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及其择用

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及其择用

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及其择用
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及其择用

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及其择用

张军,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知识管理如何与企业业务流程有效融合,是现代企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将业务流程看作由特定目的统合起来的知识束,依据流程知识特征将其划分为生产制造流程、知识创新流程与管理协调流程三个类别,并进一步进行各类流程的共享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知识共享模式依据业务流程的共享需求的知识特征分类为“横断型静态知识共享模式”与“纵深型动态知识共享模式”,并最终给出了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适应性择用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业务流程;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模式

正如劳伦斯?普鲁萨柯所说的那样,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表现在企业在其适应性、创新速度等方面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作为独特生产要素被认识,并正日益融入到以业务流程为集中体现的各种组织程序和日常工作中。知识的价值属性以及知识应用的兼容性特征,为企业大力推行以知识共享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管理提供了内在动力。如何实现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有效融合,已经成为那些期望通过知识管理应对上述各种压力的企业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文从探讨知识共享如何有效嵌入业务流程管理的目的出发,基于对企业业务流程及其知识共享需求的特征分析,力图寻求知识共享模式与业务流程之间的适应性选择规律,从理论层面探讨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及其择用问题,期望能够在实践层面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可操作性指导。

0.知识、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

关于知识,Richard ? Hall认为,知识就是能够潜在地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并且有时能够阐释、预测和控制物理现象的所有因素的集合。包括技能、直觉、组织文化、名望和编码化的理论等[1]。那些与企业生存、发展经历紧密相连,具有显著的企业个性特征的知识,被称为企业专门知识,主要包括各种经验、技能、诀窍、员工价值观、信仰等。企业的知识管理,是通过对以专门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各类知识进行识别分类、组织传播、评估审计以及总结积累的各项活动的总和。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被界定为“组织的员工或内外部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应”[2]。

关于业务流程,学界并无统一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迈克尔?汉默(M. Hammer)将业务流程界定为“把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的活动”[3];达文波特(T H. Davenport)认为业务流程“是一系列结构化的可测量的活动集合,并为特定的市场或特定顾客产生特定的输出”[4]。Butler Group认为,业务流程是为了实现一个既定目标的一系

列活动或任务,它们可以由其内部或外部的人,系统顺序地或者并行地加以完成。而ISO9000文件中将业务流程定义为“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归纳以上观点,本文将业务流程定义为:一系列建立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为特定市场(顾客)提供输出而组织起来的活动总和。业务流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活动、关联与人。其中,“活动”是指为了特定的企业目标而进行的各项生产、管理等行为或实践单元;“关联”,是指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关联可以划分为顺序关联、并行关联,或强关联、弱关联;“人”主要指企业各类员工。业务流程是特定目的规定下的知识束,员工是其中的知识节点,关联是知识节点间路径,活动是知识的表现形式。

企业知识管理要以业务流程的规定性为依据,同时要充分认识知识管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知识管理对业务流程优化创新的能动作用。业务流程对知识管理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业务流程的三大基本要素不仅规定了知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还规定了知识管理采取的可能方法和途径。知识管理作为现代企业应对创新速度和适应性方面挑战的一种手段,其能动性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各类知识进行反思,寻求知识产生、应用、转化,甚至载体选择等各个环节的增值可能,并以业务流程优化创新的形式实现知识与企业实践的有效融合,最终达成提高企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

1.业务流程分类及其知识特征分析

1.1 业务流程分类

现有文献关于业务流程分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据组织所包含业务活动的性质进行划分,主要有二分法和三分法。其中,二分法的基本思路是把企业中的直接经营活动与支持性的活动加以区分,主要划分为经营流程和支持流程,代表性观点有:基于价值链的“主要活动”和“支持活动”二分法、Davenport的“经营流程”“管理协调流程”二分法、以及国际标杆管理的“经营流程”与“管理与支持流程”二分法等。三分法,则是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在强调战略管理的前提下,相对独立地提出了“战略流程”,从而将流程划分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支持流程三大类,具有代表性的三分法是佩帕德和罗兰的“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保障流程”[5]。另一种是按照结构化程度进行划分,主要划分为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三种流程[6]。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识别了业务流程的基本类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以上分类方式未能识别业务流程的知识特征,因此不能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明晰的实践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管理理论应用的尴尬。

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将业务流程看作系统化知识的实践表现形式,依据业务流程赖以安排的知识特征,将其分类为生产制造流程、知识创新流程、管理协调流程。其中,生产制造流程以产品/服务的生产并满足终端顾客现实的价值需求为目的;知识创新流程以知识生产及知识创新为工具性目的,其终极目标仍然是为了顾客提供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或为满足顾客未来的价值需求为目的;管理协调流程则是为了使生产制造流程以及知识创新流程更有效运营。按照二分法的基本思路,生产制造流程是企业基本流程,而知识创新流程与管理协调流程是支持流程,三类流程共同构成企业整体运作系统。

1.2 各类流程的知识特征分析

生产制造流程、知识创新流程以及管理协调流程的划分依据是流程的知识特征。以下将分析各类流程的知识特征。

1.2.1 生产制造流程的知识特征:生产制造流程是企业的基础流程,是企业赖以满足终端顾客价值的基本手段。生产制造流程的安排以工艺及技术规范为依据,结构化程度高。其固化的知识主要体现在企业编纂的各类技术及操作规程中,知识显性化程度高,易于传递与转移。该类流程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流程上的员工知识以各自所处流程环节为主,经验特征显著,但员工一般很难了解个体所处环节之外的相关知识。同时,各环节员工拥有一定的技能性隐性知识,如操作诀窍。

1.2.2 知识创新流程的知识特征:传统企业中,知识创新流程是企业基础流程的衍生流程,一般是由生产制造流程上员工的技能性隐性知识逐渐显性化而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给顾客提供更高的附加价值,最终赢得竞争优势,企业由被动的、自发的创新逐渐转变为主动的、自觉的创新,在这样的环境下,知识创新流程在企业中出现了两种基本形式:作为生产制造流程的衍生流程,以及以相对独立的企业知识生产为目的知识生产/创新流程,其中后者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主要讨论后者。企业中知识创新流程的运作主要通过团队工作模式实现的。因此,该类流程结构化程度低,经验特征、价值负载特征显著,以隐性知识(包括认知性的和技能性的隐性知识)为主,知识难以转移。知识创新流程中的员工个体知识的专业化程度高,个体之间专业知识的互补性强,流程内一般都存在着活跃的网状交流,通过交流实现知识的不断进化。

