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伊朗对国际局势的作用和影响

伊朗对国际局势的作用和影响

伊朗对国际局势的作用和影响
伊朗对国际局势的作用和影响

伊朗对国际局势的作用和影响

伊朗连成一片,将使美国牢牢地控制中东和中亚,威胁中国、俄罗斯和阿拉伯国家,并对南亚、西亚、中亚、东亚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美国的全球目标和中东战略和伊朗核问题密切相关: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维护美国及盟国的扩张利益;扩张美国经济;在国外推进所谓的美式民主,不断削弱外国的内部力量,为美国的扩张提高便利。美国的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政府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突出维护国家扩张利益,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事件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更加得势,以“反恐”的名义搞扩张,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驻军中亚,增加了对中亚、西亚、南亚局势的影响力。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伊拉克这个钉子,在伊斯兰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还可以通过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如果再次控制伊朗,则美国对亚洲的影响力将有决定性的影响,美国就实现了对亚洲俄、中、印等大国的军事包围。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3,出口量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44.5%。而这一地区的石油生产国占了OPEC成员的2/3,是OPEC最主要的石油输出国,OPEC控制着世界石油出口的80%,而沙特阿拉伯一国就占OPEC日产量的1/2左右。海湾地区最重要的产油国伊拉克、伊朗是美国捏造的“邪恶轴心”成员(还包括反美的利比亚),沙特阿拉伯在“9·11”事件后与美国的关系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美国担心自己严重依赖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将是相当脆弱的。因此,控制了伊拉克,对于摆脱严重依赖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应的主动权有极大的战略意义。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伍尔西(此人被美国国防部推荐为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上担任重要角色)不久前对德国《明镜》杂志发表的谈话充分地反映了美国的这一战略意图。伍尔西说:“……但是这(指对伊战争)不仅仅关系到美国对石油的依赖,而且还关系到全世界对石油的依赖。从短期看,我们的最根本的薄弱之处在于沙特人有可能很快削减或提高石油的开采量……沙特人对油价的升降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必须把石油武器从中东抢过来。”(注:[美]詹姆斯·伍尔西:《我们必须把石油武器从中东抢过来》)伊拉克战争对美国从中东人手中抢过“石油武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了亲美的新伊拉克政权,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利比亚将失去决定世界石油价格的重要能力。美国如果能进一步遏制伊朗(这将是美国在这次“倒萨”战争后要解决的问题),世界石油将重新回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控制的时代,但不同的是此次美国具有单独的控制权。这对另外的世界产油大国如委内瑞拉、俄罗斯也将产生重要的经济制约,这种制约对这些国家的政治和外交走向也将产生重大制衡作用。

安理会制裁伊朗的决议

2010年6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伊朗核问题通过第1929号决议,决定对伊朗实行自2006年以来的第四轮制裁。[1]

决议主要内容包括:禁止伊朗在国外参与核领域的投资活动;禁止各国向伊朗出口坦克、战斗机和军舰等重型武器装备;禁止伊朗进行任何与可运载核武器弹道导弹有关的活动等。

决议附件中包含了自安理会制裁伊朗以来通过的最大的一个制裁清单,其中包括将受到资产冻结的40多家伊朗实体,许多实体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有关。伊朗原子能组织伊斯法罕核技术中心负责人则被列入禁止出国旅行的制裁人员名单。

中国政府的立场

伊朗进行为期十天的军事演习

24日是不少西方国家的平安夜,不过对于美国来说,这个平安夜过得可能并不踏实。昨天(24日),霍尔木兹海峡东部至亚丁湾,方圆千里的海面上气氛凝重,因为为期10天、代号“守卫90”的伊朗军事演习正式宣告拉开帷幕。

从伊朗主动展示捕获的美国无人机RQ-170,到准时开始的军事演习,伊朗显然是想给制裁它的国家带来一个不好消化的圣诞礼物。伊朗为什么选择在霍尔木兹海峡举行军演呢?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南部之间,是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必经之地,素有“海湾的咽喉”之称。世界上近40%的石油以及数量可观的天然气由此输往全球各地,是波斯湾石油通往西欧、美国、日本的唯一海上通道。每天有400万吨石油通过这里运往世界各地,对全球石油供应具有战略影响,也因此使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军演,意图凸显的是伊朗在地区内的重要地位。

因此,近些年来,伊朗每次受到外部压力,都会在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举行军演,意思是,你若威胁我,我就“秀肌肉”来减轻压力。

伊朗海军从24日上午开始举行代号为“守卫90”的大型军事演习,演习将持续10天,分4个阶段进行。伊朗海军司令萨亚里当天出现在伊朗第一艘大型国产驱逐舰“贾马兰”号上,他介绍说,这次军演最大的特点是区域广,演习区域从霍尔木兹海峡以东开始,跨越阿曼海,东至北印度洋公海,西到亚丁湾,覆盖大约2000平方公里的海域。在如此广阔的海域上举行军事演习,对于伊朗海军来说还是首次。据介绍,伊朗将在这次军演中测试最新的导弹系统,伊朗海军潜艇、驱逐舰、导弹发射艇、补给舰、无人侦察机以及暗机导弹都要进行演练。

