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共三次合作的回顾和畅想

国共三次合作的回顾和畅想

国共三次合作的回顾和畅想
国共三次合作的回顾和畅想

国共三次合作的回顾和畅想

(北京华浩民)《联合早报网》

国共两党的关系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救亡史、民主发展史、中国统一史和民族复兴史。历史上的两次合作完成了当时的历史责任,而已经拉开序幕的第三次合作,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可谓任重道远。

第一次国共合作回顾: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合作目的: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国家。

直接任务:北伐革命

共同敌人:旧军阀、封建残余、帝国主义代表。

合作模式:共产党人参加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军。

破裂原因:共产国际的草率决定(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的怀疑、排斥和打压

共产党占据国民党领导层的威胁

蒋介石的反俄促成最终的反共

合作成果:北伐战争胜利,中国在分崩离析中实现统一。

第二次国共合作回顾:

合作基础:民族主义

合作目的:抗击日本侵略者

直接任务:抗日战争

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

合作模式:改编共产党军队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破裂原因:抗战胜利后的国家领导权之争

合作成果:抗战胜利,结束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史。

回顾两次国共合作,有很多共同之处。

1、国民党内忧外患:第一次合作,是在陈炯明叛乱事件之后,中山先生对革命军组成的彻底失望和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判断,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第二次合作,是在西安事变时候,蒋介石迫于国内外强大的舆论压力,不得不联共抗日。

2、共产党需要援手:第一次合作,共产党没有军队,仅凭农工革命解决不了中国的革命问题,共产党还处于地下组织。第二次合作,共产党非常弱小,外有日寇,内有围剿,无法完成抗日救亡的历史使命。

3、合作的政治基础、合作目的、合作任务高度一致,而且都有共同的敌人。

4、合作破裂的原因也基本一致,都是缺少足够的信任,坚持各自的政治理念导致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兵戎相见。

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寻找明天的钥匙。继2005年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以来,两党之间的互动逐渐增多,5月26日,国民党党主席吴伯雄先生的登陆,28日即将举行的“胡吴会”将是两岸执政党主席的第一次会晤,两岸能否在“胡连会”、“胡萧会”后,全面启动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第三次合作,会不会象前两次那样短暂?第三次合作,将给中国历史发展留下什么财富?

一、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时机已经成熟:

国共两党经历了百年恩怨之后,第三次合作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依旧用审视前两次合作的目光来看看第三次合作的必备条件:

双方拥有第三次合作的共同基础: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我们注意到,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先生在520就职演讲中,反复重申“中华民族”的概念,这是近10多年来(从李登辉时期开始)少有的,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以及马英九政府强调民族情节的信心和态度。马英九先生在演讲中,开篇就将台湾民主作为全篇的重头提出,不能说不暗含深意。而反观大陆方面,从经济改革到政治制度改革,从社会建设到民主建设,也在一步步的走向民主社会。尽管道路是漫长的,但是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所以说,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是两岸和解,国共合作,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幸运的是,以胡十六字箴言和520演说为标志,被两岸执政的国共两党,同时发现了,找到了。

双方拥有第三次合作的背景条件:国民党经历二次政党轮替,深知失去政权的痛苦。政权失去了,党员的凝聚力和公众的向心力就会下降,可谓内忧。同时,民进党及深绿阵营的台独理念,对国民党的基本政治理念是严峻的冲击,可谓外患。台湾岛内民众对国民党登岛之后的所做作为记忆犹新,可谓内忧。台湾经济的逐渐衰退导致台湾在亚太经济影响力逐渐下降,可谓外患。共产党方面,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主问题、社会和谐、民族宗教事务等问题,往往成为西方各国指责的把柄,成为国际社会妖魔化中国,阻挠中国发展,贬损中国形象的有力武器,进而达到减缓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丑化中国国际形象的卑劣目的。

双方拥有第三次合作的共同任务:无可以替代的任务就是发展经济,共同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双方拥有第三次合作的共同敌人:台独分裂分子(当然敌人也可以转化成朋友,只要他们放弃分裂,就是朋友)

