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及其研究意义_郑荣才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及其研究意义_郑荣才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及其研究意义_郑荣才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及其研究意义_郑荣才

第33卷 第6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33No.6 2006年12月

JOURNA L OF CH ENGDU U NIVERSIT Y OF T ECH NOLOGY (Science &T echno log y Edit i o n)

Dec.2006

[文章编号]1671-9727(2006)06-0566-10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

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收稿日期]2006-02-28

[作者简介]郑荣才(195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沉积学.

郑荣才1 文华国1 韩永林2 王海红2 郑 超3 蔡家兰3

(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0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21;

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重庆400021)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第6段在白豹地区是最重要的勘探目的层之一,其沉积相类型及其对砂体展布和油气储层的控制等开发地质问题倍受重视。作者在岩心描述和测井分析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重矿物、微量元素和孔渗分析等大量测试资料,对该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首次提出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属于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岩性以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偏低的微-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具粒序层理、液化包卷层理、滑动截切和变形构造、小型同生断层、槽模、沟模和重荷模等浊积沉积相标志。在浊积扇岩相组合、沉积序列及平面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浊积扇的成因机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分析了浊积扇在油气开发工程中的意义。

[关键词]湖底滑塌浊积扇;成因机制;石油地质意义;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鄂尔多斯盆地;

白豹地区

[分类号]T E121.32 [文献标识码]A

上三叠统延长组第6段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最重要的含油层段之一(以下称之为长6油层

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和原油产量均占长庆油田的70%以上,油气藏类型以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1]~[10]。随着长庆油田勘探开发速度的加快,白豹地区已被确定为增储上产最重要的地区之一,近期在长6油层组中钻获众多工业油井,但以中、低产井为主。这主要与该地区长6油层组砂体厚度变化大,空间分布复杂且非均质性强,以及储层主要为低孔渗砂岩有关。目前,在该地区预测砂体展布规律,选取相对高渗区带和确定可供开发的油气富集区,使开发井部署更为合理和提高钻井成功率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针对该地区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等基础地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前人也曾做过众多相关研究工作,大多认

为该地区长6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5]~[8]。笔者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研究区120多口钻井的测井、岩心及室内测试分析资料,对白豹地区长6开展了精细的沉积相分析,确定其属于三角洲前缘滑塌成因的湖底细碎屑浊积扇沉积体系。这一新认识不但深化了前人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对该地区长6油藏开发方案和开发井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1 区域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北与河套盆地为邻,南邻渭北隆起与渭河盆地隔隆相望,东接晋西挠褶带与吕梁隆起呼应,西缘以冲断构造带与六盘山对峙,主体位于伊陕斜坡带。现今的鄂尔多斯盆地构造轮廓总体为呈东翼陡窄的南北向矩形盆地,面积25@10

4

km 2。边缘断裂褶皱较发育,而内部构造相对简单,具有地层坡度一般不足1b 的不对称单斜构造。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一级构造单元中部偏西南(图1)。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一套以大型凹陷盆地为背景,盆缘以河流和三角洲相为主,盆内以湖泊相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厚度在1000~1300m 之间[9],[10]

,底部与中三叠统纸坊组呈假整合接触,顶部有不同程度的侵蚀,与下侏罗统延安组呈假整合接触。自下而上按岩性可划分为5个岩性段(T 2y 1-T 3y 5);按凝灰岩标志层(K 0~K 9)的出现和电性及含油气性,又可划分为10个油层组(长1~长10油层组)。其中长7油层组沉积期是湖盆发育鼎盛时期,也是延长组中烃源岩沉积最发育的时期。长6油层组为一套砂、泥岩呈旋回性韵律互层的组合,厚120~150m,自下而上可细分为长63、长62、长61三个油层,与下伏长7油层组整合接触。区域岩相古地理格局受长7最大湖侵期后,基底逐渐抬升回返和周缘碎屑物强烈进积充填影响,以正北的阴山古陆为主物源方向[12],在白豹地区北部发育有自北而南向湖盆方向延伸的吴旗-靖边-安塞三角洲裙带,于三角洲前缘因沉积体失稳发生重力滑塌而形成白豹地区半深湖-深湖背景下的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具备优越的以自生、自储、

自盖为特征的岩性油气成藏条件。

图1 研究区构造位置

Fig.1 L ocatio n o f the studied ar ea

2 沉积相标志

2.1 岩石的原生色

岩石的原生色,特别是泥岩的原生色,可以直

接作为判断该岩层沉积时的水介质氧化-还原条件和烃源岩品质的识别标志。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中广泛发育的半深湖-深湖相泥页岩无一例外地呈灰黑和灰褐色,反映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期沉积环境具备很强的还原条件。2.2 岩石组分

2.2.1 成分成熟度特征

据174件薄片鉴定结果,长6油层组储集岩主要为微-细粒长石砂岩,其次为细粒岩屑长石砂图2 白豹地区长6砂岩样品的Q ,F ,R 投点[13]Fig.2 Plot o f Q,F,R for Chang 6sandstone

samples in Baibao r egio n

岩(图2)。碎屑组分中石英含量为25%~40%,以单晶石英为主;长石含量为40%~65%,包括变质成因的斜长石、条纹长石和少量微斜长石;岩屑含量为5%~15%,包括云母碎屑,千枚岩、云母石英片岩、变石英岩、变粉砂岩和少量白云岩、灰岩岩屑,偶见玄武岩屑,具有成分成熟度偏低的特点;重矿物含量为1%~3%,以磷灰石为主,锆石和帘石类次之,少量磁铁矿、钛铁矿、电气石和石榴石,为变质岩物源区的重矿物组合特征。填隙物以棕色或黑色粘土杂基及环边绿泥石胶结物为主,其中充填粒间孔隙的黑色杂基由杂乱排列的鳞片状富含尘埃级有机物质的绿泥石组成(图3-A),在显微镜下与沥青较难区分;环边绿泥石胶结物往往与泥质杂基共同充填砂岩的孔隙,纯杂基填隙次之,纯胶结物填隙更少见,说明沉积环境对沉积物改造程度低,沉积过程流体密度较高,

