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七册整理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七册整理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七册整理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七册整理

历史第七分册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第1课前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一、孔孟之道

1、概念: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

2、背景:(社会)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

(经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准备;

(政治)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

3、内容

●孔子:以“礼”的规范约束人的一切行为;

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思想核心);

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二、儒学的经学化

1、背景:汉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渐受重视;

汉武帝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成为儒学地位上升的

契机;

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代表:董仲舒

◇提出“天人感应”之说;

◇倡导“君权神授”;

◇强调“三纲五常”;

◇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具体措施:◇规定《诗》、《书》、《礼》、《仪》、《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

◇兴办太学、地方学校,教授五经,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4、影响: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途径,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2课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1、背景: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

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2、内容

●“二程”(程颢、程颐)

◇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

◇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

◇核心是天理论,关键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

◇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体现;

◇人性本如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欲望所蒙蔽,故要“明天理,灭人欲”。

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

◆远播西方

◇始于16世纪:罗明坚——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翻译;

利玛窦——将“四书”的译文寄回西方(《利玛窦中国札记》)。

◇17世纪,译介初具规模:金尼阁——翻译部分“五经”,刊印于杭州;

柏应理——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18世纪中叶,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介绍经传教士流往西方。

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现代中国

第7课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一、“德先生”与“赛先生”

1、背景:(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2、概况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出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钱玄同、蔡元培

●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3、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

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

4、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猛烈的批判了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

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探求真理的热情;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中西文化论战

1、背景:新文化运动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的主张,激起了一些人的强

烈反对。

2、概况

●兴起: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发文,抨击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3、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

新文化的精神;

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甚至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重要内容。

●代表人物: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一种革命理论转变为巨大的政治力量。

第9课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一、近代科技的引进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报刊、学堂、出版机构的增多,西方的近代科技知识被大规模

的引入中国。

2、科技成就:詹天佑——京张铁路、冯如——中国第一架飞机。

二、西书的翻译与出版(西学东渐的重要途径)

●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了许多西学名著,在传播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报刊业的繁荣

1、背景:甲午战争后,有识之士将报刊视为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宣传变法的有效手段,

竭力鼓吹办报。

2、1872年《申报》:历时最为长久、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刊。

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交通通讯的改进

1、背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明的输入,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2、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背景:西学东渐规模的扩大和西方文化礼仪的传入。

2、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

内容:剪发辫、禁缠足、

易服饰(西服、中山装、长衫、旗袍)、

改称谓(“先生”、“君”)、

废跪拜(鞠躬礼、脱帽礼)

3、意义:称谓和礼节的变化,是社会平等意识的体现,

破除了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代之以人格的平等。

※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导致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即“新学”的启蒙和建立;

●导致了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出现,导致了士林风气的变化;

●推动了中国近代官办、民办资本主义工厂企业的建立;

●推动了中国的改革运动、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单元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

第12课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1、背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

命遭遇重大挫折。

2、进程

1928~1930,毛泽东将革命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系统地总结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945,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中国共产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第13课邓小平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背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2、战略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发的基本路线。

3、经济体制改革:以粮为纲向农林牧渔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

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影响: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

第14 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2000,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3,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

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

一、崧泽文化

●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文明的雏形。1957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崧

泽村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并向良渚文化过渡的文化遗存。将该遗址命名为崧泽文化。

二、设县与建城

●进程

◇唐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

◇南宋末年,成为上海镇

◇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

◇1291年(元),正式设置上海县

◇1553年(嘉靖),上海筑城

第16课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一、上海开埠与租借的市政

1、上海的开埠:◇1842,《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成为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上海正式开埠。

2、租借的市政:

●租借的形成:1845年,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宣告英

租界的辟设。美、法紧随其后。

●租借状况:◇华洋分处

◇1853,华洋杂居

◇1854,英美法修改土地章程,建立“政权”;“市政机关”(工部局)产生。

●影响: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工部局的建立导致了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取得了独立地位。

