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由DECI等提出[1],该理论认为人是具有主动性的有机体,个体具有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能够指引个体从事感兴趣的,并且能够对其发展产生益处的活动。除此之外,个体的活动还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外界因素对个体活动产生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而这些影响的来源则是个体固有的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外界环境的如果能够满足这些心理需求,个体执行活动的可能性和成功性就会提高,反之则降低[2]。

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支

1.基本心理需求:可以从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胜任需要三个层面来分析个体的行为动机。心理需求是个体执行特定行为的源动力,不同类别的心理需求的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不同程度的心理需求程则会使个体在执行行为时产生不同强度的执行动力,从而行为结果的也是有差异的。自主需求反映了个体能够依据自我意识进行选择和执行特定的活动,这种自主决定的感觉越强,个体的自主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就越高。有自主需求的个体不希望受到来自外界阻碍或者不利因素的影响,个体希望的是”想做就做”或者“我的行为我做主”的状态。换言之,当外界环境能够促进个体进行自主活动时,个体的自主需求就得到了满足。自主需求表达了个体对自我层面的要求,归属需求则描述了个体对人际关系之间的要求。个体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社区中,个体都渴望得到来自他人或群体的关注,进而获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情感上的亲密感,这

种对亲密感的渴望实际上就是个体的归属需求。个体对亲密感的测量主要是通过主观的感知。当个体感知到的其他人或者团体对个体的关注程度越高、亲密关系的程度越深、获得的支持力度越大时,个体的归属需求的满足程度也会越高,获得的归属感也就越强。

注意:围绕归属需求,除了本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以外,可以使用社会规范的相关概念,社会规范描述个体感知到的来自他人或者团体的支持所带来的压力。别人对个体的期待越强,个体执行活动的动机也会越强。

能力需求描述了个体希望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的活动。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能够用自我效能感来测量。自我效能感指个体感知到的其能够有效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它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个体感知到的自我能力越强,个体的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

2.认识评价理论:外界环境会影响个体内部的行为动机,从而影响行为的执行状况。外界的环境因素包括三种类型:信息性因素、控制性因素、去动机性因素。

3.有机整合理论:把个体的行为动机分为内在、外在、无动机三种类型。

内在动机通常指个体的特征方面:对挑战的偏好、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不断地外界环境进行探索学习、热衷于追求自我的发展进步。外在动机则突出了外界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外在动机通常不是指活动本身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是个体为了得到某种特殊结果“被迫”采取特定的行为,比如,工人努力的工作,可能

并不是因为这份工作本身有吸引力,而是为了谋生。

无动机状态的个体对待行为的态度通常是随性的、顺其自然的。这种情形下,行为似乎对个体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做与不做对个体而言是没有差别的[3]。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动机下,相对于具有外部动机的个体而言,具有内部动机的个体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多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兴趣,活动的结果也会更好,个体会获得更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Deci E L, 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1985.

[2] Deci E L, Eghrari H, Patrick B C, et al. Facilitating internalizati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4, 62(1): 119-142.

[3] Ryan R M, 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68.

校对报告

当前使用的样式是[通信学报]

当前文档包含的题录共3条

有0条题录存在必填字段内容缺失的问题

所有题录的数据正常

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 整理者:电子商务专业张帆学号:2011050693 需要层次理论 提出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 提出时间:1943年 论文名称:《人类激励理论》 内容: 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指出,每个需要层次必须得到实质的满足后,才会激活下一个目标。同时,一旦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实质的满足,它就不在具有激励作用了。换句话说,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下一个层次的需要就会成为主导需要。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评价: ●积极因素: 1.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 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 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 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消极因素: 1.马斯洛过分地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 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遗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潜能的制约作用。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一方面,他提出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 般趋势。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 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X理论和Y理论 提出人物: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提出时间:1957年 论文名称:《企业的人性方面》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研究