二、国共第三次合作不仅不会短暂,而且将全面开启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还是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国共一次二次合作破碎的主要原因是互信不足和对国家建设的理念不同。后者理念的不同,说到底还是个互信的问题。那么国共两党现在具备互信的氛围和环境了吗?胡锦涛先生在2008年4月29日会见连战先生时指出: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箴言,开篇就是建立互信。这是国共两党百余年来,用无数生命和蹉跎换来的惨痛教训和宝贵财富。国共两党,互信则兴邦,互疑则内乱。不知道两岸13亿2300万同胞,是否理解为什么胡锦涛先生将建立互信放在了16字箴言的最前面,这是两岸和平、发展和共同进步的基础,也是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基础。

我们也高兴的看到,马英九先生在520就职演说中,正面的直接的呼应了胡锦涛先生的这16个字,可以说,互信的理念已经在两岸执政党之间心有灵犀。

有了互信的基础,两党的第三次合作就不会夭折,而且必将长期的发展下去。事实将证明,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将开启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藉此实现,中国国家的统一将藉此实现,中国民主的突破式发展将藉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藉此实现!

三、国共第三次合作将留给历史的怎样的财富:

第一次合作,国共两党联手实现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打倒了旧军阀,实现了国家(当时为中华民国)的真正统一。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联手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了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抗击外国侵略的最终胜利。国共两党每一次并肩携手,都能留给历史一份沉甸甸的财富。

第三次国共合作,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重大的,也是沉重的。没有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气势,没有了抗击日寇的硝烟,但是第三次合作的重要性,比之前两次,有过之,无不及。

当前,摆在两岸执政党面前的重大问题一个接一个:

两岸如何对面经济发展的考验,大陆经济的续航能力和台湾经济的二度起飞,这关系到大中国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稳定。

两岸如何探索符合中国社会的民主模式和民主发展的道路。严格的说,台湾的所谓民主灯塔,不值得大陆效法,台湾模式不能推广至全国。而大陆的民主制度,也因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政治理念,短期内还将长期适用于大陆。事实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5000年文明的国度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2000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在中国这样一个承受了近百年屈辱和蹉跎刚刚走向富强的国家,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实施完全西式的民主,也是不科学不现实的。

两岸如何以互信为基础追求两岸的和平和安全。既然是两岸和谐相处,和平共荣,互相信任,按照字面意思,大陆针对台独的武力威慑就应该削弱直至解除。可一旦解除,台湾如发生政党轮替,民进党再次上台,宣布独立,如何应对?大陆方面可以强调互信至拆除导弹,那么台湾方面,国民党能保证党内不出李登辉第二吗?能保证政权不丢,叫嚣台独的民进党永远在野吗?这个两岸的互信,真的是很难的命题。有时候,信任要不信任更难处理,需要“以中华民族智慧之高”才能解决。

两岸的国际地位。这里,我们不单纯说台湾的国际地位,而是说两岸的国际地位。实际上,大陆正在逐渐提升其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台湾能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和实惠。这又是一个需要中华民族高智慧来解决的问题。

两岸的统一。实现两岸的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分开的两岸,无法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郑成功到施琅,从蒋介石到毛泽东,从蒋经国到邓小平,也许他们的政见不同,但是都是爱国主义者,都没有放弃中国统一的梦想。两岸近期因为“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的不同而无法统一,这是现实。那么国共两党需要怎么不断缩小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的差异,最终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呢?

以上的问题,任何一项都将是名垂青史的大事件,每一件都重如泰山,成为国共两个执政党需要处理的万钧重任。当然,如果处理得好,都将会是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留给历史的最大财富。

国共两党,百年恩怨,几度携手共赴国难,几度反目涂炭生灵,终于在民族大义的旗帜下,再度握手,互信互助,互动互补。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握手,将再不放开,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真诚合作,并必将为中国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度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这将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乐见其成的好事。

第一次国共合作教案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基本史实; 2.通过运用史料来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孙中山为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到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上建立的永不灭的丰功伟绩。 重点: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基本史实。 难点: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新民主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黄埔军校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黄埔军校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段历史。 【新课讲授】 一、时代背景 (展示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在各派军阀中,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实力最强。他们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与1920年的直皖之战和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取得胜利,控制了中央政权。1923年3月,他们……再次挑起军阀混战。到1924年,参加混战的兵力达45万人,战火燃遍了全国大部分省区。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107~108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

