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导读

《大学》导读

《大学》导读
《大学》导读

一、《大学》解读

当代儒学大家熊十力(1885-1968)在《读经示要》卷一讲《大学》中说:“吾少时不解《大学》明德,阅康成(郑玄)注,只训释文句而已,觉其空泛无着落。阅朱注,以虚灵不昧言,始知反诸自心。及读阳明咏良知诗,则有大诧异,怀疑万端,苦思累年不得解。偶阅《列子》忽尔触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须向天地万物同体处即万化大源处认识本心。现前虚灵不昧者只是本心之发用,而未即是本心。虚灵者动相也。动则可以违本也。唯动恒寂,乃是本心通体呈现。阳明诗指出无声无臭之独体是乾坤万有基,此乃于虚灵而识寂然无扰之真,方是证见本心。”5此与朱子虚灵不同。熊氏此说可以作为解读《大学》的一个入口。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以上文字是被朱子称为“经”的内容,该内容主要包括“三纲领”和“八条目”。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全书的总纲维,即整个儒家修养的根本宗旨。所谓“明明德”,明,彰显;明德,光明的德性。“明明德”即指彰显光明的德性。“亲民”,二程释“亲”为“新”,这样,“亲民”就是“新民”,与后文“苟日新,日日新”相衔接。但事实上,“亲民”,可以看成是孟子“亲亲而仁民”的缩写。这样看的话,所谓“亲民”即在生活实践中做到像“爱亲”一样去“爱民”。这样理解也并不违背儒家伦理的基本思想。“知止”即知止于至善之义。所谓“至善”,是指绝对的善,纯粹的善。后文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即是心灵在认识到“至善”的意义之后就有定力;静,指心灵能不受外来刺激的干扰而安静;能不受刺激的干扰,当然就自安于其所处的任何环境和条件;安而后能虑,能够安定,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虑而后能得,只有满足上述条件去思考,才可能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子认为是讲三纲领的关系的。所谓“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6其实,可以将其意思扩展到八条目乃至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说法。

格物:格,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郑玄释“格”为来,朱子解为“至”,王阳明训为“正”,越来越具有主观性。格物就是要能通过对事物的隐显,阴阳全方位的观察推究,而观察其基本规律与道理。在八条目之中“格物”和“致知”又是其中的基础。

八条目则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式上看前者都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有些人可能会慨叹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只要我们理解了“近道”的思想,以及道德成长的历程,也就理解了为何《大学》会有如此的概括。

“近道”即接近道,近于道。虽不即是道,但于道为近。要求一切人都自觉地在道上是不现实的。然而,不论人们自觉与否,他们都不离道。所有努力即是能够使不自觉变成自觉。就自觉的方面言,只能是近道。

《大学》讲八条目,每条目各自独立为工夫,而彼此之间又是以前者为后者的必要条件的。格物作为致知的前提,是说不格物1不可能得到知识。真知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然而,格物本身存在着麻烦。一个是天下万物何其多,如何格法?二是王阳明十几岁时和钱姓朋友一起去格竹,结果先后都弄病了,乃至后来改变了对朱学的看法。对于前者,孔子曾说过“举一反三”的话,朱子也说格物并不需要格尽每个事物,而是根据需要触类旁通。对第二个问题,王阳明则将格字训为“正”。显然,王氏是将《大学》“扭曲”了。致知的麻烦在哪里?我们知道,知通智,如何通过格物而获得智慧,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里既有世界宇宙无限性问题,还有西方哲学不断有人置疑的问题: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主观如何能够上升到客观?孔子只有“温故而知新”的话。朱子的解释是:“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7他在解释物格、知至时又说:“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朱子仅略触及到知的无限性问题,认识知至就是“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却没有涉及吾心怎么可以知物,怎么能容得下物或物之理的问题。这样知至仍不免是吾2心之知至,最多只能是知识获得的前提条件的认识。这个问题当然涉3及到科学的本质问题,是认识论问题,朱子是不可能回答的。王阳明则将致知直接讲成至良知,这虽凸显了儒家伦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却回避了知识的问题。接下来是诚意。诚,实也,真也。诚是真实存在。诚意之诚是真实的意思,诚意之意是很复杂的,意的问题涉及实践。“意即意向,寓乎人的每一个活动而为之先导。”8这样看,诚意即强调作为行为先导的意向之实在、真切。这么说,承诺有并不真切的意向。意向,具体地说有意识、意欲、意念、意志等,所谓不真之意,即它作为行为导向可能被证明为虚假。虚假的行为导向或会使行为达不到预期目标,或会令人后悔,或者是自欺欺人。

