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语文】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语文】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语文】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语文】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童蒙须知》

(1)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2)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扣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

(2)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引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

(3)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

【解析】【分析】⑴本文的论点在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再结合前文,就可以概括出论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具体的内容在文章的3﹣8段,相关的句子有;第四段“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第五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种实质”;第七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根据上述内容概括具体内容要点。

⑵议论文常见的辩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作用一般都是为了论证论点。“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是举例论证,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是引用王粲的文字,属于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

⑶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内涵,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先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再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注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细意去领会”、“大抵观书须先熟读”、“继以精思”。故答案为:⑴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扣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

⑵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引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

⑶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要想做到

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

【点评】⑴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和中心论点。答题时应注意,中心论点的识别: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要了解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外、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对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整合重要信息,从论证、意思、结构上作用几方面分析,然后写出探究结论。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

周国平

①藏书多当然不等于博学。如果拥有书籍,不必读它们,就能占有其中的知识,那该多么省力。我要立即补充一句:那该多么没意思。可见阅读本身是莫大的快乐,如果取消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思考、质疑、感悟等等,质言之,取消了自己心智的积极参与,那客观呈现的知识对于你就无甚价值。

②有句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读书也是一种行路,是行走在人类精神的世界里。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旅行者,阅读是我在勘测人类精神世界的地图。

③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没有当然也就不知道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发现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称之为智慧。

④人们常说:阅读改变命运。在我看来,此话可有两种含义。其一,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你的外在命运,改变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其二,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后一种改变是更可靠也更重要的。

⑤“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这是我给一家民营书店的题词。书分有用和无用,有用的书关乎生计,无用的书关乎心灵。人分有梦和无梦,无梦的人是生计的奴仆,有梦的人是心灵的富翁。无梦的人生是乏味的,与无梦的人相处也是乏味的。人生在世,生计之外,还是得讲究个味。

⑥叔本华说:期望一个人记住他读过的全部书籍,恰如期望他能在体内储存他吃过的全部食物。这个比方打得有些极端,因为在事实上,无论谁都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愿意在体内储存吃过的全部食物。但是,世上确实有过目不忘、满腹诗书的记忆天才。我相信,叔本华的意思应该是:有形的知识不重要,书籍的价值仅在于提供精神营养,而精神营养是无形的,因为它倘若真正起了作用,就必定已化为了你的血肉。

⑦读精神伟人的著作,看艺术天才的创造,我知道了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于是为自己生而为人类感到幸运和荣耀。可是,走在街上,看见那些在路边玩牌和喧哗的人,那些开着

车使劲按喇叭的人,看见那么多空虚的脸,我不禁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这一点常常使我感到震惊。

⑧阅读还可以使人心宽体健。人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灵支配,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大学者中多寿星,原因就在于此。

⑨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阅读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父母爱阅读,会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子女产生不教之教的熏陶作用。相反,父母自己不读书,却逼迫孩子用功,一定事倍功半。

(选自《齐鲁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有梦之人和无梦之人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要“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的观点。

B.第⑥段引用叔本华的话是说读书没必要死记学过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汲取书籍中的精神营养,转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

C.本文先由读书的乐趣和意义说起,引出阅读的两种收获,进而引出读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的不同作用,强调了在书籍中获得精神营养的重要性。

D.读“有用的书”,不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也不能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

(2)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

A.梁文道在《悦己》中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B.宋濂因为家境贫寒,只能借书来读,借书又有时间限制,于是他勤于抄写,即使手指冻僵也不曾懈怠。

C.庄子提出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仅让他自身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更是给今天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无限的精神启迪。

D.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里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所以说读“无用的书”可以启迪智慧。

(3)有些家长自己不喜欢看书,也不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认为孩子阅读与课内无关的书籍对升学没有帮助,不值得看。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B

(3)阅读使人成长,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储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精神层面得到营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的习惯。”有用之书“给予生活以智慧,”无用之书“启迪人生之道路。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及筛选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筛选即可。此文中作者认为:①“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你的外在命运,改变你在社会上的地位。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

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② 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③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④ 阅读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读”有用的书“,还是”无用的书“,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书籍的价值在于提供精神营养,而精神营养是无形的,它们同样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改变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使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所以D项错误,故选D。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与文章内容结构关系的能力。A项符合。B项的论据是围绕”勤奋读书“的论点展开的,与该选文的中心论点”阅读的作用“不相符。所以不能作为本文论据。C项符合。D项符合。故选B。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此题围绕阅读的作用,分点概括即可。依据关键句“读‘无用的书’能改变孩子的内心世界”“阅读可以使人心宽体健”“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阅读可以助人教子育人”回答即可。示例:① 读书能改变命运,读“有用的书”,可以让孩子获取专业知识,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但读“无用的书”却能改变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② 阅读可以使人心宽体健,让孩子的内心充实宁静。③ 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④ 阅读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所以家长不仅要支持孩子读书,自己也要有阅读的习惯。

故答案为:⑴ D

⑵ B

⑶阅读使人成长,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储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精神层面得到营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的习惯。”有用之书“给予生活以智慧,”无用之书“启迪人生之道路。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文,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与文章内容结构关系的能力。论据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证明论点。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思考重点段落的内容,再分析论据内容与论点(段落内容)的关系,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围绕阅读的作用,分点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3.阅读《阅读的愉悦》,回答各题。

①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绝对真理。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个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②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因此,阅

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

③首先,阅读闲书的愉悦,会带来身心充实。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带来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

④其次,广泛的阅读,提高识别良莠的能力。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但对我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得之甘汁,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总之,我读书就好比吃甘蔗,吸其甜汁,吐其渣滓。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⑤再次,多一份读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正如鲁迅所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

⑥从古至今,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中加点词语“渣滓”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依次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①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________)

②那些有学问但对我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________)

(4)阅读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愉悦呢?