教师设问: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处于什么状态?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中国处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致使中国经济萧条、生灵涂炭。) 教师讲述:当时的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统治下,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国家四分五裂,政治及其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大家想想,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而列强与军阀这两大敌人的联合力量十分强大的。这个艰巨的任务由谁来完成,又怎样完成呢?请同学们稍作回忆:在中国近代史上,已经有哪几个阶级起来革命,他们采取了哪些方式,结果如何? 二、国共合作的实现的原因 1.小组探讨: 结合所学知识及下列材料,思考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议俄为师,断无成就。”——孙文 材料二: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依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 ——中共三大宣言师讲述: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明确:两党合作的原因:统一力量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的准备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生: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四、国共合作的实现

谈第一次国共合作

谈第一次国共合作 无疑,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创新性的举措,在当时这种政治结合的方式,真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最终没能经得住考验,两次合作,成果显著,然而最终都以破裂告终,在这里我们来谈谈第一次合作。 首先,国民党在当时是中国第一大党,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具有革命精神的政党,经过早期的同盟会以及中华革命党人的不断实践,可以说国民党已经有“资格”、有能力来引导中国的变革。然而,尽管这个政党最有影响力,又是“元老”,但其内部成分却极其复杂,它的成员有早期革命党人,有立宪派人物,甚至掺杂有华侨以及一些社会激进分子,这样的人只不过是政治投机者,何谈革命,何谈救国?从阶级性质来看,它代表的是地主买办和大资产阶级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这些人,都与帝国主义以及腐朽的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阶级构成,也是导致后来其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人员散漫,政治思想及其保守,它也就无法单独主导中国革命!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是一个毫无治党治国经验,但是它充满激情充满战斗力,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政党,它思想先进,党员积极活跃,革命思想彻底,又有共产国际的帮助,所以这样一支新兴的政党注定将来能主导中国未来的航向。但同时它又经验不足,人员少,其影响力远不如国民党。所以要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必须选择与当时的国民党合作,这也是一次学习经验,壮大自己的机会。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开展各地的工人运动,以此逐渐壮大无产阶级,使社会各界认识看到无产阶级是一直具有强大潜在力量的阶级。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而当时的孙中山,可以说他开展的一切革命活动,都是在依赖各地军阀的支持,尽管有自己的政党,却没有属于国民党自己的军队。而且面对国民党内部党派林立,人事散漫,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迫切需要进行改组,需要进行一次“大换血”。此时在各地开展的工人运动,使孙中山开始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如此,国共双方都有进行合作的意愿,在双方多次商榷以及共产国际的帮助之下,国共第一次合作将要开始了。 由于反帝反封建是当时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以此为基础国共两党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关于其合作方式,相信大家都知道,第一次合作是所谓的“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种方式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阶级力量的一次大组合。它对革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我们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6月发表的《对于时局的主张》和“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开始提出联合国民党的问题。8月,李大钊、陈独秀等先后同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会晤,商谈国共合作的问题。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问题。根据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应当同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进行民主革命的理论,为了推翻强大的敌人的统治,必须团结一切愿意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组织广泛地革命统一战线;同时,也由于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用国民党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可以吸收更为广大的群众参加民主革命,有利于国共两党的发展,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壮大。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确定,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桂林会晤孙中山,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等问题。1922年初,马林向中共中央提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的建议。孙中山在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成员达林的谈话中,也表示了他同共产党合作的方式应是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共产国际积极疏通国共两党的关系,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提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同国民党合作的具体形式问题。共产国际根据马林的汇报作出指示,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起初,大多数人都反对加入国民党,可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说服了与会的人,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和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形式问题的重大决策。会后不久,李大钊、陈独秀、张太雷、蔡和森、张国焘等先后加入国民党。1923年1月和5月,共产国际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和《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正确地指出“国民党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实现工农联盟,“领导权应当归于工人阶级的政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大会讨论时,多数代表着重批评了张国焘等怀疑国共合作的“左”观点,也不同意马林、陈独秀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观点。经过热烈争论,大会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大会选举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谭平山、罗章龙等9人为中央委员、陈独秀为委员长。中共“三大”确定的以党内合作形式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推动了孙中山国民党的改组,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为迎接国民革命的到来作了必要的准备。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从1922年9月起开始改组国民党。经历了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深感“本党分子此刻过于复杂,党内的人格太不齐”,“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本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欢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帮助进行国民党改组的工作。 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改进国民党会议,商讨改组国民党问题,指定丁惟汾、陈独秀等9人为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委员。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

