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型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合成及溶液性能研究

新型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合成及溶液性能研究

超疏水材料研究进展

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 2015年5月3日

超疏水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超疏水性材料因为它独特的性质,而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许多具有特殊润湿性的动植物表面同样受到关注。通过研究这些表面微观结构,人们成功地仿生制备出各种功能化超疏水表面,从而更好地满足工业中实际应用的需要。该综述简单地介绍了表面润湿的基本原理和一些自然界中的超疏水表面现象,重点介绍近几年超疏水表面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超疏水表面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疏水、仿生、润湿、功能化表面 自然界中,经亿万年的自然选择,许多生物的表面都表现出优良的超疏水性能,比如荷叶、花生叶、莲叶等植物表面和水黾、鲨鱼表皮、沙漠甲虫、蝴蝶翅膀等动物体表。一直以来,这类自然现象都启发着各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们,尤其是近几十年,仿生超疏水表面以其优越的防腐蚀、自清洁、防覆冰、抗菌等性能,在防腐、自清洁、建筑防水、流体减阻、防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1]。因此,对超疏水材料进行总结和展望,对这种材料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超疏水原理 超疏水表面的定义可以从字面意思上进行理解,即指难以湿润的表面,固体表面的湿润性作为固体表面重要的特性之一,不仅受到固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还受固体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我们可以用液体与固体的接触角θ来作为是否湿润的判断依据。接触角越大,表面的疏水效果越好,反之亦然[2]。当θ=0°时,所表现为完全湿润;当θ<90°时,表面为可湿润,也叫做亲液表面;当θ>90°时,表面则为不湿润的疏离表面;当θ=180°时,则为完全不湿润。一般θ>150°被称为超疏水表面[3]。 接触角是衡量表面疏水性涂层湿润性的主要指标,但并不是唯一指标,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前进角、后退角的大小来考虑其动态过程。前进角与后退角是液滴前进或后退时与固体表面所成的临界角度。但是如果不断增加或减小固体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制备

1.1 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 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是最近十多年来用于水流体流变性能控制的一种新材料。在水溶性聚合物(通常是聚丙烯酰胺)分子中引入少量的疏水基团就能得到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疏水缔合作用是指有机分子溶于水后,水分子要保持其原有的结构而排斥有机分子的倾向,而有机分子倾向于相互聚集以减少与水的接触[1]。在水溶液中,聚合物分子链上的疏水基团之间由于疏水作用而发生簇集,使大分子链产生分子内和分子间缔合,增大了流体力学体积而具有良好的增粘性。在盐溶液中,由于溶液极性增加,使疏水缔合作用增强,表现出明显的抗盐性能。这种聚合物分子量不高,故当受到剪切作用时,其分子链不易剪断,表现出优良的抗剪切性能[2]。 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同时存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缔合效应。在蒸馏水中可能是由于受到分子链上的电荷排斥作用,主要靠分子链上的电荷排斥效应使聚合物分子更为舒展,而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缔合均较少,基本上看不到疏水缔合效果。 溶液矿化度很低时,分子链上的电荷排斥效应占优势,溶液矿化度越高,分子链上的电荷排斥效应越小,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溶液中分子越卷曲,溶液粘度逐渐降低;当溶液矿化度升高到缔合临界矿化度后,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缔合效应占优势。分子间的缔合使聚合物产生超分子结构,宏观上表现出“相对分子质量增大”的现象,聚合物溶液粘度增大,而分子内的缔合使聚合物分子大大卷曲,溶液粘度大大下降。在较低矿化度范围内,分子链上的电荷排斥效应还存在,这时发生分子内缔合的概率小于分子间缔合,随着溶液矿化度的增大,分子间缔合效应大于分子内缔合效应,所以粘度升高。在高矿化度范围时,分子链上的电荷排斥效应基本上不存在,这时发生分子内缔合的概率大于分子间缔合,随着溶液矿化度的增大,分子内缔合效应大于分子间缔合效应,因而粘度下降。高价离子降低分子链上电荷排斥的能力更强,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氯化钙溶液中的增稠曲线相当于在氯化钠溶液中的增稠曲线被压缩和前移。 在较低矿化度和温度范围内,当聚合物浓度大于临界缔合浓度时,发生分子内缔合的概率小于分子间缔合,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疏水缔合效果明显,溶液粘度迅速升高;在高矿化度范围时,发生分子内缔合的概率大于分子间缔合,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溶液粘度不出现迅速升高的现象。也就是说,矿化度和温度越高,疏水缔合增稠效果越差[3]。 1.2 合成方法 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由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组成。亲水部分使聚合物能够

高分子的溶液性质

第三章高分子的溶液性质 §1 引言 ?为什么研究?高分子溶液是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经常接触的对象;?研究高分子溶液的性质将加强我们对高分子结构与性能规律的认识。?对指导生产和发展高分子的基本理论有重要意义。 高聚物溶液从广义上包括稀溶液(1%)、浓溶液(纺丝液、油漆等)、冻胶、凝胶、增塑高分子、共混高分子等 粘合剂涂料溶液纺丝 增塑共混 一、对高分子溶液性质研究的二个方面:

(1)在应用上,主要用高分子浓溶液(15%以上), 对这方面的研究着重于: 高分子溶液的流变性能和成型工艺的关系; (2)在基本理论上,主要用稀溶液(1%或5%以下), 研究着重于: ●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高分子链段间及链段与溶剂分子间); ●高分子在溶液中的形态与尺寸; ●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包括溶解过程体系的焓、熵和体积变化(高分子-溶剂体系的混和热、 混合熵、混合自有能),溶液渗透压等; ●高分子溶液的流体力学性质 (高分子溶液的沉降、扩散、粘度) ●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二、高分子溶液性质的特点 (1)溶液性质受浓度的影响(动态接触浓度C s,接触浓度C*, C s< C*);(2)高分子溶液的粘度一般比小分子纯溶剂要大的多; (3)高分子溶液是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的真溶液; (4)高聚物的溶解、沉淀是热力学可逆过程; (5)高分子溶液是分子分散的,

