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朱熹---敬斋箴

朱熹---敬斋箴

朱熹---敬斋箴
朱熹---敬斋箴

朱熹---敬斋箴

题解:

内静外敬是礼仪的基本规范。外敬是内静的外在体现,内静是外敬的内在基础。

《敬斋箴》的作者是著名理学家朱熹。他是据张栻的《主一箴》而作,用以阐发自己的持敬理论。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本图的作者是王柏。王柏(1197~1274年),字会之,号鲁斋,婺州金华人。从何基学习,是朱熹的三传弟子。景定五年(1264年),王柏任丽泽书院讲席。著有《诗疑》、《书疑》等,已佚。明正统年间六世孙王迪裒为其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

本篇辑自贾顺先主编《退溪全书今注今译》第二册(王成儒注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213~219页。

敬斋箴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潜心以居,对越上帝。

足容必重,手容必恭,择地而蹈,折旋蚁封。

出门如宾,承事如祭,战战兢兢,罔敢或易。

守口如甁,防意如城,洞洞属属,罔敢或轻。

不东以西,不南以北,当事而存,靡他其适。

弗贰以二,弗参以三,惟心惟一,万变是监。

从事于斯,是曰持敬,动静弗违,表里交正。

须臾有间,私欲万端,不火以熟,不冰以寒。

毫厘有差,天壤易处,三纲旣沦,九法亦斁。

于乎小子,念哉敬哉,墨卿司戒,敢告灵台。

朱子曰:“周旋中规,其回转处欲其圆,如中规也。折旋中矩,其横转处,欲其方,如中矩也。蚁封,蚁垤也。古语云,乘马折旋于蚁封之间。言蚁封之间,巷路屈曲狭小,而能乘马折旋于其间,不失其驰骤之节,所以为难也。守口如甁,不妄出也,防意如城,闲邪之入也。又云,敬须主一,初来有个事,又添一个,便是来贰,他成两个,元有一个,又添两个,便是参,他成三个。须臾之间以时言,毫厘之差以事言。”

临川吴氏曰:“箴凡十章,章四句。一言静无违,二言动无违,三言表之正,四言里之正,五言心之正而达于事,六言事之主一而本于心,七总前六章,八言心不能无适之病,九言事不能主一之病,十总结一篇。”

西山眞氏曰:“敬之为义,至是无复余蕴,有志于圣学者,宜熟复之。”

右箴题下,朱子自叙曰:“读张敬夫《主一箴》,掇其遗意作《敬斋箴》,书斋壁以自警云。”又曰:“此是敬之目说,有许多地头去处。”臣窃谓“地头”之说,于做工好有据依,而金华王鲁斋柏排列地头作此图,明白整齐,皆有下落。又如此,常宜体玩警省于日用之际、心目之间而有得焉,则敬为圣学之始终,岂不信哉。

译文:

穿戴衣帽要端正,仰看平视要保持尊严,居住时要心中安静而专一,作人做事,无愧于遥遥相对的上天。行走的姿态一定要庄重踏实,举止仪表一定要恭敬,弹琴、唱歌、舞蹈时,要选择地方,在乘马往返于像蚁穴那样曲折的小路中,也要能保持其奔驰之势。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一样,承担的事严肃认真,好像去参加大祭时的典礼,经常谨慎小心的作事,不敢有一点疏忽。像堵塞住瓶口一样地不要随便说话,像筑起城墙一样地严防邪念的随时侵入心中,恭敬虔诚地对待一切,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轻视。要表里如一,不能以西而向东,不能以北而向南,按事物的本来实际办事,而不要被外物的引诱以放失本心。要保持专一的心境,不能因没有二而说成二,没有三而说成三,惟有心境的专一,才能把握住事物的万变。像这个样子去学习和作事,就叫做“持敬”。无论动与静都不违背上述原则,就会表与里都相互一致而正确无误。假如你有短时间的背离,也会产生出千万种私心杂念,那就如同没有接触火而感到熟,没有碰到冰而感到寒冷一样躁怒忧惧。一旦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也会造成天地那样远的差别,三种主要的道德纲常既然已经被淹没,那么九种主要的治国大法也就被败坏。对于我们这些人,要时刻记住这些,加以勤勉警戒,并以此常常来告诫自己的心灵。

