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取舍因果如何把握分寸

取舍因果如何把握分寸

取舍因果如何把握分寸
取舍因果如何把握分寸

达真堪布:取舍因果如何把握分寸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达真堪布发布时间:2011-10-20 23:37:48繁體版

问:取舍因果时掌握不好分寸,觉得自己很执着,怎么办?

达真堪布答:我们现在所了解、明白的因果是不究竟、不圆满的。在你还不太明白的时候,因果显得很复杂,要取舍也很难。当你真正明白了以后,因果并不复杂,取舍起来也不难。

什么是真正的明白?第一,取舍因果的前提条件是深信六道轮回。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深信轮回,所知道的因果还不是三世因果,所以很难彻底明白因果的道理,很难对因果具足真正的信心,也难以真正取舍因果。第二,要有取舍因果的方便和智慧。我们现在还没有这种方便与智慧,所以取舍因果,一是很难分辨,二是很难把握。

其实你把因果弄透了,修好了,有智慧了,取舍因果没有什么难的。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善恶标准。如果你在小乘的层次,可以依据小乘的善恶标准来取舍因果;如果你在大乘的层次,可以依据大乘的善恶标准来取舍因果;如果你到了密乘的层次,可以依据密乘中的善恶标准来取舍因果。另外,如果你在凡夫阶段,就按照凡夫的善恶标准取舍因果;如果你在菩萨阶段,就按照菩萨阶段的善恶标准取舍因果。佛已经圆满了,不需要取舍因果;即使佛取舍因果,也是一种表法,是示现给众生看的。

我们讲因果,有的表面上看是恶,实际上是善;有的在表面上是善,实际上是恶。佛讲过四种人,讲的都是因果。“内熟外不熟”,是说内心清净,外表不清净;“内不熟外熟”,是说内心不清净,表面上很清净;“内熟外也熟”,意思是内心清净,外表也清净;“外不熟内不熟”,意思是内心不清净,外表也不清净。这四种人都应该了解,然后才可以取舍这样的因果。

如果不懂这些就一概而论,小乘与大乘、显宗与密宗都混淆到一起了。层次还不一样,就不好取舍了。或者说取舍非常难。

佛讲,“纵经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相会时,果报还自受。”因果报应有现世现报,也有来世再报,还有很多生生世世以后再报的。这些都不好掌握。特别细微的因果,除了佛以外,其他人都很难掌握。所以不是很容易就能通晓因

果的道理的。我们现在还在基础的学修阶段,大概地能够了解因果、取舍因果就行了;这样坚持学修下去,逐渐能明白得越来越透彻,越来越清晰。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案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案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第一: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理解因果联系的含义、特点、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能力方面: 第一:结合因果联系的教学,能使学生从一与多的关系中——一个联系,又有多种形式——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 第二:使学生在区分因果联与其他联系形式中,学会比较分析能力。 第三:学会用因果联系的方法分析地看待问题,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预见事物可能的后果。提高因果分析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因果联系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因果论,反对唯心主义的主观因果论。 教学重点:因果联系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原因与结果相互转化的理解,特别是对互为因果的理解。 教学内容概要: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因果联系的含义 3、因果联系的特征 4、原因与结果原辩证关系 、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承认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教学过程: 引入教学:我写了首联系歌,我们一起来读好不好? 天体有引力联系, 社会有生产关系, 思维有逻辑联系, 它们还相互联系。 创新在于探索联系, 成功就要建立联系。 无为缘于忽视联系, 失败皆因破坏联系。 联系之外还是联系, 联系之中仍有联系。 客观者承认联系,

主观者想象联系。 一旦没有联系, 存在就失去意义。 你我要携手努力, 把现实联接到理想天地! :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多样的。在事物多种多样的联系形式中,因果联系是极其重要的一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果联系。 或采用: 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千回百转的迷宫,隐藏着无穷的秘密,交织着无尽的联系。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揭开秘密,认识联系。 物质世界本身的无限性和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了事物联系形式的无限多样性。 其中因果联系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联系形式。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穷根究底的研究问题而已。”很多人以为这是爱因斯坦的自谦之词,其实这正是爱因斯坦巧妙的自夸之词。因为能够研究因果联系的人,自然是有大智慧、大才能的人。我们换个方式来读他的这句话:“我没什么别的才能,但有一种最厉害的才能——发现因果联系。”“斯坦”有“人”的意思,“爱因斯坦”就是“热爱因果联系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因果联系。并且做一