这里要说到,历史上儒者对八条目的地位认识不同,宋明儒者重格物致知,近代学者则重视诚意。伍庸伯说:“其实呢,所谓正也,修也,齐也,治也,平也,初非于诚意之外更各有其功夫,功夫仍旧在诚意。”9熊十力亦云:“盖正心工夫,只在诚意……。而诚意之功,还须识得心体,才有把柄在手。” 10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多说几句。诚意既然是强调作为行为先导的意向之实在、真切。那么,并不真切的意向起于何处?我们知道,作为意识,它是对象的主观印象,虽来源于对象,但也受人的主体影响而各有不同;就意欲而论,则是人指向对象的感性欲求,是附着于形下之物的行为动机;而作为意念和意志,则往往是高于意欲的行为的动机、意向等等。三者彼此影响。如意识可能影响意欲、意念和意志,同时,意念和意志也作用于意识和意欲。相对而言,意识是追求正确把握对象的本质;意欲、意念和意志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行为的真正意向,最高级的意念就是信念。三者的彼此渗透往往使真实的意向即意识、意欲、意念和意志等可能被遮蔽而隐匿。换言之,人们通常认识和作为动机的可能都是假象。在认识上人会修正错误、情感上有后悔。所谓“伪”即自我分裂或“自欺”。因为,人们既可因肤浅或错误导致意不诚,也可因感性欲求不得理性控制而意不诚,还可能因二者交互影响而致意不诚。这里是深藏着人类种种黑暗和罪恶的渊薮。能纠正错误和避免罪恶的就是诚。诚意不仅是意念的真切笃实,还包括意识的真实可靠。《大学》中所谓“自欺”一说更是深入到人的下意识层。由此引出“毋自欺”和“慎独”的工夫。用孔子的话说,人虽可在某方面“知及之”,但因个人真实意向不明或以假当真,或仁不能守之,或动之不以礼,显现出来的则是虚情假意,也是意不诚。

6.《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3页。

7.《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4页。

8. 《梁漱溟全集》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第109页。

9. 参见《梁漱溟全集》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第44页。

10.《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661页。

可见,诚意更多地强调的是意向的真实可靠和实实在在,并不特别突出道德性。

诚意之后是正心,即端正心思。正才具有道德性。《说文》:“正,是也。从止一,以止。”段氏《注》:“守一以止也。”《新书·道术篇》:“方直不曲谓之正”。《易·乾卦》;“刚健中正”《礼记·经解》云:“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可见,正涉及是非善恶的标准。然而,为何历史上的儒者,要么重格物致知,要么重诚意,却少有人重视正心呢?一方面,正,在《尔雅·释言》中均是用来释“尹”、“皇”、“匡”等官名的;二是他们不同程度地夸大了八条目相互渗透的事实突出了个人思想的某些特点。三是正心本身牵涉谁正此心的问题。

我们知道,八条目每个条目都是一个无止境的修养过程,那么它们必然都分别渗透到其它条目之中,存在着彼此交错的复杂关系。如知中不能没有所知之“物”,意中不能没有所识“知”,心中不能没有所诚之真实的“意”,身体不能离开其主宰知“心”,如此等等。这样,修养是一个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八条目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实,孔子曾经说:“政者,正也。”《礼记·缁衣》也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然而,在道德修养和政治体制上,二者所服从的原则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换言之,将个人放大为外在的客观世界,以身心关系来说明政治体制的关系不能完全有效。正因为如此,正心不能不遇到更大的麻烦。

但是,如果将前件是后件的必要前提这一原则贯彻到底,我们就明了正心是要以格、致、诚为前提的,而考虑到其彼此的渗透,则它同样会兼顾身、家、国、天下,而后才有所谓“正”。

如果说格、致、诚、正是内圣,那么,修、齐、治平则是外王。

然而,怎样在人际之间化解矛盾和分歧,达到所谓的齐、治、平呢?这就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的“絜矩之道”。《大学》云:“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人的各种具体处境,被归纳为上下、前后、左右等。在《大学》看来,人的这些具体处境,是能且需要相互在情感上相互转换的。“絜矩之道”似成为转换认识和情感之弊的具体方法。

在现实中,又往往存在着偶然性,这样一来,历史就是在个人努力和许多偶然性共同构成的活动过程。历史虽然是或然的,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超越于道之外,不在天之外。由此我们知道,天道是许多的可能,但对于自觉的人而言,就是实现人自己最好的可能。

(传的部分略)

二、《中庸》及其历史影响

《中庸》乃传统儒家“四书”之一。原和《大学》一样属于《礼记》中的一篇文章。《礼记》是西汉时戴圣编成的儒家著作,其中许多文章应出于先秦时代。《中庸》一般认为出自孔子孙子思(伋)之手。但,《中庸》很可能不是子思独自完成的。其中有“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的话,显然很可疑,既不像孔子之言,也不符合事实,像是为政治活动制造舆论的。其中还有“今天下车同轨、行同伦”的话,也被清学者认为不太可能是秦统一之前的人的说法。此外,后半部分是专门论“诚”这个范畴的一篇论文。《中庸》混入后人的言论是很可能的。

子思是孔子弟子曾子的学生。关于曾子,他的学术特点是强调“内省”,与有子主张“孝弟为本”有一定区别。如其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内省”就是自我检查、自我审视。这里,隐涵这样一些问题:我为什么要自我检查?检查的根据或标准是什么?从曾子上述话语中,我们只能看到“忠”、“信”和“习”及文化知识的学习等“标准”,似乎有待进一步说明。“忠”,一般理解为“忠诚”、“忠实”、

“忠敬”等,但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尽己”。朱熹说:“尽己之谓忠”。这个“尽”字,有多种儒家典籍论及。《易传》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孟子讲“尽心”,《中庸》也讲“尽性”,而且讲得比前者都彻底。其云:“自诚明,谓之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可见,尽性是己、人和物多方一体并到的。这个思想很可能和古代祭礼有关。在《礼记·祭统》中,有“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的说法。什么是“尽”呢?“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因而,尽不仅是尽力的意思,还包括内心的诚敬。这样,忠,其实与诚信是相通的。如果说后来忠往往被认为是臣民对君的德,那么,诚信则完全是人际交往的原则。

