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科学学生笔记本

初中科学学生笔记本

初中科学学生笔记本
初中科学学生笔记本

七年级上

第1章科学入门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2.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可以产生破坏作用,给人类带来危害。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2节观察和实验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许多科学实验都要求得到一些具体的数值,所以,在实验中常常要用一些测量工具来对物体进行测量。

试管:作小剂量化学反应的容器;也可收集少量气体。放在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2,加热时不超过容积的1/3。加热时要用试管夹,并使试管跟桌面成45°的角度;加热时要预热,试管口不能对准人。

试管夹:夹持试管,使用试管夹夹取试管时,将试管夹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试管架:放置试管。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用滴管往容器内滴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0.5 cm处。

铁架台:

酒精灯:用作热源;所装酒精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但也不能少于1/4。加热时要用外焰。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用作配制、浓缩、稀释溶液。也可用作反应容器和给试管水浴加热等。加热时应垫石棉网。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天文望远镜:观察遥远的星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103毫米(mm)=106微米(μm)=109纳米(nm)1米(m)=10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

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正确: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

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不同的测量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②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并

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当零刻度线)为测

量起点;

③看正确: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能斜视;

④读正确:读数时先读出刻度线所对应的值,再在两条刻度线之间进行估读,

即测量值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⑤记正确:记下读数,并注明单位。

(2).特殊长度的测量:

a.平移法:如一元硬币、乒乓球直径的测法;

b.转化法:

①化曲为直:如测量曲线的长度,可以小心的用细线与曲线重合,再将细线

拉直测量;

②化直为曲:用已知滚轮在较长的线段上(如操场跑道上)滚动,用滚轮的

周长乘以圈数,得出线段的长度;

③积小成大:如测量纸张的厚度、铜丝直径等;

④化暗为明:如测玻璃管的内径、工件的裂缝等;

c.手测法:小指指甲宽约1cm,厚约1mm;食指末端到食指与拇指的肉际约10 cm d.步测法:正常一步约75厘米,小跨一步约1米

(3).测量误差(误差):指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测量错误是不允许的,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三、体积的测量

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体积的国际主单位:米3(m3)

1米3(m3)=103分米3(dm3)=106厘米3(cm3)

1分米3(dm3)=1升(L)=103毫升(mL)= 103厘米(cm3)

2.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是:量筒或量杯

量筒的正确使用:

(1)“看”:注意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即每一小格所表示的体积);

(2)“倒”:倒入适量的液体

(3)“放”:将量筒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4)“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5)“记”:记下读数,并注明单位。

例题: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答:①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水

②把小石块用细线捆住,沉入水中(完全被水浸没),测出小石块和水的

总体积V总

③小石块的体积V石=V总﹢V水

四、面积的测量:(测量不规则的物体面积用方格法)

面积的国际主单位:米2(m2)

1米2(m2)=102分米2(dm2)=104厘米2(cm2)=106毫米2(mm2)

第4节温度的测量

一、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温度的国际主单位是:摄氏度(℃)

15℃读作:15摄氏度零下5摄氏度写作:-5℃

三、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温度计的构造: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四、正确使用温度计:

1.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3.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要等到温度计内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的时候才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5.温度计不甩,温度计不能作玻璃棒使用

五、体温计的特点:

1.玻璃泡大,玻璃管细(当温度发生很小变化,水银柱长度改变就很大,所以体温计的最小刻度为0.1℃;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

2.玻璃管内有一段极细的弯曲(体温计的水银柱不能自动回落到最低值,测量前要用手捏紧体温计的上部,用力甩几下,使体温计的水银柱回落到最低值。)

第5节 质量的测量

物质: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水、木、铁等;

物体:由物质组成,并有一定的体积,如冰棒、桌子、铁锤等。

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一个物体可以由几种物质组成,一种物质可以组成不同的物体。

一、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质量的国际主单位是:千克(kg ) (国际千克原器)

1吨(t)=103千克(kg ) 1千克(kg )=103克(g ) 1克(g )=103毫克(mg)

三、实验室中测量物质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托盘太平)

四、天平的正确使用

① 调节天平平衡: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 ② 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估计被测物体质量的大小,用镊子向

右盘加减砝码,先大后小;并调节游

码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里砝码的总质量

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③ 整理仪器:用镊子将砝码逐个

放回砝码盒内。

五、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① 使用前,要首先看天平的最小刻度和量程;

② 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砝码;取放砝码要用镊子;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③ 潮湿的物品或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可放在烧杯里称量,没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可在天平两盘各放同样的称量纸,然后称量;

④ 游码在读数时,要看游码左边所对的刻度值。

第6节 时间的测量

分度盘 指针 托盘 平衡螺母

横梁标尺 游码

一、时间:分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刻是:7︰30、8︰15 时间间隔是:45分

二、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是:秒(s )

1时(h )=60分(min ) 1分(min )=60秒(s ) 1秒(s )=1000毫秒(ms)

三、测量时间的工具:

钟、表:可以测时刻和时间间隔

秒表:只能测时间间隔

日晷(ɡu ǐ)

四、时间记录的方法

时刻:00:00:00 “小时数:分钟数:秒数”

时间间隔:1 h 1 min 41.24 s

1:01:41.24

1:01′41″24

第7节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从科学家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科学探究时,应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通过思考,建立假设和猜测。要依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制订探究的计划。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与证据,对假设进行检验。还要对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并以口头或书面报告等形式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2章 观察生物

7︰30 8︰15

45分

第1节 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物体。

一、观察蜗牛(用放大镜观察)

蜗牛有:眼、 口、 足、 壳、 触角

(视觉) (摄食)(运动器官)(保护)(触觉、嗅觉)

蜗牛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但没有听觉

探究蜗牛是否有听觉时,要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为了避免光的变化和掌风对蜗牛的影响)用力鼓掌。

二、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1.生物体具有完整的结构 2.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

3.生物能生长 4.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5.生物能繁殖 6.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

7.生物能适应环境

三、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

动物:直接摄取食物获得养料;

