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展示课课堂流程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课题2

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执教教师:李大航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宏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探究实验,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记住并理解分子、原子的三条性质;

3.能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

4.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由此得出分子和原子的本质不同。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

1.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认识原子和分子的特性,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 学情分析

117班学生通过近半期的学习,组内合作已经很娴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问题的归纳分析、拓展的能力,能通过倾听迅速对他人的表达进行点评追问。通过氧气制取的实验,形成了初步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对教室的多媒体设施,各小组也能熟练的运用。但对微观世界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欠缺,这对深入理解分子与原子概念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3.重难点预设

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通过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微观过程的分析,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本质不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提升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小组交流讨论,全班的展示提升完成学习任务,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轻松活泼,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具体的实施过程按照我校“五环渐进自主学习模式”实施,其环节为练习回顾→自学讨论→交流提升→浏览巩固→抽测达标。是学生先完成预习,后上展示课。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练习(3分钟)

学习内容:学生上板书写预习收获

组织过程:由科代表组织,组长交叉批阅,科代表组织点评,教师结合导学案的抽查情况进行补充点评。

设计目的:让学生自由发挥,既是对于预习成果的检测,也是一种对预习知识的巩固,也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堂上能有所侧重的分配展示任务。同时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批阅组织协调能力。

预见性问题:

1.是归纳的条理性,学生在书写时估计能写出很多条,但不一定能形成知识体系。

2.是批阅评分的标准把握,只要能写出正确的5条就算满分。

教师点评预设:

1.由科代表提示学生针对学习目标去写自己的收获,其他收获可以另写。

2.评分的组长也要结合目标来批阅评分,为了加快速度,每组可以分单双号组织批阅。

(二)自学讨论(5分钟)

学习内容:对预习存在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分配各组的展示任务,各组对本组交流提升内容进行展示准备。

组织过程:

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3-2】引导学生分析及用投影展示水的蒸发微观过程引入分子的学习。

2.投影重申学习目标。

3.分配各组展示任务。

4.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对预习成果进行交流,解答组内疑难,准备展示任务,教师到各组巡视,通过听、看、问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和展示准备情况。

设计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在课堂提供交流释疑的机会,同时为展示做好最后的知识与组织准备,为顺利完成展示打好基础,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有的放矢的交流能力和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

预见性问题:

1.交流讨论的效率由于讨论问题的针对性不够而较低。

2.展示的准备只是就题讲题,缺乏拓展与生成。任务的领会不够清楚明晰造成展示不流畅。

教师点评预设:

1.要求学生在预习时用双色笔对学习疑点及疑难原因标注在导学案上。同时由组长将大组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交流提高效率。

2.要求从学生从参与学生与知识的展示呈现体现出层次性,通过巡视了解准备情况实施点拨。组内通过小展示来明确展示任务。

(三)交流提升(展示)(32分钟)

组织过程:由各学习小组组织实施。教师通过追问、点评来促成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调控课堂。

设计目的:为全班同学提供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通过质疑、追问、争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归纳点评实施对知识的升华。凸显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课堂特色。

学习内容及具体过程:

一区:(三组展示)(6分钟)

展示内容:

1.你认为P50的活动与探究想验证分子的哪一条性质?结合本组的探究实验完成课本上的表格。交流一下哪一些现象说明了这条性质?(各组实验在预习时由组长组织完成)

2.我们发现,湿衣服晒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要干的快一下?这说分子的运动有什么特征?

3.上面T1、T2、T3三个现象说明了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

本区设计目的:通过上述问题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出分子分子很小,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且运动速率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还让学生通过分析感受到分子是确实存在的。同时训练能通过宏观表象,想象内部粒子运动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说明:在教师事先准备的学案上还有这样两个问题1.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这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2.你认为引起【实验3-2】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学生在小组预习时已经都能解决,不在全班展示。

预见性问题:

1.这是本区的难点,要理解几个关键点:酚酞不与氨水(氨气)接触不会变红。变红则说明接触了;两个烧杯没有直接接触,但酚酞变红,说明氨气进入到了酚酞中,它是怎样进入的?为什么我们都没看到?从而得到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隔很远能闻到氨气的那种刺激性气味,提升到隔很远闻到气味,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2.第四题的难点的是要理解湿衣服干与衣服本身没什么关系,而是附着在衣服上的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的结果。理解了这一点,其他的就好理解了。同时提升出蒸发现象都是有分子运动引起的。

