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半生缘》中顾曼璐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半生缘》中顾曼璐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半生缘》中顾曼璐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半生缘》中顾曼璐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万方数据

理、女性批判以及女性焦虑的角度来分析《半生缘》中曼璐的人性扭曲及其过程。

一、曼璐焦虑心理的几种动因

首先,曼璐的焦虑来自于她卑贱的舞女身份。卑微而又令人难以启齿的舞女身份,使得在社会夹缝中求生存的她变得异常敏感。小说中母亲劝解曼璐早为自己将来的归宿作打算时,她不耐烦地剪断母亲的话道:“他们都大了,用不着我了.就嫌我丢脸了是不是?所以又想我嫁人!这时候叫我嫁人,叫我嫁给谁呢?”[2]一-后头祝鸿才建议低调结婚时曼璐生气地说道:“怎么太招摇了?除非你是觉得难为情,跟我这样下流女人正式结婚,给朋友们见笑。是不是,我猜你就是这个心思f,,…嗍作品中的这些小细节,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曼璐看似满不在乎地回嘴,实则是对于未来生活失去信心.痛恨自己卑贱身份的焦虑感与恐惧感。与祝鸿才的结合并没有减轻她丝毫的焦虑感。相反,却为她日后接踵而来的诸多焦虑埋下了伏笔。

其次,曼璐的焦虑感还来自于在传统婚姻对女性的要求。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传宗接代”的思想被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应当,可命运弄人,曼璐却偏偏没有生孕的能力。这就不能不使她在心理上处于弱势地位和时时产生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担心被人欺骗。担心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不保以及丈夫对自己日益冷淡,时时处于紧张状态造成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如果说曼璐舞女的身份引起了她的不安与焦虑的话,那么婚后的不孕更加重了这一焦虑心理,如果说婚前的曼璐是在封建礼法“吃人”链条上处于“被吃者”地位的话,那么,婚后的无子、丈夫的不良生活作风以及对其冷淡的态度则引发了她的“吃人”意识。现实的残酷,不幸的婚姻,自卑的心理,多疑敏感的神经纠结在一起,使她欲罢不能,最终扭结成一股巨大的爆发力,迸发出比父权宗法更强大更可怕更令人窒息的力量.疯狂的毁掉了自己的幸福的同时。更毁掉了几个人的幸福。

再次,曼璐的焦虑也还来自于初恋美好回忆的破灭。小说中不止一次地通过不同人的口中谈到曼璐与豫瑾的恋情,曼璐家庭的变故使得这段感情有始无终。七年后,已嫁为人妻的曼璐始终认为与豫瑾的感情是她一生中“虽凄楚,可却很有回味的”回忆,同时也成了她打发空虚生活和治疗不幸婚姻所带来伤痛的“止痛药”。然而再次的相遇,豫瑾态度的冷淡及与妹妹的“亲密”往来激怒了已敏感多疑的曼璐.她把所有的痛苦怨愤迁怒于妹妹曼桢身上。“我没有待错她啊,她这样的恩将仇报。不想想从前,我都是为了谁,出卖了我的青春。要不是为了他们,我早和豫瑾结婚了。我真傻,真傻。~……曼桢这样年轻,她是有前途的,不像自己的一生已经完了,所剩下的只有她从前和豫瑾的一些事迹,虽然凄楚,可是很有回味的。但是给她这样一来,这一点回忆已经给糟蹋掉了,变成一堆刺心的东西,碰都不能碰.一想起来就觉得刺心。连这一点如梦的回忆都不能给她留下。为什么这样残酷呢……”。久积于曼璐内心的不平、嫉妒日益膨胀。人性的扭曲开始爆发,原本失去的东西要从妹妹身上加

12

倍找回。豫瑾的冷淡伤透了曼璐敏感的内心。她只有通过歪曲否认事实的真相才能恢复自尊。事实证明当个体不原意接受自己是软弱无力这一事实时.便要通过在主观上把受到的折磨假装成是“自愿的”来恢复控制权,并在痛苦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4】P1嚣可以说,曼璐的婚姻看似生活在衣食无忧、光鲜亮丽的幸福天堂,实则她每天都在种种不安与焦虑的包围下备受折磨,她得到了别人眼中的幸福,心却是悲凉的,这种得到后的失落恐怕比失去后的空落更为痛彻心骨。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地与痛苦、焦虑、屈辱为伴,最终造成了曼璐人性的彻底裂变。

通过上述对曼璐几种焦虑导致其人性扭曲裂变来由的分析,可以说明的是。曼璐人性的裂变从一开始处于萌芽状态到最后的爆发,似乎是可以制止控制的,可为什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悲剧的发生而是任由事态自南发展呢?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深思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父权社会的霸权.将女性的生活设定在一个又一个的男性评判标准中。身份地位的不平等.各种焦虑的长期积累促使了曼桢性格性扭曲:使她心甘情愿地以主动受虐的方式去适应父权社会。并以变本加厉的“施虐”态度无情地残害了妹妹的幸福。人性裂变的她并不认为将妹妹作为保全她婚姻地位的“贡品”有何不妥,相反她把妹妹的牺牲视为她以前供养家庭,被逼做舞女做妓女的一种回报,丝毫不觉得自己变态的歇斯底里,反而理直气壮地说:“哼,倒想不到,我们家里出了这么个烈女,啊?我那时候要是个烈女.我们一家子全饿死了!我做舞女做妓女,不也受人家欺负,我上哪儿去撒娇去?我也是跟你一样的人。一样姐妹两个,凭什么我就这样贱,你就尊贵到这样地步?”[5]嘣曼璐的嘲弄中.不难体味到曼璐以前替亡父养家糊口所做出的牺牲,以及此间所受到的压抑。这些压抑成为了她日后歇斯底里的重要成因之一。

二、焦虑的释放——施虐心理的爆发

弗洛伊德认为:“人永远不能排泄干净他的原始欲望。人总是要在替代对象中寻找他的第一宣泄。”长期焦虑的折磨下的曼璐眼看自己仅有的婚姻将不复存在。强大的生存威胁对精神的摧残使她那强悍的生命力在无意识中以变态的方式得以宣泄.找到了问题的节点和解决办法,矛头指向了她一手带大的妹妹.报复了妹妹的“夺爱”(豫瑾)之恨的同时。又满足了丈夫欲染指妹妹的野心,同时笼络住了丈夫的心维护了家庭的安定。想到这里,“她不禁笑了。她这微笑是稍微带着点狞笑的意味的,不过自己看不见罢了”。

曼璐的悲剧、曼桢的悲剧是男权社会中女性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悲剧,是生活不能自主的悲剧,这种悲剧在作者看来既是“世俗”的,又是“人性”的,既是“历时的”又是“共时的”。过早踏入“乱世”的曼璐认识到金钱世界的残酷,强烈的“生存本能”在“生存哲学”的鼓动下,以一个孤独无助的“抗争者”身份默认了那扼杀人性的“生存逻辑”,在现有秩序的胁迫下,被复制成了现存秩序的“同路人”,以一个受害人和害人者的双重身份举起扼杀人性的“屠刀”,肆意地发泄着生命的本能.“捍卫”自己的同时扭曲了原本善良纯真的本性.成了