知识创新流程形成的知识网络是一个边界模糊、开放性的不定群。成员在知识群中整合的时间也仅能维持至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然后他们解散并转移到其他项目和知识群中。这种关系不能被“结构化”,也不能被设计。他们作为操作系统的一项特征出现的,也是不断流动的。知识创新流程本身一般都具有以任务或工作进程确定的有形结构边界。

1.2.3 管理协调流程的知识特征:管理协调流程是协调生产制造流程与知识创新流程的流程,其结构化程度低,管理者具有显著的个体认知性隐性知识,情境特征、经验特征及价值负载特征显著。随着管理层级的上升,认知性隐性知识在管理者个体身上体现的越加显著,知识的转移和共享就越加困难。

以上依据流程知识特征进行分类的三个基本类别,由于隐含其中的知识特征被凸现出来,因此为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的探究提供了可行框架。

2. 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需求分析

各类业务流程具有各自的知识特征,而流程知识的特征对各流程的知识共享提出了不同共享需求。

2.1 生产制造流程的共享需求分析

从生产制造流程的活动及其人力资源特征来看,生产制造流程的知识共享需求一方面体现在对标杆知识本身的共享与交流,另一方面是改善标杆知识共享途径。为提高全流程的生

产效率和效果,首先要识别出流程的标杆知识——各种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以及体现在员工个体身上的技能性隐性知识,然后通过相关员工对标杆知识的学习和共享,达到提高生产制造流程效率的目的。其中,对已经显性化的知识进行集中学习和培训,而对技能性隐性知识则可以采取观摩、培训、联系的方式进行共享。其次,为确保生产制造流程运行过程中流程内各环节之间员工的协同工作效果,还需要提供流程内员工关于流程知识的整体性认知方面的共享手段。流程内各环节间员工知识共享将促进员工之间就流程中各“关联”因素的思考,可以有效触发生产制造流程的工艺创新。

从生产制造流程的知识共享现状来看,一般仅在流程内的上下游员工之间存在少量交流,存在相邻知识节点(员工)间单向或双向交流。对于生产制造流程知识的共享需求,重点在于知识共享途径的优化与改善。如图一(a )所示。根据上述共享需求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线性沟通远不能满足生产制造流程知识的共享需求,其共享方式应当如图一(b )所示。

图一:生产制造流程知识共享途径的转换图一给出了生产制造流程知识共享现有途径与理想途径示意图,

其中:(b )图中的中心节点,既可以表示该类流程知识中的显性知识库,也可以表示提供产品制造工艺和技术规范知识的集中培训和学习的专业部门或机构,还可以表示技能性隐性知识作为标杆知识在全流程员工中被观摩、练习的知识节点,也是全流程员工共享知识的中心。图一(b )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企业基于生产制造流程的系统化的培训活动。该中心节点的增加,体现了企业自觉实施知识管理的理念。

2.2 知识创新流程的共享需求分析

知识创新流程主要是指企业进行研究开发活动以知识生产或创新为目的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该类流程的共享需求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成员之间关于“知识的知识”的共享要求。知识创新流程的“流”的线性特征不显著,主要以团队模式开始工作。团队内的知识构成比较复杂,包括成熟的显性知识、进化过程中的知识碎片、以及大量依附于团队成员个体的认知性隐性知识。知识的交流与传递呈网络状,各知识节点开放度高,各员工都是多点输入与多点输出并存的知识节点。

由于一般企业中对于研发团队均采取相对独立、高授权、高自治的管理方式,已经在制度上为团队内员工之间提供了较为畅通的沟通途径,因此该类流程的知识共享需求主要不在( a )

于共享途径的优化改善方面,而在于要充分认识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各种影响因素管理入手,强化团队成员知识共享路径运用的效率,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知识创新流程中员工知识共享的效果。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存量知识状况、智力资本结构、员工共享意愿、成员成就需要强度、团队自治化程度、合作时间的长短、创新性文化、激励与保障制度等。

图二(a )图表示一般团队工作模式下,各成员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路径。在不考虑外部各种影响共享的因素条件下,知识创新流程内沟通与共享的路径虽然在团队管理制度上予以建立,但往往不能发挥出共享路径的真正价值。因此,(a )图中用虚线表示各沟通/共享路径。(b )图则表示在保证团队内成员沟通/共享路径的状况下,通过干预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强化知识创新流程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知识创新流程的知识共享需求分析中,值得一提的是(b )图中标示的“时间因素”。这里的“时间因素”不是指与团队管理中的“自治”相对应的“时间支配自由度”的概念,而是指由于该类流程内各成员之间共享的是“产生知识的知识”,团队成员间共享效果更多地依赖于成员间沟通默契和共享心理的成熟化等因素,而这些因素的成熟都是需要时间的。同时,知识生产/创新本身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对于知识创新流程中的知识共享,必须充分考虑到时间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给共享主体充裕的时间,使知识共享效果与知识进化过程实现协调发展。

图二:基于影响因素的知识创新流程优化

2.3 管理协调流程的共享需求分析

管理的流程特征,主要以例行管理形成的各项制度、规章等显性化知识体现出来。但是,管理过程中的例外管理则强烈地依赖于管理者个体知识,知识特征是认知性隐性知识。而随着市场剧烈变化,使组织结构中“命令——支配型”转化为“服务——授权——响应型”上下级关系,客观上要求基层员工决策能力的提升。管理协调流程的知识共享内容,更多地体现在关于“应用知识的知识”的共享要求。管理协调流程上关于“知识的知识”共享,需要通过培训、交流、模拟等方式获取。基于这些方式的共享,同样要关注“时间因素”的作用。

生产制造流程、知识创新流程以及管理协调流程的知识特征的差异,

以及各类流程在企( a )

( b )

