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

对孔子“克己复礼”的误读和批判,主要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特别是新中国思想界。人们把孔子讲的“复礼”理解为恢复“周礼”,说孔子是要恢复西周奴隶制度,是妄图复辟奴隶制度的思想家。中国思想界的大家,如李泽厚、任继愈、杨荣国、匡亚明、蔡尚思等,无不持这样的观点和看法。这种观点一度在中国思想界盛行,并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影响了国人,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定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看法的前提,是把孔子的“克己复礼”当做了一个政治性命题,归入政治思想的范畴;而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孔子原话的语言环境,有断章取

义之嫌,又不符合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符合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如果我们尊重孔子这句话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并能从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出发去判断孔子与“周礼”的关系,那么,毋宁说,孔子则是周礼的颠覆者和叛逆者。本文的探讨,就是力图对孔子的“克己复礼”作出新的解读,以恢复其“复礼”思想的本来面貌。

一、何谓“克己复礼”?

关于“克己复礼”,孔子的原话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里首先要弄清的是,在这段话中,孔子是在谈论一个什么样性质的问题。很显然,他的“克己复礼”说,是在颜渊问“仁”的情况下提出的,只有“复礼”才能达到“仁”的要求,“复礼”的目的是为了“仁”的实现。联系到后边的“为仁由己”和“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对颜渊的教诲,完全是讲的一个道德修养问题,是伦理学范畴的问题,是“修身之学”,而决不是什么政治学范畴的问题,与所谓的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没有任何关系。

在中国思想史上,一般思想家都是从“修身之学”的角度来理解孔子这段话的。诸如:

又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观夫子之所予,则颜子修身之学可知矣。

己,物之敌也。胜己之私,谓之克。礼,性所有也,克己而趋焉谓之复。

克,胜也。克己,谓胜己之私也。复,反也。礼者,天则之不可逾者也。……唯克去己之私欲,以复于礼,乃所谓仁也。故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云者,言克己之功至也。克己之功至,则一日之间私欲净尽,天理流行,洞然八荒,皆在我闼,天下无一物不归吾仁中矣。

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

问:“‘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谓何?”曰:“归是归还之归,即所谓复也。仁乃心之全德,浑然天理,万物皆备,无少欠阙。但为己私障蔽,乃有不仁耳。若能一日克己复礼,则障蔽既去,本体自还,天下之仁皆归焉。”他们把“礼”解为“天理”,这是古人思想的局限性所致。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把孔子的“克己复礼”理解为修身之学,则是值得今人思考的。综观古代所有思想家、经学家对“克己复礼”的解说,尽管说法也是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都没有明确地说过孔子的“复礼”是恢复周礼,是一种政治思想主张,而都是将其

放在修身养性的道德伦理范畴中来认识和讨论的。

古代思想家的解说,是我们思考“克己复礼”的一种借鉴。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孔子关于“仁”的大量资料中来考察。因为,孔子讲的是“克己复礼为仁”,撇开这个“仁”字,是无法解释“克己复礼”的。而大量关于“克己复礼”的歪曲性解释,都是离开“仁”字去谈问题的。因为他们考虑到,一旦强调了“克己复礼”的归宿在于“仁”的话,就只能将其归入伦理、修养的范畴,而无法给孔子戴上恢复周礼的政治帽子了。

退一步说,如果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是将“仁”作为恢复周礼的政治目的,孔子又是以恢复周礼为己任、为其思想行为的终极关怀的话,那么,他就不会仅仅是在教诲颜渊这一个弟子时灌输这样的思想了,而是应该将恢复周礼这个关于“仁”的政治目标,贯彻到他的全部教学中去,灌输给所有的弟子。而遗憾的是,人们在孔子对其他弟子关于“仁”的教导中,却看不到丝毫这样的影子: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所有这些对“仁”的回答,无一不是从个人品德修养的角度来谈“仁”的,也无一涉及所谓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问题,

而孔子对颜渊讲的“克己复礼为仁”,又如何可以例外呢?孔子对所有弟子讲的“仁”字,都是一个修养问题,之所以对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讲法,那只是表明了孔子的因材施教。

以上所论,只是解决了一个理解“克己复礼”的思想方向问题,那就是,不能从政治学的角度去理解,而要在人生修养的范畴中去求答案;接下来,就要回到孔子话语的语义本身来讨论。应该说,孔子“克己复礼”一语的被误解,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因为这句话本身存在着容易使人望文生义的地方。这里关键就在这一个“复”字上。如果按照通常的理解,复就是返回、恢复;而返回与恢复,都必然是以存在一个先前的东西为前提,而这个先前的东西又是“礼”,于是,在孔子先前的“礼”不是“周礼”又能是什么呢?这样,“克己复礼”就顺理成章地被理解成了恢复周礼。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但这里的问题是,“复”就真的应该作“返回”与“恢复”的理解吗?或者说,这是它的惟一理解吗?

