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

谢永宏,陈心胜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洞庭湖湿地生态研究站,湖南长沙410125)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YW-08-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770362)。

作者简介:谢永宏(1973-),男,湖南永兴人,研究员,博士,从事湿地生态研究。收稿日期:2008-09-27;修回日期:2008-10-20

摘要: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的水文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进而影响到湿地植被组成和群落演替。本文以洞庭湖

湿地植被区系组成、植被分布格局及演替规律为基础,从水位年内和年间变化、极端高洪水位及其持续时间、泥沙淤积速率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并指出今后应加强湿地植被生态过程及功能、湿地植被演替的调控机理研究,同时重视洞庭湖自身的地质演化。关键词:洞庭湖;三峡工程;植被演替中图分类号:Q948.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08)06-0684-04

Effects of Three-Gorge Project on Succession of Wetland Vegetation in Dongting Lake

XIE Yong-hong,CHEN Xin-sheng

(Dongting Lake Station for Wetland Ecosystem Research,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angsha ,Hunan 410125,China )

Abstract :The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s of Dongting Lake will b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operation of Three-Gorge Project,which in turn influences the succession of wetland vegetations.On the basis of floral composition,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succession rule of Dongting Lake vegetations,the effects of Three-Gorge Project on the succession of wetland vegetation were reviewed from the changes of water level within year,the water level and duration of extreme flooding,and sedimentation rate in the Dongting Lake.Further researche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changes of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functions,and the regulating mechanisms of vegetation succession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ree-Gorge Project.Meanwhile,geological evolution of Dongting Lake should also be emphasized.Key words :Dongting Lake;Three-Gorge Project;vegetation succession 第29卷第6期2008年11月

Vol.29No.6Nov .2008

农业现代化研究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荆江南岸,经纬度为28o30′~30o20′N,111o40′~113o10′E。洞庭湖区为海拔40m以下的开阔平原,面积为18780km2,天然湖泊面积为2625km2。湖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4~17.0℃,无霜期260~280d,年平均降水量1200~1550mm,年平均湿度80%。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为典型的通江湖泊,承担着调蓄长江和湖南湘资沅澧“四水”

的重要任务,素有“长江之肾”的美誉。多年统计表明,长江每年有1180亿m3水通过洞庭湖,占洞庭湖过境水量37.3%,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占年总量的92.7%。长江的每年入湖沙量为1.093亿m3,占入湖总沙量的82%,湖内沉积为0.984亿m3,占入湖总沙量的74%[1]。

三峡水利枢纽为季调节水库,由于防洪和发电的需要,水库年内下泄量实行规律性调度:12月、1-3月因发电需要而增泄;5-6月为即将到来的汛期腾空库容也要增泄;4月、

7-11月因发电或防洪需要而减泄[2,3]

。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

湖的水文情势将发生以下变化:①长江的入湖水量年内分配较均匀,洞庭湖的水位年内波动减小;②由于三峡枢纽的拦沙作用,入湖并淤积在湖内的泥沙量会明显减少;③由于大

坝下游河道刷深,长江三口分泄入洞庭湖的水量将减少[1,

4]

。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位和泥沙淤积的变化将影响到洲

滩的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进而影响到洲滩的动、植物群落演替[5]。经过数十年的调研,已对洞庭湖区的植物区系组成、植被分布格局和演替规律有了初步了解[6-9],但有关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还少有报道。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湿地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认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对于洞庭湖综合治理及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1洞庭湖湿地植被及分布规律

1.1植被概况与群落类型

洞庭湖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每年洪水季节大量泥沙入湖淤积,形成了我国以敞水带、季节性淹水带、滞水低地为主

的最大湖泊湿地景观,共有面积约85.78万hm2[10,11]

。湿地生

态条件的区域差异性和生态过程的多变性,为洞庭湖发育多样的湿地植被类型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主要植被类型包括水生植被、

草甸、沼泽植被和常绿阔叶林植被,面积较大的湿生群落类型有虉草、野胡萝卜、水蓼、蒌蒿、苔草、荻、芦苇等(表1)。湿生植被多样性指数以野胡萝卜群落最高(0.768),荻和水蓼群落次之(分别为0.448和0.373),蒌蒿和苔草群落最低(分别为0.274和0.212)。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多年生草本

第6期植物为主,同时伴生有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如无芒稗、野燕麦、

附地菜、拉拉藤、豆瓣菜等。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丰富,据调查,仅东洞庭湖就有湿地植物48科122属192种,占全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的35.6%、28.2%和13.2%,其中禾本科有22属28种,菊科有14属22种,莎草科有5属15种[12]。禾本科的虉草、

芦苇、荻,菊科的蒌蒿,莎草科苔草属的多个种均是重要的建群种或优势种。由于芦苇和荻占据的生态位相似,且常常混生,当地居民往往将它们混为一谈,在以下叙述中,也将芦苇和荻通称为芦苇。

1.2植被分布规律

洞庭湖湖岸平缓,由岸边向湖心逐渐倾斜,植物随湖水深度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植被从空间格局上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特点,由水及陆的总趋势为:沉水植物群落—虉草群落—苔草群落—水蓼群落+蒌蒿+苔草群落—芦苇群落—美洲黑杨或柳群落。由于长江和“四水”的相互干扰顶托,洞庭湖洲滩发育很不规则,湿地植被在大区域范围内又呈镶嵌分布的特点,各大型群落如荻、虉草、短尖苔草、旱柳和鸡婆柳等,都以大面积互相镶嵌于湖中;同时,在一些特定水文环

境的小区域,植被又呈同心圆分布的特点[7,8]

2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模式

洞庭湖湿地植被是通过湖泊沼泽化途径形成的,从形成浅水植物群落开始,随湖水深度呈带状分布格局。植物死亡

后,其残体在水中缺氧的嫌气条件下因得不到彻底分解而形成泥炭,并逐年在湖底和湖边积累使湖泊变浅,植物带也相应的向湖心侵移[12]。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可分为水生和洲滩两种系列[7](图1)。

2.1水生演替系列

水生演替系列从1-3m左右的浅水裸地开始,首先生长着沉水植物群落如苦草、菹草、金鱼藻、黑藻、竹叶眼子菜等;随着动植物残体、泥沙淤积等对湖底的填充和抬高,出现浮叶根生植物莲、

芡实等,由于这些植物叶的遮荫作用,沉水植物逐渐消失,最终形成浮叶根生植物群落;当填高至1m以内时,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如香蒲、芦苇等,并通过郁闭作用取而代之成为优势群落;继续填充抬高将出现苔草属的湿生植物,再后出现荻和芦苇,最后出现木本植物群落。

