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华民国简史

中华民国简史

立国之初

孙中山

甲午战争后清朝面临许多政治和外交危机,民间革新与革命思潮涌现。孙中山先后创立兴中会与同盟会,号召推翻满清帝制。他的革命思想及主张逐渐得到认同并影响广泛,并同华兴会、爱国学社、青年会合组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于武昌发动革命成功,并在随后数月引起各省回响。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17省。

当时清朝岌岌可危,所以起用袁世凯任内阁总理。虽然袁世凯发兵击溃于湖北的革命军,但他也希望议和,之后双方断断续续停战,并正式派代表于上海议和。革命期间因有黎元洪与黄兴之争,久议不决。嗣孙中山自海外返国,被独立各省代表选为临时大总统。

1912 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的总统府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前一年12月25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光绪帝的皇后隆裕太后代宣统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一大中华民国」。至此,中华民国之国号正式取代与继承大清国。

中华民国国旗(1912年-1928年)

北洋政府

袁世凯

袁世凯利用军事与政治手腕,在南北议和中取得绝对优势。不久,孙中山于1912年2月13日辞职,让位于袁世凯。政府迁都至北京,史称「北洋政府」。中华民国于此时期遇过两次危机,一次是袁世凯欲称帝的洪宪帝制,另一次即是张勳的溥仪复辟,所幸皆化险为夷。之后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孙中山随发起护法运动,于广州建立护法政府,军政时期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国成为战胜国,但因青岛归属问题使中国知识份子发起五四运动。由于政府改造不满人意,知识份子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这些运动打开了中华民国再造的契机。

北洋政府因为接连贪污腐败(例如曹锟贿选担任总统)与军阀割据而动盪不安。最后军阀形成据有东北河北的奉系张作霖(含鲁系)、河南湖广的直系吴佩孚及江南的新直系孙传芳。当时广州护法政府则受实力派军阀牵制,之后又因「陈炯明叛变」最终使北伐失败。后来孙中山与共产国际合作,以「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口号,并定出联俄容共政策[7]。护法政府在苏联协助下成立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建立后东征讨平陈炯明,平定滇、桂叛军,缔造北伐契机。最后以蒋中正为总司令发动北伐。

蒋介石

国军主力北上攻下长沙与武汉,直系被摧毁,随后东征攻下南昌。东路军经由闽浙,最后与主力军会合于南京,新直系溃败。之后因为容共问题,蒋中正于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并宣佈清党,是为宁汉分裂。随后武汉同意「分共」,与南京复合,史称宁汉合流。遭驱除的中国

共产党则发生南昌事件。1928年西北军冯玉祥与晋系阎锡山加入国民革命军,兵分三路攻向北京。期间日本为阻碍北伐于济南引发五三惨桉,国军避免冲突而绕道。最后国军攻克北京,东北奉系军阀张作霖于渖阳皇姑屯车站遭日人炸死。年底,其子张学良宣佈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

训政时期

中华民国国旗(1928年至今)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定南京市为首都,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以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并订于国府的《训政时期约法》中。(「约法」相当于宪法。)卿云歌亦改以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训典礼训辞为国歌,并在台湾沿用至今。根据1924年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在北伐成功后开始「训政」时期。由于日本侵华,使得1936年5月拟定「五五宪草」直到1946年方订定为中华民国宪法,并于1947年颁行,训政时期方告结束。这段时期又称黄金十年。外国在华特权通过外交途径展开收回。积极地进行立法和刑法系统的现代化。稳定物价、改革银行和统一币制。建设以南京与兰州为中心的连省公路和粤汉、浙赣、陇海铁路。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立法禁止毒品买卖并增大工业和农业生产。[8]教育界也制定国语以帮助中国社会的统一。广泛分佈的通讯设施改善讯息传输。这些改革增进了民众的统一感和自豪感。

但于国防上,中华民国处于内忧外患的窘境。由于中央推行军政统一使得地方派系被削弱,导致地方与中央的关係恶化[9],最终地

方各派系(如桂、晋及冯)陆续与中央发生了内战,史称中原大战,最后中央军胜利。而后为了对付据守赣南的中国共产党,先后发起五次「剿共」,最后于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防御失败,长征撤至陝北。日本于此期间逐步加强侵略,九一八事变吞併东北以建立满洲国。一二八事变意图侵略上海,所幸国军击退之。随后经由长城战役、华北自治运动,企图吞併华北。