可以用热力学函数来描述的稳定体系; (6)高分子溶液的行为与理想溶液有很大偏差; (7)高分子溶液的性质有分子量依赖性, 而分子量有多分散性,因而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 §2 高聚物的溶解过程 一、溶解过程 (1)溶解过程的复杂性: 高聚物的溶解存在热力学复杂和动力学缓慢两个特点。 ●分子量大且具有多分散性,导致溶解速度缓慢; ●分子的形状有线形、支化和交联; ●高分子的聚集态又有非晶态和晶态之分。 (2)非晶态聚合物的溶解: 分子堆砌松弛,分子间相互作用弱, 溶剂分子易于渗入内部溶胀和溶解 ●具有先溶胀后溶解的特有现象 (溶剂化由表及里的过程,因分子量大且分子链纠缠,溶剂小分子很快进入大分子使链段运动,但整链运动需要很长的时间); ●有限溶胀,在交联结构或不良溶剂下,则只溶胀到一定程度。

疏水缔合聚合物与三次采油

1.1.1 三次采油概述 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其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越来越宝贵。开发可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化学剂,发展三次采油技术是当前迫切的任务[1-2]。 三次采油(简称EOR),是在注水保持油层压力基础上,又依靠注入大量新的驱油剂,改善油水流度比,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注入水波及范围,而且使分散的束缚在毛细管中的残余油重新聚集而被采出,洗油效率提高,从而能使采收率进一步提高。在EOR技术中,聚合物驱油技术与一般水驱相比可加速采油过程,实施工艺较简单,在我国大庆等油田取得良好试验结果,并已在生产中大规模应用,年增油量达1000万吨。开发新型高效聚合物驱油剂始终是我国采油用化学剂行业的重点研发内容[3]。 在我国油田所进行的三次采油中,聚合物驱发展最快,是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大庆、胜利等油田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聚合物驱平均可提高采收率10%,平均每注入1吨聚合物可增油150吨。实践证明以聚合物驱为主的化学驱油方法对采出水驱后的残余油是很有效的,对注水开发的油田也有很好的适应性。但随着油藏开采难度的进一步加大,对驱油用聚合物的耐温耐盐等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如大庆油田出于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考虑,油田要求利用采出污水配制聚合物水溶液:胜利油田由于有大约三分之二油藏地层条件属高温高矿化度,使其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驱替剂,这些都使提高聚合物的抗温抗盐性成为国内外近来研究的焦点。 1.1.2 聚合物驱油[4-5] 聚合物驱和复合驱作为一项重要的三次采油方法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石油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重视。其驱替机理主要是通过减少水油的流度比,减少水的指进,达到活塞式驱替,以提高驱油剂的波及指数,从而提高油层的采收率[6-7]。 1.1.3 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 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是指聚合物亲水性大分子链上带有少量疏水基团(摩尔分数为2 %~5 %)的水溶性聚合物[8]。由于其特有的两亲结构使其溶液特性与一般水溶性聚合物溶液大相径庭。在水溶液中,此类两亲聚电解质的疏水基团相互缔合,以及带电离子基团的静电排斥与吸引相互竞争与协同,使大分子链产生分子内或分子间的缔合作用,形成各种不同形态的胶束纳米结构—超分子网络结构[9]。在稀溶液中,大分子主要以分子内缔合为主,使大分子链发生卷曲,流体力学体积减小,特性黏数下降。当聚合物的浓度高于某一临界值时,大分子链形成以分子间缔合作用为主的超分子结构—“动态物理胶联网络结构”,溶液黏度大幅上升。小分子电解质的加入使溶液的极性增加,疏水缔合作用增强[10],具有明显的抗盐性。在高剪切作用下,疏水聚合物缔合形成的“胶联网络”被破坏,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

