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吴俊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几次修改,但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始终未变,还有加强的趋势。例如,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材有所增加,高考中课外古诗文分数也占很大比例;另外,《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面临着很多困难,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方面

1、从对古诗文的认识方面看,有的教师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对他们未来人生没有太大的帮助。另外,还有教师认为,我们现在处于新的时代,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古代的东西,这些古诗文和现代社会是脱节的,学习起来浪费时间和精力。由于老师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古诗文的动力不足,兴趣不大,教学效果差。

2、从教材内容方面看,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教材古诗文的篇幅太多,不仅对老师是个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更头疼。加之古诗文语言文字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必然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负面影响。

3、从教师知识学养方面看,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基础薄弱也是

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着白话文,教育发展了几十年,那些熟读经典作品的优秀老教师大多不在教学岗位上了,而现在的教师相当部分对古代经典作品积累不够,不能得心应手去发掘古诗文的内涵,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文的魅力,而只是一味去背教参、背教案,从个别字词讲解出发,肢解课文。

4、从教学方法上看,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少具有启发性、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的讲解和引导。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呆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1、学习古诗文兴趣不大。读古代诗文,必须要咬文嚼字、回顾历史、理解背景,这种花时间、花精力的工作对追求直观、快节奏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但是又考虑到高考的原因,就不得不学。课堂古诗文讲授的种种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受现实功利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代诗文不是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读大学涉及古代的东西很少,因而缺乏古诗文学习的动力。

2、人生经历有限、知识积淀不够,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入高中教材的古诗文有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不少作品表现了古代作者坎坷的人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由于学生受生活视野的限制,学习古诗文难以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不到作品的魅力,因而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一般说来,男同学比女同学对学习古诗文更感兴趣。

相对于古诗词来说,古文,即文言文的教学难度更大,学生学习兴趣索然,给教师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

——朱自清

图2-2:实施文言文课堂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教师组)

文言文教学涉及到两个部分,即“言”和“文”。“言”的教学,即讲解字词、疏通语言是基础。文言和现代汉语相比较,变化最大的不是语音、语法,而是词义。如《孟子》:“孟子去齐。”在这句话中,语法语音都不是问题,而“去”的词义与现代汉语却相去甚远,指的是“离开”。因此,古诗文教学,字词讲解是关键。现在,学生学习古诗文积极性不高,是和课堂教学的沉闷、枯燥直接相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如何开展具有兴趣的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重视形训在字词教学中的作用

形训,又叫以形说义,就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来解释字义,从而探明词义的方法。汉字的古形体多是直观的形象符号,即便是形声字,它的形旁也有一定的与词义相关的形象性,这就为采用形训手法进行形象直观教学提供了条件。教学实践证明,用形训方法分

析字词,能够增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古诗文字词意义的理解。

例如: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绝”字,《说文解字》的重文写作,像不连体的两束断丝,“绝”的本义就是丝断成两截。“绝江河”,即横渡江河,在意念上有使江流断开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绝”,即断绝。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吊”,教材注释为“安慰”,与《塞翁失马》中的“人皆吊之”中的“吊”相同。“吊”小篆是从人从弓,本义是背弓守尸,对死丧事件的慰问、安慰,引申为对不幸事件的安慰。

吊:对死丧事件的安慰→对不幸事件的安慰

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

“败绩”,教材注释为“溃败”。陆宗达《训诂简论》:“石经古文‘绩’字与籀文‘迹’同形。凡循道而行谓之‘迹’,如是则车不能循道而行谓之‘败绩’(败,坏也)……‘败绩’就是车不能循迹而行,而辙乱而颠覆的意思。”春秋时代尚车战,战斗中兵车垮了,车辙乱了势必大打败仗,也称败绩。这样才有后文的“下视其辙”、

“吾视其辙乱”的呼应。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鄙”,教材注释为“边邑”,其形旁“右双耳”即“邑”,甲文作(),指居住之地。引申为见识短浅,如《曹刿论战》“肉食者鄙”。“鄙人”即没有见识之人。如《荆轲刺秦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鄙:边邑→见识短浅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教材注释: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封”,古字形()像有人在栽树或打界桩,本义为疆界。“封建”,即封土地、建诸侯的意思。

2、联系意义相近的字词来解释词义

(1)踞--跽--坐

例如《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教材注释:“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簸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踞:蹲坐。《史记?高祖本纪》:“不宜(应该)踞见长者。”

分析讲解“踞”时,要联系“坐”、“跽”(长跪)(《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等字词来进行讲解。