植物:一般含有叶绿素,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阅读材料】(以下阅读材料内容不用抄在笔记本中)

蚯蚓是环节动物;蚯蚓适宜在潮湿、松软的土壤中生存;蚯蚓身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头部不明显;蚯蚓昼伏夜出,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没有腿和脚,是通过身体的伸缩和刚毛的配合运动的,刚毛的目的在增加蚯蚓爬行时的摩擦力。蜗牛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但没有听觉。

第2节 常见的动物(约125万)

眼 口

足 触角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一、脊椎动物(约4.7万种):具有脊椎骨的动物

脊柱是由许多块脊椎骨组成

1.鱼类:体表有鳞片,终身水生,用鳃(呼吸器官)呼吸,用鳍(运动器官)游泳,体外(水中)受精,卵生。如:鲨鱼

2.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主要)和皮肤呼吸;皮肤裸露,体外(水中)受精,卵生。如:青蛙,蝾螈,大鲵(娃

娃鱼)

3.爬行动物:体表有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卵生。如:龟、鳖、蛇、鳄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毒牙和毒腺。

4.鸟类: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体温恒定(上述特点适应飞翔),体内受精,卵生。

如:朱鹮

体温恒定的动物是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

5.哺乳动物: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如:白鳍豚,大熊猫,金丝猴,鲸,蝙蝠

二、无脊椎动物(约120多万种):没有脊椎骨的动物

1.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胳,身体分节、足和触角也分节。如蝗虫、蜈蚣,蜘蛛、虾和蟹

昆虫(约100多万种,在动物中种类最多)是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胳;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如:蝗虫、蚊、蝇、蚕2.棘皮动物:海星、海胆、海参

3.软体动物:螺、章鱼、蜗牛、乌贼

4.环节动物:蚯蚓、水蛭

5.线形动物:蛔虫、蛲虫

6.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

7.腔肠动物:海蛰、海葵、珊瑚、水母、水螅

8.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是最低等的动物):草履虫、变形虫

第3节常见的植物(约50多万种)

一、种子植物:有种子的植物

1.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是植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被子植物有六大器官:根、叶、茎、花、果实、种子

营养器官生殖器官

2.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有四大器官:根、叶、茎、种子如:松、杉、柏、铁树、银杏(银杏的种子叫白果)

二、无种子的植物(孢子植物)

1.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孢子繁殖。如:蕨、胎生狗脊

2.苔藓植物:有茎、叶;孢子繁殖。如:葫芦藓、地钱

3.藻类植物:结构最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孢子繁殖。如:衣藻、水绵、海带、紫菜

三、生物分类等级7个由高到低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之间共同点越多;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之间共同点越少。

第4节细胞

秦汉时期,我国《尔雅》记载了590多种动植物。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发现了细胞(cell)。

一、细胞的结构:细胞大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1.动物细胞

①细胞膜: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的作用,非常薄

②细胞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③细胞核:含遗传物质

2.植物细胞

①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②细胞膜: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的作用,非常薄

③细胞质:内有:a、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中有吸收阳光的叶绿素。

b、液泡:液泡内的液体叫细胞液。

④细胞核:含遗传物质

二、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显微镜的结构

(1)目镜:5×、10×或15×;目镜长倍数小

(2)镜筒:上端是安装目镜的地方

(3)物镜转换器:连有物镜(低倍物镜10×,高倍物镜40×,油镜100×);

物镜长倍数大

(4)压片夹(金属夹)

(5)载物台:中间有一个通光孔

(6)遮光器:遮光器上有大小不一的光圈

(7)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

(8)粗准焦螺旋(粗调节轮)

(9)细准焦螺旋(细调节轮)

(10)镜臂 (11)镜柱 (12)镜座

2.显微镜的使用包括:

a 取镜和安放: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镜

筒在前,镜臂在后。

b 对光:晴天选择小光圈、平面镜;阴天选择大光圈、凹面镜;

对光完成后可以看到一个圆形明亮的视野

c 观察:镜筒下降时眼睛在侧面观察物镜,避免物镜镜头接触到玻片而损坏镜头

和压破玻片;观察时两眼要睁开,一只眼睛看目镜里,一只眼睛画图。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显微镜里看到的像是完全倒立的像。

镜头肮脏用擦镜纸擦拭

三、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制取时: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表皮用解剖针在清水中展平,

染色用红墨水。

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取:载玻片上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防止细胞变

形),染色用亚甲基蓝溶液。

观察时,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圈圈,原因是气泡太多

四、细胞学说

1.胡克首先发现了细胞,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郎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2.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所构成。

如图方向旋转,镜筒下降,反方

向镜筒上升

五、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

1.细胞分裂:一个母细胞经过复杂的变化,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在分裂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母细胞的细胞核内会出现染色体,最后这些染色体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细胞生长: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3.细胞分化:有的细胞停止分裂,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

生物生长是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的结果。

【阅读材料】

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放置:显微镜平时存放在柜或箱中,用时从柜中取出,右手紧握镜臂,左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实验台上,镜座后端距桌边1-2寸为宜,便于坐着操作。

(2)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当转动听到碰叩声时,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中心)。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

(3)放置玻片标本:取一玻片标本放在镜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弹簧夹夹住,然后旋转推片器螺旋,将所要观察的部位调到通光孔的正中。

(4)调节焦距: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缓慢地下降至物镜距标本片约5毫米处,应注意在下降镜筒时,切勿在目镜上观察。一定要从右侧看着镜台上升,以免下降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的损坏。然后,两眼同时睁开,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左手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视野中出现清晰的物象为止。

如果物象不在视野中心,可调节推片器将其调到中心(注意移动玻片的方向与视野物象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如果视野内的亮度不合适,可通过升降集光器的位置或开闭光圈的大小来调节,如果在调节焦距时,镜台下降已超过工作距离(>5.40mm)而未见到物象,说明此次操作失败,则应重新操作,切不可心急而盲目地上升镜台。

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镜的观察。

(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调节器的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 如果视野的亮度不合适,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调节,如果需要更换玻片标本时,必须顺时针(切勿转错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下降,方可取下玻片标本。