因果关系的判断

因果关系的判断 作者: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周光权2003-02-21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实行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要将所发生的结果归咎于行为人,就必须要求行为人的实行行为与实际发生的结果之间具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否则这种归责就违背了罪责自负的要求。在刑事审判中,凡是因果关系需要判断的犯罪,都要求法官在判决书中有所表述,否则刑事判决难以令人信服。但是,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不足。 、因果关系理论的适用范围 有的人认为,因果关系理论只在认定结果犯时有意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果关系虽然不是犯罪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但却是认定犯罪的重要工具,所以,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 首先,因果关系是结果犯的构成要件要素之一。例如,过失致人死亡、故意杀人等罪的成立,除要求有行为之外,还要求有死亡结果发生,没有此结果的,不成立犯罪或者只成立未遂。即使有死亡结果,但如果因果关系不存在的,也是未遂。 例1,甲欲杀乙,在其坐飞机以前半小时投毒,乙在飞机起飞4 5分钟后必死无疑。但在飞机起飞10分钟后,恐怖组织成员丙劫持航空器撞击建筑物, 乙死亡的。甲应负何种罪责? 在这里,虽然有乙死亡的结果,但是,由于丙的介入使甲的投毒行为和 乙的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断,所以,甲只负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其次,在处理行为犯时必须考虑因果关系。如果危害结果和实行行为之间的客观联系不存在,行为人仍然只应承担犯罪未遂的责任。有的人认为,行为犯一旦实施危害行为就构成既遂,这可能值得推敲。 例2,A为贩卖假币而向B打电话预定,在B将假币依约送给A之前, C却将A的邻居D定购的假币误送给A, A也稀里糊涂地将其收下。A构成购买 假币罪既遂还是未遂? 购买假币罪是行为犯,犯罪成立与否与犯罪人是否最终取得假币无关。但是,犯罪是否达到既遂状态,则与是否取得假币有关。从表面上看,A实施了购买假币的实行行为,最后也取得了假币,似乎应当成立犯罪既遂。但是,假币的取得不是因为其向C定购,而是C的误送,所以,实行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A只成立犯罪未遂。 再次,在结果加重犯的场合,因果关系是否存在也需要判断。 例3,张某故意伤害李某,并致其轻伤,李某在医院治疗时,医院发生火灾,李某被烧死。张某的伤害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在加重结果不能归属于行为人时,不是结果加重犯。本案中,是医院火灾直接导

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1):18~2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述评* 王墨耘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00101) 摘要简单因果归纳包括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因果知识驱动加工两个方面。简单因果归纳的多数理论模型强调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这些模型又存在联想解释与计算解释的基本区分。最后,概述了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的基本问题:因果力判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过程机制、研究的方法问题。 关键词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联想,计算,因果知识。 分类号B842 1 简单因果归纳的基本问题和维度 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因果归纳,即人们是如何发现和获得因果关系的?因果归纳的一个基本方面是,人们对单一因果关系的因果力判断。单一因果关系是一种可用二分变量表示的关系,原因和结果都分为有无两个水平。因果力判断是对原因产生结果的能力或者预防结果的能力的估计判断。对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存在许多理论解释和问题争议。 人们的因果归纳也遵循一般认知加工的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的加工维度。因果归纳中的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是指,人们主要凭借加工自下而上的经验材料来获得因果关系。多数因果归纳理论都强调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忽视自上而下的因果知识驱动的加工。如因果学习的联想理论(associative theories)和计算理论(computational theories)。这些理论一般强调,因果归纳对特殊领域知识的独立性,和具有跨领域的普遍性。而因果归纳中的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的加工是指,人们凭借先验的或者后天经验习得的抽象因果知识,来指导获得因果关系。因果模型理论(Causal Model Theory)[1]和因果机制理论(Causal Mechanism Theory)[2]强调自上而下的因果知识驱动的加工。相对而言,这些理论强调因果归纳对特殊领域知识的依赖性。 2 强调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模型 2.1 因果学习的联想理论 联想理论认为因果学习是基于事件间的联想形成。因果学习的联想理论是以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的联想因果观为哲学基础的,认为人们的因果印象是基于因果事件的时空相邻依从 收稿日期:2003-10-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金资助(30270466)、中国科技部基金资助(G1998030508)和中国科学院基金资助(KJ952-J1-654)。通讯作者:王墨耘,E-mail: wangmy@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14379953.html,

