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国旧城保护与改造考察

英国旧城保护与改造考察

日前,“黄浦区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与管理培训团”赴英国学习考察。其间走访了伦敦门户开发署、英格兰诺里奇郡政府、诺里奇市政府、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英国城市重建协会等,听取了他们关于英国旧城保护与改造、城市复兴、交通管理等方面的介绍,进行了广泛座谈和交流。邀请英国前政府资深官员、议员和知名律师进行英国城市管理体制、旧城保护与改造、城市复兴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先后访问了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格拉斯哥、约克、爱丁堡、巴斯、卡迪夫等城市。这些城市的旧城区都保持完好,具有浓郁的特色风貌,各种风格的建筑同众多著名的广场、公园和历史街区交相辉映,使人感受到历史的创造和文化积淀,感受到自

然的亲切、环境的优美、艺术的力量、

建设的辉煌。许多城市尽管历尽沧桑,

至今仍保持着迷人的魅力。

通过培训考察,英国的旧城保护

与改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理念给我们

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英国旧城保护与改造的

特点

(一)正确处理了城市开发与古迹

保护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

当我国一座座城市正在推倒“中

式建筑”、进行大规模破旧立新“城

市运动”时,英国早就开始了他们自

己的“城市复兴运动”。近年来,英

国各城市在城市开发与古迹保护的关

系上,对那些“脆弱资源”高度重视,

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新一轮城市规

划和建设绝不以破坏旧城、古迹为代

价,他们将各个年代留下的经典建筑,

视为艺术珍宝,倍加保护。为了保护

历史风貌,他们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

过程中,坚持在老城区内禁止建高层

现代化建筑,新建筑必须同所在地区

历史时代的建筑特点相符合。老建筑

只能对其内部设施进行改造,而建筑

的外形和结构则必须保持原貌。这样

既满足了人们对现代化生活设备的需

求,又完美地保留了古建筑的历史风

貌,成功地实现了旧城改造与城市现

代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现代化

大都市成了一座活生生的建筑历史博

物馆。走在街头,就如同在读一部史

书,每一条街道都留下了它鲜明的历

史故事。历史在这里凝固了,它变成

了一个标志,静静地向人们述说着过

去;它变成了一种资源,一种财富,

毫不吝啬地留给了后人。而在新城区,

则是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成功地实现

了城市建设发展中历史和现代的完美

统一。

在伦敦旧城区,完全看不到现代

化的高楼大厦。基本是清一色古色古

香的多层建筑。伦敦市政府规定,要

拆除、重建旧城区的任何建筑物必须

经市政府专门机构审查、批准,并设

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如确因安全、抗

震等原因需要拆除重建的,重建后建

筑物临街的立面必须与原建筑物完全

相同,也就是说要完全达到整旧如旧

英国旧城保护与改造考察

文/黄浦区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与管理培训团

April 200857

的效果。因而人们感叹在伦敦要新建一幢房屋容易,要拆除一幢房屋才是最难的。我们在伦敦金融城区域看到一处工地,整个工地拆平,却有一堵高达五六层的墙体完整保留着,它的外貌依旧,而它的内部将采用全新的材料和设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巴斯市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城,该城为振兴温泉旅游业,在市中心修建了两处紧相连的室内温泉洗浴区,其中一处为原有古建筑外形不变,仅改造内部;新建的一处建筑在外观上为保持与四周建筑和谐特作了精心设计。

(二)正确处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注重“城市特色”

