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

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2.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全名《楢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今存13卷。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从中可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轮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在中国和世界的方言学史上都享有盛名。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作者蒋礼鸿,语言学家。字云从,浙江省嘉兴人。《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一部考释敦煌变文中词语的专著。该书对语词的通释研究,使敦煌变文的词义多已涣然得释。这对于读者读懂变文及当时的其他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助

益的。该书为语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此僵字实为倒下之义,《说文》人部:“僵,偾也。”足部:“踣,僵也。”都是倒义。《搜神记》卷六“僵树自立”条:“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围一丈六尺,长十丈七尺。民断其本,长九尺余,皆枯。三月,树卒自立故处。”前云僵,后云立,显证僵即倒仆之义也。《文选》卷52曹《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方言》:“跌,蹶也。”是蹶亦有倒义。

单项选择题

□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毛诗诂训

传》×.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 《说文解

字》×. 《尔雅》□ 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 注释工

作×. 纂集工作

×. 考证工

作√. 编辑工作

□ 魏晋隋唐时期是

×. 训诂的产生

期√.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

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 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 顾炎

武×. 戴震

×. 段玉

裁×. 王念孙

□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 许

×. 梅膺祚

√. 段玉

裁×. 戴震

□ 《墨子间诂》属于

×. 传

×. 章句

×. 义

√. 集解

□ 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史记集

解》×. 《荀子集解》

×. 《论语集

解》√. 《春秋左

传集解》□ 《尔雅》分为

√. 十九

篇×. 二百零九篇

×. 二百一十六

篇×. 五百四十篇

□ 《释名》的作者是

×. 许

×. 段玉裁

√. 刘

×. 黄侃

填空题

□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

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

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

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

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

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

考证工作。

□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

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府》。

□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

□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

□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是:胡相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榕《训诂学概论》。

□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沈兼士、何仲英、杨树达。

□ 沈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管》。

□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 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

□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 考证的步骤一般是:提出考证对象、考求材料证据、论证。

□ 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考证的类型分为:证实类和反驳类。

□ 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

□ 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论证不详而发疑。

□ 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 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例、违背事理而发疑。

□ 词存在的两种状态: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

□ 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

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

□ 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随文释义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不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

□ 随文释义的任务:确定义项、明确指向、陈述具体义值。

□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 只有笔意才可以以形索义。

□ 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 语源分为系源和推源两类。

□ 判断一个训诂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

□ 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于文言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三大领域。

名词解释

□ 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

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 注释工作

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 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 考证工作

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 训诂原理

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

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 训诂学

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 再度注释

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 《史记三家注》

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 朱熹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十分注重字句本身的训诂,他主张以训诂说经,强调前人的注疏不可废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 顾炎武

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他崇尚汉学的求实,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虚,治学提倡实事求是,重博征、贵创新、求致用,开启了优良的治学风气。他将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训诂来研究经史。同时,他特别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他的著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 戴震

清代皖派的开山祖师,段玉裁、王念孙的老师。认为学术有义理、文章、考核三类,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从文献语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据学界,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他的著作有:《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 段玉裁

段玉裁是清代戴震的学生,其《说文解字注》文学最高成就,形、音、义互证,相得益彰。他定古韵十七部,使审音、考字、训义互为发明。完善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一套术语,揭示了一字数义的原因。创立了“统语”与“析言”之别,将训诂中的同源字与假借字和注音字区别开来,并有意识地联系同源字,从同源系列中考求词义。他的著作有:《六书音匀表》《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

□ 高邮王氏父子

王念孙是戴是清代戴震的学生。王氏的学术成就表现在:“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对汉语复音词的内部语义构成作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本质特征。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他们的著作有: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 章太炎

近代国学大师,具有深厚的小学、经学和史学根底。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独立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训诂方法的总结,对词义引申、词语派生、文字变易等规律的揭示,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他的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等。

□ 黄侃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继承并发展

了章太炎的学术路论,提出了训诂学的方法,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其真正独立为一门学科。影响至今。他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训诂学讲词》(包括“训诂述略”和“十种小学根柢书”两部分)是一部初具规模的训诂教材,开创了现代训诂学。他的著作有:《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 传注