根据《汉语大字典》,“复”字的基本含义中还包含有“实践”和“履行”的意思,并提供了有关的释例:

《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朱熹注:“复,践言也。”

《韩非子·解老》:“众人离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陈奇猷集释引田太方曰:“复,犹履也。”

白居易《与元九书》:“下以复吾平生之志。”这一释义给人们以启示,如果把“复”解为实践或践履,不是很贴切、很确当吗?按照通常的理解,把“复礼”理解为“恢复周礼”,不但与“克己”矛盾,而且与后面条目中的“视”、“听”、“言”、“动”这些实践礼的内容也不符合。如果“复”字作“实践、履行”解,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德全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只要你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去实践、履行礼的规范,一切不合礼的事情不看、不听、不说、不做,这样,你一天履行了礼的规范,那么天下同时即含摄于我之仁中。因为履行礼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所以说“为仁由己”。如果是“恢复周礼”,恐怕非一人之力所能达到,那就根本不可能“由人乎哉”!把“复”字解释为实践、履行和践履,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可以得到广泛的支持。从孔子及其弟子们对礼的基本态度来看,他们在谈到礼的地方,特别是人与礼的关系的地方,大多是强调“礼之用”,要求人们去实践礼,履行礼,而不是要人们去复辟或恢复一

种什么已经崩溃的礼的秩序。诸如: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些都是从礼的实践来谈的。孔子生活在礼普遍被人们破坏而得不到遵循、履行的年代,因而,呼吁人们要实践礼的要求,践履礼的规范,从而创造和谐、秩序的理想社会。

从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寻找支持,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道德观中对道德实践问题的重视。孔子重伦理道德问题,但却不是一个空谈道德的迂夫子,而是特别重视道德践履,重视“行”的问题。在前边所引的话语中,他强调“为仁由己”,这实际上就是强调自身在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自觉性、能动性、主动性。他举例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功亏一篑,完全在于自己。这段话突出了一个“为仁由己”的主动性思想,也提出了一个“行”的问题。要达到一种仁德,就要努力去追求,把道德观念变成真正的道德行动、道德实践。并且,孔子认为,人人都有行仁的能力,“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能否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你是否用力于“行”。不难发现,孔子有很多关于强调“行”的论述: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孔子曰:“君子有三忧。弗知,可无忧欤?知而不学,可无忧欤?学而不行,可无忧欤?”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孔子重视道德践履的思想。与这样的思想相适应,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去实践礼的规范,践履礼的准则,即“复礼”,不是很自然的吗?以“实践”或“履行”、“践履”去释“复礼”之“复”,不仅有语义上的根据,而且也是符合孔子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的。

总括上述,可以产生一个清晰而可靠的认识:孔子之“复礼”最恰当的解释,是对礼的实践或践履;所谓“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的欲望,实践礼的要求;惟有这样去增强自己道德修养,才能达到仁者的境界,成就一个真正的仁人君子。所谓“恢复周礼”说,是与孔子的道德观、与孔子原话的语言环境相违背的。仅从“复”字的某一种字义出发就作出简单的判断,是有望文生义之嫌的。

二、孔子对“周礼”的颠覆和叛逆

要彻底否定孔子“恢复周礼”说,不能仅限于对“克己复礼”字面意义的考证,还应该从更广阔的思想背景上考察孔子与“周礼”的关系,从孔子的全部思想、言论、行为出发来分析孔子对待周礼的基本态度。而一旦这样做,那我们得到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结论:孔子不仅不是恢复周礼的倡导者,而且是在根本点上对周礼实现了颠覆和改造。他是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出现在了与“礼崩乐坏”完全相适应的时代。

第一,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颠覆了周礼的基本精神。

在孔子之前,“仁”就是一个传统的概念,《诗经》、《尚书》、《国语》等早期文献中都有“仁”的出现。但春秋以前的“仁”,只是一个一般的道德范畴。而孔子则赋予了“仁”以新的内涵,把它提炼为一个最高伦理范畴。毋宁说,它是孔子所创造的一个崭新的概念。

周礼的基本精神是“礼”,它是人们一切言论行为的最高准则: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

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非是,君不举矣。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礼以顺天,天之道也。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以上引文至少向我们传达了两点信息:其一,在周代,礼处于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是“天之道”,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是不可怀疑的神圣的“民之行也”的规范和准则,是一切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道德精神生活的灵魂;其二,这个“礼”的核心,是社会的等级制度,规定了人在社会中恒久不变的地位。所谓“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并且“礼不下庶人”,老百姓被排斥在礼的范围之外,不能作为正常的人来对待。

而孔子所创造的“仁”,则从根本上颠覆了“周礼”的上述原则。

在孔子的学说体系中,“仁”处于核心位置,是社会政治理想、伦理道德范畴、生活行为准则的最高表述,是人的一切精神生活的灵魂,它取代周代的“礼”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使传统的“礼”成为表达“仁”、实践“仁”的礼仪或形式。《论语·八佾》篇子夏和孔子有一段对话,很好地反映了孔子对“礼”与“仁”的关系的看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问《诗经》上几句诗的意思,孔子回答“绘事后素”,即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听后,突然脑子灵活一转,联系到另外一个问题“看来礼仪是产生在仁义之后吧?”子夏的顿悟使孔子非常高兴,说子夏能够阐发他的意思,理解力非常好,能够和他谈论《诗经》了。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内在的“仁”人之心,那么外在的礼就显得无所依附,无从表现,就像画画而没有底子一样。因而,“仁”是礼的灵魂,礼则是仁的外在形式。

