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佛教术语英译

佛教术语英译

佛教术语英译
佛教术语英译

究竟菩提心Absolute Bodhi Citta - 完全觉醒、见到现象之空性的心;

甘露Amrta (藏文dut tsi) :一种加持物,能帮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复元。

阿罗汉Arhat (藏文Dra Chompa):已净除烦恼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他们是完全了悟的声闻或独觉(或称缘觉)圣者。

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a (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广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为西藏之怙佑者。观音菩萨的心咒是「嗡嘛呢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阴(藏文Bardo):字义为「介于两者之间」。中阴总共有六种,一般指的是介于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间的状态。

菩提心Bodhi Citta (藏文Chang Chup Sem):义为「开悟或证悟之心」。

菩萨Bodhi SattVa (藏文Chang Chup Sem Pa):义为「展现证悟心者」,亦指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而誓愿修持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大乘法门及六波罗蜜的修行者。

菩萨戒Bodhi SattVa Vow (藏文Chang Chup Sem Gyi Dong Pa):修行者为了引领一切众生皆成就佛果而誓愿修行并领受的戒。

佛性Buddha Nature (梵文tathagatagarbha,藏文deshin shekpe nying po),又称为「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开悟就是佛性的彰显,因此,佛性往往被称为佛的本质,或开悟的本质。

释迦牟尼佛Buddha Sakyamuni (藏文Shakya Tubpa):往往又称为瞿昙佛(Gautama Buddha),指贤劫千佛当中最近出世、住于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间的佛。

法道Buddhist Path (藏文lam):得到正觉或证悟的过程,亦指修行的三种逻辑次第;根、道、果「」中的道。

圆满次第Completion Stage (藏文dzo 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圆满次第是密续禅修的方法,在这个阶段,行者由于体内气脉及能量的变化而得到大乐、明性及无念的觉受。依因缘而存在Conditioned Existence (梵文SamSara,藏文Kor Wa):即轮回的现象。

勇父Daka (藏文ba wo):相对于空行母之男性,已经全然开悟而且证量很高的瑜伽士。可能是已经得到此种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禅修本尊证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空行母Dakini (藏文khan dro):已经全然开悟而且证量很高的瑜伽女。她可能是已经得到此种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禅修本尊证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生起次第Development Stage (藏文Che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在生起次第的阶段,本尊的观想逐步建立并持续下去。

法、佛法Dharma (藏文Cho):一、指真理;二、指佛陀所教导我们修正言行的方法与修持成佛的法门(即佛法)。。

法性Dharmata (藏文Cho Nyi):义为「如是」、「事物之真实本性」、「事物之如如真相」。法性是完全开悟者所见到的现象,没有任何的障蔽及曲解。

法轮Dharma Chakra (藏文Cho Chi Khor Lo):佛陀的法教可分为三种层次:小乘、大乘及金刚乘,分别在三次转动法轮时所传授。

法界dharmadhatu(藏文Cho yings):一切现象所升起之片遍在界,无始亦无终。

法性dharmata(藏文Cho nyi):现象的真实本性,亦称为「如如自性」、「事物之真实本性」或「事物之本然自性」。

证道歌Doha(藏文gur):金刚乘行者随顺觉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勇父Daka (藏文ba wo):相对于空行母之男性,已经全然开悟而且证量很高的瑜伽士。可能是已经得到此种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禅修本尊证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空行母Dakini (藏文khan dro):已经全然开悟而且证量很高的瑜伽女。她可能是已经得到此种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禅修本尊证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生起次第Development Stage (藏文Che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

在生起次第的阶段,本尊的观想逐步建立并持续下去。

法、佛法Dharma (藏文Cho):一、指真理;二、指佛陀所教导我们修正言行的方法与修持成佛的法门(即佛法)。。

法性Dharmata (藏文Cho Nyi):义为「如是」、「事物之真实本性」、「事物之如如真相」。法性是完全开悟者所见到的现象,没有任何的障蔽及曲解。

法轮Dharma Chakra (藏文Cho Chi Khor Lo):佛陀的法教可分为三种层次:小乘、大乘及金刚乘,分别在三次转动法轮时所传授。

法界Dharmadhatu(藏文Cho yings):一切现象所升起之片遍在界,无始亦无终。

法身dharmakaya 又称为「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陀的全然证悟身或圆融智慧身,是超越形相的真知智慧,显现于报身及化身。

法性Dharmata(藏文Cho nyi):现象的真实本性,亦称为「如如自性」、「事物之真实本性」或「事物之本然自性」。

证道歌Doha(藏文gur):金刚乘行者随顺觉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八有暇、八种自由Eight Freedoms (梵文Astaksana,藏文Tel Wa Gye):未生于地狱道、未生于饿鬼道、末生于畜生道、末生于长寿之道、末生于不利修持佛法之地、末生于无正法或持邪见之地、末生于无佛出世的世界、末生为心智不全之人等无暇或难以修持佛法的状况。又称为「离八难」。

八知识障Eight Intellectual Complcations:没有八种知识造作就是没有始见、终见、断见、常见、去见、来见、离见及无离见。

空性Emptiness (梵文sunyata 藏文tongpanyi):佛陀在二转法轮时开示道:外在现象及内在现象或「我」的观念,皆没有真实的存在性,因此是「空性的」。

五无间、五逆Five Actions of immediate result:五种导致即身堕入无间地狱的极其严重之恶行: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亦称为五无间罪业或五逆罪。

五毒Five Poisons (梵文klesas,藏文nyon mong):即烦恼障或心识障:相对于知识障。烦恼障主要可分为三种或五种。所谓约三毒是指:贪、瞋、痴:五毒则指三毒加上慢及疑(嫉)。

四不共加行Four Extra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四不共加行包括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遍的皈依大礼拜、清净业障金刚萨心咒、献曼达及上师相应法之祈请文