想让像变大就要使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像变小则反之……

显微镜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持镜时必须是右手握臂、左手托座的姿势,不可单手提取,以免零件脱落或碰撞到其它地方。

轻拿轻放,不可把显微镜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以免碰翻落地。

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光学和照明部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切忌口吹手抹或用布擦,机械部分用布擦拭。

水滴、酒精或其它药品切勿接触镜头和镜台,如果沾污应立即擦净。

放置玻片标本时要对准通光孔中央,且不能反放玻片,防止压坏玻片或碰坏物镜。

要养成两眼同时睁开的习惯,以左眼观察视野,右眼用以绘图。

不要随意取下目镜,以防止尘土落入物镜,也不要任意拆卸各种零件,以防损坏。

使用完毕后,必须复原才能放回镜箱内,其步骤是:取下标本片,转动旋转器使镜头离开通光孔,下降镜台,平放反光镜,下降集光器(但不要接触反光镜)、关闭光圈,推片器回位,盖上绸布和外罩,放回实验台柜内。最后填写使用登记表。(注:反光镜通常应垂直放,但有时因集光器没提至应有高度,镜台下降时会碰坏光圈,所以这里改为平放)

第5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一、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生物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

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一)单细胞动物和单细胞植物

1.衣藻:是单细胞藻类

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细胞质中有杯状叶绿体。

2.草履虫:是原生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

3.变形虫:是原生动物;4.蓝藻:是单细胞藻类。

(二)细菌

细菌很小,一般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是大量细菌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菌团,即菌落。

细菌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构成,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细胞是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是原核生物。如:细菌。

细菌细胞的细胞质中没有叶绿体,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叫异养)细菌根据形态的不同分: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三)真菌: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

真菌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真菌多数用孢子繁殖有细胞核的细胞是真核细胞,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是真核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都是真核生物。

酵母菌:单细胞真菌

真菌分霉菌(面包霉、青霉、曲霉):多细胞真菌

食用菌(如香菇、木耳):多细胞真菌

细菌和真菌,通常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有重要作用

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是:营养、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食物的保存方法有:干藏法、冷藏法、真空保存放、加热法。

巴斯德消毒法:快速将食物加热至(60℃~85℃)持续15秒到30分钟,然后

迅速冷却。这样既能杀死食物中的大部分微生物,又能保持原

有的味道。这种加热法叫巴斯德消毒法。

二、组织: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细胞分化后形成不同的组织。1.植物组织:

(1)保护组织(具有保护功能):叶的表皮,根冠

(2)营养组织(制造、储存营养物质功能):叶肉、果肉

(3)输导组织:叶脉、茎中的导管和筛管

(4)机械组织(支撑、保护功能):叶脉、茎中的木纤维和韧皮纤维

(5)分生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功能):形成层、生长点

2.动物组织:

(1)上皮组织:由许多密集的上皮细胞构成;分布在人的体表、内脏器官的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2)结缔组织: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多,分布广;具有运输、支持等功能。

如:血液、软骨、肌腱等。

(3)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分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4)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神经元)构成,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作用。主要分布在脑、脊髓和神经中。

3.人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分三层:(1)表皮:由上皮组织构成

(2)真皮:内有血管、汗腺、毛囊、立毛肌、触觉小体、冷敏小体和热

敏小体等。(皮肤擦伤出血,说明已经伤到真皮了)(3)皮下组织:主要是脂肪(脂肪是结缔组织)

第6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器官:由多种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如:皮肤

1.被子植物有六大器官:根、叶、茎、花、果实、种子

营养器官生殖器官

2.动物的器官:皮肤、一块骨、一块肌肉、心脏、脑、血管、眼睛、胃、一条

神经等

二、系统:由各个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能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的

结构。

人体八大系统:消化管: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1)消化系统

消化腺:可分泌消化液;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2)呼吸系统:

(3)循环系统:

(4)泌尿系统:

(5)运动系统:

(6)生殖系统:

(7)内分泌系统:可分泌激素

(8)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

人体八大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分化组织→器官→植物体

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的叶刺、根的向水性、青蛙的保护色、竹节虫的拟态。

二、研究表明,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因为丧失了栖息地而造成的。

三、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的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

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地区叫做自然保护区。

我国广东省的鼎湖山、吉林省的长白山、四川省的卧龙山、贵州省的焚净山等10多个自然保护区参加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

第3章地球与宇宙

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一、古代人的地球观

1.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

2.古代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空心山

3.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说→盖天说→浑天说

二、证明地球是圆形的事例:

1.地平线:天涯海角

2.不同地方日出时刻不同

3.不同地点北极星高度不同

4.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弯曲的圆弧形

5.登高望远

6.远去的帆船

7.麦哲伦的环海航行

8.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蓝色的海、白色的云、绿色的陆地、褐色的沙漠

三、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两半径差21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1.地轴:地球自转的轴,经过南北两极。

地球的北极永远指在北极星附近。

2.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0°经线以东的叫东经,以西的叫西经,各分180°。0°经线越往东,东经的经度越大,0°经线越往西,西经的经度越大。

180°经线:东经180°和西经180°同在这条经线上

每条经线是一个半圆并且经线是等长的,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围成一个经线圈。

西经20°(20°W,)和东经160°(160°E)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中国位于东半球。

3.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

赤道(0°纬线):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是最长

的纬线。

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

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南极:南纬90°(90°S)北极:北纬90°(90°N)

南回归线:南纬23.5°(23.5°S)北回归线:北纬23.5°(23.5°N)

南极圈:南纬66.5°(66.5°S)北极圈:北纬66.5°(66.5°N)

除南北两极(是点)外,其他纬线都是圆。

4.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它们构成的经纬网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

二、地图: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

图形。

地图三要素:(1)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方向(3)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表示的方式有:①数字式如:1︰1000000 或

1 1000000

②线段式如:

③文字式如:1cm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

比例尺分:①大比例尺≥

1

100000

1cm

1km

1

100000

1cm

1km

)≥中比例尺≥

1

1000000

1cm

10km

1

1000000

1cm

10km

)≥小比例尺

0 10千米

一般大的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

(2)方向

①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定向法:有一个指北的方向标

③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图例符号表示各种地理事物。

注记: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

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阅读材料】

校园平面图离不开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地图三要素。具体绘制步骤如下:

1.对校园进行实地考察测量;确定校园建筑物所处的方向,测量各建筑物之间的实地距离、所占面积。

2.确定校园平面图的比例尺:在地图上所画地区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是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绘制范围较小的校园平面图,选用大比例尺比较合适。具体情况还应参考搜集到的校园资料和所确定的图幅的大小,利用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计算出结果。

3.确定校园各建筑物间的图上距离:依据实测距离和已确定的比例尺换算救出。

4.确定校园各建筑物在图上所处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

5.确定校园各建筑物所用图例、颜色:无特别要求可自行确定。

6.绘制校园平面图:注意顺序。

7.在适当位置标出比例尺、方向、图例。

第3节太阳和月球

一、太阳

1.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颗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太阳概述:(1)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太阳的直径约140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

(3)太阳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4)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中心温度达到1500万℃

(5)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的结构:

(1)日核

(2)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到外分):光球层(太阳的可见光全部是由光球面发出)、色球层和日冕层。

3.太阳活动:

(1)太阳黑子:在光球层上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一个周期是从谷年→峰年→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期,从2009年开始为第24期。

(2)耀斑:太阳色球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

(3)日珥:通常发生在色球层上。

(4)太阳风:是从日冕层形成并发射出去的,可影响短波通讯。

二、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1)月球本身并不发光,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

(2)月球直径约是地球直径的1/4;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地球的1/81。

(3)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4)月球表面亮区是高地(月陆);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月海)。

(5)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环形山(月坑):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一些是由月球上古老火山喷发形成的。

(6)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生物,白天温度高127℃;夜晚,温度为-183℃。

(7)潮起潮落是由于月球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大潮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和农历十五。

三、天文望远镜:主要由寻星镜(用它对准目标星体)和主镜(观察目标星体)组

成。

第4节 观测太空

一、星等:表示星星的明亮程度。星等越小,星星越亮。

6等星是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太阳的亮度是 -26.7 星等。

二、天球仪:以地球为中心

(1)星座:国际上把天空分为88个区域(含星际物质),这些区域分别称为88

个星座。

(2)著名的星座有大熊座(北斗七星),小熊座(北极星),天琴座(织女星),天鹰座(牛郎星),天鹅座,牧夫座,猎户座和仙后座。

北斗七星在大熊座;北极星在小熊座;冬季星空最亮的恒星是天狼星,位于大犬座;小熊星座翘尾巴,大熊星座垂尾巴。

大熊座 小熊座 天琴座 天鹰座 仙后座 天鹅座

牛郎星

北极星

织女星

(3)星空方向: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4)在北半球,北极星是指北的最好参照物

北极星在北斗星的斗前二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的位置

站在北极看星空,北极星始终在北天星空的中央附近;

(5)北斗七星的斗柄方向: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

(6)由于地球旋转,站在地球看星空,南极星空是顺时针,北极星空是逆时针。

第5节月相

一、月相:指月球的圆缺变化。

月相形成原因:①月球不发光;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1)月球的公转时,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孔对着地球公转(月球的公转周期和月球的自转周期完全相同)

(2)月相的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为农历的一个月。朔为农历月的初一,望为农历月的十五或十六。

(3)月相:a 新月:初一(朔日)

b 上弦月:初七、初八

c 满月:十五或十六

d 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e 新月:

(4)通过月相判断时间和方向:上弦月出现在上半个月的上半夜,在西边天空,月面西边半个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个月的下半夜,在东边天空,月面东边半个亮。即“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第6节日食和月食

一、日食:指地球表面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的现象。

日食一般出现在初一(并不是每月都发生,因为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有一个5o的左右的夹角)。

日食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日——月——地”

日食分: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

日食的过程是:开始于太阳的西边,结束于太阳的东边。

二、月食:月球被地球遮挡了全部或一部分的现象。

月食发生时间:农历十五、十六

月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日——地——月”

月食发生的顺序是:开始于月球的东边,结束于月球的西边(天狗吃东西)。

月食的类型:月全食、月偏食

由于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发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古铜色。

第7节探索宇宙

一、太阳系: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和太阳(在太阳系中质量最大)等天体组成。1.八大行星:

(1)水星:无大气,布满了环形山。

(2)金星:启明星,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大气大多由二氧化碳组成。

(3)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4)火星:有稀薄的大气,有2颗卫星

(5)木星:体积最大;主要由氢和氦等构成的气体星球、有卫星、有光环

木星上的大红斑是木星表面剧烈运动的大气

(6)土星:主要由氢和氦等构成的气体星球、体积大,卫星多、有光环;

土星的光环是碎冰块、岩石块、尘埃、颗粒等组成

(7)天王星:有主要含有氢、氦和甲烷的大气、有卫星、有光环

(8)海王星:大气多半由氢气和氦气组成。还有少量的甲烷,有卫星、有光环(9)冥王星:

熟记九大行星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2.小行星带: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

3.流星现象:太阳系中的一些小天体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

陨星:降落到地球表面,没有烧尽的流星体。

陨星分:陨石(主要由岩石构成)和陨铁

4.彗星:由岩石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的“大冰球”,

(彗核、彗发、彗尾)(彗尾背向太阳,离太阳越近,彗尾越长)

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

二、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系距银河系的中心约3万光年。

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

银河系中约有2000多亿颗恒星。

侧视:银河系像个中间厚,四周薄的铁饼;俯视:银河系像一个大旋涡。

三.宇宙:总星系,半径约150亿光年,分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中有10亿个类似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1节 熔化和凝固

一、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海波熔化的时候要用水浴加热。

2.熔化过程中要吸热。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冰的熔点为0℃ 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点为48℃ 金属钨的熔点最高。

4.固体分:

(1)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如:海波、冰、明矾、金属、水晶、食盐、

石膏等。

(2)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如:蜂蜡、玻璃、橡胶、塑料、松香等。

宇宙(总星系) 半径约150亿光年

银河系 河外星系:约1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 其它恒星:约2000多亿颗 其它天体:如星云、星际物质 地球 月球 太阳 地月系 其它行星 小行星 彗星 流星体 其它天体 0 6 12 18 时间/min 温度 /℃ 48 A B C D

最新浅谈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浅谈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与深度思考。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探寻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无疑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素养提高的前题和保证。一个科学知识储备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提高他的科学素养的。 第一,介绍科学发展史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我们在科学教学活动要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方面,我们教师要以情导学,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我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发现、利用和世界性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像这样的实例在

科学史上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的故事,为学生们将来投身于科学事业提供了榜样,这当然是对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好素材,要充分地利用。 第二,在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小学生喜欢动手,容易被具体、新奇的材料所吸引,他们收集到或面对新异、奇特的实验材料后,肯定会自觉探究的。当孩子们遇到一些富有生趣的材料,他们就会去摸抚、去拨弄、去观察、去探究一番,当材料发生变化时,更会牢牢地吸引他们。例如在“认识磁铁的性质”时,学生会被形状各异的磁铁吸引,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去看、去“玩”、去比较;再如学生在了解热空气的性质时,学生的探究材料是一种“走马灯”,当灯里的蜡烛点燃后,就会看到灯罩上画的人和马在不停地转动,这种新奇的材料不能不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既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又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掌握,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好举措。 第三,教学过程渗透科学技术新信息。如从“神舟六号”到“嫦娥计划”,从磁悬浮到子弹头,从人类转基因工程到人类克隆技术,从超导到纳米等等,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科学意识,并从中获得启示: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创造和发现。 二、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自然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

适合小学生做的科学实验(1)

适合小学生做的科学实验(1)

简单的科学小实验 筷子的神力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1.将米倒满塑料杯。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摩擦起电 准备器具:薄纸,铅笔 步骤: 1、把薄纸撕得尽量碎 2、把铅笔在头发上来回摩擦n下 3、把摩擦后的铅笔靠近碎纸堆 现象:碎纸被铅笔吸起 结论:一些容易起电的材料进行相互摩擦,两个摩擦表面就能够出现带电现象。

带电的气球 思考:两个气球什么情况下会相互吸引, 什么情况下会相互排斥? 材料:打好气的气球2个、线绳1根、硬纸板1张 操作: 1 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 2 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 3 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 4 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 5 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讲解: 1 一个气球上的电排斥另一个气球上的电。 2 两个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创造:你能用其它小实验说明气球带电吗? 分合的水流 思考:多股的水流用手一抹,竟变成一股水流这是为什么呢? 材料:铁罐盒一个、锥子、水 操作: 1、在空的铁罐盒底部用一根钉子在上面钻5个小孔(小孔间隔只在5毫米左右)。 2、将罐内盛满水,水是分成5股从5个小孔中流出的。 3、用大拇指和食指将这些水流捻合在一起。 4、手拿开后,5股水就会合成一股。

规范小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

规小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布置及批改的总要求 作业练习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过程,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和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1.教师应理解课改精神,吃透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精选作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美术等学科布置书面作业应有层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作业形式力求多样化、趣味性强。除书面作业外,还可适当布置活动性、实践性、阅读性、自主性、创造性等多种形式的作业,注重学生整体素质与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 2.要求学生按时、正确、规、独立地完成作业,语言类学科应做好对口头作业的检查、记载和反馈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3.作业量要适当,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一、二年级书面课堂作业总量不超过20分钟,其他年级书面课堂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 4.学生作业本保持整洁,书写规,字体端正、大小适中、浓淡适度。5.收发、批改作业及时,一般当天反馈作业并订正。语文作业有错均需在作业下面写上“订正”两字并要求学生订正在后面。作业订正对后,打上“√”,原题“×”上不做任何记号。一至六年级语、数、英练习册中的错误均在原地订正,但是一至六年级数学、英语作业本

上的错误需全部订正在后面。一至六年级的默写作业中有错误需在作业下面写上“订正”两字并要求学生订正好以后再抄写几遍在后面。6.批改作业后要及时讲评、辅导,纠正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面批与讲评。面批时要帮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耐心辅导其明白正确的解答方法。学生抄袭作业或字迹潦草、不符合要求或少做、不做作业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并及时要其重做或补做,但反对让学生进行过多的简单重复劳动和罚做作业。 7. 对学生作业、考试的评定要公开客观,统一标准。一律用红笔批改。批改认真细致,每题一批或每行一批,防止误批、漏批。批改符号清楚明白,批改文字工整规,为学生起示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作业、自行修改的好习惯。 8. 评价以等第评价为主,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英语等第统一用A、B、C、D表示,并用英语写批改日期,可适当写些鼓励性的评语,如Good! Excellent!等。 语文作业布置与批改规定 一、作业布置要求 作业练习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过程,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和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理解课改精神,吃透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精选作业。布置作业应有层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作业形式力求多样化、趣味性强。除书面作业外,还可适当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能主动(或者教师通过引导)发现一些学科知识的缺陷,并试图弥补,从而主动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主观知识体系。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学生形成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创造力。 学生的知识体系应处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把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乃至一年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新的发现,并反省自己的学习困难与不足,进而寻求突破之道。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写出的感想感悟会有综合性甚至是创造性的发现,学习一般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写出符合自身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的归纳总结,这也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无论学生写得如何、总结得如何,其感悟都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总结和提高。 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发展反思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感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正误、高低之别。因为每一名学生的随想感悟都是在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上的总结、内化迁移以及认知体系的重新构建。对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老师要本着两个原则进行评价:一是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学生个体的实际情