对原文进行解释,同时把作者的意思传达给读者,以字为基本单位进行训释。代表: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成《三礼注》)、颜师古《汉书注》。

□ 章句类注释

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代表:王逸《楚辞章句》、赵歧《孟子章句》、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 义疏类注释

即疏通其义,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代表:皇侃《论语义疏》,孔颖达《五经正义》。

□ 集解类注释

博采众家之长,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释,间下己意而成。代表:何晏《论语集解》,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孙诒让《墨子间诂》。

□ 征引类注释

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征引形成一种体例,自李善《文选注》始。

□ 音义类注释

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代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慧林《一切经音义》。

□ 互文

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

□ 连文

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 变文

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

□ 《尔雅》

《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 《方言》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种义书。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

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 《释名》

《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语音义的来源。

□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合叙目共十五篇,分列五百四十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是一种形书。《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以“六书”为理论指导,以周秦书面语言为对象,对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 《经籍纂诂》

《经籍纂诂》清代阮元撰集,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属集合贮存型训诂纂集专书。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别有补遗一百零六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

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之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

□ 发疑

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是因疑而发的,是有针对性的。

□ 取证

将能够说明结论的证据搜集起来,编排起来,以证明结论的可靠,称作取证。取证是考证的最主要工作。考证的证据分主证与旁证两种。与结论相关而可以直接证明结论的例证是主证,与结论虽不直接相关,但经过推论或比较,对导引出结论有积极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例证,是为旁证。

□ 释理

在使用证据证明结论时,必须讲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这个过程叫释理。释理是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释理包括释语理与释事理两类。释语理是对语言规律的阐明。释事理是对思维逻辑、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的阐释。□ 重文

异体字互换的声符也可以确定为音同音近。

□ 异文

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文献的本文与该书在他书的引文用字的差异,及同一个词在不同文献中或同一文献中不同地方的用字差异。

□ 声训

一般是同源词互释,即使是错误的声训,也仅仅是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没有同源关系,声音却总是相同或相近的。

□ 字

记录词的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词

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 义

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

□ 训

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

□ 形训

分析字形,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叫形训,形训表明汉字依义造字的意图,一般是说明本义的。

□ 声训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一般是解释词源,也可以说明假借。

□ 义训

是不专门利用字形字音,直接从意义上解释词语的方法。

□ 本字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的字称为本字。

□ 本义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

□ 笔意

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 笔势

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 造意

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图

□ 实义

实义是由造意中反映出来,在实际中应用的词义。

□ 系源

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归纳和系联同源派生词叫作系源。

□ 推源

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推寻词义来源的工作叫推源。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

浙江1月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 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 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 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 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1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A. 《毛诗诂训传》 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C. 《说文解字》 D. 《尔雅》 2.魏晋隋唐时期是() A. 训诂的产生期 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梅膺祚 C. 段玉裁 D. 戴震 4.《墨子间诂》属于()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释名》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3.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训就是,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 4.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5.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乾嘉学派: 2.《经籍纂诂》: 3.以形说义: 4.义训:

5.同源词: 增字足义: 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 2、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 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诗政训传》) 5、天,颠也。(《说文解字》) 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礼记》) 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解字》) 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 9、乱,治也。(《尔雅·释诂》) 10、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诗政训传》)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2.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 3.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 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 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2017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答案】C 【解析】《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答案】A 【解析】笺,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但注只是对原著做注释,笺既有对原著做的注释,也有对注解做的注释。“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主,但往往也从事校勘。音义也有许多别称,如释文、音训、音注、音释、音解等,还可以省称“音”。 释文,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答案】B 【解析】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答案】B 【解析】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之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 读若: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析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2011年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1年1月自考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连语 2.读如 3.推原 4.之为言 5.音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辨析古书异例是训诂学的内容之一,古书异例包括倒文、______、______、变文等。 2.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语文教学,二、______,三、______。 3.《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这属于训诂方式中的______。 4.析言又称______、______,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