#

567#第6期

郑荣才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图3 白豹地区长63油层滑塌浊积扇沉积相标志

Fig.3 T he mark of sediment ary facies o f slump tur bidit e fan of Chang 63oi-l bear ing layer in Baibao reg ion

(A)细砂质微粒长石砂岩,a.黑杂基,b.黑色泥屑,白111井,井深2128.6m,长63;(B)微-细粒岩屑长石

砂岩,浑圆状菱铁矿砂屑,断面粗糙,SEM 照片,里41井,井深2091.5m,长62

;(C)块状含钙质细粒长石砂岩底部发育的底冲刷面,冲刷面上含有来自下伏半深湖相的灰黑色泥砾,中扇水道,白114井,井深2147.9m,长63;(D)微-细粒长石砂岩,底部为覆盖在泥岩之上呈岩性突变的含泥砾中-细粒长石砂岩,

发育重荷模和正递变粒序层理,中扇水道,白233井,井深2087.9m,长63

;(E)微-细粒长石砂岩中心b -c -d 鲍玛序列,两期浊积砂体之间发育重力滑动面,中扇水道,白209井,井深1993.8m,长61;(F)纹层状泥质粉砂岩,由湖浪作用形成的浪成沙纹层理组合,覆盖在滑塌变形作用形成的变形包卷层理组合之上,显示沉积物的液化和滑塌作用发生在河口坝向湖心方向推进过程中,内扇顶端的滑塌启动部位,元48井,井深2030.4m,长61;(G)具典型滑动截切和变形包卷层理构造的泥质粉-细粒砂岩,来自三角洲

前缘的内扇水道液化沉积物流滑塌沉积,元48井,井深2028.7m,长61

;(H)在深湖相的黑色泥岩中,呈坠入状产出的粉-微粒砂岩球状体,球状体内发育大型滑塌包卷层理,中扇前缘的液化沉积物流滑塌沉积,午25井,井深1903.8m,长62;(I)具撕裂状变形构造的同生泥砾岩,显示强烈的滑塌、撕裂作用

和快速的碎屑流沉积特征,内扇水道,白245井,井深2146.1m,长63

;(J)条带状泥质粉砂岩中的同生变形构造和小型生长断层构造,发育鲍玛序列的c -d -e 段和d -e 段,外扇低密度浊流,白114井,井深

2124.3m ,长63

;(K )中-细粒长石砂岩中仅保存鲍玛序列a -b 段韵律层,韵律层的下部a 段具正递变粒

序层理,向上过渡为b 段平行层理,内扇水道,元48井,井深2066.8m,长62

#568#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3卷

碎屑物分选较差,为浊流快速堆积的产物。

2.2.2黑色泥屑

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砂岩中常见星散状分布的黑色泥岩岩屑(图3-A),粒径为0.3~0.7mm,大于陆源硅质碎屑。其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都与黑色粘土杂基相同(表1),矿物成分都属于同生期形成的镁铁绿泥石和铁绿泥石,说明当时的沉积环境为富Fe2+的较强还原的半深-深湖环境。由于黑色杂基为深湖相沉积的特征产物,与黑色杂基具有相同沉积背景的黑色泥屑来源的最合理解释,是湖底浊流侵蚀半深湖-深湖泥质沉积物并使之机械破碎和再沉积作用的产物。

2.2.3菱铁矿砂屑

在里41井和里37井,长6砂岩中常见由1 ~10L m泥晶菱铁矿组成浑圆状菱铁矿砂屑(图3-B),成因与富Fe2+的还原环境中化学沉淀的泥晶菱铁矿纹层被底流冲刷破碎,再经搬运到异地沉积而成。又据菱铁矿砂屑中不含陆源泥、砂质组分,说明菱铁矿最初的沉积环境为具备较强还原条件的半深-深湖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只有浊流才有可能对泥晶菱铁矿纹层进行冲刷而形成菱铁矿内碎屑。

2.3岩石结构特征

白豹地区长6砂岩颗粒分选中等,磨圆度差,外形多以长条状、棱角状和次棱角状为主,等轴的次圆状少量,偶见圆状,富含黑色泥质杂基。支撑类型和胶结方式多表现为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而杂基支撑-基底式胶结次之。总体显示了长6油层组砂岩结构成熟度偏低,为低能沉积环境快速混杂堆积的产物。

2.4沉积构造

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中反映浊流沉积成因的原生沉积构造非常丰富,包括大型底冲刷面(图3-C),槽模、沟模、重荷模和砂球构造(图3-D),以及滑塌成因的滑动截切构造(图3-E)、液化沉积物流(图3-F)、滑塌包卷层理(图3-G和H)、呈撕裂状产出的滑塌泥砾(图3-I)和小型同生断层构造(图3-J),递变粒序层理(图3-K),它们均是识别浊流沉积的重要标志[14]。所发育的鲍玛序列计有a-b,b-c-d-e,c-d-e和d-e等组合类型,显示包含有近源至远源的浊流沉积类型。

2.5古生物标志

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生物化石不仅稀少,而且保存较差,偶见植物茎、叶碎片和鱼化石,在个别泥岩中可见到宏观藻碎片化石。从总体上看,已有的生物化石标志主要反映其为覆水较深的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

