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朝向反射: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将感受器(眼、耳)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探究其性质对机体的意义的一种反射活动。

2.感受野: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该区域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中与该区域有联系的各级神经元的活动。

3.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连接的特化结构

4.受体:细胞膜上能与神经递质特异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5.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6.神经胶质细胞:遍布于神经元胞体与突起之间,构成神经元生长、分化、修复和功能活动的微环境。具支持、营养、保护和绝缘等功能。广泛地分布于胞体和神经纤维之间。神经胶质细胞终生保持分裂能。

7.顺行性遗忘:凡不能在储存新近获得的信息

8.逆行性遗忘症:正常脑功能发生障碍之前一段时间内记忆内容丧失

9.全或无定律:“全或无”定律: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

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10.神经递质: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

11.长时程增强:指对神经元的短暂高频刺激所引起的某些突触反应增强现象。

12.长时程抑制:指当轴突兴奋的速度较慢时,他们的突触反应强度下降的现象。

13.动作电位: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它使Na+比K+和Cl-更容易通过。Na+进入细胞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电位变化过程叫动作电位。

14.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外正内负)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一、研究对象: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特别是神经机制的学科。

二、学科性质:是心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学科

三、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异同同:二者同是探讨心脑关系。

异:研究方向上、实验对象上、实验方法和记录上四、研究意义:揭示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预防生理、心理疾病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促进人类的幸福

第二节

一生理心理学研究的途径1、临床病例的研究2实验室研究

(1)动物实验和问题(2)动物实验的方法范式

实验室的研究

1动物实验和问题

利用各种动物做实验时,应该有比较的观点。从比较和分析各种动物实验的结果中发现一般的规律和鉴别那些属于个别物种的特殊性质。

从事心理学的生理和生物基础的研究,要结合(1)动物行为的结构模式和功能;(2)行为的演化;(3)行为的个体发生和发育;(4)行为的生理机制。

2)建立一种行为模式,考察脑结构的变化。Rosenzweig的“丰富化环境”和“贫乏化环境”养育实验(P108)海登:大鼠走“钢丝”的训练

二、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一)脑立体定位技术(二)神经解剖学的技术(三)脑损伤法(四)刺激法(五)脑电记录法(六)生物化学分析法(七)分子遗传学技术(八)脑成像技术(九)行为学研究第三节

一、定位学说

1、19世纪晚期,卡哈尔(Cajal)提出神经元说。

2、18世纪初,贝尔-马戎弟Bell-Magendie定律

3、笛卡尔:反射

4、19世纪30年代,缪勒(Muller)提出神经特殊能量说

5、伽尔(Gall)和施普茨海(Spuzheim)的颅相学

6、布罗卡(Broca):言语运动中枢

7、维尔尼克(Wernicke):言语感觉中枢

8、弗里奇(Fritsch)、希齐格(Hitzig):运动中枢

9、潘菲尔德:人感觉和运动的躯体投射图

二、功能系统学说(Luria )

1、第一功能系统

是动力系统,负责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2、第二功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3、第三功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是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三、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

(一)条件反射论的基本内容:一个原来不能引起特殊反应的刺激,即中性刺激,经过与某种能够引起特殊反应的刺激多次配合出现之后,它获得后者的性质,即在单独出现时亦可出现该反应。

(三)意义1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建立的重要自然科学基础2开创了生理学实验分析法的先河

(四)缺陷1、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2、没有深入到脑的深部结构

四、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基本观点

1、任一反射活动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网状非特异系统兴奋水平所决定的唤醒状态。心理活动的基础并非简单的刺激――反应的决定论原则。

2、在经典三环节反射弧的机构中,必须考虑到由传入和传出神经发出的侧支联系,它不但引申出网状非特异系统的制约作用,也引申出反馈作用原理。

3、除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传导的“全或无”定律之外,细胞神经生理学还发现了突触后的“级量反应”规律。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

一、神经系统的起源

1、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

2、多细胞动物——网状的神经系统开始出现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

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1、环节动物(蚯蚓、沙蚕):——链状神经系统(头部有神经节,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2、节肢动物(蜈蚣、各种昆虫):——节状神经系统

三、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低等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系统(形成了中枢神经和脑)

四、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了沟、回,扩大了皮层的面积,各部位机能日趋分化。-例如,食肉类、灵长类动物。

五、脑进化的特点

1、脑重占体重的比例增加

2、大脑新皮层的容积增大

3、结构、功能更复杂

第二节

一、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遍布于神经元胞体与突起之间。数量约为神经元的10倍,约占整个脑重的1/2构成神经元生长、分化、修复和功能活动的微环境。具支持、营养、保护和绝缘等功能。广泛地分布于胞体和神经纤维之间。神经胶质细胞终生保持分裂能。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外正内负)。极化状态:

细胞膜保持外正内负的电生理现象

如何产生?细胞膜对膜内外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 的通透性较大,对Na+的通透性较差,结果K+经通道外流,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出现静息电位。(与神经元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关)

2、动作电位(AP)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

它使Na+比K+和Cl-更容易通过。Na+进入细胞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电位变化过程叫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细胞膜在RP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快速、可逆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AP。AP是细胞兴奋的标志。AP组成:去极化、复极化

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

当细胞受到阈刺激或阈上刺激N→a+通道大量开放→Na+内流动→作电位上升支N→a+通道关→K+通道激活而开放K→+外流→膜内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3、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法则

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来完成的。

神经冲动作用于轴突末梢,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迅速作用到突触后膜的分子受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递质与分子受体的结合具备两个条件:

(1 不能有其它递质或者化学分子附着到分子受体上。

(2)神经递质的形状必须与分子受体的形状相匹配。

神经递质在用完后,并未破坏,还可以从受体中排出回到轴突末梢,重新包装成突触小泡,得到重复利用。

4、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组成

突触类型:轴-树轴-体轴-轴树-树树-体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小泡破裂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膜电位发生改变|

5、神经递质: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

(由突触前N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N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致信息从突触前N元传到突触后N元的特殊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的确定条件