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至此租界成为了所谓“国中之国”。

二、晚清华界的市政

1、内容: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总工程局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为由政府授权建立的地方自治总机关。2、影响:(积极)地方自治的创办,既是上海华界在晚清发生的一个重要变革,也为中国

传统的地方政治制度的改革开创了一个新起点;

(消极)在清政府的监督下的地方自治,不是一个真正的地方政府,其权力是受到相当限制的。

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一、经济发展

1、背景:上海开埠后,城市的经济功能与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对外贸易的推动下,

开始了近代经济的发展进程。

●19世纪末,上海经济的主流是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

●依托繁荣的对外贸易,上海民族商业资本迅速积累。

在洋货行销的刺激下,在19世纪80年代,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

二、城市建设的推进(现代化)

1、背景:上海经济的迅猛发展

2、具体表现

●公路交通系统:(道路)土路、碎石路→柏油路

(交通工具)轿子→马车、人力车→电车

●公共照明系统:煤气路灯→电灯

●城市供水网络:江河溪水、井水→杨树浦水厂、董家渡水厂、闸北水电公司

第18课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

◆引领风气的市民生活

1、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近代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引领着崭新的社会风气。

2、表现:石库门建筑——脱胎于江南传统民居,又加入了西式建筑的元素,衍生出非常具

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弄堂文化。

第五单元中国史学的发展

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

一、司马迁与《史记》

1、[西汉]司马迁:“中国史学之父”(师从董仲舒)

2、《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

◇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3000多年的历史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北宋]司马光:与司马迁并称古代史学界的“两司马”。

2、《资治通鉴》:◇编年体的通史

◇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迄北宋建国前1300多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

三、刘知几与章学诚(史学理论家)

1、[唐]刘知几:◇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

◇提出史家“三长”说(史才、史学、史识)

◇《史通》

2、[清]章学诚:◇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术研究当经世致用

◇提出“史德”

◇《文史通义》

第21课史学的转型(传统→现代)

◆梁启超与“新史学”

1、梁启超:◇《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新史学的宣言书”)

◇呼吁“史界革命”,倡议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

2、新史学

①宗旨: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②变化: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

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

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

3、结果:获得广泛响应,促成了一股新史学的思潮。不少史学家身体力行,一批反映“新

史学”思想和宗旨的史学著作相继问世。

第七单元世界三大宗教

第27&28课基督教

一、起源

●时间:公元一世纪左右

●地点:巴勒斯坦一带

*分裂:东正教(希腊正教)——东欧

天主教(公教、罗马公教)——西欧

二、中世纪教会与西欧社会

●第一阶段:罗马教会与世俗政权互相利用、依存,各得其所。

◇教会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日耳曼统治阶层则借助教会力量,稳定政治局势。

●第二阶段:罗马教皇权利极盛,实现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肆意干涉内政。

◇教会严重干扰了政治统一进程、民族国家形成;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宗教改革)

●第三阶段:英、法中央集权加强,教会权力被削弱。

◇阿维尼翁之囚——教会由盛转衰的标志

◇天主教会大分裂

三、圣经与西方文学艺术

1、圣经:◇基督教经典、西方文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内容有关早期宗教理论、律法和教会活动的记载,

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

2、圣经对西方文学艺术影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3、代表作: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创世纪》

第八单元 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

第31课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一、启蒙运动:批判天主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代表人物

●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论法的精神》(“理性自由法典”);政治法学理论的核心是法律的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三权独立。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泰斗

◇著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广泛

◇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

◇改良主义者:开明专制——制约君主权力;制约贵族权力;实行政教分离。

◇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卢梭: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思想家、教育学家、文学家

◇天赋人权:财产私有制和财富的不平等占有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社会契约论学说

?卢梭的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是法国大革命,尤其是雅各宾派专政的理论基础。

●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唯物主义的《百科全书》

◇宣传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

◇批判唯心主义和天主教神学。

第九单元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第33课现代化在英国启动

一、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1、现代化

◇推动力:工业化

◇转变: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2、现代化的启动:现代化起点的工业革命最早发生于英国