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______的通别。 5.学习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和唯物的观点。 6.继张相《______》之后,对俗语词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应首推蒋礼鸿先生的《______》。 7.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的《经典释文》。 8.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______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______。 9.清代研究《尔雅》的主要著作有______的《尔雅正义》和______的《尔雅义疏》。 10.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个字的解释,大体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项。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乐府诗《妇病行》:“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 复:又。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 益:副词,更加。

训诂学试题

浙江省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 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5.还似墙西紫荆树,残花摘索映高塘。( ) 摘索:索取。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2.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训诂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训诂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5分,共2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以后泛指正。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凡一百卷。 5、,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6、读破又称或,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7、训诂的中心内容是,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的方法。 8、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 9、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和 10、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其中一种是注释工作,其余两种是:、。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隈:躲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音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特征? 2、如何进行“析词审义”

训诂学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 1、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2、解释佛典 3、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4、释玄应;释慧琳 5、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6、破字;易字;假借字;读音 7、释词;释词 8、《五经正义》。 9、应用训诂学;理论训诂学 10、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三、判断题 1-5 ×√√×× 四、简答题 1、音义关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 2、析词审义要做到“三分清”:分清词与词组;分清单纯音与合成词;分清合成词的含义与偏义;分清词组的结构方式

文字学试题

一,文字学术语解释 1小学2.小篆 3 大篆4.古文5合文 6 以形会意宇7.借形变体字8合音宇9.异体宇10古今字 l 小学:专门研究汉语汉字的学科,民国以前称为“小学”。隋唐以后,“小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了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门学科的总名。清代末年章太炎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建议把它改为“语言文字之学”。其后,人们逐渐用…汉语文字学”或“文字学”来代替“小学”,专称研究汉语汉字的学科。近人多改称之为“汉字学”。 2 小篆: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通用的泰国文字,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小篆的面貌,现还可以从一些秦代的刻石、有铭文的金属器物,以及《说文解宇》和三体石经上看到。 3 大篆:广义的大篆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文字。狭义的大篆则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字,是与小篆相对而言的。大篆通过《说文解字》和春秋时的金石器物流传至今,《说文解宇》中籀文、石鼓文、诅楚文和秦公钟、氢公鎢、秦公簋上金文是其典型代表。 4 古文: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 5 合文;或称合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刻或合写在一起,在行款上只占一个字的位置,形式上象一个字而实际上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语素。例如:甲骨文中“祖乙”写作、“祖丁”写作、“四祖丁”写作。 6以形会意宇一种会意字,即通过偏旁的形象意义来会意的会意宇。例如:“ ifc休,”和“制(杲)”字。 7 借体变体宇;指改造变易现存字的形体结构而形成的与原字不是异体字关系的新字。它是通过改变笔画形态、增减笔画、倒书或反书字形、移换偏旁的位置等方式来形成的与原字读音、意义有不同的字。例如:“甩”、“乒”、“丛”、“幻”和“忡”等。 8 合音宇:是一种由两个作表音构件的宇组合而成的合体宇,其读音由用作构件的两个字反切而成,即取一字的声母取一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例如:…… ”(名夜反)和“秽(禾岁反)。 9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部可以互相替代的宇。也称为或体、重文、俗宇。例如:“野”字和“墼”字,“块”宇和“由”字。 10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同一词义先后异字的现象,即表达同一词义,因时代不同而出现的形体不同的汉字。其中产生时代较早的称为古字,产生时代较晚的称为今字。例如;“要”字和“腰”字,“说”字和“悦”字。 二,填空 L《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段玉裁),《甲骨文字释林》的作者是(于省吾)。 2.《说文释例》的作者是(王筠),(说文通训定声》的作者是(朱骏声)。 3.《三代吉金文存》的作者是(罗振玉),《两周金文辞大系》的作者是( 郭沫若)。 4.《甲骨文编》的作者是(孙海波),《金文编》的作者是(容庚)。 5.周有光在《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一文中根据汉字使用符号所起的表意和表音作用的整个状况得出汉字是( 意音、语素)文字的结论;裘锡圭在《汉字的性质》一文中根据汉字字符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将汉字又叫做( 音节)文字。 6.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 象意、)文字、( 形声)文字三类。 7. 1956年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过程,把汉字分为( 象形)、( 假借)和形声三种基本类型。 8.人们一般把自汉字产生以来至小篆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 古文字、),把用秦隶书以后的