四种极端或四偏Four Extrem es (梵文CatuSkoti,藏文mu bzhi):相信一切事物的存在性, 即常见; 相信一切事物都不存在性, 即断见; 相信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 即常见; 相信事物超乎存在及不存在

四加行Four Fou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藏文Ngon dro):在金刚乘中,行者通常由四加行契入法道。一般所谓的「四加行」包括「四共加行」(Four Ordinary Foundations Orpreliminar y Practices) 及「四不共加行」(Four Extra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四无量心Four Immeasurables (藏文tsam med pa):无量有四,慈、悲、喜、舍;

慈,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悲,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喜,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舍,愿一切众生远离怨、亲、爱、憎,常住大平等舍。

四共加行Four 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藏文tn mong gi ngon dro Shi):将心转向佛法的四种禅修或思惟,包括观修或反复深思「观人生难得」、「观死无常」、「观业报因果」、「观轮回过失」,以培养坚定的修道心。如三年关前的三个月作此观想,或者修大手印前四年空观禅修的第一年作此观修。四共加行是大手印的基础法门。亦称为「转心四思惟」或「转心四法」、「四正观」。

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s(藏文pakpay den pa Shi ):佛陀以在印度鹿野苑(撒拉那,Sarana th)开示四圣谛而开始转法轮。苦谛、集谛、灭谛及道谛是佛教小乘的基础思惟。

转心四思惟Four Thoughts That Turn The Mind (藏文lo dok nam shi):即四加行的基础思惟。

冈波巴大师Gampopa (l079-1153 A.D):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主要传承持有者。着有《解脱庄严宝论(The 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

上师瑜伽Guru Yoga:四不共加行的第四加行,强?#123;对上师的虔敬心。

小乘Hinayana (藏文tek pa chung wa):字义为「较小之车乘」,指佛陀初转法轮时所传授的法教,强?#123;仔细检视自心及其迷惑。又称为上座门徒,即上座部,之道(Theravadin path)。

饿鬼Hungry Ghosts (梵文preta,藏文yidak):永远在饥、渴之中的众生,生于轮回六道中的饿鬼道。

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 (藏文ten drel):相互依存的理论指出,一切现象皆是空性的,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显现都是相互依存,互有关联,并系决于彼此,而没有任何实质的存在。事物的显现主要有十二种缘起,称为十二因缘。

阿修罗Jealous Gods (梵文asura,藏文lha ma yin):嫉妒心极强之众生,因有染污的善业而生于上三道中的阿修罗道。或称为半神。

圆满智慧Jnana(藏文ye she):乃原始的明觉,也是开悟(自心本性不再受到障蔽)时所显现的智慧。梵文之发音为「佳那」。

噶举派(藏文kagyu):西藏佛教的四大派之一,由马尔巴大译师所创始,以大宝法王(噶玛巴)为至高的导师。藏传佛教其它三大派为:宁玛–红教、萨迦–花教及格鲁–黄教。

劫Kalpa (藏文yuga):数百万年之长的时间单元,是「劫拨」的简称。

业、业报因果Karma (藏文lay):字义为「行为」,亦指宇宙之因果定律:善行(善因)必导致善果,恶行(恶因)必导致恶果:善果必出自善因,恶果必出自恶因。

三身Kayas,three(藏文ku sum):佛有三身:化身、报身、法身。

烦恼障Klesa (藏文nyon mong pa):有情的痛苦,通常又称「defilement」染污。烦恼障可分为三毒:贪(贪恋、贪欲、贪执)、瞋(瞋恨、瞋恚、瞋怒)、痴(愚痴、迷惑、嫌恶);亦可分为五毒:贪、瞋、痴、慢(傲慢)、嫉(嫉妒)。

固速鲁Kusulu:修习佛法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研读佛教经典:另外一种是直接禅修,研读的功夫较少,这就是「固速鲁」或瑜伽上的方法。

喇嘛、上师Lama (梵文guru):西藏传统中崇高的老师。

大手印Mahamudra (藏文Cha ja chen po):字义为「大印鉴」或「大符号」。此种禅修传统强?#1 23;直观自心,而不是经由善巧法门认知自心。

大班智达Mahapandita(藏文pan di ta che po):伟大的佛教大学者;班智达,pandita:大学者。大成就者Mahasiddha (藏文drup thop chen po):证量极高的修行者

大乘Mahayana (藏文tek pa chen po):字义为「大型车辆」,是佛陀二转法轮时所传授的法教,强? #123;空性、慈悲心及遍在之佛法。

曼达拉或坛城Mandala(藏文chin kor):各种金刚乘修法所用的图形,通常中央是本尊,并有四个方向。

咒语Mantra(藏文ngak):代表各种能量的梵音,必须在各种不同的金刚乘修法中复诵。

中观Middle Way(藏文u ma),或Madhyamaka school:龙树(Nagauna)所建立的一个哲学派别,以阐述空性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基础。

莲花生大士Padmasambhva (藏文Guru Rinpoche):于第九世纪应邀至西藏,降服邢秽及魔障,并建立宁玛派传承,为藏传佛教之祖师。

别解脱戒Pratimoksa Vows (藏文so sor tar pa):僧尼所受持的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戒律。

缘觉或独觉Pratyeka Buddha (藏文rang sang gye):意为「孤立的证悟者」,又名辟支佛。为已开悟的小乘修行者,依修十二因缘而悟道,但不具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愿;其修行动机是自利,而非利他之菩提心。

前行法Preliminary Practices :修持本尊禅修之前必须完成的基础或预备修持。

相对菩提心Relative Bodhi Citta - 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波罗蜜)、万行,并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的愿心。