朱熹对《敬斋箴》作补充说:“在周旋回转时一定要像规所画的圆形一样,有一定的风度。在折旋横转时,应成方形。要像矩所画的方形一样。总之人们的进退容止,都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蚁封,即蚁穴外面隆起的小土堆。古语讲,乘马在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之间行走。是说蚁穴外的小土堆之间虽然通道狭窄而曲折,但仍然能够在其中乘马,可以不失掉奔驰的风度,这自然是很难的事情。守口如瓶,是指说话时,不要随意地乱说。防意如城,是讲决不能让邪恶的意念随时侵入心中。又说,敬必须是始终专一,开始有一件事,又添上一件事,这就成了两件事。原初有一件事,又添上两件事,这就成了三件事。须臾之间,是指时间而言;毫厘之间是指事物的大小而言。”

临川吴氏说:“此箴共十条法规,每条有四句。一是讲在日常的生活起居时,不要背离主静的原则;二是讲动时不要有所背离本心;三是讲外表要端正;四是讲内在要端正;五是讲本心要正直,才能通达各种事情;六是讲做事时,在心中要始终保持专一;七是总结前六条的法则;八是讲心不能没有被外物引诱的毛病;九是讲做事也会有不能始终如一的不足之时;十是全篇的总结。”

真德秀说:“敬的含义,达到这个水平,也就没有什么话再多讲了。有愿成就圣学大道的人,应当娴熟地不断照此去做。”

上面《敬斋箴》的题下面,朱烹曾自己写了序文,说:“读张拭关于主一的告诫,择取他的遗意而作此《敬斋箴》,并写在墙上,用以自我警戒。”又说:“这些是敬的条目,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发挥。”臣李滉私下认为,朱熹的许多方面论说,使做起事来的具体行为有所依据,而金华的王柏便依据朱熹上述排列而作出此图,使全文的思想清淅明白,字句整齐,而且都有所着落。这样更适宜于进行体察玩味,以及自警反省,这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或是在内心里,都会有所收获。所以“敬”的功夫,贯穿圣人学问的开始和终结,难道不是这样吗!

观纪录片《朱熹》有感

观纪录片《朱熹》有感 从读小学开始,就陆续学习了朱熹的一些诗文、名言等,知道他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是中国杰出的儒学大师,是宋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但从未深刻地去探寻朱熹为什么会被称为是“是中国杰出的儒学大师,是宋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观看了《朱熹》的纪录片让我对朱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他产生了更多的敬意! 孔子、孟子之后,儒学大师层出不穷,但康熙帝独选了南宋的朱熹进入大成殿,使朱熹升入了最高的殿堂。我不禁好奇他们之间有着这么多年的历史鸿沟,是如何形成关联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读这句诗时,作为理科生的我只感叹:原来南朝有这么多寺庙!却不知这后面有一段关于儒教与佛教的历史。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填补了儒学不关注的一些问题,比如人你死后的问题,而佛教允诺人来生,能减轻人民的痛苦感,为当时处于长期战乱的人民有着吸引力。而儒学比较晦涩难懂,一般人民根本看不懂,渐渐地,到了朱熹生活的时代,佛教已经极为兴盛。 佛教的快速发展,儒学被逐渐地边缘化,而佛教是四大皆空的,没办法解决人民该怎样去建设社会,怎样过现实生活的这类问题,使得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模糊混乱了,人民不知道用怎样的伦理道德观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朱熹在他的为官之途中深有感触,为此,朱熹提出了太极论、理气论、人性论、修养论等,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完善了儒家的学说,使从魏晋南北朝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孔孟之道”恢复了正统地位。朱熹倡导的理论覆盖了佛教中对于人生的一些想法,使人民可以到儒学中追求自己精神上的需求,让人民有了生活的目标。 历史的长河总是曲曲折折地往前走,不论后世的人们怎么评价过去,已经奠定的事实,终究还是没有办法改变。在这漫长的5000年文明当中,也曾出现过一些极为辉煌的成就,遗憾的是有些终究被历史埋没,有些一直流传到现在,仍然散发着它应有的光芒。 2020.4.23 ZLY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 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19 岁进士及第,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他 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奸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 坎坷,很不顺利。朱熹不但是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教育 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尊称其为朱子,赞他是孔孟以来 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大师。 在理学发展,朱熹是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 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 或称“道”、“太极”。“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有,它是 超越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客观自然的存有,无情意,无 造作。在理与气、理与物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理气统一,他认为理通 过气产生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 朱熹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 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 (《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在福建 讲学。晚年卷入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 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 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 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元播海外,如李朝时 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 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朱子家训》原文及翻译

