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灾害地质学》习题北京大学出版社李铁锋版

《灾害地质学》习题北京大学出版社李铁锋版

《灾害地质学》习题北京大学出版社李铁锋版
《灾害地质学》习题北京大学出版社李铁锋版

《灾害地质学》李铁锋版习题集

第一部分:思考题

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

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如何分类分级的?

2、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是什么?

3、人类活动可引起哪些地质灾害?

4、三峡建设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5、福建省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6、降水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

7、中国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又有怎样的规律呢?

8、灾害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地质灾害突发性评估与减灾

1、地质灾害评估目的、类型及内容?

2、危险性、易损性、破坏损失和防治工程评价的要素和内容?

3、什么叫防灾效益?什么叫保值效益?

4、什么是受灾体价值损失率?什么是灾害敏感度?

5、地质灾害评估范围,级别与技术要求是什么?如何进行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场地选址的地质问题如何评价?

第三章.地质灾害减灾对策与减灾效益分析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及等级如何确定?

2、如何理解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与效益?

3、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意义?什么是“国际减

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

第四章.斜坡地质灾害

1、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2、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危害及防治措施?

3、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具备哪些相关性?

4、滑坡是怎样形成的?需怎样监测和防治滑坡?

5、中国、福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规律?

6、崩塌与滑坡产生的征兆及区别

7、什么是岩溶?岩溶有哪些形态特征?岩溶的发生条件有哪些?

岩溶的哪些发育和分布规律?岩溶地区有哪些工程地质问

题?如何进行防治?

8、什么是滑坡?滑坡有哪些重要标志?滑坡如何进行分类?滑坡

如何进行野外识别?滑坡的监测内容有哪些?

9、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如何分类?泥石流流量流速如何计算?

泥石流有哪些防治措施?

10、采空区有哪些地表变形特征?如何分类?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

有哪些?采空区如何进行调查和监测?采空区地面建筑适宜

性如何评价?有哪些处理措施?

第五章.地面变形地质灾害

1、地面沉降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其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哪

些?

2、如何预测地面沉降?具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3、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受哪些方面的

影响?

5、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是什么?

6、如何进行地面塌陷的预测、预防和治理?

7、以西安为例说明地裂缝对环境产生哪些危害?

8、地裂缝分为哪些类型?各类型地裂缝有什么特点?各种地裂

缝的成因如何?地裂缝的危害及工程对策有哪些?

9、如何防治或减轻地裂缝对工程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矿山与地下工程地质灾害

1、什么叫荒漠化?矿山“三废”?“岩爆”?

2、矿区地面变形应采取哪些防治对策?

3、矿井突水有哪些致灾条件和影响因素?

4、矿井突水有哪些征兆?

5、矿井突水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对策?

第七章.表生环境地球化学异常与地方病

1、微量有害元素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途径和影响因素是什

么?

2、环境有机污染物与人体的作用机理及其危害主要有哪些?

第八章.土地荒漠化

1、什么叫荒漠化?

2、土地荒漠化有哪些类型?其成因如何?

3、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

4、什么叫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如何防治?

5、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区别与联系?

6、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危害是什么?

7、土地沙质荒漠化与石漠化的区别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特征是什

么?

第九章.特殊土地质灾害

1、什么叫特殊土?湿陷性的黄土有何特点?

2、什么叫膨胀土?膨胀土有何特征?膨胀土防治措施有哪些?

3、软土、冻土有何特征?其危害如何?其防治应采取哪些手段?第十章.其他地质灾害

1、地下水如何恶化?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应采取哪些措施?

2、叙述洪涝灾害的成因及防洪减灾的主要措施?

3、什么叫海水入侵?海水入侵会造成哪些危害?

4、台风是如何形成的?台风结构与分布?台风又哪些危害?台风

危害有哪些防范措施?