摘要:动机能够促进二语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学习并提供持久的动力,二语习得动机的研究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着重阐述d??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产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及其主要内容。 关键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基础 1.引言 自gardner & lambert (1959)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二语学习者的动机进行研究后,二语学习动机研究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涛,李力,2010)。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gardner动机理论的争议使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武和平,2001)。二语/外语研究心理学派的学者借鉴更广范围的心理学理论,在gardner等的经典动机模式基础上发展出一些“扩展模式”。其中,英国心理学家d??rnyei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在梳理本学派传统、借鉴社会文化学派成果的基础上,d??rnyei (2005)将一些影响重大的二语习得理论与自我认同理论联系起来,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本文将着重阐述该理论体系产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及其主要内容。 2.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基础 2.1可能自我和未来自我导向理论 自我概念一般被认为是通过自己对现实中的自我进行分析而得出的对于自我的总结性论断,它是个体对当前自我的看法。而可能自我是个体未来状态下的某种自我表现,包括思想、形象和理念,它是个体未来目标和志向的表现(d??rnyei, 2005)。 可能自我的概念是由markus和nurius(1986)提出的,他们将可能自我定义为“个体对于自身未来愿意成为什么人,想要成为什么人,以及害怕成为什么人的想法”,也就是自我怎样通过设立目标和期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根据markus和nurius的定义,可能自我是人们对尚未实现的可能性的一种概念化,比如希望、愿望和幻想。从这方面来看,可能自我是一种未来自我导向。 可能自我是抱负和动机的认知表现,是动机和自我概念之间的纽带,有助于动机的产生与维持。概括起来,它用两种方式影响个体的动机:(1)为积极自我提供明确的奋斗目标,避免消极自我;(2)为个体实现目标的行动提供能量。它的影响方式取决于个体对自身的评价:消极的自我评价导致个体出现逃避动机,力图避免恐惧自我出现;积极的评价激发个体的动力,有助于实现希望自我。 2.2自我差异理论 d??rnyei(2009)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借鉴了人格心理学中“自我不一致”和“自我导向”理论。higgins等人(1987)首先定义了三种自我,分别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现实自我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实际具备的特征的表征;理想自我指个体或他人希望个体理想上应具备的特征的表征;应该自我指个人或他人认为个体有义务或责任应该具备的特征的表征。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被称为自我导向或自我标准。在这三种自我基础上,就产生了自我差异的概念。自我差异指现实自我和自我导向之间的差距。 自我差异理论认为,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是引导现实自我的标准,当现实自我与这些标准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要减少这种差异的动机,这种动机推动着人们以达到与现实自我相关的自我标准相匹配的状况。d??rnyei认为(2009),higgins的理想自我就是一种积极的可能自我,而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我不一致理论对于动机研究上极具应用价值,更适合用来解释个体动机的变化过程。 3.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可能自我和自我差异理论的基础上d??rnyei(2009)建立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该理论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1)理想二语自我,指与二语相关的理想自我部分。如果我们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由DECI等提出[1],该理论认为人是具有主动性的有机体,个体具有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能够指引个体从事感兴趣的,并且能够对其发展产生益处的活动。除此之外,个体的活动还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外界因素对个体活动产生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而这些影响的来源则是个体固有的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外界环境的如果能够满足这些心理需求,个体执行活动的可能性和成功性就会提高,反之则降低[2]。 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支 1.基本心理需求:可以从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胜任需要三个层面来分析个体的行为动机。心理需求是个体执行特定行为的源动力,不同类别的心理需求的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不同程度的心理需求程则会使个体在执行行为时产生不同强度的执行动力,从而行为结果的也是有差异的。自主需求反映了个体能够依据自我意识进行选择和执行特定的活动,这种自主决定的感觉越强,个体的自主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就越高。有自主需求的个体不希望受到来自外界阻碍或者不利因素的影响,个体希望的是”想做就做”或者“我的行为我做主”的状态。换言之,当外界环境能够促进个体进行自主活动时,个体的自主需求就得到了满足。自主需求表达了个体对自我层面的要求,归属需求则描述了个体对人际关系之间的要求。个体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社区中,个体都渴望得到来自他人或群体的关注,进而获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情感上的亲密感,这

