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东北大学行政公共管理考研参考书目真题高培勇公共经济学第三版笔记

东北大学行政公共管理考研参考书目真题高培勇公共经济学第三版笔记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公共部门?——亦称政府部门一一经济活动的科学。或者说,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刘象是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进一步说,尽管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表现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事实上它是存在着一条主线的。这条主线,就是围绕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而发生的收入与支出。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有一个别称——公共财政学。

本书对于公共经济学的阐释,是从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意义开始并以公共部门的收入与支出为主线的。作为开篇,这章的基本线索是:由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评判入手,分析市场机制的缺陷,给出社会公共需要的概念,揭示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界定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公共财政的职能。

1.1 资源配置效率:含义与条件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经济学家看来,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是否具有效率是最重要的。

那么,应当如何把握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和条件呢?

1.1.1 效率的含义:帕累托效率

对资源配置效率含义的最严谨的解释,是由帕累托做出的。

著名的帕累托效率准则: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就是缺乏效率的。

实际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帕累托效率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都可能是以其他人境况变坏为条件而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好。

帕累托效率准则的意义:为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提供了一种合理配置资源的判断标准。

帕累托效率准则的实际含义:经济活动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资源的配置就可说是具有效率的。

1.1.2 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将以往使用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一分为二”:

按照其覆盖范围的大小,区分为“私人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与”社会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两类。即所谓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

社会总效益指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该种物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总的满意程度。

社会边际效益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社会边际效益以通过人们为增加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能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

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少。

社会总成本指的是因生产一定量的物品或服务所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价值。

社会边际成本指的是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社会边际成本可以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来测定。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只要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大于其社会边际成本,就至少会有一人会随该种物品或服务产量的增加而使自己的境况较前变好,同时又不会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较前变坏。可以用净边际效益来表示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与其社会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

结论:只要一种物品或服务的净边际效益是正数,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在这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上,便会获得追加的效益。

进一步推理,为了使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益最大化,该种物品或服务的产量的增加应当持续到这样一点:其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或其净边际效益为零。如果该种物品或服务的产量超过了这一点,其社会边际成本就会大于社会边际效益,从而其净边际效益就会为负数。

这表明,用于该种物品或服务生产的资源的追加,反而减少了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益。

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即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用公式表示,即为:MSB=MSC(1—1)

结论:一种具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可使其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满足这样一种条件,即每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1.2 市场失灵:社会公共需要

我们所生活的经济制度环境叫作市场经济。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主体的环境中,对于公共部门经济活动意义的分析,显然要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开始。

1.2.1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假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价格信号具有充分灵活性和伸缩性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其必要条件是:

(1)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私人所有;

(2)所有的交易都在市场上发生,并且每一市场都有众多的购买者和销售者

(3)没有任何购买者或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

(4)购买者和销售者都可享有充分的信息:

(5)资源可充分流动并且可无任何阻碍地流向任何使用者

满足上述五个条件的完全充争的市场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呢?

先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在决定某种物品或服务的购买(消费)量时,消费者总要比较一下其货币支出——价格——与所能获得的满足程度——私人边际效益).如果追加一个单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私人边际效益大于其必须为之付出的价格,他就会增加该种物品或服务的购买量。

如果追加一个单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给他带来的私人边际效益小于其必须为之付出的价格,他就会减少该种物品或服务的购买量。如此的调整将持续到他从最后一个单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所获得的私人边际效益恰好等于其必须为之付出的价格时为止。

这时,他所获得的满足程度达到了最大化:既不会增加购买量,也不会减少购买量。

联系前面的分析,消费者购买某种物品或服务所获得的私人边际效益也就是该种物品或服务所提供的社会边际效益。

若以P 代表价格,MPB 代表私人边际效益,MSB 代表社会边际效益,

则上述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

P=MPB=MSB(1—2)

再看生产者的销售(生产)行为。

在决定某种物品或服务的销售(生产)量时,生产者比较的是其增加销售(生产)——单位物品或服务所消耗的成本——私人边际成本与所能获得的货币收入——价格。

如果追加一个单位物品或服务的销售(生产所消耗的私人边际成本小于其所能获得的价格,他就会增加该种物品或服务的销售(生产)量。

如果追加一个单位物品或服务的销售(生产)所消耗的私人边际成本大于其所能获得的价格,他就会减少该种物品或服务的销售(生产)量。

如此的调整会待续到他以最后一个单位物品或服务的销售(生产所获得的价格恰好等于其因此而消耗的私人边际成本时为止。这时,他所获得的利润实现了最大化。

与前面的情形相似,生产者销售(生产)某种物品或服务所消耗的私人边际成本也就是该种物品或服务所消耗的社会边际成本。

若以P 代表价格,MPB 代表私人边际效益,MSB 代表社会边际效益,

上述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

P=MPB=MPC=MSB(1—3)

P=MPB=MPC=MSB 一=MSC(1—4)

在由此决定的产量水平上,所有的消费者已将其消费量调整到了其私人边际效益等于该种物品或服务的购买价格的水平。所有的生产者已将其生产量调整到了其私人边际成本与该种物品或服务的销售价格相等的水平。

如果消费者就是该种物品或服务的唯一受益者。

并且,生产者承担了制造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所有成本,那么,也就意味着该种物品或服务的MSB=MSC.所以,该种物品或服务市场的均衡点就是其最佳的产量点。如果这种条件在所有的市场上以及所有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物品或服务上都得到了满足,那就意味着,处于这经济制度环境中的所有资源的配置达到了最佳状态,即实现了帕累托效率。

经济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当(1—4)式的条件在所有的市场上和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物品或服务上都得到了满足时,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问题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毕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它的五个必要条件不可能同时完全具备。只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就有可能出现运转失灵。这时,就要引人公共部门或者说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了。

1.2.2 市场机制的失灵:公共物品或服务

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

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公共物品或服务

效用的非可分割性:这类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全体社会成员联合消费,共同受益;

消费的非竞争性: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受这些物品或服务,并不排斥、妨碍其他社会成员同时享用;

受益的非排他性:它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其付款的社会成员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

这类物品或服务的突出代表: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公路修建等。

具有如此特点的物品或服务,显然不同于一般的物品或服务:消费者不愿为此付出价格,企业不愿也无能力生产或提供,市场也无法通过供求双方的力量为其求得一种均衡价格。

其所以如此,恰恰在于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在这类物品或服务上发生了分离,或说是这类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私人边际效益,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在这种条件下,市场显然不能按照有效的产量水平供给这类物品或服务。

市场机制的作用既然在公共物品或服务上发生失灵,它的生产或提供自然要另辟他径——非市场的方式。

1.2.3 市场机制的失灵:收入分配不公

效率并不是评判社会资源配置状况的惟一标准。

在很多情况下,公平也是必须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中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基本事实是,由市场所决定的居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纳税前收入的分配——并不公平。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因素:

一是每个人所能提供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的数量,

另一是这些生产要素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价格。

由于人们所拥有或继承的生产要素的差别,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往往会拉开差距。

尽管一定的收入分配差距可以提升效率,但如果差距过大,不仅本身有违社会公平约要求,而且会导致诸如贫困、富裕阶层中财富的浪费、社会冲突、低收入者阶层得不到发展与改善自己处境的机会等一系列不好的社会后果,甚至由此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市场机制的作用既然在收入分配方面发生失灵,对于它的调节自然也要另辟他径——非市场的方式。

