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年轻人古德曼·布郎》所引发的精神分析批评

《年轻人古德曼·布郎》所引发的精神分析批评

《年轻人古德曼·布郎》所引发的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学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方法,为我们理解文学文本提供了另一个途径。从心理学出发,从作者的个人经历出发,我们可以从他的文字中,从他所塑造的人物中,从他的写作风格中,进一步探索作者本人的精神世界,反之作者的精神面貌又为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提供了一个突破口。然而精神分析的批评方法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为我们开启一扇窗户的同时,它也无法避免自己的局限性。《年轻人古德曼·布郎》是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重要作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我对它有了如下的理解:



作家经历

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7月8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萨勒姆镇。他的祖辈里有人曾是十七世纪新英格兰有名的清教徒,其中一个是殖民地的长官,由于参与过对贵格会成员的迫害而臭名昭著;另一个是法官,曾参与过1692年的塞勒姆驱巫案。逐渐地,霍桑的家族没落了。霍桑的父亲是一个船长,在荷兰圭亚那身亡,留下妻子和孩子相依为命。

作为霍桑生长地的萨勒姆,是美国最古老的小镇之一.它的历史几乎与英属北美殖民开发的历史一样长。历史上著名的“萨勒姆审巫案”就发生在这里,致使几年时间里好几百人遭到了审判和迫害。霍桑的祖先约翰·霍桑就是审巫案的五大法官之一,声名狼藉。

年轻的霍桑对祖先的劣行十分不满,他后来自作主张给家族的姓氏增添了一个字母“w”,据说就是要解除一位被害“女巫”的丈夫对霍桑姓氏的诅咒。由此可见,不光彩的家族历史给霍桑带来的心理阴影有多重。霍桑的一生似乎都被罪恶感和生活中的邪恶所围绕,他认为罪恶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中心。对霍桑来说,罪恶是会受到惩罚的,不管是通过哪种方式。他总是因为觉得家族的衰败与祖先所犯下的罪行有关而备受困扰。他坚信“上辈的罪行会由后辈偿还”,“罪恶总是会衍生罪恶,尽管可能几代以后才会发生”。



作家经历与作品基调

《年轻人古德曼·布郎》这篇小说创作于1835年,正是霍桑闭门读书期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早期,然而处在美国经济、政治、文化上升阶段的,风华正茂的霍桑却用文字喊出了“evil is the nature of mankind”。《年轻人古德曼·布郎》的故事背景就设在霍桑故乡萨勒姆镇。在霍桑笔下故乡并不是充满欢笑的,饱含温情的,小说中萨勒姆的森林黑暗幽深,处处充斥着邪恶与危险,令人毛骨悚然,这里是魔鬼聚会的地点,是人露出恶性的场所,也是最后彻底摧毁主人公古德曼·布郎的灵魂与信仰的地方。小镇上虽然看似宁静和谐,可

是镇上的人却都和魔鬼交好,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是高贵的还是低俗的,他们心中的恶念是一样的,他们的恶行是同等的。那些看似高贵的人,看似品行高尚正直的人,远比面露凶相的恶人更可怕。在小说中,在霍桑的世界中人性是向恶的,而那些最终抵制魔鬼邀请的人,像古德曼·布郎一样最后却郁郁而终。

这部小说的整个基调是灰暗的,是压抑的,故事充满着许许多多未解的神秘事物,有着许许多多因果报应的预示与暗示。这样的小说只有霍桑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与霍桑本人的经历,与他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也就是精神分析学中所谓的早期经验与人格形成,最终影响了作家的创作风格。



作家的白日梦

小说中的古德曼·布郎就像作家本人一样,他是基于霍桑自己的经历而创作出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忠厚老实,心地纯朴,相信正义与善良,但因为家族的原因,他必须进入黑森林去完成一次旅行。尽管他极度不情愿履行这个使命,但这是他的祖先无条件强加给他的,他没有办法也没有权利拒绝。而他所承受的这一切,全是因为他的祖先与魔鬼结交,与罪恶为友,就像小说中魔鬼所描述的那样:“说得好,古德曼·布朗!对你一家子,我跟任何清教徒家庭同样熟悉,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熟嘞。你那当警察的爷爷,有一回狠狠地鞭打一名贵格会女教徒,从萨勒姆街这头一直抽到那头,我帮过他一把;跟菲利普王开仗的时候,你爹放火焚烧印第安人的村子,是我递给他的松脂火把,还是在我家炉子上点燃的呐。他俩都是我的好朋友,我们曾一道快快活活顺这条路走过好多次。过了半夜又快快活活地回来。看在他俩份上,我也乐意跟你交个朋友。”祖上的恶行给后代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灾难,这也是古德曼·布朗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并最终酿成了他的悲剧。从森林归来后的布郎,变得悲观,但也变得更清醒了,他因为看清了人性的丑恶而痛心疾首,因为了解了人深藏在内心的欲望而愤世嫉俗。他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力量,无法与邪恶相抗衡。在小镇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魔鬼的教徒,就连他可爱的妻子,布郎也不能确定她是不是抵抗住了邪恶。于是,古德曼·布朗只能独自品尝这份苦果,他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因为他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回过头来想想,故事中的古德曼·布朗多么像现实生活中的霍桑啊,霍桑在现实生活中,他无法将自己这种苦闷的情绪表露,于是他借助了小说,像做一场梦一样,将自己变成了古德曼·布朗,他诉说了自己背负着家族罪恶生活,可是不管他怎么努力,都逃脱不了命运的裁判。他非常