关于男人的经验(男士免进)】

【关于男人的经验(男士免进)】.txt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关于男人的经验(男士免进)】分类:男人女人 1、一个男人如果没有爱你十年以上,他平常怎么说爱你,你都要保持清醒。爱一时很容易的,爱十年就绝对是考验。 2、一个男人如果不是在他单身的时候爱你,你最好把他的爱打个折扣,能够清醒最好,不能清醒就参照第一条。已婚男人都是洪水猛兽,离得远点对自己好。 3、一个男人如果不舍得在你身上花金钱、时间、精力,就趁早离开这个男人,如果很难,就参照第一条和第二条。他都给不了你要的爱,不是说明他不够爱你就是说明他已婚。 4、一个男人如果不尊重你,经常对你大呼小叫,或者摆出很不屑的样子,又或者在你们见面的时候总是做一些你不喜欢的事,没经过你允许的事,那就让他有多远滚多远。倘若做起来一时半会很难,就牢记第一条。尊重你是他爱你的第一基本条件,你们是平等的,你是自由的。你不是他的玩物,他想干吗就干吗绝对让他OUT! 5、一个男人如果在你身边,还总是东瞄西瞄,绝不放过看其他的任何一个女人的机会,那就别再给他什么机会了,这个男人没什么爱你的潜力了,你们绝妙的爱情没什么前途了,如果不信,就参照第四条。 6、一个男人如果不懂得欣赏你,赞美你,那你们还是趁早结束关系的比较好。因为他会不断重复第四条、第五条。 7、一个男人如果太爱、太依赖他的母亲,或者太不孝敬、太不礼貌于他的母亲,你基本可以单方面考虑和这个男人说拜拜了,前者精神还没断奶,后者素养有问题。 8、一个男人要么把他的前女友捧得天上有、人间没,要么把他的前女友损得很惨,或者经常提起前女友又或者绝口不提前女友,你都要小心,因为只有记忆是谁也不能剥夺的,失去的就是他们觉得最好的,而在身边的,通常显得不是那么珍贵。找个没有故事的最好了,虽然很难,不代表找不到,更何况爱情是等来的,不是找来的。

高二政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高二政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高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共四部分,第一课是第一部分,即辩证唯物论。第二、三、四课开始讲(唯物)辩证法,辩证法一共三大观点:联系、发展(规律)、矛盾(全面)的观点,与辩证法这三大观点对立的观点: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从逻辑思路上来看,第一课从唯物论的角度阐述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世界的存在状态是怎样的呢?是联系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的呢?本课和第三、第四课在第一课基础之上回答了世界的存在状态,明确了辩证法的三大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但世界的辩证性是和世界的物质性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是融为一体的。因此说,世界的物质性是说世界统一于物质,但这种统一是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是运动的统一,因而又是辩证的;世界的辩证性是说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这种联系和发展必须以物质为基础,因而又是唯物的。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只是从思维逻辑上以观念形态把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性加以分离,而在实际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所以第一课讲了唯物论,第二课接着就讲辩证法,它是第一课内容的引申和深化。 本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整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高度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指导人生观、价值观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在全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上讲述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共同规律,并认为思维规律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反映,从而同唯心主义辩证法相区别;它从总体上讲清了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原则,同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因此,学习唯物辩证法,首先要学好本课,这对以后三四课以至以后各课,都会起到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作用。