萨亚里介绍说,这次演习不包括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演习的重要目的是展示伊朗武装部队的力量和意志,以及在国际公海上的威慑力。伊朗议员此前表示,是否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取决于地区局势,如果某些国家对伊朗实施石油制裁,导致伊朗石油无法出口,伊朗有权采取对抗措施。其他通过该海峡运输石油的国家,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伊朗在该海峡附近举行大规模军演引起了外界高度的关注,各国的媒体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评论,不过伊朗国内媒体对此似乎并不怎么感兴趣。24日军演开始的当天,只有少数媒体播发了简短的消息,伊朗国内媒体更关注的是今天(25日)议会选举,当地以及外汇市场动荡等消息。这大概是因为伊朗每年都要举行多次大规模军演,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另外,此次参演部队主要是伊朗正规军的海军,伊朗正规军比革命卫队地位要差不少,伊朗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如“流星”系列导弹就掌握在革命卫队的手里,所以伊朗的正规演习受关注程度相比革命卫队也要少一些。

加拿大《全国邮报》评论称,伊朗突然军演增加了同美国发生“军事碰撞”的风险,因为美国第五舰队就驻扎在那里。美国一名地缘政治分析家认为,美国在霍尔木兹海峡有着重要的军事及经济利益,如果伊朗胆敢封锁海峡,美国海军将毫不犹豫作出回应。

伊朗的军演在哪些方面会对美国构成威胁?如此高调的军演会不会引起美伊战争呢?军事专家尹卓教授表示,伊朗海军对霍尔木兹海峡的封锁手段主要有两种。

尹卓:它目前主要的导弹力量是部署岸上,岸舰导弹。海军对霍尔木兹海峡的封锁主要是两种手段,一种手段是使用水雷封锁,它曾经进行过布雷封锁;另外一个就是大型的各种大量的导弹艇,现在很多的反舰导弹是装备在小型的导弹艇上,这些导弹艇速度都很快,对美国的舰艇和过往的商船还是有一定的杀伤能力的。尹卓教授认为,美国如果要对伊朗动武需要考虑很多综合因素。尹卓:目前为止,我们没看到美国在伊周边的作战部署,这种部署怎么说周期也在1、2个月或者2、3个月。

形势与政策中东乱局及其影响

形势与政策中东乱局及其影响 摘要:中东乱局由来以久,这当中既牵涉到土地和经济利益问题又有历史、文化和宗教诸方面的因素。这场动荡将对中东国家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对地区格局特别是区域外国家的影响则是轻微、滞后的。 关键词:中东乱局;世界格局;影响 2011年以来的中东乱局可能成为中东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政治动荡,这是由其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这场动荡将对中东国家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对地区格局特别是区域外国家的影响则是滞后和轻微的,这也是由其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这次中东乱局的本质特征是一次内生性的、民生、民主政治革命,当然外部势力利用和介入了这一事件,但这并不能改变事件本身的性质。 1、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中东乱局对原油价格的主要影响有两个:原油价格的波动性增强,中轴抬升。中东地区陷入乱局的风险较大的国家,供应能力占全球供应能力比例约10%,欧佩克国家的闲臵产能在全球经济体正在走向周期性扩张的背景下,显得较为紧张,并且中期内的增长将较慢。在地缘政治层面,目前的乱局将给巴以局势增添很多的变数,发生动乱的阿拉伯国家在新政权建立过程中,极端势力、民粹主义可能抬头,使得它们对以色列的敌意增强。同时伊朗等国也会试图在该地区输出其影响。这些因素将带来两个后果:第一、在中期内该地区可能会持续发生一些超预期的事件,给原油市场带来冲击;第二、社会的不稳定和前景的不明朗,使得既有产能被关闭,同时给国际资本在该地区的投资、勘探等扩大原油生产的活动带来?冻结效应。因此我们认为原油价格在中期内波动性增强、波动中轴抬升可能是中东乱局给原油市场带来的很难避免的风险。 2、中东乱局促使中东各国经济发展两极化。 海湾阿拉伯能源输出国可以借助石油出口维持经济,但受“阿拉伯之春”和国际制裁影响的国家恢复经济举步维艰,民生矛盾尖锐。阿拉伯地区人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失业率攀升,年轻一代看不到生存发展的希望。由沙特阿拉伯等国组成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坚持原油出口量不变,引发国际油价低位徘徊。这一方面,对于能源消耗国的人民来说,是一个福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生活成本,有助于刺激下游原油加工产业的兴起;但另一方面,引发了俄罗斯等以石油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的经济危机,石油公司大幅裁员。以俄罗斯为例,石油的价格下跌引发了卢布的大幅贬值,导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西伯利亚部分与中国接壤的地区居民甚至到对面的中国口岸采购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生活用品。 3中东乱局对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 “阿拉伯之春”不同程度上推动了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共和国政治体制的改革,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国领导人相继下台。然而“阿拉伯之春”不仅没能给该地区带来“春天”,反而将该地区陷入了“严冬”。中东地区动乱的社会局势,使得该地区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内战不断扩大。在中东剧变后经历了政权更迭的国家,出现了伊斯兰党派与自由主义党派、政党与军队、不同宗教或教派之间的激烈博弈。突尼斯、埃及和摩洛哥进行了国会选举,从选举结果看,伊斯兰政党均成为最大党派。叙利亚危机引发的难民潮成为近期困扰欧洲各国的一个难题。由于激烈的内战而流离失所的难民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同时,在中东地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使得其对中东的掌控力下降,中俄等国的地区影响力增大。中东地区充斥着大国博弈与合作,但短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新秩序。 从世界整体来看,中东动乱使得国际环境长期处在不稳定之中。在经济上,一方面,中东地