2.6古盐度特征

利用泥岩B,Sr,Ba,K和Na元素分析结果,采用Sr/Ba和K2O/Na2O比值法(表2),定性估算了白豹地区长6期湖盆水体的性质为微咸水-半咸水,与靖边-安塞地区采用"相当硼"含量和运用亚当斯古盐度与科奇古盐度计算公式所得出的结论,即长6油层组沉积时湖泊水体属于富钠的微咸-半咸水环境[14]是相一致的,这种环境非常有利于半深湖-深湖相泥岩中有机质的保存和优质烃源岩的形成。

3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

综合上述沉积相标志,确定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前缘快速堆积的沉积物滑塌形成的湖底浊积扇沉积体系,其成因与来自北部向南推进的三角洲前缘存在快速增大的斜坡地形,当沉积物堆积角度超过稳定休止角度时,或在外力

表1白111井2128.6m深处长6油层组黑色泥屑及黑色粘土杂基电子探针分析结果(w/%)

T able1M icropr obe analysis results of black spar e and argillaceous matr ix of Chang6oi-l bearing fo rmation in Baibao region 矿物POS.Na2O MgO A l2O3SiO2K2O CaO T iO2Cr2O3M nO F eO N iO TOT A L

黑色粘土杂基黑色泥屑510.18711.21514.10125.4690 1.3170.5950.0630.05121.8190.06174.88 520.1479.67514.42422.510 1.8470.3610.0280.07220.786069.849 530.02 5.87213.91719.5740.2550.9740.6800.01820.890.03362.235 540.128 4.77111.58114.3290.138 5.8650.9480016.4720.01154.243 550.18510.20415.87627.2660.158 1.194 1.05400.08625.097081.121 560.0939.57416.54327.4160.0350.453 1.06400.15423.937079.269 570.15810.18316.87528.598 1.083 1.84 1.2670.8590.12325.192086.178 580.13811.95218.24130.4680.1780.386 1.8580.0130.13924.502087.875

#

569

#

第6期郑荣才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表2 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某些元素丰度(w /%)和比值一览表

T able 2 Certain element abundance and r atio o f Chang 6oi-l bearing for mation in Ba ibao reg ion

井号块号B Sr Ba Sr /Ba K 2O N a 2O K 2O +Na 2O K 2O B N a 2O 里37井6(74/77)0.0140.0170.0720.236 5.14 1.05 6.19 4.89白206井7(49/74)0.010.0220.0690.319 4.42 2.56 6.98 1.73白232井

8(17/49)

0.00780.0250.0680.368 3.50 2.38 5.88 1.47白114井11(54/65)

0.00750.0170.060.283 4.67 1.03 5.70 4.53平均值

0.0098

0.020

0.0673

0.302

4.43

1.76

6.19

3.16

作用下导致沉积体失稳,大量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发生液化、移动和滑塌,最终以浊流的形式被再搬运到前三角洲或更远的深水湖区,从而形成在湖底广泛发育的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Klein 和P.L.H eller 等人曾经指出,此类扇体的形成与三角洲前缘斜坡陡的地貌背景密切相关。如果一个盆地深度适当,能提供足够数量的碎屑物,那么推进到深水区的三角洲前缘斜坡带是形成滑塌和浊流沉积的最有利场所。以三角洲为物源,湖泊深部滞留水体为浊积岩提供了保存条件,因而滑塌浊积岩体常出现的近三角洲前缘斜坡带的坡底,与半深湖-深湖相泥岩伴生。此类滑塌浊积扇在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长61

、长62

、长6

3

油层均有分布,但以长63油层最发育,可进一步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三个亚相及若干微相类

型,主要特征和识别标志描述如下。3.1 内扇

内扇靠近物源区,以发育输送沉积物的主水道为主,水道明显受北高南低的前缘斜坡较陡地形控制,主要由一条或几条较深水道组成。内扇水道在垂向上往往被数个砂体连续叠置充填(图4),但在横向上厚度变化较大,呈透镜状,岩性主要为灰色厚层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分选和磨圆较差,颗粒支撑,少数为基质支撑,偶夹薄层深灰色粉砂岩。砂体单层厚约2~3m,多个单砂体的连续叠置可达十数米,底面为岩性突变的底冲刷面

,

图4 白豹地区白115井长63油层滑塌浊积扇沉积演化序列

Fig.4 T he sedimentary cycles of slump turbidite fan of Chang 63

oi -l bearing lay er in Baibao r eg ion(F rom Bai 115)

#570#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3卷

向上略显正递变粒序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等沉积构造,以发育鲍玛序列的a-b段组合为主,自然伽马曲线为大套齿化箱形组合(图4)。

3.2中扇

中扇亚相是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的主体,约占整个浊积扇砂体分布面积的60%~70%,而且往往也是厚度最大的部位。相对内扇亚相,该亚相砂岩明显变细,而泥岩组分或夹层增多,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支水道、水道间漫溢和无水道前缘席状砂3个微相。

a.分支水道:是中扇亚相最重要的微相类型,上与内扇主水道相接,向下分支成一系列次级水道。岩性以细粒岩屑砂岩、粉-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粉砂岩为主,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常含撕裂状泥砾和泥屑,砂体底冲刷面清晰,发育正递变粒序层理、块状层理、平行层理、沙纹层理和重荷模构造,大部分显示不完整的a-b段和b-c-d段鲍玛序列。垂向剖面上与水道间漫溢微相的泥、粉砂岩或中扇无水道前缘席状粉-细砂岩呈韵律互层(图3和图4),或由多个砂体相互截切、连续叠置构成叠合砂体,显示中扇水道有频繁变迁的特点。该微相是滑塌浊积扇砂质最为活跃的部位,具有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和储集性较好等特点,因此也为湖底滑塌浊积扇中最为重要的骨架砂体和油气储集单元,与具备良好烃源岩条件的半深湖-深湖相泥岩组合,具备非常优越的自生、自储、自盖配置条件。