第二部分:填空题:

1、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既有又有。

2、地质灾害的分级方案有、、

3、灾害敏感度分析的基本要素包括、、

、、等。

4、减轻地质灾害的措施有

5、地质灾害管理的手段主要有、、

和等四种。

6、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循、、

、等原则。

7、地质灾害的监测内容包括的监测,的监测以及的反馈监测。

8、减灾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有、、

、、、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行为过程。

9、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包括、、

、、、。

10、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的体现,评价的核心要素是

11、崩塌的形成条件__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12、滑坡的形成条件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滑坡的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4、岩溶地面崩塌的形成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滑坡分类按滑动面与岩土体的类型可分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种类型。

16、露天矿边坡的滑动类型可分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等五种类型。17、黄土陷穴处理的具体措施有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

18、防洪减灾的主要措施有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9、影响海水入侵的因素有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__ __。

20、海水入侵的危害有________ ___ 、____ 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1、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大致可分为___ _ __、__ ____及__ _ 三类。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如何分类分级的 2、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是什么 3、人类活动可引起哪些地质灾害 4、三峡建设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5、福建省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6、降水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 7、中国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又有怎样的规律呢 8、灾害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9、】 10、地质灾害评估目的、类型及内容 11、危险性、易损性、破坏损失和防治工程评价的要素和内容 12、什么叫防灾效益什么叫保值效益 12、什么是受灾体价值损失率什么是灾害敏感度 13、地质灾害评估范围,级别与技术要求是什么如何进行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场地选址的地质问题如何评价 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及等级如何确定 15、如何理解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与效益 16、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意义什么是“国际减 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 17、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8、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危害及防治措

施 ) 19、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具备哪些相关性 20、滑坡是怎样形成的需怎样监测和防治滑坡 21、中国、福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规律 22、崩塌与滑坡产生的征兆及区别 23、什么是岩溶岩溶有哪些形态特征 24、岩溶的发生条件有哪些岩溶的哪些发育和分布规律岩溶地区有哪 些工程地质问题如何进行防治 25、什么是滑坡滑坡有哪些重要标志滑坡如何进行分类 26、滑坡如何进行野外识别滑坡的监测内容有哪些 27、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如何分类泥石流流量流速如何计算泥石流 有哪些防治措施 28、采空区有哪些地表变形特征如何分类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有哪 些采空区如何进行调查和监测采空区地面建筑适宜性如何评 价有哪些处理措施 ; 29、地面沉降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其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哪 些 30、如何预测地面沉降具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31、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3、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受哪些方面的 影响

灾害地质学

第一章 1. 灾害效应分为原生效应、次生效应和后续效应。 原生效应是由灾害事件本身造成的,如地震时由于地面运动造成的建筑物倒塌、滑坡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 次生效应是由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它与主要灾害事件本身无直接关系,如地震时煤气管道破裂造成的火灾、地震引发山体滑坡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被掩埋、洪水造成供水系统中断而引起的“水荒”、大型岩溶塌陷诱发地震而造成的建筑物破坏等。 后续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这种效应包括大型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泥石流堆积物对农田的破坏、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喷发后造成的农作物减产、地震造成的海拔高程改变或地形变化等。 2.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3.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 (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 (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4. 地质灾害的类型 按灾害的成因划分,可分为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动力型。 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划分,可分为突发性和渐进性地质灾害。 5. 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1)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2)山地斜坡变形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3)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4)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第二章 1.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 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破坏损失、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抗御灾害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

工程地质学试卷及答案8套

工程地质试题1 一、名词释义(每小题2分,共20分) 1、工程地质条件 2、活动断层 3、岩体结构 4、液化指数 5、软化系数 6、地质工程 7、卓越周期 8、管涌 9、固结灌浆 10、地应力集中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岩体完整性含义是什么?给出5种以上反映岩体完整程度的定量指标? 2、风化壳的结构特征是什么?给出5种以上反映岩体风化程度定量指标? 3、软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是什么? 4、简述岩爆发生的机理?