1.2水溶性疏水缔合聚丙烯酞胺的研究进展 1.2.1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溶液性质[33-39]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也包括水溶性疏水改性聚合物,是指在聚合物的亲水性大分子链上含有少量疏水基团的水溶性聚合物,疏水基团的摩尔分数一般不超过2%。与HPAM相比,这类聚合物的分子量不高,但其特有的两亲结构使其溶液特性与一般水溶性聚合物溶液有很大的区别。在水溶液中,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疏水基团相互缔合,带电离子基团的静电排斥与吸引作用的相互竞争与协同,使聚合物的大分子链产生分子内或分子间的缔合作用。因此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溶液中存在一个临界浓度,称为临界缔合浓度(CAC) o 当水溶性疏水聚合物的浓度小于CAC时,链段间的疏水作用主要发生在分子内,分子链发生卷曲,流体力学体积较低,体系的特性粘度较小;随聚合物浓度增大并高于CAC聚合物分子链间疏水作用主要以分子间为主,聚合物分子间由于疏水作用缔合形成大的空间网状结构,即“动态物理交联网络结构”,溶液f}k度显著增大。当溶液中存在电解质时,由于溶液极性增大而使得疏水基团间的疏水缔合作用显著增强,聚合物表现出明显的抗盐性。当对溶液进行高剪切作用时,聚合物的疏水基团缔合形成的“交联网络”结构被破坏,溶液勃度降低;剪切作用消除后,聚合物分子间“交联网络”结构重新形成,粘度重新恢复,与常规聚合物不可逆降解不同,聚合物分子表现出一定的抗剪切性。此外,由于疏水缔合是熵驱动的吸热效应,其溶液具有一定的耐温增粘性。与普通聚合物相比显著的耐温、抗盐性及抗剪切性使得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在三次采油中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涂料、药物缓释、污水处理以及纳米粒子、生物大分子的制备等方面也有很人的应用价值。1.2.2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单体的合成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通常是由亲水单体和疏水单体共聚制得的。常用的亲 水单体是丙烯酞胺(AM)及其衍生物,这主要是由于与其他类型单体相比,丙烯 酸胺及其衍生物非常适用于制备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水溶性聚合物,而且根据之 前文献,在水溶液中制备浓度小于1}(摩尔比)的水溶性疏水缔合物时,丙烯 酞胺是最成功的。疏水单体有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非离子型[[40,41] 而阳离子型(大多为季钱型)疏水单体应用最为广泛。下面我们举例进行介绍。 (1)亲水单体2一甲基一2一丙烯酞胺基一1一丙磺酸(AMPS)的合成(38,42]0 AMP S是丙烯酞胺的衍生物,是常用的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的亲水单体, 因其分子中的磺酸基团是强酸性基团,故水溶性强,能改善对盐的敏感性,是比 较常用的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的亲水单体。合成AMPS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罕H3 }___}仇 H2C=C-CH3+HpC=CH-CN一 了HZ-SO’一丫 H3C-了一N=C-CH=CHZ—AMPS CH3 (2)季钱盐型阳离子疏水单体的合成1431 季铰盐型活性单体是很常用的一类阳离子型疏水单体,在这里以嗅化二甲基 十二烷基(2一丙烯酞胺基乙基)钱(DAMAB)为例介绍其合成,DAMAB的熔点为 70.5 }-720C。合成DAMAB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PCI3 H,C=CH-C-OH 一-一一,卜H,C=CH-C-CI CC

表征材料疏水性能的指标

表征材料疏水性能的指标:接触角,滚动角(前进接触角和后退接触角之差) 决定因素:材料的表面能,材料的粗超程度。 具有低的表面能和粗超度。 疏水薄膜的化学成分主要考虑有机聚合物, 其疏水分子中除了碳以外, 含有大量低表面能的硅、氟等原子基团, 可以有效的降低材料的表面能, 从而使薄膜对水接触角增大。 氟系有机物、聚氟硅烷( FAS) 、有机硅聚合物等都具有较低的表面自由能, 也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疏水成膜剂 Takashi Monde 等人利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支链状的聚氟硅烷薄膜, 发现其具 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且具有低表面能的氟化物存在于薄膜的最表层。有机硅聚合物制成的薄膜具有较好的牢固度, 且不影响玻璃光学性能、无毒、无腐蚀, 也是良好的疏水物质。聚四氟乙烯( PTFE) 的特点一方面具有低表面能, 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但其缺点在于高熔融状态、高粘度和不溶性, 使得它难以制备和操作 除了本身化学组成外, 表面结构也控制着薄膜的浸润性 等人通过溶胶- 凝胶法将表无机疏水薄膜常用的制备方法有采用溶胶- 凝胶法、化学气相沉积(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和氟硅表面活性剂原位修饰等。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的原理是把含有构成需要元素的一种或几种化合物、单质气体供给载体, 借助气相作用, 在载体表面上进行化学反应生成要求的薄膜。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薄膜产量高, 可在线生产, 能耗低, 比较适合制备金属氧化物多孔薄膜, 但反应条件苛刻, 工艺及装置复杂, 设备投资大。溶胶- 凝胶法是制备无机膜的比较成熟的方法, 一般分为胶体凝胶法和聚合凝胶法。胶体凝面粗糙度控制在20~50nm 之间, 使接触角达到165°。Hong B S 等人利用增加膜层表面粗糙度的方法提高了膜的疏水性, 但获得的透明薄膜不具备减反射性。通过相分离、刻蚀、固体表面添加有机疏水物等方法控制表面粗糙度, 不但可以得到具有预期疏水性能的表面结构, 而且可以同时满足表面的机械特性和透明度等要求。多孔的无机氧化物薄膜与玻璃、陶瓷等结合强度良好, 而且耐高温、耐腐蚀, 绝缘性好, 所以与有机疏水材料的复合将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 在保持材料疏水性的同时对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比如SiO2 膜由于具有耐热性、耐候性、透明性、低折射性、低介电性等优良性能而在汽车玻璃、厨房用具、建筑玻璃、微电子集成电路等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 SiO2 本身所具有的亲水性限制了其性能的发挥和实际应用。因此, 有必要对硅溶胶进行疏水改性的研究。

聚合物溶解性质

7.1 聚合物的溶液性质 高分子溶液在高分子工业和科学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将浓度低于5%的称为稀溶液。如用于测定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溶液、高分子絮凝剂、高分子减阻剂等都是稀溶液;而纺丝用的溶液(>15%)、涂料与胶粘剂(>60%)等都是浓溶液。对于稀溶液,人们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已能定量或半定量地描述其性质;但对浓溶液,限于它的复杂性,人们的研究着重于应用方面,至今还没有很成熟的理论。 7.1.1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溶度参数 聚合物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实质上是溶剂分子进入聚合物,拆散聚合物分子间作用力(称为溶剂化)并将其拉入溶剂中的过程。聚合物分子间、溶剂分子间以及聚合物与溶剂分子间这三种分子间作用力的相对大小是影响溶解过程的关键的内在因素。所以首先要讨论这些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和氢键力,前三者又称为范德华力。取向力是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之间的引力,诱导力是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与它在其他分子上引起的诱导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色散力是分子瞬间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氢键力是极性很强的原子上的氢原子(带正电性),与另一电负性很大的原子上的孤对电子相互吸引而形成的一种键,例如: 范德华力对一切分子都存在,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作用力约比化学键小1~2个数量级。氢键力则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键能虽也比化学键小,但比范德华力大,因而氢键力的存在对于高分子的性质起很大的作用。以尼龙为例,当氨基酸单元为奇数碳时,每个酰胺基都能形成氢键;当氨基酸单元为偶数时,只有一半酰胺基可以形成氢键。因而奇数尼龙的熔点高于偶数尼龙,呈现所谓“奇偶规律”(图7-1)。 分子间作用力的强弱可以用内聚能的大小来衡量。内聚能定义为消除1mol物质全部分子间作用力时内能的增加。对于小分子,它相当于汽化热(或升华热),然而高分子不能汽化,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测定。单位体积内的内聚能称为内聚能密度CED,它可用于比较不同种高分子内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从表7-1可见,一般来说橡胶的分子间作用力较弱,因为