当我们进入英国的城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红墙灰顶的建筑,掩映在一片片绿树之中,一种“城在林中、人在画中”的视觉效果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异地游客的脑海中。在城市景观和环境设计中,英国的城市不追求“高、新、奇、怪”的外观形状,而是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城市中的各种建筑,依山傍水,宛如自然生成,他们将山、水作为建筑的背景,将树木绿化作为建筑的配景,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建筑色彩,都是那样的统一协调,整座城市浑然一体。一些主要街道很少使用昂贵的花岗石和地板砖,而大量使用地方石材及纯水泥地面。英国城市的绿地率达到40%以上,绿化树种大量栽植本土树种,种类繁多,有红叶的、绿叶的、黄叶的……每到秋天,五颜六色的树叶,给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在英国城市商业大街上,临街建筑造型新颖,空间序列疏密有致,高底错落,不像国内许多城市千城一面,各类建筑千篇一律。

英国在旧城保护与建设中特别注重“城市特色”,我们参观的每座城市,没有一座雷同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伦敦著名的大笨钟和

伦敦塔桥,曼彻斯特高耸的哥特式教

堂,格拉斯哥的安德鲁王子广场,约

克蔓延数公里的古城墙,爱丁堡中世

纪建的爱丁堡城堡,巴斯城古罗马时

期的温泉浴场遗址……,这些经典的

标志性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

观,成为他们城市的名片。

(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融关系,坚持以人为本

我们来到英国的每座城市,被那

宜人的环境所陶醉,英国人对自然生

态的保护,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不

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映入眼帘的天是

蓝的,地是绿的,水是清的。在高速

公路的两旁,是绿草如茵的牧场和无

尽的乔灌相间树林,间或点缀着零落

的农舍、村庄。牧场上、田野上,不

时可见到成群的鸟儿在觅食、飞翔;