3.第五题要求学生归纳出分子很小以及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的性质,同时知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教师点评预设:

1.点评学生的展示组织形式、衔接的的流畅程度,拓展深度及其他各组学生的的参与情况,并给与评分。

2.结合预见性问题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3.本区小结:通过三组的展示,我们明白了分子很小,所以我们看不到,但他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在不停的运动,我们生活中的溶解、蒸发、扩散、闻到气味等物理现象都是由其分子不断运动而引起的。分子运动快慢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二区(四组展示)(6分钟)

展示内容:

1.这么一个实验:将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结果发现混合物的体积小于200ml,你认为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们知道,空的注射器堵住注射口后,很容易推动压缩,但充满水的注射器很难压缩?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3.两个现象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

设计目的:通过本组题的交流展示,让学生知道分子间存在间隔,且间隔距离随着物质状态的不同而大小不同。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预见性问题:

1.提前给学生准备好烧杯、量筒、注射器、酒精和水,要求展示组通过实验来出示题目,增

强直观性。同时准备好芝麻和绿豆,通过芝麻与绿豆的混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间隙,从而理解为什么体积会变小。

2.看学生能否提升出宏观物质体积与间隔距离变化大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操场学生站队来解释,相互间间隔距离越大,所占位置越大,帮助理解。

3.通过注射器的压缩实验让学生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气态物质交易压缩,而固态、液态物质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对要小一些。还可以提醒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较易压缩。

教师点评预设:

1.点评学生的展示组织形式、衔接的的流畅程度,拓展深度及其他各组学生的的参与情况,并给与评分。

2.结合预见性问题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3.本区小结:通过四组的展示,我们明白了分子间还存在一定的间隙,而且其间隙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物质的体积变化和三态变化,在气态时其间隔最大,所以气态物质交易压缩。

三区(五组展示)(4分钟)

展示内容:

我们生活中很多宏观现象都是由分子等微观粒子引起的,请将下列现象与相关分子的性质连线1.隔很远能闻到校园内桂花的香味 a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2.物质受热,体积膨胀

3.酒精灯用完后,要及时盖好灯帽b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4.一滴水中的所含分子,一百个人要数160亿年

5.蔗糖溶解在水里不见了,总个水却有了甜味c分子间存在间隔

6.25m3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以装入0.024 m3 的钢瓶中

设计目的:巩固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分子特性解题的能力。

预见性问题:

1.第五题可能会产生争议,大部分学生会连上b,可能有学生会同时连上b、c。到时看学生怎么去理解和解释。

2.有些学生的解释语言可能不会简洁,要求学生简明扼要说明即可。

教师点评预设:

1.点评学生的展示组织形式、衔接的的流畅程度,拓展深度及其他各组学生的的参与情况,并给与评分。

2.结合预见性问题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3.本区小结:通过五组的展示,让我们对宏观世界与微观粒子的这种关系理解更具体了,同时知道很多物理现象,都是由分子的运动和间隔距离的变化引起的。

四区(六组展示)(5分钟)

展示内容:

1.阅读P51第三自然段及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我们知道分子都是由构成。

2.水蒸发是什么变化?水蒸发后得到的物质还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吗?蒸发后水的化学性质有没有变化?

3.水通电分解是什么变化?水通电分解后得到的物质还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吗?分解后水的化学性质改变了吗?