况和知识的科学性)的鼓励性原则;二是延迟评判的原则,让学生有一个反省、自我认识的过程。当然,学生的随想感悟涉及了各门学科,内容十分庞杂,老师们不可能全部精通。我们不妨创设学生随想论坛,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相互借鉴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正确评判,并学到新的知识、思维方法,进而产生新的想法。 在我国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自然科学教学方面,习题做得太多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讲得太少了。在人文科学教学方面,让学生死记硬背得太多了,设置的条条框框太多了,而学生欣赏领悟得太少了,自由和自主创作的空间太狭窄了。在工程技术学科中,有关科技制作、创造发明方法和意识的培养方面,我们为学生创设的时间、空间太少了,更缺乏相应的氛围,许多学生因为不了解而与一些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东西失之交臂。诸此种种,都不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都需要尽快改进。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创新与创造不应仅仅指向新学说、新发明、新发现、新技术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高级创造,对于学生来说,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客观基础就是其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体系,只要是相对于个人的认识和知识上的突破,就是初级创造力的开始。

中国学生发展科学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科学素养 201X年9月13日下午,在XX中学学术报告厅,刘校长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思考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刘校长从“核心素养的缘起、概念和内涵以及在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分析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尤其对实验小学特色的“生命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阐述。在这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指针,更让我明确了“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是学生和教师应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素养。教师应该关注的是“乐学善学”--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是“勤于反思”---学生学习的学法;是“数字学习”----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教师要在生命课堂中将“育人点位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倡导“三生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面就我在“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想结合”方面的思考做一下阐述: 1、寓游戏于教学中,将游戏用于识字,拼音,课文学习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龄特性,分层次的组织游戏,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孩子乐学。 2、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应更承担起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重任,并且要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比如

对字、词、句的理解没要组织积极向上的词语和句子;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儿歌,都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回答问题,评价他人说法等方面加强核心素养培养,这不仅仅是对学习规范训练,更是价值观引领。 4、教师以身作则,多表扬优点,给学生一个导向作用。 5、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数学思维,语文的思维方式可以表现在说话的思维方式,评价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6、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困难思维方式,多想办法,少抱怨。 7、“品格”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在说话,读书方方面面。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一、学生求知欲强,小组合作出成效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的科学教材中就有了很多初中生物课程的实验,需要学生动手、分析和思考。所以,作为教师要具备领导才能,能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提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验探究中,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情境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把思考的空间、总结评价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最后获得问题的答案,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乐趣。这一过程中的教育意义是照本宣科所无法达到的。 二、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挖掘学生潜力 在生物学实验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情境体验,让他们积极交流,展示探究的成果。对于学生的认识和经验,是正确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独特的见解要大加表扬;对于错误的不要草率批评,应鼓励思考,鼓励质疑问难的品质。树立起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例如:在进行“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材料,然后创设问题情景,比如材料的选取为什么培养到5cm时候才剪取,为什么只剪取3cm?在实验步骤中,为什么要按照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的步骤,如果顺序颠倒会怎么样?如果每个处理步骤时间过长后者过短会有什么后果等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大胆理性质疑,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还可以提高探究的能力。 三、创造合作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提倡合作学习,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合作多,交流少”的现象,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秀者的独角戏。这样“合作”成了“独做”,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了探究的观众。所以,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的组织和指导,协调自主与合作的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对科学问题的讨论,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讨论。同时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能够敏锐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现自身价值。 本人教学过程中发现,在进行生物探究活动时,由学生依据所提供器材(或自己设想可以找到的器材),自行组成合作小组,设计、进行对照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特点,自由搭配、设置小组长,形成有组织、有分工(比如有的同学负责设计,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小结汇报)的合作小组。这样,学生依据自己在小组中的合作地位履行各自的职责,在小组活动中注意合理的分

适合小学生做的科学实验

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如何着手 张成昌 1筷子的神力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2 瓶子赛跑 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 操作: 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 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 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

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 讲解: 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 3思考:火柴在蜡烛的上空点燃,蜡烛为什么会燃烧呢材料:蜡烛、火柴操作:1、点燃一支蜡烛 2、燃烧一会儿的蜡烛顶端烧成了杯状 3、将点燃的蜡烛吹灭 4、吹灭后的蜡烛冒出了青烟 5、用火柴点燃刚刚熄灭的蜡烛冒出的青烟时,蜡烛会立刻复燃讲解:点着蜡烛后,可看到蜡烛顶端的蜡慢慢熔化,顶端明显地烧成了杯状,在“杯”中盛着熔成液状的烛油。然后,烛油沿着烛芯爬升上去,在烛芯上端达到燃点而烧起来,在燃烧产生的热量的作用下,烛油会汽化成“青烟”。显然,“青烟”就是蜡的气体状态。创造:你知道水的气体状态是什么你能用什么办法制造水蒸气 4与小朋友一起看了录像的小石头,对巨大的龙卷风把一个村庄卷得顿时无影无踪的恐怖场面记忆犹新。小石头对为什么会产生龙卷风感到很好奇。他去请教老师,老师笑着说:“我们做一下实验好吗” 怎么做呢必备用品:塑料瓶2个(盖要多备几个)、锥子、绝缘带(缠电线用)。1.在一个瓶里装入1/3左右的水,在另一个塑料瓶上盖上扎两个锥子孔大小的瓶盖。 2.在装有水的瓶上扣上盖了盖的瓶子,并用绝缘带紧紧缠绕两瓶连接处,以防漏水。 3.倒过来让装有水的瓶子在上,然后像画圆圈似地摇动。摇动后放在原处观察。 如果不太顺利,再换一个盖子试试。