高分子溶液性质及其的应用

第八章高分子溶液性质及其应用 第一部分内容简介 §8.1 高分子的溶解 一.溶解的过程: 非交联高聚物:溶胀溶解; 结晶高聚物:晶区破坏→再溶解 交联高聚物:只溶胀 特点:(1) 溶胀→溶解,对结晶高聚物则是先 (2) 溶解时间长 二.溶剂的选择原则 1. 极性相近原则: 非极性体系PS :苯甲苯丁酮 2. 溶度参数相近原则: δ=(ΔE/V)1/2 △Fm=△Hm-T△Sm<0 T>0,△Sm>0,则△Hm

CH 2NH 2>C 6H 6NH 2>—CO —N(CH 3)2>—CO —NH> PO 4 >—CH 2—CO —CH 2>CH 2—O —CO —CH 2>—CH 2—O —CH 2— 亲电(酸) 基团有: —SO 2OH>—COOH>—C 6H 4OH>—CH(CN)—>—C(NO 2)—>—C(Cl)—Cl> —C(Cl)— §8.2 高分子稀溶液热力学 理想溶液性质 △S mi =-R(N 1lnx 1+N 2lnx 2) △H mi =o △F mi =RT(n 1lnx 1+n 2lnx 2) 高分子稀溶液(Flory-Huggin 理论) 假设(1) 每个溶剂分子和链段占有格子的几率相同 (2)高分子链是柔性的,所有构象能相同 思路: △μ→△F →△S m =? △H m =? 一、△S m 的求法 设溶剂分子数为N 1链,大分子数为N 2 每个链段数为x 则格子总数为N=N 1+xN 2 若已放入i 个链,则i +1个链的放法数为w i +1 第1个链段放法为 N-iN 2 第2个链段放法为 N iN N z 1 2-- 第3个链段放法为 N xj N z 2 ) 1(---

超疏水材料研究报告进展

超疏水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超疏水材料的性质、应用、转变、制备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详细介绍了超疏水材料在流体减阻中、抗腐蚀中、建筑防污耐水等领域内、微流体控制方面的应用和常用的几种制备方法。 关键词:超疏水材料;超疏水应用;制备 1 引言 近年来,超疏水材料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所谓超疏水材料,就是指水在材料平面上的接触角大于150°的材料。超疏水材料的特性最初是在荷叶上发现的,荷叶表面的超疏水特性赋予了它们非常好的自清洁效应,污染物很容易被水滴带走[1]。有关超疏水的基础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因其优异的自洁性有望在国防、众多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工作备受各国重视。固体表面的润湿性是由其化学组成和表面微观结构共同决定的。目前,通过对荷叶表面自洁性的仿生研究表明,因其层级微、纳米结合的双微观结构和覆盖在上面的低表面能物质的协同效应而表现出完美的疏水性[2]。 人们通常用液体在材料表面的接触角来表征材料表面的润湿性。按照水滴在材料表面接触角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材料进行如下分类当接触角小于90o时,我们认为这种材料是亲水材料;如果水滴在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小于5o,那么这种材料是超亲水材料,例如经浓硫酸和双氧水(体积比为7:3)处理过的硅片,水滴在它的上面会立刻铺展开,展示出超亲水的性质;当材料表面接触角大于90o时,我们认为这种材料是疏水材料;如果材料的表面接触角大于150o那么我们认为这种材料是超疏水材料,例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荷叶,水滴在其表面的接触角大于150o,不能稳定停留,极易滑落,因而造就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性质。如图1所示,(a)为亲水,(b)为疏水。 (a) (b)

