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篇一: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学习的分类与评价

一、目标分类

布卢姆认为,一部完整的教育目类分类学,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3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述目标

布卢姆认为,制定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地评价,而不是表述理想的愿望,事实上,只有具体的、外显的行为目标,才是可测量的。

2.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

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学中包括6个主要类别:⑴知识;

⑵领会;⑶运用;⑷分析;⑸综合;⑹评价。情感领域包括5个主要类别:⑴接受或注意;⑵反应;⑶价值评估;⑷组织;⑸性格化或价值的复合。每个主要类别都包括若干子类别,

由此可见,布卢姆的分类学是将学生行为由简单到复杂按秩序排列的,因而,教育目标具有连续性、累积性。

3.教育目标分类学是超越学科容的。

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的方法,是不受学生年龄和教学容所局限的。可以把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层次结构作为框架,

加入相应的容,形成每门学科的教育目标体系。

4.教育目标分类学是1种工具。

教育目标分类是为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所以,目标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评价教学结果提供测量的手段,同时有助于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变化作出各种假设,激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二、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

认知目标中始终具有情感的成分;情感目标总是带有认知成分,因此,布卢姆把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感特征作为学习的前提条件。所谓情感特征,就是指“学生学习新的学习任务的动机”。

三、教学评价

布卢姆侧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并把评价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布卢姆主教学中应更多地使用另1种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或形成性测验。

形成性评价的有效的程序是:把一门课分成若干学习单元,再把每一单元分解成若干要素,使学习的各种要素形成1个学习任务的层次,确定相应的教育目标系统;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时,都要安排一次形成性测验(有时又叫为诊断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常常被用来为学生的学习定速度,保证学生在从事下1个学习任务之前,完全掌握这一单元的容。形成性测验可起到强化的作用;形成性测验可以揭示出问题所

在,“诊断”后应该附有1个非常具体的“处方”。

简言之,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定分数或等级,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教学容达到掌握水平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上;而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要对学生在一门课上的学习结果作出全面的评定,并把评定成绩告诉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所以,布卢姆指出,评价与评分不是同1个意义。不评分也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评价,形成性评价就是1个例子。

学校学习理论的若干变量

布卢姆认为,只要对下列3个自变量予以适当注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都达到掌握水平。

1.学生已经习得完成新的学习任务需必备的知识技能的程度(即“认知准备状态”)。

2.学生从事学习过程的动机程度(即“情感准备状态”)。

3.教学适合于学生的程度(即“教学质量”)。

一、认知准备状态

布卢姆认为,学生在学习结果上显示出来的差异可以被归结于在学习开始时掌握有关知识技能上的差异。

二、情感准[]备状态

布卢姆认为,学生以往的经历和目前的期望,决定了他对学习任务1的情感准备状态,而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1后的情感特征,可能成为学习任务2的情感准备状态。因此,我们

需要区分学生在某一学习任务之前的情感准备状态与在完成该学习任务之后的情感特征。

在布卢姆看来,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情感准备状态,决定了学生为完成该学习任务准备付出必要的努力的程度,同时还部分决定了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试图克服它们的程度。反之,学生学习某一任务的有效性,也将影响他们以后学习类似任务的动机和努力的程度。而学生对以往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看法,往往是与学校里的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把这些成绩解释为是自己学得好或学得差的证据,然后把它与对以后遇到的有关学习任务的看法联系起来。因此,为了使学生能用1种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就必须给他们许多得到奖励的机会。反之,如果经常给予学生失败和不适应学习的证据,必然会伴随学生日益增加自我怀疑。

三、教学的质量

布卢姆对教学质量的定义是,如何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学生参与(外显地或隐地)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如何给予强化以吸引学生学习。

教学的4个要素是:线索、参与、强化和反馈-纠正。

1.线索

任何教学都涉及教学容以及告诉学生如何学习的线索。线索是指要学生学习什么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做些什么的指导。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来呈现线索。学生成绩的差异,往往与

他们对教学线索的理解能力有关。由于学生领会线索的能力不同,教师应知道线索的哪种呈现形式容易被大多数学生所理解,而对不理解的学生则需采用另1种呈现形式。

布卢姆分析教学线索的目的是要说明,学生理解某种线索的程度可能是不同的。如果呈现线索的唯一形式是言语性的,那么,那些适宜于言语线索的学生很快就能领会,而那些习惯于用其他方式获得线索的学生就会处于不利的境地。

2.参与

学生必须根据教学线索的提示学习和记忆某些容,根据线索的规定作出适当的反应或练习。也就是说,学生必须积极投入或参与学习活动(不论是外显地还是隐地)。

布卢姆相信,评估教学质量的1种有效的方法,是观察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

3.强化

强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赞许、认可、微笑、手势、注视,以及各种物质奖励等,都可以作为强化物。强化物不一定始终由教师来支配,有时可以让小组、同伴或其他人来给予,学生自己也可以给自己强化。此外,强化的效用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不同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上,需要不同类型的强化,甚至不同数量的强化。