业运营过程中的扮演角色的不同,使得各类流程知识共享需求存在很大差异。生产制造流程需要共享的是“知识”本身,知识创新流程需要共享的是“产生知识的知识”,而管理协调流程需要共享的是“应用知识的知识”。其中,知识创新流程与管理协调流程真正共享的是“知识能力”。事实上,“知识”共享体现的是知识的实体特征,而“知识的知识”共享体现的是知识的过程特征。

3. 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

以上分析表明,业务流程不同,知识共享需求不同,因而导致知识共享的模式也不同。本文将知识共享模式依据业务流程的共享需求的知识特征分类为“横断型静态知识共享模式”与“纵深型动态知识共享模式”。前者是对作为实体特征的知识的共享,后者则是对作为过程特征的知识的共享——实质是能力的共享。其中,横断型静态知识共享是知识共享的基础,也被称为“第一层次共享”;纵深型动态知识共享是对知识能力的共享,是基于“第一层次共享”的更高层次的共享——“第二层次共享”。在确定了基本的共享模式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择用及其具体的实施方式。

3.1 知识共享模式

3.1.1 第一层次——横断型静态知识共享

“横断型静态知识共享模式”,忽略时间因素,截取某一时刻为节点,对该时点及该时点之前业已存在的所有各种形态的知识进行交流与共享。该类模式共享的知识具有标杆特征,在共享过程中,该标杆知识的形态及内涵一般不发生改变,因此静态特征显著。

横断型静态知识共享实质是知识点或单元知识的个体间转移,是知识在转移过程中依据其“兼容能力”发挥价值,而知识本身在转移过程中未发生知识质上的变化,是知识的简单转移。这类共享中知识创新不显著,是知识的量变过程。知识价值的提升,是数量上的增值,体现的是知识共享的加法效应,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VS = vs1+vs2 +…… +vs n=∑vs i

由于第一层次共享的是知识产品,对作为实体的知识进行管理的重点是识别、评估、转移和积累等活动。由于此类知识可传递性较强,因此提高知识管理效率的核心在于共享途径的优化,在实践中一般可以通过培训、观摩及反复练习等方式实现。

3.1.2 第二层次——纵深型动态知识共享

纵深型动态知识共享模式,从知识进化过程的角度进行知识共享,共享的往往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知识”的共享,实质是对能力的共享。该类共享过程伴随着知识的进化与发展,知识本身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在其内涵甚至本质上不断地生长、更新,并不断发挥着变革状态下的新的作用。

第二层次知识共享,知识是随着共享主体的本体认知的不断加深而不断累加增值,并最终以新知识的形态实现知识的良性质变,其共享价值的增值方式体现的是知识共享的乘法效

应,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VD = vd1×vd2×……×vd n=Πvd i

第二层次共享的实际上是知识过程,知识过程一般包括特定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等基本环节。这些环节中各项活动的进展需要良好的群组环境,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来实现。实践中具体通过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交流、讨论、辩论、模拟等方式实现。第二层次知识共享的重点在于构建激励性环境,使以项目为核心的知识网络的知识节点有效发挥出其作用。

两种模式最终都是通过学习实现共享,但是学习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两种模式在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相辅相成,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针对特定的业务流程时,根据共享内容的特征选择使用或同时应用。

3.2 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择用

图三: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择用

图三给出了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择用,并给出了相应业务流程下选择的共享模式的具体实现方式的建议。图三中虚线部分表示辅助的选择模式而非主要模式。

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需要基于业务流程进行知识现状分析,鉴别企业总体知识共享需求,然后据此选择企业知识共享的主导模式,一般而言,第一层次共享模式是基础层面的共享,普遍存在于各类企业中,而第二层次共享模式则更多地出现在高新科技型或知识企业中。

[1]高晓云,基于本体的隐形知识转化模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1:pp5.

[2]樊治平,孙永洪,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06(3):pp371-378

[3]Hammer M. 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 Obliter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1990.

[4]Davenport T H. Process Innovation: Reengineering Work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3.

[5]桑强,企业业务流程框架设计,当代经济管理[J],2005(4):pp60.

[6]陈浩,企业知识与业务流程集成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6:pp5.