b.水道间漫溢:指溢出分支水道的水道间低密度浊流沉积的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组合(图3和图4),以发育鲍玛序列的c-d-e段为典型特征,生物扰动较强烈,厚度较小。其砂岩含量、粒度和单层厚度都具有从中扇上游向下游方向逐渐变少、变细和变薄的趋势。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低幅齿形。

c.无水道前缘席状砂:为中扇分支水道前端的无水道溢流沉积部分,通常与分支水道呈逐渐过渡关系,沉积物分布面广但层薄,岩性以粉-细粒岩屑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为主(图4)。由于浊流出水道后的侵蚀能力减弱,砂岩中很少含有泥砾,但泥质条带、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夹层增多,底冲刷面不甚发育,常见的沉积构造有平行层理、沙纹层理、水平层理、滑塌包卷层理和砂球与泄水构造等,可识别的鲍玛序列为b-c-d-e段和c-d-e段组合。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中低幅指形+低幅齿形组合为主,自下而上齿中线由水平状逐渐变化为到上倾状,往往形成漏斗形包络线而显示进积特征。

3.3外扇

外扇位于中扇与半深湖-深湖之间宽广的过渡带,围绕扇体呈弯曲环带状分布,以低密度浊流沉积为主。岩性为灰黑色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互层,夹黑色泥岩(图4),具水平层理、沙纹层理和波状层理,以发育鲍玛序列的c-d-e段及d-e段组合为主。自然伽马曲线以低幅细齿形+指形为特征。

3.4剖面结构特征

以白226井长63油层为例,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在剖面结构上主要表现为一套含有较粗陆源碎屑的、重力流搬运和快速堆积的砂、泥岩互层组合,以半深湖-深湖为背景,自下而上可划分出内扇、中扇和外扇亚相3个沉积亚相及若干微相(图5)。其中内扇主水道砂体岩性为灰色细粒岩屑砂岩、黑灰色不等粒岩屑长石砂岩夹薄层粉砂岩;中扇分支水道砂体岩性为深灰色细粒岩屑砂岩、粉-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与灰色、灰黑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不等厚互层;外扇岩性组合为黑色泥页岩与含泥质粉砂岩互层为主。各微相中以中扇分支水道砂体最为发育,而内扇主水道砂体相对较为少见。

3.5沉积相平面展布

通过对研究区120多口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和各小层砂体沉积微相平面编图,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证实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发育有东、西两支平行展布的湖底浊积扇(图6),此两支浊积扇沉积体都可视为北部吴旗-靖边-安塞诸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向南部湖心方向进积失稳而发生强烈滑塌和近基浊积的产物。由于受北高、南低和北陡、南缓的地形影响,相带的沉积分异作用自北向南减弱,从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开始,出现内扇→中扇→外扇→半深湖→深湖相的分带性沉积,以发育多级次分流的、呈扇状或鸟足状展布的中扇分支水道为主体。在东-西方向上,此两支独立的湖底浊积扇的沉积相特征非常相似,都主要由相间展布的浊流分支水道与水道间组成分隔的沉积格局,差异主要为来自吴旗三角洲前缘的西支湖底滑塌浊积扇发育规模,始终大于来自靖边三

#

571

#

第6期郑荣才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图5 白豹地区白226井长63油层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剖面结构

F ig.5 T he st ruct ur e of sedimentar y sections of Chang 63o i-l bear ing layer in Baibao r egion(F rom Bai

226)

图6 白豹地区长61油层沉积相平面分布图

Fig.6 Distr ibution of sedimentar y facies of Chang 61oi-l bear ing layer in Baibao reg ion

#572#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3卷

角洲前缘的东支湖底滑塌浊积扇。4 滑塌浊积扇成因

一般认为触发机制、地形坡度和滞水环境是形成湖底滑塌浊积扇的基本条件[16]。研究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主要与三角洲前缘有较陡的斜坡地形和一定的触发机制有关。由于在靠近白豹南部的华池地区发育有数条正断层,并有从晚三叠世开始具有长期坳陷活动的特点[9],必然会导致研究区南部地形变陡,为滑塌浊积扇的形成创造了有利坡降条件;半深湖-深湖的滞水强还原环境则是湖底扇得以保存的必要条件;而研究区北部诸三角洲裙带的前缘砂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部泥岩压实沉陷所导致三角洲前缘局部位置的滑塌,是产生远距离搬运浊积砂体的触发机制[17],也是形成研究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的主要因素。因此,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的成因机制可解释为:在低水位期和高水位晚期间歇发生的洪水泛滥期,河流的流速和流量很大,所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三角洲前缘快速堆积,形成具有固定前缘斜坡的,并超覆在河道间歇期广泛分布的泥岩之上的进积体,当其沉积厚度和坡度增大到稳定休止角的极限值时,首先在沉积物内部产生超孔隙压力,由沉积物自身的重力大于下部泥岩的承受能力,促使沉积界面发生倾斜并超出稳定休止角,使沉积物进一步强烈液化,并沿泥质沉积物表面顺坡发生滑移而发生重力滑塌和流动,随着滑塌和对下伏沉积物的截切和冲刷作用增强而形成下切侵蚀水道,成为将三角洲前缘斜坡上部的砂质沉积物搬运到

斜坡下部或更远深水区的主要通道,在流动、分流与稀释的过程中,由近基的内扇滑塌液化沉积物流逐渐转变为内-中扇近源的高密度浊流和外扇远源的低密度浊流,从而形成鸟足状、舌状和朵状分布的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图7)。

