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对一个世纪性的伟大领袖的最好纪念,是把他的未竟之业进行到底。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首先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其次,在于他力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打开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虽然,毛泽东的探索没有获得成功,但他却为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许多正确的和错误的经验。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清理毛泽东的历史遗产中,纠正错误,继承正确和开拓创造,终于完成了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它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提出的新阶段的历史任务,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代替旧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新的一轮世界社会主义的周期运动,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新纪元。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出色地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回顾和考察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而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殊矛盾性,有其不同的历史任务。在这里,我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为实现其阶段性的任务,大体上花去了40年左右的时间。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运动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欧洲最发达国家的历史中上升到了首要地位,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物质条件。在这一阶段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人类业已创造出来的优秀思想成果,深入考察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经

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实践的经验,为无产阶级制定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理论和革命策略,并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最纯粹的一般理论设定,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性的“社会”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第二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1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社会制度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世界矛盾的焦点和革命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世界历史跨进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里受到严峻的挑战,却在东方落后国家开辟了新的道路,并在俄国首先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在这一阶段里,列宁高举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俄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崭新的理论形态——列宁主义,而且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性的“社会”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发展为一国首先胜利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的制度”①,即“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第三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是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世界资本主义诸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进一步发展并在欧亚一系列国家取得胜利,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列宁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②的发展模式,作出了至今仍有直接实践意义的“新经济政策”的理论贡献。但是由于列宁身后的苏联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斯大林抛弃了“新经济政策”体制,在列宁早先的“国家”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并把它绝对化、神圣化,把苏联的一国模式发展为多国的普遍模式,造成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领导、一条道路、一种模式的高度僵化的局面。第四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现在,是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发展的阶段。它的核心和实质,是要探索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建设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这一阶段是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两种社会制度在相互对峙和相互竞争的复杂关系中都着力于内部的调整与革新的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借助

当代科技革命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力量,获得了相对繁荣稳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优势。而世界社会主义各国在探索革新的道路上,则发生了一连串的失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1956年以来,社会主义各国都在探索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但这种探索在许多国家里不但没有获得成功,而且到头来还断送了社会主义。只有中国共产党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经过两代人的多方面的探索,终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从而成功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发展的历史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无疑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最积极、最辉煌的思想成果。它宣告了国家集团性的单一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为社会主义向着民族多样性的方向发展,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中国有句老话:“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是同一种桔子树种在不同的地方,就会结出不同的果实。社会主义也是这样的,它在不同的国家必然会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特点。虽然社会主义是一种国际现象,但它必须植根于各个国家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传统的土壤中,才能生存和发展。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又是很不平衡的,正是这种不平衡性,即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要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可以这样说,社会主义多样化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必经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第四个阶段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不仅表现在它成功地解决了新阶段提出的历史任务,而且还表现在它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首先在于它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四大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几十年间,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但是总的来说还需要很好地探索。特别是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

,使得这个问题更加令人深思。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首先在东方落后国家里取得胜利。这是一种奇特的历史现象。列宁曾经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说,世界历史演进得如此奇特,到1918年竟产生了社会主义的分开两半:一半是德国具备着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一半是俄国具备着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条件。俄国“在政治制度方面,在工人政权的力量方面,比不管什么英国或德国都要先进,但在组织像样的国家资本主义方面,在文明程度方面,在物质和生产上‘实施’社会主义的准备程度方面,却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③。20世纪实践的社会主义未能沿着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思想轨迹发展,像俄国、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之后,马上就提出了一个马克思恩格斯未曾遇到的新问题,即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首先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打破了传统的经典社会主义的观念,承认“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④。他曾经设想,“以市场、商业为基础”⑤,通过发展“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但是,列宁的探索在苏联的往后发展中被打断了,探索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了。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探索未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遗志,进行了历史性的拨乱反正,终于找到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连续不断的探索,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到建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轮廓,到形成和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充分表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的理论勇气。党的十三大提出12个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定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党的十四大在十三大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五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科学地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9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次系统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