朱熹《朱子家训》原文及翻译朱熹《朱子家训》原文及翻译 宋朱熹的《朱子家训》全文三百余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朱熹著作众多,《朱子家训》是他关于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全篇精炼地涵盖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流传较广,影响远大。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

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普》) 【翻译】 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 “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

关于朱熹的哲理故事

关于朱熹的哲理故事 导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如人,人如诗。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关于朱熹的哲理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朱熹有“朱子”一称,为孔庙十二哲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之人。朱熹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他将北宋开始出现的理学思想发扬光大,并且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朱熹这个人的名声都十分响亮,后世许多人将朱熹的新思想称为“新儒学”,甚至许多人还将朱熹的思想奉为正统。 这样一个成就极高,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留下的故事不少。普通老百姓们并没有正经的读过书,所以并不知道朱熹的思想学说,他们对于朱熹这个人的认识,全都是从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中了解的。 《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朱熹幼时聪慧,对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因为他又有很强的求知欲,所以经常会问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他的父亲自朱熹明事理开始,就对朱熹进行严格的教导,对于朱熹的教育十分的看重。朱熹有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询问自己的父亲。有一次,朱熹的父亲指着天说:“这就是天。”朱熹立马反问: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天上有什么东西?” 除此之外,朱熹在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也经常在地上用手指比划。有一次他就直接问自己的父亲,“地又是什么?”问天问地,追问到底,但是“天地”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所以他的父亲经常被朱熹问住,不知该如何回答。 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 朱熹到同安县赴任的时候,路过夹漈草堂,于是下马前去拜访郑樵。郑樵有礼的将朱熹迎了进门,然后断出一碟姜和一碟盐招待。朱熹的书童见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但主人说话他就没有插嘴。 朱熹将自己前阵子写好的手稿拿出来,递给郑樵,并请求郑樵给予指正。郑樵恭敬的接过手稿,将其放在桌上,然后点燃了一支香。香烟袅袅,屋内顿时一阵芬芳。 恰巧这个时候,窗外吹进来一阵风,将桌上的手稿吹的一页页的翻了篇。郑樵这个时候却像是春风醉人一样,站在原地动也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将手稿还给了朱熹。郑樵与朱熹彻夜交谈,一共谈了三天三夜,朱熹收获良多。临走之前,为了表示感谢,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云礽会梧竹,山斗盛文章”,赠给了郑樵。 朱熹和书童出了门,书童就不满的对朱熹说:“那老头子看上去也不是什么贤人呢,对待相公也颇无礼了些。不说拿出好酒好菜,但

2019顺义二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12分) 某校开展“诵家训,传家风,承文化”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小题。(共4分) 家训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瑰宝。家训作为长.辈对后辈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有的悬挂于厅堂,有的记载于族①(谱,普),有的阐述于家书,有的铭刻于石碑,【】,代代相传,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绽放着家风的②(魅媚)力!这些从长辈那里传下来的家风,凝炼成一句句富有哲理的家训,是先祖智慧的结晶,对一代代后人皆起着【】的作用。 (1)下列给黑体字所加拼音和横线上选填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处世(chǔ)教诲( huǐ)①谱②魅 B. 处世(chù)教诲( huì)①普②媚 C. 处世(chǔ)教诲( huì)①谱②魅 D. 处世(chù)教诲( huǐ)①普②媚 (2)文中加点字笔顺和【】中所填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脍炙人口名副其实 B.爱不释手潜移默化 C. 爱不释手名副其实 D. 脍炙人口潜移默化 2.同学们搜集了大量的古人家训及家风故事,发现了很多自己熟悉的历史名人,他们都有良 好的家风传承。例如,东晋陶潜即①(人名)就著有《责子》,宋代②(评价)欧阳修也著有《诲学说》,用以训诫子嗣。③(朝代)诗人④写过《示儿》,著有《放翁家训》。 3.中国传统家训往往采用不同手法表达,极富形象性和哲理性。阅读著名家训并判断其中 说法有误的一项(2分) A.“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出自《颜氏家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将善人身上的品德比喻为兰芝之香,恶人身上的恶风比喻为鲍鱼之臭,告诫家人要与善人交往,对比鲜明,易于领会。