如果“忠”乃“诚”的意思,则,“诚”者,一也,质也,即一个人应该身心内外、始终、言行等保持一致。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样看,忠诚与否,就是一个人是否诚信,不前后相左、内外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如果“忠”乃“尽己”之意,那么它就是指主观上是否尽力达到没有任何保留的地步。无论从哪个意义上,“忠”作为一个标准都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信”,和“忠”有一定区别。“信”是“忠”或“诚”在人际关系上的表现。“忠”是主体性的,由主体自身性质所决定,“信”则取信于别人,是派生性的。“忠”决定“信”。至于说“习”的问题,显然是说对文化知识和文化经验的把握与了解。如果把“忠”看成是“信”和“习”的前提,那么,就是说人际关系乃至知识和经验的学习,都既要求“一”又要求“尽己”。“一”就是系统化,“尽己”全力以赴。

再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忠”、“信”和“习”?不如此行不行?显然,如果不能“忠”,不仅自己没有全力以赴,而且知识和行为都杂乱无序,这样的人可能没有明确的目标,很难到达一个理想的高度。进一步说,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宇宙间和其他的人和物发生关系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原则来指导自己,就可能会走弯路乃至跌入这样那样的陷阱。

在人际关系中,外面的行为是客观的,可通过感官观察;内在的念头、想法、情绪等则只能思考推测,无法直接认识。

而且,“我”无法命令他人或事物直接服从于我。这样,我必须了解这个世界是按照什么原则存在和运行的。只有当我的言行能够引起世界的符合我的愿望和要求的变化,我才能成功。因此,我在观察世界的同时,又必须要检查自己,审视自己。

只有当个人有了比较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标准,才能很好地观察,并作出判断。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是王阳明的一首诗。

应该说,《中庸》就是讲宇宙的总体原则和人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所以,它作为子思的作品一定程度继承了老师的基本思想。

“中庸”乃《庸》的主题。首先是对“中”的理解。若就本体意义而论,“中”实即“诚”:“中即道理之模样,诚即道理之实处。中即诚矣。”1具体就“中”而言,《庸》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4,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显然,“中”为“未发”,“和”是“已发”。这样,“中”就有本体和方法或工夫之别。从本体角度,中乃天下之大本,实为“未发”,当然人们所能经验到的只是“发而中节”之和。“庸”,孔颖达《中庸疏》引郑玄《目录》:“庸,用

1.《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第1483页。

2.《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第100页。

3.《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第200页。

4.《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19页。

也。”于是,中庸通常的理解,便是“用中”。二程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2如果单从工夫论及方法论上讲,则“中”即所谓“观未发气象”,“中庸”乃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道原则。其中二程的主张有两个要点:一是就所观而言,应“存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时”,而非“求中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3二是就观的状态而言,则是“于喜怒哀乐已发之际观之”,而非于静中观之。显然,二程意识到通常情况下人是不免受蒙蔽因而是不会“中”的。中即周全而无任何偏颇。朱子综合继承了二程思想并加以发挥。他说:“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又说:“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4这样,“中庸”思想多被了解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方法,和喜怒哀乐之情发而“中节”的道德活动。

除了“中庸”一词凡十见外,《庸》还有“中道”、“时中”、“中和”、“中立不倚”“不勉而中”、“用其中于民”等说法。它们都可视为中的不同表现和中庸方法的具体运用。其涵义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不偏不倚”。所谓“不偏不倚”,应是指兼顾全体的平衡性。《庸》记孔子云:“故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立而不倚”即“立中而不倚”。这种关于“中立”的思想,与《尚书·洪范》中“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的思想有联系,极有可能是很有来历的一种影响广泛的思想。据考,《洪范》成书在战国、其思想对《中庸》的影响是正常的。

然而,中庸虽为“平常之理”、“常理”、“不易之理”,但从工夫角度同时却难为人掌握。如《中庸》记孔子云:“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又说:“人皆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二程对此云:“克己最难,故曰‘中庸不可能也’”;朱子说:“中庸之尤难”;郑玄也说是“言中庸为之难”。《中庸》所言上达的工夫之难正是基于诚意之难。换言之,人无时无刻难免不处于认识和情感上的偏、倚、不中状态中。

如何克服这种状况呢?从这里,引出礼的存在的理由。《礼记·仲尼燕居》中孔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仪是人的行为合符中道的原则。荀子则进一步:“曷为中?礼义是也。”(《荀子·儒效》)

中庸之道的核心是忠恕之道。《庸》中孔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这段话以否定的形式,其表达意思和孔子忠恕之道的意思是一致的。孔子曾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不过,后者似乎更抽象,像是从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等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是恕的前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程子。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

这说明中庸是很高的理想:“极高明而道中庸”。

唐代以前,《中庸》并不显得特别重要,唐中叶后,韩愈、李翱才撷取其重要论点,著论立说,《中庸》乃自《礼记》中脱颖而出,慢慢的具备了经典的架势。理学兴起后,《中庸》的地位终于冲天而起,俨然与群经并列排座。到了朱子,终于得和《论语》、《孟子》以及《大学》并列,成为儒家经典的核心,《四书》之名从此定了下来;而曾子与子思亦成为儒门道统中的关键人物。