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毫无疑义,这一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的最新的理论形态,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意义。其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还在于它用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新思想和新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四大阐发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9个问题的基本观点,有些是前此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的、或没有完全解决的观点。如: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的模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利用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执政党的党风建设;革命统一战线;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而大部分则是从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未曾遇到和未曾提出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两个主体、两种补充: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三项基本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四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三步走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先富后富的辩证法;一个领导核心三种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依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等等。所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不仅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而且连同上面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新的理论形态。再次,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出现,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新的理论支柱,只有这

样,才能建构新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没有自己的理论支柱?这个理论支柱又是什么呢?我以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台柱,三大理论基础。正是这三大理论柱石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初始阶段(世界社会主义还处在初始阶段的理论,提出和阐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使得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落后国家,都不能搞纯粹的社会主义,不能搞马克思原先所设定的那种完全的属于高级形态的社会主义,从而纠正了过去那种远离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脱离人民群众觉悟的程度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的关心,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错误认识和错误做法,把社会主义再一次置于现实的科学基础之上,使科学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现实主义的理论光芒。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突破,是科学社会主义新的重大发展。这两大理论的确立,进一步揭示了现实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它鲜明地表明了自己不同于传统观念的和以往实践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有两个突出的理论基点:一是“两制分开”,即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是应该也是可以适当分开的;二是“两权分离”,即公有制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应该也是可以适当分离的。理论上的这种剥离,不仅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而且为深化改革的实践开辟了崭新的道路。根据“两制分开”的原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不能改变的,而社会主义体制则需要根本改变。这样,它就顺理成章地回答了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诸多问题。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原理,在这里也就豁然开朗了。根据“两权分离”的原则,国家作为全社会的代表者占有生产资料,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性质;国家把生产资料交由企业去组织生产和经营,实行政企分开,赋予企业以独立的自主权,并承当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这不仅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扫除了理论的和实践的障碍,而且也是适应现代的社会化生产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有如《资本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论》对于列宁主义

。没有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内容的社会政治理论形态,是不完全的、缺乏生命力的理论形态,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是不能视之为相对独立的新的理论形态的,更谈不上什么发展新阶段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不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终形成奠放了最后一块基石,而且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重要内容。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自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全世界的资产阶级都断言,20世纪的社会主义试验已经宣告失败,21世纪必将是社会主义在地球上彻底消灭的世纪。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和深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人们,也大谈什么社会主义是“空想”,想用“空想”这个非同小可的字眼来铲除前此以往的所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现在,他们中的有些人不得不承认,西方资产阶级未免高兴得太早了。这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在前苏联一些地区和东欧并没有销声匿迹,而且还在于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新的革命。这种情况有如马克思在创建科学社会主义时所说的,“人民拥护共产主义,同时又分裂为许多不同的派别。改造这些各不相同的社会倾向的真正运动不仅没有日暮途穷,而且只是在现在才真正开始”⑥。我们可以这样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过三十年的分裂,改造社会主义的真正运动只是在现在才真正开始。不论是以后苏联东欧的马克思主义的再度兴起,还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已经不是也不可能是原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列宁、斯大林开创的社会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走到了尽头。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宣告了社会主义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运动形式的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一历史现象曾经迷惑了不少人,至今仍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失败了,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对此,邓小平曾经适时地指出:“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⑦其实,在苏联东欧陷于毁灭的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而是过时的社会主义模式。这里用得着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讲过的一句话:“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⑧原则是永存的,运动形式则是多样的。本世纪的最后10年,是社会主义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历史转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中国共产党人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仅为传统的社会主义自