(1)突触前神经元合成

(2)贮存于小泡内,冲动到达时释放入间隙

(3)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特定生理作用

(4)能被递质酶失活或其他环节(摄取回收)

(5)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增强或阻断其作用

神经递质的分类:(1)外周神经递质①胆碱能——中枢系统也有②去甲肾上腺素能③嘌呤类和肽类递质2)中枢神经递质①乙酰胆碱②单胺类③氨基酸类④肽类

6、受体:细胞膜上能与神经递质特异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第三节

脑的结构和功能

1、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网状系统

2、间脑:包括丘脑、下丘脑

3、小脑:协调大脑维持身体平衡,协调动作

4、边缘系统:与记忆情绪等有关

5、大脑

第四节

内分泌腺:也称无管腺,其分泌物由腺体细胞直接渗入血液和淋巴,并影响机体内其它细胞的功能、内分泌物或荷尔蒙。

内分泌腺的作用:身体的发育一般的新陈代谢心理发展第二性征的发展情绪行为有机体的化学合成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一)脑垂体: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分泌促腺激素,控制多种不同的内分泌腺,因而称为“主腺”

二)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三)甲状旁腺:分泌甲状腺素,对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四)胸腺:分泌胸腺激素,与机体免疫机能和衰老有关

五)肾上腺: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肾上腺髓质,外层为肾上腺皮层。维持体内钙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

六)胰岛:是胰岛内具有内分泌机能的细胞,分泌胰岛素。

七)性腺:分泌性激素和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第三章

第一节

一、注意的产生机制

1、朝向反射,朝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2、朝向反射的神经机制

形成的神经机制:外抑制

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消退的神经机制:消退抑制(主动性内抑制)

随着刺激的重复呈现而失去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朝向反射消失。

3、朝向反射的特点(1):在朝向反射中,机体的一系列生理指标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2):朝向反射的生理变化对于各种新异性刺激的性质是非特异性的。

第二节

一、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1)脑干网状结构的作用,维持大脑一般性的兴奋和觉醒水平

丘脑网状核:调节随意注意和非随意注意的闸门。

(2)边缘系统的作用,边缘系统中存在大量注意神经元。当新异刺激出现时,这些神经元就会活动起来。注意神经元对信息和行为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作用

(3)大脑皮层的作用,注意与额叶、顶叶有关额叶在随意注意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额叶直接参与了言语引起的激活状态,对动物和人的行为具有计划和控制功能。

二、注意的功能网络

注意可以分为3个成分或网络,他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相对独立的:警觉网络、定向网络以及执行控制网络。警觉功能网络,实现注意保持和持久维持的调节功能,其脑结构也是能维持注意所需的高唤醒和警觉状态。

第三节

一、注意的神经生物学理论

(一)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认为任何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多个机能系统联合协同作用结果。(二)丘脑网状核闸门控制理论,以神经生理学关于网状非特异系统的机能为基础,认为中脑网状结构弥散地调节着脑的活动,是无意注意产生的基础;而额叶—内侧丘脑系统对无关刺激引起的神经信息发生抑制作用,从而选择性调节有意注意。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两个机能系统中,丘脑网状核起着闸门作用,调节着选择性注意机制。

第四节

一、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主动性随意注意能力极弱,而被动性不随意注意过度活跃,所以很容易因外界条件变化而分散注意力。

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多是本病的两大主要症状。

二、症状

注意障碍、活动过多、冲动性、学习成绩不佳、神经发育障碍或迟缓、起病年龄早(小于6岁)、症状持续超过半年,注意缺陷与活动过多必须同时出现。

三病因

1、遗传和神经生化因素(5-HT、NE功能低下)

2、轻度脑损伤和脑发育迟缓因素

3、社会心理因素

4、铅与其他化学物质的影响

四、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教育

第四章感觉

第二节

一感受器

1、定义:分布在体表或组织中,专门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信息,并将其转换为神经冲动的特殊结构或装置(如:感觉神经末梢装置)

2、感受器的功能特性

(1)适宜刺激(2)换能作用(3)编码作用(4)适应现象

第三节视觉

一、眼的解剖结构:光线通路:

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二、眼的基本功能

借折光成像和感光换能机制将视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产生视觉过程。

3、眼动机制

随意眼动:共轭运动和辐辏运动(辐合与分散)

非随意眼动:扫视、注释、快速微颤、追随运动

4、色觉现象的解释

三原色理论:颜色感知开始于一定波长的光刺激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红、绿、蓝),使之产生特定比例的反应。

5、视觉信息的传递

⑴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

眼睛的一半轴突在视交叉处交叉到对侧脑。左右眼→视束→左、右侧外膝体→左、右大脑半球,与相应脑区对应的是左、右侧半个视野。

⑵视觉的皮层通路

①视网膜和外膝体

②大脑皮层的视区

枕叶{颞叶联合皮层(腹侧通路:形状、颜色)

顶叶联合皮层(背侧通路:运动)

6、视觉现象的加工和编码

感受野(见名词解释)

(1)简单型:小感受野,用于察觉图形边界线

(2)复杂型:中感受野,用于察觉边角和运动

(3)超复杂型:大感受野,用于感觉形体、运动和角度

视皮质的功能柱

1、特征提取功能柱

2、空间频率柱

第三节听觉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外耳(聚音)、中耳(传音)、内耳(感音,身体平衡)

二、听觉信息的传导声波的传导途径有2条:

外耳道→蜗神经→颞叶听觉中枢

颅骨→蜗神经→颞叶听觉中枢

三、声音信息的神经编码

(一) 音高(部位原则和频率原则)

(二) 音强(级量反应式编码、调频式编码、细胞分工编码)

(三) 音色

(四) 声音定位

低频音——时间差(锁相机制)

高频音——强度差

第五章学习和记忆

第一节

一、学习的类型

(一)非联合型学习: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形成明确联系的学习形式。

表现:在单一刺激长期重复作用下个体对该刺激的行为发生改变。

典型方式

习惯化:指一个不产生伤害性效应的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

敏感化:表现为当一个强刺激存在时,大脑对一个弱刺激的反应会得到加强。

习惯化与敏感化二者区别在于:习惯化是由生物学意义不明确的无关刺激重复作用而引起。敏感化则有显著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如痛觉刺激重复作用所引起