5 石油地质意义

白豹地区长6油藏的形成与湖底滑塌浊积扇有密切的成因联系,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a.油层组湖底浊积扇沉积体系的储集砂体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仅在内扇含有少量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属三角洲前缘近源浊积砂体,随着内扇、中扇向湖心的外扇和半深湖方向延伸,砂体厚度趋于减薄和粒度变细为粉-细粒砂岩和泥质粉砂岩的薄互层。据微相分析和物性数据统计(表3),细-中粒和细粒砂岩物性相对较好,粉-细粒长石砂岩物性中等到差,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很差,说明储层物性与砂岩粒度呈正相关关系,而砂岩粒度大小又受沉积微相空间展布控制,其中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是发育在内扇与中扇过渡带上的水道砂体。

b.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和长6段下部的半深湖-深湖相泥岩为最重要的泥质烃源岩发育层位,最大连续厚度为140~160m ,一般为100~120m (包括长7段和长6段下部地层),有机质丰度为0.88%~1.92%,干酪根以Ⅱ型为主,少量Ⅲ型[8],作为储集层的长6油层组滑塌浊积扇砂体由于伸入半深湖-深湖烃源岩沉积区腹地,并与长7和长6的烃源岩直接接触,充分吸取烃源岩提供

的油源而非常有利于岩性油藏的形成。

图7 白豹地区长6三角洲→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模式

F ig.7 Sedimentary model o f delta →sublacust rine slump tur bidite fan o f Chang 6in Baibao reg ion

#

573#第6期

郑荣才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表3白豹-华池地区长6各类储集岩孔隙度和渗透率数据统计表

T able3Data of por osit y and permeability o f Chang6reserv oir r ocks in Baibao reg io n

沉积相岩性样品数

区间值平均值区间值平均值

内-中扇分流水道砂体中扇分流水道砂体

中扇分流水道砂体前缘无水道舌状砂体

外扇远源浊积砂体

细-中粒岩屑砂岩37 2.63~18.710.570.026~30.7220.727细粒岩屑长石砂岩188 1.35~21.2811.250.003~22.950.678粉-细粒岩屑长石砂岩91 2.01~9.707.960.01~20.7580.598粉砂岩410.58~4.57 4.840.01~15.1180.523泥质粉砂岩26 1.59~3.35 2.330.002~17.5520.32

c.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扇浊积砂体埋藏较深,粒度细,沉积速率大,加上早期成岩阶段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所形成的抗压实-压溶组构,以及宏观上的泥包砂结构(半深湖-深湖泥岩包覆浊积水道砂体),所以很容易形成异常高压地层系统中的欠压实带而有利于部分原生孔隙的保存;因此,长6油层组储集砂体不仅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和具备较好的原生孔、渗性,而且超压带一旦开启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通过溶蚀作用产生一部分次生孔隙,特别是在剩余原生孔隙保存较好的部位,往往叠加发育有次生溶蚀孔隙而使储层物性得到明显改善。由此可见,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扇浊积砂体较好的孔、渗性,得益于早期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所形成的抗压实-压溶组构,以及泥包砂结构所提供的中-晚期封闭的成岩环境和超压地层系统中的欠压实作用,加之有广泛发育的半深湖-深湖暗色泥岩作盖层,因而具备非常优越的以自生、自储、自盖为特色的地层-岩性油藏形成条件。

d.实践证明,湖相浊流沉积与油气形成和储集有着密切的关系[18],特别是深水细粒浊积体储层的油气地质意义已被国内外很多油田证实。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浊积岩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对盆地南部西南物源的浊积扇已有较多详细的研究报道[5~7],[9],而对盆地中部北部物源的浊积扇从未见报道,因此,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的发现,无疑在深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对该地区长6沉积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和地层-岩性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基础地质资料和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杨友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和层序特

征[J].地质通报,2005,24(4):369-372.[2]赵靖舟,杨县超,武富礼,等.论隆起背景对鄂尔多斯

盆地陕北斜坡区三叠系油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J].地质学报,2006,80(5):648-655.

[3]郝世彦,李旦.志丹油田义正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石

油地质特征[J].西北地质,2005,38(4):94-110. [4]赵文智,胡素云,汪泽成,等.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

在上三叠统延长组石油聚集中的控制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5):1-6.

[5]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

业出版社,2003:95-105.

[6]王起琮,李文厚,赵虹,等.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

系延长组一段湖相浊积岩特征及意义[J].地质科学, 2006,41(1):54-63.

[7]武富礼,李文厚,李玉宏,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

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J].古地理学报,2004,6

(3):307-315.

[8]郭艳琴,李文厚,胡友洲,等.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

组早中期物源分析与沉积体系[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6,34(1):1-4.

[9]陈全红,李文厚,郭艳琴,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

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J].地质学报,2006, 80(5):656-663.

[10]苗建宇,赵建设,李文厚,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烃源

岩沉积环境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5(6):771-776.

[11]王志坤,王多云,郑希民,等.陕甘宁盆地陇东地区三

叠系延长统长6-长8储层沉积特征及物性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14(5):380-385. [12]聂永生,田景春,夏青松,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姬

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5):4-6.

[13]曾允孚,夏文杰.沉积岩石学[M].北京:地质出版

社,1986:112-114.

[14]李文厚,邵磊,魏红红,等.西北地区湖相浊流沉积

[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1):57-

62.

[15]郑荣才,柳梅青.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古盐度研

#

574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3卷

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1):20-25.[16]刘招君.湖泊水下扇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

以伊

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双阳组为例[J].沉积学报,

2003,21(1):148-154.

[17]张关龙,陈世悦,鄢继华,等.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

体形成过程模拟[J].沉积学报,2006,24(1):50-55.

[18]刘宪斌,万晓樵,林金逞,等.陆相浊流沉积体系与油

气[J].地球学报,2003,24(1):61-66.