我更新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而且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能够作为新时代和新纪元标志的东西,不仅仅是一种新理论,而主要地是一种新的实践,严格地说,划时代意义的东西不是完成于纯粹的抽象的理论之中,而是完成于实实在在的实践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理论本身的价值。伟大的理论,产生于伟大的实践,又指导着伟大的实践。党的十四大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4年改革实践,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正是这一伟大实践,使得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得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使得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世界风云剧变的严峻考验,显示出自我更新的强大生命力。总之,正是这一伟大的实践,给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巨大的历史推动力,把科学社会主义推上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巨大的物质世界,这是没有疑义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还将给世界社会主义的往后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内容,这也是没有疑义的。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起点的新一代的社会主义,不能不深深地打上时代特征的烙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几个资本主义大国尚占据着世界历史的支配地位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自主和自强,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战略策略,不能不改变传统的历史面貌。列宁曾经做过这种尝试,他十分肯定地指出,在西方一些大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到来以前,率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落后国家,其经济关系或经济体制的类型,只能实行上面集中、下面自由贸易这样的“一种独特的国家资本主义”⑨。列宁的这一思想由于当时的条件不够成熟、又由于列宁只有短暂的实践而未能实现。长期以来这一思想一直被人们置于遗忘的角落里,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又一次把它重新挖掘出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新的时代内容。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辟的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比较传统观念的社会主义有着许多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它已经不再是向着纯粹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方向发展的传统观念的社会主义,而是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新的实践的社会主义。在这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纯政治上抽象对立的两极,而是经济上的合作伙伴关系。社会主义不再以不断割资本主义尾巴来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而是要把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帮手,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在前进的道路上绝不再是简单地排斥和否定资本主义,而是要同资本主义结伴同行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因此,现代的社会主义必然是带着有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第二,它已经不再是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而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企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将不再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生产和分配,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和分配。企业将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这种社会主义是企业市场社会主义,它不仅主要地要通过企业的市场竞争来有效地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而且还要借助和依靠市场来同资本主义发生经济联系,有效地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第三,它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的没有人剥削人现象的社会主义,而是在事实上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剥削现象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是,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实际历史进程,还没有能够提供足以马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物质条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而阶级的消灭则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阶段为前提的。所以,新一代的社会主义不会也不应该把消灭阶级和阶级剥削放在首位,而应该把创造消灭阶级和阶级剥削的物质基础摆在首位。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了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能不在原有存在的阶级差别的基础上适度发展资本主义。而只要有资本主义因素、成分的存在,就必然会有剥削现象,就会产生两极分化,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码常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不可能的,相反地,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有某种扩大和发展的趋势。对此,我们应当有足够的和充分的思想准备。第四,它已经不再是封闭的、僵化的狭隘地域性的社会主义,而是开放的、高度灵活的世界历史性的社会主义。这种新的社会主义不再是作茧自缚、闭关锁国,脱离世界市场,远离世界文明发

展大道,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参与世界市场竞争,把社会主义经济推向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去,吸取养料、经受考验,以求发展壮大。因此,这种新的社会主义实现的程度,将越来越受世界市场力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国际社会生产状况的制约,从而也就将越来越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了。也就是说,一国社会主义实现的程度不仅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努力,而且还有待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所以这种新的社会主义是直接地同世界历史相联系的,它既不能超越自身的发展阶段,也不能超越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毫无疑问,建设这种开放的社会主义要比以往那种封闭的社会主义更长期、更艰巨、更复杂、更伟大。同时,也更具风险,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总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革命性变革闯出了一条新路,树立一个榜样。事实上,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并在短短的几年里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还不甚理解,还不能跳出传统社会主义的思想框架,但在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前,也不能不或多或少地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某种程度的复兴,并不是没有现实和历史的意义。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将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情况正如党的十四大所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10。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注释①⑤《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第221页,第506页。②④《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第83

页,第367页。③《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285页。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94页。⑦《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第208页。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677页。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第376页。⑩《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55页。摘自:《毛泽东百周年纪念》

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性

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性 电气工程学院周志航201530254008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将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项空白。我们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不断再认识,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一种系统的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这是在马克思时代不曾提出和不能解决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活于19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代,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研究是根据西欧、北美文明国家的实际,以英国为典型,做出有关的理论结论的。所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是从我国具体情况出发,坚持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也就是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 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和文化都相当落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不可能迅速地创立起社会主义较高发展阶段所要求的那样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因而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还只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上。这就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回顾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正是在对我国国情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从“社会主义建立”与“社会主义建成”两个概念的区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无一不是同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和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需要经过长期努力的估计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同我国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的充分估计联系在一起的。相反,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的二十多年间,我们党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之所以屡犯“左”的错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我们往往忽视了经典著作作家分析问题的严肃、科学的方法,喜欢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家的个别结论和个别观点,把马克思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情况而设想的社会主义作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实践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吞活剥。对国情一知半解,都将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做出不正确的估计,从而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和立论基础,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认真研究和探讨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国情和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国是人口大国,社会发展程度也不均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物质基础还很薄弱,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会财富的积累,还需要持续不断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阶段必然是长期性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私有制,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必要手段,当社会主义发展达到极限,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高度丰富,文化素质高度发展的时候,社会分配制度由现在的按劳分配过度到按需分配,就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使命,私有制和剥削自然消失,步入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方法论