教师如何设计和批改作业

教师如何设计和批改作业 当人们把目光盯着课程改革的时候,对作为课程改革重要部分的作业改革却仅用余光偶尔一瞥而已,这是一种偏颇的认识。任何教学过程的目标是否达到,要看学生的行为方式最终是否朝预期的方向改变,这种改变的根据,是教学信息的输人在学生身上引起知识的内化并生成能力,这是一个必要的反馈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作业而习得,通过作业而强化,教师则通过批改作业检查教学双方的效果。但我们到底如何布置作业?我们是不是还让学生在卷海题山中苦苦“挣扎”,是不是还在机械的演练中重复着“老北京的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来一场“作业的革命”? 一、传统作业弊病有哪些 (一)作业布置的专制性 传统的作业布置,是教师单方面的权利,作业“做什么”、“怎么做”完全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执行和完成的义务,没有自主和选择的权利。教师根据自己的一厢情愿强令学生在“题海”中挣扎,忽视学生的兴趣。教师以“齐步走”的形式,让全体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完成同样的内容,忽视学生的差异。因而,学生原本浓厚的作业兴趣被打磨得无影无踪,作业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 (二)作业内容的封闭性 传统的作业,教师把目光聚焦于书本上,学生长期被局限于书本提供的情境中,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从推理到推理,在机械的演练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作业成了冷冰冰的认知组合和逻辑堆砌。作业所解决的问题与生活缺乏应有的关联,一旦遇到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则显得无从着手,力不从心,作业纯粹是象牙塔里的“游戏”。 (三)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将作业的功能定位于“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因此教师的作业布置总是以此为出发点,过于强调知识的书面操作和演练,文科作业大多是读读、写写、背背,理科作业大多是算算、练练,即使是所谓的“应用题”,也只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一些书面上的“实际问题”,作业形式单一,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忽视了作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和丰富性、多样性。 (四)作业答案的绝对性 传统作业中过于强调作业的甄别与选择功能,对作业质量的评价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非对即错,答案是绝对化和惟一性的,至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参与状态则缺乏应有的关注,不管学生的答题多么具有个性、多么富有创意,但只要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就统统扔进“错误”的筐子,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 (五)作业批改的冷漠性 传统的作业批改,以“对”、“错”为主要评价标准,以等级为评价方式,教师通常扮演着终审法官的角色,学生的作业,仿佛是呈现给法官的待审卷宗,教师红笔一挥,便裁定了作业的好坏,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缺乏一种平等的交流和人文的关怀,作业批改呈现出刺刀见红、杀气腾腾的冷酷。 二、作业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一)作业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平台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凸显的教学理念,所以,作业也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素养的一个途径。作业的布置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统一。从知识这个角度来说,作业布置要关注知识的整合,作业应该成为各科知识整合的有效载体,既要重视本学科知识的连贯性,又要注重跨学科知识间的融合和联系。从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之举,正确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心智品格的发展。我们英语教师应针对教学目的合理调整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认知能力,更要侧重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让学生在敏锐的语言感知中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为之后的系统性学习提供支持。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启蒙英语学习和夯实英语基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指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文化品格,指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以及表现出态度;思维品质,指个人的思想特征、思维方式,反映出其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学习能力则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为前三者提供支持,同时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习能力提高,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英语核心素养培养:

一、用兴趣作为引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小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和文学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这样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养成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多会以教师的行为方式为模板进行模仿,养成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好典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学习核心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再者,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立差异性的教学环境,与学生融为一体,在课堂中将学生带入到为教学所营造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英语学科的魅力和其中的奥妙,最大化地引领学生利用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小学课堂中,教材是主要的教学用书,虽然可以满足教学进度,但远远难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有些文章并不完整。不完整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而言,是较大的阻碍,不利于对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锻炼。因此,要想做好课堂英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每一个时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储备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为重中之重。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经验的逐渐增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耐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 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务。可以说先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是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文明人。科学意识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学习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日后人生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以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在科学实验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探究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氧化碳》教学感悟 余姚市实验学校叶银雅 背景分析: 《二氧化碳》这节内容是华师大版科学七下第二章空气中的一节重要的内容,因为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它不仅是大气中的重要成分,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是碳酸盐鉴定的重要依据,是自然界碳循环的主要转化物质,所以教材以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为切入口,引向对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学习。本节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实验较多,教材中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讲解均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实验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结果的讨论,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更深的认识。其次,学生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特别是对氧气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意识几乎没有形成,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2008年3月余姚市第十届教坛新秀评比活动中,我与梨洲中学704班的同学们合作,共同完成了《二氧化碳》这节课的学习,并获得余姚市一等奖的好成绩。那么本课的宗旨就是以二氧化碳的知识为载体希望通过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和感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片段: 活动一:看一看,闻一闻 师:现在每组同学的实验台上都有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得出二氧化碳的哪些物理性质呢? 生:二氧化碳无色的气体。 师:二氧化碳有没有气味呢? 生:有的(或没有) 师:我们闻一闻就知道了。我们在科学学习中,闻气味的方法是扇闻法。请同学先看老师演示一下。下面请同学们按老师的方法试一试。 此环节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实验操作开始,让他们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去体验,去领悟二氧化碳是性质,并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活动二比一比 师:从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二氧化碳很轻,密度很小,那么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相比哪个更大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二氧化碳更大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有办法来验证吗?

小学生21个科学小实验

一、筷子的神力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二、瓶子赛跑 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 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 操作: 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 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 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 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 讲解: 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 三、带电的报纸 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 1.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说明: 1.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四、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 思考:不小心将厨房的佐料:胡椒粉与盐巴混在了一起,用什么方法将他们分离开呢? 材料:胡椒粉、盐巴、塑料汤勺、小盘子 操作: 1、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 2、用筷子搅拌均匀。 3、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 4、胡椒粉先粘附在汤勺上。 5、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下。 6、盐巴后粘附在汤勺上。 讲解: 胡椒粉比盐巴早被静电吸附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重量比盐巴轻。

(完整版)四年级语文作业布置与批改之我见

四年级语文作业布置与批改之我见 合理布置、认真批改作业,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的精心布置与规范批改,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下是我对四年级语文作业和作文的设置及批改的几点看法: 一、作业的设计 1、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特点,精心筛选、难易适度、总量控制,通过多种作业形式,努力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目的。 2、作业的形式:(1)写字;(2)写话、习作、口语交际;(3)课内外阅读及摘录、采集;(4)语文实践作业:如背诵、演讲、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5)课堂作业及单元检测。 3、作业的要求:指导学生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书写整洁、独立思考、及时检查、订正错误的习惯。对不认真完成作业或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应及时了解情况,分别给以教育帮助和指导。教育学生要想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对待作业本。 4、作业的布置 学生的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