古代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古代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导读:古代发明创造的小故事【1】:鲁班创造发明的故事 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他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鲁班本人则是一个手艺高强的工艺巧匠,杰出的创造发明家。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很多。至今,在民间还广泛地流传着他发明创造的故事。 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出来的。 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他们起早贪黑,挥起斧头,一连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这时,砖瓦石料都已备齐,国王选定动工的黄道吉日也快到期了。如果动工时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怎么办呢?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他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抬头望望,启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鲁班很惊奇,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

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丝茅草叶和蝗虫板开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纯了,就是断了。 这时,鲁班想起了铁。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拉树,真是快极了! 这铁条,就是锯的祖先。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由此可见,鲁班用斧之纯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鲁班却办不到,特别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块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这回,鲁班不砍了。他用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过去用斧子砍可强多了。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

关于朱熹的小故事

关于朱熹的小故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 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下面是 整理的关于朱熹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 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 的样子。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 自容。是呀,在家里吃饭这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 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现在虽说到 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到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他发现检票口吵吵嚷嚷围了一群人,近前 一看,原来是一个中年妇女没有车票,硬要上车。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 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他在宋高宗绍兴十 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宋孝宗即位后,

很想有一番作为。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 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 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 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 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 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 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 楚。”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从小就喜爱菊花。唐代风俗,在重阳节这天,亲友相约登高,饮酒赏菊。黄巢的爷爷因为自家满园菊花盛开,便在园 中摆下家宴,邀子侄们一起来赏菊。酒过三巡,老爷爷一时兴起,提议 以菊花为题,大伙儿联句赋诗。谁知轮到他联句时,竟一时想不出佳句来。坐在爷爷身旁的黄巢等得不耐烦了,就抢先脱口吟道:“堪与百花 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 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因 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

古代礼仪故事(精选10个)

古代礼仪故事 古代礼仪故事(一): 孔融让梨 孔融,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十分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就应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忙、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代礼仪故事(二):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之后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古代礼仪故事(三): 古代简短礼貌礼仪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向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那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样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但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样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 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先是《太公兵法》!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

朱熹朱子家训全文_朱熹《朱子家训》,朱熹家训全文及翻译

宋朱熹的《朱子家训》全文三百余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朱熹著作众多,《朱子家训》是他关于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全篇精炼地涵盖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流传较广,影响远大。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普》) 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

“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名人故事:朱熹节俭待客

名人故事:朱熹节俭待客 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下面有应届毕业生小编整理的名人故事:朱熹节俭待客,欢迎阅读! 韩世忠是武将,朱熹是文人,这一文一武有三大共同点:第一,都是南宋名人;第二,都爱喝酒;第三,喝酒的时候都不大吃菜。 韩世忠喝酒就是喝酒,不想让下酒菜把酒的味道“破坏”掉。朱熹倒不认为菜味会破坏酒味,他只是过于节俭,能不点菜就不点菜,这样可以省钱。 朱熹跟辛弃疾是好朋友。宋光宗绍熙三年,辛弃疾去福建做官,顺道去看望朱熹。两人见面,朱熹提议喝两杯,辛弃疾欣然答应。酒端上来了,却没有菜,辛弃疾说:“干喝没意思。”朱熹想了想,让仆人用盐水煮了一碟子黄豆,喝一杯酒,吃一粒黄豆,如果你喝一杯吃两粒,他的脸色就会沉下来……