1.1.1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客观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客观实在性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这些客观现实出发,科学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具有客观性的一种认识形态。 (2)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科学应该是认识的概括、抽象,因而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形态。 (3)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形态。正如罗素所说的,“科学总是一支未完成的交响曲”。由于人们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科学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近似地反映客观实在。 “科学方法论”的界定 在“科学方法论”的语言结构中,“科学”只是个限定词,是对主词“方法论”的内涵和外延的规范。因此可以将“科学方法论”理解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一般认识原则或理论学问。一般而言,科学认识又包括两个层次,即经验认识层次和理论认识层次。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指对事实的积累以及概括、综合、分析,从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的阶段。所谓理论认识层次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并形成具体领域理论体系的阶段。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然哲学时期。16世纪以前,以直接观察,直觉猜测和形式逻辑推理为主要方法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直觉观察时期。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得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鸩鲁等等。这一时期的科学方法基本属于经验方法范畴。 (2)分析方法为主阶段。16~19世纪,各门学科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各自形成独立的学科和自己的研究方法。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一书问世,给当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书中着重探讨了经验归纳法。与此同时,笛卡尔在《谈方法》一书中,从唯理性的演绎论出发,强调理性的推理和分析。 从而奠定了当时以分析为总体特征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伽利略、牛顿、休谟等。 (3)辩证方法为主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论和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关注过程以及各种过程的整体性联系的科学,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开始采取辩证方法,在研究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对象整体的性质和功能,这一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天体演化学等现代前沿科学成果的证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空想社会主义诞生以后,其思想理论的发展,是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数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名字,传颂着很多不朽篇章,留下了众多动人的故事。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从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阶段。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像一群灿烂的新星呈现在人类思想史上,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闵采尔、托马斯?康帕内拉、杰拉德?温斯坦莱等人。他们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阐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幻想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 托马斯?莫尔(1478—1535)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鼻祖。他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天资聪颖,14岁时就到牛津大学深造。在大学里,莫尔阅读了大量人文主义著作和古典作家的作品,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他最喜欢读的书。大学毕业后,他很快成为出色的律师和知名的议员,还担任过下议院议长和大法官,但他没有满足于锦绣仕途和荣华富贵,而是致力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他亲眼目睹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对“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深有感触,这引起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当时意大利著名航海家韦斯甫契的游记风靡整个欧洲,他在游记中说,在巴西南纬18度的地方留下了24个人,在那里安家落户。莫尔遂决定假借24个人中的一位,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于是写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莫尔在书中控诉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他说: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致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1535年7月7日,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任英国教会的首领被判死刑。有人规劝莫尔悔过,他回答说:“自由的代价的确很高,但是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在走向刑场时,他从容告别家人,面无惧色,一路谈笑风生;临刑前,他对刽子手说:“我的脖颈短,好好地瞄准,不要出丑。”莫尔被杀害后,其头颅被悬挂在伦敦桥上示众。

论科学思维及其重要性

论科学思维及其重要性 作者:花殿下 高士其:“思维科学是培养人才的科学。”要培养一个人成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因为单纯的进行知识与技术的灌输而没有一种正确思维方法来予以归纳整理和指导应用,是不能成为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它只能造成头脑僵化,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代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技术活化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之中去。 科学思维指导着科学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在我们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何谓科学思维呢?在此,我们深入地去了解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即形成于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思维必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它们是:逻辑性原则:逻辑性原则就是遵循逻辑法则,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科学认识活动的逻辑规则,既包括以归纳推理为主要内容的归纳逻辑,也包括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内容的演绎逻辑。科学认识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反复过程,是归纳和演绎的统一;方法论原则:所谓方法论原则,就是掌握方法准则,实行分析与综合的结合。分析与综合是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分

