史概述”,M·威尔逊与J·凯利主编《欧洲汉学》(Herbert Franke: “In Search of China: Some General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inology”, in Ming Wilson & John Cayley (Eds.) Europe Studies China, London, 1995). 4[4] T·H·巴雷特《出奇的漠然——汉学著述与英国汉学家简史》,伦敦,Wellsweep出版社,1989年 (T.H. Barrett, Singular Listlessness---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books and British scholars, London, Wellsweep Press, 1989). 5[5] 麦大维“剑桥的汉学研究”,《剑桥社会杂志》1995-1996年,第37卷,第62-66页。(David McMullen: “Chinese Studies at Cambridge---Wide-Ranging Scholarship from a Doubtful Start”, The Magazine of the Cambridge Society, No. 37, 1995-6, p. 62-66);艾超世“威妥玛先生与剑桥汉学百年 (1888-1988)”,(Charles Aylmer, “Sir Thomas Wade and the Centenary of Chinese Studies at Cambridge (1888-1988)”), 《汉学研究》,1989年12月,第7卷第2期,第405-422页。 6[6] 王庆成“英国起草的‘中日北京8条’及与正式本的比较”,《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第79-85页;王庆成“从剑桥大学收藏的刘丽川告示论太平天国与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第1-15页。

第五章 中国古代建筑

2011年河南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练习卷 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 一、判断题 (判断下列各题的说法是否正确。并在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阶段。() 2、秦汉时期,中国建筑体已经形成。斗拱在秦代已经普遍使用。() 3、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出挑层数越多,表示级别越低。() 4、“减柱法”使用最早的时期是宋朝。这个时期宗教建筑异常兴盛。() 5、树立在陵寝神道两旁的石人和石马统称作石像生,陈列石人主要是作为侍从和警卫,又称“翁仲”。() 6、歇山顶是庑殿顶和悬山顶的结合,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戧脊组成,顾又称为九脊殿。() 7、在古建筑中,建筑的迎面间数一般称为“开间”,建筑的纵深间数称为“进深”。() 8、安济桥坐落在北京的永定河上。() 9、唐乾陵是唐代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 10、明长陵为朱棣之陵,位于北京昌平。() 11、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长城是秦长城。() 12、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35年。() 13、万安桥位于泉州市东。() 14、宫殿建筑指专供皇帝处理政务和日常生活的建筑群,一般情况下皇帝生活起居之处称“殿”。() 15、宋八陵的陵体结构采用的是方上形式。() 16、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上的一种重要装饰,和玺彩画是级别最高的彩画。() 17、牌坊又称牌楼,最早起源于我国早期城市中的里坊制度。() 18、大型的中国雕塑主要有两部分组成: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19、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皇家宫苑。() 20、隋唐时期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高潮时期,其建筑在布局和造型上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并且出现了“无梁殿”。()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孔庙是在哪里?()A、山西B、河南C、山东D、陕西 2、霍去病墓是哪座陵墓的陪葬墓?() A 、唐乾陵 B 、秦始皇陵 C、清东陵 D 、汉茂陵 3、规格最高的一种彩画,以各种姿态的龙、凤和草形图案组合而成,只有皇家宫殿和显要寺庙才能使用的是? CC ()A 和玺彩画 B 旋子彩画 C 苏式彩画 4、古代标准量器,放置在宫殿前,表帝王秉公办事的是? () A 华表 B 嘉量 C 日晷 D 吉祥缸 5、我国最古老的一座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拱桥的是? () A 卢沟桥 B 赵州桥 C 洛阳桥 D 湘子桥 6、中国佛塔可分为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式等类型,应县木塔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塔。() A、楼阁式 B、密檐式 C、覆缽式 D、金刚座式 7、屋面双坡,屋檐悬伸在山墙之外,又叫挑山顶的屋顶是,屋面双坡,屋檐在山墙内封住,不悬出山墙的屋顶是。()A、硬山顶、悬山顶 B、悬山顶、歇山顶 C、悬山顶、硬山顶 D、庑殿顶、硬山顶 8、中国的古代建筑按屋顶的建筑形式区分等级,以下从高到底排列正确的是?() A、重檐庑殿顶,重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 B、单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C、重檐攒尖顶,单檐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 D、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 9、以下关于宫殿外陈设的叙述,错误的是?() A、石狮摆放一般为左雌右雄 B、嘉量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 C、日晷是用来显示时间的工具 D、华表起源于诽谤木 10、北京妙应寺塔与真觉寺塔分别属于?() A、楼阁式塔、密檐式塔 B、密檐式塔、楼阁式塔 C、金刚宝座塔、覆钵式塔 D 、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塔 11、洛阳桥是北宋郡守蔡襄主持修建的,位于?() A、福建省 B、河北省 C、河南省 D、广东省 12北京故宫的主体建筑是什么,它是皇帝举行重大国典的地方。() A、太和殿 B、交泰殿 C、中和殿 D、保和殿 13、为了使桥基与桥墩胶结牢固,采用“养蛎固基法”的是?() A、河北赵州桥 B、北京卢沟桥 C、江苏宝带桥 D、福建洛阳桥 14、下列属于宫殿中宫内陈设的一组是?() A、太平有象、甪端仙鹤、盘龙香筒、如意 B、华表、石狮、铜角鹤 C、嘉量、日晷 D、香炉、铜路灯、江山社稷亭 15、长城是一处特殊的防御工程。历史上很多朝代都修筑过长城。在下列朝代中没有修筑过长城的是? () A、汉朝 B、北周 C、清朝 D、秦朝 16、江西南昌滕王阁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曾经哪位诗人为其作的名文更使它名传千古? ( ) A、崔颢 B、王勃 C、范仲淹 D、李白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4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业)