(2)至---致。至:到,到达。甲文“至”像箭簇落地之形。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至”的理解,可联系“致”(使至)进行讲解。

例如《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ing)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他对于使福至的事),未数数然(shuo,拼命追求的样子)也。”“致敬”、“致力”、“致礼”均为“致”,有“使……至(到)”的意思。

例如《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凭借某种条件而到达也用“致”,如“宁静致远”。)

(3)即与既

文言文的字词句,处理原则如下:

(1)放过。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语句,不需要特别处理。这有两种情况: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应,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无需处理,比如“孔子曰”。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一般让学生借助注释,知道即可。

(2)分离。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学生在“古代汉语”意义上掌握的,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这类词语和句法的学习,主要靠记忆,因而需要反复练习。这种练习,与所学习的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因而宜与阅读教学相对分离——或放在课前,或放在课后,或布置家庭作业。

(3)突出。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予

以突出。“常用字词”大多不止一个意义,而字义又受时代限制,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因此需要语文教师格外注意,有时还要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如“请”,今多指“请你做某事”,但在古代常用作“请允许我做某事”。

例如: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另外:城---城墙、城市;

兵---兵器

(4)深入。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光浅表地知道,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有两种情况:第一,集中体现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这是文言文(包括古诗词)阅读教学的重点,要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充分领会。第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诗句,学生一定要在想象中去体会关键字眼“惊”的内涵,否则就难以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惊”的繁体“驚”:形声。从馬,敬声。《说文》说:“驚,马骇也。”本义:马受惊。“惊”有马因害怕狂奔不受控制的意思。“惊涛拍岸”,即江中的巨浪像那受惊的马群,

前奔后涌,呼啸奔腾而来,冲击着江岸。这样就把长江的浪潮写活了,既绘出了它奔涌的形象,又表现出它宏大的声势。

例如,《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告诉)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课文中的“行人”一般多理解为“过路的人”,教师学生也不会去深究。但是,在诗中,为什么“行人”要和“寡妇”放在一起说?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深入思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在杜牧的《清明》诗中,“行人”指的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游子在清明时候,看到那么多的人在扫墓,而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在外,不能去祭奠亲人,或和家人参加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必然“欲断魂”(伤感极深)。同样在《孔雀东南飞》中,在外漂泊的“行人”(游子),孤孤单单的寡妇,听到树上双飞双栖的鸳鸯的啼叫,怎不“驻足听”,怎不“起彷徨”?因为他们凄冷的内心,是多么需要亲情、爱情的慰藉呀!

3、结合背景材料讲解课文

例如,讲解庄子的《逍遥游》,一定要对庄子的道家思想作一个交代;讲解《鸿门宴》,一定要对秦代末年的农民起义背景以及后来

的楚汉之争,项羽、刘邦最后的命运作交代;讲解《烛之武退秦师》,需要对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作交代。《史记》、《左传》、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等都是重要的参考书。

楚王听说庄子很有才,便派使者以厚金礼聘,请他出任丞相。庄子说:“千金、相位,的确是重利、尊位,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喂养多年,便给它披上绣花衣裳送到太庙做祭品。我不愿这样,宁愿像条鱼一样,在污泥浊水中自得其乐。”这些对话,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他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采取的是虚无主义态度。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做加在人身上的刑罚。他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想要到达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其办法是“坐忘”——彻底地忘掉一切。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就像《逍遥游》中说的那样,大鹏﹑小鸠和列子等都有所待,所以都称不上绝对的自由,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物我﹑是非﹑生死、贵贱之外,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4、关涉人物性格的课文应作拓展性分析

如,学习《鸿门宴》,项羽、刘邦的性格描写得栩栩如生,分析课文时,教师可结合文论知识作拓展性分析。如项羽性格具有“二重对立性”,既刚劲又优柔,既凶暴又善良。钱钟书在《管锥篇》对此有很深入的分析。

项羽性格的“二重组合”。

项羽是一个富有人性色彩的传奇英雄。他有着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重情重义的侠义精神,光明磊落的率直品格。同时又有种种弱点,如性情暴戾、优柔寡断、不谙机谋。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分析说:“‘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

再如,学习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和《定风波》,必然要介绍他乐观、豁达的幽默性格。