析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历史性原则:历史性原则就是符合历史观点,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科学思维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历史是指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认识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概括反映,亦即历史的东西在理性思维中的再现。历史是第一性的,是逻辑的客观基础;逻辑是第二性的,是对历史的抽象概括。历史的东西决定逻辑的东西,逻辑的东西是从历史中派生出来的。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在科学思维中,特别是在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有着重要意义。 科学思维的三个原则,在逻辑上要求严密的逻辑性,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在方法上要求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在体系上,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科学是发展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也是发展和变化的。路甬祥:“大凡在近现代科学上能独树一帜,在理论上有重大发现,在技术上有划时代明创造的卓越科学家和发明家,往往都十分重视在哲理思维引导下的科学思维,并在科技方法论上显示了新颖独特的风格”。科学思维与我们的生活处处相关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思维及其方法,把握时代的发展。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对一个世纪性的伟大领袖的最好纪念,是把他的未竟之业进行到底。毛泽东的 伟大历史功绩,首先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其次,在于他力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打开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虽然,毛泽东的探索没有获得成功,但他却为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许多正确的和错误的经验。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清理毛泽东的历史遗产中,纠正错误,继承正确和开拓创造,终于完成了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之所以 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它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提出的新阶段的历史任务,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代替旧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新的一轮世界社会主义的周期运动,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新纪元。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出色地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把马 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回顾和考察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而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殊矛盾性,有其不同的历史任务。在这里,我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为实现其阶段性的任务,大体上花去了40年左右的时间。 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社会 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运动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两大阶级一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欧洲最发达国家的历史中上升到了首要地位,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物质条件。在这一阶段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人类业已创造出来的优秀思想成果,深入考察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经

评关于科学进步的三种主要观点

评关于科学进步的三种主要观点 当代科学哲学家在科学进步问题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模式,稍微细一些可分为逻辑经验主义的积累发展观、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试错法式的进步图式、库恩纯历史的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科学革命观、劳丹解决问题的历史标准、普特南等科学实在论者将客观真理与人的历史活动相结合的积累发展观,以及夏皮尔介于历史主义和实在论之间的科学进步模式,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科学进步的观点。总起来看,最有代表性的主要科学进步观有三个:一是逻辑经验主义和波普尔的进步观点,二是历史主义的观点,三是科学实在论的科学发展模式。本文试图分析、比较和评论这三种模式,并简略地讨论科学发展模式多元并存的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的进步观 传统的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是建立在证实主义基础上的积累发展观,在数十年内这种思想占了主导地位。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区别,把科学发展看作是在知识大厦中不断添加不依赖于理论而存在的新事实,旧理论不断地被更普遍、更广包的新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进步观描述的图景正是新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不断地发展、修改、扩展、纠正和重新解释旧理论的持续过程。因此,这是一种渐进的、非革命的、改良的积累发展观。 这种积累发展观在方法论上可分为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两种倾向。归纳主义者相信科学经过经验归纳从经验命题或原子命题而得出带普遍性的科学命题。而演绎主义者则认为科学是从普遍命题和事实命题或初始条件相结合而对科学理论提供的因果说明。与逻辑实证主义关系复杂的波普尔在1959年发表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提出过一种简单的演绎说明模型:“对一个事件作出因果说明意味着运用作为演绎前提的一个或多个普遍定律,并与某些单称陈述即初始条件相结合,演绎出一个描述该事件的命题。”([1],p.59) 这就是说,演绎主义者认为,一个经验命题可以从多个普遍定律和关于特定系统的事实而演绎出一个理论,以此对经验定律提供说明。运用于科学理论的进步,后起的科学理论与以前的理论相比,所描述和预测的事实、所提供的说明更为精确,所适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因此先前的理论被包含在后起理论之中。此类科学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牛顿力学与开普勒和伽利略定律的关系。牛顿在其力学着作中从自己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了开普勒和伽利略定律,并指出,用他的理论可使开普勒定律适用于简化的太阳系模型。但牛顿的理论表明,当采取非简化方式考虑行星间的引力时,开普勒定律就仅仅是一种近似。 许多科学哲学家认为,物理学的这一典型例子证明了科学积累发展观的正确性,现代科学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至少表明库恩的科学革命观并不是科学发展的唯一模式。在这些哲学家看来,只要加上某些限制条件,可以将一切科学进步均以统一的积累主义的方式加以分析。这是库恩提出科学革命模式后经验主义者所作出的一种回答。 波普尔在后来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科学观时,改变了上述早期演绎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此时他所提出的是以否定的方式出现的演绎主义。在他看来,科学发展遵循的不是归纳法,而是否定后件从而否定前件的特定的演绎法,即从一个普遍陈述(理论)推导出可观察的单称陈述,然后以经验证伪这个单称陈述,从而否定作为前提的普遍陈述。因此,科学发展是以试错法不断地提出问题、尝试性解决、消除错误、最后证伪理论的过程。波普尔承认科学必定发展和进步,连续性增长是科学知识的理性特征和经验特征的表现,但这种连续性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地****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即证伪理论。([2],pp.308-309)可见此时的波普尔放弃了前期演绎主义的观点。在讨论开普勒定律与牛顿理论的关系时,他不再以传统的演绎主义方式作出说明,而是认为牛顿理论可以解释开普勒定律,但却不能从开普勒定律演绎出来。在考虑这一问题时,波普尔也改变了自己关于一般通过经验证伪既成理论而得出新理论的看法。因为开普勒定律并没有被经验证伪;牛顿是在试图解释天体和地面力学定律时得出自己的科学理论的。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和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不同的两个方面,他们既有本质上的区别, 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一,科学技术: 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 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第二,文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说:" 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 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 科学技术不完全是文化, 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介质, 当这种载体和介质与文化的功能相同时, 科学技术便具有了文化的特征, 反之则不然。文化也不完全是科学技术,但可以借科学技术的力度加大和扩展自身的功能, 发挥深远而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与文化共生共存, 文化或文化产品本身就