【答案】(1)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

(2)无价值的书或书中无价值的知识、内容。

(3)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4)阅读闲书的愉悦,会带来身心充实;要广泛阅读,提高识别良莠的能力;多一份读书,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能力。考生通读全文,梳理脉络,理清思路,分清层次,提取要点,抓关键语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分析“ 好

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因此,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等句,即可整理出答案:阅读的愉悦,在于能够自由摄取精神食粮中的营养。

⑵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理解词语的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渣滓指剩下的边角料,物体取出精华后残留的东西;东西磨成的碎沫堆在一起;作骂人的话的时候,一般是指无用的,多余的废物。在这里用到是比喻的含义,指无价值的书或书中无价值的知识、内容。

⑶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考生对常见论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① 引用陶渊明的话加以论证属于道理论证;② 句将“ 有学问但对我没有什么用处的书”比作“ 敝屣的书”运用的是比喻论证。

(4)题考查对文章要点信息的提取能力。通读全文,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抓中心句,如:阅读闲书的愉悦,会带来身心充实。广泛的阅读,提高识别良莠的能力。多一份读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故答案为:⑴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

⑵无价值的书或书中无价值的知识、内容。

⑶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4) 阅读闲书的愉悦,会带来身心充实;要广泛阅读,提高识别良莠的能力;多一份读书,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心论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基本归纳方法,要学会从文中、标题、重点语句去分析和概括中心论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要求考生注意对词语意思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运用的论证方法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知识的掌握,并且要灵活运用,注意准确判断。

(4)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信息的提取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的要求,找中心语句进行作答。

4.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手机正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话题。近日,湖南湘潭市教育局发布“禁机令”,禁止全市中小学生在校内使用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自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来,多所中小学禁止“手机进课堂”的措施引发了家长们对于平时给不给孩子用手机的担忧和争论。手机方便了学生与家人的联系,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更增加了学生课余生活的兴趣选择,通过屏幕看到外面的世界,无形中也为学生开阔眼界,丰富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有人指出在校使用手机显露出诸多弊病,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应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

(文本二)

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情境(2017)

(文本三)

比起禁止学生拿手机,管理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手机观”更为迫切。我们不能把对学生监督不力的责任,完全地推给手机,更不能无视家长在家庭的缺席,只看到孩子沉溺于手机的表象,手机不是教育缺席的挡箭牌。学校应发挥教育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育广大家长重视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展各类校园娱乐活动,让生动活泼、健康益智的校园活动,主动引导、提升孩子们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家长要强化监护职责,引导孩子树立自辨能力,戒网络之瘾,辨不良之讯;要营造和美家庭,増强亲子感情等。家校联手为孩子们网上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有健康的陪伴才有健康的成长,莫让手机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替代品。

(文本四)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孩子,却渐渐养成“不移动”的生活方式。孩子太“宅”,如今已成不少家长的心病。缺少锻炼和运动,孩子的健康直接受到影响。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介绍说,有三四成小学生是近视,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0%。“除先天因素外,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封闭、孤僻,是网络沉迷症的特征。迷恋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及其中的虚拟世界,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孩子的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回不到现实生活,跟父母沟通都困难。”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教授贾美香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沈阳市盛京医院心理科教授王旭梅则认为:“很多迷上电子设备的孩子,注意力常难以集中,而且他们的兴趣点总游移不定。”当前,我国网站没有分级,任何人都可以获取网络上的任何信息,未成年人由于还没有形成良好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极易受到负面影响。

(改编自新华网)(1)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颁发促使多所学校禁止“手机进课堂”。

B.学生使用手机有利也有弊,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成为目前教育关注的焦点话题。

C.大约80%的学生在周末才使用手机上网,所以不应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

D.手机不是教育缺席的挡箭牌,管理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手机观”更为迫切。

(2)阅读文本二,概括出你从中得到的信息。

(3)请写出文本四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阅读文本三,请简要概括应如何改变学生沉溺于手机的现象。

【答案】(1)C

(2)大多数未成年人在周末及节假日使用手机上网,少部分人在等公交车。/等人时、做作业时、睡觉前使用手机上网,还有极少部分人在上课时使用手机上网。

(3)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专家的话,论证了“智能手机对孩子的健康有不利影响”这一观点,极具说服力。

(4)学校应管理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手机观”;积极开展各类校园娱乐活动,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家长要强化监护职责,引导学生树立自辨能力;营造和美家庭,给予学生健康的家庭陪伴。

【解析】【分析】(1)C.有误,从材料二图表可以看出大约80%的学生在周末才使用手机上网,但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从一方面进行判断;

故选C。

(2)本题的图表标题是“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情境”,然后结合图表数据表达出所得到的信息。如从图表上可看到,未成年人在周末及节假日使用手机在80%以上,占了大多数,其他的情况根据图表进行概括即可。语言要简洁、通顺。

(3)考查论证方法的判定及其作用的分析。文本四中画线句引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教授贾美香的话,属于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论证方法都是为了论证中心服务的,明确本段的论点,结合道理论证的作用进行分析整合即可。教授说的是迷恋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及其中的虚拟世界的危害,故引用专家的话,论证了“智能手机对孩子的健康有不利影响”这一观点。