“自然实验”估计因果效应产生偏差的原因

“自然实验”估计因果效应产生偏差的原因 在经济学科中涉及人类活动的实验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十分昂贵,并且受到诸多限制,实际上,我们愈发的意识到许多我们所感兴趣的参量,诸如,教育或工作经验对于收入的影响,在众多对收入产生影响的变量中有些我们无法察觉的变量会对我们所感兴趣的参量产生一个非正交的影响。这些没有被测量或说无法测量的因素可能包括随个体不同而事先存在的基本技术,个人偏好等等。这些属性特征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意味着几乎所有的估计在基于这些特性的个人选择上都存在许多备选的解释,如测定教育的回报,个人将不能被认为是在不同教育水平上的随机分配。换句话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将拥有更高的收入可能反映的是有更好能力的个人会偏好于受更多的教育或说面临更低的教育机会成本。 经济学家用的经过随机化处理的实验来评估他们存在异质性时的影响。这些问题当中,一些最为突出的实验是研究负所得税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班级规模对学生测试成绩的影响;职业培训课程对收入的影响。然而,这些人造的“实验” 被广泛批评为没有共性,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常常不能遵循处理组“随机性”这一要求。经济学很长一段历史中应对“识别因果关系”或“处理效应”最为广泛的方法是工具变量技术。这种方法实质上是假定一些非实验组成部分的数据是随机的,也就是说,它假定一些变量或时间满足“随机性”的原则。由于去寻找或筹措一个近似完美的随机的经济实验非常困难,导致在回答一些重要问题时所运用的标准工具变量的假设也并非那么可信。于是,经济学家和其他领域的一些研究者就寻找到了“自然实验”,从而意外收获到了对于随机效应的处理。但是在大多数关于“自然实验”的文章或摘要中,由于研究规则的改变而具备的自然特性使得大多数研究关于“行为表现”并未能轻易的给出可归纳概括的结果,如同许多“随机实验”的文献一样,这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旧是关于随机性假设可信与否的问题。 近些年来,经济学家意识到关于一些重要的变量,“自然”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随机性。应该善于寻找和合理的利用一些自然的随机事件作为工具变量,这些出于自然之手的“自然实验”受到大量的关注和青睐,不仅是它可以作为一种工具而且是因为它确实处理了经济学中一些重要的问题。现如今,由生物、气候机制引起的五个主要随机结果已被广泛作为一种工具运用,他们分别是,双胞胎出生数、人类克隆(同卵双胞胎)、出生日期、性别和天气事件。这些自然结果考虑到至少关于人类总体“异质性”的两个主要来源:品味和能力,从而被看做是似真随机的。除此之外,一些政策的实施、法律法规的颁布,因为有着与自然事件异曲同工的随机性,也被大量运用于政策效应评估的研究中。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㈠、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运用此类随机实验或自然实验的起步比较晚,研究成果也较少,已有的研究大多数建立在对国外类似问题研究的基础之上。张世伟等人(2008)将2005年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作为一个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已婚女性和已婚男性受税收改革影响群体的劳动力供给效应。李树森,张世伟(2010)将对西部农民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扶持政策的实施作为一个自然实验,应用微观计量的方法分析了财政扶持政策对西部农民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结果显示,此项政策的实施对西部农民参加新农合的效果显著,与2004年相比,2006年参加率增加了96.4%;何浩然(2012)以我国2008年6月执行的强制全国所有商品零售商对塑料购物袋收费的政策为契机,运用自然实验研究方法,在政策执行前后分别进行大规模调查对比研究,实证分析限塑令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王飞(2014)将广西兴边富民行动看做一个实验,其实验对象是边境县(市、区)而与其毗邻的县(市、区)是天然的对照组,广西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广西兴边富民行动对其边境县(市、区)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赖永剑(2013)认为加入WTO作为我国扩大经济开放的重要事件,其可以被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使用准倍差

本质的本质

“本质”人们日常生活和学术界使用较多的一个词,因为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寻找事物的本质,研究本质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究竟什么是本质,各种定义太多,人们的认识不清晰,使用中也较混乱。我认为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让人满意的定义。 明确一个概念首先应该了解它的属性,本质具有那些属性呢: 1、普遍性。大千世界,万象丛生。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知和认识到的各种现象(事物、事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其本质的存在,都是本质的表现,都是本质的反映,都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这一点无需证明。但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普遍性不是意指与特殊性相对的普遍性(共相),而是指本质的普遍存在。 2、必然性。要了解本质的必然性,先要明确界定必然性的含义。必然性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与偶然性相对立的意思,是指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可避免的趋势和确定的规律。二是与自由相对立,是指正常人的行为一定按照某种目的行事,不是随机的,不能随心所欲、任意所为。本质的必然性表现在:一、本质与现象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没有不反映本质的现象,也没有不表现现象的本质。二、现象多变而本质基本不变,相对现象本质是稳定的,本质即使变化也是缓慢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三、现象变化的规律是由其本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决定的,人们是可以认识的。如:力学描述受力物体的运动现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本质是力、质量和加速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F=ma。力的本质又是由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的,其它亦然。 3、同一性。有两个含意:一是,同类事物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中必有某种的东西是不变,是稳定的,如水的三态(固、液、气),不管那种现象、形式,H2.O是同一种不变的东西。二是,所谓同一,就是有无渊源关系,没有渊源关系就不会有同一性。现象与本质的渊源关系是不言自明的。同一性是本质最重要的属性。 4、非实体性(抽象性)。对本质是否是实体争议较大,我认为本质属于非实体,不存在本质的物质承担者,物质的承担者只能是现象。脱离主体的认识而独立存在的本质是找不到的,找到的具体东西只能是现象,否则我们只需要高倍显微镜就可发现本质,而不需要科学研究了。本质只能是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产物”,是主体在实践中建构的,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这里并不是反对本质的客观存在,而是说:本质不是实体,客观存在包含实体和非实体,如:人的某一