●物质条件:圈地运动、煤炭资源的开发、海外殖民地的拓展

●政治条件:君主立宪体制、政局长期稳定、重商主义政策

●技术条件:17世纪的英国已是欧洲科技中心之一,实验科学、机械技术领先;

手工工场的发展为机器大工业打下基础。

二、工业革命与第一个工业社会的到来

1、标志

●1771,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厂(现代工厂诞生)

●1782,瓦特研制出“万能蒸汽机”(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中叶,机器制造业出现(工业革命完成)

2、变革:

●生产方式(机械化产生)

●动力与新材料(蒸汽动力、钢铁)

3、影响&转变(英国)

●社会性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社会生活:工业化→城市化

●社会结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34课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

一、法国进程

◇经济:18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引进新技术,初步建立工业部门;

海外贸易、扩张活动积累了巨额资金;

拿破仑时期,政策扶持、技术革新,使用机器生产

◇政治: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

1815年后,政局稳定,工业革命大发展;

◇1870,进入工业社会

二、德国进程(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统一)

◇1848,君主立宪政体,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862,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

◇1871,建立德意志帝国;

◇19世纪70年代后,成为欧洲第一号工业强国(机械制造、化工方面)

农业→工业

◆影响:城市人口剧增;

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资本主义具有很强的扩张性。

第35课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展开

一、美国

1、条件:独立后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和自由传统;

丰富的自然资源、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

2、现代化进程

●经济:轻工业(始于纺织业)→重工业(美国工业化的标志);

●民主政治:南北战争(国家统一,废除黑奴制,以民主方式解决土地问题);

●科技:最初依靠英国,很快自主创新;

19世纪下半叶,科技突飞猛进(贝尔、爱迪生)

3、结果:20世纪初,取代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城为世界头号工业化国家。

二、日本“脱亚入欧”(明治维新)

1、背景:(内忧)封建专制度,社会矛盾尖锐;

(外患)民族危机,面临沦亡。

2、内容:(政治)“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

(经济)实行地税改革,鼓励工商、嘉奖贸易;

(文化)推行教育改革,引进欧亚美科技,开化社会文明;

(军事)加强军事力量。

3、影响:(积极)为日本资本主义道路开辟了道路;

开展“修约运动”,实现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

(消极)天皇制度下仍保留了封建残余,成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

第36课 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

◆从自由放任到国家调控资本主义

1、理论背景:亚当·斯密《国富论》——由市场调节私人经济,主张国家充当“守夜人”

的角色。

“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避免经济的无序发展。

2、实践

●成功代表:美国罗斯福新政

●具体措施:大企业国有化、社会福利制度、赤字财政、公共工程投资、就业、劳动力培

3、影响:(积极)增强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同时;

(消极)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2013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与答案

2013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与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 A.姜寨遗址B.炎黄传说C.二里头遗址D.尧舜禹传说 2.某古代文明具有如下典型特征:①有自己的文字体

系,②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③有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典,④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该文明是 A.古埃及文明B.古罗马文明C.古希腊文明D.两河流域文明 3.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A.经济生产B.政治活动C.艺术审美D.日常交往4.如要撰写一篇有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文章,最恰当的标题是 A.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B.罗马帝国统治的兴衰 C.希腊城邦时代的来临D.克利斯提尼改革始末 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方国联盟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6.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B.吐蕃C.鲜卑D.女真 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1领导人:林则徐 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 2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 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 一“修约”交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 1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教案-华师大版高三历史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租借的设立、管理,分析“国中之国”的涵义;了解晚清至民国华界市政的变化,分析租界对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客观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租界的建立、机构及特权等内容的学习,理解“租界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的涵义;通过自晚清至民国上海华界市政的规划与实施内容的学习,理解“上海引领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涵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上海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回顾,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晚清华界的市政;清政府颁布的自治章程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评价租界的出现。 【教学过程】 导入:鸦片战争对上海的影响 《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随后英、美、法等国先后在上海设立租界,从此上海有了租界与华界之分。 1.“市政”的含义 市政,从字面上讲,市指城市,政指政治和行政。 广义的市政: 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2.租界的含义 租界:旧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大城市以租借名义强迫划定的有其管理的区域。 公共租界:旧时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大城市以租借名义强迫划定的共同管理的区域。 3.华界的含义 在中国土地上有中国人居住和管理的区域。 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1.上海开埠: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屈辱地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 2.租界的市政 (1)租界产生的依据和标志 A.依据:1845年11月,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 B.标志:《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 a内容:具体规定了上海西人居留地的租地方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原则等内容。 b影响:宣告上海第一个租界——英租界的辟设,而美、法两国紧随英国之后相继辟设租界,从此上海有了租界与华界之分;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问题:上海租界的历史从何年何事开始?何年何事结束? 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第一个租界英租界的辟设——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宣布全部收回在华租界和租借地。 问题:为什么当时清政府官员对于租界的设立仅持使其(西人)“不骚扰居民”,免生事端