轮回Samsara (藏文kor wa):依因缘而存在的存在形式。众生因为贪、瞋、痴(三毒或烦恼障) 而流转于轮回,并承受轮回之苦。

僧、僧伽Sangha (藏文gendun):法道上的伴侣。或泛指法道上的一切行者,或特指已开悟的圣僧。六波罗蜜(Six):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

轮回六道Six realms of Samsara (藏文rikdruk):由于不同的烦恼或心识染污特质而受生于轮回的六种形态:天道:天人或天道众生具有强烈的傲慢心,必须历经变易之苦:阿修罗道:具有强烈的嫉妒、猜疑心,必须历经斗争之苦;人道:是六道中最幸运的,因为人道众生具有达到证悟的最佳机会,虽然他们有生、老、病、死之苦:畜生道:由于强烈的愚痴而受生,有深切的闇哑之苦:饿鬼道:由于强烈的悭吝而受生,有极端的饥渴之苦:地狱道:由于强烈的填瞋归鬼恚心而受生,具有极端的冷热之苦。

声闻Sravaka (藏文nyen th):指亲闻佛说法的弟子,或泛指修习四圣义谛而证悟成道,已经完全了知无我的小乘修行者(阿罗汉)。

十圆满Ten Assets or Endowments (梵文dasasam pada,藏文jor wa chu):益于修持佛法的十种因素:生于人道、生于佛法盛传之地、具有健全的心智、无极大恶业、对佛法有信心、值佛出世、值佛传法、值法传世、有修行者与修行的自由及具善知识之慈悲教导。

三宝Three Jewels (藏文kon chok sum):佛宝、法宝及僧宝。

赤松德赞Thrisong Deutsen (790~858A.D.):西藏国王,邀请伟大的印度圣者及瑜伽士至西藏,并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庙「桑耶林」(Samye Ling)。

三藏Tri pitak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为三藏,经藏、律藏及论藏。经藏,佛陀所说的经文;律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论藏,佛弟子所造的论述,主体是现象的分析,是法教的阐释或论述传统。

龙树Nagauna

化身Nirmanakaya 又称为「应化身」,示现于世间,如释迦牟尼佛于此世间之化现。

涅燊Nirvana(藏文nya ngen lay day pa):完全证悟时所达到的境界。在文字用法上和轮回形成对比。

莲花生大士Padmasambhva (藏文Guru Rinpoche):于第九世纪应邀至西藏,降服邢秽及魔障,并建立宁玛派传承,为藏传佛教之祖师。

波罗蜜多Paramita(藏文pha rol tu phyin pa):能超越轮回的具德行为。大乘道所修持的种波罗蜜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颇哇Phowa(藏文):一种高深的密续法门,是关于在死亡时将意识投射到善道的法门。

般若Prajna(藏文she rab):在梵文的意思是「圆满的知识」,也可以表示智慧、理解或辨识能力。通常它是表示从比较高超的角度(例如,非二元)来看事情的智慧。

别解脱戒Pratimoksa Vows (藏文so sor tar pa):僧尼所受持的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戒律。

缘觉或独觉Pratyeka Buddha (藏文rang sang gye):意为「孤立的证悟者」,又名辟支佛。为已开悟的小乘修行者,依修十二因缘而悟道,但不具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愿;其修行动机是自利,而非利他之菩提心。

前行法Preliminary Practices :修持本尊禅修之前必须完成的基础或预备修持。

相对菩提心Relative Bodhi Citta - 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波罗蜜)、万行,并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的愿心。

世俗谛Relative truth(藏文kun dzop):和胜义谛(或译为圣谛、真谛)合称为二谛。世俗谛是尚末开悟的世俗人对世界的看法,亦即他们基于错误的自我信念而做的投射。

仪轨Sadhana(藏文drup tap):密续修法的法本,详细地叙述如何观修本尊的坛城及禅定。

三摩地Samadhi(藏文ting nge dzin):又称为专一禅定,是禅修的最高形式。

止Samatha or tranquility meditation(藏文Shi nye):基本的禅修方法。修「止」的时候,行者通常盘腿而生,专注于呼吸并观察心的活动。

报身Samb Hogakaya 又称为「法乐身」,示现给菩萨。

轮回Samsara (藏文kor wa):依因缘而存在的存在形式,和涅乐相反。众生因为贪、瞋、痴(三毒或烦恼障) 而流转于轮回,并承受轮回之苦。

僧或僧伽Sangha(藏文gen dun):修行道上的伴侣。僧众可能是法道上的一切修行者,或是已开悟的出家众。

经典Satra(藏文do):记录佛陀亲口所说的法,所集成小乘及大乘典籍,有别于金刚乘的密续(tantr a)法教及阐释佛陀之语的论注(Sastras)。

经乘Satrayana:经乘的证悟方法包括小乘及大乘。

悉达Siddha(藏文grub thab):有成就的佛教修行者,即成就者。

悉地Siddhis(藏文ngo drub):佛教成就者的修行成就。

轮回六道Six Realms of Sam sara (藏文rikdruk):由于不同的烦恼或心识染污特质而受生于轮回的六种形态:天道,天人或天道众生具有强烈的傲慢心,必须历经变易之苦阿修罗道,具有强烈的嫉妒、猜疑心,必须历经斗争之苦; 人道,是六道中最幸运的,因为人道众生具有达到证悟的最佳机会,虽然他们有生、老、病、死之苦畜生道,由于强烈的愚痴而受生,有深切的闇哑之苦:饿鬼道,由于强烈的悭吝而受生,有极端的饥渴之苦:地狱道,由于强烈的填瞋归鬼恚心而受生,具有极端的冷热之苦。

蕴Skandha(藏文pang pa):蕴的字义为「积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等五蕴,是将物体的存在转化为知觉的五种基本功能。

声闻Sravaka (藏文nyen th):指亲闻佛说法的弟子,或泛指修习四圣义谛而证悟成道,已经完全了知无我的小乘修行者(阿罗汉)。

气脉Subtle Channels(藏文tsa):气脉指的是有气的能量或「风」,《梵文「波若那」(Prana),藏文即「隆(Lung)」》,循环于其中的微细管道,而不是解剖学上的脉。