朱熹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朋友呢?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他是为了教育辛弃疾。辛弃疾豪奢之名播于天下,花钱如流水,娶了好多小老婆,影响很不好。朱熹请客如此简单,应该是给辛弃疾做示范:“瞧见没?以后应该像我这样艰苦朴素,千万别再铺张浪费了!” 第二种可能:朱熹过日子就是这样节俭,节俭到了小气的地 步。 1 当年朱熹在武夷山讲学,伙食就非常简单:“待学子惟脱粟饭,至茄熟,则用姜醢浸三四枚共食。”(《四朝闻见录》卷1)平常让学生吃小米饭,没有菜,等茄子熟了,用姜末和米醋拌茄子吃。朱熹的伙食也跟学生一样,并不开小灶。 男人对自己狠一点是对的,饮食上俭省一些也是对的,但是最好只对自己俭省,千万别对旁人俭省,否则很容易得罪人。 有例为证。说是一个叫胡纮的人去拜访朱熹,在朱熹那儿就着茄子吃了顿小米,吃得满肚子气,对朱熹的学生说:“此非人情,只鸡、

朱熹家训拼音版

君之所贵者jun zhī suǒ guì zhě,仁也rén yě。臣之所贵者chén zhī suǒ guì zhě,忠也zhōng yě。 父之所贵者fù zhī suǒ guì zhě,慈也cí yě。子之所贵者zǐ zhī suǒ guì zhě,孝也xiào yě。兄之所贵者xiōng zhī suǒ guì zhě,友也yǒu yě。弟之所贵者dì zhī suǒ guì zhě,恭也gōng yě。 夫之所贵者fū zhī suǒ guì zhě,和也hé yě。妇之所贵者fù zhī suǒ guì zhě ,柔也róu yě。 事师长 贵 乎 礼 也shì shī zhǎng guì hū lǐ yě ,交 朋 友 贵 乎 信 也jiāo péng yǒu guì hū xìn yě 。 见老者jiàn lǎo zhě,敬之jìng zhī;见幼 者jiàn yòu zhě,爱之ài zhī。有德者yǒu dé zhě , 年虽下于我nián suī xià yú wǒ, 我必尊之wǒ bì zūn zhī ; 不 肖 者 bú xiāo zhě ,年虽高于我nián suī gāo yú wǒ ,我必远之 wǒ bì yuǎn zhī 。慎 勿 谈人之 短 shèn wù tán rén zhī duǎn , 切 莫 矜 己 之 长 qiē mò jīn jǐ zhī zhǎng 。仇者以义解之 chóu zhě yǐ yì jiě zhī,怨者以直报之 yuàn zhě yǐ zhí bào zhī, 随所遇而安之suí suǒ yù ér ān zhī。人有小过rén yǒu xiǎo guò,含容而忍之hán róng ér rěn zhī;

朱熹的名人故事

朱熹的名人故事 朱熹有“朱子”一称,为孔庙十二哲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之人。朱熹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他将北宋开始出现的理学思想发扬光大,并且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朱熹这个人的名声都十分响亮,后世许多人将朱熹的新思想称为“新儒学”,甚至许多人还将朱熹的思想奉为正统。 这样一个成就极高,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留下的故事不少。普通老百姓们并没有正经的读过书,所以并不知道朱熹的思想学说,他们对于朱熹这个人的认识,全都是从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中了解的。 《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朱熹幼时聪慧,对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因为他又有很强的求知欲,所以经常会问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他的父亲自朱熹明事理开始,就对朱熹进行严格的教导,对于朱熹的教育十分的看重。朱熹有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询问自己的父亲。有一次,朱熹的父亲指着天说:“这就是天。”朱熹立马反问:“天上有什么东西?” 除此之外,朱熹在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也经常在地上用手指比划。有一次他就直接问自己的父亲,“地又是什么?”问天