2019-2020年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案人教版 (一)课前准备 1.搜集 (1)身边的一些事实或变化。如同班同学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不好等。 (2)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 2.思考 (1)身边的这些事实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2)对教材中“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 (3)试举出一些互为因果关系的例子。 。 (4)在长江三峡工程修建之前,对哪些问题进行了考察?又预见到会有什么后果? 。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 (二)思考导学 《起风了。小猫饿死了》 起风了,风把窗帘掀起了。窗帘拍倒了花瓶,花瓶的水洒到了地板上了。地板湿了,老婆婆滑倒了。她撞坏了椅子,木匠来修椅子了。木匠砍倒了一棵树,大树把面包师的房子砸坏了。面包师搬家了,老鼠没东西吃了。老鼠不来了——小猫饿死了! 这是一首英格兰童谣,这首童谣反映了一种怎样的联系? 童谣反映了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却由于其间发生了一环扣一环的联系,最后竟成为因果联系。 (三)自学导引 阅读教材,填表 1. 2.

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 思考: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它们之间是因果联系吗?“在此之后”等于“因此之故”吗? 【答案】 不是。“先行后续”不等于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 3.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转化 4. 归纳:事物的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只有承认它,揭示它,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如果否认了事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那就会对事物作出随意的解释,当然不可能正确地理解事物,科学本身也就不会存在了。 5.把握因果联系的意义 (1)名言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穷根究底地追究问题了。 ——爱因斯坦 这段话说明: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

因果图判定表

第五讲因果图和判定表 1、因果图适用场合 在一个界面里有多个控件,如果控件之间有组合或者限制关系,不同控件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输出结果,为了弄清楚不同的输入组合会产生怎样的输出结果,就可以使用因果图(适合测试组合量少的一般情况少于20种,如果超过20种组合,一般就考虑正交排列法) 2、因果图核心概念: 因(原因):指的是输入条件 果(结果):指的是输出结果 因果图法: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输入条件和输出条件之间的关系3、图形符号 1)基本的图形符号 说明: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用基本图形符号表示 A=1那么B=1,如果A=0那么B=0,恒等就是

B、与:若几个输入条件都满足,结果才出现 C、或 复习:全0位0,有1出1。 理解:输入条件中有一个条件满足结果就出现,只有所有输入条件都不满足,结果不出现 D非(用的少,了解) 例如A=1,那么B=0 2)限制(约束)图形符号。

说明:要么限制的是同为输出条件,要么限制的都是输出条件,互斥(E-exclude) 说明:如果选只能选1个,但可以不选 2)唯一(o-only) 说明:必须要选,只能选一个 唯一和互斥的区别:相似之处,必须选一个,不同之处互斥可以不用选, 3)包含(I—include)

说明:至少有一个被选中(支持多选) 4)要求(R-required) 说明:如果A=1,那么要求B=1,反之如果A=0,B就无所谓了(结合自动登录的案例) 5)屏蔽(M-masked) 说明:当A=1时,b必须是0,反之A=0时,b的值就不一定 二、因果图的操作步骤 1、找出所有的输入条件(因) 投币50元 投币100元

