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日古代律令语言中的词汇比较

中日古代律令语言中的词汇比较

中日古代律令语言中的词汇比较
中日古代律令语言中的词汇比较

中日古代律令语言中的词汇比较

江西农业大学肖遥(江西南昌330045)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两国有文字记录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最初主要是中国移民迁居日本,以后有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使节往来,奈良,平安时代的遣隋史,遣唐使,以及中国的聘日使。此外还有各种留学人员,如入唐的留学生,学问僧。到了近代,两国间的交流途径就更加的多样化。

中日之间法律的相互学习和吸收,古代日本通过学习中国的法律制度,加快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向封建法制社会的过渡。近代中国通过向日本和西方先进思想的学习,促使了民族的觉醒,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清王朝统治,使得民主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随着现代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法治社会的日益成熟,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确实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法治是保障社会和谐的制度手段和关键因素,本文将以法律词汇为切入点,比较古代中日法律语言的异同。

公元646年(日本大化2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革新。大化革新的主要内容就是仿效中国唐朝的各项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同时也引进了中国法律语言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律令语言都是文言的,以书面文语词汇为主。日本的古代律令主要是从中国引进,为了凸显律令的庄重性和严肃性,律令文本都通过汉字来表述,而极少使用假名符号。因此,大部分都与母体相类似,但由于日本又有着自己特定的社会现实和国情特点,文本具体的地方略微有所修改,本文会截取这些不同点,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较的分析作出适当的阐释。

案例一

中国律令:在官司,谓近關州縣,即准状尚书省,仍蹏送至京。若勘无徒以上罪而妄诉者。诉徒流,还得徒流。妄诉死罪,还得死罪。妄诉除免,皆准比徒之法。

日本律令:在官司,谓近關國郡,即准状太政官,仍蹏送至京。若勘无徒以上罪而妄诉者。妄徒流,还得徒流。妄诉死罪,还得死罪。妄诉除免,皆准比徒之法。

在这段材料中,中文的州县在日语中变成了国郡。唐朝,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道下辖府,州(府州同级),府和州再分别下领各县。后因增设节度使,成为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安史之乱以后道已成为虚设,唐末实际还是三级制。日本的行政区划为三级,国郡县。国相当于中国的郡,郡相当于中国的县,日本没有县这个行政单位,郡往下就是村子。随意在这段材料中,中国用的是州县,日本用的是国郡。这是由于两国的行政区划不同所造成的。在官吏制度上,唐朝時皇帝权利最高。皇帝下设三个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省下面是六个部,吏部,礼部,刑部,工部,兵部,户部。

日本则是天皇为最高权力者,下设神祇官和太政官,在下設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蔵,宮内八省。因此在中国律令中准状尚书省,在日本律令中,就修改成为准状太政官。这是由于两国的官吏制度不同所造成的。

案例二

中国律令:諸不應度關而給過所者,取而度者亦同,若冒名取度所而過者,各徒一年。

日本律令:凡不應度關而給過所者,取而度者亦同,若冒名取度所而過者,各徒一年。

中国律令:諸私度,有他罪重者。主司知情,以重者論,不知情者,依常律。

日本律令:凡私度者,有他罪重,主司知情,以重者論,不知情者,依常律。

中国律令:諸領人兵度關,而别人妄隨度者。將領主司,以官司論。

日本律令:凡領人兵度關,而别人妄隨度者。將領主司,以官司論。

观察这三段律令文本,中国律令和日本律令所对应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只是中国律令多以“诸”字开头,而在日本律令中则多用“凡”字,总起下文。新华字典中,“诸”字解释如下:众,许多:诸位、诸君、诸侯。“凡”字解释为平常普通,也有纲要,概括之意。在中文语境里面看不出来区别。日本国语字典中“凡”字作副词解释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大概,表范围和约数;第二种是从全局或者整体把握,一般而言怎样,用来一起下文。“诸”字在日语中主要是和另外一个字合在一起构成词语使用,很少单独使用或引起句子。看到这儿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律令常用“字”引起,而日本律令多用“凡”字来引起了。这是由两国中汉字在不跨文化背景中的不同意义和使用特点所决定的。

案例三

中国律令:若家人相冒,杖八十,主司及官司知情,各與同罪。

日本律令:若家內人相冒,杖八十,主司及官司知情,各與同罪。

观查这段律令文本材料,我们发现在中国律令中使用的是“家人”一词,而到了日本律令中,就变换成为了“家内人”一词,难道日本社会分为家内人和家外人两种不同群体吗?我们知道,在日本社会中,人们根据亲疏远近,将自己的家庭,公司,社会分成了内和外两个不同的社会。虽然只是字面上面小小的差别,在实际生活中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在这段文本材料中,是这种意思吗?查阅了和那段律令同时代的《养老令●户令》中间有一段规定:“凡家人所生子孫,相承為家人,皆任本主驅使,唯不得尽頭驅使,及買賣”。可以发现在这段材料中,有涉及到“家人”这个词汇。那么在日语中“家人”和“家内人”是不是一个概念,日语中的“家人”和汉语中的“家人”,是否是一样的意思呢?查阅了相关的日本文献,在日语中,家人从事的是奴役性的劳动,其劳动成果被国家和拥有他们的主人所占有。但是他们的人身不能买卖,也不能受到严酷的驱使。可见家人的地位近似于奴隶,又不是完全意义上奴隶,可以称为“准奴隶”。而在汉语中,“家人”即为自己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与自己有着直系血缘关系或者婚姻关系的亲人。两个是不一样的概念,汉语的“家人”,相当日语中的“家内人”。因此在中国律令中的“家人”,到了日本律令中即转换为“家内人”。

