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教师手册_动物的循环

生物教师手册_动物的循环

生物教师手册_动物的循环
生物教师手册_动物的循环

动物的循环

壹教学目标

动物体各器官都有赖于其他器官的协助,才能完成其特定的功能,因此需要特定的运输机制以连接各器官,也就是循环系统。学生在学习过本章之后,应能达成以下的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了解循环系统对于动物的重要性。

2. 认识开放式循环与闭锁式循环

3. 认识脊椎动物心脏的演化历程。

4. 认识心脏的基本构造。

5. 认识心脏各瓣膜的位置,并理解其与血液流动方向的关系。

6. 了解心搏周期与血液流动的关系。

7. 认识三种血管的基本构造与功能。

8. 认识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路径与功能。

9. 了解血液、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10. 了解淋巴循环的路径。

11. 认识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12. 认识淋巴的组成与功能。

二、技能目标

1. 能完成基本的动物器官解剖步骤。

2. 能藉由心脏的构造预测血液流向,并以实验验证之。

3. 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及其心跳。

4. 能操作变因(水温),并观察其对水蚤心跳速率的影响。

5. 能由所呈现的数据制作图表,并发现温度对水蚤心跳的影响。

三、情意目标

1. 了解动物的运输原理,体会物理学和化学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性,重视科学的整合学习。

2. 藉由对循环系统的理解,体会维护健康的重要性。

贰教学活动设计与时间分配

参教学概念分析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应已具有下列的知识或能力:(1)循环系统是动物体各系统间的联系桥梁;(2)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3)肺循环与体循环的意义;(4)三种血管的功能。

5-1循环的类型

1. 了解循环系统对于动物的重要性。

2. 认识开放式循环与闭锁式循环。

3. 认识脊椎动物心脏的演化历程。

教学活动

教学策略建议

1. 以公路网络作为模拟,说明循环系统对于动物的重要性。

2. 从气体运输的观点,比较开放式循环与闭锁式循环的运输效率。

3. 从演化观点,比较脊椎动物心脏的构造。

4. 比较单循环路径与双循环路径。

概念澄清

1. 开放式循环不能运输气体?

开放式循环的血淋巴含有血青素,也具有气体运输的功能,只有昆虫纲动物另由气管系运输气体。

2. 开放式循环的血管构造简单,血流没有方向性?

大多数课本以昆虫为例说明开放式循环,而昆虫的血管是所有开放式循环动物中最简单的,如果以甲壳类动物为例,则其血管系统也相当的繁复,甚至具有类似人体的微血管,其血流也有方向性(见教学内容补充)。

开放式循环的血管分布

开放式循环系统的血管离开心脏后,也可分支成微细的小血管,这些小血管类似人体的微血管,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所构成,但是其末端有开口,血淋巴终究还是会离开血管,进入组织

间隙。小的组织间隙称为血腔隙(lacunae),血腔隙密布各组织之间形成网络,与人体的微血管相似,是物质交换的场所,但是形状不规则;大的组织间隙称为血窦(sinuses),是血淋巴流动的信道,功能类似人体的静脉。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都是开放式循环,但是彼此间的歧异性颇大。昆虫具气管系,可直接供应气体给各细胞,其循环系统不需承担气体运输的责任,因此血管的构造简单,仅有一条背血管纵贯全身,而大多数昆虫的背血管都没有分支,仅少数昆虫的背血管有分支进入各体节,如蝗虫。同样是节肢动物,甲壳类的十足目(decapods),也就是常见的虾蟹类,其血管的分支精细,在重要的器官,如脑、神经节、神经索等,都有动脉的微细分支进入(图5-1(a))。血淋巴离开微细血管后,进入密布全身的血腔隙网络中,最后汇入一条纵贯全身的血窦,称为鳃下窦(infrabranchial sinus),鳃下窦位于身体的腹侧,汇整含氧量少的血淋巴之后,进入鳃部的血腔隙进行气体交换,再进入心脏四周的围心窦(pericardial sinus),待心脏舒张时,由心孔回到心脏中(图5-1(b))。此循环路径与鱼类相似,都是单循环路径,但鱼类是:心脏→鳃→体循环→心脏,虾蟹类则是:心脏→体循环→鳃→心脏。

▲图5-1龙虾的血液循环。(a)心脏与主要血管;(b)循环路径与气体运输。

血青素

大多数的节肢动物与软件动物的体液中含有血青素(hemocyanins),血青素与O2的结合位含有两个铜原子,但只能携带一分子的O2。血青素在缺氧时呈无色,与氧结合时则呈现淡蓝色,因此含高浓度血青素的动物,其血液有时候是蓝色的。血青素仅存于体液中,不像血红素可以存在于骨骼肌与其他器官中。节肢动物与软件动物血青素的演化来源不同,结构与分子量也不相同,在节肢动物其分子量约为0.5~3 百万道耳吞;在软件动物则约为4~9 百万道耳吞,因此,有学者认为应该分别称为节肢动物血青素(arthropod hemocyanins)与软件动物血青素(mollusc hemocyanins)。

头足纲的闭锁式循环

无脊椎动物少有闭锁式循环,仅见于环节动物与软件动物,而软件动物大多是开放式循环,只有运动量大、对于O2需求大的头足纲动物是闭锁式循环。头足纲的血液中没有血红素,只有血青素,为了满足O2的需求,除了一个体心脏(systemic heart)之外,还有两个鳃心脏(branchial hearts),将静脉血液送入鳃中进行气体交换;体心脏则是体循环的动力来源(图5-2),整个循环路径与前述的虾蟹类相似,都是「心脏→体循环→鳃→心脏」,只是头足纲是闭锁式循环,而且多了两个鳃心脏以协助血液的推进。

▲图5-2章鱼的循环路径

鳄鱼的循环路径

鳄鱼的心室间隔完整,左、右心室区分清楚。比较特殊的是,鳄鱼同时具有左、右主动脉,在其右心室,除了肺动脉之外,还有一条「左」主动脉,左心室连接的则是「右」主动脉,两个主动脉一离开心脏,藉由Panizza 大孔(foramen of Panizza)彼此相通(图5-3(a))。左主动脉离开右心室后,由左侧离开胸腔汇入背主动脉(dorsal aorta),供应内脏与身体后端的血液;右主动脉离开左心室后,由右侧离开胸腔,大部分的血液供应脑部与身体的前端,少部分的血液汇入背主动脉与左主动脉的血液会合,进入内脏与身体后端。鳄鱼在陆地活动时,右心室的血压较小,左主动脉基部的瓣膜关闭,右心室的血液全部进入肺动脉;而左心室的血液进入右主动脉后,部分的血液经由Panizza 大孔进入左主动脉(图5-3(b))。当鳄鱼闭气潜水时,右心室的血压增大,左主动脉基部的瓣膜打开,部分右心室的贫氧血进入左主动脉(图5-3(c)),降低肺循环的血流量。

▲图5-3鳄鱼的心脏。(a)心室与主要动脉关系图;(b)平时呼吸的血流方向;(c)潜水闭气时的血流方向。

5-2循环系统

单元目标

1. 认识心脏的基本构造与功能。

2 了解心脏的传导系统与心搏周期的关系。

3 认识三种血管的基本构造与功能。

4 认识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路径与功能。

5 了解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

6 了解淋巴循环的路径。

教学活动

教学策略建议

1. 人体循环系统在国中已经学过,因此在开始上课时,可以先复习一些重要的基本原则:

(1) 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

(2) 心房接静脉,心室接动脉。

(3) 左心都是充氧血,右心都是贫氧血。

2. 将上述的基本概念连结成较复杂的循环路径:

(1) 心室→动脉→微血管→静脉→心房。

(2) 右心(贫氧血)→肺循环→左心(充氧血)→体循环→右心(贫氧血)。

3. 强调血管的命名大多与其进出的器官有关,然后将学生最不容易弄清楚的两大循环路径完

成:

(1) 肺循环:右心室(贫氧血)→肺动脉(贫氧血)→肺→肺静脉(充氧血)→左心房(充

氧血)。

(2) 体循环:左心室(充氧血)→主动脉(充氧血)→各组织细胞→上、下腔静脉(贫氧血)

→右心房(贫氧血)。

4. 复习基础生物(上)3-2 的「肝脏的功能」,推测肝门脉循环的生理意义。

5. 延续微循环,说明淋巴循环的意义。

概念澄清

1. 血液都是依循着「动脉→微血管→静脉」的循环路径吗?