在各个城市的广场上,成群的和平鸽

争抢游人抛来的食物;公园里,随处

可见野生的天鹅、水鸭等在湖中游动,

丝毫不在意岸上伸手可触的游人……

这一切,构成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生动而美丽的画卷。

在城市建设上,充分体现以人为

本,英国很少有大广场,但供市民交

往、休闲的空间随处可见。英国很少

有宽马路,但他们的路网很密,加之

红绿灯、斑马线等交通设施齐全,尽

管人多车多,但几乎没有阻车现象,

英国人行道上的盲道,一直可通达车

站候车室,充分体现了对盲人的关

怀。

二、英国旧城保护与改造的

经验与教训

(一)周密规划,严格控制,是旧

城保护与改造的坚实基础

英国各城市的市政府对旧城保护

与改造规划都非常重视,市政府专门

有相对独立具有半司法性质的规划委

员会,专门负责规划事务。规划委员

会一般都与规划师、建筑师协会、事

务所等合作,组建一个专业机构专门

从事旧城保护与改造的规划编制工

作。这个专业机构在认真调查及分析

历史街区的历史和现状基础上,制定

出十分详尽的保护与改造方案,从重

要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案到历史街区的

控制性详规,以至现有单体建筑的改

造方案,内容丰富,涉及建筑的红线、

高度、高度与道路宽度的比例、密度、

外观、色彩、老建筑与邻近建筑的关

系、内外结构、地下空间、使用功能、

绿化、停车等各个方面。

在规划制订阶段非常强调公众参

与,通过各种形式,如报纸、宣传册、

居民大会等,将规划的目标、必要性

等宣布给公众。市民可以通过各种形

式参与规划草案的讨论。根据公众意

见,规划部门将这些草案合并成一个

方案,进入公众参与的第二阶段,并

邀请相关人士进行评论。规划部门对

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做进一步的调查和

审评之后纳入到规划方案中,如果涉

及到的内容修改变动很大,则要重新

进行第二阶段的公众参与。最终确定

的方案成果,要连同对市民和公共机

构团体参与的意见处理书上报上一级

管理机构审批,并公布审批结果。一

旦规划通过审批并经过地方议会通过

颁布,即成为地方性法规,任何机构

和个人必须遵守。规划委员会有权制

止违章者的违章行为,若违章者不服

可向法院起诉,法院则向规划部门的

上级查询。上级规划部门直接检查下

级规划部门的行为,并向法院回复,

法院依此进行裁决。

(二)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是实

施旧城保护与改造的核心理念

在《2000年英国城市改造白皮书》

中对于城市建设与改造制订了基本原

则,其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核

心理念贯穿始终。其主要做法就是充

分利用已开发土地。与中国大多数开

April 2008 58

发以占用农田来获取土地不同,英国产业转型之后有大块旧工业留下的废旧土地,比如,煤矿、发电厂、船坞区等,政府正是利用这些地块做新区开发。为使一些废旧的厂房得到再利用,一些开发商努力将其内部加以改造,赋以新的使用功能,而建筑外型仍保持原样不变,从而使人们每当前来参观或使用这些建筑时,既感受到建筑的历史时代感又享受到房屋的新功能,也给城市留下了发展的印迹。例如,伦敦门户开发署办公地点原来是一废弃的肉类仓库。另外伦敦泰晤士河畔的原电厂改造成为Tait艺术馆、利物浦市原码头区改造成为游客休闲观光区域,拉索兰市近郊的钢铁厂改造成为现代科技博物馆,盖茨赫德的原面粉厂改造成为Baltic现代艺术中心、格拉斯哥市区一旧楼改造的艺术活动中心等项目,都是十分成功的实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伦敦门户开发署了解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规划中的奥运村和相关运动场馆就在原船坞区,将来伦敦的发展重心也是船坞区一带的东区。据介绍直到战后,伦敦仍然是世界排名靠前的大港口,但集装箱货运的兴盛让地处内陆的伦敦失去竞争力,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最后一个船坞废弃,港口的城市功能逐渐退去。然而,船坞区一经闲置就引来地区失业率高和治安恶化等社会问题。奥运会为船坞区的复兴勾画了美好的前景。最实际的是船坞区土地成本折合只有每平方米750元人民币,所以船坞区的改造吸引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中国的中兴电子、中石油、美的、上广电等知名企业也纷纷落户该区,为该区提供了可观的就业机会。最近在船坞区又建成了伦敦城市机场,每天都有航班飞往欧洲各国。