种对亲密感的渴望实际上就是个体的归属需求。个体对亲密感的测量主要是通过主观的感知。当个体感知到的其他人或者团体对个体的关注程度越高、亲密关系的程度越深、获得的支持力度越大时,个体的归属需求的满足程度也会越高,获得的归属感也就越强。 注意:围绕归属需求,除了本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以外,可以使用社会规范的相关概念,社会规范描述个体感知到的来自他人或者团体的支持所带来的压力。别人对个体的期待越强,个体执行活动的动机也会越强。 能力需求描述了个体希望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的活动。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能够用自我效能感来测量。自我效能感指个体感知到的其能够有效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它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个体感知到的自我能力越强,个体的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 2.认识评价理论:外界环境会影响个体内部的行为动机,从而影响行为的执行状况。外界的环境因素包括三种类型:信息性因素、控制性因素、去动机性因素。 3.有机整合理论:把个体的行为动机分为内在、外在、无动机三种类型。 内在动机通常指个体的特征方面:对挑战的偏好、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不断地外界环境进行探索学习、热衷于追求自我的发展进步。外在动机则突出了外界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外在动机通常不是指活动本身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是个体为了得到某种特殊结果“被迫”采取特定的行为,比如,工人努力的工作,可能

动机理论概述

动机理论概述 一、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二、驱力理论 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内的行为。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这种理论观点认定: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最基础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接着出现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失消失。最后一种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成长需要,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而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来说,因缺失性需要已得到相当的满足,所以他们的行为是由不同类型的成长需要所决定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临床和咨询心理产生了影响,并成为其动机理论的基础。 四、成就动机理论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摘要: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文章综述了自我决定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具体内容,归纳了典型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未来研究的走向,并对该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与评价。关键词:自我决定动机;测量;应用领域 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 而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准确理解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动机的理解,并为动机问题研究的前景指明道路。一、自我决定动机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和Ryan提出的,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和自我决定的。自我决定理论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动机理论,它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人天生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努力去应对持续的挑战,并把外部经验与自我感进行整合。根据个体自我决定的程度不同,自我决定理论把人的动机分为:缺乏动机、控制动机和内在动机。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包括四个小型理论:有机整合理论主要阐述外部动机发展为内部动机的过程经历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动机;基本需要理论主要归纳了人类先天存在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系;认知评价理论主要解社会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于内部动机的影响;因果定向理论主要描述人们的先天倾向中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怎样影响个体对于环境的选择和适应。上述四个小型理论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多数的研究主要围绕前三个小型的理论展开,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考查了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影响,研究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又是怎样影响到自主动机的。 二、自我决定动机的测量 随着人们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相继编制了一些量表,用于研究不同人群的自我决定动机。目前国内使用的量表主要是对国外量表的修订。唐本钰、张承芬对 sheldon 等人编制的自我决定量表(SDS)进行了翻译并用我国大学生样本进行验证,发现同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有两个分问卷组成,共有十个题目,每个分问卷五个,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合起来

自我决定理论与工作动机【终稿】

组织行为学学报26, 331-362 (2005) 收稿日期 2005年1月8日 自我决定理论与工作动机 Marylene Gagne 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肯考迪亚大学约翰莫尔森商学院管理系 Edward L. Deci 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临床和社科心理学系 摘要:阐释外在动机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的认知评价理论在组织行为学文献中受到了初步的关注。然而,将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简单地一分为二的划分方法,使得该理论难以直接应用到工作环境中。我们要依据自主程度的不同来区分外在动机,因而有了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医疗保健和体育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描述了一种工作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并阐释了它与其他组织行为学理论之间的联系。 引言 在Vroom(1964)的期望价值动机理论的基础之上,Porter和Lawler(1968年)提出了一个有关内在和外在工作动机的模型。内在动机意味着,人们因为发现一件事情很有趣而去做这件事情,并且人们从这件事情本身获得一种自发的满足感。相反地,外在动机则需要一种手段,例如物质奖励或者口头表扬,这使活动和结果可以分离,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满足感来自于这件事情导致的外在结果而不是事情本身。 Porter和Lawler(1968年)提倡对工作环境进行建设,使得有效表现可以同时得到内在和外在的报酬,这样的结果转而也可以产生一种完全的工作满足感。这可以通过拓展工作的趣味性来达到,从而使工作本身的内在报酬更高,也可以通过依工作绩效而定的加薪、提拔等外在报酬手段达到。该模型中暗含了这样一种假设——内在和外在报酬是可叠加的,都能够增加工作满足感。 Porter和Lawler的模型,Vroom的理论,以及其他的期望价值理论都只是一种公式化的构成,其中许多确定和精炼的因素来自于详细设计的调查研究(见Michelle,1974年)。然而,调查中的一个关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可加性的分支仍存在问题和争议的。明确地说,早期的可加性假说研究发现,有形的外在报酬会降低内在动机,而口头赞扬却能强化内在动机(Deci,1971年)。这就暗示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同时积极地或者消极的互相作用,而不是互相叠加。基于几个早期的实验,认知评价理论(认知评价理论;Deci,1975年;Deci和Ryan,1980年)旨在解释外在动机因子对内在动机的影响。 认知评价理论