 万方数据

饥饿的女儿饥饿的一代

——读虹影《饥饿的女儿》

王侃

(宁波大红鹰学院基础部,浙江宁波315000)

摘要:旅英华人女作家虹影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一改她以往作品虚幻、诡秘、冥想的风格,以朴实自然的语言,现实主义的冷峻笔调.真实地记录了个人成长的经历和体验。本文通过对小说中“饥饿”这个中心意象的分析。揭示了“饥饿”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女,}生以及她所处的整个时代的压迫和影响。

关键词:饥饿苦难成长一代人

虹影,一九六二年出生于重庆,现旅居英国伦敦。一九九七年虹影完成了一部对她来说意义重大的小说——《饥饿的女儿》,这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一改她以往虚构、冥想的写作风格,以清醒而冷峻的现实主义姿态进行创作,不加任何修饰,不含任何感情上的夸张与矫情。真实地记录了她的成长以及个人对历史、时代的见证。然而文中客观冷静的叙事却令人读来心情难以平静。正如虹影所说:“为什么我要剔除语言中间那么多的东西呢?因为我要保留生活它本来面貌的这一部分,对我来说,它本来就在那里,最简单的办法就

父权社会的“代言人”、“说客”。面对对曼桢犯下的滔天大罪不但没有丝毫悔意.反替丈夫恳求讲情乞求原谅:“二妹,你难道因为一个人酒后无德做错了事情,就恨他一辈子,你看在这孩子的份上,就原谅了他吧。”“鸿才他就佩服你,他对你真是同别的女人两样。你要管他一定管得好的。”“曼璐挣扎着把孩子抱了起来,送到曼桢跟前,叹息说:为来为去不还是为了他吗,你的心就是这样的狠。”[6硝t句句话看似极力挽回曾犯下的错误,将痛苦减到最低,可实际上正体现了曼璐已经被父权制彻底同化。曼璐的同化引发深思,即女性在男性文化中,往往同时具备两种身份,是男性主流文化的破坏者,亦是同谋者。她虽然恨透了那个肆意践踏了她身心的男权社会。但却没有痛定思痛地去反击那个令她厌恶的社会(或许不是不想,而是因为势单力薄的她终将无法战胜强大男权的那张社会的大网),反而成了儒家宗法父权的“串谋者”、“协同犯”。从而酿成了~桩又一桩的不幸事件。

与曼璐被父权同化相对应的是曼桢的新女性角色。她在抗衡宗法父权,追求女性经济独立和崭新的婚姻关系中掌握着相对的主动权。她受过教育,身为职业女性,这样一个令人向往、前途无量的女性形象.其命运终逃不过封建伦理道德社会的“宿命”安排.虽然这里的“宿命”由其姐姐曼璐一手策划.但不能不再一次说明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命运的不自主。这不无与作者本身对婚姻的看法有关。她认为,女人为了生存而嫁人,本质和妓女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是批发和零售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对于当时女性整体地位和处境的深刻洞察和极端书写,作者才能够这么成功地塑造出曼璐这样一个倔强而又极富破坏性的女人。

另外,小说中不可忽视的是父亲形象的缺失。女性作为说话的主体出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反串历史文化的书写模式,小说中的女性(尤指曼璐)在其扭曲人格的指引下终究没逃过男性霸权文化的影响,以女性的身份道出了男权意识规范的训示。即女性应臣服于父权统治之下,社会是属于男性的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无视男权社会的“挑衅者”(曼桢)终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等待她的只有万劫不复的深渊。父亲形象的缺失使得女性得以更加主动地发表自己对于现实的嘲讽与思考。这也可以看作是女性成长为自觉的“人”的标志之一。

总的来说《半生缘》中曼璐的形象的塑造是具有代表性且相当成功的.她的人性被扭曲,性格发生裂变,这一扭曲、裂变的过程正是她从觉醒走向颠覆的过程.她从“向往美好生活”变成了“嫉妒、破坏美好生活”.从一个“受虐者”变成了一个“施虐者”。“身为宗法父权制度下世代被压抑的儒家女性构图,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复杂矛盾、迂回曲折的女性形象。张爱玲对于这些女性人物的内在焦虑、歇斯底里、精神分裂或双重人格等课题的书写,尤其具有此种双重逆反的特征:既是压抑的客体,又是颠覆主体”。…m曼璐“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一个人性被扭曲的“恶人”,她的人生历程向我们展示了封建宗法社会中女性意识觉醒与压抑的斗争、挣扎,最终上演了一幕幕绵绵不绝、苍凉无限的悲剧故事。

参考文献:

[1]钱理群.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3]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李银河.虐恋亚文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5][6]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7]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

 万方数据

《半生缘》中顾曼璐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亓程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

刊名:

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8(19)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5条)

1.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 2003

2.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 1997

3.李银河虐恋亚文化 1998

4.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 1997

5.钱理群现代文学三十年 199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杜成君.Du Chengjun论《半生缘》中曼璐形象的现代性内涵[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麦凤庄救赎与毁灭--以曼桢为例浅谈对《半生缘》的女性价值反思[期刊论文]-贵州文史丛刊2006(3)

3.刘赛浅谈张爱玲《半生缘》之顾曼祯形象[期刊论文]-东京文学2009(2)

4.齐颖.马明明俗世之上的悲哀灵魂——《半生缘》中顾曼璐形象的再分析[期刊论文]-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8)

5.张冀震.李晓丽擦肩而过的爱情——张爱玲《半生缘》之我观[期刊论文]-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6.卢宽慧将生命撕碎了又拼贴——《半生缘》中的顾曼桢与张爱玲悲欢人生的比照[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2010(18)

7.杨鹏飞.YANG Peng-fei《半生缘》——张爱玲最独特的一部作品[期刊论文]-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

8.孟玉梅浅谈《半生缘》[期刊论文]-五台山2010(6)

9.郑悦.ZHENG Yue有情人难成眷属永结无爱婚姻--读张爱玲的《半生缘》[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

10.张小萍.ZHANG Xiao-ping人性的扭曲灵魂的裂变——顾曼璐形象简析[期刊论文]-唐山学院学报2008,21(5)引证文献(1条)

1.陈丽世俗女性与纯净美人——中日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比较[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13407944.html,/Periodical_wjzl200819005.aspx

张爱玲《半生缘》

张爱玲《半生缘》 篇一:张爱玲《半生缘》鉴赏 赏析《半生缘》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 《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桢最后的发问,更让人感慨万千。祝鸿才是个好色的投机商,正是他的好色导致了整个故事的转折,但他并非真正的策划者,真正的策划者是曼桢亲姐姐,想借妹妹拴住自己丈夫的曼璐,这是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而当曼祯被囚禁后,整个小说中的人物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出现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剧。首先是并不相爱且互相排斥的世钧与翠芝结婚,然后是爱着爱翠芝却又远走他乡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没有通过曼桢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与深深的自我谴责中死去,而曼桢虽然嫁给了祝鸿才却完全是因为母爱,虽然祝鸿才得到了曼桢,但同样压抑苦闷,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奈。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的分手,给人一种对人世的无奈,这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而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半生缘爱情悲剧曼桢世钧 《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十八春》是张爱玲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篇小说之一。有人说《半生缘》和