自考2015年4月《训诂学》真题

2015年4月《训诂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唐代释慧琳完成的训诂著作是()。 A.《水经注》 B.《世说新语注》 C.《论语义疏》 D.《一切经音义》 【答案】D 【解析】唐释玄应和慧琳的《一切经音义》是汇集这类双语研究成果的训诂专著。【考点】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训诂学的深入与拓展期——魏晋隋唐 2.训诂的方式除了有互训、义界之外,还经常使用的有()。 A.转语 B.推因 C.以形索义 D.浑言 【答案】B 【解析】常见的训诂方式有互训、义界和推因。 【考点】注释原理 3.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这一说法的是()。 A.许慎 B.孔颖达 C.段玉裁 D.黄侃 【答案】D 【解析】黄侃认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考点】绪论——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4.李善注释《文选》主要是()。 A.注明出典 B.考证人名、地名 C.考核史实 D.阐明哲理 【答案】A 【解析】《文选》多引据经典,李善便集中力量注明出典,其次才兼及释义。【考点】训诂专书——训诂专书的类型 5.体例中具有“连篆为句”现象的著作是()。 A.《方言》 B.《说文》 C.《尔雅》 D.《释名》 【答案】B 【解析】《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 【考点】训诂专书——训诂专书的目的、性质和意义 6.下列词语中不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当今 B.因果 C.法宝 D.现在 【答案】A 【解析】因果、庄严、法宝都是来自佛教用语,并且受到了汉语的融化。【考点】训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考释与证明综述 7.训诂术语“某,某也”表示的是()。 A.以一般释特殊 B.以具体释抽象 C.某一词当解释为另一词 D.同义词间的关系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 、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 、 、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 、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 、 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 、 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 7、意大利史学家 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8、史的初意是 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这里的 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 11、 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 13、历史学是 14、历史是 15 、 历 史 学 的 学 科 结 构 可 分支学科和 版本指 、印本也兼及写本。 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 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 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 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 史”是 的科学。 规律论等。 地理环境论等。 、经世史观等。 、训诂学、辨伪学 的意思。 的基础。 的过程。 分为以客观 的分支学科。 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 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 陈垣的《古教四考》是 陈垣在 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 、 、私家自刻。 、圣人史观。 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补正 、 三个部分。 和。 年中国唐朝刊刻的《 》卷子。 、 和《摩尼教入中国考》 。 、 和《元秘史意 音用字考》。 26、顾颉刚在《 》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27、公元五世纪 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 “史学之 父”的殊荣。 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 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 分组成。 两部 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 和 ,而 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 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 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 》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33、 14-16 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 与 为主题。 34、18 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 和 为主题。 35 、 十 九 世 纪 被 称 为 历 史 学 的 世 纪 , 在 前 期 的 西 方 史 坛 占 据 主 导 地 位 的 是 ,中后 期是 ,下半叶是 。