苏东坡一生三起三落,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海南,但他面对人生的困境,总能乐观、洒脱、幽默的应对。宋时岭南瘴气弥漫,环境恶劣,可是苏东坡说:“日啖荔枝三百粒,不辞长作岭南人”。海南儋州的日子清苦艰难,可是苏东坡对儿子苏过说,这里的牡蛎太好吃了,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如果朝廷那些大官知道这里有如此美味,说不定都要学我犯错误,被发配到海南来分享佳肴呢!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虽是自嘲,也道出了他的豁达。

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苏轼的乐观、幽默的人生态度,对他们克服现实中的困难,增强乐观精神都会有积极的意义。

理解了苏东坡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才能理解他在《前赤壁赋》中的这段议论: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

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宝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用)。”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二)诗歌教学围绕意象和意境分析做文章

1、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联系与区别

(1)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

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2、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3、所获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因而难以感动人。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仍然)音书滞一乡。

教法:分析诗词,可让学生先去捕捉表达主观情感的词,确定作品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意象、意境的分析。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二)《登高》课例分析

步骤:

1、观看《登高》教学视屏;

2、受训学员分析评课;

3、教师评课。

优点:

一、目标明确

1.体会、感悟“悲”的思想感情;

2.探究艺术手法。

二、条理清晰

(一)体会、感悟“悲”的思想感情

1.初步感知“悲”;

2.细致体会“悲”;

3.深入感悟“悲”。

(二)探究艺术手法

1.融情于景,登高所见;

2.直抒胸臆,登高所感

不足:

1.为了达成“体会、感悟‘悲’的思想感情”这个教学目标,本课例运用了“找”的教学方法,即第一步是“找出最能代表本诗所抒发的情感的词”,第二步是“找‘悲’的原因有哪些”,第三步是“找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8层意思”,这种“找”的教学方法是否能达成目标,是值得商榷的。

2.由于诗歌具有开放性结构的特点,所以学生是通过自己对诗歌的体味和感悟来获得其丰富的内涵的,因此,教学主要是引领学生去体验和感悟,且教学内容主要不是预设的,而主要是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生成的。本课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预设的,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不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而主要是老师告诉他们的。这也值得商

榷。

古诗文教学参考书: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说文解字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百题》、王力《古代汉语》等。

2、朱光潜《诗论》、《论文学》,李泽厚《美的历程》,《古诗精华》、《唐诗鉴赏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等。

结束语:

我觉得教师们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为孩子们留下神圣的美好记忆,哪怕只是一个瞬间。你能够留下那一个瞬间,这就是你的价值体现。你不能左右这个孩子今后的命运,但是,至少在你教育他期间,能给他美好的瞬间。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小学古诗词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古诗词教学的弊端之一,侧重于对古诗词内容的单向“传递”和“告诉”,将作品的主题单一化,把学生的思维拘泥于其中,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这种平面线性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思维的驰聘,扼制了学生的激情和灵性。因此,我们应努力为学生构筑自由想象的空间,力求通过立体化的教学策略,让孩子进入诗词情境之中。 【关键词】纵引横引内激外拓 纵引:提升“期待视界”,激发阅读兴趣 所谓“期待视界”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以前由阅读经验、教育水平、文化修养、生活经历,艺术趣味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具体来说,当学生面对一部作品时,他的“期待视界”总是纵向发展的,接着,创新期待作为“期待视界”中的深层因素便会浮现出来。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定向期待,但又绝对不能迁就,而是要把单纯的定向期待提升为活跃的创新期待,不断拓宽和建立新的视界,以此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从诗题出发,先让学生说说对“庐山”、对“瀑布”的印象。学生很快就在自身的“期待视界”内找到了相关的知识积累:有的结合学过的课文介绍了庐山千变万化的云雾,有的吟诵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还有的则联系旅游见闻描述了瀑布的气势。然后我再询问学生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诗人是在哪儿望庐山瀑布的?”“庐山瀑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诗人游览庐山,为什么单单对庐山的瀑布情有独钟?”此时,我再让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诗文寻找依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横联:架设情感桥梁,实现心灵对话 刘勰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除了说明文学创作离不开情感投入,也说明没有情感的审美欣赏只能是被动的,不会获得深层次的领悟。古诗词教学中除了以美读悟真情之外,还应强调文学欣赏中的“移情”,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吴俊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几次修改,但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始终未变,还有加强的趋势。例如,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材有所增加,高考中课外古诗文分数也占很大比例;另外,《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面临着很多困难,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方面 1、从对古诗文的认识方面看,有的教师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对他们未来人生没有太大的帮助。另外,还有教师认为,我们现在处于新的时代,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古代的东西,这些古诗文和现代社会是脱节的,学习起来浪费时间和精力。由于老师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古诗文的动力不足,兴趣不大,教学效果差。 2、从教材内容方面看,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教材古诗文的篇幅太多,不仅对老师是个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更头疼。加之古诗文语言文字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必然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负面影响。 3、从教师知识学养方面看,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基础薄弱也是