伊朗核问题的影响及中国石油的机遇与挑战

◎ 刘孝成王怀德 伊朗不仅拥有特殊的地缘位置、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作为石油生产国和伊斯兰世界最主要的政治力量之一,无论对于中国的地缘战略还是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伊朗核问题是以美、伊为主角,俄、欧、中各方共同参与的战略博弈。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刚刚结束的利比亚战争中以零伤亡的新的战争模式尝到了甜头,而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又急需一场战争来提震经济和转移国内注意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英在利比亚战争刚刚结束之后就迫不及待的把伊朗核问题推上前台。伊朗自两伊战争后一直受到以美英等西方国家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制裁,而获得核武不仅被他们视为政治杂耍的强力支撑,也是主权自豪的象征。所以伊朗顽固的发展自己的核武计划。 2012年以来,随着双方越来越强硬的表态,我们现在就该思考一旦开战会发生什么情况影响到我国。伊朗总统2012年2月曾强硬回击美国说,一旦对伊朗开战伊朗会让整个中东燃烧。而根据军事专家的分析,以伊朗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实力,他是有能力做到的。而中东是我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地区,伊朗是我国第二大进口国。当前伊朗核问题对于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中国在伊朗最大的石油企业,中国石油需通过分析伊核问题上国家与公司利益的战略契合关系,尽可能转危为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一、伊朗核问题对中国石油的影响分析 为了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中国在伊核问题上的损失或者扩大我们在伊核问题上的既得利益,需要对美国及国际组织颁布的对伊制裁法案进行深度分析。 美国在2010年7月颁布了史上最严厉的《伊朗制裁法案》,其内容主要包括:“全球任何一家 伊朗核问题的影响 及中国石油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近年来,伊朗核问题迅速升温,已经演变成继朝鲜核危机之后又一世界性核热点。作为全球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伊朗是我国进口石油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中国石油集团重要的投资区域之一。因此,伊朗核问题的进展与我国石油能源的保障息息相关。 [关键词]伊朗核问题;机遇;挑战

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 李津 〔内容摘要〕清教产生于17、18世纪的英国,随后清教徒们为了躲避政治和宗教的迫害,纷纷踏上北美大陆。作为新英格兰最早的移民,清教徒以及他们的清教主义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后来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教;美国社会;美国价值观 〔作者简介〕李津,天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社会文化 一、清教主义和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源于清教文化,由清教徒移民时传入北美。美国主流价值观都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一统天下的清教文化。 清教徒是16世纪中叶英国国教会内以加尔文学说为旗帜的改革派,他们因为不满教会改革,要求清除腐败而遭迫害,后逃到北美大陆,并将清教思想扎根于美洲。“他们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希望在新大陆上建造自己的山巅之城”①。 清教徒构成了当时北美移民的主体,在新英格兰北部更是清一色的清教徒。“清教主义成为当时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他们提倡的思想主要有:虔敬,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②。在这些价值观下,清教徒不畏陌生艰

险的环境,克服种种困难,很快便在蛮荒的土地上收获了繁荣和富足。因此,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清教主义,雄心勃勃地要扩张疆域,而美国历史也的确是一部不断向西的拓展史,清教主义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拨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在两百多年的沧桑变化中,美国文化像一座大熔炉吸收了世界诸多文明的精华,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元化的,开放性的文化体系。它包含了世界上几乎一切种族,民族,宗教,价值思想和学术,但又始终以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文化为主流,其核心是崇尚勤奋劳动的清教道德传统”③。历史学家巴斯等说:“没有对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④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社会的基础,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美国社会。 二、清教主义奠定了美国民主 美国民主是世界民主的成功范例,1776年的《独立宣言》中阐明了民主的思想,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有赖于早期的清教主义。 美国清教始祖们大多是因为在国内遭受了迫害,为了追求自由和民主而移民到北美大陆的。“这些宗教叛逆者的思想要求奠定了美国民主的基础”⑤。 北美的第一批清教徒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公约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自治,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平等自由的民主权利。“清教徒自选牧师,自行管理,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和要求民主共和的愿望,成为建立美国式民主的基础”⑥。

叙利亚局势叙利亚局势及其未来走向

叙利亚局势-叙利亚局势及其未来走 向 作者:陈双庆现代国际关系2016年04期2016年初,突尼斯、埃及前政府相继倒台引发的“中东波”很快波及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同年末,随着利比亚战事接近尾声和也门总统萨利赫签署交权协议,叙利亚似在成为“阿拉伯之春”多米诺骨牌的下一张牌。叙利亚危机久拖不决,主要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叙未来走向既取决于内部变化,亦受外力影响。一旦叙政局生变,势将对整个中东形势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叙利亚2016年3月发生大规模反政府示威以来,局势持续动荡,现已成为“阿拉伯之春”的“重灾区”之一。随着示威抗议

活动与暴力冲突此伏彼起、相互交织以及伤亡人数增加,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叙利亚乱局的发展态势有其独有的特点,既迥异于突尼斯、埃及“休克式”变局,也不同于利比亚迅速卷入战乱并遭到西方军事干预的情势和也门的“自生自灭”。其一,叙政府汲取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局势动荡的教训,采取“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但成效有限。叙利亚反政府活动爆发后,叙政府坚持动用军警实行强力镇压。叙军队围困北部的伊德利卜、中部的哈马和霍姆斯、东部的代尔祖尔以及南部的德拉等重点动乱省市,所采取的镇压手段包括封锁道路、开枪威吓、逮捕示威者、围剿武装分子,甚至动用军舰向动乱城市开火等。与此同时,叙政府不断做出改革姿态。2016年上半年,巴沙尔采取改组政府、释放政治犯、取消《紧急状态法》等一系列措施,并授命以萨法尔为总理的新政府制订涉及政治、安全、司法、经济、社会和行政改革等诸