2016考研312心理学真题考点解析

2016考研312心理学真题考点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张明在实验室考察不同颜色对人的视敏度的影响,李亮在日常的教学环境条件下考察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两人研究方法的不同在于() A、有无自变量 B、有无因变量 C、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 D、有无研究假设 考点解析:考察额外变量的控制 2、1967年《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该书的作者是() A、斯滕伯格(R . Sternbeng)B.布鲁纳(J. Bruner) C.奈塞尔(U. Neisser) D.西蒙(H. Simon) 考点解析:考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3.病人因颞叶受伤而导致受损的功能主要是() A、听觉 B、视觉 C、嗅觉 D、味觉 考点解析:脑区功能划分 4、在裂脑人实验中,假如给被试左视野呈现"苹果"图片,右视野呈现单词"杯子",他能顺利完成的任务是() A、用左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苹果 B、用右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苹果 C、用左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杯子 D、用右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杯子 考点解析:考察裂脑人的研究,及左右脑半球功能的差别 5、若以黑色圆点为实验刺激材料,成人注意广度的平均水平是() A、3-4个 B、4-5个 C、6-7个 D、8-9个 考点解析:考察注意广度,注意与短时记忆广度区别开来 6、剥夺人的快速眼动睡眠后,让其重新入睡。其快速眼动睡眠通常会() A、增加 B、消失 C、减少 D、没有变化

考点解析:考察快速眼动睡眠所对应的心理和行为状态 7、在声音传导的过程中,中耳三块听小骨把声音最终传递到() A、柯蒂氏器 B、正圆窗 C、卵圆窗 D、前庭器官 考点解析:考察人耳生理结构和功能 8、在夜空中,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误以为浮云后面的月亮在动。这种现象称为() A、运动后效 B、诱导运动 C、自主运动 D、动景运动 考点解析:主要考察几种主要的运动知觉,注意区分每种运动知觉的现象 9、右图所示的向日葵近疏远密,它所反映的距离知觉线索是() A、空气透视 B、线条透视 C、纹理梯度 D、对象重垒 考点解析:考察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线索 10、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是 A社会比较实验B监狱模拟实验C从众实验D社会助长实验 考点解析:社会心理学的实验,需要识记 11、小明嚼口香糖玩耍时,不慎将10元纸币调到狭缝里,几经尝试,自己无法用手将其取出,最后在别人建议下,他用口香糖将其粘出。小明在开始时没有采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功能固着B原型启发C动机D知识的表征 考点解析:主要理解功能固着的概念 12、进行三段论推理时,有时会出现错误的结论。例如,"有些哲学家是诗人,有些诗人是画家,所以有些哲学家是画家"。伍德沃斯 (R.S.Woodworth)对这种错误推理的解释是 A前提逻辑量词产生的气愤影响人们的结论 B没有根据前提简历更多的心里模型 C在推理过程中没有集中注意力 D个体错误地解释了前提 考点解析:考察三段论推理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语言特征的是 A具有社会性