课时作业(四十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业时间:月日 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 B.宣扬皇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 C.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 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融入儒家中,并发展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故A项错误;早在秦代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理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并结合所学,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理念,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强调君权神授,故C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故D 项错误。 2.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西汉时法家思想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答案:A解析:由“霸王道杂文,奈何纯任德教”的信息说明汉代采用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A项符合题意。 3.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而非“天人合一”,故A项错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 项正确;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4.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话语的意思是百姓通过上天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材料围绕“善”展开论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以“善”的培养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天人感应”,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 5.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复述,而非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

————————————————————————————————作者: ————————————————————————————————日期: ?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各朝代建筑风格

各朝建筑风格 一、穴居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但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例如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其平面多为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山西还发现了“低坑式”窑洞遗址,即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二、巢居 《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曰:“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因此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可见“巢

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被发现,如浙江余杭县土筑祭坛,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石砌方圆祭坛,辽西建平县境内的神庙等。这些发现,使人们对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对神的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从此建筑不仅具有了它的物质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义,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真正建筑诞生 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林。人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在仰韶、半坡、姜寨、河姆渡等考古发掘中均有居住遗址的发现。北方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但后期的建筑已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

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

同济中国建筑史真题

选择填空 建筑史观 1、弗莱彻“建筑之树”反映的历史观是()。04 2、近年来建筑界讨论的“tectonic”主要是指()。04 3、非农耕时代建筑特征()。08 4、中国()时期建筑比较接近TECTONIC的含义。08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流变 1、中国古典建筑演变与下列哪个因素一般没有因果关系()。01 A朝代的更替B文化中心的转移C建筑工具的进步D中外建筑的交流 2、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与木构为主体的成因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01 A建筑类型B建筑等级C取材方便D阴阳五行 3、风水观念与以下哪个因素没有直接关系()。01 A心理学B方位C礼制D术数 4、中国古典园林的“昆仑”和“悬圃”意象大约出现于()时期。01 5、干栏式建筑可能起源于()。02 6、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第一次大变迁大约发生在()时期,并引发了汉民族()方式的演变。02,04 7、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与木构为主体的成因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03 A建筑等级B天人合一C阴阳五行 8、从直接源流上看,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采用()。03 A西北B江南C华北 9、中国上古的九州中,()州孕育了周秦汉唐文化。03 10、传统四合院构成的实质是()。03,04 11、()最早提出了“非神权统治”是中国木构为主体的主要原因。04,06 12、中国上古九州概念中,()两个州后来建都朝代最多。04 13、古代官式建筑与下列哪个因素没有因果关系?()04 A朝代更替B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转移C中外交流 14、以下哪位学者最早以“类型学”的观点来推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原型()。04,05 A罗西B德·昆西C钱伯斯 15、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05 A晋B冀C苏D赣 16、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观念不无关系,也是()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 17、()从技术的方面分析中国的建筑。 中国古代聚落的形态与结构 1、“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指(),“五门”指()。98 2、“东西堂”制度是()时期开始的()制度。98 3、“里坊制”大约解体于()朝,取而代之的是()制度。98 4、古代都城得居住划分单位在汉朝称(),在唐朝称()。99 5、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是(),属于()形制。991