多领域的全面改革计划,成立《选举法》草案起草委员会,参照其他国家相关法律,制订“与当今世界现行法律接轨”的新大选法草案。①8月初,叙颁布《政党法》,允许成立新政党,与执政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共同发挥作用,并承诺将于2016年2月举行“自由廉洁”的议会选举,“产生代表叙利亚人民意愿的议会”。②其间,叙政府一直重视舆论宣传,借以向国内外释放和平解决政治危机的信息。仅叙总统巴沙尔就先后数次公开谈话并接受媒体采访,主要内容包括:强调进行全国范围的改革,希望与反对派对话,和平解决国内政治纷争;指出针对一些“违法”事件,国家“有义务保卫公民的安全与正常生活”;谴责西方国家干涉叙内政,表达捍卫主权的决心。2016年12月7日,巴沙尔自动乱以来首次接受美国媒体“美国广播公司”采访,否认下令镇压抗议民众,称在动荡中不幸遇难的人主要是政府的支持者和军警。在外交上,叙政府努力争取有关国家支

美国对伊朗及朝鲜核问题政策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成为首要目标之一。克林顿政府上台后深化了这种调整,正式提出反扩散战略,谋求全面加强国际核不扩散体制,重点关注伊拉克、伊朗、朝鲜、利比亚等“无赖国家”。布什上台后更加强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美国面临的首要威胁。 “9?11”恐怖袭击震惊了美国,恐怖主义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噩梦”如此残酷而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使美国深刻认识到恐怖活动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合将对其国家安全造成最为严重的危害。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威胁。2002年1月29日,布什在参众两院发表《国情咨文》,认定伊拉克、朝鲜和伊朗三国可能支持恐怖活动,并且可能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其“定性”为“邪恶轴心”。2002年9月20日,美国公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指出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在于极端主义与技术的结合”,“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是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 这样,消除“邪恶轴心”国家伊拉克、朝鲜和伊朗发展核武器所带来的“威胁”,阻止它们对外扩散核武器技术成为“9?11”之后美国核政策的核心目标。在2003年,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以“先发制人”战略 美国对伊朗及朝鲜核问题政策 □何兴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阅读3:

迅速推翻长期以来的“眼中钉”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后,美国的矛头就指向了伊朗和朝鲜,企图以制裁和武力威胁等手段,迫使它们放弃核武计划。 美国认为伊朗是“全世界对恐怖主义最积极的支持者”。如果伊朗获取核武器,恐怖主义组织获取核武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美国及其盟国遭受核武器攻击的可能性将更大,这正是美国最为担心的“极端主义与技术的结合”。而且美伊两国自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就互相敌视,布什政府对伊朗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核问题上拒绝与伊朗进行直接谈判。2002年12月伊朗秘密核计划曝光后,美国开始对伊朗施加强大的政治压力和武力威胁,促使其放弃核武计划。 布什政府一再声明“绝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一直敦促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进行严格核查。2006年7月,美国推动安理会通过了制裁伊朗的1696号决议,之后一直在通过外交努力促使各国支持实施制裁。 对于朝鲜,布什政府视之为“最顽固的极权国家”、“暴政据点”,认为它发展核武器是“极权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布什政府上台后,一改克林顿时期的缓和政策,对朝核问题采取了不妥协、不谈判的强硬立场。在“邪恶轴心说”出来之后,朝鲜视之为战争宣言,美朝关系急剧恶化。朝鲜2002年重开已经冻结8年的宁边核设施,恢复发展核计划;2003年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威胁要进行核试验;2005年2月宣布拥有核武器。朝鲜核问题日益激化。 朝鲜所处的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环境特殊,中国、俄罗斯和日本三大国以及韩国在朝鲜核问题上都有切身利益,美国在朝核问题也因此更多一些顾虑,采取了与伊朗核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寄希望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外交努力能取得成效,使朝

论清教主义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论清教主义对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教主义发端于16世下半叶宗教改革时期的英国。国会中的激进派成员,笃信加尔文主义的新教学说,不国教改革的不彻底性,求“纯洁”教会,彻底摒弃天主教旧和烦琐仪式,清除国教的腐败现象,提倡简朴生,故而被国教的捍卫者讥讽为“清徒”他们的观点、看法、念和主张被称为清教主义。 批清教徒不堪忍受英国君主和国教的迫害,背井离乡,逃避运。据不完全统计,自1630至1640年间,逃往国的清教徒约6万人,其相当一部分人不畏艰险,飘洋过海,移居仍一片荒凉的北美大陆,陆续在新格兰等地建立殖民。随着时间的推移,1775年独立战争爆时,13个殖民地的260多万民中,至少有75%的人在清教家庭中长大的1]。清教徒由于人数多,受教育程度高,具有宗凝聚力,对殖民地的发展生了巨大影响,并逐步成为国主流文化族群,即W ASP。们把因信称义天职思想、山颠城等核清教理念带到了北,在这片荒芜和陌生的土地实践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宗教社会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所谓价值观,通常是指社会成员于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能中选择自己追求目标的准则。某些价值观为一个民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时,它们就构成了该民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主流文价值观是一种体系性存在,产生一定民族的社会实践和历史积淀,表现为民族文化心态思维定式,代表该民族规范性判断,奠定其化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和灵魂

