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 复习纲要

马克思 复习纲要

马克思 复习纲要
马克思 复习纲要

题型:

一.单选(20*1分)

二.多选(10*1分)

三.辨析(5*5分)

四.材料(2*15/10分)

五.论述(2*10分)

提纲:

全书:第一、二、三章是哲学部分,占考试比例的70%-75% 第四、五章是政治经济学部分

第六、七章是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P2-3(狭义、广义、不同角度)

2、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

(1)P4社会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P6阶级背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P8理论来源: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

4、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意义:P10 19世纪40-60年代——P11 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1)、P1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P1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P1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6、与时俱进的要求: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第一章:(唯物主义+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类别:第一性、同一性

3、哲学的派别: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两大派别:可知论、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部分:

4、六个概念:物质P30、意识P30、运动P32、静止P32、时间P32、空间P32

三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P56-57;(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

动的作用。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P32;

时空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P33;

一个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P32、33、34;(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辩证法部分:

5、两个观点:联系、发展P40-4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6、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1)、同一性和斗争性P43-4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P44)(2)、普遍性和特殊性P45-46;(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P4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3)、两点论和重点论P48;

质量互变规律:(1)、度的概念P46;(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6;(3)、与否定的关系P47

否定之否定规律P47:(揭示了)(原理)

7、五对范畴P49: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8、四个方法P50: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9、如何理解规律P54: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第二章:(认识论)

实践观部分:

1、实践的概念P34: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P35: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形式P35: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4、主客体关系P63:实践关系、认识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4-65:(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观部分:

6、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P66: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7、认识的本质P6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P68: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然后是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9、两次飞跃P69-70: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条件两个;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条件四个

10、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P71: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终极真理”

真理观部分:

11、真理的概念P7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2、真理的特点P72-73: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P75: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1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74-75: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第二,总而言之。

15、检验真理的标准P77-7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6、价值及特点P79-80: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17、价值评价及特点P81:第一,第二,第三。

第三章:(历史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P95: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98: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个子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P38-39: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4、社会根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00-101: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P107-10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6、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P113: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标准

7、阶级—历史范畴P115:姐姐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8、动力P112、116、120: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9、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3-124: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变化。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P125:

10、社会形态P109-111: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意义。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1、英雄史观代表观点: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

本质:历史唯心主义

12、普通任务起不起作用P133:历史合理论、平行四边形原理。

13、英雄人物、历史人物作用P133-134: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30-13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第四章:

1、价值规律

2、剩余价值规律

3、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和历史形态

第五章:

1、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形态、阶段

2、经济全球化

3、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意义P213-214:

2、马克思—数国胜利论vs列宁—一国胜利论P216-217:马克思恩格斯讲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几个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不意味着是这种革命将在某一天或某一时刻“同时发生”,而是指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列宁: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29-230:(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P231-232: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是和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P232-234:(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5、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P238: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和反复性

第七章: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55:(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飞跃的含义P89-9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3、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P263

4、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P265

5、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P267

重点:

1、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意义、要求

2、联系和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方法、意义

4、认识发展的变化过程、两次飞跃方法、意义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方法、意义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7、社会基本矛盾的方法、意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8、科学技术的作用、评价

9、群众史观的方法论意义、要求

10、如何看待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最根本的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3)最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实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政治立场上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所谓世界的统一性实际是指世界的本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统一与存在”是杜林的折中主义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物质,这就是唯物主义的立场;如果是指精神的存在,那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的“一刀两断”

答: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只有通

过否定,事物才能实现发展。

(2)辩证的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

(3)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肯定与否定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4、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准确地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而谬误则是主观与客观不符合的认识。

(2)任何真理都具有条件性,离开了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和谬误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对立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5、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正确论断。

(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表现在社会意识水平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水平之间也不完全一致。如18-19世纪德国的生产水平落后于英法,但思想意识水平却领先于英法。

6、时势造英雄

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所谓英雄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起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因此他们的出现及其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进程及程度

(2)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和主观因素的制约,他们虽然能够成为历史的代表人物,,但他们总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在他们身上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3)英雄的产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割裂这种关系,片面强调英雄人物的作用,就会陷入唯心史观。

7、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同社会历史的发展成反比

答:此观点正确,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所作的评价。

(1)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肯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历史中作用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其局限性,其一是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规律而是从道德出发进行批判;其二是不承认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宣扬“天才论”和唯心史观;其三是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而无法找到社会变革的现实道路。

