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教师职业的职业地位、作用与特点

2、掌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3、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及在教育中的地位

4、了解三种不同性质的师生关系

5、掌握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内涵、学生的基本特征、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电影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

(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产生与发展

1、概念:教师的概念与教师所具有的职业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最早在原始社会中,教师是由氏族首领或具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来担任的,其目的是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进入奴隶社会,教师多由政界人员担任,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与法制,并培养国家需要的统治者。到了封建社会,教师的职能进一步增大,不仅仅是要维护社会秩序,而且要使社会文化与文明得以延续与发扬,此时,多由德才兼备的学者来担任教师,如古希腊时期出现的“智者派”。发展至现代社会,教师的职能更加广泛,担任教师的人也更具有专业性。在现代社会,教师主要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广义上,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在狭义上,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我国的《教师法》中,教师的概念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2、教师职业的产生:由教师概念发展可见,教师专业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其作用是为了传播生产知识与生活经验。所以,教师职业产生的最原始动力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当然,原始社会中的“教师”,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是在学校产生之后出现的。学校的产生促进了专职教师的产生。专职教师的产生意味着教师这一职业开始独立,具有自己特有的职业要求与特点。

3、教师职业的发展:在学校产生之前,教师主要是一种兼职教师,充当教师的人,除了教师的职责外,更重要的是要履行其他职责,比如管理职责,像我国的“吏师”,西方的神父、牧师等。那此时,教师的职业尚处于一种隐蔽状态,即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职

业,而是隐蔽在其他职业之内。那么,随着学校的产生,教师这一职业开始独立起来,出现了专门的教师。而且,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也日益显著,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并给予其极高的评价,如英国哲学家培根称教师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栽培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苏联教育家加里宁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及“园丁”,“蜡烛”等等说法。可见,教师这一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逐渐具有了独立性,而且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也不断地被要求进步。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已与古代意义上的“教师”有了很大的差别:(1)多功能性,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育人功能等等;(2)专门性,作为教师,必须经过培养与培训,取得合格证书;(3)高素质性,现代教师的内涵更丰富,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4)发展性,现代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使自己成为会学习的人。

(二)教师职业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职业的地位与作用可从两个角度来衡量,一是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教师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是指教师职业对一定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一般来说,职业社会作用的大小与其地位高低呈正相关。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首先,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理论建构、知识创新、品德示范、宣传咨询等直接参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

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

因此,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不可取代,教师的劳动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承认。

(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1)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

2)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

3)教师职业的权利

4)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校教育则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对象的控制作用,这种作用是以教师

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以教师运用适当的方式去启发培养学生的智能,以教师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具体表现,从而调节控制和改造学生的身心结构和能力。其次表现为对教育影响的控制作用,教师对教育过程的种种因素,有着选择改造控制的职能。在许多情况下,教师要创造和选择合乎教育目的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影响,决定何时以何种形式来影响学生。

肯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有受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一方面。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学习知识需要有人传授,发展智力需要有人提供机会和条件,形成品德也需要有人塑造和培养,因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塑性和模仿性,客观上要求教师给予帮助和培养,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客观性表现。同时,学生身心发展又是在自身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获得和实现的,学生的主动性是构成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因素,既是教师活动任务和内容,也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失去它的主要内涵,失去了他的对象和归宿。因为,教师所培养的是具有一定主动性又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正确和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这是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处于主体地位。从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来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都是错误的。相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学生都处于主体的位置,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手段都是客体。

总的来说,教师在教育过程是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

(三)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教师劳动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劳动,主要体现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的特殊性上。教育是以人为对象,教育的产品是人,教师的劳动工具是教师的人格、人品、学识和智慧,这些都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下列特点:

1.复杂性

(1)从劳动目的上看是复杂的。教师劳动的目的不是生产某种物质产品,而是要“生产”一种新人。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既要向他们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本领,又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使他们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尚思想和献身精神;既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学会如何学习,同时,又要发展他们的体力,使他们具有为国家富强而艰苦奋斗的健康体魄。这多方面的规格要求比起物质产品的固定可量的具体指标来说,无疑要复杂多了。