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着白话文,教育发展了几十年,那些熟读经典作品的优秀老教师大多不在教学岗位上了,而现在的教师相当部分对古代经典作品积累不够,不能得心应手去发掘古诗文的内涵,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文的魅力,而只是一味去背教参、背教案,从个别字词讲解出发,肢解课文。 4、从教学方法上看,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少具有启发性、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的讲解和引导。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呆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1、学习古诗文兴趣不大。读古代诗文,必须要咬文嚼字、回顾历史、理解背景,这种花时间、花精力的工作对追求直观、快节奏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但是又考虑到高考的原因,就不得不学。课堂古诗文讲授的种种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受现实功利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代诗文不是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读大学涉及古代的东西很少,因而缺乏古诗文学习的动力。 2、人生经历有限、知识积淀不够,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入高中教材的古诗文有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不少作品表现了古代作者坎坷的人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由于学生受生活视野的限制,学习古诗文难以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不到作品的魅力,因而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一般说来,男同学比女同学对学习古诗文更感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确实,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情志景物浑融是中国诗歌尤其唐诗宋词最显著的特点,诗歌教学如果能引导孩子们抓住“诗?乐?画?情”四个字做文章,在吟诵和品味上下足功夫,让孩子们伴随美妙的韵律入境、动情、会意。 一、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韵味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每个学段的小学生古诗词教学都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的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新课标在“读”和“背”中均强调了一个“诵”字,这既符合传统诗词的文体特征,也符合诗词的审美及教学特征。因此,如何在“诵”字上下功夫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何为诵?对其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同“吟”、同“咏”,“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似的读”;一种认为同“吟”、同“咏”有区别,“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侧重强调语言本身的节奏,

而非音乐的节奏。其实,“吟”、“咏”、“诵”的涵早就混同合一,之间难以区分明确的界限,当前,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的探索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这里用“吟诵”一词代替“诵”的称名。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歌是先以来就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的方式,其优越性、实效性早被证明,现在强调这种方式不过是对传统的回归。 其实,很多作品可以配乐吟唱,可以拉长声调吟诵,这些不仅仅本身是切入诗词情境的方式,也由于其形式活泼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二、品悟中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宋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由此可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经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里的画,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诗歌里的诗,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里蕴含的情思韵致。诗画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意境。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要的也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诗词多属于不必解作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作必要的字词疏通外,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

浅谈散文教学的策略

浅谈散文教学的策略 【摘要】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题材。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散文的这一主要特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体会散文的真挚情感,揣摩散文优美、清新、流畅的语言。 【关键词】散文教学引导揣摩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题材。题材广泛,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虚拟加工。行文自由,任意挥洒,如行云流水;结构布局,不拘一格,分合自如。注重文采,或质朴清新,或斑斓绚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教学好散文呢? 一、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散文时,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语文教师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散文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导入,一幅优美的图片,一个有悬念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课前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朱志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爱用优美的文字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写父爱的文章大都是严厉,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父爱又是怎样的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背影》。这样的导入,不仅很自然的进入文本,还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 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放笔纵情,东西南北,古今中外,精神的,物质的,现实的,幻想的,都可以信手拈来。但这些材料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这个中心就是神,就是线索。通过它把零散的材料连串起来。线索是散文的脉络,散文中的线索,为我们掌握和理清散文的情感脉络提供了依据。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描绘了一幅秀美的济南城冬天的图画,老舍先生描绘了济南的天空,济南的大地,济南的山,济南的,绘制了一幅完整的济南冬天的图画。全文写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壮”而着眼于“秀”。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济南的冬天是温暖的”。作者在寒冷的冬季里所见的是山的秀美,水的碧绿,突出一个“暖”字,这是本文的最大特点。再如萧乾先生的《枣核》一文,“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寄托切切思乡之意,说枣