萌发殖民地时期的W ASP价观,孕育于清教主,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十分突的美国特色,代表着当代美国化的主流,在美国思想意识形中一直居于统治地。W ASP价值观的主体成分,如人主义、职业与财富观使命观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溯到清教主义的本源。梅里亚姆为:“清教徒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在美国国民特征的发展过程中一是一个强大的力量。”[2作为美国文化的一个独特源头,教主义深刻地影响了国社会,奠定了美文化的基石,铸就美利坚民族的灵魂。“没有美国清教思想的了解,不可能理解美国社会”[3] 本文旨在追溯清教义的历史渊源,分析因称义、天职思想、山颠之城清教主义核心理念促进美国早期社会世俗化,推动个解放,促成建立现劳动、职业和财富观,以宗教的理勾勒国家未来追求目标中的用,探讨它们在今日美国主流化价值观念成过程中所奠定的基础和产的重要影响。 一、“因称义”与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作为国主流价值观的核心,源于清教主义,随着间的推移,已经渗透到美国活的各个方面。张扬自我,突出个,强调个人权利和自,尊重他人的隐私,崇尚自我奋斗,自力更生和主观动性,勇于探索和标新立异,蔑视威,看重平等,包容多样性同时率表达不同意见和看法,有这些都是个人主在美国日常生活中的现。 美国历史学家戴格勒指出:个人主义是遗留给代的清教主义的核心,……如果说美国人今是个人主义者,那么教主义是个人主义的主要根源。[4]诞生于英国宗教改时期的清教主义,受洲大陆马丁·路

浅谈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

浅谈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各种国际势力相互激荡,以下是我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对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的一些较浅的认识。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当前国际格局分三大块::美国领导的单一实力比较强的国家、还有以欧盟为代表的实力较中的国家、还有就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国际发展趋势在和平与战争中胶着。 当今的国际形式对我国及存在有力的因素,有存在不利的因素。 当前的国际形势,有利因素主要包括: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

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世界格局总是会随着一些大事件的发生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势力对比可能会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转换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有了新的发展,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组织和国际会议空前活跃,许多国家都承认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增大了各国各地区经济的运行风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力量较强、政策措施运用得当的国家,能较好地适应并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发展本国经济,经济弱小的国家则发展更加困难. 经济方面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

中东乱局及其成因——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历史照亮明天——纪念中国反法西斯战胜胜利70周年 二、中国制造2025——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三、中东乱局及其根源 中东乱局及其根源 在写作本篇论文之前,我仅代表我个人向巴黎遭受ISIS恐怖组织袭击的无辜群众表达我的同情,并希望你们能从伤痛中重新站起来。 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今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每个国家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寻求快速发展,世界总体形势是稳定向前的,但不乏有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发生。而这些局部冲突主要发生在中东地区。中东或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波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在地理上也是指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的地区,包括了部分西亚和非洲的埃及。在二战之后,发生在中东地区的大型战争包括五次中东战争、两次海湾战争及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进入21世纪以后的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内战。可以说成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战争的印象就是中东地区的动荡。中东地区的上空,战争的阴云久久不能消散,而这对于中东地区的广大人民来说是无尽的伤痛与苦难。

那么,造成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战争频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又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经广泛阅读资料和分析,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地理因素。中东地区位于亚洲的西部和非洲东北部的地区,是一个三大洲(亚洲、欧洲和非洲)汇聚之地。可以说地理环境相当复杂,陆上可以沟通亚欧大陆,海上又将地中海与印度洋相联系。地理位置及其重要。然而,这并不是地理因素最核心的部分。最核心的当属资源因素。在我看来,这也是造成中东地区乱局的一个比较的重要的问题。资源有多有寡。多的是什么,石油;少的是什么,水。石油及天然气资源是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最重要的能源资源,而这能源资源对于人类的意义就是利益与财富。在利益的驱使下,不仅是中东地区要相互争夺,也吸引了世界上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国家争相来到这里争取利益。个中缘由不言而喻。其次,水资源是中东地区及其匮乏的一类资源,同时又是人类生存发展必备的资源。为了生存,这些国家自然避免不了口角,也就避免不了争执,运气不好还要大动干戈。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当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给那些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的国家带来经济安全上的致命打击。而局势的持续动荡,使得地区经济进一步恶化,造成恶性循环,民众苦不堪言。 三、政治因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东北非地区各国多是独裁专制政权,贪污腐败严重,民不聊生,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专制独裁政权被推翻,但由于长期缺乏民主

朝鲜半岛核问题前景展望

朝鲜半岛核问题前景展望 一、朝鲜半岛核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朝鲜半岛一直是中、美、日、俄四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朝鲜战争、长期冷战等使大国卷入了严重的双边和多边军事对峙和冲突。因此,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和稳定对确保东北亚地区的安定和大国关系的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根本上讲,目前出现的朝鲜半岛核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朝鲜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追求独立自主的核安全保障战略,与美国长期对朝施压并试图改变朝鲜现行体制的根本对朝战略方针之间激烈冲撞的产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朝、美之间长期淤积且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情绪,不仅阻碍着朝美两国关系的改善,而且严重影响着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现实。二战结束后,朝鲜战争中的生死拼杀和长期冷战中的针锋相对已经使朝、美之间的互不信任和敌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虽然在总体上得到了大幅度的缓和,但是,长期存在于朝鲜半岛的冷战状态和紧张局势并未得到根本性的缓和与改善。相反,朝鲜的国际生存环境还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发展倾向。特别是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和美国的惟一超级大国化日渐明显的背景下,朝鲜又遭受了严重的粮食和能源短缺以及国家最高领导人金日成逝世等经济和政治困难,开始面临来自内政外交两方面的空前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朝鲜的外部生存环境,消除主要来自美国的安全威胁,并逐渐摆脱外交上的弱小地位,朝鲜作出了加速推进核计划的战略选择。在朝鲜看来,只有拥有“核威慑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外部的安全威胁,大大提高其国际地位和对外交涉能力,保障朝鲜社会主义体制的长期生存和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朝美两国围绕朝鲜核问题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政治斗争。1994年10月,两国经过谈判在日内瓦签署了解决核问题的《框架协议》,朝鲜承诺冻结其核计划,美国将负责在2003年前为朝鲜建造两千兆瓦的轻水反应堆,并在轻水反应堆建成前向朝鲜每年提供50万吨重油。然而,朝美两国虽签订了《框架协议》,但由于双方之间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情绪并未因此而彻底消除,协议事实上并未得到双方全面认真的履行。“9·11”后,美国强调以“先发制人”的战略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并明确将朝鲜与伊拉克和伊朗并列为“邪恶轴心”,在外交上对朝实行更加强硬的“不谈判、不妥协”的方针政策。虽然布什政府并未公开主张美国将以推翻朝鲜现政权为其政策目标,但布什总统曾明确表示,他不喜欢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美国国内舆论也多认为,从长远看,对朝鲜进行体制演变符合美国的全球和地区战略利益,应将其作为美对朝政策的基本目标。在朝鲜看来,美国对朝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强硬态度,从根本上威胁着朝鲜国家的“最高利益”。为了抗衡主要来自美国的军事威胁和安全挑战,朝鲜认为加快核计划的发展步伐是最为可靠和有效的对应战略。朝鲜希望以独立开发和拥有核武器或武器级核材料来抗衡美国的威胁,获得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并据此迫使美国放弃“敌视”和“扼杀”朝鲜的方针,同时争取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有关国家向朝鲜提供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也就是说,朝鲜追求的独立自主的核安全战略同时包含着获得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的双重目标,最大限度地争取同时实现这两大目标对朝鲜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另外,在外交战略层面上,朝鲜采取了“以超强硬对强硬”和“边缘外交”的战略,反击布什政府对朝“不谈判、不妥协”的强硬政策。从以上分析可知,在核问题上的朝美对峙是一种涉及国家生存发展基本战略层面上的对抗,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因而很难想象朝核问题会经过几轮六方会谈就轻而易举地得到全面彻底的解决。