2019年高考真题——历史(上海卷)

201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 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

第一课 古代两河流域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楔形文字(A);《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B)一、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况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古代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两河流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合于发展农业耕作。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 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历史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 1、法典的特点:法典严厉打击各种社会犯罪,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通过严刑峻法全面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法典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法典是以神的名义进行颁布的,保留着原始习惯法的遗风;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法典的历史价值: (1)法学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史料价值:比较清晰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考试内容及要求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A);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象形文字与纸草(A) 一、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量,适合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居住。 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拥有对全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该答案的选项字母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没有分数.) 1.(2分)“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从空间看,孔子所集的文化,主要集中于() A.西北B.中原C.江南D.东北 2.(2分)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 A.夏启B.商汤C.周武王D.秦始皇 3.(2分)图是东魏墓葬出土的东罗马帝国发行的金币。以此作为史料,它可以佐证东魏时() A.东西方有官方交往B.东西方有商旅往来 D .佛教与基督教并立C.东正教已传入中国4.(2分)作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机关,见证了宋元明初海上贸易繁荣的是() A.市舶司B.宣政院C.巡检司D.江海关 5.(2分)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半个多世纪。据此推测,郑和下西洋应在()A.13世纪下半期B.14世纪上半期 D.16世纪下半期.C15世纪上半期 6.(2分)因下列事件而导致宋朝迁都和重建的是() A.陈桥兵变B.澶渊之盟C.靖康之变D.绍兴和议 7.(2分)刚独立的美国就派遣“中国皇后号”来华,开启了两国的首次通商。此船应驶靠()A.大都B.广州C.上海D.泉州 8.(2分)张学良在台参观某祠堂时曾赋诗“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在版图”。他赞的是() .林则徐D .郑成功C .岳飞B .张骞A. 9.(2分)1803年,英国所使用的棉花中,来自本土的不到8%,其余的全部来自新世界。这里的“新世界”是指() A.亚洲B.非洲C.美洲D.大洋洲 10.(2分)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写道:“日本邦近与花旗邦通商,得有各项技艺以为法则”。文中的“花旗邦”是指() A.美国B.英国C.法国D.荷兰 11.(2分)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其中,“盲目批孔”的时代是()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12.(2分)在经济史上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部门是()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四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单元核心概念: (1)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 (3)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4)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B) 1、形成背景: a、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 c、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 2、形成时间: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影响: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新航路开辟的背景)(A) 1、时代背景: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这种主要货币需求增加。 2、主观动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传播基督教。 3、客观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4、条件: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简况(A)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a、积极方面: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b、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 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 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 (1)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2)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 2. 二里头考古发现(C)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 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商代人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 甲骨文(B) (1)甲骨文的定义: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 (2)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甲骨卜辞、后世文献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系列考古资料,几种性质的史料多重印证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4. 二重证据法(D)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首创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也是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以旧释新,或以新证旧,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证新释。 二重证据法让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 西周的建立(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定都镐,史称“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已臣服的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功效;(3)影响: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3.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C) 周公为维护封邦建国的新局面,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制度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权利义务。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最深刻]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井田制。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奖励农耕军功,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中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②政治: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2019上海等级考历史教材知识点梳理(高考历史归纳整理)