案例四

中国律令:諸緣邊城戊,有外奸內入,謂非眾成師旅者。

日本律令:凡緣邊之城戊,有外奸內入,謂眾不滿百人者。

在这段律令文本中,中国律令中使用的是“师旅者”一词,在日本对应的律令文本重则修改为“百人者”。这段中文律令文本下面,并没有相关文字对“师旅”作出具体的法律解释,多少人的规模才为师旅。当然,就这一段材料,我们无法得出古代法律解释学并不十分完善的结论。后查阅相关的文献,有一段记录“依周礼,五百人为旅,两千五百人为师”。然而这并不能解决我们的疑惑,五百人为旅,两千五百人为师。师和旅完全是不同的概念,而且相差很大,那么在这段律令具体实际应用的时候究竟是达到旅就应该报告,还是得等到师级才报告呢?明显这儿具有很大模糊性,汉语的模糊性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日本律令材料中,就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直接给出了确数“百人”。我们也并不能断定日本律令就较母体中国律令要好。日本是一个海岛小国,面积狭窄,人口稀少,便于治理。中国幅员辽阔,面积巨大,在很多具体事情上无法给出准确的限定,这时候就得使用模糊性语言来表述,才比较具有现实可行性。

中国律令:連接寇賊,被遣斥候,不覺賊來,徒三年。

日本律令:連接寇賊,被遣斥候,不覺賊來,徒二年。

中国律令:及應舉烽燧而不舉,應放多烽而放少烽者,各徒三年。

日本律令:及應舉烽燧而不舉,應放多烽而放少烽者,各徒二年。

在這段律令文本材料中,中国和日本一模一样的罪行,最终的结果却不一致,中国律令刑罚较重,而相比较中国而言,日本处罚较轻。这可能是由两国的具体国情不同所导致的。中国古代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从秦朝就开始修建长城抵御外敌侵略。长城是国家防御的一道很重要的防线,对于国家的防卫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只能依靠骑马步行传递时候,烽火传递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及时的烽火信息,能够有效的帮助国家组织兵力提前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侵略。因此燃放烽火的任务的重要性在战时可见一斑,因此,对燃放烽火玩忽职守的行为,惩罚力度很重,这也是能够理解的。日本是一个岛国,四周环海,古代没有远洋军舰的时候,日本的国防就有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在明治维新前,除了蒙古几次失败的侵略外,少有他国入侵。相比较外部侵略而言,国家更加担心的是自己来自内部的叛乱和自然灾害。因此对于相同的烽火传递的失职,处罚较轻。

案例五

中:诸律令該載不尽事理,若斷罪而無正條者,引律比附,應加應減,定擬罪名,轉達刑部,議定奏文。

日:凡律令該載不尽事理,若斷罪而無正條者,援引比附他律,可加可減,定擬罪名,申該上司,議定奏文。

在这段律令文本材料中,日本仿照中国文本,有几处修改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只关注“应加应减”和“可加可见”。中国文本中使用的“应”,日本文本中使用的“可”。查阅汉语词典,“可”字解释为允许,能够,值得。“应”字解释为应该,应当,所有,全部之意。从言语分析来看,“可”表示为能力上的,条件上的,而“应”字在可以的基础上,还有一种义务上的色彩,应当,应该干什么。在中文语境中的同大于异。查阅了日本国语字典。“可”字解释为:可能,可惜之意。而“应”字只能做动词使用,表示应答,回应。所以中国律令文本中的“应”字,在对照的日文律令中,使用了词义最相近的“可”字。日本在古代引进中国的汉字以后,并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简单的使用,而是在历史的变迁中,对汉字也进行了改造,使得其更加符合日本的实际。在仿效中国的律令语言时,尤其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案例六

中:不即往告等。以故陷敗户口。或是軍人及城戊者,各得絞罪。

日:不即往告等。以故陷敗户口。或是軍人及城戊者,各得絞罪之。

在本段律令文本中,日本律令在仿效中国的律令时在“各得绞罪”的后面,加上了文言词“之”,在古汉语中,作助词时,表示领有,连属关系,和表修饰关系。作代词时,代替人或物,这,那。也可用作虚词,无所指。在这里,应该是第三种意思,文言虚词,没有实意,放在句子后面,起到增强语气的作用。与日语中的体言「もの、こと」相类似。在中国律令中,为了文书的简洁,没使用“之”。在对应的日本律令中,则加上“之”,是更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