(二)联合型学习:指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

二、人类学习记忆的三大生物学特性

(一)“不变量形成”,以事物主要特征进行学习记忆

(二)信息平行处理,大脑各中枢区域对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产生综合记忆如在听某人讲话时对语气声调及伴随动作的记忆

(三)结构复杂、高效低耗能

第二节学习与记忆的脑结构

一、颞叶与陈述性记忆,颞叶包括颞叶新皮层、内侧颞叶、海马和杏仁体.。

1、双侧颞叶切除就应该对陈述性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

2、内侧颞叶实际上是一组相互联系的结构,对陈述性记忆的巩固极为重要

二、间脑与陈述性记忆,间脑是与记忆和遗忘症最有关联的脑结构之一。间脑的三个结构在陈述性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丘脑前核、丘脑背内侧核及下丘脑乳头体。穹隆是海马的主要输出通路,将信息投射到下丘脑乳头体。乳头体神经元投射到丘脑前核,丘脑前核投射到扣带回(Papez环路的组成部分)

三、海马与空间记忆1、海马损毁的行为研究,内侧颞叶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陈述性记忆。然而,内侧颞叶的功能不只是陈述性记忆。对大鼠的研究发现:位于内侧颞叶的海马参与与空间任务相关的记忆。2、能引起神经元最大反应的位置称为神经元的位置野(place field)。不同海马神经元有着不同的位置野,这些神经元被称为位置细胞

四、杏仁核与记忆汇合作用,杏仁核是把感觉体验转化为记忆的另一个关键部位。切除双侧杏仁核或者切除双侧海马、或者从两侧大脑中交叉各切除两种结构中的一个时,视觉辨别能力都会受到严重损害;单独切除海马或杏仁核的一个单侧结构,对动物的认知能力只有很小的影响。说明在认知记忆中海马和杏仁核的作用同等重要,并且记忆损害的严重性可能随着杏仁核和海马同时受损的总量不同而成比例变化。

五、新皮质与记忆

(一)前额叶皮层与工作记忆

1、前额叶与空间工作记忆有关系

2、前额叶皮层与物体工作记忆的关系,前额叶皮层的下凸部(12区和45区)具体物体工作记忆的功能

证据来自于延缓样本匹配任务

3、额叶与先后次序的记忆关系

(二)外侧顶下皮质

顶内沟外侧区神经元的反应模式具有工作记忆特征。

第三节

一、学习记忆与突触结构的可塑性

大脑皮层某些部位失去活动时将会变薄,而皮层某一部位的过度活动将会使该部位皮层变厚。皮层厚度的改变主要是由细胞结构(包括突触)的改变引起的,实验证明,学习记忆活动也能改变突触的结构。

突出前神经元和突出后神经元的同步电活动可以增加突触效应。

二、学习记忆与突触功能可塑性:LTP和LTD

突触功能或称突触传递效能可塑性包括长时程增强(1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抑制(1ong-term depression,LTD)。它们被看作是学习记忆的突触可塑性模式。

(一)学习记忆与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

1、行为学习中海马突触传递可塑性变化及其分布

2、LTP的保持或改变同记忆的保持或改变之间的一致性

3、记忆能力与LTP的相关性

(二)学习记忆与突触传递的长时程抑制

长时程抑制是指突触传递的效率长时程降低。在中枢神经的许多部位都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

三、突触结构可塑性与功能可塑性的关系

突触结构可塑性是其功能可塑性的物质基础,二者统一于突触信息传递过程中

从标准、丰富、贫乏三组鼠试验结果表明:

①学习与记忆能增加皮层NC树突数目

及其分枝,树突分枝数目的增加是大

脑皮质加厚和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学习与记忆能增加脑内突触数量;

③学习与记忆能促进N递质合成;

④学习与记忆能提高突触传递效能

第五节记忆障碍

逆行性遗忘——科萨科夫综合征

情感冷漠、精神错乱、记忆丧失;记忆推力障碍;通过虚构事件填补记忆空白。

科萨科夫综合征与其他前额叶损伤病人在记忆推力方面都存在障碍

第六章语言和思维的脑机制

第一节语言活动的神经基础

一、脑内特化的语言区

1.Broca的发现研究证明了语言中枢位于一侧半球——该半球被称为优势半球。我们把由Broca所发现的与语言有关的左额叶额下回后部就称为Broca区,损伤左半球额叶(额下回后部)而产生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困难。

2.Wernicke的发现,位于听皮质和角回之间的上颞皮层也能造成语言障碍。这个部位被称为Wernicke区。Wernicke失语症主要表现为言语理解困难。病人能流利的说话,但是所说内容往往没有意义。病人听不懂问题或指令,也看不懂文字。由于Wernicke区位于颞上回、靠近听皮质,是高度分化的声音辨认区域,因此认为该区域与贮存语言的声音记忆有关。不能辨认声音自然就不能理解语言

二、语言活动与大脑功能一侧化

人的左半球语言运动功能占优势,即语言运动功能具有不对称性。文字材料以左半球为优势,对于非文字材料的图形等则以右半球为优势

三、脑内语言系统

脑内存在着三套用来处理语言活动的机构。

(一)概念系统:包括左右半球许多区域,主要位于两侧颞叶前部和之间部分。

功能:表达人与外界接触时的所做、所见、所思、所感,并对此进行归纳分类。如果受损,患者会在获取熟知的物体名称时有困难。

二)形成语言系统:分布在左半球的部分区域,主要部分定位在左半球外侧裂附近,包括Broca区和Wernicke区。该结构受到来自大脑的刺激时,能把单词组合起来形成要说或写的句子;受到外部听觉语言或视觉语言刺激时,就对这些语言信号进行初步处理。

功能:表达音素、音素组合以及将词进行组合的句法规则。形成语言系统如果受损,就会干扰单词的选择和句子的形成。

(三)语言的介导系统:大部分位于左半球,具体定位在大脑的枕-颞轴线上。

功能:接受概念,刺激脑内选择使用词语;或者接受词语,使大脑形成相应的概念三、语言能力的遗传性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语言习得中普遍性的机制是由人脑的结构决定的。根据这种观点,大脑的发育使人们准备好了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人们所讲的具体语种、方言等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的。