空性Sunyata(藏文tong pa nyi):佛陀在二转法轮时开示外在现象、「我」或「自我」的观念没有真实的存在性,因此万法都是空性的。

密续Tantra(藏文gyu):金刚乘法教及其典籍。

十圆满Ten Assets or Endowments (梵文dasasam pada,藏文jor wa chu):益于修持佛法的十种因素:生于人道、生于佛法盛传之地、具有健全的心智、无极大恶业、对佛法有信心、值佛出世、值佛传法、值法传世、有修行者与修行的自由及具善知识之慈悲教导。

三宝Three Jewels (藏文kon chok sum):佛宝、法宝及僧宝。

赤松德赞Thrisong Deutsen (790~858A.D.):西藏国王,邀请伟大的印度圣者及瑜伽士至西藏,并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庙「桑耶林」(Samye Ling)。

三藏Tri pitak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为三藏,经藏、律藏及论藏。经藏,佛陀所说的经文;律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论藏,佛弟子所造的论述,主体是现象的分析,是法教的阐释或论述传统。

佛教英语词汇对照总集

佛教英语词汇对照总集(整理ing...) 究竟菩提心Absolute Bodhi Citta - 完全觉醒、见到现象之空性的心; 甘露Amrta (藏文dut tsi) :一种加持物,能帮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复元。 阿罗汉Arhat (藏文Dra Chompa):已净除烦恼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他们是完全了悟的声闻或独觉(或称缘觉)圣者。 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a (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广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为西藏之怙佑者。观音菩萨的心咒是「嗡嘛呢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阴(藏文Bardo):字义为「介于两者之间」。中阴总共有六种,一般指的是介于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间的状态。 菩提心Bodhi Citta (藏文Chang Chup Sem):义为「开悟或证悟之心」。 菩萨Bodhi SattVa (藏文Chang Chup Sem Pa):义为「展现证悟心者」,亦指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而誓愿修持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大乘法门及六波罗蜜的修行者。 菩萨戒Bodhi SattVa Vow (藏文Chang Chup Sem Gyi Dong Pa):修行者为了引领一切众生皆成就佛果而誓愿修行并领受的戒。 佛性Buddha Nature (梵文tathagatagarbha,藏文deshin shekpe nying po),又称为「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开悟就是佛性的彰显,因此,佛性往往被称为佛的本质,或开悟的本质。 释迦牟尼佛Buddha Sakyamuni (藏文Shakya Tubpa):往往又称为瞿昙佛(Gautama Bu ddha),指贤劫千佛当中最近出世、住于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间的佛。 法道Buddhist Path (藏文lam):得到正觉或证悟的过程,亦指修行的三种逻辑次第;根、道、果「」中的道。 圆满次第Completion Stage (藏文dzo 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圆满次第是密续禅修的方法,在这个阶段,行者由于体内气脉及能量的变化而得到大乐、明性及无念的觉受。 缘起Conditioned Existence (梵文SamSara,藏文Kor Wa):即轮回的现象。

美国的中国佛教研究

美国的中国佛教研究 李四龙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美国目前是西方佛教研究的学术中心,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中国学者不无裨益。在中国佛教领域,他们与中国学者一样,偏重于北宋以前的佛教史,特别是以禅宗为主的隋唐佛教宗派。而对宋元明清的佛教史,他们则引入社会史、人类学等方法,特别是在明末清初、近现代中国佛教史研究方面,出现了较具启发意义的新视野。本文还关注美国学者在“佛教中国化”、“儒释道三教关系”等问题上的研究。 关键词:美国;中国佛教;佛教宗派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4)022******* 收稿日期:2003212201 作者简介:李四龙(1969— ),男,上海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讲师,哲学博士。  ①1990年芮沃寿还出版了论文集《中国佛教研究》 (Studies in Chinese Buddhism ,ed.by R obert M.S omers ,New Haven :Y 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②若想了解欧美学者在60年代以前的研究工作,我另外推荐两部工具书:一是法国学者在1928—1958年间编辑 的《佛教书目杂志》(Bibliographie Bouddhique ,v ol.1—31);二是日本学者花山信胜(Shinsho Hanayama )编的《佛教书目》(Bibliography on Buddhism .T oky o :The H okuseido Press ,1961),其中也有不少讲到中国佛教的研究,当然研 究者不仅是美国学者,或者说当时主要不是美国学者。 美国的佛教研究是在西欧的影响下起步的,1844年1月美国波士顿《标盘》(The Dial )杂志第四卷第三号上发表了《法华经》的英文节译,题为 “佛陀的布道” (The Preaching of Buddha ),这是根据法国学者布奴夫(E.Burnouf ,1801—1852年)当时尚未公开出版的《法华经》法译本译出的。1891 年美国学者朗曼(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10914514.html,nmann )等人在英国“巴利圣典学会”(Pali T ext S ociety )的资助下,出版《哈 佛东方丛书》 (Harvard Oriental Series ),兼带收录佛教研究论著,由此奠定美国佛教研究的学术传统。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美国却已经取代老牌欧洲,成为西方佛教研究的中心。即使是在中国佛教的研究领域,也有相当的学术成果值得我们中国学者了解。 概论性的中国佛教史著作,迄今为止美国有两部著作较为著名:1959年芮沃寿发表的《中国 佛教史》(Arthur F.Wright ,Buddhism in Chinese History .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59) ① ,以及1964年陈观胜出版的《中国佛教史 概论》(K enneth Ch ’en ,Buddhism in China :A Historical Survey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4)。中国佛教史可粗分为宋以前与宋 以后两大段。北宋以前的中国佛教,高僧辈出,义理宏富。与中国学者一样,美国学者多数也偏重 于宋以前的佛教史。不过,他们现在对宋元明清的佛教史也是越来越关注,而且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引入了社会史、人类学等方法,研究视野颇值得国内同行留意。本文分四节略述美国学者在中国佛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他们最近二、三十年的情况。 ② 一、“佛教中国化”问题 研究中国佛教史,总是会遇到所谓“佛教中国化”的问题,这也同时意味着中国与印度佛教的比较。1973年陈观胜出版《佛教的中国转型》 (K enneth Ch ’e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 f 第41卷第2期2004年3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 ) V ol.41,N o.2Mar.2004