《十八春》是同一部小说,有人说是截然不同的,阅读下发现,两部小说的政治立场有所不同。因为时代的不同,小说的改编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她悲剧性叙事独特之美,在众多的作品中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意义。 张爱玲在写这篇小说是在到美国10年之后,时间是1967年,张爱玲送走第二个丈夫赖雅不久,用她的话说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就是说她知道今生今世这份情不再会有了。留下的只有“惘然”而已。张爱玲的生活中仅剩下写作这一能体现出自我灵魂的精神家园,而写作的主题自然也是她体悟最多的爱情。因此,张爱玲给人的感觉很冷,所以《半生缘》的文字所透露出 的空气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凉凉的,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胸有万壑的冷静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呐喊与抗争,更没有出现过勇往无前的斗士或英雄。《半生缘》整部小说并无多大的曲折和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曼桢、曼璐、世钧、叔惠、翠芝、顾太太乃至祝鸿才全都是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他们既不猖狂,又经受不了打击,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只因普通的人性更真实,更具有永恒的意味,因而也更富有启发性。但从这些人物身上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悲剧特征,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出了整部小说的悲剧艺术风格。这种悲剧的写作风格源于张爱玲童年失落于家庭的爱,青年失落于胡兰成的爱,再后又失落于时代的爱,三者交融在一起,在张爱

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引言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她是现代文艺界的才女。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上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前半生都在努力生活,最终却因战争而耽误了许多重要的事情,这与《半生缘》中的情感纠葛中张爱玲的情感有类似点,《半生缘》中有许多因为战事而耽搁的事,最终随着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张爱玲用她一贯的冷色调画出来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刻骨铭心的感情。生命必死更可怕,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都慢慢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忙于赚钱,忙于事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默然,人们也没有时间闲下来去好好谈一场恋爱。即便有恋爱的人也因为时间、空间、彼此的原因而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恋情。就因为如此,人们才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爱情,但世事无常,我们所珍惜的,往往最后都是无疾而终,最后都逃不过时间的消磨。从这篇小说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体验上世纪的爱恨情仇。

第一章顾曼桢和沈世钧无疾而终的爱 1.1相知相爱 他们的相爱并不离奇,属于日久生情的那种,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是办公室恋情。因为他们认识一个共同的朋友——许叔惠。叔惠与曼桢是同一办公室的,世钧与叔惠是大学同学,起初叔惠比世钧大几届先毕业,世钧毕业后,叔惠便把他也介绍到厂里来作实习生。小说中有写到世钧第一次在饭店正式认识曼桢的感觉: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可见,世钧对曼桢第一次的正式见面感觉很好。之所以说是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因为世钧总去找叔惠,总是能看到曼桢,可是他却没有多大的印象,是世钧认为不该多看女人的,见到女人总是不自在,大概是害羞的缘故。他们真正认识是除夕那天,世钧是请叔惠出去看电影,看完电影,他们一起去吃饭,巧遇到曼桢,自这次吃饭后,两人才渐渐熟悉了起来。自此他们三个人一起吃饭。在一天天的相处过程中,两个人便产生了情愫。本来世钧就是老实,不善言语的,这正是曼桢喜欢的,曼桢看惯了她姐姐那些客人的花言巧语,巧舌如簧。她便明白作为人老实是好的。 世间上的人都说:男人彻底懂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世钧觉得曼桢有些地方很奇怪,羞涩起来很羞涩,天真起来又很天真——而她并不是一个一味天真的人,也并不是一个怕羞的人。她这种矛盾的地方,实在很让人费解。世钧对曼桢表白是从南京回来以后,两个人只有几天没见,可两人却觉得是十年八年没见,世钧刚下火车就直接去厂里了,想尽快的见到曼桢,而曼桢也很想他、担心他。世钧说:“我有话对你说,我有很多话对你说。”这样,他也算对曼桢表白了,而他看得出曼桢很高兴。正在这时,工厂里其他同事来了,两人怕其他的同事知道,便分开了。曼桢叫世钧晚上带她家,两人方便讲清楚。就在这天晚上,他们两个人确定了关系。 1.2相守相离 自从两个人确定了爱情关系以后世钧便总去曼桢家找曼桢,曼桢的家人同样也十分高兴,认为不久以后就有一场婚礼要忙,而曼桢却与世钧商量,不要尽早地结婚,家里还需要她。世钧因执拗不过她而同意了。两个人也没有因为这一点而吵架,日子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着。 直到张豫谨来了,世钧吃了张豫谨的醋,两个人便吵架了。从这一方面表现了世钧有点小心眼,而且对爱情不坚定。曼桢对豫谨的感情更像是亲哥哥,同样也为儿时对他的作弄作一点补偿,这便让世钧误会了。同时,世钧不小心偷听到曼桢的奶奶和妈妈都想要曼桢代替曼璐的位置嫁给豫谨,也说世钧是在耽误曼桢,有了这样的想法,曼桢的妈妈对世钧的态度便冷淡了起来,世钧便觉得无限委屈,也不怎么去曼桢家了,而曼桢也奇怪了,世钧怎么这么快转变了对她的态度。直到豫谨临走前跟她表白,她才明白是因为豫谨的原因,她变得非常的生气,他这么不信任她,认为她很容易就变

半生缘读后感及人物点评

半生缘 张爱玲的《半生缘》讲述了芸芸众生之中一个普通的但又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穿插了复杂的心理世界的描述及家庭之中的琐碎故事。 《半生缘》这部小说承载了太多的悲剧色彩,人世的悲欢与离合,都无不渗透在每一个情节中。世钧与曼桢,叔惠与翠芝,甚至是豫瑾与曼璐,都是如此。命运总是一次又一次的给他们开玩笑,于是就有了太多的无可奈何。故事的结局,曼桢说,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是的,都再也回不去了。 在《半生缘》里,沈世钧不可避免的成为“软弱的人”,“小人物”的代表,正因为他的软弱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也使周围的人陷于悲剧之中。在感情方面,沈世钧也可以说是没有一点男人的气魄。带自己女友顾曼桢回家玩,也不敢向父母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还让自己父母觉得曼桢是世钧好友叔惠的女友。还有就是他对自己的爱人太不信任了。他们之间深深的相爱者,却在自己回上海找不到曼桢之后,马上就觉得曼桢是去找豫瑾了。当听说豫瑾结婚之后,马上就认为豫瑾是与曼桢结婚了。他太不信任曼桢了,他不信任他们之间的感情了。沈世钧跟顾曼桢本为无奈的现实**同进退的一体,最终却因不可避免的现实而分离,曾经作为爱情见证的戒指被无情的弃于草间,与土为伴。作为“引导”《半生缘》一路走来的主线,沈世钧单纯而憨直,但他的怯懦与自卑又让人惋惜。