第二节思维的生理机制

一、思维的解剖学基础

脑的不同部位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各自的功能。

顶叶控制着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并告诉额叶注意什么,是应付外来刺激的关键部位。人的前额叶特别发达,这部分皮质被认为是人类高级活动部位,也是人脑和猴脑的主要区别所在。前额叶在思维观察中的作用

(1)制定计划;

(2)对感觉信息发生反应,从而使人对这些信息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分析处理,直到做出一个最好的反应决定为止;

(3)考虑和预料运动的后果;

(4)解决复杂的数学、哲学或法律问题;

(5)控制个人行为,使其符合道德标准;

(6)综合信息进行判断推理。

二、大脑左右半球的思维功能和思维互补说

(一)大脑左右半球的思维功能

语言功能主要是由左侧大脑半球管理的,右侧大脑几乎不具有语言功能;但是,在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纤维联系被切断后,左右半球都可以独立的进行思维活动和意识活动,并且都具有自我意识

△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

△右半球则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

(二)思维的互补说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左脑和右脑具有互补的优势,两者缺一不可。正是由于各自优势的相互补充,才使大脑的思维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第三节语言与思维障碍

运动性失语症Braca区受损伤特点:能理解,但不能对话或不能构成语言

感觉性失语症Wernicke区受损特点:听不懂他人的话,答非所问

意义性失语症:功能联系受损(顶枕颞交界区的角回和缘上回的病变)特点:难理解结构复杂句传导性失语症二区间联络纤维受损特点:对话流利,但语句错乱或“创新”

第七章情绪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一节、关于情绪的经典研究

(一)情绪的经典理论

1、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或身体状态的知觉。知觉→身体上的表现→情绪产生,如哭泣→难过动手打→生气缺点:忽略了高级CS对外周的调节作用

2、坎农——巴德的丘脑学说,大脑皮层对丘脑存在着抑制作用当抑制作用解除时丘脑功能就会亢进情绪过程正是大脑皮层抑制减弱后丘脑功能亢进的结果。丘脑的情绪冲动一方面传入大脑产生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沿传出达外周血管脏器激起行为反应。

大脑皮层→有关情绪的主观体验

大脑皮层→(抑制)→丘脑

外周神经→脏器的反应

3、林斯利的脑干激活学说,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汇集了各种感觉冲动,也包括内脏感觉经过整合作用之后再弥散地投射至大脑,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这种理论认为脑干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生理功能的多样性正符合情绪过程的基本特征。

4、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帕帕兹、麦克林),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情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帕帕兹环路:在边缘系统中,从海马经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其中丘脑与情绪的表现有关,而扣带回和新皮层的联系与情绪体验更为密切。Papez总结得出:

☆情感体验是由扣带回决定的,其他皮质可能只起间接的作用;

☆下丘脑控制情感的表达;

☆扣带回向海马的投射以及海马向下丘脑的投射通过穹隆内的纤维来实现;

☆下丘脑传出的信息则经过丘脑前核的接替又回到扣带回。

5、认知理论(阿诺德,沙赫特),认知评价对情境的解释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中起主导作用,身体变化对情绪体验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会受到生理成分和认知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情绪的经典实验研究

假怒,下丘脑等部位受大脑皮层的抑制,解除(去大脑皮层)抑制后,动物敏感性提高,愤怒阈限降低,对微小刺激也表现出强烈情绪反应和极度夸大的攻击行为,其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故称“假怒”。

“假怒”的2种行为表现:

一种是格斗和发怒的表现

一种是逃走或恐惧的表现

“假怒”动物标本说明:下丘脑可能存在着调节攻击防御和逃跑的特定系统。

“假怒”的脑机制,只要破坏边缘皮层及皮层与下丘脑的N联系→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解除→下丘脑机能亢奋→“假怒”下丘脑在情绪的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情绪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情绪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1、下丘脑,从神经生物学因素来看,攻击性行为的强弱主要受下丘脑的影响。下丘脑:

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他通过调控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影响者情绪状态的表达。大脑皮层、杏仁核和部分网状结构→(大部分通过下丘脑整合实现)→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形成适宜的反应

2、杏仁核,人类和动物的杏仁核损伤会导致Kluver-Bucy综合症。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失去恐惧感,丧失了对恐惧情绪、情感的表达。这种现象被称为“精神盲”。杏仁核与下丘脑有许多神经纤维联系,它对情绪状态的作用是通过下丘脑和自主神经系统来实现的。即杏仁核和下丘脑在功能上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因此,杏仁核能够直接激发动物和人的情绪行为反应。这也许是人们会出现情绪战胜理智的原因。

3、大脑皮层

(1)扣带回和隔区。隔区对各种感觉传入引起的躯体生理反应起抑制作用。

(2)额叶、颞叶皮层与情绪反应。实践证明:额叶切除后,近一半的病人的焦虑、疑病、不合理的恐惧和情绪过度兴奋等症状得到缓解。

4、眶额回皮层OFC是前额皮层的一部分,前额皮层是形成前额叶的基础,紧靠着环绕眼睛的上部。这一区域通常分为两个部分:OFC的中心部分即腹内侧前额皮层,也是盖齐脑损伤的部位。另一区域叫外侧眶额回皮层。这一区域受损就会破坏从社会或情绪线索得到反馈的决策能力

(二)情绪活动的生物化学调节

1、去甲肾上腺素(NA)能够影响焦虑

2、5-羟色胺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含量过高或过低都能够引起精神障碍

3、内啡肽对情绪变化也有影响

(三)情绪生理反应的表现

1、躯体运动功能的变化和表情肌的活动(面部、姿态、声调)

2、激素的变化,情绪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变化,表现为某些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并且,激素分泌量增加的程度与情绪反应的强度有关。