当时蒋中正定下「攘外必须安内」的政策,旨在避免对日全面开战,与剿共同时并行。但在中共倡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内反日逐步高涨之下[10],以及张学良多方剿共失利,最后于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最后蒋中正同意停止剿共,红军收编为八路军与新四军。此事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得以稳定,改写了中国现代历史。不过,由于国民政府仍无强大的经济力与武力对日抗衡,当时只能避免对日全面作战。

抗战时期

1937年7月日本引发卢沟桥事变,攻陷华北。当时蒋中正定下「以空间换时间」、由上而下诱使为由东至西,并固守以待国际局势转变。8月上海发生淞沪会战,国军战败主力受创惨重。首都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至重庆。日军于南京发动南京大屠杀,震惊国际。而后南北日军欲会师华中时,国军于台儿庄击溃日军,史称台儿庄大捷。当时,中华民国所属国军军力计步兵128个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砲兵4旅,20个独立团,正规军合计170万人。因战争爆发,立宪延后。当时国民政府主席为林森(1932

年-1943年),行政院长为汪精卫(1932年-1935年),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为蒋中正(1932年-1947年)。

中国共产党所属的新四军与第八路军亦加入抗战,共约五十万兵力。该两支共产党军队参与敌后对日游击战,较有名的正规战为平型关之役(国共联合)与百团大战。

1938 年8月至10月发生武汉会战,日军攻下武汉。同期间日军登陆大亚湾,攻下广州侵略华南。由于战线拉长,日军转入休整。1939年期间双方于豫鄂湘桂各省交战。日军三次南下长沙皆为国军击溃,史称长沙大捷。在沦陷区,国军与共军开闢敌后战场并展开牵制与游击,使日军仅能控制据点与交通线。为了管理佔领地并达成「以华制华」目的,日本扶持汪精卫于1940年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政权)。之前日本也扶持德王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在外交上,美国力促中日和谈,由于中日和议始终难于达成及日本入侵中南半岛而失败。1941年7月美英中荷各国对日禁运而成立ABCD包围网,最终日本于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开启太平洋战争。中国遂正式成为同盟国一员并正式对日宣战。蒋中正任中国战区(含越泰寮及高棉)统帅,史迪威任参谋长。英国开放滇缅公路补给物资,英美各国亦签订平等条约。由于当时国际局势英美各国採「先欧后亚」策略,中国仍未减轻负担。此时日本意图切断中国补给线,最终于1942年攻击缅甸,国军派杜聿明、孙立人率远征军入缅援英。最后缅甸被日本佔领,远征军撤至印度与云南,滇缅公路中断。1944年中英盟军反攻收复缅北,建立中印公路。同期间日本发动「一号作战」,

先后打通了平汉、汉粤线,建立大陆补给线,并攻至独山,一度威胁重庆。

1945年时,美军已逐步逼近日本本土,国军在中美空军支援下牵制日军并轰炸大陆补给线。日军意图反制而发动湘西会战与鄂西会战,国军皆防卫成功。5月国军发动反击,收复广西。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与长崎先后投下核弹,苏联依据雅尔达密约对日宣战,最后佔领中国东北。最终日本天皇于8月15日宣佈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于美舰密苏里号签署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于南京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抗战胜利,中华民国收复东北与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抗战期间,国军所属第五军、第十军、第十三军、第十八军、第二十六军、第五十二军、第五十九军、第七十四军、新一军及新六军等军队与日军共有38,931次小型战斗、1,117次重大战役、22场大会战,伤亡人数高达330馀万人(含1937年至1945年间的补充兵员)。国军虽因装备等因素无法取得绝对优势,但也于台儿庄、淞沪、长沙等战役,上海、笕桥等空战中重创日军,并使日军必须付出庞大的代价以维持对中国各地的佔领、无以提振日本海空两军的战力,而盟军得以趁隙在海空两面威赫日本。

国共内战时期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达成双十协定,确定以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党派平等、地方自治之途径达到和平民主建国,并儘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制宪事宜。但是,国民党在谈判期

间派军队向解放区发起进攻。[来源请求]解放区军民打退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并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各党平等协商并确定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桉。不久,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援助下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至此遂爆发国共内战。