案例七

中:而候望者不覺,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

日:而候望者不覺,徒一年半,司主,徒一年。

在本段律令文本中中国律令文本中使用的是“主司”一词,再对照的日本律令文本中,即修改为“司主”。查阅汉语词典,“主司”解释为主管,主管某项工作的馆员或者部门,也可指古代科举考试的主试官。“司主”这个词在汉语中不存在。从词语结构来看,“主司”是由两个动词联合构成的述补结构。“司主”则是名词在前,动词在后的主谓结构,把官司主持。这样比较符合日语的行文习惯。比如中文的“我吃饭”这样的主谓宾结构,在翻译为日语时,得把宾语提前。忽略时态问题,对照的日译文为「私はご飯を食べる」,从汉语思维模式看,即为我把饭吃了。类似这样的还有如下的律令文本。

中:國境緣邊。皆有城戊,式遏寇盜,預備不虞。

日:國境緣邊。皆有城戊,式遏寇盜,備預不虞。

中国律令文本中的“预备”一词,再对照的日文律令文本中修改为“备预”。我们来看看二者的区别。从词义的角度看,二者在古语中并没有打的区别,从词语结构来看,“预备”即预先准备,是副词修饰动词。“备预”则是名词在前,动词在后,即为把准备措施预先安排之意。又属于宾语前置的范畴,与上面的例子相同,比较符合日语的使用习惯。

案例八

中:其有外奸內入,謂蕃人為奸,或行間諜之類。

日:其有外奸內入,謂蕃人為奸,或作間諜之類。

观察此段律令文本材料,中国律令中使用的是“行”字,再对照的日本律令中则修改为“作”,这又是为何呢。查阅了汉语词典,“行”字解释为从事,进行,实际的做。“作”字解释为从事,做工,举行,进行之意。这是在中文语境中的异同,无法看出根本性的差异。在日本国语字典中,行(后接送假名う),解释为做事,从事,修道,处理,在古语中指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者遵从习惯方式,做什么事。从解释以及习惯性的使用中我们可以看出,行在日语语境中主要做褒义使用,极少使用来表示做什么坏事。作(后接送假名る)解释为(使用原材料)制作,干农活,创造,做犯罪或者是功德之事。从解释中我们可以得知,作在日语语境,应当属于中性词,既可以指做好事,也可以指干坏事。而间谍之事,卖国通敌,为常人所不齿,显然是贬义,因此在搭配时,只能选用“作”,而不能用“行”。因此,在中国律令中的“行间谍之类”,对照的日本文本律令中,既修改为“做间谍之类”。

通过上面七则中日古代律令语言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古代效仿中国建立起来了自己的律令体系。但在效仿中国律令条例的同时,也结合了自己国家的具体国情,在保证条令原意没有变动的前提下,对其中的一些词汇做了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充分考虑到了包括自己的的行政区划,政体制度,国际防卫,语言表达习惯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情况。国家制定法律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使其实施付诸应用。因此,我们在重视法律内容的同时,也应注重法律语言的形式,即注重法律语言的斟酌使用,方能使法律具有更加的可行性,从而促使法律更易于被社会所接受。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英汉语言得主要差异 如果学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得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得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口笔译也不就是一件很难得事情。笔者根据多年得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得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得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同学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与表达方式而言,英语就是一种形合性得语言,而汉语则就是一种意合性得语言。英语得句子一般就是按照固定得结构与方式来组织与表达得,偏重于形式;汉语得句子则就是按照其字词得含义来组合与连接得,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得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得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得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您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您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就是一个由and连接得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得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得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reducedby many times thesizeof theputerofwhich itforms a part, thu s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of portable mini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得组成部分,使计算机得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得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就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与一个分词状语组成得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得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与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得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得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与运用“使”、“从而”得词意把各句之间得层层递进得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得差异就是做好英汉互译得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得基础上,打乱其原有得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