对大多数的器官而言,进入器官的是动脉,离开器官的是静脉,动脉在器官内分支形成微血管网,此为「微循环」路径,是物质交换的基础。但也有例外,例如︰肝门脉系统,来自消化道的血液汇集于肝门静脉,进入肝脏的微血管网,再由肝静脉离开,形成一种「静脉→微血管→静脉」的循环路径。此外,进入丝球体的是入球小动脉,离开丝球体的是出球小动脉,形成一种「动脉→微血管→动脉」的循环路径。

2. 心室中的血液,大部分是在心房收缩时被压进来的吗?

事实上,心室舒张时的低压,已经使大多数的血液进入心室了。

3. 在心室收缩期,房室瓣关闭与半月瓣打开是同时发生的吗?在心室舒张期,半月瓣关闭与

房室瓣打开是同时发生的吗?

心室收缩时,心室压力上升,很快的就高于心房的压力,此时房室瓣关闭,产生第一心音,代表收缩期的开始;心室持续收缩,压力持续上升,当心室的压力大于动脉时,半月瓣才会打开,因此中间有一段时间房室瓣与半月瓣都是关闭的,称为等体积收缩期

(isovolumetric ventricular contraction)。同样的,心室开始舒张时,心室的压力下降,心室的压力很快的低于动脉,半月瓣立即关闭,代表舒张期的开始;当心室持续舒张,压力也

持续的下降,直到心室的压力低于心房时,房室瓣才会打开,血液注入心室中。因此中间会有一段时间房室瓣与半月瓣都是关闭的,称为等体积舒张期(isovolumetric ventricular relaxation)。详见教学内容补充。

4. 冠状循环的贫氧血都是由冠状窦汇入右心房?

其实心肌壁还有一些小静脉并不汇入冠状窦,而是直接进入右心房,甚至还有小静脉进入左心房,而使小部分的贫氧血在左心房与充氧血混合。

心包膜

心包膜(pericardium)分为心包膜脏层(visceral pericardium)与心包膜壁层(parietal pericardium),心包膜脏层位于心脏壁的表面,紧紧把心肌包裹在里面,又称为心外膜(epicardium);心包膜壁层和位于其外表的壁层胸膜构成心包囊壁的组织。心脏就位于心包囊壁所围着的心包腔(pericardial cavity)中,心包腔内充满组织液,称为心包液(pericardial fluid),可以防止心脏搏动时膜与膜之间的磨擦。

心音

心音主要是瓣膜关闭时血液产生乱流造成的声音。正常人至少可听到两个心音,第一心音较低,第二心音较高。第一心音为房室瓣关闭时,血液乱流所引起的声音,时间较第二心音长,像lubb 的声音。第二心音为主动脉与肺动脉基部半月瓣关闭时,造成血液涡流的声音,音尖而短,像dupp 的声音。许多正常的年轻人,血流快速冲入心室时,也会造成乱流,产生柔软而低音调的第三心音。若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倒流或心脏中膈缺损,均会造成异常的心

音,称为心杂音(murmurs)。

血管的构造

动脉与静脉的基本结构相似,都可以分为内层、中层与外层,但为了因应其不同的功能,在结构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图5-4弹性动脉荧光显微摄影(亮绿色是内皮细胞,暗绿色是弹性膜,红色是平滑肌,蓝色是细胞核)

1. 弹性动脉(elastic artery):是管径最大的动脉,其特色为中层具有多层的弹性膜(elastic

membrane),彼此相间在平滑肌细胞之间(图5-4);此类血管位在心脏输出处,因此这些弹性膜的功能便是使血管壁有足够的弹性,能够直接承受心脏输出的强大血压。弹性动脉包括主动脉、肺动脉、锁骨下动脉与头臂干(truncusbrachiocephalicus)。

2. 肌性动脉(muscular artery):它的弹性膜只剩下内弹性膜和外弹性膜两层,中层主要为平

滑肌细胞所构成。此类血管位置离心脏较远,利用肌肉层的收缩来维持血压。由主动脉分支进入各器官的动脉都属于此类动脉,在解剖学上都有其名称。

3. 小动脉(small artery)与微动脉(arteriole):小动脉是指管径小于1 mm 的动脉,内层也

有弹性膜,中层有几层平滑肌,通常没有外弹性膜。微动脉的管径小于300 μm,中层一般只有一、两层平滑肌,缺乏弹性膜,外层也较薄。

4. 静脉:管径较动脉大,但壁薄、平滑肌较少、弹性纤维少而分散,没有聚集成为弹性膜,

因此弹性较差,使得静脉管横切面的形状较扁平而不规则。静脉血回心的运输需靠周围骨骼肌的挤压,较大的静脉管内壁会形成瓣膜,藉此固定血液的流向。

心搏周期

完整的心搏周期应该可以分成5 个阶段(图5-5),而瓣膜的开关由瓣膜两侧的压力所决定,请注意右心房、右心室、主动脉的压力变化与瓣膜关闭的时机。

▲图5-5心搏周期

胎儿血液循环(Fetal Circulation)

胎儿透过胎盘从母亲处获得养分与O2,并由母亲协助排除代谢废物。胎儿由腹部分出两条脐动脉将胎儿血液送到胎盘,再由一条脐静脉送回给胎儿,胎儿与母亲的血液在胎盘进行物质交换,两者的血管没有直接相通。脐动脉源自胎儿骨盆腔的髂内动脉,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后,部分血液由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另一部分则由静脉导管汇入下腔静脉(图5-6)。

▲图5-6胎儿血液循环与胎盘

在胎儿体内有几个血液循环的「快捷方式」可以省略部分循环路径,例如:脐静脉部分血液由静脉导管直接汇入下腔静脉,降低肝门脉循环的血量。在肺循环方面,左、右心房之间有

卵圆孔,可以让部分血液由右心直接进入左心;肺动脉干另有一个动脉导管,将肺动脉的部分血液导入主动脉,也会降低肺循环的血量(图5-7)。出生后,肚脐内的脐静脉、脐动脉与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因失去功能而逐渐萎缩成为韧带。

▲图5-7胎儿血液循环图

充氧血的分配

主动脉将充氧血分配至各器官,其分配百分比分别为消化道21%、肝6%、肾20%、骨骼肌15%、脑13%、皮肤9%、骨5%、心肌3%与其他区域8%。

血管痉挛与止血

止血(hemostasis)是指血液凝固防止体液流失的过程,除了血液本身的凝血反应之外,血管

壁平滑肌的收缩也与止血有密切的关系。当血管受伤时,血管壁上的平滑肌会立即收缩,以降低由血管破裂处流出的血量,称为血管痉挛(vascular spasm)。引起血管痉挛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为受伤血管和邻近组织因疼痛的感觉而引起的神经性反射作用;二为受伤血管内的血小板释放血清胺(serotonin)及血管收缩物质所引起的。此外,血管痉挛也会发生在冠状动脉,通常是在气候严寒、过度疲倦或焦虑时诱发,如果是暂时性的,不至于造成心肌的损伤,但对与本来就有冠状动脉硬化的病人而言,血管痉挛可能就会引发严重的急性心脏疾病。