伊朗核问题的论文(推荐)

伊朗核问题的论文 伊朗核问题由来已久:伊朗核能源开发活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得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2003年初,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后,美国对伊朗核能开发计划提出“严重质疑”,并多次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甚至威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在各方要求下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伊朗核问题在2006年初成为美国伊朗关系的核心问题,并成为美国伊朗战争的潜在导火索。2010年伊始伊朗核问题阶段性升温。由于担心伊朗潜在的危机升级,世界各国纷纷呼吁相关各方继续努力,寻求一项最终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方案。 一、美国对伊朗核问题的态度的原因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存在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之间的微妙关系引起政治问题。 伊朗核进行核电站的建设,当时伊朗的这一举措是得到美国允许的,更是在西方大国的直接帮助下进行的,。随着伊斯兰革命后美伊关系的剧烈变动,美国对伊朗的核计划也给予了重新态势。朝核问题虽然历经波折,但毕竟有了六方会谈这个沟通渠道,朝核危机也算进入了相对可控的阶段。此种形势下,伊朗核问题似乎让美国感到束手无策:美国推动安理会对伊朗施加压力的效果不太明显;而美国目前也不愿和伊朗直接面对面谈核问题。但是,美国始终不曾放弃过完全解决伊核问题的努力,因为“伊朗可能是美国的最大威胁”。 二、伊朗一定要搞核计划的原因 美国发展核武器是用来对付日本,因为当时日本似乎决心继续战斗若干年。后来苏联发展核武器是为了对死敌美国产生威慑作用。英国和法国发展核武器出于两个原因:为了维护其下降的大国地位和有自己的威慑力量对付苏联。在国王统治时期,伊朗总是担心美国(当时保护伊朗不受苏联侵犯的国家)可能中止对它的保护。自苏联帝国崩溃后,这样的威胁不再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式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在世界不少区域内,地区性冲突加剧,局部战争不断。伊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决定发展核武器。需要用核弹对付的敌人是美国。以拥有强大的军事打击能力来达到政治上的要求和目的。 三、中国在伊朗问题上能否让步

浅谈美国清教

浅 谈 美 国 清 教 英本二班 2012410010224 魏宇婷

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16世纪出现于英国。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主张清除国教会所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度,简化仪式,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故名。后又分为长老派与独立派。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一、清教起源与发展 清教产生于英国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presbyterian)和独立派(Independents)。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 16世纪末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均为清教徒。1640~1648年,长老派曾控制政权,极力与国王妥协。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掌握政权,转向镇压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激进运动。 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的新大陆移民,是未来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的祖先,他们在旅途中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成为了未来《独立宣言》的蓝图。而西方著名的感恩节也正是这批清教徒为感谢当初慷慨解囊的印第安人才专门设立的。

浅谈利比亚动荡成因

浅谈利比亚局势动荡成因 杨婷婷 1049721103449 资环1103班 摘要 利比亚局势一直是国际关心的重点,虽然最终以前政权领导人卡扎菲的被推翻并身亡为节点,且利比亚的局势也进入一个新的起点,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还是有很多复杂因素的。内有前政府的专制独裁,外有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涉”,终归原因是由于它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尽管局势已趋于稳定,在此也就各方面的因素稍作浅谈。 关键词:利比亚武力干涉卡扎菲石油利益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简称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虽然是北非的一个国家,却靠近北美洲美国、西欧和亚洲的中东、西亚、南亚、东南亚、东亚之间的海运线的必经之路--地中海航路中间,是中东石油运到西欧、美国的必经之路,油轮运输必经之地,东接有苏伊士运河扼欧、亚、非三洲交通枢纽的埃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关乎整个国际的贸易,该国稳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加之利比亚还是石油盛产国,除沿海地区及南部山区外,利国大部分均为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植被类型属热带荒漠带。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但由于缺乏勘探,一半以上的油田都未经开采。利比亚战略位置相当重要,是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我想这也是法,美,英对其进行“人道主义干涉”的主要原因。 前政权领导人的专制统治 前政权领导人卡扎菲是在1969年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军事政变中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统治,成立了以卡扎菲为首的革命指挥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并宣布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以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里。他还通过定期改

