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例题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例题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例题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例题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例题1.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中“四寸半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出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C;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因此正确答案为A。

2.《上海洋场竹枝词》载:“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这表明在近代上海()

①新式交通工具和报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②思想开放人士比较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③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

④多元化与西方化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满街游戏任驰驱”说明①正确;材料“更有西装新少年,

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说明②正确;材料“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说明③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上海一处,说明④错误。所以答案选B。

3.“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由此可以说明()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答案】 D

【解析】材料没有其他报纸与《申报》国内销量的比较,无法得出《申报》在国内最畅销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申报》的销售情况,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无关,故B项错误;《申报》的发行是面对整个社会,不会特别面对下层民众,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可知,下层民众能读且乐读《申报》,这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

4.西班牙人雷玛斯于1911年6月24日在上海虹口建筑虹口大戏院,新兴的娱乐方式电影开始进入我国民间。当时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影的放映,曾公布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

【答案】 B

【解析】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办法可知既有封建保守内容,“男女观众必须分座……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又有思想开放的体现,例如女子可以观看电影,故B项正确;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可知,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但不是材

料的主旨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以夜间12点为限,不能体现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复习资料详解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学校: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 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 A.牛耕砖画 B.废井田开阡陌 C.古代渔猎生产 D.古代畜牧业生产 3.(2008·北京高考)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 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4. 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 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朝代的御瓶 A.东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5.(2009·临沂模拟)《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6. 右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B.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 C.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量 D.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 7. 《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 前。”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 A.灌溉工具 B.冶金工具 C.农耕工具 D.交通工具 8. 古代有货郎(右图)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有“你既然装做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宁艳梅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考情分析 (一)考点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3年12考,05年全国II41题) 2、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3年0考) 3、大众传媒的发展(3年5考,主要以选择题呈现) (二)命题规律 1、重要考点的考查频率较高,主要集中于服饰、 剪辫、礼仪、妇女地位、报刊等。 2、本专题与现实热点的联系主要集中于社会时尚的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时尚变化的规律。 二、复习策略 1.明确一个主题,认识四次变化。近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处于巨变之中,这决定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就是“变”。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的四次巨变,中国近现代生活也发生四次变化。 2.把握两个视角。一是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放到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大背景下去学习;二是从社会生活角度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演进。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考纲解读:掌握三个内容。 (1)掌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及其原因. (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知识梳理 ◆合作探究一: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征? (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⑴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中西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