浅析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意义及策略

浅析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意义及策略 摘要:古代散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从古代散文篇目还是考试所 占的比例中都可以看出来。新课标颁布以来,对古代散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方 法和对策,诸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等等。本文以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从立德树人、提高表达能力、传承传统文化三方 面分析了古代散文的教学价值,并提出了以诵读、涵泳、积累、对比为关键词的 古代散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散文;教学策略 针对古代散文教育教学的研究不在少数,尤其在近几年,古代散文教学受到 了极大重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每册都设置有古代散文单元,教材中的古 代散文单元分别围绕叙事、写景、议论、写人、抒情五个主题,精选经典篇目, 为学生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代散文的窗口。本文将从教学价值及教学策略两方面探 讨改进古代散文教学的方法。 一、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意义 (一)立德树人 以汉语言文字写就的各类文章是中华民族历史经验的记录和历代精英智慧成 果的总结,其中有心系天下的忧国忧民情怀,有悠游于自然的天人合一旨趣,有 严密周详的逻辑论理方法,也有独属于个人的感叹和情绪。《苏武传》记叙了苏 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的经历,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浩然正气。《归去来兮辞(并序)》表现了陶渊明乐在山水间,物质 简朴但精神富足的个人追求,也是古人向往隐逸、醉情山水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心 理的代表。《兰亭集序》兴发于悲叹人生之有限的愁绪,终结于超越人生之无常 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立德为育 人之本,高中学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重要阶段,古代散文中蕴含的优秀 德育资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磨练意志和毅力,知晓生活哲理,从 而拥有完善的人格。 (二)积累语言,打磨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我们今天仍然习用的典故、成语、俗语等就是古 代汉语的精华。学习古代散文有助于增强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其现代汉语 表达能力。如出自《荆轲刺秦王》的“图穷匕见”,出自《陈情表》的“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出自《鸿门宴》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无 不体现了汉语的美,有利于学生品味中华文化、体会汉字之美,从而优化学生的 书面和口头表达习惯,吸纳古代汉语简洁典雅的优点,写睿智深刻的话,说明白 晓畅的语。“古代散文,不是单层次的平面结构,而是多层次的结构。文章最动人之处,往往不在于表层语言直接显示的地方,而是在其深层语言所没有直接表达 的地方。其第二层次的暗示,往往比第一层次更为深邃动人。”如《师说》《陈情表》都遵循“起、承、转、合”的模式,既有排比对偶、敷陈渲染,也有夹议于叙、 卒章显志,布局合理,言真意切,令人读后深觉心悦诚服。 (三)传承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学习古代散文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社会制度、风 俗礼仪、饮食器用等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能帮助学生理解古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进而探寻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过秦论》中有以史为鉴、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廉颇忠心耿耿、率直磊落的高尚人格,还有蔺相如深谋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简谈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简谈 摘要:古诗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学习古诗,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操、让学生了解更 多的语文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过多注重的 是学生对于古诗的背诵以及默写,但是对于学生的理解却没有特别的关注,这就 导致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学习处于一个“治标不治本”的状态,就很难实现古诗教 学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古诗作为民族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着十分重大的 比重,所以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古诗有学 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要重视古诗的作者、背景的相关介绍,让学生能够深入地进 行了解,引发学生进行感情体验,实现古诗学习的新境界,此外还要扩展学生的 古诗知识,扩充他们的知识量,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经验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学好古诗,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 兴趣。首先教师可以从朗读入手,古诗都有有特点的平仄节律,所以在朗读的时 候就会显得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很有艺术魅力,教师就要先从朗读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跟着读的冲动。其次,教师要对古诗的教学做一些 特殊的准备,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教材配备的录音材料 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到一些新奇的教学模式在里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喜欢上古诗,比如有些课文是需要学 生通篇背诵的,而古诗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这就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通过这些内容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古诗背景介绍 比如在教学《赠汪伦》这篇古诗的时候,笔者就先给学生讲述了李白在写作 此诗的相关背景:李白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素有“诗仙”的称呼,为人豪爽、豁达,行为飘逸、随性,平常喜欢饮酒,也喜欢郊游。有一天他收到老县令汪伦 的一封信,里面讲到他们那个地方有十里桃花,有万家酒店!这就激起了李白强 烈的好奇心,他一定要去看看,结果到了之后发现所谓的“十里桃花”其实是离此 十里有个桃花渡,而“万家酒店”其实是对岸的万村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 知道被戏弄了也并不生气,而是开怀大笑,还在汪家住了下来。汪伦盛情款待他,邀他游遍了当地的青山秀水,同时汪伦的多才多艺也使李白不禁萌生与汪伦相见 恨晚的情怀。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玩得再开心终究还是要离开,恋恋不舍 离开桃花潭的李白,挥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赠汪伦》。学生们在写作背景故事 中领悟到了李白对于汪伦的一片感激之情,对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其他古诗的教学中也一样如此,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中,笔者也通过对诗文写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能够理 解作者的感情。 三、引发学生情感体验 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值各项能力形成、发展的特殊时期,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 他们正确的情感体验、情感表露,对于他们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古诗 文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回归作者的本位,让学生能够有正确的情感体验。比如 在《静夜思》这篇古诗的教学中,笔者就特别注重对于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让 学生认识到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