(4)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筛选能力。结合文本三中“比起禁止学生用手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手机观’ 更为追切” “积极开展各类校园娱乐活动,让生动活泼、健康益智的校园活动,主动引导提升孩子们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家长要强化监护职责”“要营造和美家庭,增强亲子感情等”有关语句提炼概括。

故答案为:⑴ C

⑵大多数未成年人在周末及节假日使用手机上网,少部分人在等公交车。/等人时、做作业时、睡觉前使用手机上网,还有极少部分人在上课时使用手机上网。

⑶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专家的话,论证了“智能手机对孩子的健康有不利影响”这一观点,极具说服力。

⑷学校应管理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手机观”;积极开展各类校园娱乐活动,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家长要强化监护职责,引导学生树立自辨能力;营造和美家庭,给予学生健康的家庭陪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图表试题,主要看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数据,把数据的对比结果与标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势)”的方式进行概括作答。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其作用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或直接证明分论点。

⑷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在文中找出问题相对应的内容,即可从中筛选出答案。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人是一个高责的身份

鲁先圣

①在我们的社会中,究竟有多少个身份,恐怕谁都说不清楚。因为,不仅仅社会上的行业有多少难以说清,同一个行业里又因为岗位和职务的不同身份也千差万别。而且,就是具体到一个人,往往也有多个身份:在社会上一个身份,在家庭中一个身份,在朋友中一个身份等等。

②身份,是一个人的标志,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资本,更是一个人享有多少社会尊严的尺度。③但是,不论有多少身份,我以为,读书人始终是一个高贵的身份。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④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标志。一个拒绝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有很高文化素养的。

⑤在现在的大学里,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自己不过是一个专业工具,那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比如两个弹奏铜琴的人。两人同样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一个是有着丰富文化知识的人,他在用钢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一个却仅仅是个熟练的演奏者,他看重的仅仅是钢琴的技法。他们最后的区别是:前者成了伟大的钢琴家,后者仅仅是个钢琴演员。.

⑥很多海外的华人。现在最苦闷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他们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过着优裕的生活,说着流利的外语,但是他们的内心却非常空虚。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了文化的归属感,没有作为一个读书人的那份深厚和优雅。说自己是华人,对于中华文化一无所知;说自己是外国人,自己又没有外国人的血统。我们所熟知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就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华文明的一分子,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祖国文明的渴望和追求。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从国内买了大量的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的课,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读书人。

⑦读书人往往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因为那样的读书失去了读书的真味。黄山谷曾经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出了读书的真味精髓。读书人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这样的读书人,抛却了世俗和功利。仅仅剩下一种美好而高贵的身份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认为读书人是一一个高贵的身份?请用原文回答。

(3)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对于文章的结构思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⑧①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1)读书人是一个高贵的身份。

(2)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3)真正的读书人首先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而且应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他们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他们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

(4)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把很多海外华人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与李政道等华人科学家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加强文化阅读的重要,具体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中心论点是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完整的话,一般会出现在题目、首段、末段这几个位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即:读书人是一个高贵的身份。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三段中的“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可提炼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四段中的“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可知:真正的读书人首先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根据第五段中的“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可知:真正的读书人应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根据第七段中的“读书人往往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读书人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可知真正的读书人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他们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细读第六段可知,本段列举了很多海外华人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和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华人科学家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的具体事例,这是举例论证。两处举例又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这是对比论证。通过对比,突出了加强文化阅读的重要性。在文本当中列举具体实例,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读文本可知,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段到第五段为第一部分,论述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意义。第六段和第七段论述的是怎样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所以正确划分应为①②③④⑤\⑥⑦。故选C。

故答案为:(1)读书人是一个高贵的身份。

(2)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3)真正的读书人首先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而且应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他们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他们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

(4)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把很多海外华人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与李政

道等华人科学家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加强文化阅读的重要,具体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C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对是非的判断,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要概括中心论点,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把握作者对问题的观点态度,了解作者赞成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再通过归纳分析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其次要注意议论文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文章的论点一般会出现在这些地方。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掌握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掌握有关论证方法的知识,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以上论证方法的作用分别是: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事物特点,增强说服力;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5)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细致分析,重点把握,准确分析。

6.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者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就能把“恒”宇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积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③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是阴喜怒无处。”所以,有水滴石穿的韧性,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才能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④树立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

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地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有删改)(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的诗文可作为选文第④段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5)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启示。

【答案】(1)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2)引用论证,论证了“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的观点。

(3)先提出本段的论点: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然后列举吴玉章的例子进行正面论证,再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进行反面论证);最后得出本段结论。(4)D

(5)读了本文后,我的收获是,青年时,应该为心中美好的理想而刻苦学习,树立恒心,葆有坚强的意志,人生才能有所成就。

【解析】【分析】⑴(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2)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结合划线语句内容可知,引用古人的话,属于引用论证,论证了“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的观点,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3)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思路的问题,需要阅读语段,分清楚层次结构,概括层次内容,最后用标志词串联概括解答即可。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可知,第三段先提出了本段的论点,然后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方法证明论点的正确,最后得出结论。

(4)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需要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还要理解四个选项中诗句的意思,进行比照,即可选择。本文的论点是“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D项大概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勇气,遇挫不惧、愈挫愈勇的胆气,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攻破一个又一个学习难关。”,所以适合作为本文的论据。故选:D。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给考生的作答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最好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来组织语言,这样才容易立足文本,深挖自我收获或启示。

故答案为:⑴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⑵引用论证,论证了“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的观点;

⑶先提出本段的论点: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然后列举吴玉章的例子进行正面论证,再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进行反面论证);最后得出本段结论。