2.2洲滩演替系列

洲滩植物群落的演替系列比较复杂,不仅洲滩的淤积抬高影响着群落演替,而且演替序列随泥沙淤积的速度而异[7](图1)。在白泥滩上,首先出现的是一年生植物如羊蹄、齿果酸模等,植物死亡后积累一定的有机质,为其后的演替奠定基础。若泥沙淤积速度很快,鸡婆柳往往快速占据白泥滩形成灌丛,如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三角洲。若淤积速度较快,2-3年内就可发展为以虉草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常见于航道中孤立洲滩(如鹿角)及航道两侧湿地。若泥沙淤积速度较慢、厚度较小,则逐渐出现根茎苔草草丛,并逐渐发展为苔草群落。随着洲滩的进一步淤积抬高,芦苇较容易入侵到虉草群落,并以密集的地下茎占据土壤表层形成优势群落。鸡婆柳和苔草群落也将随着动植物残体的堆积和泥沙的缓慢淤积逐渐被芦苇群落取代。

3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文环境改变对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

3.1水位变化

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三峡水库增泄流量可提前淹没已干涸的滩地,对水生和沼生植物产生一定影响,但水位不能达到沼泽化草甸的最低部位—苔草草甸,对地势更高的植物群落也不会造成明显影响。然而,适当的水位增高有利于植物鲜体保存以及休眠芽和种子萌发[13]。4月份,洞庭湖水位低于三峡工程运行前的水位值,洲滩裸露增加,不利于沉水植物群落的生长,但有利于苔草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同时,裸露的洲滩有利于短命植物如无芒稗、拉拉藤等的萌发和快速生长,使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提高。5月份三峡水库的增泄量

编号表1东洞庭湖湿地主要湿生群落类型及主要伴生种

(2008年野外调查数据)

群落类型

主要伴生种

三俭草Rhynchospora corymbosa ,紫云英As -tragalussinicus sp ,匍茎通泉草Mazus miqueli -

i ,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紫云英Astragalussinicus sp.,刚毛荸荠Heleocharis valleculosa ,鸡矢藤Paederia Sc -

sanden ,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

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野胡萝卜Dau -cus carota ,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风花

菜Rorippa palustris.

苔草Carex sp.,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 ,水苏Stachys japonica ,

附地菜Trigonotis pedun -cularis ,鸡矢藤Paederia Scsanden.苔草Carex sp.,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细叶婆婆纳Veron -ica linariifolia ,泥湖菜Hemistepta lyrata .

苔草Carex sp.,芸香草Cymbopogon distans ,牛鞭草Hemathria sibirica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苔草Carex sp.,拉拉藤Galium aparine ,紫云英Astragalussinicus sp.,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gali.早熟禾Poa annua ,无芒稗Echinochloa crus -

galli var.mitis ,通泉草Mazus japonicu ,香附

子Cyperus rotundus ,看麦娘Alopeculus ae -qualis.

短尖苔草Carex brevicuspis ,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泥湖菜Hemistepta lyrata ,醴肠

Eclipta prostrate.

短尖苔草Carex brevicuspis ,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 ,紫云

英Astragalussinicus sp.,通泉草Mazus japonicu.

虉草

Phalaris arundinacea 短尖苔草

Carex brevicuspis 蒌蒿

Artemisia selengensis 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野胡萝卜

Daucus carota

水蓼

Polygonum hydropi per

垂穗苔草Carex dimorpholepis 西藏苔草Carex thibetica 短柱苔草Carex turkestanica 1.

2.3.4.

5.

6.7.8.9.10.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

森林群落

荻芦苇苔草

洲滩裸地

鸡婆柳灌丛虉草群落淤

积较快

淤积慢淤积快

图1

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示意图

谢永宏等: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685

第29卷农业现代化研究

较大,使洞庭湖的水位发生较大变化。5月份也是湿地植物生物量累积的旺盛期,较大的水位变幅对低程区湿地植物(如苔草)和一年生植物生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3],促使这类植物提前开花结果,快速完成生活史。对于高程区植物芦苇而言,一定的地下水位上升可能更有利于刺激植物生长而增加生物量累积。同时,5月水位的上升将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繁殖。在调查中发现,沉水植物如马来眼子菜在5月中旬已在水分极度饱和的低程区苔草群落中大面积萌发生长,并在随后的6月初随水位继续上升而取代苔草成为优势种。6-9月,洞庭湖的水位随三峡工程增减泄流量引起的变化很小。在汛期,由于绝大部分湿地植物均处于完全淹水状态,水位波动不会对群落产生明显影响。10、11月三峡水库减泄流量,洞庭湖水位降低。水位的降低使低位洲滩提前露出水面,对低位杂草草甸和苔草草甸上的植物生长有利,有利于苔草群落向湖心侵移,但会造成一些沉水植物的死亡[13]。芦苇等植物的生物量积累在10月已基本完成,水位变化对其产量影响不大。

总之,一年中4月、5月和10月因较大水位变幅而对湿地植物的生长繁殖产生明显影响。年内水位波动对群落生物量和一、二年生植物的生存空间影响较大,但对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不大。然而,植被群落演替是长期变化逐渐累积的结果。若考虑到洞庭湖入湖水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减少以及植物群落对水位变化的敏感性差异,将会引起占优势的芦苇和苔草群落向前推进,挤占沉水植物的生存空间,从而打破现有植被格局发生正向演替。

3.2极端高洪水位及其持续时间

经过三峡工程的调蓄后,洞庭湖在汛期的最高水位降低,而枯水期的水位较运行前有所提高[4]。极端水位的变化将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洪水耐受性比较差的湿地植物如杨树而言,决定能否生存的最关键因素是淹没植物顶端的水位持续时间的长短,因为湿地植物主要利用暴露于空气中的器官通过气体传输系统将氧气运于体内供生理代谢的需要。没顶后完全隔绝了植物与空气的接触使植物组织处于缺氧状态,缺氧呼吸将快速地消耗掉体内的营养物质,植物最后因碳水化合物消耗过多而致死[14]。典型湿地植物往往通过休眠或体内储存大量氧气尽可能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达到度过极端洪水胁迫的目的[15]。另有研究表明,湿地植物对洪水和干旱胁迫的忍耐力存在明显的负对称关系,也就是说,分布于低程区的植物对洪水胁迫的忍耐力高但对干旱胁迫的忍耐力低,而分布于高程区的植物对洪水胁迫的忍耐力低但对干旱胁迫的忍耐力高[16],这也是湿地植物沿高程成带状分布的原因之一。由于杨树没有形成特有的形态和生理特征适应洪水胁迫,没顶存活的时间相对较短,而苔草、芦苇和虉草由于长期适应洞庭湖水位周期性变化,能忍受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没顶胁迫。通过三峡水库对洪峰的削减后,洞庭湖最高水位降低,高位洪水持续时间变短,将有利于分布于高程区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甚至使一些原来无法存活、耐水淹能力较差的物种入侵新生境。在东洞庭湖二门闸至四门闸之间,原来在内湖无法存活的杨树在最近的五、六年已被大面积开沟种植并存活至今,便是很好的明证。杨树为高大乔木,在空间、光照和养分等方面比其它湿地草本植物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一物种的入侵将改变原有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而对湿地土壤结构、水文特征产生明显影响。