中日美企业文化比较

中、日、美三国企业文化的比较 企业文化既与该国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关系,更与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密切关系。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就将对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这一地区的企业管理方式和方法。世界各国在长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因而造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日本文化的特征 日本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上长期盛行单一的种植经济,从而使其倾向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加之日本是民族单一的国家,因而这种重视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的思想就更浓厚。公元一世纪,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接受了儒教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等思想,逐渐形成了“稳定性强”的具有大和民族色彩的文化,它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管理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民族昌盛愿望。 (二)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 (三)忠诚精神。 (四)“家族”意识和强烈的团队精神。 (五)亲和一致的精神。 二、日本管理文化的特征 具体说来,日本文化对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重视经营理念和发挥团队精神两个方面: (一) 强调经营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所谓经营理念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且将这些目的,方针,社会责任以及企业战略用简单的文字、口号与标志表现出来。 (二)强调团队精神的发挥。前面讲过,日本种族单一,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较深,在此不再多说。 团队精神在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提倡集体主义管理。在决策中,上下级之间除进行正式沟通外,还象“兄弟”一样进行各种非正式沟通,自上而下集中多数人的智慧,经过反复酝酿,直到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后才拍板定案。 2、提倡着眼于人的管理方式,通过建立全能的生活设施,组织多种社团组织,开展体育比赛及送结婚纪念品和生日蛋糕等,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 3、日本企业的激励制度主要是着眼于团体,而不是个人。因为他们认为太突出个人,不利于集体的合作。在管理中,"和"最为宝贵,只有把集团激励与终身雇佣制结合,才能使整体效率最高。 三、美国文化的特征 (一) 个人主义。 (二) 冒险、开拓、富有创新精神。 (三) 自由、平等精神。 (四) 实用主义。 (五) 物质主义。 作为一个从原野里创造出来的国家,美国在开发的早期,机会虽多,可是蛮荒未辟,心须奖励个人独立创造的性格,由此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的特殊性格:对自己深信不疑,对自己的命运深信不疑,把依靠自己作为哲学信条,使个人主义最终变成了美国主义的同义语。从首批英国移民踏上北美大陆,到美国成立这一个半世纪里,北美险恶的自然条件,培育了美国人顽强拼博,艰苦奋斗性格。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新大陆的环境陶冶了美利坚民族的民族性:热爱自由、珍惜自由、崇尚自由。美国文化是物质性的,他们认为生活舒适是理所当然的人生追求,并且怀着优越感看待那些生活水准不如他们的人。 四、美国管理文化的特征 (一) 突出个人能力。 个人能力主义的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体表现为三点: 一是尊重个人尊严和价值,承认个人的努力和成就。 二是强调个人决策和个人负责。 三是与上述两点相联系,由于信奉个人能力主义,个人职责明确,任务完成情况很好计量,所以企业的奖励也是针对个人的。

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 课程名称文字学 任课教师申义红 年级2014级 专业中文系 班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号2014017 姓名赵果佳

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 摘要: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深厚文化。而日语中的汉字更是与汉字有着极深的渊源。中日汉字都经过了一次简化过程,本论文旨在对简化后的中日汉字做出比较,并且从中日两国不同的汉字学习、传承、保护入手,思索一条关于文字的传承之路。 关键词:中日文字;比较;传承;简化字

一、前言 以《说文解字》来说,作者许慎在当时号称“五经无双”,他创造《说文解字》是有有着极大的企图。其自序云:“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条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许慎即是用这套宇宙观解释在释名,在《说文解字》中每个字都进入了他的世界体系中,各居其位所;同时也用这九三五三个字来说明这个世界【1】。 从《说文解字》的这份序言中,让人直接感受到古代中国对于文字的崇拜情怀。汉字是中国的自源文字。汉文化的传播,让汉字崇拜的传统也传向了周边国家。这种崇拜情怀自然也影响到了与中国一水相隔的日本。日本从汉字中大量取字,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二、中日字形概况 2.1 相同的中日词形体 芝田稔以《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生活口语中4000个高频词词表》中的双音节词(共2505个)为研究对象 , 进行了中日两种“汉语词汇” 的比较。得出同形同义词共有 809 个占双音词的 32 .29 % ;异形同义词有 16 个 ,占0 .63 %;同形异义词有 114 个,占5 .74 % ;异形异义词有 1536个 , 占 61 . 31 % 。胡裕树等指出, “ 据日本学者的统计,在3805 个常用词中,日语和汉语同形的竟达1013个,这些词形体相同,词义也大致相当,这对日本人学习汉语无疑是很方便的。”李泉认为,汉语和日语意思相同的词汇量(38%)远远超过意思不同的词汇量(4 %),相同的几乎是不同的 10倍 , 并且15%意思基本相同的词汇日本学生也能基本正确理解 , 完全相同的和基本相同的就有53%。【2】因此 , 日本人学习汉语是比较容易的。 2.1中日字形差异原因 由于中日语言谱系、构造上的不同及两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不同,汉字在日本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被打上了深深的日本化的烙印【3】。

中日企业文化的差异性

同行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比较 ——以海尔和索尼为案例分析 指导老师:王黔 制作人:郭林锋王永林刘玮杨孟 辛久林冯继圣范志华 目录 摘要 0 (一)研究背景 (1) (二)选题意义 (1) (三)研究不足 (2) 一、企业文化宏观环境分析 (2) (一)政治环境分析 (2) (二)经济环境分析 (3) (三)社会文化 (4) (四)国际环境的影响 (5) 二、企业文化微观环境分析 (5) (一)硬件分析 (5) (二)软件分析 (7) 三、企业文化与环境的适应性 (9) (一)核心价值观变更 (9) (二)企业精神变化 (10) (三)社会责任要求 (10) (四)竞争历程变化 (10)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1) 中日企业文化的差异性 ——以海尔和索尼为案例分析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凭借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百花齐放的局面。40