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及其择用

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及其择用 张军,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知识管理如何与企业业务流程有效融合,是现代企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将业务流程看作由特定目的统合起来的知识束,依据流程知识特征将其划分为生产制造流程、知识创新流程与管理协调流程三个类别,并进一步进行各类流程的共享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知识共享模式依据业务流程的共享需求的知识特征分类为“横断型静态知识共享模式”与“纵深型动态知识共享模式”,并最终给出了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适应性择用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业务流程;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模式 正如劳伦斯?普鲁萨柯所说的那样,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表现在企业在其适应性、创新速度等方面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作为独特生产要素被认识,并正日益融入到以业务流程为集中体现的各种组织程序和日常工作中。知识的价值属性以及知识应用的兼容性特征,为企业大力推行以知识共享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管理提供了内在动力。如何实现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有效融合,已经成为那些期望通过知识管理应对上述各种压力的企业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文从探讨知识共享如何有效嵌入业务流程管理的目的出发,基于对企业业务流程及其知识共享需求的特征分析,力图寻求知识共享模式与业务流程之间的适应性选择规律,从理论层面探讨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式及其择用问题,期望能够在实践层面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可操作性指导。 0.知识、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 关于知识,Richard ? Hall认为,知识就是能够潜在地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并且有时能够阐释、预测和控制物理现象的所有因素的集合。包括技能、直觉、组织文化、名望和编码化的理论等[1]。那些与企业生存、发展经历紧密相连,具有显著的企业个性特征的知识,被称为企业专门知识,主要包括各种经验、技能、诀窍、员工价值观、信仰等。企业的知识管理,是通过对以专门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各类知识进行识别分类、组织传播、评估审计以及总结积累的各项活动的总和。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被界定为“组织的员工或内外部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应”[2]。 关于业务流程,学界并无统一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迈克尔?汉默(M. Hammer)将业务流程界定为“把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的活动”[3];达文波特(T H. Davenport)认为业务流程“是一系列结构化的可测量的活动集合,并为特定的市场或特定顾客产生特定的输出”[4]。Butler Group认为,业务流程是为了实现一个既定目标的一系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共享策略研究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共享策略研究 周慧霞 张文彦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 要】 在分析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特点及其开发共享意义的基础上,对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的策略做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可从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从组织层面,要建立有相应软硬件支持的隐性知识共享机制;从教师个人层面,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自学活动和人际交往三位一体的学习和创新模式。 【关键词】 高等教育;隐性知识;管理;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10)02-0086-03 【作者简介】 周慧霞(1974—),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文彦(1982—),女,河北省邢台市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讲师。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共享,而有关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问题直到最近才被引起广泛关注。面对老教师退休可能带走的教学科研知识,新进教师需要分享的教学科研知识,中青年教师需要积累和创新的教学科研知识,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管理和使用教师可贵的隐性知识资源,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高校和教师群体的发展。 一、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定义、特点 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依附于高校教师群体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可将之划分为三类: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以及个人价值生成与社会服务过程中的隐性知识。 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含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经验及心得体会等;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灵感、直觉、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与未公开的研究感悟等;为社会服务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个人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的主要特点包括: 1.非结构性强,难以合理规范。教师的隐性知识发端于工作实践,既有与人交往的艺术性,又有脑力劳动的复杂性。以教学活动为例,参与者有教师、学生,其最终的劳动成果表现在拥有更多知识资源的学生和教师,整个劳动过程是一种极为精致的精神生产,其劳动过程很难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要发掘和共享这种隐性知识,必须结合实践观摩﹑模仿和体悟才能有所得。 2.静态多样和动态拓展的有机结合。高校教师一般具有差异化的学科专业和技能背景。他们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履历、已有经验及成长环境有诸多的不同。这决定了每个人内隐知识具有显著的个性化乃至静态多样性的特征。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其内隐知识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组织成员的互动和实践活动的深入,新的内隐知识不断产生和流通,使得组织的隐性知识又具有动态拓展性。 3.固有与产生相随,确定与或然统一。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一方面存在于每位教师的头脑中,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它不仅仅是静止既定的知识,而且伴随生命主体间的互动而不断地产生和被修正。对教师个体而言,经过多年的经历和积淀而形成的信仰、信念、经验、直觉等往往是确定性的。而教师在各自院系或科研团队内部与其他成员的交往过程中,思维的碰撞和冲突会触及个体既定的隐性知识,其产生过程与结果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不确定性。 二、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共享的意义 (一)促进教师及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就必须向成功者学习,用心与他们交流,细心体会他们的成功,分享他们的经验。在这样的发现和显现隐性知识的过程中,一个普通教师就开始了知识发现和创新的历程,就有可能完成向专家型教师的过渡。可见,显现和表述隐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二)促进学生个人智慧的成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行为、观念、风格、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在更深层次潜移默化地影 68 江苏高教 2010年第2期

隐性知识管理

关于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大中小发表时间:2010-6-22 16:55:47 作者:佚名点击数:20 评论数:0 【查看评论】 摘要:知识管理理念已逐步融入到了企业中,很多企业积极推动实施,但从国内目前部署情况来看,知识管理仍不成熟。 本文关键字: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已成为知识创新和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通过呼叫中心业务流程中知识共享存在的障碍分析,集中探讨如何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呼叫中心员工的业务培训过于重视显性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忽视了隐性知识的存在。事实上,员工在工作中所形成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中心技术的经验、判断力和应答技巧等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形成呼叫中心竞争优势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加强对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的管理。 一、隐性知识的内涵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20 世纪50 年代最早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并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他把这部分知识命名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

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Peter.F.Durcker)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他认为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 日本知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则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二、呼叫中心知识共享的障碍 隐性知识很难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表述了也很难让接受者和学习者直接获得,具有内隐的特性,不容易被编码和传播,不易被其他企业仿制或窃取,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但它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目前对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存在着许多的障碍。 1.员工激励和业绩考核机制。一个理性的员工,只有认为知识的共享比知识的专有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时,才会有长久的共享热情。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

财务共享服务依托的是()。信息技术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经营业绩的基准目标是()。服务水平协议 财务共享服务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适当分离体现的是()。专业分工原则 财务共享服务依托的是()。信息技术 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是()。财务流程处理 财务共享服务完成财务流程的平台是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打造业财一体的信息化系统不包括 ()。建立接口,充分整合各类信息系统 打破企业的四壁,把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管理整个供应链的是()。ERP 搭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流程框架中流程的最小单位 是()。具体流程 大抢单平台和人单酬机制的实施,解决了传统的固定法人负责制及订单需求和接单资源在时间、空间上 难 以协同的问题,组织运营效率提升 (),满足了集团高速发展的需求。12% 共享平台的各中心及每个岗位明确界定职责及分工,按照()定岗定编。业务效率 共享中心结合交易频次多、数量较大的现状,推出()模式。同步入账 共享财务通过规模效率和效益实现 ()转变。集约型 海尔财务共享创建 的10年间,会计交易处理效率提升了10倍,并充分整合互联网资源,打造()管理模式。云+端 海尔的财务共享将深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外包服务阶段 海尔财务共享为集团贡献了的合规运营评价模型不包括()。助推海尔全球化运营、全球化财务管理 将企业各种财务流程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平台来完成的 是()。财务共享服务 聚焦于各类财务模型的建立,通过建流程、立标准驱动业务,并利用税务、预算等专业知识创造价值的是 ()。专业财务 目标责任法的考核范围不包括()。会计人员 ()内部各个模块之间在各自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实现交叉合作推进业务处理流程,一同保证各项功能的实现。会计平台 四位一体的财务管理模式中共享财务负责()。对基础业务统一处理 统一结账、报表期间、时限,也叫 ()。期间管理 为更好地推广共享服务,海尔建了(),搭建一个可视的、互动的、满足多方交流需求的信息平 台。SSC 门户网站 ()为战略财务中心,主要负责财务战略方向、宏观政策研究、规章制度和流程制定、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集中管控工作。总部财务部 下列各项不属于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动因的 是()。财务驱动 选择、优化、整合信息系统集中化的要求不包 括()。预算的集中处理 选择、优化、整合信息系统的具体要求不包括 ()。差异化 选择、优化、整合的信息系统必须是 ()。管理系统 业务财务中心是()。地区公司财务 业务流程原则要求核算监督链条向 ()延伸。业务前端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财务共享服务实施效果的 是()。管理成本明显提高 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成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隶 属()管理。财务部 支撑并控制流程平稳运行的是()。信息系统