(综合知识)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策略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欣 赏》教学策略 综合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作为一门选修课,老师们对待它有两 种偏激的态度,一是既为选修课,就干脆舍弃不修,提前进入高考复 习;二是把它当做必修课一样进行教学。 这两种做法都偏离了选修课 设置的根本意图。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设置这一门选修课的宗旨一是培 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 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二是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 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 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 并给予 恰当的评价。如果要有效地落实这样的能力,我认为应该抓住两个关 键词,一是欣赏,二是积淀。 笔者认为欣赏、积淀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学在有 效层面上的着力点。为了实现这种有效,笔者这样进行操作。 一、回望必修教材,加强选修必修的联系。 例如教学散文之部,我们可以回望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 文言津梁,加强选修与必修的联系。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 津梁有三个板块组成,即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因声求气重在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要我们从理解散文的形象性的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要我们从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 抒情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要我们从体会散文的 灵活性和趣味性的角度去仔细理会。 声情并茂地诵读, 仔细理会重在字词理解基础上的品味, 融会贯通就 是阅读的综合运用 选修教材的散文之部就为我们品味欣赏文言散文 提供了三种渠道。 角度去仔细理会,

再来看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一单元选了三类散文,独具韵味的山水风物的山水游记类,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的人物传记类,直观形象的事实呈现的寄寓言志类。第一类散文的特点是情景交融的意境、灵活多变的笔法、多角度多侧面的细致的真实描写;第二类散文的特点是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精湛的场面描写、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第三类散文的特点是寓言说理、铺叙夸饰、渲染描摹、繁简搭配、多种修辞的运用。如果我们在欣赏《项羽之死》之后,将《史 记》刻画人物的手法即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运用多种手法来描摹人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行总结,再来反观必修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鸿门宴》两篇文章, 并将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比较一下,学习就会更有文化意味。 二、欣赏诗文不求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破。 作为选修课,授人以渔是必要的,知识短文在于梳理欣赏的知识, 赏析示例在于明示学生欣赏的方法,自主赏析在于老师引领学生欣赏, 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提出两点,一是欣赏不求面面俱到,求突破重点。 二是规划每一篇的欣赏重点,在课外实践中加强,积淀学生素养。 例如教学诗歌之部,笔者首先研究确定单元欣赏方法的重点,那就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重点在诵读,以意逆志的重点在体验,知人论世的重点在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点在想象。教学时,我们在某一方面突破,欣赏效果会最好,也利于学生迁移课外诗歌甚至高考诗歌鉴赏。例如教学《长恨歌》和《夜归鹿门歌》: 《长恨歌》的教学笔者确立的欣赏重点是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 究诗歌的主题。 一是让学生明白爱情说、讽喻说、爱情讽喻说这二说由来的根源。 二是让学生明白从哪些方面来探究主题。一要看作品怎么写和写了什么。二要看相对历史,文学作品作了哪些处理。三要将同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的同中之异。四要看创作时代背景。 《夜归鹿门歌》的教学笔者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在想象画面中辨清 衬托和烘托。江边的喧闹、山中的寂寥怎么组成一个有机统一和谐的意境,那就是衬托和烘托手法的运用。在这一首诗的教学中,笔者重点讲清衬托和烘托的手法,让学生迁移阅读其它运用同类手法的诗歌。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文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陶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各学段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另外,即使同一学段,古诗类别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应雷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古诗词教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习-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一、学习文献。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相关的资料组织系统学习.我们学习了《名师课堂实录诗词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刊载的有关古诗词教法的文章、名家古诗词教学课堂实录,还学习了《语文会刊》中相关文章。在学习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