离不开科学探索和发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同层次科技发展导致不同的文化层次。日本学者森谷正规曾指出:" 每一个国家的技术和制成品, 都是该国文化的产物" 。 二、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结构, 丰富和更新了文化的内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一个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着的理性工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 推进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在文化的发展中的媒体文化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文化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图书等内容, 它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征。科学技术与媒体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科学技术是传媒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媒体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科技的传播与发展。 (一)科技水平决定新闻传播的发展 1844年, 莫尔斯发明电报。不久, 人们就用它来传播新闻。 20 世纪,美国和英国相继用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传播新闻。随着无线电技术、电视技术以及后来的卫星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新闻传播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 (二)在当代利用科学技术传播手段上, 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莫过于卫星传播和网络传播 三、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论科学的真理性

论科学的真理性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 学号: 20XX年X月16日

论科学的真理性 摘要 人们逐渐地将科学理论和认识与真理看作对等,但实际上科学理论与认识不一定是对的,更不一定是真理,由于它们摆脱不了主体的干预而难以成为真正的真理,该成为相对真理。而相对真理就是为了最终的绝对真理而服务的。 关键词:科学,真理,科学真理,相对真理 正文 一、科学技术的存在与发展 《新华字典》中将科学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而《辞海》中注释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对科学的严格定义是指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在西方世界兴起的一种以自然为研究对象,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推理工具的文化现象。指物理学、数学、天文学以及化学、生物学、地学的一部分。 科学要求实事求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从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对“日心说”的进一步证明,到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进化论并否定了宗教的神创论,再到现如今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科学逐渐深入人心,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二、真理 科学上所说的真理是利用逻辑的科学方法获得或经过验证而来的结论。近代的科学旨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用知识(理论)与完整实验证明出真理。在将知识的研究归纳和系统化后,便成为科学中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为真理是人们认识的成果,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此不能将其与客观实在等同。另外,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即真理的内容是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不依赖人的主管意志,真正的真理是不会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更重要的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事件,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真理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个对立统一的基本属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探索的结果,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不依赖人的。而真理的相对性是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任何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基础,足够多的相对真理结合即为绝对真理。但是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我们现在认为的绝对真理也可能在某天变成了相对真理。 三、科学真理 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科学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认识问题逐渐成为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而科学的真理性也逐步成为了科学认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 科学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这个本质和规律就是科学真理。科学真理是一种认识,它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而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教学大纲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使用和任务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是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及新变化,理解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而加深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设置该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以更深刻的视角理解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强化共产主义世界观。 基本要求是: 1、系统掌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 2、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3、灵活掌握当代社会主义出现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完整理解其科学的内涵; 4、能初步运用社会主义新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观察与时俱进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 三、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学生 2、教学方法: ①文本解读法。对一些基本理论的讲解以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为依据,力争传授给学生完整准确的基本观点; ②故事穿插法。为了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理论讲解中,穿插一些活生生的现实事例和现象; ③存疑追问法。尽量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从问题入手,通过师生双向交流,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 四、教材和课时安排 1、教材:采用李刚、陈勤等主编的《社会主义新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做教材。 2、课时:本课程大致安排60个课时,开设一个学期。