5、简述砂土液化机制? 6、软弱岩石的含义以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7、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8、岩溶发育基本条件是什么?岩溶区工程建设遇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9、野外如何识别滑坡? 10、水库地震的特征是什么?其成因学说有哪些? 三、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结构面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工程意义? 2、分析坝基深层滑动的边界条件,简要说明剩余推力法、等稳定法的原理。 四综合论述题(14分) 分析边坡工程研究的内容和稳定分析的方法?

工程地质试题2 一、区别各组概念(每小题4分,共20分) 8、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问题 9、液化指数与液性指数 10、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 4、固结灌浆与帷幕灌浆 5、震级与烈度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岩体结构含义是什么?岩体结构类型是怎样划分? 2、风化壳的结构特征是什么?给出5种以上反映岩体风化程度定量指标? 3、软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是什么? 4、简述岩爆发生的机理? 5、简述砂土液化机制? 6、结构面的成因分类是什么?并举例说明每种类型。 7、卓越周期含义是什么?如何利用波速试验资料确定卓越周期? 8、岩溶发育基本条件是什么?岩溶区工程建设遇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9、野外如何识别滑坡? 10、坝基渗透变形破坏类型有哪些?如何防治之。

地质灾害学期末考试题

灾害地质学试题(A) 一、选择题(2*10) 1.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B ) ①山体崩塌②泥石流③水土流失④滑坡⑤水库决堤 A.①②③④ B.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根据范围划分,面积在几十平方千米范围内的是(A) A、点评估 B、面评估 C、区域评估 D、整体评估 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A)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5. 建筑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中处于第一阶段的是(A) A、检测与预报 B、检测与预报 C、防灾与抗灾 D、救灾 6.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中,起最有效途径的是(A) A、预防为主的原则 B、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C、防治地质灾害与其他社会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D、纺织工程最优化原则 7.广东省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居全国之首,其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B) A.地震、洪涝、台风B.台风、暴雨 C.低温冷害、冰雹、滑坡D.海啸、风暴潮、干旱 8.下列关于飓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会诱发地震和海啸 B.中心最大风力在6级以上 C.形成在太平洋附近洋面上 D.“卡特里娜”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气流 9、下列哪种地质灾害中,哪一种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C) A、滑坡 B、泥石流 C、崩塌 D、地震 10、矿山地质灾害的最主要成因(D) A、地下水超量开采 B、地震所致 C、火山所致 D、大规模开采矿 二、填空题(1*10) 3.地质灾害的管理的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________ 4.地震灾害按其与地震动关系密切程度和地震灾害要素的组成可分为原生灾害、____、和间接灾害 5.震预报可划分为三个地研究内容各异的层次,即________、地震灾害预测和地震灾害损失预测 6.根据火山活动的状况,火山可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_______。

环境地质学试题答案

第二章 1.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4.人地复合系统 人地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而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人地复合系统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智慧圈。 2.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向 1着眼于地球是个复杂系统,是个多层次结构,以及通过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来研究全球性环境变化。 不仅是研究现代的,而且研究过去地质历史时期,同时对今后21世纪内全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全球性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全球性气候(包括古气候)、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等等,并且对这些全球性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后果进行预测。 2.以动态观点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地质环境演化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灾变预报的可能性。 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变化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序的,是一个非线性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热点问题。 3我国主要环境地质学问题 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与北部毗邻的沙漠、岩溶石山区、南方贫瘠的红壤区以及西部高寒地区。 因此,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环境地质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1.淡水资源危机正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开展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新的一轮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综合分析水资源问题的基础性地质工作。同时迅速建立多种水资源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研究制图、预报网。全国统一环境水文地质监测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各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前景分析的科学依据。加强研究制定节水的法规,研究节水工艺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在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下陆地水资源演化规律及水资源演化过程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效应等, 将水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系统,综合考虑。 2.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城市人类活动与之所依存的物质基础—地质环境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复杂的城市地质环境系统。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依赖性强,人类活动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或影响;另一方面,地质环境承受着人类活动的强烈改造,发生着重大变化,并反馈作用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都市区和城市连绵带的形成,使城市-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区域更加广大,矛盾更趋复杂。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如何分类分级的 2、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是什么 3、人类活动可引起哪些地质灾害 4、三峡建设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5、福建省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6、降水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 7、中国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又有怎样的规律呢 8、灾害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9、地质灾害评估目的、类型及内容 10、危险性、易损性、破坏损失和防治工程评价的要素和内容 11、什么叫防灾效益什么叫保值效益 12、什么是受灾体价值损失率什么是灾害敏感度 13、地质灾害评估范围,级别与技术要求是什么如何进行地质灾害危 险性评估工程场地选址的地质问题如何评价 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及等级如何确定 15、如何理解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与效益 16、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意义什么是“国际减轻自 然灾害十年”(IDNDR) 17、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8、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危害及防治措施