1.2.4 市场机制的失灵:经济稳定发展

从微观上考察,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可以运用帕累托效率准则来评判的。

但是,若将该准则推广到宏观,则就显得有些不够用了。

宏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效率即宏观经济效率的评判,还需要借助于其他的指标,即就业、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

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这一点早已为创立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体系的凯恩斯学派所证明。

在该学派看来,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在实现宏观经济水平方面的失灵,

一方面是由于价格信号在某些重要的市场上并不具有伸缩自如、反应灵活的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从总供求角度看,不同经济主体在实现其经济利益上所具有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也会使市场的自发力量不能经常保证总供求在充分利用资源的水平上相一致。

既然市场机制本身不具有保证持续稳定增长的可能,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亦要借助外力——非市场的方式一—加以实现。

1.2.5 小结: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

在逐条列举了市场机制失灵的若干方面之后,我们已经发现,这些失灵的方面都与一个共同的领域——社会公共需要——有关。

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它指的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的突出的特征:

(1)整体性。也就是它是由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或者说大家都需要,而不是由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单独或分别提出的。

(2)集中性。也就是它要由整个社会集中执行和组织,而不能由哪个或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分散的活动来加以满足。

(3)强制性。也就是它只能依托政治权力、动用强制性的手段,而不能依托个人意愿通过市场交换的行为加以实现。

易于看出,社会公共需要实质就是不能通过市场得以满足,者通过市场解决得不能令人满意的需要——市场失灵的领域。

作为人类需要的两大部分之一,社会公共需要是不可或缺、必须满足的需要,而不是可有可无、可以满足也可以不满足的需要。

既然市场机制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上是无效的,那么,启动另外一个满足人类需要的非市场运作系统公共部门或者说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来担负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任务,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尺,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便不难界定了。

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领域,正是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的范围。

我们可以对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经济活动做一简短的归纳:

(1)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即由政府部门负责提供那些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因而不能通过市场有效供给的物品或服务。(2)调节收入分配。

即由政府部门运用各种手段对有欠公平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调节,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即由政府部门担当起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责任,干预、调节经济的运行

1.3 公共财政的职能

前面说过,公共经济学的一个别称是公共财政学。

在公共经济学中,公共经济和公共财政是一对可以且经常互换的概念。这是为什么呢?

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要从事任何形式的经济活动,政府部门总是要花钱的。

要花钱,就要去筹钱。这一收一支之间,便是政府部门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一个线索——公共财政或政府财政。

然而,作为围绕政府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集财源、拨付经费的活动,公共财政同其他线索上的政府经济活动有所不同:通过它,可以折射、反映政府部门所从事的所有经济活动。

埃克斯坦在《公共财政学》提到“如果你想了解联邦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都干了些什么,或者,在未来的一年里将要干些什么,那么,你只要看一下联邦公共财政预算就是够了。”

倘若说政府部门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多种多样,可从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目的加以分类的话,那么,无论从哪一角度、基于哪一目的做出的分类,财政收支活动,都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

相对于其他线索上的政府经济活动而言,财政收支活动,是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地位的。

既然公共经济活动与公共财政活动之问具有如此密切的联系,我们在界定了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之后,便可给出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

1.3.1 资源配置职能

公共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的原因:

一、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

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严格定义,是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给出的。按照他的定义,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服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服务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种物品或服务消费的减少。

为了清楚地辨别公共物品或服务同私人物品或服务的区别,经济学家们将萨缪尔森定义加以引申,归纳了公共物品或服务具有与私人物品或服务完全不同的三种特性,即效用的非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具体见本书3.1.1)。

正因为公共物品或服务具有上述三个特性,市场的生产或提供才成为失效的方式。这时,就发生了休谟指出过的所谓“公共地悲剧”。

“公共地悲剧”形容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有公共物品或服务存在,“免费搭车者”的出现就不可避免;

但如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成为免费搭车者,最后的结果则是没有一个人能享受到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好处。我国古老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寓言,其实也是用于形容免费搭车者这类”公共地悲剧”的。

“公共地悲剧”实际上告诉我们,不能指望追求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个人会保证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因此,休谟认为,公共财政的职能之一,就是在个人之间以及在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可以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

假定一个社会是由生活在一个孤岛上的渔民所组成的。经过了几次渔船与岩石相撞和搁浅之后,这个孤岛上的渔民感到有必要建造一个灯塔为渔船导航。显而易见,这样的灯塔一旦建成,对岛上的每一个渔民都可带来益处,每个渔民都可享用它所提供的效用,就是说,它的效用具有非可分割性;任何一个渔民对灯塔效用的享用不会排斥、妨碍其他渔民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其他渔民享用的数量和质量,就是说,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即使有个别渔民不参加灯塔建造或不为之承担费用,他照样可享受灯塔导航的益处,没有办法因其未为此出力或出资而不准他享受灯塔的效用,就是说,他的受益具有非排他性。可见,这样的灯塔是一种公共物品或服务。

仍继续上面的例子。这样的灯塔对岛上的每个渔民来说无疑是有必要建造的。那么,采取什么方式才能建造起来呢?

一种方式是由私人即某一渔民出资建造。这显然是不可行的,任何渔民都不能因为其出资建造了灯塔,而向享用灯塔导航效用的渔民收费,或禁止不肯交费的渔民在灯塔附近航行。他做不到这一点。另一种方式是组织渔民共同去干。渔民们可以聚集在一起,共同制订建造计划,按照某一标准确定每个人应分摊的工

时和费用,然后集体建造。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满足下述两个条件之一:-是参与灯塔建造的渔民们有权强迫不肯合作的人离开这个岛屿。二是这个岛上没有不予合作的人存在。显然,这也是不可能的。第三种方式是由政府出面兴建。而政府一旦介入,前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政府在这方面的最大优越之处是它拥有强迫其所辖区域内的所有成员(如这个岛屿上的所有渔民)为类似灯塔这样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建造出资或出力的权力。政府可以向其所管辖的人民征税,然后用来提供类似灯塔这样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也就是说,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征税取得灯塔建造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将灯塔建造纳入政府支出,从而以非市场方式——公共财政手段提供类似灯塔这样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实现社会资源在私人物品或服务和公共物品或服务之间的有效配置。

在以公共财政手段履行资源配置职能方面,有许多现成的例子,诸如国防、外交、宁宙空间探索、公安司法、环境保护等,这些都是经济学家所列举的主要公共物品或服务,也都是需要通过公共财政手段来提供的。

需要注意:以公共财政手段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并不意味着公共物品或服务一定要由公共部门米直接生产。例如,供国防使用的军火用品属于公共物品或服务,但在许多国家,军火用品中的相当大的部分是由公共财政出资并交由私人部门生产的。

二、外部效应的存在。布坎南斯塔布尔宾合作发表了一篇题为《外部效应》——对外部效应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只要某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或某一企业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变量是在另一个人(或企业)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

公式表示为:

U A=U A(X1,X2,X3,...,X n,Y1)

即是说,如果某一个人A 的效用,不仅受其所控制的活动X1,X2,X3,..,X n,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其他活动Y1 的影响:而Y1 又在第二个人B 的控制之下,就发生了外部效应。

布坎南和斯塔布尔宾将类似于Y1 的这类活动解释为”任何可以计量的人类行为,如吃面包、喝牛奶、向空中喷烟、在公路上酒水以及救济穷人等”。

相对而言,一些公共经济学教科书的定义似乎更为简练些:当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对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发生了影响,而其又未参与该项交易的任何决策时,即存在外部效应。