作业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吃不了”的现象;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作业量。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不留作业或减少徒劳的作业,对于学习能力薄弱、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可适当增加作业量。这样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5、作业的批改 作业的批改要遵循以下原则: (1)激励性原则: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批改作业时应该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教师应从日常批改作业的每一次评价入手,更多地给予学生赞赏、信任和充满热情的评价。 (2)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不仅要注意学生作业中的正误情况,更要注意适当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开发潜能,激活创新意识。 (3)客观性原则:教师的认识要与客观实际一致,不能以定势的心理去评价学生的作业,更不能有所偏见。,作为教师不要主观臆断,轻易判断。 (4)严格性原则: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就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教师的言行对小学生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

心得体会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 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 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说谁带的学生像谁,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学生在学校阶段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与他所经历的老师们的素养有着极大关联,每当会想到自己的老师,留存在脑海中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经典桥段,他的为人处事和他的治学态度等,而他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印象最深的。这些老师的素养的集合,不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建立吗?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习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1、在具备生物学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咱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生物教学的

浅谈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21世纪是信息飞跃时代,也是科技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国各行各业已经普遍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更加确立了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培养要从小孩抓起的道理。学科学课作为对中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志趣和创新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素养兴趣现代教育手段 一、引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实力的强弱和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必须从人们小的时候抓起。 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中学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年龄特点,中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对科学兴趣,体验科学实验的神奇的重要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他们以亲身经历、体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以及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 三、科学课程在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内容上: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初步了解《科学》里面的术语和基本概念;2、熟悉《科学》里一些基本的研究过程与方法;3、知道科学、技术与我们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过程与方法上:中学科学课程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能力,而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科学课程的一般过程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整理分析——得出探究结论,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且在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动手能

小学科学实验内容和形式完整版

小学科学实验内容和形 式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科学实验的内容和形式 自然科学的内容是广泛的、丰富的,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实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也就非常广泛、非常丰富。 一、实验的内容 1、实验内容的选择 实验是为贯彻自然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大纲对选择自然教学内容规定作了六项原则,实验内容的选择,同样也应遵循这些原则: (1)要具有科学性自然科学本身就是科学,实验的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这也是实验教学本身的特点和自然课的性质所决定。 (2)要具有广泛性实验的内容应能反映出自然界及其变化发展的概貌以及人类探索、利用、改造、保护自然的重要方面。如现行教材包括水、空气、生物、岩石和土壤、四季、月底系统和太阳系、星座星系和无限宇宙、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等方面。选择这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作为教学内容,也就决定了实验本身必须具有广泛性。 (3)要具有基础性实验的内容应能起到以简驭繁、举一反三、提纲挈领的作用。从实验的内容中取得相应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能力,学会获取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方法和本领。选择的内容应是几十年不变的相对稳定的最基本、最基础的实验。 (4)要具有实验性实验本身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最初步的实验技能和技巧。 (5)要具有趣味性实验内容应引起儿童对自然界、自然课和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这是由儿童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6)要具有可接受性实验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小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理解水平和生活经验,应是学生能够观察到的身边的科学。实验内容应逐步加深,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 2.实验内容的分类 (1)按实验中量和质的关系可分为: 定性实验用以判定某因素是否存在,某些因素之间是否有关系等; 定量试验用以测定某对象的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经验公式、定律等。 结构分析实验用以测定化合物原子或原子团的空间结构。 (2)按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 析因实验——析因实验是已知结果去寻找原因的实验; 对照试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组群,一个是对照组,作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是实验组,通过某种实验步骤,以便确定它对试验组的影响; 中间试验——用以检验设计方案是否正确、合理而进行的实验;模拟实验(间接实验)——用实验手段去模拟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从而研究自然规律。 (3)按实验的研究方法可分为: 探索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启发性实验)——它是一种在前,结论在后的研究方法,学生在未知结论前,先通过观察、测量,得出结论,总结规律,发现知识,学到知识;这种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有很大作用,是应当大力提倡的实验方法,也是实验方法改革的一种趋势;

关于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反思

关于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反思 平阴县子顺小学张林灿 推荐小学数学作业与其他学科的作业一样,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个性化展示,反映了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阶段性认知、理解及应用的水平或程度。它不仅是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能力、构建知识网络、探索与发现数学奥妙或规律、实施知识创新的舞台或土壤,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情、了解自我课堂教学得失、为后继教学调控进程、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热情、指导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窗口或途径,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补充或延续。数学作业作为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与反馈的平台,是一项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与教学资源,作为一名一线工作的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对家庭作业布置与批改进行反思,以适应实施新课程的要求。 一、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数学家庭作业存在诸多弊端: 1、要求的“划一性”,不管学生是否学会,也不管学生完成时是易如反掌还是困难重重,教师对每个学生做作业的数量和完成的要求“一视同仁”。 2、形式的“雷同性”,每次作业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书面作业,写写算算,缺少变化。 3、完成的“强制性”,学生完成作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检查,因为“不完成作业就不是好学生”,学生有完成作业的义务,却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力。 4、内容的“随意性,”有的老师信奉“熟能生巧”,认为练

得越多,学得就越好,同一类型的题目如果不反复操练,学生很难人人达标,教师不能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布置有针对性的,形式各异的作业。因此导致学生对家庭作业产生厌烦,逆反、恐惧的心理,把家庭作业当成一种负担,影响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对布置作业本身的反思 1、对作业“量”的反思:有的老师总是埋怨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实际上,老师往往忽略了作业量的多少这个问题,因为每一个学生他的接收能力是有差异的,所以他做作业的时间也是有差距的。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老师就部应该去埋怨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因此,老师必须对作业量进行严格控制,一定要抛弃那些所谓“题海战术”思想。 2、对作业“质”的反思:通过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老师应该对自己所布置作业的质量,进行深刻的反思。第一,作业是否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实际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是对当天教学活动的高度概括。因为,每一天的教学活动都是有核心的。例如,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是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那么他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乘法的计算。那我们选择的具有代表性的作业题就是15×14,25×13等等。如果这样做的话,即能对作业量进行控制,又能对当天的知识进行巩固。第二,虽然我选择的

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

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 篇一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