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中医药图书走向世界

让中医药图书走向世界

编辑工作是一项多边缘的艺术,是多种的艺术素养在编辑身上综合起来展现于弥漫着个性芬芳的图书中的艺术。编辑的风格体现在图书上,图书的风格塑造了出版社的形象。

做编辑多年,常惑而自问:什么才是编辑的最高境界?编辑风格也有高山大海、小桥流水,有狂风暴雨、美人婵娟,有沉雄博大、古朴厚拙,有红楼幽梦、西厢怡情,什么才是它最高的品格?

如同围棋里最高品格“入神”一般,编辑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入神”,任何符合出版要求的作品,在具有这般境界的编辑手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技术加工到印制发行,都能够找到它最合适的分寸。当他拿到一部书稿,仿佛看到了呼之欲出的梦中情人,她的

一颦一笑、一行一止、高矮肥瘦、含蓄热烈,

尽在眼前。他用慈父般的爱怜注视她,用母

亲的柔情蜜意爱抚她,用热血与泪水浇灌

她,使她有宝玉般的灵性与活力,呈现于广

大读者上帝的面前。这是何等的快意!这是

精神的洗礼!

★老总论坛

编辑的个性是出版社个性的体现,如张

元济先生严谨的编辑风格就与中华书局的

图书特色融为了一体。编辑的个性体现是多

方面的,首先是他策划选题的风格。策划选

题的思路是因人而异的,如同一本图书交给

两位编辑去编结果会迥然有别一样,选题策

划的好恶取舍同编辑个人的素质、修养有很

大的联系。其次是他处理书稿的特点。不同

的编辑,对书稿的认识不一样,加工方法也

不尽相同。再次,不同的编辑对书稿内外设

计等看法不一样,他的主导思想决定着书籍

的内、外设计。以上这些方面,是编辑个性得

以体现的地方。体现得结果是好是坏,这里

面有一个编辑基本素质高下的问题,关于如

何培养素质、加强修养之类问题的文章已

多,本文不再赘述。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编辑追求自己艺

术个性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个性统一在出

版社的大旗之下,而这两个个性又应该统一

在全国出版行业的大形势下,统一在党的出

版方针政策的大前提下,这样才能使自己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实施好图书出

版的“精品战略”,树立起自己个性鲜明的用

以“安身立命”的优秀品牌。让

中医药图书走向世界

■郭博信

中国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学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医药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经验医学,而是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卓越的临床疗效,因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传统医药学中独占鳌头。

早在公元6世纪起,中医药就已相继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印度、阿拉伯等东方国家,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医药也逐步受到欧美国家的关注。但是,长期以来,中医药与其他传统医药一样,在许多国家中并没有合法的地位。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引发了美国医学界对我国针灸针麻

81972

海南省作家赴俄罗斯参观 据《作家报》月5日讯,为了开阔作家的视野,加强对外文学交流,海南省作协组织作家赴俄参观考察团

一行人对俄罗斯进行了参观考察。

新闻出版交流1998年第1

的浓厚兴趣,进而在全球出现了研究使用针灸针麻的热潮。世界卫生组织(WHO)受此影响,于1976年在第29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首次将传统医学列入议程,并于1978年在其设在日内瓦的总部中设立了“传统医学规划署”(TRM)。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首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江泽民、李鹏等2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大会题词。大会发表了以“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药”为题的“北京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各有关国际组织对传统医药的发展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支持,加强传统医药教育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培养传统医药的后继人才。宣言响亮地提出:“为了人类健康,必须发展传统医药。”并且确定每年的10月22日为“世界传统医药日”。

由于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药的高度重视,促进了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在1972年以前,美国50个州没有一个州允许针灸行医,自1972年内华达州率先承认针灸的合法地位后,许多州都通过了有关法律,至今几乎所有州都允许针灸的存在。目前,美国有几十所针灸及中医学校,有些学校还设有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医大学每年就有800名毕业生,其中85%以上是美国人。州政府每年举行两次中医会考,现考试合格者已达1万多人。在美国,中医诊所、中成药保健商店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而且生意兴隆。据有关部门统计,人们花在传统医药方面的钱每年达140亿美元。传统医药学在欧洲也同样备受青睐。英国设立了传统医学全国委员会,十几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均设有与中医有关的课题,伦敦米德尔塞克斯大学还将开设欧洲第一个中医学位课程。1997年3月,

第四届英国科学周第一次举办中医讲座,这说明中医已被英国科学界认可。德国联邦科技部最近拨款1千万马克资助传统医学发展,他们的医学院校已将传统医学列为必修课。据悉,目前德国至少有10万名风湿性疾病患者接受中医治疗。德国已成为中草药在欧洲市场的最大消费国。法国、荷兰也开始在几所大学增设传统医学课目,荷兰政府已出资100万荷币支持传统医学研究。中医在欧洲越来越受欢迎,德国巴伐利亚、法兰克福等地有不少本国人开办的小型中医院,病人源源不断,据说预约排队要等候3个月~6个月。法国和德国本是现代医学的发源地,而今却成为重视和实施中医学的先驱者。一些大医药公司纷纷成立天