(2)从劳动对象上看是复杂的。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他们有自己的需要和态度,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经受着不同的影响,

遗传素质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的基础不同,这一切都决定了教师在进行教育劳动时就不能像物质生产劳动那样,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而必须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从劳动方式上看是复杂的。教师的劳动虽以个体劳动为主,但要在学生身上形成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必须善于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教师之间的各种影响。要看到,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不仅来自学校,来自教材,来自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上,而且也来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就必须善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善于组织利用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在最佳影响中不断进步。然而,要把这复杂多样的影响都组织到有效的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教师之间的协调一致和密切配合,则是十分艰巨和复杂的。

2.创造性

1)从劳动对象上看需要创造性。前面说过,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一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程度相似,具有很多共同特点。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周围环境、个人努力程度和所受教育的具体情况的不同,使得彼此的身心发展各有特点,心理面貌上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课堂上偶然出现的新情况,要善于利用教育机智,创造性地妥善处理。

2)从劳动内容上看需要创造性。教学内容虽然已为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但怎样把这些死板、生硬的东西变成形象具体、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通过深入钻研教材,考虑学生特点,研究教学方法,参考先进的教学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设计安排。没有这样一番绞尽脑汁的加工制作功夫,僵化刻板地按照教材的安排去照本宣科,必然使教学陷于失败。

3)从劳动方法上看需要创造性。教学上从来没有,也不会有适用于一切年级、一切教材的固定的金科玉律式的程序和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具体怎样去组织教学过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渴望,怎样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怎样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特长等,无不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实施。因此可以说,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决断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不仅如此,广大教师也是从事教育科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尤其在高等学校,广大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同时也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科学研究的任务。通过科学研究,发明新的科学原理,发现新的科学规律,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所提供的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方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教育科学的前进。这一切,正如加里宁所说:“真正的教师工作实实在在是个创造性的工作。”

3.长期性

通过教师的劳动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教师劳动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就是人的某一具体、局部的身心特点的发

展变化也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例如,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完美化,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和实践所能实现的,而要经过多次的再认识和再实践才能逐步达到较高的境界。况且,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人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必须反复进行、长期进行。

4.示范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武装学生的头脑,而且通过自身的行动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渊博的学识会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教师对某一学科领域的赞赏和专精会成为学生追求的理想。总之,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充分认识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无论在言论行动上,还是在思想感情、立场观点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榜样。

(四)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教师的地位、作用与专业特点,最终都是通过其职业角色和具体形象来反映的。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扮演自己职业角色和具有良好职业形象的教师。

1、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充当的角色行为来表征和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师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认识,必须要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教师角色与教育者角色的界限。如果把教师角色等同于管理者(如校长、书记)的角色,就有可能把教师角色泛化,反而不利于教师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教师角色尽管是多样的,但它却具有一定的范围。二是教师角色是价值认识,还是事实认识的问题。许多学者对教师角色的认识都是建立在期望基础上,即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这对于有效发挥教师作用是有引导作用的,然而教师角色作为完整的认识对象,不仅是“应该”和“必须”,而且是“可能”,应根据现代教学的性质和教师的特点来客观地加以认识。现代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的文化授受活动,而且是师生的相互交往活动、情感交流活动、教学共同生活的创造活动等。教师作为主体,其作用的客体为教材、学生个体与集体、自我、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作为客体为学生主体所认识。基于这样的教学特点,现代教师主要扮演以下集中角色。

1)学习者和学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

6)学生的朋友

2、教师的职业形象

1)教师的道德形象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它是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自古以来,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最基本形象。“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等,强调的是教师的“榜样”作用、示范作用。这些形象当然是重要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至上的形象受到了怀疑。因此,重建教师的道德形象显得十分重要。另外,时代的发展也赋予了教师以新的道德要求,如民主、公正等。