国共首次合作时期报刊

国共首次合作时期报刊 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和一次合作实现后,革命和进步报刊再次蓬勃发展。首先,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空前活跃,到北伐前夕,分布全国14个省市的国民党报刊计有66家(北京和广东未计入),其中相当一批是用国民党机关报名义出版实际由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人主持编务。主要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机关报《政治周报》(广州),毛泽东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身份负责筹办和主编;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出版的武汉《楚光日报》和《汉口民国日报》,从经理、总编辑至编辑工作人员全系共产党人;上海《新建设》,恽代英主编;上海《民国日报》副刊部有不少共产党人参与工作。其次,工、农、学、兵、妇各界群众团体纷纷出版的报刊有:《中国工人》等工报刊10余种;《中国农民》等农民报刊30余种;《中国学生》等学生报刊50余种;《中国妇女》等妇女报刊18种。此外,还出有进步文化刊物,如北京的《语丝》、《莽原》、《猛进》和上海的《洪水》等。总计至少150种以上。这些报刊在五卅运动、省港罢工、北伐战争中,在宣传上结成广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为推进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作出了贡献。(张之华) 《创造》 中国文学团体创造社出版的毓机关刊物。1922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初名《创造季刊》,创造社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等主办,泰东书局出版发行。以刊发文学创作和译著为主,亦发表文艺评论。1924年2月出版第三卷2期后停刊,共出6期。1923年5月13日出版综合性文化刊物《创造周报》,刊登政论、文艺评论、散文、杂感和文学作品,主持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1924年5月中旬出版52期后停刊。该刊初期发行3000份,很快增至6000份,并一再增印,深受欢迎。1923年7月21日在上海《中华新报》上出版文学副刊《创造日》,共出100期。郭沫若执笔写《〈创造日〉停刊布告》称:"凤凰虽已化成灰,凤凰不曾死。秋菊虽已凋残尽,花已成种子",坚信创造的精神永在。1927 年3月创造社将这百期编为《创造日汇刊》,由光华书局出版发行。1926年3月16日出版《创造月刊》,大32开本杂志,郭沫若等联名发表《创造周报复活宣言》,1929年1月10日出版第二卷6期后停刊,共出18期。(张之华) 《努力周报》 中国现代政治评论刊物。1922年5月7日创刊于北京。由胡适等自由派知识分子发起创办。胡适任主编,高一涵曾任代主编。主要撰稿人有丁文江、陶孟和、罗家伦、张慰慈等。胡适在创刊号和第4号撰写的《努力歌》、《后努力歌》,为刊物定下了鼓吹"好政府主义"的改良基调。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答: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两个性质、纲领相互对立的政党间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民族存亡受到严峻考验的的形势下形成的以联合抗日为目标的的武装联盟。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表现。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的同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巨大威胁。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事斗争退为次要矛盾,中华民族同日本军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紧要关头,必然要求将国内所有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正是适应这个要求建立起来的。 其次,第二次国共合作之所以能形成,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同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也是国民党顺应形势转变政策的祭俄国。前者是国共合作形成的关键所在,后者是国共合作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口号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有力地动员了广大群众,使全国迅速形成了抗日反蒋浪潮,有力推动了国民党政策的转变。1935年12月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议》。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共产党关于抗战的主张在全国很快形成了抗日浪潮。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就是一个标志。国民党在全国反日抗战浪潮前极为孤立,不得不改变政策。 第二,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实现了同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大联合,以此来推动国民党走上抗战道路。1936年1月25日,以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20位红军领导人的名义,发表了《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随后,红军与东北军在停止内战、通商、联苏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协定。在此期间,毛泽东指派汪锋就联合抗日问题同杨虎城多次交谈,并达成联合抗日的协议,实现了“西北大联合”。 第三,中国共产党坚持逼蒋抗日、联蒋抗日方针,迫使蒋介石走上抗日道路。华北事变后,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代表英美利益的国民党有可能出现转向抗日的变化,并确定了逼蒋抗日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必要前提,也加快了两党的合作进程。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共产党为实现两党重新合作,致电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的政治让步,在全国引起反响,并得到国民党部分领导人的赞同。从1937年2月到1937年9月,两党进行了多次谈判。9月22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的谈话,标志着国共两党联合的实现。 再次,中国革命所处的国际环境,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华北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向中国领土日益深入,不仅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也威胁和影响了英美在华的利益,这就形成了英美列强联合同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西安事变后,英美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唯恐蒋介石被杀,亲日派当权对己不利,主张支持国共合作的立场。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赞同态度,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一次有充分思想准备、清醒的合作。双方呈现出既联合又斗争,既并肩抗日又同根相煎的矛盾局面。它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第二次国共合作以酝酿时间长、过程艰难曲折而闻名于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历史意义主要有: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生是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种形势下面临的的历史任务是有关系的; (2)理解合作的双方共产党和国民党需要合作的原因; (3)明白孙中山和共产国际在合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懂得宏观把握 2请同学们观看图片 问:同学们看过书了,知道此图代表的是那次事件呢?这次事件是怎么回事呢?或者说他的 背景是什么呢? 3总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四大原因 ?一、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面临的历史任务 ?二、国共两党对合作的需求 ?三、孙中山的作用 ?四、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4第一次国共合作 ?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 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 ?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5原因一分析 ?请学生大声朗读“国内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一段 ?请学生先试着自己整理下本段的关键内容,提问: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是什么?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又是什么? 6原因一 ?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让我们具体来分析下吧 7/1)列强操纵 ?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他们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并联合起来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在其策动下的军阀混战规模越来越大,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力量强大而且残暴。“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原因讲稿