由上述对外部效应定义的表述可见,外部效应的关键方面是相互影响而义没有相应的补偿。

某些企业或居民的行为活动影响了其他企业或居民,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简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很明显,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种活动会影响到其他企业或居民,或者,会受到其他企业或居民的影响。也就是说,具有外部效应的经济活动的例子是随处可拾的。

如果某一企业或居民的行为活动使得其他企业或居民因此而受益,可称为正的外部效应,或称作外部效益。反之,如果某企业或居民的行为活动使得其他企业或居民因此而受损,可称为负的外部效应,或称作外部成本。

无论是正的外部效应,还是负的外部效应,如果不能予以纠正或抵消,其结果都将是资源配置的失效。

即具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不可能实现具有效率的均衡。

这是因为,在存在正的外部效应(外部效益)时,社会边际效益就会和私人边际效益发生偏离,社会边际效益超过了私人边际效益。

而决定市场状况的是私人边际效益,由此会导致社会消费不足。

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外部成本)时,社会边际成本也会和私人边际成本发生偏离,社会边际成本超过了私人边际成本。

而决定市场价格的是私人边际成本,由此会造成物品或服务的过度生产。

由此看来,除非外部的有利因素(正的外部效应)正好为外部的不利因素(负的外部效应)所抵消,否则帕累托的资源配置效率便不可能达到。那么,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纠正外部效应呢?

如果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有可能求得外部效应问题的适当解决。

可以通过市场估价解决一个经济主体与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外部联系问题,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

其结果,将无外部效应存在。

但是,如果完全竞争的五个必要条件中有一个或更多的条件丧失,就会产生不能适当解决的外部效应。这时,就不能指望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解决问题,而必须由政府部门以包括公共财政手段在内的非市场方式来解决了。

用于矫正外部效应的公共财政手段通常可归纳为两类:

为了纠正诸如环境污染这类问题。

政府可以课征污染税,迫使污染者为此付出附加成本,调整生产决策,减少产出水平,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程度;

为了纠正因外部效应对总产出带来的波动影响,

政府可以对因负的外部效应造成的过度生产实施抑制生产措施,如课征高额税收,而对因正的外部效应造成的生产不足实施鼓励生产措施,如给予财政补贴。

三、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

不完全竞争状态或说是市场竞争失灵的出现,主要是垄断以及规模报酬递增行业的有在而造成的。

从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在不完全竞争的状态下,生产者按照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法则决定的产量水平,低于帕累托资源配置效率所要求的水平。

按此决定的价格水平,高于社会边际成本的水平。由此势必造成一种净效益的损失,或说是资源配置的失效。

为了使产量增加到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的水平,并使价格降至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水平,公共财政必须进行干预。

例如,可以通过对这类企业发放财政补贴的办法,从而要求其增加产量,降低价格。

也可以接管这类企业,直接将物品低价出售,并按照价格=社会边际效益=社会边际成本的标准,安排产量和物品售价。

1.3.2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公共财政之所以履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是因为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存在。

前已述及,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所决定的收入初次分配状况极不公平。

这样,客观上就要求社会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

然而,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有效的再分配很难完成。原因在于:

(1)在市场中通常不存在以公平分配为目标的再分配机制,或者,即使这样的再分配机制存在,功能也极

为微弱;

(2)私人慈善机构或许能进行某些方面的再分配活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在缺乏一种相互配合的政策的情况下,一种慈善行为很可能与另一种慈善行为发生冲突。

既然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不能解决再分配问题,客观上又要求社会进行这种再分配,那显然只有依靠外部的力量,以非市场方式——公共财政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了。

公共财政可以说天然地具有作为进行再分配工具的有利条件:

政府拥有强制征税的权力,这使得它可以大规模地介入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通过税制设计上的巧妙安排,如征收累进的所得税,把资金从那些应该减少收入的人们手中征集上来,

然后,再通过各种类型的转移性支出项目,如医疗保险、食品券补贴等,把资金移转给那些应该增加收入的人们。

1.3.3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公共财政之所以履行稳定经济的职能,是由于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

在公共经济学中,稳定经济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概念。

稳定经济:指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控经济,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

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的认识基础上的。

如所熟知,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还是萨伊的“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代表性观点,实质上都在于表明这样一种共同的认识:即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完美无缺的,无须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但20 世纪30 年代大衰退的爆发,给鼓吹自由放任者以当头棒喝,使之陷人无法自圆其说的境地。

以此为契机,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

从过去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是尽善尽美的转变为认识到其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方面难如人愿。

为此,政府必须担负起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职能,去充当协调总供求关系与维持力量平衡的砝码,发挥其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推进器作用。

在政府所拥有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中,公共财政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在维持总供求的大体制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可以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或二者兼用,通过压缩政府部门需求和压缩私人部门需求来抑制社会总需求;

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又可以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二者兼用,通过增加政府部门需求和增加非政府部门需求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发生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许的,因为这正体现了以财政收支的不平衡换取整个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的意图。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公共财政上的制度性安排,使财政发挥某种“自动”的稳定作用。

如累进所得税制就具有这种功能:

当经济繁荣时,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累进所得税会自动随之而递增。

这时,它就产生了一种拉力,防止经济过度繁荣而发生通货膨胀。

当经济衰退时,投资减少,国民收入下降,累进所得税会自动随之而递减。这时,它又产生了一种推力,

防止经济过度衰退而导致萧条,从而促使经济趋于自动稳定增长。

在支出方面,如失业救济金支出制度,也可以发挥类似的作用。

由于它规定了领取失业救济金者的收入标准,当人们的收入因经济过“热”而普遍增加时,可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数自然减少,救济金支出随之减少,从而财政总支出“自动”获得压缩;

反之,当人们的收入因经济不景气而普遍下降时,有资格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数自然增加,救济企支出随之增加,从而财政总支出“自动”获得增加。

本章小结:

1.经济学家以帕累托效率准则来评判资源配置状况。

2.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可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直接给出,即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

据此,可将评判一种经济制度是否具有效率的标准定义为:全社会的资源配置状况满足这样一种条件,即每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3.政府经济活动的必要性是同市场失灵和社会公共需要相联系的,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的五个必要条件不可能同时完全具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收入分配公平目标方面存在诸多缺陷。

公共物品或服务、收入分配不公以及经济周期性波动便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也就是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领域。这些正是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的范围。

4.在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社会中,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是以“市场失灵”为标准,从纠正和克服市场失灵现象出发加以界定的。由于公共物品或服务、外部效应以及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决定了公共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

由于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存在,决定了公共财政履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由于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又决定了公共财政履行稳定经济的职能。

关键术语

公共经济

公共财政

帕累托效率

社会边际效益

社会边际成本

公共

物品或服务

外部效应

社会公共需要

公共地悲剧

免费搭车者

公共财正

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

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3.公共财政要担负哪些职能?