孔子还经常强调不能搞颠倒了“礼”与“仁”的关系,批评那种离开“仁”的根本而空谈“礼”的现象。《论语·阳货》篇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认为,礼决不是指的那些玉帛礼器,乐也决不是指的那些钟鼓乐器,不能只抓住玉帛和钟鼓这些礼乐的形式而丢掉了礼与乐的灵魂。《论语·八佾》篇中,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仁爱之心,就无须再讲礼乐了,丢掉了礼乐所要表达的仁的本质,空讲礼乐没有任何意义。

很显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关于仁与礼的关系,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仁是决定性的,礼是从属性的;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灵魂,礼是仁的表现。《左传·昭公五年》中有晋侯和女叔齐的一段对话:

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国之盟,陵虐小国。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君子谓:“叔侯于是乎知礼。”在鲁昭公五年,人们还在辨别礼和仪的区别;而到了孔子这里,礼却退

到了引文中“仪”的地位。孔子把“礼”推到这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仪”的尴尬地步,不是对周礼的颠覆又是什么呢?有这样对周礼的恢复吗?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周礼的颠覆,不仅表现在动摇礼的地位方面,还表现在对礼的基本精神的

背离。前文已指出,礼的基本精神是人的等级划分,特别是将庶人排斥在礼的范围之外,至于广大的奴隶,则更是没有做人的资格。而孔子的仁学思想,则提出了一个“仁者爱人”的重要命题。孔子的“仁”以博大的胸怀,将爱的对象扩大到周礼的范围之外,将一切社会成员都作为施爱的对象。诸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种“泛爱众”、“博施于民”的仁爱精神,对于周礼亲亲、贵贵的精神本质,不是背离和颠覆又是什么呢?“恢复周礼”说怎能无视“仁者爱人”的伟大命题呢?

第二,孔子在用人方面提出的“举贤才”主张,也是对周礼世卿世禄等级秩序的颠覆或破坏。

西周建立了世卿世禄制度,它是指公卿大夫死后由嫡长子来继承其爵位、官职、采邑等。这一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西周“内选于亲,外选于旧”的选拔官吏原则,从根本上维护着贵族世世代代对政治权力的把持和垄断。春秋时期,一批贤能之士从社会下层脱颖而出,他们或者因为经商而获得了巨额的财富,或者因为发奋学习而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才干。然而,

社会的仕途大部分却掌握在世袭的贵族手中。这样一来,大量的有用人才被排斥在政府之外,而一些无能之辈则窃居官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针对这种现实,本着“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的思想,孔子发出了“举贤才”的呼吁: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把举贤才作为“为政”者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对于选举什么样的人做官,他把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不曾有过爵禄的一般人与先做官而后学习礼乐的卿大夫子弟相比,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鲜明地举起不以出身来选拔官员的大旗;并认为,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放在邪

曲人之上,以正直来压制邪曲,政令清明,百姓才会服从;要求依据人是否正直来陟黜官吏,以打破世袭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

为了贯彻他的举贤才主张,孔子积极向为政者推荐他的包括平民出身的弟子出仕,倡导打破

门第观念选拔人才。他的弟子冉雍,据《史记》记载其父为“贱人”,按周礼的规定根本就没有机会踏入仕途;但是,孔子认为冉雍的德行和才能都非常出众,可以做官,就竭力加以推荐。

孔子还从是否“举贤才”的角度,对各国的政治进行褒贬,对能够知贤而举的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公叔文子推荐他的家臣和他自己同进为卫国的大臣,孔子大加赞扬,称可以谥之为“文”了。秦穆公在位时,任用贤臣,国以得昌。当齐景公问:“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时,孔子盛赞了秦穆公不合周礼的举贤、用贤行为,说:“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

起缧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次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晋国魏献子为政时期,

知人用贤,提拔了一批有德有才的人为大夫,他的儿子也在其中,“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又闻其命贾辛也,以为忠”。而对于知人之贤而不用者,孔子则给予严厉的指责和批评,“臧文仲其窃位者欤?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臧文仲是鲁国大夫,与他同时的鲁国贤人柳下惠没有得到他的推荐和任用。孔子认为臧文仲知贤不举,因而指责他为“窃位者”。

孔子的“举贤才”主张,冲破了周礼任人唯亲唯贵的禁锢,是对周礼“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的亲亲故旧选官原则的彻底反叛。

第三,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及其广收生徒的私学实践,相对于周代社会的“学在官府”,也无疑是一种彻底的否定,它也突破了周礼以“亲亲”为原则的贵族教育制度的藩篱。第四,从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也可以窥见他对周礼的态度。