分别分析一下三大阵营促进国共合作的动机。之所以要分析动机,因为隐患、祸根都是最初埋下的了。 首先分析一下国民党: 1、借苏维埃之手整顿党内风纪 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三方面问题的折磨:外国帝国主义、党内纷争和国内冲突。他发现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辉煌成就倍加令人鼓舞,苏维埃的友好示意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也教人欢欣振奋。正如他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党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孙中山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窳败、组织松散及思想灌输不力。孙中山急于采取苏维埃的成功模式来改组国民党,并且为其国民革命寻求苏维埃的援助。 2、反对帝国主义&军阀 各种叛乱,例如陈炯明军事政变,南方督军公开阻挠。同时西方支持军阀,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曾经贷款给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英国公使向袁世凯提供军火,阻挠孙中山、黄兴在香港登岸。 3、孙中山的理想主义 孙中山希望将中共包含的劳工、年轻一代的新鲜血液注入国民党。并且认为两党都有着反帝反军阀的共同目标。他认为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有权参加其国民革命。当然,孙也认为这样可以拉近和苏维埃的关系,从而削弱苏维埃对于军阀的支持。 苏维埃的动机: 1、借国民党之手发展中共影响力 1922.8.12共产国际派遣了越飞来中国,精心策划『苏维埃—国民党—共产党』合作的基础。1923.1.12,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并参加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派遣经验丰富的外交家鲍罗廷来中国,帮助孙改组国民党;另外,派遣格林来帮助训练一支党的军队。同年蒋介石前往苏维埃学习军事体制思想、纪律方法,三个月后回国负责创办黄埔军校。 2、为了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内部瓦解国民党) 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共产党的动机: 苏维埃大佬叫我这么干TAT 中共真的不太想这么干,因为: 1、担心国民党腐化共产党 陈独秀勉强地接受了这个命令,因为他担心国民党会对中国共产党中的工人农民党员产生腐化影响。陈评论道:『只不过是因为第三国际的压力,中国共产党才勉强承认在国民党内开展活动的必要性。』 2、党派分散,难以团结 共产党员是以个人而不是以集体名义加入国民党,并同意接受国民党领导者的命令。在公开场合,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和中心力量。——这个问题不大,不是以组织的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嗯。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 关键词: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一大三大政策孙中山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之后,“革命党名义取消,中华民国即为官僚武人所摧残”,“名虽为民国,实为官僚国,革命目的未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孙中山继续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但中国革命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尤其是第二次护法斗争的失败,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遭受了一次最痛心的失败。通过这次事件,孙中山深切认识到不能“单独倚靠兵力”,而要依靠党的力量。但当时的国民党,党员构成“非常复杂”,“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国民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组织纪律,无一不存在严重缺陷。孙中山痛感这个当有彻底改造之必要。 在孙中山的奋斗历史中,曾多次向帝国主义国家呼吁援助,而其结果总是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军阀反对他。十月革命后,孙中山和列宁与苏俄政府开始函电来往。从1919年起,开始同共产国际和苏俄方面的有关人士接触,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魏金斯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少共国际代表达林,先后与孙中山举行会晤,建议他加强同苏俄的联系,并同中国共产党结成民主联合战线。孙中山从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的进一步了解和过去一再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冷遇与破坏的痛苦教训中,深切感到只有列宁和他领导的苏维埃俄国才是真正帮助中国革命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这时,孙中山也已经看到了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并在他处境艰难之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给予有力支持。1922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遭到陈炯明袭击时,中国共产党发表了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赞扬国民党在中国现存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提出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申明“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 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 的主张。这时中国共产党所确定的同国民党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

