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于右任书三绝碑赏析

于右任书三绝碑赏析

于右任书三绝碑赏析
于右任书三绝碑赏析

于右任书《张君墓表》赏析

王振权

《张君墓表》,全称《清故宁阳县知县张君墓表》,乃是清代已故宁阳县知县榆林人张楚林的墓碑表文。此碑不同于寻常墓碑,它具有明显的特色:表文由近代著名学者,《民报》、《大共和报》主编馀杭章炳麟先生撰写;文辞精粹,笔法新奇,语句流畅,工稳贴切;章先生同时还篆写了碑额。书写由杰出书法大师、《草书月刊》主办三原于右任先生秉笔;书体行草,功力深厚,雄浑奇伟,袅娜多姿。刻字由镌刻名坊苏州集宝斋完成;刀工精湛,刻技娴熟,字迹清晰,巧夺天工。文笔、书法、镌刻皆列当时全国之冠,三绝融于一碑,实乃旷世之作,被世人誉之为民国时期的“三绝碑”。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榆林籍知名文士、时任天津《大公报》主笔的张季鸾(名炽章,以字行)先生回榆林为其父张楚林举行百年诞辰祭祀,并重整南山父茔。《张君墓表》于苏州制成后,蒋介石派专机空运至包头,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派人由黄河水运至府谷,然后由旱路运抵榆林,树于南山张楚林墓前。国共内战中,三绝碑因兵燹被迁入榆林城内,保存于民国榆林县参议院院内。解放后新政权建立,由榆林县政协保管。“文革”期间,张氏后人将其埋于地下。沧海桑田,几经辗转,三绝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域,再也无人过问,于是不知去向。1985年6月初,三绝碑于榆林军分区招待所(张季鸾旧宅)院内泥土中被发现后挖出,使这通埋没多年的石碑重见天日。其后《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等报刊登载了此碑被发现的消息及简介此碑内容的文章,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关注。2010年,人们又相继在城南万人坑找到了碑额及碑座,至此,三绝碑的首、身、座全部与世人重新见面。

此碑为花岗岩质,碑面呈竖长方形,高133厘米,宽67厘米,全碑18行,每行37格,除去空格585字。碑石现藏于榆林市榆阳区文管所。

(一)书者简介

于右任(1878—1964)近代杰出书法大师,陕西三原人,名伯循,号骚心,又号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以字行。十七岁以案首入学,二十五岁以十八名乡试中举,后又肄业于上海震旦学院。旋创组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赴东京得识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此后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民国成立后长年在政府担任高级官员,曾任监察院院长长达34年,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台北市。

于右任善书法、工诗文,清末曾主办《草书月刊》、《神州日报》、《民立报》等多种报刊。书法早年师法赵孟頫,后改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础上将篆、隶、草法入楷行,独辟蹊径,别具风格。中年变法,专攻草书,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雄浑奇伟,仪态万千;且兼工行、楷,自成一家,被称为近代我国书坛上著名的“于体”,编撰《标准草书》,有“当代草圣”之誉。其作品被海峡两岸同胞视为瑰宝,能得寸楮片笺,均奉若拱璧。

(二)释文标点

清故宁阳县知县张君墓表

馀杭章炳麟撰并篆额三原于右任书君讳○1楚林,字翘轩,陕西榆林人。榆林于汉为五原○2,关中○3诸郡,独此为高寒,及明,犹列九边○4,故其人材武,诗书非其尚也。君先世皆处军职○5,祖锡绂,考○6廷扬,以力行○7称。君少独好学,有虑宪○8,家贫无书,尝假○9得《论语》半册,甚宝重之。弱冠○10以骑射应童子试○11,三发中二,马惊堕伤臂,自是始壹意儒学○12。同治初,总兵刘厚基、知府蔡兆槐劝学爱士,得○13君甚重焉。自乾隆讫同治百余年中,榆林成进士者才一人,及君起,学风始振。回部乱作,以

诸生○14从刘、蔡二公守城,支拄三岁,城赖以全。君平生耻受人惠,而于两公知遇深,又同御贼,为设位于家,令子孙世祀之。俄○15举庚午陕西乡试○16,光绪三年丁丑会试○17成进士,以知县分山东。到数岁,未尝事干谒○18。性善折狱○19,以主发审○20为上官所知。寻○21代理汶上县、平度州事各数月,署○22曲阜县事一年。巡抚张曜奇其材,特奏授○23邹平县知县。在官四岁,声闻○24宣著○25,坐○26公事去。逾五年,再授宁阳县知县,未半岁,又解职○27去。君处山东二十四年,在官无过六七岁,既以循廉明决○28闻,率○29被委治疑狱○30,终不得大用。或以降志○31事○32上官劝者,必力拒之。二十六年十二月,终于济南。君终身儒素,不苟取与,与人厚,自治严,工文辞书法,未尝自诩○33,教子孙专志经史,勿循○34举业○35,其风操如此。元配○36同县王夫人先君卒。继配华州王夫人,丈夫子○37四,焕章、炳章、灿章皆前卒,炽章;女子子○38四,长适方,次殇,次殇,次适李。君殁后去家远,箧○39中才余数百金○40。后夫人力将子扶柩○41返榆林,既至贫甚,几○42不能举火。后四岁亦卒,合葬榆林南山。今去君殁三十余年矣,炽章述其事以属○43余。余以为无所待○44而兴者,文武不足限也,故为之表。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苏州集宝斋刻石