秦汉时期的中国建筑

秦汉时期的中国建筑 秦汉时期的中国文明与城市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中国建筑,这个时期是相当于罗马帝国的时代,也就是说,在世界的范围内,欧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罗马帝国,影响了这个区域的发展。 罗马大角斗场 在东方的秦汉帝国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城市 秦的咸阳的规划的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周代或者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它有很多独特之处。如“法天象地”,它模仿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等级制度,或管子的那种因地制宜、考虑环境。它要放到更宏观的、更宏大的场景中去规划和想象它的城市,就是天和地。 汉代的城市在秦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发展。所谓“汉家自有制度”,它有自己的一套东西。可以说汲取了春秋以来城市发展的很多经验,又表现了原来从来没有过的统一的大帝国的宏大志向,在城市当中都体现出来。当然,宫殿仍然是这个时期城市的一个核心的内容,还有市场。汉帝国和周边地区,特别是和中亚、西亚地区的频繁的贸易往来,导致它的商业活动极其繁荣,市场在城市当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咸阳的战略位置很重要。有文献说它“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它向东可以制约战国时期的七雄五霸,是诸侯国之间的战略要地,后头又占据了关中平原这样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特别是通过蜀道和后面的四川成都平原联系在一起“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这是司马迁讲的。因为这样的一种条件,秦占据了这个城市,它变得强大,最后统一中国。当时,无论是秦朝的官员,还是秦始皇本人,对于他自己建立了这样一个统一伟业都有极高的评价。他们不知道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表现这种伟业,名字上要用皇帝的方式称始皇帝。 那么建筑上、城市上怎么办?在文献当中,在考古学中发现,秦朝的宫殿极其分散,找不到规律。在咸阳周边地区到处都有宫殿的遗址发现,而且相互之间距离很大。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原因?它有没有一种规划的思想。通过查文献反推,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所谓“法天象地”。

秦汉史

秦汉史 一、参考文献 (一)古籍 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①(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商务印书馆,1958年;②(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国书店,1987年;③(清)赵翼、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④(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年;⑤徐蜀编:《史记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⑥(日)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⑦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①(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②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③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4年;④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①(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②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4.《汉纪》(东汉荀悦)、《后汉纪》(东晋袁宏)中华书局,2002年,周天游:《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5.《三辅黄图》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6.《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8.《汉官六种》(清)孙星衍辑,中华书局,1990年。 9.《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中华书局,1963年;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新语》陆贾撰、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

近年来秦汉史研究动向概览

近年来秦汉史研究动向概览 宋尚文 秦汉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门重要课题。其重要之点在于:它既承上且又启下,这个时期中国历史在制度与文化上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并对后世有着极重大的影响。所以,秦汉史的研究在这方面便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仅据个人所见,述其研究动向的几点可资注意的地方。 1.考古资料的发现,推动了秦汉史的研究。静安先生早就提出了“两重证据法”,史学界也颇注意文献与考古的结合。七八十年代的考古似乎更垂青秦汉史研究者。杨家湾汉兵马俑、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尹湾汉墓简牍、汉景帝阳陵、秦始皇帝陵、徐州狮子山汉墓及徐州兵马俑、西安西郊相家巷的秦汉封泥、广州西汉南越王御苑遗址等的发掘清理和资料的公布,大大地丰富了秦汉史的研究内容。它们对秦汉史的研究价值,不只是资料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视野的开拓和思路的启迪。学者们在此基础上,各擅其长,均有丰硕成果。 2.秦汉制度研究,这不是新课题,但是,近年来,主要是近一二年来,在这方面又有了新的开拓,取得新的进展。1997年、1998年,台湾学者廖伯源先生向学术界贡献了《历史与制度——汉代政治制度试释》、《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官文书考证》,还有其他一些著作和论文,对汉代皇宫的宿卫警备、监军制度、将军制度、爵邑制度、乡里制度等,做了进一步更细的探索。 3.地域史更展现出其优势。地域史的研究,在国外行之久矣,在我国史学界受到重视且提到议程上来时间并不是很长。虽然说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地域史历来是史学的重要一支。在这方面,1996'年由周天游先生主编的《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一书,虽不是秦汉地域史的论集,但其中也有相关的论文,如《汉代三辅研究》等。1996年、1999年在广州、昆明召开的两届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年会,则明确地将秦汉时段的广州、昆明作为讨论的重要议题。导向所至,学术界对这两处地方的历史做了认真的探索,取得了不小成果。而在此期间,张荣芳先生的《南越国史》问世,则体现了地域史研究的新成果。 1998年,《陕西通史》出版,而周天游等所撰等的秦汉部分,也是秦汉史在区域文化中的展示。此前不久的1996年出版的《陕西古代简史》,同样有秦汉的篇章。还有王学理先生的《咸阳帝都记》。