⑷D;

⑸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本题为开放题目。此类题目一般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围绕本文中心论点对学习的重要性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总结。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

⑵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也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如对比论证有突出论点的作用,比喻论证是为了通俗形象地论证论点的。

⑶议论文论证思路分析是中考常考考点,答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作者首先提出了**的观点;②接着运用过渡、引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了论点;③论证部分,先引用**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进一步论证论点;④最后总结,得出**的结论。

⑷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的。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⑸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给考生的作答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最好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来组织语言,这样才容易立足文本,深挖自我收获或启示。

7.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刚刚过去的劳动节,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

放学途中,书包在父母长辈的肩上,孩子们却两手空空:午餐时,小学一年级的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

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

家长1:儿子从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

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动,我很着急。干脆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家长3:作为80后,因为有超能干的妈妈,导致我的个人生活能力很差。我倒是挺想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问题是我自己也不太会做。对此我也很无奈。

家长4: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嗜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

教育,对孩子没什么意义。

(摘自“校长会”微信公众号)【文本二】

2017年9月到12月期间,××省在八所中小学对45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省中小学劳动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

①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普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创造幸福的基础”。

②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品德修养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踏踏实实地磨炼达成。

③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劳动技育婴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④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⑤劳动教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有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关、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1日有删改)(1)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文本三第③⑤段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第二段列出了有关劳动的种种现象,意在引起大家对劳动教育的关注。

B.“家长2”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C.要增长青少年的劳动知识和见识,主要靠社会劳动实践,在做中学,学中做。

D.青少年学生只有在劳动创造中才能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2)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劳动能力较差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作答。

(3)请写出文本三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针对文本中“家长4”关于劳动教育的看法,请运用文本三的相关内容予以反驳。

【答案】(1)C

(2)①家长原因:更多的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只注重学习教育,从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劳动锻炼。②学生原因: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主动性,对劳动课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的。③学校原因:很多学校对劳动课的开设不够重视,大多学校认为劳动课程没有必要作为考核科目。

(3)引用论证。引用了马卡连柯的话,有力的说明了劳动教育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础,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4)劳动教育对于奠基孩子的幸福人生,全面发展,生活实践以及未来规划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一个孩子要有出息,不光是看学习成绩,还爱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若没有勤俭节约,踏实肯干等优良品质。也是庸才而已。第二,出息成才,不光是靠学习成績。还有生产技能,职业意识等实践能力。缺乏这些,无异于纸上读兵,误人误己。第三,出息成才,还需要一个强健的体魄,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综上所述,要成长成才。得得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行。因此,劳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解析】【分析】⑴C项“主要靠社会劳动实践”的说法有误,劳动教育包括社会劳动实践、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等多个环节。

⑵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劳动能力较差的原因,要从几个方面归纳。家长学校,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只注重学习教育,对孩子参加劳动要求和指导甚少,甚至怕孩子耽误学习,由家长包干或代替干,从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劳动锻炼。学生从小缺乏锻炼,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主动性。

⑶“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创造幸福的基础”引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普的话,强调劳动教育对于全体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引用名言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有力地证明劳动教育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础的观点。

⑷本中“家长4”关于劳动教育的看法: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没什么意义。这种认识的错误包括:认识不到劳动教育对于奠基孩子的幸福人生,全面发展,生活实践以及未来规划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培养品德、全面发展、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提高、强健体魄健全身心等角度,分析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好处,予以反驳。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家长原因:更多的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只注重学习教育,从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劳动锻炼。②学生原因: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主动性,对劳动课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的。③学校原因:很多学校对劳动课的开设不够重视,大多学校认为劳动课程没有必要作为考核科目。

⑶引用论证。引用了马卡连柯的话,有力的说明了劳动教育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础,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⑷劳动教育对于奠基孩子的幸福人生,全面发展,生活实践以及未来规划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一个孩子要有出息,不光是看学习成绩,还爱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若没有勤俭节约,踏实肯干等优良品质。也是庸才而已。第二,出息成才,不光是靠学习成績。还有生产技能,职业意识等实践能力。缺乏这些,无异于纸上读兵,误人误己。第三,出息成才,还需要一个强健的体魄,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综上所述,要成长成才。得得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行。因此,劳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即可。

⑷本题考查探究和发表观点。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材料意思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然后写出写出反驳的观点和根据。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对语言文字保持敬畏

李思辉

①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一句话令人难忘:“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诚然,文字是一个民族最坚实的屏障。而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②为什么中华文明成为唯一不曾断代的古文明,包括汉语汉字在内的汉文化不断接续发展是一个重要原因。书同文,语同音。汉语汉字源远流长,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发音都有一定的标准。捍卫标准、纠正错误,就是在捍卫汉语汉字的纯粹性,确保它们上承先民文化道统,下启时代语言美学。

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交空间,也给了语言文字更宽阔的表达空间。层出不穷的“网言网语”满足了个性化表达的需要,各种舶来词、缩写、简写,形成了一些新的语言文字搭配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与时俱进的活力。然而,网络上的个性表达是一回事,媒体的传播又是另一回事。

④媒体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必须是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示范者、引领者。某个词语发音如何,某个字词该怎么搭配,乃至某个标点符号该怎样使用,媒体的用法是人们眼中的“标准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名媒体从业者,包括编辑、记者、校对等等,客观上都是人们的“老师”,需要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责任感、使命感,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敬畏。

⑤有人认为业界对语言文字的细致关注是“吹毛求疵”,有人批评因为语言文字上的疏漏就淘汰一些参加评奖的作品是“以偏概全”,甚至有人对语言文字挑错者冷嘲热讽,这暴露

了他们的短视。好比一只啄木鸟飞到一棵大树上啄食虫子。大树却说:“走开,我被你啄痛了!”啄木鸟温和地说:“大树兄弟,你身上的虫子已经许多了,再不驱除掉,可危险啊!”大树满不在乎地说:“我这么魁梧,有几只小虫子有什么了不得,我看你真虚假,自己想吃虫子,却非要找个借口!”啄木鸟飞走了,最后大树被蛀空了。没有一点闻过则喜的雅量,没有一点极目楚天舒的远见,怎么能在语言文字的大厦里更上层楼?