(三)词语注释

○1讳:旧指已故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后世也指在世尊长的名字。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生曰名,死曰讳。今人多生而称人之名曰讳。”

○2五原:郡名,汉置。治所九原,在今包头市西北。

○3关中:古地区名。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因称涵谷关以西为关中。

○4九边:明代北方边防九个军事重镇的合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分命大将,统兵守御。包括: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亦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5处军职:担任军中职务。处,担任,委任。《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

○6考:旧称已死的父亲。《释名·释丧制》:“父死曰考。”

○7力行:努力从事,尽力去做,即今所谓身体力行。《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8有虑宪:有,同“又”。虑,考虑,关心。宪,法令、政事,此处引申为国事。

○9假:借也。

○10弱冠:《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后用“弱冠”指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1童子试:即童生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

○12儒学:儒家的学说。亦泛指文化。

○13得:相遇,遇到。《史记·匈奴列传》:“单于久不与其大众相得,其右谷蠡王以为单于死,乃自立为单于。”

○14诸生:明清两代称已入学的生员,通称秀才。

○15俄:表示时间短促,相当于“不久”、“很快”。

○16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17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

○18干(gān)谒:求请;有所干求而请见。

○19折狱:判决诉讼案件,使曲折分明。《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仲由)也与!”

○20主发审:主持审理案件。

○21寻:表示时间短,相当于“顿时”、“不久”。

○22署: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清史稿·周天爵传》:“星沅既疏请特简总统督师,寻病殁,命天爵暂署钦差大臣。”

○23授:任命,委任。《红楼梦》第四回:“贾雨村授了应天官。”

○24声闻(wèn):名誉。《孟子·离娄下》:“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25宣著:传播得很显著。

○26坐:有“因”字之意。《汉书》:“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犹今云缘某事落职也。

○27解职:解除职务。

○28循廉明决:循,遵礼守法。廉,廉洁。明,明白。决,果断。此均清官的美德。

○29率:轻易地,不精细。《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

○30疑狱:案情不明,难以判决的案件。

○31降志:屈己志也。指降低人格,与世俗同流合污。

○32事: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33自诩:自我夸耀。

○34勿循:不必依循、遵从。

○35举业:科举时代称应试的诗文为举业,又称举子业。清代专指八股文与试帖诗。

○36元配:旧称最先娶的正妻为“元配”。现在一般写作“原配”。

○37丈夫子:男孩子。

○38女子子:女孩子。

○39箧(qiè):小箱子。

○40数百金:古以黄金为上币,故谓货币曰金,俗又称银一两曰一金。此处“数百金”当指几百两银子。

○41柩(jiù):装着尸体的棺材。

○42几(jī):表示接近某种情况,相当于“将近”、“差不多”。

○43属(zh?):托付,委托。今作“嘱”。

○44待:等候。《说文·彳部》:“待,竢也。”段玉裁注:“今人易其语曰等。”

(四)白话译文

清故宁阳县知县张君墓表

馀杭章炳麟撰并篆额三原于右任书张君名楚林,字翘轩,陕西榆林人。榆林在汉代属五原郡,关中各郡,惟独此处为高寒地带,到了明代,还被排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因此,那里的人多为习武之材,研读诗书并非他们之所崇尚。张君的先辈皆担任军中职务,祖父锡绂,父亲廷扬,因能尽力做事而受人称赞。张君少时特别爱学习,又关心国事,家境贫寒没有书籍,曾经借得半本《论语》,十分重视学习它。二十岁凭着骑马射箭的功夫参加武秀才资格考试时,三次发射,两次中靶,因马受惊落地臂伤致残,从此开始一心致力于学文。

同治初年,延绥总兵刘厚基、榆林知府蔡兆槐劝人入学,并关爱读书人,遇到张君非常看重。自乾隆年起截止同治年一百余年中,榆林考中进士的仅一人,直到从张君开始,学风方才振兴。回民起兵作乱,他以秀才的身份随从刘、蔡二公守卫榆林城,支撑三年,依靠他们的协力,城得以保全。张君平生认为接受人的好处是可耻的,可对于刘、蔡两公的知遇之恩却深为感激,且又因一同抵御过回乱,于是为二公在家中设立牌位,要让子孙世代祭祀他们。