(三)完善立法,分类保护,是旧城保护与改造的有力保障

英国在1850年就成为世界上第一

个全国人口中50%以上为城镇人口的

国家,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

1925年前后才达到高潮,可以说,英

国的城市化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约75

年,这也使英国的旧城保护任务更为

突出。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英国

形成了一套极为完善的有关旧城古迹

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的法律体系,从而

指导和约束旧城保护与改造规划的编

制与实施。如英国议会专门立法将旧

城古建筑分类登记,分为3个保护层

次:第一是二类保护,该类建筑需要

对其外观进行保护,内部结构及功能

可以进行一定改变;第二是二类星级

保护,该类建筑对其外观及内部结构

及功能进行严格保护;第三是一类保

护,该类建筑除要严格保护建筑外观

及内部结构及功能外,还进一步严格

要求:严格控制此区域内的一切建设

活动,修复与历史优秀建筑紧邻的建

筑,保存围绕历史优秀建筑的街道广

场的空间特性(街道小品、地面铺装、

街道照明,等等),保护文物建筑周围

的自然环境(树木、河流、植栽草坪,

等等)。违反保护规定都将面临高额罚

单甚至判刑入狱。如我们在诺里奇市

政府拜访时了解到,该市法院前几年

新建大楼,在挖掘地基时发现诺尔曼

人1000多年前建的一处老房子遗址,

为此建造商立即停工,专门投入额外

的大笔资金进行遗址原地保护,并为

此更改了原有法院大楼建筑设计。

英国不少地方政府更为详细的规

定,历史风貌保护区内任何一栋房子

的维修,不管工程大小,哪怕是换一

片瓦、修补一条裂缝,或者粉刷一下

墙面,都要事先向政府写出书面报

告,详细说明使用什么材料、涂刷什

么颜色、采取什么施工方法,等等,

待政府审查批准后,才能按照批准的

方案实施。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得照此

办理。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对历史风貌

保护区周边区域都有严格的规定,要

求沿街建筑必须保持建筑风格的一

致,不允许随意改变其颜色、结构等,

改扩建面积不允许超过原有面积的

10%。正是有这种严格的旧城保护的

法律法规,才使各个时代的建筑很好

地保留下来,使后人真正欣赏到建筑

这个“凝固音乐”的不朽魅力。

(四)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是

实施旧城保护与改造的成功模式

与中国不同,历史上英国政府管

理力度普遍不大,城市发展多靠自

发。而1999年布莱尔工党政府上台两

年,以国际建筑大师理查德·罗杰

斯为首组成的“城市工作专题组”完

成了指导方针式的《迈向城市的文艺

复兴》白皮书报告,从此“城市复兴”

第一次被提到与“文艺复兴”相同的

高度,标志着由政府主导有计划有步

骤的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的开始。在具

体操作形式上英国各城市普遍采用成

立开发公司来推进旧城保护与改造。

城市开发公司具有政府与企业的双重

性质:在政府性质方面,通过国家议

会立法强制有关地方议会把相关政府

权力移给城市开发公司,副首相可以

不经地方议会宣布某一区域为城市开

发区域,开发公司具有征用私人土地

的权力,具有管理、改造、处置土地

的权利,具有制订该地区规划的权力;

在企业性质方面,主要具有投资建设

与经营部分基础设施的职能。城市开

发公司具有双重目标:在生产方面,

营造吸引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投资环

境;在生活方面,打造适合市民安家

生活的居住环境。城市开发公司主要

由政府出资,同时通过建立企业小区

(伦敦建了5个,全国20个),提供优

惠的经济政策(如适当放宽规划管制,

免征财产税,投资部分免征所得税和

工业培训费,海关手续优先等),吸

引私人部门参与公共项目及其它项目

April 200859

的,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从而获得持续的保护和改造旧城的资金来源。

其中,伦敦道克兰开发公司开发伦敦东部的道克兰地区被认为是英国城市开发的成功典范。被泰晤士河贯穿的道克兰地区是伦敦最古老的地区之一,也是十九世纪世界上最繁忙的一个港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道克兰的衰落开始加剧,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道克兰区域失去了上万个工作岗位(而那时该地区的工作人口还不足4万)。与此同时,虽然它靠近伦敦中心,但却和伦敦交通体系分离,这导致道克兰地区日益贫穷。1981年成立的伦敦道克兰开发公司开始致力于该地区的重建,当时伦敦开发署给予公司600英亩土地所有权和7亿英镑预算。土地和资金,加上政策上的倾斜,毫无疑问成为撬动该地区经济开发的强力杠杆。开发公司在该区域专门另增了一条贯穿半城的轻轨,并增加了更多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新建了商务中心与休闲区域,同时公司鼓励更多的私人企业参与投资。时至1998年,道克兰地区获得近百亿投资,其中,私人企业占绝大多数。新增2700家商贸单位,新建15000多幢住宅,该区域就业人口增长一倍,新增就业机会41000个。现在的道克兰区成为了伦敦最繁华、现代的商业区之一。

当然英国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也有一些教训值得我们去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一些大城市也进行了“大规模改造”,诸如伦敦当时都曾在市中心拆除大量被战争毁坏或者并未毁坏的老建筑,进行“城市更新”。同时旧城中心区的人口和工业出现了向郊区新城迁移的趋势,使得原来的旧城中心区衰落,表现为税收下降、房屋和公共设施失修、就业岗位减少、经济萧条、社会治安和生活环境趋于恶化的态势,还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之后英国政府开始反思,城市改