19、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具备哪些相关性 20、滑坡是怎样形成的需怎样监测和防治滑坡 21、中国、福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规律 22、崩塌与滑坡产生的征兆及区别 23、什么是岩溶岩溶有哪些形态特征 24、岩溶的发生条件有哪些岩溶的哪些发育和分布规律岩溶地区有哪些 工程地质问题如何进行防治 25、什么是滑坡滑坡有哪些重要标志滑坡如何进行分类 26、滑坡如何进行野外识别滑坡的监测内容有哪些 27、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如何分类泥石流流量流速如何计算泥石流有 哪些防治措施 28、采空区有哪些地表变形特征如何分类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有哪些 采空区如何进行调查和监测采空区地面建筑适宜性如何评价有哪 些处理措施 29、地面沉降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其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哪些 30、如何预测地面沉降具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31、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3、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受哪些方面的影 响 34、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是什么 35、如何进行地面塌陷的预测、预防和治理 36、以西安为例说明地裂缝对环境产生哪些危害

灾害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灾害(灾害和自然灾害必考一个) 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两类。 2、灾害地理学 是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3、灾害的分类 ①根据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综合成因灾害。②根据灾害波及的范围: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微域性灾害。③根据灾害出现的时间先后:原声灾害、次生灾害。 ④根据灾害的属性不同:地质灾害、地貌灾害、气象灾害、水温灾害、土壤灾害、生物灾害。★4、自然灾害(要说明的内容和第一条一样) 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再过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人类而言则是不正常的。 ★5、自然灾害的外在特征 ①突发性和永久性。②频繁性与不确定性。③周期下性和不重复性。④广泛性与区域性。 ★6、自然灾害的内在规律 ①灾害链(因果链、同源链、互斥链、偶排链、交叉链)。②边际效应规律(不同介质的交界面)。③灾害发生时间规律性(灾害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各种周期、时效性、持续后延性、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7、灾害的主客体 主体:灾害本身(现象与过程本身)。客体:受灾害影响的人类。 8、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性 ①灾害发生在特定的时间。②各种周期。③时效性。④持续后延性。⑤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9、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因素(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①能量的积累和释放。②协调破坏。③分布不均匀。④沿面运动。⑤通道引诱。⑥外因触发。 ⑦多因强化。⑧空间集中。 ☆10、灾害地理研究的内容(答题时需要拓展) ①灾害生态系统。从地理学角度观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载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灾害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各类灾类、灾种的区域分异、横向交叉、灾害链及动态变化、认识各种灾类、灾种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发展规律、研究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灾害风险性评价为主要内容。②区域灾害结构。各大洲(大洋)和主要国家地区的自然灾害的区域结构的分析,研究区域灾害的整体性、独特性和差异性,认识灾害的特征,进行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制定灾害的区域规划、研究区域防灾、减灾的措施。 11、地质灾害 由于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发生突发或渐近的 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和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12、地质灾害的分类 ①按空间分布: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②按灾害成因: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和复合型。③按地质环境变化速度:突发性和渐进性。 13、人类与灾害的关系(也有笔记称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对立关系:①成灾客体在增多。②人为破坏作用在增加。③灾害类型在增加。④周期在缩短。 ⑤分布范围在扩大。 统一关系:①没有人就没有灾害。②灾害还可以带来某些好处。③化灾为利。④大的灾害可以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14、灾害地理的研究特征 ①综合性。②区域性。③相关性。④宏观性。 ⑤应用性和群众性。 15、灾害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①地域分异规律。 全球地域分异规律(四大洋与六大陆)、陆洋地域分异规律(海陆分布)、区域地域分异规律(各种地带性差异)、地方地域分异规律(灾害的系列性与组合性)、局部地域分异规律(阳坡阴坡水热差异)。 ②系统结构理论。 自然灾害的研究要求我们应用综合性的研究 理论、观点、方法和手段,防灾减灾工作的整体性的方法等显得尤为重要。 ③横向交叉观点。 互补相连的两个区域见灾害的互相影响和联系。主要通过水问、大气、人为等过程来完成,即“遥相关”。 16、地震波的分类 ①体波(纵波和横波)。②面波。 17、震级的划分 中国地震6级:①小地震(1~3级)。②有感地震(3~4级)。③中强地震(4.5~6级)。④强烈地震(6~7级)。⑤大地震(7~8级)。⑥巨大地震(≥8级)。