3.3泥沙淤积

长江“三口”分流是洞庭湖泥沙淤积的主要来源,三峡大坝的修建对于减缓洞庭湖淤积、延长湖泊寿命有着积极影响[17]。洞庭湖的年均拦沙率由建坝前的65%左右减少为建坝后的30%,绝对年均淤积量由建坝前的1亿t左右减少为建坝后的1600万t左右[18];同时,入湖泥沙的粒径组成变细[1]。洞庭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入湖泥沙量在减少,但输出的泥沙仍将小于入湖来沙,全湖仍处于淤积状态,但速度趋缓。泥沙淤积的速度和方式决定了湿地植被的演变趋势和方向[7]。淤积速度减缓后,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将主要以慢速方式演替,即群落演替的主要模式为:水生植物-虉草或苔草-芦苇-木本植物。

4研究展望

4.1加强植被类型生态过程及功能研究

洞庭湖湿地植被类型多样,各植被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沉降泥沙、提供产品等生态服务功能方面起着不同作用,如水生植物群落为候鸟提供食物,野胡萝卜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较高,芦苇的促淤效应明显比苔草群落强,芦苇为良好的造纸原料等。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湿地的土壤、水文、动植物等生态过程将发生改变,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仍处于本底不清,过程不明。因此,有必要在剖析洞庭湖典型湿地植被群落组成结构、主要环境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的基础上,确定不同湿地植被类型所关联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价值,分析湿地植被格局变化(如杨树的大面积栽种)对洞庭湖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如生态调蓄、候鸟和鱼类多样性保护等)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权衡利弊,协调矛盾,实施湿地植被综合管理,优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4.2重视湿地植被演替的调控机理研究

湿地植被演替机理是湿地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理论基础,已成为湿地科学的研究热点。现有的研究表明,尽管影响湿地植被演替的因子很多,如动物捕食、土壤营养状况、植物间竞争和促进作用等,但水文是所有因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19,20]。洞庭湖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成因,水文环境具有以下特点:①水情变幅居全国湖泊之首,表现为“夏季湖相、冬季河相”;②人为干扰频率高,强度大,如三峡工程、围湖造田、退田还湖、植树造林等;③泥沙淤积强度大,年平均为3.7cm。因此,尤其要重视以下研究:一是泥沙淤积与湿地植被演替的关系,泥沙淤积为湿地植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植被的发展可能进而促进泥沙淤积,从而加速植被的正向演替;二是人类高强度干扰与湿地植被演替的关系,尤其关注不同人类活动干扰方式对植被正向或逆向演替的影响;三是极端水文环境与湿地植被演替的关系,因为极端水文环境(如洪水或干旱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对湿地物种生存和发展所起到抑制作用的强度存在很大差异,最终导致植

686

第6期

被格局发生演变。同时,研究中注意采用植物学、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阐明环境因子对植被演替的调控过程及机理。

4.3重视洞庭湖自身演化与植被演替的关系

洞庭湖作为一个断陷沉降盆地,其演化除受到泥沙淤积速率的影响外,还受到构造沉降速率的制约[2,21-23]。自白垩纪洞庭湖形成以来的1.4亿年内,构造沉降速率与泥沙淤积速率的相对变化使洞庭湖反复经历了扩大、萎缩的发展阶段[2]。自清朝中叶以来,由于泥沙的快速淤积,洞庭湖由原来的6000多km2萎缩到现在的2600多km2[2,24,25]。三峡工程运行后,由于泥沙淤积的大幅减少和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洞庭湖可能向扩大方向演化,湿地植被也将随之发生逆向演替。逆向演替对湿地植被格局影响巨大,但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具体研究及相关实验证据。

参考文献:

[1]卜跃先.长江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环境的影响[J].人民长江,1989(10):49-53.

[2]童潜明.洞庭湖近现代的演化与湿地生态系统演替[J].国土资源导刊,2004(1):38-44.

[3]李倩,曾光明,黄国和,等.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水力梯度及其湿地植物生长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2):12-15.

[4]洪林,董磊华,李文哲.三峡工程建库后对洞庭湖水位、泥沙和水质的影响分析.中国水利,2007(6):13-14.

[5]邹邵林,刘晓清,刘新平,等.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滩地出露天数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54-259.

[6]姚敏,袁穗波,袁正科,等.洞庭湖湿地天然植被生态习性及分布规律探析[J].湖南林业科技,2005,32(5):29-30.

[7]洞庭湖植被调查研究队.洞庭湖区植被的调查研究报告[R].湖南省林学会,1983,10-15.

[8]彭德纯,袁正科,彭光裕,等.湖南省洞庭湖区的植被特点及分布规律[J].中南林学院学报,1984,4(2):110-119.

[9]彭德纯,袁正科,廖起凤,等.洞庭湖区湖沼植被[J].生态学杂志,1986,5(2):28-52.

[10]彭佩钦.洞庭湖湿地形成演替与湿地生态研究建议[J].科学新闻,2007(17):7-8.[11]庄大昌.洞庭湖湿地生物资源特征及生态系统评价[J].热带地理,2000,20(4):261-264.

[12]中国湿地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湿地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7-18.

[13]WangLL,ZengGM,LiZW,etal.Three-GorgeDaminfluenceswetlandmacrophytesinmiddleandlowerreachesofYangtze[J].

ProgressinNaturalScience,2007,17:1035-1041.

[14]LiYZ,XieYH,RenB,etal.OxygenenhancestherecoveryofPotamogetonmaackianusfromprolongedexposuretoverylow

irradiance[J].AquaticBotany,2007,86:295-299.

[15]罗文泊,谢永宏,宋凤斌.洪水条件下湿地植物的生存策略[J].生态学杂志,2007,26(10):1478-1485.

[16]LuoWB,SongFB,XieYH.Trade-offbetweentolerancetodroughtandtolerancetofloodinginthreewetlandplants[J].Wetlands,2008,28(3):866-873.

[17]秦文凯,府仁寿,王崇好,等.三峡建坝前后洞庭湖的淤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8(1):84-87.

[18]马元旭,来红州.荆江与洞庭湖区近50年水沙变化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103-106.

[19]RosenzweigC,TubielloFN,GoldbergR,etal.IncreasedcropdamageintheUSfromexcessprecipitationunderclimatechange[J].

GlobalEnvironmentChangePartA,2002,12:197-202.

[20]VoesenekLACJ,RijndersJHGM,PeetersAIM,etal.Planthormonesregulatefastshootelongationunderwaterfromgenesto

communities[J].Ecology,2004,85(1):16-27.

[21]童潜明.洞庭湖的演化与生态[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6):1-7.

[22]来红州,莫多闻,苏成.洞庭湖演变趋势探讨[J].地理研究,2004,23(1):78-86.