造的目的是什么?英国政府通过反复

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把人吸

引到城里。英国城市一个个旧城改造

的案例分析告诉我们,改善社区经济

状况、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就业、吸

引人气、吸引投资,这些都是旧城改

造的既定目标,他们的理想是经过改

造后的社区或城市应更具竞争力,人

们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舒适的生活,他

们称之为“城市复兴”。城市本身就

是一个生命体,所以也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吐故纳新,不断调整结构与改进

自身素质才能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

力,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城市因各种原

因而衰退,甚至消失。从今天的角度

来说,旧城改造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改

造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一个适

宜创业发展和适宜生活居住的和谐城

市。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黄浦区地处市中心,承载了700

余年上海城区变迁的渊源和150余年

上海开埠的历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优秀历史建筑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市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有“万国建

筑博览会”之称的外滩和民族风格浓

郁且古色古香的豫园,已成为上海的

城市经典。据统计,在上海市政府公

布的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中,黄浦

区共有109处,占全市的27.4%。其中,

第一批共27处为文物保护单位,第二、

第三批共82处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第二、第三批共82处的市级建筑保

护单位,共有103幢,建筑面积达到

66.05万平方米。在即将公布的第四

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中,黄浦区共有

39处,占到全市总量的17%。另外,

黄浦区共有全国重点文物单位26处,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6处,区级文物

单位12处。

目前黄浦区正在围绕打造“经典

黄浦”的目标,大力推进“一带三区”

的功能开发和旧区改造,英国旧城保

护与改造的成功之处为本区提供了许

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注重“保护”与“更新”

并举,保持城区活力

“保护”与“更新”是在旧城改造

中始终贯穿着的辩证关系,“保护”强

调的是历史性与传统形态,它所代表

的价值取向是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更新”强调的是时代性与城市功能,

它所代表的是现代文明与进步。必须

妥善处理旧城保护与城区现代化建设

的关系,妥善处理居民生活条件改善

与历史风貌保护的关系。在其中须强

调两个原则,一是要坚持“拆破房,

不拆旧房”的原则。除旧布新是城市

建设永恒的主题,对于那些危棚简屋,

直接影响到人民居住环境的,无疑必

须拆掉。但对于一些旧房不应该不加

区别地一概拆除,它反映出来的是一

种人文环境。如对于老城厢地区,七

转八弯的巷道,别具风情的石库门,

甚至高低不平的台格路,沉淀了上海

几百年的历史,对其中比较典型的区

域应该在开发中加以保护。二是要坚

持成片保留的原则,作为一种文化载

体,建筑是时代的纪念碑,但任何建

筑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形成一定的氛

围,具有特定的环境。所以仅仅保留

单幢建筑是不够的,对历史风貌街区

必须成片保留,连同保留当地居民的

生活习俗,才能留住历史,留住文脉。

比如,英国许多城市划定历史建筑保

护区,对其建筑外墙、内部结构、附

着物、周边树木等整体保护,很好的

反映了该地的风土人情。

启示二:注重规划先行,推进整

体风貌保护

编制保护利用规划是实施有效保

护和合理利用的前提,一个好的规划,

既有利于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又有

利于优秀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一是

April 2008 60

要进一步完善《黄浦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对涉及人民广场、老城厢、外滩三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根据上海市和黄浦区发展的总体要求,切实认识各风貌区的不同特色和开发建设条件,从功能、结构、形态、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出发,完善综合功能,提升整体环境品质,促进风貌区的保护和地区整体开发的推进。二是要对全区所有的优秀历史建筑进行进一步调查、梳理,明确保护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快编制《黄浦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根据城区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要求,确定保护范围、保护对象和保护等级,明确保护要求、规划控制要求等,体现整体和谐,同时要加强规划管理,使规划真正落地。三是对几个重要的保护性改造地区(如南京路外滩段街区等),加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并对现有的建筑进行分类,确定“拆、改、留、修”的具体范围。四是对其他有保留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结合规划的编制予以保留,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提出建筑本身的保护处置方式,与周边建筑空间协调统一的具体要求,以及各类建筑规划控制及环境景观保护方面的要求。