4.反馈-矫正

如果1个学生是在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个别指导下进行学习的

话,那么,教师会随时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线索、给予参与或练习的机会,并适时予以强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随时可以交流,随时可以作出调节,实际上也就是在随时给学生以反馈和矫正。因此,在个别教学中,反馈-矫正过程是以微妙的、非正式的形式进行的。

反馈的方法一般是由每一学习任务结束时的形成性评价测验构成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已经学到了些什么,还需要学些什么容才能达到掌握水平。所谓矫正,就是指为学生提供的有关他们还需复习哪些教学容的建议。

掌握学习

在布卢姆看来,只要恰当注意教学的主要变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90%以上)都达到掌握水平(得5分)。掌握学习就是要探讨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制定相应的策略。一、成绩的正态分布与偏态分布

布卢姆认为,教育是1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如果我们的教学是富有成效的话,学生成绩分布应该是与正态分布完全不同的。

二、掌握学习的变量

布卢姆承认,掌握学习的原理主要是根据卡洛尔的学习模式。

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量是由这样3个变量组成的:⑴机会,即允许学习的时间;⑵毅力,即学生愿意积极从事学习的时

间;⑶能力倾向,即在理想条件下掌握该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这是因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解教学的能力而变化的)。

需要的时间量也是由3个变量组成的:⑴教学质量;⑵学生理解教学的能力;⑶能力倾向,即学生在适应教学质量、理解教学之后,学习所需的时间。

1.允许学习的时间

布卢姆和卡洛尔都认为,学生要达到掌握的水平,关键在于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量。学习速度的快慢是由能力倾向决定的;但如果学生把所需要的时数都用于学习,而且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掌握水平。

布卢姆认为,教师的任务,一方面是要找到改变某些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是要找到为每个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时间的途径。当然,学生掌握某门学科所需的时间,是受其他变量影响的。

2.毅力

布卢姆把毅力定义为:学生愿意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如果学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才能掌握某门学科,但他花在积极学习上的时间少于需要的时间,就不可能达到掌握的水平,所以,布卢姆等人试图把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与学生积极从事

学习的时间这两者区别开来。

布卢姆认为,学生的毅力是同学习的态度和兴趣联系在一起的。

布卢姆强调指出,重要的是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来减少学生掌握某一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毅力的量,而不是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增强学习的毅力。

教学的艺术在于使学生花适当的时间就能掌握教学容。

3.教学的质量

教学质量主要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的,而不是根据某些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的。因此,不能仅凭培养了一、二个尖子学生或出了几个后进学生就对教学质量的好坏作出判断。

4.理解教学的能力

布卢姆和卡洛尔对理解教学的能力所下的定义是:学生理解学习任务的性质和他在学习该任务时所要遵循的程序的能力。

5.能力倾向

布卢姆承认学生的能力倾向确实存在着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与学习的结果(尤其是学习的速度)有关。能力倾向是学生掌握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量,因此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学习任务。这就是说,能力倾向只是学习速度的预兆,而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的预兆。

掌握学习策略的1个基本问题,就在于寻找各种途径,设法减少学习较慢的学生所需要的时间量。

三、掌握学习的1种策略

3个步骤:阐明学习所必需的先决条件;研制实施的程序;评价这种策略对教师与学生所产生的结果。

1.先决条件

为了形成学生掌握学习的环境,教师必须在学生达到掌握学习的水平时能够加以识别,必须能够界说掌握意味着什么,必须能够收集必要的证据以确定学生是否已达到掌握学习的要求。

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容的详细说明,是让教师和学生双方都知道预期目标的1个先决条件。把这些详细说明转化成评价的程序,有助于进1步弄清学生在完成这门课时应该达到什么标准。

布卢姆认为,把重点放在竞争上,可能会摧毁许多学习和发展,因此,应该撇开学生之间的竞争来制定掌握的标准,然后通过努力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这些标准。

由此,布卢姆提倡制定绝对标准(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常模来评定学生),而不是根据相对标准(根据学生在班上的相对水平)来评定学生的等第。。

2.实施程序

掌握学习的1个核心问题,是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详细的反馈,使教与学过程中出现差错后马上便把它们揭示出来,并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具体的补充材料以矫正差错,因此,反馈通常采用诊断式的形成性测验的方式。

布卢姆认为,只要教师对学生应该做些什么提供具体的建议(根据形成性测验的结果),学生一般都会试图去克服这些问题。

3.掌握学习的结果

布卢姆是从掌握学习的认知结果和情感结果这2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布卢姆认为,只要采取掌握学习的策略,绝大多数人都能得5分。当学生掌握一门学科,并得到了客观的和主观的证据时,他们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会产生深刻的变化。评论

布卢姆在编制教育目标分类学时,基本上是站在行为主义的立场。然而,布卢姆对目标分类和评价的看法,对我们是有启示的。我们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就应该考虑到评价的手段,否则教育目标就会落空。此外,在评价方面,布卢姆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诊断,以便提供具体的处方。评价的目的不是要对学生进行分等或给个成绩,而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已掌握所学容,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该学习理论的独到之处,是对学生认知、情感准备状态、教学质量这3个变量的分析

