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1.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郦道元认为,

,,。李渤认为,,,因而得名石钟山。

2.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和作者的看法是,。

,。

3.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

4.作者到了绝壁下所见所闻之景是什么,,

;,,;

,。

5.作者徐徐观察,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什么,,

,,。

6.作者调转小舟,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什么,

,,,,,。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8.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答案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是说也,人常疑之。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4.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6.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登泰山记》情景默写及答案

《石钟山记》和《登泰山记》情景默写及答案 《石钟山记》 1、《石钟山记》一文中,作者怀疑郦道元说法的理由:, 更何况是大石呢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石钟山记》一文中,作者怀疑李渤说法的理由:,。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石钟山记》一文中,作者发现“噌吰如钟鼓不绝”声音的由来是:,,,。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石钟山记》一文中,作者发现“窾坎镗鞳之声”的由来是: ,。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5、《石钟山记》一文中,作者实地探访石钟山命名的经历,有了深刻的感悟,并用反问语气说出 ,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登泰山记》 1、《登泰山记》一文中,交代古长城的位置的两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由泰山南麓开始攀登,行至一半,, ,于是登到了泰山之巅。 越中岭,复循西谷 3、《登泰山记》一文中,,是古人所说的天门,, ,极难行走。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4、《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登上泰山之巅欣赏到宏阔、美丽的雪景:,。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登上泰山之巅,在落日余晖中俯瞰泰安城的所见的美景:,。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6、《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与友人于五鼓便等待日出,此时, ,不一会儿就依稀看见了的山,不久就看见了日出前天边云彩的异变,。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7、《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见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色, ,。而此时回望日观以西山峰,在日光的照映下,,异彩纷呈。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教师卷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题精选 《沁园春长沙》 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3、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恰”字,统领的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6、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7、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用“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高度概括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生存状态。 8、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粪土当年万户侯。 9、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0、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11、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句子是:看万山红遍。 12、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13、写江上景物的句子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14、高度概括“同学少年”经历的革命岁月的句子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雨巷》 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2、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3、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4、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5、描写姑娘飘过时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6、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神态的诗句: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7、《雨巷》中最能体现诗人理想的诗句是: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别康桥》 1、实写康河美的诗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2、移主为客,两相交融,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诗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3、用虚实结合、象征手法,说明梦境是美好的诗句: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4、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5、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诗句: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6、再别康桥时写诗人动作的诗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7、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巧妙地写出了康河畔柳树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

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练习 《沁园春长沙》 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恰”字,统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雨巷》 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姑娘飘过时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神态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3、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4、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练习王珍彩第1 页共3 页

必修一情境默写背诵资料可打印.doc

必修一情境默写背诵资料 《沁园春?长沙》 1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 3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5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6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蔑视权贵的句子:粪土当年万户侯。 8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9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10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1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句子:看万山红遍 12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雨巷》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再别康桥》 1、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 的比喻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2、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这两句是:,。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 4、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 ,”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5、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雨巷》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答问

苏教版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巩固训练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 是:,。 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__ _,__ _ _。 3、在《劝学》中,荀子以“,”二句,指出君子与一般人相比,在于他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去争取最大的成功。 4、《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 5、《劝学》中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劝学》中,“,”两句从“看事物”的方式不同,那么看到的内容就不同来证明“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 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8、荀子在《劝学》中指“,”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9、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10、在《劝学》中作者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就的是:,,,,。 1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 是:,; , 。 12、韩愈《师说》引用古代圣人从师学习的经历,阐明老师和弟子的区别在 于,。 13、《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14.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对于老师的选择,无关年龄长幼和身分贵贱,择师的标准应该是 “,”。 15.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6、《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 “,,。” 17、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 的:,,, ,。 18.《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 因:,,,。 19、《论语》中“,”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 “,”。 20、《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从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万物存在的名句是: ,。 21、苏轼《赤壁赋》中常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的名句是:

(完整版)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 1.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郦道元认为, ,,。李渤认为,,,因而得名石钟山。 2.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和作者的看法是,。 ,。 3.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 4.作者到了绝壁下所见所闻之景是什么,, ;,,; ,。 5.作者徐徐观察,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什么,, ,,。 6.作者调转小舟,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什么, ,,,,,。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8.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答案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是说也,人常疑之。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4.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6.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高中语文必考重点名句名篇类情境式默写130题

高中语文必考重点名句名篇类情境式默写130题 二人现实境遇和生命情怀的不同,清浊之殊,恰是仙圣之别。 2.王充《论衡》 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同样的意思, 达。 4.《中庸》中写道:“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同样的意思,荀子在《劝 子·秋水》篇有言:“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逍遥游》中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7.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是一以贯之的。 8.中国古典诗词中多有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如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又如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 正如秦观《鹊桥仙》所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正的友 分人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以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白沙在涅,