不满他的祖先,于是在小说中,他的祖先成了魔鬼的好友,而且还曾一度引诱他加入魔鬼的教会,成为魔鬼的使者。当然,霍桑或者是古德曼·布朗都曾经天真地认为自己的祖先们是老实忠厚的人,是行为端正的人,就如布郎所说的“俺爹可没为这号差使上林子里来过,他爹也没有过。俺家世世代代忠厚老实,全是好样的基督徒,打殉教先圣遇难起就是。”为什么霍桑会有过这样的想法呢?一来可能是他年幼的时候真的天真地认为他家世世代代都是好人,没有干过伤天害理的事,二来,可能是他知道家族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可是人情人理不充许他将祖先往坏里想,于是他强词夺理,仍然固执认为家族里没有坏人。可是最后,这些所有虚伪的假象破灭,带给霍桑或是古德曼·布朗是更重更深的打击与伤痛。如果他要批判恶人,那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他那恶行累累的祖先。面对这样的残酷的事实,古德曼·布朗选择的是在沉默中灭亡,霍桑选择的是直面残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不管选择如何,疼痛总是避免不了的。布郎的选择是霍桑想过但没有经历过的另一条路,也许在这儿霍桑是为了弥补自己无法尝试的生活,但也有可能是小说只有这样写才更符合创作需求。



本我、自我、超我

在小说中人的本我就是罪恶,每个人都有犯罪的本能冲动。古德曼·布郎一出场给读者呈现的是他的自我状态,他忠厚老实,笃信基督,遵守教义与道德。在自我与本我的冲突中,自我一开始占据优势,压制着本我,但是随着主人公深入森林,随着他与魔鬼的进一步接触,随着他逐渐发现村民们不可告人的邪恶本性,本我开始觉醒,并渐渐占有主动权,而自我则一步一步瓦解。当布郎执意要进入森林时,自我就开始受到了挑战,因为他明确地知道自己干的是一件邪恶的勾当。当他与魔鬼同行并得知了自已忠厚老实的祖先们的罪恶行径时,自我的道德层面开始崩溃,但布郎仍然是恪守道德规范的,毕竟村中还有许多德高望重的圣人存在。当这些所谓的高尚的人(古迪·克洛伊丝、老执事 古金先生、牧师)也沉沦,也窝藏罪恶并以此为傲时,布郎的道德底线全部丧失,就如小说中说的那样;“小伙子布朗赶紧抱住一棵树,不然就会瘫倒在地。他头发昏,心沉重,痛苦不堪。仰望苍天,疑惑头顶是否真有天国。”自我受到怀疑,本我占了上风,这时候的布郎并没有完全妥协,他以超我抵抗邪念,发出“天国在上,费丝在下,俺还是要对抗魔鬼,坚定不移!”的呐喊。然而当超我受到动摇时,人性的本我就赤裸裸地暴露了,“俺的费丝也走了!”他(古

德曼·布郎)愣怔片刻后叫道,“人世还有什么善!罪孽不过空名罢了。来吧,魔鬼,这世界全是你的啦。”于是布郎凭着凡人向恶的本能,往前冲进森林的中心,魔鬼的聚会。他无所畏惧,“这闹鬼的林子里再没比古德曼·布朗的模样更骇人的了。他在幽黑的松林里狂奔,手中乱舞着那根手杖。时而破口大骂亵渎神明,时而纵声大笑,使整座林子激荡着他的笑声,好像周围的树木统统变成了魔鬼。这个他自己恶魔的化身,还不如他这个狂怒的人可怕嘞。”但是当布郎正真面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考验时,当魔鬼强行逼他加入邪恶的教会时,他的超我力量再次爆发,“费丝!费丝!”丈夫(古德曼·布郎)叫道,“仰望天堂,抵挡邪恶!”在小说中正是超我打败了本我,使古德曼·布郎穿越了黑森林,再次回到了小镇,让他避免了成为魔鬼帮凶的灾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他的自我已经被摧毁,超我也受到了怀疑,因此就算是本我不再兴风作浪,他的人生也已经不再单纯,不再美满了。他的人格受到了破坏,人生观,世界观也随之改变,他承受着严重的心理扭曲。“他虽未变成无可药救的恶棍,也成了一个忧伤多疑,郁郁沉思的人。”



在作从以上分析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更多的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小说,作者的人生经历,世界观,人生观的确对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是,由于精神分析的局限性,我们始终没有跳出对作者本人的研究,始终没有将目光投向作家创作的大背景,那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知道了当时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如奴隶制、物质至上主义、童工及政治腐败;如果我们还知道了当时的美国文学正处在超验主义时期,许多作家对社会持的是乐观的态度,他们继续发扬着美国浪漫主义传统,那么,我们对霍桑的理解是不是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呢?《年轻人古德曼·布郎》揭露的也许不仅仅是作家的精神世界,很可能是当时整个美国社会的精神面貌。霍桑的伟大也许不仅仅在于他将自己对恶的理解表露于文学,很可能在于他比别人更早地预见到或是看到了社会问题。

本我、自我、超我是人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纠结在一起的,很多时候我们是很难说明白人会么时候表现的是本我、自我或是超我。就像我在分析古德曼·布郎时,就发现有时我能将他的本我、自我、超我一下子找出来,有时呢就会很模糊。其实如果我们不去分析他的本我、自我、超我怎样的相互转换、相互影响,而是整体上

把握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同样可以达到理解文本的作用,而且会更浅显更清晰。

如果分析批评文学作品只从精神分析出发,你就会发现有很多你无法触及的地方,如比作家对语言文字的应用,作品的取材和选用,作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等。当然这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是每一种分析方法都无法避免的,可是精神分析学有时没有客观的数据和事实就难免会过于主观地去批评作品。过多地从作者本人出发,不管作者写了什么我们都去找他是不是有心理疾病是不是在作白日梦等等,一方面忽视了读者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会给作家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困扰。不过不管怎么说精神分析的批评方法还是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增加了文学批评的途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