孔子一生评价过许多历史人物,这里仅从他对一些政治家的评价来分析。首先来看他对管仲的评价。管仲相桓公一匡天下,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勋,但却得不到世人的肯定。原因就在于,从传统周礼的规范来看,管仲的作为有重大的违礼行为。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齐襄公被杀,管仲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后来公子纠败亡,管仲不但没有为他的主子殉死,而且辅佐他主子的仇人公子小白成就了霸业。这种严重的违礼行为,为当世的传统观念所不容。所以,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等,一再以此谴责管仲的不仁和违礼,否定管仲的人格和功绩。且看下边孔子如何回答子路、子贡对管仲的责难: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尽管孔子在一些地方也批评过管仲“器小”、不节俭、“不知礼”,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在传统观念看来是重大的违礼行为上,则对管仲给予了“仁者”的极高评价。孔子没有照顾周礼的“神圣”而牺牲历史的原则。在他看来,管仲顺乎历史的潮流,辅佐桓公成就了霸业,使天下得到匡正,使人民避免了沦为夷狄的危险,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功臣。

我们再来看孔子对子产的评价。子产是春秋时期一位真正的改革家。他在郑国执政二十余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他在经济上使“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对原有的井田沟洫加以整理。此举虽说是巩固了井田系统,但也借此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对私田也征收赋税,客观上促进了私田的发展;他“作丘赋”,以丘来征收军赋,这实际上是反映了封建制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封建化;他“铸刑书”,把刑法公之于众,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旧贵族的法律特权。子产的这些改革,无疑是对周礼的改造,是对周代社会制度的某种程度的背叛。子产的做法遭到旧势力的反对,孔子则并无责怪子产对周礼的改造或背叛,而是旗帜鲜明地给以极高的评价:

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人遗爱也!”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管仲的行为违背了周礼,子产的改革更是对周礼的改造和背叛,而孔子却给了他们以崇高的评价。从这样的历史实际出发,说孔子是周礼的维护者,而且说他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不是有些太违背历史的真实了吗?

摘自:《新华文摘》2005年11期作者:赵书妍李振宏

《论语》导读 教案

《论语》导读 【教学目标】 1. 了解孔子生平及《论语》相关常识;识记《论语》中经典篇章。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解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4.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论语》中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经典篇章,并能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取其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授课时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进行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教学准备】 《论语》、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蔡伯潜《诸子通考·绪论》 2、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 3、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 夫子,历代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 最为人们所熟悉。 4、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儒家的重要经典 著作。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一所所孔子学院也相继成立,孔子的思想已影响到全世界的人。 (多媒体展示):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罗大经《鹤林玉露》

孔子故事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她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瞧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瞧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就是因瞧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就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就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就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就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就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她上前一问,才知道就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就是二十三,您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就是二十四,怎么会就是二十三呢?就是您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 「谁请您出来评理的?您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她说了算!走,咱找她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您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您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就是二十三哪!颜回,您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她听孔子评她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她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她的假。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当时孔子与她的弟子们就是鲁国人,就就是现在的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克己复礼》练习(完美整理版)

《克己复礼》练习 课件教案 0831 0714 : 02克己复礼【教师答案版】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周监于二代监鉴⑷女安,则为之女汝 ⑵五世希不失矣希稀⑸食夫稻,衣夫锦,于女 女汝 安乎 弟悌 ⑶则民无所错手足错措⑹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 ⑴请事斯语矣名作动⑷必也正名乎形作使动 ⑵觚不觚名作动⑸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名作动 ⑶子将奚先名作动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作动 ⑺衣夫锦,于女安乎名作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 ⑴有事,弟子服其劳子弟,年轻人门人徒弟⑶曾是以为孝乎把…当作认为 ⑵有酒食,先生馔年长者①老师②称知识分子③尊称男 人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句子类型句子类型 ⑺甚矣吾衰也主语后置⑴奚其正?疑问句宾语前 置 ⑵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语后置⑻曾是以为孝乎宾语前置 ⑶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⑼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状语后置 ⑷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疑问句宾语前⑽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判断句

置也 ⑾野哉,由也!主语后置⑸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 置 状语后置⑹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语后置⑿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 乎 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 B.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 不仁,如乐何 1.D【A表反问,吗/助词,然,什么的样子;B动词,就是,称为/动词,实践;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连词,如果】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克(克服)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回归) B.郁郁乎文(完美)哉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空缺,不作处理)也C.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稀奇)矣有酒食,先生馔(吃喝)D.食旨(美食)不甘钻燧改火,期(期限)可已矣 2.B【A克约束,归:称许;C鲜:少;D期:一年】 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③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④予之不仁也!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 不同,③④同 3.B【①句末反问语气助词,②句中表停顿语气助词;③助词,表判断,④句 末语气助词助词,表感叹】 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有是哉,子之迂也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③予之不仁也④夫君 子之居丧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学习目标: 1.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2.感受孔子与学生之间和谐的气氛。 ★语言积累与速读感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周监于二代 B、盖十世希不失矣 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D、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克(克服)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回归) B、郁郁乎文(完美)哉盖阙如(空缺,不作处理)也 C、而好犯上者,鲜(稀奇)矣有酒食,先生馔(吃喝) D、食旨(美食)不甘钻燧改火,期(期限)可已矣 3.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 B、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 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请问其目 B、君子于其 所不知,盖阙如也 C、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D、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鲜矣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B、食旨不甘 C、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D、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6.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甚矣吾衰也 B、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C、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D、甚矣,汝之不惠二、阅读理解 二、结合文本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克己复礼”的。