[23]来红州,莫多闻.构造沉降和泥沙淤积对洞庭湖区防洪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4,59(4):574-580.

[24]何业恒.洞庭湖地区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J].湖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2):79-88.

[25]谢永宏,王克林,任博,等.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问题及保护措施[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6):678-681.

谢永宏等: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演替的影响687

三峡工程的简述

论三峡工程引发的工程伦理问题 12级电气2班杜秋晨 摘要:对于三峡工程带来的诸多问题,例如该不该建;三峡带来的环境问题;移民迁徙问题;地质灾害问题等等,我们在此只讨论三峡工程伦理问题,主要针对工程师对于工程相关的伦理问题,并引用相关的采访记录,对直接的相关负责人,参与者的谈话,相关的行动来证明工程师的工程伦理问题。通过对三峡工程整体的分析针对工程中体现出的伦理问题总结出三峡工程在起初到运行,从论证到建设,都体现出工程师在工程伦理问题上做到了尽职尽责,对于社会,对于人民都是负责任的。 关键词:三峡工程伦理工程师 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斗坪镇,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水电站大坝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库长600多公里,总投资954.6亿元人民币,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水电机组,2012年7月4日投产,这意味着,装机容量达到2240万千瓦的三峡水电站,2012年7月4日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三峡工程,由于它对自然环境的巨大改变,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巨

大影响,还因为其在决策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让许多国人认为它并不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工程。然而,三峡工程始终首先是一项科学活动,对于这座已经建好的大坝,首先必须用科学的方式去评判它。并不能想当然认为它会引起什么后果就会引起什么后果。用这种态度去看待三峡,就属于胡适先生当年所说的“差不多先生”,什么东西差不多就够了,不求甚解,而且不求甚解也无所谓。这种缺乏认真的态度是远离科学精神的。但是我们在此,并不进行相关的讨论以及论证。 三峡工程的前前后后对钱正英访谈录 钱正英,从1952年至1988年,历任水电部(或水利部)副部长、部长达36年之久,可以说是三峡工程最有权威的发言人之一。 钱正英通过对于三峡工程的“三起三落”认为自己是“三峡工程的温和派”,不是激进派。我参加三峡研究,大概是在1954年大水以后。我个人对三峡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50、60年代。我认为,三峡工程在长江的长远规划中是完全应当搞的,但当时没有条件,我不主张上马。还有,大坝我们刚开始搞,在技术上还有许多问题。 第二阶段就到70年代了,那时事实上华中缺电已经很严重了,要发展水电。一直到那个时候我还是认为上三峡工程不够条件。 首先是长江的防洪,在60年代我们研究了许多方案。那时我已意识到一个问题,江湖的演变决定了三峡工程的必要性。认为长江的治理,根本的一条思路,是洞庭湖要消亡,矛盾是显见的。洞庭湖眼看着在消亡,你怎么办?一定要另找一个地方替代它,最后就找到了三峡。三峡工程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叫它长远地保持库容,从此,不要洞庭湖来调节长江干流的洪水了。这样,把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水和泥沙控制起来,既延长洞庭湖的寿命,又解决洞庭湖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三峡工程的本质,根本的防洪效益也在于此。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 一、引言 湿地(wetland)通常是指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国际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伴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湿地在逐渐退化,具体表现为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因此,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洞庭湖湿地作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中国仅7个),具有国际性地位。它不仅在维系洞庭湖区域生态平衡中有重大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其它地区的生态平衡也产生重要影响。洞庭湖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水资源充足,调蓄能力巨大,湖洲滩地面积辽阔,加之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使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具备了自己的特征,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1]。但近百年来,洞庭湖湖泊面积逐渐萎缩,已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目前,人们虽然早已经认识到了洞庭湖湿地的重要性,但仍然以最先进技术、最大强度向洞庭湖索取着使用价值,使得洞庭湖湿地开发朝着破碎化、

陆地化的趋势发展。注重湖区的资源价值,忽视湿地的生态价值,注重当前的利益,忽视长久的发展,洞庭湖的资源日益枯竭,突发性灾害时有发生,加强湿地保护迫在眉睫[2]。 二、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意义 有“中华母亲湖”之称的洞庭湖是“世界大湿地”,是地球的“氧吧”和“粮仓”,是中国最著名的大湖之一。洞庭湖自然环境优美,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地质地理于一体的知识宝库。开发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对该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一是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丰富。以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为特色的自然景观优美;以名人、名楼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景观独具特色[3];二是区域内经济状况良好,岳阳市、益阳市和常德市在湖南省经济总体排名中靠前,洞庭湖区域面积广阔,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湖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著名的粮油基地,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区域内服务、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岳阳是“湘、渝、豫、鄂四省的物质交流中心”,是“武汉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4]。目前,洞庭湖区域规划逐步趋向合理,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发展为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经

(推荐)高二地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5.1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考点搜索】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作用及巨大的综合效益,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原因,说明了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教材从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分析了三峡水电站的发电效益。最后,教材用了一幅宜昌——重庆段航道剖面示意图和一组数据,形象而具体地阐明了三峡水库对改善川江航运的作用。 ◆知识纲要 自然原因 三洪灾成因 峡人为原因 工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 程防洪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 建防洪效益减轻洞庭湖淤积 设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 的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意发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义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和航运长江航运的重要地位:“黄金水道” 作三峡水库对川江航道的改善作用 用其它效益: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重要图释 1、图5.3“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图” (1)读图后,说出长江中游的主要水文特征: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2)分析“千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措施: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水流不畅,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高出两岸平地,形成“悬河”。一旦发生洪水,堤防漫溃直接威胁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农田、企业、城市、交通要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新中国成立后,治理荆江的措施主要有: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完成了几处裁弯取直工程,加固了荆江大堤。 (3)在图上找出主要分洪区。 2、图5.5“长江三峡图” (1)掌握长江三峡的组成、名称及其在图上的位置:

说明:①长江三峡的长度数据有多种,如192千米、193千米、204千米208千米等。 ②有的著作中把大宁河宽谷划入瞿塘峡,把香溪宽谷划入西陵峡。 (2)在图中找出三峡水利枢纽和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位置。 【学习策略】 1、注重图文结合,要从长江流域的整体去看三峡工程的位置、洪水的成因及其防洪效益、三峡电站的输电范围、三峡工程对川江航道的改善等问题。 2、注意高、初中知识的联系,例如,对长江洪水的成因就要联系高、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 【教学内容】 一、长江三峡和长江三峡地区 1、长江三峡:指长江干流自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的200千米 左右的河段。江水在这里切开地貌上的三个背斜构造,自西向东形成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大峡谷,峡谷之间被向斜和构造盆地所隔开,形成较为开阔的宽谷。长江三峡即为这些峡谷和宽谷的总称。 2、长江三峡地区:指自宜昌到重庆的三峡工程淹没区(包括葛洲坝库区)及周围地区,称为三峡地区。它大致以三峡工程淹没区及周围移民安置范围为界线,从湖北宜昌到库区回水末端的重庆市,包括沿岸的20多个县(市、区),实际上就是三峡库区。 二、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和规模 1、位置:位于湖北宜昌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距下游(是三峡工程的下游而不是长江 ............. 下游 ..)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千米。 2、规模:当今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经典例题1] 下列位于重庆市和湖北省交界处的有()A.长江三峡B.长江三峡地区 C.葛洲坝工程坝址 D.三峡工程坝址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重要地理名称空间分布的题目。识记重要地理名称空间分布的方法基本、有效的方法是“地图法”。考生应经常运用地图熟悉地理事象地理空间分布及其结构和空间联系。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的末端,自上游干流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自西向东形成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大峡谷。三峡地区是指宜昌到重庆三峡工程淹没区及周围地区。葛洲坝位于湖北宜昌。三峡大坝位于湖北西陵峡三斗坪。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以防洪、发电和航运为主要任务的三峡工程,不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1 减轻洪灾威胁,改善中下游平原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是流域内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三峡工程未建成前,主要靠堤防和分蓄洪措施。 现有干堤的防洪标准一般为10~20年一遇,荆江河段只约10年一遇,超过上述标准,即需采用分洪措施,每年汛期数十万人员上堤巡防、抢险;大洪水时,数千万人承受着惧怕洪灾的心理压力。一旦堤防溃决或采用分蓄洪措施,将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洪灾之后人畜伤亡,瘟疫流行,钉螺蔓延,血吸虫病扩散,生产、生活设施破坏,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极大。 三峡工程建成后,对消减灾难性洪峰起很大作用。发生100年一遇以下的洪水,可不使用荆江分洪区,可减少其他分洪区的使用频率和分洪量。超过100~1000年一遇洪水,或发生类似1860年、1870年特大洪水,可避免荆江地区发生毁灭性灾害。所以,三峡工程防洪的环境效益显著。 2 提供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三峡水电是清洁能源,若以发电量相当的火电站代替(年需标准煤3200万t或原煤4200万t),建三峡工程相当于减少大量废热水、废渣的排出,每年少排100万~200万t二氧化硫(因煤的含硫量而异)、1万t一氧化碳、37万t氮氧化物和大量飘尘、降尘。废水、废气、废渣将影响环境,废气不仅影响火电厂附近大气质量,其引起的酸雨还将在更大范围内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破坏。此外,火电厂本身占地和灰场占地也会对生态与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三峡水电站可避免上述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 3 改善航运,增加新的旅游景区 川江河段滩多水急,航道狭窄,是长江航运中的险段。三峡工程建成后,流速减缓,航道加宽,险滩淹没,不仅有利于航运,而且增加了乘客的安全感。此外,宏伟壮观的三峡工程本身将为秀丽的三峡风光增姿添色。库水位的抬高将有利于开发一些原来难干涉足的新景区。 4 改善坝下干流和河口水质 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在最容易发生水污染的枯季,水库下泄流量增大,可提高坝下游干流河道的污水稀释比而使水质得到改善。同时,枯季是咸潮入侵影响最大的季节,由于流量增加,冲潮能力增强,使咸潮入侵减轻,有利于降低河口区盐度,提高上海市供水的水质。 此外,三峡工程可减少洞庭湖区的泥沙淤积,改善湖泊生态系统;扩大和改善库区一些鱼类和水生物的生境;按现代环境要求新建城镇,可普遍提高库区的卫生条件和生产、生活的环境质量。 摘自:火凤网

观后感 论三峡大坝的利与弊

浅谈三峡大坝的利与弊 2011082332 沈飞 三峡大坝从建立开始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随着近期四川地震的发生,更多人担心此次的地震是否会威胁到三峡大坝。三峡大坝的建造是否有问题,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成了一个额待解决的命题。 观看了美国的纪录片三峡大坝,心里也多了些想法。 我想说的是,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峡大坝目前来看,总体是利大于弊的,矛盾的普遍性导致了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性,三峡大坝的建立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我们不可置否,大坝建设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出现大量移民,大量文物古迹被淹,甚至有从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对地震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 1998年长江发生洪涝,导致无数人家破人亡,直接的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而我们清楚的明白,长江的洪涝灾害是千年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损失我们在未来还要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这时,我们就应该更加清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属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不了决定作用。而我们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多年来的洪涝问题,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而建造三峡大坝是最好的方案。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联系是普遍的,万事万物都有联系,三峡大坝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正常的。但我们也不能对现有的问题视而不见,应充分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过的作用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依靠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超前的知道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科学技术积极解决问题。 另外我觉得三峡工程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大量原住具名被迫迁移,,造成了很多人的不满,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十八大也强调了人文关怀,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多关心那些远离自己家园人的生活,而不是迁移了以后就没有了后话。 尽管三峡工程有一系列的问题,但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他的积极作用,大坝建设有利于蓄水防洪,大坝有利于发电,缓解能源不足,有利于发展航运,有利于发展旅游,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所以总体而言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论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