第一章重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开辟学生观察认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视角,并宏观地了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基本任务和内在要求。 二、基本要点 1、社会主义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首先主导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 ②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 ③社会主义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产物; 2、公正与平等是社会主义的不懈追求 ①资本主义、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西方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正与平等”; ②建立在幸福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公正与平等; ③公正与平等是社会主义不懈追求的理想和价值目标; 3、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 ①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 ②解放、发展生产力尤其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 4、开放与发展是社会主义长葆活力的内在要求 ①社会主义是开放与发展的体系; ②开放与发展是社会主义长葆活力的内在要求; 三、本章难点 ①社会主义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产物; ②公正与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萌芽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外社会主义萌芽的概况,从历史发生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基本要点 1、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概览 ①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②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③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2、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空想 ①“天下大同”思想; ②“大同理想”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姓名:成慧萍 班级:2009级法律 学号:00969007

【摘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思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在对过去经济建设中遇到问题的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并且经历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改变,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物质文化追求到精神文化追求的变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另外,在国际的竞争和面临的国际压力,要求我国重新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个长久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指导思想,指导我们逐步推进现代化,促进我国向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那就是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和根本要求,十七大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以人为本”内在地规定着为谁发展的问题即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人是发展的目的。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统筹”都在说明“如何发展的问题”,即说明发展的方法、手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良好的照顾和爱抚,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可信的地方。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也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儿童渴望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反之,如果父母过分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一种羞耻感。这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对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影响。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他们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掌握新的任务。此时父母或教师认可儿童的活动并进行恰当的指导,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获得发展。反之,如果父母嘲笑儿童的探索,或过多干涉,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这个时期,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开始体会到能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教师和长辈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将增强儿童的胜任感,有利于形成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遭受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往往是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着忠诚的实现。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来,其所想、所做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自我同一性。如果不能整合,将会导致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延迟,产生同一性危机。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感。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能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为一体,获得共享的同一性。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个体会变得冷漠,回避人际交往。 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能力,而主要是指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一个人即使没有孩子,只要能关心、教育孩子也可以具有繁殖感;反之,其人格贫乏和停滞,这个人便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8.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立足点,也是理解十七大报告精神的一把钥匙。 一、我国21世纪初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转到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首先是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说,几年前这种阶段性变化表现还不是十分清晰,那么,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普遍地感受到,确实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显示出来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一)从经济发展看。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整个中国大

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同时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仅经济总量需要继续增长,更艰巨的任务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 (二)从经济体制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各个领域的改革在继续推进。同时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何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改革,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从人民生活看。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衣、食、

浅谈科学发展观

浅谈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一重要理论提出后,受到人民群众高度评价,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人的思想和工作还没有真正转到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实践要求上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就有些人把发展的真理性要求和发展的价值性取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事实上,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和“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就必须进一步从真理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角度来深刻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一实践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党的基本路线是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制定的,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是一种真理性认识,同时这一基本路线又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要求,是一种价值性需求。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最宝贵的经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之所以成为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之所以成为根本要求、政治基石、活力源泉,说到底,其原因就在于,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达到了真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的高度统一后所确立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正确路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实践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主义,是按照真理性要求,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并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应该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发展理论