不久于同治九年即庚午年陕西乡试考中举人,又于光绪三年即丁丑年会试考中进士,以候补知县之职分配到山东。到山东后待命的数年內,未曾主动拜谒求请过上司。他有擅长断案的天赋,因主持审理案件而受知于上官,随后即代理汶上县知县、平度州知州各数月,暂任曲阜县知县一年。山东巡抚张曜惊奇他的才能,特地奏明朝廷授于他邹平县知县之职。在官位的四年间,声誉广为传播,后因公事落职而去。过了五年,再次授宁阳县知县,不到半年,又被解除职务离开。张君居住山东二十四年,在官位不过六七年,已经因为能遵规、廉洁、清明、果断而闻名,可是却轻率地被派遣审判疑难案件,一直未得到重用。有人用“屈己志去奉侍上官”劝告的,他必定极力拒绝。光绪二十六年腊月在济南去世。

张君终身文雅朴素,不曾苟且接收或赠送别人财物,对人厚道,严以律己;工文辞书法,却从不自夸;教子孙专心致力于攻读经书史籍,不必依从世俗风气只学应试的诗文。他的风操竟是这样的高尚。

原配同县王夫人早已在他之前去世。继配华州王夫人,生男孩子四个,前三子焕章、炳章、灿章皆先亡,第四子炽章;生女孩子四个,长女嫁方家,次女、三女早亡,四女嫁李家。张君去世后离家乡遥远,箱中只剩几百两银子。其后夫

人竭尽全力带着儿子扶着丈夫的棺柩返回榆林。已到故乡,十分贫困,几乎无生火做饭之资。又过了四年夫人也去世了,与丈夫合葬于榆林南山。

今距张君去世三十多年了,炽章陈述父亲及家庭旧事嘱托我。我认为无所期待而兴起的,既不局限于崇文,也不局限于尚武,因此为他撰写了这篇表文。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苏州集宝斋刻石

(五)书艺点评

《张君墓表》乃行书体,通篇大气磅礴,沉着痛快,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其用笔熔篆、隶、楷、草、行五体于一炉,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兼及折锋、顿挫、波磔,于圆融浑厚中多具波势,着力于尽兴挥洒,不拘藏头护尾等传统理法,放得开,收得住,变化多端。例如:“集”、“柩”以藏鋒为主,“夫”、“丈”以露鋒为主。“者”之长横,折以成方;“性”之长竖,转以成圆。两“中”之竖,一为悬针,一为垂露。同为捺画,“发”、“严”用擒,“林”、“受”用纵。(例字见附图,下同)可谓笔法多变,功力深厚,酣畅淋漓,高深莫测,爽朗洒脱中表现出一种奇倔的性格。

结字则取魏碑之特点,多取横势,平齐中含参差,巧妙中含险绝,端庄中含斜趣,天真烂漫,十分可爱。例如:“业”、“东”左低右高,“将”、“后”左高右低,使正者斜之;“馀”、“从”中间留空,使聚者散之。“既”、“张”上合下开,“御”、“声”上开下合。结构千姿百态,可谓极尽巧妙变化之能事。

章法方面,此碑以行距、字距相等之方格书写,为避免“布算子”之弊,在不失书理的原则下,大量采用楷、行、草三体相掺合之法,点画的粗细,字形的大小,体态的变化,配合适当,安排巧妙。例如:“祀”、“女”笔画细,“国”、“皆”笔画粗。“子”、“未”写得很小,“待”、“属”写得较大。对于重复出现之字,无论距离远近,均尽量从字的大小、形态等方面调整,如“榆”、“百”、“其”、“次”、“年”、“四”、“岁”、“以”、“所”等,写得形态迥异,各具持色。同字相连,为避免雷同,后者以两点代之,比如“与与”、“余余”即是。由于在布局中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作品鲜活生动,耐人品味。

中国书法,起于点画,基于结字,成于章法,见于功力,美于气韵。古人于

此,无不着意。如褚遂良之书法,即得“字里金生,行间玉润”之誉。于先生对此更是十分留心。细观此碑,开始写得较为工整,中间笔势逐渐放开,愈到后面愈为潇洒,功力充溢于点画之中,血脉流注于字里行间,神气弥漫于上下左右,表现出自然、洗练、奇崛、活泼的气韵。整篇作品典雅、浑朴、高妙,一气呵成,堪称上乘之作。

附图:(例字剪贴)