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政治编辑部陆国苑编撰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1)识记: 因果联系的含义、特点 (2)理解: ①因果联系的含义、特点及方法论意义,明确原因与结果之 间的辩证关系。 ②针对若干基本事实,判断何为原因,何为结果,并列举若 干互为因果的事例。 (3)运用: 根据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说明几个历史事实的因果 关系,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分析一事物与周围 其他事物的联系,对几个世人注目的当代人类活动可能产生 的影响作出判断,如"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 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2、能力目标 (1)学会从具体事实和材料中概括出一般结论,提高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2)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并作了分析说明,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因果联系的观点分析看待事物的方法,能对某些问题作出预见,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教学重点】 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教学难点】 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原因和结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l)什么是联系? (2)上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什么问题? 导入新课(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事物的多种联系中,哪种联系是人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联系,是人们用以探索和揭示事物奥秘的一种重要联系呢? 学生回答:原因和结果的联系。 教师评价:对。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讲授新课(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人教版 思想政治 第二课第二框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第二课第二框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懂得事物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理解原因和的含义,明确因果联系的含义和特点;理解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能力目标 结合因果联系含义和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联系原因和结果区别的教学,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产生的原因,又要看到它引起的一定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因果联系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因果观,反对唯心主义错误的因果观。 【教学重点】 1.因果联系的特点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 【教法设计】 讲授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几天,老师在北京上班的一个朋友打电话向我抱怨,她说这个油价啊,一直涨天天涨,害得她经常拉肚子。我就觉得奇怪了这个油价上涨和她拉肚子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你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生:略 师:一开始我也和大家一样感到迷惑不已,不过后来告诉了我前因后果之后,我就不觉得奇怪了。原来油价上涨之后,她每天上班所用的打车费就上涨了,而她每个月的工资又是一定的,而且北京的物价有那么高,于是她只好节衣缩食,所吃的食物质量也就随之下降,因此她开始频频拉肚子(副板书:油价上涨——打车费用上涨——节衣缩食——食物质量下降——拉肚子)。所以我们是不是看到,任何现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我们哲学上就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1页,首先我们来看因果连续的含义 (一)含义及特征(板书) 1.含义(板书) 师:大家看到51也的黑体字,做上记号,这就是因果联系含义。在因果联系中,我们把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接下来大家来判断一下,下列几组因果联系,哪些现象是原因,哪些是结果。 ①无风不起浪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③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生:略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如何一眼洞穿事物本质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如何一眼洞穿事物本质 01 来自于知乎的故事: 医院妇产科门前,家长们都在等护士把自家孩子抱出来。突然间外边冲进来一个女人,形色气坏,大喊道: 你们抱错了我的孩子! 霎时间,满场寂静,所有的家长,以愤怒的眼神瞧瞧护士们,再以怀疑的眼神,看看怀里的宝宝,怕护士给弄错了。

护士长却不急,慢声细语的问:请问,你根据什么理由,断定我们把孩子抱错了? 根据科学!女人竖起手指,强调她的观点:你们呀,要相信科学,我老公带孩子做了亲子签定,证明孩子不是他的,这就证明你们抱错了。 护士长:……可是,孩子是不是你的呢? 女人:是我的,但不是我老公的,所以肯定是你们抱错了。 ——在场的所有人,全都安静了。 这个事儿……到底应该怪谁涅?

02 人活一生,需要很多能力。 但所有的能力,终将汇聚于一点: ——勘破表象,洞见事物本质的能力。 比如说,孩子不是老公的,但未必是护士的错。在你所理解的事物之外,总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或许才是真相本身。

03 在看一个抖机灵大赛视频。 就是个电视节目——把一些看似相互矛盾的事和人,弄在一起,相互PK,这次PK的主题是大学生到底应不应该考研,认同者是位嘴皮子超级迅猛的老师,对手是一大群没考研却有不菲人生成就,但嘴巴比蜗牛还慢的行动派人士。 嘴快老师:我家乡是座三线城市,市里有所大学。你们去看看,看看都是哪些企业去招聘。你们再去清华北大看看,又是哪些企业在招聘。中国500强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都告诉你学历不重要——可是他们不会去三线大学招聘!

嘴快老师:(世界500强)他们说的都是假话。 嘴快老师:考研不是唯一的道路,但是大多数人的道路。 行动派嘉宾:但我想告诉你,相对于考研,对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成长…… 嘴快老师:一个三线大学的毕业生,他将来能做什么工作? 嘉宾:我公司的员工,没有一个重点大学毕业。 嘴快老师:所以说你不是世界企业500强! 嘉宾:……

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方案)

( 政治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教学方案) Studying politics can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society earlier and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方 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因果联系的含义和特点,掌握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价值取向: 使学生明白生活的智慧就在于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学习中要有探究的热情、勇气和信心,并且在生活中要培养自己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点】

因果联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和方法】 思考提问和教师点拨法。 复习: 同学们听说过“蝴蝶效应”的原理吗?谁能给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原理的内容? 这个原理体现了什么哲理呢? 蝴蝶效应的原理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 导入: 美国媒体声称洛杉矶污染物25%来自中国 美联社的这条消息称,“中国的空气污染影响到了邻近的韩国和日本,不过,直到最近研究者才意识到,其实中国空气污染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日韩,它已经到达了北美上空”。