灾害地质学复习

一、概念(分): 灾害: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地质灾害: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一般认为,地质灾害是指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由受灾体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 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受破坏损失的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灾害敏感度: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评价区内人类及其财产和所处的环境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水平和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 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 承灾能力: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程度及灾后的恢复能力。 地震: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在岩石圈内的能量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的快速颤动。 地震波:地震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分为面波和体波震级: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是指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以及各类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等震线:在地形图上注明地震时各地烈度,然后把烈度相同的地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可构成等震线图 基本烈度:指某一地区在以后一定期限内(50~100年)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实质上是中长期地震预报在抗震、防震上的具体估量。 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的各种震害及破坏现象 地震监测:是地震预报的基础,通过布设测震站点、前兆观测网络及信息传

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与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 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目录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4)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9)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5) 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0)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2)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9)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5) 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 第十章孔隙水 (40) 第十一章裂隙水 (42) 第十二章岩溶水 (45) 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8) 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49)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 O分子态水的转换。(×) 2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震: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量超过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发生错动滑移,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振动。 震源:最初释放能量引起弹性波向外扩散的地下发射源。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地震波:地震所产生的震动是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出来的,这种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300-700km)。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地震成因是弹性回跳理论,按成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和塌陷地震。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即以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总和来衡量,释放出能量愈高则震级越大。 地震烈度:地面以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的破坏强度。 全球地震带主要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中国主要的地震区有青藏高原地震区、华北地震区、东南沿海地震带、西北地区、台湾地区以及附近海域。 中国地震活动特点:地震活动分布广;地震活动频度高;地震震源深度浅。 诱发地震: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震。 诱发地震的类型:流体诱发地震和非流体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在时间上,与水库蓄水有明显的关系;在空间上,震中主要分布在水库大坝附近;在地震序列上,前震及为丰富,属于前震余震型,而同一地区的天然地震往往属于主震余震型;在震级上,多数属微震,中强震很少。 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的各种震灾以及破坏现象称为地震效应。对工程建筑物来说,地震效应分为场地破坏效应和强烈震动效应。 地震灾害的特点:一、地震灾害发生突然、来势之猛,可在几秒到几十秒内摧毁一座文明城市;二、地震成因的特殊性使得地震预报的工作还很不成熟;三、地震不仅直接毁坏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还不可避免的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四、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中,有时无震成灾,这在其他地质灾害中是罕见的。破坏形式有:地面运动;断裂与地面破裂;余震;火灾;斜坡变形破坏;砂土液化;地面标高改变;海啸;洪水。 地震预报:地震参数预报、地震灾害预报、地震灾害损失预报。其中地震参数预报三要素是时间、地点和强度。按预报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预报、中短期预报、短临期预报。 地震预报的方法:大地形变测量异常分析;定点形变测量;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地下水动态微观异常;地电阻率法;地磁短周期变化;钻孔应力、应变异常;地震综合预报方法。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是指在建筑物以及其他人工设施和人口状态以及分布的详细调查基础之上,通过地震危险性评价、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等易损性分析,预测未来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研究基础是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建筑物等易损性分析。 地震灾害损失:泛指由于地震引起地面振动并诱发次生灾害而导致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影响建筑物地震灾害损失程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和人工建筑设施的易损性。 灾度等级:A度-巨灾、B度-大灾、C度-中灾、D度-小灾、E度-微灾。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系统的了解灾害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掌握 地质灾害的概念、基本类型及分布。特别是要理解当今自然作用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特点、发生机制。学习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方法和防治措施。使 学习者掌握从事有关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和在各级国土部门、环保部门及工程建设规划 部门工作的基本专业知识。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系统地讲述了灾害地质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介绍了地质灾害和概念、类型 及分布,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地质灾害减灾对策。详细论述了地震灾害、火 山灾害、斜坡地质灾害、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矿山与地下工程地质灾害、表生环境地球化学 异常与地方病、土地荒漠化、特殊土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恶化、海岸带地质灾害等各类地 质灾害的特点、形成条件与机理、影响因素、发育规律和危害方式,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