附录1、《张君墓表》碑额拓片

2、《张君墓表》碑座

3、《张君墓表》残碑拓片

4、《张君墓表》原碑拓本

1—2页

13—14页

17—18页

与山巨源绝交书

大人先生傳 阮籍 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陈天地之始,言神农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年之数,尝居苏门之山,故世或谓之间。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以万里为一歩,以千岁为一朝,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先生以应变顺和天地为家运去势隤魁然独存,自以为能,足与造化推移。故黙探道徳,不与世同,自好者非之,无识者怪之,不知其变化神微也。而先生不以世之非怪而易其务也。先生以为中区之在天下曾不若蝇蚊之着帷故终不以为事而极意乎异方竒域游鉴观乐非世所见徘徊无所终极遗其书于苏门之山而去天下莫知其所如徃也或遗大人先生书曰天下之贵莫贵于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例程立则磬折拱若抱皷动静有节趋歩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心若懐氷战战栗栗束身修行日愼一日择地而行唯恐遗失诵周礼之遗训叹唐虞之道徳唯法是修唯礼是克手执珪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闾长闻邦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岛牧故挟金玉垂文组享尊位取茅土扬声名于后世齐功徳于徃古奉事君上牧养百姓退营私家育长妻子卜吉宅虑乃亿祉逺祸近福永坚固已此诚士君子之髙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今先生乃被髪而居巨海之中与若君子者逺吾恐世之叹先生而非之也行为世所笑身无由自达则可谓耻辱矣身处困苦之地而行为世俗之所笑吾为先生不取也于是大人先生乃逌然而叹假云霓而应之曰若之云尚何通哉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天地制域于内而浮明开达于外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吾将为汝言之徃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复顚倒未之安固焉得不失度式而常之天因地动山陷川起云散震壊六合失理汝又焉得择地而行趋歩商羽徃者羣气争存万物死虑支体不从身为泥土根?枝殊咸失其所汝又焉得束身修行磬折抱鼔李牧功而身死伯宗忠而世絶进求利以丧身营爵赏而家灭汝又焉得挟金玉万亿祗奉君上而全妻子乎且汝独不见夫虱之处于禈中逃乎深缝匿乎壊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囓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羣虱死于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禈中乎悲夫而乃自以为逺祸近福坚无穷已亦观夫阳鸟游于尘外而鹪鹩戏于蓬艾小大固不相及汝又何以为若君子闻于予乎且近者夏丧于商周播之刘耿薄为墟丰镐成丘至人来一顾而世代相酬厥居未

评李斯谏逐客书

评李斯谏逐客书? 李斯是秦代公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公文说理透辟,论事周详,富有文采。在他的公文写作中,《谏逐客书》是最优秀的一篇,堪称中国古代公文之最。 ????他的公文,散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和《古文苑》。 ????《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当时由于秦国势力强大,外来客卿增多,影响秦国公室贵族的权势,他们就借韩国人郑国为秦修筑渠道、消耗财力,使秦无暇东征的事例,提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的建议。于是秦王下令逐客,李斯劝谏。他针对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愿,以高远的立意,论述了逐客与统一天下的矛盾,并以此之利害关系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一语中的,打动了秦王,最后使秦王收回成命。 ????《谏逐客书》,就文种而言,属于“上书”。上书,或称“书”,是用来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或主张的一种陈述性文书。大量应用于战国时期。 ????《文心雕龙·章表》上讲:“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这里的“言事于主”,即包括上行文书,也包括一般游说文书。 ????《颜氏家训·省事篇》讲:“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原其体度,攻人主之长短,谏诤之徒也;讦群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陈国家之利害,对策之任也;带私情之与夺,游说之俦也。” ????上书,是在游说辞令的基础上形成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的《论说篇》中说:“一人之辞,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的话,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在《平原君列传》中,司马迁记述了当时赵国游说之士毛遂的非凡事迹:“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骄傲地说,在战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知识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到了顶峰。不少游说之士在国君面前,纵横陈词,无所顾忌,颇有一种“侠义之风”。这种“侠义之风”至秦汉以后,由于皇权的高压而逐渐消失了。 ????上书游说人主,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智慧和技巧。韩非的《说难》对此专门进行了理论的阐述。文章分析了进说中会遭到的种种危害,指出要达到进说的成功,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迎合君主的心理和要求,获得君主的信任。法家进说的目的是“听用而振世”,但为获得事业的成功,又不惜鼓吹使用诡诈的手段。????如何使自己的主张能迎合君主的心理和要求呢?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说,关键是你的游说之辞要“顺情人机,动言中务。”也就是要顺着君主的感情思想,把事情引到关键问题上;所用的言辞,要符合主要任务的推行和解决。也就是说,要符合君主的根本利益。 ????下面,就《谏逐客书》这篇上书作一简要分析。 ????首先说一下文体。从公文角度看,这是一篇上书,在战国时期,属于上行文。如果从写作角度上看,它又是一篇论说文。 ????本篇有一个全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用白话说,就是:我听说官吏们议论驱逐客卿这件事,我认为驱逐客卿是错的。实际上是说,秦王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也就是公文写作中篇头撮要的写法。这里用了“臣闻吏议”和“窃”,是属于古代公文中常用的“避讳语”和“敬语”。 ????为了证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正确性,下面用了历史的、现实的、对比的方法,从不同侧面加以论述,最后,又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总结全文,并与开头相照应,从而结束全文。

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翻译赏析

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翻译赏析 《与山巨源绝交书》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写给朋友山涛(字巨源)的一封信,也是一篇名传千古的著名散文。这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他代其原职的消息后写的。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指出人的秉性各有所好,申明他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礼法约束,不可加以勉强。他强调放任自然,既是对世俗礼法的蔑视,也是他崇尚老、庄无为思想的一种反映。 【原文】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尝谓之知音。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间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