3、内脏功能变化,☆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相对亢进☆心率↑血压↑肠胃运动↓瞳孔↑☆副交感神经系统相对亢进。如食物性嗅觉刺激引起动物“愉快”时→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运动↑悲伤→流泪或有人惊吓时心率↓

抑郁症: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受和睡眠障碍,

五个表现特征:A悲哀冷漠的心境B 消极责备C 回避他人的期望

D睡眠食欲和性欲的丧失E 易激动

生理心理学自考试题02-07,部分带选择答案

2005年4月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属于边缘叶的脑结构是 A 边缘系统 B 胼胝体下回 C 丘脑D中脑被盖 2、上丘位于 A 丘脑B间脑C中脑D桥脑 3、属于条件抑制的是 A外抑制B延缓抑制C超限抑制D突触前抑制 4、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 A可以总和B快电位C双向传递D全或无 5、近年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痛觉的重要脑中枢位于间脑中的 A中线核B内侧核C外侧核D板内核 6、脑的重量占全身体重的2%,但其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 A20% B25% C30% D40% 7、动作电位下降部分是膜的 A极化过程B去极化过程C复极化过程D反极化过程 8、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是 A无足细胞B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 9、视网膜中央凹部分 A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大 B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小 C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大 D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小 10、人能听到的各种振动波的频谱大约为 A20-16000赫兹B30-17000赫兹C40-18000赫兹D50-20000赫兹11、听觉的初级皮层区是 A顶叶21区B颞叶21区C顶叶41区D颞叶41区 12、与躯体感觉有关的脑结构是 A丘脑腹后核B丘脑底核C丘脑前核D丘脑后核 13、属于联想式学习的模式是 A敏感化学习B印记式学习C尝试与错误学习D观察与模仿式学习14、帕帕兹环路的生理心理学功能与 A记忆有关B空间辨别学习有关 C情绪体验有关D短时向长时记忆转化有关 15、近年来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下丘脑外侧区、旁室核和围穹隆区是A防御行为中枢B饮水行为中枢C性行为中枢D饥饱感觉中枢 16、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状态的动物标本是在猫的 A延脑与脊髓之间横断B延脑与桥脑之间横断 C桥脑中部横断D上丘与下丘之间横断 17、夜间睡眠中多梦期是 A异相睡眠B慢波二期C慢波三期D慢波四期 18、异相睡眠的开细胞是 A延脑网状大细胞B桥脑网状大细胞C蓝斑中的小细胞D缝际核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生理心理学自考改版全新

精心整理第五章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非随意注意 第二节选择注意(其中《选择性注意的心理资源分配理论》免考,117-119页) 第三节注意的脑网络和信息流 第一节非随意注意 1、注意112: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集中性和保持的复杂过程,包括非随意注意、选择注意或集中注意的维持与调节功能。 2、非随意注意112(被动注意):

由外界较强的新异刺激或引起主体意外感的刺激,所引发的不由自主的注意过程,又称被动注意。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朝向反射。 一、非随意注意与朝向反射理论113 传统神经生理学和条件反射理论,把非随意注意看成是一种被动的非选择性注意过程。因此,外部刺激的强度因素在引起非随意注意中,具有重要意义。刺激的强 脑内发展的外抑制过程,随刺激重复脑内主动性内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一)非随意注意的朝向反射理论和神经模式匹配理论。 识记: 1、朝向反射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由外部刺激的新异性所决定的反应113:(上面)

2、皮肤电反应和事件相关电位P3a波(怪球实验范式条件下),分别作为朝向反射的外周和中枢生理指标的意义113: 皮肤电反应的习惯化过程不受刺激复杂程度影响(眼动和皮肤电反应在朝向反应中的变化规律和机能意义不完全相同)。重复刺激时,首先消退的是皮肤电反应,随后消退的是血管运动反应,脑电α波阻抑反应并不完全消退,只是弥散的α波阻抑 小于 3 不匹配。刚刚发生的外部刺激在神经系统内形成了某些神经元组合的固定反应模式。如果同一刺激重复呈现,传入信息与已形成的反应模式相匹配,朝向反应就会消退。所以在一串重复刺激中,只有前几次刺激才能最有效地引出朝向反应。几次刺激之后或几秒钟之后,朝向反应就会消退;但刺激因素发生变化,新的传入信息与已形成的神经活动模式不相匹配,则朝向反应又重新建立起来——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1、静息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称为…… 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 2、神经冲动的传导:全或无定律、级量反应 All-or-none law: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即“无”反应;而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即“全”反应。 (该定律只适用于单根神经纤维中,只说明兴奋的传导过程,而不是产生过程) 级量反应:在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中,首先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而局部反应的大小与刺激的大小有关,只有当总和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累加超过了阈值,就会产生一个脉冲。 3、突触类型:轴-轴、轴-胞体、轴-树 4、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项传递:前膜——〉后膜 (2)突触延搁:从感应器接收到刺激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3)易化作用:部分去极化后对下一次冲动更容易引起反应。 (4)抑制:前膜释放的递质并不能使后膜产生兴奋,反而是抑制。 (5)总和:微弱刺激反复作用,使后一神经元阈下兴奋产生叠加,足以使其产生神经冲动。 (6)疲劳:当递质的消耗比释放更快的时候,突出产生疲劳。 (7)药物的作用:特异性的阻断或促进突触传递。 5、E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的反应,使更容易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I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过极化的反应,使更难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

06057生理心理学浙江省13年10月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生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不直接传递神经信息,但调节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的效率和速率的化学物质称为 A.调质 B.激素 C.递质 D.因子 2.美国学者贝克西因为提出行波学说而获诺贝尔奖,行波学说是用来解释 A.电磁波传播 B.水波运动 C.神经传导 D.听觉编码 3.对面孔知觉最敏感的脑区是 A.颞上回 B.顶上小叶 C.梭状回 D.额中回 4.根据特征整合理论,对视野中各种特征并行加工的非意识活动属于 A.选择注意阶段 B.不随意注意阶段 C.前注意阶段 D.后注意阶段 5.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 A.神经递质的传递 B.受体蛋白分子变构 C.核糖核酸的合成 D.离子通道的开放 6.慢性酒精中毒者的记忆障碍表现为 A.顺行性遗忘 B.逆行性遗忘 C.元记忆障碍 D.以上均有 7.失读症、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共同的行为表现是语言交际方面的障碍,它们的共同原因可能是 A.幼年轻度脑损伤 B.早年受虐经历 C.大脑皮层长距离神经纤维发育不足 D.大脑皮层灰质神经细胞发育不足 8.使动物70~90%时间处于觉醒状态的处理方式是 A.脑干以上横断 B.脑干中部横断 C.脑干下位横断脑 D.给脑干上部注入麻醉剂 9.海马损毁以后,动物和人变得 A.狂躁不安,暴怒不止 B.情感淡漠,退缩反应