门脉系统

大多数血液循环的路径为:大动脉→小动脉→微血管网→小静脉→大静脉,但也有例外,如在肾元中的路径:入球小动脉→丝球体(微血管网)→出球小动脉,此外还有门脉系统(portal system)。门脉系统是指静脉汇集微血管网的血液后,没有汇入更大型的静脉,而是进入另一个器官的微血管网中。在此循环系统中,两个微血管网之间的静脉称为门静脉(portal vessel)。课本所提的肝门脉系统就是人体最大的门脉系统,此外,人体还有另一个门脉系统位于下视丘与脑垂腺前叶之间,称为下视丘-脑垂腺门脉系统(hypothalamic-hypophyseal portal system),可以将下视丘分泌的多种激素直接送入脑垂腺前叶。下视丘分泌的激素大多与脑垂腺有关,如果这些激素由一般的静脉系统送回心脏,再经肺循环、体循环路径送到脑垂腺前叶,则其浓度将会被大量的血液所稀释,如此一来,分泌量就要大增才能维持正常功能。

▲图5-8下视丘—脑垂腺门脉系统

脑力激荡※配合课本P.205 问题:胎儿的心房间隔不完整,在左、右心房间有一个心房间孔,称为卵圆孔,出生后三天内卵圆孔会封闭起来,在心房间隔上留下卵圆形凹陷的卵圆窝。若新生儿心脏的卵圆孔没有完全封闭,会对新生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提示:左心房的充氧血会与右心房的贫氧血混合,使进入左心室的血液含氧量不足,进入体循环后无法充分供应各组织的需要,因此婴儿容易发生缺氧现象,尤其是哭闹时,情况会更严重。

脑力激荡※配合课本P.206 问题:请参考下图半月瓣与冠状动脉的相对位置,判断血液是在心室收缩或舒张时流入冠状动脉?

提示:心室收缩时,会压缩到分布于心肌的冠状动脉分支,血液不容易进入冠状循环;此外,心室收缩时,半月瓣向上打开,会遮蔽到部分冠状动脉的入口,因此冠状动脉的血液大多是在心舒张期进入的。

5-3循环系统的功能

单元目标

1. 认识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 认识淋巴的组成与功能。

教学活动

教学策略建议

1. 在国中阶段与基础生物(上)有详细的介绍血液的组成与功能,学生已十分的熟悉,可以

用提问的方式,复习学生已知的内容,再加以统整、归纳即可。

2. 淋巴的组成与功能中只有免疫功能学生较为熟悉,但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可以从微淋管入

手,微淋管的细胞间隙较大,有助于大颗粒物质的回收,但也是许多病原体的入口,必须在淋巴汇入血液循环之前将病原体清除,因此,整个淋巴系统具有多种淋巴器官,与人体的防御有密切的关系。

概念澄清

1. 淋巴球在淋巴系统中,不属于白血球?

介绍白血球的种类时,许多学生会很惊讶的发现:淋巴球竟然是一种白血球!在学生的既有概念中,都没有进一步的将白血球分类,但是淋巴球一直也都存在于其概念架构中,只是没有放在正确的位置,许多学生误以为淋巴球是淋巴管中特有的细胞,而与血球无关。

2. 血小板是细胞的碎片,不属于血球?

血小板虽然是巨核细胞的碎片,但仍有完整的细胞膜,并具有多种胞器,可以合成多种酵

素。

血球的形成

血球的形成过程称为造血。在胚胎期,卵黄囊的造血功能自胚胎第3 周开始到第8 周为止。肝脏从第8 周起持续到出生,也具有造血功能,是少数具有造血功能的消化器官。第5 个月起,脾脏及骨髓开始有造血功能,但脾脏的造血功能很快就结束,而骨髓则终身具有造血功能。

红血球的恒定

红血球的生命期约为120 天,在正常情形下,成人体内每分钟可生成一亿个以上的红血球,以取代被破坏的红血球。若身体突然需要更多的红血球,就会引发调节因子,如红血球生成素,以加速红血球的生成。老化的红血球在经过脾脏及肝脏的窦状微血管细胞间隙时会扭曲而破裂,再由网状内皮细胞加以吞噬分解,其中血红素的白蛋白及铁会被再吸收利用,血基质则会转变成胆红素(bilirubin)。大多数的胆红素进入肝脏代谢后,随着胆汁排入消化道中,少数则由肾脏排除。因此,尿液及粪便呈现黄褐色,主要和胆红素的代谢与排除有关。当胆红素的代谢与排除出现异常时,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上升,会出现「黄疸」现象。

血小板

血小板不是完整的细胞,是骨髓中巨核细胞(megakarocytes)脱落的细胞碎片,由一层细胞膜包围着一小块巨核细胞的细胞质,没有细胞核。每一个巨核细胞可以产生约1000 个血小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说课稿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说课稿 宁遐年 一、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为新人教版版8年级生物上册第5节内容,是脊椎动物中的古老动物,体现了动物进化的思想:先有的两栖动物,再有爬行动物。他们的关系既体现了动物进化的方向,又体现了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关于两栖动物,教材主要以青蛙为代表动物进行学习;关于爬行动物,教材以蜥蜴为代表动物进行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2、概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3、举例说明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重难点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对两栖动物学生往往存在一些前概念,从字面含义将两栖动物理解为“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因此,对两栖动物的比较和区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拟采用高效课堂的模式,并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采用“三环五步”的方法进行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填写导学案的部分内容,上课的过程为:1导入课题,展示目标。2、视频播放,激发兴趣。3、图片展示,拓展提升。4、当堂检测,清理过关。5、畅谈收获,对标小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习惯和要求,主要包括如下:1、对高效基本理解是首先要自主学习。2、高效课堂的

核心是要发挥学生的体作用。3、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要探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进行综合学习,开拓视野,可以讨论,可以自学,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互动学习。4、高效课堂不管飞的有多高,说的有多神,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练习,只有多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除了完成教学内容以外,还要明确地告诉学生:高效课堂好比是一个超市,老师只是负责把大家带进门,布置主要的任务,讲明规则、注意事项等等,而收获的多少全在同学们自己。高效课堂的落事全在于“练习”,练习、练习,再练习。练习是高效课堂的法门。导学案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达标检测”,只有检测通过才是真的掌握、真的学会了、真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三、教学效果: 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一下目标: 1、激发了学生对生物课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充满激情和信心。 2、引导学生加深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和认识,辅导学生学会导学案的填写,使他们分清导学案各个部分的主次。 3、学生掌握了本接课的重点,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练习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5、练习了导学案的填写方法。 总之,本节课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有收获,体现了高效的过程与方法。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 观察经制备好的骨骼标本,了解其特点。 ◆鱼类脊柱的分化程度很低,脊椎只有躯椎(trunk vertebra)和尾椎(caudal vertebra)两种。 ◆躯椎附有肋骨(lib),尾椎特具脉弓,容易区分。 ◆鱼类特有的双凹形(amphicoelous)椎体。 鱼类成对的附肢骨骼没有和脊柱发生联系,这是其骨骼系统的特点之一 两栖类 ◆分颈椎(cervical vertebra)、躯干椎(trunk vertebra)、荐椎(sacral vertebra)和尾椎(cauda vertebra)。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 征。 ◆颈椎1枚,又称为寰椎(atlas) ◆躯干椎7-200枚,12-16枚(有尾两栖类),无尾 两栖类最少为7枚,无肋骨。 ◆椎体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少为双凹型。 ◆荐椎1枚。 ◆尾椎在无尾类中为1枚 爬行类 ?出现了枢椎、2枚荐椎。寰椎与头骨的枕骨髁作关节,能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状突上转动,从而使头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与两栖动物的比较: 两栖动物:颈椎(1枚)+体椎+荐椎(1枚)+尾椎 爬行动物:颈椎(2枚)+胸椎+腰椎+荐椎(2枚)+尾椎 ?有发达的肋骨,一部分胸椎的肋骨与胸骨形成羊膜动物特有的胸廓(throax),它与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 ?蛇类不具有胸骨,其肋骨具较大的活动性,并借助皮肤肌支配腹鳞,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 肩带有十字形上胸骨(而非胸骨的组成部分) 四肢与身体长轴呈横出的直角相交,肩臼浅小。故爬行动物在停息或爬动时都保持着腹部贴地的姿态。 鸟类 ?鸟类的脊柱可分5区,即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颈长,颈椎数目较多。颈椎的特点是活动性很大,其椎体呈马鞍型,称为异凹型椎体。这种类型的椎体是鸟类所特有的,椎间关节活动性极大,鸟头能转动180°,某些鸮形目的鸟头甚至能转动270°。