疏水缔合聚合物及其溶液性质

1.1.1 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概况 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包括水溶性疏水改性聚合物),是指聚合物亲水性大分子链上带有少量疏水基团(摩尔分数为2%~5%)的水溶性聚合物[1~15]。由于其特有的两亲结构使其溶液特性与一般水溶性聚合物溶液大相径庭。在水溶液中,此类两亲聚电解质的疏水基团相互缔合,以及带电离子基团的静电排斥与吸引相互竞争与协同,使大分子链产生分子内或分子间的缔合作用,形成各种不同形态的胶束结构——超分子网络结构。在稀溶液中,大分子主要以分子内缔合为主,使大分子链发生卷曲,流体力学体积减小,特性粘度下降。当聚合物的浓度高于某一临界值时,大分子链形成以分子间缔合作用为主的超分子结构——“动态物理交联网络结构”[16~23],溶液粘度大幅上升。小分子电解质的加入使溶液的极性增加,疏水缔合作用增强,具有明显的抗盐性。在高剪切作用下,疏水聚合物缔合形成的“交联网络”被破坏,溶液粘度下降;当剪切作用消除后,大分子间交联网络重新形成,粘度再度恢复;而不发生一般高分子聚合物的不可逆剪切降解。此外,由于疏水缔合是熵驱动的吸热效应,其溶液具有一定的耐温增粘性,因此其在涂料、药物缓释、油气开采、污水处理以及生物大分子、纳米粒子制备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24~32]。 目前人们对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热情,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和结构研究等工作中。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1.2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目前,合成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水溶性单体与疏水性单体共聚;另一种是水溶性聚合物的化学改性。 (1)水溶性单体与疏水性单体共聚法 大多数的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仍是以丙烯酰胺为单体,与疏水单体经自由基共聚合反应而生成的。目前,主要采用非均相共聚法、均相共聚法、胶束共聚法。 非均相共聚法。该方法是利用机械搅拌使不溶性单体成微细分散状态而实现共聚,但聚合结果或是形成乳胶状物质,或是疏水性单体没有进入形成的聚合物中,因而其效果不好。 均相共聚法。该方法是将水溶性单体与疏水性单体溶于共同的单一溶剂或混合溶剂而实现共聚,这种方法虽可溶解两类不同的单体,但此类溶剂对形成的聚合物不是优良溶剂,所以随着聚合过程的进行,形成的聚合物会不断地从溶剂中析出。由于高分子量聚合物在溶剂中的不溶解性以及在有机溶剂中的链转移作用,致使最终所得的聚合物分子量较低,因而效果也不太好。 胶束共聚法。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胶束共聚法,通过在水中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来溶解疏水性单体,与水溶性单体进行共聚。大多数缔合物是采用胶束共聚法来制得的。通过研究发现,这类离子型疏水单体的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是胶束共聚中相同疏水链长度的2倍以上,使共聚物具有更强的疏水缔合效应。利用稀释和渗析方法可获得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增粘效果。 (2)水溶性聚合物的化学改性反应法 水溶性聚合物的化学改性反应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在聚合物上引入疏水基团,如把长链烷基引入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上。其中,一个重要的类型就是用羟乙基纤维素(HEC)或羟丙基纤维素(HPC)与卤代烷、卤代酸、酸酐、异氰酸酯或环氧化物反应,进行疏水改性从而形成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 水溶性聚合物的化学改性方法的方便之处是可以将市场上已有的聚合物作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引入疏水基团,而且所得产物的分子量较高;其缺点是改性反应涉及粘稠状的聚合物溶液,因混合和反应均匀等方面的困难使之不易进行。为了解决亲水性聚合物与疏水性试剂不互溶

石墨烯疏水性能研究

文章编号:1001G9731(2018)09G09156G04 石墨烯疏水性能研究? 洪一跃1,李多生1,叶一寅1,Q i n g h u aQ i n2,邹一伟1,林奎鑫1 (1.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昌330063; 2.R e s e a r c hS c h o o l o fE n g i n e e r i n g,A u s t r a l i a nN a t i o n a lU n i v e r s i t y,A c t o nA C T2601,A u s t r a l i a) 摘一要:一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 V D)方法在蓝宝石衬底表面生长石墨烯,探究生长时间对石墨烯疏水性能和微结构的影响.利用接触角测量仪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二拉曼光谱仪二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石墨烯的疏水性能和微结构.发现生长时间是30m i n时,石墨烯的接触角最大,为129.96?,表现出疏水性,红外测试表明只有C C,拉曼分析发现在10~30m i n的生长时间下,石墨烯都出现了3个特征峰.较大的接触角使石墨烯有望作为疏水材料,甚至可以通过对其疏水改性让它在超疏水领域存在潜在应用. 关键词:一石墨烯;疏水性;接触角;半高宽 中图分类号:一O647文献标识码:A D O I:10.3969/j.i s s n.1001G9731.2018.09.029 0一引一言 1966年,M e r m i n和W a g n e r提出的M e r m i nGW a g n e r理论,指出二维晶体材料不能稳定存在[1],导致二维碳材料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阶段.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N o v o s e l o v和G e i m等[2]用机械剥离的方法制备石墨烯,打破了二维晶体材料在常温中无法稳定存在的预言.石墨烯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二机械性能二电化学性能和催化性能,在电容材料二电极材料二催化剂二生物传感器和润滑添加剂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3G6].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墨烯的光学二电学性质,对其表面性质研究较少.根据W e n z e l[7]和C a s s i e[8]理论,石墨烯薄膜的表面浸润性质由两个因素决定:薄膜表面粗糙度和表面自由能.L e e n a e r t s等[9]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得出:石墨烯薄膜表面的水分子之间的结合能大于其与石墨烯的吸附能,使得水分子团聚为水滴,石墨烯表现为疏水性. Y o u n g等[10]制备的外延石墨烯薄膜的接触角为92?, S h i n等[11]制备的还原石墨烯薄膜的接触角为127?.当材料的接触角>150?时,材料表现为超疏水,此时材料可以通过超疏水表面的构建实现表面自清洁效应.因此,石墨烯的疏水性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用于疏水甚至超疏水材料的领域[12G13].蓝宝石作为一种窗口材料,在其表面制备出疏水性较高的石墨烯有利于窗口表面的清洁和光的透过,增强了窗口的光学性能.石墨烯在金属衬底[14G15]上的生长相较于绝缘衬底[16G17]上的生长来说更为容易一些,在目前制备石墨烯的众多方法中,化学气相沉积[18](C V D)法是制备石墨烯的一种重要的生长方法.因此本文采用C V D法在蓝宝石衬底上制备石墨烯,研究生长时间对石墨烯接触角和石墨烯生长质量的影响. 1一实一验 1.1一石墨烯的制备 以尺寸为10mm?10mm的蓝宝石(0001)作为生长的衬底材料,然后经丙酮二无水乙醇二去离子水超声清洗20m i n,待衬底吹干后通过推杆将衬底送入刚玉管中心区域,最后将刚玉反应室抽至真空,检查气密性,开启装置加热程序进行实验,石墨烯C V D生长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实验中采用C H4作为碳源气体,H2作为刻蚀气体,A r作为载气,C H4流量为6m L/m i n,H2流量为40m L/m i n,A r流量为100m L/m i n,生长温度为1300?,生长压力约为10T o r r,生长时间为10~30m i n,生长完成后,关闭加热程序,待衬底冷却至室温,关闭气体流量. 图1一C V D生长过程示意图 F i g1C V D g r o w t h p r o c e s s d i a g r a m 6519 02018年第9期(49)卷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62027,11772145);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J K L2015001) 收到初稿日期:2018G02G27收到修改稿日期:2018G04G26通讯作者:李多生,EGm a i l:d u o s h e n g.l i@n c h u.e d u.c n 作者简介:洪一跃一(1993-),男,安徽安庆人,在读硕士,师承李多生副教授,从事石墨烯材料研究.