中东局势动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中东局势动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每每谈起中东,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不外乎“战乱与流血”。不过也难怪,熟悉点历史的都知道,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特别是近期的政治动荡更是让中东地区和平可望不可及。多国部队轰炸利比亚,沙特阿拉伯派出部队平息巴林内乱,也门动乱不断升级,中东地区正不断发展成为一个越来越不可预测和危险的地方。 一直以来,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安,且复杂多变。近期中东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还有待密切关注。国外部分学者习惯把复杂的中东局势比喻为捉摸不定的“政治流沙”,而一些中东地区的资深学者和分析家也认为,没有人可预料中东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谈中东地区问题,首先说说中东地区这个概念吧。所谓中东地区,其实是欧洲人对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称谓,中东地区除了阿拉伯国家,还有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和晒普、塞浦鲁斯等。 中东问题由来已久,造成中东问题现状的因素诸多,但大多数都围绕着该区域的宗教冲突以及领土冲突。而近期系列动乱追溯根源,不外乎都是由以前的老问题所引起。首先是中东内部矛盾突出,因经济不景气、民生凋敝,社会问题严重造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此外中东国家的政治体制僵化,严重影响到了中东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是外部势力的强势入侵,国外势力破坏性地对中东地区进行资源掠夺和赤裸裸的政治干涉,诸如某国对中东地区的政策基本以其石油利益为基本尺度。“人们带着各自不同的利益组成社会,每个人都希望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简而言之,中东近期的动荡既是中东各国内部矛盾进一步恶化的结果,也有外部势力干预等深层原因。 近期的系列动乱可谓是中东这些国家长期积累的老问题的新爆发。这系列动乱,对于中东各国来说是一场有硝烟的动乱;而对于国际上其他大国,包括中国,则是一场无硝烟的超限战。 关注中东地区的动乱,人们首先关心的将是石油价格变化,今天加油贵了多少?石油是一种极具政治性的资源,中东局势牵动全球政治、经济走向,历史上三次油价大涨均与中东政局相关。对中国而言,现在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已不存在想不想牵涉进去的问题,而是已经身陷其中。据了解,本次动乱覆盖中国85%的石油进口量,而且中国进口能源60%经过亚丁湾,中国出口欧洲的大部分商品也经过该区域,中国的经济深受本次中东地区系列动乱的影响。简言之,当前中东乱局一方面使国际油价飙升从而使中国经济成本增大,另一方面能源通道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对待中东的新动荡,亟需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伊朗和朝鲜核危机问题

伊朗和朝鲜核危机问题 近期朝鲜核问题的解决似乎出现转机,平壤展示出看似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前所未有的合作态度﹐让许多亚洲观察家们欢呼解决朝核问题的曙光已经出现﹐甚至有舆论声称伊朗的内贾德应该向金正日学习。然而﹐朝鲜真的是伊朗学习的榜样吗﹖ 朝鲜无核化渐露曙光﹖ 三月十三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一行七人抵达平壤﹐开始对朝鲜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这是自朝鲜二00三年一月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后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进入朝鲜。而第六轮六方会谈在朝鲜金融问题上的一步一个脚印﹐不禁让人对朝鲜半岛无核化持有乐观态度。 纵观自去年十月朝鲜核试验以来的危机解决历程﹐可以看出﹐朝核危机的两个最关键当事国──美国和朝鲜﹐其态度都逐步由强硬转化为妥协﹐由正面对抗而转化为谈判合作﹐以至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由最初的山重水复而最终柳暗花明﹐充满了戏剧性﹐也极富启示意义。 朝鲜目前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压力。而美国深陷伊拉克泥潭﹐在伊朗核问题上又难以突破﹐布什政府急于在所剩不多的任期内摆脱外交窘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傅梦孜说﹕"朝美妥协的背后是双方在朝核问题上都有取得突破的强烈愿望。" 朝鲜的态度先后经历了对抗制裁﹑威胁进行二次核试验﹐到祗同意同美国直接谈判对话﹐然后到接受斡旋﹑同意参加六方会谈的转变。而参加六方会谈以来﹐其最初的强硬态度也逐步软化﹐并以合作的态度作了诸多妥协﹐如最初将解除制裁作为谈判前提﹐随之转变为以美国解除金融制裁为谈判前提﹐接着又同意就解除金融制裁以及弃核进行谈判﹐然后又发展到愿意以弃核换取包括解除制裁﹑各国对朝援助以及美朝关系正常化等在内的回报﹐以及近来同意重启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 而纵观美国对危机的前后表现﹐也可以看出一贯主张对朝强硬的布什政府﹐在国内府院格局易势﹐国际上伊拉克战争渐成泥沼﹐而伊核朝核同时吃紧﹑东西夹击的复杂情势下﹐对朝政策也渐趋理性﹐态度也逐步软化﹐为危机解决也做出了一些策略性妥协﹐如最初是主张严厉制裁甚至发出武力恫吓﹐接着是同意安理会通过由中俄主导的适度制裁决议﹐由最初普遍怀疑六方会谈的可行性和成效﹐发展到同意参加六方会谈。在六方会谈上﹐其态度也由最初的朝鲜弃核是前提﹐转变为可以就弃核条件进行谈判﹔由最初的坚决反对并回避美朝对谈﹐发展到"二.一三共同文件"签署后接连开展美朝对谈﹔由最初的朝鲜先弃核﹑美国后解除金融制裁﹐软化为朝鲜祗要不再进行新的核活动﹐而先期开展弃核准备﹐美国就可以解除对澳门汇业银行资金的冻结。最关键的是﹐美方的最初谈判目标定位仅仅限于朝鲜不再进行二次核试验和放弃核计划﹐逐步积极提高到朝鲜半岛无核化和美朝关系正常化等深层次方面。 然而﹐尽管朝鲜六方会谈达成的共识正在得到逐步落实﹐但下一步的谈判和具体行动仍然面临难啃的硬骨头。朝鲜如何进一步拿出弃核行动﹐特别是能否如愿关闭宁边核设施﹐无疑是下一轮会谈的焦点﹐也是美朝