2)教师的文化形象

教师是以文化为中介来与学生发生关联,对学生产生实质影响,并实现对社会的文化功能。文化不仅提供了教师形象确立的源泉、材料,而且使教师形象设计与塑造有自己的个性。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传统的教师文化形象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维护者,所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皆是教师的典型文化特征。然而,传统教师的文化形象随着时代发展受到严峻挑战:首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迅速增长并不断老化,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其次,教师是惟一信息源的传统文化权威观已经被打破,学生也是文化资源的拥有者,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的文化展示与交流提供时空和机会,教师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再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以及千差万别的学生个性差异,要求教师改变教书匠的刻板形象,自觉地、主动地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将经验认识提升到理论层次,成为新文化的创造者。

3)教师的人格形象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复杂多样的人,其劳动是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特别强调:在教学工作中,一切应以教师的人格为根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形象。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理想教师的人格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幽默感等。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证明了教师的性格与学生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总之,教师的职业形象应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三者统一的整体,教师形象建设是一个不断设计与改造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地位、功能、条件进行科学认识,需要教师职业内部不断建立起自己的规范,需要教师个体自觉地建构。

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2课时)

(一)教师职业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

教师应否专业化,曾有过较长时间的争论。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

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作一门专业,因为它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方能获得与维持。传统观念认为,学者即良师,只要有知识、有学问就可以做教师,而没有意识到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还要有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有对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有不断思考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更直接地显示出它对维系人类生存的本质意义。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并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这样,教师的专业就凸现出来,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就成为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1、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由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育方面的原因:

(1)学生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成长的规律。(应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2)科学技术发展得越来越迅速,教师既要有较高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有宽广渊博的综合知识,与一个专业科学家不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分化,也越来越综合。

(3)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教师理解和掌握,并能恰当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善于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学会处理信息。(4)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现代师生关系需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懂得学生的心理,不讲究教育方法是做不到的。

(二)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当了一辈子教师也并不意味着专业性都得到了发展。教师专业化过程虽然与时间有关,但不仅仅是时间的自然延续,更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真正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

1.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如“科教兴国”的理想,“让每个学生都成才和成人”的理念等。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

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

2.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

系统。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量的拓展,即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创新。教师知识的质的深化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学术性,教师能不能说“自己的话”,能不能在自己教育教学领域有发言权,是衡量其专业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是专业性教师追求的目标。当然,知识结构的优化过程还包括教师个体独到的感悟、体验和经验总结。

3.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专业能力的种类与结构如何,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说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设计教学的能力,即教师在综合考虑教材、学生、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教学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等进行整体构思的能力。②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板书板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演示等的能力。③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如班级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外学习管理能力等。④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如理解他人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⑤教育教学机智,即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⑥反思能力,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正确评价的能力。

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即教师对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⑧创新能力,如创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能力。4.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具体包括:①自我形象的正确认知;②积极的自我体验;③正确的职业动机;④对职业状况的满意;⑤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⑥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⑦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与教学模式。

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过程是在教师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职业生活个性化的过程,也是良好教师形象形成的过程。一旦专业自我形成,它不仅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方式,而且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三)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特征。有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表明,虽然师范教育对专业化发展不可忽视,但许多中学优秀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其成长是多阶段的连续过程。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达到成熟的时间有长有短,少则3年、5年,多则10年、20年。从师的整个职业生

涯来看,专业性发展有成熟期,也有保守期和衰退期。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

代表人物:富勒和鲍恩、叶澜(见书120页)

(四)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

教师的专业化涉及到教师职业地位的改善、职业报酬的提高、教育权力的重新划分、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师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教师个体的专业化过程必然受到社会多层组织机构制约,也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从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途径来看,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

1.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性的起点和基础,它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特性之上,为培养教师专业人才服务。为此,师范教育必须强化其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职能,把学术性、师范性和服务性结合起来;注重师范专业信念体系的形成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建构反映教师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建立有效的教育实习制度。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并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措施。新教师的人职辅导有一个安排有序的计划,主要是由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在我国,各级师范院校还承担了短期的系统培训工作。其目的是向新教师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3.在职培训。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在职教师提供的适应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掌握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论,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辅之以计算机知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在职培训活动很广,可以是业余进修,也可以是校本培训(如集体观摩、相互评课、相互研讨)。