(2)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具有启蒙和教育的意义;而一旦无产阶级革命付诸实践时,其理论的局限性和弊端就日益暴露出来。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1992年4月,就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不久,年仅35岁的山东诸城市长陈光启动了一项后被广泛传播为“卖光”的国企改革。从1992年4月到1994年7月,只用了15个月,诸城市282家国有和集体企业全部改制,其中90%以上的企业是将企业净资产卖给了内部职工。当时陈光将这种改革策略性地称为“股份合作制”。但大众有人讨论姓“资”姓“社”问题的年代,试图用“合作”淡化“股份制”。但大众的解读就是“卖光”。陈“卖光”也一夜闻名,广受争议。1996年2月,中央联合调查组赴山东诸城处理“卖光国企”事件。最后的结论是:诸城的改革,方向正确,措施有力,效果显著,群众满意。一个月后,朱镕基亲抵诸城,对诸城市采取多种形式探索搞活小企业的做法表示肯定。

?材料二:中国人民网2009年8月29日报道,山西省实施的我国规模最大的煤炭企业重组方案即将收官阶段,山西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个减少到100个左右,小煤炭将被彻底中介,煤老班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定局。按照规划,大型煤矿企业具备一定生产能力的地方骨干企业经过陕西省政府的同意都能就近兼并中小煤矿,而中小煤矿也可以自愿组合。这个方案是要让国企做所有煤矿的“老大”,让他们主要地承担起安全生产责任来,有利于加强煤炭企业的管理控制能力。

?材料三: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

核心。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试说明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曲折性与复杂性。

2、试用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原理分析材料二中的煤炭国企与私企之间的辩证关系。

3、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结婚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分析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产业领域企业改革的策略有何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观是(D ) A.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B.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C.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D ) A.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B.哲学是世界观的表现 C.哲学就是世界观 D.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 A.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的问题 D.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 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B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5、尼采哲学是(D ) A.经验论 B.唯理论C.唯实论 D.唯意志论 6、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C ) A.唯物主义观点 B.实践第一观点C.经验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这是(A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B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世界的存在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D )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1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联系问题上的(B ) A.唯物论 B.辩证法C.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1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13、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B ) A.肯定和否定 B.量变和质变C.运动和静止 D.同一和斗争 1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 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增减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15、现象和本质是揭示(A ) A.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B.真象和假象关系的一对范畴C.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一对范畴

马克思复习提纲-最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一、唯物的观点 1、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绝对、无限;相对、有限的统一) 3、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可知论 二、辩证的观点 1、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辩证法基本思想 2、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法总特征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内因、外因;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②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4、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内容、形式;本质、现象 三、实践的观点 1、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特点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4、真理:客观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四、实事求是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五、生产力是最革命因素的观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的观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群众路线——党的根本路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八、阶级的观点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九、资本主义一定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观点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2、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条件:人(工人阶级)、财(社会财富)、物(社会化大生产) 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理想的观点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共产主义的性质: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④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灭亡;⑤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 (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B.理论性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复习提纲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上?狭义上?)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列宁等对它的继承和发展,还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3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 4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马克思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表现?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

我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看法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机器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时间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诸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耀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中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很多人都认为马克思主义非常深奥,而且没有什么用,因此没有兴趣去学习。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用心,就会发现它和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或多或少启着指导的作用。我发现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时会不自觉的应用一些马克思主义原理,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我相信别人也会有同样的经历,扩大化来说整个社会因该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但就是不统一,有很多价值观相差很大的地方。正是这样,我们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来认识我们自身和这个社会,以便我们可以更好的和他人交流相处,更默契的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梦做贡献。我相信当我们踏上社会就会明显的感觉到这种思想对我们的影响之大,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