年后的中国企业也将会成为国际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将日本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中国传统的文化融化,实现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宏观研究中国与日本企业文化的差异性,主要是对我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海尔和日本著名的索尼的企业文化作比较,分析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本文所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做某些参考。 关键词:中日企业文化;差异性;海尔;索尼 我想从三个方面入手,一、先介绍从海尔企业文化的发展情况介绍以及其竞争力二、分析企业文化的给核心竞争力带来的好处与坏处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以建议四、结论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企业文化起源于美国,开花结果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凭借着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实现了抢占全球的市场。这种奇迹令美国也刮目相看。日本优秀的企业企业管理思想不仅仅是西方的管理思想,也融入了儒家的思想的精华和民族文化的特征。可以说,日本企业文化结合了东西方优秀的文化的结晶。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都是硕果累累。这是值得我国的企业研究学习的。 在日本很多优秀的企业中,索尼公司也是作为当时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之一。有人说:因为企业文化拯救了海尔,给与海尔不断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国少有成功的国际企业的企业文化典范。通过对比两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分析得出它们企业文化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国际知名企业进入中国,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跨国企业。我国很多企业在管理方面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因此,通过分析海尔和索尼两个企业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为我国某些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更加具有实现指导意义的意见。 (二)选题意义 1.从企业发展来看:企业文化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企业优秀的文化支撑。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完善,我国很多企业经营管理更具科学性。企业文化作为管理中最核心部分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国际知名企业成长过程离不开企业文化沉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会引导企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才能获得升华,不仅仅带给社会是产品本身的价值,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附加价值。作为亚洲优秀的企业:海尔和索尼,一个是老牌的文化巨人;一个是后起之秀。通过分析两个企业的特点,一定能够带来更加具有影响力的意见。

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

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大学语文论文 中日汉字的语言差异研究 范晓辉 (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重庆400038)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日汉字进化的历史、中日汉字的四个主要方面的差异,对汉语和日语中同为一种汉字的“常见字”以及“常见汉字”从字的形态、音符、意义等等多个层面展开分析和对比,这当中还可以发现日语汉字和汉语汉字的特点和差距。以及在前面所描述的基准上,制定出行之可效的学习方法和理论,对以汉字为主语的进行学习日语的汉字学习方法来提出见解,以期能对促进学习汉字的方法带来帮助。 [关键词]汉字;中日;语言差异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8-0010-03 [作者简介]范晓辉,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 几千年以前,中国的汉字进入日本并和假名一起影响了日语的文字结构。尽管中日使用的汉字是使用一样的汉字体系,然而,中日之间的汉语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文字系统,日语中的汉字和汉语中的汉字具有不相同的特点。日语汉字和汉语汉字既有着一段重要的历史缘故,并且还属于相应的语言体系。本文运用分析和对比的方法对中日两国语言中汉字进行研究。 一、研究综述 黄国雄、许乔萘《日本常用汉字表的日汉读音法对比》。在日本有多种读法,他们的文章就是按照日本常用汉字表分析日语的音读和训读,并且由哪个分析寻

求事半功倍的办法去掌握汉字的读音。 游衣明《中日两国汉字形体的比较研究》。中日两国通用汉字的形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文章在1981年日本国发表的《常用汉字表》和1956年中国发表的《汉字简化方案》,深入地对中日两国现存的汉字在历史演变、形体差异方面作了系统地描述。 郭桂琦、朱福米《汉语与日语中“不同读音使用——汉字产生意义上的差异”之浅析》一文指出:同一汉字若有多种读音,不同的读音就造成这同—汉字的意义上的多歧性。他们文章用繁多的实例,通过日、汉对比的方法、详细分析论述了两种语言中“同—汉字不同读音造成意义上的差异”的各种类型,阐述了正确掌握汉字读音的重要性。 程路颖《中日汉字读音比较》。他文章从中国人学日语的角度来比较日语汉字读音,以汉音为主,有两种读法的,区别汉音吴音,只有—种读法的,不作区别。这些文章多是日语研究者写的文章,没有综合的汉字比较。读音方法有的文章日中汉字的声母与韵母比较很清楚,但没有写出现状与历史两个方面的比较。 二、中日语汉字的历史变迁 汉字是全世界诞生最早的一种语言的文字表达形式,是中国的汉民族所创造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字系统。它实际上早在中国的夏商时期已经基本成熟了,一直延续了数千年,不仅成为承载汉语的容器,并且也能够成为一种汉语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文明。汉字文明在向邻国地域传播的时候,也丰富了汉字的文化,汉字过去一直都是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等诸多邻国的主要文字,自此诞生出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汉字氛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南与朝鲜等邻国已取消了对中国汉字的应用,韩国的教育用途也只有千余字数。现如今客观地来看,使用

英汉语言八大差异

英汉语言的八大差异。 一、英语为静态语言,汉语为动态语言 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或使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汉语则有使用动词的固定习惯,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汉语往往大量采用兼动式或连动式的说法。英语的静态特征表现是多维的,但简而言之,不外乎句法方式或词汇方式两种。前者如使用非谓语动词或非限定动词,省略动词以及将动词名词化等;后者如使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同源形容词、介词及副词等等。相对而言,汉语的动词由于无英语动词那样的形态变化,若要表达动作意义,往往别无选择,只能采用动词本身。如: 1.You must be a very bad learner; or else you must be going to a very bad teacher. 你一定很不善于学习,要不然就是教你的人很不会教。 2.I am afraid of you misunderstanding me. 我担心你误解我。 3.The computer is a far more careful and industrious inspector than human beings. 计算机比人检查得更细心、更勤快。 二、英语重抽象,汉语重具体 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英语的抽象表达法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含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常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商业信件等文体。与英语相比,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这主要因为汉语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同的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其他词。1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明、直、显、形、象的表达的法,即措辞具体、涵义明确,叙述直接,常常借助于比喻和形象,因而比较平易、朴实(down-to-earth style)。如: 1. 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没有消息即表明有令人满意的进展。 从形式上看, absence , intelligence 和indication这三个词都是抽象名词,但译成汉语时,应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应化静为动,分别译成了“没有”,“消息”,“表明”,这样既表达了英语原句的具体内容,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 Again, therefore, she applied herself to the key, and after moving it every possible way, for some instances, with the determined celebrity of hope’s last effort, the door suddenly yielded to her hand. (J.Auten: Northanger Abbey,Ch.6,V.II)