生物竞赛—《无脊椎动物》知识总结

界、门、纲、目、科、属、种 无脊椎动物(9门) 原生动物(单细胞) 动物界 后生动物(多细胞):8门 脊索动物(1门) 无脊椎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 eg.眼虫、变形虫、疟原虫、草履虫等。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1、主要特征 运动:鞭毛、纤毛、伪足 (1)具有各种功能的细胞器/类器官 消化:胞口、胞咽、食物泡 (2)身体微小,形态多样 防卫:刺丝泡 植物性营养(光合营养):有叶绿体,有光合作用eg.眼虫(黑暗中渗透营养) (3) 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有摄食胞器 渗透营养(腐生营养):体表的渗透作用 (4)呼吸:体表 (5) 排泄:体表(主)+2个伸缩泡(主要调节渗透压) 排遗:胞肛 淡水原生动物广泛存在着伸缩泡,海产和寄生原生动物一般无伸缩泡。 二分裂:横二分裂+纵二分裂 无性生殖 出芽生殖 (6) 复分裂:裂体生殖+孢子生殖 有性生殖 接合生殖:互换小核物质 配子生殖:同配生殖+异配生殖 (7)休眠体:包囊 大核:营养+小核:生殖 2、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运动:纤毛(沿纵轴旋转前进,也可向后倒退) 生殖 无性:横二分裂(环境良好) 3、分类 有性:接合生殖(环境恶劣) 鞭毛纲(鞭毛) 植鞭亚纲:眼虫、夜光虫(赤潮) 动鞭亚纲:利什曼原虫、锥虫、披发虫(与白蚁共生) 肉足纲(伪足) 根足亚纲:伪足叶状、指状 eg.变形虫、有孔虫 辐足亚纲:伪足针状 eg.太阳虫、放射虫 孢子纲:全部寄生 eg.疟原虫、球虫 纤毛纲(纤毛):eg.草履虫、喇叭虫、钟虫、小瓜虫、车轮虫(寄生)等。(原生动物中最高级的类群) 二、多孔动物门(体柔软而多孔,似海绵,海绵动物) 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在演化史上是一个侧支——侧生动物 原生动物→多孔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1、主要特征 (1)体型:多数不对称,少数辐射对称,固着生活 (2)有细胞的分化,无明确的组织。 体壁:皮层+中胶层(变形细胞、骨针、生殖细胞)+胃层(领鞭毛细胞) (3)有特殊的水沟系:适应固着生活。单沟系、双沟系、复沟系 (4 (5)两囊幼虫 钙质海绵纲:白枝海绵(单)、毛壶(双) (单、双沟系) 2、分类(按骨针、水沟系) 六放海绵纲:拂子介、偕老同穴 (复沟系) 寻常海绵纲: (复沟系) 营养 方式 生殖 方式

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是动物医学、食品卫生检疫、动物科学、草业科学、野生动物资源等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研究正常动物机体的宏观和微观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并为揭示正常机体的生命活动、物质代谢的机制打下牢固的形态学基础。因此,它与生理学、生化学、免疫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学、繁殖学、饲养学、动物生产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组织化学、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发育生物学等许多边缘学科,从而使本学科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更为密切。所以,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既是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先导,还应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其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动物有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正常形态结构,了解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为后期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直观的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要求 ( 一) 理论知识方面 本课程是一门形态学,其直观性和实践性极强是本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实践的观点为指导,引导学生用发生发展的观点、局部和整体统一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观察研究动物有机体,并结合动物科学、草业科学、食品卫生检疫等专业的学科特点,运用直观性强的大体解剖标本、组织切片标本、模型、挂图、幻灯片、电视片、多媒体课件和现代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实习等教学过程,将肉眼无法看到或看清的细胞、组织、胚胎的微细结构真实、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将本课程的重点章节( 运动系统、被皮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动物早期胚胎发育) 用通俗易懂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清楚,突出重点,讲透难点;同时将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相关人体结构知识及常见疾病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扩大知识面并联系实际建立起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达到专业教学计划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水平。 ( 二) 实验技能方面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青蛙和蜥蜴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青蛙的观察实验 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 (一)两栖动物 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25页“观察与思考”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经验,,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

提供不同体色的青蛙图片 2、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3、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4、前肢与后肢有何区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 5、除此外,你还知道哪些两栖动物? 6、试归纳两栖动物的特征。 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与环境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现象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 进化的方向。 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作用。提出问题:青蛙冬眠 时用什么呼吸? 3、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过回答培养学生的应 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 多诶提延时蜥蜴的生活,学生观看图片,自学教材第27~2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1.蜥蜴生活在哪里? 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喝点?有何好处? 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 5.蜥蜴用什么呼吸? 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分析题目。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 要赤矶课堂备课组教案