动机过程观_自我系统和二语动机策略研究_杨涛

动机过程观、自我系统和二语动机策略研究 62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杨涛,博士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李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 动机过程观、自我系统和二语动机策略研究 杨 涛 李 力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二语动机策略是二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个新研究领域。该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明确区分动机教学策略和动机学习策略,相关实证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动机过程观是二语动机策略研究的基础,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能为动机策略的机制给出更有力的理论解释。我们认为未来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有必要在自我系统理论框架下深入研究动机教学策略,关注动机学习策略及其培训,重视二语动机过程观对动机策略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二语学习动机;动机过程观;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二语动机策略 中图分类号:H 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10)05-0062-06 1.引言 自G ardner &L a m bert (1959;1972)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二语1 学习者的动机进行研究后,学习动机研究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对G ardner 动机理论的争议使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武和平,2001:116)。研究者开始更加关注二语课堂学习情境对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动机相关的课堂教学和学习策略逐渐成为研究对象。本世纪初至今,动机过程观和自我系统理论日趋完善,为二语动机策略研究(L 2M o ti va ti ona l S trate -g ies)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新的理论支持。G u illo teaux &D êrnye i(2008:56)认为目前对学习动机的认识和了解已经能够为二语教学提供方法支持。二语动机策略研究因此有可能成为二语动机研究者未来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对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介绍与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的策略研究概况,然后简述二语学习动机过程观和自我系统理论对动机策略研究的影响,进而提出未来二语动机策略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2.二语动机策略研究2.1二语学习动机与策略 与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的策略研究主要来自二语学习策略和二语学习动机这两个研究领域。二语学习策略研究者早已注意到了学习策略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者(O x-ford ,1990;O p M a lley &C ha m o ,t 1993)指出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吴本虎(2002),文秋芳、王立非(2003)提出的与情感相关的策略也同动机有直接关系。M acaro (2003:109)认为学习策略的运用可以提高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培训也可以帮助克服动机削弱的问题。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者虽然/更关注动机的内部结构0(秦晓晴文秋芳,2002:51),但是还有些研究者(O x-ford &Sheari n ,1994;D êrnye,i 2001a ,2005)同样也注意到了学习策略及其培训在动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D êrny ei (1994)将二语学习动机分为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环境层面,其中学习者层面正是学习策略对动机产生作用的主 要范畴。 近年来,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者(D êrny e,i 1994,2001a ;D êrnye i &C size r ,1998;G uillo teaux &D êrny e,i 2008)还针对可能影响二语学习动机的教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且明确提出了二语动机策略这一概念。D êrny e i (1994)依照二语学习动机的三个层面列出了相应的动机教学策略。G a rdner &T re m b l ay (1994)认为有必要在二语学习环境中对这些策略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D êrnye i(1996)进一步将动机教学策略提炼为10项宏观策略:1)以身作则;2)创建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3)布置合适的任务;4)发展与学习者的良好关系;5)增强学习者的语言自信;6)使语言课堂生动有趣;7)加强自主学习;8)使学习过程个性化;9)提高学习者的目的倾向;10)使学习者熟悉目标语文化。通过对匈牙利英语教师动机教学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D êrny e i &C s-i zer(1998)验证了上述10项宏观策略的存在。随着对动机过程的深入了解,D êrnye i(2001a ;2001b ;2005)又根据二语学习动机过程模型进一步讨论了这些宏观策略,并将他们归为四组:创建基础动机条件;生成学习者初始动机、维持和保护动机、鼓励积极的反思型自我评价。 综合上述二语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领域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研究者对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策略,即二语动机策略的定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二语动机策略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直接激发、保护和维持学习者动机的教学策略0(D êrnye ,i 2001b :116-117),策略的执行者为二语教师。广义的二语动机策略则指/为达到上述目的而有意识地使用的一切策略影响因素0(D êrnye ,i 2001a :28),策略的执行者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习者本人。D êrnye i 等人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如D êrny e,i 1994;D êrny ei &C size r ,1998;G uill o-t eaux &D êrnye,i 2008)多以教师在课堂环境中影响学习者二语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符合对二语动机策略的狭义定义。对于这些策略,使用/二语动机教学策略0命名更为准确,可以避免研究和应用中的误读。而上述二语学习策略研究中所提到的各种与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的学习策略,以及二语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D êrnye ,i 2001a :22)中提出的