4.自我教育。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经常性的系统的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改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键事件、自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感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确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第二节学生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本质、特点、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个主体,它是相对教师而言的。没有教师的教,学生也能学习,严格地说,这时的儿童还不是“学生”,而是“学习者”或“自学者”的角色。这里指的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是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它具有与自然状态下学

习的人不同的特征。

(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三)学生是完整的人

(四)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二、学生的地位

学生的地位包括学生的社会地位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

(一)学生的社会地位

1959年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

1989年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规定:“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世界儿童公约》,我国儿童应享有受教育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身体自由权和内心自由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财产受到管理、保护权,独立财产权,生活获得照顾权,民事活动代理权,休息娱乐权,获得良好的校园环境权,拒绝乱收费的权利,拒绝不合理劳动权,拒绝不合理校内外活动权,荣誉权,著作权和平等对待权。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直是教育史上争论的重大问题,其中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它把学生看成是可以随意涂抹的一张白纸,一个可以任意填灌的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来说,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它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这两种观念都不适当地贬低或抬高了学生的地位,是不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学生作为教育认识的客体是指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承认学生的客体性和客体地位,就是强调教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与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

因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三、学生的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含义

一般说来,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身体发展包括学生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心理发展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学生发展是众多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三)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生理成熟期提前。

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

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务实的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增多。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二)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所谓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主体间关系的最优化,而这种最优化的标准既要符合教育规律,又要符合时代要求,也就是说,理想的师生关系既有普遍的特征,也具有时代特征。具体而言,现代社会的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既有主观的方面,也有客观的方面,既有教育内部的,也有教育外部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3.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从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可以看出,教师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主体,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建立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以下几种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和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2)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2) 二、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儿童和青少年。 1.学生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人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具有自我意识 3.学生是具有明显发展特征的人 4.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二)根据学生特点施教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要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 2.承认学生独立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也承认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多途性、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和发展结果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对自己受教育的过程进行调控。提高学生自我意识。 3.学生发展的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教学中要创设活动情境、活动机会促进学生发展。 4.教学中把学生当做完整的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三)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这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 4.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 ●学生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经历,建立起他与生活世界的意义关系。 ●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课程和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5.学生是文化中的人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人,也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文化背景,要赋予学生人文关怀和文化熏陶。 6.学生是时代中的人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时代的人,他们的思想、言行都带有时代的印痕。 ●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时刻考虑学生的时代特征以及时代对学生的心要求。 三、师生关系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1.【多选题】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其特点包括()。 A.学生是迅速发展中的人 B.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C.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可能性 D.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 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可塑性 3.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 A.名誉权 B.人身自由权 C.受教育权 D.人格尊严权 4.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隐私权 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无差别原则 B.无歧视原则 C.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D.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6.【多选题】《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有() A.遵守法律法规 B.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C.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D.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E.保持身心健康 1.我国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教学 B.教书育人 C.科研 D.解惑 2.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角色的()。 A.多样化 B.专业化 C.单一化 D.崇高化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是教师职业角色的()方面。 A.传道者的角色 B.授业者的角色 C.示范者的角色 D.朋友的角色 4.学生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这体现了教师的()角色。 A.管理者 B.示范者 C.朋友 D.传道者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角色。 A.管理者 B.示范者 C.授业解惑者 D.传道者 6.教师在建立班集体、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活动中扮演着()。 A.研究者 B.示范者 C.朋友 D.管理者 7.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进行科学发现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创造性的利用教育规律 D.探索未知领域 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9.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10.教师的工作不仅需要付出繁重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还要面对学生的差异性,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11.【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我国学者通过调查,归纳出中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如下: 次序特征次序特征 1 教学方法好6 对人对事公平合理 2 知识广博,肯教人7 负责任,守信用 3 耐心温和,容易接近8 说到做到 4 实事求是,严格要求9 有政治头脑,关心国家大事 5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10 讲文明,守纪律——摘自《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 如果你是新任教师,请你从教师素养的角度,阐述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 师? 12.【多选题】学校中教师的权利包括()。 A.教育教学 B.获取报酬 C.爱护学生 D.参与教育管理 1.【多选题】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主要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教师职业的职业地位、作用与特点 2、掌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3、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及在教育中的地位 4、了解三种不同性质的师生关系 5、掌握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内涵、学生的基本特征、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电影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 (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产生与发展 1、概念:教师的概念与教师所具有的职业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最早在原始社会中,教师是由氏族首领或具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来担任的,其目的是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进入奴隶社会,教师多由政界人员担任,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与法制,并培养国家需要的统治者。到了封建社会,教师的职能进一步增大,不仅仅是要维护社会秩序,而且要使社会文化与文明得以延续与发扬,此时,多由德才兼备的学者来担任教师,如古希腊时期出现的“智者派”。发展至现代社会,教师的职能更加广泛,担任教师的人也更具有专业性。在现代社会,教师主要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广义上,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在狭义上,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我国的《教师法》中,教师的概念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2、教师职业的产生:由教师概念发展可见,教师专业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其作用是为了传播生产知识与生活经验。所以,教师职业产生的最原始动力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当然,原始社会中的“教师”,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是在学校产生之后出现的。学校的产生促进了专职教师的产生。专职教师的产生意味着教师这一职业开始独立,具有自己特有的职业要求与特点。 3、教师职业的发展:在学校产生之前,教师主要是一种兼职教师,充当教师的人,除了教师的职责外,更重要的是要履行其他职责,比如管理职责,像我国的“吏师”,西方的神父、牧师等。那此时,教师的职业尚处于一种隐蔽状态,即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职