2019法考违法性构成要件必背考点: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2019法考违法性构成要件必背考点: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一、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一)相当因果关系说(相当因果关系说=条件说+相当性) 1.遵循条件说:没有此行为即没有此结果,环境污染、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用条件更容易论证。遵循合法则的因果关系:符合科学客观规律。 2.无论采取条件说还是合法则的因果关系说,只要一个能得出肯定的结论都可以认定存在因果关系。相当多的案件二者均可论证。 3.如果既没有条件关系也没有合法则的条件关系就应否定因果关系。 4.一个结果完全可能由数个行为造成(多因一果),因此在认定某种行为是结果的原因时,不能轻易否定其他行为同样也是该结果发生的原因。 (二)条件关系的常考情形 1.假定的因果关系 因果历程:前条件(0分作用)+后条件(100分作用)→结果。前条件和结果没有因果关系,后条件与结果有因果关系。 2.重叠的因果关系 因果历程:前条件(50分作用)+后条件(50分作用)→结果。如果相互没有意思联络,两个条件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 3.二重的因果关系(择一的因果关系)

因果历程:前条件(100分作用)+后条件(100分作用)→结果。如果相互没有意思联络,两个条件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 4.不作为的因果关系 正常的条件公式是“无A则无B,A是B的原因”。在不作为犯中,条件公式是反过来的:“有A则无B,无A是B的原因”。有A则无B表明如果行为人履行了作为义务,则结果具有避免发生的可能性。如果行为人履行了作为义务,结果仍然会发生,那就属于“有A仍有B”,那么无A就不是B的原因。 5.符合义务的作为 行为人没有遵守某项义务,发生了实害结果,但是查明,即使遵守了该义务结果仍会发生,也即不具有结果避免发生的可能性。 6.阻断救助行为 根据条件公式,如果不阻断救助行为,就不会发生危害结果,那么阻断救助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8.1《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导学案

韩店中学高二年级德育导学案 《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现象的概念;本质的含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们的指导意义;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基本知识点 1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①现象的概念: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易逝多变、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 助仪器观察到的。 ②本质的概念。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 维才能把握。 ③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辩 证关系。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表现,现象与本质统一在同类事物中。 2.把我本质,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①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们的指导意义: 第一,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它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 面现象上,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第二,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②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需要深人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三、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A. “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C. “客观”和“主观”D“主观”和“客观” 2 .水有三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但都是氢和氧原子结合成的,其分子式都是 H20 。这一自然科学常 识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因果关系的判断

因果关系的判断作者: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周光权2003-02-21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实行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要将所发生的结果归咎于行为人,就必须要求行为人的实行行为与实际发生的结果之间具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否则这种归责就违背了罪责自负的要求。在刑事审判中,凡是因果关系需要判断的犯罪,都要求法官在判决书中有所表述,否则刑事判决难以令人信服。但是,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不足。 一、因果关系理论的适用范围 有的人认为,因果关系理论只在认定结果犯时有意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果关系虽然不是犯罪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但却是认定犯罪的重要工具,所以,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 首先,因果关系是结果犯的构成要件要素之一。例如,过失致人死亡、故意杀人等罪的成立,除要求有行为之外,还要求有死亡结果发生,没有此结果的,不成立犯罪或者只成立未遂。即使有死亡结果,但如果因果关系不存在的,也是未遂。 例1,甲欲杀乙,在其坐飞机以前半小时投毒,乙在飞机起飞4 5分钟后必死无疑。但在飞机起飞10分钟后,恐怖组织成员丙劫持航空器撞击建筑物,乙死亡的。甲应负何种罪责? 在这里,虽然有乙死亡的结果,但是,由于丙的介入使甲的投毒行为和乙的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断,所以,甲只负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其次,在处理行为犯时必须考虑因果关系。如果危害结果和实行行为之间的客观联系不存在,行为人仍然只应承担犯罪未遂的责任。有的人认为,行为犯一旦实施危害行为就构成既遂,这可能值得推敲。 例2,A为贩卖假币而向E打电话预定,在E将假币依约送给A之前,C却将A的邻居D定购的假币误送给A, A也稀里糊涂地将其收下。A构成购买假币罪既遂还是未遂? 购买假币罪是行为犯,犯罪成立与否与犯罪人是否最终取得假币无关。 但是,犯罪是否达到既遂状态,则与是否取得假币有关。从表面上看,A实施了购买假币的实行行为,最后也取得了假币,似乎应当成立犯罪既遂。但是,假币的取得不是因为其向C定购,而是C的误送,所以,实行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A只成立犯罪未遂。 再次,在结果加重犯的场合,因果关系是否存在也需要判断 例3,张某故意伤害李某,并致其轻伤,李某在医院治疗时,医院发生火灾,李某被烧死。张某的伤害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0社会科学为什么要找因果机制