4.简要解释MSB=MSC 的含义。

第二章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指某些企业或居民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企业或居民,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换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我们已经知道,当外部效应存在时,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决策中所依据的价格,既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效益,也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

其原因在于,某种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企业或居民受到了影响,而该第三者因此而获得的效益或因此而付出的成本在交易双方的决策中均未给予考虑。

其后果在于,依据失真的价格信号所做出的经济活动决策,肯定会使得社会资源配置发生错误,而达不到帕累托效率准则所要求的最佳状态。

本章将首先对外部效应进行简单的分类,然后考察外部效应是如何导致资源配置发生扭曲的,在此基础上,说明公共财政矫正外部效应的政策措施。

2.1 外部效应:分类和事例

2.1.1 外部效应的分类方法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外部效应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此,可以依照不同的标准

来分类。例如,

外部效应的承受者,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生产者。

于是,按照外部效应的承受者的不同,可将外部效应区分为对消费活动的外部效应和对生产活动的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的发起者,可能是生产单位也可能是消费单位。

于是,又可按照外部效应的发起者的不同,将外部效应区分为生产活动的外部效应和消费活动的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可能对承受者有利,也可能对承受者不利。

于是,还可按照外部效应结果的不同,将外部效应区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外部效益——和负的外部效应——外部成本。

据此,外部效应大致有下述八种排列:

(1)消费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某一居民或家庭因其他居民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受益。

(2)消费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某一企业因某一居民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受益。

(3)消费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某一居民或家庭因其他居民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受损。

(4)消费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某一企业因某居民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受损。

(5)生产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某居民或家庭因某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受益。

(6)生产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某一企业因其他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受益。

(7)生产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某一居民或家庭因某一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受损。

(8)生产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企业因其他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受损。

2.1.2 正的外部效应与负的外部效应

尽管对外部效应可从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分类,但从外部效应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来看,最基本的还是依靠外部效应的结果来分类,即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正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在存在正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无论是物品的买者,还是物品的卖者,都未在其决策中计入其间交易可能给其他企业或居民带来的益处。

关于正的外部效应的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是消防设备的交易。一笔消防设备的交易,除了买卖双方可从中得益之外,其他企业或居民——至少是邻近买方的企业或居民——也可从火灾蔓延的风险因此而减少中得益。但消防设备买卖双方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买卖决策并未加人其交易会降低第三者的财产损失风险这样一个因素。如果加人了这一因素,也就是将外部效应考虑在内,在不能向第三者收取相应报偿的情况下,消防设备的交易量将肯定会因此而出现不足。

负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无论是物品的买者,还是物品的卖者,都未在其决策中计入其交易可能给其他企业或居民带来的损害。

工业污染对人及其财产所带来的损害,是关于负的外部效应的一个最突出的例子。

工业污染在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降低人们的财产以及资源的价值上的负效应,已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所共识。

但是,与带来工业污染有关的物品的生产者和购买者,显然是不会在其生产决策或消费决策中考虑那些因此而受损害的人们的利益的。

也正因为如此,这类物品的生产往往是过多的。

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影响都可称作外部效应。

那些对第三者所造成的可以通过价格或可以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影响,就不是本章所阐述的外部效应。

例如,如果一个人增加了摄影的爱好,那么,这一爱好本身肯定会增加对摄影器材的市场需求,从而抬高摄影器材的市场价格。

毫无疑问,其他摄影爱好者或摄影器材消费者会因摄影器材价格上扬而受损。

但不能因此说由于这个人的摄影爱好的增加而给第三者带来了负的外部效应。

物品价格上扬,仅仅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该物品相对于人们的现实需求来说变得稀缺了。

价格上扬的结果是一部分收入从购买者手中转移给生产者,并增加了生产该种物品的动力。

同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通过价格的提高也使现有的产量处于合理状态。

很明显,这样的影响并不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当然也不在政府要采取措施加以矫正的效应范围之列。

2.2 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前面已经指出,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私人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会同社会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发生偏离。

由于决定企业或居民的经济选择的是私人边际效益和私人边际成本,而不是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所以,当企业或居民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忽略了外部效应带给其他企业或居民的效益和成本时,其所做出的决策很可能会使资源配置发生错误。

2.2.1 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负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

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

比如,由于污染环境,造纸行业的生产会给除纸张交易双方之外的其他企业或居民造成损害。

无论买者或卖者都未核算其给第三者带来的这一成本。

可用外部边际成本来表示这种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产量而给第三者所带来的额外的成本。外部边际成本是生产某物品或提供某一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的一部分,但它未在该种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中得到反映。

仍以造纸行业为例,它之所以会带来负的外部效应,是因为纸张生产所造成的污染物倾泻于河流,导致水资源的污染,从而降低水资源使用者可从中获得的效益,如减少可供捕捞的鱼量,妨碍人们进行的诸如游冰、划船等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

对此,可区别三种情况来分析,即外部边际成本不变,外部边际成本递增和外部边际成本递减。

再一种情况是,外部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趋于递减,并最终为零。

但对于负的外部效应来说,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一般较小。

这是因为,外部边际成本的递减实际上意味着污染造成的总损害将按一个递减的比率增加;

而在某一点之后,追加的污染不会带来进一步的损害。

显而易见,污染损失不可能存在着一个最高限额。

运用外部边际成本的概念,可以解释负的外部效应是如何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的。

前面已经指出,除非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否则,依据私人边际成本做出的产量决策肯定不是最佳的。

这表明,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小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结论是: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过多状态。

2.2.2 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同负的外部效应类似,正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

例如,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就是带来正的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接种疫苗不仅会使接种者本人减少感染病菌的可能,那些没有接种疫苗的人也可因此而减少接触感染病菌者的机会。

依此类推,整个社会都可从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中得益。

再进一步,如果疾病能以这种方式得以根除,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都会成为某一人接种疫苗的受益者。可用外部边际效益来表示这种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而给第三者所带来的额外的效益。接种疫苗的外部边际效益,就是给除接种者之外的其他人所带来的减少感染病菌可能性的好处。

外部边际效益的概念,可用以解释正的外部效应是如何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的。

结论:在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不足状态。

2.2.3 正的外部效应: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种物品(或服务)的外部边际效益往往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很有可能随其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前面所说的疫苗接种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

每一人次的接种所带来的外部边际效益是会随接种人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

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随着接种人次的增加,疾病传播的可能在递减,担心感染疾病的人数在递减,给外部带来的边际效益自然也是要递减的。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当接种人次达到一定水平时,接种疫苗所带来的外部边际效益将最终趋向于零。

这种形式的外部效应所体现的含义对于理解市场失灵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在存在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正的外部效应时,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量水平并非总是缺乏效率的。只有在处于较低的产量水平(在这一水平下,MEB>0)的条件下,市场机制才会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发生失灵。

2.3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政府的矫正措施

2.3.1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可用以解释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矫正措施。

既然造成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市场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的原因在于私人边际效益或成本同社会边际效益或成本的非一致性,那么,政府的矫正措施应当着眼于对私人边际效益或成本的调整。

当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或成本被调整到足以使得企业或居民的决策考虑其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即考虑实际的社会效益或成本时,就实现了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过程:也就是外部效应得以矫正、资源配置由不具有效率到具有效率的过程。

具体来说,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实际上就是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了。

就负的外部效应而言,其内在化就是外部边际成本被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从而使该种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得以反映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

就正的外部效应而言,其内在化就是外部边际效益被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上,从而使该种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得以反映全部的社会边际效益。

政府用于矫正外部效应(或说是实现外部效应内在化)的公共财政措施可区分为网类矫正性的税收和矫正性的财政补贴。

前者用于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后者则用于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2.3.2 矫正性的税收与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矫正性的税收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

操作办法是:对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所以,矫正性的税收的突出特征是其数额同外部边际成本相等。

矫正性的税收的作用:

东北大学行政公共管理考研参考书目真题高培勇公共经济学第三版笔记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公共部门?——亦称政府部门一一经济活动的科学。或者说,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刘象是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进一步说,尽管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表现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事实上它是存在着一条主线的。这条主线,就是围绕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而发生的收入与支出。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有一个别称——公共财政学。 本书对于公共经济学的阐释,是从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意义开始并以公共部门的收入与支出为主线的。作为开篇,这章的基本线索是:由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评判入手,分析市场机制的缺陷,给出社会公共需要的概念,揭示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界定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公共财政的职能。 1.1 资源配置效率:含义与条件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经济学家看来,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是否具有效率是最重要的。 那么,应当如何把握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和条件呢? 1.1.1 效率的含义:帕累托效率 对资源配置效率含义的最严谨的解释,是由帕累托做出的。 著名的帕累托效率准则: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就是缺乏效率的。 实际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帕累托效率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都可能是以其他人境况变坏为条件而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好。 帕累托效率准则的意义:为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提供了一种合理配置资源的判断标准。 帕累托效率准则的实际含义:经济活动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资源的配置就可说是具有效率的。 1.1.2 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将以往使用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一分为二”: 按照其覆盖范围的大小,区分为“私人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与”社会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两类。即所谓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 社会总效益指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该种物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总的满意程度。 社会边际效益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社会边际效益以通过人们为增加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能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 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少。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1.分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三个特性。 1.)效用的非可分割性 是指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为一个整体,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享用。 2.)消费的非竞争性 是指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3.)受益的非排他性 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公共物品或服务不能由拒绝付款的个人或企业加以阻止,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如何界定? 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是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或政府发生作用的范围,只要有社会公共需要,即为政府的职能范围。一般为: 1.)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2.)调节收入分配。 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及其必要性。一、 资源配臵职能 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臵职能的原因: 1. )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 2. )外部效应的存在 3. )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二.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原因: 1. )客观上存在分配不公现象 2. )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 3. ) 市场机制的框架内, 有效的再分配很难完成, 原因: ( 1)市场机制与公平分配机制相悖 ( 2) 社会上存在的私人慈善机构作用有限, 缺乏统一性,有时互有冲突. 4. )公共财政具有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条件: ( 1)征税 ( 2)转移性支出 三.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原因: 1. )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 2. ) 政府作为市场上一种经济力量, 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节经济,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公共经济学整理知识点 2

一、公共经济活动的特征及类型 1.政府的基本特征 (一)政府具有强制力,公共经济活动具有强迫性。 (二)政府部门的主要决策者是民选的。(公共经济活动的决策者与受益者分离。产品多需要直接或间接集体投票选择) (三)政府追求的不是利润。(政府的目标不是利润,政府服务于公共利益,其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四)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由于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有义务为每一位公民服务) 公益目标有时模糊,有时难以评价是否实现。公共经济活动有些情况下不受供求规律控制。可能长时期处于供求失衡状态。因此,公共经济活动尽可能给公众带来福利,但是也有许多情况下会给公众带来负效用,甚至是痛苦。 2、类型:从公共经济学的分析角度而言,政府在经济领域里扮演的三种角色,或者说政府的经济活动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政府作为经济参与者,即政府直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 (二)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即政府制定和实施影响经济活动的各种经济政策。 (三)政府作为经济管制者,即政府管理和规范民间经济活动。 *为了进一步理解政府经济活动的类型,我们可以把上述三种角色细化到七种角色。政府作为所有者;政府作为生产者;政府作为雇佣者;政府作为消费者;政府作为管制者;政府作为再分配者;政府作为经济决策者。 二、政府经济活动(或政府干预程度)的衡量标准及最优程度。 1、衡量指标构成 政府通过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参与经济活动,也被称为对经济的干预。其程度的度量包括对其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种方式。直接干预比较容易度量,主要包括政府收支占国民产出的比重,间接干预相对难以量化。 (一)、直接干预的衡量——政府规模 公共支出占GDP比重被作为重要的衡量政府规模的指标。因为其直接反映由政府部门对资源的使用或转移。(其实公共收入的比重也很重要,特别是税收其对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实际获得的数量) (二)、间接干预的衡量——市场化与管制程度 该类指标的运用并无一致的标准。例如:价格市场化程度,反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可以用市场定价比重来衡量。非公有经济市场准入程度,反映政府对投资领域所有制结构的控制,可以用禁入投资领域数量及重要程度来衡量。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反映资源在不同领域配置的政府意志的主导作用。 2、政府经济活动的最优程度 政府干预的净收益。(具体确定政府干预的最优水平及其决定因素是十分困难的。总之政府的最优敢于程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政策实现的目标,而且还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成本。) 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资源配置,都有一个最优的度,并不能简单的说政府干预程度越低越好。关键看干预的质量。 三、帕累托标准的含义及其缺陷 1、含义:帕累托最优:指政府的某一种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如果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就没有人的境况变好的状态。 帕累托改进:指政府的某一项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人的境况变坏的状态。 2、缺陷: (一)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要求拟议中的政策变化要有益于某些人,但不能对任何人有害。(二)帕累托标准使现状具有合理性。 (三)帕累托标准不能把所有可能的社会状态进行排序。

公共经济学 考试重点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如果所有人都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进行交易,则所有互利的交易都将得以完成,并且其产生的均衡资源配置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 假设 1.所有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完全竞争的 2.每一种商品都有市场 那么,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我们认为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就出出现。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为什么一定会实现? 1.帕累托效率:在该点上,要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好,唯一的情况是使其他人的 情况变坏。 2.帕累托改进:在不使其他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人的情况变好的资源重 新分配。 3.边际替代率:一个人愿意放弃一种商品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的比率。 4.假设有两个消费者A、B,有两种商品X、Y,数量分别为,A消费Xa、Ya , B消费Xb 、Yb . MRSa=3,MRSb=5 消费者A愿意用1单位的X交换不少于3单位的Y,消费者B愿意用不多于5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B能用少于5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增进自己的福利。如果A用1单位的X交换4单位的Y,B用4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则两个人的福利都得到了提高。只要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这种重新分配是可能的,当MRSa不等于MRSb,产品的分配就未到达帕累托最优,消费者之间自由交换,总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直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源可以自由交换,因此,完全竞争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如果个人的偏好是凸的,则每种帕累托有效配置对于某些商品的初始配置来说都是竞争性均衡。 社会通过适当的安排初始资源禀赋,则完全竞争市场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 含义1.效率与分配公平问题肯一分开。 含义2.政府若能使用有效的方法转移资源,就无需干预市场价格。 是不是帕累托最优就等于完全竞争? 帕累托最优是作为衡量分配效率的标准,与完全竞争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只不过完全竞争的结果恰好满足帕累托最优。比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如果政府有足够的智慧,可以不通过市场使得资源配置处于任何一个行为人的MRS都相等的状态,那么这样的经济仍然是有效率的。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学时:40学时学分:2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的学科。通过对政府及其附属物经济行为的研究来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廉价而高效的政府。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两大理论,分别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应该干什么及其应该如何干。政府的经济行为还包括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公共政策的三大部分。 通过理论教学并且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该学科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学术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导论4学时 1.1与公共经济有关的问题 1.2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1.3公共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公共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结构 第二章、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8学时 2.1资源配置的内涵 2.2市场失灵 2.3政府经济职能 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4学时 3.1公共物品的概念