自我决定论3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2013-04-18 08:48:04)转载▼ 标签:自我决定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转化文化分类:心理学 自我决定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其相关的分支理论如下: 一、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theory): 基本心理需要是指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的一种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可以跨文化、跨情境地广泛存在着。人类最基本的三种心理需要分别为: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 一系列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呈正相关。 二、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主要探讨了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首先,这一理论认为凡是能满足人们能力需要的即让人产生成就感的社会事件如报酬、反馈、交流、免于受到贬低性评价等,都能够增强行为的内在动机。其次,可以满足人们自主需要的环境也能促进行为的内在动机。根据认知评价理论,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的同时,还必须感觉到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地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第三,归属需要也与内在动机有关系。当个体处于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里时,会出现更多的内在动机行为。 三、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 主要探讨了外在动机的类型和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条件。该理论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类型。内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先天倾向,它是高度自主的,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外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 影响外在动机内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1)能力知觉;2)自主性体验;3)归属感。四、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 orientation theory): 认为个体具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向的发展倾向。 参考文献: 刘海燕,闫荣双,郭德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自我决定论[J].心理科学,2003,26(6):1115-1116

2016年考研心理学试题+答案+解析下载

2016年考研心理学试题+答案+解析下载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张明在实验室考察不同颜色对人的视敏度的影响,李亮在日常的教学环境条件下考察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两人研究方法的不同在于() A.有无自变量 B.有无因变量 C.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 D.有无研究假设 答案:C 解析:张明用的是实验室实验法,李亮用的是自然实验法,两种研究方法主要的区别在于实验室试验时对额外变量进行了严格控制,而自然试验控制额外变量不够严格。 2.1967年《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该书的作者是() A.斯滕伯格(R . Sternbeng) B.布鲁纳(J. Bruner) C.奈塞尔(U. Neisser) D.西蒙(H. Simon) 答案:C 解析:考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3.病人因颞叶受伤而导致受损的功能主要是() A.听觉 B.视觉 C.嗅觉 D.味觉 答案:A 解析:脑区功能划分 4.在裂脑人实验中,假如给被试左视野呈现"苹果"图片,右视野呈现单词"杯子",他能顺利完成的任务是() A.用左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苹果 B.用右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苹果 C.用左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杯子 D.用右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杯子 答案:A 解析:考察裂脑人的研究,及左右脑半球功能的差别。题目中左视野呈现“苹果”图片,投射在脑的右侧,被试用左手很容易从屏幕后选出苹果,但是语言是左半球控制的,所以被试不能口头报告苹果。 5.若以黑色圆点为实验刺激材料,成人注意广度的平均水平是() A.3-4个 B.4-5个 C.6-7个 D.8-9个 答案:D 解析:考察注意广度,注意与短时记忆广度区别开来 6.剥夺人的快速眼动睡眠后,让其重新入睡。其快速眼动睡眠通常会() A.增加 B.消失 C.减少 D.没有变化 答案:A 解析:考察快速眼动睡眠所对应的心理和行为状态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操作行为主义依然是心理学界的主流时,有一些 学者开始探索内在动机的概念(Deci,1971,1972a,1972b;Kruglanski,Riedman,& zeevi,1971:玩pper,Greene,&Nisbett,1973)。由内在动机引发的行为被界定为个 体从事某种活动仅仅是出于自身兴趣而不是受外在的操作性强化物所驱使的行 为。根据White(1959)的内在动机定义,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仅仅是出于为了获 得效能感或胜任感;而Deei(1975)则认为,内在动机驱使的行为是基于人追 求能力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决定需要的满足基础之上的行为。自此,Deei和Ryan 等人开始了对他们所界定的内在动机的研究。到20世纪so年代,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 机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 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 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为所做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构成了人类行为的 内在动机。”如今,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理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 的关于人类动机的理论体系,并被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大实践领域。 自我决定理论可分为四个分支理论,分别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ealneedtheory)、认知评价理论(Co罗itiveevaluationtheory)、有机 整合理论(organismieintegationtheory)和因果定向理论(eausalityorientation theroy)。国内研究者刘海燕、闰荣双、郭德俊(2003)对这四个分支理论做了 详细的介绍。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是一种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够给个体带来相当多 的适应上的优势。 个体行为越具有自主性则个体将在自由的方式中表现出越多的适应性行为并获得越多的个人需要的满足。 自主性对个体而言具有适应上的有利性,因为它是个体有效调节行为的基础,具有跨情 境、跨发展阶段的特点。 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促进动机的内化,同时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 有着密切联系,一些研究证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此外,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 程度还可以用来预测个体的行为表现 自我决定理论同样强调自主需要的普遍性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是一种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够给个体带来相当多 的适应上的优势