常见佛教英语

常见佛教英语 佛教Buddhism 三大语系佛教Three languages of Buddhism: 汉语系佛教Chinese Language Buddhism 藏语系佛教Tibetan Language Buddhism 巴利语系佛教Pali Language Buddhism 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 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 金刚乘/密宗Vajrayana Buddhism(Lamaism) 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 佛经Sutra 经、律、论Sutras, Vinaya, Sastra 大藏经Tripitaka Sutra 三宝(佛、法、僧)Triratna (Buddha, Dharma,Sangha) “三宝”加被May “Triratna”bless 法师Master/Venerable 长老Thero/Venerable 大长老Mahathero/ Most V enerable 方丈/主持Abbot 佛教宗派Buddhist School 佛教仪式:Buddhist Ceremony/Buddhist Service for 和平祈祷法会Buddhist Praying Ceremony for World Peace 礼佛pay respect for Buddha 颂经Sutra Chanting 香炉Incense burner 上香To offer incense to Buddha 因果Cause and effect 成道/成佛To obtain the Buddha-hood 觉悟To get enlightenment 三皈五戒The ceremony for lay Buddhists to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go to the Dharma for refuge, go to the Sangha for refuge and to follow the five commandments of Buddhism(no killing,no stealing,no sexual misconduct,no lying,no intoxicant)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既是佛教 “To do no evil, to do only good, to purify the will, is the doctrine of all Buddhas” 做功德To make contribution to 普渡终生To save all living beings from sufferings 四谛Four noble truths 八正道Eight noble paths 善哉Sadhu (good or excellent) 佛教寺院Monastery/Buddhist Temple 山门The Front Gate 大雄宝殿The Main Shrine Hall 圆通殿The Hall of Universal Understanding

宗教学名词解释

道教:道教是中国人为回应来自印度的佛教的挑战,借助东汉末年的特殊社会时代机缘而建立的本土宗教。道教尊奉老子为教主,吸收儒家纲常名教和佛教轮回转世而创立新教,中心思想是幻想长生不死,羽化登仙,追求躯体的不朽。道教以道名教,其教义以道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派生,社会和人生都应法道而行,以道为行为法则,最后回归自然。格义:用中国典籍中相关概念来阐释佛典事数,就是把佛教经典中的名相,与中国经籍内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把相关类似的部分保留下来,作为常人理解佛典事数的途径与帮助。 六家七宗:首玄学影响,佛教僧众借用玄学观念去诠释《般若经》,对般若空的观念理解不同而产生歧义,于是形成所谓的六家七宗。不真空论:僧肇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无自性的虚妄假相,故不真,也即是空,即非真生,就非实有。万法都已呈现,各具不同形状,亦不能谓之无。执着于有,或执着与无,都是“边见”,万法非有非无,不真不空。 物不迁论:从即动即静来论证体用如一的道理。 一阐提皆得成佛:竺道生认为经意未尽,随倡一阐提皆得成佛,在建康宣扬“涅槃学”。 顿悟:第一顿悟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 第二“顿见真如本性”、“顿悟菩提”,可见顿悟是悟自己的佛性,由于人皆有佛性,所以顿悟功能人皆有之。第三顿悟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可见顿悟结果不 染着一般的概念或一般的 烦恼之法。 形神问题: 优势:1佛教对现实苦难和 人生困厄有极为深刻的关 照和反思,提供了一种博大 精深的人生哲学。2儒道都 把关注点放在现实世界,拒 绝讨论来世问题,佛教对边 的向往,对来世的不朽追求 可以弥补儒道的相对不足。 3佛教深邃的理论和形而上 的洞见,就在于吧人与生俱 来的基本邪恶作为谈论问 题,展开思维的起点。 本无论:1“本无“含义: 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 始。2宗旨:一切诸法,本 性空寂。3无万物的生存根 据,但不是由无产生万有。 4一旦放弃对未有的执着, 归心本无,就可断除烦恼, 解脱成佛。本无宗强调诸法 性空,万物本无。否定现实 世界,肯定彼岸世界,即否 定现象肯定本性的真实性。 其特点是空现象而不空本 体,空世间而不空出世间。 这同印度大乘空宗既空世 间诸法有空出世间诸法的 思想是有距离的,因为被后 来的般若学者批评为好无 稽之谈。 灭神论:1形神相即,不得 相异。形指形体,神指精神, 即为接近,异为分离。2形 存神存,形谢神谢。3形刃 神利,形质神用。 禅宗:禅师一种大智慧,是 主体对社会人生终极意义 的领受和感悟,是主体克服 自身的有限性而对自由、无 限和永恒的精神超越和追 求。 四法界:1事法界:差别之 事相2理法界:真如理体, 诸法平等。3理事无碍法界: 真理与各种事相之间交互 融通,不相妨碍的关系。4 事事无碍法界:千差万别的 具体事相之间,圆融一致, 互无妨碍的关系。 南能北秀:五祖弘忍在湖北 黄梅双峰山传法,后学说分 布各地,形成以慧能和神秀 为代表的南北两宗禅法体 系。性具说:(本具、理具、 体具)性指法性、真如、佛 性。具是具足,具备。具可 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之 备相训。天台宗认为,一切 诸法都为真如、法性所本 有,即一切众生皆有真如、 佛性,众生本性即具一切善 法和恶法,佛与众生没有根 本差别。 韩愈道统论:1道统的儒学 资源—孔子曰‘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如儒家的道统 意识为韩愈提供了思想灵 感,禅宗的法统谱系则为他 提供了现实的借鉴。2韩愈 的到统一不仅是一种精神 谱系,他包含着一整套的原 则和制度。3汉韩愈的道统, 意在维护儒家的正统和正 宗性。具有非常明显的明显 性。不但佛道作为异端遭到 排斥,即是是儒家的人如荀 子、董仲舒也作为非正宗遭 到清洗,着隐含着韩愈以儒 家掌门人自居,要清理门 户。4纵向看,这个谱系是 断裂的,儒家近1123年没 有掌门人,这个断档期赋予 了韩愈排佛护儒以足够的 正当性。于是韩愈接续儒家 道统的自任,名诏排道反佛 的旗帜。 般若学重点在阐明佛教的 本体论,论证现实世界的虚 幻性和不真实性,彼岸世界 的真实和完满性。与此相关 联的是,何人能进入彼岸, 以何途径能进入彼岸,这是 涅槃学重点解决的问题。 仁:是指礼敬祖先、爱护众 庶、忠于君主等品质,孔子 那里仁涉及一种伦理关系 和人际关系,核心是“仁者 爱人”。爱人的起点是爱,