监测预报、防治与减灾对策等进行了系统介绍。 课程英文简介: The subject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theory system and research methods. It includes basic conception, type, accession on condition of a disaster, the countermeasure of reducing hazard. It explicates seism hazard, volcanic abnormal, slope geological hazard, land deform hazard, mine and underground project hazard; surface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bnormal and local illness, desertification, special land geological hazard, underground water resource deterioration, coastal geology deterioration and so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mechanisms, effect factors, develop regulation and the hazard patterns are also considered, additional monitor, prediction, prevention, reduce hazard methods etc. are introduced systematically.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 (32学时) 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 2学时 第一节地质灾害的内涵、属性与分类 一、地质灾害的内涵 二、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三、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 四、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与分布规律 第二节灾害地质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古代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 二、灾害地质学的形成与发展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2.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 中的水。 3. 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 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4. 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 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 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 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 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永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 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 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违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 环。 4 .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蓮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_蒸J 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厂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v) 2. 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X ) 3. 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 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V ) 4. 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 循环。(X ) 5. 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V ) 6. 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V ) 四、简答题 1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 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2. 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 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 成,转换速度缓慢。 4. 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地表水、 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 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 形成降水。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 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 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地表 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 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5. 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海洋或大 陆内部的水分交换为小循环。 6. 水循环的作用? 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另方 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第二章岩石 中的空隙与水分 1. 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2. 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 隙。 3. 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 的体积。 4. 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 隙。 5. 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 比值。 6. 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 7. 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 洞。 8. 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 的那部分水。 9. 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 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10 .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11. 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 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 有地下水面支持。 12 .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 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13 .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 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4 .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干 燥岩石重量的比值。 15 .体积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体积 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16 .饱和含水量: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17 .饱和差: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值。 18 .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19 .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 用而保持的水。 20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 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 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21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 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 量。 22 .残留含水量:包气带充分重力释水而又未受到蒸 发、蒸腾消耗时的含水量。 23 .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24 .有效应力:实际作用于砂层骨架上的应力 二、填空 1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 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 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 岩石空隙可分 为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 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3.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 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 响孔隙度。 4. 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 化裂隙。 5. 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 水、和岩溶水。 毛细现象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上 的。——— 7. 通常以容 水度、含水量、给水度、持水度 和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 石性质。 8. 岩性 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大小 与多少。 9. 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 孔隙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才 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三断题 1 .松散岩石中也存在裂隙。(V ) 2. 坚硬岩石中也存在 孔隙。(V ) 3.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形状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X ) 4. 两种颗粒直径不同的等粒圆球状岩石,排列 方式相同时,孔隙度完全相同。(V ) 5.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分选程度对孔隙度的大小 有影响。(V ) 6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情况对孔隙度的大小没影 响。(X ) 7. 松散岩石中孔隙大小取决于颗粒大小。 (V ) 8.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对孔隙大小没影响。 (X) 9. 裂隙率是裂隙体积与不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X ) 10. 结合水具有抗剪强 度。(V ) 11. 在饱水带 中也存在孔角毛细水。(X ) 12. 在松散的砂层中,一般来说容水度在数值上 与孔隙度相当。(V ) 13. 在连通性较好的含水层中,岩石的空隙越大, 给水度越大。(V ) 14. 松散岩石中,当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 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位下降后,给水度偏小。 (V ) 15. 对于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地下水位下降速 率较大时,给水度的值也大。(X ) 16. 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中,重力释水并非瞬时完 成,往往滞后于水位下降,所以给水度与时间有关。 (V ) 17 .松散岩石中孔隙度等于给水度与持水度之和。 (V ) 18. 松散岩石中,孔隙直径愈小,连通性愈差, 透水性就愈差。(V ) 19. 在松散岩石中,不论孔隙大小如何,孔隙度 对岩石的透水性不起作用。(X ) 20. 饱含水的砂层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 孔隙压力恢复后,砂层仍不能恢复原状。(X ) 21. 粘性土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孔隙压 力恢复后,粘性土层仍不能恢复原状。(V ) 22. 在一定条件下,含水层的给水度可以是时间 的函数,也可以是一个常数。(V ) 23. 在其它条件相同而只是岩性不同的两个潜水 含水层中.在补给期时,给水度大,水位上升大,给水度 小,水位上升小。(X ) 24. 某一松散 的饱水岩层体积含水量为30%,那 么该岩层的孔隙度为0.3。(V ) 四、简答题 1. 1. 简述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并说明如 何影响?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有:颗粒大小、分选程 度、和颗粒排列方式。 当分选性较好时,颗粒愈大、孔隙也愈大。 当分选性较差时,由于粗大颗粒形成的孔隙被小颗粒 所充填,孔隙大小取决于实际构成孔隙的细小颗粒的 直经。排列方式的影响:立方体排列比四面体排列孔