沧三 热点分柝 峨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_周淑清三峡学院 [摘要]三峡工程是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一项工程,但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应当制定《长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规定开发性移民方针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和秽民方式与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规定长江流域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确立规划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定长江流域“绿色产业”制度. [关键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对策 三峡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项重要工程举措本质上是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一项工程但是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对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客观科学的评价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对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第一.三峡工程可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提高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有效地减免洪涝灾害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减缓洞庭湖的淤积和萎缩因此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是最大的生态效益。 长江下游分洪能力的提高同时能有效减少下游湖泊的泥沙淤积,减缓这些湖泊的萎缩,延长洞庭湖的使用寿命并能对湖区支流洪水进行补偿调节减轻湖区洪水威胁。由于水库调节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还有助于提高坝下游河道污水稀释化.改善水质减轻污染。 第二,三峡工程利用清洁的水能发电.与燃煤发电相比,可以少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减轻酸雨、温室效应等大气危害以及燃煤开采,洗选运输、废渣处理所导致的严重环境污染。 第三.三峡工程能增加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有利于改善枯水期水质,并可为南水北调提供水源条件。同时水库将改善库区气候,有利于拓展夜业.扩大和改善鱼类和水生物生栖环境。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口向综合三峡工程修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加剧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地矛盾。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淹没耕地和园地36万亩,移民安置区内城市,县城.集镇农村居民点、工矿企业迁建公路等专业设施的复建.还要占用7万亩耕园地。这就加剧了三峡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 第二.会使三峡库区局部江段水质污染进一步加重。三峡水库蓄水后,尤其在冬季,上游来水量减少.使水库内的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如果不对各种污染源进行治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仍然排八长江.局部江段水质污染将进一步加重.甚至威胁城镇生活用水的水源地。 第三.三峡水库蓄水后.将尝使一些不稳定的崩塌体、滑坡体滑人长江.有的将威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水库蓄水诱发地震已经有所增多,虽然大于二级的地震极少。 第四三峡水库蓄水后.将使长江三峡以及一些支流上低山形成的峡谷近景景观受到~定影响由于水位上升.。峡’感将减弱.雄”,”险”气势降低.还将使淹没区内的地面文物和地下文物被淹没。 第五.三峡大坝会改变库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主要鱼类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三.防治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对策 为了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三峡工程真正成为造福千秋万代的伟业,笔者认为应当制定《长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 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纳入 法制轨道在该《条例》中应当规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规定开发’陛移民方针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坚持开发 性移民方针.使库区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要把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同等有力的措施。在库区一 些生态环境脆弱.或者生态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则应当 把改善生态环境和控制污染放在优先的位置。此外,应着重发展市场 导向型的新的特色经济.加快库区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第二.坚持移民方式与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三峡水库的移民方式.经历了后靠为主到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安 置方式的转化,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对维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但要真正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安全移民 目标和维护库区的生态环境规定“外迁移民为主”才是真正有效的 途径。外迁移民可以改变库区的生态环境压力减轻耕地压力.真正 实现库区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垦殖带来的水土流失,改变长江中上游 的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有利。 第三,规定长江流域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长江流域的环 境污染防治制度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改革创新和完善。在环 境污染防治法中必须扬弃末端治理的做法加强环境污染的总体 控制.应在政策.规划和管理各个层次上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 决策。加强源头控制制度,废物资源化制度建立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的制度,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市场化。 第四确立规划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 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工程本身和移民开发项目以及三峡库区和长江流 域的规划设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确立规划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制 度对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减轻三峡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具有 +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实施长江流域绿色产业’制度。从生态学观点看.我们从 注重单个的消费者,发展为注重食物链进而发展到注重食物网,乃至区域 生态系统。这就要求人们注重并建立7绿色产业“.绿色产业的”产业性 要求有新的上层建筑包括新一代环境法律制度与其相适应这就要求 在《条例》中规定长江流域’绿色产业的法律制度.除了贯彻《清 洁生产促进法》外.还要制定生态工业园区.绿色设计.区域生态建设、生态恢复产业化、循环型社会基本.生态农业促进.绿色贸易. 绿色消费生态旅游.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枣孝文献: [1]王尧:三峡蓄水前后长江水质无明显变化库区地震增多人民 日报[N],2004{0I8 [2】潘锋:hstp://wwwyellow,rivergovUI黄河网,聚焦三峡工程生 态与环境保护,2005-{I一5 “商场现代化*2007年9月(中旬刊】总第515期毓  万方数据

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介绍!

西洞庭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介绍! 游览路线:汉寿西洞庭湖简介------青纱帐------绿岛仙草-----黑杨林------杨幺水寨 ------杨幺点将台--------洞庭烟云---------鸳鸯绿岛-------码头 汉寿、西洞庭湖简介:汉寿历史源远流长,建县1800年来,县名屡改,区域也有伸缩。春秋战国属荆楚之地,秦代属黔中郡,西汉为索县地,东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改名为汉寿县。“汉”指汉王朝,“寿”是指长久之意。汉寿地理位置优越,处洞庭湖南岸,东近省会长沙,西靠常德市区。古为“西楚唇齿、云贵门户”。如今,来汉寿交通也十分方便,319国道和1851省道及长张高速横贯县境,县境内有“太子庙”和“军山铺”两个高速出入口;石长铁路连接枝柳与京广两线在境内设站;水道接沅澧两水入洞庭湖通江达海;离县城60公里的常德机场能为八方宾客提供便捷的空中服务。汉寿总面积2034平方公里。除汉族以外,还有回族、维吾尔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总人口78万。汉寿同时也是中国南方最典型的鱼米之乡。有享誉国内外的“中国甲鱼之乡”、“中国苎麻之乡”、“中国珍珠之乡”、“中国黑杨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的美誉。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合云梦、三湘、青草、七泽,湖面辽阔,跨湖南湖北二省,自唐称八百里洞庭。湖域面积有4350平方公里。洞庭湖因水而闻名天下。它接纳湖南省湘、资、沅、澧和长江流域松滋、太平、藕池之水。是吞吐长江洪峰的湖泊,也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集水、蓄洪湖盆。洞庭之名起始于春秋战国,因湖泊中有洞庭山而得名。又因其名应用最盛而沿用至今。洞庭之名取之为神仙居住的洞府之意。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由于自然变迁,现在的洞庭湖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我们现在游览的是位于汉寿县境内东部的西洞庭湖。主要特点是“水涨为湖,水落为洲”。这里物产丰富,湿地自然风光优美,处处是景,景景成诗,是游山玩水、开展生态旅游的最好去处。远

三峡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三峡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前言: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是中国近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之一。在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之外,还带来了一些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就将就此进行一些简要叙述及思考。 一、三峡工程简介 三峡工程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电站初期的规划是26台70万千瓦的机组,也就是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后又在右岸大坝“白石尖”山体内建设地下电站,建6 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在加上三峡电站自身的两台5万千瓦的电源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度(5倍于葛洲坝,10 倍于大亚湾核电,约占全国年发电总量的3%,水力发电的20%)。 二、工程对生态环境存在的负面 影响 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甚至还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将会使得全球的气候和海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库区人们对三峡工程影响环境的最大担忧来自于水库的污染。目前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泻而蓄积在水库中,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对此,当地政府正在大力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以期解决污染问题,如果发现污染过于严重,也可能会采取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 根据葛洲坝水电站的运行经验,三峡工程将会对周边生态造成严重的冲击。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均已迁植。 三峡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水的蒸发量上升,因此会造成附近地区日夜温差缩小,改变库区的气候环境。由于水势和含沙量的变化,三峡还可能改变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冲积程度,甚至可能会对东海产生一些影响,并进而改变全球的环境。但是考虑到海洋的互通性,以及长江在三峡以下的一千多公里流程中还有湘江、汉江、赣江等多条重要支流的水量汇入,因此估计不会对全球海洋和气候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环境的变化是由多种可变因素交织形成的,极其复杂,所以也无法确定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明细程度。 三峡工程蓄水后对库区附近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还有另外以下几点: 第一,会加剧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淹没耕地和园地36万亩;加剧了三峡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 第二,会使三峡库区局部江段的水质污染进一步加重。遵照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教学设计【考点搜索】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即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三峡工程作为一个超大型水利工程,它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十分复杂。教材对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分类说明。最后,教材简要介绍了三峡工程对三峡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 知识纲要 三防洪 峡三防治血吸虫病 工峡有利于中下游减轻洞庭湖淤积 程工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 对程调节局部气候,减轻环境污染 生的淹没土地、耕地 态生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环态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 境环对库区不利加重泥沙淤积 和境加重泥沙淤积 名效影响物种生存 胜应增加蚊虫孳生 古不可逆转的——补救或挽回 迹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影响较大的——有效控制 的影响较小的——有效防治 影自然景观:影响不大、形成新景观响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文物古迹:迁建、保护、抢救 【学习策略】 1、知识准备:在课前通过查找报刊、书籍和上网搜集有关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 名胜古迹的影响。 2、读图分析:通过读图了解钉螺、中华鲟、白鳍豚的生活习性,理解三峡工程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是指建设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1、有利影响 (1)防洪: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