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 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命。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 1、非职业化阶段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 的萌芽——庠,那时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奴隶时期——学在官府、以吏为师。西方——僧侣为师。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 现二产生。 3、《 4、专门化阶段:一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 现为标志。 5、专门化阶段:从量的急需到质的转化。“师范教 育”扩充为“教师教育”。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 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 7、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表现在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表现在: ①& ②因材施教 ③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④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2、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课堂内外、校内外等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长期性指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 2、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间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2、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四、教师威信 (一)教师威信概述 1、概念: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 2、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3、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4、形成过程:一般说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二)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以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五、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链接从教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 1、政治理论修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填空:西方古代祭司就是教师。 填空:西方中世纪教师大多是神职人员。 填空:186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 填空: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一种趋势。 填空: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体现在哪几方面? 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2.专业知识和技能; 3.专业训练和资格; 4.专业自主; 5.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6.专用地位。 填空:中小学教师这种职业的功能表现在: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使社会更加文明进步。伦理规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填空:教师有两个专业:一个是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个是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填空: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自主权。 辨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答:“此题正确,教师专业技能有技艺性、经验性。教学是一种艺术。 填空:教师的专业地位是指教师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政治待遇的高低。 填空:教师的经济地位分三种:高于型、相等型、低于型。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几方面?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4.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5.劳动成果精神性。 填空: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填空:教师的角色是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变化的。

现代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1.诊断者; 2.传授者; 3.指导者; 4.评价者; 5.管理者; 6.研究者; 7.协调员填空:诊断者:是指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各方面情况、特点、原因等进行了解、分析和判断。诊断者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 教师怎样才能做好诊断者? 1.教师要掌握关于人的一系列知识。 2.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教育诊断的工具和方法。 3.教师多做诊断性评价的工作。 填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最原始最基本的角色是传道者。 传授者对教师的要求? 1.自己勤于学习,知识丰富,注重修养,品行端正。 2.教师还要掌握传授的方法和技能,既要善于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填空:陶行知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传授者。 论述:指导者? 指导者角色,是指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知道的主要内容是两方面,一是学习指导,而是生活指导。 教师为什么要做好指导者? 由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对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更高了。现代社会是一个急速发展的社会,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需要教师给与指导和帮助。 教师怎样才能做好一个指导者? 1.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 2.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 3.教师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 4.建立学习、生活与心理辅导的机制。 5.教师自己要善于自主学习,努力保持心里的健康和身心的快乐。