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

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 1.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 脊椎动物完善的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排泄器官 1)原肾管 是由外胚层陷入形成排泄管和焰细胞构成的盲管。排泄管众多小分支末端为焰细胞,排泄孔通体外。焰细胞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 线虫类胚层形成特殊的原肾细胞作为排泄器官,是一种特殊的原肾管。大腺细胞无纤毛和焰细胞,分为两种类型。腺型属原始型类,通常由1-2个原肾细胞构成。管型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H型,两条纵观侧线内的排泄管相连,呈H型。横管伸出短管,末端排泄孔开孔于前体腹侧,体腔液中废物经侧线上皮进入排泄管排出。 2)后肾管 环节动物典型的后肾管来源于中胚层,外胚层,按体节排列,一端为具纤毛的漏斗状肾口,开口于前一体节真体腔,另一端为肾孔,开口于本体节体表。特化的隔膜小肾管。排除体腔和血液内代谢废物与水分。 甲壳类等节肢动物头部1-2对后肾管演化成角腺,与小鄂腺,又称绿腺与壳腺,一对触角腺位于食管前的头胸部,排泄孔开口于第二触角基部。 3)黄色细胞:环毛蚓等寡毛类的肠外有黄色细胞,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在体腔液中,经胃口、后肾管排除。 4)围心腔腺:软体动物围心腔内壁上有围心腺,是扁平上皮细胞和纯结缔组织构成的分支体腺,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由后肾管排除。 5)静脉腺 头足类静脉腺周围有海绵状静脉腺,腺体上一层具有排泄功能的腺上皮从血液中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入肾囊。 6)吞噬细胞 河蚌等组织间的吞噬细胞,具有排泄功能。 7)马氏管 是节肢动物中肠与后肠交界处发出的细管,蜘蛛网中的中胚层,昆虫纲由外胚层衍生而成。8)腮:甲壳动物和鱼类的腮除了呼吸外,还有排泄功能,可排除多余盐分。 9)皮腮和变形细胞 棘皮动物体腔液中的变形细胞吞噬氨和尿素等些产物,经皮腮排除。 10)脉球 半索动物的中央窦前方有血管盘曲成球称脉球,将血液中代谢废物,过滤至吻肠,由吻肠排除。 11)肾脏 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集中形成具有泌尿和重吸收功能的不同肾脏,以及具有导尿管、储尿功能的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3.脊椎动物的肾脏 肾脏是由中胚层中节的生肾节形成的,可分为全肾、前肾、中肾、后肾和背肾。5种基本类型。 2)肾脏的发生与结构 ①全肾:为理论上最原始的肾脏。早期脊椎动物的肾组织沿体腔全长并按体节排列。肾小管一端以有纤毛的漏斗形窗口于体腔,另一端汇入原肾管,原肾管后端经排泄殖腔通往体外。 ②前肾:由体腔最前端的生肾组织发育而成,前肾小管分布排列。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和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1,神经元(神经细胞体、树突和轴突)。兴奋—树突—细胞体—轴突 —另一神经元或末梢效应器官。按机能的不同分为3类:1,传入神经元(或感觉 神经元),2,传出神经元,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按髓鞘的有无神经分有髓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无髓神经(大部分植物性神经)。 脑和脊髓的横切面上分白质(大部为有髓神经纤维);灰质(神经细胞体及无髓神经纤维)。 传导活动有两个特点,(1)极性,即单向传导 (2)绝缘性 反射弧5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2,神经系统的发生 胚胎背中部外胚层加厚成为神经板并下陷,左右两侧的神经褶最后合拢,成为背神经 管。背神经管发育为脑与脊髓,管前端形成脑,包括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五部分。脑以后的神经管发育成为脊髓。中空管腔在脑中成为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 3,中枢神经系统:脑 大脑:嗅脑:嗅球、嗅束、梨状叶、海马 大脑半球:皮层、髓质 纹状体(基底核) 侧脑室(第一、第二脑室) 间脑:丘脑(视丘) 丘脑下部:灰结节、漏斗、脑下垂体(内分泌腺)、视交叉和乳头体 松果体(内分泌腺) 间脑室(第三脑室) 中脑:中脑四叠体:前丘、后丘大脑导水管大脑脚 小脑:小脑半球(皮层、髓质)、蚓部、绒球(小脑卷) 脑桥 延脑:延脑第四脑室 大脑 a,纹状体 鱼类:主要是纹状体(古纹状体) 两栖类:纹状体仍属于古纹状体 爬行类:古纹状体和新纹状体 鸟类:新纹状体上又附加上纹状体,成为鸟类复杂的本能活动(例如营巢、孵卵和育雏等)和“学习”的中枢。 哺乳类:纹状体成为大脑的基底节 b,脑皮 古脑皮;鱼类,灰质在内部靠近脑室处,白质包在灰质之外 原脑皮:肺鱼和两栖类。神经细胞已开始由内向表面移动。原脑皮和古脑皮主要和嗅觉相联系 新脑皮:爬行类开始出现,到哺乳类得到高度发展(出现胼胝体在两半球之间联系),机能皮层化。古脑皮成为梨状叶,原脑皮海马。 c,胼胝体:为哺乳动物所特有,是连系两大脑半球新脑皮的带状横行的神经纤维联合。 鸭嘴兽无胼胝体,针鼹、有袋类等胼胝体不发达。 间脑包括视丘、视丘上部、视丘下部和第三脑室。 顶器:现存动物中,顶眼(器)为痕迹器官而残存于某些蜥蜴和楔齿蜥。楔齿蜥的顶眼最为明显,仍具有简单的晶体和视网膜,并有一定的感光能力。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 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 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 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 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 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 ——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 ——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 ——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 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 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 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 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 咽鳃裂——数目增加 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 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 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 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 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 三胚层的出现 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 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 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 一)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 真皮——中胚层 皮下组织——中胚层 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 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 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 2.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层。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单细胞腺。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 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 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 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体多为黏液腺。 衍生物为四种类型鳞片:盾鳞(来源于表皮和真皮)、 硬鳞(源于真皮)、 骨鳞(圆鳞和栉鳞,源于真皮) 进化方向:盾鳞——硬鳞——圆鳞——栉鳞 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

2016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整理

2016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 物》知识点整理 2016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整理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 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数字博览馆是集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科学知识的科学普及网络虚拟博物馆。项目通过媒体语言将严谨、复杂、系统的科学知识、科学观察过程和科学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以讲故事、实际观察和诱导启发等方式深入浅出地、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广大的青少年和中小学生。馆内包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动物影院、人与两栖爬行动物和两栖爬行动物保护等五个一级导航栏目,在动物家族、功能形态与生理生态等页面采用动物实际生态环境作为背景,表现出浓厚的科技色彩,使公众仿佛身临其境,给人一种逼真的视觉效果;在馆藏标本展示、物种欣赏和相关页面中,采取对图片无级放大、缩小的方式观察标本,使本来死的动物似乎有活的感觉,使人们能够详细地观察物种特征,更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在讲述科学知识的同时,附上相关的图片,不仅有小图,还有大图相伴,使公众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揭示两栖动物无尾类生活史的页面中,以无指盘臭蛙的生活史为模式,伴以相关视频和对图片,采用无级放大与缩小的方

式展示了两栖动物无尾目生活史的各阶段的生活状态,并与两栖动物有尾类生活史相对比,使公众更深刻的理解“两栖动物”和两栖动物不同类群之间“变态”的异同,体会到大自然的奥妙与精细。 博览馆中许多图片和视频片段极其珍贵,均为实际场景摄制,生动地展示了两栖爬行动物的特性和知识,并首次公开发表,为社会公众、生物学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种生物学素材。同时享受了自然的美。博览馆还介绍了人与两栖爬行动物和保护两栖爬行动物方面的知识,以告诫人们合理利用动物资源和保护动物、保护动物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1、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 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他系统的配合下,运动系统起(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称作(骨连结);包括不动连结、微动连结、活动连结 (关节);其中主要形式是(关节); 2、图中1(关节软骨)2(骨髓腔)3(血管)4(神经)5(骨膜) 6(骨髓)7(骨密质)8(骨松质) 3、骨的结构分为(骨膜)(骨质)(骨髓)三部分; 骨膜:内有血管和神经; 骨质:(骨密质)致密坚硬,在(骨干);(骨松质)比较疏松, 在(骨端); 骨髓:存在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幼年时期是(红骨髓), 有造血功能;成年时期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严重失血时,黄骨髓会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4、骨坚而不重原因:(骨密质)坚硬;(骨松质)疏松,(骨髓腔)使骨呈管状结构; 骨硬而不脆原因:骨的成分包括柔韧的(有机物)和硬脆的(无机物); 少年儿童骨中(有机物)较多,骨易变形;老年人骨中(无机物)较多,易骨折; 5、注:人体骨骼由206块骨组成;(四肢长骨)最易骨折,夹板要长过断骨(上下两端)的关节; 6、图中①(关节头)②(关节窝)③(关节软骨)④(关节腔)⑤(关节囊) 关节的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①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表面有(关节软骨),减少骨与骨的摩擦, 缓冲运动的震动; ②关节囊:内有韧带,增强了关节的牢固性; ③关节腔:内有(滑液),增加灵活性; 关节灵活而牢固的原因:(关节头)和(关节窝)一凸一凹相吻合;(关节囊)中 的韧带增加牢固性;关节腔内有(滑液),增加灵活性; 注: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叫做脱臼 7、骨骼肌特性是(收缩)运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围绕(关节)产生运动;骨骼肌一般要跨越至少(一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 8、运动的完成:图中①(肱二头肌)②(肱三头肌) 甲图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乙图伸臂: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提重物:两块肌肉都(收缩);自然下垂:都(舒张); 9、在运动完成中骨(杠杆)、骨连结(支点)、骨骼肌(动力); 10、动物行为泛指动物的动作或活动,但不包括(生理活动); 11、按行为表现划分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节律行为、 繁殖行为、社群行为; 攻击行为:(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相互攻击; 节律行为:鱼类洄游、鸟类迁徙、潮汐节律、昼夜节律等; 繁殖行为:包括雌雄识别、占据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 社群行为: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社群行为特征:①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②有的还形成等级③交流信息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蜜蜂利用舞蹈语言传递信息;蝶蛾类昆虫可用

