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编)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每日一题

(精编)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每日一题

(精编)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每日一题
(精编)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每日一题

专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噬菌体为子代DNA复制提供了模板和逆转录酶

B.适当时间保温后进行②操作,使细菌外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C.由该图分析可知,实验结果可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该实验得到的子代噬菌体中,大多数含有放射性32P

【参考答案】B

“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1.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只含有S元素

B.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利用细菌的DNA作为模板进行DNA复制

C.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可能是因为35S进入了宿主细胞

D.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释放的大量子代T2噬菌体中含32P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很小

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时,做法是

A.分别用含35S和32P的人工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B.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T2噬菌体

C.分别将35S和32P注入鸡胚,再用T2噬菌体感染鸡胚

D.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动物血清培养T2噬菌体

3.有a、b两类噬菌体,它们均己被32P或35S中的一种标记过。将a、b噬菌体分别侵染甲、乙两管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内放射性物质的位置,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结果表明a的蛋白质外壳和b的DNA均有放射性

B.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2P,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5S

C.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可侵入大肠杆菌内

D.伴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将逐渐增强

4.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基内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噬菌体增殖所需的原料、酶、能量均来自细菌

B.在t0~t1时间内,噬菌体还未侵入到细菌体内

C.在t1~t2时间内,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导致细菌大量死亡

D.在t2~t3时间内,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

1.【答案】D

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都含有31P,只有少量的噬菌体含有32P,D正确。2.【答案】B

【解析】噬菌体是专门寄生于大肠杆菌的病毒,所以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A项错误;先分别用含35S 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得到35S和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后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35S和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即可得到35S标记的噬菌体和32P标记的噬菌体。综上所述,B项正确,C、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甲分析,上清液中具有放射性,而沉淀物中没有放射性,说明a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根据题干信息和图乙分析,沉淀物中具有放射性,而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说明b标记的是DNA,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5S,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2P,B错误;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可侵入大肠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面,C错误;伴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总量不变,而比例将逐渐减弱,D错误。

4.【答案】B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侵入细菌时噬菌体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合成子代噬菌体需要的原料、酶、能量都由细菌提供,A正确。在t0~t1时间内,噬菌体和细菌的数量基本稳定,此时噬菌体可能还未侵入到细菌体内,也可能已经侵入到细菌体内,只是细菌还未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B错误。t1~t2时间内,细菌大量死亡是由于噬菌体的侵入,C正确。在t2~t3时间内,细菌裂解死亡,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D正确。

(精编)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每日一题

专题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噬菌体为子代DNA复制提供了模板和逆转录酶 B.适当时间保温后进行②操作,使细菌外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C.由该图分析可知,实验结果可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该实验得到的子代噬菌体中,大多数含有放射性32P 【参考答案】B “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1.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只含有S元素 B.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利用细菌的DNA作为模板进行DNA复制 C.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可能是因为35S进入了宿主细胞 D.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释放的大量子代T2噬菌体中含32P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很小 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时,做法是 A.分别用含35S和32P的人工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B.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T2噬菌体 C.分别将35S和32P注入鸡胚,再用T2噬菌体感染鸡胚 D.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动物血清培养T2噬菌体 3.有a、b两类噬菌体,它们均己被32P或35S中的一种标记过。将a、b噬菌体分别侵染甲、乙两管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内放射性物质的位置,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结果表明a的蛋白质外壳和b的DNA均有放射性 B.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2P,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5S C.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可侵入大肠杆菌内 D.伴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将逐渐增强 4.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基内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噬菌体增殖所需的原料、酶、能量均来自细菌 B.在t0~t1时间内,噬菌体还未侵入到细菌体内 C.在t1~t2时间内,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导致细菌大量死亡 D.在t2~t3时间内,噬菌体因失去寄生场所而停止增殖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设计 王莹 一、教材内容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苏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本部分内容之前已经介绍了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其设计思路科学而缜密,值得学生借鉴和学习。本内容是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对象分析 高中必修一也在介绍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时,也了解了病毒是一种寄生的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可以简要跟学生介绍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引发回忆。高中学校没有成熟的实验条件供学生亲自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因此教师应该形象直观地展示科学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的思路再现一遍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过程,达到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的。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策略 由“格里菲斯和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不足之处引入新内容,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提高说服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会实验选材的巧妙、思维的严谨和实验方法的科学;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采用“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的教学程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 (2)描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 (2) )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经典高中生物-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实验材料 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 (2)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 增殖需要的条件内容 模板噬菌体的DNA 合成噬菌体DNA的原料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合成噬菌体蛋白质原料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场所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2.实验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该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3.实验过程 (1)标记噬菌体 (2)侵染细菌