Discovery and significance of sublacustrine slump turbidite fans in

Chang 6oi-l bearing formation of

Baibao region in Ordos Basin,China

Z H ENG Rong -cai 1

,W EN Hua -guo 1

,H AN Yong -lin 2

,W AN G Ha-i hong 2,Z H ENG Chao 3,C A I Jia -lan 3

1.S tate K ey Labor ator y of Oil and Gas Res er vo ir Geology and Ex p lo itation,Chengdu Univer sity of T echnology ,Cheng du 610059,China;

2.Resear ch I nstitute of Ex p lor ation and D ev elop ment,Changqing Oil -f ield Comp any of CN PC ,X i .an 710021,China;

3.Chongqing Gas D istr ict of Southwest Oil and Gas Comp any of CN PC ,Chongq ing 400021,China

Abstract:Chang 6of the Upper Triassic is one o f the most im por tant ex plo ration targ et zo nes in the

Baibao region,Or dos Basin.The research on its 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and its co ntro l o ver the sandstone distribution and reser voir and other ex plo itation geolog y questions is paid mo re attention.On basis of the analy sis for cores and w el-l log ging ,the autho rs hav e tho roughly studied the

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and characters of Chang 6oi-l bearing form ation o f the Baibao region with casting thin sections,SEM,trace elements and por osity and perm eability analy sis and a great deal of indoor testing data.The authors pr opo se that the sedimentary facies ty pe of Chang 6oi-l bearing fo rmatio n of the Baibao region is a sublacustrine slum p turbidite fan for the first time,and lithology is low er com ponential and tex tural maturities m icro -fine feldspar sandstone primarily,w ith gr aded bedding ,fluidified co nvo lute bedding,slipping -cut and defor matio nal structures,minitype sy ng enetic faults,flute cast,g roov e cast,load cast and other turbidite sedimentary facies sig natures.Based on the analyses o f turbidite fan lithofacies assciations,deposition sequence and plane evo lution character istics foundation,w ith regional g eo logy backg round,the authors discuss the g enetic mechanism o f the sublacustrine slum p turbidite fan,set up relevant sedim entary models,and analyze its significance in dev elo ping the oil reservoir in Chang 6finally.

Key words:sublacustrine slum p turbidite fan;sedimentary mo del;g enetic mechanism;petroleum

geolog ical significance;Upper T riassic;Baibao;Ordo s Basin

#

575#第6期

郑荣才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

卷(Volum e)23,期(Num ber)2,总(SUM)80 页(Pages)191~196,1999,6(Jun.,199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 构造成因初步研究X 任文军 张庆龙 张进 郭令智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摘 要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 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 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断裂是碰撞拼贴带,断裂带与 中央古隆起延伸方向平行,同时,秦岭海槽由南向北推挤以及渭北构造带北界的近东西走向的草 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的左行走滑使中央古隆起的南端向东转折,导致中央古隆起在平面上呈 现“L”形展布。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板块构造 断裂 挤压应力 1 前 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克拉通盆地,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盆地之一。从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时,盆地南部为秦岭海槽,西南部为祁连海槽,西北部为贺兰坳拉槽[1995,林畅松等]。中央古隆起是鄂尔多斯盆地一个主要构造单元。从1988年12月在中央古隆起的东翼北部的第一口科学探井——陕参1井获得工业气流后,在盆地中部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中找到了目前我国最大碳酸盐岩气田,这一大型气田的产出与中央古隆起关系甚密。因此,近年来,研究中央古隆起的成因已成为热点之一。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中央古隆起的成因观点[1992,汤锡元等;1994,张军等],经我们研究认为:祁连海槽在古生代由西向东的推挤和秦岭海槽由南向北的推挤是形成中央古隆起的主要原因。 X本文研究得到“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96-110-01-05-09。 任文军,男,1966年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构造地质及地球物理和石油地质的研究。 1999年1月收到,1999年5月改回。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 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盆地横跨内 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 2.1.1 大地构造背景 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 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 b 中祁连构造带; c 南祁连构造带; 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 2.1.2 研究范围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文章编号:1671-1505(2005)01-0034-11 文献标识码:A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 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付金华1,2 郭正权2 邓秀芹2 1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 710069 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21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东北和西南两大沉积体系,东北的河流三角洲体系已为大量的勘探研究资料所证实,而西南体系因受勘探程度限制,目前研究不够 。本文通过最新钻探成果,结合盆地西南部露头资料,确立盆地西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 (浊积)相。冲积扇以西南缘平凉崆峒山和 水河剖面为代表,扇三角洲及湖泊(浊积)相为区内钻井剖面所证实。 长6—长8为区内主力油层组,地层保存完整,钻探程度相对较高。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局部发育河口坝。浊积体以厚层块状为主。长8亚期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最发育期,横向形成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三支前缘砂体带,是石油聚集的重要区带;长7亚期随着湖盆沉降,周边抬升强烈,湖岸较陡,大量发育浊积体系;长6亚期湖退导致扇三角洲再次发育,但规模较长8亚期小。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单层厚度大,砂岩粒度较粗,颗粒分选及物性好,是石油富集的最有利相带。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 沉积相 冲积扇 扇三角洲 浊积 第一作者简介 付金华,男,1963年生,198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勘探系,现为西北大学在读博士,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地质研究。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Yanchang Form ation of Upper T riassic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implication in southw estern Ordos B asin Fu Jinhua 1,2 Guo Zhengquan 2 Deng Xiuqin 2 1Depart 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 niversity ,Xi ’an 710069,S haanxi 2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ngqing Oilf ield Com pany , Pet roChina ,Xi ’an 710021,S haanxi Abstract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 in the Ordos Basin mainly two sedimentary sys 2tems are developed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systems 1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northeast 2ern sedimentary system is a river delta system through abundant research data 1However ,the south 2western system is little studied as there has been only limited efforts in exploration 1Based on the latest drilling and outcrop data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the southwestern sedimentary system in the Or 2dos Basin is an alluvial fan 2fan delta system and the alluvial fan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bidite facies were developed 1The alluvial fan is typical in the sections of Pingliang K ongdongshan and Ruishuihe River 1The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bidite facies are proved by observation on the drilling sections in the study area 1The main reservoirs include the intervals Chang 6to Chang 8and the 第7卷 第1期2005年 2月 古地理学报 JOURNAL OF PALAEO GEO GRAPHY Vol 17 No 11 Feb 1 2005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简况