动物解剖学试卷答案Aa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 器官由几种不同组织发育分化和相互结合形成,并能执行特定功能的结构。 2. 腹白线位于腹壁腹侧正中线上,胸骨剑状软骨与耻骨联合之间,由两侧腹肌的腱膜互相交织而成。 3. 大体解剖学: 是借助解器械(如刀、剪、锯等),采用切割的方法,通过肉眼观察来研究健康畜(禽)各器官的形态、构造、位置及相互关系的学科。 4. 肺循环肺动脉出右心室后,在肺内毛细血管分支后形成肺静脉出肺后注入左心房的循环经路。 5. 精索精索为一扁圆锥状结构,起于睾丸背侧较宽,上端达腹股沟管内环(腹环),精索内有输精管、睾丸血管、淋巴管、神经和睾内提肌等,外包以固有鞘膜。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 家畜体内的骨髓可分为(黄骨髓)和(红骨髓)两种。 2. 门静脉是收集了来自胃、(肠)、(脾)、(胰)的血液,经肝门入肝 3.(胸膜脏层)和(胸膜壁层)两层之间的腔隙称胸膜腔。 4. 肺的功能性血管为(肺动脉)和(肺静脉);营养性血管为(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 5. 牛肾的髓质尖端部分称(肾乳头)与肾小盏相对应。 6.卵巢的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性激素)。 7.家禽输卵管中可形成蛋壳膜和蛋壳的部位是(峡部)和(子宫部)。 8. 脑周围的包膜从内向外分别是脑软膜、(脑蛛网膜)、(软膜)。 9. 在眼球的结构中,属于眼球壁纤维膜的是(角膜)和(巩膜)。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将认为正确答案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 间皮和内皮都属于( A ) A 单层扁平上皮 B 单层柱状上皮 C 复层扁平上皮 D 变移上皮 2.牛的胸椎数目为(B )个。 A.7 B.13 C.14 D.18 3. 腹壁肌是构成软腹壁的基础,每种肌肉纤维方向不同,肌纤维方向由后上方走向前下方的是( B ) A 腹外斜肌 B 腹内斜肌 C 腹直肌 D 腹横肌 4. 大脑皮层中接受躯体温觉和痛觉的区是( B )。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5. 下列喉骨中,哪种是成对的?( C ) A.环状软骨B.甲状软骨C.勺状软骨D.会厌软骨 6. 家禽体内性成熟后逐渐退化并消失的器官是( D )。 A.脾 B.淋巴结 C.盲肠扁桃体 D.腔上囊 7.与副鼻窦相通的是( B )。 A.上鼻道B.中鼻道C.下鼻道D.上、中、下鼻道 8. 家畜有下列圆韧带,胎儿时期脐静脉的遗迹是( D )。 A 髋关节圆韧带 B 子宫圆韧带 C 膀胱圆韧带 D 肝圆韧带 9. 位于乳房基部后上方的淋巴结是( B ) A. 腘淋巴结 B.腹股沟浅淋巴结 C. 颌下淋巴结 D. 髂下淋巴结 10.大家畜常用的采血和注射静脉是( B )。 A 颈内静脉 B 颈外静脉 C胸廓外静脉 D 头静脉

泌尿(排泄)系统

泌尿(排泄)系统发展简述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无泌尿(排泄)系统。水分随食物泡的形成进入原生动物体内,或通过体表渗透作用进入。多余的水分由伸缩泡排出。每个伸缩泡周围有数条收集管与内质网相通,细胞通过内质网收集细胞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产物(包括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溶于水的含氮废物),经收集管送入伸缩泡,并通过胞体上固定的开口排出体外。水和代谢废物也可借扩散作用从细胞表面排出到周围的水体中。 海绵动物无专门的排泄器官,排泄功能由水沟系统来实现。 腔肠动物无专门的排泄器官,代谢产生的废物由体壁的细胞排出。 扁形动物门开始出现专门的排泄器官系统,为原始的原肾管型。 扁形动物除涡虫纲的无肠目没有排泄系统外,其余种类为原肾型排泄系统。外胚层内陷形成原肾管分布在身体两侧,原肾管有许多分支构成网状,末端是帽状细胞和管状细胞,帽状细胞负责摆动鞭毛收集实质(网状的合胞体以及分布在合胞体间的细胞间质构成,由中胚层形成,充满富含营养物质的液体,有保护内部器官、贮存营养物质和水分的作用)中的代谢产物和水,使之进入原肾管,再经原肾管由体表的开口排出体外。原肾的排泄效率很低,主要用来调节体内水分(渗透压),同时起到一点排出代谢废物的作用。 线虫动物依然是原肾型的排泄系统,但线虫的排泄系统内没有鞭毛和纤毛。 软体动物门开始出现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软体动物的排泄系统为排泄效率更高的后肾管型排泄系统,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形成。软体动物的肾还很简单,基本上是一管状的构造,有2个开口,一个在围心腔(真体腔)内,称肾口或内肾孔,一个开口在外套腔,称肾孔或外肾孔;肾口具纤毛,可以收集体腔中的代谢产物;肾口后是肾的腺体部分,其中有很多血管,血液中的代谢产物通过渗透作用进入肾,最后经肾的膨大部分即膀胱由外肾孔排出体外。除腹足类外,软体动物的肾成对出现。围心腔内还有由围心腔表皮分化成的分支状围心腔腺,也有排泄功能。 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情况在不同种类中相差很大。多毛类中原始的种类仍然保留原肾,但多数环节动物的排泄系统为后肾。因为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所以排泄系统也与软体动物的有所不同。环节动物后肾开口在体腔的一端呈表面生有鞭毛的喇叭形,成为肾口或喇叭口,负责收集体腔液中的代谢产物;另一端穿过节间膜开口在下一体节的体壁,即肾孔或排泄孔。每个体节都有数目很多的小肾管,小肾管很长,被血管网包围,负责收集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喇叭口和小肾管中的液体进入肾管,肾管能重吸收某些盐离子和水分,肾管后端较粗成为膀胱,经此排出的液体代谢废物浓度大大提高,和体腔液很不同,可以称为尿;此外隔膜及咽部也有小肾管,但开口到肠道,收集到的液体经肛门排出体外。蛭类的排泄系统也是后肾,但每节1对的后肾埋在占满体腔的结缔组织中。 节肢动物门中出现了无脊椎动物的另一种重要的排泄方式即马氏管排泄。 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有2种主要类。一种是与后肾同源的腺体结构(一般存在于水生种类),一般为囊状,一端为开口在体表的排泄孔,另一端为盲端,相当于残留的体腔囊与体腔管;另一种是马氏管(蛛形纲和昆虫纲都是这种排泄器官),马氏管是在消化管中肠和后肠间由内胚层或外胚层形成的单层细胞的盲管,游离在血腔中收集血淋巴中的代谢产物,排泄物经肛门排出,这种排泄形式能够更节约水分,适应于陆地生活。 棘皮动物与其余的无脊椎动物相比,缺少形态上和功能上分化完全的排泄器官。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走上不同的进化路线,原始的脊索动物类群没有集中的排泄器官。 尾索动物无集中的排泄器官,仅在肠的弯曲处有一团具排泄功能的细胞,排泄物主要为尿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