作为“软弱的凡人”,沈世钧虽然有着软弱、多疑、不自信、狭隘等总总缺点,但他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为人真诚、善良,也正是他的真诚跟善良才使他深深的吸引住曼桢。可他又是脆弱的,是无助,不管内心挣扎多苦,都得投降于现实,别无他法,更别无选择。作为一个“软弱的凡人”他不但是受害者也是牺牲者,他完全是因为各种误会和不巧而放弃曼桢,在他的身上蕴含着张爱玲对“不彻底”凡人生活悲剧的探讨和人性主题的挖掘。顾曼桢,是一位具有着中国传统意义上几乎所有优秀品质的女性,当然,也是一位平凡的女性。我想,张爱玲的思想行为再与众不同,生活经历再坎坷跌荡,能如此细致入微地刻画出顾曼桢这般纯洁女子的形象,都足以说明,在她内心深处的那个真我,是清澈的,正常的,可爱的。 曼桢对待爱情是专一而内敛的。与世钧相爱的细致描述自不须说。张慕瑾与她姐姐以前有过一段情,后来爱上了她。但是曼桢却真诚而礼貌地回绝了慕瑾,表明了自己对世钧的心迹。“慕瑾微笑着说道:"我这些年来,可以说一天忙到晚,埋头在工作里,倒也不觉得自己是渐渐老了。自从这次看见了你,我才觉得我是老了。也许我认识你已经太晚了……是太晚了吧?"曼桢沉默了一会,方才微笑道:"是太晚了,不过不是你想的那个缘故。"慕瑾顿了顿,道:"是因为沈世钧吗?"曼桢只是微笑着,没有回答,她算是默认了。她是有意这样说的,表示她先爱上了别人,所以只好对不起他了,她觉得这样比较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其实她即

浅析《半生缘》中顾氏姐妹的人物形象

男权压迫下女性的悲剧 ——浅析张爱玲笔下顾曼桢的人物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用精妙冷峻、回味无穷的语言 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因为她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 的生活状态和所在环境下的心理活动。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就极 为深刻地剖析了顾曼璐这一男权社会压迫下从受虐者转变成迫害亲 妹妹的施虐者的悲剧女性。本文着重分析男权社会下顾曼璐的人性 扭曲。 关键词:顾曼璐男权社会受虐者施虐者人性扭曲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本完整的长篇小说,整部小说无论是 从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人物凄凉的悲剧结局都具有典型的张爱玲风格。其故事是在民国时期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发生的,女性社会地位 低下,众多女性饱受来自社会甚至亲人、爱人的折磨,在男权统治 的阴霾下丧失自我。《半生缘》揭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的困境,叙述了顾曼璐这样一个典型的在男权社会压迫下扭曲了人性、由可 怜的受虐者渐渐变成可恶的施虐者的女性形象。 1.从顾曼璐受虐到施虐转变的过程看女性心理 1.1初期的受虐者形象及自卑心理:由于父亲早逝,作为一家长女的顾曼璐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放弃了自己的爱人和幸福,抛弃了自尊,作了舞女。曼璐年纪轻轻,正是幻想幸福的年纪,生活却残酷 决绝地给了她当头一棒,一切美梦都在片刻间破碎。要有怎样强大 的内心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从原本幸福天真的少女沦为卑 贱的舞女。这种难以启齿的舞女身份,使得在社会底层生存的她变 得敏感而自卑。小说中提到祝鸿才将顾曼璐做舞女之前的清纯照片 错认成顾曼桢的时候,曼璐顿住,停了一会儿方才冷笑道:“你一点 也不认识?我就不相信,我会变得这么厉害!"说到最后两个字,她

《半生缘》中石翠芝形象解读

《半生缘》中石翠芝形象解读 摘要: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刻画了中国特定年代下的几位女性形象,人们以往只将目光投射到顾家两姐妹身上,而忽视了石翠芝这一形象。石翠芝是那个特定年代特殊女性群体的典型代表,想对封建的种种束缚进行反抗却反抗的不彻底。 关键词:半生缘;石翠芝;形象解读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意识及其强烈的作家,在她的笔下,活跃着众多的中国女性形象,她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也不例外。当中有经典悲剧形象曼桢与曼璐,这两个形象历来备受学者的关注。但石翠芝这一形象,却被研究者所忽视。关于这一形象的分析仅仅散见于几篇文章中,且是几笔带过。笔者认为,相比较曼桢、曼璐两大主要形象而言,石翠芝这一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她是中国那个特殊时代下特殊女性群体的代表。 一、翠芝的反抗 石翠芝虽是来自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一个封建家庭中的大小姐,但内心深处极想挣脱封建道德思想的束缚。翠芝曾说:“我真羡慕像她那样的人,在外面做事多好。”翠芝潜藏的新思想,文中借淑惠有所表露,“尤其是翠芝这一类的小姐们,永远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唯一的出路就是找

个地位相等的人家,嫁过去做少奶奶――这也是一种可悲的命运。而翠芝好像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把她葬送在这样的命运里,实在可惜。”[1]翠芝不愿意按照母亲的安排,找个门当户对的阔少爷嫁掉,了此一生。 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与卑微。“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这里便可看出女性是从属于男性的,女性没有主体意识与观念。法国西蒙?波伏娃认为,“她的创生也不是上帝的一时冲动,为了她而造出她,而是能够受到她的崇拜为目的创造了她,她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她是被上帝指配给男人的,上帝之所以将她踢到亚当那里是因为亚当的寂寞,她的出生和目的都是因为男人。”[2]女性的出生与生存的意义都依附于男性,女性是第二性的。特别是在男尊女卑、封建家长制色彩很浓烈的中国,女性的地位就更加卑微了。对于婚姻,中国封建社会倡导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更没有也不享有婚姻的自由,更不用说退婚。翠芝超越了封建传统大小姐的形象,透露出抗争的痕迹,且也大胆地做出反抗的行为。面对自己的爱情,她大胆给淑惠暗示,大胆写信给淑惠,大胆提出退婚。不像中国封建大家庭里温顺的大小姐,她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大胆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一点难能可贵。与世钧结婚后,石翠芝并没有失去自我意识,她事事干涉甚至有些独裁,家里的摆设、世钧的大小事甚至工作,处处彰显着翠芝的个体意识。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成因解析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成因 人文学院院(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 级 1 班 学号 200951010133 姓名文彤 指导教师李凤双 成绩 完成时间 2013 年 5 月