⑥时下,各种新媒体、自媒体风行,良莠不齐。且不论内容,单从语言文字的使用上看,不少“小编”就根本不具备基本的编辑素养,更不要说是给受众当“先生”了。传统媒体尽管面临着转型的考验,有的处境比较艰难,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匠心不改。当这一轮媒体变革尘埃落定,机遇扑面而来,人们真正信赖的还是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工匠,而非主谓宾定状补不分、字词句错乱成灾的“小编”。

(选自《杂文月刊》2018年7月下)(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延续发展的最重要保障。

B.媒体要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保持敬畏之心。

C.网络个性化表达激发了语言文字与时俱进的活力。

D.要警惕新媒体、自媒体对语言文字纯粹性的破坏。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不曾断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汉语汉字得到了不断接续的发展。

B.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语言文字的表达空间,让个性化表达得到满足。

C.媒体的公共属性要求它的从业者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上要有责任感。

D.当下新媒体、自媒体风行,但是不少“小编”的语言文字素养严重缺失。

(3)下列对文章的有关论证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捍卫汉语汉字纯粹性的必要性——网络个性表达与媒体传播的区别——对一些错误认识的驳斥——对传统媒体的期望”的思路展开论述。

B.第③段指出网络技术促进了语言文字的个性表达,以此引出下文,去着重论述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媒体还必须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C.第⑤段运用例证法,以“啄木鸟给大树治病”为例去阐明只有正确对待业界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上的严要求,才能让语言文字的大厦更上层楼的道理。

D.文章最后一段联系现实,不仅指出新媒体、自媒体的不足,而且更重在呼吁面临转型考验的传统媒体要匠心不改,肩负起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使命。

【答案】(1)B

(2)A

(3)C

【解析】【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是对语言文字保持敬畏,文章写作思路是:由《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话——汉字,汉字的巨大作用——捍卫汉语汉字的纯粹性——不能为了追求个性表达而忽视媒体的传播,媒体的公共属性——每一名媒体从业者都要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敬畏——要正确对待业界对语言文字使用上的细致关注和批评——各种新媒体、自媒体风行,良莠不齐,人们真正信赖的还是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工匠。因此本文逻辑比较严密,论证了媒体要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保持敬畏之心这个观

点。故B符合题意。

(2)A中华文明不曾断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包括汉语汉字在内的汉文化不断接续发展,而不仅仅是指汉语汉字得到了不断接续的发展。BCD理解正确。

(3) ABD分析正确。C第⑤段运用的是道理论证,以“啄木鸟给大树治病”的故事阐明道理,阐明只有正确对待业界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上的严要求,才能让语言文字的大厦更上层楼的道理。

故答案为:⑴ B;⑵ A;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⑶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再此基础上梳理论证的过程,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

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选文中有四处(),“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这句话放在哪一处最合适?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⑨段()处

B.⑤段()处

C.③处段()

D.⑧段()处

(2)对选文中“不求甚解”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读书时不要追求全面彻底明白透彻。

B.读书时应该要有虚心的态度。

C.读书时不要死抠一字一句咬文嚼字。

D.读书时要前后贯通,领会要旨。

(3)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行文自然流畅。

B.第③段主要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C.第⑥段主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一观点。

D.文章着重阐述了读书的态度、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作用,包含着对世人的谆谆教导。(4)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犀利,准确畅达

B.自然亲切,语气平和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小说)题库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小说)题库 (一) 我家最富的时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唯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我母亲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几个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街上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夜以抽奖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当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属于我们家所有时,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 父亲开着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我几次想跳上车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却被父亲给赶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我咆哮:“滚开,别呆在这儿,让我清净清净!”我无法 A 父亲的举动。当我回家后B 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母亲似乎非常理解父亲。她C 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等着他找到适当的答案。”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 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存根,上面的号码分别是348和349,中彩号是348。“你能看出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其中一张彩票的一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这K字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 “吉米·凯特立克,爸爸交易所的老板!”我有些不解。 “对。”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地给我讲了。 当初父亲对吉米说,他买彩券时可以代吉米买一张,吉米嘟哝了一声:“为什么不可以呢?”老板说完就去干自己的事了,国后可能再也没有想到过这件事。348那张是为凯特立克买的,可以看出那K字用大拇指轻轻擦过,但仍能看出淡淡的铅笔印。 对我来说,这是件简单的事。吉米·凯特立克是个百万富翁,拥有十几辆汽车,他不会计较这辆彩车。 “汽车应该归我爸爸!”我激动地说。 “你爸爸知道该怎么做的。”母亲平静地回答我。 不久,我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克的。第二天下午,凯特立克的两个司机来到我们这儿,把别克牌汽车开走了,他们送给我父亲一盒雪茄。 直到我成年以后,我们家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那一句“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话语具有了新的含义。回顾以往的岁月,我现在才明白,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馈赠 ..()()彩券.() ..()()咆哮 2.在文中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 A.B.C. 3.文章题目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答: 。4.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文字叙述) 答:。5.文中的“贫”指什么?“富”又指什么? 答:。(参考答案:1.Kuì zèng páo xiào quàn 2.理解委屈安慰3.关键词是“最富”;其含义是