社会科学为什么要找因果机制——一种打开黑箱、强调能动的方法论尝试 刘骥张玲陈子恪 【摘要】社会科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解释。在为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行为、现象或事件寻求解释时,我们可能并不满足于“X导致了Y”这样的说法,好奇心会驱使我们继续追问:“X是如何导致Y的?”一旦提出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探寻机制的过程。回顾科学解释从覆盖律到因果机制的发展过程,梳理了因果机制的几种代表性定义,并试着通过两组二元对立——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来把握这些不同定义背后的哲学倾向。最后得出结论,社会科学之所以要找因果机制,不外乎以下两种原因:探究因果机制,有利于降低层次、缩短时滞,挖掘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过程和环节,从而打开黑箱、增强解释力;与覆盖律或因果效应相比,因果机制更加强调能动的作用,更加适用于充满能动者的社会科学领域,并为我们分析和研究能动性因素提供一种途径。 【关键词】因果机制能动性过程追踪 Why Social Science Needs to Pursue Causal Mechanisms ……………………………………………………Ji Liu,Ling Zhang&Zike Chen 50 Abstract The central task of social science is to explain.When seeking explanations to certain actions,phenomena,or events,we may not be satisfied with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X that leads to Y.Our curiosity will drive us to further explore how X leads to Y.In fact,on raising this question,we are to explore causal mechanisms.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explanation,from covering law models to causal mechanisms,summarizes typical definitions of causal mechanisms,and attempts to capture the underlying orientations of them with two pairs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ions-realism versus antirealism,determinism versus indeterminism.Then we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us to explore causal mechanisms:on the one hand,with causal mechanisms,we can lower the level of analysis,shorten the time lag,dig out the process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cause and effect,and thus open the black box and increase the explanatory power;on the other hand,compared with covering law models or causations based on causal effects,causations based on causal mechanisms place more emphasis on agency,better apply to the social world full of agents and can provide an approach for us to analyze and study agent factors.At the end,we briefly introduce the operational method with which we dig for causal mechanisms,that is,process tracing in case studies. Key Words Causal Mechanism;Agency;Process Tracing 寻找因果机制的原因 (一)增强解释力 因果机制有利于我们降低解释的分析层次,缩短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时滞。一方面,降低分析层次使研究者对问题的分析和阐释更加接近我们的直接经验,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思考问题本身。另一方面,缩短时滞有利于研究者挖掘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实体和环节,这让我们更清楚因果作用的链条。具体来说,降低层次的价值在于通过更加微观的要素来解释相对宏观的要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因果联系的含义和特点,掌握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价值取向: 使学生明白生活的智慧就在于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学习中要有探究的热情、勇气和信心,并且在生活中要培养自己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点】 因果联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和方法】 思考提问和教师点拨法。

复习: 同学们听说过“蝴蝶效应”的原理吗?谁能给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原理的内容? 这个原理体现了什么哲理呢? 蝴蝶效应的原理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 导入: 美国媒体声称洛杉矶污染物25%来自中国 美联社的这条消息称,“中国的空气污染影响到了邻近的韩国和日本,不过,直到最近研究者才意识到,其实中国空气污染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日韩,它已经到达了北美上空”。 美国环保署甚至作出了更惊人的估计:“在某些时候,洛杉矶上空的空气污染有25%都可溯源到中国。”。 对此报道的结论你是否认同呢?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 美国的污染是不是部分地由于中国造成的,这就要看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联系。那么什么是因果联系呢?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 1.事物因果联系的含义、特点和辩证关系(板书)

⑴因果联系的含义(板书)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哲学上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其他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作为引起者总是出现在先,结果作为被引起者,总是出现在后,我们常说的“事出有因”“前因后果”。可见,因果联系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的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 设疑:那么,是不是说事物之间具有先行后续关系,就一定是因果联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归纳:如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虽然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他们之间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也就构不成因果联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 设疑:那么,因果联系除了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还必须具备什么特点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事物的因果联系既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一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只有这两个特点同时具备才叫因果联系,这就是因果联系的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