浅谈写景散文教学策略

浅谈写景散文教学策略 写景散文大都语言优美、意境深邃、人文和谐,这些特点汇聚成一个字——美。读它,有如亲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灵性和秀丽。当读者与作者心灵碰撞之时,或美入其境,或美看其事,或美悟其情。因此, 根据写景散文的这些特点,我采用了赏析式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尽情地发掘美、再现美,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尽情地享受美。 (一)创设情境,融入美写景散文语言优美,教师应该利用好各种资源,创设美的情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美。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中自然、快乐地学习,是教学写景散文的重要方法。上课之前,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动的教学环境。比如教学《草原》时,课文第一节展现了草原的无限美景,我先播放了一望无垠的草原,让他们理解“一碧千里”,然后再播放羊群,羊群像“白花”,给草原增添了无限生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秀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能引发学生审美情趣,进而激发学生欣赏散文的热情。2.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关活动组织学生到市内风景名胜地去旅游,然后阅读描写这些地方的优秀散文,进行欣赏和感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能力。衡阳市的南岳、岣嵝峰、雨母山、雁峰烟雨、西湖莲花等都是本土著名旅游风景区,组织学生在这些景点旅游后,再来阅读和欣赏网上下载的相关散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而对于课本中一些无法去旅游的写景散文,比如《桂林山水》、《黄山奇石》等文章,则尽量以录象、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阅读和欣赏这些写景散文。 (二)品味语言,感受美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散文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是极致。品味语言是中学生学习散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他们能够透过优美的语言在心中获得有关景物的生动形象,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也获得对语言形式美的感知。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朗读,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语言细节特别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进行赏析。如《乡下人家》一课中,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里,“青”“红”“碧绿”写出了乡下人家院子的颜色之美;“风趣”,表现了藤和叶不同的魅力;“可爱”描绘了农家院子的迷人景色,令人遐想不断。 (三)指导诵读,提升美写景散文,非常适合于朗诵,通过朗诵,学生能更透彻地理解散文的思想内涵,更透彻地领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在朗诵中,学生的思想感情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我就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读出江水的“静、清、绿”。学生越读越入情,充分体会到了江水的美丽。 我觉得写景散文通过创设情境、品味语言、指导诵读等手段,能够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景物的特点,感受到美,享受着美,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散文的能力。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的心得体会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的心得体会 平马镇合乐小学蒙海山通过两年来对古诗教学策略解读的学习研究,以及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体会: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如教学《咏柳》时,为体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行云流水的古筝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 三、拓展意境,让学生想像美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多媒体教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传统。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让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上献言献策,齐心协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火炬一代代传下去。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摘要: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关键词:古诗教学独特方法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涉及诗人三十多家。这些诗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总体而言,古诗的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炼,充满了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 一、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二、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诗文思想感情升华。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讲授时,可随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看懂画面上描绘了多少景物,确定诗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2.理清画面的层次结构,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顺序和展开想象的思路;3.弄清楚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体会出诗人感情爱憎的倾向;4.有条件的还要尽可能考查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论出作者的功过得失以印证诗作。这样既感触到了诗人苦恼与孤立无援的处境,又坚决坚持自己的主张,宁折不弯,继续探索的精神。 三、重视联句和译说的训练 古诗讲究凝练,即用极为有限的词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诗中词序的颠倒、词语的省略,甚至句子成份的省略比比皆是,所以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初看起来显得难以捉摸,领悟整个诗篇所描写的意境就更难了。教学时可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个弄清字词句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然后,要求他们用现代语言,通过课堂口述或书面作业比较准确地把一个个诗句译出来,进而贯通全诗内容。 如《早发白帝城》后两行作者先写猿声,继写轻舟,又用上一个“已”,把前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专题讲座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 四语组郝雅 古诗是中华民族千古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少年儿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诵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加强古诗教学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文化,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让小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艺术鉴赏水平。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古诗素养,让小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小学生在高尚情操的陶冶下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我们应当注重小学古诗教学的策略,让孩子们自主探究,深切体会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与意境美,享受徜徉古典文化中的无穷乐趣,让他们领略到生命的美好,感受人文艺术欣赏带来的愉悦。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依据古诗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能力进行具体的教学呢?以下是几点粗浅看法。 一、要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学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是学好古诗的关键。读书,不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过目即忘。写东西,不能不经思索,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些都是不认真的态度。如果这样,一定学不好古诗。课堂教学活动中,马虎的风气是常有的,学生读错音,写错字等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不认真的态度,应该由教师负责,教师没有用科学有效的办法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中学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根据学生心身发展的规律及语文学科的特点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训练学生。此外,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读古诗千万不能马虎,要认真,要持之以恒积累,有了认真读和积累的习惯,然后再求读得精,悟得深。 二、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定准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每堂课“教与学”要有目标,有任务,注重学法指导,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阐明学习任务,让学生学有方向。然而,采取: 1、诵读法,就是把诗中所贮存着的能贯通古今的人生意蕴,情感通过读来表现,再现诗作的神韵,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诗的意境,想像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等,品味深蕴其中的厚重情怀,使学生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孟郊的《游子吟》,我们诵读时脑海中应再现慈母缝衣的情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为将要出行的儿子缝着衣服的母亲,没有言语,没有眼泪,却有母伟大的母爱流溢出来。这情,这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出现,常常拨动我们的心弦。这时再来读诗,情意自然出来了。 2、程序指导法,即: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步骤学习教科书入选的内容。其教学流程(整体通读,把握诗境——分步解读,品悟诗情——整体参读,体察诗韵) 3、归类指导法,即:(1)根据古诗的题材归类为:讽刺诗、哲理诗、送别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田园诗、山水诗等等;(2)根据各种“情景”归类为:春夏秋冬、山、水、月、风、花、草、柳、树、江、河、雨、雪、亲情、乡情等等;(3)根据格律归类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4)根据同一作者归类……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按照教科书入选的内容适时适当的拓展课外资源,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整合,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教学拓展、整合课外资源时要注重其内化的联系,相辅相成;应主次适当。 4、自学法,即:学生自己看教科书的注释,查找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句的意思读懂,并依托教科书,反复品味语言,从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