4.实验结果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 5.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助学巧记 “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 (1)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O2来自于水与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所用核心技术相同(2016·课标Ⅲ,2B)(√) (2)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5·江苏卷)(√) (3)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2013·海南,13D)(√)(4)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3·新课标Ⅱ,5改编)(√) (5)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2012·山东,5B)(×)“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高考命题主要聚焦两大经典实验设计的思路、实施的过程、结果及相应结论等;关注实验方法的考查,如细菌的培养、噬

菌体的同位素标记等;重视实验结论的提炼。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涉及细菌、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等相应的知识储备。 2.教材P46“思考与讨论”改编 (1)以细菌或病毒作为遗传物质探索的实验材料有何优点? 提示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的优点是:(1)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容易看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2)繁殖快。细菌20~30 min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 (2)尽管艾弗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其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你能否具体指出? 提示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析 1.(2012·经典高考)赫尔希和蔡斯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 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 B.只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C.DNA可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D.蛋白质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解析组成噬菌体的结构物质有蛋白质和DNA,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要用特有元素35S和32P,不能用共有元素15N,故C项错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一般没有P,故D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把DNA注入大肠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这一特性将蛋白质和DNA分离开,使实验结果更科学、更准确,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7·江淮十校联考)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题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专项训练 1.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Ⅰ. (共8分)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 (1)写出以下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 第二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35S的培养基培养 ______________,再用噬菌体去感 染。 Ⅱ.(共7分)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___________。 (2)与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相比,本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原因是。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___ (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实验中,_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产生的200个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噬菌体细菌 DNA或核苷酸32P标记31P标记

噬菌体侵染细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 1.实验材料 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 (2)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 增殖需要的条件内容 模板噬菌体的DNA 合成噬菌体DNA的原料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合成噬菌体蛋白质原料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场所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2.实验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该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3.实验过程 (1)标记噬菌体 (2)侵染细菌

4.实验结果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 5.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助学巧记 “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 (1)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O2来自于水与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所用核心技术相同(2016·课标Ⅲ,2B)(√) (2)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5·江苏卷)(√) (3)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2013·海南,13D)(√)(4)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3·新课标Ⅱ,5改编)(√) (5)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2012·山东,5B)(×)“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高考命题主要聚焦两大经典实验设计的思路、实施的过程、结果及相应结论等;关注实验方法的考查,如细菌的培养、噬

菌体的同位素标记等;重视实验结论的提炼。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涉及细菌、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等相应的知识储备。 2.教材P46“思考与讨论”改编 (1)以细菌或病毒作为遗传物质探索的实验材料有何优点? 提示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的优点是:(1)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容易看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2)繁殖快。细菌20~30 min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 (2)尽管艾弗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其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你能否具体指出? 提示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析 1.(2012·经典高考)赫尔希和蔡斯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 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 B.只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C.DNA可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D.蛋白质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解析组成噬菌体的结构物质有蛋白质和DNA,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要用特有元素35S和32P,不能用共有元素15N,故C项错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一般没有P,故D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把DNA注入大肠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这一特性将蛋白质和DNA分离开,使实验结果更科学、更准确,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7·江淮十校联考)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设计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部分内容之前已经介绍了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比之前的实验更具说服力的一个实验,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本内容是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对象分析 初中的生物课本对细菌、病毒已经有所介绍,高中必修一也在介绍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时,也了解了病毒是一种寄生的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可以简要跟学生介绍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引发回忆。高中学校没有成熟的实验条件供学生亲自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因此教师应该形象直观地展示科学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的思路再现一遍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过程,达到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策略 由“格里菲斯和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不足之处引入新内容,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提高说服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会实验选材的巧妙、思维的严谨和实验方法的科学;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2)分析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 (2) )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