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ORg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功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biāo马嚼子两头露在嘴外的部分:分道扬镳,同“镖”),飧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以不如嗣宗之贤,而有慢驰之阕(què①停止,终了。②量词指词或歌曲);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cī毛病)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人伦有礼,朝庭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钩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bì中医指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麻木或疼痛的病,原作病头内加卑,痹之异体字]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 秦李斯 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于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与,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追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声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致诸侯之术也。

《书法艺术赏析》考试题

2015年《书法艺术赏析》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二○一五年四月 目录

1、单选题 ------------------------------------------------------------3 2、多项选择题 ------------------------------------------------------7 3、判断题 -----------------------------------------------------------11

一、单选题。 1. 李斯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 B ) A. 书圣 B. 小篆之祖 C草书圣手 D.. 四贤之一 2. 相传是谁改进了秦篆,发明了最初的隶书( C ) A. 史籀 B. 赵高 C. 程邈 D. 蔡邕 3.“飞白”书是指( A ) A.笔画中丝丝露白 B.模仿飞鸽所书 C.用白色颜料书写 D.在白天创作 4.并称“钟王”的是( A ) A.钟繇、王羲之 B.钟繇、王献之 C.钟繇、王次仲 D.钟繇、王珣 5.并称“二王”的是( B ) A.王次仲、王羲之 B.王羲之、王献之 C.王旷、王羲之 D.王导、王羲之 6.王羲之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 B )

A.“草圣” B.“书圣” C.“初唐四杰”之一 D.“唐宋八大家”之一 7.千古名篇《兰亭序》是他的什么作品( A )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8.王献之的什么书体略胜其父王羲之( A ) A.行草 B.楷书 C.篆书 D.隶书 9.王献之能突破其父的限制,自创别体,是因为他( B ) A.自小就比别人聪明 B.溯源而上,师法钟张 C.不练父亲的字 D.做官被贬,流放偏僻之地,只能自学 10.“楷书四大家”是指( A ) A.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B.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 C.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D.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11.颜真卿书体被称为“颜体””,与()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B ) A.柳志光 B.柳公权 C.柳国庆 D.柳培琪 12.颜真卿的()作品,浑厚庄严,饶有韵味,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B ) A.《大唐中兴颂》 B.《麻姑仙坛记》 C.《争座位贴》 D.《祭侄文稿》 13.颜真卿的()作品,与《兰亭序》合称“双璧”( C )

与山巨源绝交书赏析

第一段开门见山,说明绝交的原因,开篇劈头就是“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足下故不知之”。交友之道,贵在相知。这里如此斩钉截铁地申明与山涛并不相知,明白宣告交往的基础不复存在了。接下去点明写这封信的缘由:“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这里“越俎代庖”的典故用得很活。此典出于《庄子·逍遥游》,原是祭师多事,主动取厨师而代之。嵇康信手拈来,变了一个角度,道是厨师拉祭师下水,这就完全改变了这个故事的寓意。嵇康特别强调了一个“羞”字:庖人之引尸祝自助,是因为他内心有愧,因为他干的是残忍、肮脏的事情。他就一下子触到了山涛灵魂中敏感的地方。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具有“先声夺人”之妙。行文用典,历来有“死典”、“活典” 之别。象嵇康这样,随手拈来,为我所用,便上成功的佳例。至此,与山巨源的基本分歧,明白点出,下面就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看法。 第二段,作者高屋建瓴,提出人们相处的原则。文中首先列举出老子、庄周等十一位历史人物,借评论他们的事迹阐发了“循性而动,各附所安”的原则。表面看来,嵇康这里对出仕、归隐两途是无所轩轾的,且以“并介之人”推许山涛,但联系上文一气读下,就不难体味出弦外之音。既然在那样的时局中,做官免不了沾染鲜血,那么出仕者的“本性”如何,自在不言之中了。于是,推许成了辛辣的讽刺。当然,这种讽刺是全然不动声色的,而对方却心中明白、脸上发烧。古人有“绵里针”、“泥中刺”的说法,指的就是这种含蓄的讽刺手法,在阐述了“循性而动”的一般处世原则后,作者笔锋一转:“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指出人们根据气节本性选择的人生道路是不可强行改变的。这是承上启下的一笔。 第三段便描述起自己的本性和生活状况来。他写了自己极度懒散的一些生活习惯后,使用了一个比喻:“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真是形象之极!禽即擒字。作者自比野性未驯之鹿,他对山涛说:不错,出去做官司可以得到“金镳”、“嘉肴”——富贵荣华,但那代价我也是知道的,那要牺牲掉我最宝贵的东西——“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因此,我宁赴汤蹈火,不要这富贵的圈套。写到这里,不必再作抽象的议论,作者就已把自己的浩然正气,大义凛然的人生态度,以及不与恶势力妥协的立场,生动地描摹出来了。

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 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 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 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 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 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 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 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 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秦惠王采用张仪的 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 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 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 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 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 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 士丽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 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 鼍之皮的好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 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 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 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 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 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 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 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