3.2纯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3.3准公共物品的供给 第四章、外部效应理论4学时 4.1外部效应概论 4.2外部效应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4.3外部效应的纠正 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4学时 5.1公共选择方法论 5.2几个重要定理 5.3寻租理论 第六章、公共预算4学时 6.1公共预算概论 6.2几种主要的预算理论 第七章、公共收入理论4学时 7.1公共收入概论 7.2主要税种 7.3税收效应分析、转嫁与归宿 第八章、公共支出理论4学时 8.1公共支出概论 8.2公共支出分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第九章、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 9.1概论 9.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南大《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第一章绪论 一、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基础 公共现象或公共行为早已有之,但是公共经济则不是同步出现的。在中国盐铁是否专卖,汉武帝认为要专卖,但是这是公共政策,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系统论证过专卖的好处以及其坏处,公共政策及思想早已有之,但没有公共经济,这些在前资本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职能主要一是组织大型工程(如水利、宫殿以及部分防御设施,像长城等),不存在社会协调不协调的问题,由于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古代就采取相应办法,把人头税摊丁入亩,这是帝王职能。二是公共职能,如赈灾,民间应当是辅助的,而政府是主体的,赈灾就是政府的事。过去就是有问题提出一个对策,而不是一门学问。 公共政策或经济行为早已有之,但也没有公共经济学。 主要是没有社会大生产,因此,没有宏观调控的需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因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也没有出现公共经济学。严格说,在凯恩斯之前也没有公共经济学。因为之前,是自由主义学派,真正为现代经济奠基的是亚当.斯密,公共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假设、名词到现在都在用,如经济人假设、竞争,都是他的奠基,但其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反映在他对政府调控是看法,是不用政府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是守夜人,这是其思想的基点,而且亚当.斯密认为他解决了经济学里的所有问题,而且想通过经济学来解决社会现象,也就是布坎南等人后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人假设解决道德、情操问题,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最近由印度学者《从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当.斯密继承人大卫.理嘉图也坚持了这个观点,以及最后到马歇尔都是自由主义,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且不断发展,但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政府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以及公共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不可能最终形成。 总之,西方经济的自由主义是公共经济学不能产生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凯恩斯就是干预主义,涉及到财政就是要用政府宏观手段调控经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30年代大危机,危机说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同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未受到影响,其经济不乱。三是第一个走出大危机的美国,就是罗斯福实行干预后走出来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市场的推动不能使供求平衡,出现了缺口,其想到了政府,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缺口的闭合,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货币政策、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等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别人问他采用他的政策如何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他说,把钞票发到半通货膨胀的临界点状态。公共物品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有了,凯恩斯理论也就是政府经济学的诞生,而我们现在比凯恩斯更滑头,更叫人听不懂,现在说的是,刚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一是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也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三个背景。二是战后重建,都是国家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重建是主导,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一个理论支持,这不是亚当.斯密的时代,源于凯恩斯,一直到当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二、政府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政府部门的社会根本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增进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种看上去无序,为人个利益,但在为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向公众利益,但是否是整体获利,还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不获利,甚至是贫困,因此,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这种进步分解到个人就不一样。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而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2,因此,说要用政府手段来平衡,南美就是社会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太大,而东南亚是实行均富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整体利益虽提高,但贫富差距扩大,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也

公共经济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的被扩散给社会全体成员的物品。 2.拉弗曲线:P193 美国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A.拉弗提出著名的“拉弗曲线”原理,其基本观点是:在一定限度以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因为税源不会因为税收的增加而等比例地减少;当税率超过了这个限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收入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下降。 3.帕累托效率:P21 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学上的意义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必须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有效”。 4. 市场经济:(摘自上课笔记——老师上课所用的PPT) 由分散的市场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具有自由经济、利己经济、交换经济、竞争经济等特征。 5. 外部效应:P59 也称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受益或受损。 外部效应就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也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的收益。 6.机会成本:(摘自上课笔记——老师上课所用的PPT) 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7.公共物品:(摘自PPT) 公共物品是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的被扩散给社会全体成员的物品。 8.供求机制: 9.帕累托效率:P21 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学上的意义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必须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有效”。 10.生产要素:(摘自上课笔记——老师上课所用的PPT)课本P28有相关内容 经济体用来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资源,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建物和用于生产的机器)。 二,简答题 1.简述资源配置问题及其解决方式。21-27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 涵:广义的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 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和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和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 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 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 市场与政府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 政府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和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 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是主要的。 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和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 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 排他性技术的成长使准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可以实现“选择性进入”,从而使私人

高培勇《公共部门经济学》导师教案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和基本方法。 2.在掌握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及方法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探讨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福利的准则,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公共选择理论,公共财政政策作用的一般原理,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现实的公共经济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讲授为主,有重点的讲授,辅以读原著、课堂讨论、写小论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学习进度表

五、各章节的内容、重点、难点和作业题、思考题 第一章导论 1.内容:公共部门界定;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经济学发展;公共经济学的地位和内容 2.重点: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3.难点:无 作业题: 1. 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 2.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 思考题: 1.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2. 公共财政要担负哪些职能? 第二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1.内容: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失灵:社会公共需要;公共部门的职能 2.重点:公共部门存在的必要性及公共部门的职能 3.难点: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及实现的条件 作业题: 1、公共财政要担负哪些职能?

2、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 思考题: 1、公共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2、政府经济活动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第三章外部效应 1.内容:外部效应:分类和事例;外部将就与资源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纠正 2.重点: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失效的分析及外部效应的纠正 3.难点:科斯定理在纠正外部效应中的应用 作业题: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应与正的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思考题:对外部效应纠正的政府及非政府措施 第四章公共产品理论 1.内容:纯粹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纯粹的公共产品与纯粹的私人产品:需求分析;纯粹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林达尔均衡和免费搭乘;混合产品 2.重点:公共产品配置效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 3.难点:混合产品的提供。 作业题: 1、相对于私人物品或服务来说,公共物品或服务具有哪些特性? 2、如何实现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配置效率? 思考题:1、什么是混合物品或服务?混合产品是怎样供给的? 2、什么叫免费搭乘者?如何解决免费搭乘者问题?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只是分享

《公共经济学》复习 题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相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那些转向? 答: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以及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等。 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一、资源配置失效:1.不完全竞争 2.外部效应3.公共产品 4.市场不完全.5.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6.偏好不合理-优质品与劣质品问题二、收入分配不公平三、宏观经济波动。 3、简述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 答:外部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正外部效应:某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但受影响者并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负外部效应:某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受影响者并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 纠正外部效应三种设想: 1、重新分配产权由私人交易自行解决;2、合并与外部效应有关的企业; 3、使用税收和补贴计划。 4、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纯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的完全非排他性和完全非竞争性着两方面特征的物品。 公共产品的总体特征归结为两点:一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即受排他成本或技术原因的限制,它很难排除“免费搭车”的问题。二是消费上非竞争性,即增加人消费这一产品未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 5、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 答:1、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2、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6、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必要性和原则。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一、什么是公共经济学及研究对象 研究市场经济下政府的经济职能、经济作用、公共干预(主要是政府);微观、宏观经济学中有关政府职能作用的理论延伸、深化、具体化;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府的运作 二、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 A、效率原则:市场机制 B、公平原则:社会价值判断 C、稳定原则,经济的正常运行(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三、帕累托效率:如果某个经济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以至于一个人的福利不可能再变得更好,除非使其他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变得更坏时,社会福利就不再有改善的可能,这就达到帕累托最优。在不使B福利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了A的福利,这称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产生的市场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四、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成因 MSC≠MPB;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垄断和寡头的出现;信息不对称考虑与经济效率无关的事项 五、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是资源配置职能。A、地区间的配置:我国沿海地区与内地的资源配置B、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配置C、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公共部门产出的机会成本,是牺牲了的私有部门产出D、消费与投资之间的配置。方式:财政支出、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手段:A、财政措施:公共支出,财政补贴,政府购买B、非财政支出:金融措施,法令法规。二是收入分配职能。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平等与激励,政策手段: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三是经济稳定的职能。政府稳定经济的政策措施: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1)预算的杠杆作用(2)预算的内在反应2. 货币控制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4、道义上的劝告。 第二章外部效应 一、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先讲概念,然后是影响,最后是解决) 外部效应就是指未在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正的外部性,亦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负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在外部效应存在的情况下,使得私人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与社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发生偏离,由于决定企业或居民的经济选择的是私人边际效益和私人边际成本,而不是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所以,当企业或居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忽略了外部效应带给其他企业或居民的效益和成本时,其所做出的决策很可能会使资源配置发生错误。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3、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表现及解决对策 .从基尼系数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超过国际上公认的