篇二: 96比较布鲁纳与奥泊尔学习理论的异同

比较布鲁纳与奥伯尔学习理论的异同

美合日古丽1012410021

【摘要】本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了认知革命,并且代替了引领世界心理学界几十年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而渐成主流,并且渗透进了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在学习理论中,认知心理学同样大有作为,本文比较了学习的认知理论中各领风骚的两个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与奥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异同,旨在发现二者的优劣之处,并更好的指导实践。

【关键词】认知发现说;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异同

西方学习理论可以分为学习的联结主义理论与学习的认知主义理论,学习的联结派认为,学习实质上是通过建立简单的联系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学习的认知派着重研究知识的心里组织和信息的命题网络及产品系统的发展,学习者做什么行为不是它的重点,它更想说明的是学习者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是怎么知道的。认知理论中虽然也包含了一些行为原理,但是,认知理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引起行为的思维过程上,而不是行为本身。

学习的认知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包括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等。其中,无论从理论的成熟度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影响力上看,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与奥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都较其他的更胜一筹。有趣的是,两种理论有较大的差异,在某

些方面两个人的看法甚至是截然对立的,但是深究起来,两者的相同之处则又显现出来。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认为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学习,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能保证学生在另一种情景中运用这些知识。他主,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认知发展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和结构主义教学论。

布鲁纳接受了皮亚杰的思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部因素和基础。在学习过程方面,他将其分为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很好的指导了学习过程。他还极其重视各学科的基本结构,他提出,学校课程设计要把基本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为了组织最佳的知识结构,布鲁纳提出了三条组织原则:表现方式的适应性、表现方式的经济性、表现方式的有效性,而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为了更好的应用他的理论,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认为教学不仅应当尽可能的是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容,还应

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

布鲁纳把教学的最终目的定位为智力的充分发展,提倡通过发现学习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认为在发现学习中应使用一定的策略,把知识、技能和智力统一起来。

二、奥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伯尔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也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奥伯尔在他的学习理论中一方面尖锐地批判了在他之前的

行为主义者或联结主义者将实验室里的动物心理研究直接

搬入学校,从而将动物的心理简单等同于人类心理的错误做法;另一方面,他又创造性地吸收了与他差不多同时代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同化理论和结构论思想,提出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化、先行组织者等学习论思想,并使学习论与教学论有机结合,开创了学习论与教学论统一的先河,对当前的创新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

他理论的基础是“同化”,奥伯尔将这个概念引入学习理论中,用以探索学生部的心理机制,从而赋予了同化新的涵,即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中是否

已有了有关的概念。他在同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组织的四大原则:渐进分化原则、综合贯通原则、序列组织原则以及巩固性原则。

同样,动机也是他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他看来,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三方面组成,并且认为认知驱力最为重要。

为了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进行,奥伯尔提出了使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包括述性组织者与比较性组织者,他们的适用围不同,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三、两种理论的不同点

1、掌握知识的方法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将发现学习放在首要位置,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主要容不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 而是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发现, 并且使发现的容成为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而奥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更重视学生对实际知识的掌握,所以更倡导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的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容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 学习者不需要发现, 只需要接受或理解。在这种接受或理解中, 贯穿着教师系统的有计划地指导。

2、思维过程

在发现学习中, 思维过程主要包括辨别正反例特征、抽象、

假设、验证、选择、整合、分化、表述概念和规则这一系列步骤。在接受学习中, 思维过程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学习新知识所需的旧知识二是找出

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三是找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

总的来说,发现学习运用的是归纳思维,而接受学习运用的是演绎思维,奥伯尔总结了这两种方式,他提出了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两条教育原则,渐进分化一条通过类属学习、运用演绎思维而成为了接受学习,而综合贯通则通过总括学习、运用归纳思维而形成了发现学习。两位学者各持一种意见,并各自有有力的理论依据。

3、要掌握的客体

所谓要掌握的客体不同,就是指两者对于学习目的的看法不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是一种以直觉思维为主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即把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看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理论,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获得发现的经验和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尽量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将来尽快地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奥伯尔的发现学习则主要是一种以分析思维为过程的高效率获得知识的学习,即学习旨在知识的获得,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这三种类型都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既定的学习容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4、发展的智力类型

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发现学习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能够全面的调动自己的兴趣、注意、认知来投入到学习中,这种注重发现过程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的知识迁移打下了基础,也就是说,发现学习发展的是学生的流体智力。

接受学习中,学生要跟着教师或教材安排的容和程序学习,强调的是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现成知识,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因此,教学的好坏与教师课程的安排、讲解的方式直接相关,学生更多的是接受教师灌输进来的知识。也就是说,接受学习发展的是学生的晶体智力