★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 探究: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 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 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反思学习与能力提升★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4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 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 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 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 “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 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将奚(什么)先三年之丧,期(期限)已久矣 B、有是哉,子之迂(迂阔、迂腐)也旧谷既没(尽),新谷既升 C、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得当) 女(通“汝”,你)安,则为之 D、无所苟(如果)而已矣然后免(免除)于父母之怀

《论语选读·克己复礼》微练习2

《论语选读·克己复礼》同步练习(课时达标训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周监于二代 B.盖十世希不失矣 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D.弟子服其劳 【解析】选D。A.“监”通“鉴”,借鉴;B.“希”通“稀”,少;C.“错”通“措”,放置。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归.仁焉归:归顺 B.是.可忍也是:这 C.君子务.本务:致力,从事 D.其为仁之本.与本:根本 【解析】选A。归:赞许。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 B.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 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D.女安,则.为之言不顺,则.事不成 【解析】选D。D.都是连词,那,那么。A.表反问,吗/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动词,就是,称为/动词,实践;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4.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判断句) B.是以为孝(省略句) C.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句) D.子将奚先(宾语前置句) 【解析】选B。B项是宾语前置句。 5.默写。 (1)名不正,________________。 (2)非礼勿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礼勿动。

(3)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____,孰不可忍也? (4)君子务本,____________。 (5)君子三年不为礼,____________。 答案:(1)则言不顺(2)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3)是可忍也(4)本立而道生(5)礼必坏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而不仁,如礼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2)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礼呢? 7.孔子要回归的是什么“礼”?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要回归的是周礼,从“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些句子可以看出。 8.孔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要恢复周礼的?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下提出的,具体例子:(季氏)八佾舞于庭、觚不觚。 二、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一则《论语》,完成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9.此则文字记录的是孔子对学生提出的修养要求,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要求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这句话中孔子对学生提出的修养共六个方面,题干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所以可以一个方面用一个词来概括。 答案: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

四、文本解读: ( 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仁”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 二)请大家根据一下三个问题的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重点句)。 A、什么是仁? 明确: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仁”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 明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 明确: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三)“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学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请联系现实生活对下列关于“仁”学的句子作一解读,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爸爸、妈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爸爸、妈妈,理解爸爸、妈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清洁工,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舍长,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

孔子的弟子颜回品质_颜回的优秀品质

孔子的弟子颜回品质_颜回的优秀品质 颜回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得到老师夸奖最多的学生,也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首,那孔子颜回品质如何呢?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的弟子颜回品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颜回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得到老师夸奖最多的学生,也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之首,孔子毫不吝惜的将“仁”和“贤”归于颜回,可以说评价之高在其弟子中是绝无仅有的,颜回也得到了历代的统治者的推崇,颜回虽然是生前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死后却是荣宠万千,让人慨叹。 颜回首先是一个仁德的人,是一个贤德的人,但是无论是仁德还是贤德都是比较大的一个词语,可以根据一些小事来看其具体的表现,来总结其品质。首先是知错就改,颜回输冠就讲述了颜回对孔子产生了误会,但是知道自己错了之后,颜回立即对孔子跪拜认错,可见其知错能改,同时孔子评价颜回“不贰过”也说明了颜回知错能改。 另外颜回还是一个尊师重道的人,颜回对孔子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见其对孔子的崇拜之情,也可以见其对孔子是尊重的,对知识的学习是刻苦的。 颜回死后孔子大哭,说,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的学生了,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并且孔子还评价颜回说,讲学的时候颜回总是沉默寡

言,以为他很愚笨,但是后来发现颜回不仅仅能够理解孔子的精神,还能够发挥运用。从这里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学生,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天赋。 评价颜回的最著名的一句话现在经常还在人们的口头上传播的就是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颜回的生活清贫,但是却能够做到安贫乐道,不会因为贫困而烦恼,而不愉快。 颜回优秀品质颜回是聪慧的,孔子的大弟子子贡这样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正是由于颜回的聪慧,所以对于孔子的思想能够非常迅速的领略,并且能够将孔子的思想记在心中,实践在自己的行为中。孔子讲学,颜回总是沉默寡言,别的学生都有很多的问题问孔子,而颜回总是顺承老师,不曾提出一点疑问,开始的时候孔子也认为颜回有点愚笨,但是后来观察,看到颜回可以将儒家的思想贯穿在行为中,不禁感叹“贤哉回也!” 颜回是忠诚的,颜回的忠诚源自对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的推崇,颜回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由此可见,颜回是孔子忠诚的拥护者,在孔子四处宣扬自己的思想不能够得到应用,陷于荒野,食粮不继的时候,包括子路、子贡在内的很多学生都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只有颜回坚定的相信孔子的思想。' 颜回也是生不逢时的,如果颜回生活在一个盛世,那么其思想就可以实现。但是不幸的是颜回生长在春秋的末期,那个时期是一个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诵读,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探讨、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什么是仁——怎样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达到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法:诵读、启发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性格,我们总喜欢坚守甚至张扬自己的个性,可是,人又是社会性的,免不了要与别人打交道,那么,人与人之间到底如何融洽相处、和谐共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课去找答案。 二、明确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 三、诵读 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2、再读文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注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10分钟)