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 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命。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 1、非职业化阶段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 的萌芽——庠,那时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奴隶时期——学在官府、以吏为师。西方——僧侣为师。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 现二产生。 3、专门化阶段:一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 现为标志。 4、专门化阶段:从量的急需到质的转化。“师范教 育”扩充为“教师教育”。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 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表现在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表现在: 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2、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课堂内外、校内外等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长期性指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2、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间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2、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四、教师威信 (一)教师威信概述 1、概念: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2、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3、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4、形成过程:一般说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二)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以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五、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链接从教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完整版)山香版教育学第四章教师和学生

第四章教师和学生(特别重要)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非常重要) 一.教师的概念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 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2.教师的根本任务(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性质 (一)教师职业性质 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地位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2.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 夸美纽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二)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书) 2.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加里宁(育人) 3.人类潜能的开发者(开发潜能) 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三)教师职业(及中国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 “学在官府”、“以吏为师”、“以僧为师”——没有专门的教师 2.职业化阶段 私学 3.专门化阶段:量 师范教育机构:世界:法国 我国:清末,上海-盛宣怀-“南洋公学” 4. 专业化阶段:质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 1995你那,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 最大的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理解后的选择题) 管理类型:强硬专断、仁慈专断、放任自流、民主管理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 6.“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教师应该反思自己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和创造性 (二).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 (三).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间长、见效慢 间接性:教师通过学生对社会起作用 (四).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的表现(多): 性质、对象、任务、过程、手段 创造性的表现: 1. 因材施教 2. 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3.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 概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定向能力,是教师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作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及时、恰当、有效的措施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第六章 课程 教案

第六章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目的的载体,回答“教什么”的问题。课程论是有关课程的理论,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课程理论派别。课程问题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永恒问题。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国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历时最长、参加人员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课程改革。 回答“教什么”的问题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就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一位教师说:“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对这次课程改革,我表示支持并积极参与。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我也非常赞同。但是,理论家告诉我们,课程既包括书本知识,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经验;既有教材内容,又有教师、学生、环境;既有看得见的,又有看不见的;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总之,我感觉理论家似乎在告诉我们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这样的课程概念似乎有点玄、空。真到了实际工作中,我还是不知该如何理解和把握课程,还是不知该怎样做。”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定义的维度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我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集合、音乐、天文学 局限:未能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忽略智力发展、创造力表现和个人成长等因素;未能包括课外活动和学校生活的经验;忽略涉及课程设计的工作,如教学策略、顺序程序、引起动机的方法、内容的诠释等。完整的课程,应该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个性发展。 2.课程即学习经验 代表人物:杜威(美) 主要观点: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试图把握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被视为有很大潜力的、独特的学习者,因此学生的经验是最为重要的。 局限:理论上讲,这种课程很具有吸引力,但是在实践中却很难实行。这种课程定义的维度未能指出何种经验应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提供;会在一定程度上排除系统化知识的学习; 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亦可能包含好的和不好的经验;未指出经验所要达到的结果,似乎以学习经验为目标。 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帝斯 主要观点: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实施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需要来规定所教的知识、技能等,专业教育者的任务是要考虑如何把它们转换成可以传递给学生的课程。换言之,课程就是从某种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局限:认为课程应该不加批判地再生产社会文化的想法是幼稚的,现实社会文化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合理。倘若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须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那么就会使现存的偏见永久化。 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教育学第六章_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复习教师与学生 一、选择题 1、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进行科学的发现 D.探索未知领域 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引导性 D.长期性 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6、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 为学生具有() A、依赖性 B、向师性 C、背师性 D、示范性 7.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D.包括以上三者 8、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 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10、教师或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 学生有()

A、身心健康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人身自由权 11、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13、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学生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力,并受到法律保护 B、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是学生的一项义务 C、学生的家境贫寒,家长可允许学生辍学,这并不违法 D、偷看学生的私人日记,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14、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 B、学生是以学习为主 C、学生的发育不健全 D、学生缺乏直觉性 15、下列哪种课桌摆放方式不利于师生的交流() A、秧田式 B、圆桌式 C、马蹄形 D、蜂巢式 16、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D、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17、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这体现了儿童个体发展的什么特点()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18、在我国、以下哪一项不是对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 A、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B、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C、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与较高的专业技能 D、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19、人们常说:“教育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B、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C、创造能力 D、观察能力