南财《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婴宁赏析

相关评论 一笑生神 善绘者绘其神,不善绘者绘其形。高明的作家塑造人物,往往能够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一点加以刻画,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高超的艺术效果。《聊斋》中之《婴宁》即为其中典范。 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婴宁的憨痴可爱。而这一性格的传达,作家主要就通过人物的一个典型的行为而达到的。这个典型的行为就是“笑”。 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二见婴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见婴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然后又在小园,“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然后便是与王子服同归王家之后,更是笑得惊世骇俗:“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 纵观全篇,作家描绘婴宁,别笔不多,惟一“笑”。这一“笑”贯穿全篇。而也就是这浓墨绘就的一“笑”,却使人物形神兼备,可说是一笑生神。更者,也正是这一“笑”,仿佛一把尖刀,直插入了封建道德的心脏,使那些卫道士们瞠目结舌,口不能言。 婴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笑得最美的女子。 作者评价 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一部《聊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她正是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栖才远出踏青,才破愁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骂似贼、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 婴宁

南大大学语文(本)第二次作业

D、元稹 正确答案:C 题号:6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内容: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句中当”的意思是()。 A、应当 B、当作 C、必定 D、面对 正确答案:D 题号:7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内容: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词句的作者是()。 A、李清照 B、李白 C李煜 D、李商隐 正确答案:A 题号:8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内容: 《前赤壁赋》中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指的是()。 A、项羽 B、吕布 C曹操 D、周瑜 正确答案:C 题号:9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内容: 杜甫《春夜喜雨》一诗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情况分别是()。 A、颔联不对,颈联工对 B、颔联工对,颈联不对 C颔联流水对,颈联反对 D、颔联流水对,颈联工对 正确答案:D 题号:10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内容:

杜甫《蜀相》一诗颈联岀句的平仄类型和音步分别是()。

内容: 下列汉赋中属于抒情小赋的是:()。 A、《子虚赋》 B、《上林赋》 C《西京赋》 D、《登楼赋》 正确答案:D 题号:16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4 内容: 王昌龄《岀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阴山。”关于这首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此诗的韵脚是关、还、山”押删韵。 B、此诗没有失黏、失对的地方。 C此诗没有对仗。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E、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飞将军”李广。 正确答案:ABCDE 题号:17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4 内容: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A、夸张 B、比喻 C排比 D、对偶 E、借代 正确答案:AD 题号:18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本题分数:4 内容: 苏轼是宋代文学艺术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他擅长的有()。 A、诗词 B、散文 C书法 D、绘画 E、戏曲

大学语文要点

【课后练习】 1.樊迟、仲弓问仁 孔子如何解释仁 1).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2). “仁”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一切美德的集中表现,比如“恭”、“敬”、“忠”。体现在人类的所有社会活动之中。3).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他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2.《老子》二章: 道家主要思想为道文中“天道”“人道”是什么? 天道指自然规律人道指人类社会的规则 你自己对其怎么看? 3、秋水: 本文揭示什么道理,有何意义 主要揭示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哲理。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不要受制于个人见闻而固步自封,要保持谦虚;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耻近乎勇,自大是由于无知。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些道理能够启示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 怎样将抽象哲理具体化、 通过寓言形式揭示道理,虚构了一个河神与海神的对话的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解释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是抽象的结论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举了哪些例子?打哪些比方? 用了井蛙、夏虫、曲式三个比喻来说明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本文援譬设喻往往连类而及,如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磊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乎、毫末之在于马体这样的连类的比喻将其要阐述的这理论述的十分清楚。 援譬设喻的特点:层次迭出,连类生发,由大到小连类比喻。 4、容忍与自由: 为何引用李、王以及四诛?四诛是诛杀的什么?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1 让人们看清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 2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异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3 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的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为什么将四诛与西方宗教破坏并举为例 说明了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悲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5、段太守逸事状: 如何塑造段太守的人物形象: (1)三件事、三个品格特征“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突现其刚勇、仁义及气节凛然(2)用人物的对比方式以白孝德之怯懦、焦令谌之暴横及朱泚之奸诈作对比衬托,是段秀实的形象倍添光彩(3)用倒叙的手法凸显个性段太尉性格的三个方面“勇”、“仁”、“节”,勇是基础,是根本,“勇服郭晞”故事性强,使人印象深刻,后再写他的仁爱之心,使文章张弛有度 (4)详略得当段太尉为人最被大家称颂的应是“节显治事堂”、“以朝笏击朱泚”等事,但这些故事也最为大家熟知。既是“逸事状”,这个内容反而变成了最简短的故事,几笔带过,大写特写别人所不知道的其“勇”及“仁爱”之事。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其他各级各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基础性地位。开设本门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写作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写作一般文章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共2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按导论、写作准备、写作过程、写作方式、文本要求、文本类型等几个方面为课程的基本框架。各部分既有侧重,更有联系,又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写作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课程将本着拓展学生视野,为写作活动指点路径的基本思路开展教学工作。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张杰主编的《基础写作》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编制文字辅助教材是为了辅助学生自学,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并增强写作兴趣。 (二)电视录像资源 录像教材为专题讲授型,由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张杰教授主讲,主要以文字教材涉及的几个大专题为讲授核心,突出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强化学生写作良好习惯的培养,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学习、练习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文字主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三)网上辅导 1.在教学平台上开辟教学辅导栏目,及时发布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辅导文章,定期刊载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供学生学习参考。 2.网上视频直播,讲解教学疑难问题。 3.利用BBS讨论板进行网上讨论,解答学生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4.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直播课堂 根据教学情况安排,通过教育电视台播出,争取利用双向视频直播。