3、目标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皋陶(gāo yáo)弘(hóng)毅枉(wǎng)(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问知。子曰:"知人。" “知”通“智” ②举直错诸枉“错”通“措” ③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 ④知者利仁“知”通“智” (3)解释下列名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天下归.仁赞许 ②为仁由.己靠 ③请问其目.条目、详情 ④回虽不敏.资质愚钝 ⑤请事.斯语矣实行 ⑥尧舜其犹病.诸担忧 ⑦能近取譬.比方 .. ⑧士不可以不弘毅 ..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⑨死而后已.停止 ⑩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③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⑤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 四、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中有哪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有哪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结合文中关键词句回答)?

从颜回说起——观电影《孔子》有感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天资聪慧、乐观豁达、尊师敬道、却不幸早逝,实属遗憾,也让孔子痛心疾首了好些光景。看了电影《孔子》中颜回死的那一幕,不禁感慨万分。寒冬腊月、冰天雪地、颜回一个猛子栽进了冰裂的深湖中。识水性的颜回本可拾得一条命,只是他不稀罕。他稀罕的是那些沉于水中的书简。他一次次地将书简扔出水面,又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冷冽的湖水中。那一刻,天地间静谧了。上帝开始向颜回伸出了手。他缓缓上升,终不省人事。正是验证了那句,站起来是榜样,倒下去是丰碑。一张年轻俊秀的脸煞白煞白的,却呈现的是祥和的微笑。是的,他感到满足了。他拯救了孔子的书,拯救了知识、思想。 什么样的人有这般出色的弟子?对,他就是孔子。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孔子更注重的却是人格的塑造。除了颜回,子路、子贡、曾点、冉有等都非常优秀。子路战死于卫国,倒下去之前不忘正正地戴好冠帽,因为孔子曾教诲有言君子死当正冠。子路死也不忘师训;冉求重用于鲁国,终日不忘夫子之恩情,一心想迎孔子回国;子贡宁愿自己饿也不愿喝最后一碗马肉汤,最后以师生一人一口告终......孔子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个又一个的弟子,人性的光辉开始得以传承。 说完了弟子,再说说其他人。鲁国原国相后任司徒的季氏是一个有趣的人。初始因不满孔子“隳三都”、废旧制

等做法,加上嫉妒心作祟,以一个玉珏谐音之“绝”将孔子赶上背井离乡之路。然时光易逝,国势渐衰,老迈年高的季氏搞不定了,又遗上一玉环将孔子迎回。倘若孔子无才无能无德,值得人大司徒这般折腾?可见孔子是有真本事的。 而又不能忽略的便是孔子在卫国的艳遇了。卫国君夫人南子可谓风流妩媚。她召见孔子,语气里无尽挑逗。但孔子纹丝不动,正面回答问题,以“君子无邪念”标榜自己的立场。可这君夫人仍娇娆作态,咄咄逼人,却终被孔子一句:“从未见好德如好色之人”打回原形。南子性来轻浮行事,却被孔子一语击中内心。她行跪礼,莫大的尊重,顿时让孔子本人也肃然起敬。她说:“世人都懂夫子痛苦,却不会真正体味夫子所体味的痛苦。”一语拉拢了夫子和南子的心的距离,震人心魄。可孔子是圣人啊!他终毅然离开卫国,继续颠沛流离。 最终孔子得以回归故土。他经历了许多人和事,同时,他将中国的思想学术推向了高潮,可谓贡献极大。他更是最早推行计划生育的典范,一儿一女他已足矣。但他却教育了千千万万的弟子。 孔子,圣人也!

《克己复礼》练习

《<论语>选读》课课练 02克己复礼【教师答案版】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B.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 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D【A表反问,吗/助词,然,什么的样子;B动词,就是,称为/动词,实践;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 连词,如果】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克.(克服)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回归) B.郁郁乎文.(完美)哉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 ..(空缺,不作处理)也 C.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稀奇)矣有酒食,先生馔.(吃喝) D.食旨.(美食)不甘钻燧改火,期.(期限)可已矣

2.B【A克:约束,归:称许;C鲜:少;D期:一年】 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③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④予之不仁也.!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3.B【①句末反问语气助词,②句中表停顿语气助词;③助词,表判断,④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有是哉,子之.迂也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③予之.不仁也④夫君子之.居丧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4.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④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请问其.目B.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C.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D.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5.C【与句末“与”配合表示测度语气,大概,恐怕;其余为第三人称,代人或物】 6.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A.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B.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C.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D.周监于.二代 6.C【“于”在C与例句中均为介词,对,对于;A从,B向,D从】 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子曰:“必也正名乎!”【那一定得有正当的名义吧!】 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C.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服丧三年,我已经期待很长了。】 D.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呀乐呀,难道钟鼓能开口说话吗?】 7.B【A那一定是纠正各种名分吧!C三年的守丧期,期限也太长了吧。D乐呀乐呀,难道指的仅仅是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践行仁德,完全靠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 B.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如果由大臣来执行国君的命令,三代的希望就不会落空。】C.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努力去探求得知。】D.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照顾弟弟,那难道不是践行仁道的关键?】 8.A【B如果是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传至三代很少有不失掉的。C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大概应该是存而不论吧。D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六、名句背诵检测 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⑵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⑶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 二、解读选段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3、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重点词: (1)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2)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6)樊迟未达达:明白,理解。 (7)问知知通智。 (8)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9)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