一、体制: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侧对称 (1)无脊椎动物 原生动物: 变形虫——无对称 放射虫、太阳虫、团藻——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相等的对称面)→适应于悬浮在水中 草履虫——两侧对称 多孔动物、腔肠动物: 基本上为辐射对称(通过身体中央轴有许多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相等的部分)→适应于固着在水中 海葵——两辐对称(海葵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生活方式从固着、漂浮演化成爬行方式或游泳,身体呈两侧对称→适应于爬行生活,就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胎层:单细胞→单细胞层→二胚层→三胚层(分化盲支:多孔动物门胚胎发育存在逆转) 原生动物: 单细胞动物没有胚层的概念;即使就是团藻也只有一层细胞,; (真正地多细胞动物有胚层的分化) 肠腔动物: 二胚层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出现三胚层(在动物进化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体腔:无体腔→假体腔→真体腔(就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 无体腔 线形动物(假体腔动物): 假体腔(初生体腔,即直接跟体壁的肌肉层与消化管道的壁相接触没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包围,也不与外界相通)←胚胎时期的囊胚腔所形成的 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真体腔退化): 真体腔(体腔的位置处于中胚层之间,外围由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造成了各种器官的进一步特化 四、体节与身体分布:同律分节→异律分节(身体分节就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 不分节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 原始分节(机体各部分结构与机能分化,但身体不分节) 环节动物: 同律分节 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 异律分节(导致了动物的身体分部) 五、体表与骨骼:细胞膜→细胞外有壳→外有纤毛→有角质层→体外有壳→体外含几丁质原生动物: 仅细胞膜(部分植物性鞭毛虫有细胞壁,部分有壳肉足虫具外壳、含角质、石灰质等);

动物解剖学答案

动物解剖学答案 1、名词解释: 1、鼻旁窦:在一些头骨内外骨板之间的腔洞,可增加头骨体积 而不增加重量,因其直接或间接与鼻腔相通,故称鼻旁窦。 2、矢状面:指沿纵轴把畜体分成左、右两部分的切面。从中线 切开称正中矢面。 3、消化:饲料在消化道内分解为可被吸收利用状态过程。 4、门脉循环:从胃、肠、脾收收来的血液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窦 状隙循环,然后汇集成数条肝静脉注入后腔静脉过程。 5、反射弧:神经对内外环境剌激所作出的反应。它包括感受 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和效应器五个方面。 6、肺静脉:由肺内毛细血管网汇合而成,最后汇合成6~8支肺静脉,由 肺门出肺后注入左心房。 7、呼吸:指家畜不断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过程。 8、肾乳头:在肾皮质中,肾锥体顶部钝圆,称肾乳头。 9、隐睾:动物出生后,睾丸没有下降到阴囊内,而是一个或者两个 留在腹腔内。 10、脉络丛:填空题: 1、关节、肌肉、骨 2.骨膜、骨质、骨髓、血管和神经 3.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 4.管状器官、实质器官 5.肾,膀胱、输尿管、尿道 6.颌下淋巴结,颈前淋巴结、髂下淋巴结7、12对、迷走神经8.嗉囊9.硬膜外腔10、背侧索、腹侧索、外侧索11膈曲,胸骨曲和骨盆曲12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13. 间脑中脑、脑桥、延脑间脑 14.泄殖腔 15门静脉 三、单选题: 1. C 2.A 3. B 4.D 5. B 6. D 7. C 8. B 9. B 10. B 11. D 12. D 13A 14. A 15. D 六、 判断并改错,在括号内添"或",并改正错误。(每小题1.0

分,共8分) 1. 猪胃属单胃,其胃粘膜全部为有胃腺,分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 2. 体循环起于右心室,终于左心室。() 3. 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速度是与其直径相关的,直径越大,则传导速度越慢。() 4. 肌胃和嗉囊是禽类对食物进行化学消化的主要器官。( ) 5. 牛肾与猪肾一样均属于表面光滑的乳头肾。() 6.家畜胎儿的心脏房间隔上有一个卵园窝,左右心房互不相通。( ) 7. 臂神经丛由六、七、八对颈神经的腹侧支和一、2对胸神经的腹侧支 组成。(") 8.胎儿脐静脉中血液含氧量比脐动脉中的高。(") 七、问答题(25分) 1、关节的基本构造如何?并说出家畜前后肢的主要关节。(5分)答:关节由关节面,关节腔, 关节囊, 关节软骨和血管、神经构成。(2分)前肢的主要关节从上到下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指关节, (1.5分)后肢的主要髋关节,膝关节,跗关节,趾关节。(1.5分) 2、猪肝的分叶情况如何?肝脏有哪些机能?( 5分) 答:猪肝较发达,分左外叶,左内叶,右外叶和右内叶其中右外叶上有尾叶,右内叶上有方叶,胆囊位于方叶上。(2.5分)肝脏主要功能有分泌胆汁,合成物质,贮存物质,形成尿素,解毒,和参与体内防卫的作用,在胎儿时期具有造血功能。(2.5分) 3、写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径路。(5分) 答:①体循环径路:血液从左心室输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全身各细胞组织→毛细血管网进入营养物质交换和代谢物质交换→小、中、大静脉及前后腔静脉→返回心脏的右心房。(2.5分 ②肺循环的径路:血液从右心室输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到肺泡组织→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和代谢物质交换→汇集成多条肺静脉返回心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 观察经制备好的骨骼标本,了解其特点。 1.主轴骨骼 鱼类:脊柱分躯椎(附有肋骨,保护内脏器官)和尾椎(运动用)两部。两栖类;脊柱分?化为一块颈椎、七块躯椎和——块骶椎,尾椎则愈合为一块尾杆骨。 爬行类:脊柱分化为颈椎、胸腰椎、骶椎及尾椎。 鸟类:脊柱的颈椎较多,而胸椎互相愈合,腰椎、骶椎及部分尾椎与腰带合成复合的骶部,尾椎最后为一块尾综骨。 哺乳类:脊柱分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部。 2.头骨:脊椎动物的头骨,在软骨鱼类只有软骨颅,硬骨鱼才变为硬骨,加以真皮形成的骨骼参加在内,头骨数目可多到180余块。以后随着进化,合并和消失等方式,到哺乳类减到35块,到人类只留28块。 3.附肢骨:肢带(肩带和腰带)和肢骨是连动器官的支柱,依照动物生

活状况而起变化。 鱼类:肩带和腰带都不与脊柱相接,末端为鳍条,成为胸鳍和腹鳍。两栖类:肩带在腹中线上与胸骨相接,包括喙骨、前喙骨、肩胛骨和上肩胛骨。前肢由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构成。腰带与脊柱相接,由髂骨、坐骨及耻骨组成。后肢由股骨、胫腓骨、附骨、跖骨及趾骨组成。 哺乳类:腰带组成骨盆。肩带中的肩胛骨更为发达。锁骨变化多。肢骨的基本情况未变,唯腕骨数目减少。 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消化系统 观察液浸标本,比较五类动物消化器官的口裂和口腔、消化管的各部分及消化腺。 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呼吸系统(图5—19) 鱼类:呼吸器官为鳃,受鳃弓和鳃条支持,鳃前隔的两面具有许多行平行褶皱的鳃瓣。内中有很多微血管,颜色鲜红,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两栖类:幼体仍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但肺的构造简单,还得依靠皮肤帮助呼吸。 爬行类:终生用肺呼吸,但肺结构尚较简单。 鸟类:适应飞行,除肺外,尚有与肺相通的气囊、构成双重呼吸。 哺乳类:肺更趋于发达、完善,呼吸的动作也更复杂,尤其是膈的存在,呼吸作用更为加强。