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

2019中考语文热点话题 议论文 考点一:寻找或提炼论点。 常考题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题技巧: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考点二:论点的提出方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本文开头引用名言或某个故事或某种生活现象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议论文常见开头的形式及作用 总体上说,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的方式分为两大类: 直接式,即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间接式,从故事、名言、工作生活中的某一现象等引出论点。考试时基本上是考查间接提出中心论点的作用。基本作用分析如下: ①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常考) ②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常考) ③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常考) ④用生动的比喻引出论点,作用:引出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了解) ⑤用设问提出问题,作用:引出论点(或论题);引起读者思考。(了解) 考点三:归纳概括论据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举了那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议论文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它们的的作用都是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概括论据的基本模式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考点四:补充论据。 常考题型:结合平时的积累,请你再举一个例子或名言来证明作者的某个观点。

人教版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夜深了,花睡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小说)题库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小说)题库 我家最富的时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唯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我母亲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 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几个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街上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夜以抽奖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当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属于我们家所有时,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 父亲开着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我几次想跳上车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却被父亲给赶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我咆哮:“滚开,别呆在这儿,让我清净清净!”我无法 A ________ 父亲的举动。当我回家后B _________ 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母亲似乎非常理解父亲。她C ___________ 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等着他找到适当的答案。”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 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存根,上面的号码分别是348和349,中彩号是348。“你能看出两张彩票 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其中一张彩票的一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这K字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 “吉米?凯特立克,爸爸交易所的老板!”我有些不解。 “对。”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地给我讲了。 当初父亲对吉米说,他买彩券时可以代吉米买一张,吉米嘟哝了一声:“为什么不可以呢?”老板说 完就去干自己的事了,国后可能再也没有想到过这件事。348那张是为凯特立克买的,可以看出那K字用大拇指轻轻擦过,但仍能看出淡淡的铅笔印。 对我来说,这是件简单的事。吉米?凯特立克是个百万富翁,拥有十几辆汽车,他不会计较这辆彩车。 “汽车应该归我爸爸!”我激动地说。 “你爸爸知道该怎么做的。”母亲平静地回答我。 不久,我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克的。第二天下午,凯特立克的两个司机来到我们这儿,把别克牌汽车开走了,他们送给我父亲一盒雪茄。 直到我成年以后,我们家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那一句“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话语具有了新的含义。回顾以往的岁月,我现在才明白,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馈赠()()咆哮()()彩券() 2.在文中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 A . 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答:一 4?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文字叙述) 答:一 5.文中的“贫”指什么?“富”又指什么? 答:一 (参考答案:1. Kuiz B g p ao xi OD qu m 2 .理解委屈安慰3 .关键词是“最富”;其含义是 指道德品质的富有。启示:富有不仅指物质和金钱上的富有,更重要的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富有。 4 ?主要记叙父亲买了两张彩票,其中一张中了一辆别克牌汽车,而这一张是父亲替吉米买的,奖票并注有K字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练习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练习 成长的代价(15分) 夏日的午后,天气燥热,加之近日工作、学习中的一些不顺心事时常困扰着我,心情十分地躁。合上书本,我一个人来到田间小路上散心,希望换一种心情。 走在崎岖的田间小路上,看着绿油油的茁壮成长的玉米,我心头的乌云逐渐地散去了。 远处地里一个老农正弯着腰锄地,可以看见地已经很旱了,苗子长得很矮小,而周围其它地里的苗子已经长得很高了,我心里不由得对这个老农产生了怜悯之情:是没水浇地,还是买不起化肥让苗子长得这么懒。 “你怎么不给包谷秧浇浇水?”我凑过去问。老农直起腰来笑着说:“你们读书人不懂,这叫控苗,玉米才发芽的时候,旱上一段时间,让它深扎根,以后才长得旺,才能抵御大风大雨啊。”我对老农的话半信半疑。 过了一段时间,天刚下过大雨。一个人呆在屋里很闷,于是我决定再出去呼吸新鲜空气。又到了上次去的那个地方,我见到在老农旁边的玉米地里很多人在忙着扶玉米,一看就知道,玉米是让大风刮倒了。而老农的玉米安然无恙,在地里直直的茁壮奋发着,长长的玉米叶,头发般在空中飞舞。 我很想再一次见见那位老农,可惜我去了好几次再也没有遇见过他。时间长了我就把他渐渐淡忘了,甚至他的模样也想不起来了,可他的话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 年轻时苦一点,受点挫折,受点不公正的待遇没什么,挫折会把我们变得更坚强,困难能教给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成长要付出代价,成长同时也给了我们积累了收获。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内容。(不超过25个字)(3分) 2、“可他的话却深深的烙在我的心上”中的“烙”能否改成”印”,为什么?(4分) 3、文中划线句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分) 4、文章说:“挫折会把我们变得更坚强,困难能教给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永不贬值的财富(17分) ①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