通过上面的问题思考,想一想:为什么前者分子没变,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没变,而后者都变了?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目标:

1.通过对模型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虽小,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分成

原子。

2.通过对第二题与第三题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改变,得到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为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下一区的展示做好铺垫。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微观现象能力。

预见性问题

1.第一题教师可以拓展: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这是单质分子,有的由不同种原子构成,这是化合物分子。但他们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都是纯净物。

2.第二题和第三题是本节课重点,也是难点,看学生能否结合图示的方式让大家比较直观了解两种变化的不同,教师课前准备好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同时准备追问:(1)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物理性质相同吗?说明分子能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点评预设:

1.点评学生的展示组织形式、衔接的的流畅程度,拓展深度及其他各组学生的的参与情况,并给与评分。

2.结合预见性问题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3.本区小结:通过六组的展示,我们明白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同时引导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水的蒸发与水的电解这两种变化的不同之处,希望下一组能让我们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中分子与原子的变化情况做更深入的了解。

五区(一组展示)(6分钟)

展示内容:

1.结合四区的研究成果,以氧化汞的分解为例,分析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与原子的变化情况?

2.通过分析,想一想,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哪里?

设计目的:

1.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变化实例,理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没有变化,只是分子的间隔距离和运动速率发生了改变,所以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新的,从而生成了新的物质。

2.让学生知道在这两种类型的变化中,构成分子的原子都没有改变。从而归纳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预见性问题:

1.要能从具体变化的分析提升整个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高度来分析,归纳出两类变化中分子与原子的变化情况。

2.能结合分析得出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区别,加深对分子与原子两种粒子的理解。

3.从汞原子直接构成汞知道有些物质如金属直接由原子构成。

教师小结点评:

1.点评学生的展示组织形式、衔接的的流畅程度,拓展深度及其他各组学生的的参与情况,并给与评分。

2.结合预见性问题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3.本区小结:在前面我们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本质不同的两种变化,通过一组的分析我们从微观的角度了解了这两种变化的不同:分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知识间隔距离大小与运动速率发生了改变,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也没有生成新的物质,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物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物质。同时我们也知道除了分子外,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六区(二组)(5分钟)

展示内容:

1.判别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分子比原子要大一些。

(2)分子能够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直接够成物质。

(3)分子在运动,而原子是静止的。

(4)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设计目标:主要是通过辨析题,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与分子的区别,联系和相似点。

预见性问题:

1.很多学生会误认为分子比原子大,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数字举例帮助学生理解。2.通过第3小题提升让学生明白原子与分子具有相似的特性。

教师点评:

1.点评学生的展示组织形式与表现。

2.注意根据学生的展示实时的插入追问,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3.本区小结:通过最后一个小组的展示,让我们知道了原子与分子这两种微观粒子既有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还可以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又有很多相似点:都很小、都在不停的运动,都存在间隔,都能直接构成物质。也存在紧密的联系:所有的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四)浏览巩固(2分钟)

组织实施:小组展示完后,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各小组学生针对目标,结合展示时的收获,用双色笔整理本节课收获。

设计目标:让学生静下来反思本节课的学习体会,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抽测达标(3分钟)

组织实施:用投影仪将抽测题投在屏幕上,学生答题完毕后将各组2、5、7号收上批阅。

1.下列各现象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

(1)用气筒给轮胎充气

(2)水结冰体积膨胀

(3)水可以穿过滤纸

(4)酒好不怕巷子深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个数没有发生改变

B 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分个数没有发生改变

C 氧化汞分子是该变化的最小粒子

D 氧化汞、汞、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3.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的最小粒子

D 原子是静止不动的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基本按照预设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的表现超过了我的预期,虽然本节课容量较大,知识也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但学生由于组织比较有序,完成较为顺畅。特别是最后的表格总结提升、学生自己设计的表演对系统知识,突破难点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设计时,我注重为后面的继续学习做好铺垫,特别是为后面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打好了基础。从抽测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都已达标。最后超时了三分钟,课后我反思了一下,有些内容还可以在展示时略去,因为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有很准确全面的认识,但为了顾及任务的分