论《半生缘》中顾曼桢的悲剧成因 文彤 【摘要】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的一位女性形象,为了坚守住人性之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里,她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但也正因为这种坚守才使得她的悲剧人生不那么暗淡,反而越加感人了。人性中的美好因子恰恰成就了其悲剧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曼桢是个很知足的人,直爽、热情、乐观、善良。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几经磨难而愈发成熟、沉稳和坚强。她把自己的生命和感情一点点销蚀殆尽,她的所有悲剧几乎都是由爱的付出而造成的。曼桢的一生,是受尽命运摆布和拨弄的一生,也是最为苍凉和悲哀的一生。作品无论是主题意蕴、人物形象,还是艺术表现、特色成因都体现着无尽的苍凉之美,本文就试从写作背景、作者、作品分析、人物形象(顾曼桢、顾曼璐、沈世均)、悲剧成因等方面来展示这部作品的苍凉美学特色。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顾曼桢悲剧命运 On "Half life fate" Gu Manzhen tragedy causes WenTong Abstract:Gu Manzhen is a female images, zhang ailing's in order to hold up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in the complicated social reality, she have paid the cost of it is hard to imagine. But don't because of this that made her the tragedy of life is not so dark, instead of the more touching. The good human nature factor on the achievements the tragedy is a kind of incomparable beauty. Frame is a very happy person, outgoing, enthusiastic, optimistic, kind. Effeminate, the heart strong. Down and increasingly mature, stable and strong. She gave her life and feelings a little are eroding, almost all of her tragedy is caused by love. Mann frame's life, it is by fate and stir of life, is also the most desolate and sad life. Works both in theme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 image,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features cause all embody the endless desolate beauty,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writing background, the author, work analysis, the character image (Gu Manzhen Gu Manlu Shen Shijun), tragic,

《半生缘》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半生缘》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半生缘》中女性人物分析【摘要】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都市与民俗不断冲突的时代里,曼璐的自私与无私,曼帧的独立与软弱,性格迥异的两姐妹拥有独特的女性魅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感受。整个故事以曼帧与世钧相识、相爱、分手、重逢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述了几经纠缠又不得不分开的两对恋人的感情。本文从心理的角度,分析整个爱情悲剧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主人公在动荡的年代里如何寻找幸福以及对待人生理想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半生缘女性意识女性形象女性地位 张爱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作家,其笔下凄美动人的故事中有许多令人叹惋与钦佩的女性形象,而《半生缘》中曼帧和曼璐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则非常的具有代表性。她们没有谁是真正幸福的,曼帧失去了世钧,曼璐在悔恨中得病死亡,生活的一切都充满了悲剧因素,在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的社会里,是反抗还是顺从,如何去面对不得已而选择的人生是关键。她们的人生历程艰辛而悲哀,让人禁不住感叹人生的无常,世事的艰辛。 一、对顾曼帧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顾曼桢的生活背景 顾曼桢生活的时代是30年代的旧上海,正是新旧价值观相互交错的年代。这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失去了平衡,但根深蒂固的旧社会封建思想依然渗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处于一种想挣脱现实却又屈于现实的状态。女性的地位低下,大多数女性不论是思想还是生活都依附于男性,依旧处于男尊女卑的状态。顾太太如此,做舞女的顾曼璐如此,沈夫人如此,最后嫁给世钧的翠芝也如此。唯独曼桢,不愿依附于男性,面对世钧的两次求婚,她都因为不

愿成为他人的负担而拒绝,在与祝鸿才离婚后也独立的带着孩子生活。 (二)曼桢的性格特点 顾曼桢在《半生缘》中是以一个谋求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出现的。她有知识,受过新文化的熏陶,愿意像男人一样出来做事。她身上充满了活泼的时代气息,甚至是一个明显带着男性意识的女性人物。曼桢这个与众不同的女主角终究还是与幸福擦身而过。尽管她自信,坚强,浑身充满独特的魅力,充满反抗的勇气, 1 但那不合时代、不合世俗的坚韧精神,不为世俗所容的异数,决定着曼桢的爱情悲剧。 1.人物形象的进步性 曼桢是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觉醒意识的女性。曼桢十四岁时父亲死去,迫使她的家庭陷入困境,顾曼桢清楚地看到了传统女性脆弱的生存能力。其母顾太太是典型的传统父女,丈夫和家庭是她生存的全部,丈夫是她依附的对象,除此之外,她还有强烈的“养儿防老”的思想,对男性的依附心理和家庭生活的狭小空间限制了自我的发展,使顾太太这种传统女性几乎丧失了独立生存能力。当顾先生这个主导角色在家庭中缺失时,顾家顷刻陷入困境,顾太太无力承担全家老小的生活重担。这时,曼桢的姐姐曼璐决绝地断了自己与张豫瑾的美好爱情,做舞女赚钱养家,以牺牲自己的代价来挽救陷入困境的家庭。 从母亲和姐姐的身上曼桢看到了传统女性精神上以及生活上的先天不足、后天低下,她渴求走出一条女性独立之路。她虽然同情姐姐为了家庭所做的牺牲,但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谋生,并不是依附男性,她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经济独立、生存独立。因此她下班之后不仅当打字员、做家教,即使在遭遇了不幸之后也依然带着孩子独立生活,坚持自己内心的独立。她并没有因为经济而失去自我,反而力求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以自己的行动来争取社会的认同。曼

《半生缘》中女性意识及人性价值反思

《半生缘》中女性意识及人性价值反思 摘要:《半生缘》就是被张爱玲以一种平和、低调、质朴的态度描绘了曼桢与世钧两位主人公的14年感情纠葛。他们的悲欢离合包含了太多太多的茫然、无奈与痛苦。然而,在我们沉浸在苦痛、悲伤的感情中时,《半生缘》中曼桢、曼璐、翠芝、顾母、沈母、石母等鲜明的女性形象也深入读者的心中。在她们身上所暴露出的人性的不足与缺陷,以及身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值得我们世人深思与反省同时也应继续探索与研究下去。 关键词:《半生缘》;女性意识;人性价值 一、时代背景及社会层次方面影响 在分析《半生缘》时,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来具体分析。首先,张爱玲将书中人物的命运置于20世纪40年代的旧上海这个大的社会时代层面。也就是这部小说大的时空背景。没落的黄昏、阴森的月夜、嘈杂的弄堂、封闭的公馆、无爱的婚姻、扭曲的人性、颓败的人生这是世纪年代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上海是遗少和洋场社会的传奇。她的小说世界充满苍凉没落之感的,更是体现了人欲、物欲、情欲的百丑图。可以说她的作品是遗老遗少们的生活全貌,是旧上海社会的再现。当时的旧上

海受到了各种文化的浸染,其中封建主义文化和殖民主义文化对上海的影响最大。“所以《半生缘》的时代背景是封建黑暗的旧中国和灯红酒绿的洋场社会的结合。” 二、作者身世背景及人生经历方面影响 曾有人这样说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张爱玲的祖父,是清代名宦张佩纶,祖母则是李鸿章的女儿。而到她这一代,家道中落。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前清遗少,娶姨太太,抽大烟,母亲却是一个西化女子,抛夫别子到欧洲学习、生活。张爱玲在父亲的深宅大院,从挨打和被囚禁的处所,逃到淑女式教育她的母亲那边,又孤身一人到香港求学,因战事爆发回到上海,住到磕磕碰碰,性格不合的姑姑那儿。她在其间览尽了人世沧桑和炎凉世态,对人生的况味也有了独到的领悟。张爱玲对社会,对人生,对文明,充满着危机感,幻灭感,已经有破坏再来,还要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历史和人世的沧桑无常,让她早早体味到个人在时代的滚滚红尘中的微不足道,作品中隐隐透出一种无力,无奈和苦苦挣扎。 有学者认为“张爱玲一生从来没有过归属感,常感到人生是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所以她写尽了荒凉的人生,而小说内容也常让人感觉到压抑与无奈”。《半生缘》中的曼璐害怕会随时被丈夫踢出家门,于是竟把陷害自己的妹妹视与丈夫串谋逼使曼桢成为自身命运的替代对象,一手破坏了妹妹