训诂学基础试题

《訓詁學基礎》試題 一、舉例說明“形訓”及其理論依據。(15分) 二、舉例說明“因聲求義”的理論依據。(15分) 三、為下面古文加上標點,並翻譯成現代漢語(20分) 問者曰古之謂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猶言先醒也不聞道術之人則冥於得失不知亂之所由眊眊乎其猶醉也昔郭君出郭謂其禦者曰吾渴欲飲禦者進清酒曰吾飢欲食禦者進乾脯梁糗曰何備也禦者曰臣儲之曰奚儲之禦者曰為君之出亡而道飢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禦者曰然曰何不以諫也禦者曰君喜道諛而惡至言臣欲進諫恐先郭亡是以不諫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誠何哉禦轉其辭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賢曰夫賢者所以不為存而亡者何也禦曰天下無賢而獨賢是以亡也伏軾而歎曰嗟乎失賢人者如此乎於是身倦力解枕禦膝而臥禦自易以備疏行而去身死中野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 四、閱讀理解題(50分) (一)“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乎?”賈誼《論積貯疏》 1.將上文譯成現代漢語。(10分) 2.選擇你認為正確的答案,並務必說明理由。(15) “請賣爵子”的意思是: A.“朝廷賣爵位,百姓賣子女”。 B.“爵子”是偏義複合詞,指“爵位”。 C.百姓賣“爵位”和“子女”。 D.“朝廷賣爵位,百姓賣兒子”。 (二)“北宫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寛博,亦不受於萬乗之君。視刺萬乗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子·公孫丑上》 1.將上文譯成現代漢語。(10分) 2.選擇你認為正確的答案,並務必說明理由。(15) “不膚撓”的意思是: A.人刺其肌膚不為撓郤。(趙歧《孟子章句》) B.面有懼色,則示人以弱,故謂之色撓。不膚撓者,無懼色也。(王引之《經義述聞》)

训诂学历届试题

这是我整理的历届题目,没有答案,可以做做到书上划划相关内容,就能找到重点了。2002.10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曰 2.反训 3.貌 4.之为言 5.推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汉代著名的训诂学家,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等。尤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为最卓特。 2.互文见义,谓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应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基本观点。 4.辽?释行均撰________一书,所收多为________,为研读佛经及考释俗语词的重要辞书。 5.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________。 6.审文例里的所谓文例,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7.颜之推的后人唐初的________,除注《汉书》外,还撰有________一书,在训诂上亦有所发明。 8.隋唐时期汇集佛经音义的专书,以________和________编纂的两种《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柱:屋柱。 2.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 ) 哀思:哀念。 3.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 缓急:紧急之时。 4.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余里。( ) 排比:安排。 5.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劳劳:怅惘若失的样子。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每题2分,共20分) 1.常有物与我子停,今何容偏? 2.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 3.万民尽看,言道好希差。 4.广张福罪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5.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6.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 7.梁王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于是天子意梁王。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25) 1.义训: 义训,汉语训诂学术语。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义训是以字义为主的训解方式,即用当代通行的语词解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有别于音训及形训。不是从字形、字音,而是直接从实际使用的意义上来解释词义。义训是对形训和声训而言。古书中的注解和字书、辞书中的解释一般都是义训。义训总是以通语、常言去解释不易知的文语、古语或方俗语。对于名物,义训经常说明其属类、形状、颜色和功用。义训的解释方式,古书中常用“某,某也”、“某谓之某”或“某曰某”。 何谓义训? 义训是不管词的形体和声韵而直接训释词义的方法。 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指出:“义训者,训诂之常法。通异言,辨名物,前人所以诏后,后人所以识古,胥赖乎此。其法或直言其义,或陈说其义,或以狭义释广义,或以虚义释实义,或递相为训,或增字以释,要其为析疑解纷一也。” 义训历史悠久,如《周易大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左传》“龙,水物也。” 义训这种方法的产生是训诂发展的必然产物。无论是从汉字三要素而论,还是从词的形、音、义说起,意义都是其核心内容。声音是内在形式,但开始与义的关系却是偶然的,且声随义转;形是其外在形式,即语言外壳,因此段玉裁指出:“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形训和声训都是借助于词义的载体来解释词的。如上所论,形训和声训都是有局限的。 2.貌 3.读如 4.反训:.训诂学术语。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些词古代含有相反两义,如"乱"字有扰乱和治理两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 最早提出“反训”的是晋代郭璞。他在《尔雅?释故下》“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条下注云:“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又于同篇“徂、在,存也”条下注云:“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他在《方言注》中又说:“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覆用之者也。”(《方言》“苦,快也”郭注) 宋人刑昺撰《尔雅疏》云:“美恶不嫌同名者,若此篇往也、死也亦称徂,是恶也;存也亦称徂,是美也:各有其义,故称美恶不嫌同名。”刑昺的说法是对郭璞的继承,并无多大新意,但可以说明当时以刑昺为代表的学者注意并且承认了这种语言现象。 清代是训诂学的黄金时代,成就之大,远胜前朝。王念孙《广雅疏证》云:“敛为欲,而又为与;乞、丐为求,而又为与;贷为借,而又为与;禀为受,而又为与:义有相反而实相因者,皆此类也。”又云:“凡一字两训而反复旁通者,若乱之为治,故之为今,扰为为安,臭之为香,可不悉数。”(《尔雅疏