题目: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失败原因简析姓名:李江 学号:201232010109 年级:历史1201班

第一次国共合作 提要: 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 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了。国共合作对中国当时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为什么最终走向了破裂,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分析。 关键词:不同利益需求国共合作分裂原因 国共合作的原因简析 要想得出为什么国共合作最终走向破灭,我们首先还得从国共合作的原因出发。明白了这两个不同的党派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找到了一个利益切合点走道儿一起,当现实的条件或者这种利益切合的力量不足以维系各自对利益的追求时,那么合作就只有走向破灭了。国共合作的主体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牵线人是共产国际;所以我们就将从这三面来分析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对于共产国际,长久以来我们提到他都会想到其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的确,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建立了共产党,也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但是他的作为都是有他的显示的目的追求的。苏联建立的当时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他面对的国际形势是他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共产国际极力的促成国共合作,是他继承了列林关于殖民地的理论,列林认为:“由于要对世界帝国主义进行漫长而持久的斗争,所以应该把东方各国的一切革命因素动员起来”,通过联合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加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宗主国革命力量的共同 行动实现与帝国主义的抗争。中国当时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收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我们这样的国家是在苏联团结的范围之内的,当然他也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从自身的安全上讲,苏联当时支持中国和朝鲜半岛等半殖民地第国家,为的就是使我们成为他的一个战争缓冲地带。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的日本大力扩张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势力,这对于苏联来说,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所以他需要支持中国。 既然苏联想支持中国,那么当时中国正处于北京政府时期,最大,最有实力的一个政党是国民党。那么为什么苏联他不选择直接支持国民党,而要支持国共合作,以这样的形式来支持中国,达到自己国家安全的目的呢。当然这还得追溯的政党的性质上来,国民党之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使得彼此在纲领上有诸多的分歧。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支持先建立的一个政党,不管是在党纲还是当的追求上都更合苏联的口味。所以他就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这样的一个跳板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从国民党方面来说,他也是基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内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到桂林与孙中山会面并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建议。孙中山却表示,尽管他对苏俄的革命经验非常感兴趣,但是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模仿苏联对中国的政治生活却毫无用处,婉言拒绝了马林关 于国共合作的建议。陈炯明叛变革命之后,尽管孙中山当时还没有改变对共产党