5、适用对象

关于适用对象,学着们持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发现学习更适用于智力水平较高的儿童,而接受学习适用于普通儿童。因为智力水平较高的儿童更具有创造力,更不受外界事物束缚。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发现学习更适用于年龄较小的低年级的儿童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的儿童。他们认为,儿童年龄小, 抽象思维水平比较低, 知识经验也比较少, 这些特点与简单具体的概念与规则的难度正好相匹配。因此,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来理解掌握简单的具体的

概念和规则,所以更适合发现学习。较简单具体的概念与规则可以通过发现学习获得, 但学习复杂抽象的概念与规则时的情形就不同了。年龄较大的学生知识经验比较丰富, 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按皮亚杰的说法, 儿童到14、15岁左右, 已经能进行复杂的抽象思维, 因而具备了较为顺利地接受现成的复杂抽象的概念与规则的能力。

四、两种理论的相同点

1、理论基础

二者都以认知结构说和同化理论来解释学生的学习。

布鲁纳对认知结构的定义是“人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奥伯尔的定义为“一个人的观念的全部容与组织或一个人在某个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容与组织”。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知识的获得的认知基础的观点是相同的,他们都强调学生原有知识的重要性,认为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固定在只是网络中的,如果没有或者缺少能够起固定作用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则会很困难。

2、学习材料的结构组织

在布鲁纳提出的有指导发现学习中,由教师提出问题的情景,提供有关的材料信息,引导学生去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这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材料的组织,并且设定好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步骤,这与奥伯尔的理论中关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材设计的观点相类似。奥伯尔认为,在准备教学阶段,教师要根据学习容的在逻辑,同时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观念,在此基础上为教材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组织者。

虽然他们的授课方式不同,但在强调授课容的逻辑层次上是相同的,发现教学容的在逻辑,再分别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实际上殊途同归。

3、重视学生的在动机

布鲁纳的理论本身就是建立在学生在动机的驱动上的,他认为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他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重视学生学习的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

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的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

而在奥伯尔看来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组成。其中,认知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正确述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的倾向;自我—增强的驱力反映了个体要求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冤枉;而附属的驱力则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赞扬。每个学生的成就动机都包含着上述三种成分,但三种成分的比重调配则受年龄、性别、种族、社会文化等方面音速的影响。

可以看出,虽然二者在名称及基本原理上都显示出强烈的对立感,但是还是有一些很根本的地方显示出了相同点,毕竟,最根本的事实只有一个,尤其当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时候,两种方法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折衷取向,所以说,两者各有所长,适用于不同的围,他们的贡献极其巨大。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路东北师大学

《教育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

《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三版)【美】戴尔·H·申克韦小满等译

《比较布鲁纳发现学习与奥伯尔接受学习的异同》济良《奥贝尔的学习理论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林彬

《布鲁纳教育心理学思想及其启示》奇志军

《布鲁纳与奥贝尔的两种发现学习之比较》王小凤

《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白晋荣

布鲁姆的目标认知分类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 一、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1、知道(知识)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这种知识是特定知识,如:术语和事实;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的知识:序列、分类、标准、方法等;一般或抽象的知识:原理、理论、知识框架等。与这一层次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呈现等。 2.领会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包括 (1)转换: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2)解释: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 (3)推断:估计将来的趋势或后果。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归纳,比较等。 3.应用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应用,论证,操作,实践,分类,举例说明,解决等。 4.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 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等。 5.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与此目标相关的概念如: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系统化等。 6.评价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1、接受或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选择性注意)。它分为三个亚类: (1)觉察,指学习者意识到某一情境、现象、对象或事态。与“知识”不同的是这种意识不一定能用语言来表达。例如,形成对服装、陈设、建筑物、城市设计、美好的艺术品等事物中的美感因素的意识。 (2)愿意接受,指学习者愿意承受某种特定刺激而不是去回避。例如,增强对人类需求和社会紧迫问题的敏感性。 (3)有控制的或有选择的注意,指自觉地或半自觉地从给定的各种刺激中选择一种作为注意的对象而排除其他的无关的刺激。例如,注意文学作品中记载的人类价值和对生活的判断。 2、反应:指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它包括三个亚类: (1)默认的反应,指学习者对某种外在要求、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还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如,愿意遵守游戏的规则。 (2)愿意的反应,指学习者对于某项行为有了相当充分的责任感并自愿去做。例如,对自己的健康和保护他人健康承担责任。 (3)满意的反应,指学习者不仅自愿做某件事,而且在做了之后产生一种满意感。例如,从消遣性阅读中获得乐趣。