第二: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政策执行中的内部无效率缺乏竞争导致的无效率 外在无压力---服务质量的难以考核和比较内在无动力---任职制度和薪酬制度的特点 第三:信息缺失造成干预的失灵 对干预的活动、事项信息掌握不完全;不正确;不及时;不理解; 政府官员常常没有主动完善信息,提高信息质量的激励。 (有毒疫苗、毒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案) 第四:政府职能混乱,且常常难以纠正 第三章外部效应 1、外部性的定义外部性(Externalities):是指经济活动中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强加的成本和收益。 2、正、负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影响:负外部性与供给过剩、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3、消除外部性的对策: ①公共对策:(1)征税(2)补贴(3)排污权交易(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企业交易或拍卖)(4)政府管制 ②私人对策:(1)道德约束(2)企业合并(3)明确产权与谈判 4、运用外部性理论解决现实过程的问题? 庇古通过分析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背离来阐释外部性。在没有外部效应时,边际私人成本就是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所引起的全部成本。当存在负外部效应时,由于某一厂商的环境污染,导致另一厂商为了维持原有产量,必须增加诸如安装治污设施等所需的成本支出,这就是外部成本。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外部成本之和就是边际社会成本。当存在正外部效应时,企业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并不是由本企业完全占有的,还存在外部收益。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外部收益之和就是边际外部收益。通过经济模型可以说明,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纯粹个人主义机制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

05722 公共经济学 复习重点!

05722 自考资料 公共经济学复习重点 1. 市场失灵及其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表现:垄断形成低效率;市场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分配不公;缺乏充分就业;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 政府活动范围①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②矫正外部效应③维护有效竞争④调节收入分配⑤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2. 外部效应及其内在化问题(二种效应及其解决)。 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或外溢性,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简单说,外部效应就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报酬的现象。 外部效应内在化实际上是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了,就负外部效应而言,其内在化就是外部边际成本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从而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得以反映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就正外部效应而言,其内在化就是外部边际效益被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上,从而物品的价格得以反映全部的社会边际效益。 政府矫正的措施:矫正性的税收和矫正性的财政补贴,前者用于负外部效应内在化;后者用于正外部效应内在化。 税收作用:将环境污染降至可接受水平;将外部边际成本加入私人边际成本中;实现最优配置;实现部分收入转移,对受害企业或消费者进行补偿。 补贴作用:将外部边际效益转入私人边际效益中,实现最优配置;增加消费者效益,鼓励消费。 3. 社会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收益问题。 社会边际效益(MSB )一种物品的社会边际效益,是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社会边际成本(MSC )一种物品的社会边际成本,指的是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价值。 4. 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属性问题。 效用的不可分性: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共同受益,共同消费。如国防,外交。 受益的非排他性:不能将拒绝支付费用的人排除受益范围之外。(技术上无法排除或排他成本很高) 消费的非竞争性:任何消费者对其消费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MC/?Q=0) 公共物品从消费属性上分有公共物质产品和公共精神产品 5. 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及公式表达的含义 MSC MB MSB n i i ==∑=1或MSC MB MB MSB n j j i =+=∑-=11 公式一由于公共物品的购买者在决定其购买量是所考虑的仅仅是他个人的边际效益,个人对公共物品的购买显然会带来正的外部效应。这种外部边际效益就是所有消费者因此而获得的边际效益的总和。 公式二表明,某一单位的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就是消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任何个人本人所获得的边际效益i MB 加上这个费者之外的所有其他社会成员(n-1)因此而获得边际效益的总和(∑-=11n j j MB )。或者,社会边际效益既是某一个人效益和由此而带给

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公共经济学》王雍君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研究生课程刚刚开始的阶段,我首先自学的教材是《公共经济学》。原因是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是公共管理学科范畴内的理论和应用,公共管理中一个重要的主体是公共部门,而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则是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我要从公共管理的主体,即公共部门入手,开始我公共管理硕士的学习研究之旅。 通过公共经济的学习,首先是要弥补一下理论的空缺。书中按照篇章系统地从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和政府的经济理论、公共财政理论以及经济政策和管制等角度讲述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比如公共选择理论、市场失灵的类别和范围、帕累托效率、公共物品、科斯定理、博弈论和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模型等。 (一)首先要明确的是,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现代市场经济是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相互作用的混合经济,私人部门更多时候遵从市场规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部门则基于公共利益极大化的原则,利用非市场的政治程序制定和实施决策来支持和补充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多由地方政府来具体提供给民众,这也就解释了地方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司法服务等,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人人均可受益。高速公路,公园等则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在一定容量内可以平等受益。这让我想到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引来严重拥堵成为了新闻热点,我想这就是政策将准公共物品改为了纯公共物品,去除了排他性,造成了“劣币追逐良币”的效应,低效益追求者将高效益追求者一起共享有限的资源,另外,我认为这个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市场的需求原理,也并没有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却进行了政府的政策干预,最终导致了高速公路的一度瘫痪。我想公共政策的出台、公共物品的提供,既然出发点是社会效益,那么就需要以结果为导向。高速公路这种资源在使用中,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资源如何有效配置而非如何平等配置。公共物品的提供并不一定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私人部门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私人部门可以承担生产和管理责任,公共部门则承担决策和融资责任。公共部门