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血吸虫病: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改变钉螺“夏水冬陆”的生存环境,从而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 (3)减轻洞庭湖淤积:三峡工程的建设,使长江中游的水位在洪水期间有所降低,减轻了长江洪水对洞庭湖湖水的顶托作用,从而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4)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调节长江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5)调节局部气候:三峡工程的建设,使三峡库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从而调节了三峡地区的局部气候。 (6)减轻环境污染:三峡水电的使用,改善了华中、华东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减少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2、不利影响及措施 (1)淹没土地、耕地: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 (2)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水库蓄水改变了原有地应力的平衡,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4)加重泥沙淤积:水库蓄水,使库区水流速度变慢,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5)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 (6)影响物种生存:水库蓄水,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7)增加蚊虫孳生: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根据其所受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分为不可逆转的、影响较大的和影响较小的三种类型。

洞庭湖湿地修复综述

洞庭湖湿地修复的研究综述 (丁华学科教学(地理) 1032011025054) 摘要:对湿地的研究国际上已是多年的焦点,而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停留在沼泽海岸的湿地研究上,对于湖泊的研究较少。本文作者针对湖泊湿地进行研究在主要介绍了湿地的概念,分类及价值作用。同时以洞庭湖湿地的修复展开研究指出了近年来洞庭湖湿地出现问题及产生的后果,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洞庭湖湿地进行修复的合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湿地修复洞庭湖 1.湿地修复的概念 1.1湿地的概念 湿地,通常人们把他解释为有水的陆地。目前世界上对于湿地的概念很多种,而要给湿地下个准确的定义,各领域是莫衷一是。比如《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不论其为天然或者人工、长久或者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水域;同时,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水体。”而美国工程师协会(The us corps of Engineers)则干脆把湿地定义为在一定的频率和延续时间内被地面水货地下室淹没或浸润的地区。[17]。另有人认为湿地是一个地面受水浸润的地区,具有自由水面,四季有水,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暂时没有水,自然湿地的主要控制因子是气候、地形和地址。(Lioyd,

1993)。而就系统论的观点来说,湿地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系统,一方面湿地是一个较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另一方面湿地又不完全独立,它在许多方面依赖于相邻的地景系统,和它们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影响邻近系统的活动[14]等等。而湿地的分类也比较多主要的湿地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滩涂湿地。洞庭湖属于湖泊湿地,本文主要是以洞庭湖的湖泊湿地的修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阐述。 1.2修复的概念 对于湿地研究不多,一部分人也提到过与湿地修复相关的概念,比如湿地的恢复,比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层研究了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他认为是“对先前受扰的水体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重新建立”[23]最近,美国生态恢复协会(sER)将恢复定义为:有意识地对一个地区进行转换和改变,来建立一个确定的、原始的、有史的生态系统,这一过程的目标是仿效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来制定的[20]。 需要指出的是本人认为恢复和修复还是有区别的,很多的定义都是对恢复的定义,大多数的理解都是认为恢复是指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的再现,但是本人认为恢复是对他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再现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重现没有经过人为的干扰,而修复是为了实现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再现采用的手段措施或者是工程等等,更多的是强调在于人为干扰的作用更多。 1.3湿地修复的概念

三峡工程论证让父亲田方与周培源结识.doc

三峡工程论证让父亲田方与周培源结识- 新中国成立后,有诸多九三学社前辈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秉承民主、科学优良传统,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为发展科学技术等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今天重读史料,决意把我父亲田方与周培源20多年前认识交往的一段历史写出来,以表达自己的怀念与敬意。 父亲善于思考,勤于笔耕,1983年离休后作为国家计委咨询小组成员,10年里合作主编出版论著17本,且内容均为对三峡工程论证、开发大西南、生产力布局和人口迁移等重大课题的研究。 父亲和周培源正是结缘于对三峡工程的研究和再度论证阶段。 1984年3月,国家计委主任宋平批示给吕克白和父亲,要求就“组建三峡特区政府实行库区新移民政策的初步设想”文稿进行研究,并提出意见。此时,父亲已经离休,但考虑到研究三峡库区问题与他离休后选择的“我国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中国人口迁移”研究课题密切相关,于是欣然接受组织上的委托,邀请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发棠等着手调研。 随着工作的深入,父亲与各方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接触,了解到对于三峡工程论证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意见。1986年重新组织论证以来,争论更加激烈,问题错综复杂,已收集到的诸多都是从专家角度对工程涉及的具体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行科学阐述。审阅一份份弥足珍贵、充满强烈责任感的,父亲深感肩上的重担,常常带着一些问题上门请教专家。记得那段时间家里电话、信件很多,来往客人频繁,有热烈的讨论,也有争论,

学术气氛浓厚。 如何将调研收集到的问题和各位专家意见如实反映出来,父亲与众多专家学者凝结了共识:三峡工程事关重大,涉及面广,影响深远,论证工作一定要科学严谨,尊重事实。他们把个人得失抛在脑后,按照工作进度,广泛收集资料,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撰写,准备汇编专集,供决策部门参考。 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正式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实行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这种气氛促使父亲加快了调研和编著进度。在相关陆续收集齐备时,需要请一位有权威的科学家支持,这时有人向父亲介绍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周培源十分关心三峡工程的情况。1987年3月,父亲冒昧致信周老,请求为编著作序,5月收到周老亲笔写的长达1400多字的回信,周老表示赞成编写这本书,并提出具体意见。父亲与相关专家学者根据周老意见进行认真修改,完成了第一本《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出版之后社会反响热烈,推动了国内外更多专家学者参与三峡工程论证。 之后,在周老直接指导下,父亲于1989年4月相继合作编辑出版了《再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三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及其续集等三本论著。周老虽年事已高,仍分别为论著作序,阐明缓上三峡工程的观点,坚持将不同意见编辑出版,进一步展开论证,与120多位专家学者“知情出力”,共同奉献了匹夫之责的一片爱国心。 对于缓上三峡工程的建议在几部论著中得到充分阐述。周老与父亲和部分专家学者达成一致意见,应该考虑更高层次――从开发大西南水资源发展战略出发,带动西南地区丰富的矿产和生物资源,振兴西南,支援全国。1989年5月,周老首先提出开展开发大西南和生态保护研究,并作为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重