《高中历史》Beta 1 第一章:世界古代史 第一节:古代东方 考点: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两河流域是指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区域,东临伊朗,西临阿拉伯大沙漠,北极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相当于今日之伊拉克,在希腊语中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处于亚非欧交界处。 考点: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A) 一.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引起书写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二.《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是古代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字作品之一。 考点:《汉穆拉比法典》(B) 背景: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他在位期间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国力臻于极盛,古代两河流域也随之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目的: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与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是第一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法制价值)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法典保留了诸如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但同时也否定了血亲复仇,私人报复,抢婚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和藏匿奴隶,倒卖奴隶的行为,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考点: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的解释) 考点:金字塔和来世信仰(A) ●金字塔的象征意义:金字塔式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 至无无上的权威。(政治上)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宗教 上) ●金字塔的历史意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 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考点:象形文字(A) 发明时间和命名原因: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为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 书写工具:埃及人最初以石头和刻刀做书写工具,发明了笔和墨水,纸草、木片、石头和陶片都成了书写材料,其中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象形文字消亡原因: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内因),只有祭祀、书吏、官员和一些大商人掌握读写能力,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从公元639年被阿拉伯人征服起,埃及迅速“阿拉伯化”(外来侵略和强势文化冲击:外因) 考点:种姓制度(B) 1.背景: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先后征服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征服的过程中曾用种性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区别其高贵的身份地位、维护雅利安人的统治地位。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内部出现了等级划分,社会分为四大种性集团。 2.等级划分:婆罗门(祭祀、僧侣等精神统治者)刹帝利(以国王为首的军事贵族等世俗统治者)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 3.实质是等级制度 4.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word完整版)201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201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值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 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以下成语中的“鼎” 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关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 据《金布律》处罚。这说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 人群的抗议。②因此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如此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 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能够禁止不管从爱琴海依旧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因此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 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分册完整版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为 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习 计划,敬请原谅。2015年1月起本资料的所有权利转交给第二修改作者黄珍妮。 第一分册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A】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西亚)。 东:伊朗高原西:阿拉伯大沙漠北: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 大致与今伊拉克共和国相当。 苏美尔人(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A】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B】《汉穆拉比法典》: 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影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价值/评价①) 内容: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评价: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价值/评价②) 特点:①神明裁决②同态复仇③保护私有财产④严刑峻法⑤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第二课古代埃及(尼罗河) 【A】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A】统治模式: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绝对权威,自奉为神或者神的后裔。 君主专制: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强化王权神授,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控制所有的军队。 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A】金字塔: 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A】象形文字: 时间:公元前3500年以前。 材料工具: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以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灭亡原因:复杂难懂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总结(上海教材)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协定关税: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5)附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3、《南京条约》的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历史任务的变化 思想观念的变化 4、《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1)增开生庄(后改营旦)、汉旦、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舶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5、《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6、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定都天京(南京)。太平天国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7、洋务运动 此时背景,内忧:民众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略加深 19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 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8、总理衙门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四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一)练习与测评 1、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获得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具有重大改进;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生产和流通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2、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语),怎样理解这是一段“血和火”的历史?并请列举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答:西欧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始于15世纪末,一般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的,充满了残酷的剥削,所以马克思称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西欧主要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在国内是:强制剥夺农民土地,并借助国家立法迫使失地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在国外是: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方式。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练习与测评 1、简述近代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 答:(1)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2)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领土的统一是政治因素;(3)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间的交流,这是经济因素;(4)以民族语言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发展是文化因素。 2、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哥伦布《航海日志》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材料所述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他航海探险的动机还有哪些? 答:⑴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必须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而且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 ⑵材料中所述哥伦布的目的是“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他的其它动机是掠夺梦寐以求的黄金、白银、香料等。 2、请为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制作一张表,以展示他们的航海历程。 根据书上大字内容整理归类,仅供参考: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高中历史二三分册 纵向整理(上海华师大版)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原始农耕: 发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生产方式: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特点:南稻北粟同时出现 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姜寨遗址) 夏朝(BC2070—BC1600)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特点:具备国家基本特征;——军队和监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建立官制,制定刑法。社会性质: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 考古: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二重证据法:考古资料、文献记载 商朝(BC1600-BC1046) 制度:内外服制 信史: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文字: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用来记载占卜情况 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乐器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木器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西周(BC1046-BC770) 制度:封邦建国体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井田制,方式——土地轮作制 周公——礼乐制度,“敬天保民”思想 社会大变革与百家争鸣(春秋:BC770-BC476 战国-BC476-BC221) 社会大变革 背景:连年征战,社会动荡 经济领域:铁制农具与牛耕技术 推行奖励农耕军功政策 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政治领域:内政改革——趋同,为统一奠定基础 施行耕战并重政策 富国强兵为目标 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背景:社会转型时期,“士”最为活跃 代表:儒家——“仁”“礼”“仁政”——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法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受到当时当政者的欢迎),提倡专制独断、