05722公共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汇总

05722公共经济学-目录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导论 1.经济学的本质 2.稀缺性 3.效率 4.选择 5.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 6.稀缺性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7.公共经济学 8.公共部门 9生产什么 10.如何生产 11.为谁生产 12.如何做出决策 13.经济学基本问题在公共经济学中的具体化 14.按照“描述”、“分析”、“评估”、“解释”这四个阶段对公共部门的具体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15.实证方法 16.实证经济学 17.实证性的表述 18.规范方法 19.规范经济学 20.规范性的表述 2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 22.政府行为与政策分析的不完全性 2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研究步骤 24.传统财政学 25.威廉.配第对国家经费的划分 26.亚当.斯密对财政问题的关注 27.公共经济学与传统财政学的关系 28.公共选择理论 29.公共利益模型 30.公共选择理论对传统“公共利益模型”的质疑 第二章混合经济中的公共部门 31.习惯机制32.指令机制 33.市场机制 34.市场机制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 的优越性 35.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三种方法各自 的优势和不足 36.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7.自由价格体系的两个基本功能 38.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强调的三个特点 39.亚当.斯密关于“无形之手”的论断 40.“无心之手”促进效率的前提条件 41.“无形之手”与公平分配 42.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43.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44.帕累托效率 45.帕累托改进 46.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47.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48.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的成立条件, 福利经济学两个基本定理的成立条件与 现实生活的对照 49.市场失灵 50.市场成功 51.市场影响力 52.外部性 53.市场垄断 54.市场失灵的原因 55.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56.国家干预经济的理由 57.混合经济的含义 58.混合经济的特征 59.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 60.秩序导向 61.发展导向 62.各国混合经济体制呈现出差异的原 因 63.当今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混合经济体 制 64.政府在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时代就已 承担的两类公共品 65.公共部门规模扩张的原因 66.公共部门规模扩张对私人部门资源 配置的影响 67.公共部门的规模扩张 68.强制性 69.义务性 70.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区别 7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别 72.政府面临的经济问题 73.有益物品 74.无益物品 75.政府的配置职能 76.政府的分配职能 77.政府的稳定职能 78.政府执行国际经济政策的职能 79.政府失灵 80.寻租 81.政府出现系统性失灵的原因 82.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 83.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其表现 84.强化市场型政府 85.纠正政府失灵的两条思路 86.对政府失灵的纠正 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 87.非排他性 88.非竞争性 89.边际成本 90.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区别 91.纯粹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 92.纯公共产品 93.纯私人产品 94.公共资源 95.准公共产品 96.搭便车问题 97.搭便车问题的解决方案 98.公共产品的两步骤识别方法 99.需求曲线 100.边际收益 101.消费者剩余 102.无谓损失 103.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边际原则 104.公共产品由私人部门生产的效率性 105.政府提供私人产品的两种情况 106.统一提供 107.需求的价格弹性 108.必需品与奢侈品在需求弹性方面的 区别 109.免费供应与无谓损失 110.免费供应与社会公平 111.需求弹性与无谓损失的关系 112.效用 113.基础效用论 114.机会成本 115.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实现 116.需求曲线 117.私人产品的总需求 118.公共产品的总需求 119.私人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 120.公共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 121.公共产品定价原则与私人产品定价 原则的区别以及共同之处 122.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分析思路 123.林达尔均衡的核心问题 124.“虚假的均衡” 125.混合品的含义 126.混合品的有效供给 127.混合品总需求的确定 128.正外部性 129.负外部性 130.社会成本 131.负外部性产品的过度生产 132.正外部性的生产不足 133.外部性问题与低效率 134.科斯定理 135.交易成本 136.通过谈判协商来实现帕累托效率

公共经济学考试重点最终版.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1、公共经济学含义: 1)研究国民经济体系中公私部门分工结构的科学。 2)研究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学科。 3)关于公共部门-亦称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科学。 2、帕累托效率: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态是最有效率的。 3、市场失灵的成因(必须按PPT上的回答): [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势力(垄断、自然垄断等) 市场残缺(因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 市场能力不足(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优值品或劣值品等) 4、垄断的鉴别与治理: 垄断的鉴别:独家生产只是垄断存在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判断是否会产生垄断的危害还需要考察以下因素。 (1)潜在竞争者:是指暂时还不存在,但有可能出现的竞争者。潜在竞争者主要取决于这一行业进入或退出的难易程度。若进入或退出障碍多、付出的代价大,潜在竞争者存在的可能性就较小。 进入或退出的难易程度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行政干预,二是生产技术。当投资有较大滞留成本时,潜在竞争者就会较少。 (2)替代品:如果该产品有比较接近的替代品,这种产品的需求曲线就会很接近于水平状,垄断者控制价格的能力就较为有限,给效率带来的损害也就较小。 (3)产品的流动性:企业是否具有控制本地区该产品市场价格的能力,取决于这种产品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性大小。产品的流动性较大,其他地区的产品就会参与本地区的竞争,从而有效地限制企业控制价格的能力。反之,若产品的流动性较差,本地的独家企业就会具有控制本地市场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的能力。 治理(反垄断立法、征收超额税收、公共定价)

公共经济学习题及答案(一)期末考试题库高培勇

公共经济学习题及答案(一) 1、对于帕累托效率准则,下面唯一正确的解释是(D )。 A.如果对资源配置的任何重新调整都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况就符合帕累托效率准则 B.对于资源配置的任何重新调整,如果要改善某人的境况不必以其他任何人的境况恶化为条件,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况就符合帕累托效率准则 C.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即“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大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D.如果对资源配置的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况就符合帕累托效率准则 2、下面关于社会边际成本(MSC)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社会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物品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B.社会边际成本可以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 C.一种物品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D.社会边际成本实际上就是社会总成本曲线的斜率 正确答案:B 3 下面哪个公式是完全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 A.P=MPB<MSB,且P=MPC<MSC B.P=MPB=MSB=MPC=MSC C.P=MPB>MSB,且P=MPC>MSC D. P=MPB<MSB,且P=MPC>MSC 正确答案:B 4 为了使某种物品的产量最优,该种物品产量的增加应当持续到哪一点上?() A.其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或其净边际效益为0 B.其社会边际效益就会大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其净边际效益为正数 C.其社会边际效益就会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其净边际效益为负数 D.其社会总效益等于社会总成本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 1 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A.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公共所有 B.所有的交易都在市场上发生,并且每一市场都有众多的购买者和销售者 C.没有任何购买者或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 D.购买者和销售者都可以享有充分的信息 E.资源可以充分流动并且可以无任何阻碍地流向任何使用者

05722 公共经济学 复习重点!

05722自考资料公共经济学复习重点 1.市场失灵及其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表现:垄断形成低效率;市场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分配不公;缺乏充分就业;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 政府活动范围①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②矫正外部效应③维护有效竞争④调节收入分配⑤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2.外部效应及其内在化问题(二种效应及其解决)。 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或外溢性,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 简单说,外部效应就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报酬的现象。 外部效应内在化实际上是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了,就负外部效应而言,其内在化就是外部边际成本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从而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得以反映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就正外部效应而言,其内在化就是外部边际效益被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上,从而物品的价格得以反映全部的社会边际效益。 政府矫正的措施:矫正性的税收和矫正性的财政补贴,前者用于负外部效应内在化;后者用于正外部效应内在化。 税收作用:将环境污染降至可接受水平;将外部边际成本加入私人边际成本中;实现最优配置;实现部分收入转移,对受害企业或消费者进行补偿。 补贴作用:将外部边际效益转入私人边际效益中,实现最优配置;增加消费者效益,鼓励消费。 3.社会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收益问题。 社会边际效益(MSB)一种物品的社会边际效益,是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社会边际成本(MSC)一种物品的社会边际成本,指的是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价值。 4.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属性问题。 效用的不可分性: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共同受益,共同消费。如国防,外交。 受益的非排他性:不能将拒绝支付费用的人排除受益范围之外。(技术上无法排除或排他成本很高) 消费的非竞争性:任何消费者对其消费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 (?MC/?Q=0)公共物品从消费属性上分有公共物质产品和公共精神产品 5.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及公式表达的含义 MSB MB i MSC或 MSB MB i MB j MSC i 1 nn 1 j 1 公式一由于公共物品的购买者在决定其购买量是所考虑的仅仅是他个人的边际效益,个人对公共物品的购买显然会带来正的外部效应。这种外部边际效益就是所有消费者因此而获得的边际效益的总和。 公式二表明,某一单位的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就是消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任何个人本人所获得的边际效益M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