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共享

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共享 一、前言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从“企业资源基础观点”到“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不管怎么演变,“知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现在已经是学者们的共识。知识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只有持续创造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进而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是优秀的企业。与此同时,在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知识管理作为命脉。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知识的创新、使用、保存、维护和转让的管理。知识管理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知识管理的本质是知识分享,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知识创新。近来,据美国《财富》杂志调查:全球500强中至少将有一半的企业正通过系统实施知识管理,以提高决策与经营质量,而在未来2~3年内,这个数字更将提升到

80%。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指可用语言等方式表现出来的、可供交流、共享的那部分知识。知识管理界认为,隐性知识往往具有比显性知识更大的潜力,若能对隐性知识加以引导和开发利用,将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二、隐性知识的内涵 隐性知识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对于知识的创新和价值的创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隐性知识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利益。 2.1、隐性知识的概念 知识一般划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种划分方式最初来自于英国的哲学家polyani.m.1958年,polyani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第一次提出“隐性知识”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类型,通常被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by-nc-sa)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 式共享 /by-nc-sa) 政府示范文本 要点 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 ns )组织提供的协议文本。本文本为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模式。 协议文本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3.0中国大陆 本作品(定义如下)的提供是以适用知识共享公共许可协议”(简称“CCP或许可”)为 前提的。本作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及其他可适用法律的保护。对本作品的使用不得超越本许可协议授权的范围。 如您行使本许可授予的使用本作品的权利,就表明您接受并同意遵守本许可协议的所有条 款。鉴于本许可为合同,在您接受这些条款和规定的前提下,许可人授予您本许可所包括的 权利。 第一条定义 1.本作品:指根据本许可协议提供的以任何方式和形式(包括以数字形式)表达之文 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作品,例如:书籍、手册等文字作品;讲课、演讲、讲道及其他同类性质的作品;戏剧或音乐戏剧作品;曲艺作品;舞蹈作品及哑剧作品;配词或不配词的音乐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素描、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雕刻或版画等作品;摄影作品以及以类似摄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杂技艺术作品;实用艺术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或科学有关的插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及立体的造型作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为本许可协议之目的,本协议有关本作品”的规定适用于表演、录音制品及 广播电视节目。 2.原始作者:就文学或艺术作品而言,指创作本作品的自然人或依法视为本作品作者 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为本许可之目的,下述情形下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适用本许可有关原始作者"的规定:(1)就表演而言,指演员、歌唱家、音乐家、舞蹈家和其他表演、演

共享商业模式风险管理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413807502.html, 共享商业模式风险管理探究 作者:赵栓文简洁 来源:《会计之友》2019年第16期 【摘要】互联网、大数据等的迅速发展,使共享商业模式逐步盛行。共享商业模式以其独特的平台交易机制,打破了传统固有线下交易方式的禁锢,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闲置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破产、下线等现象也接踵而来,以其代表性产业——共享单车来看,其发展快、寿命短所表现出的风险问题,再次引起理论与实务界对共享商业模式风险的深层次探索。鉴于此,文章试图通过对共享商业模式风险的识别,利用风险矩阵分析方法,为共享商业模式的风险管理找出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共享商业模式; 风险管理; 风险矩阵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16-0018-06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共享商业模式迅速崛起。在众多的共享商业模式中,共享单车打破传统公共单车停放固定的模式,以更为先进、方便的出行方式备受瞩目。2017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共享单车平台倒闭。实际上,共享单车在一线城市的 投放其实已经饱和。2018年,摩拜被美团收购,滴滴接管小蓝,ofo将车辆抵押给阿里借款17亿元。在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共享商业模式也一个个倒下,众多共享产业都只是昙花一现。共享经济发展迅速,共享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然而如何减少损失,保证其长久发展才是现在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共享商业模式进行风险管理研究与探索。 一、共享商业模式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共享商业模式运营分析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共享经济的新型商业模式应运而生。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共享商业模式以其独特的平台交易,拉动着经济的发展,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共享商业模式打破了传统模式中时间、空间的束缚,以平台为中介,第三方支付为依托,它将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类资源,改变使用观念,使得绿色发展的意识深入人心。共享商业模式即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着供给侧与需求侧,而平台本身并不拥有这些资源,共享平台将线下的闲置资源进行整合,暂时转移其使用权,并且借助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等手段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从而实现供需两侧的对接,将经济形态从工业革命后的集体供需形式转变为个别匹配形式[1]。如图1。 (二)共享商业模式风险的特征 1.传播速度快

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

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 摘要:组织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高依赖于知识的开发和创新、而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在知识共享中,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共享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文章从隐性知识的概念和特点出发,结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的SEIC模型,从五项修炼的角度,探究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和策略。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知识共享;隐性知识;五项修炼 一、隐性知识与学习型组织 关于知识,迈克尔·波拉尼将其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用文字记录和语言表达的知识,它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组织生活中,为组织成员所使用;而隐性知识则是无法借助语言、文字或是图像表达出来的,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之中。由于个人的经历、个体所处的环境、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心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个体所储备的隐性知识不同,因此,相对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非系统性、情景性、稳定性、文化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从学习型组织的视角来看,隐性知识的共享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以来,国内外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不断深入。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创造和持续创造的组织,它是适应内外部不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组织。在组织中,知识是组织学习和创造的源泉,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起点,充分挖掘和激励个体内含的隐性知识将有助于组织学习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将成为研究重点。 二、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与组织学习智障 (一)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建立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转化的SEIC模型(见图1)。 野中郁次郎介绍了知识转化的四个过程,即社会化、外化、内化和综合化。在学习型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同样可以借助这一模型展开。 (一)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知识共享过程依赖于组织中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各种社会化活动。在传统的社会化过程中,隐性知识共享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交流、观摩、模仿等途径获得,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运用和广泛发展,知识的获取途径和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利用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利用 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资源,其开发利用对提高公安机关的打击犯罪和维护治安有重要作用。文章在讨论了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概念及分类基础上,对隐性知识共享与利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机制。 标签: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共享;利用 自20世纪60年代起,众多国内外学者对知识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知识的分类问题。目前管理学界通常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两类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存在形态、作用原理、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对公安机关的影响不一样。据预测,隐性知识占知识总量的90%,而经过编码的隐性知识所占的比例不足l0%。隐性知识因为难以被他人观察了解,更无法奢谈共享和交流。因此,积极地开发利用公安机关中隐性知识,充分发挥隐性知识在公安机关中的作用,是公安队伍建设的关键,对提高公安队伍的素质有重要意义。 一、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界定 (一)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概念 对于隐性知识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波兰伊(MichaelPolanyi)首先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并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德鲁克(P·F·Durcker)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德鲁克也是认为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 国内有学者认为,隐性知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特定的时间里具有特定能力的人,尚未通过文字、公式、图形、语言、行为等表述或虽然通过语言或行为表述但未体现于纸、光盘、磁带、磁盘等客观存在的载体介质上的,完全依赖人作为载体存在的知识。它与个人的感觉、经验、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洞察力、信念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深深打上了个人的烙印,它是显性知识的来源。 经过分析、归纳和探索,本文对公安机关内部的隐性知识主要内涵等的理解和界定是指存在于公安民警个体和机关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