训诂学试题参考答案

训诂学试题参考答案(周大璞《训诂学初稿》) 一、填空(每格0.5分,共10分) 1、会意,形声,象形,指事。 2、《字汇》,214部。 3、慧琳,玄应。 4、后,前。 5、《博雅》,张揖,《广雅》。 6、《故训汇纂》。 7、刘宋、史记集解,唐、史记索隐,唐、史记正义。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释名》:略 2、声训:以同音字、音近字、音转字相训。可以说明文字的通假,探索词语的来源,保存古音的历史面貌。但有时是主观推测。 3、训诂:训诂即解释,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4、对文:指在句式相同的两个或几个句子中,处于相同地位、相互对应的词语。 三、阅读古注,指出下列各注释中使用的训诂术语,分析它们的作用,并解释加线的词语(15分) 1、犹:某义可通。 2、之言:用音近义通词释义又。 3、为:下定义穿衣涉水,水深时淹着带子,水浅时把衣裳捞起来即可。 4、曰:下定义杀人陪葬。 5、之言:用音近义通词说明语源(释义)。 四、阅读并标点古注,回答下面的问题(20分)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1、训诂术语:当作(改正误字误读)、某(今、藏)本作(校勘文字异同)。 2、王先慎,盧文弨。 3、注释体例:王先慎《韩非子集解》 4、异文,大量引用类书。 五、训诂术语、释义方法(15分) 《红楼梦》第二回 某,某也。义训(僵,偾)、观境为训(僵树自立)。 六、分析“儿女”的词义,并评价今人的注释(20分) “以大名冠小名”:大约在秦汉之际逐渐失去生命力。 “以小名冠大名”:生命力强。儿郎、女郎(汉魏后);女子子、女子、男子(子:幼儿至青少年的统称);女儿、男儿(儿:儿女统称)。俞樾对;今人解释不确。

2010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连语:指联绵字。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説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 2.读如:拟声注音。古代注音﹑释义用语。一般是用于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3.推原:根据词的声音线索,寻找词义的来源。用推原做出来的训释材料都是声训,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有声音关系,同源词互训,与因声求义的方法相关。 4.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5.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辨析古书异例是训诂学的内容之一,古书异例包括倒文、省文、复文、变文等。 2.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语文教学,二、指导古籍、字典辞书的整理编纂工作。三、帮助历史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3.《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这属于训诂方式中的互训。 4.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 5.学习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是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唯物的观点。 6.继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之后,对俗语词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应首推蒋礼鸿先生的《敦煌文献语言词典》。 7.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陸德明的《经典释文》。 8.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刘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9.清代研究《尔雅》的主要著作有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10.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个字的解释,大体包括字形、字音和字义三项。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乐府诗《妇病行》:“行当折摇,思复念之。”(错 ) 复:又。翻译:希望你今后还能常想到我对你的这番嘱咐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错 ) 益:副词,更加。翻译:老臣最近很不想吃东西,就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上三四里,渐渐地喜欢吃东西了,身体也舒服了3.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错 ) 极:倦。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 4.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错 ) 无虑:总共。到傍晚,被杀死的敌人大约有一百多人 5.阴沉天气连翩醉,摘索花枝料峭寒。(错 ) 摘索:萧条冷落。正解:犹言瑟缩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姜氏何厌之有? 厌:欲望,满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