半生缘人物分析

折叠半生半生缘人物分析 沈世钧 他性格懦弱,对爱情不够坚定、执着!若是他足够强烈地爱着顾曼桢,那么他就不应当那样轻信曼璐的那些欺骗他的话。即使他真信了,他也应当一定要与曼桢见上一面。试想,曼桢曾经那样的对待他,怎么可能连见他一面都不肯,而把戒指给她姐姐,如此绝情呢?因为沈世钧性格不够坚强,所以才轻易放弃了继续寻找曼桢的决心,而又那么快的与别人结了婚。他与曼桢的爱情,哪怕是要终结,也一定要亲自见面说明白才行的。如果沈世钧脑子稍想一想,就应该发现在他找不到曼桢的那段时间,一定是有事情发生了。可惜他放弃了!沈世钧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此人有点小心眼。比如他吃张豫瑾的醋便可说明。这原本可以是一个成大事的人,如果他与曼桢在一起的话,他会找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会努力拼搏。可是没想到,那个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居然会这样的平凡、没有抱负,最后只是成了普普通通的市井之民,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没有任何感觉的老婆。而且这个老婆的心里还藏着另外一个男人——他的好朋友叔惠,真是可笑呐。 顾曼璐 她是一个典型的大上海时代的悲剧。她为了家人,放弃了自己的爱人,去做了舞女,这一点的确显出了她的奉献、刚烈精神。但是,为了留住自己的丈夫,试图牺牲自己一手培养的妹妹。如果说她一手造成妹妹的悲剧,那又是谁造成她的悲剧呢?社会?家庭?还是她自己?这个极具矛盾的人物,留给读者深思。 顾曼桢 她软弱无助,这个人是可以让人真正同情的一个人!她对爱情的执着要远胜于沈世钧。她有性格刚强的一面,但仍然摆脱不了作为女人的软弱的一面。她不应该那样随便的将沈世钧给的戒指轻易当着他的面脱下来。我认为,曼桢与世均之间应该多沟通,其实当初吵架的事根本不会弄的那么僵,只是当初没有人肯体谅对方。

《半生缘》人物分析

《半生缘》人物分析 1. 沈世钧。叹他性格还是懦弱,对爱情还是不够热烈,执着!若是他对足够强烈的爱着顾曼贞,那么他就不应当那样轻信曼璐的那些欺骗他的话。即使他真信了,他也应当一定要与曼贞见上一面。试想,曼贞曾经那样的对待他,怎么可能连见他一面都不肯,而把戒指给她姐姐,如此绝情呢?因为沈世钧性格不够坚强,所以才轻易放弃了继续寻找曼贞的决心,而又那么快的与别人结了婚。他与曼贞的爱情,哪怕是要终结,也一定要亲自见面说明白才行的。如果沈世钧稍脑子想一想,就应该发现在他找不到曼贞的那段时间,一定是有事情发生了。可惜他放弃了!沈世钧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此人有点小心眼。比如他吃张豫瑾的醋便可说明。这原本可以是一个成大事的人,如果他与曼贞在一起的话;可是没想到,那个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居然也如此平常。没有多少抱负,最后还不是成了最普通的一介市民,娶个老婆-----虽然这个老婆他自己未必喜欢,生几个孩子而已。 2. 顾曼璐。叹此人命苦,有奉献精神,也可叹愚蠢,头脑简单。她为了家人而去做了舞女,这一点的确显出了她的奉献,刚烈精神。可是她为了自己的一个破老公,竟然协助他害她妹妹,让自己的亲妹妹受到自己老公的强奸!如果说她妹妹欠了她什么,也绝不应该用这种方法来要求自己的妹妹来报答自己。更何况,她的老公实在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将自己的亲妹妹活活的给害了,不知道她是想出来的。更可笑的是她的出发点,想要她妹妹借腹生子,以此来稳住老公。试想,就算曼贞依了她,给她借腹生子,她又会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她又怎能得到老公的心?这个人真是愚蠢至极。也可以说,整个悲剧的产生,她是最关键的人物了。 3. 顾曼贞。叹她的悲剧人生,也叹她的软弱无助。这个人是可以让人真正同情的一个人!她对爱情的执着要远胜于沈世钧。她有性格刚强的一面,但仍然摆脱不了作为女人的软弱的一面。她不应该那样随便的将沈世钧给的戒子轻易当着他的面脱下来;她不该对自己生的那个儿子表示什么母爱;她更不应该跟那个姓祝的结婚。可能讲到第二点,没有人会同意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人物形象参考资料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人物形象 张爱玲小说处于雅俗共存的风格,大胆的说话与叙事方式,接近西方文化,见解独到,简洁而凝练的话语,直接,戟中要害,讽刺性辛辣。《半生缘》是张爱玲以30、4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苍凉凄美的爱情故事,她奖海派小说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她的才华出众,聪颖早慧,是中国女性作家不可复制的传奇,可以说是再无第二人。她创造了文学界的历史,她的海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而一个里程碑,她为大家开了泸港洋场社会的一个窗口,在她笔下的许多的女性都是很典型的,而且大部分都是作品的主人公。女性作家写女人,把人物的性情刻写得淋漓尽致,一个敏感的女人(身世有关),悲观的看世,伤感大胆的笔触,描写了很多女性,如:曹七巧、白流苏、许小寒等等,顾曼桢是《半生缘》中的一个描写和刻画最为丰满的一个女主人公,她是上海都市的一个独立的新女性形象的缩影,张爱玲以悲剧的意识和自身的经历结合的一种反应,描写一个新女性的独立路上的摸索突围的过程,造就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当中还反射了张爱玲的自身缩影,她难以告别的童年阴影,主要意义是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旧遗,国弱民苦的讽刺。 一:30、40年代上海都市新型男女的爱情故事(悲剧) 一、太多的不和谐 《半生缘》以30、40年代的上海为故事的背景,创造了一个灰暗的空间,描写了一个苍凉凄楚的爱情故事,张爱玲1943年在上海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夜成名,轰动一时,在张爱玲眼中当时的上海充满了不和谐,如“生命是一件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上海,香港,租界,到处是满清时封建的残余劣根,老式的满清家庭,都市发展起来的底层小市民的各种命运,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上海背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乱世才让张爱玲有横空出世的机会和大展身手的舞台,加上她可怜的身世,后期所受的教育有关,她抓住了机会,成为了上海轰动一时的文坛新星。《沉香屑:第一炉香》就是一个成功的标志,《半生缘》是描写了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也是爱情故事的线索,《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是一个出身可怜,父亲早亡,有母亲带领的单亲的家庭,缺少了父亲的家庭失去了支柱,这时,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挺身而出充当父亲支撑家庭的角色,天生劳动能力低下后天的独立生存能力缺陷的女性明显的处于社会的下风,无奈之下,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舍弃了原本应该得到和豫瑾的美好爱情,可是偏偏这时顾家的老爷子死了,注定了顾曼璐要走上做舞女的路,这还不算坏到底,顾曼桢和沈世均都是当时大学刚毕业的大学生,正是有朝气,有活力的精力充沛的人生时期的年轻人,受过教育,这样的恋情发展应该是美好的。可是,无巧不成书,几经波折,顾曼桢被自己的秦姐姐设计被自己的姐夫祝鸿才那禽兽强奸了,其中顾曼桢在被困在屋子里脊有反应到张爱玲自身小时候在家所遭受父亲的囚禁有关,张爱玲的父亲娶了后母后,对于张爱玲的折磨可是不少,张爱玲多少从自身生活中得到一些体会和反应,特别是被囚禁的时候看着那铁窗的描写,张爱玲想过真想有一个炸弹,把这个家给炸了,哪怕是同归于尽也好。这对于张爱玲无疑是个难以告别的阴影。在文章中多少都有她对于自己的影子的反射,和顾曼璐所遭受祝鸿才的嫌弃后的怨恨,和她与胡兰成的故事有些相似。文章中最后那沈世均也动摇了自己对顾曼桢的信任和对他们之间爱情的信念,张爱玲偏偏就不把他们的恋情写得美满,而是一个苍凉凄楚的悲剧结局。