@茶文化研究 教学大纲

《茶文化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7210862 课程性质:素质拓展平台课程选修课程:茶文化研究总学时数:3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合专业:艺术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茶文化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基本掌握茶的基础知识,了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熟悉一定的茶道知识。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1、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综合地表现了人们对人生、自然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对陶冶人们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其茶道、茶艺都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3、掌握茶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茶道和茶艺的基本技能。 三、理论与技能教学的基本要求 1、对茶的基础知识概念比较了解; 2、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掌握; 3、对中国茶道的文化基本掌握; 4、对茶艺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 四、教学学时分配数 五、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的 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对茶文化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只有学习好茶文化史才能更好的学习茶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茶文化的的产生时期及各时期的艺术特征。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茶文化的出现 一、汉代文人与茶结缘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但若论其缘起还要追溯到汉代。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开始喜好饮茶的大多是文化人。王子渊、司马相如、赵飞燕、张载,以文学家、学问家、政治家的气质来看待茶,喝起来自然别是一种滋味。这就为茶走向文化领域打下了基础。尽管此时茶文化尚未产生,但已露出了好苗头。 二、两晋南北朝的奢靡之风与以茶养廉 茶文化产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便是一个明显的佐证。 三、两晋清谈家的饮茶风气 四、南北朝的宗教、玄学与饮茶风尚 第二节陆羽《茶经》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一、唐代茶文化得以形成的社会原因 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二、茶圣陆羽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旅游中英文词汇

深圳市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翻译实施指南——旅游景区 一、警告提示信息 1 严禁攀登No Climbing 2 严禁倚靠No Leaning 3 严禁攀折No Picking 4 严禁滑冰No Skating 5 严禁携带宠物No Pets Allowed 6 严禁中途下车No Drop off Between Stops 7 禁止游泳No Swimming 8 禁止钓鱼No Fishing 9 禁止排放污水No Waste Water Discharge 10 禁止无照经营No Unlicensed Vendors 11 禁止狩猎No Hunting 12禁止燃放烟花爆竹No Fireworks Allowed/ Fireworks Prohibited 13 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Inflammables & Explosives Strictly Prohibited 14 禁止速降Downhill Skiing Prohibited 15 禁止雪道中间停留Don't Stop on Ski Slope 16 禁止由此滑行No Skiing Here 17 禁止开窗Keep Windows Closed/ Don't Open Windows 18 非机动车禁止入内Motor Vehicles Only 19 雷雨天禁止拨打手机Cellphones Prohibited during Thunderstorms 20 卧床请勿吸烟Don't Smoke in Bed 21 殿内请勿燃香Don't Burn Incense in the Hall 22 乘船前请遵照医生意见Check with Your GP before Sailing 23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以及晕车、晕船、酗酒请勿乘坐 Drunks, sufferers of hypertension, heart disease &motion sickness not allowed on board. 24 防洪通道,请勿占用Flood Control Channel. Keep Clear! 25 非游览区,请勿进入No Admittance/ No Visitors 26 1米以下儿童须家长陪同乘坐Children under 1 meter must be accompanied by an adult 27 酒后不能上船Thos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lcohol not allowed 28 请抬起护栏Please Raise the Guardrail 29 请放下护栏Please Lower the Guardrail 30 请您不要坐在护栏上边Don't Sit on the Guardrail 31 前方弯路慢行Bend Ahead. Slow Down! 32 请自觉维护场内卫生环境Please Keep the Area Clean/ Please Don't Litter 33 请遵守场内秩序Please Keep Order 34 请您注意上方Watch Your Head 35 请在台阶下等候Please Stand Clear of the Steps 36 请您不要随意移动隔离墩Don't Move Barriers 37 请您穿好救生衣Please Wear Life Vest 38 请爱护洞内景观Please Protect the Cave Scenery

佛教相关英语词汇

佛教相关英语词汇: 佛教 Buddhism 三大语系佛教 Three languages of Buddhism: 汉语系佛教 Chinese LanguageBuddhism 藏语系佛教 Tibetan LanguageBuddhism 巴利语系佛教 Vajrayana Buddhism(Lamaism) 中国佛教 Chinese Buddhism 佛经 May “Triratna”bless 法师 Master/Venerable 长老 Thero/Venerable 大长老 Mahathero/ Most Venerable 方丈/主持 Abbot 佛教宗派 Buddhist School 佛教仪式: BuddhistCeremony/Buddhist Service for 和平祈祷法会 Buddhist Praying Ceremony for World Peace 礼佛 pay respect for Buddha 颂经 Sutra Chanting 香炉 Incense burner 上香 To offer incense to Buddha 因果 Cause and effect 成道/成佛 Toobtain the Buddha-hood 觉悟 To get enlightenment 三皈五戒