无脊椎动物各系统进化主线 3

物发生律或称重演律: 德国学者赫克尔提出 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 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消化系统的进化主线: 原生动物只有胞内消化,可用伪足或胞口摄食,另外还可植食和腐食性; 海绵动物仍然是胞内消化; 腔肠动物开始有了消化管;胞内和胞外消化; 扁形动物为胞外消化,但消化管是不完全的; 线形动物出现了完全的消化管,并且有了分化; 环节动物以后由于真体腔的出现,消化管更加复杂和分化,同时有了消化腺。 呼吸系统的进化主线: 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都没有呼吸和排泄系统,呼吸作用通过体表完成的;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也无呼吸系统,呼吸也是体表进行的,寄生种类为厌氧呼吸,环节动物的呼吸可通过体表和疣足进行; 软体动物的呼吸通过体壁突起的鳃和外套膜进行; 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包括鳃(虾)、书鳃(鲎)、书肺(蜘蛛)、气管(昆虫)、气管鳃(幼虫) 以及体表; 棘皮动物的呼吸是通过管足和皮鳃完成。 排泄系统的进化主线: 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的排泄活动也是借体表完成的;原生动物还可通过伸缩泡进行排泄; 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的排泄系统为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原肾; 扁形动物的排泄系统是焰细胞,线形动物则是原肾管; 环节动物的排泄系统是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共同组成的混合型的后肾; 软体动物的排泄系统是中胚层的后肾; 节肢动物排泄系统有两类,一是体腔管演化而来的肾管,一是马氏管; 棘皮动物的排泄是通过管足和皮鳃完成。 循环系统的进化主线: 环节动物之前的各门类没有专门的循环系统;原生动物中的细胞质流动起到循环的作用; 海绵动物、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通过消化循环腔起着循环的作用; 线形动物的原体腔也有输送养料的功能; 真体腔的出现产生了血管,环节动物开始有了真正的循环系统; 除环节动物中的大部分为闭管系统外,其他的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均为开管式。 神经系统的进化主线: 原生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只有纤毛虫有纤维系统联系,起着感觉传递的作用; 海绵动物也无神经系统,借原生质来传递刺激; 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为网状; 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的神经系统为梯形;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为链式;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

一、体制: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侧对称 (1)无脊椎动物 原生动物: 变形虫——无对称 放射虫、太阳虫、团藻——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 相等的对称面)→适应于悬浮在水中 草履虫——两侧对称 多孔动物、腔肠动物: 基本上为辐射对称(通过身体中央轴有许多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相等的部分)→适应于固着在水中 海葵——两辐对称(海葵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生活方式从固着、漂浮演化成爬行方式或游泳,身体呈两侧对称→适应于爬行生活,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胎层:单细胞→单细胞层→二胚层→三胚层(分化盲支:多孔动物门胚胎发育存在逆转)原生动物 : 单细胞动物没有胚层的概念;即使是团藻也只有一层细胞, ; (真正地多细胞动物有胚层的分化) 肠腔动物 : 二胚层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出现三胚层(在动物进化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体腔:无体腔→假体腔→真体腔(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 无体腔 线形动物(假体腔动物): 假体腔(初生体腔,即直接跟体壁的肌肉层和消化管道的壁相接触没有中胚层形成的 体腔膜包围,也不和外界相通)←胚胎时期的囊胚腔所形成的 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真体腔退化): 真体腔(体腔的位置处于中胚层之间,外围由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造成了 各种器官的进一步特化 四、体节和身体分布:同律分节→异律分节(身体分节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 不分节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 原始分节(机体各部分结构和机能分化,但身体不分节) 环节动物: 同律分节 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 异律分节(导致了动物的身体分部)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 一、肠腔动物门:(网状神经系统)开始出现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神经网是动物 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由二级和多级的神经细胞组成。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成一个疏松的网叫神经网。有一个神经网的可以存在于外胚层的基部,有两个神经网的分别存在于内、外胚层的基部,还有的除此外中胶层也有神经网,神经网间可通过突触连接也可不通过突触连接,与内外胚层的感觉细胞、皮细胞等相连形成神经肌肉体系。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是无定向的,称扩散神经系统。 二、扁形动物门:(梯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髓”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纵神经索间有横神经索相连。出现梯形神经系统。 三、假体腔动物:(管式神经系统)以线虫动物为代表,在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其上 连有腹、侧、背神经节。神经环向前伸出的神经 到头端唇乳突等感觉器官,后面的神经在尾端汇 集。其中背神经索司运动,腹神经索司运动和感 觉,侧神经索司感觉作用于排泄管。 线虫的神经系统有围绕咽部的围咽神经环;与围 咽神经相连的主要神经节有成对的侧神经节和腹 神经节;神经环向前后伸出多条神经,以背神经 和腹神经最发达(筒式)。

四、环节动物:(索式神经系统既链式神经系统)脑(咽上神经节):1对 咽下神经节:l对 围咽神经环:连接脑和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每节有1个神经节 蚯蚓有简单的反射弧,包括3种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细胞体位于体壁表皮细胞中,感受刺激后经神经纤维传导到神经节内。联络神经元在神经节内,接受感觉神经传入的冲动,再传递到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位于中枢内,神经纤维将冲动传到肌肉等效应器。

动物解剖学

绪论及运动系统 1.概念 矢状面:与动物体长轴平行而与地面垂直的切面。 额面:与身体长轴平行(与地面平行)与矢状面横断面相垂直的切面。 横断面:与动物体长轴相垂直,与地面相垂直的切面,与器官长轴相垂直的切面也叫横断面。 关节:又称间接连接,是骨连接中较普遍的一种形式,形成关节的骨与骨之间的滑膜围成关节腔,内有滑液,可进行灵活的运动。 腹白线:位于腹腔侧壁上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向下延伸为宽阔的腱膜,两侧的腱膜在腹中线相互织成形成一白色纤维纵带,称白线。 骨盆:由两侧的髋骨和顶壁的荐骨及前四个尾椎与两侧的荐坐韧带形成的前宽后窄的圆锥型腔。 胸廓:由背侧的胸椎两侧的肋骨和肋软骨底壁的胸骨组成,胸廓部的肋较短,并于胸骨连接坚固性强但活动范围小,胸廓后部的肋长且弯曲,活动范围大。 门:位于实质性器官上有血管神经淋巴,出入的部位为门。 2.动物躯干和四肢骨骼及主要关节名称(见笔记) 3.关节的主要构造及椎骨的一般构造

关节:关节面及关节软骨,关节囊关节腔有的关节尚有韧带,关节盘等辅助结构。 椎骨的一般形态:组成记住的各段椎骨由于机能不同,形态和构造虽有差异,但基本相似,均由椎体,椎弓和从椎弓发出的突起组成。 椎体:是椎骨的腹侧部分,呈短圆柱形,前有突出的椎头,后有稍凹的椎窝。相邻的椎体由椎间软骨相连接。椎弓:是椎体背侧的拱形骨板,椎弓和椎体间围成椎孔,所有椎孔在脊柱中相连而成椎管,主要容纳脊髓。椎弓基部的前后缘各有一对切迹,相邻椎孔的切迹合成椎间孔,是神经和血管出入椎管的通路。 突起:有三种,从椎弓的中央向背侧伸出的一个突起,称棘突,各段椎骨的棘突形态,长度和方向均不相同,它们主要和韧带附着。从椎弓基部向两侧伸出的一对突起,称为横突。从椎弓背侧的前后两缘各伸出一对关节突,与相邻椎弓的关节突形成关节。 4.骨的类型,基本构造,骨的表面形态,解剖学的方位 术语 骨的类型:长骨短骨不规则骨扁骨 骨的构造:骨膜骨质骨髓血管神经 骨的表面突起:骨面上截然高起的称为隆起,突出较小且有一定范围的称为结节,小的结节称为小结节,较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