…… 文言句式: (1)何谓也宾语前置句 (2)选于众状语后置句 (3)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 (4)克己复礼为仁决定句 翻译: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颜渊虽然资质愚钝,但愿意实践这些话。”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庄重。自己不 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

由孔子怪颜回得到的启示 孔子错怪颜回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由于受到小人的陷害,孔子被困在去陈国和蔡国的半路上。这地方荒芜偏僻,没有人烟,孔子师徒数人连野菜场也喝不上,7天未进一粒米,饿得实在没办法,只好在一间没人住的破屋子里睡大觉。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出门,走了好远,才讨了一点米回来煮饭给孔子吃。等到饭刚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翻身,恰好看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饭来吃了。孔子假装睡着了没有看见,过了一会儿.颜回端着饭送给孔子吃,孔子有些不悦,说:“今天我梦见我死去的父亲了,饭要是干净的话,我想用来祭奠他。”老实的颜回不知孔子的话里有话,便照直说:“不行,刚才有草灰掉进锅里,粘在米上,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把它连饭一起抓来吃了,这饭不干净。”

孔子听了,沉思良久。他感叹地说:“我所信任的是眼睛呀,可是眼睛也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我所依靠的是心呀,可是心也还不足以完全依赖。弟子们要记住:认识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知人不易”正如孔子所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知人固不易矣!”颜回是孔子最称赞、最倚重的弟子,孔子曾寄望颜回能继承他的志业,这样深获信任的弟子,仍然会因为眼睛的“误导”而起疑心,难怪孔子会说“目犹不可信”。 通常对于我们的言行举止,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许多纷争的起点,其实都源于自恃“眼见为实”,因此,判断他人的得失前要谨慎,并需长时间客观细腻地观察,不要轻易下定论,因为究竟是君子或是小人,可能答案还没上桌,就暴露出自己个人的价值观了。连孔子都慨叹“知人不易”,我们岂可以自己眼见的两三事,随意去评断人、事、物?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领导者们会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呢?“我看到XX如何如何”的信息传递方式,甚至利用这种所谓的“亲眼所见”去打击、诋毁他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如何处理这种信息,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进一步调查和分析。如果主观地作出判断,不信任也就由此产生。而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管理者就成了“疑邻盗斧”中的“亡斧者”,在不断的自我印证中,不信任得到强化,最终演变成为一种毁灭性力量。 同样,孔子的做法告诉我们,建立信任是长期的工作,而破坏信任则很简单——只要一次怀疑就够了。不要让未经调查的信息干扰甚至破坏这种信任,其要点:第一,信任要建立在长期考察的基础之上。正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那些所谓的“一见钟情”式的信任,不仅草率,而且也是缺乏诚意的表现。第二,找出真相,有效地反击和遏制流言,使受信任者免受伤害。人都是有欲望、有缺点的,这很正常,关键是看组织有没有及时发现偏差、纠正错误的机制和能力。信任是有原则的,绝不意味着放纵,严格地执行纠错制度,才是对人最好的保护。其三,了解真相要有策略。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如果孔子上来就声色俱厉地对颜回说:有人看到你偷吃,是真的吗?那颜回的解释就会给人一种狡辩的感觉——虽然说辞一样,但却未必能让人信服,还有可能引起弟子之间的矛盾。孔子的做法,不仅让颜回“乖乖地”说出了真相,还再一次验证了颜回的诚实,让子贡等人心服口服,这种高超的技巧是令人佩服的。 总而言之,面对组织中的各种“信息”,领导者要有准确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这既有观念、心态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足够的策略和技巧。 那么,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校人烹鱼”的故事,见于《孟子》。有人送给郑国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叫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放到池里去。小吏把鱼煎着吃了,却回报子产说:“才放到水里的时候,鱼还显得局促不安的样子,过一会儿就活跃起来游走了。”子产听了高兴地说:“可给鱼找到适当的地方了!” 子产为什么受小吏所欺?子产觉得鱼初放到水里时,局促不安,之后就活跃起来,这是很合情合理的事情。因没有亲自去看一看,结果上当受骗。 说这个故事,是有感于在现实生活中,犯有子产、孔子一类主观、轻信毛病的领导者,确实不乏其人。有的领导者身居高楼,有眼不到群众中去看看,有腿不到基层去走走,办事光听别人说,靠自己想当然,以致常被那些巧嘴卖乖的下级所欺,甚至对他们大为赏识。有