最新煤矿地质学试题库

《煤矿地质学》考试题 一、填空 1.根据莫霍面和古滕堡面两个界面,地球内部分为、和三个一级圈层。 2.由自然动力促使地球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外部形态发生变化与发展的过程称为。 3.内力地质作用可分为、、和等。 4.引起原岩变质的主要因素是、及等。 5.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 6.按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物,外力地质作用可分为、、、和等。 7.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和。 8.矿物的光学性质主要有矿物的、、、等。 9.石英的化学分子式为、摩氏硬度为。 10.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 11.按地史中生物演化的阶段可建立6个级别的年代地层单位,它们分别是、、 、、、。 12.与年代地层单位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是:、、、、、。 13.岩(煤)层的产状通常以、、来表示。 14.褶曲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和两种。 15.断裂构造可分为和两类。 16.断层要素主要包括、、、、。 17.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断层分类为、、。 18.从植物遗体堆积到转变为煤的一系列演变过程称为。 19.成煤作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 20.在我国成煤作用较强的三个时期是:、、。 21.影响煤矿生产具有普遍性的地质因素有:、、等。 22.现在把瓦斯矿井等级划分为三级:(1),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2)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 23.矿井充水的水源有四种,即、、和。 24根据地质可靠程度,把资源/储量分为四个级别,它们分别是、、和。 25.地形地质图是表示研究区的、、、及 的图件。 26.反映某一水平地质情况和井巷工程的图件,称为。 27.喀斯特洞穴的发育和喀斯特洞穴塌陷是形成的根本原因。 28.瓦斯在煤层和岩层中有两种存在状态,即和。 29.人们对地下水提出了许多分类方法,其中对煤矿生产有直接意义的有两种: (1)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分类有、、; (2)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分类有、、。 二、名词解释 1.地质作用: 2.内力地质作用: 3.外力地质作用: 4.岩石: 5.岩石的产状: 6.褶皱构造: 7.成煤作用: 8.煤化作用: 9.含煤岩系:: 10.喀斯特陷落柱: 11.矿井瓦斯: 12.绝对瓦斯涌出量: 13.相对瓦斯涌出量: 14.矿山压力:

工程地质学题库及答案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必修课程 工程地质学 复习思考题 参考答案 编者:谢谟文 2012-6

1工程地质学:是将地质学的原理运用于解决工程稳定性问题的一门科学。 2地质作用:所有引起矿物、岩石的产生和破坏,从而使地壳面貌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3地壳运动由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等原因,使得组成地壳的物质(岩体)不断运动,改变它的相对位置和内部构造,称地壳运动。 4岩浆作用:软流圈及岩石圈中下部的高温融熔物质沿某一通道上升至地表或在地下冷凝成岩的过程叫岩浆作用 5地震:岩石圈机械运动积累的能量,由于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的一种现象,由于地震波的传播引起地面快速颤动叫地震 6岩石: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中形成,并在一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 7.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8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岩屑或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相互关系。8地层:地质学上把某一地质年代形成的一套岩层(无论是沉积岩,火山碎屑岩还是变质岩)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9地层层序定律:正常的地层总是老的先沉积在下,而新的则后沉积在上,这种新老地层的覆盖关系叫地层层序律。 10. 地质构造:是指地质体(岩层、岩体或矿体)存在的空间形式、状态及相互关系,是地质作用(地壳运动等)所造成的岩石(或矿体)变形、变位等现象,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们主要包括褶皱、断裂等。 11.断层:岩层受力发生破裂,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明显的位移,这种断裂构造称断层。 12 活断层:现在正在活动或在最近地质时期发生过活动的断层。 13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形及地质情况的综合图纸。它是在地形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或花纹)及规定符号,按比例尺缩小,把地表上各种地质体垂直投影到水平面上的一种图件。 14地下水是埋藏在地表下面土中的孔隙、岩石中孔隙和裂隙中的水 15孔隙:土(粘土、砂土、砾石等)和碎屑岩等沉积岩中的颗粒和颗粒集合体间存在的空隙。

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

灾害地质学读书报告 矿区地质灾害分析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矿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矿山地质灾害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包括矿井突水、瓦斯爆炸、采空区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对矿山地质灾害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是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本文对矿区地质灾害发生原因,表现形式与防治等对简要分析。 关键字:地质灾害,原因,表现形式,防治 一、前言 能源、冶金、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但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引起开采沉陷,从而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必须采取措施对灾害进行防治。开采沉陷是指地下有用矿物采出后,开采区域周围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以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开裂、冒落等破坏现象[1]。 二、采矿引起地质灾害的原因 当开采面积达到一定范围之后,起始于采场附近岩体的移动 和破坏将扩展到地表,引起地表变形,导致位于移动岩体内的井巷、峒室等以及位于开采影响范围内地表的房屋、建筑物、水体、铁路和管线等改变其原有状态,甚至破坏,称之为采动损害[2]。矿区开采沉陷引起的损害是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其实质是地下开采空间扩大而引起的岩体内应力变化且向其周围介质传播扩散的结果。岩体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介质,它不仅是由各种不同性质的岩层组成,而且还由于褶皱、断层等各种地质作用而产生了大量的不连续面。在一定的地质采矿条件下,开采引起的岩体应力变化,并向采空区上方岩层至地表传播扩散,按形变程度不同,可分为冒落带、断裂带、离层带和弯曲带。这4种变形带的出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