布卢姆认知目标过程维度分类

布鲁姆认知目标过程维度分类

布卢姆认知目标知识维度分类

二维分类框架运用举例 教育目标(educational objectives)同教育目的或宗旨(aim, purposes and goal)关系密切,在课程改革中又紧紧地同内容标准(content standards)或课程标准(curriculum standards)联系在一起。但不管我们怎么称呼,教育目标在系统设计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简单的说,我们希望学习者学会的东西,既是教学的预期结果,也就是教学的目标;而教学活动,像阅读教材,做实验,参观旅行等都是达到这一目标(的)的手段。所以,教学活动不是目标。同理,测验本身也不是目标。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对教育目标作出分类。修订的认知目标分类学坚持以学习者为取向,基于学习,重视了外部表现和可评价等特点,以此要求对预期的认知结果能作出陈述和评价。 一个教育目标的陈述包括了动词和名词。动词一般说明预期的认知过程;名词则一般说明期望学习者所获得或建构的知识。请看这样一个实例:"学习者将学会区分(认知过程)政府体制中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如何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知识)"。其中,"区分"是属于认知过程中"分析"的一个具体类别;名词短语"政府体制中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如何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预期学习的知识类型提供了线索――"体制"是一个概念性知识。所以,根据二维矩阵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一目标就落在"分析"和"概念性知识"相交的方格内。 既然知识维和认知过程维构成了一个二维矩阵,矩阵内每一个具体结合就是教育目标指导教学实践的用武之地。用最简明的话来说,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的框架旨在帮助教师教学,学习者学习和评价者评价。假设我们有一个很笼统的教育目标或课程标准要求――"掌握欧姆定律",我们怎么用修订的认知目标分类学来加以细化呢(可参见下表) 首先要考虑到这一学习任务所包括的知识类型有:事实性知识――如知道测量电流需要用到电压,电流和电阻等知识;程序性知识――如会用欧姆定律的公式(电压=电流*电阻);概念性知识――如"电路图";元认知知识――如要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记忆方式和理解方式。如果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保持",那么。可以检查"识别"或"回忆"四种类型知识的程度。例如,分别用哪三个字母来代表欧姆定律中的三个变量;回忆欧姆定律公式或回忆书本上讲过的电路图等。 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促进"迁移",那么,具体分类就可以是:(1)解释事实性知识――学习者能用自己的话来界定关键术语(如"电阻")。(2)说明概念性知识――学习者能解释当采用串联或并联方式时,电路图中的电流量会发生什么变化。(3)执行程序性知识――已知电流和电阻,学习者能运用欧姆电定律来计算电压。(4)区分概念性知识――学习者能确定在运用欧姆定律的应用题中的哪一个信息对决定电阻是必不可少的(电灯泡瓦数大小电线的粗细还是电池的电压 )(5)核查程序性知识――学习者能确定在解决欧姆定律一类问题时,哪一种解决办法可能是最佳的。(6)评判元认知知识――学习者能选择一个解决欧姆定律一类问题的计划,判断其是否与现有的理解水平最相吻合。(7)生成概念性知识――如果一个电路图中电池容量大小不变,学习者能生成几种增加电灯亮度的方式。 新的认知目标分类学,是对将近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布卢姆等人的分类学的全面修订,主要面向教师,面向教学实践,将学习,教学和评价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其一致性。我们相信,这个新的分类体系,对课程编制,教育测评,教师培训,教育技术开发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实现布卢姆在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40年的回顾》中撰文所表达的一个最大心愿:"加深对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解,提高教育目标分类的有效运用"。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以及及时强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巴普洛夫 2、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有()。 A.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B. 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C. 能完成序列化问题 D. 掌握群集的概念 3、以下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叙述正确的是()。 A. 认知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B. 发展阶段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C. 发展阶段是以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D. 发展阶段认知方式的差异为根据 4、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既影响儿童,又受儿童影响的复杂交织体的是() A. 心理社会阶段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态学观点 D.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A. 重视人格的健康成长 B. 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C. 性教育 D. 多元的成功评价体系 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7、弗洛伊德认为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高级方向的人格结构是()。 A. 自我 B. 本我 C. 超我 D. 意识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属于控制系统的是()。 A. 本我 B. 本我和超我 C. 自我和本我 D. 自我和超我 9、弗洛伊德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A. 生理年龄 B. 心理年龄 C. 思维特点 D. 力必多的位置 10、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终其一生的是()。 A. 弗洛伊德 B. 艾里克森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11、艾里克森认为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是哪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 A. 6—12岁 B. 12—20岁 C. 15—17岁 D. 20—40岁 12、“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完整版)心理学研究方法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心理学研究方法》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检验考生对心理学研究理论基础与主要方法,检验考生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与应用能力。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它的研究主题十分广泛:即涉及人的心理也涉及动物的心理;即涉及个体的心理也涉及群体的心理;即涉及有意识的心理也涉及潜意识的心理;即涉及与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的心理也涉及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心理。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由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以经验的或实证的资料为依据的,因而使心理学与哲学相区别,也与人文学科相区别。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将有助于学生们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家在探索心理与行动时所做的一切,有助于考生将来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性质,了解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特征及基本步骤,理解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和伦理规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识记: (1)心理学的含义; (2)心理学科学研究的特征:系统性、重复性、可证伪性和开放性; (3)知情同意。 2、领会: (1)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 (2)心理学研究主要包含哪几个步骤; (3)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3、应用: (1)根据科学研究的特征来分析某些心理学的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及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来分析是否可以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欺骗的方法。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四种知识(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和从低级到高级的六个认知过程(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总计有30个具体类别。新的分类学,主要面向教师,面向教学实践,将学习、教学和评价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其一致性;知识维和认知过程维所构成的二维矩阵中每一种具体结合为教师利用教育目标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落实课程标准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认知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课程标准;知识;认知过程 1956年,由布卢姆(Bloom,B.S.)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研究拉开了序幕。到了1966年,十年的时间内,在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领域都初步完成了教育目标分类。50年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著作至少被翻译成22种文字。美国全国教育学研究学会(NSSE)1994年年鉴,曾专门对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历程及其贡献作了回顾。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的修订工作,实际上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大概至少有一二十种较为知名的修订“版本”,只是详略不同、视角各异和影响面大小有别而已。正像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是数十位专家共同研究的结晶一样,最正规的修订工作也是由一个专门的学术团队完成的,其领衔者是当代著名的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Anderson,L.W.)以及曾与布卢姆合作研制教育目标