共享服务中心

共享服务中心 ——用友长伴管理咨询公司总裁陈东锋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发展成大型企业集团,2010年中国有26家大陆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是,中国企业与优秀跨国公司同行相比,在利润率、运营效率、创新、客户服务、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有效管理企业集团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发挥规模优势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为了实现持续增长和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集团需要建立和提升企业的共享能力和服务能力,对业务单元进行协调和整合,以实现跨业务单元的协同增效、规模效应和成本节约。企业集团的共享服务中心(Shared Services Center, SSC)成为越来越多大型企业关注的重要竞争力。 何谓共享服务中心 共享服务中心的特点是共享能力和服务能力。“共享”是对业务单元进行协调和整合,以实现跨业务单元的协同增效、规模效应和成本节约。“服务”是根据市场原则,按照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 SLA)为各业务单元提供支持服务,进行成本分摊或收取费用。 共享服务中心与集中式管理、业务流程外包(BPO)皆有不同,优势体现在将相对重复并且业务量较大的财务处理交由共享中心完成,从职能性部门转换为服务型角色,把可以标准化、统一运作的业务集中到集团共享服务中心来运作,保留并加强企业的重要技能,提升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 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式经历过三种模式的变迁:分散式组织管理、集中式组织管理和共享服务中心。根据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调查,至今超过50%的《财富》500强和超过80%的《财富》100强企业都已经建立了共享服务中心,并在财务上节约了大量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 国际上的相关研究表明,采用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平均投资回报率和人员精简率均可达到约25%。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专业化服务的流程与系统、共享的规模化运作和持续改进的动力,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有显著提升: 1)提高企业整体效率、降低成本; 2)提高集团管控能力,保证必要的一致性和标准化; 3)促进企业聚焦核心业务,提升竞争力; 4)增加企业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支持业务增长和扩张; 5)新的利润来源。 组织模型和运作模式 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在组织模型和运作模式方面,具体涉及:组织架构、业务范围界定、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能力、运作模式、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以及选址,其中典型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隐性知识共享对团队效能影响研究调查问卷

隐性知识共享对团队效能影响研究调查问卷 您好:感谢你牺牲宝贵的时间填写本问卷。本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团队中成员隐性知 识共享与团队效能的情况,问卷提供了与隐性知识共享、吸收能力和团队效能相关的若干情境,每个情境后面有一些与处理该情境有关的反应选项。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字对每个选项作出判断,并在所选择的等级数字上打“√”。 本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答题时,看懂题目内容即可,不必花太多时间思考,答案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请完成所有题目,注意不要遗漏。所有资料仅供学术研究使第一部分: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龄 A.18—25 岁B.26—33 岁C.34—41 岁D.42—49 岁 3.您的工作年限A.一年以下 B.1—3 年 C.3—5 年 D.5 年以上 4.您的学历 A.专科及以下 B.本科 C.研究生 第二部分:隐性知识共享测量量表 以下题目旨在了解您所在团队中隐性知识共享情况,请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下题目的选择。其中1=非常不符合、2=不符合、3=基本符合、4=比较符合、5 =非常符合。 76

在非正式场所分享工作技巧、工作经验及其他 A6 信息和知识 有各种协会或兴趣小组(篮球协会、摄影兴趣 A7 小组),并组织集体活动 协会或兴趣小组的成员相互请教和讨论问题, A8 并分享各自的经验和实践 A9有实践社团,并组织集体活动 实践社团的成员与其他成员分享自己掌握的 A10 知识、技能、经验 组织员工参与工作报告、经验交流会、项目会 A11 议等正式集体活动 员工在各种会议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提 A12 出方案并参与讨论 A13开展并组织员工参加培训或讲座等学习活动 对部分员工实行轮岗,使员工能与不同岗位的 A14 人分享知识 在部分岗位实行师带徒,由较有能力的员工带 A15 新员工熟悉工作 第三部分:吸收能力测量量表 以下题目旨在了解您所在团队中知识吸收能力状况,请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进行以下题目的选择。其中1=非常不符、2=不符合、3 =基本符合、4 =比较符合、5 = 非常符合。 77

硕士论文答辩sharing economy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 (汽车共享)

SHARING ECONOMY BUSINESS MODEL AND VALUE CREATING Case study on car-sharing Sihui ZHAO PEG3 Classique Graduate level Master in Management Professeur Tutor: FOX-MURATON Melissa 29/01/2015

TABLE OF CONTENT ? Research Context ? Research Objective ? Methodology ? Structure of thesis ? Findings ? Conclusion

Peer-to-Peer Economy RESEARCH CONTEXT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Relationship economy Access Economy Sharing Economy

WHAT?