高中历史试卷答案解析1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B材料中的政治活动都在强调宗法观念对君权的影响大,即君权宗法内涵是有重要意义的,符合 题意; 选项A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并且也不科学,不符合题意,排除; C材料并不涉及明君治国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D材料反映的是宗法观念影响古代政治而非儒家学说影响古代政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五代时,沙陀人李克用本与唐朝李姓宗室无任何血缘关系, 但当他建国时也自号为唐,以表明其是承唐朝的正统可以看出重视血缘关系,进而得出君权宗法内涵有重要意义, 难度较大。 2.【答案】 D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代加强专制集权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说明内阁权力下降,排除A; 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排除B; 军机处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C说法错误,排除; 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机关,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 展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加强皇权,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中军机处的特点和作用回答 即可,注意的点是军机处无实权,军国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从而得出皇权加强的结论,难度中等。 3.【答案】 A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已经在制盐业等部门出现大量的雇工,反映了民营手工业得到一定的 发展,规模扩大,故A项正确; B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雇工的劳动的情况,并不能说明社会地位是否高低,故排除; C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到四川一个地方的某一个行业,无法看出雇佣劳动是否普及的问题,故排除; D项错误,材料涉及到的是盐业生产的情况,并未涉及到销售的制度,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手工业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探究能力,难度中等。关于我国古代手 工业的相关内容:我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的地位,质量好,长期出口海外。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 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主要是面向官府进行生产,不进入市场,代表着我国手工业的最 高水平;私营手工业在明后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产品进入市场。 4.【答案】 B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分析】B题干中表明元明两朝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和考生的答题都必须以程朱理学为标准,根据所学可 知,元明时期的这种做法有利于确定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A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C引导了民间向学风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封建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政策,故D项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元代科举考试,出题范围,限制在程朱著书的四书中,明 代的科举以程朱理学为主要内容说明理学受重视,理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难度中等。 5.【答案】 A 【考点】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A从材料中的“他们就把针放在磁石上,针便旋转到指向北方而停止”来看,当时的海上航行已经使用指南针来确定方向,这一历史叙述应当是当时指向技术发展历程的佐证。 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CD这一历史叙述具有历史价值和历史真实性,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他们就把针放在磁石上,针便旋转到指向北方而停止可以 看出指南针对航海的作用,难度中等。 6.【答案】 C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旨在考查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由材料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 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人轮流担任等信息可以看出雅典民主的公平性,民主性, 这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C正确; 抽签选举体现机会均等公平的原则,不会引发贫富之间的对立,排除A; 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的说法本身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通过从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有材料中的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 人轮流担任等信息可以分析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保证公平和公正的进步性,难度一般。 7.【答案】 B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古希腊城邦时期,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上述战死者的父母要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和其子幸免 于难者为失去儿子的人悲伤,都是把他人为城邦做出的贡献或者说是城邦其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B项正确;题干中的“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体现了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故A不符合题意;纲常伦理是古代中国的观念,不符合古希腊,故排除C; 题干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怎样,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有一定难度,材料中父母或笑容满面或必须哭泣,都不是本 人的意愿。 8.【答案】 D 【考点】苏格拉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有知识的人才能拥有德行,有德行的人才能做美好的事,故认同人 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D项正确; 智者学派是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而苏格拉底是批判这种现象,排除A; 智者学派是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且B项中的“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否认绝对权威,而是强调苏格拉底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试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时需要对题干中史料信息的准确提 炼,对学生的准确理解能力考查。 9.【答案】 B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教育。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 学生准备: 1、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采访社区的老人,了解当时社会变迁情况。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和图片等。 (二)教学过程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选修题汇编(含答案及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1)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度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9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材料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可归纳为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等。 第(2)问“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材料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可归纳出“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依据所学知识可从“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补充。 【题文】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例题解析 旧人教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例题解析 【经典题】 例1(1998年上海卷试题)在下列战争中,具有反侵略性质的是 A.楚汉战争B.昆阳之战 c.萨尔浒之战D.雅克萨之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具体考查了战争的性质。凡是民族之间的战争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只有对外战争才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和侵略与反侵略之分。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康熙帝亲率的抗击沙俄的著名战役。其他均为民族之间的战争。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D。 【答案】 D 例2(1997年上海卷试题)明朝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最远到达①)波斯湾②红海沿岸①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考查考生识记历史地理的能力。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最远时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所以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例3(1997年上海卷试题)概述清朝前期,中央政府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举措。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所答措施要是清政府所为;二是所答内容应围绕处理民族问题、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和反对外国武装侵略。本题难度不大,侧重对重点基础知识的考查,提醒考生要重视史实。 【答案】①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②康熙帝组织雅克萨反击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③康熙帝亲征噶尔丹,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④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此后清朝制定了中央政府册封历世达赖和班禅的制度。⑤清朝设置理藩院。 例4(2002年上海卷)下列东西方交流的史实按时间顺序发生在最后的是 A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到达西亚和非洲 B以“兰学”为名的西方科学知识传入日本 C马可波罗行记介绍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 D中国“西大发明”经阿拉伯商人传入西方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重要历史知识的能力。选项A发生在明朝,选项B发生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选项c发生在元朝,选项D发生在宋元时期。故本题正确答案应为选项B。 【答案】B 例5(2000年·全国高考)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问答题,旨在考查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差异的认识,突出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等多种能力的考查,题目综合性强,既是中外、古代近代内容的综合,又是各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综合。在回答时,首先据题目要求,提取题干的有效信息。其次确定好比较项是目的、性质、影响和中西方差距等方面的差异。要注意两者的大背景的区别,在明朝专制制度强大的情况下,远航是扬威异域的政治目的。而西方是在资本主义兴起情况下,远航则是经济利益驱动。由此再分析影响。对中国远航业落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梳理型教案1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梳理型教案1 【课程标准】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导入4)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他开办了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方面。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两次改革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请回答: (1)试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是怎样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 (2)上述改革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商鞅被车裂而死,王安石被罢官,梭伦被迫到国外游历。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4、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