分类的克拉斯沃(Krathwohl,D.R.)。另外还有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Mayer,R.E.)和测验评价专家阿来萨(Airasian,P.W.)等近10位专家。这一研究是根据对布卢姆分类的长期应用之后,结合美国实施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在2001年完成(时值布卢姆患病刚去世不久),出版了《面向学习、教学和评价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一书。 与布卢姆原来的一个维度分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不同,新的分类学采用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二维框架。知识是指学习时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四个类别: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其中,概念和程序的抽象程度有一定的交叉,即有的程序性知识比最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更具体。认知过程涉及学习时要掌握的学业行为表现(业绩),包括了六个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是依据认知复杂程度由低到高来排列的。本文对这两个维度的具体分类指标作一个概述。[1,2] 一、知识维度分类 修订办法将布卢姆原有分类中“知识”类别中的具体指标单列为一个维度,同时依据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增加了元认知知识。所以,修订分类中的知识维度有四种水平,依次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具体共有11种子类别。 (一)事实性知识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对其中的组织结构的认识。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能识别识别史料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等。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⑤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⑥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它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的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例如,判断实验结论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或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做出评价。 认知领域六层次目标的一些典型用词: 识记:说出…名称、背诵、辩认、回忆、指出等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对其中的组织结构的认识。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能识别识别史料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等。分析代表了比运用

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⑤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⑥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它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的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例如,判断实验结论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或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做出评价。 在上述布卢姆的分类系统中,第一层次是“识记”,主要涉及对言语信息的简单记忆,不需要对原输入的信息作多大改组或加工。而以后的五个层次与“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加工知识的方式,需要学习者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组织或重新组织。这个分类系统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动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运用、发展和协调。在实验课、体育课、职业培训、军事训练等科目中,这常是主要的

简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word版本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试述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1)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征 (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4)志向水平与价值观 (5)焦虑程度 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7)有效地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积极的评价是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心理学的学习方法5篇

心理学的学习方法5篇 篇一:心理学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优劣。好的学习方法使你事半功倍,不良的学习方法使你事倍功半,因此学习心理学也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根据一些成功人士的学习经验,这里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心理学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启发。 一、明确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心理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师范生学习心理学有助于他们认识、了解将来的教育对象,掌握青少年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便于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有助于师范生掌握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认识自己和他人及其相互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只有认识到学习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有学好心理学的愿望和兴趣,才能下决心学好它。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就会在学习时提高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学习活动变得卓有成效。所以学习心理学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去学习。 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搞闭门造车式的修炼。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初学者来说,开始并不一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还会象学习别的课程一样紧贴教材,依赖课本。这样很

难找到学习心理学的乐趣。应该结合教师的讲解去理解心理学知识,把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理解相对照,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分析社会生活实际中大量的心理现象。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会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出学习的目的和价值,使学习活动充满趣味性,形成学习活动中的良性循环。 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先在头脑里建立总体框架,然后再掌握每个部分,最后是回到总体把握。心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所以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按照总体——部分——总体的思路去领会、掌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主次不分,使重点和难点既显得突出,利于掌握,又与整个知识体系紧密相联系。 四、抓好学习的每个环节,提高学习效率。日常学习主要有三个重要环节:预习、听课和复习,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方法。 (一)预习:预习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预习知道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缓解课堂上听和记的矛盾。预习也是在自学,通过预 习形成了自学的能力将会终生受益。预习的目的决定了预习的方法重在“划”、“批”、“写”。预习时一定要边阅读、边思考、边动手,“划”就是在预习时划出层次,划出重点难点,特别是自己无法理解之处;“批”就是将自己在预习时对知识的理解、个人的心得体会批注在相应的位置,以便与教师的讲解对照、比较;“写”就是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写下来,以便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时应避