五个时期的中国建筑历史分析

五个时期的中国建筑历史分析 五个时期的中国建筑历史分析 中国建筑自其源始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赓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然因历朝 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 各时期。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 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 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殷以前则尚无实物 可考证。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90年),虽在五胡 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 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 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 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 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 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 最可贵之遗物。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 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 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伙,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 则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 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

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 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木结构的广泛应用,其主要成就是框架式结构和“斗拱”结构的高度发展。从具体结构来说,它们都用立柱、横梁组成骨架,全部重量由柱子承接,传到地面,墙体不承重而只起隔断的作用。这种建筑结构体系到汉代已趋于成熟,并已用拱作为柱、梁之间的过渡设施,同时起装饰作用。自两汉到清代的两千多年,我国建筑技术基本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所谓“墙倒屋不塌”,是说明梁柱系统的木结构的优点,并且在室内空间的分隔、开辟门窗、墙的用料和施工等方面都具有灵活性。无论哪种木结构,构件主要用榫卯接合。这种榫卯结构,从1975 年浙江河姆渡原始公社遗址的发掘看,自新石器晚期已经采用,有方形、圆形的榫,长方形、圆形的卯,有的构件上既有凸榫,又有卯眼。五里碑长沙战国墓葬中,棺椁方木榫卯有插榫、银锭、齿形三种形式,这些都说明这种建筑结构是我们先人独立创造的,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至今仍广泛使用。宫殿建筑和万里长城秦汉时期,宫殿建筑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虽然其主要形式仍是战国时期盛行的高台建筑,但规模更加庞大宏伟。所谓“高台建筑”,是一种夯土和木结构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它把许多单体建筑聚合在一个阶梯形夯土台上。秦代建成的咸阳新宫、朝宫等都是在夯土台群上修建的庞大宫室殿屋群。公元前212 年秦始皇兴建的朝宫,尤其华丽壮观,朝宫的前殿就是著名的阿房宫,《史记》中称它“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在建筑技术上有着伟大成就的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从战国时代起,燕、赵、魏、齐等国便各筑有长城以防备其他国家和游牧民族的侵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三十六万民工,花了十多年时间将列国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北达阴山,南至雁门关,东接燕长城直达辽东,工程十分浩大。以陕西韩城县现存魏长城为例,基部宽7 米,顶宽4 米,用黄土夯筑,烽火台每边宽7 米,高9 米。现存的秦长城有的用粘土夹杂碎石夯紧,夯窝小而密集,相当坚牢。汉代修筑长城的技术和规模又远胜前代。《居延汉简》称汉代长城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玉门关汉长城残高仍有4 米多,自地面50 厘米处起,每15 厘米铺芦苇一层,夯土中加入小石子。烽火台每边宽17 米,高达25 米,有的用土坯砌筑,也夹有芦苇以增强抗压力,防止冲刷。长城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磅礴气概和聪明才智,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的高超水平。 三国建立后,经济有所恢复。魏的国力最强,先后兴建邺、许昌、洛阳三个都城及宫殿。其中洛阳在东汉旧址上重建,将东汉时南北两宫改为只有一个北宫,加强了宫前主街的纵深长度,这些为以后的都城建设所遵循。它创建的宫殿中,主殿太极殿与东堂、西堂并列的布局,也沿用了三百年之久。魏在都城宫室上的创新,对后世颇有影响。吴和汉(蜀汉)是小国,在都城、宫室方面无重大建设。南北朝时,在都城宫室上都有巨大变化,梁时的建康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商业中心。北朝的北魏为与南朝抗衡,公元493年由北方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至中原的洛阳,大力推行汉化,在重建的洛阳城外发展出方格网街道的外郭,开中国城市布局的新局面,为隋唐长安城的前奏。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寺院佛塔时有兴建。两晋十六国时,战乱残酷,人民苦难,佛教遂得到巨大的发展,到社会安定、经济有所发展时,南北双方都大兴修佛寺建佛塔之风。大建寺塔和修都城宫殿一样,对这一时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中南朝寺塔建造对木结构发展作用尤大,对摆脱汉以来宫室建筑中土木混合结构残余,向全木构架发展起了关键作用。洛阳曹魏立国之初先修北宫和官署,其余仍保持东汉十二城门、二十四街的基本格局。公元

试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试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质结构,讲究对称美,建筑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西方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同样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对比,可以发觉出中西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2.中国古代建筑与易经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