C.恐惧焦虑,惊慌失措 D.无忧无虑,无所畏惧 10.同一个运动功能柱的神经元支配 A.同一个动作的运动 B.同一系列动作运动程序 C.同一块肌肉在同一关节上的运动 D.同一块肌肉在不同关节上的运动 11.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认为男性 A.在E-S维度的E端 B.在E-S维度的S端 C.大脑白质相对较多而灰质相对较少 D.执行语言作业时两半球双侧激活 12.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成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为 A.超柱 B.多模式感知细胞 C.知觉柱 D.皮层柱 13.由腹侧通路实现的知觉加工包括 A.空间关系、长度、宽度、颜色 B.运动、空间频率、色调、物体方位 C.空间关系、空间频率、运动 D.长度、空间频率、色调、物体方位 14.联络区的多模式感知细胞的作用是 A.将视、听、嗅等多种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B.实现同一种感觉通道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 C.将颜色、形状、朝向、运动等基本特征整合成一个客体 D.以上均是 15.重复刺激时,朝向反应各种生理变化中最先消退的是 A.脑电α波阻抑反应 B.血管运动反应 C.眼动 D.皮肤电反应 16.“怪球范式”中的小概率事件引发明显的ERP成分是 A.MM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5375103.html,V C.P3a D.N200 17.在初次应用新异刺激时出现于顶颞区的是 A.顶负波 B.顶正波 C.不匹配负波 D.不匹配正波 18.舞蹈、体操等熟练技巧的记忆属于 A.情景性表述记忆 B.语义性表述记忆 C.习惯性记忆 D.非表述性程序记忆 19.短时记忆生理基础在于 A.通道及受体蛋白分子变构 B.合成新蛋白质 C.突触生长 D.以上均是 20.电休克以后病人往往发生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生理心理学的概念 生理心理学是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过程,主要解释人类自身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的科学。 研究方法 1.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扩布性抑制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 2.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3.电记录法 4.生物化学分析法 5.分子遗传学技术 6.脑成像技术:CT技术PET技术 研究对象:人和高等动物基本行为的胜利基础或神经机制,如随意运动摄食与饮水性行为睡眠与觉醒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用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 3.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时间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了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 进行寻根究底的 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关系 相同之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范围都比心理生理学广泛 2.生理心理学用动物做实验,心理生理学则大多数以人为被试 3.生理心理学可以采用多种仪器和方法来记录数据,而心理生理学则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数据。 第二章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路执行网络 上行多巴胺(上行DA系统)的功能: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激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行5-HT系统的功能:有助于行为抑制即降低无关信息引起的活动 丘脑闸门的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丘脑抑制性网状神经核既接受丘脑-额叶系统的特异兴奋作用,有接受中脑网状结构泛化性的抑制影响,从而对各种感觉冲动进行筛选。只有能通过站们的神经冲动才能传到到大脑皮层,没有通过闸门的神经冲动则不能到达大脑皮层。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额叶的一些区域包括扣带回参与注意的执行,人类的前额叶损伤,导致多种多样的注意障碍。一是前额叶病人注意的调控能力低下,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特别暗示的事情上,过分敏感新异刺激和环境干扰。二是前额叶病人往往不能根据暗示信号调整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很难在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行为操作之间进行转移。顶叶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是注意相关的主要部位,参与注意过程 中脑上丘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视觉定向的作用。顶叶皮层存在“注意神经元”,并且对注意转移也非常敏感。 丘脑枕核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损伤后在隐蔽定向上表现出困难,对视觉形状的选择性具有重要作用。