最新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复习过程

布鲁姆认知目标修订二维分类——物质的分类 活动设计以达到双向细目表中的教学目标: 【引入】观看幻灯片,播放图书馆书籍分类,超市物品分类的图片。 通过提问学生为什么能在琳琅满目的超市或图书馆迅速找出1、10 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来引导学生进入分类的思想,并用自己 的话给分类下定义 【总结】讲解分类的定义,及其分类的标准。4、7 【提问】请学生对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运用分类的实例。2、3

【过渡】在初中化学中,我们曾经把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和 分解反应,这节课我们将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来研究。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讲述】让学生看课本24页下面一段,看一下对碳酸钠、硫酸钠、 碳酸钾、硫酸钾是怎么分类的。6、7、 让学生初步体会交叉分类法的应用。8、9 【讲解】教师强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同一种物质归到 不同的类别中。例如,对于碳酸钠来说,从其组成的阳离7 子来看,属于钠盐:从其组成的阴离子来看,则属于碳酸 盐。 【练习】幻灯片放映: HCL 含氧酸 H2SO4 无氧酸 HNO3 一元酸9 H2S 二元酸 让学生自己练习,巩固应用交叉分类法 【讲解】教师在黑板上用示意图进行详解。 【归纳总结】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 法可以使我们的化学知识系统化。5、10 2.对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标准同一事物可以分到不11、12 同的类别,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3.运用单一分类法有很大的局限,而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这 种不足。 【课后作业】利用交叉分类法对我们学过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教学目标分类[1]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学习的分类与评价 一、目标分类 布卢姆认为,一部完整的教育目类分类学,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陈述目标 布卢姆认为,制定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地评价,而不是表述理想的愿望,事实上,只有具体的、外显的行为目标,才是可测量的。 2.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 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学中包括六个主要类别:⑴知识;⑵领会;⑶运用;⑷分析; ⑸综合;⑹评价。情感领域包括五个主要类别:⑴接受或注意;⑵反应;⑶价值评估;⑷组织;⑸性格化或价值的复合。每个主要类别都包括若干子类别, 由此可见,布卢姆的分类学是将学生行为由简单到复杂按秩序排列的,因而,教育目标具有连续性、累积性。 3.教育目标分类学是超越学科内容的。 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的方法,是不受学生年龄和教学内容所局限的。可以把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层次结构作为框架,加入相应的内容,形成每门学科的教育目标体系。 4.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一种工具。 教育目标分类是为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所以,目标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评价教学结果提供测量的手段,同时有助于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变化作出各种假设,激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二、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

认知目标中始终具有情感的成分;情感目标总是带有认知成分,因此,布卢姆把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感特征作为学习的前提条件。所谓情感特征,就是指“学生学习新的学习任务的动机”。 三、教学评价 布卢姆侧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并把评价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布卢姆主张教学中应更多地使用另一种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或形成性测验。 形成性评价的有效的程序是:把一门课分成若干学习单元,再把每一单元分解成若干要素,使学习的各种要素形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层次,确定相应的教育目标系统;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时,都要安排一次形成性测验(有时又称为诊断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常常被用来为学生的学习定速度,保证学生在从事下一个学习任务之前,完全掌握这一单元的内容。形成性测验可起到强化的作用;形成性测验可以揭示出问题所在,“诊断”后应该附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处方”。 简言之,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定分数或等级,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上;而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要对学生在一门课上的学习结果作出全面的评定,并把评定成绩告诉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所以,布卢姆指出,评价与评分不是同一个意义。不评分也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评价,形成性评价就是一个例子。 学校学习理论的若干变量 布卢姆认为,只要对下列三个自变量予以适当注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都达到掌握水平。 1.学生已经习得完成新的学习任务需必备的知识技能的程度(即“认知准备状态”)。 2.学生从事学习过程的动机程度(即“情感准备状态”)。 3.教学适合于学生的程度(即“教学质量”)。 一、认知准备状态 布卢姆认为,学生在学习结果上显示出来的差异可以被归结于在学习开始时掌握有关知识技能上的差异。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任何带有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总是会在梦中出现的,阿尼玛也是这样。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分别为: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 夏娃: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 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 玛丽亚:爱恋中的神性; 索菲亚: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创造源泉。 1、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女性内在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亚历山大——阿波罗——赫耳墨斯。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最初往往表现以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行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

布鲁姆认知目标修订二维分类——物质的分类

活动设计以达到双向细目表中的教学目标: 【引入】观看幻灯片,播放图书馆书籍分类,超市物品分类的图片。 通过提问学生为什么能在琳琅满目的超市或图书馆迅速找出1、10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来引导学生进入分类的思想,并用自己 的话给分类下定义 【总结】讲解分类的定义,及其分类的标准。4、7 【提问】请学生对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运用分类的实例。2、3 【过渡】在初中化学中,我们曾经把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和 分解反应,这节课我们将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来研究。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讲述】让学生看课本24页下面一段,看一下对碳酸钠、硫酸钠、 碳酸钾、硫酸钾是怎么分类的。6、7、 让学生初步体会交叉分类法的应用。8、9 【讲解】教师强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同一种物质归到 不同的类别中。例如,对于碳酸钠来说,从其组成的阳离7 子来看,属于钠盐:从其组成的阴离子来看,则属于碳酸