问地,追问到底,但是“天地”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所以他的父亲经常被朱熹问住,不知该如何回答。 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 朱熹到同安县赴任的时候,路过夹漈草堂,于是下马前去拜访郑樵。郑樵有礼的将朱熹迎了进门,然后断出一碟姜和一碟盐招待。朱熹的书童见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但主人说话他就没有插嘴。 朱熹将自己前阵子写好的手稿拿出来,递给郑樵,并请求郑樵给予指正。郑樵恭敬的接过手稿,将其放在桌上,然后点燃了一支香。香烟袅袅,屋内顿时一阵芬芳。 恰巧这个时候,窗外吹进来一阵风,将桌上的手稿吹的一页页的翻了篇。郑樵这个时候却像是春风醉人一样,站在原地动也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将手稿还给了朱熹。郑樵与朱熹彻夜交谈,一共谈了三天三夜,朱熹收获良多。临走之前,为了表示感谢,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云礽会梧竹,山斗盛文章”,赠给了郑樵。 朱熹和书童出了门,书童就不满的对朱熹说:“那老头子看上去也不是什么贤人呢,对待相公也颇无礼了些。不说拿出好酒好菜,但也不能只拿一碟姜和一碟盐对付呀!” 朱熹笑着说:“盐从海来,姜长于山中,有山有海,是尽了大礼了!” 书童又接着说:“可是相公这么郑重的请求他,他却连手稿都不

朱熹《朱子家训》,朱熹家训全文及翻译

朱熹《朱子家训》,朱熹家训全文及翻译 宋朱熹的《朱子家训》全文三百余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朱熹著作众多,《朱子家训》是他关于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全篇精炼地涵盖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人一辈子智慧。流传较广,阻碍远大。 朱熹《朱子家训》原文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躯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普》) 【翻译】当国君所宝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宝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宝贵的是 “慈”,疼爱子女。当亲小孩所宝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宝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宝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夫君、相公所宝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宝贵的是“柔”,对夫君、相公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不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方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不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不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关心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不人做了坏事,应该关心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不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嫉妒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损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同意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明白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差不多上做人应该明白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如此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给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礼仪经典小故事

礼仪经典小故事 社会一直以来都在提倡讲文明,懂礼貌,然而,如今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不文明的人与现象,而这些终将影响社会的发展。 即便如此,从古至今也存在一些非常注重文明的人,那么我们就一起阅读ta们的故事,并且以此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一、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着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二、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三、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朱熹与朱柏庐的家训

朱子家训 由于各种原因现在有不少人常把“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朱子家训》误以为是朱熹年作,其实《朱子家训》有两个版本:一是明代朱柏芦所作,也为大家所熟知;一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作,却鲜为人知。作为朱氏后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此澄清。 “朱熹家训”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名仲晦,别号紫阳,又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今属江西),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聚理学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最深远的教育思想家。朱熹《家训》虽然成书于八百多年前,但其内容所放射的理性光芒,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家训出自安徽怀宁冶塘《亮景堂朱氏宗谱》: 君子所贵者,仁也。臣子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聆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

称愤而报横越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天也。人能如此,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食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简称《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朱用纯始终末入仕,康熙年间有人要推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固辞乃免。其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其著作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和《大学中庸讲义》等,其中以506字的《朱子家训》最有影响,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柏庐学问一脉承袭于宋代大儒朱熹,虽然相差四百多年,但是利他、群我的处世精神一脉相承。他父亲在抵御清军时遇难,他扶着母亲、带着弟妹辗转流离,极是辛苦。清朝统一天下后,他无心为官,在乡里教授学生,潜心做学问,说“读书志在圣贤”。他的学识很渊博,但他更重视人的品德培养。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