南京财经大学语文考试期末重点

南京财经大学语文考试 期末重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大学语文 《道德经》五则 1 简述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主要逻辑基础 老子认为形而上的“道”是“独立而不改”、永恒存在的,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任诞》 1 什么是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动荡混乱的现实使魏晋知识分子放弃了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壮志,转而关注自我人生和个体生命,他们崇尚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2分析、鉴赏阮籍、刘玲这两个人物形象。 阮籍,由于对魏晋时期现实的失望和深感生命无常,阮籍放弃了早年儒家的用世立场,采取了蔑弃礼法名教的愤激态度,追求真性情的人生态度,遇母丧而公然饮酒食肉,不顾他人非议神态自若;母丧时食肉喝酒,母葬时哀痛至吐血,与归宁的嫂子大方道别,醉眠邻家酒庐美妇身侧而无他意,虽然恣意,却也是是乱世中的无奈。刘伶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难容于世,平生嗜酒,放浪形骸,蔑视礼法。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

趣,对传统“礼法”表示蔑视。文中“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刘伶的轻视女性的思想。 《段太尉逸事状》 1本文为什么要改变写作顺序呢 A从写作动因来看:勇服郭习最能表现出段秀实“必达其志”的无畏性格。 B 从性格表现看:此事能够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段秀实刚用威武的形象。 C 从艺术效果来看:勇服郭习故事性很强,能够先声夺人,吸引读者,符合读者阅读心理。 2柳柳州。柳河东。永州八记。 《浣溪沙》 1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2这五首词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2013最新南大网院大学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 一、依据《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的文本,具体说明司马光等历史家在刻画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物时采用了哪两种主要手法?

二、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请把这段评论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态度? 答:《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

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三、试结合文本分析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这篇优秀的说明文的写作技巧。答:这篇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是:总说-分说(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议论 1、总说——凡十有(yòu)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yòu,通“又”,连 词,连接整数和零数)半。 2、分说—— (1)凡未渡者五人:…… (2)方渡者九人:…… (3)又一人已渡者…… 3、按:……(发表议论) 四、《世说新语·政事》“陶公性检厉”一则:“陶公性检厉,勤於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请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是用了哪三个例子来刻画陶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 答:作者用以下三个例子来刻画陶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 1、陶侃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将锯木屑全都收集起来;正月初一集会下雪时,用锯木屑铺盖在台阶上; 2、陶侃叫人把毛竹头收集起来,后来组装船只,这些竹头全都用来做竹钉; 3、陶侃曾在当地征调竹篙,有一位主管把毛竹连根拔出,就用竹根代替铁足,陶侃便把他连升两级加以任用。 五、(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最新版大学语文—自考复习资料

最新版大学语文—自考复习资料 一.《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部分,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孟子》兯七篇。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论辩性议论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立的实质。 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为二、三、四段。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介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为第云、第六自然段。孟子兲体而详细地阐明了王道仁政的主张,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时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这样则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便可以加多了。 第四部为第七自然段。先揭示灾荒之年,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状。然后以杀人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 全文到此归结到总的论点。全文的结极特色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了论述。 第云项,学习要点。 第一点、本文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富民,就要反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正如课文中的第云段提出的要不违农史,要数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达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爱民,体现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确实受益。孟子兲体提出,要给民以云亩之宅,百亩之田。要使云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使民确实丰衣足食。 富民、爱民,以民为本,这样作为一国之王,才能受到万民的拥戴,才能做到国富民强,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第六项,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有三点: 第一点、说理抑扬兴施、循循善诱。文章开头写梁惠王自以为治国比邻国君主尽心,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战的心理,以云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方法。逼使自矜共功的梁惠王意识到自巬和邻国国君并无本质的不同。至此,孟子巭掌握了论辩的主

基础写作课程标准

基础写作课程标准 课程:基础写作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文)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学时:56 一、课程性质和作用: 《基础写作》是我校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骨干课程。通过系统讲授写作理论知识和进行写作实际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写作能力以及阅读、评论、鉴赏文章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各种文体的写作以及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系统掌握常见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影视等文学性文体的特点及基本写法;能够运用写作理论知识分析、鉴赏文学作品;比较熟练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文风端正并具有创造性的文章。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理解写作的基本能力 2、熟悉写作的基本流程 3、引导学生探索各类文体的文体格式,规范写作意识 三、课程理念设计与思路:

了解《基础写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理解和规范各文体的特点。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各类应用文体的文体格式、写作方法和写作规律,明白“为何写”、“写什么”、“怎样写”。通过课堂讲授,以师生互动为主,多用启发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的丰富潜能,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牢固掌握关于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熟练运用写作理论知识分析、鉴赏文学作品;比较熟练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文风端正并具有创造性的文章。 四、教学重难点要求: 1、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2、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本体意识,让学生明确是“我要写作”而不是“要我写作”,提醒学生及时把握某些瞬间涌起的写作冲动。 3、要重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要求学生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积累语言材料,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