启示三:注重功能调整,探索保护利用新路

正确处理好保护和改造的关系,引进市场化机制,允许让企业或个人对优秀历史建筑进行投资改造利用,从而达到历史风貌保护与推动经济发展和谐促进的目的,这已成为目前国外和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新亮点。黄浦区老大楼数量众多,据调查统计,全区共有老大楼216幢,建筑面积162.2万平方米,主要座落在在外滩、南京路、人民广场和金陵路四个街道,并有较高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尤其是外滩CBD地区,老大楼的建筑风格各异,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美誉。

要在保护老大楼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

下,通过内部改造、设施更新和环境

建设,再行转让或出租经营,综合开

发与该地区定位相符的金融、商贸、

旅游、文化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目前,

外滩3号、6号、18号等完成了产权

置换和功能置换,利用外资开发,引

进了一些国际著名品牌,已成为引领

上海的时尚之地。下一步要加快老大

楼的置换调整:一是要制订优惠政策,

实施政策聚焦。积极争取老大楼置换

调整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公建配套

等费用减免或部分减免的优惠政策,

在税收上也给予优惠,吸引更多外资

进入。二是要加强周边市政基础设施

改造,进行道路和交通整治。从而以

提高老大楼聚集区市政基础设施的运

行能力和道路通行能力。三是要创新

老大楼置换调整模式,采用协议动迁

安置方式、“投资入股”方式、解除

租赁协议等方式,提高调整置换的速

度。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加快黄浦区老

大楼置换,达到改造与环境改善相结

合,改造与设施完善相结合,从而达

到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目的,进一

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启示四:注重保护历史文化,突

出传统特色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文

化的精髓在于其独特性”。这两句话本

质是一致的,旧城改造在适应时代要

求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其本身

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注重保护传统街

区和风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

城区和保持传统文化,不但不是相悖

的,而且正因为上海要在世界城市之

林确立自己的地位,更必须突出上海

自身的传统文化现象,延伸上海自己

的文脉。我们说上海是“万国建筑博

览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外来文化移

植的结果,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反

映了上海海派文化的特点。每个城市

有每个城市的特色,不能为了追求热

点而千城一面,更不能让世俗、喧闹

的事物破坏其本身的美好。而历史建

筑正积淀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成

为一个城市名片。那种以为我们可以

以拆代建,在城市建设中一味模仿国

外建设什么英国城、美国城、意大利

城的做法看起来是搞国际化,实际上

会造成千城一面,缺乏文化底蕴,很

难有很好的效果。如在南京路新一轮

改造中,如果我们脱离了南京路自身

的历史特点,简单模仿国外的一些现

成模式,那么依然不见得会是成功的

范例。

启示五:注重环境建设,营造和

谐的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越快,旧城改造规模越

大,越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决不能以

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或者走“先

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旧城改造的

建设标准必须以保证能够在原有基础

上提高旧城生态环境质量为标准,努

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

境。因此,旧城改造指导观念不但要

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生态环境质

量因素;旧城改造方式与旧城发展轨

迹相适应,应与旧城发展阶段相适应,

要选择最适合旧城可持续发展及其旧

城生态系统自我完善的改造方式;旧

城改造的建设标准必须以保证能够在

原有基础上提高旧城生态环境质量作

为标准。如目前本区绿化面积难以达

到先进的定额标准。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取以小型绿地为主,并与区内

现有的大型绿地相结合,逐步形成绿

化系统的办法。利用空坪隙地多建小

型公园,并进行干道、滨河路绿化、

街坊、庭院、房屋垂直绿化等。通过

大力推进环境建设,营造黄浦区天蓝、

水清、地绿、路畅的最适宜居住生活

和创业发展的人居环境,实现环境生

态、人文景观与现代化气息和谐交融,

展示黄浦中心城区新形象。

April 20086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