杯邀明月”,无论是句式结构上还是内容上均有异曲同工之处。 15.王国维《采桑子》写道:“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处。 16.唐寅在《桃花庵歌》中写道:“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两句与此表达意思极为相近。 20.古人常将自己的情愫寄托于自然之物传达给远方之人。如南朝民歌《西洲曲》中的“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李白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之境”。 22.古诗中多有以浪漫主义手法写雪的名句,如李白的《北风行》: 败鳞残甲满天飞。” 23.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 来。 24.《吕氏春秋》有言:“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 品质多有推崇,如《颜氏家训》中的“夜觉晓非,今悔昨失”,再如《论语》 对别离,有人会以豁达的胸怀面对之,比如王昌龄写道:“青山一道同云雨,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理解性情境默写-附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必修一理解性情境默写 说明:加▲的为高考背诵篇目或教材要求背诵的内容,可作复习备考重点。 (一)▲▲《氓》(《诗经·卫风》)(高考篇目) 1.开篇“ , . 两句表现了男子求婚时的敦厚。 2.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 。 , . 3.表现女子绵绵情意,涉水渡河将氓送走的句子是: , 。。 4.点明女子无奈拖延婚期的原因的句子是: , 。。 5.本诗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 , 。。 6.写女子因为思念而眺望男子的句子是: , 。。 7.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而伤心难过的语句是: , 。。 8.表现女子见到心上人后又说又笑的语句是: , 。。 9.表现女子对男子思念及深情的诗句是: , 。 , . 。 10.表明女子和氓顺利成婚的句子是: , 。 , .。 11.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 , 。 12.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是: , 。 , . 13.诗中直接表现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劝告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 , . 14.女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沉痛地总结出一条爱情的教训,男子也许会移情别恋,劝解女子不要太痴情的句子是: , 。 , . 15.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遗弃的句子是: , . 16.女主人公自从嫁给氓后,一直过着艰难困苦生活的语句是: , . 17.以淇水的水波浩荡,打湿布幔来反衬女子婚姻的不幸、内心伤痛的句子是: , . 18.集中体现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的对比句是: , .。 19.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 ,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情境默写练习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近观:“,”。仰视:“”;俯瞰:“”。总结:“”。 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雨巷》(戴望舒) 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 2.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

《再别康桥》(徐志摩)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战国策》) 1.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 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 3.通过音乐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 4. 5.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 6.表现宾客在与荆轲临别时悲伤的句子是:。 7.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 8.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 9.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 ,。 《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鲁迅) 1.评论“真的猛士”的句子是:,,。 2.批判“庸人”的句子是:,, 。 3.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是:,; ,。 5.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选择复句是:,

。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情境默写练习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总结:“万类霜天 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 《雨巷》(戴望舒) 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2.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

整理石钟山记情景默写_高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1.基础知识(36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逸.豫(yí)溺.爱(nì)拜谒.(jè)省.视(xǐng) B.度.曲(dù)提挈.(qiè)臆.断(yì)谥.号(shì) C.澎湃.(pài)铿.然(kēng)仆碑 ..(pū)庐冢.(zhōng)D.瑰.怪(guī)誊.写(yù)懈怠.(dài)谬.误(miù)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B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D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六国互丧.(交互)盖.失强援(大概) B.思厥先.祖父(敬称已去世的尊长)暴秦之欲无厌.(讨厌) C.强弱胜负已判.(确定,判定)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苟.以天下之大(如果) 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1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A B ○2此余之所得.也○2独其为文.犹可识 1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C D 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岂独.伶人也哉(仅仅)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C.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不)D.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泛指一般官吏)6.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之理 ..○3存亡 ..百倍○2思厥先祖父 ○4可谓智力 ..不赂而胜之之势 ..孤危○5而犹有可以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理固宜然 ..○7至于颠覆 A.○3○4○6 B.○1○7 C.○2○3○5 D.○3○7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郦元以为 ....下临深潭 B 则山下皆为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C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 .. ..其有无,可乎 D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8.下列加点的字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完整版)2019届高三高考语文情景式名句名篇默写早读材料