第二章 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 第一节 地质构造 第一节 地质构造 鄂尔多斯台拗是中朝准地台上的一个大型拗陷,除南与秦岭褶皱系相接外,其它三面均与中朝准地台的几个二级构造单元相连:北为内蒙地轴,东为山西台隆,西为鄂尔多斯台缘褶带等。该台拗即通常所说的鄂尔多斯盆地或陕甘宁盆地,大体位于秦岭以北,阴山以南,吕梁山以西,贺兰山——六盘山断陷以东,呈长方形。跨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陕西黄土高原正好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部,是该盆地的主体部分(图2.1)。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示意图 一、区域地层系统 鄂多斯盆地内部主要为单斜构造,这一构造特点在陕西黄土高原内部尤为明显。陕西黄土高原的东南部为铜川复背斜的一翼,地层大体向北西缓倾;而在陕西黄土高原的中部和北部,地层由东向西

缓倾,被石油地质部门称之为陕北斜坡带。 陕西黄土高原属华北地层区,跨两个地层分区:陕甘宁盆地地层分区和陕甘宁盆缘地层分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及第四纪黄土最为发育,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区内大部分地区被厚层黄土所覆盖,只有在南部的一些山地、东北部的府谷、神木一带和区内的一些深切沟谷中,出露着不同时期的地层。奥陶系仅出露中统海相灰岩。石炭系有中、上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之灰岩、砂页岩,含煤、铁、铝土矿等。二叠系及三叠系下统为湖泊、沼泽相含煤砂泥岩沉积,及河湖相红色碎屑岩。三叠系中、上统至白垩系在区内的一些地段连续出露,以内陆河湖相为主,部分为内陆盆地边缘山麓堆积。三叠系中、上统为红色砂泥岩及灰绿色含煤、油页岩及少量火山碎屑之砂泥岩。侏罗系由红色砂泥岩、煤系地层,过渡为含泥灰岩、油页岩的红色砂泥岩及砾岩。白垩系仅有下统志丹群,为红色砂岩、砾岩、泥岩及少量泥灰岩,第三系为河湖相含石膏的红色碎屑沉积。第四系以黄土为主,另有零星的河流、仲积、洪积、湖相等沉积。 按照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将该区地表出露的各时代地层分述如下: (一)古生界(Pz) 1.奥陶系(O) (1)上马家沟组(02m) 主要出露在府谷北海子庙一带,沿黄河河谷分布。岩性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和灰黄色泥质灰岩。未见下界。 (2)桃曲坡群(Q2-3,tq) 仅分布在本区南部的铜川、耀县一带。为混合相沉积。岩性为灰黑、深灰色,局部为黄褐色的灰岩、礁状灰岩、泥质灰岩及钙质页岩,富含头足、笔石、珊瑚、腕足、腹足等化石,厚435米,横向变化不明,目前将此套地层暂定为中、上奥陶统。 2.石炭系(C) (1)本溪组(C2 b) 仅在府谷上马家沟组灰岩之上有小面积出露;另外,在延长、富县地区井下也可见到,岩性为海陆交互相的砂岩、泥岩及铝土质页岩,厚13~23米。本溪组与下伏的马家沟组灰岩之间,为假整合接触。 (2)太原群(C3,ty) 在府谷上马家沟组灰岩出露的地段,太原群沿黄河两岸成条带状分布。岩性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页岩、煤层、油页岩和炭质页岩组成,中夹二层海相灰岩和一层海相页岩,底部为厚约5~9米铁铝岩。含动物及植物化石。当缺失本溪组时,直接假整合于奥陶系之上,总厚124.5~128.5米。 铜川、耀县一带,太原群直接假整合于桃曲坡群之上。太原群是渭北煤田的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主要有灰黑、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石英砂岩,夹可采煤层及海相灰岩、钙