中日美企业文化比较

中、日、美文化之 价值观的联系及差异 文化既与该国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关系,更与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密切关系。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就将对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这一地区的企业管理方式和方法。世界各国在长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因而造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日本文化的特征 日本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上长期盛行单一的种植经济,从而使其倾向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加之日本是民族单一的国家,因而这种重视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的思想就更浓厚。公元一世纪,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接受了儒教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等思想,逐渐形成了“稳定性强”的具有大和民族色彩的文化,它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管理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民族昌盛愿望。 2.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 3.忠诚精神。 4.“家族”意识和强烈的团队精神。 5.亲和一致的精神。 二.日本人价值观 1、勤劳意识“日本人非常勤劳”这一评价,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当今在国际上已经被公认。例如成日本人的经济活动为“经济动物”。不过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未必意味追求利益是首要目的。有一种说法,日本人是在工作中发现自身价值的。据评论家山本七平说,所谓日本人的勤劳,用佛教的话来解释,是为了成佛的修业,经济利益被赋予了宗教动机。在当今企业活动中,勤劳精神继续充满活力,可以说还是这种精神产生出独特的所谓“日本式经营”。 2、集体主义赖肖尔在《论日本人》一书里,谈到日本人和欧美人最显著的不同点是日本人重视集体意识,对这一见解,连日本人本身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吧。的确,日本人重视集体普遍如此,在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于隋”和集体自杀的悲剧、“一亿人一条心”的口号,至今在企业经营、职员阶层里重视集体内部的和睦气氛,乃至学校里学生的制服等方面仍均有表现。“树大招风”这句谚语直接表示了日本人的处事方法。凡是和集体唱反调、背离集体者就要受到“断绝来往”的处罚。正因为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式内心具有危机感的日本人由此学会了集体调和这种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智慧。 3、虚心学习日本人在对于国外文化有一种略显卑微的谦虚态度,对于国外的文化日本人极少挑剔,几乎来者不拒,一方面使新技术的引进和技术改进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使国外的一些糟粕文化大量的涌入。“拿来主义”几乎成为了日本人学习国外文化的代名词,毋庸置疑的是,正是这种谦虚和狂热的学习态度,令日本的科技技术在极短的时间里不可思议的迅猛

中日语言对比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本课程是日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个板块。首先围绕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言语表达、语言行为等不同结构层面,以语际翻译中突出出来的难点为主要素材进行讲授和学习。在此基础上,学习运用结构主义、认知、语料库语言学等理论方法进行中日语言对比实践。 This course is a professional extension in Japanese major, including two parts which are basic theory and applied research. Firstly, we will discuss the problems on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between modern Chinese and modern Japanese from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verbal expression, and verbal behavior. Then, we learn to use theoretical methods of structural linguistics,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to compare Chinese and Japanese. 2.设计思路: 日语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同时也需要对母语的汉语有较为专业的了解和把握,通过对比的方法把两种语言联系起来,对母语汉语的反思,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基础阶段所学日语知识的理解,提高日语的运用能力,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应修完专业基础全部课程 - 1 -