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散文以其“形神兼备”的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分量。把握散文文体特点,了解散文阅读内涵;掌握课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提高散文阅读实效;运用课外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拓宽散文阅读思维;掌握散文阅读理解题的应对策略,提升散文理解认识能力。 [关键词] 形神兼备;散文阅读内涵;阅读教学策略;审美。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切入点,是培养学生高度成熟的情感智慧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点。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散文教学却受到冷落、变形和失真。当然大量的阅读是解决语文能力低下的良方,然而师生因时间紧任务重而疲于应付,不能落到实处。有时一些课内自读散文,尽管是美文,但因与中考关系不大,就在教学中草草了之。而课外现代散文教学更是套着中考考题要求进行死板的模式化教学。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可以说常常只停留在功利性的赏析中。 因此,本课题尝试通过研究,提高现代散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解决现代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使现代散文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一期刊载了李海林教授题为《"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一文,对当今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上的任意性”进行了深刻批判。浙江海洋学院的宋秋前教授曾在《教学与管理》中发表文章《阅读问题原因的调查分析》,以定海几所初中学校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了当今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 我们提出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希望能发挥现代散文的优势,使现代散文教学既成为学生熟悉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方式,又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使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拓宽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兴趣和效率,使现代散文教学真正走入一个新境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 2012-4-18

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然而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然而,近几十年来,对传统的东西抛弃较多,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现象显得日益严峻,弘扬民族文化迫在眉捷。 2、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011年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程的“总目标与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明确提出诵读古诗文的要求: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低段),第二学段为50篇(中段),第三学段为60篇(高段)。并且后面附录的“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给出了一部分具体的篇目。(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因此,我决定进行“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就是有效引导中高段小学生学习经典古诗文,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记、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最终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我们的孩子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二、课题界说 《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指的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指导下,以3—6年级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古诗文课文为载体,以学校的语文课堂为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根据本校本学科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的现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7819495.html,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黄婉君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第24期 【摘要】意境丰富、寓意深刻的古诗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良好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联想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品性,为学好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根本出发,重视对古诗教学方式与策略的研究,践行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原则,拓宽小学生们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041-02 古时候文人借辞藻优美的诗句抒发心中感情,巧用语言来构建出一幅幅颜色瑰丽、内涵丰富的动人画卷,既营造出令人神往的意境,更表达出源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古诗的教学是一段重塑往日经典的过程,在最大限度挖掘古诗非凡艺术价值的同时,更是借用古诗的唯美情境来启发小学生的思想,陶冶情操。小学语文教师需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学生的视角作为出发点,合理创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方式与策略,切实完成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要求。 一、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古诗作为最富感染力的文学创作模式既可以蕴含诗人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又涵盖了诗人的凌云壮志。所以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高效的古诗教学更能符合新时代、新背景下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需求。古诗造诣讲究工整对仗、押韵齐备,小学生在对古诗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文字应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还可以精炼自身的语言。同时古诗还具有极高的艺术创造性,诗人善于运用夸张、叠词等诸多的修辞方式与手法,使得古诗朗读起来较为上口。也能让学生在体验意境中启迪思维,培养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进而激发小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能力,积极鉴赏古诗之美[1]。 二、小学古诗教学的方式与策略 1.熟读朗诵,认知情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