半生缘读书笔记5篇

半生缘读书笔记5篇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希望拥有一份完美的幸福,总想时时、事事都随人愿,工作、金钱、家庭、房子等等,无不令人趋之若鹜。但是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是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好像在时时考验着人们,打击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感觉不到完美,就像俗语说的“人生不如意十有”,或许这就是生活给人们的令样的美的享受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半生缘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半生缘读后感1 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 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引子 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 顾曼桢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 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

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璐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璐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读后感《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 留下的只有痛…… 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无声的报复 缘,妙不可言。用在他们身上在适合不过了。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

浅谈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桢形象特征(黄梅)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安庆分校毕业论文(专科) 题目:《浅谈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桢形象 特征》 09春汉语言文学专科

学号:097090272 姓名:黄梅 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一、一个与时代相叛逆的女性 (1) 二、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的现代职业女性 (2) 三、有思想有追求的新派女性 (4) 结束语 (5) 注释、参考文献 (6)

[论文摘要] 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本文对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的女主角顾曼桢的形象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顾曼桢的形象进行社会反思。[关键词] 张爱玲《半生缘》顾曼桢形象

《浅谈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桢形象特征》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被誉为“旷世才女”,她的作品或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她对当时的女性生在一个危险而又无奈的时代的描写。 《半生缘》的故事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温婉、凄迷的旧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一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顾曼璐做舞女养活。顾曼桢大学毕业后与来自南京的沈世均及其同学许叔惠同在一个工厂工作,顾曼桢个性温柔中不失坚强,在相处中,温和敦厚的沈世钧同情顾曼桢的处境,并深深爱上顾曼桢,决定与之结婚。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各自家庭的反对,加上两人的互相猜疑,后又有姐姐、姐夫的算计、陷害,他俩之间的感情曲曲折折,一点也不顺利。

浅析张爱玲《半生缘》中爱情与人性的悲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13407944.html, 浅析张爱玲《半生缘》中爱情与人性的悲剧作者:常乐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6期 摘要:《半生缘》,作为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终于1968年定稿,小说以中国近代社会的种种变事为大背景,以悲悯的情怀,柔软温婉的笔触,描绘了动荡不安的旧上海中几对男女纠葛不休的爱情悲剧。本文将从小说中几对主要人物的感情线出发,浅析藏在爱情悲剧表象后的人性的悲剧。 关键词:半生缘;爱情;人性;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 0-01 引言: 这部原名为《十八春》的作品,原本具有积极向上政治面貌和政治理想,在作者的审视重读后,被拉回到专属“张爱玲风格”的轨道上来。小说以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发展为主线,贯穿全文,另几位男女的故事作为推动小说发展的前因后果被串联其中,错综复杂,编织出一场爱情的悲剧。 一、《半生缘》中的爱情悲剧 (一)沈世均和顾曼桢 沈世均和顾曼桢的故事,是从小馆子黑漆漆油乎乎的朱漆长凳上和涮筷子的茶杯里开始的,带着世俗间的烟火味。顾曼桢是家中的妹妹,为挑起家庭的重担打了好几分工,她受教育有思想,不为金钱名利而轻易取悦他人。她和世钧的感情里没有“表面文章”,他为她特意带来家乡的点心,她为他定闹钟收拾行李,点点滴滴中蕴藏着浓情蜜意,然而这平凡踏实的生活却被残忍撕扯。“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姐姐曼璐借妹妹的肚子拴住丈夫,亲手毁掉曼璐的一生,而被蒙混的世钧也就此错过了挚爱。 (二)顾曼璐和祝鸿才 姐姐曼璐的一生也是一场悲剧,现实迫使她将原本美好的爱情和生活埋葬,成为众人唾弃的舞女,她小心翼翼盘算着每一步,化上妆作为厚厚的面具陪着笑脸违心的取悦他人,权衡利弊后嫁给了乡下有妻的浪子祝鸿才,但丈夫打心眼里是看不起并厌恶她的,物质生活虽富裕,但有名无实的婚姻使得曼璐将魔爪伸向了亲妹妹,伦理道德的精神折磨和残败的身体使她重病而亡。