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研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效应引起了一系列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无不令人触目惊心。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责任。 目前,CO2减排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缩写为CCS)技术是能够有效减少CO2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原理是将CO2转变成超临界态封存于地下埋存体中。 而CO2地质埋存体主要有三种: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和不适宜开采的煤层。其中,深部咸水层由于其分布广泛,上部隔水层没有被过多地穿透(而油田开采时油井大量地破坏圈闭),封闭性能相对较好,总孔隙体积容量巨大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封存潜力和可实施的地质容器。 关于深部咸水层CO2封存技术已开展了很多研究和示范工程。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CO2在深部咸水层中的运移规律、封存机理和储存潜力评估等方面,为深入研究和实施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工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然而,不同沉积盆地、不同深部咸水层具有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特征,这些差异使CO2—水—岩石相互作用因盆地储层而异,导致CO2在深部咸水层中的封存机理呈现复杂化。神华集团CCS全流程示范工程项目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覆盖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 盆地内深部咸水层分布广泛,其中发育有多套适宜于CO2地质封存的储盖层组合,评估的CO2总封存潜力达数百亿吨,封存前景广阔。但是由于该盆地深部咸水层中砂岩杂基含量普遍较高,矿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普遍低,物性差,基本上是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第30卷第3期2011年5月 地质科技情报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Vol.30No.3 May 201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地球化学特征与 收稿日期:2010-12-17编辑:刘江霞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2002CCC0140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攻关项目 作者简介:毛小妮(1986— ),女,现正攻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油气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研究。E-mail :466969658@qq.com 沉积环境分析 毛小妮a ,b ,周立发a ,b ,杨甫a ,b ,蒲磊a ,b (西北大学a.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b.地质学系,西安710069)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发育奥陶系海相烃源岩,该套烃源岩沉积厚度大、分布广,具备良好的生储油条件。运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结合岩石学特征,探讨了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及其烃源岩分布特征。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地球化学特征能较好地反映其沉积环境的变化。南缘马家沟组和西缘桌子山组沉积时水体较浅,还原性差,不利于烃源岩的发育。南缘峰峰 组和西缘克里摩里组沉积时水体较深, 为还原环境,有利于烃源岩发育。平凉组沉积时水体较深,为闭塞的还原环境,烃源岩发育良好。这些特点对该区奥陶系的油气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元素地球化学;沉积环境;烃源岩;奥陶系;鄂尔多斯盆地 中图分类号:P534.42;P59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849(2011)03-0098-05鄂尔多斯西南缘早古生代位于鄂尔多斯台地与 古秦岭洋之间,构造位置特殊。奥陶纪研究区处于相对凹陷构造位置,地层发育较全且保存完整。但是鄂尔多斯西南缘地区奥陶系各沉积期构造格局、 沉积环境差异很大[1-6],不同的沉积体系以及后期构 造运动都对烃源岩分布有重要影响 [7-13] 。对该区进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西南缘地区下古生界奥陶系 天然气勘探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反映本区及邻区奥陶系沉积环境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可以反映该区烃源岩的分布规律。 笔者运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以期能够重现鄂 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沉积演化历程,为西南缘地区奥陶系天然气藏分布及聚集规律研究提供理论 依据和资料。 1区域地质背景与样品数据 1.1区域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早古生代毗邻秦祁地槽,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性质,沉积了碳酸盐岩、海相碎屑岩和浊积岩,形成向秦祁海槽倾斜的广阔陆架区(图1)。鄂尔多斯地区早奥陶世晚期发生海侵,除庆阳古陆外海水全部侵漫,早奥陶世末期大面积隆 升为陆, 仅在西南缘保留狭长海槽。中奥陶世平凉期研究区发育阶梯状同生断裂和重力流。晚奥陶世末,随着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最终形成,海水退出鄂 尔多斯地区, 结束了鄂尔多斯早古生代海相沉积历史。 奥陶系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广泛分布。盆地西缘地区缺失下奥陶统冶里组、亮甲山组和上奥陶统背锅山组。西缘北段天池—桌子山地区下奥陶统自下而上为三道坎组(下马家沟组)、桌子山组(上马家沟组)和克里摩里组(峰峰组),中奥陶统为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公乌素组和蛇山组;西缘南段平凉地区下奥陶统自下而上为麻川组(下马家沟组)、水泉岭组(上马家沟组)、三道沟组(峰峰组),中奥陶统为平凉组。南缘地区下奥陶统为冶里组、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中奥陶统为平凉组。桌子山组(上马家沟组)主要由中厚层灰岩组成,偶含泥质或硅质结核,局部具瘤状突起;克里摩里组(峰峰组)主要由薄层 灰岩、 瘤状灰岩和黑色页岩组成,泥质成分含量向上递增;平凉组主要由黑色、深灰色、黄绿色钙质、泥质或粉砂质页岩组成,上部和下部各夹数层薄灰岩或灰岩透镜体。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细粒沉积物特征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细粒沉积物特征分析 摘要:应用岩心观察、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结合湖泊发育演化和古气候变化特征,探讨湖泊演化过程中水体盐度、氧化还原条件和生产力变化,研究湖盆细粒沉积体系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沉积期,气候温暖潮湿,半深湖-深湖大面积发育,富有机质细粒沉积物发育。该期形成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受湖盆底形影响,同时砂体沉积模式也影响细粒沉积分布。长7 3 沉积期快速湖侵,湖水深度和范围急剧增加,湖泊表层水体与底层水体存在盐度分层,形成大面积缺氧环境,有利于富有机质页岩的大规模发育。深湖区平缓地带,陆源碎屑供给不足,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以Ⅰ、Ⅱ型为主,斜坡带半深湖区,陆源碎屑影响明显,粉砂质泥岩发育,干酪根以Ⅱ型为主,同时发育Ⅲ型干酪根。关键字:细粒沉积;有机质类型;延长组;深湖-半深湖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页岩油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主要发育于延长组长6-长7油层组,前人对延长组长7油层组沉积相、烃源岩评价、成藏特征等方面做过一系列研究。但对于细粒沉积物沉积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次通过对长7油层组细粒沉积物的沉积体系进行综合研究,总结分布规律,探寻控制因素,同时对与其伴生的砂体成因机理进行分析,揭示湖盆细粒沉积与粗粒沉积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区带评价提供地质依据。 长7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进入板块碰撞拼接、幕式构造运动最活跃的时期,湖盆强烈扩张,是盆地发展的最鼎盛时期[1]。该期沉积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盆地快速沉降,最大湖泛期半深湖、深湖区范围可以达到10×104km2以上,沉积了一套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的细粒沉积物,俗称“张家滩页岩”。沉积中心向西南方向迁移至华池—正宁一带。这套细粒沉积具有典型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测井曲线表现为高阻、高伽马、高时差、低电位、低密度的特征, 地震具有双相位或三相位、强振幅连续反射的特征。长7沉积期晚期,湖盆范围逐渐萎缩,砂体沉积作 用明显。细粒沉积物集中体现在长7油层组下部长7 3亚油层组,长7 2 亚油层组、长 7 1 亚油层组发育较局限。 1、细粒沉积特征 长7沉积期,湖盆快速沉降,湖侵作用明显。该时期主要以细粒沉积为主。本次从古水介质环境和古气候及生产力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同时对其控制因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