自考生理心理学模拟试题

生理心理学课程代码:06057 一、单项选择题 1.1874年,( B )发现了“语言感觉区”。 A.布罗卡 B.维尔尼克 C.拉施里 D.巴甫洛夫 2.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占大脑皮层90%左右的( A ) A.新皮层 B.灰质 C.髓质 D.中央皮层 3.脑的电现象可分为自发电活动和( B )电活动两大类。 A.引导 B.诱发 C.叠加 D.其他 4.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因膜内外带电离子浓度差造成膜内外大 约负70至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 D )电位。 A.动作 B.去极化 C.反极化 D.静息 5.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这称为( A ) A.辐合 B.分散 C.共轭运动 D.调节反射 6.存在许多记录和研究眼动规律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是( B )描记术,近年来更出现了许多精密的专用眼动仪。 A.通用眼动仪 B.眼电图 C.多导生理仪 D.EOG仪 7.对感受野施以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 A )反应。 A.开 B.闭 C.诱导 D.聚合 8.对视觉信息特征的提取,存在两种功能柱理论,分别为特征提取功能柱理论和( D )功能柱理论。 A.颜色 B.眼优势 C.方位 D.空间频率 9.浅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和( C )等,它们的感受细胞都分布在皮肤中。 A.痛觉 B.本体觉 C.温度觉 D.运动觉 10.( D )是一种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 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或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A.遗忘症 B.MBD C.巴金森氏症 D.失认症 11.( B )在他1938年发表的专著中系统地总结了操作条件反射的动物学习模式和学习规则。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布罗卡 D.维尔尼克 12.( D )是简单运动条件反射和快速α条件反射形成中最基本和最必要的脑结构。 A.大脑 B.间脑 C.中脑 D.小脑 13.1966年,罗莫发现电刺激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到细胞外的诱发反应。 如果电刺激由约100个电脉冲组成,在1至10秒内给出,则齿状回诱发性细胞外电活动在5至25分钟后增强了2.5倍。以后发现这种增强效应可持续数月。这种现象被称为( C )效应。 A.长时记忆 B.记忆干扰 C.长时程增强 D.长时程抑制 14.葡萄糖及其感受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激素、胆囊收缩素和垂体分泌的激素,在摄食行为的调 节中均有一定的作用,这些物质是随( D )运行的,作用距离远,发挥生理效应的环节多,所需时间较长。 A.神经系统 B.反馈回路 C.上行激活系统 D.血液 15.下丘脑分泌的与性行为有关的激素主要分布在下丘脑的正中隆起、( B )、弓状核、视上核和旁室核。 A.视交叉 B.视前区 C.外侧膝状体 D.内侧膝状体 16.从上半夜到下半夜每更换一个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交替周期,( A )睡眠的时间都有所增加。 A.异相 B.慢波一期 C.慢波二期 D.慢波三期 17.由不良的个性特点、重大精神创伤、心理暗示作用和赔偿心态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遗忘症称之为( D )遗忘症。 A.顺行性 B.逆行性 C.柯萨可夫 D.心因性 18.当电刺激大脑的某些区域时,动物会出现追求刺激的强烈欲望,这些区域称为( B ) A.惩罚中枢 B.奖励中枢 C.饥中枢 D.饱中枢 19.脊髓运动神经元发挥最后共同公路的功能时,存在着许多生理现象:聚合、分散、闭锁、( A )和分数化。 A.易化 B.耽搁 C.开放 D.整合 20.( B )是防御和攻击行为的重要中枢,它的不同区影响着不同类型的防御和攻击行为。 A.丘脑 B.下丘脑 C.中脑 D.大脑皮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 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 2.中脑、( 桥脑)和( 延脑)统称为脑干。 3.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亢,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 4.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它以(心身关系)为自己的基本命题,力图阐明各种心 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5.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色素上皮层),内层是由5种(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层。 6.音强的神经编码较为复杂,可分为(级量)反应编码、调频式编码和(细胞)分工编码。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生理心理学自考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导论一、神经解剖学知识 A.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神 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B 脑研究的6 个理论体系: 自然哲学理论、机能定位理论、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脑化学通路学说、神经科学理论。1.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 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2.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3.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 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4.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5.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占大脑皮层90%)。6.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 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 7. 前额叶皮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 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8. 边缘叶: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 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生理心理学复习大纲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1. 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向)是什么? 答: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都有哪些?用于人群的研究都有哪些? 答:①脑立体定位技术:找到要损毁或研究的脑内部位。用于:脑内刺激,脑内核团给药,脑内电信号记录,脑内物质(神经递质)的测定等。 ②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等。 ③刺激法:电刺激法(如恒流刺激),化学刺激法(神经递质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④电记录法:自发电活动(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和诱发电位;胞内电位,胞外电位。 ⑤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神经递质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荧光检测, 紫外检测),推-挽灌流,脑内微透析术;mRNA的检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等。分子遗传学技术:行为遗传学,反向遗传学,用相关基因敲除的动物研究整体动物的行为。基因芯片(不同行为的动物某个脑区基因表达的差异)。 ⑥行为学的方法:(1)基本行为:摄食,饮水行为(进食,饮水的时间和数量,内分 泌变化等);防御行为的行为模式:常常采用跳跃行为,跳跃次数和高度;性行为:如爬背行为,雌性动物的脊柱前凸等;睡眠行为:睡眠时间长短和眼动情况以及生化物质变化情况。(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4)特殊行为。 ⑦形态学的方法:荧光显微镜,行为异常伴随的脑部结构形态的异常,树突棘的稠密。 ⑧脑成像技术:CT, PET, fMRI。 其中,刺激法、电记录法、行为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对人群的研究。 3. 大脑分为哪些部分?大脑皮层分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①大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②大脑皮层又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③颞叶:听觉功能,和记忆有关。枕叶:视觉功能。顶叶:躯体感觉功能。额叶:躯 体的运动功能。前额叶皮层和颞叶、顶叶、枕叶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4.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①边缘系统: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 ②功能: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控功能。情感、情绪的调节中枢。 5. 上行网状激活(激动)系统的功能? 答: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包括向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脑干网状结构向间脑的上行投射,以及从间脑向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携带的上行冲动是“非特异

2011年10月自考《生理心理学》必背知识汇总

1.在突触间隙处ACh作用消失的主要方式是 A.被MAO灭活 B.被胆碱酯酶破坏 C.被神经末梢重新摄取 D.进入血管被带走 E.被COMT灭活 2.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被酶破坏 B.被氧化 C.水解 D.摄取1 E.摄取2 3.α受体不存在于下列哪一组织? A.皮肤粘膜血管平滑肌 B.骨骼肌纤维 C.膀胱括约肌 D.瞳孔扩大肌 E.胃肠括约肌 4.下列哪种表现不属于?受体兴奋的效应。 A.支气管舒张 B.血管扩张 C.心脏兴奋 D.瞳孔扩大 E.肾素分泌 5.胆碱能神经不包括: A 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 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 运动神经 E 支配汗腺分泌的神经 6.不属于β受体效应的是: A 膀胱逼尿肌收缩 B 支气管扩张 C 心率加快 D 骨骼肌血管扩张 E 脂肪分解 7.β1受体主要分布于 A.肝脏 B.支气管平滑肌 C.血管 D.心脏 E.突触前膜 8.某受体激动后,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此受体为: A.受体 B. ?1受体 C. ?2受体 D.M受体 E.N1受体 1.B 2。D 3。B 4。D 5。B 6。A 7.D .8.C 1.治疗青光眼宜首选 A.新斯的明 B.毒扁豆碱 C.加兰他敏 D.毛果芸香碱 E.以上均可 2.治疗重症肌无力药是 A.山莨若碱 B.琥珀胆碱 C.新斯的明 D.筒箭毒碱 E.毛果芸香碱 3.属于有机磷酸酯类中毒N2样症状的是 A.瞳孔缩小 B.大汗淋漓 C. 腹痛和腹泻 D.肌肉震颤 E.流涎 4.新斯的明的禁忌症为 A.手术后腹气胀、尿潴留 B.青光眼 C.机械性肠梗阻 D.重症机无力 E.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5.以下何药不属于胆碱酯酶抑制药 A.加兰他敏 B.新斯的明 C.毒扁豆碱 D.吡斯的明 E.阿托品 6.解救有机磷中毒应用阿托品过量,宜用何药解救 A.新斯的明 B.毒扁豆碱 C.吡斯的明 D.毛果芸香碱 E.加兰他敏 7.切除支配虹膜的神经(即去神经眼)后再滴人入毛果芸香碱,则应: A扩瞳 B.缩瞳 C.先扩瞳后缩瞳 D.先缩瞳后扩瞳 E.无影响 1.D 2.C 3.D 4.C 5.E 6.D 7.B 1.阿托品对眼的作用为 A.扩瞳、视近物清楚B.扩瞳、调节痉挛C.扩瞳、降低眼内压 D.扩瞳、调节麻痹E. 缩瞳、调节麻痹 2.阿托品治疗何种休克是可不受极量限制 A.出血性休克 B.感染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神经性休克 E.过敏性休克