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6-12-01 chenyu2000转自Sin5 修改 微信分享: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4高中会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的文章,供广大考生查阅!!?高中会考历史模拟练习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以下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2.西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A.平定“七国之乱” B.平定“安史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九品中正制” 3.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于?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方式 B.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5.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商周②西汉③明④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某班设计“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文献”、“历史人物”、“学习测评”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C.李鸿章 D.《天朝田亩制度》?7.下列历史人物中,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创作小说的人物是 A.蔡元培B.鲁迅 C.胡适 D.陈独秀?8.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发动了?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9.“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团结抗战。其中姚子青和谢晋元二位英雄出现在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10.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后共持续约?A.38年 B.48年 C.30年D.22年 11.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写诗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说明了 A.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办事效率 B.军机大臣掌握了处理军国大事的实权?C.军机大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200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课标内容】 ①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②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③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近代邮政的开办,电 报和电话的使用;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娱乐新时尚;大众传媒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 成在了解信息、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了解产生这 些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 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 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的结果,是历 史发展的要求。 ②树立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变革的背景、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西方生活习俗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世界水平,但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随着列强的入侵,紧闭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显示幻灯片杜牧《过华清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导学生思考。 中国古代最快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什么?请你估算一下当时用这种工具 从广州到西安最快要多久才能把荔枝或者军情送到。 学生体验后,教师指出:到了清末,这种状况有了改观,新的交通工具、通讯 工具开始出现。 2、自学课文,说说近代出现了那些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3、学生讨论归纳: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比传统交通、通讯工具的优势。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讲解: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使用驿站和民信局作为传递信息的机构。这种 传递方式就普及程度而言都远不如西方邮政。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变革带 来邮运工具的革命,使得近代邮政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电报和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新型通讯工具能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因此,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明确:新的交通、通讯工具更快捷,也更能为大众服务。它的出现,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近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4、新的娱乐方式 ①设置问题,比较分析。你知道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有哪些?近代又出现了那些新的娱乐方式?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娱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的绝大多数娱乐方式在近代中国已经出现,并逐步成为新的时尚。 (二)大众传媒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测试题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一、选择题 1.(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城建筑布局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皇宫建筑处在中轴线上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中央集权。 2.(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军机处的设立。雍正设立军机处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本题选C项。 3.(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部分)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D.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A错误因为秦亡的原因是暴政;B错误因为郡国并行制使得西汉初期中央集权遭到威胁;C错误因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 4.(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15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有关西式服饰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 ①民间仿效西式服装之风开始萌动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进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④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 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3.维新派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教会的宣传 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D.民族危机的影响 4.辛亥革命对改革近代习俗起到的作用有 ①民国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新式服饰迅速走向中下层民众②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③民国之初,为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④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不缠足会草例》,促进了不缠足运动的开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关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 ①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6.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 C.洋务运动民用工业 D.官僚资本企业 7.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 A.自建的胥唐铁路通车 B.自己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C.民国时期把商路的建筑权收归国有 D.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修建铁路 8.下列关于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重大事件,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①京张铁路建成通车②中国近代航运业的诞生③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④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①③ D.③①④② 9.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强的侵略②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有识之士的推动④西方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10.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 A.①正确,②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11.互联网的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①打破常规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知识迅速、便利地传播②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娱乐方式③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④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10)(含解析)

热点试题综合练(10) 1、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曾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推动列国变法运动的开展 D.助推新旧社会转型的演进 2、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按顺序它们分别代表( ) A.墨、道、儒、法 B.道、儒、墨、法 C.儒、道、墨、法 D.墨、法、儒、道 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4、《史记》中没有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但《汉书》和《后汉书》对此却有记载。这表明( ) A.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评价更客观 B.《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更准确 C.汉武帝时期儒士参政成为常态 D.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 5、下图“孝”字,据说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手书。字形正看是一子跪地抱拳侍奉梳着高高发髻的老人,反看是一只正在拳打脚踢的猴子。这福字意在劝告人们要孝敬父母,否则便畜生不如。这表明程朱理学( ) A.规范了伦理道德 B.强调孝的重要性 C.区别了儒佛特征 D.提高了儒学地位

高中历史选修一高考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选择题 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 5.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要达到该目的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A.有一定的收入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有大量的土地 D.有高超的手工技术 3.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6.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 9.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 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9.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 “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2.特点 (1)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缓慢: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不尽相同: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多种多样: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二、近代民俗变迁的符号象征意义 就近代民俗象征符号而言,多样性与融合性、近代性与古代传承性、世界共同性与民族性,构成了转型时期民俗象征符号体系的时代特征。 1.近代民俗象征符号的多样性、融合性特征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多样性指的是民俗象征符号样式的多样性,不仅有中国传统民俗的象征符号,而且又有西方民俗的象征符号;融合性则指近代民俗象征符号中的中西融合、传统与近代共生的特征。这典型地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 2.近代民俗象征符号的近代性、世界共同性特征体现着近代转型期的社会进步。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二是西方近代工业文明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三是近代市民社会崛起,近代市民群落大规模出现。 3.近代民俗象征符号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期民族文化传统的顽强延续性。民族性特征,指的是民俗象征符号的内容、式样都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从先辈那里传承的那部分内容。中国传统文化适应了近代世界环境,而且其核心内容并没有因为适应而被丢掉,反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世界文化的“中国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