模拟联合国伊朗核问题2

决议草案 所在委员会:联合国安理会 议题:伊朗核问题 起草国: 附议国: 重申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承诺和该条约所有缔约国全面遵守其一切义务的必要性,并回顾缔约国有权按照该条约第一条和第二条的规定,不受歧视地为和平目的进行核能的研究、生产和利用, 严重关切地注意到, 关切地注意到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第四十条采取行动,以使原子能机构关于暂停的要求具有强制性,再次表示决心加强原子能机构的权威,大力支持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发挥的作用, 强调指出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联邦、以色列、联合王国和美国愿意进一步采取具体措施,探讨在其2006年6月提案(S/2006/521)基础上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总体战略,并指出,这些国家确认,一旦国际社会恢复对伊朗核计划纯属和平性质的信任,即会给予其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任何无核武器缔约国相同的待遇, 决心采取适当措施落实安理会各项决定,以劝服伊朗遵守第1696(2006)号、第1737(2006)号、第1747(2007)号和第1803(2008)号决议和满足原子能机构的要求,阻止伊朗发展敏感技术来支持其核计划和导弹计划,直至安全理事会认定这些决议的各项目标已经实现, 关切伊朗的核计划有扩散危险,以及在此方面,伊朗仍未满足原子能机构理事会的要求,仍未遵守安全理事会第1696(2006)号、第1737(2006)号和第1747(2007)号决议的规定,铭记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责任,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第四十一条采取行动, 1.吁请伊朗不再拖延地采取原子能机构理事会GOV/2008/14号决议所要求的步 骤,这些步骤是对伊朗的核计划完全用于和平目的建立信任及解决悬而未决的问 题所不可或缺的; 2.为此要求伊朗须暂停所有浓缩相关和后处理活动,包括研究与开发,并由原子能 机构予以核查。鼓励原子能机构继续开展工作,澄清所有未决问题,强调这将有 助于恢复国际社会对伊朗核计划纯属和平性质的信任,支持原子能机构按照伊朗 和原子能机构之间的《保障监督协定》,加强其对伊朗核活动的保障监督; 3.呼吁所有国家对于从事、直接参与或支持伊朗扩散敏感核活动或发展核武器运载 系统的人在本国入境或过境,保持警惕和克制

美国清教主义的形成和危害

美国清教主义的形成和危害 摘要:部分英国清教徒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定居以来,清教思想就一直是美洲殖民地以及美国的主流思想。对照《圣经》,我们就会发现清教主义严重偏离了耶稣的思想。他们残杀印第安人、奴役黑人、发明核武器威胁人类、以及在国外发动战争等,这都来源于清教主义的理论支持。因此,清教徒应认真反思历史错误和邪恶,要真正以耶稣基督为师、根据耶稣的本质思想去修学。这样才能拯救自己、拯救世界 ! 关键词:耶稣;清教徒;以耶稣为师;拯救自己 清教思想的形成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它来源于许多国际宗教形势和世俗形势的强大影响。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本来都是一回事,信仰的都是《旧约》和《新约》,信仰天主和耶稣基督,但是主教们、信徒们对于经书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于是就产生了不可弥合的分裂,后来更是产生了许多的改良宗教。清教原来是英国一个饱受迫害的小教派,最后由于美国的因素就演变成为世界上势力最大的一个新教派。 一清教主义的出现 耶稣在公元元年出生于耶路撒冷城东南方向的伯利恒。由于传播了不同于传统犹太教的思想,他就被自己的学生犹太人出卖给了

仇恨耶稣的犹太长老。长老们向罗马总督彼拉多告发了耶稣,并迫使彼拉多钉死了自己的思想对手。其信徒被迫离开家乡,西去罗马秘密传教。可是罗马人极端仇视,给予信徒的迫害颇为残忍严酷、惨不忍睹。许多主教和信徒被烧死、被砖块砸死、或者被抓去放在竞技场中在几万人的目睹欣赏中被饥饿的雄狮吃掉。但是地下教会依然继续发展壮大,最后迫使罗马帝国在公元 313年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于是迅速传播到了欧洲各地。 392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到了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自476年西罗马帝国被强悍的日耳曼人灭亡之后,教会便成了西欧中世纪时期的唯一学术权威;因为当时几乎只有牧师和修士才能读书识字,所有的学者也都是教会人士。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古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于是,西欧便开始渐渐陷入一片黑暗的迷信和迫害异己的时代,史称?黑暗的中世纪?。黑暗主要是出自于教会所设立的宗教裁判所,最严重的罪名就是?异教徒?、?异端邪说?,然后被当众烧死。 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俄国的)东正教。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成为封建制的国家,在 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亡。 16世纪,英王亨利八世(1491—1547)因害怕英王权利旁落到对手西班牙王室的手中,就在英国发起了宗教改革,命令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会,并把自己封为教会的最高领导人。这样,英国就不受罗马教廷所节制了。它基本沿用旧教的教义、礼仪和主教制,但也是一个新教派。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