1.生理“我”的自我评价 生理“我”是指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设计我们对身高、体重、容貌、性别、身体状况等的认识和情绪体验。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信、自尊等自我体验的高低。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试着完成以下自测题。回答无对错之分,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在空格内填入相应的答案,或圈选相应的选项。 1)我有___cm高,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身高。 2)我有___kg重,我(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体重。 3)我是(男,女)性,我(完全认同,比较认同,无所谓,比较不认同,完全不认 同)我的性比属性。 4)相对于其他人,我长得(很漂亮,比较漂亮,一般,不太漂亮,根本不漂亮),我

(很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我的容貌。 5)我最满意的身体部位是(眼睛、鼻子、耳朵、嘴、眉毛、头发、皮肤、胸部、腹 部、背部、臂部、手臂、掌、腿、足),或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他人对我外貌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的身体状况(非常好,良好,一般,有点不好,非常不好)。 8)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我感到精力(很充沛,比较充沛,一般,有点不充沛, 非常不充沛),思维(很清晰,比较清晰,一般,有点不清晰,非常不清晰)。 9)我(曾经,现在,从未)患过大疾病。如果有,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病对 我现在的生活影响(非常大,比较大,一般,轻微,没有)。 10)我现在(患有,不患有)慢性病。如果有,是_________________,该病对我现在 的生活影响(比较大,一般,轻微,没有)。 2.社会“我”的自我评价 社会“我”是我们队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认识,包括与父母、同伴和老师的关系以及自己子在这些圈子里的地位。 通过以下试题,你可以增进对社会“我”的认识。 1)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 们与我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说明科学美是确实存在的,科学是真与美的统一,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三方面,并一步论述了科学审美在科学创造中三种作用。 关键词:科学美形态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审美 一、科学美客观存在 正象在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 问题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毫无疑问,很早科学家们就懂得科学中蕴含奇妙的美。哥白尼在《天体运动论》中第一句话是"是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哥白尼选择这样一句话开始他的著作,清楚地表明了他是多么欣赏科学中蕴含的美。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象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二、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 科学的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见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具有规律可寻。宇观世界如此,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科学史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被人们称为"科学的艺术品",决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科学(科学实验、理论、公式)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能够把握客观实在,反映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与统一,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三、科学美的形态 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

论科技发展的利与弊

论科技发展的利与弊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论科技发展的利与弊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科学技术也飞速发展,科技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科技的发展在创造着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毁坏着生存环境,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本文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科技推动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怎么让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存发展更有利,更能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也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恒久的课题,我们应该立足于满足人类自身生存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利用好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创造生活而不是毁坏生活。 关键词:科技发展;利与弊;可持续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创造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果,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解放思想的重要武器,是人类发展与完善自身的深刻、内在的动力。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发展在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毁坏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这取决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方式。 一、科技发展的利 第一,科技发展推动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各个领域的机械化使得生产力成几何倍数提高,满足了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需求,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实际应用,人类生存最重要的饥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第二,科技发展丰富了、方便了人类的生活。网络计算机的出现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看电影,听歌,聊天,可以足不出户,便知晓天下大事,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快捷,还可以网上购物,节约上班一族宝贵的时间。交通工具的发展让出行越来越方便,飞机、汽车、轮船等无论你想要去哪个国家,或者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你总会找到合适的交通工具,并且很快就能到达。正是科技的发展我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第三,科技发展保障了人类生存条件。相比过去,人类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这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存时间,而医学领域的科技发展将这一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过去不能医治的疾病,现在大部分都能根治,小到发烧感冒,大到癌症、器官移植等,使很多家庭避免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好的享受生活。 当然科技发展的带来的好处还有很多,没有科技发展,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是科技发展将人类从水生火热的年代拯救了出来。 二、科技发展的弊 科技发展的弊端体现在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认识不足,沿着传统工业文明的轨迹,不断提高征服自然的科技能力,满足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而片面追求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也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