国共合作的原因及材料型选择题

探究问题。(12分)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这场战争中,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二度合作,无疑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蒋介石为什么愿意放弃“剿共”的立场,同意联共抗日呢?某班同学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角度一】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之后继续扩大侵略。1933年,侵犯热河省,1935年,日军又在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策划所谓“五省自治”,妄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 【角度二】在全国抗日浪潮和国际社会反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张、杨苦劝蒋介石联共抗日未果。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 【角度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组织抗日义勇军英勇抗日并进行抗日宣传。在中共满洲省委的积极宣传、推动下,东北广大民众的民族觉悟被极大地唤醒,抗日义勇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支援下在东北各地蓬勃发展,狠狠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角度四】华北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向中国领土日益深入,不仅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也威胁和影响了英美在华利益,这就形成了英美列强联合同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西安事变后,英美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唯恐蒋介石被杀,亲日派当权对自己不利,主张支持国共合作的立场。苏联和共产国际也对中国的抗战事业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赞同态度,为共国合作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1)请从上述四个角度任选两个,分别概括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因素。(4分) (2)在你概括的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因素中,你认为最主要的是哪个?(2分),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6分) 1.“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此举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 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创办学堂B.编练新军C.兴办实业D.自强求富 3.按照欧洲的传统,人在成为君主之前,只能使用家族姓氏,不称教名,称帝后才可使用

采取何种方式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采取何种方式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当时苏俄及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国民党三方争执的焦点,也是关系到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能否最终建立的关键所在。 1.早在国共合作酝酿时期,共产国际代表达林曾向孙中山提出国共实现两党平行合作的“党外合作”建议,但被孙中山拒绝。 首先,“以党治国”思想是孙中山拒绝两党平行合作的思想根源。“以党治国”,其实质是一党治国,即要以他创建的中华革命党或中国国民党来治国。另外,担心领导权旁落,也是孙中山拒绝两党平行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孙中山对外联合苏俄,对内改组国民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力量基础,不希望看到共产党在苏俄的支持下强大起来,与其争夺革命的领导权。 孙中山坚持认为,国共合作必须以国民党为主体核心,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属于国民党。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对国共合作及其领导权归属问题的基本立场。孙中山坚持党内合作而拒绝两党平行联合,正是该立场的集中体现。 2.苏俄及共产国际竭力促使中共接受“两党合并”的方式。孙中山拒绝了国共两党平行合作的建议之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达林又提出实行“两党合并”的新方案就是指“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加入国民党”,中共清楚:两党如此“合并”,将使共产党的独立性荡然无存,最终党的组织也将被无形取消。苏俄及共产国际代表自然深知这种严重后果,之所以还执意作出这样的决定,首先,是共产国际对中国实际了解不甚清楚,有明显的轻视共产党而重视国民党的倾向。其次,苏俄及共产国际在促使国共合作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它在远东地区的安全。勿庸置疑,列宁及苏维埃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帮助是真诚的。但是不可否认,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急于和孙中山国民党实行合作,关键是出于对其新政权安全所作的考虑。 3.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顶住各种压力,从实际出发探寻出“党内合作”的合作方式。经过进一步协商,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代表终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共产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参加国民党”,实现国共两党“党内合作”。这一方式与马林提出的“两党合并”相似,但二者间有本质区别。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自己的组织机构和一部分党员独立于国民党组织之外,可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实践证明,这一合作方式对国共双方都是有利的,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进程也是有利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具体方式问题的解决,表明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尝试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充分显示了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统一。当然这种合作方式短期性、策略性很强,这也为双方合作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的实现 中共三大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会议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从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国民党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政府。 【同步练习题】 第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 A.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B.民主科学思想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科学社会主义 2.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马克斯主义》D.《再论问题与主义》 3.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c.鲁迅D.胡适 4.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在 A.上海 B.北京c.广州D.长沙 5.对北方共产主义小组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c.吴廷康D.董必武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党成立后的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有三部分:第一,是中共确定国共合作方针的过程;第二,是国共合作的实现;第三,是黄埔军校的建立。 一、“中国共产党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两个问题: 1.国共合作方针确定的背景。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混战的加剧,20世纪20年代初,欧美列强在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远东又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进一步为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中国人民都感受到来自列强的巨大压力,反帝情绪普遍高涨。在列强操纵下,军阀割据、混战现象愈演愈烈,卷入内战的军队愈来愈多,1924年达到345万人。军队激增,人民负担难以承受,生命财产没有保障。一场改变现状的大革命,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第二,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庞大,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认识到,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比较少,要想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最可靠的同盟军——广大的农民,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即《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文中分析了中国的政治情况,认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提出了“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7月,中共召开“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但没有解决同国民党合作的形式问题。8月,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来中国,带来共产国际的意见,要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民主联合阵线。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国共合作问题。开始,多数反对加入国民党。张国焘认为那样会混淆阶级阵线,影响中国共产党的独立。陈独秀则表示,如果这是共产国际不可改变的决定,可以服从,但必须向国民党提出一定的条件,如根据民主主义的原则改组国民党等,中共党员才能加入国民党。经过激烈的争论和马林的说服,会议最后同意了共产国际的意见,并采纳了陈独秀提出的基本原则。会后,陈独秀、李大钊和马林一起拜访孙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09级 姓名耿雅 论文题目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成绩 2012 年月日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姓名:耿雅学号:20095011250 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国共合作宣告破裂。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共合作破裂的种种原因。 关键词: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 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次合作特点是采用“党内合作”的形式。所谓“党内合作”,就是以中国国民党为主体或本体,接纳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共同进行国民革命。显然这样的合作,两党并非站在平等的地位之上。此非“平行”方式的合作注定了国共合作的最终破裂。声势浩大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接连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之后彻底破裂。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国内矛盾的激化 国民党在1924年至1926年对农民运动的支持,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广东的地主阶层大多是支持陈炯明的。但北伐的革命风暴席卷湖南、湖北、江西后,这一地区大多数军官被吸收到了革命军中,一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了——除非培训了很多农民鼓动员的共产党同意取消土地革命。1927年4月2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成立了成员包括毛泽东和谭平山两名共产党员在内的五人中央土地委员会,毛泽东为组长。由于共产党在该小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制定了一部体现无产阶级性质的土地法草案,即“土地问题决议草案”。该草案规定“没收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军阀及一切反革命分子”在乡村的土地。这个文件最为关键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国共合作破裂。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从必要性方面,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结合“北伐战争示意图”,介绍北伐战争的分兵路线、打击对象及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共第一次合作,历史进入了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北伐战争更是国民革命军发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分兵路线、打击对象及成果 难点: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和方式、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图片导入 讲授新课: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 1、历史背景: ①国际角度:一战结束后,欧美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与侵略。 ②国内角度: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军阀割据混战愈演愈烈,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遇到严重障碍,广大人民希望实现国内和平与统一。 ③中国共产党角度:中共成立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在军阀镇压下,工人运动陷入低谷。中共认识到:要推翻军阀统治,取得革命的成功,不能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应该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④孙中山角度: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维护共和的道路上也屡遭挫折。他逐渐认识到:要完成革命事业,不仅需要寻求新的力量的支持,而且需要将国民党建设成为一个有力的政党。 2、国民党一大召开 时间: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内容:通过了反帝和打倒军阀的主张;确立了三大政策;确定共产党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 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创办了黄埔军校,展开了国民革命运动。 3、黄埔军校的建立 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 特点:是一所新式军事政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作用:在短时期里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