The ceremony for lay Buddhists to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goto the Dharma for refuge, go to the Sangha forrefuge and to follow the five commandments of Buddhism(no killing,no stealing,no sexualmisconduct,no lying,no intoxicant)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既是佛教 “To do no evil, to do only good, to purify the will, is thedoctrine of all Buddhas” 做功德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普渡终生 To save all living beings from sufferings Amitabha 阿弥陀佛 Avalokiteshvara 观音 Bhodisattva 菩萨 释迦牟尼佛Buddha Sakyamuni 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 affinities 因缘* (with emphasis on good relationships) All living beings have the Buddha-nature; all can become Buddhas.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 almsgiver / giving host 施主** attain to wisdom 开智慧* attendant 侍者* blessing / blessedness 福(It depends on where to use.) (bring forth)Bodhi resolve, Bodhi-mind, Bodhichitta/Bodhicitta or resolve for enlightenment (发)菩提心* Bodhimanda 道场= Way-place * Buddhist Canon = Tripitaka 三藏* calligraphy 书法* cause and effect 因果* causes and conditions 因缘(with emphasis on the theory, eg. 12 causes and conditions)* couplet 对联* cycle of rebirth 轮回* cymbals 钹 draw straws 抽签* eight virtues of filiality, fraternity, loyalty, trustworthiness, propriety, righteousness, incorruptibility, a sense of shame 八德:孝,悌,忠,信,仁,义,廉,耻 Four-armed Gwan Yin (Avalokiteshvara)四臂观音 four-stage Arahat 四果罗汉* Kashaya 袈裟* left-home people 出家人* repent and reform 忏悔* Teaching Transmitter 教授和尚* turn on the wheel of rebirth 轮回*

迷事迷理——佛教名词解释

迷事迷理——佛教名词解释 迷事/迷理——佛教名词解释? 一、迷事 1、“迷事”简释 【迷事】:佛教术语。“迷理”之对称,指修惑,又称迷事惑。无明分为“迷事”与“迷理”两种,“迷事”指不能通达缘起诸法,不明白诸法都是缘起的,从而迷于色、声、香、味、触“五尘”等事相之烦恼。不清楚法性之真理,叫做“迷理”。《行事钞》一上曰:“迷事者障俗谛故,迷理者障真谛故 2、“迷事”佛学辞典解释?? FROM:《佛学大词典》 【迷事】:“迷理”之对称。又称迷事惑。指修惑。即迷于五尘等事相之烦恼。[参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一上](参考:“见惑”2997、“修惑”4047) FROM:《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迷事】:(术语)无明有迷事与迷理之二,不达缘起之诸法,云迷事。《行事钞一上曰:“迷事者障俗谛故,迷理者障真谛故。” FROM:《佛学常见辞汇》 【迷事】:无明有迷事和迷理的两种,不明白诸法都是缘起的,叫做“迷事”;不清楚法性之真理,叫做“迷理”。

行事钞说:“迷事者障俗谛故;迷理者障真谛故。” 二、迷理 1、“迷理”简释 【迷理】:佛教术语。“迷事”之对称,指见惑,又称迷理惑。无明分为“迷事”与“迷理”两种,“迷理”即不明法性之真理,迷于“四圣谛”等真理所产生的烦恼? 2、“迷理”佛学辞典解释 FROM:《佛学大词典》 【迷理】:“迷事”之对称。又称迷理惑。指见惑。即迷于四谛等真理之烦恼。(参考“见惑”2997、“修惑”4047)FROM:《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迷理】:(术语)无明有迷事迷理二。闇于法性之真理云迷理。见迷事条。 FROM:《佛学常见辞汇》 【迷理】:(参见:迷事)

中国传统文化词汇翻译

口译分类词汇——中国文化 口译分类词汇——中国文化 概述General Terms 爱国主义精神patriotism 诚实守信honesty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The Program for Improving Civic Morality 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highlight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times while encouraging diversity 全民健身运动nationwide fitness campaign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education in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family virtues 为人民服务serving the people 深入群众,深入生活go deep among the masses and into the thick of life 奉献无愧于时代的作品contribute to the people works worthy of the times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 and has a long history 重要文化遗产major cultural heritage 优秀民间艺术outstanding folk arts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stand proudly in the family of nations 艺术及工艺Arts and Crafts 版画engraving 贝雕画shell carving picture 彩塑painted sculpture 瓷器porcelain; china 刺绣embroidery 雕刻carving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词语列表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词语列表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AKUSHALA】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恶业】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ALAYA】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阿赖耶】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布施】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AMITABHA】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阿弥陀佛】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AMITABHA SUTRA】[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阿弥陀经】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ANAGAMIN】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ARANA】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阿兰那】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ARHAN】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阿罗汉】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ARHAT】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阿修罗】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A V ALOKITESV ARA】[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观世音菩萨】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佛教英汉对照词典——【A V ATAMSAKA SUTRA】回复引用收藏分享举报顶端 我家的大榕树离线 级别: 正八品下征事郎 爵位: 显示用户信息UID: 9470 精华: 0 发帖: 737 历史币: 4738 元 白银: 69 两 黄金: 0 两 交易币: 0 好评度: 557 点 管理积分: 0 点 学术积分: 0 点 在线时间: 60(时) 注册时间: 2007-03-02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 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 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 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 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 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 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 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 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 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