Economic model based on “Access to” rather than “Ownership of” physical and human assets like time, space and skills. They make use of idle assets and create new marketplaces. Sharing Economy In other word, it involves using online platform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as tools to connect distributed groups of people to match millions of haves with millions of needs, immediately and efficiently. MODE AIM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弗朗希思·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而对现代人来说,知识就是财富。这预示着一种新的财富的分配格局——谁掌握了知识,创造了知识,谁就能赢得财富。21世纪的经济,不再以物质资本为核心,取而代之的将是知识价值。在这样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不管你是否愿意,也不管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你都必须置身其中,接受知识带给你的机遇和挑战,努力拼搏,去应对知识经济的冲击。 企业通过组织的学习来获得知识,再通过知识在企业组织内的交流与转移,形成知识共享,使组织内部的知识能够在组织内全面的、充分的利用,以提高知识的生产率。那么,如何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转移,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共享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企业内部有两种类型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企业诸如产品目录、价格、商标、产品性能、企业部门的设施、人员以及外部市场调查报告等表面的信息,是可以表达的,有物质存在的,可确知的;而隐性知识,是更为深层次的。个人拥有非知识,不可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的知识,它不易用语言表达,是个人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结果,它存在于所有者的潜在素质中,与所有者的性格、个人经历、年龄、修养等因素有关。显性知识,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网络、电子邮件系统和反馈系统来实现全面的知识共享,但隐性知识却并非这样简单,它的共享受到员工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社会和企业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比喻:显性知识是“冰山的尖端”,隐性知识则是冰山底部的大部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仅仅停留在显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推动隐性知识的流动,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本文将着重讨论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 一、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 1、隐性知识的垄断性。 一个高明的厨师不会随便把他的厨艺传授给别人,除非是他的亲人。因为他知道,一旦他的厨艺传授给别人以后,他就会多一个竞争对手,如果徒弟的水平超过了师傅,对于师傅来说就是一种风险。酒楼可能把他解雇,改请他的徒弟。如果他的厨艺在社会上流传开来,酒楼的顾客就会减少,厨师的收入要减少,这个小事例说明,拥有知识的人不会主动传播知识,特别是当他的知识来之不易,而又能给他带来收益的时候更是如此。知识是不能自动实现共享的,这是共性问题。 2、隐性知识在表达、收集和交流方面的困难。 比如,一个熟练工人有一手生产的诀窍,企业决定开一个技术推广会,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表演他是如何操作的,其他人观看以后可以照样学样,企业的生产技术很快可以

2020年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相同方式共享bysa)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相同方式共享/by-sa)政府示范文本 要点 “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组织提供的协议文本。本文本为署名-相同方式共享模式。 协议文本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中国大陆 本作品(定义如下)的提供是以适用“知识共享公共许可协议”(简称“CCPL”或“许可”)为前提的。本作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及其他可适用法律的保护。对本作品的使用不得超越本许可协议授权的范围。 如您行使本许可授予的使用本作品的权利,就表明您接受并同意遵守本许可协议的所有条款。鉴于本许可为合同,在您接受这些条款和规定的前提下,许可人授予您本许可所包括的权利。 第一条定义 1.本作品:指根据本许可协议提供的以任何方式和形式(包括以数字形式)表达之文 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作品,例如:书籍、手册等文字作品;讲课、演讲、讲道及其他同类性质的作品;戏剧或音乐戏剧作品;曲艺作品;舞蹈作品及哑剧作品;配词或不配词的音乐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素描、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雕刻或版画等作品;摄影作品以及以类似摄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杂技艺术作品;实用艺术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或科学有关的插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及立体的造型作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为本许可协议之目的,本协议有关“本作品”的规定适用于表演、录音制品及广播电视节目。 2.原始作者:就文学或艺术作品而言,指创作本作品的自然人或依法视为本作品作者 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为本许可之目的,下述情形下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适用本许可有关“原始作者”的规定:(1)就表演而言,指演员、歌唱家、音乐家、舞蹈家和其他表演、演唱、演说、朗诵、演奏、表现或者以其它方式表演文学、艺术作品或民间文学艺术的人员;(2)就录音制品而言,指首次将表演的声音或其他声音录制下来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3)就广播电视节目而言,指传播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4)作者身份不明的,指行使作品著作权(除署名权外)的作品原件所有人(比如出版社)。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调查问卷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研究给予的大力支持,本调查旨在了解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及存在的困难,调查是无记名的,答案无对错之分,请放心填写。 1、您的性别是: A .男 B.女 2、您所在的学校是: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 大学 3、您当前教授的课程是: A.语文B.数学C.英语D.物理E.化学F.生物G.政治H.其他 4、您从事教育工作的年限是: A. 5年 B.5~10年 C.10~15年 D. 15年以上 5、您对隐性知识的概念: A.比较熟悉 B.了解很少 C.没听说过 6、您在平时的教学研究中有没有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 A.经常有 B.有时有 C.偶尔有 D.从来没有 7、您觉得平时积累起来的教学科研经验、技巧、心得体会、思维方式对您重要吗?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不太重要 D.不重要 8、您认为与其他教师探讨教育观念、教学心得、交流科研感悟、分享学生成长乐趣意义如 何? A.非常有意义 B.很有意义 C.有一定意义 D.没意义 9、您是否会与其他教师分享您在工作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科研技巧、心得感悟、管理策略、 个人价值倾向? A.非常愿意、而且会主动分享 B.愿意、但不会主动分享 C.不好说,有时候(有些场合)会分享 D.不愿意分享 10、您平时和其他教师交流和探讨经验、技巧、感受、困惑主要通过什么方式? A.有组织的活动(如例会、听评课等) B.一般的人际交往 C.私下里交流 D.借助于网络环境和工具(如虚拟社区、BLOG、QQ等)