朱熹与婺源的故事

朱熹与婺源的故事(之一) 朱熹不信神 宋绍兴二十年(1150)春,时年21岁的朱熹第一次回婺源祖藉,祭扫祖墓、写下《祭远祖墓文》、拜望宗族长老、赎回父亲朱松当年典当出去的田产,以供祭扫祖墓的资费。 当时,婺源县城五通庙香火旺盛,相传甚为灵验。邑人出门,必带上香纸入庙祈祝求平安;士人到婺,也必以名纸入庙,称门生叩拜以求吉祥。朱熹初来乍到,亲戚邻里都劝他去拜谒,朱熹不去。当晚,族人宴请他,饮酒时,有灰尘落入朱熹酒杯中,饮后拉肚子;第二天又在台阶旁遇上毒蛇,险遭其咬。大家都认为他不去拜竭五通庙,这些都是神灵对他的警告。于是,大家纷纷再一次劝朱熹去拜谒五通庙。 朱熹说:“肚腹不好是食物不洁引起的,与庙无关,别冤枉了五通。”有位学者也在旁劝他从众去拜谒五通庙。朱熹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为什么要从众?想不到一个有学问的人也说这种话!我很幸运,这里离祖坟不远,若真是因此遭祸,就请将我葬在祖坟旁边,不是很方便么!”朱熹这次坚持不谒五通庙的举动,成为趣话,一直流传至今。 祥异虹井 朱熹在婺源的祖居位于婺源紫阳镇南门街,南宋皇帝赐额“文公阙里”。现其祖居房舍已不复存,唯祖居建的“虹井”尚在。井圈呈六边形,内径1米,深愈5米。 古人确信“圣人之出,必有祥异”,故婺源县志中载有这样一段传说: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朱熹父朱松出生时,井中气吐如虹,经日不绝;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朱熹在福建建阳出生时,婺源此井中亦紫气贯天。故人们称此井为“虹井”。 在“虹井”巨碑旁镌刻有朱松所写的铭文:“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明正统年间1436-1449),婺源知县还在这里建“虹井亭”。明人汪伟写过一首虹井诗,咏叹朱熹学术和徽州文化,其诗云: 韦斋当日浚源深, 一日虹光出井阴, 道学上传洙泗远, 余波千载淑人心。 这首诗道出了朱松、朱熹父子出生时井中均冒紫气的奥妙。 朱熹激情题“廉泉”

朱子家训(带拼音版本)