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逐句翻译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 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 孙支。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1),吾常谓之知言(2)。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3),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4),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5),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6),多可而少怪(7);吾直性狭中(8),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闲闻足下迁(9),惕然不喜(10),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11),手荐鸾刀(12),漫之膻腥(13),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1)称:指称说嵇康不愿出仕的意志。 颍川:指山嵚。是山涛的叔父,曾经做过颍川太守,故以代称。古代往往以所任的官职或地名等作为对人的代称。 (2)知言:知己的话。 (3)经:常常。 此意:指嵇康不愿出仕的意志。 (4)河东:地名。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5)显宗:公孙崇,字显宗,谯国人,曾为尚书郎。 阿都:吕安,字仲悌,小名阿都,东平人,嵇康好友。 以吾自代:指山涛拟推荐嵇康代其之职。嵇康在河东时,山涛正担任选曹郎职务。 (6)傍通:善于应付变化。 (7)多可而少怪:多有许可而少有责怪。 (8)狭中:心地狭窄。 (9)间:近来。 迁:升官。指山涛从选曹郎迁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10)惕然:忧惧的样子。 (11)“恐足下”二句:语本《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意思是说:“即使厨师(庖人)不做菜,祭师(祭祀时读祝辞的人)也不应该越职替代之。这里引用这个典故,说明山涛独自做官感到不好意思,所以要荐引嵇康出仕。 (12)鸾刀:刀柄缀有鸾铃的屠刀。 (13)漫:沾污。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14),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15)。老子、庄周(16),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17),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18)!又仲尼兼爱(19),不羞执鞭(20);子文无欲卿相(21),而三登令尹(22),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23)。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24),穷则自得而无闷(25)。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26),许由之岩栖(27),子房之佐汉(28),接舆之行歌(29),其揆一也(30)。 (14)并介之人:兼济天下而又耿介孤直的人。山涛为“竹林七贤”之一,曾标榜清高,后又出仕,这里是讥讽他的圆滑处世。 (15)悔吝:悔恨。 (16)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苦县人,为周朝的柱下史、守藏史。相传著《老子》五千余言。 庄周:战国时宋国蒙县人,曾为蒙漆园吏。相传著《庄子》十余万言。两人都是道家的创始人。 (17)柳下惠:即展禽。名获,字季,春秋时鲁国人。为鲁国典狱官,曾被罢职三次,有人劝他到别

北邮2016期末书法艺术赏析网上选修课满分答案

北邮2016期末书法艺术赏析网上选修课满分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共19道小题,共95.0分) 1. 怀素练字刻苦,后人盛传他()的事迹 A. 池水尽墨 B. 白漆写字 C. 早起研磨直至写干 2. 以下关于苏轼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苏轼的书法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B. 苏轼的书法典型地代表了宋代书法家重视表现自我学识的风尚 C. 苏轼才华盖世,一生却历尽沉浮,这在中国历代书法家中是十分罕 见的 D. 苏轼的楷、行、草书都写得很好,不过传世作品大都是楷书和行书, 草书较少 3. 苏轼的才情世人皆惊,主要表现在 A.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B.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C.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D.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4.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祝允明是明代草书的集大成者 B. 祝允明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全能的草书家 C. 《唐人试卷》《前后赤壁赋卷》代表了祝允明草书的最高成就 D. 祝允明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 5.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清代书法家王铎对中国乃至日本书坛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 “神笔” B. 清代书法家郑燮的“六分半书”奇妙绝伦 C.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篆刻艺术别开生面,形成了有名的“邓派” D. 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用回腕法和羊毫做奇倔超逸之书,精神可嘉 E. 清代书法家赵之谦是晚清艺坛上全面发展的天才人物,可惜未能长 寿 6.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明代书法的整体发展其实是比较衰弱的,到了清代稍有中兴 B. 明代书法家多是长于行草、风流潇洒、情绪激越的文人书法家 C. 清代书法家大多是潜心于金石考据、性格内向的学者 D. 清代书法家多达589人,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堪称空前 7. 以下关于启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独创“五三五”不等份的结体方法

谏逐客书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文翻译

文言文阅读(一) 谏逐客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土,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翻译句子。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备课资料【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

谏逐客书/李斯备课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十一课】 资料内容:古文的【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j i a n)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an)、郢(y Tn g),东据成皋(gao)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ju),废穰(ra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翻译: 我听说大臣们在建议赶走别国到秦国做官的人,我私下认为错了!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从戎族,向东面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请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士,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却任用了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结果在西戎称霸。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新法,转移风俗,改变习惯,百姓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为王效力,诸侯都归附听命,打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占领了千里土地,直到现在国家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策,攻取了韩国三川—带地方,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向南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囊括了楚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控制了鄢(原楚国国都)郢(当时楚国国都),向东占据了成皋的天险,攻取了别国的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方来侍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现在。秦昭襄王得到了范雎,废黜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加强了王室的地位,遏制了贵族势力,像蚕吃桑叶那样吞食了诸侯的土地,使秦国成就了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君王,都凭借客卿的功劳。从这些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秦国呢!假使当初四位君王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雄厚富庶的实力,秦国也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o)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 ue ti)不实外厩(jiu),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z a n)、傅玑(j i)之珥(er)、阿缟(ga 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y a o t i a o),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wen g)叩缶(f 6u),弹筝搏髀(bi),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翻译: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些珍宝,垂挂着光如明月的宝珠,佩带太阿宝剑,乘骑纤离(名马)之类骏马,竖起用翠羽做成凤鸟形状装饰的旗帜,陈设用鼍皮蒙的鼓:这几件宝物,秦国没出产