最新南京财经大学大学语文期末考试

题型 一、填空题(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二、选择题(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三、翻译题(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六、写作题(10分公文写作,20分材料写作) 一、《论语》 1、仁的思想是儒家所提倡的一切美德的集中体现。 2、翻译: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翻译: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二、《老子》二章 1、《老子》亦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 2、翻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翻译: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三、《秋水》 1、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2、翻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翻译: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3、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式?它的大、小前提和结论是什么? 答:论证方式:对比论证\例证;大前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会受到时间、空间和教育程度的限制;小前提:你知道你的局限性;结论:“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四、《容忍与自由》 1、翻译: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2、分析《容忍与自由》一文作者的思路,说明胡适是如何阐释“容忍比自由重要”? 答:提出本文的核心论点是“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将容忍与自由之间的因果关系、前后关系、重轻关系阐释得非常清晰、概括,全文支撑核心论点的三个分论点:“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因为难得、稀有,容忍彩笔自由更为重要;“戒律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作为全文的行文秩序,它与上段陈独秀的引文相衔接,显得自然恰当。本文的另一特色是将理论命题具体化,个性化。本文也体现了胡适一贯的文章风格:言之有理,明白清楚。 五、《段太尉逸事状》 1、翻译: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意,决非偶然者。 2、分析文中段太尉的形象的主要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答:形象特征:刚勇、仁义、气节凛然、外柔内刚、正直廉洁。

南京大学《大学语文》作业

作业名称大学语文(专)第一次作业作业总分100 起止时间2020-4-27至2020-5-27 23:59:00 通过分数60 标准题总分100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马伶传》:“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这里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A、语言描写 ?B、细节描写 ?C、行为描写 ?D、肖像描写 标准答案:c 说明: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是为了()?A、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B、揭露统治者欺压百姓的罪行 ?C、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罪归于年景不好的观点 ?D、指责梁惠王不能开仓赈济灾民 标准答案:c

说明: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下列唐代作家中,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的是()?A、柳宗元 ?B、白居易 ?C、韩愈 ?D、杜甫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冯谖客孟尝君》的情节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A、弹铗三歌 ?B、尽烧债券 ?C、西游于梁 ?D、请立宗庙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下列文章,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一句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秋水》庄子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作喻来说明() ?A、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B、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 ?C、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 ?D、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倡导者是( ) ?A、孔子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 1、《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2、王昌龄最擅长的是()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3、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著名作家是() A、巴金 B、郁达夫 C、老舍 D、朱自清 5、诗集《女神》的作者是() A、闻一多 B、戴望舒 C、郭沫若 D、冰心 6、冰心《往事》(——之十四)借助对大海的描绘。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志,这叫做() A、铺张扬厉 B、托物言志 C、映衬对比 D、渲染烘托 7、屠格涅夫《门槛》的基本表现手法虽() A、比喻 B、拟人 C、象征 D、夸张。 8、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件,就是() A、顺叙 B、倒叙 D、插叙 D、平叙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6分。) 1、下列诗作属于七言律诗的是() A、王维《山居秋瞑》 B、李白《送盂浩然之广陵) C、王昌龄〈从军行》 D、社甫《登高》 E、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

难)》 2、下列作品集属于朱自清创作的有() A、《踪迹》 B、《风景谈》 C、《背影》 D、《欧游杂记》 E、《闲书》 3、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指出长辈对子女的关怀应体现在() A、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 B、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 C、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D、让他们走一条既走的生活道路 E、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4、屠格涅夫《门槛》通过一组象征性形象,()。 A、反映俄罗斯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斗争的情景 B、赞颂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C、揭露专制社会对革命者的迫害 D、表现了对“圣人”的崇拜 E、斥责诬蔑革命事业的庸人和帮凶 5、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的要素有() A、人物 B、时间 C、地点 D、情节 E、环境 6、培根在《论学问》中指出,治学的目的是() A、幽居养静 B、权衡轻重 C、善于辞令 D、变化气质 E、审察事理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4分) 1、“_________,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名句。 2、王昌龄《从军行》:“____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 3、辛弃疾《摸鱼儿》:“___________。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4、元散曲有小令和 _____________之分。 四、词语解释题(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每小题1分,共10分。)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基础写作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本科(师范类) 总学时数 92 周学时数第1学期2,第2学期4 开课学期 1、2 学分 6 先修课程 基本教材《现代写作教程》,董小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教材:1. 《基础写作教程》尉天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写作教程》,路德庆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 写作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并带有师范专业的特色。开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今后的发展夯实“会写”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步熟悉作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为将来胜任语文教学工作做好“会教”的准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基础写作理论和主体素养知识,结合写作过程训练和文字表述训练,使学生掌握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和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相长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写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传授和写作训练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先选准知识点精讲细讲,使学生进入写作学理论体系,形成写作和研究的氛围。其次根据每章节的重点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实现最终目标——每人一本“精品作文集”。讲授时以传统讲授为主要授课方法,以多媒体技术及教学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2.为学生提供优秀范文,讲前用例文引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后用例文分析印证写作理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理论。 3.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讨论活动,强调广泛阅读,培养学生读书和写作的积极性。 4.提倡自主创作,提倡为实际工作和学习写作,鼓励学生为各级各类刊物投稿,对发表或录用文章的学生给予奖励。 5.对学生的作文、作业认真批改讲评,每学期作文评改课不得少于6次,其中包括学生互评与自评。 三、课程各章建议学时分配 章次内容建议学时