超疏水材料研究进展

超疏水材料研究进展

超疏水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 本文介绍了超疏水材料的性质、应用、转变、制备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详细介绍了超疏水材料在流体减阻中、抗腐蚀中、建筑防污耐水等领域内、微流体控制方面的应用和常用的几种制备方法。 关键词:超疏水材料;超疏水应用;制备 1 引言 近年来,超疏水材料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所谓超疏水材料,就是指水在材料平面上的接触角大于150°的材料。超疏水材料的特性最初是在荷叶上发现的,荷叶表面的超疏水特性赋予了它们非常好的自清洁效应,污染物很容易被水滴带走[1]。有关超疏水的基础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因其优异的自洁性有望在国防、众多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工作备受各国重视。固体表面的润湿性是由其化学组成和表面微观结构共同决定的。目前,通过对荷叶表面自洁性的仿生研究表明,因其层级微、纳米结合的双微观结构和覆盖在上面的低表面能物质的协同效应而表现出完美的疏水性[2]。 人们通常用液体在材料表面的接触角来表征材料表面的润湿性。按照水滴在材料表面接触角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材料进行如下分类当接触角小于90o时,我们认为这种材料是亲水材料;如果水滴在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小于5o,那么这种材料是超亲水材料,例如经浓硫酸和双氧水(体积比为7:3)处理过的硅片,水滴在它的上面会立刻铺展开,展示出超亲水的性质;当材料表面接触角大于90o时,我们认为这种材料是疏水材料;如果材料的表面接触角大于150o那么我们认为这种材料是超疏水材料,例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荷叶,水滴在其表面的接触角大于150o,不能稳定停留,极易滑落,因而造就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性质。如图1所示,(a)为亲水,(b)为疏水。 (a) (b) 图1 接触角示意图

水溶性聚合物

第十三章水溶性聚合物 本章主要内容: 13.1 概述 13.2 重要的水溶性聚合物 重点:离子型、非离子型、两亲性水溶性聚合物 难点:无 13.1概述 ?概念:可溶于水的聚合物 ?应用:絮凝剂、增稠剂、织物整理剂、纸张处理剂、油水分离剂、消泡剂、土壤改良剂、缓冲剂、石油钻探用剂 ?聚合物具有水溶性的条件: ①主链含有亲水性优良的短链醚键或仲胺键,而形成的聚合物为无定形者,如聚氧乙烯、聚乙烯胺、还有PPO、PEG ②主链为C-C键,但沿C-C主链分别众多的亲水基团,如: -SO3H、-COOH、-CONH2、-OH、-OCH3、-NH2 ?聚合物的分类 ①按聚合物来源 ——天然水溶性聚合物,包括来自天然物质淀粉、蛋白质、海藻等提取的水溶性聚合物; ——半合成水溶性聚合物,由天然高分子经化学改性得到的水溶性聚合物,如羧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等; ——合成水溶性聚合物,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等; ②按是否带离子及离子电荷种类分: ——非离子型(水溶性)聚合物; ——离子型(水溶性)聚合物,又称聚电解质(polyelectrolytes) 离子型又分为:

a. 阳离子聚合物或聚阳离子(polycation); b. 阴离子聚合物或聚阴离子(polyanion); c. 两性聚合物(amphoteric polymers) ?憎水缔合聚合物 水溶性聚合物分子中如含有少量憎水长碳链(C6-8)构成的单体链段,则此聚合物具有憎水缔台现象。与一般水溶性聚合物的溶液性质有所不同,可称之为憎水缔合聚合物。 ?吸水树脂 交联结构的水溶性聚合物不溶于水而在水中溶胀,即可吸收适量水分,称为吸水性树脂。 水凝胶——吸水量为干树脂百分之数十份者称为水凝胶。 高吸水性树脂——吸水量达数10倍,数百倍以至3000倍者称之为高吸水性树脂。 13.1.1水溶性聚合物分子结构与溶液性能 分子结构 ——水溶性聚合物与一般聚合物相似可以是均聚物或共聚物,共聚物可为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嵌段共聚物以及接枝共聚物,其大分子可为线型、具有长支链线型以及树枝状的多支链。 ——含有可电离基团的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生成阴离子与阳离子者统称为离子聚合物或聚电解质。 ——由于阳、阴离子总是伴生共存的,所以根据与聚合物直接相连结的离子性质区分为阳离子聚合物或阴离子聚合物。例如:

油气开采用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研究

油气开采用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研究 三次采油是提高原油采收率最重要的步骤,对于我国注水开发油田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主要为化学驱。目前我国化学驱研究中,聚合物驱技术相对较为成熟,但聚合物驱油效果和效益还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目前常用的聚合物包括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为代表的合成聚合物和以黄原胶(Xanthan Gum)为代表的生物聚合物在用于高温高盐油藏时都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因此,近年来,耐温耐盐聚合物的研制已成油气开采用聚合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HAWSP)由于具有不同于一般水溶性聚合物的特殊流变性,一直受到科学工作者极大的关注。 疏水缔合聚合物分子链上含有少量疏水基团,当疏水缔合聚合物溶于水时,由于疏水基团之间的缔合作用而形成超分子聚集体,从而形成可逆的网络结构,溶液粘度显著提高,使疏水缔合聚合物表现出不同于一般水溶性聚合物的特殊流变性。因此,疏水缔合聚合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油气开采中常用的聚丙烯酰胺耐温耐盐性差和易剪切降解的缺陷,成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油气开采用水溶性聚合物材料。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在耐温抗盐和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聚合物的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为了更好地设计出具有特定性能的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有必要研究其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缔合机理、缔合结构的形状及影响缔合的因素,找到直观的科学依据来阐释缔合聚合物在溶液中的缔合机理,真正弄清HAWSP具有特殊流变性的原因,从而为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HAWSP在水溶液中的聚集和网络结构的形成来研究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缔合机理;二是在此基础上探索提高疏水缔合聚合物耐温抗盐性的途径;三是根据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结构特征,结合实验研究结果,计算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临界浓度,并对溶液浓度区域进行划分。·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缔合机理的研究以芘为探针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溶液中的缔合状态及网络结构的形成过程,得出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溶液中的缔合机理。通过粘度法证实当溶液中有大量疏水微区生成时,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粘度出现急剧增大。在使用透射电镜研究疏水缔合聚合物和聚丙烯酰胺溶液的微

生物表面结构与疏水性能研究

生物表面结构与疏水性能研究 王玮琦 3110101712 摘要:本文总结了疏水性的表征参数、影响因素及两种描述超疏水性能的经典模型。综述了目前研究的植物及昆虫表面结构与其疏水性能的关系。简要介绍了仿生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通过上述内容,概括了目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植物昆虫表面多级结构疏水性 自然界的生物经过亿万年优胜劣汰的进化,优化出各种形态、构型、结构和材料,展现出多种多样的功能特性,成为对生存环境具有最佳适应性和高度协调性的系统[1]。这其中蕴含的奥妙吸引人类不断的探索、学习和模仿,以求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自1977年以来,关于动植物体表疏水性能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许多植物和昆虫的体表所具有超疏水、自清洁及定向浸润等优异性能,与其复杂的分级图案化表面设计有关。例如著名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荷叶表面显示出多级结构,其表面的层次是微米结构和纳米结构多阶层自组装相结合而实现的[2]。这种功能性生物表面对于仿生自清洁材料的制备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启示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体表的疏水性来源于其微纳米结构特性,且微米与纳米层次的结构在决定生物体表浸润性上也起到各自不同的作用[16]。 1 疏水性研究背景1.1 疏水性强弱的表征参数 疏水性是指物体表面对水具有排斥能力的性能。通常把与水的接触角大于90°的固体材料表面称为疏水表面,大于150°则称为超疏水表面[3]。一个表面疏水性的强弱通过接触角、滑动角、接触角滞后等参数来衡量。其中,接触角是衡量固体表面浸润性最常用的标准。滑动角是指液体离开固体表面时的最小倾斜角,接触角滞后是前进接触角(指水滴开始滑动时后缘的最大接触角)与后退接触角(指水滴开始滑动时前缘的最小接触角)之差[4]。 1.2 疏水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疏水性是固体表面的重要特性,主要是由表面化学物质和微观结构共同决定的,其中,表面微观结构起到更决定性的作用[5]。目前主要研究的微观表面结构有一级结构、多级结构、分形结构、孔结构及皱纹状结构等。 在导致固体表面的超疏水性能的各种因素中,表面能和表面粗糙度是主要的因素。当表面能较低、粗糙度较高时,相对而言,该固体表面具有较高的疏水性。此外,固液气三相接

5.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1.高分子溶液的性质特点 (1)缓慢(溶胀—溶解<扩散>) (2)粘度大 (3)真溶液,单相均匀的分子分散体系,稳定 (4)与理想溶液的行为相比有很大偏离 (5)分子量依赖性 2.溶解过程的特点 (1)溶解过程的复杂性 分子量大并具有多分散性 线性、支化、交联 晶态、非晶态 (2)非晶态聚合物的溶解过程 A、三种运动单元①小分子:运动速率快,非晶态松散结构为其渗入提供条件 ②高分子链段:运动速率与小分子的差别不是很大,但受到 链段间的相互作用,因而不可能迅速地扩散或独自钻到小分 子中去 ③整个高分子链 B、过程:小分子扩散到聚合物中,撑开链段,为水分子的渗入提供可能,水分 子的渗入首先发生在聚合物表面分子链堆积较松散的区域。从第一个链段开始溶 剂化,溶胀现象开始,溶胀使这一区域及相邻区域链段间的相互作用削弱,为小 分子向相邻区域再渗入提供条件。小分子的扩散渗入,溶剂化由表及里,聚合物 体积逐渐长大。但是个别链段的溶剂化并不能使整个大分子摆脱链的相互作用, 且大分子扩散速度极慢,即使都溶剂化,也不会马上扩散到溶剂中去。当所有链 段摆脱了与相邻链段的相互作用,才发生溶解,分子链就可以扩散到小分子中去。 C、有限溶胀:聚合物吸收溶剂到一定限度后,不管与溶剂接触多大,溶剂的吸 收量不再增加(两相) 无限溶胀:聚合物无限制地吸收溶剂分子直至形成均相溶液为止。(溶解是无限溶胀的结果) (3)交联聚合物的溶胀平衡(有限溶胀) 虽然链段可以运动,小分子能进入聚合物中产生渗透压,但由于交联键的存在, 又产生高分子的反抗网链张开的张力,渗透压与张力相等时,就达到溶胀平衡。 (动态平衡,可测交联度) (4)破坏晶格 A、极性结晶聚合物溶于极性溶剂:室温溶解 原因:极性结晶聚合物中的非晶部分与极性溶剂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放出 大量能量使结晶区的部分晶格破坏,成为非晶区;形成的非晶区又与极性溶 剂发生作用,这一作用不断传递的结果使极性结晶聚合物在常温下就可以溶 解 B、非极性结晶聚合物:室温微小溶胀 非极性结晶聚合物中的非晶部分与非极性溶剂无强烈作用,没有能量破坏晶 格,只能微小溶胀(表层非晶区溶胀),需要加热到熔点附近才能溶解

