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历史第一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
习二十二
第1题【单选题】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的目的是( )
A、恢复北方生产
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C、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D、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在此战中打败前秦的政权是( )
A、东晋
B、西晋
C、东汉
D、西汉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 )
A、西晋前秦
B、东晋北魏
C、西晋北魏
D、东晋前秦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最准确的是( )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D、经济繁荣与科技进步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成语出自淝水之战的有( )
①破釜沉舟
②三顾茅庐
③纸上谈兵
④草木皆兵
⑤风声鹤唳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造成这一时期北方文化昌盛的重要原因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淝水之战
C、张骞通西域
D、隋朝的统一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北魏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羌族
【答案】:
【解析】:
第10题【材料分析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分裂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非凡的历史吧。
材料一:“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一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入,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概括说说他的改革措施。
请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答案】:无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深刻影响了王朝的兴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君,废并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矣。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用材料中原话指出“商君”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效果。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一观点正确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材料三中的“魏”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材料三评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历史事件的积极作用。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国家走向富强的重要途径。
【答案】:无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
材料一中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观点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哪一思想学派的观点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变法实施后,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与中国古代哪一次改革有关?这一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无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长城历史悠久、体量庞大、工程宏伟,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新网》
材料二: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材料三:下图是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
——人教2016版七年历史上册P89页
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除了改汉姓外,还有哪些具体改革的内容?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答案】:无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请你参与下列探究,回答问题。
探究一:小明同学总结了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两个特点,请给他总结的特点加以举例说明:
科学技术成就突出:______、______。
(文化)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______、______。
探究二:孝文帝崇信佛教,他在位时大力开凿石窟,而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则大肆毁佛。请思考“崇佛”“毁佛”的根本原因。
探究三:这一时期政治割据,战争连绵,但文化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请归纳其中的原因。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