中日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日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崔利梅 【摘要】:称呼语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建立、保持、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使用称呼语可以突出交际双方的身分、地位、角色以及两者之间的亲疏关系。称呼语又是礼貌用语的一部分。许多国内外学者在社会学、人类学、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学等学科中进行了一些研究。本论文着重以对比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把汉日称呼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初步的探讨,以增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称呼语的认识,从而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本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简单介绍称呼语在人们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中介绍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的立场。称呼语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切入点,就欧美国家、中国及日本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中国的称呼语重点研究了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区别、语用功能及其社会功能等;而日本的称呼语则重点研究了亲属称呼语的使用、日美间称呼语的对比等。在中日称呼语的对比研究中,很少涉及到产生语用差异的文化背景。第三部分中,叙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目的及意义。本论文运用对比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日称呼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根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揭示产生语用差异的文化背景。在第四部分中论述中日称呼语的比较。本文中的称呼语特指面称时使用的对称语。在此部分中对中日称呼语进行如下分析:1、分析亲属称呼语在家庭成员之间和家庭成员以外的使用情况,发现中日家族称呼有很大不同:汉语特别强调血缘关系,称呼父系和母系的亲属时,区分严格;而日语中却不分父系母系、同等对待。2、比较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汉语中称呼听者时一般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您”两个,但使用时一般要跟其他称呼词连在一起,不能单独作为称呼语使用。日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数量远远超过汉语,而且有男性用语与女性用语的差别,其中有的可以直接作为称呼语来用,并且第一人称的“ぼく”和第三人称的“かれ、かのじょ”也可以直接作为称呼语来称呼对方。3、分析职场中的称呼语。在中国,地位的高低和权力的大小对称呼语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在日本不仅要考虑职位的高低还要考虑年龄大小、入社时间的长短等因素。4、论述日语中的”さん”与汉语的对应关系。第五部分论述中日称呼语的选择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此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称呼语依据心理变化而变化。此变化能够反映出说话人的心情。在汉语中,心理变化直接反映在称呼语的变化上,而在日语中却相反被隐藏起来,以此突出纵向的上下关系, 而淡化横向的亲密关系。2、在中国“官本位”思想较重。虽然在称呼上级时汉语和日语中都可以用表示职衔的“长”一词,但在中国它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在日本则是责任的象征。3、男尊女卑思想在中国也根深蒂固。所以在称呼女性时一般用接头词“小”,而称呼男性时则用“大”。4、在汉语中由于血缘关系的影响严格区分辈分、年龄、性别、父系母系等。最后,在第六部分中,综上所述得出本论文的结论,同时提出了今后的课题。本论文只分析了中日两语言中面称时的对称语,而怎样称呼说话者本人及第三者,将作为今后的课题继续研究。 【关键词】:中日称呼语家族代名词职场异文化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13;H36 【目录】: 中文摘要4-6 要旨6-8 1. はじめに8 2. 先行研究と本稿の立場8-11

中日礼仪差别

浅析中日礼仪的差别 对于日本这个国家,他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的许多文化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中日之间也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差别。历史的发展证明,中日的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各自的礼仪文化方面更是显示着强烈的民族性特点。 在日常交往中,见面礼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礼仪修养,在中国和日本都是如此。中国的见面礼可分为握手礼、鞠躬礼、致意。在中国,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在一般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在日本,见面时多以鞠躬为礼,并且对鞠躬弯腰的幅度有十分严格的规定,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相会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用双手递接名片。 在商务礼仪上,中日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商务活动过程中,中国人在讲话过程中不做夸张的动作或者面部表情, 而且不欣赏别人做出类似动。日本人在商务活动中很注意名片的作用,他们认为名片表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总是随身携带。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希望对方也这样做。而商务之后或者之前的娱乐是商务活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日本商人经常邀请他们的商业伙伴赴宴,宴席几乎总是设在日本饭店或夜总会里,十分丰盛,往往要延续好几个小时。在日本,互相赠送礼品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际礼仪。日本人无论是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都要带去礼品,一个家庭每月要花费7.5%的收入用于送礼。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须带上礼品。日本人认为送一件礼物,要比说一声“谢谢”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把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中国人的礼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而现在的社会更是无礼不行的,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商业之间的合作,都是离不开送礼。中国人送礼讲究礼轻情意重,喜欢将送礼的态度及言谈举止做到最好以打动人们的心意。 饮食礼仪是各民族礼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礼仪,由于地域辽阔,饮食礼仪繁多且各不相同,但大部分还是通用的。比如用餐时主人长辈先食,不伏碗吃饭,不举碗喝汤,不用筷子搅拌热汤,不伏汤而饮。任何餐具反扣的行为被视为不礼貌。在中国,吃饭或者喝汤的时候是不能发出声响的,但是在日本,发出声响不仅不忌讳反而欢迎。因这种行为往往被认为是用膳者对饭菜的赞美或吃得香甜的表现。受款待的时候,在中国要稍微剩下一点饭菜。这个是“我吃饱了”的意思。但是在日本这个则是“这个不好吃”、“我不喜欢吃这个”的意思。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的诸多礼仪都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主要还是源于两国文化传统差异。中国的礼仪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儒家学派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形成了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礼仪道德体系。中国的“礼”的本质更在于实现一种非法律维持的社会组织方式。 日本人的礼仪文化中强调和,主张人人安守本分。这种思想的本质与中国儒家思想是相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如果学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口笔译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同学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

译,习惯于不译。 【例2】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是做好英汉互译的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的基础上,打乱其原有的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的表达习惯和方式,重新组织句序;相反,在汉译英时,要把汉语各个分句的关系尽量用连接词、时态和标点符号等予以表示,最后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组合成复杂的句子结构。例如,众所周知的,虽然“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这句典型的中式英语也广为接受,但它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是典型的不顾英语语法和句型结构的误译。其实,按照英语的语法结构,应该这样表达:It’s a long time since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他说:“我们也可以说It is 1ate,I must leave.” 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 Sentence)。比如: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译文: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 There was an Englishman.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H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 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中英语言差异

中英语言差异 霍红丽 12外21 12042024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引言学一门语言,必须去掌握它所反映的文化。即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本身的同时,也要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什么是文化?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中国的学者梁漱溟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语言又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创造出来并为他们服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道德价值和政治观念等社会要素的制约,是不能脱离社会独立、自由发展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家指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则鲜明的反映到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下面就此分析中英语言差异。 关键词中英语言差异文化 一、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 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