金属表面疏水性质测试及疏水化方法研究

技术应用与研究 2018·06 108 Chenmical Intermediate 当代化工研究 金属表面疏水性质测试及疏水化方法研究 *赵海程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北京 100035) 摘要:近年来,超疏水材料在自清洁、金属防腐、防覆冰、油水分离和管道运输减阻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了最常用的 两种金属铜(Cu)和铁(Fe),利用几种超疏水改性方案的结合并比对,研究得出一种在金属基底上最为有效的超疏水改性方案。关键词:超疏水;疏水;金属;电镀;表面修饰 中图分类号:T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Hydrophobic Property Test and Hydrophobic Method of Metal Surface Zhao Haicheng (No. 35 Middle School of Beijing City, Beijing, 10003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wo most commonly used metals copper (Cu) and iron (Fe) are selected, and by combining and comparing several superhydrophobic modification schemes, a superhydrophobic modification scheme which is the most effective on metal substrates is obtained. Key words :superhydrophobic ;hydrophobic ;metals ;electroplating ;surface modification 1.引言 金属易发生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性质使金属材料应用时的腐蚀情况尤为严重。超疏水改性就是防治金属腐蚀的方法之一。本文使用盐酸腐蚀、氨水浸泡、硝酸银溶液浸泡来提升表面粗糙度,用1H,1H,2H,2H-全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浸润改性来提升其表面自由能,以简单的过程制得了疏水性优异的铁片和铜片表面。2.实验部分 (1)超疏水金属片的制备 ①准备工作。采用磨砂纸对金属片表面进行打磨,浸入无水乙醇中,在恒定功率下利用超声波清洗金属片表面残留的油脂和粉尘,超声时间为10min。用蒸馏水清洗干净后立即吹干。 ②铁基超疏水表面。将铁片浸入8mol/L的盐酸(HCl)溶液中,对其刻蚀40min后取出并用蒸馏水清洗表面,用吹风机吹干。利用电镀的方法,将电压调为4V,两电极材料距离约为0.5cm时铁表面可以快速析出黑色物质(即银单质), 来回移动使镀层均匀分布于表面,约3min可以完成电镀。 ③铜基超疏水表面。将铜片浸入浓氨水(NH 3·H 2O)中反应24h后取出清洗吹干,铜片表面可以被腐蚀。此外,可以将铜片浸入0.01mol/L的硝酸银(AgNO 3)中,反应10min后取出清洗表面,用吹风机吹干,表面可形成一层黑色的银镀层。 ④表面修饰。将两种基底的金属片分为两份,取1H,1H, 2H,2H-全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C 16F 17H 19O 3Si/以下简称全氟硅烷)0.5g、乙醇62.7ml、去离子水19.3ml配置成溶液,将一份金属片放入其中浸泡2h取出后放入烘箱以60℃烘干;另一份在0.03mol/L的硬脂酸乙醇溶液中以40℃浸泡,10min后取出,用蒸馏水清洗表面,放在80℃烘箱中烘干。 (2)样品性质测定方法与测定 ①金属片表面接触角测量方法 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对不同疏水化方法下处理得到的疏水化改性前、后的两种金属片表面的疏水性进行表征测量。进样器每次滴加的水滴体积为2微升。 ②金属片表面的滚动角测量 用盐酸和全氟硅烷改性的方法制得的铁片,用硝酸银和全氟硅烷或硬脂酸改性的表面拥有极好的疏水性能,即使将其放在水平桌面上,水滴在其表面仍因为微小的倾角而滚落。需在使用水准仪完全调至水平的平面上放置,水滴才会平稳停留在样品表面。经多次试验,可以确定表面滚动角远小于1°。由此证明水滴在上述表面以Cassie模型存在,液体与固体之间有空气截留。 3.结果与讨论 (1)铁基表面疏水化处理结果 对铁片表面进行疏水化处理得结果如表1所示。在对铁片使用盐酸腐蚀后,因其表面具有粗糙结构,与水接触时显超亲水性。但使用全氟硅烷和硬脂酸改性后可以使其具有很优秀的疏水性。 疏水化方法处理后接触角未处理95.73°8mol/L盐酸 5.84°8mol/L盐酸+全氟硅烷159.38°8mol/L盐酸+硬脂酸 148.88°电镀硝酸银96.70°电镀硝酸银+全氟硅烷140.78°电镀硝酸银+硬脂酸 97.59° 表1 铁片处理前后接触角数据 (2)铜基表面疏水化处理结果 铜基表面疏水化处理后,得出如下结果:在使用硝酸银浸泡后,使用全氟硅烷改性明显优于硬脂酸改性;在使用氨水腐蚀后,两种改性方法效果相似。对铜片表面进行疏水化处理得结果。铜片处理前后接触角数据如下:铜片未处理接触角是92.71°,经氨水、氨水+全氟硅烷、硝酸银、硝酸银+全氟硅烷、硝酸银+硬脂酸处理后,铜片接触角分别为29.5°、137.76°、136.45°、157.70°、148.88°。 (3)使用全氟硅烷改性的优势分析 在对样品进一步用全氟硅烷处理后发现表面显示了明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