教育学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 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 命。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 1、非职业化阶段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 的萌芽——庠,那时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奴隶时期——学在官府、以吏为师。西方——僧侣为师。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 现二产生。 3、专门化阶段:一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 现为标志。 4、专门化阶段:从量的急需到质的转化。“师范教 育”扩充为“教师教育”。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 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表现在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表现在: 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2、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课堂内外、校内外等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长期性指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2、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间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2、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四、教师威信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练习题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练习题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2、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特定的()属性的人。 A、自然 B、社会 C、实践 D、现实 3、为了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有() A、高度的政治觉悟 B、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C、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D、良好的人际文化 4、就教育专业素养而言,教师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和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具有一定的()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5、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 A、现实性 B、潜在性 C、可塑性 D、普遍性 6、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动力 B、前提 C、条件 D、基础 7、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8、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 A、依赖性 B、向师性 C、背师性 D、示范性 9、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 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0、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4.( )的产生,使教师的培养走上专门化的道路。 A.师范教育 B.学校培养 C.校外培训 D.校际交流 5.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职位,从时间上来说( ) A.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出现的早 B.是同时的 C.师范学校出现的早 D.不确定 6.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高尚完美的,最值得学习。这说明学生具有( ) A.依赖性 B.向师性 C.可塑性 D.接受性 7.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广延性 D.连续性 8.( )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A.杜威 B.夸关纽斯 C.洛克 D.赫尔巴特 9.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师生关系主要是一种( ) A.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B.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C.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D.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10.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教学 B.班级管理 C.发展学生智力 D.教书育人 11.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 A.教育能力 B.管理能力 C.研究能力 D.控制能力 12.下列关于师生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师生在教学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 B.教师指导、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 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2. 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3.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C 进行科学的发现 4. 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创造性 B 示范性 C 引导性 D 长期性 5. 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创造性 B 示范性 C 复杂性 D 长期性 6.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 )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7. 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 ) A.教师的专业理想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 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专业自我 8. 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 )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9. 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 )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0. 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 ) 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D 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B.发展学生的智力 D.教书育人 ) B.进行技术的发明 D.探索未知领域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1.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 A. “虚拟关注”阶段 B. “生存关注”阶段 C. “任务关注”阶段 D.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 B.是教育的客体 C是认识的主体 D.是学习的主人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 B.入职教育 C.自我教育 D.包括以上三者 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D.包括以上三者 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 A.心理关系 B.教育关系 C.伦理关系 D.社会关系 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 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B. 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填空题 1 ____________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 的体现者。 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面。

教育学第八章-第十一章补充练习题答案

第八章 一、选择题 1、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 育的基本途径是( A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智育 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 )。 A、教学 B、完善人格 C、社会实践 D、发展智力 3、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 A )。 A、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B、发展智力 C、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D、促进身心健康 4、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双基,具体是指( C )。 A、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技巧 B、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C、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D、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B )。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激发动机 D、巩固运用 6、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A )。 A、教学原则 B、教学目标 C、课程标准 D、教学方法 7、教学工作的中环节是( B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与批发 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8、教师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讲深讲透,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映 的教学原则是( C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式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9、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表象的教学阶段是(B )。 A、激发动机 B、感知教材 C、理解教材 D、巩固知识 10、围绕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程序是( A )。 A、教学组织形式 B、课的类型 C、课的结构 D、教学过程 11、教师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是贯彻哪项教学原则的基 本要求?( C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式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2、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发展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哪项教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成为一种独立得社会职业,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世界上最早得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3、教师职业得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得( )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4、( )得产生,使教师得培养走上专门化得道路。 A、师范教育 B、学校培养 C、校外培训 D、校际交流 5、师范学校得出现,与教师成为一门独立得社会职位,从时间上来说( ) A、教师成为一种独立得社会职业出现得早 B、就是同时得 C、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D、不确定 6、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就是高尚完美得,最值得学习。这说明学生具有( ) A、依赖性 B、向师性 C、可塑性 D、接受性 7、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就是学校最重要得师表,就是最直观、最有教益得模范,就是学生最活生生得榜样。”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广延性 D、连续性 8、( )认为,教师就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得职业。 A、杜威 B、夸关纽斯 C、洛克 D、赫尔巴特 9、从教育学得角度来研究,师生关系主要就是一种( ) A、主体与客体得关系 B、教育与被教育得关系 C、权利与义务得关系 D、影响与被影响得关系 10、教师得根本任务就是( ) A、教学 B、班级管理 C、发展学生智力 D、教书育人 11、教师职业得特殊要求就是必须具有( ) A、教育能力 B、管理能力 C、研究能力 D、控制能力 12、下列关于师生关系得说法中,错误得就是( )