大学语文第八版文学常识

重点篇目复习 一、北征 1、文常: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该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宰相被小人诬谤而论罪,杜甫上疏为其辩罪,触怒肃宗。被解救后,遭唐肃宗遣归,离凤翔探家。 2、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以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深挚的情感和亲身经历结合,把长诗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2)细节描写生动细致,使人物形象鲜活 (3)措辞老成凝重 (4)风调沉郁顿挫 3、思想感情: (1)战乱中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和见到家人饥寒交迫之苦所困扰时的悲痛,情感复杂 (2)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3)表达了诗人对陈玄礼将军铲除奸臣小人、救国家于危难中的赞颂和感激 (4)写出百姓对平叛的期待以及诗人自己对帝业延续、国家复兴的企盼;鼓励唐肃宗早日收复长安,中兴唐朝,重振唐太宗创造的伟大基业 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文常: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爱国诗人,豪放词派主要代表。善于用典,“以文为词”。把爱国报复和满腔忧愤注入作品,形成雄奇豪壮、苍凉沉郁的风格。《稼轩长短句》。 2、写作特点: 三个典故叠用——借张翰弃官归乡表达思乡之情;借许汜为刘备所羞表达不谋私利;借桓温感叹表达岁月蹉跎、功业无成。 3、思想感情: 英雄失意、功业难成而又无人理解郁愤之情。 三、民贵君轻·《孟子》 1、文常: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形势动荡。思想文化领域“九流互作、百家争鸣”。 孟子,名轲,子子舆,战国,孔子后先秦儒家报表人物,人称“亚圣”。 《孟子》由孟子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编撰 2、写作特点: 语言流畅,文采斐然,善用比喻,说理深刻,给人以剧谈雄辩之感。 3、思想感情: (1)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挥霍、无视人民利益 (2)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 (3)强调人民生存权,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doc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绪言 第一节第一节基础写作课的性质、任务 一、基础写作课的性质 二、基础写作课的任务 第二节第二节写作者的基本修养 一、加强思想修养 二、积累生活经验 三、扩展知识 四、学习语言 五、磨练写作技巧 第一章第一章作文过程 第一节写前的准备 一、感知和发现 二、确定写作目的 三、选取材料 四、形成构想 五、编写提纲 第二节起草 一、每段盘算好才能动笔 二、运用恰当的语言 三、注意文脉的贯通 四、初稿一气呵成 第三节第三节修改定稿 一、着眼于文章的内容 二、改好表现形式 三、用原稿纸誓清 第二章第二章确定写作目的 第一节写作必先确定目的 一、写作是有目的的言语行为 二、写作目的制导写作全过程 三、确定写作目的的两个条件 第二节第二节确定主题 一、主题及其相关的概念 二、确定主题的要求 三、主题的限定

第三节第三节明确读者 一、树立明确的读者意识 二、明确读者的要求

第三节 第三节 材料的使用 第四节 第四节 选择材料的要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四章 材料的安排 材料安排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第四节 发想 一、 发想的一般过程 二、 创意的整合 第三章第三章 材料的获取和使用 第一节材料及其相关的概念 一、材料 素材、题材 资料 第二节第二节 材料的获取和积累 一、材料的出处 材料的获取 材料的积累 一、 材料的解释和结论 二、 材料为文章提供内容,它是主题形成的基础 三、 材料为文章提供内容,它又是表现主题的支柱 一、 材料要确实 二、 材料要有力地支持主题 三、 材料要有魅力 四、 选材还要考虑文体和篇幅 一、 列举 二、 自然的顺序 三、 对应联系的顺序 四、 叙议结合的顺序 五、 阐述的顺序 六、 论述的基本顺序 七、 容易了解的顺序 八、 增强印象的顺序 九、 习惯的顺序 十、以上各种类型的交织运用 第二节第二节 编写提纲 一、 编写提纲的意义 二、 编写提纲的方法 第五章第五章 构段 第一节段及其相关的概念 一、 段

南京财经大学期末保险学知识点

保险学知识点 第一篇:保险基础 第一章 风险:收益风险、纯粹风险、投机风险。 构成危险的要素:危险因素、危险事故、危险损失、危险载体。 危险处理方法:危险回避、损失控制、危险转移、危险自留。其中损失控制分损失预防与损失抑制。保险是危险转移手段。 可保危险的条件:1、危险损失可用货币计量。2、危险发生具有偶然性。3、危险出现必须是意外的。4、危险必须是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5、危险应有发生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第二章 保险定义:保险是集合同类危险聚资建立基金,对特定危险的后果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危险财务转移机制。 保险对象:即保险标的物,是指保险人对其承担保险责任的各类危险载体。 保险分类:1、按保险性质分类:商业、社会、政策;2、按保险标的分类:财产、人身、责任。3、按保险层次分类:原保险、再保险。 第三章 保险基本原则:1、最大诚信原则。2、保险利益原则。3、近因原则。4、损失补偿原则。 最大诚信原则:指当事人要向对方充分而准确地告知有关保险的所有重要事实,不允许存在任何的虚伪、欺骗和隐瞒行为。 原因:1.保险经营的特殊性。2.保险合同的附和性。3.保险本身不确定性。 内容:告知、保证、弃权、禁止反言。 告知:又称作如实告知。狭义的告知是指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前或订立合同时,双方互相据实申报或陈述。 1.投保人的告知。 客观告知:又称为无限告知。法律上或保险人对告知的内容无论有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要是事实上与保险标的的危险状况有关的任何事实,投保人都有义务告知保险人。(法国、比利时乙级英美法系国家采用) 主观告知:又称为询问回答告知。投保人对保险人询问的问题必须如实告知,而对询问以外的问题投保人无须回答。(大多数国家采用,我国也是) 2.保险人的告知。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