中考语文议论文专题——如何找中心论点

如何归纳中心论点 一、中心论点的概念: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或主张。它要求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注意:要与论题区分开来。论题是指议论的话题,往往是一个短语结构,它是构成论点的基本要素。而论点是对论题的一个明确的判断,必须是一个观点正确、鲜明的完整的句子,能够统摄全文。 练习:判断下列文章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为什么? 《谈骨气》《怀疑与学问》 《俭以养德》《交友之道》 《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二、出现位置: 一般出现在文章题目(论点式题目),或文章第一段,或文章结尾一段。少部分在文章中间,或需要归纳概括。 三、中心论点的形式要求: 1. 完整的句子; 2. 有明确的判断; 3. 不能用疑问句(反问句要改成陈述句); 4. 不能用比喻、拟人; 5. 不能用否定句; 6. 往往有明确的主语。 注意:正确运用标题确立中心论点! 1. 中心论点是在论题的基础上形成的; 2. 如是疑问句,问题答案往往是中心论点; 3. 如是比喻句,本体句往往是中心论点; 4. 如果是并列关系的论题,揭示两者关系的语句往往是中心论点。 练习:判断下列标题,哪些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哪些不能?说明理由。 《论读书》《幸福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要拒绝句号》 《学贵质疑》《独立与合作》 《学会谅解》 ◆课堂演练◆ 1. 依据下列材料,提炼观点。 在一次医学会议上,德国医学教授费尔,为了驳斥科赫为代表的“单单是病原微生物就足以引起疾病”的错误观点,在激烈的辩论中,当众把含有大量霍乱菌的水喝下去,果然没有得病。 本段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胜于雄辩。 2. 下面三个论据,可以用来证明同一个论点,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这一论点。 论据一:若有恒,何须三更起、半夜眠;更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注: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论据二:爱迪生说过:“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 论据三:巴尔扎克每天坚持用十六七个小时写作,不肯有丝毫懈怠,一生留下了94部小说。 提炼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做事要有恒心。 3. 阅读下列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 一名高考落榜的高中毕业生,来到武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中当保姆。她除了干家务外,还利用空余时间向两位老人学习日语。两年后,她考取了留日公费生,东渡日本深造。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姓娃!”她把灯点着了。里面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淋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砰!”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有答案)

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有答案) 一、人物品评篇 (一)(2019·达州改编)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 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tuó):布袋的一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御史诣.学宫诣:到 (2)属吏咸.伏谒咸:都 (3)迁.淳安知县迁:升迁 (4)宗宪子过.淳安过:路过 2.下列选项中,与“倒悬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D.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解析】“倒悬之”的“之”是代词,意为“他”。A.宾语前置的标志;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代词,他;D.助词,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招待(他)。 4.海瑞在民间人称“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孟子》中关于“大丈夫”的看法与选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示例】“青天”应是像海瑞“独长揖”一样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威武不能屈”;“青天”应是像海瑞“布袍脱粟”一样清正廉洁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附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后,在任期间穿布衣,吃糙米饭,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 ①用水告急、用电告急!去年入夏以后,这样的信息不断充斥耳际,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再次成为各级紧急呼吁的重点和国人必须的选择。 ②曾几何时,“节约”两个字被打上了“过去时”的烙印,似乎成了不入时的代名词。不少人觉得,节约是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的产物,在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倡导节约已不合时宜。还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高消费、超前消费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源,如果没有消费作刺激、作牵引,就会造成市场流通不畅,生产停滞不前…… ③其实,提倡节约与我们发展经济奔小康、提高生活水平并不矛盾。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对于“节约”二字,我们也应该从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上来理解、把握和追求,让节约成为我们统一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④让节约成为一种追求。在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品位的今天,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节约资源就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放心的食物……如今,缺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地球上维系生命的淡水资源十分紧缺。有人打了个比方,如果地球上的总水量是一杯水,那么其中淡水仅有1茶匙,而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1滴。我国又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其可利用淡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可见节约用水,乃至于节约一切资源,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 ⑤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当你离开家或办公室时,你应该记得把电器开关关上:当水龙头滴漏时,你应该想到先用一个容器把水接下来,再请人抓紧修理:当你扔掉一张纸时,你应该意识到它的另一面还可以用,而这样做可以减少一半的用纸量。节约是一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通过节约,我们可以保护一条河流,少建一座电站,拯救一片森林,保留一处资源…… ⑥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节约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意志和品德。古人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这里的节俭便是节约,便是告诫人们要力戒奢侈和铺张浪费。 ⑦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大力提倡“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中国的革命事业”。今天,战争的烟云虽已远逝,勤俭节约的真理却并未失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神圣而任重道远,非常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让节约成为一种传统、一种追求、一种习惯,更成为一种精神吧!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作者的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中谈到“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你有哪些节约的好习惯?请用与本段相同的句式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我们应大力提倡。请你为宣传节约拟一句标语和一副对联(或对偶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容忍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临死时说的。周瑜至死仍未明白,自己和诸葛亮在才智上并没有多大的差距,而是缺少了诸葛的大度,因为这,他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感慨