A、师生在教学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 B、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得目得就是促进学生得自主发展 C、师生在人格上就是平等得关系 D、师生在社会道德上就是输出一吸收得关系 1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出自( ) A、《春秋》 B、《论语》 C、《师说》 D、《学记》 14、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她职业道德得显著标志就是( ) A、敬业爱业 B、为人师表 C、团结协作 D、热爱学生 15、盛赞教师就是“人类灵魂得工程师”得教育家就是( ) A、夸美纽斯 B、加里宁 C、杜威 D、洛克 16、( )时期,那些出卖脑力劳动得“士”被称为中国第一代教师群。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春秋战国 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实践性知识得就是( ) A、课堂管理技巧 B、课堂导入技巧 C、现代教育技术 D、提问技巧 18、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得特定要求不包括( ) A、以谋生为主要目得 B、必须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C、需要具备相应得专业知识 D、要达到符合规定得学历 19、具有一定得自我反思能力属于教师得( ) A、学科专业素养 B、职业素养 C、能力素养 D、人格素养 20、在罗杰斯得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得角色变成了( A、促进者 B、指导者 C、主导者 D、决定者 21、《中华人民共与国教师法》从( )开始施行。 A、1986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9年 22、教师职业就是促进个体( )得职业。 A、自由化 B、现实化 C、专业化 D、社会化

教育学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 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D.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进行科学的发现 D.探索未知领域 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引导性 D.长期性 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 A.教师的专业理想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专业自我 8.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9.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0.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1. 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 A.“虚拟关注”阶段 B.“生存关注”阶段 C.“任务关注”阶段 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 B.是教育的客体 C.是认识的主体 D.是学习的主人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 B.入职教育 C.自我教育 D.包括以上三者 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D.包括以上三者 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 A.心理关系 B.教育关系 C.伦理关系 D.社会关系 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 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B.了解和研究学生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文艺复兴时期的埃拉斯莫斯 群体功能 (1)归属功能 到了一定年龄,就需要让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以此获得安全感 (2)认同功能 是对群体倡导的价值观念具有认同感 (3)支持功能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从群体中获得肯定、鼓励和支持 (4)塑造功能 学校利用群体作用来教育和塑造人 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是由哦正式文件明文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分工 (2)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有助于班级管理与建设,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起着阻碍作用。教师在管理非正式群体时要摸清其性质,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先决条件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取向) (1)行为主义取向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他们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或是通过学习获得,或是因为没有学会正确的行为。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责任是强化适宜的行为,并根除不宜的行为 (2)人本主义取向 学生有自己的决策能力,他们可以对控制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百依百顺,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向学生提供最好的机会去发掘归属感、成就感和积极的自我认同,以此来维持一种积极的课堂环境。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应更多地运用沟通技能,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性质和后果,自己把问题解决 (3)教师效能取向 关注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课堂管理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技能,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可以达到改善课堂管理质量的效果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我国学者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勒温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途径,可以把课堂纪律分为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年龄越小,作用越大 (2)集体促成的纪律 主要是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4)是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国外学者参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把不同年龄儿童的纪律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反抗行为阶段:经常拒绝服从管教 (2)自我服务行为阶段:以自私自利为表现 (3)人际纪律阶段: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别人喜欢自己 (4)自我约束阶段:以自我管理为表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