2018年专插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汇总 (教材:大学语文第十版徐中玉、齐森华版) 一、古文篇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祖上是宋国贵族。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与典籍整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且宣称“克己复礼为仁”。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最早开始施行私塾教育。《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相传《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汇集而成。《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PS:①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②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孔子之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行齐、宋、滕、魏等国,主张游说诸侯。曾任齐宣王客卿。把孔子的“仁”理念发展为“仁政”思想,倡导“王道”,主张性善论。其著作《孟子》为四书之一。《孟子》一般被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其父:黄尊素。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曾被南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等,著有《明文海》、今人编有《黄宗羲全集》。文章以简朴流畅的语言阐述观点,并从历史传说和经典史籍中援引实例予以论证,取精用弘,体现作者学识渊博与思想之敏锐. 3、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达州人,清初思想家。顺治十四年举人。曾任山西长子县知县。晚居苏州,生活贫寒,专心著述。代表作《潜书》。这篇文章运用对话的形式讨论重大问题.中心论点: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讨论的伙伴:不知大丈夫之事的妻子、身为微者的的小妾和童而无知的幼女。文章的这种格局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篇相似,而作者赋予主客对话语境以更浓厚的日常生活气息作者身份具有更鲜明的平民色彩 4、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六分半书”、书法与绘画融会贯通、其诗文情感真挚、直率,语言晓畅易懂。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有《板桥集》。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郑板桥思想的核心。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他亲民思想的鲜明写照。本文中心思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 板桥家书,感情真挚、坦率、情真意切、悱恻动人。语言上,板桥家书清新自然,晓畅易懂,

写作课程介绍

一、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1、目标 写作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能力,写作活动参与了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对经济活动的开展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写作也是学生学习的手段和思维训练、综合素质提高途径。因而写作课适合作为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有着其它课程不能取代的作用。 《中文写作》课针对专业特点,以实用文体为突破口,以可操作的文体学、写作思维学理论等,指导学生按科学的训练体系进行学习、练习,循序渐进地系统学习写作基础知识和目前社会上和专业工作中使用频率高的应用文体写作知识,同时,通过对例文的分析和研究,讲练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写作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以分析综合能力为主的思维能力,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和技巧;并通过一定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语感力及其语言掌控能力,以适应专业学习的需要,以便将来能够鲜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传达信息,写出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符合格式规范及文体表达要求的各种应用文章。 2、内容 (1)总论 中文写作及其特点;学习中文写作的重要意义,学好中文写作的途径和方法。 (2)写作主体性的建构 写作能力有赖于写作感知力、写作思维里、写作审美力和写作文化吸纳力,写作主体性的建构是关键。 (3)计划、总结 计划概述;计划的内容和构成;计划的写作要求;总结概述;总结的内容及构成;总结的写法;总结的写作要求。 (4)演说类文体的写作 演讲文体。 (5)书信类文体的写作 书信的种类和特点;书信的结构和内容;书信的写作要求;求职信写作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合同的写作 合同概述;合同的基本内容;合同的一般写法;订立合同的要求。 (7)学术论文的写作 学术论文的概述;学术论文的选题;精心安排论文的结构;毕业论文的写作。 (8)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 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含义;市场调查与预测的重要性;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和方法;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和写法;写作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的要求。 (9)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述;写作格式。 (10)广告 广告的概述;广告的作用和功能;广告的种类;制作广告的艺术。 (11)公文写作 公文概述;通用公文写作示例(请示、报告、通报等)。 (12)调查报告

南财大学语文重点文章翻译

南京财经大学·大学语文(第二版) 重点文章翻译 《道德经》五则 【翻译】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无为的方式去作为,以不搅扰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无味当作味。大生于小,多生于少,以德来报答怨恨。 3、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人类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才能。 《论语》六则 【翻译】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3、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选拔正直的人置于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4、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大胆进一步;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抑制约束他慎重地退后一步。 《段太尉逸事状》 【翻译】 1、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 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街市上强行讨取,不能满足,就奋力打断人家手脚,砸碎锅、鼎、坛子、瓦盆,丢满街道上,袒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撞死孕妇。 2、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 白孝德大为震惊恐慌,召见太尉说:“你打算怎么办?”太尉回答说:“不妨事,请让我到军营中去说服他们。” 3、太尉大泣日:“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太尉大哭,说:“是我害苦了你。”于是亲自取水洗去农夫身上的污血,撕破自己的衣裳包扎农夫的伤口,亲手敷上良药,早晚先亲自给农夫喂食物,然后自己才吃。把自己骑的马卖掉,买谷子代农夫偿还地租,还不让那农夫知道。 4、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太尉为人和颜悦色,经常低头拱手行走,说话的口气谦恭温和,从来不曾以严厉的脸色待人。人们见到他,倒像个儒士。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偶然的行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