配求全而没有舍去。同时学生在听的时候记载没有跟上,浏览巩固显得较仓促。在今后教学中还要不断改进。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 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思路: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理解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持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个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而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理解,没有任何理性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有,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升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学会使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实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实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逐步提升抽象思维的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有。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播放动画1】无数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持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认为: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练习题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表示的是一种微观概念,大部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一种)微粒。 3、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是无法看到的 ②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可以压缩。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构成不同,可分三种情形: a、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b、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个数不同: c、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高中学习) 4、分子理论的应用: (1)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2)用分子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知识点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 2、原子的性质 (1)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2)原子在不断的运动(3)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 3、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注意: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答:不一定! 金属单质 (如:Fe 、Cu 、Al 、Hg )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非金属固态单质 (如:C 、P 、S 、Si ) 稀有气体 (氦、氖、氩、氪、氙、氡 ) 6、原子的构成: 质子 (带 正 电荷) 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 的几千亿分之一 原子核(带正电)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我夯基我达标 1.某同学在电脑上绘制的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图3-4 思路解析: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从宏观角度理解为“一物”与“多物”;从微观角度来看,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含一种分子的是纯净物,含多种分子的是混合物。本题各图直观地反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因此要从微观角度去认识。选项B、D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为纯净物;选项A是由不同种原子直接构成的,选项C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答案:AC 2.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A.过氧化氢 B.氧化铜 C.空气 D.二氧化碳 思路解析:过氧化氢、氧化铜、二氧化碳这三种纯净物都是由各自的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物质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则空气中含氧分子。 答案:C 3.氧气降温加压变成液氧,氧分子的主要变化是() A.分子间的间隔 B.分子的质量 C.分子的体积 D.分子的性质 思路解析:由氧气变成液氧,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分子本身没有改变,那么分子的质量、体积、性质都不变。加压时只是氧分子之间的间隔缩小。 答案:A 4.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约60 mL水,向水中加入一小块糖块,在容器外壁用铅笔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溶解后,液面与水平线哪一个高,并解释这一现象。 图3-5 思路解析:这是考查粒子之间有间隔的一道题。

答案:当糖块溶解后,液面降低;因为糖的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粒子间有间隔。 5.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察进行化学反应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思路解析: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察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因此此技术无法观察到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答案:D 6.取气密性良好的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请你再举出可以用这种观点解释的一个实例来。 图3-6 思路解析:据题意,这是一个体积改变的问题,因而要从分子间隔角度来解释。气体中分子之间间隙大,所以空气容易压缩,水中水分子间间隙相对较小,难通过外力压缩。 答案:吸入空气的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液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大得多,因而气体容易被压缩。例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珠后体积缩小;或工业上把氧气压缩成液态氧贮存在钢瓶中。 我综合我发展 7.图3-7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图3-7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初三化学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及答案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1. 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有质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体积小 2. 对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惟一粒子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性质的是分子 C、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的化学性质都相同 D、分子的大小会随着物质体积的增大而变大 3. 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A、糖溶于水 B、衣箱中樟脑丸不久不见了 C、工业上蒸发液态空气制氧气 D、红磷燃烧 4.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A. 水分子变大了 B. 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 D. 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增多 5.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 分子质量都大于原子质量 C. 分子永恒运动,原子在分子中是不运动的 D.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6.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 氢原子 B. 氧分子 C. 氢分子 D. 水分子 7. 已知某原子的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为A,该原子核内有B个质子和C个中子,核外有D个电子,则() A. A=B=C B. B=C=D C. A=C=D D. A=B=D 8. 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10-15S)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测到的是() A. 氧分子的不规则运动 B. 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的过程 C. 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的过程 D. 氧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电子的运动 9. 20XX年9月27日,我国航天员翟志刚进行了首次太空行走。在此次活动中需要“人造空气”来供航天员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含有体积分数为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还有二氧化碳。下列关于“人造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 B. “人造空气”中供给航天员呼吸的是氧气 C. “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 D. 氮气对航天员呼吸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人造空气”可以不需要氮气 二、填空题: 1. 从分子观点看,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____构成,混合物由____构成。 2.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由构成。同种分子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不同分子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 3.在冰融化成水的变化中,只是分子间的发生了改变,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是一种变化。 4. 把分子的几种基本性质(A—D)的序号填在相应内容的横线上。 A. 分子的体积很小; B.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同种物质的分子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分析: 1、教材容: 本节课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1。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①本节课的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是化学与物理、生物的一个结合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等宏观现象。 学生分析: 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 认识分子;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比较

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法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没有认识,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体会,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勇于探索的精神。应多联系一些生活实际、多运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在学生脑海里建立分子观,运用分子的特征,辨析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流程图: 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容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汇总一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 知识点汇总一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汇总一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思考问题2] 烧杯与烧杯B 哪些条件相同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 酞溶液变红的过程。[板书](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氨水 酞溶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浓氨水酚酞溶液