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这么精彩的课程如果没有用心学的话直接来说就是白上大学,白交学费了,因为我们没有学到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优秀的思想品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个人觉得当代大学生使命感应该是很强的,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是一二十年后的国家领导人,制定政策,法律,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一代人。即使能够影响整个国家的走向的也就仅仅是中央那么几个人,但是余下的却也担负着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责任。看一看现在社会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每每在新闻出现让人出现一些让人惋惜的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我看有很大比率的素质问题。如果说大学生这个群体都不能带动国民素质的进步的话,哪到底哪个群体,哪个组织有如此庞大的数量,还有如此良好的理论基础来提高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原因: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①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②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7.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9.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0.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1.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12.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3.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复习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1845年春天,马克思在布鲁塞尔草拟的一份笔记。产生背景: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如何超越旧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恩格斯考虑的重点。 地位:批判性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背景: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很恩格斯共同撰写。产生背景:适应当时无产阶级实践革命的需要而写作,也是他们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地位: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全面阐述;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革命。 3.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出自:《共产党宣言》。时间:1847年12月-1848年1月。作用: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战斗口号;这一口号公开宣布了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和国际主义性质。 4.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出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宗教观的观点。 人民以宗教为精神抚慰从而创造了一个颠倒的世界,这与鸦片对人的荼毒一样。马克思此言意在指出宗教对于人民的害处,从而得出对宗教的批判的必要性。 5. 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第一次从整体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 6. 灌输理论出自:列宁的《怎么办?》无产阶级的自觉,社会主义意识的形成,只能靠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工作,把社会主义理论首先灌输给才智出众的先进工人,使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然后经过把他们科学社会主义灌输给工人群众以指导工人运动。所以,灌输就是教育,从外面灌输就是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工人阶级,克服自发性,提高自觉性,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革命运动。 7. 马克思主义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及其价值(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生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阶级问题的基本理论出发点。(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阐明了全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最重要的结论,是整个人类阶级斗争史、特别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阐明了无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历史使命,指明了阶级斗争的最终归属。 三点贡献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学习、领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主要之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C)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这句话是说(C)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 A ) A.不可知论者 B.所有唯心主义者 C.唯物主义者 D.可知论者 9、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 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 出了否证 10、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提纲.docx

2 ?绪论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第一章 3.意识的木质及表现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 5.物质? 7.运动与静止 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0.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2.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7.质变与量变 18.辩证的否定观 19.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20.发展的知识点 21.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22.量变,质变

23.意识的作用 ?第二章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4.实践决定认识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7.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真理的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0.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1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3.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第三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评价生产关系的标准。 5、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缺陷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7、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 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0、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屮的作用 1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1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1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屮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章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价值规律 7.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8 ?劳动力商品及其条件 9.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与经济危机 11?平均利润的形成 12.资本的原始积累 13.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4.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孑盾 1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木条件 17.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8.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建立的,为他们后继者所发展的,以 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 命性的统一。(课本思考题第2题)P14 科学性不意味着价值中立与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 与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互相支撑,相互促进,有机 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 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 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 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 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基础,理论品质与社会理想 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各 标题及其基本内容)P15-19 ●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 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立论基础。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与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 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C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4.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假象是(C )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反映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8.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地质队员探矿 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复习提纲_(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复习提纲(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复习提纲(2009年11月) 1、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狭义含义?P3 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P4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P16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前人的什么理论成果?P8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什么?P17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P14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8、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是什么?P21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什么?P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0、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P28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1、列宁是怎样界定物质的?P30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 唯物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以承认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而且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立足点。 立足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表现。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种多样的。 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过程。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定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并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正确对待矛盾,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延安整风 所谓延安整风,是指1942年到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前,在以延安为中心的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场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定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不仅对于加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加速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对于尔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延安整风的背景和条件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什么要在1942年提出开展全党整风运动呢?这是由当时我们党所面临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所决定的。 A 背景 自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党的总路线是正确的,党在各方面的工作是有很大成绩的,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和总政策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党在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后沦陷区开辟了一个近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战场,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已成为坚持长期抗战和夺取全国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但是,这时我们党还有很多缺点,还是有问题的,而且就某种意义上讲,问题还相当严重。 (一)党的广大高级领导干部在理论修养上还很差,不善于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是在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直接帮助下建立起来的。那时,我们党既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善于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又没有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党的纲领、路线和重要决策以及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的任免,都要经过共产国际批准。所以,自1921年党的成立至1935年党的遵义会议以前这十几年中,党的中央领导机关,接连不断地发生右的和“左”的严重错误。尤其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期(1931—1935年)党内所出现的以王明为主要代表、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给我们党和中国革命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和危害。1931年秋冬之交,王明被当时的党中央派往苏联后,又被共产国际委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和主席团委员等重任,因而使这一错误路线进一步膨胀起来。1935年1月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才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但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曾长时间得到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未能从思想根源上进行彻底清算,所以多年以来,在全党、特别是在党的高级干部中,对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未能取得统一的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末王明从苏联回国,又搬用共产国际指示,提出“一切服从统一战线,这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口号,主张对国民党让步。在1937年12月政治局会议和1938年3月政治局会议上,他一再反对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不点名批评了毛泽东。当时,毛泽东虽然赞成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但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