从日常交际用语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日常交际用语看中日文化差异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比较重视寒暄用语。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深受儒教的影响。但是我们在中日交流以及同其他外国进行交流时,必须得熟悉他国的交流方式。 关键词:寒暄用语,中日,文化,差异 在日语中,上午、下午、晚上打招呼的用语差异很大。对于第二外语是日语的学生,我们在新版标准日本语的初级上册第一课就学到了日语的打招呼用语“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还是“こんにちは(上午好)”,(晚上好),并且对这些用语的正确使用也有明确规定,如早上八点到十点,遇见熟人打招呼要说“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十二点到。汉语就比日语简单多了,除了“你吃了吗?”之类的问候语外,在一天中我们用“您好”这是完全可以的,而且也不会显得失礼。下面从几方面具体来分析中日日常用语的差异。 首先从打招呼的姿势来看,日本人尤其喜欢鞠躬,即使是在打电话的时候,对方看不到,他们也毕恭毕敬的。日本人在打招呼的时候,根据场合和表达心情的不同,弯腰的度数也相应不同。通常来说,弯腰的度数越大,表达的敬意也越深。面试或谢罪的时候,弯腰到45度是很正常的。日本丰田总裁丰田章男在美国国会作报告时,为表达歉意就曾鞠躬45度,可惜的是,在日本国内行得通的鞠躬礼,美国人却不买账,逼得丰田章男最后落下了男儿泪。除了站着行礼外,日本人还经常行下跪礼。而我们中国人讲的是“男儿膝下有黄金”,不到万不得已,中国人是不会下跪的。但在日本亲朋好友互访时,互相下跪表示敬意。当今日本社会依然等级森严,对于长幼尊卑的用语使用有严格的要求,而打招呼正好折射出它的这种秩序。 在当今中国,打招呼的姿势已经没有古代那么讲究了。在古代,对于姿势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在古代不单单是抱拳而已,还得跑到长者跟前作揖。跑到长者面前是唯恐长者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或是对自己有什么指示,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尽快跑过去。由此看来,古人对打招呼的重视。 其次,关于打招呼用语,日语中打招呼一词来源于禅宗,原本是僧人之间一问一答,互相参禅用的。日本人非常重视打招呼用语,从早起到上午10点钟左右的这一段时间打招呼时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接近中午时用“こんにちは(上午好)”;傍晚到晚上八九点左右时用“こんばんは(晚上好)”。即使是一天好几次遇到同一个人,那么也要一一进行打招呼。在中国,同样的情况,我们只要点点头、挥挥手就可以了。但在日本这是绝对不容许的。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留学生上课途中正好遇到导师,打了一个招呼。在中午的时候又遇到他,当时这位学生正好牙疼,所以点了点头表示礼貌,结果,这一下却让导师耿耿于怀。在给留学生的评语中,明显地写着留学生的失礼。为此这个学生还在邮件中郑重地向导师道歉。结果是越解释越觉得像在找借口。 日本人在见面时,除了简单的问候总是围绕天气说上一番。如“最近天气真闷啊。”即使书信往来,在开头部分也会写上“又到了樱花浪漫的时节”等等类似的天气季节的寒暄语。日语中的“こんにちは”写成汉字便是“今日は”;“こんばんは”写成汉字是“今晩は”。“今日は”以及“今晩は”都省掉了后面的谓语。补充完整的话就是“今天天气不错呀”,“今晚恐怕要下雨”之类的问候语。但在后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将其简化,就形成了现在日本最常用的问候语。 总所周知,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列岛南北纵横3000多公里;气候四季分明,温差大,降雨量颇多,;同时它又是个多火山的国家,国土面积的3/4为森林山地,同时还受季风影响,气候变化十分显著,另外日本有着两千多年以上的农耕历史,居民以稻作、捕鱼为生,气候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他们对天气异常关注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他们的这种心理正好体现在日常寒暄语中。想必这就是日本人喜欢使用天气作为寒暄语的原因了。

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 摘要: 本文主要以英汉语言实例为出发点,力求多方位,全角度地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特征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汉语为突出主题,注重意合,具有静态性,实说性和临摹性的分析语;而英语为突出主语,注重形合,具有动态性,虚用性和剪辑性的综合分析语。认识这两种语言的差异性特征有助于英汉互译工作,并能促进英语学习。 关键词:英语特征;汉语特征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bstract: Based on pract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dicat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is atopic prominent , paratactic , dynamic, concrete, and chronicle, analytic language while English is a subject prominent, hypotactic, stative, abstract, non chronicle, synthetic analytic language.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languages is a great help to translation. Key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正是由于英汉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各自有着不同的语言类型、文字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词法上的差异,因此英汉语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译汉时必须使用汉语的句法来表达英语的意思。如果按照英语句法直译,译文将受到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违反汉语表达习惯。反之,汉译英时也必须采用英语的句法来表达汉语的意思,尽可能适应英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因此,熟悉英汉语言句法上的差异对正确地进行英汉翻译十分重要。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特征上的最主要区别之一。所谓形合是指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所谓意合是指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英语句法特征是“形合”,注重语法形式和功能。句子要按照语法规则来组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