历年中考语文课外阅读经典题答案

历年中考语文课外阅读经典题、新题 1.野菊花(陈创) 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以前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个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⑧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冀翮(翅膀),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想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轴宏篇巨构,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待时以蹿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丛,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⑨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单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古代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①过去在部队时,有一位前辈作家,请吃饭时钱不够了,就把手表押上,也要让大家吃得尽兴。当时手表是责重物件,找对象的“三转一响”之一。这是有面子的事。 ②有一次跟团旅游被关在一个景区,导游伙同景区商场的经理,非让我们买东西不可,可是东西又不好又贵,大家都不肯买。现场气氛僵持不下,表面的和气快维持不住了。商场经理背后的大门紧闭,没有人能飞出去。终于团里一个有钱的游客,说她要买这买那,她其实什么都不缺,但显然是为了给大伙解围,化解了一场危机。这也是有面子的事。 ③我们中国人,大多注意面子,血气方刚有之,一掷千金有之。面子固然重要,然而里子方面,有时却注意不够。我认为: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④康紅雷导演跟我说过一件事:拍《青衣》剧组解散之后,演员各奔东西,潘虹老师的房间里,她穿过的戏服全部自费干洗后,整洁地挂在房间里。她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⑤我还认识一个摄影助理,他说有一次拍周润发的广告,那时周润发的名气如日中天,男人们都想在现实生活中学他燃烧美元点烟的镜头。所以现场他被团团图住,纷纷让他签名。摄影助理实在小得放在哪里都是透明的,没有半个人注意到他。他只是站在一边默默看着,默默工作,直到所有的拍摄工作全部结束。周润发却主动向他走了过来,与他拍了合影。这也是个讲究里子的人。 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北京郊区开青年作家的会议,结束时许多代表陆续走了。宾馆服务员问我,你们真的是作家吗?我说是。她说为什么客房里的公物一点都不爱惜,摔坏了玻璃杯也不赔,还用床单擦鞋。而且打了长途电话不付费,查到房间说人早走了。我听了无言以对。再如有些美女在外面绝对光鲜靚丽,但是住的地方有可能脏乱到下不去脚。或者,私下里张口就是瞎话,颇为不堪。这些不是里子差,是压根儿就没里子。 ⑦名人也罢,普通人也罢,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时都要展现我们的面子和里子。过分追求鲜衣怒马、锦上添花、煊赫恭敬,不但容易丧失意志、流于平庸浅薄,弄不好还会丢人破财、触犯法律。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认真充实美化自己的内在,才能得到恒久不衰的尊重和认可,支撑起真正的面子。 ⑧最近买过两件衣服,我都是一眼看中了里子才喜欢的。而以往买衣服首先当然看样式,然后是质地,最后是手工和细节,但这两件衣服的里子都十分惊艳。看不到的地方尚且如此精致,看得到的地方大体可以放心了吧! ⑨做人也一样,里子也要讲究一点。 (李传鹏选自《新民晚报》2017年12月20日)(1)说一说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谈谈你对“做人,里子也要讲究一点”这句话的理解。 (3)④—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说说本文论证思路。 (5)根据本文的观点,说一说以下三则材料,哪一则不能论证这一观点?为什么? 【材料一】西南政法大学大四女生谢仁慈,在车祸中失去了左腿,但她没有因为残疾失去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厌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练习(带答案)

一、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溪水 我们携着手走进林子,溪水漾着笑窝,似乎欢迎我们的身影。这道溪流,本来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但不知何时流入深林,她的身体便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 早晨时她不能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深夜时不能和娟娟的月儿谈心,她明澈莹晶的眼波,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忧伤的调子,她是如何的沉闷啊!在夏夜的时候。几番秋雨之后,溪水涨了几篙;早凋的梧揪,飞尽了翠叶:黄金色的晓霞,从杈桠树隙里,深入溪中;泼靛的波面,便泛出彩虹似的光。 现在,水恢复从前的活泼和快乐了,一面疾忙的向前走着,一面还要和沿途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 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猾的西风劝告,私下离开母亲出来顽玩,走到半路上,风偷偷儿的溜走了,他便一跤跌在溪水里。 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迷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 水是这样欢喜捉弄人的,但到坝塘边,她自己的磨难也来了。你记得么?坝下边不是有许多大石头,阻住水的去路。 水初流到石头边时,还是不经意的涎着脸皮撒娇撒痴地要求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板着冷静的面孔,一点儿不理、于是水开始娇嗔起来了,拼命向石头冲突过去;冲突激烈时,浅碧的衣裳袒开了,漏出雪白的臂,肺叶收放,呼吸极其急促,发出怒吼的声音来,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 噼噼拍拍,温柔的巴掌,尽打在石头皱纹深陷的颊边,——她真的发怒了,不是儿戏。谁说石头是始终顽固的呢,巴掌来得狠了,也不得不低头躲避。 她虽然得胜了,然而弄得异常疲倦,曳了浅碧的衣裳去时,我们还听见她继续的喘息声。 我们到这树林中来,总要到这坝塘边观水石的争执,一坐总要一两个钟头。 (1)请根据语境推断“一面还要沿途和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中“淘气”一词的含义。(2)第2自然段写溪水“如何的沉闷”,第3自然段写“恢复从前的活泼和快乐”,这里“沉闷”“活泼和快乐”的原因各是什么? (3)水石争执时,水对石头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4)从最后一自然段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1)这里是“嬉戏玩耍”的意思,表达出溪水的活泼与快乐。 (2)“沉闷”的原因是溪水被重叠的浓翠囚禁;“活泼和快乐”的原因是几番秋雨之后,溪术涨了几篙。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题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题 诗词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颈联,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了生平的艰辛,命运的曲折。 B.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局势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中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尾联直抒胸臆,以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为诗歌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文贞公①魏征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③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

衡山公主,欲以妻④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⑤,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 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肤亡一镜矣!”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号为“文贞”。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中郎将:皇家侍卫军中的武官。④妻(qì):嫁给。⑤给羽葆鼓吹:皇家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羽葆,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鼓吹乐队。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遣使者问讯()(2)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 (3)悉辞不受()(4)朕亡一镜矣() A.悉辞不受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B.上思征不已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C.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其一犬坐于前(《狼》) D.以布车载柩而葬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2)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7.唐太宗对魏征的厚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概括。(不少于四点)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