三峡工程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李娜生科11级1班222011317011087 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 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 (一)、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 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2003年6月11日,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高程;2006年9月开始,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三峡库区(东经106°50'~110°51',北纬29°16'~31°25 ',海拔33.6~3105m)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库区雾层多,光照少。库区属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中属于泛北极区,中国一日本亚区,华中植物地区。。植物群落主要有:山地灌草丛、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等 (二)、三峡大坝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水文、水质、地下水的影响 大坝拦蓄,水库调度改变了库区河段的水文情势。建库前,库区河道夏季水位最高,冬季水位最低;建库以后,改变了库区的水位变化特征,夏季最低(水库蓄洪时除外),汛末及枯水季初期水位最高。三峡水库蓄水后,被淹没的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被水浸析溶出,引起了水库水质的下降。建坝后,水流速度下降,

三峡工程功过得失谁与评说

三峡工程功过得失谁与评说 三峡工程自立项起至正式开工之后,直到今天,一直是被媒体与权威机构、权威人士所大声赞扬的“伟大工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宏伟工程,也是中国人“人定胜天”一大范例,是集中国人智慧的“聪明杰作”。这么多年过去了,三峡工程应该一切安好吧?不想,今天的媒体报道,让人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伟大的三峡工程”之丰功伟绩了。 据新华社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在此次会议中,首次向全国民众说明了几个三峡工程仍然“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三峡工程在抵御洪水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总体方面评价如何?现在三峡工程所带来严重后果已经开始逐步显现 出来。移民安稳致富问题,说明了相关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被移民的民众生活水平低下,政府在移民安置与稳定方面

工作压力很大。问题严重的是,“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也就是间接的承认了三峡工程给“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带来了严重危害。记得当是许多的专家一直认为“三峡工程”必定给三峡下游带来无数的好处是: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将会产生“积极地影响”。而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不会是积极地影响吧?! 最近,笔者参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武汉的“辛亥革命”百年专题讲座,在武汉呆了三天,所见之处,是一片“饥渴症”:在武汉所见的许多湖泊,正在干枯,裸露处的湖底,成为一片片荒凉的乱草地。当地新闻不停地说,武汉处于严重的干旱,这个湖北处于严重的干旱。有记者报道说,从湖北省水利厅了解到,由于持续干旱,全省已有千余座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以下,水库有效蓄水基本用完。去年11月份以来湖北省降雨异常偏少,旱情严重。截至5月15日,全省有1392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1388座。“死水位”指水库正常运行情况下的最低水位,只有在此水位之上,水库才能正常放水灌溉。跌至“死水位”以下,意味着这些水库无法正常运行。湖北遭遇了自2000年以来最为严重干旱。 除了湖北之外,三峡下游其他地方,也是得了严重的“饥渴症”。

工程与环境的关系

工程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工程是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各学科的总称。“工程”是科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是以最短的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在生产生活中,在工程的进行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等物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环境工程学这门学科。 关键词:工程环境工程学三峡 工程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是以最短的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于是工程的概念就产生了,并且它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技艺 工程是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各学科的总称。 “工程”是科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是以最短的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可以建造出比单一产品更大、更复杂的产品,这些产品不再是结构或功能单一的东西,而是各种各样的所谓“人造系统”(比如建筑物、轮船、飞机等等),于是工程的概念就产生了,并且它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技艺。 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

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为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 人们对环境工程学这门学科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环境工程学是研究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主要是研究对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以及对造成污染的放射性物质、热、电磁波等的防治技术;有人则认为环境工程学除研究污染防治技术外还应包括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经济和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尽管对环境工程学的研究内容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从环境工程学发展的现状来看,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几个方面。 环境问题往往具有区域性特点。利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和防治技术措施进行整体的系统分析,以求取得最优化方案,是环境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环境系统工程方法还可应用于不同的规模、等级、剖面的系统,如大气系统(大气污染模型、大气扩散等)、地面水系统(河流污染、湖泊污染的分析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地下水系统、海洋系统以及某一环境工程单元过程系统等。 环境工程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技术体系。它不仅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的措施,而且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改革生产工艺、发展少害或无害的闭路生产系统,以及按区域环境进行运筹学管理,以获得较大的环境效果和经济效益,这些都成为环境工程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下面我将具体就最近的焦点话题三峡问题对环境与工程的关系展开进一步的阐诉。 据国家防总新的最新统计,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达50年来最低水平;当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9892万亩,有497万人、34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5月20日,国家防总决定,三峡库区按日均出库10000立方米/秒左右控泄,将日均下

三峡工程有何负面影响

三峡工程有何负面影响? 一∶三峡大坝蓄水之后,清水下泄,造成大坝下游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 2004年冬,荆江长江干堤发生多处崩岸。2006年春传来岳阳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的消息,湖南省水利厅负责人紧急赴京向水利部和国家防总汇报险情。一千多年来,长江干堤保护着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98年长江洪水后中央政府动用几千亿国债加固长江干堤,1991年联合国又资助长江干堤维修。三峡大坝蓄水后发生的长江干堤崩岸问题和黄河三门峡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十分相似。1962年黄河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导致黄河大堤溃塌,中央为此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加以讨论,决定改变工程运行方式,并开始改造。黄万里教授用“清水顶冲长告急”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长江干堤长告急,社会就不得安定,穿着新衣的皇帝也无法睡个安稳觉。 第二∶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大坝阻碍长江航运的畅通。三峡工程根本不能使万吨轮船直达重庆,最多只能使万吨船队在一年中的五、六个月的时间内直达重庆。万吨船队只不过是将四艘或者六艘驳船捆绑在一起而已。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通过能力马上得到饱和,运行的实践证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不可能达到每年五千万吨,最多只能保证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三千万吨左右。目前长江货运需要用机械翻坝来协助完成。原计划在1997年完工的升船机至今未见踪影,客轮过船闸的平均时间为七小时,乘客难以接受,造成长江客运和三峡旅游事业的萎缩。 第三∶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三峡库区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不稳定的地区。三峡工程移民对安置工作不满,每年信访的次数高达八万多件次,连年持续不减。三峡工程的所谓开发性移民措施,不但没有使百万移民致富,而是使绝大多数移民陷入赤贫状态。负责三峡工程移民信访的官员将移民生活用“三低”和“三无”来描述∶收入低于搬迁前的水平;低于安置地当地农民的水平;家庭生活水平处于当地贫困线之下以及无田种,无工做,无出路。三峡工程移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颗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第四∶到2006年年初,上报批准的三峡工程移民113万人已经安置完毕,批准的400亿元人民币移民安置费已经全部用完,但是还有数十万居民要搬迁安置。由于前期移民安置存在问题多,造成未来移民安置工作的进展更加困难。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实践证明,三峡水库的水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坡度的斜面。根据已经发表的数据,水力坡度为万分之零点五。按照目前水库泥沙砾石淤积发展的情况来看,未来的水力坡度将超过泥沙组预测的万分之零点七(每一百公里七米高的水位差)。如此发展下去,许多新建的移民城镇要被淹没,就是重庆部分市区也要被淹没,包括朝天门码头,包括许多新建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