张爱玲小说作品《半生缘》人物赏析

张爱玲小说作品《半生缘》人物赏析转载自wallace博客▼ 这篇文章是我在2000年2月20日晚,读完《半生缘》后写的观后感,现在看来也有些意思,感觉当时的我干什么事情都好投入: 《半生缘》是张爱玲刻画人物比较深刻的一部作品,它的主角是中国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南京生活的青年男女,他们的生活历程,他们的心态意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映射透视的作用,仍然会有意想不到的共鸣;下面就书中的四大主要人物,加以简单剖析: ①曼桢无疑是悲剧性人物,但她却是我所喜欢的,因为她如果没有落入姐姐与姐夫的圈套,没有与姐夫鸿才有孩子,很可能会与世钧在其父啸桐死后,冲破门第之别,幸福、平淡的结合在一起。但是,意外偏偏发生了,命运注定要曼桢经历磨难,经历常人无法体验的痛苦。曼桢的个性是坚强的,她心里一直存有希望,支撑着她面对风风雨雨,见世钧起初是她最大的希望,后来,儿子荣宝成了她活下去和嫁给鸿才的主要原因。但当她发现嫁给鸿才是自己的一大失误后,毅然与鸿才离了婚,自己开始独立的生活,而此时她已不在年轻。小说末尾,曼桢与世钧终于在叔惠家意外相见,两个人都同时感到了生命中的震颤与无奈,世事的无常。曼桢含着泪说:“两个人都回不去了。”是的,永远回不到以往两人的时光。因为时光已逝,人已改变。 ②世钧的身上有太多当代男人的影子,即传统又能够接受新思想,即懦弱又有其固执、执著的一面,充分体现了人性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的并存现象。从总体上说,世钧比较理性,从他辞职继承父业,从他自曼璐口中得知曼桢结婚后,回南京追求翠芝,从他最初完善自己的想法(继承父业可以解决双方:曼桢家、自家的负担)中,应该可以看出。而世钧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与曼桢有过一段真心相爱的时光,一直铭刻在世钧的内心深处。虽然他俩最终没有在一起,但这既不能全怪世钧,也不能全怪曼桢,我们只有感叹苍天太捉弄人,相爱的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不相爱的人,却偏偏走到了一起? ③叔惠是优秀的,虽然自己家境贫穷,但自己一直努力不懈,不断完善自己。他外形漂亮,活泼、机灵,善解人意,可以与任何人交朋友,一起谈天说地。正如张爱玲在书中评价道:“这种人多少有点孤芳自赏,总是善于剖析自己以引起别人,尤其是异性的注意。”叔惠是有品味的,从他的穿着和谈吐可以看出,从他吸引翠芝这种大小姐,从世钧真心与他做朋友中也可以看出。但叔惠又是理智的,理智得透着世故,透着少有的成熟。在低调处理与翠芝感情的纠葛上表现得相当充分。叔惠身上最大的可取之处是能不断超越自己,向前发展;先辞掉没有前途的工厂要职,转去另一家有发展的片厂,后来,出国留学充电,以待来日发展。另外,人性中虚荣的弱点在叔惠身上,表现得相当淋漓尽致,他在国外生活中遇到的女人总是会跟翠芝比较:“年轻、漂亮、有钱。”这一点翠芝在后来也是深刻地意识到了。 ④翠芝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小说中最为矛盾的,她与世钧青梅竹马,但因双方个性不合,开始未能在一起,她与一鹏订婚到解除婚约,只是因为又一次见到了叔惠,并与叔惠有过一次单独相游的机会和一起疯玩、谈心的时光。她与世钧结婚,但新婚之夜却说着:“后悔,还来不来得及的话。”只是因为婚宴上叔惠的大醉与马上远走国外。女人的心是脆弱的,同时又是自私的,她既舍不得放弃眼前得到的,也舍不得放弃追求或忘记更好的。这种心态,非常具有代表性,它同时也阻碍和局限了翠芝一生的幸福。如果翠芝和叔惠结合在一起,应该是会幸福的。但这只是一种设想,一个愿望,毕竟没有实现,但这又能怪谁呢?

《半生缘》中的性格悲剧

张爱玲《半生缘》的性格悲剧 【摘要】性格使他们痛苦,性格使他们沉沦,他们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默默地咬住牙,既不放口喊叫,也不使劲衔住,将牙龈里的血咬出来,拼命维持一种表面上的平静,其实内心受着烈火灼烧般的痛楚。 【关键词】半生缘,爱情,悲剧,性格 爱情的悲剧缘由一向有两个:误会与性格。而误会之所以成为误会,大半也是因为性格的缘故。张爱玲写作《半生缘》,人物大多性格沉郁而压抑,唯有曼桢和叔惠稍显活泼,而又各有性格上的隐疾,最终导致了彻底的悲剧色彩。 沈世钧大哥早亡,父亲常年居住在姨太太家中,对世钧的母亲薄情寡恩,他母亲常年阴郁流泪,更使父亲不喜。大嫂携幼子小健与婆婆同住,沈世钧不喜儿童,更觉烦累。大嫂给他介绍表妹翠芝,他早年与翠芝便有嫌隙,又觉其脾气乖张,而且当时正与曼桢相恋,遂面露不喜,与大嫂怄气。其父一场大病,招世钧回家,让他接管生意,世钧想着婚后要照顾曼桢一家,遂放弃事业,却并未与曼桢沟通此事。后来往返于南京上海,对豫瑾心生嫉妒,与曼桢闹起别扭,后合好。其父病愈重,曼桢来访,沈父以为歌女曼璐,家世陡然生距,世钧想让曼桢与其姊曼璐暂不来往,搬家躲避,曼桢不允,遂怄气,掷宝石戒指,愤而离去。后来曼桢为其姊夫所污,锁在别墅中,世钧久寻无果,误以为与豫瑾结婚,回南京,数月后与翠芝结婚,生二子,生活波澜不惊,直到最后又与曼桢相见,得知真相。 顾曼桢为家中次女,长姊曼璐,幼时父王,曼璐与豫瑾分手成为歌女养家糊口,供养曼桢和几个弟弟上学,其母,其祖母俱在,无能,皆传统愚妇,其母尤甚。曼桢毕业后与世钧在同一个厂工作,通过叔惠认识,相恋。其中曲折前文已述,其姊误以为曼桢与豫瑾有染,与其夫祝鸿才相谋,奸污了曼桢,试图用亲妹妹挽回丈夫的心,曼桢刚烈,不肯,头破血流,囚于别墅,其母默许其姊行径,十月,曼桢诞下一子,在邻床帮助下逃出生天——世钧已经结婚。曼桢寻了个差事,默默独活,有数年,曼璐来访,有病容,携幼子,作咿呀叫,请曼桢回鸿才身边,曼桢絀,曼璐遂走,不及月,亡。鸿才生意一落千丈,举家迁,曼桢存心看孩子,十分不忍,与鸿才结婚。婚后常常口角。时机成熟离婚,携子独活。后遇叔惠,又遇世钧,讲述当年事。对世钧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引无数人泪下。 世钧性格不执着不坚毅,易受身边朋友与环境影响,常常有不得已的苦衷,为了母亲,为了父亲,为了曼桢,做的事情看似正确,其实荒诞经不起推敲,只是一味臣服于封建家长制度,在曼桢失踪后寻找的的途径无非是登门造访,并不十分着急,内心痛苦不过是淡淡的,远未至生离死别那种状态,更遑及赴汤蹈火的热切,只是一味曼桢跟着豫瑾走了,虽然是曼璐编造了这一系列谎言,但前提还是以要有一个肯信的听众。他与翠芝的结婚并非出自爱情,大抵是由于一种随大流的形势,说不上爱,也说不上恨,只是淡淡的,冷冷的,这全是出于一种世家联姻的机械性运动,而非出于火热的情感和炙热的爱恋,这对翠芝、对他自己全然都是不幸与悲哀。他爱的瑟缩,懦弱,胆怯,他答应曼桢,无论是谁在,都要将曼桢抢回来,他到底还是失信了。面对豫瑾,面对未知,他一如既往的选择了逃避。 曼桢在一个破碎的缺乏父权的家庭中长大,亲眼目睹了姐姐的不幸,出于对亲情相信,她受到姐姐,鸿才,母亲的欺骗,出于对爱情相信,她对世钧满怀信心,她身兼数职,只为母亲和姊弟过上更好的生活,却反过来被家人狠狠的刺中——到后来,她的弟弟们也是全部冷漠的。面对姐姐临终的托付,她当时虽然拒绝了,却毕竟在心中埋下了根,那根生长、壮大,抽穗,结出不良的果实——她到底还是为了孩子跟鸿才结了婚。婚后木讷无神,那种类似绝望死亡腐尸一般的生活始终噬咬她的心,她的精神、灵魂。她阻止了世钧要给她的补偿,他们回不去了,与任何人,都回不去了。 性格使他们痛苦,性格使他们沉沦,他们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默默地咬住牙,既不放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