然药物部,不惜重金搜集资料。一个瑞典的医药专家说:“中国草药已成为西方医药研究人员的金矿。”在亚洲,日本的14万名西医已有半数转攻中医,针灸师已超过10万人。在俄罗斯、波兰等国,人们不但重视中医和针灸的临床应用,而且还研究中医药的古典著作。在阿拉伯,中医中药同样受到欢迎。据美国《商业日报》报道,阿拉伯医药专家预测,到2001年,阿拉伯国家将出现盛行中医药治病的新局面。目前,我国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年来,在我国召开的比较重要的中医药国际会

议有20余次,我国已与美、日、法、德、英、马来西亚、埃及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有的国家已公布了对中医中药的管理办法,还有的成立了管理机构。迄今为此,我国已为82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800名不同层次的高等中医药人才,为13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0多名针灸人士,前来我国学习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学的占第一位。我国中药出口也遍及世界上130个国家和地区,仅1996年中药出口创汇总值达7亿美元。现在,在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不晓得中医药的国家

102129

了。据统计,当今世界以各种形式应用中医药和针灸的人数,已占世界总人数的1/3。

随着中医药进一步走向世界,作为中医药知识载体的中医药图书也必然要走向世界。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中医药热,为我国中医药图书走向世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遗憾的是,与中医药在世界篷勃发展的势头相比,中医药图书走向世界的步伐明显滞后。我国各出版社虽然出版了大量的中医药图书,但几乎都是中文版的,只能在国内销售和供国外华人购买,而在国际图书市场,欧美及港台地区出版的英文中医药书籍非常走俏。我国中医经典著作,也是由美国洛杉矶汉文研究所译成英语,在世界上大量发行。而我国出版的英文中医药图书微乎其微,除了外文出版社和山东科技出版社有几本以外,其他几百家出版社基本上都是按兵不动。这与我们这个正宗的中医药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中医药图书走向世界的滞后局面必须改变。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要全方位、高层次、多格局地全面走向世界。对我国出版界来说,能够率先走向世界进而占领国际图书市场的,当首推中医药图书。这不仅因为中医药是我国所特有的医学体系,而且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也是举世所罕见的。中医药历两千年而不衰,流派迭起,名医辈出,中医著作浩如烟海。仅现存的中医古籍就有1万余种,不仅数量多,而且部头之大亦让人兴叹。以方剂而论,宋代的《太平经惠方》有100卷,方16834首;《圣济总录》有200卷,方2万首;明代的《普济方》有426卷,方61739首;《中医方剂辞典》收录医方达1万首。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

一步确定了中医药的科学

和社会地位,为中医药的发

展提供了法律和组织保障。到1996年底,我国已建立了中医院

2572所,高级中医药院校30所,中等

中医院校51所,中医药科研机构85

所;中成药工业企业1059家,总产值

235亿元;全国中医药工作人员已逾

百万。如此庞大的中医药科研、教学、

临床局面,如此历史悠久而又兴旺发

展的中医药事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

国家所没有的,这无疑为我国中医药

图书提供了丰厚的出版资源,从而使

其在国际图书市场上具有无与伦比的

竞争力。

从国际到国内的中医药发展的大

好形势来看,中医药图书走向世界势

在必行。当务之急是出版界的同仁要

有远见卓识,认清世界医学的发展趋

势和人类健康的需求,抓住机遇,发挥

优势,加强中医药图书英译本的出版

工作,使中医药图书走出国门,进而在

这一领域占领国际图书市场。这不仅

关系到出版社的经济效益问题,而且

更重要的是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中华

民族在世界上的威望。

为了中医药图书走向世界,我们

应该大力重视和培养中医药翻译人

才。由于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医

学体系,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语言,因

此,在英语及其他语种中都缺乏中医

的对应语。译者既要自己弄明白深奥

抽象的中医语言,又要亲自到译入语

中去比较和筛选可能的对应语,这是

一般外语翻译人才难以胜任的。因

此,建议国家的有关部门、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要重视、关心、扶持、培养中

医翻译人才,组织和建立起一支能够

适应中医药在世界迅速发展的中医翻

译队伍。我们还应该建立自己独具特

色的中医翻译学,确立中医翻译原则,

制定统一的中医翻译标准,规范中医

翻译语言,避免中医翻译用语混乱的

现象,为世界图书市场提供高水平、高

质量的中医药英译本图书,从而更好

地承担起中医药图书走向世界的历史

任务。

新闻出版交流

1998年第1期

1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