心理学考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想象:想象是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意志: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知识要点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现象的内容: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2、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 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 感受性的发展: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和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3、知觉的基本特征和种类 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昌性 种类: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他人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错觉: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方位错觉 4、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策略:有目的的识记、先理解后识记、识记与操作相结合、保持良好的情绪 复习的策略: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边复习边思考、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 5、 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生理学解释、个体发育解释、演化解释、功能解释 生理学解释:把行为与脑和其他器官的活动联系起来 e.g.激素影响脑活动的化学反应脑活动控制肌肉收缩 个体发育解释:描述一种结构或行为是怎样发展的,包括基因、营养、经验以及三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e.g.抑制冲动的能力从婴儿期开始发展直到青少年期,反映出大脑额叶的逐渐成熟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演化解释:重建一个结构或行为的演化历史 e.g.人类起鸡皮疙瘩是从远古祖先那里演化而来的 功能解释:描述了为什么一个结构或一种行为是这样演变的是这样演变的 e.g.一个恐惧的动物会看起来更大;更具恐吓性带尾鹰在秃鹫群中飞翔,保持姿势与秃鹫一样,便于捕食 例子:鸟鸣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生理学解释:与鸣叫关联的大脑区域在睾酮的影响下发育,因此,繁殖期雄性鸟的这个区域比雌鸟或未成熟鸟大,由此雄鸟鸣唱个体发育的解释 个体发育的解释:在很多物种中,年幼雄鸟需要听成年雄鸟的叫声来完成学习。鸣唱的发展需要一组特定的基因。鸣唱的发展有关键期 演化的解释:某些种类的鸟有相似的叫声。滨鹬和阔嘴鹬使用特定的频率呼叫,说明其来自相同的祖先功能的解释:大多数鸟类中,只有雄鸟鸣唱;雄鸟只在繁殖期鸣唱,且只在自己的领地上鸣唱。鸣唱是为了吸引异性,捍卫领地 伴性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基因 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在两性上都有,依赖于性激素的激活,只在某一性别中起作用 行为的演化 演化:在一群人中,一代与一代之间,各种基因在频次上所发生的变化 关于演化的常见误解 行为或结构的使用或废弃会导致某种特征在演化上增加或减少 —拉马克演化:用进废退学说 —肌肉力量遗传;小脚趾遗传 人类停止演化了 —具有比平均数数量多子女的人的基因会在人口中扩散

2009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浙江省2009年1月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是心理学各种理论问题的基石,也是心理学的基本命题之一的是( ) A.生理心理问题 B.心身关系问题 C.教育与心理问题 D.心理与发展问题 2.各类认知实验范式中,令被试选择注意的刺激称为( ) A.分心项目 B.干扰项目 C.靶子 D.目标 3.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不同类型,其中占大脑皮层90%左右的是( ) A.新皮层 B.古皮层 C.髓质 D.中央皮层 4.眼的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于两种生理机制,眼的折光成像机制与( ) A.光的传播机制 B.光感受机制 C.视锥细胞的工作机制 D.棒体细胞的工作机制 5.调节反射是指视轴、___________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 ) A.眼帘 B.眼球 C.晶体曲率 D.视细胞感光性 6.面孔认知的拓扑编码规律是在下列哪个研究中发现的?( ) A.正常脸与重组脸 B.熟悉脸与陌生脸 C.面孔旋转 D.正位脸与倒置脸 7.MBD的中文名称为( ) 自考人(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5375103.html,) 免费在线学习700门自考专业课!第 1 页

A.多动症 B.轻度脑损伤 C.轻度脑功能失调 D.注意缺陷症 8.桑戴克提出的学习类型是( ) A.顿悟学习 B.错误式学习 C.条件反射学习 D.操作式学习 9.人类大脑皮层的80%属于联络区,其中最大的是( ) A.前额叶联络皮层 B.后额叶联络皮层 C.颞顶区联络皮层 D.枕区联络皮层 10.是运动功能的低级中枢,实现着最基本的反射活动的是( ) A.神经肌肉装置 B.脊髓 C.脑锥体系 D.锥体外系 11.首先提出气质概念的学者是( ) A.帕拉图 B.苏格拉底 C.希波克拉特 D.德谟克利特 12.一直被视为饥饿中枢的是( ) A.下丘脑腹内侧核 B.下丘脑外侧区 C.上丘脑腹内侧核 D.上丘脑外侧区 13.葡萄糖在摄食行为的调节中有一定的作用,它是随___________运行的。( ) A.神经系统 B.反馈回路 C.上行激活系统 D.血液 14.作为本能的行为,性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 A.下丘脑腹内侧核 B.下丘脑性两形核 C.脊髓腰段 D.颞叶皮层 15.在体内环境平衡与情绪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 A.下丘脑 B.颞叶皮层 C.边缘系统 D.海马 自考人(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5375103.html,) 免费在线学习700门自考专业课!第 2 页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