《谏逐客书》写作方法赏析

《谏逐客书》写作方法赏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一份奏章,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当时,秦王政为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重用了一些客卿,这就削弱了秦国贵族的权势,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真正引致逐客令的导火线,是嫪毐之乱再加郑国渠事件。嬴政要大举清洗其余党,吕、嫪都是外国人,秦宗室大臣借此机会也劝秦王逐客,“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王接受了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逐客。也罢了李斯的官,然后才有了《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全文以利劝之,以害怵之,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自于李斯优秀的写作技巧: 一,抓住秦王所患,不想被秦宗室包围,以致权势过大。婉婉相续,左右逢源。 李斯深知秦国局势,秦宗室借这机会大叫逐客,显然是恶意排挤。这也是秦王所担心的问题。召揽衷心客卿的利益和国君利益一致。所以李斯为了让秦宗室无从反驳,也让其它客卿感谢他,李斯通篇没有明显为自己辩护,也没有批评、讽刺、开罪秦宗室,更没有谈论郑国、嫪毐之类敏感案件,这都是让自己左右逢源的技巧。李斯是从天下大事、国家利益、发展的硬道理立论,从形势、理性、感性等各个层面说服秦王,而他个人的利益,也就隐含在其中。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李斯站在秦王这一边,而秦王可以挺他,也挺了他。

二,在选材上李斯也经过深思熟虑:1、针对秦王爱好选材。秦王欲称霸,敬重英明之主,所以李斯便选了秦国四位英主及历史上的五帝三王;秦王喜欢声色宝玩,李斯便广造天下之宝入文,而将其与客这一最大宝物相比,以使秦王能明是非。2、注意选哲理性强的材料。如地广粟多,国大人众,重物轻人等三,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明文章可分为四部分:1、观点鲜明的提出客卿留秦利大于弊;2、论证客卿对秦国的贡献,证明其利大于弊;3、警戒客卿被逐的后果,证明弊大于利;4、总结客卿留秦和被驱逐的利弊,提出放弃驱逐,广纳贤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该文始终。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正反对比,说理透彻”也是其制胜的一大原因。在文中,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任用客卿而建立功业是正,“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结果则是反;秦王政喜好产于异国的“色乐珠玉”是正,“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则是反;假设这些“色乐珠玉”“必出于秦而后可”是正,秦王将无法享用则是反;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是正,秦王“弃黔首”、“却宾客”则是反;“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是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则是反。正是在这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中,“逐客为过”的论点得以反复论证,客卿有功于秦、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的道理得到了透彻的说明。全文条理清楚,章法谨严,言之有据,理直气壮,具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四,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委婉善讽,将秦王架置于一个明君的高度从修辞手法上看,此文大量运用了铺陈、排比、对偶的手法,清丽整饬,富于文采,体现了策士文辞的“铺张扬厉,委婉善讽”的艺术特色。全文共25句,用对偶和排比的就有18句,占72%。如第二段列举四位君主任用客卿取得成功的史

年《书法艺术赏析》考试题

20 15年《书法艺术赏析》网上课程 考试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二○一五年四月 目录 1、单选题 ------------------------------------------------------------3 2、多项选择题 ------------------------------------------------------7 3、判断题 -----------------------------------------------------------11

一、单选题。 1. 李斯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 B ) A. 书圣 B. 小篆之祖 C草书圣手 D.. 四贤之一 2. 相传是谁改进了秦篆,发明了最初的隶书( C ) A. 史籀 B. 赵高 C. 程邈 D. 蔡邕 3.“飞白”书是指( A ) A.笔画中丝丝露白 B.模仿飞鸽所书 C.用白色颜料书写 D.在白天创作 4.并称“钟王”的是( A ) A.钟繇、王羲之 B.钟繇、王献之 C.钟繇、王次仲 D.钟繇、王珣 5.并称“二王”的是( B ) A.王次仲、王羲之 B.王羲之、王献之 C.王旷、王羲之 D.王导、王羲之 6.王羲之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 B ) A.“草圣” B.“书圣” C.“初唐四杰”之一 D.“唐宋八大家”之一 7.千古名篇《兰亭序》是他的什么作品( A )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8.王献之的什么书体略胜其父王羲之( A ) A.行草 B.楷书 C.篆书 D.隶书 9.王献之能突破其父的限制,自创别体,是因为他( B )