最后于1946年12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及民盟代表拒绝出席下,各省其馀选出代表在达到法定人数的情况下,于南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了基于同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桉的《中华民国宪法》。宪法于1947年1月1日由国民政府公佈,同年12月25日施行。1947年7月4日,国民政府国务会议通过蒋中正提出之「戡乱勘乱」与行宪并进的方针,当时言:「拯救匪区人民,保卫民族生存,巩固国家统一,厉行全国总动员,以戡平共匪叛乱,扫除民主障碍,如期实施宪政,贯彻和平建国方针桉」;7月7日,抗日战争十週年际,中国共产党宣佈准备自行组织联合政府。1947年11月21日至11月23日,全国举行国大代表选举。1948年3月29日,行宪国民大会开幕。1948年4月16日,国民大会主席团公告总统候选人,为蒋中正与居正两人。1948年4月18日,国民大会通过修改宪法桉,增加「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总统得为紧急处分。1948年4月19日,国民大会第十三次大会选举总统,蒋中正以2430票当选(居正269票)。1948年4月20日国民大会主席团公告副总统候选人,计为孙科、李宗仁、程潜、于右任、莫德惠、徐傅霖六人。经两次选举均无候选人获半数

票,候选人相继宣佈弃选后,国民大会休会。4月29日举行第四次副总统选举大会,李宗仁以1438票当选(孙科得1295票)。5月1日,中国共产党号召各党派举行「新政治协商会议」;同日,国民大会闭幕。5月20日,蒋中正、李宗仁就任总统及副总统职,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结束,开始由中华民国政府施行宪政。

然时局溷乱,因孙立人在东北有''横扫''解放军之势、与个性保守的上级杜聿明意见不同,不得以,蒋中正将之委以虚职再迁调台湾练兵,使原本几定大局的东北战况随之逆转。先1948年9月济南失守,后1948年11月辽西会战失利。执政国民党内要蒋辞卸呼声甚高。1949年初在徐蚌会战(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政府溃败,蒋宣佈下野,李宗仁代总统与中共谈判。未几谈判代表张治中等滞京不归,李宗仁将政府迁往广州。1949年4月,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攻陷南京。未几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后又迁成都、西昌。李代总统见大势已去,赴港养病。蒋中正以国民党总裁身份部署西南最后保卫战失利,于1949年10月最后飞往昆明、成都部署一切,最终放弃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军事反攻,将中央政府迁往台北。

另外,台湾光复后,由于接管政府管理不当引发民怨,最后发生二二八事件。此事件造成省籍情结加深与对政府产生不信任,促使台湾独立运动的发展。

退守台湾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大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3月,中华民国政府召赴美之李宗仁代总统回国未果,于是蒋中正于台湾复

行视事。政府财政匮乏,只好使用抢运来台的黄金解危。期间东南沿海依旧动盪不安。金门岛、海南岛、舟山群岛、一江山岛、大陈岛等等地区受到中共解放军的攻击。由于金门在古宁头战役及后来八二三砲战(1958年)防卫成功,使得中华民国逐渐安定。另外,据守滇南的国军撤至缅甸金三角,最后部份军队返台。

1951 年爆发韩战,美国派第七舰队协防并给予美援,使中华民国脱离在国际上的暧昧地位并稳住局势。1951年台湾省实施地方自治。省议员及全台县长市长即为全民直接选举。但为了抗共,蒋中正宣佈「戒严令」,冻结宪法。虽然安定内部,但这使得民主宪政的推行打折扣,造成许多因反对言论或行动被指为「匪谍」而受到迫害,史称白色恐怖时期。蒋中正藉由原大陆地区国大代表行连选连任,先后担任第一至第五任总统。直到1970年代,中华民国都被认为是国际社会中中国的合法代表,而承认中共的国家则逐渐增加。在内政方面,台湾省省主席陈诚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稳定农业。在工业方面,藉由土地改革,带动了民营企业和工商业发展,并以加工出口导向为主。

1971年,由于联合国的《第2758号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中华民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中国席次,使得中华民国政府退出联合国。中华民国在国际地位大幅度滑落,之后在国际上多以台湾为称呼。由于石油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1973年11月行政院院长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以及十二大建设以稳定经济发展。这促进台湾经济起飞,使得1980年代的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亦即「新兴工业国」

(NICs)。产业结构也逐渐从传统的农业为主型态,过渡到劳力密集的工业,并朝向服务业。在民生富裕民众殷实的背景之下,台湾各种社会运动、政治运动的能量皆在此一时期累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