黎明li2ming2即j i 2起q i 3,洒扫sa3sao3庭ting2除chu2,要yao4内外nei4wai4整洁zheng3jie2。既j i 4昏hun1便bian4息x i 1,关guan1锁suo3门户men2hu4,必b i 4亲自qin1zi4检点jian3dian3。一y i 1粥zhou1一y i 1饭fan4,当dang1思s i 1来lai2处chu4不易b u 2y i 4。半ban4丝s i 1半ban4缕l v 3,恒heng2念nian4物力w u 4l i 4维wei2艰jian1。宜y i 2未wei4雨y u 3而e r 2绸缪chou2miu4,毋w u 2临lin2渴k e 3而e r 2掘jue2井jing3。自z i 4奉feng4必须b i 4x u 1俭jian3约yue1,宴yan4客k e 4切qie1勿w u 4留连liu2lian2。 器具q i 4j u 4质zhi4而e r 2洁jie2,瓦w a 3缶fou3胜sheng4金玉jin1yu4。饮食yin3shi2约yue1而e r 2精jing1,圆yuan2蔬shu1愈y u 4珍zhen1馐xiu1。勿w u 4营ying2华hua2屋w u 1,勿w u 4谋mou2良田liang2tian2。三姑六婆san1gu1liu4po2,实shi2淫yin2盗dao4之zhi1媒mei2。婢b i 4美mei3妾qie4娇jiao1,非fei1闺gui1房fang2之zhi1福f u 2。童tong2仆p u 2勿w u 4用yong4俊jun4美mei3,妻q i 1妾qie4切qie4忌j i 4艳yan4妆zhuang1。祖z u 3宗zong1虽sui1远yuan3,祭j i 4祀s i 4不b u 4可不k e 3b u 4诚cheng2 。子孙zi3sun1虽sui1愚y u 2,经书jing1shu1不可不b u 4k e 3b u 4读d u 2。居j u 1身shen1务期w u 4q i 1俭朴jian3pu3,教jiao1子z i 3要yao4有you3义y i 4方fang1。莫m o 4贪tan1意外yi4wai4之zhi1财cai2,莫m o 4饮yin3过guo4量liang4之zhi1酒jiu3。与y u 3肩jian1挑tiao1贸mao4易y i 4,毋w u 2占zhan4便pian2宜y i 5。见jian4穷qiong2苦k u 3亲qin1邻lin2,须x u 1加jia1温wen1恤x u 4。刻薄k e 4b o 2成家cheng2jia1,理l i 3无w u 2久jiu3享xiang3。伦常lun2chang2乖guai1舛chuan3,立l i 4见jian4消亡xiao1wang2。兄弟xiong1di4叔shu1侄zhi2,需x u 1分fen4多duo1润run4寡gua3,长zhang3幼you4内外nei4wai4,宜y i 2法f a 3肃s u 4辞c i 2严yan2。听ting1妇f u 4言yan2,乖guai1骨肉gu3rou4,岂q i 3是shi4丈夫zhang4fu5。重zhong4赀z i 1财cai2,薄bao2父母f u 4m u 3,不b u 4成cheng2人ren2子z i 3。 嫁jia4女n v 3择z e 2佳jia1婿x u 4,毋w u 2索suo3重zhong4聘pin4。娶q u 3媳x i 2求qiu2淑shu1女n v 3,勿w u 4计j i 4厚hou4妆zhuang1。见jian4富f u 4贵gui4而e r 2生sheng1谄chan3容rong2者zhe3,最zui4可k e 3耻chi3 。遇y u 4贫pin2穷qiong2而e r 2作zuo4骄jiao1态tai4者zhe3 ,贱jian4莫m o 4甚shen4。居j u 1家jia1戒jie4争zheng1讼song4,讼song4则z e 2终zhong1凶xiong1。处chu3世shi4戒jie4多duo1言yan2,言yan2多duo1必b i 4失shi1。勿w u 4恃shi4势shi4而e r 2凌ling2逼b i 1孤g u 1寡gua3,毋w u 2贪tan1口腹kou3fu4而e r 2恣z i 4杀sha1牲sheng1禽qin2。乖僻guai1pi4自是zi4shi4,悔hui3误w u 4必b i 4多duo1。颓tui2堕duo4自z i 4甘gan1,家jia1道dao4难nan2成cheng2。狎xia2猊n i 2恶e 4少shao3,必b i 4受shou4其q i 2累lei4。屈q u 1志zhi4老lao3成cheng2,急j i 2可k e 3相xiang1依y i 1。轻qing1听ting1发f a 1言yan2安a n 1知zhi1非fei1?人ren2之zhi1谮zen4诉s u 4,当dang1忍耐ren3nai4三思san1si1 。因yin1事shi4相xiang4争zheng1焉yan1知zhi1非fei1?我w o 3之zhi1不是bu2shi4,需x u 1平ping2心xin1暗想an4xiang3。施shi1惠hui4勿w u 4念nian4,受shou4恩e n 1莫m o 4忘wang4。凡事fan2shi4当dang1留余地liu2yu2di4,得意d e 2y i 4不宜b u 4y i 2再zai4往wang3。人ren2有you3喜庆xi3qing4,不可b u 4k e 3生sheng1妒d u 4嫉j i 2之zhi1心xin1。人ren2有you3祸患huo4huan4,不可b u 4k e 3生sheng1喜x i 3幸xing4心xin1。善shan4欲y u 4人ren2见jian4,不是bu2shi4真zhen1善shan4。恶e 4恐kong3人ren2知zhi1,便是bian4shi4大d a 4恶e 4。见jian4色s e 4而e r 2起q i 3淫yin2心xin1,报bao4在zai4妻q i 1女n v 3。匿n i 4怨yuan4而e r 2用yong4暗a n 4箭jian4,祸huo4延yan2子z i 3孙sun1。家jia1门men2和h e 2顺shun4,虽sui1饔yong1餮tie4不b u 2继j i 4,亦y i 4有you3余y u 2欢huan1。国guo2课k e 4早zao3完wan2即j i 2囊nang2橐tuo2无w u 2余y u 2,自z i 4得d e 2至zhi4乐l e 4。读d u 2书shu1志zhi4在zai4圣贤sheng4xian2,为wei2官guan1心xin1存cun2君jun1国guo2。守shou3分fen4安a n 1命ming4,顺shun4时shi2听ting1天tian1。为人wei2ren2若ruo4此c i 3,庶shu4乎h u 1近jin4焉yan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