锻炼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填空7,20x1判断10x1 单选10x2 概念5x3 简答5x5 论述1x10 一、 1、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自我矛盾,学习,环境变化。 2、合理行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理性的,在决定是否参加某行为之前,会思考这些行为的含义——故而,称为“合理行为理论” 3、社会适应:又称社会健康,是指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 4、锻炼成瘾:是通过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行为成瘾;与其他成瘾行为有相似的成瘾特征;是由多种诱因所产生的。。 5、通常也将消极锻炼成瘾或锻炼过度称为“锻炼依赖” 6、青年期又被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7、个体锻炼指导的心理原则:①锻炼计划的针对性②尊重和保护锻炼者的隐私③和锻炼者建立恰当的人际关系 团体锻炼指导的心理原则:①锻炼团体凝聚力的重要性②锻炼团体的组成③锻炼团体凝聚力的培养途径 8、健康幸福感:也称心理自我良好感或感觉良好现象,是心里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健康幸福感与长期的身体锻炼有正相关关系。 9、情绪效益的测量方法:《心境测量量表》POMS,《积极—消极情感进程表》PANAS ,《锻炼诱发感受量表》FEI ,《主观锻炼体验量表》SEES 10、身体残疾: 精神残疾: 11、影响残疾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前五位因素:没有时间,缺乏指导帮助,缺乏场地器材,行动不方便,对体育没有兴趣。 12、锻炼频率:通常以锻炼者一周内锻炼的天数来表示。 13、锻炼处方:是指导体育锻炼者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锻炼的一种方式。又称运动处方。它的基本内容包括锻炼目的,锻炼形式,锻炼频率,每次锻炼持续时间,锻炼强度等五个部分。 二、概念 1、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重要品质所做的合理评价和整体感受,表现为一般的或具体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自我评价,以及对自我价值感、重要感和接受感的情绪体验。 2、应激:也称为压力,指有机体遇到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或扰乱自己平衡状态的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反应形态。 3、锻炼成瘾:是指个体对有规律锻炼生活方式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 4、残疾人:指身体器官组织功能失调的人。 5、社会自我:指个人认为他人对自己秉性或行为特征的看法。 6、流畅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忘我的全身心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当中,从活动过程本身体验到乐趣和享受,并产生对动作过程的控制感。 7、社会健康:又称社会适应,是指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 8、运动处方:是指导体育锻炼者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锻炼的一种方式。 9、锻炼强度:是指锻炼负荷强度,较为抽象的说法是负荷对身体刺激的深刻程度,通俗的说法是完成某一练习时身体的用力程度。 10、心境:是指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较持久的情绪状态。 三、简答 1、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第一,认知。即一个人智力是否正常。第二,情绪。即一个人在多数情况下是否积极乐观。第三,人格。即一个人在为人处事上有无不良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第四,社会适应。即一个人是否对自己与周边世界的关系有适切的认识,如能否适应生活环境。 2、长期锻炼的情绪效益:①、提高健康幸福感。②、辅助治疗焦虑和抑郁。③、有助于产生“流畅状态”和“跑步者高潮”等美妙的情绪体验。 3、短期锻炼的即刻情绪效益:①、改善心境状态。②、降低焦虑水平。③、减少应激和紧张。