最新《克己复礼》教案-

《克己复礼》教案- 《克己复礼》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明确各章基本观点。 2、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3、背诵12.1、3.1、16.2、13.3章。 教学建议: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 、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2、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3、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诵读、归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解读各章内容(字、词、句)并加以评析。 (一)重点字词句: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孔子赞扬颜回的故事_孔子对颜回的赞扬

孔子赞扬颜回的故事_孔子对颜回的赞扬 颜回是是孔子的学生中七十二贤之首,孔子对于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这在其三千弟子中是唯一的,可以说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是最喜欢颜回的,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赞扬颜回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对颜回也是非常信赖的,《吕氏春秋》记载的《颜回攫其甑》就很好的说明了孔子对颜回的信赖,孔子见到颜回从甑里面取食,但是还是相信了颜回的说法,相信是由于炭灰弄脏了米饭,所以颜回才拿出来吃了。从这里可以见到颜回的品德,也可以见到孔子对颜回高度的信赖。 孔子是一代大儒,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与颜回是老乡,也是师生,孔子一生中据说有弟子三千,但是孔子却称颜回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言语之中处处表现出对颜回的喜爱,对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称其为“三月不违仁”,称其“贤哉回也”,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已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痛哭流涕,说再也没有颜回那样的好学生了。 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国没落的旧贵族,到了其父亲颜路一代已经是徒有虚名,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可以说其一生都在追随孔子,与孔子朝夕相处的时间从其十三岁入学到其三十八岁自己开堂讲学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说孔子对其是非常了解的,其对孔子也是非常了解的。不仅仅孔子对颜回推崇有加,颜回对孔子也是非常

的崇拜,即使是在孔子学说不能被所有的国家接受作为施政纲领的时候颜回还是坚定的相信自己老师的思想,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见颜回是孔子坚定的信徒。 孔子对颜回的赞扬首先最著名的对颜回的评价就是孔子的那句“贤哉回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颜回贤德啊!孔子作为一代宗师,门生三千,独独对没有任何政绩,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的颜回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其观点是与我们今天的很多世俗看法非常不同。孔子评价颜回的再一句就是颜回死后孔子痛哭失声,并且做出了对颜回的评价“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于别人,一个错误不会犯第二次,这看起来是非常普通的一个优点,但是真正要想做出来,并且长期坚持是非常难的。 另外,孔子还评价颜回“三月不违仁”,也就是说,颜回可以三个月的时间之内不会犯任何违反“仁”的行为,这也就是孔子将“仁”归于颜回的证据,想想我们能够在一天之内所行所说不会违反“仁”的要求吗?在孔子被困于陈国语蔡国之间,与弟子七天七夜没有吃一粒米的状况下,孔子自己都觉得郁闷了,问子路、子贡和颜回自己为什么会到了如此境地,只有颜回表示出了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坚定拥护,孔子喟然长叹:“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意思说,有这样的学生值得满意了,颜回如果有财富的话,自己愿意给他当管家。

孔子为什么最喜欢颜回

孔子为什么最喜欢颜回 颜回 从论语和其他有关材料可知,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从所见到的材料看,孔子对颜回从未有丝毫的批评。之所以如此,我看有下面几个原因。一是颜回特别虚心,学习领悟孔子思想最到位。如对于仁的理解即是如此,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二是颜回安贫乐道的行为最符合孔子的要求,成为孔子为其他弟子树立的楷模。三是颜回学习刻苦,最理解孔子的思想。下面我们从一些具体事情来看一看。 颜回字子渊,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就住在曲阜。曲阜今日尚有颜回井,可以作为颜回当年住所的座标。颜回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谓如果人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恢复到礼治的要求,恪守各种典章制度,那么,天下的百姓便都会归向仁爱了。这是孔子对其政治思想最简明扼要的解释,也是他一生到处奔波所追求的理想目标。颜回所提问的问题均是有关人生与社会政治的关键问题,都是孔子所关注的,不像樊迟那样问些种地的琐事。 颜回 颜回道德修养好,能够净心求学而不旁思别骛,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安贫乐道。孔子曾高度评价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住在偏僻的胡同,大概就是现代的所谓贫民窟,非常贫穷,什么家具都没有,只有一个竹筒盛饭吃,一个水瓢舀水喝。别人都难以忍受这种贫苦,可是颜回依然不改他的乐观态度,依然跟从孔子学习。 对于这一点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不慕名利,“无诱于势利”,能够坐得住冷板凳的坚韧态度是干成大事业人所必须的,这一点对于后世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不懂理家,连社会中等水平都不能达到,连温饱都有问题,还空言什么大道理,则显得迂腐甚至有些愚蠢。这对于后世一些读书人一旦科场失意,便穷困潦倒,成为孔乙己似的人物,消极影响也很大。 颜回沉默寡言,乍看好像有些愚笨,孔子就说:“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版第7册2187页)看来孔子也曾怀疑过颜回的智力,觉得他有些愚笨。但讲完课回去一琢磨颜回私下里问的问题,亦有许多足以启发自己思考的地方,因此才肯定地说,颜回并不愚笨。孔子还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可见颜回非常勤奋用功,这样的学生所有的老师都喜欢。 颜回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漠情怀最符合孔子的心理,故孔子曾深有感触地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意谓国君重用我,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