《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玄学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4939856.html, 《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玄学分析 作者:唐志远邹茜鸶 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5期 [摘要]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远绍旁搜,从自然论、才性论和玄学人生观三个方面,对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进行分析和阐释,认为此信集中体现了嵇康的玄学思想和人生观,可与他的其他著作相互印证。 [关键词] 自然论;才性论;玄学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 I26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5—0102—05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along with abundant supporting material ranging from natural theory, talent and character theory to the metaphysical outlook of life, the article conducte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n Ji Kang's Yu Shanjuyuan Jue Jiao Shu, and insisted that this article epitomizes Ji Kang's thought of metaphysics and philosophy of life, which testifies to interact with his other writings. Key words:natural theory; talent and character theory; the metaphysical outlook of life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被萧统收入《昭明文选》,志高文伟,峻绝可畏,是文学史上的一篇名作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嵇康《绝交》,实志高而文伟。”李贽《焚书》:“此书实峻绝可畏,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其人。”,也引起后世学者的极大兴趣。但论者大多从这封书信的写作意图、历史背景出发,考察嵇康与山涛的关系、嵇康被杀的原因以及魏晋之际的政局等综合各家观点,认为嵇康此文的写作意图,或为真正意义的绝交,或为表明自己的心志,或为撇清关系、保护山涛。参看:缪宏《君子百行殊途而致——嵇康〈与山巨源绝交 书〉探微》,载《文教资料》2008年第2期;包秀艳《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论析》,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曾飘飘《〈与山巨源绝交书〉新 解》,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却对书信本身所包含的玄 学意蕴缺少关注。嵇康是一位大名士,也是一位玄学家,《与山巨源绝交书》集中体现了他的玄学思想和人生观,可与他的其他著作相互印证。本文即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远绍旁搜,从自然论、才性论和玄学人生观三个方面,对这篇名作略作分析和阐释。 一自然论 名教与自然之争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而且往往牵涉政治斗争,如唐长孺先生所言,当时士人往往“以愤世嫉俗的心情提出…自然?来反抗当局所提倡的名教”、“而破坏名教实即是反对司马氏政权。”唐长孺:《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载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众所周知,嵇康是追求自然、反对名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原文与注释.

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 康白:足下昔称吾於颍川,吾常谓之知言。称,谓说其情不原仕也,惬其素志,故谓知言也。虞预晋书曰:山嵚守颍川。嵇康文集录注曰:河内山嵚守颍川,山公族父。庄子曰:狂屈竖闻之,以黄帝为知言。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何从便得之也?言常怪足下,何从而便得吾之此意也?言常怪足下,何从而便得吾之此意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晋氏八王故事注曰:公孙崇,字显宗,谯国人,为尚书郎。嵇康文集录注曰:阿都,吕仲悌,东平人也。康与吕长悌绝交书曰:少知阿都志力闲华,每喜足下家复有此弟。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言不知己之情。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言足下傍通众艺,多有许可,少有疑怪,言宽容也。周易曰: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法言曰:或问行,曰:旁通厥德。李轨曰:应万变而不失其正者,唯旁通乎?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偶,谓偶然,非本志也。尔雅曰:偶,遇也。郭璞曰:偶,值也。间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庄子曰: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手荐鸾刀,漫平声之膻腥,毛诗曰: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庄子,北人无择曰:帝欲以辱行漫我。高诱吕氏春秋注曰:漫,汙也。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并,谓兼善天下也;介,谓自得无闷也。赵岐孟子章句曰:伯夷、柳下惠介然必偏,中和为贵。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空语,犹虚说也。共知有通达之人,至於世事,无所不堪。 言己不能则而行之也。太玄经曰:君子内正而外驯。庄子曰:与物委

而同其波。周易曰:悔吝者,忧虞之象也。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史记曰:庄子名周,尝为蒙漆园吏。列仙传曰:李耳为周柱下史,转为守藏史。论语曰:柳下惠为士师。汉书曰:东方朔著论,设客难己位卑,以自慰喻。孟子曰:为贫仕者,辞尊居卑。又曰:位卑言高,罪也。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庄子,仲尼谓老聃曰:兼爱无私,仁之情也。论语,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子张问: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孟子曰:古之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又曰:柳下惠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吕氏春秋曰:昔尧朝许由於霈泽之中,曰:请属天下於夫子。许由遂之箕山之下。张升反论曰:黄、绮引身,岩栖南岳。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汉书曰:上封良为留侯,行太子少傅事。论语曰: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孟子曰:先圣後圣,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贾逵国语注曰:遂,从也。故君子百行,殊涂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周易,子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淮南子曰:循性而行,或害或利。论语谶曰:贫而无怨,循性动也。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班固汉书赞曰:山林之士,往而不能反;朝廷之士,入而不能出。二者各有所短。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讬,不可夺也。左氏传,吴子诸樊既除丧,将立季札,季札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公,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为之,以成曹。君子曰:能守节。君义嗣也。谁能奸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原附於子臧,以无失节。史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