佛教英文导游词

佛教英文导游词 短句翻译 1.佛教创立于约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 Buddhism was founded in India around the 6th to5th century B.C.2.据说佛教创始人为释迦牟尼。 It is said that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was Sakyamuni. 3.大约在2世纪,大乘佛教传人汉人居住的中原地区。 About the2th century,Mahayana Buddhism entered Central China,inhabited by the Han nationality. 4.“三宝”即“佛”、“法”、“僧”。 The Three Precious Treasures include the Buddha,the Dharma(Law 0r Way)and the Sangha(the Monastic Order). 5.佛教在中国一直与儒学、道教共存。 Buddhism has always co-existed with Confucianism and Daoism.6.佛像和菩萨雕塑供奉在寺院里,让人们拜祭。

Buddhism has and Bodhisattva statues have been placed for worship in monasteries. 长句翻译 7.直到现在,小乘佛教仍然流行于傣族地区。 Up to the present time.Hinayana Buddhism(Lesser Vehicle)is still prevalent as in the regions inhabited by Dai nationality.8.传统之间相互共存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的形成。 Their mutual co-existence of the tradition has produced a religion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9.同一个寺院里除释迦牟尼以外,还供奉了许多其他佛像和菩萨雕塑。 In addition to Sakyamuni, many other Buddhism has and Boddhisattvas statues have been placed in the same monasteries 10.佛教在中国传播时,僧人把“道场”中国化,为不同的菩萨安排了不同的“道场”。

欧美六朝文学研究管窥

第21卷第1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 21 No.1 欧美六朝文学研究管窥 程章灿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摘要:欧美汉学界对中国六朝文学关注颇多,其研究成果与观念方法也有不少值得中国学者参考。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欧美学者在六朝文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更加令人瞩目,有新意的论著颇多,其中某些对于六朝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推动六朝文学的研究。本文择要介绍其观点,并指出,欧美学者在六朝文学研究中的一些思路与方法成果仍有待我们总结和借鉴。 关键词:汉学;六朝;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8)01-01-05 研究六朝文学自然不能脱离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但历史文化涉及面很广,我个人的专业兴趣基本上只限于六朝文学,即使对于六朝文学,个人的理解与研究也十分有限。虽然这些年来比较留意国外汉学界的研究动态,较多地关心海外汉学界的研究成果,但我的视野毕竟是相当狭窄的,我的了解必定是很不全面的。因此,我只好将题目“损之又损”,将范围缩小到欧美的六朝文学研究,并以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为主,兼及与其相关的六朝历史文化研究,即使这样,也难免挂一漏万,聊为管窥而已。 六朝文学的研究,在国外汉学界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由于学术观念与学术传统的不同,国外汉学界对于中国学术界习惯上称为“魏晋南北朝”、“六朝”的这一历史时期,除了沿用中国学术界的提法之外,通常还有其特有的一些提法。日本汉学界习惯使用的有“中古”、“中世”等名词,“中世”实际上包括六朝隋唐,例如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马彪译,中华书局,2002),近年来在中国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使用。这种提法其实来自西方,与欧美学术传统有相当大的联系。西方史学中早就有“中世纪”或者“中古”的称法。对于中国的六朝时期,欧美汉学界习惯上或者称为the middle ages,那一般是包括隋唐在内的,与谷川道雄的“中世”相同;或者称为early medieval China,所谓early,就只包括六朝隋唐的前半段——六朝。通过海外汉学成果的译介,这些术语概念也逐渐影响了中国学者的观念思维。the middle ages或者early medieval China,这两个西文名词实在要译成中文,只好勉强说与“中古”相等,而不是完全相等的对应体(counterpart),在其不完全对等的因素当中,正好体现了西方语言及学术语境的不同。这些术语是欧美汉学术语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深深扎根于欧美汉学的传统土壤之中,并且体现了欧美汉学的某些历时悠久的传统观念。比如,所谓the middle ages或medieval China,其前提是将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比附或类比;在此基础上,他们进而将中国历史划分为早(early)、中(middle/medieval)、晚(late)诸时段,与early medieval China相对应的还有early China(早期中国),那是相当于我们习惯所称的“先秦”或者“先秦两汉”,还有所谓imperial China(帝制中国),基本上是指秦朝以后。这些术语各有所指,实际上都体现了欧美学界特有的中国历史分期观念。 这个话题牵涉面广,本文没有办法充分展开。我在这里提出这个话题,是为了将其作为一个引子,从这个话题过渡到一个组织和一个刊物。实际上,Early Medieval China是一本专业学术刊物的名称,以英文出版,其中文标题为《中国中古研究》,它是由美国的中国中古研究会(The Early Medieval China Group,Inc.)编辑出版的,至今已出版12期。这个学会是美国亚洲学会(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简称 收稿日期:2007-11-03 作者简介:程章灿(1963-),男,福建闽侯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海外汉学的研究。 基金项目:南京大学国家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创新基地项目成果。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27.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28. 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29.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英文翻译词汇

关帝庙 temple of Lord Guan 儒教 Confucianism 孔子庙 Confucian temple 孔子 Confucius 义,rightness,礼,propriety ,智,wisdom ,信,trustworthiness ,忠,loyalty ,恕,reciprocity ,孝,filial piety ,悌,brotherly love 学儿优则仕 A good scholar can become an official ./ He who excels in study can follow an official career . 禅宗 Zen Buddhism 不立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There belief is passed on outside the religion There is no reliance on written scripts It goes straight into people’s minds . One becomes a Buddha the moment He sees his own Buddha nature . 伊斯兰教 Islam 清真寺 mosques 古兰经 the Koran 耶稣教 Christianity 宗教 Religions 佛教 Buddhism 释迦牟尼 Sakyamuni 佛寺 Buddhist temple 大雄宝殿 the Great Buddha’s Hall 藏经楼 depositary of Buddhist texts 金刚经 Vajracchedika-sutra 素菜馆 vegetarian restaurant 罗汉堂 arhat hal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