自我决定理论 教育学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动机过程理论。他们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选择。” 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人类有机体一 直在争取自主性、自我决定感与归属感。我们在与这个世界相互作用时,每个人都需要感到我们是有能力的、有选择的,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并且我们有归属感,是某个群体中的一员。这种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有益于能力发展,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是自主需要。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的同时,还必须感觉到行为 是由自我决定的,是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外界的奖励或压力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在教育中只有由学生自我决定的学习和自主性的学习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才对其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 自我决定论包含着四个分支理论,即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因果定向理论、基 本心理需要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主要探讨了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根据该理论,所有的事件都有控制和信 息两个方面。当一个事件是高控制的,也就是它强迫学生必须以某种方式行动时,学生体验到较少的自我控制感,从而削弱内部动机;例如,老师在表扬学生时说“你之所以得A,是因为你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指导去做了。”这种高控制性的语言暗示的是,成功归因于老师。这样就破坏了学生的自我决定感和内部动机。 如果该事件是信息性的事件,它提供给学生信息以增加其胜任感,其内在动机就会增强。 有机整合理论主要探讨了外在动机的类型和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条件。 有机整合理论将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 先天倾向,高度自主,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并非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Separable Outcome)而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自我决定行为源自于自我高度整合的动机,包括内在动机以及高度内化的外在动机。该 理论强调学习动机激发的重点在于外在动机的内化。同时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从外在动机到内部动机经历了外在动机、内摄性动机、认同性动机和内在动机这一连续的发展轨迹。 外在动机:这种动机类型的个体完全遵循外部规则,其行为是为了满足外在要求或获得 附加报酬,体验到冷漠或被控制。自主程度最小。 内摄性动机:这种动机类型的个体虽然吸收了外部规则,但并没有完全内化为自我的一 部分,相对受到控制,其行为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或避免失败),维持价值感。 认同性动机:这种动机类型的个体对行为目标或规则进行有意识评价,如果发现该行为 重要,就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自我决定成分较高。

Vallerand自我决定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 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实践领域。本文主要介绍自我决定论对动机类型的探讨及其在外语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 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是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它涵盖了较多的动机类型,动态地观察各种动机类型,可以有效地评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动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国内的外语研究者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利用这一理论研究中国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者可以利用这一理论对中国的外语学习者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作为一种新的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将动机按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视作一个连续体.其基础是有机辩证元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自我决定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体现了动机研究的趋向,为众多的动机理论的整合提供了基础. [编辑本段] 自我决定理论对动机的分类 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外部动机(Extrin sic motivation)和无动机(Amotivation)三种类型。 1. 内部动机的类型 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Deci 和Ryan,1985)。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Vallerand(1997)把内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 (1)了解刺激型(IM-Knowledge)。它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新的知识,了解周围的事物,探索世界,满足个人好奇心或兴趣的动机类型。如:喜欢了解说英语的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2)取得成就型(IM-Achievement)。它是与个体试图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相关的动机类型,在这种动机的调节下,个体遵循内在需要迎接挑战,超越自我。与了解刺激型动机比较,它具有更多的自我决定的成分。如:在英语课上表现良好会感到很高兴。 (3)体验刺激型(IM-Stimulation)。它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内部动机形式,个体把行为完全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从事某种活动是为了行为本身内在的快乐。在这种动机驱动下的外语学习者通常认为英语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因此在听或者说英语时感到很愉快。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1 引言 自我决定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由美国两位心理学家Deci和Ryan一起创立,之后又取得一系列进步与发展。自我决定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建构的理论,现在还具有强大生命力。 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四大“子理论”为:因果定向理论、有机整合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目前,自我决定理论依然在不断发展,Deci和Ryan也在继续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以求更全面地阐述和解释自我决定理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假设都很多,本文试图从自我决定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研究、应用和评价对自我决定理论的诸多研究和理论进行整理。从而更好地为后续研究服务。 2 自我决定理论的产生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在研究主题上具有某些人文科学的特点,如研究价值观、幸福感、自由等主题;而其研究方法又是实证的方法,具有科学实证主义传统,强调用实证的方法对一些主观性比较强的课题进行研究。。 2.1 哲学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在哲学上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的影响。 2.1.1 现象学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首先,现象学中的意向性学说强调人的意识能构造“对象”,启示自我决定理论要重视自我的主体性;其次,现象学中“生活世界”学说有关自我世界的观点被自我决定理论吸收,自我决定理论以自我为研究对象,关注“整合”,注重对个人内在需要的研究;最后,现象学认为本质即现象,受其影响,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过程重视整体性、关联性、情境性,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 2.1.2 存在主义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存在主义将“人的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重视和强调人的意志、责任心等(林烨,2008),受其影响,自我决定理论强调要研究人的内在及其个人特征。表现为:自我决定理论关注人的价值观问题、同一性和辩证性问题、自由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