严刑峻法(消极)——韩非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哲学有重大影响)——老子,庄子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BC221—BC206) 秦的统一 客观因素:区域性统一 内政改革出现趋同倾向 地处要塞,开化较晚,风气淳朴 *人民渴望统一 *经济发展——人民的辛勤劳动 主观因素:商鞅变法 重视选拔人才 法家改革 兼并战争 中央集权体制 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 内容: 制度:中央——三公九卿——丞相(行政,百官之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地方——郡县制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 政治:建造驰道与直道 军事:建筑长城、开边移民 思想:焚书坑儒 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灭亡 1、表现:徭役繁重,过度征发民力,大兴土木 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 赋税沉重 2、未及时调整治国方略 3、宫廷斗争 4、文化专制,将士人推到对立面 5、六国臣民故国之思,未能在短期内归属秦朝统治 BC209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刘邦项羽起义(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楚胜),四年楚汉战争(BC206-BC202) 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西汉:BC202-9) 汉承秦制:

2003年高考上海历史卷

22000033年年高高考考上上海海历历史史卷卷 一、选择题(60分,第1至21小题每题2分;22至27小题每题3分) 1.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是 A .数量很大,约有10多万件 B .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C .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 D .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 .夏人后裔 B .商代遗民 C 、周朝百姓 D .少数民族 3.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 A .春秋战国 B .西汉末年 C .三国两晋 D .隋唐时期 4.从司马迁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到刘知几著《史通》阐发历史通识,形成系统理论,我国史学历经 A ,100多年 B ,300多年 C 、800多年 D .1200多年 5.元朝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和海运事业有了相当的发展,新兴的港口是 A .广州 B 、泉州 C 、庆元 D .上海 6,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 .帝国的彷徨 B .中华的荣耀 C .东方的曙光 D .王朝的振兴 7.1688年,女婿登基,丈人逃亡的那场“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与 A .封建贵族斗争的原因 B .新旧贵族妥协的结果 C .封建贵族斗争的标志 D .新兴贵族妥协的条件 8.独立战争胜利两年后,美、英签订了《巴黎和约》,美国的地图变为 9.以“皇帝”名义推行《民法典》,自誉为“永垂不朽”的事情,发生在下列哪一时期 A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B .美国的南北战争 C .日本武装倒幕运动 D .德意志第三帝国 10.一位伟人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一事业指 A 、阻止奥地利的回归 B .戳穿俄罗斯的觊觎 C .抗击法兰西的入侵 D .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11.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然而,当初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报名入学者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A .欧洲列强的干涉 B .顽固势力的反对 C .洋务官员的无能 D .维新人士的抵制 12.1909年,一位35岁的科学家荣获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被后人誉为“无线电之父”。这位科学家是 A .马可尼 B .贝尔 C 、西门子 D .赫兹 13.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 .曾国藩 B .左宗棠 C .李鸿章 D .张之洞 14.观察下列《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的漫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