高中历史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专题辅导.doc

高中历史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 山东宋景田张照伟 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之所以能够实现,具体原因和条件包括如下几点:一.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主要任务看,第一次国共合作具有必要性 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他们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并联合起来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在其策动下的军阀混战规模越来越大,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力量强大而且残暴。“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 从共产党的角度看,国共合作有利于实现国民革命的目标 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单单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谋求和国民党合作,其原因在于: (1)“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二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又连续倡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维护中国的民主共和。尽管都没有成功,但对中国封建势力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 (2)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为革命的象征,其愈挫愈奋的顽强精神,为人民所敬仰,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威望。 (3)当时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一块根据地,控制了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在军阀割据的中国,这是绝无仅有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目的是为了将它改造成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斗争任务。党内合作使统一战线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也容易被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改造国民党,使其获得新生。同时,共产党员有双重身份,便于开展革命活动,有利于中共从工农运动的低潮中走出来,更能在孙中山这面革命旗帜下广泛发动群众,组织革命力量,迎接革命高潮。 三. 从国民党的角度看,国共合作有利于实现国民党的改造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屡遭失败,迫切需要新的力量补充。孙中山也欢迎中共和他合作。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痛切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没有出路的。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继续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并且开始注意培养国民党内部的政治军事人才。二次护法运动、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痛感国民党内部成分极为复杂,必须加以改组。 四. 两党各自召开代表会议,为实现第一次合作作了政策准备 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1923年6月,中共“三大”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