最新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归纳大全

最新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归纳大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掌握分子的性质;掌握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分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1)能闻到花香酒香及品红的扩散等现象,充分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已观察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也充分证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保持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二氧化碳分子保持。 (2)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的,是宏观现象,不是单个分子能表现出来的。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要点诠释】 1.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分子的构成是不同的。如1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分子和原子经典习题

初三化学 分子和原子经典习题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选项操作或现象分子的特性 A 给篮球充气分子间有间隙 分子是有质量的 B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 200mL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分子是运动的 D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宏观现象或操作可以反映分子的某些性质,同时分子的某些性质又可以解释宏观现象,二者是相互对应的。“100mL 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对应分子的基本性质是:分子间有间隙。 【答案】B 例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B.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C. 分子大,原子小 D.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而原子则不能再分 【解析】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氧气,也有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汞、硅;故A错。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原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故B 错。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肯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是,毫无联系的分子和原子没有可比性,如汞原子比氢分子大,故C错。分子在化学反应中要改变,而原子则不能再分,只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新的物质。 【答案】D 例3:微观模拟题:通过下图反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丙物质属于纯净物中的_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反应。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____________。 【解析】试题通过模拟图示较为直观、形象地将有关粒子的构成情况展示出来,使本来很抽象的微观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甲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甲的分子又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发生化学变化后,观察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以及生成物的分子构成。 【答案】(1)单质(2)分解(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形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例4: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解析】温度升高后气体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并不是分子的数目增多了,也不是分子的种类改变了,而是分子在温度升高时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但分子并没有破裂,数目、大小都没有改变。A表示分子变大了,C、D表示分子都破裂了,B表示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了。 【答案】B 例5:下列图示中,表示纯净物的,表示混合物的是,由原子直接构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执教: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葛治刚 指导: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李扶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250毫升)、水、品红。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师生互动] 师:桂花能够“飘香”,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桂花“飘香”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花香粒子很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花香粒子,但是我们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构成花中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微小粒子。而实际上,科学进步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讲授]分子、原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直接的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分子由哪些特性。 第二步: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师生互动] 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杯水,我们都能够真实地看到它的存在,科学上也早已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

分子和原子 (一). 认识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水等。(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的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 (1)纯净物、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注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二). 认识原子 1、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分子、原子的相互关系: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5、原子的基本性质:同分子相似。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原子同分子一样,也是时刻不停地做高速的无规则运动。

分子和原子(讲义及答案)

? ? ? 一、知识点睛 分子和原子(讲义) 1.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 。 2. 分子 (1) 分子的性质 ① ; ② (温度越高, ); ③ 。 (2) 分子的定义 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水由 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①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 变化时,分子 本身不变, 不变;在发生 变化时, 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改变。 3. 原子 (1) 原子和分子的关系 可以构成分子。 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 1 个氧分子由 2 个 构成;有些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如 1 个水分子由 2 个 和 1 个 构成。 (2) 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同) (3)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 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汞由 构成。由原子 构成的物质, 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 原子的结构 ? ? ?(带正电) 原子(不显电性) ? (带正电)? (不带电) ? ?(带负电) 在原子中, 数= 数= 数。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②; ③;④; ⑤;⑥。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a.先排层,后排层; b.第一层上最多排个电子,第二层上最多排 个电子; c.最外层上不超过个电子(电子层为1 时不超过 个)。 (6)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质量的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故 国际上统一采用相对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A r)= 它是一个比值,单位为,省略不写。 相对原子质量≈+ 。 二、精讲精练 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问题。 (1)肉眼无法看到分子,我们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观测。 (2)春暖花开,花香四溢。 (3)酒香不怕巷子深。 (4)香水、汽油密闭保存。 (5)液化石油气能压缩在钢瓶中。 (6)40 mL 水与40 mL 酒精混合后的溶液体积小于80 mL。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汇总二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汇总二 二、考点清单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认识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分子和原子 一)认识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的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 (1)纯净物、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注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二)认识原子 1、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分子、原子的相互关系: 5、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原子同分子一样,也是时刻不停地做高速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能量越大,运动速度就越快。 (3)原子之间也有一定的间隔 原子: 分子:

《分子和原子》课标解读

《分子和原子》课标解读 【课标解读】 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物质世界走进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本课题的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构化学核心观念之一“微粒观”;()学会运用类比、探究、模型等重要化学学科方法解决问题;()建立分子、原子两个基本的微观概念;()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为实现上述教学功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把握好教材内容 阅读教材,研究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第一要务。河南巩义市南河渡中学张建甫校长认为《教师钻研教材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教师要会“煮”教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意味着教师在接触教材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会文。反复诵读,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课题独到的认识。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会“煮教材”。“煮教材”意味着教师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教材一旦被教师“煮透”,则这份教材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有些教师“煮透”之后甚至可以“背诵”教材。虽然没有必要建议每个教师都能够背诵教材,但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教师要会“组”教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意味着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后,还要从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整组、整单元,全册、整年段,考纲、考点……)。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肯定会有新的发现。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学会“组教材”。“组教材”首先可以显示为“调整”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只要不至于引起学校管理上的混乱,教师是可以调整教材的。“组教材”也可以显示为“整合”教材。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将教材是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组教材”还可以显示为“解读”或“解构”教材。即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或者以怀疑、批判的方式使原有的教材显露另外的意义。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教师要会“主”教材。“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意味着教师自身有了对教材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教材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刚开始接触的教材,一定会感受更深刻,视角更广阔。实现了教者与编者的心心相印。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学会“主教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汇总一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汇总一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程序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中化学分子和原子练习题及答案 一、如何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分子是一种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物质,水分子是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如果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不是分子了。 2、由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是由分子聚集后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个的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例如:单个分子就不能表示物质的状态,因为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是由分子间的间隔大小决定的。 [中考练兵]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组粒子是( ) A、Mg,H B、O2,CO C、O,He D、C,N 二、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指在化学反应中:(1)原子不能再分。(2)一种原子也不能变为其他原子,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保持其化学性质。 三、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1、纯净物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它具有一定的组成,可以用一种化学式来表示,纯净物具有一定的性质(如有固定的熔、沸点)。 2、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一定的组成,不能用一种化学式表示。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性质,各物质保持其原有性质(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中考练兵]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天津) A、海水 B、自来水 C、蒸馏水 D、矿泉水 四、元素、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要明确单质和化合物是从元素角度引出的两个概念,即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无论是在单质还是化合物中,只要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都可以称为某元素。三者的主要区别是: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成分,而单质和化合物是指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是具体的物质。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而单质不能组成化合物。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的结构

分子与原子及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 分子 1、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表示的就是一种微观概念,大部分物质就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 2、分子的定义:分子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一种)微粒。 3、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很小:质量与体积都很小,肉眼就是无法瞧到的 ②分子总就是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可以压缩。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构成不同,可分三种情形: a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b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个数不同: c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高中学习) 4、分子理论的应用: (1)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2)用分子观点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知识点二原子 1、定义:原子就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 2、原子的性质 (1)原子的体积与质量都很小。(2)原子在不断的运动(3)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 3、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一定不变。 注意:分子一定比原子大不?答:不一定! 金属单质(如:Fe 、Cu 、Al、Hg )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非金属固态单质(如:C、P、S、Si )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 6、原子的构成: 带正电荷) 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不带电) 原子 带负电荷) ———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 ,在原子中占的体积很小 ,但所占质量很大 ,电子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7、原子的分类:以核电荷数(质子数)为标准可分为100多类原子及100种元素。 8、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才有原子的相对质量。 国际上以碳12原子(原子核内有 6 个质子与 6 个中子)的质量的 1/12 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用公式可表示为: 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 12112 / 由此可见,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个比值 ,不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量≈质子数+ 种子数 知识点三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的区域内运动,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的现象叫做核外电 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就是因为电子的能量各不相同,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导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为第一层时,只能容纳2个电子)。 核外电子总就是从最内层开始依次向外排布。(从内到外依次用K、L、M、N、P、Q来表示电子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