11、若上题您选择多个选项,请在此排序: 12、您所在的学校教师之间最常用的交流和沟通方式是: A.听课 B.集体备课 C.观摩优质课程 D.导师制 E.专家讲座 13、请对您12题得选项在此排序,也可以进行补充: 14、您平时和其他教师的交流和沟通程度如何? A.经常交流 B.有时交流 C.偶尔交流 D.很少交流 15、您感觉学校中教师之间探讨问题、交流想法的人际关系如何? A.非常融洽 B.比较融洽 C.一般 D.不太融洽 16、您认为目前学校的组织形式、管理机制和硬件设施对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知识分享 作用如何? A.很有利 B.比较有利 C.一般 D.不太有利 17、在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和分享教学、科研、管理中的思路、技巧、感悟和经验的过程 中,您的收获如何? A.收获很大,学到很多东西 B.比较有收获 C.收获不明显 D.没有收获 18、您每周平均上网时间是? A.1小时以下 B.1-2小时 C.2-3小时 D.3-4小时 E.4小时以上 19、您上网最喜欢做的事是(可多选)? A.看新闻 B.逛论坛 C.聊天 D.看电影 E.写博客 F.玩游戏 G.查阅资料 20、请您在此对19题的选择排序,也可进行补充: 21、您平时上网(经常)使用的信息技术和工具主要有(可多选)? A.论坛(BBS) B.博客(Blog) C.维客(Wiki) D.播客(Podcasting) E.电子邮件(E-Mail) F.即时消息(MSN、QQ等) G.聊天室 22、请您在此对21题的选择项进行排序,也可以补充: 23、您对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共享知识所持的态度是? A.很赞同,这样可以开阔知识面,加强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学到实用的教学 方法和技巧。 B.比较赞同,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交流渠道 C.基本赞同,但要以现实中基本的交流和沟通为先 D.不赞同,工作比较忙,网络不真实

共享服务中心漫谈

共享服务中心漫谈 共享服务是近年来传入中国的新概念。共享服务的定义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Business function)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式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共享服务模式的本质是对公司人力、资本、时间以及其他资源的优化。该业务单元就叫共享服务中心,又可称为服务共享中心,英文书写有两种形式,一是Shared Services Center,缩写为SSC;二是Centre for Shared Services ,缩写为CSS。它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把许多可以共享的业务都归纳为服务,建立一个提供服务的中心,让尽量多的业务部门分享这些服务,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它又是一种新的组织架构,把一个组织的非核心业务从原来的组织体系中分离出来,转交给一个服务部门统一运作,即将分散的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驱动并逐步扩大的专业化事业部,而原来的组织本身只专注于核心业务或最有竞争力、附加值高的业务。进而使组织扁平化(Downsizing)或瘦身;它又是一种管理变革,因为不是简单的集中、集成和集约,而是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战略、组织战略、人才战略、技术战略、经营战略综合变革的产物;它又是一种信息技术(IT)应用的具体模式。信息系统的运维是这样,业务系统的运作也是这样。共享中心建设依托IT来支撑,提供业务共享服务也依托IT来支撑。因此,共享服务中心的模式已经是当前业务变革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热点和发展潮流。SSC的概念如图1所示。

对于不同的服务对应不同的服务中心,例如信息技术服务共享中心(IT Shared Service Center ,ITSSC)、会计服务共享中心(Shared Accounting Service Center)、数据服务共享中心(shared services data center)等。 共享服务中心通常先被跨国公司或巨型地域公司所采用,它把公司内各业务群或业务部门中共有的一些功能分离出来,由共享服务中心集中处理。比较典型的应用案例包括财务与会计、人力资源、文档、法律事务等共享服务。共享服务中心不同于服务集中化,也不完全等同于常说的“外包”。多数情况下,可以被认为是"内包"。所谓"内包(insourcing)",就是指共享服务中心仍作为公司的一个业务部门,但是单独核算。当为公司其它业务部门提供服务时,就如同两个独立公司进行关联交易。 1.共享服务中心的形成 共享服务中心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开始推广,21世纪初加快了推广步伐。福特公司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个设立SSC的企业。20世纪80年代初,它在欧洲第一个设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到目前为止,世界《财富》500强中的86%和欧洲的一半企业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SSC。国际上关于共享服务中心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也很活跃。有Bryan Bergeron的《共享服务精要》一类专著出版,有各种国际会议召开。在亚洲,尽管起步较晚,但是其思想正在快速被接收和逐步实现。20世纪末,共享服务中心由国外咨询或业务外包公司传入中国,并有一些应用尝试,但还未达广为人知和广泛应用的程度。近几年,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述评

●储节旺,方千平(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述评 3 摘 要: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评析了知识共享的内涵、类型、过程、模式、实践。对知识共享内涵的认识有信息技术、沟通、组织学习、市场、系统等角度;对知识共享的类型的认识有共享的主体、共享的知识类型等角度;对知识共享的过程的认识有交流、知识主体等角度;知识共享的模式包括SEC I 模式、行动—结果的模式、基于信息传递的模式、正式和非正式的模式。对知识共享的实践主要总结了一些著名公司的做法和成绩。 关键词: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知识共享模式;理论研究 Abstract:Knowledge sharing is the i m portant link in the knowledge manage ment chain .This paper revie ws the meaning,type,p r ocess,model and p ractice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 2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I T,communicati on,organizati on learning,market and syste m.The type of knowl 2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type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p r oc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communicati on and the main body of knowledge .The 2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SEC I,acti on -result,inf or mati on -based deliv 2ery and for mal and inf or mal type .The p ractice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in s ome famous cor porati ons ’method of work and their achieve ments . Keywords: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manage ment;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theoretical study 3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6CT Q009)及安徽大学人才建设计划项目“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知识,实现知识的价值,其前提与基础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其核心是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吸收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知识获得效益、获得先机、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前提是知识的存在,包括知识的质与量。而如何拥有足够质与量的知识在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点,是知识管理的优势所在。因此,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和实施运营都显得十分必要。 保罗?S ?迈耶斯于1997年详细介绍了适合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系统的设计方案[1]。自此以后,专家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共享展开研究,研究领域从企业不断扩 大到政府、教育等社会组织。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从笔者掌握的知识共享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知识共享的定义类型、过程、模式等方面。 1 知识共享的定义 由于知识内涵的开放性和知识分类的复杂性,专家学者们对知识共享的内涵理解也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但他们还是从不同的视角对知识共享的内涵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 111 观点简述 1)信息技术角度。Ne well 及Musen 从信息技术的角 度来理解知识共享,认为必须厘清知识库中符号和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知识库本身并不足以用来捕捉知识,而是赋予知识库意义的解释过程。因此,对知识共享而言必须包括理性判断与推理机制,才能赋予知识库生命[2]。 2)信息沟通角度。Hendriks 和Botkin 等人认为知识 共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的过程。 3)组织学习角度。Senge 认为,知识共享不仅仅是一 方将信息传给另一方,还包含愿意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并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另一方的信息内容,并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