情景式默写(高中部分和初中部分) 一、高中部分 一、荀子《劝学》 1、《荀子·劝学》中以“金石”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 2、荀子在《劝学》中提出要善于利用外物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6、《劝学》一文中用“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 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积土 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8、《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蟹六跪而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9、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非常重要,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的境界。 二、庄子《逍遥游》 1、《庄子·逍遥游》中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两句表现了宋荣子不受外界褒贬的影响。 2、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圣人要达到超越时空、无所依赖的境界所凭借的方式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 3、庄周在《逍遥游》中谈及“小年不及大年”时,用“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来说明“此小年也” 。 4、当看到大鹏鸟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 5、《逍遥游》指出,“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6、《逍遥游》以奇特想象展现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壮观图景的两句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7、《逍遥游》中指出了大鹏高飞依然有所凭借的两句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三、韩愈《师说》 1、韩愈在《师说》中打破了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的关系的两句是“是故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有答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情境默写练习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近观:“,”。仰视:“”;俯瞰:“”。总结:“”。 ( 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雨巷》(戴望舒) 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 2.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

《再别康桥》(徐志摩)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战国策》) 1. 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 ! 3.通过音乐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 4. 5.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 6.表现宾客在与荆轲临别时悲伤的句子是:。 7.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 8.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 9.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 [ ,。 《记念刘和珍君》(第2、4节)(鲁迅) 1.评论“真的猛士”的句子是:,,。 2.批判“庸人”的句子是:,, 。 3.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是:,; ,。 "

5.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选择复句是:, 。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情境默写练习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总结:“万类 5.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1)

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1)

————————————————————————————————作者:————————————————————————————————日期:

(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沁园春·长沙》(必修一) 1、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如火枫林,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表现出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4、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表现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沁园春·长沙》的上片重点描写了秋天的景物,其中对秋景的礼赞,使词情趋于高昂的一句) 7、《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___________________,;近观:___________________,。仰视:___________________;俯瞰:。总结:。 8、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概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9、《沁园春·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人旧地重游,引起诗人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 11、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 12、“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年轻时就立誓为国家民族服务,《沁园春·长沙》中他评论时政,书写宏文华章的集中概括的两句。) 13、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_ 。

石钟山记默写翻译原创

石钟山记默写翻译原创 落实学案(三)2020.3.10 ●学习自测: 一、课内预习: (一)默写: 1、苏轼在《石钟山记》末尾自述他写作此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3、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4、苏轼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石;听到的是山上鹘鸟因听到人的声音,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惊叫声,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山谷中鹳鹤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 5、文中直接具体地提到了石钟山名为石“钟”山的话语,即苏轼笑着对他的儿子苏迈所说的:______________,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_______________,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二)翻译: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高中语文必修一补充篇目情景式(理解性)默写教学提纲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举先王之政_,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为天下理财__,__不为征利。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5。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6.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7。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8.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9.“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0.最后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1.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孔子对好学有自己的标准,说话谨慎,做事敏捷,并且能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是其中之一。这两句话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5.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经》的价值和作用进行论述的四句话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6.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7.《论语雍也》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短歌行》理解性默写 1.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2.《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情境默写】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______ ______________”,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与必备内容

语文必修一情境默写背诵内容 《沁园春·长沙》 1、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 3、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5、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6、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蔑视权贵的句子:粪土当年万户侯。 8、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9、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11、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的句子:看万山红遍 12、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13、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的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4、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5、“恰”字,统领的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6、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雨巷》 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2、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3、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 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4、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5、描写姑娘飘过时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6、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神态的诗句: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7、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再别康桥》 1、实写康河美的诗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2、移主为客,两相交融,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诗句:软泥上的青荇,油 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3、用虚实结合、象征手法,说明梦境是美好的诗句: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 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4、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 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5、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诗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6、再别康桥时诗人的动作诗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 一片云彩。 7、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石钟山记情景默写 【情境默写】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用一个宾语前置句来表达自己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石钟山记苏轼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

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019届高三高考语文情景式名句名篇默写早读材料(可编辑修改word版)

情景式默写(高中部分和初中部分) 一、高中部分 一、荀子《劝学》 1、《荀子·劝学》中以“金石”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荀子在《劝学》中提出要善于利用外物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劝学》一文中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 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积土成ft,风雨兴焉”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8、《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9、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非常重要,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二、庄子《逍遥游》 1、《庄子·逍遥游》中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两句表现了宋荣子不 受外界褒贬的影响。 2、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圣人要达到超越时空、无所依赖的境界所凭借的方式是“(若夫)乘天 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3、庄周在《逍遥游》中谈及“小年不及大年”时,用“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来说明“此小年也”。 4、当看到大鹏鸟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5、《逍遥游》指出,“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6、《逍遥游》以奇特想象展现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壮观图景的两句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 者九万里”。 7、《逍遥游》中指出了大鹏高飞依然有所凭借的两句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三、韩愈《师说》 1、韩愈在《师说》中打破了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的关系的两句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韩愈在《师说》中,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从师标准。 3、韩愈在《师说》中表白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名句是“吾师道也,夫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