盐。 【练习】幻灯片放映: HCL含氧酸 H2SO4无氧酸 HNO3一元酸9 H2S二元酸 让学生自己练习,巩固应用交叉分类法 【讲解】教师在黑板上用示意图进行详解。 【归纳总结】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 法可以使我们的化学知识系统化。5、10 2.对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标准同一事物可以分到不11、12 同的类别,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3.运用单一分类法有很大的局限,而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这 种不足。 【课后作业】利用交叉分类法对我们学过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布鲁姆认知分类法

布鲁姆认知分类法 布鲁姆认知分类法简介 布卢姆的认知分类法由六种不同认知呈次的思维水平所组成(Bloom 1956)。 1.识记(knowledge)。最底层次的认知水平。要求学生回忆信息,识别事实、定义和规则。 2. 理解(comprehension)。要求学生能够改变交流的形式,能够转述或重新组织读过和讲过的知识。 3. 应用(application)。要求学生应用所知的事实、原则和归纳于新的环境。 4.分析(analysis)。要求学生能够将问题分成几部分,并能就各个部分之间建立联系。 5. 综合(synthesis)。要求学生综合各种要素和各个部分以形成一个整体,构建出对一个问题的独特新颖的回答。 6. 评价(evaluation)。这是最高级的认知水平。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不同的方法、思想、人物或产品的价值做出判断。 一个真实国外教学的例子 例子:美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识记(knowledge)层次***************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理解(comprehension)层次***************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应用(application)层次***************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 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 全班大笑)。 **********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层次**********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心理学主要理论

普通心理学主要理论 脑功能学说 一、定位说 颅相说:心理功能与颅骨的形状相联系→相面 失语症:布洛卡;威尔尼克 布洛卡病人:右侧身体瘫痪,只能说“tan”,而智力其它方面正常,死后尸体检验的结果是左侧的额叶受到损伤。 威尔尼克病人:说话流畅,但所说的话没有意义;病人有听觉,但不理解别人的话语。脑损伤发生在颞叶。 二、整体说 佛罗伦斯:局部损毁法 用鸡和鸽子做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切除动物脑的一部分,然后观察其行为表现。在切除小块皮层后,动物开始少运动,不吃不喝,但能逐渐恢复正常。→他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 拉什利: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 采用脑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大脑损伤之后,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三、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实验表明,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症,即引起一系列过程的障碍。而且在某些部位损伤之后,借助机能改造的方法,可以使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得到恢复。(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 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包括:动力系统、信息加工系统和行为调节系统 感觉编码 内涵:刺激包含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称为感觉编码。 理论:神经特殊能量说(缪勒) 观点: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评价:①承认感官的分化,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感受是正确的;②否定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是错误的。 色觉理论: 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 听觉的基本现象 音调:主要由声音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 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三)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荣格也

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象征的物质成分使意识处于激活状态,意识受到象征的激活,而把兴趣指向象征,并力求去理解它。这就是说,象征除了“能量转换者”的动力学作用之外,也是“意识塑造者”。它迫使心理去同化象征中所包含着的一种或多种无意识内容。同时,由于原型及原型意象总是具有其集体无意识的渊源,因而一旦将这些理论运用在实际的临床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利用集体无意识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本身所包含的治愈功能与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意象、象征与想象,也就成为荣格心理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与特色。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以及自己的临床观察与验证提出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水平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行为。 1、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的形象,也是田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当我们关注她的时候,她就会有成长与发展,当我们忽视她的时候,她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心理学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优劣。好的学习方法使你事半功倍,不良的学习方法使你事倍功半,因此学习心理学也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根据一些成功人士的学习经验,这里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心理学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启发。 一、明确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心理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师范生学习心理学有助于他们认识、了解将来的教育对象,掌握青少年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便于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有助于师范生掌握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认识自己和他人及其相互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只有认识到学习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有学好心理学的愿望和兴趣,才能下决心学好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在学习时提高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学习活动变得卓有成效。所以学习心理学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去学习。 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搞闭门造车式的修炼。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初学者来说,开始并不一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还会象学习别的课程一样紧贴教材,依赖课本。这样很难找到学习心理学的乐趣。应该结合老师的讲解去理解心理学知识,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理解相对照,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分析社会生活实际中大量的心理现象。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会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出学习的目的和价值,使学习活动充满趣味性,形成学习活动中的良性循环。 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先在头脑里建立总体框架,然后再掌握每个部分,最后是回到总体把握。心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所以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按照总体——部分——总体的思路去领会、掌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主次不分,使重点和难点既显得突出,利于掌握,又与整个知识体系紧密相联系。 四、抓好学习的每个环节,提高学习效率。日常学习主要有三个重要环节:预习、听课和复习,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方法。 (一)预习:预习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预习知道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缓解课堂上听和记的矛盾。预习也是在自学,通过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